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身是來自日本的一種傳統(tǒng)食品,最出名的日本料理之一,它將魚(多數(shù)是海魚)、烏賊、蝦、章魚、海膽、蟹、貝類、牛肉、馬肉等肉類利用特殊刀工切成片、條、塊等形狀,蘸著山葵泥、醬油等佐料,直接生食。日語漢字將“刺身”寫作“刺身”,日語音為“灑西米”,羅馬音為"sashimi",中國一般將“刺身”叫作“生魚片”,因為刺身原料主要是海魚,而刺身實際上包括了一切可以生吃的肉類,甚至有豬大腸刺身、雞大腿刺身、馬肉刺身、牛肉刺身。在20世紀(jì)早期冰箱尚未發(fā)明前,由于保鮮原因,很少有人吃,只在沿海比較流行。
材料
刺身最常用的材料是魚,多數(shù)是海魚。常見的是金槍魚、鮭魚(三文魚)、鯛魚、比目魚、鰹魚、多春魚、魚參魚、魚師魚、鱸魚、鯔魚,等等;也有鯉魚、鯽魚等淡水魚。在古代,鯉魚則是刺身的上品。還有一些特殊的魚類,如章魚、魷魚、墨魚、鯨魚也是常見的材料。鯨魚可以片成較厚的魚片,但章魚、魷魚和墨魚卻不能片成魚片,而是利用這些魚自身的體形切成不算太薄的魚塊,當(dāng)然也可以算成魚片。除了魚片,還有整魚,一些長不大的微型魚,如果生吃、活吃的話,也就是一種美味的刺身。魚肉之外,還有生魚子,也可以成為刺身。至于香港人食用的生魚翅,在日本人看來也是一種刺身。但刺身并不限于使用魚,所用材料的范圍很廣,有螺蛤類(包括螺肉、牡蠣肉和鮮貝),有蝦(一種紅色的甜蝦)和蟹,有海參和海膽,還有雞肉(sasami,雞胸脯嫩肉)等等。
做法
原料:新鮮的加吉魚、三文魚、金槍魚、北極貝,裙帶菜,白蘿卜,切成均勻的細絲,調(diào)味品:綠芥末、日本醬油制作: 1.把蘿卜絲碼在盤子底下,把裙帶菜碼一些在蘿卜絲上。 2.把海鮮切成長約125px、厚約25px左右的細條,鋪在蘿卜絲上。要點:1.蘿卜絲可用專用工具切出。2.要想蘿卜絲看上去亮一些,可將切好的蘿卜絲放在涼水中泡一會兒。3.海鮮可以上自由市場去買,這樣比在超市節(jié)省很多錢,而且比較新鮮。4.所有的用料均不需再放任何作料,吃的時候蘸綠芥末和日本醬油即可。
食用指南
刀具
日本料理特別強調(diào)原料形態(tài)和色彩的賞心悅目。在做刺身時,如果用不合適的刀具或不鋒利的刀具,那切割時就會破壞原料的形態(tài)和纖維組織,造成脂類潰破,破壞原料本身的特殊風(fēng)味。 處理刺身的刀具相當(dāng)重要,制作者一般都有5至6把專用的刀,可分為處理魚類、貝類及甲殼類的刀,還可分為用于去鱗、橫剖、縱剖、切骨等用途的刀。另外,做刺身用得比較多的工具還有刺身筷。刺身筷細而長,一端尖細,專門用于將切好排好的片狀料擺放于盤中。
切法
食用刺身時,都要頂絲切,即刀與魚肉的紋理應(yīng)當(dāng)呈90°夾角。這樣切出的魚片筋紋短,利于咀嚼,口感也好。切忌順著魚肉的紋理切,因為這樣切筋紋太長,口感也不好。 刺身的厚度以咀嚼方便、好吃為度。這里講的“好吃”有兩層含義:一是容易入口,二是魚片的厚薄能充分體現(xiàn)原料的最佳味道。一般魚片厚約0.5厘米,例如三文魚、鮪魚、鰣魚、旗魚等。這個厚度,吃時既不覺膩,也不會覺得沒有料。不過有的魚得切薄一些,如鯛魚,因為這種魚的肉質(zhì)緊密、硬實,所以要切得薄才好吃。至于章魚之類只能根據(jù)各部位體形切成各不相同的塊了。還有的刺身,如牡蠣、螺肉、海膽、寸把長的小魚兒、魚子之類,則就無須勞動快刀,可以整個兒地食用。
裝盤
盛刺身的器皿必須用淺盤,一般是陶瓷淺盤,形狀則五花八門。生魚片多選用半圓形、船形或扇形等精美餐具作盛器,再以新鮮的番芫荽、紫蘇葉、薄荷葉、海草、菊花、黃瓜花、生姜片、細蘿卜絲、酸橘等作配飾料。
這些配飾料既可作裝飾和點綴,又可起到去腥增鮮、增進食欲的作用。例如,先在盤中鋪好紫蘇葉?或生菜葉?,再將切好的三文魚片以5~7片為一組?一人量?,擺在紫蘇葉上,旁邊用細蘿卜絲、番芫荽、黃瓜花等錯落有致地進行點綴,給人一種清爽的感覺。
另外,提供刺身菜肴時,原料要求有冰涼的感覺,一般可以先用冰涼凈水泡洗,或是先以碎冰打底,面上再鋪生魚片。出于衛(wèi)生考慮,還要先在碎冰上鋪保鮮膜,然后才放生魚片。
醬料
食刺身時山葵醬要適量,太多只會搶走刺身的原味。由于伴碟里面的菊花、白蘿卜絲、紫蘇等不只是為了美觀,故可用手將菊花瓣撕碎之后放在醬油里,那樣可使醬油香一點。
