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外穴」
1. 四神聰 (Ex-HN1)
【取穴】 位于頭頂正中,百會穴前后左右各相去一寸處,共計四穴。
【功效】 本穴能治神志失調(diào)、耳目不聰?shù)炔“Y。
【主治】 頭痛,眩暈,癲狂,癇癥,失眠,健忘,中風,震顫麻痹,腦炎后遺癥,內(nèi)耳眩暈癥。
【方例】 偏正頭痛:百會、神聰、臨泣、聽會、耳尖、風池、光明、太陽,率谷。
病毒性腦炎后遺癥:四神聰、風池、角孫、人中;配穴:肩{4}、曲池、外關(guān)、合谷、腰陽關(guān)、環(huán)跳、陽陵泉、足三里、絕骨、太沖。
內(nèi)耳性眩暈:四神聰、風池、大椎、內(nèi)關(guān)、神門、腎俞、足三里、三陰交。
震顫麻痹:四神聰、風池、曲池、合谷、陽陵泉、太沖、太溪;配穴:陽虛加復溜,便秘加足三里,腰酸加命門、腎俞,言語不利加聚泉、上廉泉。
眩暈:四神聰;兼肝陽上亢加合谷、太沖,痰濁內(nèi)阻加豐隆、內(nèi)關(guān);腎精不足加百會、足三里、三陰交,頭痛加太陽點刺出血。
【刺灸法】 向百會穴方向斜刺或平刺0.3~0.8寸。可灸。
2.當陽 (Ex-HN2 )
【取穴】 在前頭部,當瞳孔直上,前發(fā)際上1寸。
【功效】
【主治】 風眩,眼痛,鼻塞,感冒,頭痛,目赤腫及其他眼疾,眩暈,卒不識人。
【方例】 鼻塞:當陽、迎香、合谷。
急性結(jié)膜炎:當陽、太陽、耳尖。
【刺灸法】 針0.2~0.3寸,得氣時局部有發(fā)脹感覺。灸三壯。
3.印堂 (Ex-HN3)
【取穴】 在額部,當兩眉頭之中間。
【功效】
【主治】 前額痛,眩暈,鼻炎,鼻衄,感冒發(fā)熱,高血壓,失眠,嘔吐,產(chǎn)后血暈不語,子癇,小兒驚厥。
【方例】 急性結(jié)膜炎:印堂、瞳子髎 。
鼻炎:印堂透山根。
精神?。河√谩贂?。
內(nèi)耳眩暈癥:印堂、內(nèi)關(guān)、安眠;聽力減退加聽宮、風池。
呃逆:印堂、內(nèi)關(guān),膈俞。
【刺灸法】 斜刺或橫刺,向下或向左右透刺0.5~1寸,得氣時局部酸脹。若透至山根穴,則鼻部有酸脹感;或三棱針點刺出血。
4.魚腰 (Ex-HN4 )
【取穴】 在額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功效】
【主治】 結(jié)膜炎,眼瞼緣炎,眼肌麻痹,眼瞼下垂,目赤腫痛,面神經(jīng)麻痹,近視,三叉神經(jīng)(第一支)痛,眶上神經(jīng)痛,眼瞼{84}動,室上性陣發(fā)性心動過速。
【方例】 流行性出血性結(jié)膜炎:魚腰、攢竹、睛明、曲池、手三里、合谷、風池、大椎、耳尖。
面癱:陽白透魚腰、顴髎、透迎香、地倉透頰車、牽正、合谷、翳風、太陽、風池、太沖、足臨泣等。
三叉神經(jīng)痛:魚腰、攢竹、太陽、合谷、內(nèi)庭。
室上性陣發(fā)性心動速:魚腰。
【刺灸法】 橫刺0.5~1寸,治療眶上神經(jīng)痛時,可沿皮向兩旁刺入,透至攢竹或絲竹空穴。禁灸。
5.太陽 (Ex-HN5 )
【取穴】 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后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功效】
【主治】 偏正頭痛,高血壓頭痛,血管性頭痛,急性結(jié)膜炎,電光性眼炎,眼底出血,青光眼,青少年近視眼,麥粒腫,中心性視網(wǎng)膜炎,眩暈,感冒、面神經(jīng)麻痹,三叉神經(jīng)痛,目疾,牙痛。
【方例】 高血壓頭痛:太陽、印堂;前額痛加攢竹,額頂脹痛加百會、四神聰,項強加風池,眩暈欲仆加頭維。
血管性頭痛:太陽(患側(cè))、太沖(患側(cè))、合谷(健側(cè));配穴:風池、率谷。
急性結(jié)膜炎:太陽、風池、合谷、睛明。
電光性眼炎:太陽、攢竹、內(nèi)迎香。
青少年近視眼:太陽、四白、攢行、手三里;風池、合谷、百會、承泣、球后、睛明。
麥粒腫:瞳子髎(雙)、太陽(雙)、印堂(雙)、合谷(健側(cè))。
眼底出血:太陽、承泣、魚腰、風池;肝氣郁結(jié)加太沖、肝俞;肝腎陰虛加肝俞、腎俞、太溪;脾胃虛弱加足三里、三陰交;外傷絡破加膈俞、合谷、太沖。
