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半夏+生半夏臨床運用探討+半夏配伍+用藥傳奇—堪當(dāng)重任之半夏

半夏


1.天南星科藥用植物


半夏,天南星科藥用植物,藥用部位為塊莖。于夏、秋兩季莖葉茂盛時采挖,除去外皮及須根,曬干或烘干,即為生半夏。因其毒性較大,多炮制后使用,依炮制方法不同分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等。其味辛,性溫,有毒;歸脾、胃、肺經(jīng)。功能燥濕化痰,和中健胃,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外用可消腫止痛。

中文學(xué)名:半夏
拉丁學(xué)名:Pinellia Tuber
別稱:地文、守田、羊眼半夏、蝎子草、麻芋果、三步跳、和姑
二名法:Pinellia ternata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澤瀉目
科:天南星科
屬:半夏屬
種:半夏
分布區(qū)域:四川、湖北、江蘇安徽等地

植物學(xué)名: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
[1]又名:三葉半夏;半月蓮;三步跳;地八豆;藥狗丹(河北);守田;水玉;羊眼;白陽(安徽河南交界一帶);麻王果;燕子尾;地文。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全株有毒,其中塊莖毒性較大,生食0.1—1.8g即可引起中毒。對口腔、喉頭、消化道粘膜均可引起強烈刺激;服少量可使口舌麻木,多量則燒痛腫脹、不能發(fā)聲、流涎、嘔吐、全身麻木、呼吸遲緩而不整、痙攣、呼吸困難,最后麻痹而死。有因服生半夏多量而永久失音者。
小鼠腹腔注射半夏浸膏LD50相當(dāng)于塊莖13.142g/kg,慢性中毒引起死亡的原因可能與刺激腸道產(chǎn)生腹瀉有關(guān);注射20g/kg塊莖的乙醇提取液,大部分共濟(jì)失調(diào),死亡。


形態(tài)特征


半夏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5~35cm,塊莖近球形,直徑0.5~3.0cm,基生葉1~4枚,葉出自塊莖頂端,葉柄長5~25cm,葉柄下部有一白色或棕色珠芽,直徑3~8cm,偶見葉片基部亦具一白色或棕色小珠芽,直徑2~4mm。花單性,花序軸下著生雌花,無花被,有雌蕊20~70個,花柱短,雌雄同株;雄花位于花序軸上部,白色,無被,雄蕊密集成圓筒形,與雌花間隔3~7mm,其間佛焰苞合圍處有一直徑為1mm的小孔,連通上下,花序末端尾狀,伸出佛焰苞,綠色或青紫色,直立,或呈“S”形彎曲。


生態(tài)環(huán)境


1、對溫度的要求:平均地溫在10℃左右時,半夏萌發(fā)出苗;平均氣溫達(dá)15℃~27℃時,半夏生長最茂盛。在中國部分地區(qū),7月中旬開始,隨著梅雨季節(jié)的結(jié)束,氣溫上升,最高溫度經(jīng)常超過35℃,半夏生長受到嚴(yán)重影響,沒有遮陰條件的半夏地上部分相繼死亡,形成夏季大倒苗。半夏生長的適宜溫度為23℃~29℃。
2、對濕度的要求: 半夏不耐旱,喜愛在濕度較高的土壤中生長。我們曾調(diào)查了單縣終興鎮(zhèn)一塊半夏高產(chǎn)田,平均塊莖單產(chǎn)達(dá)1500公斤。其品種為菏澤產(chǎn)“狹三葉半夏”,全年幾乎沒有明顯倒苗過程,即使在盛夏季節(jié),生長也十分旺盛。主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夏季堅持每天傍晚用井水溝灌1次,這樣既保持了土壤濕潤,又降低了土溫,一舉兩得。半夏既喜水又怕水,當(dāng)土壤濕度超出一定的限度,反而生長不良,造成爛根、爛莖、倒苗死亡,塊莖產(chǎn)量下降。
3、對光照的要求:半夏是耐陰而不是喜陰植物,在適度遮光條件下,能生長繁茂。但是,若光照過強,半夏則難以生存。以半蔭環(huán)境為宜,珠芽數(shù)和塊莖增重可達(dá)最大值。


中藥屬性


半夏是中國中藥寶庫中的一種重要藥材,產(chǎn)地只有亞洲的中國和日本。它的功能是燥濕化痰,和胃止嘔,主治痰濕水飲,嘔吐,咳喘等癥。
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素有"千年藥鄉(xiāng)"之稱。中國農(nóng)業(yè)部《中國特產(chǎn)之鄉(xiāng)宣傳暨推介活動組委會》頒發(fā)證書和匾牌,正式命名西和縣為“中國半夏之鄉(xiāng)”。
半夏有水生和陸生兩種,即所謂的水半夏和旱半夏。旱半夏的藥用價值強似水半夏。而湖北省潛江市是中國旱半夏的主要產(chǎn)區(qū)。
【異名】地文、水玉(《本經(jīng)》),守田、示姑(《別錄》),羊眼半夏(《唐本草》),和姑(《綱目》),蝎子草(《植物名實圖考》),地珠半夏(《昆明藥植調(diào)查報告》),麻芋果(《貴州民間方藥集》),三步跳、泛石子(《湖南野生植物》),地鷓鴣、地茨菇(《廣西中獸醫(yī)藥植》),老黃嘴、老和尚頭、野芋頭,老鴰頭(《江蘇植藥志》),捉嘴豆子,地巴豆(蘇北俗稱,老鴨草),(《河北藥材》),無心菜根、天落星、老鴰眼、麻芋子(《山東中藥》),地雷公、老瓜蒜、狗芋頭(《中藥志》),珠半夏(《廣西中藥志》),裂刀菜(《遼寧經(jīng)濟(jì)植物志》),麻草子(安徽《土農(nóng)藥介紹》)。

生長環(huán)境

【采集】7~9月間采挖,洗凈泥土,除去外皮,曬干或烘干。
【藥材形狀】干燥塊莖呈圓球形、半圓球形或偏斜狀,直徑0.8~2厘米。
表面白色,或淺黃色,未去凈的外皮呈黃色斑點。
上端多圓平,中心有凹陷的黃棕色的莖痕,周圍密布棕色凹點狀須根痕,下面鈍圓而光滑。
質(zhì)堅實,致密。
縱切面呈腎臟形,潔白,粉性充足;質(zhì)老或干燥過程不適宜者呈灰白色或顯黃色紋。

半夏的圖片
粉末嗅之嗆鼻,味辛辣,嚼之發(fā)粘,麻舌而刺喉。以個大、皮凈、色白、質(zhì)堅實、粉性足者為佳。
以個小、去皮不凈、色黃白、粉性小者為次。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主產(chǎn)江西、四川、甘肅、湖北、安徽、江蘇、河南,浙江等地;以甘肅隴南的質(zhì)量最好。
除上述品種外,尚有同屬植物掌葉半夏的塊莖,在江蘇、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亦作半夏使用。

功效與作用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治濕痰冷飲,嘔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脹滿,痰厥頭痛,頭暈不眠。外消癰腫。[1]
  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內(nèi)痰眩暈、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癥;生用外治癰腫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嘔。
 ?。?)燥濕化痰:用于痰清稀而多之濕痰、寒痰,常配陳皮。
 ?。?)降逆止嘔:降逆止嘔之功頗著,可用于各種嘔吐,尤宜于濕濁中阻所致的脘悶嘔吐,常配生姜、茯苓。熱證嘔吐,應(yīng)配清熱瀉火藥。
 ?。?)消腫止痛:外用治瘡瘍腫毒、毒蛇咬傷。

炮制加工

生半夏
揀去雜質(zhì),篩去灰屑。
由于生半夏毒性強,炮制后毒性會減弱,適宜口服。
法半夏】:取凈半夏,用涼水浸漂,避免日曬,根據(jù)其產(chǎn)地質(zhì)量及其顆粒大小,斟酌調(diào)整浸泡日數(shù)。泡至10日后,如起白沫時,每半夏100斤加白礬2斤,泡1日后再進(jìn)行換水,至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取出略晾。另取甘草碾成粗塊,加水煎湯,用甘草湯泡石灰塊,再加水混合,除去石灰渣,倒入半夏缸中浸泡,每日攪拌,使其顏色均勻,至黃色已浸透,內(nèi)無白心為度。撈出,陰干。(每半夏100斤,用白礬2斤,甘草16斤,石灰塊20斤)
姜半夏:取揀凈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項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后,另取生姜切片煎湯,加白礬與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

清半夏

悶潤后切片,晾干。(每半夏100斤,用生姜25斤,白礬12斤8兩,夏季用14斤8兩)
清半夏:取揀凈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項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后,加白礬與水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悶潤后切片,晾干。(每半夏100斤,用白礬12斤8兩,夏季用14斤8兩)
①《雷公炮炙論》:修事半夏四兩,用搗了白芥子末二兩,頭醋六兩,二味攪令濁,將半夏投于中,洗三遍用之。半夏上有隟涎,若洗不盡,令人氣逆,肝氣怒滿。②陶弘景:半夏,用之皆先湯洗十許過,令滑盡,不爾戟人咽喉。

主要成品


成品姜半夏

【生半夏】: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干燥,用時搗碎。有毒,多外用,以消腫止痛為主。
【清半夏】:白礬浸泡或煮或腌制。消除了辛辣刺喉的副作用,降低了毒性,以燥濕化痰為主。類圓形或腎形厚片,直徑6~18mm,表面乳白色,周邊黃棕色,中間隱現(xiàn)黃白色筋脈點。氣微辣澀。
【姜半夏】:姜礬煮或腌制或蒸制,或姜炒。溫中化痰,降逆止嘔為主。形如清半夏,薄片,表面有光澤,透明,片面灰黃色或淡黃色,角質(zhì)樣,質(zhì)脆。微有辣味,微具姜氣。
【法半夏】:石灰制半夏。治寒痰、濕痰為主,同時具有調(diào)脾和胃的作用。形如生半夏,內(nèi)外皆呈黃色或淡黃白色,粉性足,質(zhì)松脆,氣微,味淡。
【竹瀝半夏】:半夏或法半夏,竹瀝拌透陰干。溫燥大減,適于胃熱嘔吐,肺熱痰黃稠粘,痰熱內(nèi)閉中風(fēng)不語。
【半夏曲】:
半夏曲:生半夏浸泡曬干研粉,姜汁、面粉調(diào)勻,發(fā)酵制成。化濕健脾,消食止瀉。

