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一個孩子長得多好看、能力多優(yōu)秀,他終將走向社會,變成社會的一份子。
所以,學(xué)會和他人相處,是孩子終生無法繞過的課題。
——鹿媽
作者 | 李核桃
來源 | 女兒派(洞見旗下賬號)
近日,郎平在某綜藝上分享了一個故事。
她有一個教師朋友,從小到大對孩子管束頗多。
孩子新結(jié)交了一些朋友,教師朋友說:“你不要跟這些孩子玩,他們是不好好學(xué)習(xí)的孩子?!?/span>
孩子成年后,生活圈子小得可憐,一個朋友都沒有。
假期就躲在家里玩游戲,特別宅,最后連大學(xué)都沒上。
教師朋友這時候急了,對孩子說:“我也不能老養(yǎng)你,你要出去找工作啊?!?/span>
孩子卻說:“我不去工作?!?/span>
因為從小沒有跟同齡人好好玩過,孩子不太懂如何與人打交道,害怕接觸人,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社交恐懼。
郎平覺得特別惋惜。
“其實這是個特別聰明的孩子,現(xiàn)在等于就是毀了。”
這件事也給郎平提了一個醒:孩子如何交朋友,父母不要做太多的干涉。
“小孩子只要不出格,就讓他們玩吧。”
好好學(xué)習(xí)固然重要,但積累社交經(jīng)驗也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
正如郎平在節(jié)目中所說,父母過度干涉孩子社交,是很危險的。
小時候,我跟同學(xué)鬧矛盾,被氣哭了,回去告訴大人。
大人說:“那個孩子就是調(diào)皮,下次你別跟他玩了?!?/span>
班里轉(zhuǎn)來一個女生,染了黃頭發(fā),我覺得很新奇。
大人說:“好孩子誰染頭發(fā)?你少跟她玩。”
同桌是一個愛美的小姑娘,喜歡照鏡子、扎各種發(fā)型,衣服混搭著穿。
大人又說:“她心思都在打扮上,不在學(xué)習(xí),別跟她玩。”
類似“某某如何如何不好,你別跟她玩”這樣的叮囑,從小到大我聽了太多。
現(xiàn)在的我經(jīng)常感到寂寞,知心朋友就那么幾個,到了新環(huán)境也要很久才能適應(yīng)。
我渴望有很多朋友,但每認識一個朋友,我很快就能在她身上找到“如何如何不好”的地方。
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span>
我也明白這個道理,但實踐中往往不由自主就進入一個社交死胡同。
現(xiàn)在回想,就是因為小時候缺乏與同齡人的磨合、溝通、對峙、談判、妥協(xié),缺乏孩子之間那種“一會兒打架一會兒又和好”的不較真社交態(tài)度,我才對交友這件事形成嚴肅刻板的印象。
北京大學(xué)心理與認知科學(xué)學(xué)院教授魏坤琳指出:
“孩子的朋友圈應(yīng)該是自然形成的,家長要讓他們自然篩選?!?/span>
你要知道,孩子是從來不在乎朋友是什么家庭出身的,能玩到一起就好。
讓孩子以自己舒服的方式交朋友,他才能在自然篩選中積累起豐富的社交經(jīng)驗,自如地應(yīng)付人際關(guān)系。
不用擔心孩子學(xué)壞,父母的三觀就是孩子的三觀。
令人不適的友誼,孩子也會自行遠離。
杭州有個小女孩叫王紫萱,爸爸不擅長社交,媽媽脾氣急。
她因此受到影響,跟同齡人處不好,每次到了新環(huán)境都很難融進去。
媽媽便為她安排了一個party,邀請小朋友來玩,并貼心地制訂了一系列“交友方案”。
party上的座次安排,她手把手地教女兒:你坐這里,某某坐這里,某某坐那里。
與人打招呼,媽媽一句話一句話教她怎么說,教她背歡迎詞,甚至連歡迎時的語氣都要提前演練好。
還帶她彩排流程,讓女兒像導(dǎo)游一樣提前走一遍玩耍路線,一路說什么、做什么,都要記住臺詞。
小朋友們來到后,媽媽又鼓動女兒去接待、歡迎、致辭。
本是孩子之間開開心心玩耍的party,被媽媽安排得像個典禮。
