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鄭炳章先生講,太極“十三硬架”是楊班侯所傳。當年楊班候將其傳與李瑞東的長子李伯英、三子李季英、弟子項潤田和承安和尚。鄭炳章老師先后曾向這四位前輩學藝,時間最長的是承安和尚和李季英。李季英對此拳多有心得,并在十三趟硬架后面又加上一趟“捍衛(wèi)心氣抖心隨”,成為現(xiàn)在的十四趟。
太極十三硬架的式名如下:
搬攔一捶懷中抱,
雙插立掌上下飛。
立插指地分上下,
靈猿換背如襠隨。
左右使開攔腰掌,
探馬一掌扭身隨。
云手盡在聽風到,
青龍仰面裂云飛。
伏虎只用呼吸氣,
降龍一勢挫肩捶。
高祖斬蛇攔腰砍,
霸王舉鼎力神威。
懷抱琵琶金剛勢,
捍衛(wèi)心氣抖身隨。
李式門人大多喜歡此拳,后來便成了體用并重的李派太極拳法基礎套路之一。其它套路還有太極八大式、老三推、四門拳、八式大架、八式小架等。
習練太極十三硬架要分三個程序。對于初學者來說,就要從基礎學起。下面談一下具體要求:太極十三硬架易學易懂,短小精悍,既可單操單練,也可連成套路一氣呵成去練。從表面的練法和打法上看,似乎極重技擊,實則是養(yǎng)生與技擊并重。其總的要求是以定勢八法為依據、為基礎(請參照筆者以前所寫的猶龍?zhí)珮O之定勢八法一節(jié)),圓滿中撐,剛柔相濟,快慢相間(內藏身形步法火候),柔化與發(fā)勁并重,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陰陽互為其根。發(fā)力放勁后不可有絲毫間斷,周而復始,如環(huán)無端。以靜待動(制動),一觸即發(fā)。凡發(fā)手放勁要有崩炸之力。初學此拳要分三個程序練,然后再精益求精。三個程序如下:
一、必須按照規(guī)矩要求去練。先慢后快,先柔后剛,先劃道后歸整,周身上下合乎法度,內外合一把勁走整。
二、勤習苦練。待套路純熟后,不但動作內外合一,要使內氣內外合一,繼而剛柔相濟并重,快慢相間,有閃有進,有顧有打,發(fā)落點正(一起一落),注重閃進、顧打、柔化剛發(fā)。發(fā)落點正即是真。
三、著細操演,注重身形步法的訓練,必要時須兩人對練。忌取囿成套,此是假手,長時間下去,不但無益反而有害。要真使真打,把套路程序拆散丟掉,要隨心所欲地使用。此時的功夫應在身上,力求實戰(zhàn)應用時沾身就走,一觸即發(fā),應手即撲。以第一勢為例,“千變萬化不離此一抱”方為真打法。
樁法也稱樁功,占有極重要的地位。拳無樁法如房無基,內氣就不能內外貫通。任何拳術無內氣不行,無縱橫交錯的橫力也不行,更談不上養(yǎng)生與技擊。習練十三硬架也是如此,必須有樁法相配合。一般來講只要調好定勢八法,就是一個完整的養(yǎng)生樁。樁法要求:氣須下沉,挑好四梢,擺好角度、位置,將展未展,似松非松,自然呼吸,意念勿強(勿忘勿助),即能起到養(yǎng)生的作用。十三硬架在練法上亦是如此,要求慢而柔,要把柔軟功夫放在第一位。欲要增長功力,加強技擊性,則須變換角度,調整姿勢,從內到外都要強化,這一步應由老師親自指導去練。
太極十三硬架具體練法
起勢:李派太極是道教手起勢,兩手兩臂由身體兩側慢慢上升至頭頂百會處,雙手變成一橫(左手)一豎(右手)的道教手。由右手的大指領氣由百會下拉到鼻準、前胸,仍是道教手(氣入丹田),這叫開天辟地,分出陰陽,千變萬化由此而生。一陰一陽萬法之王。起勢和收勢雖是個形式,但關鍵的是調氣。待功夫純熟后,可不用起勢收勢。一切賴于自己調氣,又能培養(yǎng)出有動必應、應手即撲的素質來。
