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滿意
通派
支祖
居地
摘要
九皋-抗-仲方-孟常-克勤-潯-紀-璘-庭堅-文矩-紘-咸-浚-栻
張栻
湖南
先祖為南宋名臣浚,原籍四川綿竹,后謫居潭州,其子栻占籍寧鄉(xiāng),后裔又散居湘潭、益陽、善化、辰溪、沅陵、安化、邵陽、湘鄉(xiāng)、瀏陽、武岡、溆浦等地。清光緒2年(1875)各邑纂修通譜。通譜公派:(自二十三派始)德茂光先祖,良貽在克家,殷勤敦實務,謙厚發(fā)菁華,紱冕芬徽鬯,圭璋品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燦云霞。大宗合系:栻生焯、炳。焯生明義、明羲。明羲生鏜,鏜生惟孝、惟考。明義生翱、翔、鏗(字毅甫,一說鏗即千載)。炳生明經(jīng)、明養(yǎng)、明縑、明孫、明隆。
栻-焯-明羲-鏜-惟孝-絅-萬寶-仁秀
張仁秀
寧鄉(xiāng)
龍?zhí)?div style="height:15px;">
曲江相公九齡弟九皋公凡十三派生魏公,魏公生宣公,又八派至仁秀公,世居巃塘,生敏、毓。敏公生綱、維、緯。綱公衍瑄、琮、瑢、玘四房,維公衍琦、珂、珪、瑆四房,多有遷往湘潭、湘鄉(xiāng)者。毓生公生綕、純二房,綕公生珠、珉,純公生珍。總祠建于官山。明成化18年(1482)、清雍正10年(1732)、乾隆37年(1772)瑄、琮、瑢、玘、維、杰六房合修族譜,道光后各支分修。道光3年(1823)、同治2年(1863)維房續(xù)修。道光6年(1826)、同治3年(1864)、光緒24年(1898)瑢房續(xù)修,光緒28年(1902)、1948年瑄房續(xù)修。道光12年(1832)、咸豐8年(1858)、光緒8年(1882)、1921年玘房世朝支續(xù)修。道光7年(1827)、光緒11年(1885)、1923年世廷、世邦及銓支續(xù)修。光緒10年(1884)又合修通譜。官山總祠通派:德茂光先祖,良貽在克家,殷勤敦實務,謙厚發(fā)菁華,紱冕芬徽鬯,圭璋品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燦云霞。
寧鄉(xiāng)
先祖南宋名臣張浚??W洌渥訓?、杓葬父于衡山下楓林鄉(xiāng)龍?zhí)林?,即寧鄉(xiāng)十都官山。后世張氏聚族于寧鄉(xiāng)。奉栻八世孫仁秀為一世祖,其曾孫琮生錫、鍊、鍔、錦四子。1925年錫、鍊、鍔三房七修支譜,堂號冠英。
栻-焯-明羲-鏜-惟孝-絅-萬全-伯瑛、叔瑛、季瑛、昆瑛、玉瑛、仲瑛、金瑛
張萬全
安化