孩子完全體驗不到交友的樂趣,只感受到“典禮”的程式化和無趣,非常抗拒。
女兒經(jīng)常忘詞,媽媽或批評或指責,或見縫插針讓她鞏固記不熟的交際用語。
媽媽操碎了心,孩子卻玩得一點也不開心。
玩耍中,女兒想要另一個孩子的氣球,媽媽連忙上前指責“不可以這樣”。
女兒當眾丟面子,便越發(fā)蠻橫,把氣撒到另一個孩子身上。
諷刺的是,媽媽一邊鼓勵女兒多交朋友,一邊又用功利化社交,為她限定朋友圈。
連參加party的三個小朋友都是媽媽“精心挑選”的。
其中一個叫“慢慢”的小朋友與女兒比較熟,便得到了特別優(yōu)待,歡迎詞都刻意加了一句與眾不同的。
這也導(dǎo)致女兒仍然只與慢慢玩得好,與其他兩位新朋友關(guān)系淡淡。
北京師范大學(xué)教育學(xué)博士錢志亮說:
“比起對孩子不聞不問的家長,最讓人感到頭疼的反而是那些對孩子過度重視的家長。”
交際用語一句句背,說話語氣一遍遍調(diào)試,連孩子做夢家長都暗示她要夢到朋友。
這樣事無巨細的指導(dǎo),看似體貼入微,實則細思極恐。
父母密不透風的管束,只會逼得孩子越發(fā)討厭社交。
有的家長可能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大家不跟你玩?沒關(guān)系,爸爸媽媽陪你玩。
綜藝《親愛的小課桌》上的凱凱媽就是這樣的。
媽媽平常給凱凱布置了太多作業(yè),導(dǎo)致凱凱沒時間跟同齡人玩。
在經(jīng)歷搭訕失敗、強行入群失敗、嚇唬小朋友以引起注意未果、自說自話等一系列尬聊后,他失落地離開了。
回家后他告訴媽媽:大家都不跟我玩,后來我就寫作業(yè)去了。
媽媽說:
“那也好呀,你要玩什么?你跟我講,我們晚上再陪你玩?!?/span>
大人跟孩子玩,怎能代替孩子們之間的玩呢?
主持人李艾說:
“大人總會讓著孩子,尤其是小孩子,所以小孩子必須要跟他的同齡人在一起,他才能感受到真正的人際關(guān)系是什么樣子的。”
孩子們之間,會爭搶玩具,會被拒絕,會意見不一致……有各種各樣的磨合。
他們會在反復(fù)磨合中逐漸找到彼此都舒服的交往方式,建立起情感聯(lián)結(jié)。
這個聯(lián)結(jié)過程是孩子憑自己的智慧爭取來的。
而大人卻不會跟孩子較真,往往在孩子不高興時妥協(xié)、退讓、放棄原則,但這不是真正的社交。
更重要的是,朋友帶來的快樂,是家長取代不了的。
因為大人很難像孩子一樣認真玩耍。
而孩子們之間卻可以玩得更開心,大家有分工、有配合、有協(xié)調(diào)、有分享,玩得真誠而暢快。
鼓勵孩子跟同齡人玩,就是讓他體驗交朋友的樂趣,感知社交的魅力,在玩樂中學(xué)會與人相處。
綜藝《告訴世界我可以》里有一個小女孩叫李愛楊,沒有上幼兒園。
她家有一整墻的圖書,媽媽教了她很多文化知識,她小小年紀就會背很多古詩,用英語講故事,自學(xué)了很多才藝。
她成長得很快樂,也很自信,連專注力都比一般小朋友強,才5歲就能連續(xù)看一兩個小時的書。
唯一的遺憾是,因為長期跟爸爸媽媽在家,沒有去幼兒園,她沒什么朋友,只有兩個成年人做朋友。
父母看她沒有提出來跟小朋友玩,并沒有意識到有什么不妥。
直到一次家庭聚會,她見到了幾個同齡小朋友。
她一方面很羞澀,不知道怎么同小朋友打招呼,另一方面看到同齡人又很開心,或瘋跑著追逐,或開心地玩游戲。
朋友要回家了,一向乖巧的她忍不住鬧情緒,怎么哄都哄不好。
父母明白了:孩子渴望交朋友,渴望同齡人。
他們這才下定決心,要送孩子去幼兒園,并計劃日常多聯(lián)系朋友,給孩子創(chuàng)造與同齡人相處的機會,不能老讓孩子躲在家里了。
看孩子玩得多開心啊!跟朋友一起,連轉(zhuǎn)個圈圈都是有趣的呢!
父母終于意識到:
再多的玩具,代替不了玩伴。
再優(yōu)秀的父母,代替不了朋友。
眾生萬象,各有不同。
讓孩子多接觸同齡人,他們才能見識人間百態(tài),體驗社交情感。
真正好的父母,不會拒絕孩子交朋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