第一勢:搬攔一捶懷中抱
由道教手演變成跨步側捋,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同時左腿向左前方斜跨一步,右腳右腿順勢跟上,雙手雙臂捋的同時全身帶有螺旋之力,左右雙腿成疊步,蓄勢待發(fā),有前擁之勢(如圖1)。緊接著右腿向前,雙手同時變拳成“搬攔一捶”勢(如圖2)。要手腳齊到,步到身擁,出手放勁,要有崩炸之力。為了助力,在功法純熟后,可加喊聲。
此是右勢,左勢相反,動作相同。十三硬架皆是左右練法。
要點:第一勢的疊步側捋(圖1),內藏搬、拿、鎮(zhèn)、扣及剛化、柔化,要打出極似牛筋勁的內力來,勢同硬打硬進無遮攔。
疊步可變成撤步、跨步、偷步、拗步等配合身形的步法。
全部動作不可停頓,要一氣呵成。
第二勢:雙插立掌上下飛
形同雙手側捋,左腳同時向左橫跨一步,右腳右腿隨著跟 進(可參考第一勢,圖1),雙手劃弧到胸、右腳,右身在側身將進而未進時,“立插雙掌”有預動之勢,左手在上,右手在下(見圖3);緊接著上步前沖,前撐雙掌向前分出上下插之勢(有一定距離法度的上下翻飛掌法)(見圖4)。
要點:此勢較前一勢在步法上幅度較大些,橫跨步實際是一橫,雙插立掌的進步實際是一豎,可稱“走奇”“踏中”,也可理解為走“偏門”。身形步法與周身上下要靈活一致,雖然前去,但要有縱橫交錯的混元之力,即橫力。
第三勢:指插立地分上下
雙手雙臂環(huán)弧形交叉(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成十字形,雙手雙臂在不同方位、方向各劃一圈(太極拳要有縱橫交錯之力,所以所劃的圈和弧形,都由多方位、多方向混合而成)。然后由掌變成劍指,是龍形掌(劍指是食指中指伸直,其余三指曲而相扣;龍形抓則不然,五指虛中,中指食指帶有一定彎度的伸直,太直易折,太曲發(fā)死,略有弧形,氣通而有勁力)上下分插,左手在上接近于腮邊耳旁,右手在下屈肘轉腕直插下盤,兩腳為疊步,步法不要過老過死,否則難于變化。此是右勢,左勢相反,練法相同(圖5)。
要點:千變萬化運用于心,想用勁時氣便到,勁從心發(fā)。太極拳特定的練法使得縱橫交錯的混元之力相繼而生。在身形步法上,變換要靈活,初練時可疊步而臥,但不要過于呆板;動作純熟后,要變成側身前沖,步法橫撐,一前一后,前腳帶后腳,如圖五所示。在用法上可指上打下,也可指中打中,或低使高用,高使低用,在實戰(zhàn)中相互參證靈活而用。
第四勢:靈猿換背扣襠隨
靈猿是靈巧機敏活潑之意。換背意指肩背相通雙臂較長,指掌刁抓迅速。我在原先抓掐的手法上增加了掌、腕、小臂的直接使用。即截梢、斬中和閃斬劈砸??垡d隨的手法有崩豁相伴,閃退仍用斬法,以防敵取我襠。因為此勢簡單而難練,所以先把要點和說明寫在前面。
練法如下:上左腳抬右手(拗步),同時用下斬,然后換上右腳抬左手,同時下斬。所落之手腳用的是向前、向下的斬截之勁。再退步閃退,即扣襠隨之法,兩臂互換各一次,退步斬砸一次,共三次,要求三次動作連貫一致。此為右勢,左勢相反,練法相同(圖6、圖7)。
第五勢:左右使開攔腰掌
練法:作左右穿云手動作,然后趁勢左手上護頭部,下用砍掌(要掌根著意),要有韌勁。云手要有起鉆落翻之內力;步法是邁躍相結合,即有蹬躍之勢,要與手法緊密配合。一二是左右云手,三是攔腰掌。打起拳來要一二三連貫一個勁(圖8)。
要點:左右使開攔腰掌是進招時吃手管步欺身之打法。正如拳訣所云:進在云手。只不過比一般云手快而猛些,要剛柔相濟,落點發(fā)剛勁。攔腰掌是欺身打法,內有靠勁,打人如親嘴,但也離不開步到身擁。初練時以邁步、手腳相合、內外相合為主,熟練后以邁躍、搓蹬相配合。