制法及應(yīng)用區(qū)別

<一>法半夏:法半夏長于燥濕,且溫性低。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fēng)痰眩暈,痰厥頭痛。
【制法】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水浸泡至內(nèi)無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適量,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適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攪勻,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攪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黃色均勻,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洗凈,陰干或烘干,即得。每100kg凈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
<二>清半夏:清半夏長于化痰。功用主治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治濕痰冷飲,嘔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脹滿,痰厥頭痛,頭暈不眠。外消癰腫。
1.清半夏制作:
(1)礬泡 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8%的礬溶液浸泡,至內(nèi)無干心,口嘗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凈,切厚片,干燥。每半夏100kg,用白研20kg(《藥典85》)。
(2)礬煮 取揀凈的半夏,用涼水浸漂,避免日曬,根據(jù)其產(chǎn)地、質(zhì)量及大小斟酌調(diào)整浸泡日數(shù)。泡至10日后,如起白沫時,每半夏100kg加白礬2kg,泡1日后再換水,至口嘗無麻辣感后,加白礬與水共煮透,取出,晾至6成干,燜潤后切片,晾干即得。每半夏100kg,用白礬12.5kg)(夏季用14.5kg(《藥典63》)。
(3)礬腌 取原半夏,篩去粉末,大小個分開,擇凈雜質(zhì)。將半夏分別倒入容器內(nèi),放入清水浸泡,水量以淹過半夏的5寸為度,春秋每日翻倒,換水2次,夏季每日3次,浸泡3天,待腌。取凈白礬,用石研軋成粉末,取少量泡好半夏鋪于容器內(nèi),上面撒1層白礬面,再鋪1層半夏,如此,半夏與白礬面層層鋪均,然后加入清水淹沒,淹至3天,再將白礬水撤掉,換清水浸泡一天待煮。攤開烘干或曬干。擇凈雜質(zhì),用粉碎機打成顆粒即得。每凈半夏100kg,用白礬10kg(《天津》)。
(4)白礬、面粉制 取揀凈的生半夏,大小分擋,用清水浸泡。夏天泡7天左右,冬天泡14天左右。每日換水1-2次,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時,移置鍋內(nèi)加白礬與水煮透;或再加面粉拌勻,取出,制成團(tuán),略晾后,切片0.3mm厚左右,干燥(用時篩去末)。每半夏500g,用白礬60-90g,面粉適量(《河南》)。
(5)礬、姜、甘草制
①取生半夏,用水浸7-10天(每天換水2次),取出,放缸中,加白礬及熱甘草水及生姜泡7-10天后,蒸約8小時,至無白心,晾冷,燜1-2天,切魚鱗厚片。每半夏100kg,用生姜1kg,甘草2kg,白礬12.5kg(《集成》)。
②取生半夏,加水浸10天(換水2-3次),換缸,鋪1層半夏,1層生姜、明礬,至缸將滿時放入清水,1個月后傾出,換水洗2次,再將甘草破開,摻入半夏蒸透,傾出,晾風(fēng),隔2天后,裝入硫黃柜內(nèi)熏1夜,稍去水氣,刨片。每半夏100kg,用生姜7kg,甘草3kg,白礬10kg(《集成》)。
<三>姜半夏:姜半夏長于降逆止嘔。功能與主治:降逆止嘔。用于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用姜礬湯在半夏曬至半干時浸潤。經(jīng)炮制后得到的炮制品之一姜半夏毒性降低,但由于其中的有效成分及刺激性成分不明確,《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僅在半夏項下收載氨基酸的定性鑒別,未見有關(guān)姜半夏的質(zhì)量標(biāo)準(zhǔn)報道。
<四>半夏曲:半夏曲長于消食化痰。半夏曲“苦辛,平。”入肺,脾,大腸三經(jīng)。功 效化痰止咳,消食寬中。主 治治泄瀉,咳嗽。
【炮制方法】:
①取生半夏、法半夏各半,研成粉末。每斤用生姜8兩洗凈搗碎絞汁,同面粉4兩,和溫開水調(diào)成稀糊,倒入半夏粉內(nèi)揉搓成團(tuán),發(fā)酵后,以木制模型壓成小塊,晾干。
②取漂過的半夏,研粉。每斤用面粉4兩、生姜2兩洗凈打汁拌入面粉內(nèi),加些溫開水調(diào)成糊漿,再與半夏粉充分拌和,壓扁約三分厚,切為小塊,曬至半干,放入鍋內(nèi)烘至黃色為度。均宜置干燥處,防霉。《綱目》:“半夏研末,以姜汁、白礬湯和作餅,楮葉包置籃中,待生黃衣,曬干用,謂之半夏曲。”


化學(xué)成分


1、塊莖含揮發(fā)油,內(nèi)含主成分為3-乙酰氨基-5-甲基異惡唑(3-acetoamino-5-methylisooxazole),丁基乙烯基醚(butyl-ethylene ether),3-甲基二十烷(3-methyleicosane),十六碳烯二酸(hexadecylendioic acid),還有2-氯丙烯酸甲酯(methyl-2-chloropropenoate),茴香腦(anethole),苯甲醛(benzaldehyde),1,5-戊二醇(1,5-pentadiol),2-甲基吡嗪(2-methylpyrazine),檸檬醛(ciTCMLIBal),1-辛烯(1-octene),β欖香烯(β-elemene),2-十一烷酮(2-undecanone),9-十七烷醇(9-heptadecanol),棕櫚酸乙酯(ethylpalmitate),戊醛肟(pentaldehyde oxime)等60多種成分。還含左旋麻黃堿(ephedrine),膽堿(choline),β-谷甾醇(β-ssitosterol),胡蘿卜甙(daucosterol),尿黑酸(homogentisic acid),原兒茶醛(protocatechualdehyde),姜辣烯酮(shogaol),黃芩甙(baicaline),黃芩甙元(baicalein),姜辣醇(gingerol),1,2,3,4,6-五-O-沒食子酰葡萄糖(1,2,3,4,6-penta-Ogalloylglucose),12,13-環(huán)氧-9-羥基十九碳-7,10-二烯酸(12,13-epoxy-9-hydroxynonadeca-7,10-dienoic acid)及基衍生物等。又含以α-及β-氨基丁酸(aminobutyric acid),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為主成分的氨基酸和以鈣、鐵、鋁、鎂、錳、鉈、磷等為主的無機元素。另含多糖,直鏈淀粉,半夏蛋白(系一種植物凝集素)和胰蛋白酶抑制劑。
2、塊莖含揮發(fā)油、少量脂肪(其脂肪酸約34%為固體酸、66%為液體酸)、淀粉、煙堿、黏液質(zhì)、天門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β-氨基丁酸等氨基酸、β-谷甾醇、膽堿、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3,4-二羥基苯甲醛,又含藥理作用與毒芹堿及煙堿相似的生物堿、類似原白頭翁素刺激皮膚的物質(zhì)。
嫩芽含尿黑酸及其甙。


藥理作用


1.鎮(zhèn)咳作用:生半夏、姜半夏、姜浸半夏和明礬半夏的煎劑,0.6-1g/kgig或iv,對貓碘液注入胸腔或電刺激喉上神經(jīng)所致的咳嗽有明顯的鎮(zhèn)咳作用,且可維持5小時以上。0.6g/kg的鎮(zhèn)咳作用接近于可待因lmg/kg的作用。
2.抑制腺體分泌的作用:半夏制劑ip,對毛果蕓香堿引起的唾液分泌有顯著的抑制作用,亦有報道煎劑po時,唾液分泌先增加,后減少。
3.鎮(zhèn)吐作用探討:半夏加熱炮制或加明礬、姜汁炮制的各種制劑,對去水嗎啡、洋地黃、硫酸銅引起的嘔吐,都有一定的鎮(zhèn)吐作用。上述3種催吐劑的作用機制不同,而半夏都可顯示鎮(zhèn)吐作用,推測其鎮(zhèn)吐作用機制是對嘔吐中樞的抑制。
4.抗生育作用:半夏蛋白1.25mg/ml(在0.9%NaCl中)sc0.2ml對早孕小鼠的抑孕率為50%。結(jié)晶半夏蛋白經(jīng)6M鹽酸胍變性后,用分步透析法(即用緩沖液等體積遞減稀釋變性劑),最終恢復(fù)半夏蛋白在生理鹽水中平衡,去除變性劑后可以重新天然化,并恢復(fù)其原有活力。不同逆轉(zhuǎn)條件的恢復(fù)半夏蛋白,對小鼠抗早孕的抑孕率在69-88%之間,僅一種逆轉(zhuǎn)條件為5-8℃者,抑孕率僅36%。
5.對胰蛋白酶的抑制作用:半夏胰蛋白酶抑制劑只抑制胰蛋白酶對酰胺、酯、血紅蛋白和酪蛋白的水解,不能抑制胰凝乳蛋白酶、舒緩激肽釋枚酶、枯草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對各自底物的水解。抑制劑對豬胰蛋白酶水解酰胺、酯、血紅蛋白和酪蛋白的重量抑制比值分別為1:0.71、1:O.88、1:0.71和1:0.71。從化學(xué)分子大小的范圍看,半夏胰蛋白酶抑制劑應(yīng)屬大分子抑制劑。
6.炮制品的藥理作用:清半夏(按中國藥典85年版制法)水煎液200%濃度26.5ml/kg預(yù)防給藥時,對氯化鋇誘發(fā)的大鼠室性心律失常有明顯的對抗作用(P<0.05)。小鼠ip60g/kg對自發(fā)活動有明顯的影響(P<0.05)。Ip15g/kg或30g/kg可顯著增加戊巴比妥鈉閾下催眠劑量的睡眠率(P<0.05)。并有延長戊巴比妥鈉睡眠時間的趨勢,但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大劑量對電驚厥有輕微的對抗趨勢。30ml/kg劑量ig,可明顯抑制(P<0.05)硝酸毛果蕓香堿5mg/kg對唾液的分泌作用。
6.抗癌的作用:藥理實驗表明,掌葉半夏的稀醇或水浸出液,對動物實驗性腫瘤和Hela細(xì)胞都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從水溶部分得的胡蘆巴堿,對小鼠肝癌(HCA)亦有明顯抑制作用。其所含的β谷甾醇及類似物也有抑瘤作用。并能明顯促使癌細(xì)胞逐漸脫落而使癌體縮小或消失。臨床藥理觀察,對宮頸癌有效,且局部清潔作用明顯。
7.其它作用:
7.1. 降壓作用:
半夏浸膏對離體蛙心和兔心呈抑制作用。對犬、貓和兔有短暫降壓作用,具有快速耐受性。煎劑時小鼠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有輕度刺激作用。若持續(xù)給藥,能引起功能抑制。
7.2.凝血作用:
半夏蛋白也是一種植物凝集素,它與兔紅血球有專一的血凝活力,度低至每1ml2μg仍有凝集作用。除兔紅細(xì)胞外,對羊、狗、貓、豚鼠、大鼠、小鼠和鴿的紅細(xì)胞亦有凝集作用。艾氏腹水癌和腹水型肝癌細(xì)胞均能被半夏蛋白凝集,但它不凝集大鼠附睪和豬大網(wǎng)膜脂肪細(xì)胞,雖然它能和這兩種細(xì)胞結(jié)合。提示半夏蛋白的細(xì)胞凝集作用不僅具有動物種屬專一性并存在細(xì)胞類別專一性。
7.3.促細(xì)胞分裂作用:
半夏蛋白的促細(xì)胞分裂作用亦有動物種屬專一性,它促使兔外周血淋巴細(xì)胞轉(zhuǎn)化,但不促使人外周血淋巴細(xì)胞分裂。

功用主治

該品辛散溫燥有毒,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濕,降逆氣,而善祛脾胃濕痰。水濕去則脾健而痰涎自消,逆氣降則胃和而痞滿嘔吐自止,故為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之良藥。既主治脾濕痰壅之痰多咳喘氣逆,如二陳湯小青龍湯,又治濕痰上犯之眩暈心悸失眠,如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還可治風(fēng)痰吐逆,頭痛肢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癥,如玉壺丸。
該品善燥濕降逆止嘔,又性溫兼散寒,主治胃寒及痰飲嘔吐,如小半夏湯。若治療其他原因所致的嘔惡,當(dāng)據(jù)情配伍它藥。
該品又善治胃氣上逆之惡心嘔吐,痰濕中阻之胸脘痞悶,氣郁痰結(jié)咽中如有物阻之梅核氣,如半夏厚樸湯。若痰熱互結(jié)之心下痞,如小陷胸湯。還可治痰濕凝滯經(jīng)絡(luò)或肌肉所致的癭瘤痰核及癰疽腫毒,未化膿者,可單用生品為末,醋調(diào)外敷。
此外,取該品和胃之功,治療胃不和臥不安,與秫米合用,如半夏秫米湯;取該品行濕潤燥之功,治療老人火衰便秘,與硫黃合用,如半硫丸

毒性試驗

【毒性】
1 原生物毒性實驗
生半夏有毒,最早見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后世醫(yī)家也一致公認(rèn)。我們進(jìn)行了生半夏的動物實驗,取生半夏(地區(qū)醫(yī)藥公司藥材科)200 g粉碎過120目篩,加水400 mL煎10 min成混懸液備用;1)取上述混懸液給5只家兔進(jìn)行點眼刺激實驗,結(jié)果5只家免均有不同程度眼結(jié)膜水腫水泡、眼瞼輕度外翻;2)取上述混懸液,對10只家鴿每只服10 mL,20 min后均有嘔吐,解剖鴿嗉囊,可見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3)取上述混懸液給10只小鼠每只服用10 mL,20 min后,小鼠均有失音,解剖喉部有明顯水腫和充血。人體實驗發(fā)現(xiàn)口中有強烈麻舌和刺激感覺,30 min后自感癥狀消失。
2 生半夏入湯劑的實驗
在傳統(tǒng)湯劑中生半夏取代制半夏,不但能提高療效,也省略了加工炮制的環(huán)節(jié),更重要的是對合理用藥的一大改革?!秱摗泛汀督饏T要略》中用生半夏的共有43方,其中內(nèi)服湯劑37方,廣泛運用于外感病、雜病和婦科病中,發(fā)揮其燥濕化痰,下氣降逆,和胃止嘔,辛開泄痞等功用。
動物實驗:取生半夏200 g,姜制半夏200 g(來源于地區(qū)醫(yī)藥公司藥材科),分2次煎煮,濃縮液各200 mL備用。
1)取濃縮液分別對5只家兔進(jìn)行點眼實驗,其結(jié)果家兔的10只眼瞼均無明顯刺激作用。
2)對家鴿進(jìn)行嘔吐實驗,每組5只,每只服用上述濃縮液各10 mL,在服用4 h內(nèi)兩組家鴿無嘔吐現(xiàn)象,在服用上述煎液的兩組4只家兔也未發(fā)現(xiàn)有明顯副作用和墮胎。經(jīng)過實驗證明,生半夏的煎劑并無明顯的毒性,入傳統(tǒng)湯劑可以服用。


