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全面詳盡的小兒6種咳嗽中醫(yī)辨證施治 附:病案分享

咳嗽是小兒肺部疾患中的一種常見癥候,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尤以冬春為多。外界氣候變化劇烈,常能直接影響肺氣宣肅,造成咳嗽。小兒臟腑脆嫩,衛(wèi)外不固,更易發(fā)生。各年齡段均可發(fā)病,尤以3歲內(nèi)小兒更為多見。

病因病機

《素問·咳論》提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說明其他臟腑的病變,均能夠影響肺的生理功能,而發(fā)生咳嗽。小兒咳嗽分外感咳嗽和內(nèi)傷咳嗽。但小兒由于“肺常不足”而又寒暖不知自調(diào)的生理特點。因此,外邪入侵是小兒咳嗽的主要因素。風(fēng)、寒、署、濕、燥、火六淫之氣及疫癘等外邪均可致病。小兒“脾常不足”,乳食不能自節(jié)的生理特點,脾虛損致咳是小兒內(nèi)傷咳嗽的主要因素。

辨證施治

1.風(fēng)寒咳嗽

【證候】咳嗽頻作,喉癢聲重,痰白稀薄,鼻塞流涕,惡寒無汗,發(fā)熱頭痛,舌苔薄白,脈象浮緊,指紋浮紅。

【證候分析】風(fēng)寒束肺,津液輸布不利,留滯肺絡(luò),凝而為痰,痰阻氣道,故咳嗽頻作,痰白稀薄。諸癢皆屬于風(fēng),風(fēng)邪內(nèi)郁于肺,肺主聲,故喉癢而咳聲重濁。風(fēng)寒外束,表邪不解,故見發(fā)熱頭痛,惡寒無汗。舌苔薄白,脈象浮緊,指紋浮紅,均屬風(fēng)寒外侵之象。

【治法】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方藥】金沸草散加減。金沸草、前胡、荊芥、細辛、半夏、茯苓、甘草、生姜、大棗。

金沸草可順氣化痰,前胡、荊芥、細辛可祛風(fēng)散寒,半夏、生姜溫化寒痰,茯苓、大棗健脾,甘草和中,調(diào)和諸藥。

【加減】寒邪重加炙麻黃,杏仁;痰多加橘紅、紫菀、JII貝母、炒白術(shù);鼻塞流涕重加辛夷、蒼耳子;喉癢聲重加蟬衣、射干;夾里熱者,去細辛,加金銀花、黃芩以解肺經(jīng)內(nèi)郁之熱。若兼濕邪者,見咳嗽痰多,胸脘滿悶,苔白膩,治應(yīng)散寒宣肺,佐以燥濕祛痰,以杏蘇散加減。

病案1

黃某,2歲3月,男。

【初診】2009年11月5日以“咳嗽3天”之代訴。打噴嚏,流清涕,鼻塞,咳嗽頻繁(晨起重),無發(fā)熱,納差,舌苔薄白,脈浮緊。查體:雙肺呼吸音粗,散在干鳴音,未聞及濕鳴音。胸片報支氣管炎征象。血常規(guī)報:WBC 4.3×109/L,NEUT 32%,LYM 66.7%。

【治法】中醫(yī)診斷為風(fēng)寒咳嗽,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方藥】金沸草4 g,前胡4 g,荊芥4 g,半夏3 g,茯苓5 g,炙麻黃2 g,川貝4 g,杏仁3 g,橘紅3 g,紫苑3 g,炒白術(shù)4 g,甘草1 g。2劑,水煎服,每劑煎150 ml,頻服,每日1劑。

【二診】咳嗽減輕,食納好轉(zhuǎn),晨起時有流清涕,鼻塞,大便稀黃,舌苔薄白,脈浮。上方去前胡,加炒扁豆3 g、太子參6 g。再進2劑而愈。


2.風(fēng)熱咳嗽

【證候】咳嗽不爽,痰黃黏稠,口渴咽痛,鼻流濁涕,伴有發(fā)熱頭痛,惡風(fēng)汗出,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象浮數(shù),指紋浮紫。

