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屬于急危病癥,相當于中醫(yī)“心悸”、“喘促”、“水腫”等病癥范疇。本文3例心臟病病人均是在西醫(yī)綜合用藥救治后而療效欠佳者,遂結合中醫(yī)藥,仿仲景的“病證結合”、“脈癥合參”的方法治之,果有良效。
首例為風濕性心臟病心衰病人,伴心源性肝硬化、心房纖顫,初治26天諸癥依然,請郭士魁先生會診。根據(jù)患者心悸失眠、氣喘短氣、尿少浮腫、大便稀溏、肝脾腫大、舌苔白膩、脈結代等癥狀,辨為氣陰兩虛,兼脾陽不振,用益氣養(yǎng)陰、健脾利濕法,方用生脈飲合茵陳五苓散加減:黨參24g、麥冬15g、五味子10g、茵陳24g、豬苓20g、桂枝12g、茯苓10g、澤瀉12g、琥珀3g(沖服),水煎服。用藥5劑后癥狀減輕,15劑后病情平穩(wěn),水腫消失,喘咳減輕,可下床活動。守方加減70余天,后見瘀滯癥狀明顯,改用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法治之,方用生脈飲合血府逐瘀湯加減,病情平穩(wěn)。后因繼發(fā)嚴重感染等并發(fā)癥,救治無效而亡。本例風心病心衰患者,用中醫(yī)辨證加減治療,病情平穩(wěn)6月余,這可能與藥物的加強心肌收縮力、改善心肌缺血和缺氧作用有關。
例二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病人,經(jīng)西藥綜合治療2月余,癥狀仍未控制。病人喘咳不得平臥,腹脹便秘,小便黃赤,舌苔黃膩,兩肺滿布濕羅音,下肢水腫。從肺與大腸相表里觀點出發(fā),應用大柴胡湯合甘麥大棗湯加減以通瀉陽明腑實:柴胡12g、枳實12g、大黃10g、黃芩12g、半夏15g、大棗5枚、浮小麥30g、赤芍20g、厚樸12g,每日1劑,水煎服。藥用4劑后隨大便通暢而諸癥減輕,神智清楚,并可下床活動,心電圖也有改善。改咳喘固本片、冠心2號片鞏固治療,出院后3年病情平穩(wěn)。肺心病合并冠心病以本虛標實為多,但只要見有可下之表現(xiàn)時,也可攻下。此類病患虛實錯雜,應急則治其標,可用下法;緩則治其本,以扶正固本法調養(yǎng)。
例三為高血壓心臟病合并冠心病心絞痛病人,癥見心悸怔忡,心痛徹背,畏寒肢冷,苔薄黃,脈結代,兩肺有濕羅音,心率125次/分,心電圖示ST-T段改變、心房纖顫、心律不齊。已用西藥綜合治療,效果欠佳,遂加用中藥,采用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法,方選炙甘草湯合栝樓薤白半夏湯加減:炙甘草10g、黨參15g、生姜6g、麥冬15g、生地12g、桂枝10g、阿膠珠10g(烊化)、栝樓30g、薤白10g、半夏15g、元胡10g、陳皮12g、丹參30g,水煎服,每日1劑。服藥4劑后癥狀減輕,繼服14劑后僅感頭痛頭昏,心電圖ST-T改變恢復,守方加減鞏固。一月后因血壓回升至150/94mmHg而使心絞痛復發(fā),仍用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法,改用生脈飲合血府逐瘀湯加減,7劑后癥狀改善。本例病人曾在院外綜合治療,效果欠佳, 以中醫(yī)辨證治療,仿仲景炙甘草湯、栝樓薤白半夏湯出入,用之有良效。
來源:華夏醫(yī)藥健康網(wǎng)
⊙本圖書館所收集的藥方均從網(wǎng)上獲得,在此向提供者致意!表示衷心感謝!本資料如有侵犯了原作者的版權,請通知本圖書館,五象之鷹也請用藥方的朋友咨詢醫(yī)生后再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