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治病必須辨證論治 名師教學- 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 ...
中醫(yī)治病必須辨證論治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審察病機,無失氣宜?!薄爸斒夭C,各司其屬?!彼^“病機”,張景岳釋曰:“機者,要也,變也,病變所由出也?!睂彶觳C,就是審察疾病的本質關鍵,疾病的變化所在,疾病的發(fā)病原由和疾病的傳變去向,概言之,就是辨證。中醫(yī)的首部經典《黃帝內經》,展示了許多辨證法則,如《素問·調經論》云:“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苯浳闹械年庩?、虛實、外內、寒熱,實際上是八綱辨證的初步模式?!秲冉洝返牟∽C學,對于大量的復雜的病證,多是以臟腑經絡為系統(tǒng)進行分類,如咳嗽,分五臟六腑咳。喘,有肺病喘,心痹喘,腎病喘,五臟喘。消渴,有肺消,有脾癉,有中(胃中)消,有腎消。痹證,分五臟六腑痹。痿證,分五臟痿。汗證,分五臟汗出。黃疸,有脾病、胃熱、腎熱、心熱之分。積聚,有五臟積病之辨。這些分類其實就是臟腑辨證的起源?!鹅`樞·經脈》又系統(tǒng)提出了十二經脈的病證,《素問·骨空論》還記載了奇經病證,《素問·熱論》并討論了六經分證。這些內容,又是經脈辨證的起源。由此可見,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經脈辨證的思想理論,都起源于《內經》。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強調:“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他不僅秉承了《內經》的辨證理論,并且作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和完善?!秱摗芬粤洖榫V,對外感病進行系統(tǒng)地辨證論治,而它的具體運用,則貫穿了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的八綱辨證,并且完善了理、法、方、藥。《金匱要略》則以臟腑經絡為綱,對雜病進行系統(tǒng)地辨證論治。很顯然,幾部經典已為中醫(yī)的臨證治病,確立了辨證論治的根本法則。溫病學家葉天士、吳鞠通在古人的理論基礎之上,又創(chuàng)立了溫熱病的衛(wèi)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溯源到流,毫無疑問,辨證論治是中醫(yī)治病必須遵循的根本法則。
近代名醫(yī)岳美中老師曾經把中醫(yī)劃分為五等:“初等醫(yī)生叫開方醫(yī)生。這種人……平日打聽名醫(yī)好開什么方藥,依樣葫蘆,拿去應診,看病用方與抄方無異。二等醫(yī)生,叫用藥醫(yī)生。這種人……全憑自己對癥用藥,納呆則麥芽、山查,頭痛則白芷、川芎,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胸無定見,幸中自少。三等醫(yī)生,叫辨證醫(yī)生。這種人……雖然學有淵源,但是經驗不夠,所以旁人能治的病,他能治,旁人治不好的病,他也治不好。四等醫(yī)生,叫入細醫(yī)生。這種人……能夠純熟地運用中醫(yī)理論辨證論治,獨立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辨證如理亂絲,用藥如解死結。最上等的醫(yī)生,辨證分析,準確細微,論治方藥,貼切對病。”岳老先生這一段話,闡明了一個重要觀點,中醫(yī)的臨證本領,取決于辨證論治的水平。
中醫(yī)診斷疾病、治療疾病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辨證論治的過程。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有著千變萬化,所謂“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臨床治病,如果不辨寒熱虛實,不分陰陽表里,不審臟腑經絡,不察標本緩急?;螂S意開藥,或依賴成品,或抄襲“秘方”,或僅憑習慣,守一方而待百病,執(zhí)一法以應萬變,如此生搬硬套,膠柱鼓瑟,脫離了辨證論治的基本法則,則不可能當一個真正的好中醫(yī)。只有堅持辨證論治,臨證時,根據(jù)病變的部位、性質,邪正的虛實、盛衰,因證而立法,依法而選方,隨方而遣藥,真正貫串理、法、方、藥的基本步驟,才能以常測變,得心應手。
怎樣辨證論治?《素問·疏五過論》指出:“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藏六府,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敝嗅t(yī)診治疾病,必須詳細了解各個方面的情況,要了解自然氣候與人體的關系;要了解針灸藥物與臟腑表里之所宜;要了解人情環(huán)境,年齡性情;要審察氣色脈象,了解疾病始末?!端貑枴っ}要精微論》又指出:“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敝挥型ㄟ^望神、察色、按脈,全面診察,綜合分析,準確辨證,才能作出決斷??梢?,全面仔細地診察是準確辨證的前提。如《醫(yī)學階梯》所說:“察病要的,審癥要真,兩者切當,何愁癥之不明,病之不愈也乎!”