宣公七世孫萬寶、萬全,萬寶為寧鄉(xiāng)龍?zhí)林ё?。萬全生伯瑛、叔瑛、季瑛、琨瑛、玉瑛、仲瑛、金瑛等。因元亂烹沸,近郡沅州、靖州、岳州、武岡州等處城路俱陷,至正7年(1347)攜帶家小徙外祖汪謨任江西吉安郡守治地避亂,有明定鼎,奉旨隨偏還籍,洪武20年(1387)卜居安化。伯瑛居巖底;叔瑛葬五里牌;季瑛居馬頭;琨瑛居大范,生一飛、再飛。一飛衍量、仁兩房,量房居大范,仁房落業(yè)八里潭;再飛遷柘溪,衍天慶、天壽兩房,慶房后遷寧鄉(xiāng)。玉瑛居鐘底;仲瑛居益陽栗山;金瑛居沖頭。清康熙25年(1686)合族建萬全公總祠于縣治西街??滴?、雍正、乾隆間三次合修宗譜。前派:叔祖宗,時敏立,再國文,朝一漢。后派:英裔傳合美,珂里步前修,第竣齊標甲,恩綸福澤悠,詩書承世業(yè),孝友紹先猷,邦遇榮膺錫,家聲永振球。匯族合選五言循環(huán)大同派行歌:鐘靈徵積厚,溈衍慶同熙,柱砥川騰壯,熳游景萃奇,城南留勝跡,鎖阮重遺基,派續(xù)良模遠,柯交奕葉蕤,炳高彪節(jié)義,培篤振弓箕,錦繡千秋貴,流芳百世師,林泉延道脈,燮理荷榮禧,墀拜楊休命,鈞陶復舊規(guī)。通譜公派:德茂光先祖,良貽在克家,殷勤敦實務,謙厚發(fā)精華,紱冕芬徵鬯,圭璋品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燦云霞。
張季瑛
新化
季瑛第四子天紳公,字昌達,常用名天升,亦用添升,于元末遷居新化白沙鎮(zhèn)東北之石子灣。譜一修于明萬歷24年(1616)。派語:添伯原文思,單必興仲德,應惟一自家,如可繼懋光,先人貽植遠,芳微洵鼎盛,孝友代相遵,國民守其正,宗功敦禮教,祖澤錫余慶,睿智啟英豪,集群同化進
新化
白溪
始遷祖添升公(即天紳),元末始居新化白溪。至八世輔,授寶慶衛(wèi)百戶。九世大孝公,明萬歷進士,授舒城知縣,有治聲,官至四川按察副使。
益陽
張家坪
始遷祖動泰公(萬全-季瑛-天襟-動泰),明洪武時由河南長葛避亂益陽,衍居桃江張家坪。
張仲瑛
益陽
栗山河
始祖栻公,八傳至仲瑛公,字大成,遷居湖南益陽岐市。仲瑛公之子天景公,字慶云,于明洪武年間自岐市徙居益陽栗山河(今屬桃江)。譜尊慶云為一世祖。慶云公生有二子:長道富無傳;次道貴生益秀,益秀生子四:世榮、世華、世富、世貴,衍為四大房。明嘉靖40年(1561)創(chuàng)修族譜,清康熙28年(1689)、雍正10年(1732)、嘉慶10年(1805)四大房合修,光緒25年(1899)世華公裔松、柏、權三支五修。同治7年(1868)建慶云公祠于栗山河。至1948年,慶云公裔男丁4911名,女口2468名。支派:天道益世單,廷廣時文應,之善良方(英裔傳合)美,珂里步前修,第峻齊登甲(植遠),芳徽洵鼎盛,孝友代相遵,國民守其正,宗功惇禮教,祖澤錫余慶,睿智啟英豪,集群同化進。
益陽
遷湘始祖仲瑛公,卜居益陽栗山,生華輔、藝輔。藝輔居山青鋪,華輔居講文,生九子,存聰、通、榮、富、貴五房。清康熙27年(1688)一修族譜,嘉慶19年(1814)三修,咸豐10年(1860)四修,光緒20年(1894)五修,1929年六修。派語:輔政以斯文,廷召太極拱,承祖啟賢良,齊家遵周孔。張氏通譜合派:(自四十二派始)詩書敦至教,孝友迪前光,大業(yè)能觀國,奇才必達邦。
益陽
千家洲
始遷祖樹公,為南軒公十七派孫(萬全-仲瑛-天升-福潱-清二-定文,五傳至樹),明萬歷間由湖北沔陽新堤遷益陽千家洲爛柴港。清嘉慶12年(1807)始修族譜,咸豐9年(1859)、光緒19年(1893)、1929年、2003年續(xù)修。支派:(自十九派始)國正兆升平,年豐禮義興,宗功延世澤,祖德遠昌隆。