青光眼:太陽、風池、印堂、魚腰;肝火盛加內(nèi)關(guān),腎虛加腎俞。中心性視網(wǎng)膜炎:風池、太陽、魚腰、球后、睛明、四白、合谷。
拔牙針麻:太陽;上牙加四白,下牙加承漿,上下磨牙加頰車。
【刺灸法】 斜刺或橫刺1~2寸;或三棱針點刺出血。禁灸。
6.耳尖 (Ex-HN6)
【取穴】 在耳廓的上方,當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處。
【功效】
【主治】 眼生翳膜,疔瘡,眼紅腫,麥粒腫,喉痹,偏正頭痛,流行性腮腺炎,失眠,急性腰扭傷。
【方例】 流行性腮腺炎:耳尖(點刺出血)、關(guān)沖(點刺出血)、合谷、頰車、翳風;發(fā)熱加大椎、曲池,腮腺部疼痛加外關(guān),咽痛咳嗽加列缺、少商,惡心嘔吐加內(nèi)關(guān),并發(fā)睪丸炎、卵巢炎加曲泉、三陰交、大敦。
麥粒腫:耳尖(點刺出血)、肝俞。
失眠:耳尖(點刺出血),根據(jù)兼癥加耳穴壓丸:陰虛火旺加神門;心慌心跳加神門、心、十二指腸;肝氣不和加膽、肝、皮質(zhì)下;脾胃失調(diào)加脾、胃、十二指腸。
急性腰扭傷:耳尖(1%鹽酸普魯卡因2毫升穴位注射)。
【刺灸法】 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7.球后 (Ex-HN7)
【取穴】 在面部,當眶下緣外四分之一與內(nèi)四分之三交界處。取穴時患者正坐仰靠,輕輕閉眼。
【功效】
【主治】 視神經(jīng)炎,視神經(jīng)萎縮,近視,青光眼,視網(wǎng)膜動,靜脈阻塞,視網(wǎng)膜色素變性,中心性漿液性視網(wǎng)膜炎,色覺異常。
【方例】 視神經(jīng)萎縮:球后、翳明。
近視眼:球后(巨刺法)。
中心性漿液性視網(wǎng)膜炎:球后、臂{3}、睛明、太陽。
視網(wǎng)膜色素變性:睛明、球后、太陽、光明、太溪。
視網(wǎng)膜靜脈阻塞:球后、腎俞、肝俞;配穴:睛明、新明、光明。
【刺灸法】 沿眶下緣進針,從外下向內(nèi)上,朝視神經(jīng)孔方向緩慢直刺1.5~2寸。當深刺遇阻力時,應稍退幾分,改換方向再刺,以免引起出務或眼球損傷,得所氣時眼部有酸脹感或者有眼球突出感。禁灸。
8.上迎香 (Ex-HN8 )
【取穴】 在面部,當鼻翼軟骨與鼻甲的交界處,近鼻唇溝上端處。
【功效】
【主治】 鼻炎鼻塞,鼻部癤瘡,過敏性鼻炎,肥大性鼻炎,萎縮性鼻炎,鼻旁竇炎。
【方例】 慢性鼻炎:上迎香、迎香、印堂;配穴:前額及眉棱骨痛加陽白、攢竹。
過敏性鼻炎:上迎香、合谷、迎香、少商。
【刺灸法】 向內(nèi)上方斜刺0.3~0.6寸。
9.內(nèi)迎香 (Ex-HN9)
【取穴】 在鼻孔內(nèi),當鼻翼軟骨與鼻甲界的粘膜處。
【功效】
【主治】 中惡,目熱暴痛,卒死,喉閉,鼻疾。
【方例】 心血上炎之眼紅:內(nèi)迎香、合谷。
【刺灸法】 三棱針刺出血,但素有出血體質(zhì)的人禁用。不灸。
10.聚泉 (Ex-HN10 )
【取穴】 在口腔內(nèi),當舌背正中縫的中點處。
【功效】
【主治】 哮喘,消渴,舌肌麻痹,吐舌,中風舌強不語。
【方例】 尿崩癥:海泉、涌泉、聚泉、水泉。
中樞性失語:聚泉(向舌根方向深刺)天柱、風池。
舌強難言及生白苔:外關(guān)、關(guān)沖、中沖、承漿、聚泉。
【刺灸法】 向舌根方向斜刺0.2~0.5寸,捻轉(zhuǎn)行針;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11.海泉 (Ex-HN11)
【取穴】 在口腔內(nèi),當舌下系帶中點處。
【功效】
【主治】 消渴,呃逆,熱極難言,重舌腫脹。
【方例】 尿崩癥:海泉、涌泉、聚泉、水泉。
癲狂:人中、少商、隱白、大陵、申脈、風府、頰車、承漿、勞宮、上星、曲池、海泉。
重舌腫脹,熱極難言:十宣十穴,海泉一穴在舌理中,金津一穴在舌下左邊,玉液一穴在舌下右邊。
【刺灸法】 直刺0.2~0.5寸,或三棱針點刺出血。
12+13.金津玉液 (金津 Ex-HN12 )(玉液 Ex-HN13)
【取穴】 在口腔內(nèi),當舌下系帶左右兩側(cè)的靜脈上,左為金津,右為玉液。
【功效】
【主治】 重舌腫脹,難言,黃疸,消渴,口舌生瘡,喉咽諸熱,嘔吐,口腔潰瘍,急腹痛,中風后遺癥,頑固性嘔吐。
