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6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①,召忽死之②,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③,不以兵車④,管仲之力也。如其仁⑤,如其仁。”
【注釋】
① 桓公殺公子糾:公子糾,姓姜,名糾。齊桓公的哥哥。為奪君位,被桓公殺死。公子:古代諸侯的兒子除太子外,都被尊稱為公子。 ② 召(shào)忽:公子糾的師傅,也是家臣。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哥哥齊襄公即位后不行君道,兩人怕受牽累,小白的師傅鮑叔牙侍奉小白逃往莒國,管仲和召忽侍奉子糾逃往魯國。襄公被殺以后,小白先入齊國,立為國君,便興兵伐魯,迫使魯殺了公子糾。召忽為此自殺,管仲經(jīng)鮑叔牙極力舉薦,歸服了齊桓公,當(dāng)了宰相,輔助桓公成就了霸業(yè)。死之:為糾而死,也即自殺殉主。死,為動(dòng)用法。 ③ 九合諸侯:指齊桓公成為霸主后,曾多次召集諸侯盟會(huì)。九:泛指多次,不是實(shí)指。 ④ 以:靠,用。兵車:戰(zhàn)車,這里指武力。 ⑤ 如:這里作“乃”講??勺g為“就是”。
【語譯】
子路說:“齊桓公殺了他哥哥公子糾,其師召忽亦自殺殉主,可是管仲卻沒有自殺。”子路問:“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說:“齊桓公曾多次召集天下的諸侯會(huì)盟,不使用武力,這都是管仲出的力啊。這就是他的仁德啊,這就算是他的仁德啊!”
【解讀】
本章記載孔子對(duì)管仲“仁德”的評(píng)價(jià)。
齊桓公稱霸中原,一憑胸量,二憑勇力。
胸量首先表現(xiàn)在對(duì)待管仲的問題上,齊桓公,原名叫公子小白,他與他的哥哥公子糾爭奪君位。管仲輔佐公子糾,當(dāng)時(shí)用箭射殺齊桓公,桓公險(xiǎn)些喪命,后來齊桓公逼魯國殺死了公子糾,經(jīng)鮑叔牙引薦,齊桓公破例起用了曾射殺他的管仲,而且給他極高的待遇。“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塞門,君王所用的屏風(fēng)照壁,反坫,君王在廳堂所設(shè)供外交用的酒臺(tái)。齊桓公有,他讓管仲也有,并且讓他單獨(dú)收取租賦,家臣都不兼職,“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一切禮儀待遇均以君王對(duì)待,試想,齊桓公如無雅量,能容忍管仲?不能容忍,豈有稱霸中原的氣派。
二憑勇力,不事權(quán)謀詐術(shù),同樣是與楚國打仗,你看齊國,興堂堂之師,威風(fēng)八面,兵臨楚國,“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shí)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復(fù),寡人是問。”齊桓公也有軟硬兼施的時(shí)候,但仍是不乏以力取勝的勇氣,“齊侯陳諸侯之師。”齊桓公把六個(gè)國家的兵力擺在楚國陣前,說:“以此眾戰(zhàn),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晉文公齊桓公兩人均先后稱霸中原,自有其過人之處??陀^地說:晉文公“譎而不正”,是用“智”,齊桓公“正而不譎”,是用“勇”,勇不及智,智不及仁,“仁、知、勇三者,天下之達(dá)德也。”三達(dá)德,用其一則可以稱霸中原,三者若都能嫻熟運(yùn)用,當(dāng)可稱霸天下,齊桓晉文一勇一智,孔子選勇不選智,智前走半步即是譎,在孟子那里,則是“仲尼之徒不道桓公之事。”則是“勇”“智”亦在不選之列,單選一“仁”字,“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桓公之“正”之“勇”亦表現(xiàn)管仲之“仁”。
子路和孔子有關(guān)管仲是否符合“仁”的標(biāo)準(zhǔn),在《孔子家語•致思第八篇》中有較詳細(xì)的論述,全文照錄以資參考。
子路問于孔子曰:“管仲之為人何如?”
子曰:“仁也。”
子路曰:“昔管仲說襄公,公不受,是不辯也。欲立公子糾而不能,是不智也。家殘于齊而無憂色,是不慈也。桎梏而居檻車,無慚心,是無愧也。事所射之君,是不貞也。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是不忠也。仁人之道,固若是乎?”
孔子曰:“管仲說襄公,公不受,公之暗也。欲立子糾而不能,不遇時(shí)也。家殘于齊而無憂色,是知權(quán)命也。桎梏而無慚心,自裁審也。事所射之君,通于變也。不死子糾,量輕重也。夫子糾未成君,管仲未成臣。管仲仁才度義,管仲不死束縛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雖死,過與取仁,未足多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