記得三年前我曾治一男子,車禍后雙腿疼痛半年不愈,行走不便,伴有雙腿微腫,諸醫(yī)皆以外傷論治。但經醫(yī)院多次照片及CT檢查,其腿部骨折已經愈合。詳視患者,雙腿雖腫但皮膚并無瘀紫之狀,雙腿雖痛而行步障礙,但其膝與趾卻可以屈伸。詢及雙足陣發(fā)煩熱,伴口苦,尿黃。察其舌苔黃膩,脈象濡數(shù)。辨證為濕熱痹阻之證,以加味二妙散治之,旬日即愈。五年前我曾治一七旬老婦,患失眠數(shù)十年,而近半年來不僅嚴重失眠,并且煩躁不安,入夜尤甚,甚則夜發(fā)呼叫哀號,雖服用大量安眠藥亦無濟于事。診見患者心煩、失眠,其煩躁難忍時,竟自以手抓胸,其胸脘部遍布紅色抓痕,甚為痛苦。并見口苦、口干、舌紅苔黃,脈象弦細數(shù)。投以黃連阿膠湯滋陰清火,豈知連服15劑,病勢并無緩解。再診之,其癥、舌、脈悉具如前。再三詳詢,患者突然訴說每次心煩難忍之時,尤覺陰部躁熱難忍,因而不僅以手抓胸,并且以手抓其下部。乃私詢其子女,原來其母30余歲喪夫,并未再嫁。方知為憂思郁結致相火燔熾使然。旋即改擬龍膽瀉肝湯,服藥半月,諸癥悉平。實踐證明,只有全面仔細診察,才能準確辨證;只有準確辨證,才能正確施治。
中醫(yī)的辨證方法很多,如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氣血津液辨證、六經辨證、衛(wèi)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作為一名中醫(yī),對這些辨證法則都應該熟練掌握,臨證時才能有針對性地準確應用。可是臨證所見之疾病錯綜復雜,變化多端,諸多的辨證法則又該如何運用呢?根據(jù)本人五十年的臨證體會,凡是外感病,重在辨表里寒熱,以六經辨證、衛(wèi)氣營血辨證為主;尤其是急性熱病,必須運用衛(wèi)氣營血及三焦辨證法則。凡是內傷雜病,重在辨虛實寒熱,以臟腑經絡辨證、氣血津液辨證為主。而所有這些辨證又都是以八綱辨證為綱領。八綱辨證在臨床上的應用,其實就是兩個關鍵,即一辨病邪性質,二辨病變部位。
早些年間,我在農村診治一個17歲的男孩子,其左側少腹部劇烈疼痛,日夜呼叫不休,病約七日,醫(yī)院診斷尚不明確,擬做剖腹探查。察其痛處固定不移,局部明顯拒按。除劇烈腹痛之外,尚伴輕度嘔逆,大便較秘,三日一行。舌苔薄白,脈象沉伏。辨其病性為瘀阻,辨其病位在腹腸部。以桃核承氣湯合失笑散治之,次日疼痛即止,數(shù)日而愈。兩年前曾治某醫(yī)院一職工,患發(fā)熱40余日,熱退復熱,伴見腹脹、便溏、不欲食等癥。察其舌苔黃白厚膩,脈象滑數(shù),知為濕熱膠結腸中,以枳實導滯湯下之,數(shù)劑而愈。事實說明,不論何等復雜的病證,只要辨清了病邪的性質和病變的部位,就可以正確施治了。