【方例】 重舌腫脹,熱極難言:十宣十穴,海泉一穴在舌理中,金津一穴在舌下左邊,玉液一穴在舌下右邊。
雙蛾風,喉閉不通:少商、金津玉液、十宣。
口內(nèi)生瘡,臭穢不可近:十宣、人中、金津玉液、承漿、合谷。
三焦熱極,口舌生瘡:關(guān)沖、外關(guān)、人中、迎香、金津玉液、地倉。
口氣沖人,臭不可近:少沖、通里、人中、十宣、金津玉液。
消渴:水溝、承漿、金津玉液、曲池、勞宮、太沖、行間、商丘、然谷、隱白。
中風語蹇:金津玉液(點刺出血)、聚泉或廉泉(深刺至舌根)、風池、曲池、內(nèi)關(guān)、足三里、太沖等。
糖尿病所致口渴:金津玉液(點刺出血)、內(nèi)關(guān)、少府、魚際、足三里、中脘、氣海、命門、身柱、背俞等穴,分組隔姜艾炷灸。
慢性口腔潰瘍:金津玉液(點刺出血)、三陰交、足三里(平補平瀉)、潰瘍周圍(點刺)。
急腹痛:金津、玉液。
【刺灸法】 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14.翳明 (Ex-HN14 )
【取穴】 在項部,當翳風后1 寸。
【功效】
【主治】 近視,遠視,早期白內(nèi)障,夜盲,色盲,中心性視網(wǎng)膜炎,視神經(jīng)萎縮,耳鳴,眩暈,頭痛,失眠,腮腺炎,精神分裂癥。
【方例】 屈光不正:翳明、睛明。
色盲:翳明、風池、攢竹、太陽。
視神經(jīng)萎縮:球后、翳明;配穴:內(nèi)睛明、瞳子髎 、光明、三陰交。
中心性視網(wǎng)膜炎:風池、翳明、合谷、三陰交及眼眶內(nèi)諸穴(如承泣等);肝熱型加太沖、行間(瀉法),腎虛型加復溜、太溪(補法)。
【刺灸法】 直刺或向鼻尖方向刺1~1.5寸。
15.頸百勞 (Ex-HN15)
【取穴】 在項部,當大椎直上2 寸,后正中線旁開1 寸。
【功效】
【主治】 瘰疬,落枕,咳嗽,氣喘,百日咳,項背風濕疼痛,骨蒸潮熱,盜汗,失眠,鼻衄,過敏性鼻炎。
【方例】 失眠:百勞(雙)。
鼻衄:百勞(雙)。
過敏性鼻炎:三伏天藥物貼敷法,初伏貼百勞、肺俞、膏肓俞;中伏貼大椎、風門、脾俞;末伏貼大杼、肺俞、腎俞。
瘰疬聯(lián)珠瘡:頸百勞(灸)、肘尖(灸)、初出核上(先針后灸)。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1寸??删摹?
其它: 奇穴。百勞穴首見于宋《針灸資生經(jīng)》,但無定位;明《針灸大全》云:“即大椎穴”。近代將大椎旁一寸也叫百勞,一名下百勞,與本穴合稱為“百勞四穴”。
16.牽正 (Ex-HN16) 新穴
【取穴】 在耳垂前方0.5 寸。
【功效】
【主治】 面神經(jīng)麻痹,面肌痙攣,腮腺炎,口腔潰瘍,下牙痛。
【方例】 面神經(jīng)麻痹:牽正、翳風;不能皺眉加陽白,不能閉眼加攢竹透魚腰,不能聳鼻加四白,口角向下歪斜加地倉透顴髎,人中溝歪斜加兌端透地倉。
面神經(jīng)麻痹:牽正、地倉、合谷、勞宮。
【刺灸法】 向鼻翼方向斜刺0.5~0.8寸。可灸。
17.俠承漿 (Ex-HN17)
【取穴】 位于承漿穴旁開約一寸處,當下頜骨之頦孔中,仰面取之。
【功效】
【主治】 三叉神經(jīng)痛,牙痛,面頰浮腫,齒齦潰爛,面神經(jīng)麻痹,面肌痙攣,黃疸。
【方例】 三叉神經(jīng)第三支痛:下關(guān)、俠承漿。
下牙痛:合谷、下關(guān)、頰車、俠承漿。
【刺灸法】 直刺0.1~0.2寸。
18.正光 (Ex-HN18) 新穴
【取穴】 位于眶上緣之下方,有二點,當攢竹與魚腰穴之間中點為正光1;當絲竹空與魚腰穴之中點為正光2。
【功效】
【主治】 屈光不正,斜視,呃逆。
【方例】 青少年近視:正光(梅花針叩刺)、風池、內(nèi)關(guān)、大椎。
遠視:正光、風池;腎虛加腎俞、大椎、肝俞、腰部;肝血不足加肝俞 、膽俞、內(nèi)關(guān)、百會;脾氣虛弱加脾俞、胃俞、中脘、百會、內(nèi)關(guān);心血不足加內(nèi)關(guān)或神門、心俞、胸椎5~8兩側(cè)、腰部。
共同性斜視:正光、風池;肝血不足加肝俞、膽俞、內(nèi)關(guān)、百會;脾氣虛弱加脾俞、胃俞、中脘、內(nèi)關(guān)、足三里;腎虛加腎俞、肝俞、膽俞、大椎、腰椎兩側(cè)。
呃逆:正光(點按法)、魚腰。
【刺灸法】 用梅花針叩刺。
19.上明 (Ex-HN19) 新穴
【取穴】 位于眶上緣下方,從眉弓中點劃一垂直線與上緣之交點的下方。左右計二穴。
