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勇敢,有人會說,大仁大智恐怕不容易做到,但做一個勇敢的人總不難吧?那么于丹教授在這里所說的勇敢到底指的是什么?是不是僅僅用匹夫之勇就可以使自己有能力化解生命中的遺憾?論語中對于勇敢的定義又是怎么說的呢?
于丹語:
我們知道,孔子有一個大弟子,就是特別率性勇敢的子路,他對于勇敢的事情老是特別在乎。因為他老師曾經還調侃過,說過一句話,說這個世界要是有一天道不行我的道理真推行不了的話,我就要自己泛舟江海去了,到那天,我就帶著子路。子路特別高興,他說老師到那個時候就想帶我一個人。結果老師后面還有一句解釋,說就是因為子路這個人除了勇敢別的什么都沒有,我也就把他帶在我身邊吧。所以子路呢,是很勇敢,但是呢他勇敢又缺點內涵。他偏偏有這么一天,找老師問勇敢的事去了。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說老師你說,君子應該不應該崇尚勇敢?老師就給了他一個明確的界定。
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篇)
老師告訴他說,君子崇尚勇敢這沒錯,但是君子的勇敢是有約制的,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只有一個字,就是“義”。一個君子只要有了這個義字當先的勇敢,他才是一種仁義之勇,如果沒有這個字的話,他會以勇去犯亂,因為勇敢可能會攪動起來大亂,而這種情形如果發(fā)生在一個小人身上,就更麻煩了,如果他心中沒有義字的話,那他就會直接成了小偷、劫匪。就為盜了。我們想想今天,真正小偷劫匪你不能說他不勇敢,他穿門打戶,甚至可能越貨殺人,你說他不勇敢嗎?也就是說,沒有道德約束的勇敢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災害。
那么道義是什么呢?君子之勇真正崇尚的是什么呢?就是這種內心的制約,所以《論語》中還有這樣著名的一句話。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論語.里仁篇)
內心有所約制,而在社會上還經常有過失的人我見得不多,也就是說,一個人內心要經常對自己有日三省乎己的反躬自問,問問我今天有什么事做得好,做得不好,看看周圍的人所謂見賢思齊,見不肖則內自省。反省一下我可不可能這樣。這就是約制,也就是說,我們剛才說人生有遺憾,人的行為也有遺憾,但是你做錯了以后,如果你自己這樣去糾正的話,這就是一種真正的儒者所倡導的勇敢。這種勇敢就是君子之勇。
關于君子之勇,后來蘇軾在《留侯論》中曾有這樣的論述: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jié),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哉也?!?br>
這是什么意思呢?他解釋了真正的豪杰志士心靈之勇是何等境界,這種過人之節(jié)能夠忍受人情有所不能忍者的人,這是一種胸懷,所以什么人是勇敢的?像韓信那樣,可以受胯下之辱的人,最后他可以為劉邦決勝千里之外,他不會像一般的人,所謂匹夫見辱,拔劍而起,一瞬間就繃不住了,這樣的人是做不了大事的。也就是說,你自己真知道你是誰的話,這種勇敢有時候表現(xiàn)為氣度,有的時候表現(xiàn)為一種理性約制下內心的自信和鎮(zhèn)定。
這就是一種力量。
所以蘇軾在論述的這種勇敢中,他說,真正的大勇是那種突然面臨一件事,所謂泰山崩于前而不瞬,卒然臨之你不要驚恐,你能夠每臨大事有靜氣,去先面對這個格局。而無故加之不怒,這可不容易。我們想想,生活里面我們可以要求自己是一個道德君子,我們努力不去冒犯別人,但你時不常就被別人冒犯了,你經常無緣無故地就遭受了一個事情的傷害,你能做到不怒嗎?
其實當我們遭致這種意外的甚至無聊的傷害時候,你可能有兩種態(tài)度。
一個人可能星期一莫名其妙地遭了一頓暴打,然后他可能星期二就開始給各個朋友打電話,他要復述這件事,他跟十個人以上復述這件事,每復述一次他可能又挨了一回打,到星期三的時候,他已經郁悶地說,我不上班了,這事太郁悶了。所以要找派出所,去給我通緝這個人,然后再找朋友,為什么會這樣,然后到星期四,就情緒更抑郁,開始跟家人吵架了,你說我為什么挨這頓打?這一個星期有可能就這樣過去了。其實這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你每天還在繼續(xù)挨打。當然你也可以一件事情發(fā)生了,你可以把這個傷害縮到最小,那就是讓它盡快過得去,找一個更為積極的事情,去抵消負面的意義。這樣做的話會騰出你更有用的生命,更有價值的時間,和一種更美好的心情,讓你去做更多的事情。也就是說,一個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夠真正做到心靈的勇敢。是因為你的內心有美好的東西,所以你看到外在的世界,才能氣定神閑。
畫外音:
于丹教授用這樣一個小故事告訴我們,我們生存的環(huán)境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雖然我們憑借個人的力量不能改變社會,但我們能憑借我們勇敢的心靈去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tài)度。于丹教授認為,一個人外在的表現(xiàn)與他內心的世界是相輔相成的,一個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于丹語:
大家知道宋代的筆記小文中記載過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就是著名的蘇東坡他有個好朋友叫佛印,他經常跟佛印在一起兩個人參禪打坐。佛印老實,老受他欺負
蘇東坡:你睜眼好好看看我,你覺得我坐在這兒像什么呀?
