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愷 攝影/蔡小川
品香要求是有香無煙的,與合香不同。因為品香要接近口鼻,所以絕對不能被熏到,一般從宋開始,就開始使用木本香材為主,但是一直是以沉香為主。中國人一直不習慣使用檀香來做品香材料,可能是因為氣息濃烈又單調,最關鍵的是刺激性強,能入品者很少,基本上是做宗教線香的材料。而降真香也屬于氣味短促,但是只能聞不能品。
可以品的香材,基本上就是沉水香和多羅伽香。沉水香是沉香的俗稱,事實上,這并不是一種樹種,而是某幾類含有沉香脂的樹種生成,遇熱會散發(fā)出令人愉悅的香味,色澤也有黃、褐、黑等,形狀也各異,密度一般都高,遇水則沉,基本生活在北回歸線以南的亞熱帶雨林中。這些樹木活的時候砍伐叫生香,只是些普通木材,不能做品香材料;樹木死亡后,腐朽過程中,會產生各種變異,由于性狀不同,古人給這些香起了各種名字,有黃熟香、有棧香,也有沉水香,由于樹種各異,包括在各地腐朽后變化多樣,人們給沉香起了各種名字,所以很難分清。
除了沉香,還有更高級別的棋楠,又稱“多伽羅香”,與沉香的最大區(qū)別就是,沉香在焚燒的時候,香味只有濃淡的區(qū)別,幾乎沒有變化,而棋楠在不同的火溫下,同一片香會發(fā)生不斷的變化,初香、本香和尾香各自不同,且香味悠長,氣息幽雅。
事實上,棋楠也是香樹的腐朽變種,有木質和皮質,類別是以外表色澤區(qū)分,以稀少性來分高下,分為綠結、生結、金絲結、虎皮結、蜜結、糖結等,一般都帶有乳香味道,在香品排列上,中國南方所出產的綠結、生結都排名非常靠前,只是現(xiàn)在產量稀少,基本上已經(jīng)很難找到了。
插圖來自《香學會典》
文/劉靜敏
品味香與茶的樂趣,若單一人品評,雖孤卻不獨;若邀約眾多好友聚室品評,能有共同的興趣與涵養(yǎng),共賞茶飲與香氣之曼妙更是佳話。清納蘭性德《某上人書》:“茗碗熏爐,清談竟日,頗以為樂?!币糜娜?,一人獨品、兩人對品為上,其境界為淡薄而有味,非茶非香,而在朋友之間的意合。
如何將香用于茶席中,簡單提出可以自行制作的三種方式,來作為茶席用香的參考。
依據(jù)中國傳統(tǒng)熏香方式,從用火的方式看,主要為直接熏燒或隔灰熏燒兩種。直接熏燒者,從漢代馬王堆一號墓轪侯夫人墓葬中出土的兩件熏爐,都有使用過的痕跡,一件出土時“爐盤內盛滿燃燒后殘存的茅香炭狀根莖”,另一件則“爐盤內盛有茅香、高良姜、辛夷、藁本等香草”。熏爐中植物炭化,證明為直接燃燒。
隔灰熏燒則流行于唐宋及其后,以銀葉、云母為隔,例如李商隱《燒香曲》有“獸焰微紅隔云母”句,就是指隔著云母片下獸形香餅發(fā)出微紅火焰,另外以銀制成葉形薄片“銀葉”,也是非常美麗的隔火材料,金代楊庭秀《焚香詩》云:“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銀為葉輕似紙。不文不武火力均,閉閣下簾風不起?!?br>
若從香氣味的選擇,以香方的概念看,主要有單香與合香兩大系統(tǒng),單香為直接使用原材,制為片塊狀,最常使用如沉香、檀香一類;另一種為合香系統(tǒng),將各種香藥研成細末,依據(jù)香方的比例混合后,以粉熏燒或制成丸、餅狀等。單香氣味純一,變化不若合香氣味多樣且有趣,卻自有一批擁護者。
因此,茶席用香,以茶為主,香為輔。印篆香、香丸與線香是不錯的選擇。
印篆香
━━
印篆香,也稱印香、香印、篆香、香篆等,是將各種香藥研細成散末,依據(jù)香方的比例混合,用香范為模,壓印出各種圖案文字后熏燒,這種方式,古稱為“印”,印出的圖案如篆文曲折狀為“篆”,又稱曲水香。宋代劉子翚《次韻六四叔村居即事十二絕》中有“午夢不知緣底破,篆煙燒遍一盤花”句,即是描述這類香篆燒完之后的灰燼痕跡。