【功效】
【主治】 屈光不正,白內(nèi)障,青光眼,色盲,視神經(jīng)萎縮。
【方例】 玻璃體混濁:睛明、四白透睛明、上明。
外展神經(jīng)麻痹:上明;配合谷、曲池、內(nèi)關(guān)透外關(guān)。
【刺灸法】 沿眶上緣向眶尖刺1 ~1.5寸。
20.外明 (Ex-HN20) 新穴
【取穴】 位于眼外眥角上三分,眶上緣內(nèi)方。
【功效】
【主治】 屈光不正,角膜白斑,視神經(jīng)萎縮。
【方例】 青少年近視:外明、球后、光明。
視神經(jīng)萎縮:外明、睛明、翳明、光明。
【刺灸法】 固定眼球,從眶上緣沿眶外側(cè)壁向內(nèi)后方刺一至一寸五分。
21.上廉泉 (Ex-HN21) 新穴
【取穴】 在廉泉上一寸,當下頜下緣與任脈廉泉穴之間的凹陷中。
【功效】
【主治】 舌強,失語,流涎,咽喉疼痛,口腔潰瘍。
【方例】 口腔潰瘍:上廉泉、勞宮、潰瘍面局部。
中風失語:上廉泉、百會、風池。
癔病性失語:上廉泉、人中、合谷、涌泉。
【刺灸法】 向舌根方向斜刺0.5~0.8寸。
22.安眠 (Ex-HN22) 新穴
【取穴】 位于耳后,在翳風與風池穴聯(lián)線的中點。當項部肌肉隆起外緣的凹陷,與胸鎖乳肌停止部乳突下凹陷連線之中點取穴。
【功效】
【主治】 失眠,煩躁不安,心悸,精神分裂癥,頭痛,癲癇,眼病,耳聾,夜游癥,腦性癱瘓。
【方例】 內(nèi)耳性眩暈:印堂、內(nèi)關(guān)、安眠;配穴:聽宮、風池。
美尼爾氏綜合征:安眠、聽宮;肝火上犯加合谷、太沖、肝俞(瀉法);痰濁上擾加豐隆、內(nèi)關(guān)(瀉法);腎陰虧虛加腎俞、內(nèi)關(guān)(補法)。
小兒夜驚:安眠、內(nèi)關(guān)、神門;夜游加大椎、百會、足三里、太沖。
小兒呼吸節(jié)律異常:安眠、膻中、合谷、天突。
神經(jīng)衰弱:安眠、內(nèi)關(guān)、神門、足三里、三陰交;頭暈加印堂、風池;心慌氣短加間使。
精神分裂癥:風府、啞門、大椎、風池、安眠;狂躁加定神、涌泉、神庭;失眠加百會、大陵(神門);拒食加足三里;頭痛加頭維或風池;手顫抖加曲池、合谷。
【刺灸法】 直刺0.5~2寸,針感抽、麻至肩。灸3~5壯。
23.新明 (Ex-HN23)
【取穴】 新明1 :位于耳廓之后下方,耳垂后皮膚皺襞之中點,或顳骨乳突與下頜支后緣間之凹陷前上五分處。左右計二穴。新明2 :位于眉梢上一寸,外開五分處。
【功效】
【主治】 結(jié)合膜炎,角膜炎,角膜潰瘍,角膜斑翳,虹膜睫狀體炎,白內(nèi)障,青光眼,玻璃體出血、混濁,中心性視網(wǎng)膜炎,視網(wǎng)膜色素變性,視網(wǎng)膜剝離,視神經(jīng)炎,視神經(jīng)萎縮,屈光不正。
【方例】 青少年近視眼:新明、睛明、光明。
視網(wǎng)膜炎:新明、晴明、翳風、球后;腎虛肝旺加合谷、太沖、太溪、腎俞;肝腎陰虛加腎俞、肝俞、照海;脾腎陽虛加脾俞、腎俞、關(guān)元;氣血兩虛加足三里、大椎、三陰交、絕骨。
視神經(jīng)萎縮:新明、球后、翳明、光明。
視網(wǎng)膜靜脈阻塞:新明、球后、腎俞、肝俞;配穴睛明、光明。
【刺灸法】 新明1 :針體與皮膚成60°角,向前上方快速進針,針尖達耳屏間切跡后,將耳垂略向前外方牽引,針體與身體縱軸成45°角向前上方徐徐刺入,當針體達下頜骨髁狀突淺面,深度約1 ~1.5 寸時可獲得針感;若針感不明顯時,可再向前上方刺入五分;若針感仍不明顯,可稍改變針尖刺入方向,耐心尋找至獲得滿意針感,使針感傳導至眼區(qū)。新明2 :針尖向額部成水平位刺入,緩慢進針五至八分。
其它: 新穴
24.新設 (EX-HN24)
【取穴】 位于第三、四頸椎之間,旁開正中線1.5 寸。取穴時,患者正坐或俯伏,“風池”穴直下,項后發(fā)際下1.5 寸。
【功效】
【主治】 頭項痛,角弓反張,咽喉疼痛,肩背酸痛,頸椎病,落枕,肩周炎。
【方例】 頸椎病:新設、大椎、肩外俞、百勞、大杼;肩周炎加肩三針,病程較長加膈俞,頭痛加風池,肝腎不足加腎俞。
落枕:新設、養(yǎng)老、肩中俞(拔火罐)、肩外俞(拔火罐)。
頸肌炎:新設、風池、天柱、肩井;配穴:中渚、足三里、太沖、膻中、阿是穴。
【刺灸法】 直刺0.3~1寸。
其它: 新穴
25.扁桃體穴 (Ex-HN25)
【取穴】 位于頸部,下頜角直下五分處。