佛 ?。何铱茨阕谀莾壕拖褡鸱?。
蘇東坡:哈哈。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兒像什么嗎?你坐在那兒就像一堆牛糞。哈哈。。。。。。
于丹語:
占了便宜以后就很高興?;亓思乙院螅透莻€曠世才女的妹妹蘇小妹說,“佛印今天又吃虧了。我們倆打坐,在那參禪,我就問他,說你看看我像個什么呀?佛印呢就老老實實地說,我看你就像尊佛?!彼f,“我就大笑著說,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我看你坐在那就像攤牛糞?!彼f完了以后他妹妹就冷笑。蘇小妹說,“哥哥,就你這個悟性,你還參禪啦?你知道參禪的人最講究的是什么?是見心見性,就是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要是說看你像佛,那說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說佛印像牛糞,你回頭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其實這個故事可以適用于我們每個人。大家想想,一樣的生活,對吧?大千世界,相差無幾,為什么有些人活得歡欣而溫暖?有些人整天指責抱怨,指責抱怨的人生活就真的那么差嗎?其實就像同樣的一瓶酒放在那,半瓶子酒,悲觀主義者說,唉呀,這么好的酒就剩半瓶了。樂觀主義者說,這么好的酒還有半瓶呢。表述不同,心態(tài)不同。就在于你看見了什么。而這種看見,是一種由德,由仁,而生發(fā)出來的曠達的勇氣所以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這種心靈的勇敢可能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間更加重要。這樣的一種心態(tài),在《論語》中被表述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篇)
其實這是孔子習慣的一種句式。就是把君子跟小人他的表現(xiàn)兩者這么來參照。
所謂“君子泰而不驕”,就是一個人心有大志,心有定力,有心靈的勇敢,他可以泰然自若,但是他沒有一種驕矜之氣。那小人是什么?就是一個人張揚,一個人表現(xiàn)出來處處驕傲,甚至處處攻擊,他少了一種氣定神閑。關于這種驕傲,我們要分清一個人一生不可無傲骨,但不可有傲氣。小人之驕驕傲和是他外在的氣,而君子之驕驕傲的是內心風骨。
一個有風骨的驕傲,在外在一定不是張揚的,這就是所謂“泰而不驕”。那么這樣一種篤定的生命力量,其實在東方文化中一直是被倡導的。我曾經看到過鈴木大拙在他的書中記載了一個日本江戶時期的故事。大家知道日本參禪過程中提倡的是茶禪一體,人喝茶,茶道本身就是參悟的過程。那么他寫道,當時有一個著名的茶師,他跟隨著他一個顯赫的主人,有一天主人要去京城里辦事,舍不得離開他這么多天,說你跟我去吧,每天好給我泡茶。那個時候是一個浪人、武士很紛亂的時候,所以這個茶師就很害怕,他說你看我又沒有武藝,咱們路上遇到點事可怎么辦?他主人說沒關系,你打扮成武士的樣子,你挎一把劍不就完了嗎?你跟著我走吧。那茶師呢就哆哆嗦嗦地換上了武士的衣服跟著主人走了。
等到了京城主人去辦事了,茶師自己在外面溜達,一出門,就真碰上了一個浪人。浪人上去就挑釁,說你也是武士???那咱倆比比劍吧。這茶師只好老老實實地說我就是個茶師,我不懂武功。這個浪人就得寸進尺,說你既不是一個武士,你穿著武士的衣服,你就有辱尊嚴,那我就更應該跟你比,你就更應該死在我的劍下了。茶師一想,也是啊。就跟他講,你看我主人給我的事還沒辦完,你容我?guī)仔r時間,今天下午我跟你還約在這個池塘邊見。那個浪人想想就答應了,說那你一定來。
這個茶師就走了,他直奔京城里面最著名的大武館,去了一看,所有學劍的人在門前都排著大隊。他來不及等,分開人群就沖進去,直接到大武師的面前跟他說,求你教給我一種作為武士最體面的死法。武館的主人當時就驚詫了,他說來我這兒所有的人都是為了求生,你是第一個求死的,你是為什么?
