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溫膽湯

【方歌】溫膽湯中苓夏草,枳竹陳皮加姜棗;

          虛煩不眠舌苔膩,此系膽虛痰熱擾。

 【趣味方歌】溫膽指示二臣將找竹茹----------溫膽枳實二陳姜棗竹茹。溫膽湯名為溫膽,實際上還有清膽寧心的涵義。

    溫膽湯是南北朝時期姚僧垣的《集驗方》中的名方,書言“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此湯法”,方用“生姜(四兩)、半夏(二兩洗)、橘皮(三兩)、竹茹(二兩)、枳實(二枚炙)、甘草(一兩炙)?!逼渲猩昧亢艽?,加上半夏、橘皮等溫燥藥物,整體藥性以溫熱為主。后在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和王燾編撰的《外臺秘要》卷十七引《集驗方》中均有記載,言主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2升,去滓,分3服。 

      其后溫膽湯又見于陳無擇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八。其組成為:半夏(湯洗去滑) 麥門冬(去心)各4.5克 茯苓6克 酸棗仁9克(炒)炙甘草 桂心遠志(去心,姜汁炒) 黃芩 萆薢人參各3克【用法】上藥銼散。每服12克,用長流水1升,加糯米適量,煮沸,揚二三千遍,澄清,每用300毫升,再入藥煎至210毫升,去滓,不拘時服?!竟τ谩炕岛臀福B(yǎng)心安神。【主治】痰飲內(nèi)阻,心神失養(yǎng),驚恐失眠,頭目眩暈。在《備急千金要方》原方基礎上加茯苓、大棗,而生姜則由原來的四兩減為五片,主治“氣郁生痰變生的諸癥”。

      明清醫(yī)家又總結出不少加減化裁之法,如煩熱者加黃連,名黃連溫膽湯;痰滯者去竹茹,加膽南星,名為導痰湯;加柴胡、黃芩,又名柴芩溫膽湯;加人參、菖蒲者名為滌痰湯。《證治準繩》去竹茹,加棗仁、五味子、遠志、熟地黃、人參,名為十味溫膽湯。經(jīng)過加減化裁大大擴充了該方的臨床適應證。如明陶華《傷寒全生集》卷四:加味溫膽湯組成: 半夏、竹茹、陳皮、枳實、甘草、棗仁、人參、茯神。 主治: 傷寒陰挾陽,驚悸昏沉。太陽病后,膽寒,虛煩不得眠。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加減:口中煩渴,去半夏,加麥冬、五味、天花粉、知母;表熱未除,加軟柴胡;內(nèi)重,大便自利者,加茯苓、白術、煨干姜,去枳實;表里俱大熱者,加石膏、知母,去半夏;煩躁虛驚,加當歸、生地、梔子、遠志,調(diào)辰砂末;心中顛倒懊憹者,加梔子、烏梅;胃氣虛弱不得眠者,加炒粳米。

      當代河南中醫(yī)崔應珉將溫膽湯及其化裁方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的多種病證,如中風、胸痹、脅痛、失眠、胃痛、臟躁、閉經(jīng)、厭食、心痛、驚悸、神經(jīng)性嘔吐、癲癇、耳鳴、眩暈、癲狂等證,均獲滿意療效。 

     ◇ 溫膽湯病癥分析:

     夫膽,心之母也。不知臟腑之氣,皆取決于膽,膽氣一虛,而臟腑之氣皆無所遵從,而心尤無主,況心君原思色乎,君火不明,則易受淫氣觸動。因素體膽氣不足,復由情志不遂,膽失疏泄,氣郁生痰,痰濁內(nèi)擾,膽胃不和所致。若膽為邪擾,失其寧謐,則膽怯易驚、心煩不眠、夜多異夢、驚悸不安;膽胃不和,胃失和降,則嘔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竅,則可發(fā)為眩暈,甚至癲癇。

       溫膽湯臨床常用于久病之后有痰飲郁蓄,未能盡消,加之胸膈余熱未清,胸脅氣機失和,因而產(chǎn)生虛煩驚悸等癥者。方用治痰飲的常用方二陳湯去烏梅,加竹茹清脾胃郁熱,枳實破滯去痰。全方無治膽之藥,但有清痰利氣,調(diào)暢氣機之功。氣機調(diào)和則膽之痰熱自去,邪去則正安,至于有“溫膽”之名,實則是因“膽欲不寒不燥,其性平和,可溫和膽腑”?!夺t(yī)方集解》錄溫膽湯為和解劑,屬于調(diào)和肝胃的常用方,對肝胃不和,痰熱為患之胸悶口苦,惡心嘔吐,虛煩不眠均有很好的療效。          

    ◇ 溫膽湯方解: 

     1. 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膽郁痰擾所致不眠、驚悸、嘔吐以及眩暈、癲癇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心煩不寐,眩悸嘔惡,苔白膩,脈弦滑為辨證要點。