【功效】
【主治】 急、慢性喉炎,咽炎,扁桃體炎,聲音嘶啞。
【方例】 慢性扁桃體炎:扁桃體穴、魚際;發(fā)熱加大椎、曲池、合谷;陰虛加太溪。
扁桃體摘除術(shù)之針麻:扁桃體穴、合谷。
扁桃體摘除術(shù)后咽痛:扁桃體穴、天柱。
【刺灸法】 針尖向上斜刺1~2寸,使針感至喉部或頸部。
其它: 新穴
26.頸臂 (Ex-HN26)
【取穴】 在鎖骨上窩中央至鎖骨內(nèi)側(cè)端之中點。取穴時,患者仰臥頭轉(zhuǎn)向?qū)?cè),胸鎖乳突肌之鎖骨頭外緣,當鎖骨上一寸取穴。
【功效】
【主治】 頸椎病,肩臂風濕麻木,臂叢神經(jīng)痛,尺橈神經(jīng)麻痹,肩周炎,肋間神經(jīng)痛。
【方例】 臂叢神經(jīng)痛:頸臂、極泉、少海、風池、內(nèi)關(guān)、合谷透后溪;外側(cè)痛配肩髃、外臂臑 、曲池。
橈神經(jīng)麻痹:頸臂、極泉、手三里、曲池、合谷透后溪。
頸椎病:頸臂、頸夾脊、大杼、天柱、風池、后溪、肩外俞;臂麻無力加曲池、合谷、八邪,頸部僵直,轉(zhuǎn)動不利加大椎、崇骨。
【刺灸法】 直刺0.3~0.8寸,以酸麻及觸電樣感應由臂放散至手指為準。進針方向宜平直,可稍向后偏,切忌向下斜刺,也不宜深刺,以免傷及肺尖。
其它: 新穴。又據(jù)楊兆鋼編《芒針療法》,頸臂穴位于胸鎖乳突肌后緣下三分之一處,約鎖骨上二寸,位置略有出入。
崇27.骨 (Ex-HN27)
【取穴】 在頸部后正中線上,第六、第七頸椎棘突之間。
【功效】
【主治】 癲癇,感冒,咳嗽,瘧疾,呃逆,頸椎病。
【方例】 頸椎病:崇骨、肩井;大椎、附分。
呃逆:崇骨、膈俞、胃俞。
【刺灸法】 直刺三分至一寸;可灸。
其它: 奇穴
28.唇里 (Ex-HN28)
【取穴】 在口腔前庭部,下唇粘膜上,與齒齦接近之唇溝中取穴。
【功效】
【主治】 口臭,面頰腫,黃疸,肝病,齒齦炎,口腔炎,眩暈。
【方例】 眩暈:唇里。
口瘡:唇里、合谷、阿是穴(口瘡病灶區(qū))。
【刺灸法】 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其它: 奇穴
29.頰里 (Ex-HN29)
【取穴】 正坐正靠,張口,于口角向后一寸的口腔內(nèi)頰粘膜上取穴,與口角平。
【功效】
【主治】 齒齲潰爛,口疳,口眼歪斜,黃疸。
【方例】 面癱:頰里、地倉、四白、陽白、翳風、合谷。
【刺灸法】 向后斜刺三至五分,針感為局部脹痛;或點刺出血。
其它: 奇穴
30.陽維 (Ex-HN30)
【取穴】 位于顳部耳殼內(nèi)側(cè)面根部,前與耳屏間切跡相平。將耳廓牽引向前,耳廓根部出現(xiàn)弦筋是穴。
【功效】
【主治】 小兒驚癇,耳聾,耳鳴,中耳炎。
【方例】 小兒驚風:陽維、百會、人中。
耳鳴:陽維、聽宮、會宗。
【刺灸法】 針2分,局部脹痛。可灸。
其它: 奇穴
31.發(fā)際 (Ex-HN31)
【取穴】 位于頭額部,前發(fā)際直對眼外眥處,或前發(fā)際正中點兩側(cè)各三寸處取之,左右各一穴。
【功效】
【主治】 頭暈,目眩,偏頭痛,頭風,顴骨疔,鼻衄。
【方例】 眩暈:發(fā)際、太陽、風池。
偏頭痛:發(fā)際、率谷、翳明,合谷。鼻衄:發(fā)際、內(nèi)迎香。
【刺灸法】 平刺三至五分,得氣時局部脹痛??删摹?
其它: 奇穴
32.血壓點 (Ex-HN32)
【取穴】 在第六與第七頸椎棘突之間旁開2寸。
【功效】 具有調(diào)整血壓的作用。
【主治】 高血壓、低血壓。
【方例】 高血壓:血壓點、曲池、足三里。
【刺灸法】 直刺0.4~0.8寸。
其它: 新穴
33.山根 (Ex-HN33)
【取穴】 位于鼻骨最高處微上陷中,在兩目內(nèi)眥連線之中點取穴。
【功效】
【主治】 癲疾,角弓反張,面如蟲行,多睡,健忘,口禁,黃疸。
【方例】 癲癇:山根、人中、豐隆、腰奇。
鼻炎:山根、迎香。
【刺灸法】 沿皮刺0.3~0.5寸;可灸。
其它: 奇穴
34.懸命 (Ex-HN34)
【取穴】 位于口腔前庭,上唇之內(nèi)側(cè),上唇系帶中央,將上唇翻起取之。
【功效】
【主治】 小兒驚癇,癲狂,神識錯亂,妄言妄語,卒中風。
【方例】 小兒驚風:懸命、人中、十宣。
精神分裂癥:懸命、人中、啞門、豐隆。
【刺灸法】 1、針0.1~0.2寸。2、視其弦上有青息肉,如黍米大,以針決去之??删摹?
