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國演義”開始的話題
□
20多年前,在利津工作和在濟南讀書的時候,曾經全文抄錄過許多書籍,這里邊包括《吳越春秋》、《越絕書》、《孫子兵法》等。抄書是一種最為艱苦的讀書方式。之所以抄,一是為了加深記憶,二是因為有些書當時確實很難買到,比如《吳越春秋》、《越絕書》就是這樣。我抄的是托一位老師從某高校圖書館借出來的《四部叢刊》影印本。
抄寫這些書,是為了研究孫武。當時孫武故里問題正被山東炒得火熱。盡管自己在歷史地理方面永遠不會有太多的發(fā)言權,但總不想侏儒觀優(yōu),人云亦云。而且趁著“小氣候”探尋一下孫武的奮斗歷程和《孫子兵法》的要旨,也是一件很輕松很快樂的事情。不過,就在抄書的過程中,我又萌生了另外一個想法,那就是很想靜下心來,仔細研究一下中國歷史上的一次次“三國演義”?!叭龂辈皇俏?、蜀、吳的專利。漫漫5000年中華文明,周而復始的農耕時代,從黃帝、炎帝、蚩尤中原大戰(zhàn),到“宋遼金”、“宋金元”并立時期,“三國爭雄”的故事在神州大地上演過多次。
早在中華文明的發(fā)軔期,作為華夏人文始祖的黃帝、炎帝、蚩尤所率領的三個部落聯(lián)盟之間,就曾有過一場曠日持久的“三國”逐鹿。先是蚩尤打敗了炎帝,繼而是炎帝聯(lián)合黃帝戰(zhàn)敗了蚩尤。隨后是炎帝與黃帝之間的同盟關系瓦解,黃帝一統(tǒng)中原,炎帝退出歷史舞臺。估計是考慮到炎黃一戰(zhàn),兩敗俱傷,黃帝部落一時難以恢復元氣,隱忍以待的蚩尤再次舉兵與黃帝爭奪天下,在涿鹿展開激戰(zhàn)。最終蚩尤被黃帝所殺,天下定于一尊。
傳說作為九黎部落首領的蚩尤,三頭六臂八足,銅頭鐵額,刀槍不入,有萬夫不當之勇。加之有他的八十一位兄弟相助,涿鹿之戰(zhàn)剛開始時,黃帝部落一直處于下風。萬般無奈,黃帝請出天神為其助戰(zhàn),直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直至蚩尤被黃帝斬殺。遙想四五千年前的冷兵器時代,這場戰(zhàn)爭應該是何等的慘烈?!褒垜?zhàn)于野,其血玄黃?!薄兑捉洝だへ浴防镞@兩句言簡意賅的卦辭,大概就是涿鹿之戰(zhàn)留給人們的深刻記憶吧??赡苁菗挠旅蜔o比的蚩尤死而復生,黃帝特意斬掉了蚩尤的首級,然后將其身首分而葬之。可沒想到,埋葬蚩尤首級的地方立即長出了大片的血楓林。
為了安撫蚩尤不屈的靈魂,黃帝尊蚩尤為“兵主”,意即“戰(zhàn)神”,并把他的影象畫在自己的軍旗上,用來鼓勵將士、威嚇敵軍。果不其然,以后每次臨陣對敵,其他方國的部隊見了黃帝部隊祭出的蚩尤像,都會為之膽寒,以致有的不戰(zhàn)而降。
進入青銅時代,最有看點的“三國”故事發(fā)生在春秋末年的長江流域。
當時,同處這一地帶的楚、越、吳三國,因為地緣關系,頻起爭端,摩擦不斷。吳王姬僚即位后,曾派自己的兩個兄弟公子蓋余和公子燭庸領兵伐楚??蓻]等到他們凱旋歸來,姬僚被公子姬光(吳王闔閭)派出的刺客刺殺身亡。蓋余、燭庸分別逃到徐國和鐘吾國避難。