      2. 加減變化若心熱煩甚者,加黃連、山梔、豆豉以清熱除煩;失眠者,加琥珀粉、遠志以寧心安神;驚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蠣、生龍齒以重鎮(zhèn)定驚;嘔吐呃逆者,酌加蘇葉或梗、枇杷葉、旋覆花以降逆止嘔;眩暈,可加天麻、鉤藤以平肝熄風;癲癇抽搐,可加膽星、鉤藤、全蝎以熄風止痙。心氣不足加人參、炒棗仁,心中煩熱加黃連、麥冬、梔子,口舌干燥加麥冬、花粉,脾虛便溏加白術、山藥。

    3. 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神經(jīng)官能癥、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支氣管炎、梅尼埃病、更年期綜合征、癲癇等屬膽郁痰擾者。

 

方錄:

1 名稱: 加味溫膽湯

組成: 橘紅、半夏、茯苓、甘草、竹茹、人參、黃連、川芎、生地、山梔、軟柴胡、當歸身、白芍藥、酸棗仁、遠志。

出處: 《傷寒全生集》卷四。

主治: 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棗、烏梅,水煎,調(diào)辰砂末服。

加減: 有痰,加姜汁炒半夏倍多。

 

2 名稱: 加味溫膽湯

組成:人參1錢,甘草(炙)1錢,茯苓1錢,遠志(去心)1錢,酸棗仁(炒,研)1錢,熟地1錢,枳實(麩炒)1錢,陳皮1錢,半夏(姜汁炒)1錢,五味子5分,生姜1錢。

出處: 《寒溫條辨》卷五。

主治: 汗下后不解,嘔而痞悶,或虛煩不眠,肉瞤筋惕者。

用法用量: 水煎,溫服。

 

3 名稱: 加味溫膽湯

組成: 半夏、竹茹、陳皮、枳實、甘草、棗仁、人參、茯神。

出處: 《傷寒全生集》卷四。

主治: 傷寒陰挾陽,驚悸昏沉。太陽病后,膽寒,虛煩不得眠。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加減:口中煩渴,去半夏,加麥冬、五味、天花粉、知母;表熱未除,加軟柴胡;內(nèi)重,大便自利者,加茯苓、白術、煨干姜,去枳實;表里俱大熱者,加石膏、知母,去半夏;煩躁虛驚,加當歸、生地、梔子、遠志,調(diào)辰砂末;心中顛倒懊憹者,加梔子、烏梅;胃氣虛弱不得眠者,加炒粳米。

 

4 名稱: 加味溫膽湯

組成:半夏(泡7次)3錢半,竹茹1錢半,枳實(麩炒)1錢半,陳皮2錢2分,茯苓1錢1分,甘草1錢1分,酸棗仁(炒)1錢,遠志(去心)1錢,五味子1錢,人參1錢,熟地黃1錢。

出處: 《回春》卷四。

主治: 病后虛煩不得臥,及心膽虛怯,觸事易驚,短氣悸乏。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制備方法: 上銼1劑。

 

5 名稱: 加味溫膽湯

組成:人參2錢半,橘紅1錢,茯苓1錢,黃連(酒炒)1錢,軟苗柴胡1錢,當歸身1錢,川芎1錢,白芍藥1錢,生地黃1錢,酸棗仁1錢,半夏7分,甘草5分,竹茹1團,生姜3片。

出處: 《準繩·傷寒》卷五。

主治: 虛煩身振不得眠。

用法用量: 水2鐘,煎至1鐘,去滓溫服。

 

6 名稱: 加味溫膽湯

組成: 陳皮1錢,半夏(制)1錢,茯苓1錢,甘草(炙)5分,枳實1錢,竹茹1錢,黃芩1錢,黃連8分,麥冬2錢,蘆根1錢。

出處: 《金鑒》卷四十六。

主治: 妊娠惡阻因于胃熱者,嘔吐,心中熱煩憒悶,喜飲涼漿。體瘦惡阻多火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制備方法: 上銼。

 

7 名稱: 加味溫膽湯

別名: 參胡溫膽湯

組成:枳實(麩炒)8兩4錢,半夏(湯泡7次)8兩4錢,竹茹8兩4錢,橘紅11兩3錢,白茯苓6兩3錢,甘草(炙)4兩1錢,香附1斤半,人參6兩3錢,柴胡6兩3錢,麥門冬6兩3錢,桔梗6兩3錢。

出處: 《袖珍》卷一。

主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夢寐不祥,異象感惑,遂致心驚膽懾,氣郁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證,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1兩,加生姜5片,大棗1個,水2盞,煎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附注: 參胡溫膽湯(《雜病源流犀燭》卷六)。

 

8 名稱: 加味溫膽湯

組成: 陳皮、半夏(姜制)、茯苓、麥冬(去心)、枳實(麩炒)、生甘草、竹茹、黃連(姜炒)。

出處: 《金鑒》卷五十二。

主治: 小兒熱積胃中,食入即吐,口渴飲冷,嘔吐酸涎,身熱唇紅,小便赤色。

用法用量: 加燈心,水煎服。

 

9 名稱: 加減溫膽湯

組成:茯神(去皮木)1錢,半夏(姜汁制)1錢,陳皮1錢,枳實(麩炒)1錢,當歸8分,酸棗仁(炒)8分,山梔(炒)1錢,竹茹8分,人參6分,白術(去蘆)1錢,麥門冬,辰砂5分(為末,臨服調(diào)入),黃連(姜汁炒)1錢,竹瀝半盞(臨服加入),甘草3分。