第六勢:探馬一掌扭身隨
練法:左勢、震腳(震右腳,抬左腳),同時提左腕位于額前,提左膝,右手位于胸前、肘下,此是翻蹄亮掌之勢。身體雖帶有后仰之意,但要保持身表的中正平穩(wěn)(圖9)。有上就有下,緊接著落腳撲按,雙掌一前一后,松肩墜肘,掌心吐力,勢往前撲,鼻尖不要超越腳尖(圖10)。接下來是探馬掌,如圖10之右手順勢而出,實際是探刺。請清意“撲”和“探”的手型。探是四指并攏,大指貼食指并內扣,其余四指是緊閉向前探刺,直捅敵之咽喉(圖11)。左右練法相同,姿勢相反,一左一右循環(huán)進行。
要點:震腳提膝要干脆利落,配合吊腕要有豁挑之力和彈勁,撲按探掌要準確迅速,與身形步法要連貫一致,動作要有尺度。不可過小,小則法度不到,大則失去平衡失掉火候,要有圓滿繃撐的縱橫之力。
第七勢:云手盡在聽風到
練法:面向正前方,先向左前方45度角走左云手,再向右前方45度角走右云手。此云手與一般太極拳的云手相似。與左右使開攔腰掌穿云手同,請參照進行,再起第三個云手時即變勢。雙臂交叉,雙手由下小腹出向上起至頭部,形同如封似閉之十字手,雙手雙臂沿著兩臂方向同時下劈,不同的是左劈偏左,右劈偏右(圖12),左右互練,要求同前。
要點:左右云手時的劃弧與劃圈仍需要起鉆落翻。要求松肩墜肘氣貫于手。身形步法要協(xié)調一致。
第八勢:青龍仰面裂云飛
練法:左手圈臂上揚,右手向左向下插。兩手兩臂交叉劃圈、換花,從左向右,同時上左步,雖然是趟步,但要有奔騰之勢(圖13)。左腳踏實時,雙手雙臂可變成飛捋之姿勢(圖14),上動不停,上右腳形同撥腿(腳),雙臂連同身體分上下兩部分向不同方向發(fā)內外合一的巧勁,鎮(zhèn)頭領氣,氣勢要大些,近乎仰面而不失中(圖15),所以叫青龍仰面裂云飛。
要點:此勢主要是體現(xiàn)腰部的靈活與手眼身法步的緊密配合,周身上下要和諧一致。原腿法使用方法不變,其使用方法更妙,關鍵問題是看準火候,有的放矢,效果才好。
第九勢:伏虎只用呼吸氣
練法:如果打左勢,右腳先向右跨一步,左腳跟隨,身體和左臂成側身反背之勢,腳不要落地,要虛踏。然后左腳由右向左跨上一步,是斜角45度,要有躍踩踏實之勢。同時左手左臂由左至右由下至上劃一大弧,至左臉部時要大劈大甩,又似撲按而去,一劈到底。右手右臂相配合,要有相撐相合之勁,要高于左手(圖16)。右勢動作相同,方向相反。
要點:連環(huán)不斷,氣勢要大。欲動先收,用吸;落點發(fā)勁,用呼。發(fā)勁要脆而猛,加喊聲所用步法如蛇行∽,要運用自如,氣勢連貫,蓄發(fā)分明,剛柔相濟。要調整好呼吸,所以叫“伏虎只用呼吸氣”。
第十勢:降龍一勢搓肩捶
練法:上左腳,右手手指指向左腳尖,左手護在右腮耳邊旁,伏身下勢(圖17),接上動,搶上右步,右手右臂連同全身由下而上突然發(fā)力(爆炸力),手往上崩,邁步要大,氣勢要大,勢如山崩地裂(圖18)。
用法:若被敵所擒所捋,如對方使順手牽羊,我則因勢利導,順勢而去(下),趁敵不備突發(fā)猛力,敵自跌出。
第十一勢:高祖斬蛇攔腰砍
練法:提左膝抬左腳,左手護膝,右腳右腿曲而站實,右手抬起護于耳腮之間(圖19),接上動,左手往左用斬手,左腳向左拗出落實;同時右手右腳連同身體做180度轉體,由右向左轉,右手連臂由上往下連劈帶砸,攔腰砍(斬)出(圖20),故稱“高祖斬蛇攔腰砍”。
要點:要想使好手法,必須有手、眼、身、法、步的配合,還需掌握靈活機動的用手火候,以及使用方式。此是斬勁,但也要配合其它勁力。
第十二勢:霸王舉鼎力神威