其它: 奇穴
35.上腭穴 (Ex-NH35)
【取穴】 位于上腭,縫際前端,當齒齦上緣中點處,開口取之。
【功效】
【主治】 黃疸等。
【方例】 黃疸:上腭、脾俞、至陽。
【刺灸法】 斜刺0.1~0.2寸;或點刺出血。
其它: 奇穴
36.燕口 (EX-HN36)
【取穴】 位于面部口角之外方赤白肉際處,皮膚與口粘膜移行部,近地倉穴。
【功效】
【主治】 狂亂罵詈,小兒痙摩,小兒大小便不通,豢諏閻羆。
【方例】 面神經(jīng)麻痹:燕口透頰車、下關(guān)、陽白、翳風、合谷。
三叉神經(jīng)痛;燕口透扶承漿、四白、攢竹。
【刺灸法】 針1~3分,得氣時局部有痛麻感覺。可灸。
其它: 奇穴
37.魚尾 (Ex-HN37)
【取穴】 在眼外眥處方約1分處取之,左右共計2穴。
【功效】
【主治】 一切目疾,面肌痙攣,面神經(jīng)麻痹,齒齦炎,頭旋,偏正頭痛。
【方例】 偏頭痛:魚尾、太陽、風池。
急性結(jié)膜炎: 魚尾、睛明、合谷。
【刺灸法】 針2~5分。得氣時局部有酸脹感。宜淺針不灸。
其它: 奇穴
38.地合 (Ex-HN38)
【取穴】 在下頜部,頦之正中向前突出之高點處取穴。
【功效】
【主治】 面部諸疔,牙痛,下齒痛。
【方例】 牙痛:地合、頰車、合谷。
【刺灸法】 直刺2分。局部有酸脹感。
其它: 奇穴
39.下翳風 (Ex-HN39)
【取穴】 耳垂后,下頜骨與乳突之間凹陷下0.2寸。
【功效】
【主治】 牙痛,扁桃體炎。
【方例】 全喉摘除針麻:下翳風、合谷。
肺切除手術(shù)針麻:下翳風、三陽絡透郄門。
【刺灸法】 斜刺0.3~0.5寸。
其它: 新穴
二、
1.子宮 (Ex-CA1)
【取穴】 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 寸,中極旁開3 寸。
【功效】
【主治】 子宮脫垂,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崩漏,不孕,腸疝痛。
【方例】 盆腔炎:子宮、八髎、腎俞、中、氣海、關(guān)元、三陰交。
血崩不止:子宮、中極。
不孕癥:子宮、中極、歸來、三陰交、腎俞。
子宮脫垂:維道、氣海、百會、三陰交、子宮、曲泉、太沖、照海。
【刺灸法】 直刺或向恥骨聯(lián)合處橫刺1.5~2.5寸。
其它: 奇穴
2.提胃 (Ex-CA2)
【取穴】 位于臍上四寸,再旁開四寸,肋弓下緣。即中脘穴旁開四寸處。
【功效】 升提陽氣之功能。
【主治】 胃下垂,消化不良。
【方例】 胃下垂:提胃、中脘、足三里、關(guān)地、脾俞、胃俞。
【刺灸法】 向臍旁二寸處斜刺3~4寸。
其它: 新穴
3.血門 (Ex-CA3)
【取穴】 仰臥,于腹上部正中線,臍上四寸,旁開三寸。即中脘穴左右各旁開三寸取穴。
【功效】 益氣活血之功能。
【主治】 婦人腹中血塊,食欲減退,消化不良,急性胃炎,胃痙攣。
【方例】 消化不良:血門、中脘、上脘、胃俞、脾俞。
盆腔炎:血門、帶脈、氣海、行間、陽陵泉、足三里、次髎。
【刺灸法】 直刺0.5~0.7寸,局部有沉脹感??删奈鍓?。
其它: 奇穴
4.胃上 (Ex-CA4)
【取穴】 位于臍上二寸(下脘穴)旁開四寸,仰臥取之。
【功效】
【主治】 胃下垂,胃脹,胃痛。
【方例】 胃下垂:胃上、中脘、足三里。
胃下垂:胃上、大橫、髂前上。
【刺灸法】 向臍中或天樞穴方向斜刺2~3寸??删?。
其它: 新穴
5.疝氣穴 (Ex-CA5)
【取穴】 以患者兩口角之長度,作三折成一等邊三角形,以一角按臍心,兩角在臍下兩旁盡處點記。
【功效】
【主治】 疝氣,繞臍腹痛,奔豚氣。
【方例】 奔豚氣繞臍上沖、兩丸蹇塞:疝氣穴(左取右,右取左)、氣沖。
老年性嵌頓疝:疝氣穴(回旋灸法)、太沖、三陰交、足三里、歸來、氣海、百會。
不孕癥:疝氣穴(艾條灸)、頭針生殖區(qū)。
疝氣:疝氣穴、關(guān)元、三陰交、大敦、太沖、氣門、行間。
【刺灸法】 一般用灸法,艾炷灸三至五壯,或懸灸五至十分鐘,使穴位局部潮紅。
其它: 奇穴
6.利尿穴 (Ex-CA6)
【取穴】 在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2.5 寸。
【功效】 有利尿治癃閉作用。
【主治】 癃閉,淋瀝,血尿,少腹脹痛,泄瀉,痢疾。
【方例】 癃閉:利尿穴、中極。
瀉?。褐篂a穴、天樞、上巨虛、足三里、中脘、氣海、腎俞。
【刺灸法】 直刺0.8~1.2寸;可灸。
其它: 新穴
7.臍中四邊 (Ex-CA7)
【取穴】 位于腹中部,在臍中(神闕)及臍中上下左右各相去一寸,共計五處,仰臥取之。
【功效】
【主治】 腸鳴泄瀉、臍腹痛、水腫、小兒驚癇、角弓反張。
【方例】 小兒暴癇:中脘、臍中四邊。
小兒泄瀉:主穴:臍中四邊;配穴:濕邪偏盛加脾俞、陰陵泉;脾虛不固加命、脾俞;風熱偏盛加合谷、大腸俞;暑熱偏盛加外關(guān)、內(nèi)庭、合谷。
【刺灸法】 直刺0.3~0.8寸,神闕不刺;灸三至七壯。
其它: 奇穴
8.氣門 (Ex-CA8)
【取穴】 在臍下三寸,再外開三寸處。即關(guān)元穴旁三寸。
【功效】
【主治】 小便不利,子宮出血,不孕,漏胎下血,少腹痛。
【方例】 婦女產(chǎn)后惡露不止:氣門(灸)、氣海、三陰交、脾俞、肝俞、交信。
【刺灸法】 直刺0.5 ~1 寸,可灸。
其它: 奇穴
9.提托 (Ex-CA9)
【取穴】 在臍下三寸,再外開四寸。即關(guān)元穴旁開四寸。
【功效】
【主治】 子宮脫垂,下腹痛,疝氣,痛經(jīng),腹脹。
【方例】 子宮脫垂:提托、關(guān)元、曲泉、太沖、照海、然谷。
下腹痛:提托、氣海、三陰交。
【刺灸法】 直刺1 ~1.5 寸。
其它: 新穴
10.胸通谷 (Ex-CA10)
【取穴】 位于胸部,在左右乳頭直下二寸處取穴。
【功效】
【主治】 心痛,脅痛,肋間神經(jīng)痛,胸膜炎,乳腺炎。
【方例】 乳腺炎:胸通谷、肩井、膻中、曲池、足三里。
肋間神經(jīng)痛:胸通谷、行間、支溝。
【刺灸法】 灸五十壯。
其它: 奇穴
11.梅花 (Ex-CA11)