出處: 《回春》卷二。

主治: 痰躁(痰火作熱煩躁)、痰話(痰火作熱驚惕不安、錯語失神),驚惕失志、神不守舍。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棗,烏梅,水煎,調(diào)辰砂末溫服。

制備方法: 上銼。

附注: 方中麥冬用量原缺。

 

10 名稱: 竹茹溫膽湯

組成:柴胡2錢,枳實(麩炒)1錢,半夏1錢,竹茹1錢,陳皮1錢,茯苓1錢,桔梗1錢,香附8分,甘草3分,人參5分,麥門冬(去心)3分,黃連1錢5分。

出處: 《扶壽精方》。

主治: 傷寒日數(shù)過多,其熱不退,夢寐不寧,心驚恍惚,煩躁多痰。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大棗1個,煎8分,不拘時候服。

 

11 名稱: 防風溫膽湯

組成: 半夏半兩(制),枳殼半兩(麩炒),茯苓半兩,橘皮2錢半,防風2錢半,甘草(炒)1錢半。

出處: 《直指小兒》卷二。

功效: 消痰,順氣,疏風。

主治: 小兒痙痓。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加生姜、紫蘇,水煎服。

制備方法: 上銼散。

附注: 《得效》有人參。

 

12 名稱: 十味溫膽湯

組成:半夏(湯洗)3兩,枳實(去瓤,切,麩炒)3兩,陳皮(去白)3兩,白茯苓(去皮)1兩半,酸棗仁(微炒)1兩,大遠志(去心,甘草水煮,姜汁炒)1兩,北五味子1兩,熟地黃(切,酒炒)1兩,條參1兩,粉草5錢。

出處: 《得效》卷八。

功效: 化痰寧心。

主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夢寐不祥,異象感惑,遂致心驚膽懾,氣郁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證,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或膽寒肝熱,心悸不眠,短氣惡心,耳鳴目眩,四肢浮腫。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大棗1個煎,不拘時服。

制備方法: 上銼散。

臨床應用:

1.失眠:呂某,女,49歲?;季穹至寻Y反復發(fā)作20余年,經(jīng)常失眠,伴頭昏,乏力耳鳴,心煩不安,手足心熱,表情呆滯,口干不欲飲,喉中似有物梗阻,吞咽不利,舌紅,苔薄黃而膩,脈象細弦。證屬陰血不足,兼挾痰濕,心神不寧所致,治當滋陰安神,兼化痰濕,擬十味溫膽湯加淮山、黃連,水煎服,每日二次。內(nèi)服5劑,寤寐正常,續(xù)服5劑,諸癥悉減。

2.精神癡呆癥:鄭某,室女,18歲,學生。其母代訴:患者平日善思多感,去年因受驚恐,常顯膽怯不寧,夜寐不安,常發(fā)夢吃。近感風邪,發(fā)熱,神志失常,而語無倫次,忽悲忽喜,失眠厭食,月信四月未至,帶下甚多。此乃思慮傷脾,濕熱下注,以滌痰清熱兼散風邪為治。方用十味溫膽湯加減,連診三次,進方6劑,諸病盡除,精神恢復正常,繼以逍遙散、天王補心丹數(shù)劑調(diào)治,食欲漸振,月信亦至,情況良好。

各家論述:

1.《成方便讀》:溫膽湯加人參、遠志、棗仁、熟地。治驚悸不寐因虛而得,以致夢遺驚惕,虛多邪少之象,恐一于除痰,則虛者益虛,其病益盛。故以人參、熟地之大補氣血,協(xié)同棗仁以入于肝膽之地:用遠志者,取其辛散宣泄之品,一則可行補藥之滯,一則可交通心腎,心腎交則魂亦可賴以安身。

2.《天津中醫(yī)》(1968;3:44):運用本方時,黨參、半夏、茯苓、枳實應重用,并以半夏、茯苓為主藥,意在滲燥結合,濕化痰消;取黨參益氣健脾以治生痰之源;枳實調(diào)氣行痰,誠如丹溪所云“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之而順。”

附注: 《金匱翼》有竹茹,無五味子、

 

13 名稱: 十味溫膽湯

組成:潞黨參1錢半,辰茯神1錢半,淡竹茹1錢半,熟地1錢半,枳實1錢半,姜半夏2錢,廣皮2錢,炒棗仁1錢,遠志肉1錢,炙甘草5分,生姜一片,紅棗1枚。

出處: 《重訂通俗傷寒論》。

功效: 補虛壯膽。

主治: 傷寒觸驚發(fā)狂,經(jīng)清肝膽,瀉痰火后,以此方善后。

   十味溫膽湯出自元醫(yī)危亦林的《世醫(yī)得效方》,由半夏、枳實、陳皮、白茯苓、酸棗仁、大遠志、北五味子、熟地黃、條參、粉草組成,主要功用為益氣養(yǎng)血、化痰寧心,主治心虛膽怯,痰濁內(nèi)擾證,以觸事易驚、驚悸不眠、胸中煩悶、坐臥不安,或短氣心悸、困倦乏力、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等為常見癥狀。