練法:上右腳,同時以右手做引手,左手輔于后(圖21),然后坐后步拉前步,再換樁,即左腳落實,將做引手的前手和輔于后的左手,斂至胸前,雖往回斂但要有內圓外崩之力,前腳虛踏,弓身蓄勁欲發(fā)之勢(圖22)。緊接著把雙掌分開立起如推托物狀,上步向前,擁身發(fā)力。由胸下腹上向上發(fā)放(圖23)。
要點:形同抱虎推山,但抱虎推山有一轉身360度,霸王舉鼎沒有轉身,是退閃而進,連顧帶打,一同使用,關鍵是身形步法的巧妙運用和時機火候的掌握。
第十三勢:懷抱琵琶金剛勢
練法:左腳向左斜跨一大步,要有閃進之意;同時右腳跟隨,右手手心向上向外轉至還能看到小指,同時往下拉手和小臂向前向上欲發(fā),左手手心朝下,下拉外撐,兩臂于胸前要圓撐(圖24)。繼而一閃(一退)而進,向右前方發(fā)勁,勢有將物掀起之力,并加以搓力成懷抱琵琶之勢(圖25)。
要點:跨步閃退中藏有進法和打法。吃上手(或貼上手,一般是吃對方的肘彎部)就發(fā)勁,刻不容緩。懷抱琵琶傳統(tǒng)說法是護己三絕(護眉心、中脘、襠部)的手法。有攔、切之勁。
第十四勢:捍衛(wèi)心氣抖身隨
練法:提膝抬手如抱物狀,拿起來就用(圖26),放勁時落腿落腳,周身發(fā)力,并發(fā)喊聲以助內力。左右勢相同(圖27)。
要點:太極只在一環(huán)之中,只是一“呼扇”,一呼一吸,一放一斂,如金雞抖翎,駿馬抖毛,無招無勢,沾身即使,一觸即發(fā)。但還要有其他功法相配合。如果碰上不如自己的,可以一觸即發(fā);碰上功夫比自己強的,你一觸就被別人給發(fā)出去了。所以一觸即發(fā)不是太極拳的全部功法,只是功法的一種。比如“離黏連隨”就高于“粘黏連隨”,如果連“粘黏連隨”都練不出,練不好,根本就甭提“離黏連隨”。功夫是練出來的,不是聽人說出來的。
太極吊球功口訣
靜守其球妙竅有,開中寓合合中開。
又非顯形不為作,功用乃在心意間。
欲求真功在實踐,靜而體驗微妙現(xiàn)。
站定身勢含預動,虛靈觸發(fā)貴在神。
指接掌凸身發(fā)勁,梢節(jié)領勁根節(jié)繼。
一枝興起百枝隨,步動應求合規(guī)矩。
沾連粘隨不丟頂,追風趕月不放空。
支撐八方玲瓏透,閃戰(zhàn)騰挪貴在神。
太極球功是太極柔術內功的重要功法,由王永福、趙中道、關永年三位先生一脈相傳。經過一百多年宋的豐富與完善,發(fā)展成現(xiàn)在的太極球功。
本門所傳太極球有三種練法,三種效果。三種練法:1、太極吊球功。2、太極揉球功。3、太極操球功。三種效果:1、木球空練。2、石球輕練。3、鐵球重練。
太極吊球功是太極柔術內功太極球系列的基礎功法。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使初學者去除拙力,化僵為柔,鍛煉丹田內氣,從而漸悟太極內功閃戰(zhàn)騰挪的功法境界。
太極吊球功是因球體的運動軌跡成弧形,弧度越大,整體向上向前或向后向下以及任何方向的運動勁力越大。也就是說,只有具備整體向上棚勁,才能練好太極吊球功。拳譜云:“虛非全然無力,氣勢貴騰挪,即上提之意”。也就是說,太極吊球功主要是以丹田為根,練整體閃戰(zhàn)騰挪之勢。弓步擊球是在練發(fā)勁和接勁時機上整體具備閃戰(zhàn)騰挪之勢,以利于靈活變化。
第一部功法:靜功筑基 馬步轉球
1、雙手將木球吊起,球體直徑約40cm,其球之中心與練功者中脘穴平齊。