【證候分析】風(fēng)熱之邪,首犯咽喉。亦可直犯氣道。使肺失清肅,氣道不宣,見咳嗽不爽,鼻流濁涕,風(fēng)熱客肺,肺主皮毛,皮毛疏泄,見發(fā)熱頭痛,惡風(fēng)汗出。風(fēng)熱之邪灼津煉液成痰,見痰黃黏稠,不易咯出。咽為肺之竅,肺熱津傷,見口渴咽痛。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象浮數(shù),指紋浮紫為風(fēng)熱之邪由衛(wèi)表內(nèi)犯氣道之象。

【治法】疏風(fēng)肅肺,化痰止咳。

【方藥】桑菊飲加減。 桑葉,菊花,杏仁,連翹,薄荷,桔梗,蘆根,甘草。方用桑葉、菊花、連翹、薄荷以辛涼透表,疏散風(fēng)熱,杏仁、桔梗宣肺化痰止咳,蘆根清熱生津,甘草調(diào)和諸藥,則肺清咳止。

【加減】發(fā)熱較高,口渴甚者加生石膏、天花粉、黃芩;咽喉紅腫痛甚者加牛蒡子、射干、玄參、大青葉;痰多者加天竺黃、瓜萎皮、膽南星、川I貝母;咳重者加百部、炙枇杷葉、炙桑白皮、前胡;大便干結(jié)者加制大黃;血熱者加白茅根、丹皮。若兼濕邪,見胸悶汗多、咳嗽痰多、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上方加薏苡仁、茯苓、滑石、蔻仁、半夏、竹葉、厚樸。若夾暑邪,見咳嗽胸悶,心煩口渴,舌紅苔少,脈象細數(shù),方選六一散加竹葉、鮮藿香、鮮佩蘭、前胡、香薷等。

病案2

張某,2歲8月,女。

2009年5月14日以“咳嗽2天”之代訴??人?,痰多,咯痰不爽,痰黃黏稠,口渴咽痛,音啞,鼻流濁涕,伴有發(fā)熱,惡風(fēng)汗出,納差,大便干,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象浮數(shù)。查體:雙肺呼吸音粗,散在干鳴,未聞及濕鳴。胸片報支氣管炎征象。血常規(guī)報:WBC 12.4×109/I。,NEUT 72.1%,LYM 26.7%。

【治法】中醫(yī)診斷為風(fēng)熱咳嗽。治宜疏風(fēng)肅肺,化痰止咳。

【方藥】桑葉6 g,菊花5 g,杏仁5 g,連翹5 g,薄荷3 g,桔梗3 g,蘆根8 g,全瓜蔞5 g,川貝母4 g,百部4 g,炙枇杷葉4 g,制大黃3 g,茯苓5 g,甘草2 g。2劑,水煎服,每劑煎150 ml,頻服,每日1劑。

【二診】咳嗽明顯減輕,體溫正常,咯痰利,咽痛減輕,仍音啞,無流濁涕,食納好轉(zhuǎn),大便暢,舌尖紅,苔薄黃,脈數(shù)。上方去制大黃、蘆根加炙桑白皮5 g、射干4 g、玄參5 g。再進2劑而愈。


3.痰熱咳嗽

【證候】咳嗽痰多,黏稠難咳,發(fā)熱面赤,目赤唇紅,口苦作渴,煩躁不寧,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苔黃膩舌紅,脈象滑數(shù),指紋紫滯。