 

14 名稱: 參胡溫膽湯

組成:陳皮1錢,半夏1錢,茯苓1錢,枳實1錢,人參1錢,竹茹8分,香附8分,麥門冬8分,柴胡8分,桔梗8分,甘草3分,生姜3片,大棗2個。

出處: 《醫(yī)學入門》卷四。

主治: 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夢寢不安,氣郁生痰,變生諸癥,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煩躁不安。痰火。

用法用量: 水煎,溫服。

臨證頑固失眠頗為棘手,崔應珉認為情志抑郁或膽胃不和之失眠可用柴芩溫膽湯加減治療?!锻馀_秘要》明言溫膽湯用于“膽寒之大病后虛煩不得眠”,臨床多見膽胃不和之證,“胃不和則臥不安”,故和胃化痰,配上柴胡、黃芩,和解少陽,疏通三焦氣機之通道。膽胃和,氣機暢,眠自安。

 案例:孫某,女,26歲,2009年7月28號來診,平素脾氣急躁,兩周前因與其同父異母之弟打架,變得情緒易激動,不能自控,現(xiàn)苦于入睡困難,易醒,煩躁,記憶力減退,舌質(zhì)紫,苔白膩,脈弦滑。處以柴芩溫膽湯加上珍珠母、郁金、香附、炒柏棗仁等,另囑其愉悅心情,放寬心胸。一周后,患者復診自訴睡眠有明顯好轉,但情緒仍易激動,按上方基礎上加減,依舊囑暢情志。如此調(diào)治月余而愈。

 

15 名稱: 參胡溫膽湯

組成: 人參、茯苓、柴胡、橘紅、枳實、半夏、甘草。

出處: 《傷寒全生集》卷四。

主治: 傷寒過經(jīng)不解,虛煩不得眠者。往來寒熱,嘔而痞悶。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各家論述:《寒溫條辨》:脾胃虛寒,少陽不能行生發(fā)之令,故痰涎沃膽而不能眠,參、草、苓、棗之甘溫,以補益脾氣。柴胡之辛溫,以升發(fā)陽氣。二陳之辛散,枳實之導滯,以開發(fā)痰飲,痰飲散而膽不寒矣。

 

16 名稱: 棗仁溫膽湯

組成:棗仁(炒)2錢,茯神1錢5分,半夏1錢2分,丹皮1錢5分,丹參2錢,遠志1錢2分,當歸2錢,川芎1錢,延胡索1錢,石菖蒲8分,辰砂。

出處: 《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

功效: 安神定驚,祛瘀豁痰。

主治: 產(chǎn)后發(fā)狂因驚者。

附注: 方中辰砂用量原缺。

 

17 名稱: 變通十味溫膽湯

組成:橘絡9g,茯神12g,半夏12g,甘草3g,枳實6g,生地15g,棗仁15g,生遠志6g,石菖蒲6g,竹瀝3匙(沖)。

出處: 《中醫(yī)治法與方劑》。

主治: 精神癡呆證,忽悲勿喜,哭笑無常,驚悸失眠,神志癡呆。

用法用量: 水煎服。

 

18 名稱: 千里流水湯

別名: 半夏湯、溫膽湯、千里水湯、千金流水湯

組成:半夏3兩,麥門冬3兩,茯苓4兩,酸棗仁2升,甘草2兩,桂心2兩,黃芩2兩,遠志2兩,萆薢2兩,人參2兩,生姜2兩,秫米1升。

出處: 《千金》卷十二。

主治: 虛煩不得眠。

用法用量: 以千里流水1斛煮米,令蟹目沸,揚之萬遍,澄清,取1斗煮藥,取2升半,分3服。

附注:半夏湯(《圣濟總錄》卷九十)、溫膽湯(《普濟方》卷三十四)、千里水湯(《普濟方》卷二三三)、千金流水湯(《準繩·傷寒》卷三)。

 