文獻(xiàn)摘錄


①《本經(jīng)》: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
②《別錄》: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jié),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墮胎,療痿黃,悅澤面目。
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③《藥性論》:消痰涎,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下肺氣,主咳結(jié)。
新生者摩涂癰腫不消,能除瘤癭
氣虛而有痰氣,加而用之。
④《日華子本草》:治吐食反胃,霍亂轉(zhuǎn)筋,腸腹冷,痰瘧。
⑤《本草圖經(jīng)》:主胃冷,嘔噦。
⑥《醫(yī)學(xué)啟源》:治寒痰及形寒欽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jìn)飲食。治太陽痰厥頭痛,非此不能除?!吨髦蚊匾吩?,燥胃濕,化痰,益脾胃氣,消腫散結(jié),除胸中痰涎。
朱震亨:治眉棱骨痛。
⑧《綱目》:治腹脹,目不得瞑,白濁,夢遺,帶下。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克;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調(diào)默。
【宜忌】一切血證及陰虛燥咳、津傷口渴者忌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射干為之使。惡皂莢。畏雄黃、生姜、干姜、秦皮龜甲。反烏頭
②《藥性論》:忌羊血、海藻、飴糖。柴胡為之使。
③張元素:諸血證及口渴者禁用。孕婦忌之,用生姜則無害。
④《醫(yī)學(xué)入門》:凡諸血證及自汗,渴者禁用。
⑤ 半夏使用不當(dāng)可引起中毒,表現(xiàn)為口舌咽喉癢痛麻木,聲音嘶啞,言語不清,流涎,味覺消失,惡心嘔吐,胸悶,腹痛腹瀉嚴(yán)重者可出現(xiàn)喉頭痙攣,呼吸困難,四肢麻痹,血壓下降,肝腎功能損害等,最后可因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
⑥ 曾有報道,4例誤食生半夏0.1~0.2克、1.4克、1.8克、2.4克而引起中毒者,癥狀表現(xiàn)主要為口腔及咽喉部粘膜的燒灼感和麻辣味,胃部不適、惡心及胸前壓迫感。4例中除1例因誤食量甚少而自愈外,其余3例均經(jīng)服生姜而痊愈。


經(jīng)典藥方


①治濕痰,咳嗽脈緩,面黃,肢體沉重,嗜臥不收,腹脹而食不消化:南星、半夏(俱湯洗)各50克,白術(shù)75克。上為細(xì)末,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生姜湯下。(《素問病機保命集》)
②治濕痰喘急,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湯下。(《丹溪心法》)
③治痰飲咳嗽:大半夏500克,湯泡七次,曬干,為細(xì)末,用生絹袋盛貯,于磁盆內(nèi)用凈水洗,出去粗柤,將洗出半夏末,就于盆內(nèi)日曬夜露,每日換新水,七日七夜了,澄去水,曬干,每半夏粉50克,入飛過細(xì)朱砂末5克,用生姜汁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用淡生姜湯下,食后服。(《袖珍方》辰砂半夏丸)
④治心下有支飲(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金匱要略》小半夏湯)
⑤治肺胃虛弱,好食酸冷,寒痰停積,嘔逆惡心,涎唾稠粘,或積吐,粥藥不下,手足逆冷,目眩身重;又治傷寒時氣,欲吐不吐,欲嘔不嘔,昏瞶悶亂,或飲酒過多,中寒停飲,喉中涎聲,干噦不止:陳皮(去白)、半夏(煮)各350克。上二件,銼為粗散,每服15克,生姜十片,水二盞,煎至一中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留二服滓并作一服,再煎服。(《局方》橘皮半夏湯)
⑥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姜250克,茯芩150克。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金匱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湯)
⑦治胃反嘔吐者: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參150克,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湯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二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督饏T要略》大半夏湯)
⑧治妊娠嘔吐不止:干姜、人參各50克,半夏100克。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為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金匱要略》干姜人參半夏丸)
⑨治小兒痰熱,咳嗽驚悸:半夏、南星等分,為末,牛膽汁,入膽內(nèi)和,懸風(fēng)處待干,蒸餅丸,綠豆大。每服三、五丸,姜湯下。(《摘元方》)
⑩治霍亂心腹脹痛,煩滿短氣,未得吐下:桂、半夏等分。末,方寸匕,水一升,和服之。?。ā堆a缺肘后方》) ⑾除積冷,暖元藏,溫脾胃,進(jìn)飲食,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氣及年高風(fēng)秘、冷秘或泄瀉:半夏(湯浸七次,焙干,為細(xì)末)、硫黃(明凈好者,研令極細(xì))。上等分,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蒸餅?zāi)嚭蛣颍刖蕛?nèi)杵數(shù)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溫酒或生姜湯下十五丸至二十丸,婦人醋湯下。(《局方》半硫丸)
⑿治痰厥:半夏400克,防風(fēng)200克,甘草100克。同為細(xì)末,分作四十服,每服用水一大盞半,姜二十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衛(wèi)生家寶方》省風(fēng)湯)
⒀治目不瞑,不臥:以流水千里已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靈樞》半夏秫米湯)
⒁治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納散兩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傷寒論》半夏散及湯)
⒂治痰結(jié),咽喉不利,語音不出:夏(洗)25克,草烏一字(炒),桂一字(炙)。上同為末,生姜汁浸蒸餅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至夜含化。(《素問病機保命集》玉粉丸)
⒃治喉痹腫塞:生半夏末搐鼻內(nèi),涎出效。(《瀕湖集簡方》)
⒄治產(chǎn)后暈絕:半夏末,冷水和丸,大豆大,納鼻中。(《肘后方》)
⒅治奶發(fā),諸癰疽發(fā)背及乳方:末半夏,雞于白和涂之,水磨敷。(《補缺肘后方》)
⒆治小兒驚風(fēng):生半夏5克,皂角2.5克。為末,吹少許入鼻。(《仁齋直指方》嚏驚散)
⒇治重舌木舌,腫大塞口:半夏煎醋,合漱之。(《綱目》)
(21)治諸瘺五六孔相通:生半夏末,水調(diào)涂孔內(nèi),一日二次。(《外科小品》)
(22)治外傷性出血:生半夏、烏賊骨等分,研細(xì)末,撒患處。(徐州《單方驗方新醫(yī)療法選編》)
(23)治蛇傷:鮮半夏、鴨食菜(苦麻菜)、香蒿尖各等量,混合搗碎成膏狀,敷于傷處。(遼寧《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24)老人風(fēng)痰。用半夏(泡七次,焙過)、硝石各25克,共研為末,加入白面搗勻,調(diào)水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姜湯送下。
(25)風(fēng)痰頭暈(哎逆目眩,面色黃,脈弦)。用生半夏、生天南星、寒水石(煅)各50克,天麻25克,雄黃10克,小麥面150克,共研為末,加水和成餅,水煮浮起,取出搗爛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湯送下。極效。亦治風(fēng)痰咳嗽、二便不通、風(fēng)痰頭痛等病。
(26)熱痰咳嗽(煩熱面赤,口燥心痛,脈洪數(shù))。用半夏、天南星各50克,黃芩75克,共研為末,加姜汁浸蒸餅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飯后服,姜湯送下。此方名小黃丸。
(27)濕痰咳嗽(面黃體重,貪睡易驚,消化力弱,脈緩)。用半夏、天南星各50克,白術(shù)75克,共研為末加薄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姜湯送下。此方名白術(shù)丸
(28)氣痰咳嗽(面白氣促,灑淅惡寒,憂悉不樂,脈澀)。用半夏、天南星各一兩,官桂半兩,共研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湯送下。此方名玉粉丸。
(29)嘔吐反胃。用半夏三升、人參150克、白蜜一升、水一半二千,細(xì)搗過,煮成三升半,溫服一升。一天服兩次。此方名為大半夏湯。
(30)黃疸喘滿,小便自利,不可除熱。用半夏、生姜各250克,加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兩次服下。(31)老人便結(jié)。用半夏(泡,炒)、生硫磺,等分為末加自然姜汁煮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溫酒送下。此方名半硫丸。
(32)失血喘急(吐血下血,崩中帶下,喘急痰嘔,中滿宿瘀)。用半夏捶扁,包在以姜汁調(diào)勻的面中,放火上煨黃,研為末,加米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開水送下。
(33)喉痹腫塞。用生半夏末 鼻內(nèi),涎出見效。
(34)骨鯁在咽。用半夏、白牙,等分為末,取一匙,水沖服,當(dāng)嘔出。


經(jīng)典配方


1、加天麻——風(fēng)痰眩暈。
2、加橘皮——濕痰咳嗽及惡心嘔吐。
3、加干姜、細(xì)辛——寒痰咳嗽。
4、加生姜——胃氣上逆嘔吐。
5、加黃連、瓜蔞——胸脘痞滿、咳痰黃稠屬熱痰者。
6、加人參——胃虛嘔吐。
7、加黃連、竹茹——心煩、失眠屬痰熱者。
8、加蘇梗、砂仁——妊娠嘔吐。
9、加厚樸、蘇葉——慢性咽炎,屬痰氣互結(jié)者。
10、加貝母、昆布——甲狀腺腫屬痰結(jié)者。
11、加益母草——子宮頸癌屬痰淤互結(jié)者。
12、加瓜蔞、薤白——寒痰阻遏,胸陽不振之胸痹。
13、加山藥——重癥孕吐。
14、加枇杷葉——咳嗽日久不愈。
15、化痰丸:[組成]南星1兩,生姜1兩,半夏1兩半,枯礬1兩半。
[用法]上為細(xì)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食后溫虀汁送下,1日2次。
[主治]咳嗽涎喘。

姜半夏

16、用于痰多咳嗽:半夏的地下部分制成半夏露糖漿,用于痰濕壅滯、咳嗽氣逆等,與陳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與貝母配伍應(yīng)用。故亦可治熱痰與風(fēng)痰,治熱痰可與瓜蔞、黃芩等配伍;治風(fēng)痰,宜與天南星等同用。
17、用于胸脘痞悶,胸痹,結(jié)胸:痰濕內(nèi)阻、胸脘痞悶者,可配陳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熱互結(jié),可配黃芩、黃連干姜等。此外,又常用于胸痹疼痛,配瓜蔞薤白等同用;治結(jié)胸可與瓜蔞黃連等同用。
18、用于癭瘤瘰疬、瘡瘍腫痛、梅核氣等:治癭瘤瘰疬痰核,與海藻、昆布、貝母等配用。癰疽未潰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調(diào)醋外敷,有散結(jié)消腫的功效。用治梅核氣,可配厚樸、紫蘇等。
19、用于胃氣上逆、惡心嘔吐:治胃寒嘔吐,可配合生姜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熱嘔吐可配合黃連、竹茹等藥;治妊娠嘔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虛嘔吐,可配人參、白蜜同用。

臨床應(yīng)用


①治療嘔吐用姜半夏制成1:1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治療各種嘔吐,臨床上可代替愛茂爾應(yīng)用,有人認(rèn)為其鎮(zhèn)吐作用比愛茂爾強兩倍多。未發(fā)現(xiàn)副作用。
②治療瘧疾生半夏10克,搗爛置于膠布上。于瘧疾發(fā)作前3~4小時貼于臍部,可控制發(fā)作。
③治療急性乳腺炎取生半夏5~10克,蔥白2~3根,共搗爛,揉成團(tuán)(亦可用生半夏搗細(xì)和米飯少許捏成丸),塞于患乳對側(cè)鼻孔,每日2次,每次塞半小時。用于急性乳腺炎早期計72例,多數(shù)治療2~3次見效。
④治療雞眼半夏研末敷于患部。用藥前先洗凈患處,消毒后用手術(shù)刀削去雞眼的角化組織,呈一凹面,然后放入半夏末,外貼膠布。經(jīng)5~7天后,雞眼壞死脫落,生出新生肉芽組織,再過數(shù)日即可痊愈。治療30余例未見復(fù)發(fā)。
⑤治療牙痛生半夏50克,搗碎,置于90%酒精150克中,浸泡1日后即可使用。用時以棉球蘸藥液塞入齲齒洞中,或涂擦痛牙周圍。治療100余例,95%以上患者均有效果。
⑥治療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生半夏研末溶于米酒或50%酒精中(1份半夏,3份酒精),浸泡24小時以上,取上層澄清液滴耳。用時先用雙氧水洗滌外耳道,然后滴入藥液數(shù)滴,每天1~2次。據(jù)10例觀察,對急性中耳炎效果較好,一般1~2天見效,1周內(nèi)可治愈。
⑦預(yù)防和減輕血吸蟲病口服銻劑的中毒反應(yīng)口服銻劑治療血吸蟲病過程中,嘔吐是常見的毒性反應(yīng),往往迫使治療中斷;如于口撮銻劑同時加服法半夏粉與甘草粉,則有預(yù)防或減輕中毒反應(yīng)的作用。每口服銻劑1次,服半夏粉3.2分,生甘草粉4.8分。據(jù)12例觀察,一般服藥期間都能照常工作,精神愉快,食欲正常;僅4例有輕微不適:略感惡心嘔吐,或短暫的腹痛或腹瀉,均不影響工作。
⑧治療矽肺據(jù)144例各期患者的初步觀察,對主觀癥狀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客觀檢查除個別病例的血清粘蛋白下降和血矽增高外,其它檢查(如X線攝片)尚無明顯變化。少數(shù)病例對肝功能有不良影響,尿中出現(xiàn)紅細(xì)胞,故應(yīng)用時應(yīng)緊密注意肝腎的毒性反應(yīng)。
用法:用姜半夏口服、肌肉注射或噴霧給藥,劑量一般為每日35克。治療持續(xù)1~10個月不等,大多在3~5個月左右。[2]


