肺癰(四法)
肺癰是肺臟生癰之證候。其起因很多,外感風(fēng)熱,內(nèi)蘊日久:飲食厚味,消化不佳;素嗜飲酒等,都能導(dǎo)致熱蘊于肺,久則生癰化膿。肺癰的癥狀,主要是咳嗽,胸痛,吐膿血痰,味腥臭。茲按三個階段分述于后。
(一)辛涼清解,肅降化痰
外感風(fēng)熱,內(nèi)迫于肺,肺熱不清,身熱頭暈,微有寒熱,咳嗽咽干,胸膺作痛,痰多黃稠,舌紅苔膩,脈象滑數(shù)。用辛涼清解,肅降化痰法,仿桑菊飲、銀翹散方意化裁。 薄荷3克(后下) 前胡6克 浙貝母12克 杏仁10克(后下) 蘇子10克 黃芩10克 生石膏12克(先煎) 鮮茅、蘆根各30克
加減法:
若上焦風(fēng)熱較重時,去生石膏,加白蒺藜10克、桑葉10克、菊花12克。
若由痰濁肝火上沖,痰黃黏稠,頭眩時,加晚蠶砂10克、冬瓜子20克、黛蛤散10克(布包)。
若內(nèi)熱較重,舌紅口干,咽紅且痛時,加銀花10克、連翹10克,大青葉10克。
若舌苔黃厚,腸胃滯熱者,加焦三仙各10克、花檳榔10克。
(二)泄熱化濕,清肅消痰
肺熱痰濕互阻不化,咳喘不平,胸脹且痛,咳嗽,吐痰黃黏,舌紅苔膩根厚,脈象滑數(shù)有力,兩寸尤盛。必須清泄肺熱,化其痰濕,仿葶藶大棗瀉肺湯及皂角丸意化裁之。 甜葶藶6克 前胡6克 黃芩10克 桑白皮12克 皂角6克 苦桔梗10克 生甘草6克 銀花15克 川貝母粉3克(沖) 醒消丸6克(分服)
加減法:
若表氣未宣時,仍宜加疏解表邪之品,如蘇葉、豆卷,甚則荊,防皆可用之。
熱郁已成,必須以清化痰濁為主。若胃腸有滯熱者,當(dāng)先清泄,可于方中加銀花15克、連翹10克、大青葉10克。
胃腸濕滯,舌苔黃垢根厚時,必以苦泄清化為主,方中加黃連6克,梔子10克,焦三仙各10克。
熱漸入營,舌絳口干,唇紅心煩者,當(dāng)加涼血泄熱之品,藥如鮮茅根30克、赤芍10克、白頭翁10克,炒地榆10克。
若大便干結(jié)者,可加大黃3克(后下)。
(三)清化痰熱,活血化瘀
肺熱蘊久,咳嗽,痰吐黃稠,其狀如膿,臭穢難聞,身熱煩躁,胸痛,夜寐不實,溲黃,大便不暢,甚則皮膚近似甲錯,舌紅口千,脈象弦滑而數(shù)。必以清化痰熱,活血化瘀方法。 鮮葦莖80克 冬瓜子30克 桃仁6克 薏苡米30克 魚腥草30克 甜葶藶3克 黃芩10克 皂刺3克 銀花30克 犀黃丸6克(分服)
加減法:
若病人濕邪較重時,可于方中加些風(fēng)藥,以風(fēng)能祛濕,但量不宜多,防其助熱。
熱毒較重者,加蚤休10克、連翹10克、赤芍10克、花粉10克。
熱郁在氣分不解時,加杏仁10克、防風(fēng)6克、板藍根10克。
若濕熱較重,舌苔老黃糙垢時,仍議通泄折熱方法。尤其注意飲食,忌葷、腥、蛋之類。
(四)甘寒育陰,活血通絡(luò)
肺癰俟膿血吐凈之后,痰已無味,咳嗽未止,形氣瘦弱,低熱不退,脈小弦細(xì)而數(shù)。熱郁漸除,正氣已衰,治療改用甘寒育陰,活血通絡(luò)方法。 南、北沙參各30克 麥冬10克 川貝母粉3克(沖) 苦桔梗10克 生草6克 生黃芪12克 薏苡米30克 赤芍10克 地骨皮10克 桑白皮10克 丹皮10克
加減法:
肺痛潰后,余熱不清,不可專用苦寒或解毒之品,必當(dāng)調(diào)和氣血,藥如:銀花10克、白芍6克、茜草6克。
若病人熱郁已除而陰血不足,可于方中加四物:當(dāng)歸10克、生地10克、川芎6克,白芍10克。
若正氣不足,長期不能痊愈,可加黃芪至30克、當(dāng)歸10克。
若有濕邪留戀時,加茯苓10克、扁豆20克、生白術(shù)10克、冬瓜皮30克。
肺癰潰后,氣血皆衰,既不可過用清涼,也須注意不可過補,恐其死灰復(fù)燃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