19 名稱: 柴胡溫膽湯

組成: 柴胡、陳皮、半夏(姜制)、茯苓、甘草(生)、竹茹、枳實(麩炒)。

出處: 《金鑒》卷五十三。

主治: 小兒感冒夾驚,病雖退,尚覺心驚不寐者。

用法用量: 引用生姜。水煎服。

臨床應用: 瘧《徐渡漁醫(yī)案》:暑風為瘧,瘧日作于夜,脈弦而數(shù),寒熱俱甚,解達之。柴胡溫膽湯加枇杷葉、大麥仁。

 柴胡溫膽湯治腹瀉、咽炎

      梅國強認為,手足少陽之經(jīng)脈,皆循于咽或頸部,而與足少陽互有經(jīng)脈聯(lián)絡的足厥陰肝經(jīng),亦循于咽喉附近,以上經(jīng)脈又循于胸腹之中,故肝膽氣結,則少陽經(jīng)脈亦易因之郁滯,上可沖逆咽喉,致咽喉腫痛不利,下可克伐脾土,致脾胃運化失常,清濁反作,出現(xiàn)泄瀉等證。而外邪侵襲,痰熱搏結咽喉,亦可致少陽經(jīng)氣不利,出現(xiàn)咽喉腫痛、咳嗽胸脅滿痛等癥。又脾胃素弱者,以其運化乏力,易令氣滯濕阻于中;或因肝膽疏泄不及,厥陰少陽經(jīng)氣郁滯,而成木邪犯土之證。其在咽胸者,是上焦痰熱,兼少陽經(jīng)氣不利;其在胸腹者,是中焦痰熱,兼少陽經(jīng)氣不利。無論病在咽、在胸或在腹,只要有痰熱,兼少陽經(jīng)氣不利者,皆可用柴胡溫膽湯化裁治之。柴胡溫膽湯乃小柴胡湯、溫膽湯合方加減而成。梅國強所用之基本藥物為柴胡、黃芩、法夏、陳皮、茯苓、竹茹、枳實。因其少陽樞機不利,膽火內(nèi)郁,更兼濕熱阻滯,故常去人參、甘草、大棗。合方以后,其功效不僅是二者之疊加,而且使用更為靈活,適應證更為廣泛。

     某男,33歲。因大便稀溏、咽痛反復發(fā)作4年多,于2008年12月21日就診。訴4年多來凡食生冷,飲啤酒、飲料等必瀉稀水便,且稍微飲食不慎,或氣候變異則咽喉腫痛。日前咽痛再發(fā),經(jīng)抗生素治療稍微減輕,目前仍疼痛,聲嘶,咳嗽黃痰,大便日行4~5次,排便不爽,咽后壁充血,舌苔白而略厚,脈緩。梅國強認為,患者正值盛年,體質(zhì)不虛,但因工作壓力大,易致肝膽氣郁,少陽經(jīng)氣不利。泄瀉而排便不爽,是木郁乘土也。咽喉腫痛、痰黃、苔白厚,皆痰熱郁結也。故中醫(yī)診斷:1.泄瀉(邪郁少陽);2.慢喉痹(邪郁少陽)。西醫(yī)診斷:1.腸易激綜合征;2.慢性咽炎。治以和解樞機,清利咽喉,清熱化濕,以柴胡溫膽湯加減:柴胡10克,黃芩20克,法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30克,竹茹10克,枳實20克,萊菔子10克,廣木香10克,砂仁10克,黃蓮10克,肉豆蔻10克,射干10克,馬勃10克,半枝蓮30克,青蒿20克,滑石10克。7劑,水煎服。

      2009年1月16日復診,因梅國強出差,轉診于筆者葉世龍。自訴服藥后,大便成形,消化功能明顯好轉??滔卵屎砀砂W不痛,咽后壁充血,無鼻塞,不咳,不發(fā)熱,飲食正常,大便稀,日3~4次,小便調(diào),舌質(zhì)紅,舌苔薄白,寸脈緩,關尺弱。筆者遂以自擬清利咽喉驗方與之:葛根30克,連翹15克,金銀花15克,黃芩15克,桔梗10克,山藥30克,法夏15克,薄荷10克,熟地黃15克,梔子10克,射干10克,玄參15克,甘草6克。5劑,水煎服。藥盡病愈。

 

20 名稱: 清心溫膽湯

別名: 清心抑膽湯、清心抑氣湯

組成:陳皮1錢,半夏(制)1錢,茯苓1錢,枳實1錢,竹茹1錢,白術(炒)1錢,石菖蒲1錢,黃連(姜汁炒)1錢,白芍(炒)1錢,當歸(酒洗)1錢,香附(炒)1錢,麥門冬(去心)8分,川芎6分,人參6分,遠志6分,甘草4分。

出處: 《古今醫(yī)鑒》卷七。

功效: 平肝解郁,清火化痰,益心生血。

主治: 五癇。

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制備方法: 上銼1劑。

附注: 清心抑膽湯(《回春》卷四)、清心抑氣湯(《壽世保元》卷五)。

    崔應珉認為癲癇多屬痰瘀之證。腦為至清至粹至純之腑,為真氣所聚,維系經(jīng)絡,協(xié)調(diào)內(nèi)外,以主元神。腦清則神識清明,主持有度;腦為髓海,水谷精微及腎精所藏。清靈之臟腑喜靜謐而惡動擾,易虛易實,是故神傷竅閉為其病理基礎。清竅被擾,元神失控,神機散亂,則昏仆抽搐;髓海不充,元神失養(yǎng),腦神乏機,致恍惚不安,目光呆滯等。臨床可用溫膽湯去竹茹加膽南星、石菖蒲(即導痰湯)合上白金丸,再加上全蟲、蜈蚣、水蛭等蟲類藥以搜風剔絡止痙。每每起到良效。