這里稍微補充一句,早在春秋以前,“公子”、“公孫”都不是隨便稱呼的。夏商周時期的諸侯,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公”是最高的一級。這方面不是咱們學的歐洲,而是學界在翻譯歐洲歷史、文學著作時對稱使用了中國古代的五等爵稱謂,于是便有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公爵”、“侯爵”、“伯爵”之類貴族封號。春秋以前,五等爵稱謂是很嚴謹的,比如魯國是公國,其國君為“魯公”;齊國是侯國,其國君則稱“齊侯”。但后來,隨著諸侯勢力的強大,一般的諸侯國君也都被稱為“公”,如齊桓公等。而國君的后代,除了繼承君位的“世子”之外,都稱“公子”,意即“國公之子”,公子的兒子及再遠些的后代,則稱“公孫”。到了戰(zhàn)國時期,諸侯開始僭號稱“王”,“公子”的稱呼就沒那么嚴謹了,就如同咱們現在的許多稱謂因為泛濫而貶值了一樣。
周敬王八年(吳王闔閭三年,前512),吳國派使臣前往徐國和鐘吾國,要求他們交出兩公子。結果,這兩個小國沒有聽命于吳國,而是放走了公子蓋余、燭庸,這二人一起投奔了楚國。楚昭王熊珍非常高調地接納了自己昔日的敵人,并封贈土地給他二人,以培養(yǎng)吳國的境外敵對勢力。早有圖楚之心的吳王闔閭借機大興問罪之師,以孫武、伍員(伍子胥)、伯嚭為將,先后攻克了鐘吾國、徐國,隨之伐楚,攻下了楚國的舒邑,擒獲了公子蓋余、燭庸。吳王闔閭想乘勢攻打楚國的都城郢,被一向主張“閃電戰(zhàn)”的孫武勸阻,于是吳軍速戰(zhàn)速決,勝利班師。
不過,吳楚之間的爭端并沒有到此結束,一場曠日持久的“三國大戰(zhàn)”才剛剛拉開序幕。此后的五六年時間里,吳王闔閭根據伍員提出的“疲楚誤楚”之策,把吳軍分為三支,輪番騷擾楚國邊境,襲擊楚國軍隊,使楚國勞師費財,國力日衰,為此后的大規(guī)模伐楚奠定了基礎。周敬王十四年(吳王闔閭九年,前506)冬,吳王闔閭親自出馬,孫武為主將,伍員、伯嚭為副將,闔閭的胞弟公子夫概為先鋒,大規(guī)模興兵伐楚,歷經五次大戰(zhàn),最終破楚入郢。后因楚國大夫申包胥痛哭秦庭,乞師復國,秦國出兵援楚,吳國暫時退兵。
周敬王十六年(吳王闔閭十一年,前504),越王允常率軍進攻吳國,吳王闔閭親自出征,大敗越軍。因為此時,吳國的戰(zhàn)略重點仍是西向伐楚,暫時沒對越國展開報復性軍事行動。周敬王二十四年(吳王闔閭十九年,前496)夏,吳王闔閭興師伐越,越王勾踐帶兵在槜李迎戰(zhàn),最終在姑蘇大敗吳軍。吳王闔閭被越國大夫靈姑浮斬落大腳趾,估計是因為傷口發(fā)炎,還是得了破傷風,最終傷重去世。闔閭臨死前讓兒子夫差即位,并叮囑兒子一定要為自己復仇。夫差在伍員輔佐下,于周敬王二十六年(吳王夫差二年,前494)率軍伐越,大敗越軍于夫椒,并攻入越都會稽。越王勾踐在大夫范蠡、文種幫助下,放下王者之尊,向吳求和,臥薪嘗膽,韜光養(yǎng)晦,最終東山再起,滅吳興越。
春秋無義戰(zhàn)。但這場春秋版的“三國演義”展示給大家的,卻是頗具人文色彩的一段凝重歷史。尤其這段時間,一大批彪炳史冊的重量級人物,相繼登上了歷史舞臺,然后以不同的形式謝幕。尤其是為傳統(tǒng)思想所認同的忠臣良將,如楚國的伍奢、申包胥,吳國的伍員、孫武,越國的范蠡、文種等等,以其各具特色的生命軌跡,共同演繹出一個時代的人文風景線。而許許多多影響此間“國際格局”的歷史事件,竟然是起于荒誕,終于悲壯,留給后人的同樣是不盡的思索與嘆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苯畺|逝,冷月高懸。后人超然物外的輕描淡寫,又如何能真正解讀戰(zhàn)爭的苦澀、悲愴與殘酷!
發(fā)表于2014年1月22日《東營日報》副刊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