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是著名的儒家格言,語出《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在《十三經(jīng)注疏》中,對于“無后為大”這樣注釋道: “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后為大。” 如果把《十三經(jīng)注疏》中的這段話換成現(xiàn)代漢語,那就是:依據(jù)禮教,有三件事情可以稱作“不孝”: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dāng)官拿俸祿來供養(yǎng)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后代,這是第三種不孝。儒家認為,在所有的“不孝”行為之中,無后乃是最大的不孝。 孔子最重視的是倫理道德,他曾明確地要求做子女的對待父母應(yīng)該做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句話包含了三個層面的內(nèi)容:父母在世時,子女應(yīng)該能“養(yǎng)”;父母臨終時,子女應(yīng)該能“送”;父母安葬后,子孫應(yīng)該做到香火不絕,祭奠如儀。 在通常的理解中,“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一直被認為是封建思想的糟粕,進而將之作為儒家“存天理,滅人欲”的罪證。 然而,回歸到特殊的環(huán)境中來看待這句話,將三“不孝”中的“無后”列為最大的不孝顯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因為“無后”,就不能傳宗接代,不能傳宗接代,一個家族就會走向滅亡。推而廣之,如果所有的家庭、家族都“無后”,那么,整個族群就將不復(fù)存在。這無疑是莫大的悲哀。因此,在“無后為大”的教誨之中,其實包含了對于族群滅絕的先天性恐懼。即使在今天,我們能說這樣的恐懼沒有一點道理嗎?所以,不能站在今天的角度片面理解古人的話語,脫離具體的語境,最終的任何結(jié)論可能都是片面的。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