    案例:某男,24歲,海南省文昌市人,2009年1月出診?;颊咦栽V患癲癇10余年,面色萎黃,形瘦,大便泄瀉,疲乏無力,咯白色痰涎,舌體胖大,苔白膩。處方:黨參20g,炒白術15g,陳皮10g,半夏12g,茯苓30g,白芍30g,天麻10g,鉤藤10g,地龍15g,生龍牡各30g,蟬衣10g,生南星15g,白僵蠶15g,川芎30g,石菖蒲12g,郁金15g,甘草6g,當歸10g,生黃芪30g,另外全蟲、蜈蚣各200g,粉碎研末裝入空心膠囊,每天各三粒,每天各兩次,09年2月22號,電話來述癲癇發(fā)作已減少,但大便仍泄瀉,效不更方,但改炒白術30g,生南星25g,加炒山藥30g,白扁豆15g,天竺黃15g,以健脾益氣化痰,囑其堅持治療,前后三月余以上方加減而獲效。

  

21 名稱: 黃連溫膽湯

組成: 溫膽湯加黃連。

出處: 《六因條辨》卷上。

主治: 傷暑汗出,身不大熱,煩閉欲嘔,舌黃膩。

用法用量: 水煎服。

臨床應用:

1.心驚膽怯:濕熱生痰,留于手足少陽之府,累及心包,心驚膽怯,性急善忘,多慮多思,舌苔濁膩帶黃,胸脘內(nèi)熱。清化為宜。黃連溫膽湯加洋參,枇杷葉。

案例:岳某,女,63歲,2008年11月5日初診。突發(fā)頭暈,肢體活動不遂2天,患者體胖,平素氣短,下肢乏力,面目浮腫,口干,納差,時嘔吐痰涎,夜間耳鳴,血壓150/90mmHg,,心率58次/分,ST-T段缺血樣改變,既往心肌缺血史,舌體大,有齒痕,質(zhì)紫暗,苔膩稍黃,脈略弦。中診:心悸,眩暈。此為痰瘀互阻。處方:黃連10g,半夏15g,陳皮10g,茯苓30g,杏仁10g,竹茹10g,石菖蒲12g,郁金10g,丹參30g,葛根15g,三七10g,天麻10g,炒白術10g,桂枝9g,川芎9g,甘草6g。7服。

方以黃連溫膽湯清膽和胃,化痰通絡;丹參、郁金、葛根、三七活血化瘀;因痰涎上擾,蒙蔽清竅發(fā)頭暈耳鳴,故用半夏天麻白術湯燥濕化痰,理氣和胃;桂枝溫通心陽;川芎解郁。患者自訴服上藥頭暈,耳鳴,納食明顯改善,以原方為主,視癥狀稍作調(diào)整,治療一月,諸癥狀消失?!端貑枴ち?jié)臟象論》:“凡十一臟皆取決于膽?!薄夺t(yī)學入門》:“心與膽相通,心病怔忡,宜溫膽湯?!睆埦霸涝疲骸吧訇枌倌?,木以生火,故邪之盛者,其本在膽,其表在心,表者,標也?!?/p>

2.精神分裂癥:楊姓,男,43歲,干部。80年4月7日就診。10年前,因私怨,心懷憂郁致神志異常,悲傷哭泣之癥每年發(fā)作4月余,用過各種鎮(zhèn)靜藥均未控制發(fā)作或縮短發(fā)作時間。予黃連溫膽湯加菊花、白蒺藜、朱麥冬,前后共服11劑,諸證悉除,以健脾養(yǎng)心之法善后調(diào)理。

3.不寐:付某某,女,42歲,干部。1979年5月14日初診。半月前,因事爭吵后夜臥不寧,心煩不安,服藥無效。治以清肝豁痰安神,予黃連溫膽湯加珍珠母、夜交藤,水煎服。3劑后每晚能睡3-4小時;前方加梔子,10劑后,諸癥悉和,睡眠正常。隨訪3年,未復發(fā)。

4.口甘:張某某,女,33歲,打字員。1980年7月24日初診??谥刑鹉?,食無味,胃脘灼熱嘈雜已月余。診見:形瘦,面色萎黃,胸脘悶,舌邊齒痕,苔黃,脈弦滑。證由痰熱濁邪上泛所致。方用黃連溫膽湯加蔻仁、佩蘭、石菖蒲,水煎服。6劑后,口甘減;原方加白術,15劑后諸證皆除。

 

     有報道:用黃連溫膽湯給予糖尿病患者飲食,運動,降糖,通絡治療,加服黃連溫膽湯加味:黃連15g,半夏10g,茯苓18g,竹茹15g,陳皮10g,枳實10g,天花粉15g,白術12g,澤瀉12g,甘草5g。加減:頭暈者,加天麻、菖蒲;心悸、失眠者,加遠志、炒棗仁;大便干者,加生大黃、全瓜蔞;肢麻疼痛者,加雞血藤、地龍、丹參。每日1劑,水煎2次分服。兩組均以2個月為一個療程。均取得比較好的療效。

 

22 名稱: 溫膽湯

組成:人參、白術(去蘆)、茯神(去皮木)、當歸(酒洗)、生地黃(酒洗)、酸棗仁(炒)、麥門冬(去心)、半夏(姜汁炒)、枳實(麩炒)、黃連(酒炒)、竹茹、山梔(炒)各等分,甘草3分,辰砂5分(臨服研末調(diào)入)。

出處: 《回春》卷四。

主治: 內(nèi)有痰火,驚惕不眠。

用法用量: 加生姜1片,大棗1枚、烏梅1個,水煎去滓,入竹瀝調(diào)辰砂末服。

制備方法: 上銼1劑。

 

