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琴圖》,北宋,趙佶(傳),絹本設(shè)色,橫147.2厘米,縱51.3厘米,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名畫鑒賞
《聽琴圖》是一幅優(yōu)秀的中國古代人物畫。很多人都認為,《聽琴圖》中穿緇衣的人是宋徽宗趙佶,他居中端坐于松樹下的石墩上,戴黃冠作道士打扮,微微低頭,雙手輕輕地撥弄著琴弦;彈琴人前面坐著三位聽眾,右邊一人戴紗帽著紅色朝服,俯首側(cè)坐諦聽,一手反支石墩,一手持扇按膝,那神氣就像完全陶醉在這動人的曲調(diào)之中;左邊一人戴紗帽著綠色朝服,拱手端坐,一副恭敬的模樣,那抬頭仰望的神色正是被這美妙的琴聲挑動神思,飛到縹緲處;在他旁邊,站立著一個蓬頭童子,雙手交叉抱胸,正在用心細聽,但心情卻比較單純。三個聽眾,三種不同的神態(tài),都刻畫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聽琴圖》的背景和道具處理得十分簡練,主人公背后畫著一株松樹,枝葉扶疏,亭亭如蓋,凌霄花纏繞于青松之上,依了陸游的詩意:“庭中青松四無鄰,凌霄百尺依松身?!彼上掠兄駭?shù)竿,蒼翠欲滴,折旋向背,搖曳多姿,似有微風(fēng)拂過。道具除琴案外,僅有一高幾,上置薰?fàn)t,有裊裊青煙飄繞,似與琴音交纏,在松竹間回旋;在彈琴人的對面有一塊小巧玲瓏的山石,上有一個古銅小鼎,內(nèi)植花卉一束。除了以上這些別無它物,使人感覺到這是一個高級的庭園,卻經(jīng)過了畫家精心的剪裁,讓人很強烈地感受到畫中一種典雅富麗的氛圍,雖是拂琴雅事,又不是一般文人所能相比。所有的布景、道具以及次要人物的位置,都是圍繞著主人公的演奏而安排的。整個畫面的氣氛,仿佛使人覺得,在這靜謐之中有一陣陣的如天籟一般的琴聲混合著微風(fēng)吹動松枝竹葉的聲音從畫中傳出,借用白居易的一句詩來形容,其妙處那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畫趣拾珍
趙佶生于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是宋神宗第十一子。元符三年(1100年),他的哥哥哲宗趙煦去世,因無子,皇太后向氏詔立端王趙佶繼位,趙佶時年19歲,在位共25年。
稍有涉足中國繪畫史的人都會從不同角度與宋徽宗不期而遇:無論是作為畫家,還是他執(zhí)政時期的宮廷畫院、畫學(xué),以及他下令組織編纂的《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兩本在中國美術(shù)史學(xué)中十分重要的著作,都有令人景仰的成就,可是在歷史上卻從來沒有人稱贊過他的治國之道。元順帝曾經(jīng)和臣下一起觀閱宋徽宗的畫作,便有諫臣進言:“徽宗溺于小技而不恤大事,以失其國,父子并為羈虜,其遺跡雖存,何足貴乎?”元順帝沒有辦法,只好下令把這些畫作都藏到宮中,不再有觀賞的興致。
《聽琴圖》畫面描繪得相當(dāng)精致,人物表情以及畫面氣氛,足以引人入勝。通過纖細的技法和迷人的色彩,把作品描繪得工整清麗,神妙無加。這樣一種氛圍的營造,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刻畫對象的外在特征,畫中緇衣人神情雅俊,從面相看便不是一位凡人,畫中器物雖不多,如高幾、香爐,如每人所坐奇石上墊著的獸皮等等,卻都是平常人家少有之物。三人所坐奇石,讓人不禁想起元人王惲所說宋徽宗“花石綱船墊九州”的詩句,宋徽宗玩石,蔡京當(dāng)上宰相后第三年就在江浙一帶為皇帝搜羅奇花異石,“綱”在當(dāng)時指的是成批運送的貨物,“花石綱”本意是運送奇花異石,每十艘為一綱,稱“花石綱”,于是全國上下希望加官晉爵者似乎得到通天的長梯,費盡心機,只會尋石尋花,前后持續(xù)20余年,各地都有進貢巨石、奇石、古樹者,好不熱鬧,卻也勞民傷財,危害不小,據(jù)說最貴的一塊石頭,光是運費就相當(dāng)于一萬戶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
