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1《論語·陽貨》
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導讀】此章辨禮樂之本
【讀經(jīng)】
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玉,石之美者。圭璋之類。
帛,繒帛(白色絹或綢)。束帛之屬。
玉帛,行禮之物。
禮主于中而不在物。人之行禮,必先有敬心而外加以玉帛,始謂之為禮。孔子在這里明示,禮非但崇此玉帛而已,所貴者,乃貴其安上治民。
樂云樂云,鍾鼓云乎哉?
鐘鼓,樂之器。
樂主于和而不在聲。人之為樂,必先有和氣而發(fā)之以鐘鼓,始謂之為樂。樂之所貴者,貴其移風易俗,非謂貴此鍾鼓鏗鏘而已。若遺其本,專事其末,無其內(nèi),徒求其外,玉帛鐘鼓不得為禮樂。故孔子重言嘆之,明禮樂之本不在玉帛鐘鼓。
【參考譯文】
有一次有人聽到先生說:“人們總在談論禮——禮呀,禮呀,難道僅僅的說是玉帛這些禮物嗎?人們總在談論樂——樂呀樂呀,難道僅僅意味著鐘鼓這些樂器嗎?”
【補充一點常識】
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fā)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動。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抖Y記·樂記》
17.19《論語·陽貨》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導讀】此章戒人慎言
【讀經(jīng)】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
夫子是突然“欲無言”的嗎?
讀完整部《論語》可知,孔子并不是突然才有此“欲無言”想法的。少言無言,忘言忘道,廢去應問體道自冥效法天地是孔子始終如一的追求。這體現(xiàn)在《論語》各篇及《易經(jīng)》和《禮記·孔子家語》以及其他先秦諸子之書中。春秋時代王者之跡熄,孔子欲忘言不可得,不得已而言理,以答學者之問。于是才有了這部指導世人的萬世準則——《論語》。
在《論語》首篇《學而》中,夫子就提出"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勤勞敏捷說話卻謹慎)”才算好學;《為政》篇,當子貢問什么是君子時又說"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先把事情做好,再按照做的說)";《里仁》篇則言"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古人言語不輕易出口,就是怕自己的行動趕不上。)";接著又言"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愿說話遲鈍,做事敏捷)。至言無言,至為無為。到了《論語》接近尾聲之《陽貨》篇,夫子“欲無言”不僅是水到渠成更是夫子高行入世的真實回放。這一點,希望體會到夫子深意的學人和我一起踐行之?!兑住は翟~上》云:“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fā),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可不慎乎?!保ù笠猓貉哉摵托袆樱蔷恿⑸硖幨赖年P鍵。言行一旦發(fā)出,就成了事情成敗、人身榮辱的關鍵。怎能不慎重呢?)
繼續(xù)讀論語
欲,愿也?!队衿?· 欠部》
小子,子貢自稱。指弟子。
夫子以言之為益少,所以愿無言。
子貢聞孔子準備不說話了,就說:“夫子若不言,弟子們何所傳述?”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夫子開始以天不言而四時令行舉例子了。喻人若無言,但有其行,不亦如天地之大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原天地之美,達萬物之理。故夫子“欲無言”。
【參考譯文】
有一次有人聽到先生說:“我根本就不想說話。”子貢道:“如果您不再說話,我們這些學生怎么從您那里學東西,然后去教別人呢?”先生說:“(抬頭看看天吧)天說話了嗎?春、夏、秋、冬四季按照固定時間輪轉,自然的萬物仍然按照自身的節(jié)令生長??纯瓷咸?,它說話了嗎?
一點資料
【孔門大道】——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
孔子閑居,子夏侍。子夏曰:"敢問《詩》云'凱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謂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達於禮樂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無,以橫於天下,四方有敗,必先知之。此之謂民之父母矣。"
……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三無?"孔子曰:"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子夏曰:"三無既得略而聞之矣,敢問何詩近之?"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無聲之樂也。'威儀逮逮,不可選也',無體之禮也。'凡民有喪,匍匐救之",無服之喪也。"
……
"子夏蹶然而起,負墻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禮記·孔子閑居》
今天就到這里!
計1836字
2007-07-04 17:31
傳承經(jīng)典 傳播美與安寧 盡在雅蘭在世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