傳說故事


在我國宋朝,有位判官楊立之回到楚州時得了喉癰,白天吃不下飯,晚上痛得睡不著覺,異常痛苦,請了許多醫(yī)生,吃了許多中藥都沒有效。
恰好這時名滿朝野的太醫(yī)楊吉老來楚州辦事,楊立之的兩個兒子聽說后,趕快把他請了過來。楊吉老仔細(xì)診察了楊立之很久后才對他的兒子說道:“你父親的病非常蹊蹺,必須先吃一斤生姜片,才可以用藥,否則便無法可治!”說罷就去辦自己的事了。
楊立之的兩個兒子聽后,感到很為難,說:“喉嚨已經(jīng)潰爛、疼痛不止,怎么能吃生姜呢?”但也沒有別的方法了,只好試一試。結(jié)果楊立之吃了生姜后并沒有什么異樣,也沒感到什么辣味兒。在他吃夠半斤生姜的時候,疼痛、腫脹就有所減輕,等到吃夠一斤生姜的時候,膿血就完全消失了。這時他覺得生姜也有辣味兒了,吃飯、喝湯已經(jīng)無礙,喉癰已經(jīng)好了。
第二天,判官親自去拜謝楊吉老,感謝他的救命之恩,并奇怪他是如何將自己的病治好的。楊吉老說:“你在南方做官,很愛吃鷓鴣,鷓鴣愛吃生半夏,而生半夏有較小的毒性,你吃鷓鴣吃得多了、久了就容易引起生半夏中毒。生姜能解生半夏的毒性,所以僅用生姜就把你的病根兒除了,也不用再服其他的中藥了?!?sup style="PADDING-BOTTOM: 0px; LINE-HEIGHT: 18px;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VERTICAL-ALIGN: text-top; PADDING-TOP: 0px">[5]


人工栽培

(一)概述

水半夏-藥用部分

【別名】三葉半夏、三葉老、三步跳、麻玉果、燕子尾等。
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Breit.],以塊莖入藥。半夏有毒,不經(jīng)過泡制不能入藥,是屬于有毒植物。有燥濕化痰、祛寒作用,主治咳嗽痰多、胸悶脹滿、惡心嘔吐,生外用治癤腫。主產(chǎn)于南方各省區(qū),東北、華北、長江流域諸省均有栽培。
(二)植物特性
半夏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塊莖球形,葉基生,葉片掌狀三出,在葉柄或小葉分枝處著生珠芽,可作繁殖材料,由塊莖生出的植株可抽出花莖,肉穗花序,外具有佛焰苞,漿果,嫩時綠色,熟時紅色圖。
(三)生長特性
繁殖力強,能耐寒,不耐干旱,忌烈日暴曬,半夏喜溫暖陰濕的環(huán)境,生長在沙質(zhì)壤士,在房前屋后、山野溪邊、林下都可見到半夏,前茬以豆科和玉米為宜,忌黏重土壤。
(四)栽培技術(shù)
1.選地整地
半夏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除鹽堿地之外,一般土壤均可,以沙質(zhì)壤上為宜。種在桑園,果園和高稈作物下邊進(jìn)行間作,與玉米間作每隔130厘米栽一行玉米,穴距66厘米,每穴2株。上面宜平,每公頃地施圈肥或土雜肥37500~60000千克,施過磷酸鈣225~300千克,撒于畦面。
2.繁殖方法
分塊莖繁殖、珠芽繁殖、種子繁殖,但種子和珠芽繁殖當(dāng)年不能收獲,用塊莖繁殖當(dāng)年能收獲。
(1)塊莖繁殖
挖當(dāng)年生的小塊莖用濕沙土混拌存放在陰涼處進(jìn)行繁殖。栽植時間分為春秋兩季。春季三月份,栽前澆透水,塊莖用5%草木灰液或50%多菌靈1000倍液或0.005%高錳酸鉀液或食醋300倍液浸泡塊莖2~4小時,晾干后將塊莖按大小分別栽植,行距16~20厘米,株距6~10厘米,穴探5厘米,每穴裁2塊,覆土3-5厘米,每公頃需塊莖750千克左右,大的塊莖300千克左右。
(2)珠芽繁殖
夏秋間利用葉柄下珠芽栽培,行距10-16厘米,株距6-10厘米,開穴,每穴放株芽3~5個,覆土1.6厘米。
(3)種子繁殖
此法由于種苗不足或育種時采用,從秋季開花后十余天佛焰苞枯萎采收成熟的種子,放在濕沙中貯存,備播種,分春秋二季播種,春天在做好的畦上按行距10~13厘米開溝,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nèi),覆土10~13厘米,并蓋稻草保墑,當(dāng)苗高10厘米時定植。此外也有一種很粗放的繁殖方法,半夏繁殖力很強,種過的地上每年連綿不斷地有半夏生長,所以不必另播種,加以管理,即可收獲,但產(chǎn)量低。
3.田間管理
(1)澆水:半夏喜濕潤,無論哪種方法播種前必須澆水,在生長期天氣熱,需要經(jīng)常澆水,土壤中不可缺水,如果遇到干旱,引起苗子枯萎倒伏。有了水分條件再長新芽影響產(chǎn)量,但不能有積水,否則亂根。
(2)培土:珠芽生長需要培土,所以6、7月份在葉柄下部培土,追肥2次,每公頃施圈肥7500~15000千克,或稀薄人糞尿,每次培土從行間取土蓋上珠芽,培土1.6厘米以上,生長期要經(jīng)常松土除草。
(3)摘蕾:除作種子外,生長期長出的花蕾全部摘掉,促使塊莖生長肥大,可提高產(chǎn)量。
4,病蟲害防治
(1)葉斑病
在葉上長紫褐色小斑。
防治方法:發(fā)病前和初期,噴1:1:120波爾多液或60%代森鋅500倍液,每7~10天1次,連續(xù)2~5次。
(2)紅天蛾
7、8月份幼蟲把葉子咬成缺刻。
防治方法:幼齡期噴90%敵百蟲800倍液,人工捕捉。
(五)采收加工
當(dāng)秋季地上部枯萎,開始采收,用塊莖和珠莖繁殖,在當(dāng)年或第二年采收,種子需3~4年才采收,用三齒或二齒耙挖畦土,收塊莖,大的作藥用,小的作繁殖材料。作藥用的在內(nèi)堆放10~12厘米“發(fā)汗”,篩去泥土,按大中小分檔裝入麻袋或化纖編織袋內(nèi),每袋裝2/3,扎緊口袋放在水泥池內(nèi),灌入冷水,水面淹沒盛藥袋的一半,穿上高統(tǒng)水鞋連續(xù)踩25分鐘左右,并注意翻袋,至此袋內(nèi)鮮半夏已全部脫皮。放在清水中洗去皮,撈出半夏,使塊莖潔白,晾干表皮水,用硫磺熏至透心,放在陽光下暴曬,不斷翻動曬干,每公頃產(chǎn)干貨3750千克左右,切忌生半夏有毒,不可內(nèi)服,必經(jīng)泡制才能用。
烘干:用無煙火烘干,溫度35~60℃,不時翻動,力求干燥均勻。
3 生半夏化學(xué)成分
據(jù)分析,生半夏的藥效成分包括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苷、黑尿酸及天門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β-氨基丁酸;兒茶醛即為半夏辛辣刺激性物質(zhì),它不易溶于水,且遇高溫后分解。故生半夏入丸散時有毒副作用,經(jīng)過炮制或水煎煮無刺激作用。
4 生半夏的臨床應(yīng)用
生半夏入傳統(tǒng)湯劑不但安全無毒且療效高于制半夏,在降逆止嘔、化痰鎮(zhèn)咳、辛開泄痞等方面用制半夏效力不佳者改用生半夏即顯效。對于陰虛火旺的患者來說,也不必禁忌,只要符合生半夏的適應(yīng)證就應(yīng)該用。在養(yǎng)陰藥中摻以少量半夏即可達(dá)到養(yǎng)陰而不膩膈的目的。生半夏入湯劑劑量與毒性反應(yīng)似無明顯關(guān)系,需注意,在應(yīng)用生半夏時應(yīng)先煎沸30 min為妥,這樣絕無口麻等副作用。
四、規(guī)范化“GAP”栽培技術(shù)
〈一〉選地宜選濕潤肥沃、保水保肥力較強、質(zhì)地疏松、排灌良好、呈中性反應(yīng)的沙質(zhì)壤土種植,亦可選擇半陰半陽的緩坡山地??蛇B作2~3年。澇洼、鹽堿、重金屬含量高的地塊不宜種植。土壤選好后,還應(yīng)對周圍的環(huán)境進(jìn)行考察,1000米內(nèi)沒有污染源,離交通主干道100米以上,所用的灌溉水應(yīng)符合國家農(nóng)田灌溉水標(biāo)準(zhǔn)?!炊嫡氐剡x好后,于10~11月間,深翻土地20cm左右,除去石礫雜草,使其風(fēng)化熟化。半夏生長期短,基肥對其有著重要的作用,結(jié)合整地,每畝施入發(fā)酵好的廄肥或堆肥2000kg,過磷酸鈣50kg,翻入土中作基肥。于播前,再耕翻一次,然后整細(xì)耙平,起寬1.3m的高畦,畦溝寬40cm。
〈三〉藥劑拌種人工栽培半夏的病蟲害以預(yù)防為主,治療為輔,一旦發(fā)現(xiàn)有病蟲害發(fā)生,治療起來相當(dāng)麻煩,不但影響了半夏的生長,同時容易產(chǎn)生農(nóng)藥殘留,增加了成本。所以,播種前的種莖處理非常重要,慎選藥物和劑量及方法,切不可大意和馬虎。
〈四〉催芽催芽栽種并加蓋地膜不僅使半夏早出苗,增加了30余天的生育期,而且還能保持土壤整地時的疏松狀態(tài),促進(jìn)根系生長,使半夏的根粗長,根系擴大,增強抗旱防倒苗能力。
〈五〉栽種
1、栽種時間:不同地區(qū)栽種時間不盡相同,黃淮地區(qū)一般雨水至驚蟄間栽種最宜,無凍害的南方可冬季栽培,西北部地區(qū)的栽種時間可適當(dāng)向后推遲??傊m時早播并采取有效措施,可使半夏葉柄在土中橫生并長出珠芽,在土中形成的珠芽個大,并能很快生根發(fā)芽,形成一棵新植株,并且產(chǎn)量高。
2、栽種方法:在整細(xì)耙平的備播畦面上開橫溝條播。把已分開大小種莖分開播種,一級種莖行株距較稀,播種較深;依次類推,四級種莖行株距較稠,種植較淺。播后,上面施一層混合肥土,由腐熟堆肥和廄肥加入畜肥、草土灰等混拌均勻而成,最后覆土少低于地面即可。(也可采用現(xiàn)實新技術(shù)半機誡化播種,一次完成,可提高效率80%)
3、噴灑除草劑:由于半夏生長期間雜草較多,尤其是在苗期,往往是看不見半夏只見草,所以,半夏播種完成后,馬上噴灑半夏專用除草劑,并立即蓋上地膜,可有效防治雜草的危害,特別對禾本科雜草的防治效果達(dá)100%4、覆蓋地膜:待噴灑除草劑后要立即蓋上地膜,所用地膜可以是普通農(nóng)用地膜(厚0.014mm),蓋膜三人一組,先從畦的兩埂外側(cè)各開一條8cm左右深的溝,深淺一致,一人展膜,二人同時在兩側(cè)拉緊地膜,平整后用土將膜邊壓在溝內(nèi),均勻用力,使膜平整緊貼畦埂上,用土壓實。
〈六〉田間管理
1、揭掉地膜:半夏出苗后,待苗高2~3cm時,應(yīng)及時“破膜放苗”,或苗出齊后揭去地膜,以防膜內(nèi)溫度過高,烤傷小苗。
2、中耕松土:半夏植株矮小,在生長期間要經(jīng)常松土除草,避免草荒。同時,中耕還可破除土壤板結(jié),增加土壤的透氣性,對半夏的生長非常有利。一般中耕深度不要超過5cm,避免傷根。
3、摘除花蕾:為了使養(yǎng)分集中于地下塊莖,促進(jìn)塊莖的生長,有利增產(chǎn),除留種外,應(yīng)把抽出的花蕾分批摘除。
4、水肥管理:半夏喜濕怕旱,無論采用直播或套種,在播種前都應(yīng)澆一次透水,以利出苗。出苗前后不宜再澆,以免降低地溫。立夏前后,天氣漸熱,半夏生長加快,干旱無雨時,可根據(jù)墑情適當(dāng)澆水。澆后及時松土。夏至前后,氣溫逐漸升高,干旱時可7~10天澆水一次。處暑后,氣溫漸低,應(yīng)逐漸減少澆水量。經(jīng)常保持栽培環(huán)境陰涼而又濕潤,可延長半夏生長期,減少倒苗,有利光合作用,多積累干物質(zhì)。因此,加強水肥管理,是半夏增產(chǎn)的關(guān)鍵。除施足基肥外,生長期追肥4次。經(jīng)常潑澆稀薄人畜糞水,有利保持土壤濕潤,促進(jìn)半夏生長,起到增產(chǎn)的作用。若遇久晴不雨,應(yīng)及時灌水,若雨水過多,應(yīng)及時排水,避免因田間積水,造成塊莖腐爛。
5、培土:珠芽在土中才能生根發(fā)芽,在6~8月間,有成熟的珠芽和種子陸續(xù)落于地上,此時要進(jìn)行培土,從畦溝取細(xì)土均勻地撒在畦面上,厚約1~2cm。追肥培土后無雨,應(yīng)及時澆水。一般應(yīng)在芒種至小暑時培土二次,使萌發(fā)新株。二次培土后行間即成小溝,應(yīng)經(jīng)常松土保墑。半夏生長中后期,每10天根外噴施一次0.2%磷酸二氫鉀或三十烷醇,有一定的增產(chǎn)效果。
〈七〉刨收加工
1、適時刨收:半夏的收獲時間對產(chǎn)量和產(chǎn)品質(zhì)量影響極大。適時刨收,加工易脫皮、干的快、商品色白粉性足、折干率高。刨收過早,粉性不足,影響產(chǎn)量。黃淮地區(qū)氣溫13度正為“秋分”前后;長江流域要根據(jù)氣溫差別適當(dāng)向后推遲;東北各地氣溫偏低,要適當(dāng)提前刨收。
2、刨收方法:在收獲時,如土壤濕度過大,可把塊莖和土壤一齊先刨松一下,讓其較快的蒸發(fā)出土壤中水分,使土壤盡快變干,以便于收刨。刨收時,從畦一頭順行用爪釣或鐵鎬將半夏整棵帶葉翻在一邊,細(xì)心地揀出塊莖。倒苗后的植株掉落在地上的珠芽應(yīng)刨收前揀出。刨收后地中遺留的枯葉和殘枝應(yīng)檢出燒掉,以減輕病蟲害的發(fā)生。
3、加工技術(shù):
(1)發(fā)酵:將收獲的鮮半夏塊莖堆放室內(nèi),厚度50厘米,堆放15—20天,檢查發(fā)現(xiàn)半夏外皮稍腐,用手輕搓外皮易掉,既可。
(2)去皮:將發(fā)酵后的半夏塊莖用篩分出大、中、小三級。數(shù)量少的可采用人工去皮,其方法是,將半夏塊莖分別裝入編織袋或其他容器內(nèi),水洗后,腳穿膠靴踏踩或用手來回反復(fù)推搓10分鐘,倒在篩子里用水漂去碎皮,未去凈皮的揀出來再搓,直至全部去凈為止。如果較大的塊莖去皮后,底部(俗稱“后腚門”)仍有一小圓塊透明的“繭子”時,量少可用手剝?nèi)?,量多再裝袋搓掉,直至半夏塊莖全部呈純白色為止。面積較大的半夏基地,可采用機械脫皮。
(3)干燥:脫皮后的半夏需要馬上晾曬,在陽光下暴曬最好,并不斷翻動,晚上收回平攤于室內(nèi)晾干,次日再取出曬至全干,既成商品。如半夏數(shù)量較大,最好建有烘房,隨脫皮,隨烘干,不受天氣影響,其加工的半夏商品質(zhì)量較好。