其次,印篆香也可以協(xié)助計時,利用印模,將香粉壓出一盤圖案,藉由香粉燃燒便可計算時間。宋代還因為大旱而采用香印以準昏曉,也有“百刻香印”,是將十二時辰分成一百刻度,一盤可燃燒一天一夜等等。
丸香
━━
同樣的散末香粉,若不以印篆方式出香,可以調和香粉后入蜜,加棗膏、梨汁等,用入臼槌搗方式捻成香丸子或餅狀,再加以熏燒,稱為丸香。
做法來自古代醫(yī)藥,以蜜為丸的歷史很早,漢代醫(yī)家張仲景(142~219)編著《傷寒論》和《金匾要略》便在藥方中提出以蜜和丸的丸劑做法。《雷公炮炙論》序也說明:“凡修合丸藥用蜜,只用蜜……勿交雜用,雜用必宣瀉人也。”
在香方制劑中,丸劑制成的工序有四:入蜜、制丸、掛衣、窨藏。這類蜜丸的優(yōu)點是濕潤、易于塑形,方便自行合香制作,隨做隨用,很能凸顯個人對香氣品味的取向。熏燒時,以炭為底火,略為隔灰熏燒即可。
線香
━━
線香可能是大眾最常見的一種燒香的形式,尤其在香火鼎盛的寺廟中,煙霧迷蒙襯托出信仰的堅貞。
線香的形式很多,在元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以紙包裹香藥做成線狀的焚燒方式,明代則常見以細線埋入香藥內做成絕細線香,若用銀絲懸掛著焚燒便稱為“卦香”,等等。
不過茶席使用的線香,若能自制更佳,合香如印篆香法,制法將丸香之蜜或棗汁,改為黏粉或白芨,如香丸法揉制成條索狀,粗細由人,陰干之后即可直接燒之。
文/滕軍
中國用香的歷史久遠,香文化在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有四點:
1.祀先供圣——禮儀的表達手段;
2.祛疫辟穢——草藥的重要部分;
3.安魂正魄——宗教的必備用品;
4.啟迪才思——文人的讀書伴侶。
在至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先民們已經(jīng)開始使用熏爐,良渚遺址里就出土了一件竹節(jié)紋灰陶熏爐,高11厘米,爐蓋上有18個孔,所用的燃燒物是一些具有芳香氣味的草、木屑。
先秦時期,由于邊陲和海外的香藥(沉香、檀香、乳香等)尚未大量傳入內陸,所用香藥以各地產的香草香木為主,如:蘭、蕙、艾、蕭、郁、椒、芷、桂、木蘭、辛夷、茅等。戰(zhàn)國時期,在室內熏香的風氣在一定范圍內流行,這從出土的熏爐可以看出,陜西雍城遺址的“鳳鳥銜環(huán)銅熏爐”就是一例。
先秦時期的人們已經(jīng)認識到,人對香氣的喜好是一種自然的本性,香氣與人身有密切關系,可以用作養(yǎng)生。天子重于養(yǎng)生,除了在宮殿里燃香外,出行的車架上也要懸掛香草,士大夫也爭先佩戴香草。屈原在《離騷》中就說,自己佩戴香草是效法前代大德,“修能”與“內美”并重。香氣不僅是一種享受,也是對身心的修養(yǎng)。香氣養(yǎng)生的觀念對于后世香文化的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也成為中國香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特色。
漢代是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理論的確立時期,著名的《黃帝內經(jīng)》就誕生在這個時代,用香氣養(yǎng)生的理論也在漢代得到整理和確立。成書于公元1世紀的《神農本草經(jīng)》,把365種藥分成三等,即上、中、下三個檔次,并指出上藥是用來養(yǎng)生的,可以久服,中藥須斟酌服用,下藥是治病的不可久服。在上藥的羅列中,我們可見到麝香、木香(青木香)、柏實、榆皮、白蒿、甘草、蘭草、菊花、松脂、丹砂、辛夷等傳統(tǒng)香料或傳統(tǒng)制香輔料,如榆皮、白芨、硝石。