他說我是個茶匠,我就只會泡茶,但是我今天遇到了這么個情形,我不能不跟人家決斗了,我想死得有尊嚴一點。
武館的主人說,你是這么著名的一個茶師,那好吧,你再為我泡一遍茶。
茶師想了想,很傷感,說這可能是我在世界上泡的最后一遍茶了。所以他就做得很用心,他很從容地看著山泉水在小爐上燒開,很從容地把茶葉放在里面,洗茶、濾茶、然后一點一點地把茶倒出來,捧給這個武館的主人。
這主人就這么一直看著他這個過程,看完了以后他喝了一口茶,他說:這是我一生中能喝到的最好的茶,但是在這個時刻,我可以告訴你,你已經不必死了。
茶師說:哦?你要教給我什么嗎?
他說:我不教你,你只記住,你用泡茶的心去面對那個浪人,我就告訴你這一句。
這茶師就回去了?;厝ニ匆娔莻€浪人已經在那等他了。浪人很囂張,當時就拔出劍來,說:你回來了,那我們來開始比武吧。
茶師就老在想著那句話,說我心泡茶的心面對他。所以他就不著急,他笑笑地看定了對方,然后從容地把自己頭上的帽子取下來,端端正正放在旁邊,然后解開身上寬松的外衣,一點一點疊好,壓在帽子下。他還笑笑地看著對方,拿出綁帶把自己里面的衣服袖口扎緊,再拿出綁帶把褲腿也扎緊,他從頭到腳,一點一點地在裝束自己,一直氣定神閑。對面這個浪人就越看越惶恐,越看越惶恐,因為不知道他武功有多深,就被他的眼神和笑容給嚇得內心心虛起來。
等到這個茶師全都裝束停當,最后一個舉動就是拔出他的劍來,欻,就揮向了半空,然后棒喝一聲,停在了那里。因為他也不知道再往下該怎么用了。
他停在那以后,這個浪人噗通就給他跪下了,說我求你饒命,你是我這一輩子見過最有武功的人。
畫外音:
于丹教授通過這個小故事再次告訴我們,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面對各種各樣不同的人,我們往往感到無力應付,其實只要我們自己有一顆從容鎮(zhèn)靜的內心,有一種心靈的勇敢,我們就可以變得堅強,就可以表現(xiàn)出勇敢,所以毫無武功的茶師憑借內心的定力能夠戰(zhàn)勝囂張的日本浪人。
于丹語:
其實在這里是什么樣的武功致勝呢?這就是那種心靈的勇敢,是那種從容、篤定,是一種氣勢。所以武功永遠不是最重要的,武功無非是一種技巧,而武功這樣的東西,包括我們的知識系統(tǒng),所有這些東西的得到,都是可以由你自己一種真誠去感悟,你都可以把它化入生命,就看我們自己是不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你的心很敞亮,你有一種仁厚,你有一種坦率,你有一種心靈的勇敢,那么外在你遇到的人都是機緣,每個人都愿意把美好的東西告訴你,但是如果你不是這樣的人,包括稱有教無類的孔子,他也不見得見到不可教之材一定追著趕著告訴你道理。所以孔子在《論語》中有這么一句話: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方,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wèi)靈公篇)
就是這個人可以講道理,但是你沒去跟他講,你就把這個人錯過了。相反,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那也不好,如果你見到一個沒悟性,或者這人太差,你追著趕著跟他說話,那對不起,你話多了。所以他說,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一個聰明的人他不會錯過那些可教之人,但是他也不會對牛彈琴,追著不可教之才多話,所以也不失人也不失言是對的。這也就是說,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之人,當自己是一種對對世界,有敞亮的心懷,那么可以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它都是要教育你的,所有的東西都會是彌補你這種遺憾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論語》中所提倡的坦蕩蕩的心境。
其實《論語》給我們的永遠是一個人生動態(tài)的系統(tǒng),我們不可以斷章取義,截取任何一個橫斷面,我們不可以僵死的去理解,所有古典、圣賢思想的精華無非要化入我們每一個生命,當它在你的血液中流動起來的時候,你那種歡欣的態(tài)度本身就是我們今人對于古典最高的致敬。
結束語:
《論語》之所以流傳兩千多年而不衰,就在于它對于人類的心最本性的理解,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可以說更進了,也可以說更遠了,但無論如何,人際關系,是每一個人必需面對的問題,那么在現(xiàn)代生活中我們該如何把握為人處世的分寸?明天請繼續(xù)收看于丹論語心得處世之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