張金瑛
湘鄉(xiāng)
龍返
南軒公十二傳至傳賢公(萬全-金瑛-濟順-明道-發(fā)軔-傳賢),字添與,明嘉靖30年(1551)生,萬歷36年(1608)卒,由寧鄉(xiāng)遷湘鄉(xiāng)三十五都湖洲,再遷望春二十七都龍返。清咸豐初始修族譜,2005年續(xù)修,其時現(xiàn)存人口704人。原派:(自十代始)名聲傳萬尚,百世永昌隆,后代沾先德,前程耀祖功。"沾"字后接通派"德"字。注:傳賢
栻-焯-明羲-鏜-惟孝、惟考
張萬寶
張惟考
益陽
炭溪
峽山
譜稱始遷祖俊世、富聯(lián)二公為魏國公第五世孫鏜公之后。鏜公二子:惟孝、惟考。惟孝公子萬寶、萬全于元亂烹沸之際攜家徙外祖汪謨任江西吉安郡守治地避難。明朝定鼎,萬全公奉旨還知安梅,萬寶公留居吉水縣圳上村。之后其后俊世公聞荊南安定,于洪武間毅然遷楚之辰。閱二十年挈唐氏轉徙于益治西之炭溪,為炭溪張氏始遷祖。惟考公于宋理宗景定5年(1264)遷往山左。元順帝至正5年(1345)曾孫鳳儀公復徙益水南之白鹿寺。其子富聯(lián)公于明洪武間更遷于益陽峽山口,為峽山張氏始遷祖。炭溪譜牒自明崇禎11年(1638)至1944年凡六修,峽山譜牒自明末至1943年亦六修,1993年二支首次合修。峽山房二十四世張國基,譜名裕晉,曾為全國僑聯(lián)主席??∈拦颗烧Z:俊宗文穆時,忠國守良其,善成賢相繼,德廣啟鴻基。富聯(lián)公房派語:富標瑞世,貴顯都京,唐宋挺秀,元明尚應克讓光堯代,允恭裕舜朝,中天開景運。合族派語:岐黃望族興,姓字賜長弓,孝悌彰河岳,廉劼耀古今,豐功書竹帛,壯志貫霓虹,萬代崇風范,新章譜胤雄。
栻-焯-明羲-鏜-惟考-松、繡、綿
張萬均
安化
三洲
魏公四世孫鏜公,靖宋難,其次子溟公(即惟考,惟考生松,松生萬鈞,萬鈞生煥斌、煥賦、煥珷),韜蹤斂跡,遂家梅山。字派:煥德文才紹,宗祖萬式功,名允代興盛,可一必昌隆,崇先忠孝志,承武大儒封,奇策丹廷獻,祥開慶演宏,嗣徽繼述緒,用力勉于中,理學昭來彥,佑啟烈維雄。
張萬安
寧鄉(xiāng)
長橋
唐宰相曲江張九齡弟四川節(jié)度使九皋公十四傳至宣公,宣公支分派別七傳至繼斌公,字廷芳(繡-萬安-繼斌),貢選教諭,未任,因元末兵亂卜居寧西長橋。斌五傳至錫、鐃二公,錫公三子:乾公遷蜀,艮公遷祖塔,坎公留居長橋;鐃公生憲公,遷松坑。錫、鐃二房合譜始修于明萬歷間,清乾隆26年(1761)、道光元年(1821)續(xù)修。鐃房支譜始修于同治13年(1874),光緒32年(1906)續(xù)修,1932年三修。派語:派從繼述良,孝順子孫昌,為能光景祚,永瑞德含芳,禮樂崇周孔,詩書振楚湘,文明昭國泰,俊杰啟家祥。
張明
寧鄉(xiāng)
獅沖