畫中三位主要人物所坐的獸毛墊也透露出所繪景象與皇家有關(guān),“獸毛墊”條狀灰色與金色長毛相間,自墊心四向散出,此墊當(dāng)時被稱為“絨座”,據(jù)記載其以產(chǎn)于四川大猴身上的脊毛制成,毛長而色如黃金,數(shù)十片方成一絨座,價值不菲。北宋朝廷曾屢下禁令,限制使用者的階級,愈禁愈嚴,蔡攸撰《鐵圍山叢談》中曾言及絨座的階級性。中國畫中所見的坐墊多是呈圓形斑點狀虎皮墊,象征畫中人物隱于山林的高潔心志。絨座的意義正與之相反,只有皇家或政府官員方可享用,是階級的象征物。從這樣一些細節(jié)將畫中人物的雍容華貴暗示出來;二是畫中色彩的運用十分成功,拂琴人的黑衣,與兩邊聽者一紅衣,一藍衣,單純中富有變化,不紛亂的變化又透著典雅.與環(huán)境相得益彰;三是作畫人的用筆非常勻整細膩,人物衣紋的線條富有彈性,而且纖細勻凈的線條尤其能夠傳達一種與古琴相符的清爽、纖勁之感.幾竿翠筆雖小,卻都是用雙鉤畫出,筆筆細勁嚴謹,可見畫家在這幅作品上是頗下苦心,來營造這種和諧靜謐的氛圍。
趙佶尊信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并經(jīng)常請道士看相算命。他的生日是5月5日,道士認為不吉利,他就改稱10月10日;他的生肖為狗,為此下令禁止汴京城內(nèi)屠狗。他多次下詔搜訪道書,設(shè)立經(jīng)局,整理??钡兰?,政和年間編成的《政和萬壽道藏》是我國第一部全部刊行的《道藏》。他下令編寫的“道史”和“仙史”也是我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道教史和道教神化人物傳記,并親自作《御注道德經(jīng)》、《御注沖虛至德真經(jīng)》和《南華真經(jīng)逍遙游指歸》等書,使我國道籍研究有了完備的資料。俗語十道九醫(yī);道教在相當(dāng)長的時間內(nèi), 扮演了地方醫(yī)療機構(gòu)的角色。他在地方上大建宮觀,他的一個想法就是把當(dāng)時先進的醫(yī)療送到基層——是他作為道君皇帝的惠政之一?!堵犌賵D》中蘊含的空間意味實際也代表了畫者所持的道家自然觀:松竹布置勻凈、疏密相生,畫面一塵不染。畫面中人物容貌淡定、心神合一,無聲勝有聲,這也是道家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自然觀。
趙佶留存至今的畫作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御筆畫”,一種是“御題畫”,前者出自于徽宗的親筆,后者則由他人代筆作畫,徽宗書題押款,由此宋徽宗名下之作數(shù)量雖多,其中尚有部分為代筆。
對于此幅畫作的真正作者是有分歧的。從趙佶所流傳的各種畫筆看來,有人認為此圖不是趙佶的手筆,以謝稚柳先生為代表的一些學(xué)者,認為《聽琴圖》并不是宋徽宗趙佶的真筆,甚至有可能都稱不上“代筆”,即畫院中畫家所繪,趙佶簽上自己的名字擬為己作。不過無論是哪方學(xué)者,都一致認為,這是最優(yōu)秀的宋代宮廷中人所作的人物畫之一。有“六賊”之首稱號的蔡京在這幅畫正上方題寫詩句:“吟徵調(diào)商灶下爐,松問疑有入松風(fēng)。仰窺低審含情客,似聽無弦一弄中”,胡敬曾在他所著《西清札記》中大罵,說他公然敢在皇上畫筆的上面正中題詩,看來是有一定的道理。應(yīng)該說,無論如何蔡京不應(yīng)該如此“肆無忌憚”地題詩于畫之正中,而且還在皇上御筆上方。因此,歷代鑒賞家認為《聽琴圖》并非趙佶之作。然而不管此作是代筆或者是畫院中人的作品,無論如何,它都是一幅“神筆之妙、無以復(fù)加”的上乘作品。
畫中的君臣共同陶醉在藝術(shù)的天地中,而畫外的三人關(guān)系也十分密切。趙佶當(dāng)皇帝時不過19歲,而當(dāng)時的蔡京已經(jīng)年過半百,趙佶在位25年,蔡京便做了10余年的宰相,追根溯源,蔡京能夠“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都和藝術(shù)品有著不解之緣。宋徽宗對蔡京書法的喜愛由來已久。史書記載說,有一年夏天,蔡京在極力侍奉他的下屬的扇子上題了兩句杜甫的詩。后來這把扇子被一位王子花兩萬錢買走了。而這位王子,就是登上皇位之前的趙佶??梢韵胍姡@位本身就是書法大家的宋徽宗是何等喜愛蔡京的作品。宋徽宗即位之初,曾將蔡京貶到杭州一帶。