2、起勢(圖1),凝神調息,氣沉丹田,雙手手心向上從體側起,平舉過頭,雙掌經胸扣落至臍,手心向下,同時屈膝。此為捧氣貫頂之法(圖2)。此法乃先天意氣之功的要法,學者不宜輕視。雙手平抹向前向體側,自身后腰際分別摟出的同時開步成騎馬式,此謂摟氣顧腎(圖3),是后天功的要法,其作用是補先天腎氣之不足。雙手手心向上棚起,兩臂圈起,以指尖自然觸接球體之側,靜靜的聽勁,以此為靜功筑基。
要點:此功要以先天之神與后天之意相合,神意不可過重。此即為太極勢。稍久,可設想雙手扶氣球,感覺球體的膨脹或收縮,與自身的內氣開合升降相吻合。切記無論開或合,雙手觸球力度不變。此式主練神意氣相合之功,練習聽勁及手指身體的靈敏反應。 3、馬步轉球:靜功稍久,將氣由丹田沉人足底涌泉穴,再提至腰間命門,神意微勁,氣斂,腰微沉,尾閶下墜。注意,此時雙于持球力度不變,球件從后、右、前、左,圓形運轉(圖4、5)。此功可順時針逆時針練習。
要點:切記右前時要提頂吊襠,精神貫注,神意前放,由命門催丹田,產生鼓蕩之意,同時要有整體騰挪的氣勢。左后則要松肩、墜肘、沉腰坐胯,似腰、肘的沉墜將球拉回,此時要有支撐八方之意,同時要有何處順向何處化或發(fā)的意思。還要有“滑如冰,粘如鰾”的神意。
4、收式:雙手落于體側,起身,雙手貼于小腹下丹田,以意運轉順逆36次收功。
此部功法主要是練習和體悟在拳架或推手、散手中,輕靈而黏沉向前聽勁變化而放人,以及腰肘吸化,聽勁而粘起引動對方。
第二部功法:靜功筑基 弓步轉球
1、靜功筑基同上,惟步法變成弓步(圖6)。以弓步作靜功,稍久,待神氣穩(wěn)靜后,以腳底涌泉之力借助命門與丹田吸合及任督二脈之氣,用神意將球送出,同時提頂、吊襠,以前,左、后、右圓形運轉,此功可順時針逆時針練習(圖7、8、9、10)。 要點:弓步轉球時重心不可起伏,十指觸球力度不變,動作勁力要均勻。弓步轉球比馬步轉球活動范圍要大,以練身法的輕靈與閃戰(zhàn)。要注意分清兩足及身體的虛實變化。一定要做到“勁斷意不斷,意斷神猶連”。
2、收式:雙手回收于下丹田,收前腳,以意運轉順逆36次,收功。
第三部功法:活步擊球
1、凝神調息,做捧氣貫頂,摟氣顧腎,起棚落按,雙手手心內翻。由小腹提至胸口,手心向上,兩肘微內收,十指微扣,有握拳之意。手心突然外翻,向前滾按撲出,同時進步(左右腳均可),跟后腳,如形意之虎撲或拳架中如封似閉。撲出時兩臂彎曲,十指自然分開,虎口斜相對,指尖向前突出,觸球時指尖回收,以雙掌掌根頓錯,陡然按出。
要點;雙手內翻至胸口時有雙手接敵手內翻外撐之意,有引進對方之意。撲出時要提起全部精神,同時,沉腰、提頂,前足趟進,后足蹬勁,要發(fā)出冷斷勁。
2、然后身體后移,重心在后腳,前腳收回,腳尖點地靠攏后腳,待球擺回。
3、當球擺回時,不可硬接,雙臂要微曲,當球幾乎觸及掌指時,順勢將球以意吸勁將球收回,以緩解球的沖擊力,在球將停未停之際再如前法撲出。
要點:此式主練發(fā)力及化勁的時機把握,注意發(fā)勁時不要以手推出,要用全身整勁將球撲出。
收式:雙手回收于丹田,起身,以意運轉,順逆36次收功。
此部功法也可將球從各個角度擊出的同時用身法的閃戰(zhàn)輕靈接球。此功可將太極功夫發(fā)揮的淋漓盡致。練功時切不可過于勞累,要以神氣清爽,精神健旺為準繩,正所謂“過力不長功”。
太極吊球功木球空練之法以外,尚有石球輕練和鐵球重練之法。但功法與木球空練大同小異,須以木球空練為基礎。隨著功力的增強而更換石球和鐵球,要循序漸進,不可急躁。又因吊球功之球為太極球,必待具有了一定的太極拳架基礎方可練習。太極球功法只是太極門功法的一種,不可完全替代拳架,須以拳功球功并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