始祖明公(惟考-錦-喆愷-嗣繩-昌盛-明),世居蜀之綿竹,明嘉靖間以貢士官楚南安化縣尉,解組后與長子士林卜居安化蘇溪。七傳至顯達公,字志行,攜子承鼎、承星由蘇溪徙寧鄉(xiāng)十都獅沖。清康熙間創(chuàng)建明公祠于安化城西,同治間建寧鄉(xiāng)祠于獅沖王家寨。清乾隆12年(1747)始修族譜,嘉慶22年(1817)續(xù)修,光緒22年(1896)三修。派語:明士賢正友憲勝顯承英裔傳合美大聿澤振家聲西蜀芳規(guī)遠南邦業(yè)世宏人才欣蔚起竹。注:張克剛《張氏南軒通譜》明公為萬全公七子金瑛公裔。世次為:全瑛生濟泰,字嗣繩,嗣繩生昌盛,昌盛生明。
栻-焯-明義-鏗-任道、任遠
張貴文
張紹文
張景文
寧鄉(xiāng)
始祖唐曲江之南康伯九皋公,八傳至璘公徙成都。再六傳至宣公,生二子:炳、焯。焯生羲、義二公。義公子毅甫公,仗義負文丞相骸骨葬江西之吉州,遂寄籍江右,四傳(任道-淵-源升)至貴文、紹文、景文三公,明洪武元年(1368)兄弟由江西泰和圳上遷寧鄉(xiāng)。貴文居山底,紹文居水口,景文居燒湯。貴文公下分良、善、聰、德、智、民六房。清康熙47年(1708)貴、紹、景三房合修族譜,乾隆27年(1762)三支合建義公祠于西城外,之后各房各修支譜,光緒間又合修通譜。貴紹景三房派語:升文彥惟直,邦時應所之,樞炳培錫澤,新榮起錦期,恢宏勖經(jīng)濟,光耀慶洪規(guī),運興人進福,本正樹開枝,孝友家聲遠,中和祖緒垂。
張紹文
湘鄉(xiāng)
張家渡
始祖南軒公,子二:炳、焯。焯生明義、明羲二子,明義公子毅甫四傳至貴文、紹文、景文公。紹文公卜居寧鄉(xiāng)五都水口,生子九,第六子添裕公于明永樂年間由寧鄉(xiāng)遷湘鄉(xiāng)張家渡,生子仁、義。清康熙47年(1708)貴、紹、景三支合修族譜,光緒32年(1906)張家渡五修支譜。
湘潭
八家灣
一派祖宣公傳至六派景淵,生二子:發(fā)、癸。發(fā)公字源升,生三子:貴文、紹文、景文。紹文為寧鄉(xiāng)水口支祖,衍為福、禮、祿、祚、祐五房。癸公字恒升,生會文,會文之子關梓徙居湘潭,為湘潭支祖。清同治3年(1864)禮、祿、祚、祐及關梓房合修族譜。五房支祠位于湘潭八家灣。
張紹文
張銑
湘鄉(xiāng)
夏紫橋
奉南宋理學家張栻為一世祖。栻葬父浚于寧鄉(xiāng)溈寧官山,遂居寧鄉(xiāng)。傳至第十世銑(紹文-添福),明洪武間遷居湘鄉(xiāng)下寺橋(后稱夏紫橋)。清宣統(tǒng)3年(1911)五修族譜,堂號清河。
張漢誠
湘鄉(xiāng)
花橋
始遷祖漢誠公(任遠生漢誠),元至正間由江右吉安府吉水縣遷居湖南湘鄉(xiāng)六十七都六甲,即后來二十三都五區(qū)之楊柳花橋。清光緒17年(1891)三修族譜,堂號孝友。
栻-焯-明義-千載
張千載
邵陽
東鄉(xiāng)
大水田