在中醫(yī)藥理論看來,如同大自然是一個由陰陽兩氣組成的整體一樣,人體也是一個小宇宙,需要陰陽兩氣的正常循環(huán)才能保持健康。在中國醫(yī)學中有關于病勢的學說:如果“氣”下行至足部后很難上行被稱作“下陷”,子宮下垂、胃下垂、手腳發(fā)冷癥屬于此類病勢;如果“氣”上行至頭部后很難下行被稱作“上逆”,目眩、嘔吐、咳嗽屬于此類病勢;如果“氣”從身體里跑出來停留在身體的表面不肯回去被稱作“表”,疹子、痤瘡等屬于此類病勢;如果“氣”集結在身體的中心不肯運行被稱作“里”,消化不良、腫瘤等屬于此類病勢。
為治療下陷、上逆、表、里這四種病勢的疾病,便形成了具有升、降、浮、沉四種藥勢的中草藥群。對下陷病勢的疾病用升藥勢的藥,對上逆病勢的疾病用降藥勢的藥,對表病勢的疾病用浮藥勢的藥,對里病勢的疾病用沉藥勢的藥。也可以歸納為:用具有升浮藥勢的藥可以提高下陷、表的病勢;用降沉藥勢的藥可以壓下上逆、里的病勢。
那么如何定義藥的藥勢呢?將升降浮沉的理論與四氣五味理論結合起來解釋,便是:氣溫熱、味辛甘的藥具有升、浮的藥勢;氣寒涼、味苦酸咸的藥具有降沉的藥勢。而香料在中醫(yī)藥里是擔當“升浮”作用的主要角色。但香料藥性烈、藥效猛,除緊急時刻不能大量使用。在預防醫(yī)學的引導下,在日常生活中熏香便成為保證人體陽氣上揚的保健措施之一。于是,香與茶一起成為保障人體中的陰陽兩氣正?!吧 迸c“降沉”循環(huán)運動的兩大保健品。
即使用現(xiàn)代醫(yī)學的視角分析,用多種香料制成的藥香的主要療效也可歸納為五個方面:
俗話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藥香辛香溫通、行而不泄,具有很好的行氣止痛作用。藥香可以使全身的氣血均勻地循環(huán)起來,當然就可以緩解疼痛。如癌癥晚期的疼痛、痛經(jīng)等。
藥香氣香升散,有很好的發(fā)散作用。比如有人因外感風寒,邪氣入中,又飲食過量產生內熱滯食,使用藥香會大大緩解以上癥狀,使人體內外通達。從這個角度來說,沉香對脾胃疾病有很好的預防治療作用。
藥香是純陽之物,可溫養(yǎng)臟腑、舒筋活絡、壯陽除痺。比如有人久病不愈、精冷腎傷、形寒肢冷,使用藥香可以大大緩解以上癥狀。從這個角度來說,沉香對精冷不孕、便溏腎虧有一定的預防治療作用。
藥香對一般的細菌和病毒有抑制抗菌作用。
藥香中揮發(fā)油成分的麻醉作用能減緩人體平滑肌的收縮,能對抗痙攣,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也有抑制作用。從這個角度來說,藥香對哮喘、胃痙攣、心肌缺血、因精神緊張而引起的血壓升高等癥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由此,熏香養(yǎng)性、熏香養(yǎng)生成為漢代香文化繁盛的內因動力。自漢代起,中國香文化的發(fā)展就被納入了中醫(yī)藥的范疇,成為中醫(yī)藥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被納入的過程與結果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是“文化根基”格式化的使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