【取穴】 位于腹部,在前正中線胸骨下緣與臍之連線中點處一穴;中線向兩側(cè)旁開五分之線上,胸骨下緣下三寸五分處二穴;臍上三寸五分處二穴,共計五穴。
【功效】
【主治】 胸痛,胃脘痛,食欲不振,胃擴張,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
【方例】 急慢性胃炎:梅花、內(nèi)關(guān)、足三里、脾俞、胃俞。
【刺灸法】 針刺0.3~0.5寸。
其它: 新穴
12.肓募 (Ex-CA12)
【取穴】 取一繩,從乳頭量至臍中點,截去一半,繩端置乳頭上,一端向下直量,盡處是穴,仰臥取之,左右計二穴。
【功效】
【主治】 腹中積塊疼痛,萎黃病,病后極度衰弱。
【方例】 腹中痞塊:肓募、痞根。
病后衰弱:肓募、脾俞、胃俞、膏肓俞、中脘、足三里、上巨虛。
【刺灸法】 一般用灸法,可灸3~7壯,或隨年壯。
其它: 奇穴
13.氣中 (Ex-CA13)
【取穴】 在腹部,臍下1.5 寸,左右旁開1.5 寸,即氣海旁一寸半。
【功效】
【主治】 婦人血弱氣喘,腹痛腸鳴。
【方例】 腹痛:氣中、氣海、天樞。
【刺灸法】 直刺2.5 寸,局部沉脹??删?0壯。
其它: 奇穴
14.長谷 (Ex-CA14)
【取穴】 仰臥,在腹中部,平臍,左右旁開各2.5 寸處取之,計2 穴。
【功效】 助消化,增食欲之功。
【主治】 不嗜食,水腫,下痢,腎炎,慢性腸胃病。
【方例】 不嗜食:長谷、足三里。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局部有沉脹感。艾灸3~50 壯。
其它: 奇穴?!肚Ы稹肪?9云:天樞,一名長溪,去肓輸一寸半,直臍旁二寸。脾臟卷云:名長谷,俠臍相去五寸,一名循際。卷15熱痢第七云:泄痢不嗜食,食不消,灸長谷五十壯,三報,穴在俠臍相去五寸,一名循際。
15.斷戶 (Ex-CA15)
【取穴】 在腹下部正中線上,臍下2.3 寸處。
【功效】
【主治】 此穴可以絕孕,并可治療小兒深秋冷痢不止。
【方例】 冷痢不止:斷戶、神闕、命門。
【刺灸法】 灸3~49 壯。
其它: 奇穴。本穴位置與任脈經(jīng)穴石關(guān)接近(相距僅三分),主治與石關(guān)相同故當視為石關(guān)穴。穴名“斷戶”,乃因其功能而名之。
16.腸遺 (Ex-CA16)
【取穴】 在中極旁開2.5 寸處取之,左右計2 穴。
【功效】
【主治】 月經(jīng)不調(diào),赤白帶下,陰莖痛,便秘,睪丸炎,卵巢炎。
【方例】 便秘:腸遺、支溝、上巨虛、足三里。
月經(jīng)不調(diào):腸遺、中極、足臨泣、三陰交。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局部有沉脹感,并可向前陰部傳導。
其它: 奇穴
17.經(jīng)中 (Ex-CA17)
【取穴】 位于小腹部,臍下1.5 寸,左右旁開各3 寸,即氣海穴兩旁各開三寸處。
【功效】
【主治】 月經(jīng)不調(diào),赤白帶下,五淋,大小便不通,腹膜炎,腸炎。
【方例】 赤白帶下:經(jīng)中、中極、白環(huán)俞、腎俞。
腎結(jié)石:經(jīng)中、腎俞、膀胱俞、中極。
【刺灸法】 直刺0.5~0.7寸,局部有沉脹感,可向下放散??删?~5壯。
其它: 奇穴
18.泉陰 (Ex-CA18)
【取穴】 位于腹股溝部,恥骨聯(lián)合上緣旁開三寸,即曲骨穴旁開三寸。
【功效】
【主治】 偏墜,睪丸炎等。
【方例】 疝氣:泉陰、大敦、三陰交、太沖。
【刺灸法】 直刺0.3~1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 5~10分鐘。
其它: 奇穴
19.肋罅 (Ex-CA19)
【取穴】 位于胸側(cè)部,從左右乳頭處側(cè)旁開四寸之肋骨間是穴,與乳頭相平,上臂后伸取之。左右計二穴。
【功效】
【主治】 腹痛,胸膜炎,肋間神經(jīng)痛。
【方例】 肋間神經(jīng)痛:肋罅、支溝、太沖。
【刺灸法】 男左女右灸 3~14壯。
其它: 奇穴
20.轉(zhuǎn)谷 (Ex-CA20)
【取穴】 在胸側(cè)部,腋前皺襞直下第三、四肋骨間,舉臂取之,左右計二穴。
【功效】 有轉(zhuǎn)運水谷之功能。
【主治】 完谷不化,惡心嘔吐,胸膜炎,胸肌痙攣、肌間神經(jīng)痛。
【方例】 完谷不化:轉(zhuǎn)谷、上脘、中脘、氣海、膻中。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脹感。灸3 壯。
其它: 奇穴
21.腋門 (Ex-CA21)
【取穴】 在腋中線上,腋窩下1 寸處。
【功效】
【主治】 腋下狐臭,噫噦,胸悶,胸膜炎,肋間神經(jīng)痛。
【方例】 胸悶:腋門、膻中、內(nèi)關(guān)。
【刺灸法】 直刺0.3 寸。
其它: 奇穴
22.脅堂 (Ex-CA22)
【取穴】 在腋中線上,腋窩下2 寸處,舉臂取之。
【功效】
【主治】 胸脅支滿,噫噦,喘逆,目黃等。
【方例】 胸脅支滿:脅堂、膻中、內(nèi)關(guān)。
【刺灸法】 斜刺0.3~0.4寸。灸三壯。
其它: 奇穴
23.提胃 (Ex-CA23)
【取穴】 臍上4 寸,肋弓下緣。
【功效】
【主治】 胃下垂,消化不良。
【方例】 胃下垂:提胃、中脘、下脘、。
消化不良:提胃、脾俞、足三里。
【刺灸法】 針斜向臍旁2 寸處,斜刺3~4寸。
其它: 新穴
24.腹肌松 (Ex-CA24)
【取穴】 位于側(cè)部臍平線與腋中線交點處。
【功效】
【主治】 腹肌緊張。
【方例】 剖腹術(shù)及卵巢囊腫摘除術(shù):腹肌松、外麻點、三陰交。
闌尾炎手術(shù)針麻方:闌尾、足三里、腹肌松。
胃切除手術(shù)針麻:上巨虛、下巨虛、腹肌松。
【刺灸法】 斜刺向上方,沿肋弓下緣進針2~3寸。
其它: 新穴
25.腋平穴 (Ex-CA25)
【取穴】 患者平臥,上肢外展30度,于腋前皮膚與軀干平行之主橫紋頂端。
【功效】
【主治】 上肢疼痛。
【方例】 上肢手術(shù)針麻:腋平穴、天鼎、極泉。