始祖宣公,支裔徙居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圳上。宋元間千一公(又稱千載公)又自廬陵托籍于岳州巴陵縣新墻市。遞傳至嗣賢公,字帝用,明洪武初由巴陵新墻遷居寶慶府邵陽之東鄉(xiāng)兩廣塘迴龍橋(今靖合鄉(xiāng))大水田,派分濂、海、灒、清、澄、源、漗七大房。宗祠在大水田。裔孫相遜公于天順間由大水田遷居仁鳳鄉(xiāng)張家垅。族人分布于萬安、衛(wèi)東、保厘、槎江、靖合及四川銅梁縣、壁山縣大陸場等地,分祠在仁鳳鄉(xiāng)張家垅。清乾隆33年(1768)創(chuàng)修族譜,咸豐6年(1856)續(xù)修,光緒16年(1890)三修。班次:忠明千萬世,嗣孝紹相廷,時正安邦本,文才永勝宗,國朝多吉慶,祖澤廣興隆,列圣欽鴻業(yè),榮封錫汝桐,勛垂鐘漢楚,熙載鎮(zhèn)江東。
岳陽
新墻
始遷祖千一公(又曰千載公),宋元之際自江西吉州府廬陵縣圳上鵝頭頸長坵舉家遷此定居。
栻-焯-明義-翔-庚、申、器、允
張庚
武岡
山門
水口
以黃帝五子揮公為第一世。一一五世至張栻。至一一八世翔公,任荊襄參知政司官,寓辰州,為遷辰始祖。第五世秀成公,原諱必信,號甲四,元時任武岡路總管,遂留籍焉。住山門水口(今屬洞口縣)。第八世良臣,子十三,泌亮居蔡山;泌才、泌興仍居山門水口;泌錄居月塘;泌文居吊水;泌達居石背,余不詳。泌興派下十三世仲文、仲富、仲貴為該族旦落始祖。族譜始修于明萬歷37年(1609),1992年七修。咸豐間南軒公位下泌才、泌興公等十五族建揮公總祠于武岡州旱西門內。五修班次:朝鶴忠龍秀,輔遂臣泌發(fā),福顯永良才,時大友之天,錫爵文明起,賜祿華映先,千年宏圣通,萬世富崇原,家聲綿祖澤,懿得復仙元。
張申
沅陵
城西
始祖翔公祖籍洪州,任四川參將,宋嘉祐4年(1059)由四川回湖南掃墓,經(jīng)沅陵病卒,眷屬奔喪至沅陵,次子申留居沅陵城西張家巷。族人分居馬底驛黃筍坪、白霧坪等地。
張器
沅江
張家寨
始遷祖添祥公,字學上,號步云(明義-翔-器-添祥—敬宗—學上),原籍江西吉安府廬陵縣,明洪武間占籍沅江郎保四都張家寨。清道光2年(1822)、光緒32年(1906)纂修族譜。
益陽
車山塘
始遷祖志良公(明義-翔-器-添祥—敬業(yè)—志良),明洪武間自江西吉水遷此開墾。后裔居車山塘、千家洲。
沅江郎荊堤三姑托
始遷祖修公(明義-翔-器-添祺—修),元至正間由廬陵縣占籍于此。清乾隆22年(1757)、同治8年(1869)、光緒32年(1906)纂修族譜。
溆浦
始祖翔公,先世籍四川綿竹,宋末官辰州。子四:庚、申、器、允,申留居沅陵;器、允徙新化;庚后遷溆浦,歷三代派分九房。庚之后裔分布城東、思蒙、低莊、張家橋等處。
張允
祁陽
始祖浚公,宋孝宗隆興2年(1164)葬于寧鄉(xiāng)縣溈山,其后裔散居于長沙、寶慶、衡州、永州、辰州各地??PO翔遷江西省泰和縣。翔子允遷沅陵縣,宋末復遷泰和縣西山鄉(xiāng),元初遷來祁陽。在縣內定居的有萬隆、萬盛兄弟和從弟萬純,其子孫分布在今邵東、衡南、祁東盤塘、永州和縣境芳名亭、絲塘沖、臘園、張公亭、白水等處。
武岡
始祖栻公長子焯生翔公,曾家江西泰和,復寓辰陽。翔公孫萬隆卒葬武岡楊林寺,隆公第三子再華,字學祖,戶名勝保,元泰定4年生,明永樂3年卒,落業(yè)武岡三陂田石壁江。1930年建支祠于田塘村。1949年纂有族譜。舊班:再德榖應彰,友本文天廷(范),范(元)世(國)國(京)惟(大)京(學)。合班:光宗思繼述,開胤啟賢良,慈孝承先志,倫正祚永昌。
