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解決職場焦慮問題?
文字:靜心齋
封面圖:Pixabay
焦
Anxiety
慮
在職場中,你是否也經(jīng)歷過以下場景:
1. 本來規(guī)劃好兩天完成的工作因為突如其來的會議活動只剩一天時間來做了;
2. 一不小心聽到有人在茶水間議論自己;
3. 和同事埋怨領導的時候突然領導的親信從身邊經(jīng)過;
4. 開大會的時候被指責工作失職;
……
在遇到這些場景的當下,很多人倍感壓力,慢慢的,時間久了沒有解決,越發(fā)焦慮,甚至可能衍變成疾病。
然而,想要預防和緩解職稱焦慮問題并不難,我們只需要分析出焦慮的本質原因,并尋找合適的解決辦法。
理解焦慮
焦慮并不可怕,它只是眾多情緒、情感狀態(tài)的一種,更多的時候它是一種復合型的情緒,
包含了恐懼、緊張、不安、慌張等等。
它是對未發(fā)生的事件的一種抵觸心理——相反于對未發(fā)生事件的“期待“心理。
(排除生理性焦慮,暫不做討論)
為什么焦慮?
產(chǎn)生焦慮的原因很多,就如同它的本質是復合型的一樣,它產(chǎn)生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
就拿以上職場中常見的這四種情況列舉焦慮的原因:
1. 本來規(guī)劃好兩天完成的工作因為突如其來的會議活動只剩一天時間來做了;
2. 一不小心聽到有人在茶水間議論自己;
3. 和同事埋怨領導的時候突然領導的親信從身邊經(jīng)過;
4. 開大會的時候被指責工作失職;
1. 對自己的「無能」感到恐懼;
2. 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害怕被孤立;
3. 自我暴露導致的恐懼感和羞恥感;
4. 羞愧、自責、無力感,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深入解讀——如何緩解這些職場焦慮
1
無能焦慮
對自己 「無能」的恐懼感其實是一種想要在社會上生存下去的本能反應,而焦慮的本身其實是對“不希望自己被社會淘汰”而感受到的情緒。
這種情況下,如果是緊急事件,就想辦法突擊補能力,如果是非緊急事件,那就做好長期規(guī)劃補全自己的能力短板。
點擊這里:
詳細描述了補能力的階段和如何補能力的方法。
2
自尊不足
過分在意他人看法,害怕被孤立,是一種自尊(self-esteem)不足的表現(xiàn)。
自尊[1]更多地體現(xiàn)在自我肯定,自愛,自我認知。
簡單來說,是一種【認可自己作為自己而存在】的狀態(tài)。
通常情況下,低自尊會和這種過分在意他人感受、焦慮連接在一起[2]。
對自己的肯定不足,也就會從他人那里找補,但關鍵是——
當我們自己都找不到自己身上的“可愛”之處,又如何去說服別人來找到這些“可愛”的地方呢?
即使別人找到了,我們也不會百分百的認可吧?
所以說,真的想要緩解過分在意他人看法這個問題,那么,我們自己就需要:
找自己的不足,
認可自己并不完美,
因為不完美,所以要嘗試變得更好,
再逐漸過渡到,認可自己的所有。
3
自我暴露
對于自我暴露而導致的羞恥和恐懼,有一種原因和以上第二條類似,但也還有一種原因是因為:意識到了自己的“膚淺”,因為我們意識到——原來自己這么容易就被人看穿了。
出于這樣的想法,我們感到焦慮:自己和別人活一樣長,別人卻有那么多人生經(jīng)驗,那么多層次感,自己怎么就只有薄薄的一層,一下就被看穿了?
但我們要相信,每個人的經(jīng)歷、人生都是不可復制的,
單薄的壞處可能是少了歷練,好處是簡單輕松;
復雜的壞處是更容易在過程中被擊垮,好處是經(jīng)驗、歷練。
真誠的面對自己的經(jīng)歷!
4
價值缺失
羞愧、自責、無力感,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這種時候可以分兩種情況解讀,
第一種是我們有目標,第二種是沒有目標。
a. 在有目標的情況下,當我們在工作中失誤,被指責了,沉浸在情緒中很難解決問題。所以首先要客觀地分析我們的錯誤是否會影響到自己目標的達成。
如果沒有影響自己的目標,那就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目標上去。
如果有影響到自己的目標,那就考慮如何彌補這件事情對目標造成的負面影響:修正、改錯、認錯、重新再做等等,都嘗試一遍。
b. 在沒有目標的情況下,我們很容易被漫無目的挫敗感打擊。
這種時候,直面自己沒有目標的事實,并且嘗試給自己樹立目標和方向。
找到目標、為目標而努力是建立價值感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面對以上的職場焦慮問題,我們作為職場人,大多數(shù)時候會因為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走不出來,被情緒淹沒,被情緒問題困擾。
這里我們嘗試把一些感性的描述,帶入更多的理性思考,和一些可以實踐的方法,讓職場人不再受焦慮困擾。
畢竟,我們來到職場,
是來“干活”的,
不是“談感情”的!
References
[1] Alsaker, F. , & Kroger, J. . (2006). Self concept, self-esteem, and identity.
[2] Byrne, B. . (2000). Relationships between anxiety, fear, self-esteem,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adolescence. Adolescence, 35(137), 201-215.
關注我們 · 收獲更多思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