23 名稱: 溫膽湯

組成: 半夏(湯洗7次)2兩,竹茹2兩,枳實(麩炒,去瓤)2兩,陳皮3兩,甘草1兩(炙),茯苓1兩半。

出處: 《三因》卷九。

主治: 痰熱內(nèi)擾,心膽氣虛,心煩不寐,觸事易驚,或夜多異夢,眩悸嘔惡,及癲癇等。

用法用量: 每服4大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大棗1枚,煎7分,去滓。食前服。

制備方法: 上銼為散。

各家論述:

1.《醫(yī)方集解》:此足少陽陽明藥也,橘、半、生姜之辛溫,以之導痰止嘔,即以之溫膽;枳實破滯;茯苓滲濕;甘草和中;竹茹開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涼肺金之所以平甲木也。如是則不寒不燥而膽常溫矣?!督?jīng)》曰:胃不和則臥不安;又曰:陽氣滿不得入于陰,陰氣虛故目不得瞑。半夏能和胃而通陰陽,故《內(nèi)經(jīng)》用治不眠。二陳非特溫膽,亦以和胃也。

2.《成方便讀》:夫人之六腑,皆瀉而不藏,惟膽為清凈之腑,無出無入,寄附于肝,又與肝相為表里。肝藏魂,夜臥則魂歸于肝,膽有邪,豈有不波及肝哉。且膽為甲木,其象應春,今膽虛則不能遂其生長發(fā)陳之令,于是土不能得木而達也。土不達則痰涎易生。痰為百病之母,所虛之處,即受邪之處,故有驚悸之狀。此方純以二陳、竹茹、枳實、生姜和胃豁痰、破氣開郁之品,內(nèi)中并無溫膽之藥,而以溫膽名方者,亦以膽為甲木,常欲得其春氣溫和之意耳。

 

    該方從《集驗方》的溫膽湯稍加變化而來,大大減少了生姜的用量(由四兩減至5片),并且增加了滲濕寧心的茯苓一兩半,這樣溫性大減,相對突出了竹茹的清膽和胃之力,但方子卻仍以溫膽為名,究竟是在清膽還是溫膽?首先,驚悸不寧、虛煩不眠與情志密切相關。心氣不足、心失所養(yǎng)則驚易傷心,心驚則神不安舍,故心煩不眠、夜多異夢、驚悸不安;驚恐生怯,怯傷膽氣,膽氣傷則驚惕不安、怯懦畏事;膽氣不能正常升發(fā)疏泄,則膽郁化熱,膽郁之氣橫伐胃氣,導致胃氣不和,氣機升降失常;胃氣不運,則致生痰嘔逆,食少無味,肢體困倦;此外,中焦為樞,中焦郁滯,則心火不得通于腎、腎水不得上濟于心,心腎不交,神志不安,故有“胃不和則臥不安”的說法。因此治療時應圍繞心、膽、胃三個病機核心,將益心氣、補心血、寧心安神,清熱利膽、行氣、和胃消食、化痰降逆、止嘔等諸多治法有效進行組合,有的放矢,協(xié)同取效。由于溫膽湯證的體征以中焦癥狀較為明顯,因此選藥以理氣化痰,清膽和胃為要。方中以半夏燥濕化痰、降逆和胃、安神寧心。半夏一身而多任,力宏效彰,是全方藥效的核心。用藥突出了清膽和胃這一治療核心,治療痰熱之膽胃不和證療效彰顯。但很顯然,其在心腎方面的用藥是存在局限的,特別是對于心血虛明顯的病,有必要加強養(yǎng)血益氣、寧心安神的藥物,這就形成了十味溫膽湯。十味溫膽湯在溫膽湯的基礎上,加入人參、熟地、五味子、酸棗仁則補養(yǎng)安神之力大增,并以遠志交通心腎,使水火既濟,更好地對應上述病機中心氣、心血不足的環(huán)節(jié)。其次,關于膽寒的問題,涉及到中醫(yī)理論變遷的問題和醫(yī)學語言和社會語言相互滲透后的復雜現(xiàn)象。有學者考證,《內(nèi)經(jīng)》和早期醫(yī)家有“實則為熱,虛則為寒”之說,此觀點與當今之寒熱虛實辨證迥然不同。另外早期的醫(yī)學觀點也滲入到社會語言,將害怕、膽小、膽怯等稱為“膽寒”,直至現(xiàn)在仍有“心驚膽寒”之類的表述方法,而這類表述不會全部因為醫(yī)學概念的變化而同步變化。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不管是寒熱補瀉,只要治療“膽虛”驚悸膽怯這個主題,就都被掛上了“溫膽”這個頭銜。