【刺灸法】 直刺1.5~3寸,針感麻竄,到手術(shù)或手部,使全臂酸脹、麻、沉重為好。
其它: 新穴
★特定穴的分類和特點
1.五輸穴
十二經(jīng)脈中的每一經(jīng)脈分布在肘、膝關(guān)節(jié)以下的五個特定腧穴,即“井、滎、輸、經(jīng)、合”穴,稱“五輸穴”,簡稱“五輸”。古人把十二經(jīng)脈氣血在經(jīng)脈中的運行比作自然界之水流,認為具有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特點,并將“井、滎、輸、經(jīng)、合”五個名稱分別冠之于五個特定穴,即組成了五輸穴。五輸穴從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意為谷井,喻山谷之泉,是水之源頭;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其經(jīng)氣初出。“滎”,意為小水,喻剛出的泉水微流;滎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關(guān)節(jié)之前,為經(jīng)氣開始流動。“輸”,有輸注之意,喻水流由小到大,由淺漸深;輸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關(guān)節(jié)之后,其經(jīng)氣漸盛。“經(jīng)”,意為水流寬大通暢;經(jīng)穴多位于腕、踝關(guān)節(jié)以上之前臂、脛部,其經(jīng)氣盛大流行。“合”,有匯合之意,喻江河之水匯合入海;合穴位于肘膝關(guān)節(jié)附近,其經(jīng)氣充盛且入合于臟腑?!鹅`樞·九針十二原》指出:“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jīng),所入為合”。是對五輸穴經(jīng)氣流注特點的概括。五輸穴與五行相配,故又有“五行輸”之稱。
2.原穴、絡穴
十二臟腑原氣輸注、經(jīng)過和留止于十二經(jīng)脈的部位,稱為原穴,又稱“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氣之意,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為十二經(jīng)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關(guān)節(jié)附近。陰經(jīng)之原穴與五輸穴中的輸穴同穴名,同部位,實為一穴,即所謂“陰經(jīng)以輸為原”,“陰經(jīng)之輸并于原”。陽經(jīng)之原穴位于五輸穴中的輸穴之后,即另置一原。
十五絡脈從經(jīng)脈分出處各有一腧穴,稱之為絡穴,又稱“十五絡穴”。“絡”,有聯(lián)絡、散布之意。十二經(jīng)脈各有一絡脈分出,故各有一絡穴。十二經(jīng)脈的絡穴位于四肢肘膝關(guān)節(jié)以下;任脈絡穴鳩尾位于上腹部;督脈絡穴長強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絡大包穴位于胸脅部。
2.郄穴
十二經(jīng)脈和奇經(jīng)八脈中的陰蹺、陽蹺、陰維、陽維脈之經(jīng)氣深聚的部位,稱為“郄穴”。“郄”有空隙之意。郄穴共有十六個,除胃經(jīng)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關(guān)節(jié)以下。
4.背俞穴、募穴
臟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稱為“背俞穴”,又稱為“俞穴”。“俞”,有轉(zhuǎn)輸、輸注之意。六臟六腑各有一背俞穴,共十二個。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陽膀胱經(jīng)第一側(cè)線上,大體依臟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別冠以臟腑之名。
臟腑之氣匯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稱為“募穴”,又稱為“腹募穴”。“募”,有聚集、匯合之意。六臟六腑各有一募穴,共十二個。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關(guān)經(jīng)脈上,其位置與其相關(guān)臟腑所處部位相近。
5.下合穴
六臟之氣下合于足三陽經(jīng)的腧穴,稱為“下合穴”,又稱“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六個,其中胃、膽、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經(jīng),大腸、小腸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經(jīng),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經(jīng)。
5.八會穴
指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等精氣聚會的八個腧穴,稱為八會穴。八會穴分散在軀干部和四肢部,其中臟、腑、氣、血、骨之會穴位于軀干部;筋、脈、髓之會穴位于四肢部。
7.八脈交會穴
十二經(jīng)脈與奇經(jīng)八脈相通的八個腧穴,稱為“八脈交會穴”,又稱“交經(jīng)八穴”。八脈交會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8.交會穴
兩經(jīng)或數(shù)經(jīng)相交會的腧穴,稱為“交會穴”。交會穴多分布于頭面、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