【證候分析】本證多由陽盛之體外感風(fēng)寒之邪入里化熱,煉液成痰;亦可風(fēng)熱咳嗽熱勢高,痰熱日盛轉(zhuǎn)化成痰熱咳嗽;亦可因肝熱心火素蘊、煉液成痰,逆乘于肺;亦可由食積內(nèi)熱,火熱上熏,煉液成痰而引發(fā)本證。氣火上升,肺失清肅,見發(fā)熱面赤、目赤唇紅。心火亢盛,血熱妄行,見口苦作渴,煩躁不寧,小便短赤。肺氣不降見大便干燥。痰隨肺氣上逆見咳嗽痰多,黏稠難咳。苔黃膩舌紅,脈象滑數(shù),指紋紫滯為痰熱內(nèi)盛之象。

【治法】清熱化痰,宣清肺氣。

【方藥】清寧散加減。 藥用桑白皮、葶藶子、赤茯苓、車前子、炙甘草、生姜、大棗。桑白皮、葶藶子清肺降逆,化痰止咳;赤茯苓、車前子祛痰清熱止咳,并引熱下行,清抑心火;炙甘草、大棗調(diào)和諸藥;生姜辛散降逆。則痰熱下降,肺氣得以清肅,則咳逆自止。

【加減】表熱未解者加銀花、連翹等;表寒未解者加荊芥、麻黃、紫菀等;食積內(nèi)熱者加焦三仙、萊菔子等;痰多黃而黏者加貝母、天竺黃、膽南星、竹瀝等;熱盛者加黃芩、梔子、大青葉、大黃等。

病案3

陳某,3歲7月,男。

【初診】2009年6月15日以“發(fā)熱,咳嗽3天”之代訴。咳嗽痰多,黏稠難咳,發(fā)熱面赤,口渴喜冷飲,納差,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苔黃膩舌紅,脈象滑數(shù)。體溫38.8"C。咽充血,扁桃體I。腫大,雙肺呼吸音粗,散在干鳴音,未聞及濕鳴音。胸片報支氣管炎征象。血常規(guī)報:WBC 9.4×109/L,NEUT 28.1%,LYM60.7%。

【治法】中醫(yī)診斷為痰熱咳嗽。治宜清熱化痰,宣清肺氣。

【方藥】桑白皮6 g,葶藶子4 g,赤茯苓6 g,車前子4 g,炙甘草2 g,大棗4枚,川貝母5 g,菊花5 g,黃芩5 g,大黃(后下)3 g,黑梔子5 g。2劑,水煎服,每劑煎200 ml,頻服,每日1劑。

【二診】咳嗽減輕,喉中痰少,體溫正常,咯痰利,食納好轉(zhuǎn),大便暢,舌紅,苔薄黃稍膩,脈滑數(shù)。上方去大黃、黑梔子,再進2劑而愈。


4.痰濕咳嗽

【證候】咳嗽痰壅,色白而稀,胸悶納呆,神疲困倦,舌質(zhì)淡紅,舌苔白膩,脈象滑或濡,指紋紫滯而沉。

【證候分析】本證由外感濕邪,內(nèi)犯于肺,形成上焦?jié)裥埃瑵裥肮谭?,聚濕成痰,形成痰濕;素體脾胃虛弱,痰濕從脾胃滋生,上漬于肺;腎陽虛水濕泛濫,水濕上犯于肺,亦可形成痰濕。痰濕壅于氣道,氣失宣展、宣肅失司而咳嗽不暢,胸滿痞悶,咳嗽痰壅,色白而稀。濕邪礙脾,脾失運化,食欲不振,故納食呆滯。舌質(zhì)淡紅,舌苔白膩,脈象滑或濡,指紋紫滯而沉,為痰濕內(nèi)停之征。

【治法】燥濕化痰,宣肺止咳。

【方藥】二陳湯加減。 藥選陳皮、半夏、茯苓、炙甘草。方中陳皮、半夏以利氣燥濕化痰,降逆止嘔。茯苓、炙甘草調(diào)脾運濕祛痰。諸藥運用則脾能健運,痰濕漸化,而咳嗽可愈。