零陵
發(fā)元坪
遠祖浚公,南宋西蜀錦竹人,葬寧鄉(xiāng)縣溈山。其子栻,后徙居衡陽,后裔居長沙、衡陽、寶慶、永州、辰溪等地。三世孫朝鳳于宋理宗時在江西為官,遂落籍泰和縣,四世孫允從泰和縣遷居湖南沅陵,宋末復遷江西泰和。五世孫萬隆、萬盛、萬祥于元初從江西泰和再遷湖南,萬祥居衡州,萬隆、萬盛居祁陽、邵陽。萬盛孫誨繁遷零陵發(fā)元坪,為零陵始遷祖。清初,萬盛嗣孫有人徙蜀,歷代繁衍,成為蜀中望族。
邵陽
曲塘
桎木山
始祖栻公,五代孫萬祥(通譜:明義-翔-允-萬盛、萬隆、萬祥),元大德年間自沅陵遷寶慶邵陽大東路洪橋,至明洪武年間遷曲塘桎木山。原派語:萬德再有志,永定世仲朝,興國承宗祖,安邦正泰良,義立名家澤,文開景運昌,士宏希上達,才大煥庭光。
益陽顏家灣
邵陽曲塘張氏十三世承祚,字云輝,清康熙年間遷益陽縣二十里顏家灣落居。
邵陽
坂沖
始遷祖添福公(通譜:明義-翔-允—萬隆—再詠—添福),元末始居邵陽縣北鄉(xiāng)坂沖花屋場。
湘鄉(xiāng)
桐溪
始遷祖添源公(通譜:明義-翔-允-萬隆-再果-才聰-添源),明宣德10年(1435)自江西吉水縣圳上太子廟奉令遷湘,開基于湘鄉(xiāng)縣錦古石鄉(xiāng)桐溪。族人分布于邵陽及川東等地。清乾隆43年(1778)建宗祠于田塅。族譜始修于道光5年(1825),光緒24年(1898)續(xù)修,1949年三修。至1948年,已傳20代,族人約1000人。
栻-炳
張明孫
湘鄉(xiāng)
歐源
譜稱宣公生焯、炳,炳生明經(jīng)、明養(yǎng)、明縑、明孫。明孫字耀南,法名十三郎,原籍江右,宋淳祐3年(1243)徙居湘鄉(xiāng)縣西南八十里歐源,今屬雙峰。歷八傳始分景洪、景信、景瑜。景瑜傳兩派至廷治、廷汲,治生應棟、應宿。汲生應奎、應舉、應試,衍為五房。清康熙55年(1716)始修族譜,乾隆14年(1749)續(xù)修,咸豐6年(1856)三修,光緒29年(1903)四修,1995年四修。乾隆16年(1751)建宗祠于歐源。派語:明世庚辛,德俊音思,景仲伯廷,應星嘉施,仁正后代,文學永隆(文學永隆四派改就公派)。
張明縑
長沙
樟樹亭
始祖栻公,十傳至漢瀹公(炳-明縑-梁-思禮-釗-正宗-彥道-履安-漢淪),原籍江西吉水縣鵝頸大坵。明永樂間偕弟漢清來楚南瀏邑東鄉(xiāng)第二都圭法里紅沙堡。后清公遷益陽。漢瀹公攜子釗公卜居星沙北門外鴛鴦井,繼居善化河西槽塘橋,后遷樟樹亭。譜尊漢瀹公為第一派,三世雄春、應春之后兄弟八人端、琢、鸞、浩、俊、杰、佺、俍,鸞、俍無傳,衍為六房。清嘉慶10年(1805)建宗祠于樟樹亭。咸豐7年(1857)創(chuàng)修族譜,光緒26年(1900)續(xù)修,1948年三修。派語:(自十派始)應正世大,光明顯耀,承紹人囗,永昭宗道,建立功囗,進修德業(yè),恢振先聲,蔚啟英哲。該族名人張捷書,長江水師岳州鎮(zhèn)總兵。
瀏陽蘭芬坪
始祖荊湖北路安撫使栻公,五世孫翼珍(炳-明縑-極-翼軫)始自長沙老龍?zhí)哆w瀏西蘭芬里。
益陽三堂街