藥材鑒別


鑒別要點

半夏與類似品水半夏的區(qū)別:

前者類圓球形而略扁,表面白色至黃白色,中間凹窩周圍密布麻點根痕,斷面潔白細(xì)膩、富粉性。水半夏則多為圓錐形或橢圓形,隱約可見根痕(不明顯),斷面白色,粉性。只要抓住上述兩者特征,則易分辨。 而偽品山珠南星則形似南星(較半夏大),而切片充半夏則片形呈腰形片狀,均易識別。滴水珠塊莖類扁球形而較大,四周可見突起的小塊莖,可資區(qū)分。


名典鑒別


1、漢·《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半夏味辛平。生川谷?!?/div>
2、《名醫(yī)別錄》曰:“半夏生槐里川谷。五月、八月采根,陰干。”
3、陶弘景曰:“槐里屬扶陽。今第一出青州,吳中亦有,以肉白者為佳,不厭陳久?!?/div>
4、吳普曰:“生微丘或山野中,二月始生葉,三三相偶。白花圓上?!?/div>
5、唐·蘇恭曰:“所在皆有。生平澤中者,名羊眼半夏,圓白為勝。然江南者大者徑寸,南人特重之。頃來互用,功狀殊異。其苗似是由跋,誤以為半夏也。”
6、宋·蘇頌曰:“在處有之,以齊州者為佳。二月生苗一莖,莖頭三葉,淺綠,頗似竹葉,而生江南者似芍藥葉。根下相垂,上大下小,皮黃肉白。五月、八月采根,以灰裹三日,湯洗暴干。蜀圖經(jīng)云:五月采則虛小,八月采乃實大。其平澤生者甚小,名羊眼半夏。由跋絕類半夏,而葉不同?!?/div>
7、明·《本草蒙筌》載:“半夏,山川澤谷,處處有之。苗起一莖,莖頭三葉。根名半夏,八月采收。”
8、李時珍曰:“禮記月令:五月半夏生。蓋當(dāng)夏之半也,故名?!?/div>
9、清·《本草從新》、《本草求真》則較全面地總結(jié)其功用及制曲等方法,少及形狀,故略。


文獻(xiàn)論述


1、《本草衍義》:半夏,今人惟知去痰,不言益脾,蓋能分水故也。脾惡濕,濕則濡而困,困則不能制水。《經(jīng)》曰,濕勝則瀉。一男子夜數(shù)如廁,或教以生姜一兩碎之,半夏湯洗,與大棗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燒為熟水,時時呷,數(shù)日便己。
2、成無己:辛者散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氣,以除煩嘔,辛入肺而散氣,辛以散結(jié)氣,辛以發(fā)聲音。張元素:半夏,熱痰佐以黃芩,風(fēng)痰佐以南星,寒痰佐以干姜,痰痞佐以陳皮、白術(shù)。多用則瀉脾胃。
3、《湯液本草》:半夏,俗用力肺藥,非也。止吐為足陽明,除痰為足太陰,小柴胡中雖為止嘔,亦助柴胡能主惡寒,是又為足少陽也,又助黃芩能去熱,是又為足陽明也。往來寒熱,在表里之中,故用此有各半之意,本以治傷寒之寒熱,所以名半夏?!督?jīng)》云,腎主五液,化為五濕,自入為唾,入肝為位,入心為汗,入脾為痰,入肺為涕。有涎曰嗽,無涎曰咳,痰者因咳而動,脾之濕也。半夏能泄痰之標(biāo),不能泄痰之本,泄本者泄腎也。咳無形,痰有形,無形則潤,有形則燥,所以為流濕潤燥也。
4、《本草會編》:俗以半夏性燥有毒,多以貝母代之,貝母乃太陰肺經(jīng)之藥,半夏乃太陰脾經(jīng)、陽明胃經(jīng)之藥,何可代也。夫咳嗽吐痰,虛勞吐血,或痰中見血,諸郁咽痛喉痹,肺癰,肺痿,癰疽,婦人乳難,此皆貝母為向?qū)?,半夏乃禁用之藥。若涎者脾之液,美味膏粱?,皆能生脾胃濕熱,故涎化為痰,久則痰火上攻,令人昏憒口噤,偏廢僵仆,蹇澀不語,生死旦夕,自非半夏、南星曷可治乎?若以貝母代之,則翹首待斃矣。
5、《本經(jīng)逢原》:半夏,同蒼術(shù)、茯苓治濕痰;同栝萎、黃芩治熱痰;同南星、前胡治風(fēng)痰;同芥子、姜汁治寒痰;惟燥痰宜栝萎、貝母,非半夏所能治也。
6、《本草經(jīng)疏》:半夏,柴胡為之使。辛溫善散,故主傷寒邪在表里之間,往來寒熱??嗌葡滦梗霸谛刂?,則心中堅,胸脹咳逆;邪在上焦,則頭眩;邪在少陰,則咽喉腫痛?!秳e錄》亦謂其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jié),咳逆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亦皆邪在上焦胸中之所致,故悉主之也。中焦者,足太陰之所治也,有濕有熱,清濁不分則腸鳴,濕熱勝則自汗,入足太陰故并主之。辛能散結(jié),故消癰腫。脾家濕熱,則面色痿黃,實脾、分水、燥濕,則前證俱除,面目因而滑澤矣。辛溫有毒,體滑性燥,故墮胎也。半夏,古人立三禁,謂血家、渴家、汗家也。其所最易誤而難明者,世醫(yī)類以其能去痰,凡見痰嗽,莫不先投之,殊不知咳嗽吐痰,寒熱骨蒸,類皆陰虛肺熱,津液不足之候,誤服此藥,愈損津液,則肺家愈燥,陰氣愈虛,濃痰愈結(jié),必致聲啞而死。若合參術(shù),禍不旋踵。蓋以其本脾胃家藥,而非肺腎藥也。寒濕痰飲作嗽,屬胃病者固宜,然亦百之一、二,其陰虛火熾,煎熬真陰,津液化為結(jié)痰,以致喉癢發(fā)咳者,往往而是,故凡痰中帶血,口渴、咽干,陰虛咳嗽者,大忌之。又有似中風(fēng),痰壅失音,偏枯拘攣,及二便閉澀,血虛腹痛,于法并忌。犯之過多,則非藥可救。
7、《本經(jīng)逢原》:半夏,同蒼術(shù)、茯苓治濕痰;同栝萎、黃芩治熱痰;同南星、前胡治風(fēng)痰;同芥子、姜汁治寒痰;惟燥痰宜栝萎、貝母,非半夏所能治也。
8、《藥征》:余嘗讀《本草綱目》半夏條曰,孕婦忌半夏,為其燥津液也。不思之甚矣。古語有之曰,有故無殞,此證而用此藥,夫何忌之有。妊娠嘔吐不止者,仲景氏用干姜人參半夏丸,余亦嘗治孕婦留飲掣痛者,與十棗湯數(shù)劑,及期而娩,母子無害也。
9、《本草經(jīng)讀》:今人以半夏功專祛痰,概用白礬煮之,服者往往致吐,且致酸心少食,制法相沿之陋也。古人只用湯洗七次,去涎,今人畏其麻口,不敢從之。此藥是太陰、陽明、少陽之大藥,祛痰卻非專長,故仲景諸方加減,俱云嘔者加半夏,痰多者加茯苓,未聞以痰多加半夏也。張壽頤:半夏味辛,辛能泄散,而多涎甚滑,則又速降,《本經(jīng)》以主傷寒寒熱,是取其辛散之義,又治心下堅滿而下氣者,亦辛以開泄其堅滿,而滑能降達(dá)逆氣也。咽喉腫痛,頭??饶?,皆氣逆上沖,多升少降使然,滑而善降,是以主之。胸脹即心下之堅滿,腸鳴乃腹里之窒塞,固無一非泄降開通之效用。
10、《本經(jīng)》: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
11、《別錄》: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jié),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墮胎,療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12、《藥性論》:消痰涎,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下肺氣,主咳結(jié)。新生者摩涂癰腫不消,能除瘤癭。氣虛而有痰氣,加而用之。
13、《日華子本草》:治吐食反胃,霍亂轉(zhuǎn)筋,腸腹冷,痰瘧。
14、《本草圖經(jīng)》:主胃冷,嘔噦。
15、《醫(yī)學(xué)啟源》: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jìn)飲食。治太陽痰厥頭痛,非此不能除。
16、《主治秘要》云,燥胃濕,化痰,益脾胃氣,消腫散結(jié),除胸中痰涎。朱震亨:治眉棱骨痛。
17、《綱目》:治腹脹,目不得瞑,白濁,夢遺,帶下。
18、《綱目》:脾無留濕不生痰,故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半夏能主痰飲及腹脹者,為其體滑而味辛性溫也,涎滑能潤,辛溫能散亦能潤,故行濕而通大便,利竅而泄小便,所謂辛走氣能化痰,辛以潤之是矣。潔古張氏云,半夏、南星治其痰,而咳嗽自愈。丹溪朱氏云,二陳湯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聊攝成氏云,半夏辛而散,行水氣而潤腎燥。又《和劑局方》用半硫丸,治老人虛秘,皆取其滑潤也。世俗皆以南星、半夏為性燥,誤矣。濕去則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古方治咽痛喉痹,吐血下血,多用二物,非禁劑也。二物亦能散血,故破傷打撲皆主之。惟陰虛勞損,則非濕熱之邪,而用利竅行濕之藥,是乃重竭其精液。[3]