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的初秋時節(jié),宦官童貫作為內(nèi)廷供奉官,到杭州為皇帝征集文玩字畫。謫居杭州的蔡京聞訊大喜,立刻與童貫拉上了關(guān)系,史稱其宴游“不舍晝夜”。蔡京不僅為童貫出謀劃策,使杭州城里流藏民間的幾件傳世不朽之作,全部落入童貫手中,其中,有王右軍的字、顧閎中的畫,還有宋徽宗夢寐以求的南唐周文矩的《重屏?xí)鍒D》,使童貫在宋徽宗面前格外得寵,蔡京還發(fā)揮自己的書畫專長,精心畫就屏障、扇帶等書品,并代購名人書畫,加入題跋,甚至借以冒充自己作品。同時,重賄童貫代為斡旋。由于童貫極力推舉蔡京,再加上宋徽宗對蔡京書畫藝術(shù)的偏愛,才有了蔡京升為宰相的可能。蔡京出相后,利用宋徽宗癡迷藝術(shù)的特點,以書畫為誘餌,令其玩物喪志,厭政棄權(quán),享樂為上;自己則借勢乘虛而入,攫取權(quán)柄。
現(xiàn)存的一些書畫,如趙佶《雪江歸棹圖》后有蔡京的題跋,傳為趙佶的《文會圖》、《御鷹圖》中也都有蔡氏的題詩,保留了兩人合作的遺跡,可以對當(dāng)時他們談藝論畫的情形想見一斑。
歷史記載中的趙佶是個愛好丹青的人物,這一點固然很好,只是錯在他是個皇帝,將本來應(yīng)該放在國事上的精力,過多地投到個人的喜好之上。趙佶剛登基時的北宋,還是一副太平景象,各地總會有“祥瑞之象”上報,《畫繼》中說這樣的上報“奏無虛曰”,真是足以讓人垂拱而治,坐享太平了,所以皇帝趙佶沒有意識到潛在的邊境危機,沉湎于聲色犬馬之中,終落得客死他鄉(xiāng)。
而蔡京與童貫更是狼狽為奸,把個朝廷搞得烏煙瘴氣,昏君、奸臣、惡宦聯(lián)手,直到斷送北宋江山為止?,F(xiàn)代人品評書畫,往往說“書品即人品”,“書如其人”,但這樣的評語用在蔡京身上并不合適。蔡京雖為人所不齒,但他的書法確有獨到之處。他與當(dāng)時的蘇軾、黃庭堅和米芾同為宋代的四大書法家,史稱“蘇黃米蔡”,《宣和書譜》說:“其字嚴而不拘,逸而不外規(guī)矩。正如冠劍大臣,議于廊廟之上;行如貴胄公子,意氣赫奕,光彩照人。大字冠如古今,鮮有儔匹。”這些評論雖然有獻媚的可能,但《鐵圍山叢談》所說“字勢豪健,痛快視著”還是較為可信的。只是后世的人們厭惡他的為人,連書法家的名號也不想給他,把“蘇黃米蔡”中的蔡京說成是蔡襄。如果說《聽琴圖》中的三人果然是徽宗、蔡京、童貫,那么他們的命運倒也有相似之處。靖康二年,徽宗與欽宗一同被金兵俘獲,后被押往北邊囚禁,受盡屈辱而亡。蔡京則被流放嶺南,餓死在路上。而童貫也被人砍掉了腦袋。
名家小傳
趙佶(1082—1136年),宋代皇帝,號宣和主人,畫家。為帝時不勵精圖治,惟窮土木,奉崇道教,任用蔡京、梁師成、李彥、童貫、朱勔(音同:免)、王輔等,時稱“六賊”,政治腐敗,民不聊生。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攻進都城汴梁,徽宗趙佶、欽宗趙桓以及趙氏宗族、親屬等三千多人都做了金人的俘虜。宋高宗紹興六年(1136年)于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去世,廟號徽宗。
在位期間,為“畫院”搜羅繪畫人才,提倡柔媚的畫風(fēng)。他擅長花鳥畫,受吳元瑜影響,書法學(xué)黃庭堅,并自創(chuàng)了一種勁瘦鋒利如屈鐵斷金的“瘦金體”,挺拔秀麗、飄逸犀利,書法作品有《瘦金體千字文》、《欲借風(fēng)霜二詩帖》、《夏日詩帖》、《歐陽詢張翰帖跋》等,此后八百多年來沒有人能夠達到他的高度,可稱為古今第一人,獨步天下。描寫過各種奇花異鳥,命名為《宣和睿覽冊》。據(jù)說他畫鳥雀,常用生漆點睛小豆般的凸出在紙絹之上,十分生動;他要求所畫花卉,能夠畫出不同季節(jié)、不同時間下的特定情態(tài)。他對人物畫、山水畫等也有一定的造詣。傳世作品較多,有些是御用畫家代筆之作。作品有《臘梅山禽圖》、《五色鸚鵡圖》、《芙蓉錦雞圖》、《紅蓼白鵝圖》、《池塘秋晚圖》、《柳鴉蘆雁》、《瑞鶴圖》、《溪山秋色圖》等。人物畫方面有《聽琴圖》、《文會圖》。山水畫方面以《雪山歸棹圖》為代表。此外,還臨摹有李昭道的《摘瓜圖》、張萱的《搗練圖》和《虢國夫人游春圖》。曾下令編撰《宣和畫譜》、《宣和書譜》和《宣和博古圖》等,僅《宣和畫譜》就有二十卷,包括231家的6396件作品。
藝術(shù)欣賞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