部分刺身也需要稍作加熱處理,例如蒸煮:大型的海螃蟹就用此法;炭火烘烤:將鮪魚腹肉經(jīng)炭火略為烘烤(魚腹油脂經(jīng)過烘烤而散發(fā)出香味),再浸入冰中,取出切片而成;
如果是夾著白蘿卜絲與刺身同吃,不僅可令口感爽一些,而且還可消除刺身的腥味并幫助消化。因為紫蘇具殺菌作用,所以可用來包著刺身吃,像包海膽吃的配搭就很好。吃刺身的同時,最好飲冰鎮(zhèn)的日本清酒或冰鎮(zhèn)的啤酒;另外,享用刺身時不可抽煙,因為煙味總是會影響到進餐者的嗅覺與味覺。
佐料
刺身的佐料大致有這樣幾種:醬油,山葵泥(淺綠色,類似芥末,日語稱為wasabi),醋,姜末,蘿卜泥,酒(一種“煎酒”)。在食用動物性刺身時,前二者幾乎是必備的,后數(shù)者則視乎地區(qū)不同以及各人愛好和食肆特色增減。酒和醋在古代則幾乎是必需的。有的地方在食用鰹魚(katsuo)時使用一種調(diào)入芥末/芥子泥的醬油。在食用鯉魚、鯽魚、鲇魚(ayu)時放入芥子泥、醋和日本黃醬(miso,漢字“味噌”),甚至還有辣椒末。
山葵又名綠芥末、青芥辣,取名綠芥末正是有意要與中國傳統(tǒng)的黃芥末區(qū)別開。雖然兩者都有類似的沖和辣,但卻來自不同的植物。黃芥末是植物的種子,山葵則是植物的根。山葵用漢語音譯為“瓦沙比”。瓦沙比含有烯丙基異硫氰酸化合物,也就是其獨特的香味和充滿刺激辣嗆味的來源,它能除去魚的腥異味,并有殺菌消毒、促進消化、增進食欲的作用。山葵的栽培很講究,它生長在山谷的溪水田里,并且必須是朝北的山谷,不能有直射陽光。那里的環(huán)境還不能有絲毫的污染,否則山葵難以成活。山葵的生長周期很長,一般要四年才可以收獲。為了不損傷山葵枝,摘取時必須用手去完成。山葵的枝丫和葉子,都是做芥末醬的用料。
山葵醬有膏狀、粉狀和泥狀三種。泥狀的山葵醬來自于現(xiàn)磨山葵,是將新鮮山葵洗凈后,用細眼刨茸器刮擦成茸,或以鯊魚皮作砂皮,磨擦成茸,這泥狀的口味最好。泥狀的山葵醬可以捏塑各種形狀,如秋葉形、心形等,然后放在生魚片旁邊,除了起調(diào)味作用以外,還能起點綴、襯托的作用,增加美感。粉狀的山葵醬要先用水調(diào)和以后才能使用,粉和水的比例為1∶2。調(diào)和均勻以后,還應(yīng)當(dāng)靜放2至3分鐘,以便其刺激的辣嗆味和獨特的風(fēng)味產(chǎn)生。不過調(diào)好后應(yīng)當(dāng)盡快使用,否則辣沖味會揮發(fā)。膏狀的山葵醬是成品,像牙膏一樣,用時擠出即可。
山葵醬在使用時,總是與醬油為伴的。山葵醬提供刺激味,解除生料的腥異味;醬油則提供咸味、鮮味,調(diào)和整體的美味。醬油有許多品種,從大類上說,有釀造的和人工化學(xué)合成的;從口味上說,有濃有淡,顏色也是有深有淺。日本醬油有濃口和淡口之分,中國醬油有生抽和老抽的之別。因此,我們在將其與刺身搭配時,最好根據(jù)所用原料及客人的口味偏愛而定。刺身原料厚的、大的,醬油就應(yīng)濃厚一些,反之,醬油則可淡一些。
吃法
按照日本人的習(xí)慣,刺身應(yīng)從相對清淡的原料吃起,通常次序如下:北極貝、八爪魚、象拔蚌、赤貝、帶子、甜蝦、海膽、魷魚、金槍魚、三文魚、劍魚。好多人都誤認為吃刺身時蘸山葵泥是為了殺菌,其實不然———這只是為了更好地調(diào)動魚生的原汁原味。需要提醒的是,我們吃刺身時千萬不要用筷子攪拌小碟中的醬油和山葵泥,因為地道的日本人認為這是不禮貌的用餐舉動,是不懂得正確品嘗刺身的表現(xiàn)。
當(dāng)一盤殺西米擺在我們面前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具有美感的造型,因此要等所有的就餐者都欣賞完了以后,方可動筷品嘗。先把一只空盤和一只裝有醬油的小碟放在面前,用筷子夾一片生魚片放在空盤里,再夾取適量的瓦沙比放在魚片上,然后將魚片折疊,蓋住瓦沙比,蘸上醬油,拈起來送入口中。剛開始咀嚼時,我們能輕易品嘗出三種味道,即魚的本味,醬油的鮮味,瓦沙比的香味(富有刺激性的辣嗆味)。隨著不斷地咀嚼,魚肉越嚼越爛,越嚼越碎,你會感覺滿口生津,這時殺西米也變成了復(fù)合味。瓦沙比氣味沖鼻,像吃沙瓤西瓜一樣,有“沙”的感覺,既辣又香。香、甜、沙、咸、辣混為一體,自然十分美妙。吃完一種魚的殺西米,最好是再吃一口黃瓜或蘿卜絲,或是吃一小片生姜,以便你再品嘗另一種魚的殺西米。
詳細介紹日式刺身常用調(diào)料的制作方法
|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