【加減】兼見嘔吐者,加用竹茹、生姜;胸悶不適者加枳殼、蘇梗、木香;夾食者加神曲、麥芽、山楂、雞內(nèi)金;咳重者加杏仁,紫菀、款冬、炙枇杷葉;濕勝者加薏苡仁,蒼術(shù)、厚樸;郁而化熱者加桑白皮、JlI貝母、天竺黃、黃芩、膽南星等清熱化痰之品。

病案4

趙某,3歲10月,男。

【初診】2009年9月12日以“咳嗽6天”之代訴??人蕴刀?,色白而稀,納呆,舌質(zhì)淡紅,舌苔厚膩稍黃,脈象滑。查體:體溫36.8℃。咽稍充血,雙肺呼吸音粗,散在干鳴音,未聞及濕鳴音。胸片報支氣管炎征象。血常規(guī)報:WBC8.3×109/L,NEUT 58.7%,LYM 38.5%。

【治法】中醫(yī)診斷為痰濕咳嗽。燥濕化痰,宣肺止咳。

【方藥】陳皮4 g,半夏4 g,茯苓8 g,炙甘草2 g,川貝母4 g,黃芩4 g,薏苡仁10 g,炒白術(shù)6 g,枳殼4 g,杏仁4 g,焦三仙各4 g,厚樸4 g,桑白皮6 g,紫菀5 g。3劑,水煎服,每劑煎150 ml,頻服,每日1劑。

【二診】咳嗽減輕,痰減少,食納好轉(zhuǎn),舌質(zhì)淡紅,苔白稍膩,脈滑。上方去黃芩、加白蔻仁(后下)4 g,再進3劑而愈。


5.陰虛燥咳

【證候】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癢聲嘶,手足心熱,午后潮熱,或咳嗽痰中帶血,舌質(zhì)紅,舌苔滑剝或無苔,脈象細數(shù),指紋沉紫。

【證候分析】本證可因外感秋燥之邪引起,涼燥之邪多從皮毛而人,溫燥之邪多從上受,先犯口鼻咽喉,迅速下傳侵犯氣道;亦可以因溫?zé)峋煤螅蛞罕蛔?,則陰虛生燥。無論涼燥,還是溫燥,或是溫?zé)峋煤箨巶?,皆可耗傷肺陰,影響肺的宣發(fā)肅降,而發(fā)生咳嗽干咳無痰,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癢聲嘶。陰虛則生內(nèi)熱,故手足心熱,午后潮熱。熱傷肺絡(luò)則出現(xiàn)咳嗽痰中帶血。舌質(zhì)紅,舌苔滑剝或無苔,脈象細數(shù),指紋沉紫為肺陰受損,陰虛內(nèi)熱之象。

【治法】滋陰潤燥,潤肺止咳。

【方藥】沙參麥門冬湯加減。 藥選沙參、麥冬、玉竹、天花粉、桑葉、白扁豆、甘草。方中沙參、麥冬、玉竹、天花粉養(yǎng)陰潤燥、滋陰清熱。桑葉辛潤開宣肺氣,既可以潤燥,又可以宣肺止咳。扁豆下氣和中,使方藥補而不膩。甘草調(diào)和藥性。

【加減】陰虛熱甚者加元參、生地黃、知母、蘆根養(yǎng)陰清熱;骨蒸潮熱、盜汗者加地骨皮、炙鱉甲、青蒿、銀柴胡、煅龍骨、煅牡蠣滋陰退熱;咳甚痰中帶血者加白茅根、白及、清阿膠清肺止血;咳甚者加川貝母、炙枇杷葉、百部潤肺止咳;大便燥結(jié)者加麻仁、肉蓯蓉、當(dāng)歸以潤腸通便。

病案5

韓某,6歲5月,男。

【初診】2008年10月7日以“咳嗽半月”之代訴。干咳無痰、夜間為主,夜間汗多,口渴咽干,喉癢聲嘶,手足心熱,午后潮熱,舌質(zhì)紅,苔少,脈象細數(shù),大便正常。查體:體溫36.9。C。咽稍血,雙肺呼吸音粗,散在干鳴,未聞及濕鳴。胸片報支氣管炎征象。血常規(guī)示:WBC 6.2 X 109/L,NEUT 55.9%,LYM39.9%。