注意事項


在服用半夏的期間,要注意以下幾點:
1、保持良好的作息習(xí)慣,盡量避免熬夜。
2、少吃辛辣或者刺激性食物。
3、積極參加戶外運動,放松心情。
4、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學(xué)會合理減壓。

生半夏臨床運用探討 

提要 總結(jié)了生半夏臨床運用的理論基礎(chǔ)、處方劑量、煎煮方法及其在癌腫、慢性肝病、妊娠惡阻、結(jié)核性瘺管等證治療中的具體運用,并對生半夏毒性進(jìn)行探討。
  半夏是天南星科半夏的塊根,辛溫有小毒,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散結(jié)消痞、消癰腫之效。臨床常炮制后用,并入煎劑使其毒性緩解,用半夏生者較少。近年有學(xué)者以生半夏治療癌腫及疑難雜癥取得較好療效,筆者就近幾年臨床運用生半夏的情況綜述如下:
1 生半夏臨床運用的理論基礎(chǔ)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半夏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咽喉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薄秱摗分杏冒胂恼哂?3方,其中內(nèi)服37方,外用6方。無論內(nèi)服外用,蓋取生半夏,水洗即可入藥,未見制用,實為后世之楷模??梢姽艜r用半夏,生用為多。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xué)顏德馨教授認(rèn)為:生半夏可治療疑難雜證,生熟半夏雖然一字之差,但療效相差甚大,半夏炮制后毒性雖去,但其藥力亦大為減弱,輕證初病或可取效,但重病痼疾則力有未逮。
2 生半夏的臨床功效
  生半夏質(zhì)重性沉,善降胃氣,治療頑固性的嘔吐每能獲效;治療飲停中焦、胃失和降之嘔逆療效確切;更可配合旋覆花、代赭石以重鎮(zhèn)降逆(旋覆代赭湯)。若中陽式微,虛多實少之證,則宜與人參同用,并可加附子,更佐以伏龍肝煎湯代水,頻頻飲服,待脾陽振奮,寒濁得消,胃氣下降,則嘔吐自止。
  生半夏氣味大辛,功擅開泄氣機、燥濕化痰,與微苦之竹茹配伍,則辛開苦降,可使膠結(jié)難化之濕熱得以分解,氣機得以調(diào)暢,對心肝膽胃等臟器疾患引起的胸脘肋脹痛不已而屬濕熱氣滯最為合拍;更可配以桔根、枳殼升降氣機,則取效更快。
  生半夏為化痰妙藥,與葶藶子相合,宣肅并施,能使頑痰消除;若咳喘則與麻杏石甘同用;若寒痰內(nèi)停為患,則合麻黃附子細(xì)辛湯,辨證而施治,奏效亦速。
  生半夏與菖蒲同用,尚有化痰開竅之功。二味合投,藥效入心,?;杀涡母[之痰,治療癲癇屬于痰氣郁結(jié)者;若屬痰火上擾,則少佐黃連、大黃之類,亦可奏效。
3 生半夏臨床的具體運用
3.1 生半夏內(nèi)服
3.1.1 善散有形之結(jié):趙氏用生半夏30 g先煎1 h,配合它藥治療腦膠質(zhì)瘤病1例,服藥1個月,諸癥悉除;用生半夏50
g單味先煎,治療多囊肝多囊腎腹大如鼓、腹痛納呆之證,1劑而痛止,后繼續(xù)用該藥2月余,計服生半夏3
kg,患者癥狀減輕病情穩(wěn)定,2 a之內(nèi)未再復(fù)發(fā);用生半夏30 g配合他藥治療肺癌及無名腫塊各1例,連續(xù)用藥數(shù)月,使病情穩(wěn)定,癌腫消除。故趙氏認(rèn)為臨床疑難證、重證,用姜半夏無效時,改用生半夏卻可顯效,取其以毒攻毒之力。辨證時并注意痰瘀互結(jié),常配伍生地,認(rèn)為一燥一潤、一溫一涼相得益彰。

姜氏亦用其治療胃癌、支氣管擴張等證。
3.1.2 治療妊娠惡阻:劉氏認(rèn)為:“用半夏治療妊娠惡阻,從未發(fā)現(xiàn)有墮胎者,因為有病則病擋之”,“方中用生半夏能降逆止嘔,又不影響胎氣”,并創(chuàng)立安胃飲治療妊娠惡阻。王氏以生半夏、姜竹茹各10
g,旋覆花9 g,代赭石15 g,生姜6 g,因證加減治療妊娠惡阻取得滿意療效,認(rèn)為對惡阻及傷陰者,配伍滋陰藥可起降逆不傷陰、止嘔即養(yǎng)液之效。
3.1.3 善治慢性肝病脘腹脹滿:邱氏認(rèn)為,慢性肝病若濕從寒化困脾,脾陽不振,寒熱錯雜中焦,脾胃升降失常。若重用生半夏可逐痰化堅、開結(jié)散痞、降氣除滿,并配茯苓、白術(shù)、干姜、附子等以醒脾實脾,配砂仁速降胃氣、逐痰化濕,使氣機升降復(fù)位,常收到脹、滿、痞速除的滿意療效。
3.1.4 治療食道癌、胃癌、支氣管擴張等:姜氏治療食道癌屬肺胃陽虛、痰瘀互結(jié)、嘔吐不止者,常選降逆止嘔作用較強的生半夏,止其嘔逆,維持化源,保全生機。
3.2 生半夏外用
3.2.1 治療顏面外傷性紅腫青紫:金氏以生半夏研細(xì)粉,冷水調(diào)糊涂于患處(破潰面勿敷),并以棉簽蘸冷開水浸濕潤之,3~4次/d,則3~4
d可愈,比一般治療時間縮短2~3 d,18例效果均較滿意。
3.2.2 治療結(jié)核性瘺管:程氏等以生半夏研細(xì)粉,加面粉適量,用冷開水調(diào)成條索狀藥捻,清潔瘺管周圍后,將藥捻插入瘺管深部,外用紗布固定,隔日換藥1次至膿凈創(chuàng)面愈,同時配合抗癆藥治療原發(fā)病灶。蓋取生半夏以毒攻毒、化痰祛膿而祛腐之功,此法應(yīng)用30
a余,屢治屢效。
3.2.3 治療雞眼:劉氏等以復(fù)方生半夏軟膏(生半夏50 g,甲硝唑10
g,鹽酸普魯卡因2 g,羊毛脂3 g,凡士林27 g等制成)治療雞眼69例,全部治愈無復(fù)發(fā),其中用藥2次治愈45例,3~4次治愈24例。認(rèn)為生半夏可化瘀散結(jié),且其毒可腐蝕雞眼根部而起效。
3.2.4 其他方面:生半夏還可用于治療皮膚化膿性感染、乳房肥大等證。
3.3 生半夏的具體臨床運用方法
3.3.1 內(nèi)服的劑量、煎煮法等:姜氏常用9 g,認(rèn)為藥物劑量與其毒副作用成正比,劑量越大副反應(yīng)越強,然對藥物的耐受性因人而異,各有不同。因此除病勢危急、非背水一戰(zhàn)不足以搶救外,用生半夏當(dāng)從患者能接受的劑量開始,循序漸進(jìn)逐步加大劑量,使機體有個適應(yīng)過程,以提高藥物的耐受能力,并可避免特殊體質(zhì)發(fā)生意外的可能。顏氏主張用生半夏時,先煎30
min以祛其毒。趙氏認(rèn)為生半夏生食有毒,但配他藥入煎劑、煎煮時間在1
h以上并分次服用,則毒性大減,即使用較大劑量亦未出現(xiàn)中毒現(xiàn)象;認(rèn)為生半夏用于散結(jié),藥量宜大,否則藥力難以達(dá)到,常用量為30~50
g。王氏等認(rèn)為生半夏臨床用量9~18 g,若病重,亦可用到30
g。
  生半夏在煎煮時常配合生姜、甘草以解其毒,減輕毒副作用。
  生半夏雖有諸多妙用,但終屬辛烈之品?!侗静萁?jīng)疏》曰:“古人立有三禁,謂血家、渴家、汗家也?!睂Υ巳吲R床并非絕對禁用,然陰虛、血枯、虛勞羸弱者仍應(yīng)慎用,切勿孟浪從事。
3.3.2 外用注意:生半夏外用常研成細(xì)粉,醋調(diào)成糊狀等,用量多不限。有學(xué)者認(rèn)為有創(chuàng)面的不宜直接涂生半夏。
4 關(guān)于生半夏毒性的探索
  生半夏是毒劇峻藥中副反應(yīng)較輕的一味,其有毒成分為膽堿、高龍膽酸、草酸鉀、原兒茶醛等,毒性作用是刺激口腔、咽喉、消化道粘膜,雖然對心臟也有抑制作用,致使猝死罕見。但亦報道生半夏中毒致急救的。王氏認(rèn)為:“所謂生半夏有毒,乃指其戟人咽喉之性而已,非全身之毒也”。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半夏生用有毒,有毒成分為半夏的生物堿,其化學(xué)性質(zhì)和藥理作用與煙堿、毒芹堿相似;能引起嘔吐,對局部有強烈刺激性,生食可使舌咽口腔麻木腫痛、流涎、張口困難,嚴(yán)重時可窒息。半夏浸膏小鼠腹腔注射致死量為13.142
g/(kg。d),家兔灌服0.5 g/(d。只),連續(xù)40
d,一般情況良好,體重增加,當(dāng)劑量增加時,多數(shù)有腹瀉,半數(shù)在20
d內(nèi)死亡。

小鼠實驗表明:生姜可顯著抑制生半夏所致毛細(xì)血管通透性增加及炎癥足組織PGE2的含量,降低炎癥足腫脹程度;增加動物胃液中PGE2含量,拮抗生半夏所致胃液中PGE2含量的降低;還可保護(hù)胃粘膜,提示生姜具有在體內(nèi)拮抗生半夏的毒性的作用

半夏配伍

 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塊莖。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主產(chǎn)于四川、湖北、江蘇、安徽等地。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時采挖,除去外皮及須根.曬干,為生半夏;一般用姜汁、明礬制過入藥。
       【藥性】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jīng)。