始遷祖憲茂公(炳-明縑-杜-恩溥-鎰-錫祥-憲茂),明成化時由江西吉水宦游,卜居桃江三堂街楊家村。
張明隆
邵陽
渡頭橋
始祖興遠公,元季自新化縣徙邵陽縣三溪六都。長子寬甫分析邵陽縣富陽一都渡頭橋,今屬邵東。次子寬申留三溪六都茅田。
栻-炳-明經(jīng)-鎮(zhèn)-任泰-誠-興
張誠
長沙
一世祖誠公,南京臨淮人,元末為鹽商,往返于江都,后隨明太祖征戰(zhàn)有功,宦于長沙,遂家焉。清道光23年(1843)續(xù)修族譜。
寧鄉(xiāng)
茅埠
始祖誠公,字存真,官北平指揮,隨谷王自南京臨淮遷長沙,卒葬湘潭淦田。季孫信公,信公長子亮公立業(yè)于善邑鳳凰沖,次子升公居淦田,第三子勝公徙居寧鄉(xiāng)茅埠。清乾隆9年(1744)建宗祠于茅埠。光緒3年(1877)三支纂修通譜,堂號四益。
張興
湘潭
十畝丘
始祖興公,世居臨淮。明洪武初授永寧衛(wèi)指揮僉事。四世明公,自臨淮遷居長沙東屯渡,為該族一世祖。明生教公,遷湘潭熙春門外十余里灣橋,至六世子秀公,五子:楚寰、斗寰、銘寰、賓寰、云寰。清道光4年(1824)楚、斗、銘三房三修支譜,道光12年(1832)三房共建支祠于潭邑上四都十甲十畝丘。同治9年(1870)四修支譜,1913年又合長沙賓寰裔五修,堂號二銘、大忍。
張亮
邵陽寶豐沖
始祖亮公,明洪武初年自直隸省順天府山河縣牛角灣宦湘,卜居寶慶府邵陽城東關張家沖,后又遷至邵陽東鄉(xiāng)寶豐沖。族人分布在靖合、平六、槎江、保厘等鄉(xiāng)以及祁陽、四川秀山、巴縣、貴陽市等地。清道光年間建宗祠于靖合鄉(xiāng)侯家塘。族譜始修于嘉慶11年(1806),同治2年(1863)、宣統(tǒng)元年(1909)續(xù)修。
未知
張錫
長沙
峽山
宋紹興7年(1137)栻公隨父浚公由蜀來楚,居永州,后同葬寧鄉(xiāng)十都官山。栻七傳至元季文忠公昊,宦游江西,移寓豐城。明初子錫公護衛(wèi)南京,洪武3年(1370)由豐城坪壩街移居長沙峽山,至八派衍為四支。清康熙11年(1672)創(chuàng)修族譜,乾隆元年(1736)續(xù)修,同治8年(1869)三修,宣統(tǒng)3年(1911)四修。三修時有湖南巡撫劉崐及曾國荃序。譜以昊公為始祖,錫公為支祖,錫公子行清公為一派祖。派語:行文環(huán)廷,大朝顯明,宏啟開立,仕正必成,枝長葉秀,裔世昌榮,桂馥蘭馨,京楚聞聲。
注:本表據(jù)張勇、尋霖《湖南氏族源流》、張海瀛《中華族譜集成·張氏通譜(張銑、張而昌撰)》、張克剛《張氏南軒通譜》以及上圖館藏張宣公家譜整理?!逗鲜献逶戳鳌饭彩珍洀埵现?43支(長沙69支、湘潭25支、株州43支、衡陽2支、邵陽17支、益陽34支、常德21支、懷化43支、郴州22支、永州19支、岳陽31支、婁底5支、張家界12支)?!稄埵贤ㄗV》收錄以宣公為始祖支派37支?!稄埵夏宪幫ㄗV》收錄82支(張化孫非宣公裔除外)。據(jù)筆者核對,《湖南氏族源流》以宣公為始祖的支派約45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