     本方的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較少,但運用的臨床報道非常有特點和說服力。本方臨床應用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我們熟悉的頑固性失眠;另一類則主要集中在心臟神經(jīng)官能癥、膽心綜合征、早搏、冠心病心絞痛等疾病的治療?,F(xiàn)代醫(yī)學認為,在長期的膽道和膽囊疾病后,可以通過神經(jīng)反射引起冠狀動脈收縮,從而導致冠狀動脈供血不足(供氧-需氧失衡),引起心絞痛、心律不齊,甚至心肌梗死;而心臟神經(jīng)官能癥則是在沒有任何臨床證據(jù)的情況下,患者出現(xiàn)心慌、呼吸困難、心前區(qū)疼痛等自覺癥狀,給病人帶來極大的心理和生理的不適,但缺乏充足有效的可供選擇的成藥。大量臨床研究證實,十味溫膽湯在此領域具有不可多得的應用價值,尤其適合于長期肝脾不和、膽胃不和伴見脅痛、胸悶、心悸的患者。

 

24 名稱: 溫膽湯

組成:半夏(湯洗去滑)1兩半,麥門冬(去心)1兩半,茯苓2兩,酸棗仁3兩(炒),炙甘草1兩,桂心1兩,遠志(去心,姜汁炒)1兩,黃芩1兩,萆薢1兩,人參1兩。

出處: 《三因》卷八。

主治: 膽虛寒,眩厥,足痿,指不能搖,躄不能起,僵仆,目黃,失精,虛勞煩擾,因驚膽懾,奔氣在胸,喘滿,浮腫,不睡。

用法用量:每服4大錢,用長流水1斗,糯米1升,煮蟹眼沸,揚2000-3000遍,澄清,取2盞,入藥在內(nèi),加生姜7片,煎7分,去滓。不以時服。

制備方法: 上銼為散。

 

25 名稱: 溫膽湯

組成: 生姜4兩,半夏2兩(洗),橘皮3兩,竹茹2兩,枳實2枚(炙),甘草1兩(炙)。

出處: 《外臺》卷十七引《集驗方》。

主治: 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

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2升,去滓,分3服。

制備方法: 上切。

 

26 名稱: 溫膽湯

組成: 遠志、棗仁、茯神、當歸、川芎、鉤藤、半夏、廣皮、甘草、香附、茯苓。

出處: 《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一。

主治: 婦女經(jīng)行,卒遇驚恐,因而膽怯,神志失守,經(jīng)血忽閉,面青筋搐,口吐涎沫,此緣驚則氣亂,恐則氣結故耳。

 

27 名稱: 溫膽湯

組成: 人參、茯神、遠志、朱砂、金石斛、生地、麥冬、棗仁、甘草、五味子、柏子仁。

出處: 《雜病源流犀燭》卷六。

主治: 怔忡,包絡動者。

 

28 名稱: 溫膽湯

組成: 陳皮2錢,半夏1錢半,茯苓1錢,枳實半錢,甘草半錢,遠志1錢,酸棗仁半錢。

出處: 《醫(yī)方類聚》卷二十三引《經(jīng)驗秘方》。

功效: 定心志。

用法用量: 上作1服。水2盞,加生姜7片,煎至8分,空心溫服。滓再煎。

 

29 名稱: 溫膽湯

組成: 半夏1兩,枳實1兩,橘紅1兩5錢,茯苓7錢半,甘草(炙)4錢。

出處: 《明醫(yī)雜著》卷六。

主治: 膽氣怯弱,驚悸少寐,發(fā)熱嘔痰,飲食少思。

用法用量: 每服1-2錢,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30 名稱: 溫膽湯

組成:半夏3錢,橘紅1錢5分,枳實1錢,黃連1錢,天麻2錢,蘇子1錢5分,厚樸1錢,黃芩1錢,竹茹1錢,生姜汁5匙(泡用)。

出處: 《活人方》卷六。

主治: 痰氣火并結于中宮,在上則眩暈,干嘔作酸;在下則腹痛便燥。

用法用量: 上水煎泡,加姜汁午前后服。

 

31 名稱: 溫膽湯

組成: 半夏(制)2錢半,枳實2錢半,茯苓半兩,橘紅1錢半,甘草1錢半,酸棗仁(溫湯浸,去殼)2錢半。

出處: 《直指小兒》卷一。

主治: 小兒驚悸頑痰。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入竹茹少許,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制備方法: 上銼散。

 

32 名稱: 溫膽湯

組成: 半夏1錢,枳實1錢,竹茹1錢,茯苓1錢,甘草3分(炙),廣皮1錢,鉤藤鉤2錢。

出處: 《古今醫(yī)徹》卷一。

主治: 傷寒挾驚。

用法用量: 加生姜1片,大棗1枚,水煎服。

 

33 名稱: 溫膽湯

組成:制半夏1錢5分,枳實8分,陳皮1錢半,茯苓1錢半,人參1錢,熟地3錢,炒棗仁3錢,遠志1錢,五味子1錢,甘草(炙)5分。

出處: 《筆花醫(yī)鏡》卷二。

主治: 膽氣虛寒,夢遺滑精。

用法用量: 上加生姜3片、大棗1枚,水煎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溫膽湯還是清膽湯
【溫膽湯】痰熱嘔逆組成:半夏 竹茹 枳實...
溫膽湯--很重要一篇文章,包括劑量,方子比例
歷代古方驗案按:第十二章祛痰劑
《張氏醫(yī)通》二陳湯(局方)
360doc個人圖書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