       【功效】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外用消腫止痛。

       【應(yīng)用】
       1.濕痰,寒痰證。本品味辛性溫而燥,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藥。尤善治臟腑之濕痰。治痰濕壅滯之咳嗽聲重,痰白質(zhì)稀者,常配陳皮、茯苓同用,如二陳湯(《和劑局方》);濕痰上犯清陽之頭痛、眩暈,甚則嘔吐痰涎者,則配天麻、白術(shù)以化痰息風(fēng),如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古今醫(yī)鑒》)。痰飲內(nèi)盛,胃氣失和而夜寐不安者,配秫米以化痰和胃安神。
       2.嘔吐。半夏味苦降逆和胃,為止嘔要藥。各種原因的嘔吐,皆可隨證配伍用之,對痰飲或胃寒所致的胃氣上逆嘔吐尤宜,常配生姜同用,如小半夏湯(《金匱要略》);配黃連,則治胃熱嘔吐;配石斛、麥冬,則治胃陰虛嘔吐;配人參、白蜜,則治胃氣虛嘔吐,如大半夏湯(《金匱要略》)。近代以本品制成注射液肌注,用治各種嘔吐。
       3.心下痞,結(jié)胸,梅核氣。半夏辛開散結(jié),化痰消痞。治痰熱阻滯致心下痞滿者,常配干姜、黃連、黃芩以苦辛通降,開痞散結(jié),如半夏瀉心湯(《傷寒論》);若配瓜蔞、黃連,可治痰熱結(jié)胸,如小陷胸湯(《傷寒論》);治梅核氣,氣郁痰凝者,配紫蘇、厚樸、茯苓等,以行氣解郁,化痰散結(jié),如半夏厚樸湯(《金匱要略》)。
       4.癭瘤,痰核,癰疽腫毒及毒蛇咬傷。本品內(nèi)服能消痰散結(jié),外用能消腫止痛。治癭瘤痰核,常配昆布、海藻、貝母等;治癰疽發(fā)背、無名腫毒初起或毒蛇咬傷,可生品研末調(diào)敷或鮮品搗敷。
       【用法用量】煎服,3~1Og,一般宜制過用。炮制品中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其中姜半夏長于降逆止嘔,法半夏長于燥濕且溫性較弱,半夏曲則有化痰消食之功,竹瀝半夏,能清化熱痰,主治熱痰、風(fēng)痰之證。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不宜于烏頭類藥材同用。其性溫燥,陰虛燥咳,血證,熱痰,燥痰應(yīng)慎用。

       【現(xiàn)代研究】
       1.化學(xué)成分:塊莖含揮發(fā)油,內(nèi)含主成分為3-乙酰氨基-5-甲基異噁唑、丁基乙烯基醚、茴香腦、苯甲醛、?-欖香烯等,還含?-谷甾醇、左旋麻黃堿、膽堿等及葡萄糖苷,多種氨基酸,皂苷,及少量多糖、脂肪、直鏈淀粉等。
       2.藥理作用:可抑制嘔吐中樞而止嘔,各種炮制品對實驗動物均有明顯的止咳作用。半夏的稀醇和水浸液或其多糖組分、生物堿具有較廣泛的抗腫瘤作用。水浸劑對實驗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室性早博有明顯的對抗作用;半夏有顯著的抑制胃液分泌作用,水煎醇沉液對多原因所致的胃潰瘍有顯著的預(yù)防和治療作用。此外,煎劑可降低兔眼內(nèi)壓,半夏蛋白有明顯的抗早孕活性。
       3.臨床研究:半夏現(xiàn)代臨床還用單用或配伍他藥治諸多疾病,如半夏配生姜、茯苓煎服,治療病毒性心肌炎11例,結(jié)果臨床癥狀均消失,10例心電圖恢復(fù)正常 (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3,9:26);生半夏,加陳醋、溫開水調(diào)勻,敷患處,治療頸部淋巴結(jié)炎30例,效果滿意(時珍國藥研究,1991,1:36);制半夏加食醋浸泡,苯甲醇過濾,口服,治療慢性咽炎564例,治愈342例,好轉(zhuǎn)170例,無效52例(現(xiàn)代應(yīng)用藥學(xué),1993,2:25);制半夏先煎,加醋及雞子清,攪勻,徐徐含咽,1日1劑。治療痰火互結(jié),咽部充血水腫之實證失音患者33例,服藥2~3天痊愈(中國中藥雜志,1992,3:142);另生半夏研末溶于米酒或50%乙醇中,取上清液滴耳,對急性中耳炎有較好的療效(黑龍江中醫(yī)藥,1990,4:39)。另有報道以生半夏配生姜煎液口服,預(yù)防腦CT增強掃描副作用800例,結(jié)果副作用明顯減少,且止吐效果達(dá)98.7%

半夏配伍的臨床應(yīng)用
半夏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塊莖,因“五月半夏生,蓋當(dāng)夏之半”而得名。其性味辛溫,有毒。主歸肺、脾、胃經(jīng)。本品辛溫而燥,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藥,善治臟腑之濕痰;為止嘔要藥,多種原因引起的嘔吐皆可隨證配伍運用,對痰飲或胃寒嘔吐尤宜;半夏辛開散結(jié),化痰消痞,亦可治梅核氣、痰熱結(jié)胸、心下痞滿等證;外用可消腫止痛,治療癭瘤痰核、癰疽腫毒及毒蛇咬傷。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半夏塊莖含揮發(fā)油、少量脂肪、淀粉、煙堿、粘液質(zhì)、天門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β-氨基丁酸等多種氨基酸、麻黃堿、葫蘆巴堿以及藥理作用與毒蕈堿相似的生物堿、β-谷甾醇、β-谷甾醇-D-葡萄糖甙、3,4-二羥基苯甲醛葡萄糖甙等。生半夏和制半夏煎劑均有鎮(zhèn)咳祛痰、鎮(zhèn)吐作用。從半夏中分離出來的半夏蛋白有抗早孕作用。生半夏的氯仿和丙酮提取物對白色葡萄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等。
       1.半夏配天南星,燥濕化痰
       半夏與天南星均可辛溫燥濕化痰。半夏專入脾胃,主治濕痰,且能降逆止嘔;天南星兼走經(jīng)絡(luò),善治風(fēng)痰,又能祛風(fēng)定驚。兩藥相伍,半夏燥濕健脾,以杜生痰之源;天南星開泄化痰,以搜經(jīng)絡(luò)中之風(fēng)痰;合可散周身痰結(jié),尤以祛風(fēng)痰為著。臨床用于頑痰咳喘,風(fēng)痰眩暈,中風(fēng)仆倒,口眼歪斜,舌強語蹇以及癲癇驚風(fēng)等癥。例如,《活幼心書》中如意膏以二藥治風(fēng)痰停飲,咳嗽喘促?!妒?jì)總錄》中玉液湯以此二藥去痰涎,利胸膈。
       2.半夏配旋覆花,止咳止嘔
       半夏消痰散結(jié),降逆和胃;旋覆花開結(jié)消痰,下氣行水,降氣止噫。然半夏偏于燥濕化痰,旋覆花則側(cè)于宣肺,下氣行水。兩藥相伍,一燥一宣,互為其用,祛痰止咳,可增強和胃止嘔之效。臨床常用于治療痰飲壅肺之咳喘及寒濕犯胃所致的嘔吐噫氣或支飲,胸悶短氣,咳逆倚息不得臥,面浮肢腫,心下痞堅等。
       3.半夏配茯苓,健脾燥濕
       半夏辛溫,功擅燥濕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結(jié)。脾喜燥而惡濕,濕去則脾運,痰涎無以為生;茯苓味甘淡,長于補脾,利水濕,且補而不膩,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兩藥相伍,一為溫燥化濕,一為淡滲利濕;一為降逆止嘔治其標(biāo),一為健脾和中治其本,共奏健脾利水、燥濕化痰、利水寧心之功。臨床用于治療脾虛濕停、胃氣不降之脘痞腹脹、呃逆嘔吐、大便溏瀉或咳嗽痰多等癥?!秱蟀住分械陌胂能蜍邷远幹晤^汗,中焦閉塞,則周身不能敷布,但頭有汗。《云岐子脈訣》中的半夏湯以二藥治嘔逆,寒在上焦,脈緩者。
       4.半夏配陳皮,理氣化痰
       半夏辛溫燥烈,功擅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陳皮辛苦而溫,長于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兩藥合用,半夏得陳皮之助,則氣順而痰自消,化痰濕之力尤勝;陳皮得半夏之輔,則痰除而氣自下,理氣和胃之功更著。兩者相使相助,共奏燥濕化痰、健脾和胃、理氣止嘔之功。臨床常用于痰濕上犯之胸膈脹滿、咳嗽痰多;脾胃失和、濕濁內(nèi)困而致脘腹脹滿、惡心嘔吐等?!短交菝窈蛣┚址健分械拈倨ぐ胂臏匆远幹翁碉嫛⑹撤e、寒痰停積,惡心嘔吐、目眩昏悶及瘴瘧。
       5.半夏配藿香,兩調(diào)脾胃
       半夏性燥烈,偏于燥濕和胃,降逆止嘔;藿香與半夏皆歸脾胃經(jīng),藿香氣芳香,長于化濕悅脾,寬中快氣,和胃止嘔。二者合用,一以芳化,一以溫燥,有兩調(diào)脾胃之功,并有較強的止嘔之力。臨床用于寒濕困中、脾胃不和之頭目昏沉、胸脘痞悶、嘔惡腹瀉之癥?!短交菝窈蛣┚址健分械霓较惆胂臏赞较恪胂穆?lián)袂,燥濕與化濕合用,治濕濁困脾較甚、胃中停飲嘔逆之證。
       6.半夏配生姜,相使相畏
       半夏、生姜性味相同,均辛溫燥散,具降逆、止嘔、和胃、化痰之功。兩藥配伍,協(xié)同為用。半夏降逆止嘔為主,生姜化水止嘔為輔,且又具溫中化飲之功,相互協(xié)同而增強和胃止嘔之效。另外,半夏為有毒之品,生姜可制半夏之毒,屬相畏配對,制其所短,展其所長,可更好地發(fā)揮和胃降逆作用。臨床用于水飲停胃而見嘔吐清水痰涎,苔白膩等癥?!督饏T要略》中以二藥組成的生姜半夏湯和小半夏湯可治痰飲內(nèi)停、嘔吐、反胃等。
       7.半夏配天竺黃,祛痰定驚
       半夏辛開苦降溫燥,偏于燥濕健脾,和胃降逆,脾健土燥,痰涎無以生;天竺黃甘寒,長于清熱化痰,清心定驚。兩藥共用,祛痰之力佳,并有一定的祛風(fēng)定驚作用。臨床用于痰濕內(nèi)停之咳嗽痰多,胸悶脹滿;痰涎壅盛之中風(fēng)不語或痰熱驚搐、癲癇等。
       8.半夏配貝母,潤燥相濟(jì)
       半夏辛溫而燥,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藥;貝母甘涼,潤肺止咳效佳。二藥一潤一燥,相反相成,治各種痰濕咳嗽。臨床見濕痰咳嗽、偏寒偏熱均可酌情配合使用?!段菏霞也胤健分械陌胴愅枰远幍确纸瓰橥柚物L(fēng)痰暑濕瘧疾,咳嗽痰多,飲食無味,癇眩。
       9.半夏配瓜蔞,化痰消痞
       半夏辛溫燥烈,化痰降逆,消痞散結(jié)。《藥性本草》言其“消痰下氣,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瓜蔞清熱化痰,寬胸散結(jié)。兩藥配對,相輔為用,化痰散結(jié),寬胸消痞之功顯著。臨床用于痰熱互結(jié)、氣郁不通之胸脘痞滿,或痰濁膠結(jié)所致的胸痹疼痛;痰熱壅肺之胸膈塞滿、氣逆咳嗽、吐痰黃稠等。《濟(jì)生方》中的半夏丸以二藥利胸膈,主治肺臟蘊熱,痰嗽,胸膈塞滿?!镀諠?jì)方》中的半夏湯以二藥治胸痹,心下堅痞,急痛徹背,短氣煩悶,自汗出。
       10.半夏配天麻,化痰息風(fēng)
       半夏辛溫,為治濕痰要藥,長于燥濕化痰;天麻甘平,為治內(nèi)風(fēng)圣藥,善于息風(fēng)止暈。前人有“無痰不作眩”之說。用半夏燥濕化痰治其本,天麻息風(fēng)平肝治其標(biāo)。兩藥配對,標(biāo)本兼顧,化痰息風(fēng),治眩暈、頭痛。《脾胃論》云:“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旋,虛風(fēng)內(nèi)作,非天麻不能除。”臨床用于風(fēng)痰上擾,癥見眩暈頭痛,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弦滑。《醫(yī)學(xué)心悟》中的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和《圣濟(jì)總錄》中的天麻丸以二藥為主治偏頭痛,眼目昏花?熏或頭目眩暈,起坐不能者。
       11.半夏配黃連,辛開苦降
       半夏辛散苦燥溫通,性質(zhì)沉降,長于燥脾濕化痰濁,降胃氣止嘔吐,又能辛散消痞結(jié);黃連苦寒降泄,清泄胃熱而燥濕,以開中焦氣分之熱結(jié)。兩藥配對,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辛開苦降以調(diào)其升降。且清熱無礙祛濕,燥濕又無妨清熱,有相輔相成之妙用,共奏清熱化痰,散結(jié)止嘔之功。臨床用于濕熱痰濁,郁結(jié)不解,胸脘滿悶,痰多黃稠,苔黃膩,脈弦滑;寒熱互結(jié)、氣機失暢所致的心下痞悶,按之作痛;胃熱嘔吐,或干嘔痰少。《傷寒論》中的小陷胸湯,以黃連、半夏配瓜蔞合用治療痰火互結(jié),心下痞硬,按之痛。
       12.半夏配黃芩,脾肺同治
       半夏辛溫性燥,入脾胃二經(jīng),功能化飲祛痰,和胃止嘔;黃芩苦寒,入肺經(jīng),苦燥肺中之痰,寒清肺中之熱。兩藥合用,脾肺同治,既杜生痰之源,又清貯痰之器,源清流潔,痰化肺清,濕去逆降之功顯矣。臨床用于痰熱壅肺,肺氣上逆之咳嗽痰多色黃者;痰熱痞結(jié),氣逆不降之嘔吐?!缎湔浞健分械狞S芩半夏丸即以二藥治上焦有熱,咳嗽生痰。
       13.半夏配石膏,寒溫并用
       半夏辛散苦燥溫通,性質(zhì)沉降,長于燥脾濕而化痰濁,降胃氣而止嘔,為治濕痰、氣逆嘔吐,胸脘痞滿之良藥;石膏辛甘大寒,入于肺胃二經(jīng),為清泄肺胃實熱之要藥。兩藥配對,寒溫并用,既清泄肺胃之熱,又化痰降逆止嘔、止咳,有肺胃同治之妙用。莫枚士云:“胃熱犯肺者之治,當(dāng)半夏石膏并用也?!迸R床用于胃熱濕阻,胃氣上逆所致脘腹痞悶,惡心嘔吐等癥;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氣喘,黃痰粘稠等;肺胃俱熱或胃熱犯肺而喘嘔并見者。《傷寒論》中的小青龍加石膏湯以石膏、半夏配桂枝、麻黃等合用,治療內(nèi)飲化熱,外感風(fēng)寒,咳而上氣,煩躁而喘的肺脹證。
       14.半夏配夏枯草,調(diào)和肝胃
       半夏化痰濁,消痰散結(jié),通降和胃。藥理研究認(rèn)為半夏有良好的鎮(zhèn)靜和安定作用。夏枯草宣泄肝膽郁火,暢利氣機之運行,補養(yǎng)厥陰。兩藥合用,宣散肝火,化痰濁,調(diào)和肝胃,順接陰陽。臨床用于痰火郁結(jié)的各種病證。
       15.半夏配麥冬,和胃降逆
       半夏辛溫而燥,燥濕健脾,化痰降逆;麥冬甘苦微寒,養(yǎng)陰益胃,潤肺清心,滋而不膩。兩藥合用,潤肺胃而降逆氣,清虛熱而化痰濁,潤而不膩,燥不傷陰。但麥冬用量須大半夏一倍以上,始能取得和胃降逆止嘔之功。臨床用于熱病傷津、肺胃陰虛及肺癰、肺痿等病。《傷寒論》中載有竹葉石膏湯。
       16.半夏配干姜,溫肺化飲
       半夏辛溫而燥,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藥。干姜辛熱,主歸肺、脾、胃經(jīng),有溫肺化飲之功,既能溫散肺中寒邪而利肺氣之肅降,使水道通調(diào)而痰飲可化?熏又能溫脾胃去濕濁而絕生痰之源。兩者合用,對痰濁阻肺、咳嗽氣喘之證最宜。臨床用于寒痰阻肺,咳嗽氣喘,咳痰清稀之癥?!督饏T要略》中的半夏干姜散以二藥等分為末治干嘔吐逆,吐涎沫?!镀諠?jì)方》中的半夏丸以此二藥治久吐不止。
       17.半夏配皂莢,祛痰開竅
       風(fēng)痰之證多為積痰生熱。積熱氣升則引動內(nèi)風(fēng),痰隨氣上升則清竅蒙蔽。半夏辛溫有毒,功專燥濕化痰;皂莢辛溫有小毒,辛散走竄,具祛痰、搜風(fēng)、開竅之力,善治風(fēng)痰壅盛、官竅阻閉之證。兩藥合用,可使皂莢得半夏之佐則祛痰之力大增,祛風(fēng)痰、開官竅之功更著。共奏祛痰降氣開竅之功,痰去則氣降,氣降則風(fēng)息,清竅自開。臨床用于中風(fēng)痰厥之卒然昏迷、口噤不開、喉中痰聲漉漉;痰濕壅滯、胸悶咳喘、痰多、質(zhì)粘難出。
       18.半夏配秫米,和胃安眠
       半夏辛溫,燥濕化痰而降逆和胃,能陰陽和表里,使陽入陰而令安眠;秫米甘微寒,健脾益氣而升清安中,制半夏之辛烈。兩藥合用,一瀉一補,一升一降,具有調(diào)和脾胃,舒暢氣機的作用,使陰陽通,脾胃和,可入眠,為治“胃不和,臥不安”的良藥。臨床用于治療脾胃虛弱,或胃失安和之夜寢不安?!秲?nèi)經(jīng)》有載半夏秫米湯。
       19.半夏配甘遂,消痰瀉飲
       半夏辛溫,燥濕化痰,降逆化飲,和暢氣機,為燥無形痰濕之上品;甘遂苦寒性降逆,破氣行水,善行腸間經(jīng)隧之飲邪,為瀉有形水飲之專藥。兩藥合用,相輔相成,飲下痰消,邪衰而病愈。臨床用于飲留胃腸,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后反快,雖利心下續(xù)結(jié)滿。《傷寒論》中的甘遂半夏湯以二藥為主治留飲。
       20.半夏配厚樸
       力可專通暢中焦,引其他諸藥(理氣藥)力專于調(diào)中焦之痞與氣滯,治療食積,積滯;以及中焦之痰濁,濕熱;此二藥為有效,增效之品。此得之臨床應(yīng)用總結(jié)。
       根據(jù)“十八反”理論,半夏不能與烏頭合用。