【治法】中醫(yī)診斷為陰虛燥咳。治以滋陰潤燥,潤肺止咳。

【方藥】沙參6 g,麥冬6 g,玉竹6 g,天花粉6 g,桑葉6 g。扁豆6 g,甘草2 g,地骨皮6 g,蘆根8 g,JIl貝母6 g,杏仁5 g,太子參10 g,五味子3 g。3劑,水煎服,每劑煎250 ml,頻服,每日1劑。

【二診】咳嗽減輕,夜間盜汗減少,無聲嘶,口渴明顯好轉(zhuǎn),仍訴咽干,無午后潮熱,納差,舌尖紅,苔薄白,脈象細。上方去蘆根、玉竹再進三劑而愈。


6.肺虛久咳

【證候】咳而無力,痰白清稀,面色咣白,氣短懶言,語音低微,喜暖畏寒,體虛多汗,舌質(zhì)淡嫩,舌苔薄白,脈象細無力,指紋色淡紅而沉。

【證候分析】肺為氣之主,肺虛則氣無所主,咳而無力。肺氣虛于內(nèi),則衛(wèi)氣虛而表衛(wèi)不固,則體虛多汗。肺氣虛損,氣不足息,則氣短懶言。肺虛本臟色上浮于面,則面色發(fā)白,氣虛不榮于面則色白。氣虛則寒,故喜暖而畏寒。肺虛及脾,則水濕不能運化,故痰白清稀。舌質(zhì)淡嫩,舌苔薄白,脈象細無力,指紋色淡紅而沉,屬肺脾氣虛之象。

【治法】補肺益氣,化痰止咳。

【方藥】玉屏風(fēng)散加減。黃芪、防風(fēng)、白術(shù)。方中黃芪補益脾肺之氣,并固表,大補衛(wèi)氣,起到補氣固表止汗的作用;防風(fēng)肅散外邪,防止黃芪固表斂邪;白術(shù)健脾燥濕益氣,健脾則水濕得以運化,起到祛痰的作用,同時健脾還可以起到培土生金,補益肺氣的作用。

【加減】常加紫菀、陳皮、半夏以化痰止咳;咳頻者加五味子以斂肺氣;畏寒肢冷者加干姜、附子;脾虛甚者加茯苓、太子參、黨參健脾益氣以化痰;納差便溏者加砂仁、訶子;神怯氣弱者加煅牡蠣、金櫻子、益智仁等藥物。

病案.6

劉某,4歲8月,男。

【初診】2009年11月8日以“咳嗽1月余”之代訴。咳而無力,痰白清稀,氣短懶言,喜暖畏寒,多汗,納差,大便可,舌質(zhì)淡嫩,舌苔薄白,脈象細無力。查體:體溫36.2。C。雙肺呼吸音粗,散在干鳴音,未聞及濕鳴音。胸片報支氣管炎征象。血常規(guī)報:WBC 3.1×109/i。,NEUT 30.1%,LYM 67.8%。

【治法】中醫(yī)診斷為肺虛久咳。治宜補肺益氣,化痰止咳。

【方藥】黃芪10 g,防風(fēng)6 g,白術(shù)6 g,太子參8 g,茯苓8 g,陳皮4 g,紫菀4 g,五味子4 g。4劑,水煎服,每劑煎200 ml,頻服,每日1劑。

【二診】咳嗽減輕,精神食納好轉(zhuǎn),出汗減少,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上方加款冬花3 g,半夏3 g,枳殼3 g。再進4劑而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本人對咳嗽的八種臨床辨別與用藥
用什么藥才能夠治好感冒引起的咳嗽?
咳嗽老是不好怎么辦?
咳嗽種種——中醫(yī)
哮證中醫(yī)治療經(jīng)驗根治方5首
王立忠:治喉源性咳嗽良方賞析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