中醫(yī)論治,是在辨證之后,已經判斷出某一病證的病邪性質和病變部位之后,確立針對性的治法,選定合適的處方,權衡用藥。要知,論治的關鍵不是立法選藥,而是立法選方。如果選方不準,即使辨證比較準確,而方與證不符,仍然不能取得好的療效。縱觀中醫(yī)歷代名家,無不強調“因證制方”,“方證合拍”。然而選方是確有難度的,難就難在必須熟練掌握大量的方劑,既要熟記每個湯方的藥物組成,更要熟悉每個湯方的主治功用。不僅如此,尤其還要在臨床上用會、用熟。把古人的湯方用得很熟練了,自然熟能生巧,并且就會有所發(fā)展和變化。可是要做到這一步是極不容易的,所謂“知方甚易,用方甚難”(《醫(yī)學階梯》)。這就必須在實踐中下功夫。如果有人不愿背方劑,忽視方劑,臨證時就只能當一個“用藥醫(yī)生”;或者是記三、五個湯方去應對幾個病證,生搬硬套,按圖索驥,那就是所謂的“開方醫(yī)生”。
古人制方,是經過長期實踐、反復驗證所得出的結晶?!洞娲纨S醫(yī)話》云:“古人隨證以立方,非立方以待病?!侵^某方一定治某病,某病一定用某方也?!币环娇梢灾卧S多病,這是因為其證相同;一病又可以選用多方,這是因為其證不同。比如《傷寒論》中論治下利:表邪不解下利,用葛根湯;邪熱內傳下利,用葛根黃芩黃連湯;脾陽損傷,里寒夾表邪而下利者,用桂枝人參湯;寒熱錯雜于中,脾胃升降失常,致心下痞而下利者,用半夏瀉心湯;熱利下重者,用白頭翁湯;太陰虛寒下利腹?jié)M者,用理中湯;少陰虛寒,下利清谷者,用四逆湯;久瀉滑脫者,用赤石脂禹余糧湯;水濕內停,清濁不分而下利者,用五苓散;此外,還有熱結旁流而下利者,要選用承氣湯。由是可見,拘一方不能統(tǒng)治一病,必須辨證而施治,因證而選方。
中醫(yī)治病,是在整體觀念思想指導下進行辨證論治,它注重的是整體,注重的是辨證。因而它不能象西醫(yī)那樣按解剖部位系統(tǒng)去詳細分科,如呼吸道專科,心血管??疲c胃??疲文憣?疲I病??频鹊?。因為西醫(yī)是注重微觀,注重局部,注重解剖。而中醫(yī)治病必須從整體觀出發(fā),必須辨證論治,決不能只局限某一個臟腑,某一個部位,某一個病癥。所以傳統(tǒng)的中醫(yī)只分內、外兩大科??v觀中醫(yī)古代經典,《黃帝內經》病證學,有外感病證,如風病、寒病、濕病、溫病、燥病、疫病等。有內科雜病,如痹證、痿證、厥證、血證、痛證、咳喘病、水脹病、積聚病等。又有婦科病證,女子不月、血崩、帶下、不孕、癥瘕等。還有五官九竅及外科病證,如眼目病證、耳鼻喉舌病證、前陰病證、癰疽、瘡瘍病證等。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乃是中醫(yī)最早期、也最完備的內科學,可其中不僅論述大量的內科雜病,并且論述了瘡瘍、浸淫等外科病證,以及婦人妊娠病、婦人產后病、婦人雜病等婦科病證。張仲景的《傷寒論》本是一部外感病學,可其中有許多病證實際上屬于內科雜病,如結胸證、痞證、蓄水證、黃疸病、蚘厥證等。吳鞠通的《溫病條辨》乃是一部外感溫熱病專著,可其中也論述了婦人產后、胎前病證,小兒科的麻、驚、疳、痘病證。再觀歷代中醫(yī)名家,如朱丹溪、李中梓、張景岳、葉天士以及蒲輔周等,其臨證醫(yī)案無不包涵內、婦、兒科。這其實就反映了中醫(yī)整體觀念指導下進行辨證論治的基本特點。只有把握這一基本特點,真正掌握辨證論治的本領,才可以廣泛施治,才能真正提高臨證水平,確保臨床療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