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有格。 |
譯文:
孔子說:用政策法令去引導百姓【道,導也。引導】,用刑罰懲戒來約束百姓【齊,整齊、約束】,百姓只能按照規(guī)定行事從未免受懲罰,但是他們心中并沒有什么應該做或者不應該做的羞恥感。
有道德來引導百姓,用禮儀來約束百姓,讓他們自己從內心產生羞恥感,從而使他們自覺的認同國家和歸依國家【格,歸服,自我約束】。
孔子的治國執(zhí)政之理念,后人概括起來,就是一個“德治”而已。雖然《論語》中會反復講述孔子有關國家治理的方略,但總體來說還是仁政德治。
其實教化民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但對于春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這樣的時間長、收效慢的事情是很難去落實施行的。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所以,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昌盛,也需要我們持久不懈地去發(fā)揚、引導、崇尚優(yōu)良的道德風尚。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開始致力于學問研究,到三十歲的時候能夠自立,四十歲基本能不被外在的事物所迷惑,五十歲真正懂得了自己的天命所在,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明辨是非,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地做自己的事情,但是也從不違背各種事物和道德的準則。
人非生而知之者。每一個的成長,都有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孔圣人也不例外。從十五歲開始,就致力于學習,而且從未間斷。正是一生追求自己的理想、豐富自己的思想,才能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
也許,這樣的話,也是孔子對自己一生言行的人生總結。至少,他自己給與自己以肯定,希望弟子和后人也有所啟迪。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