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 一 1880—1942
楷書節(jié)錄《桐蔭論畫》
立軸 水墨紙本
乙卯( 1915年)作
147×36.5 cm(每幅)
釋文:董香光氣場畫法,全以北苑為宗,故落筆便有瀟灑出塵之概念,風神超逸,骨格秀靈,純乎韻勝。觀其墨法,直抉擇董米之精,淋漓濃淡,妙合化工,自是古今獨步。思翁,華亭人,萬歷十七年己丑進士,仕至尚書,謚文敏。
題識:少喬先生屬書。乙卯冬,李息,杭州。
鈐?。?/strong>生謚哀公、息
來源:現(xiàn)藏家得自上款人后人。
弘一法師早年尤喜《龍門二十品》孫秋生、楊大眼、始平公諸造像,常有一種沉雄峭拔之氣勢,動人心魄?!犊瑫?jié)錄〈桐蔭論畫〉》書于1915年冬,時弘一法師在杭州。弘一寫大字多用北碑體式,這套四屏即以魏碑體寫就??v觀全篇,用筆圓潤有筋力,筆畫中段豐厚,轉折處或方或圓,駕輕就熟。波磔和橫劃有隸書筆意,用筆圓潤是汲取了篆書的營養(yǎng)。轉折處的處理圓轉或方折,可見帖學基礎的堅實。每一筆劃的起承轉合都收發(fā)于心,結字方正,倚側自然。作品中的橫豎畫中段略有波浪,使得筆畫的內(nèi)容更豐富。弘一法師此時的魏碑體,已經(jīng)不同于傳統(tǒng)魏碑體筆畫的方筆斬截、筆畫折處重頓方勒、鋒芒畢露的風格,用筆更傾向于較隨意的起收而極重視整體的厚重感,線條方圓渾融、厚重堅實,結體則開闔跌宕,自成面貌。
弘一《行書論董其昌書》局部
周玲蓀(1893-1950)
徐悲鴻為周玲蓀造像
海鹽周氏族譜
周少喬印
這套四屏是應“少喬先生屬書”而作,“少喬”即周少喬,海鹽望族周氏后人。周少喬二子周玲蓀1912年入浙江兩級師范學校,深受教師李叔同影響,喜愛音樂、圖畫,從此奠定一生事業(yè)的基礎。1916年秋,周玲蓀畢業(yè)后受聘到商務印書館任編輯,當時李叔同也在杭州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和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任教,每個月有半月在杭州,半月在南京。兩校都請了助教協(xié)助,南京方面由周玲蓀擔任,李叔同不在時就由周玲蓀上課,那時周玲蓀年僅23歲。1918年李叔同辭去南京高等師范的職務,推薦周玲蓀擔任該校藝術系主任。同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定惠寺出家,人稱弘一法師。
弘一《行書論董其昌書》局部
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1年改為東南大學后,周玲蓀兼任附中音樂教師,兼任附中音樂教師。期間創(chuàng)作編寫多種圖書,成為各地中等學校音樂、美術教材。1929年擬出國留學,因經(jīng)濟拮據(jù)未成。遂在南京市立一中和蒙藏學校任美術、音樂教師。抗日戰(zhàn)爭初隨蒙藏學校西遷。弘一出家前將一些書畫贈送給周玲蓀,出家后周周玲蓀專程到杭州拜望過弘一,弘一曾將親筆抄寫的佛經(jīng)字條送給周玲蓀,周玲蓀一直珍藏著。周玲蓀曾跟子女談起并出示過這些藏品,但后來在抗日戰(zhàn)爭避難途中遺失了。
周玲蓀當初到杭州求學,志愿是學醫(yī),遇到李叔同老師以后,就改變志愿,一心學藝術。當時與周玲蓀同時受教于李叔同老師的還有豐子愷、潘天壽、劉質平等人,他們以后在藝術上取得的成就,都與當年李叔同的培養(yǎng)分不開。
1919年,弘一大師在杭州玉泉青蓮寺留影
弘一法師是一位多才多藝、學識淵博的藝術天才,于音樂、戲劇、書法、繪畫、篆刻各方面無一不通,且無一不精。弘一法師的書法,用豐子愷的話來概括:“他的字,功夫尤深,早年學黃山谷,中年專研北碑,得力于《張猛龍碑》尤多。晚年寫佛經(jīng),脫胎換骨,自成一家,輕描淡寫,毫無煙火氣?!焙胍环◣煶黾仪暗臅ㄖ饕菍W習古人,上規(guī)秦漢篆隸,尤其致力于天發(fā)神讖、張猛龍及魏齊諸造像,摹寫不下百余通,以此積累了深厚的摹古能力,創(chuàng)作的作品碑味十足。出家初期四十歲前后,習用張猛龍碑法,尤具鋒芒。落筆重在神趣,不求工整。字體結構密集,其時多是魏碑體,結字厚重、大氣、陽剛,極具視覺沖擊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