用藥傳奇—堪當(dāng)重任之半夏  

當(dāng)重任之半夏 半夏味辛性溫,體滑而燥,其除濕化痰,和胃健脾,發(fā)表開郁,降逆止嘔,人皆知之。然其作用遠(yuǎn)不止此,恐世人埋沒,失去一能擔(dān)當(dāng)大任之藥,現(xiàn)將自己臨床多年在其它方面運用體會公布于眾。

半夏治失眠遠(yuǎn)勝于酸棗仁和亱交藤合歡花之類。我在臨床治療嚴(yán)重失眠或經(jīng)常服用大量安定類病人,為了當(dāng)晚起效,取得患者對中醫(yī)之信賴,一般都是啟用剎手锏------半夏秫米湯,患者服完即可以熟睡。說到這里大家也許不信,用此方治失眠古往今來驗案無數(shù),但是能否達(dá)到百試百驗恐不多。這里有個訣竅,不妨告訴大家。一是大量,二是晚服。大量是一付少則90g,多則120g,量少療效參半;晚服是白天不要吃,晚飯時吃一次,臨睡前一小時吃一次。記住!臨床上很多大夫不講究方法,開了鎮(zhèn)靜安神藥,不交待服法,仍然叫患者按傳統(tǒng)服法,一日兩服,上午一次,下午一次,結(jié)果很多病人,上午服后昏昏欲睡或者干脆中午又睡一覺,這樣到晚上就很難入睡。

這里說一個病例:蘭某  男性
67
  西安大學(xué)習(xí)巷回民,20103月,慕名找到我說,失眠幾年了,老睡不踏實,一亱就能合眼2-3小時,隨后就在床上輾轉(zhuǎn)反側(cè)到天明,心煩意亂,第二天起來,頭暈?zāi)X脹,無精打采,苦腦極了。吃過腦白金,褪黑色素,安神棗仁口服液等一大堆治失眠之藥,都不管用,現(xiàn)在只能靠安定睡幾個小時,懇請你給治一治。

刻診,面憔悴,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滑遲緩,心動過緩,其余均好,能吃能喝。應(yīng)該說是一個痰火郁積,熱盛擾神之證,辨證不難。對于這樣的病人,久治不愈,如果還用常規(guī)藥物,開個3-5付藥,絕對不會有效的,病人肯定會一走了之,不會再回頭,而且還會宣傳說,王大夫就那么回事了,一般般。所以起手我就用了剎手锏。書方:半夏秫米湯合黃連溫膽湯  清法半夏各60g
薏米30g  天竺黃30g  枳實15g  
陳皮15g  茯神30g  黃連10g  桂枝甘草各10(考慮心動過緩)三付,交待服法:白天不吃,晚飯時吃一次少量(一付藥的1/3),臨睡前一小時將余藥飲下,排空小便。病人聽完后說,你這大夫的藥吃法還和別人不一樣,而且藥量這么大,又沒有酸棗仁類,能行么?看來還是個老江湖了,久病成良醫(yī)嘛。我說先試試看,不行我再想辦法。病人半信半疑持藥而去。一天過去沒消息,兩天過去仍然沒有回音,第三天,病人來了,滿面春風(fēng),一見我就翹起大拇指,說你真行,服了。吃了你的藥,當(dāng)晚不放心還吃了2片安定,結(jié)果就睡了6個小時,第二天晚上大膽不吃安定,光服你的藥仍然睡了6個小時之多。今天來,一是報告好消息,二是因為明天你不上班,提前把藥開下,這回遇到了好大夫一定把這病看好。此病人以后又連續(xù)用藥一月余,基本治愈。

其中還有個插曲,該病人吃了十余天,效果挺好,亱亱入睡,突然中間有一周未來,我曾許愿一個多月治好,怎么吃了十來天就不來了呢?真好了么?正在訥悶,病人又來了,一進(jìn)門,臉先紅了,沖著我直道歉。不好意思,這周沒來,動了個歪腦筋,原嫌你這藥貴,我又到中研所去看了,并把方子拿出,說吃了幾付藥一點作用都沒有,只好又來麻煩你,別見怪。我把方子接過來一看仍是套方,酸棗仁湯加減。我說不要緊回來就好。我原先只所以讓你多吃一段時間,是為了形成一個習(xí)慣,以便克服頑疾,因為時間長了。老頭心服口服.說一定聽大夫的話,堅持到底。臨床上治失眠,我看大多數(shù)大夫都是用酸棗仁湯加減,改換其它方子的很少,在此我用大量半夏治失眠給大家提供一個思路。

關(guān)于半夏有毒之說,我談一下自己的認(rèn)識:藥典和大多數(shù)同道都認(rèn)為半夏有毒,很多名醫(yī)案也是一再談到,實踐是檢驗的唯一標(biāo)準(zhǔn)。我臨床幾十年用半夏(包括生半夏),不管用多大量(最大量用過250g自己嘗試)從未發(fā)現(xiàn)有中毒現(xiàn)象。有的大夫為了解毒加同等量的生姜,我看加不加都一樣。從老祖宗醫(yī)圣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黃帝內(nèi)經(jīng)》記載用半夏都是成升的用,而且很普遍,從未見有中毒記載,后人不知從什么時間起竟說其有毒。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里了呢?實際上半夏和山藥芋頭是一類的,仔細(xì)觀察皮下都有一層粘液之類的東西,經(jīng)常做飯的人都知道在刮山藥芋頭之皮后,手都會發(fā)癢刺激,雙手拿到火上一烤就好了,二物煮熟都不辣口而且很面甜。實際上半夏也是這樣的,皮下有粘液,君不見《傷寒論》用半夏條下都注一洗字么,洗去粘液就是為了去刺激皮膚粘膜也。因該粘液物質(zhì)能刺激喉頭水腫引起人窒息死亡,這就是半夏有毒之說的緣由。但是該粘液之物質(zhì)一經(jīng)高溫就不存在刺激性了,懂得這個道理就可以放心大膽的去用。記住!一定要高溫先煮。如果還不放心,不妨自己先從15克吃起,按15克依次遞加試一試。要知梨子的味道,先自己嘗一嘗嘛!我一生嘗過的中藥達(dá)百種,別有風(fēng)味,更正了書上很多不正確的記載,以后我還會談到。

半夏除了治失眠,我還常用于治療無名腫塊和癌癥及部分皮膚病,也是屢建奇功,所以希望同道不可小墟半夏之作用。

文章來源于醫(yī)生圈官網(wǎng)(www.yishengquan.cn)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