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治神經(jīng)官能癥秘方集 2

78.8 八味安神湯

【來源】鄭僑,《老中醫(yī)經(jīng)驗匯編》第1集


【組成】熟地、山萸肉、茯神各15克,炒酸棗仁30克,琥珀12克,節(jié)菖蒲、白人參各12克,炙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蚬惭屑?xì)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每服1丸。


【功用】滋陰補腎、強志益精、鎮(zhèn)靜安神。


【方解】本方系從《小兒藥證直訣》之六味地黃丸和《濟生方》之歸脾湯化裁而成。方用熟地、山萸肉補血滋陰、補益肝腎;茯神、炒棗仁益脾養(yǎng)肝、寧心安神;人參、甘草補脾益氣;琥珀、菖蒲強志益精、鎮(zhèn)靜安神。諸藥合用、共奏滋陰補腎、強志益精、鎮(zhèn)靜安神之功。


【主治】心腎不交之心悸癥和失眠癥。心悸氣短、健忘失眠、怔忡、脈細(xì)弱微急無力等。


【加減】臨證運用必須根據(jù)病情變化,靈活加減運用,如以心悸為主者,可加生龍骨、當(dāng)歸、肉蓯蓉、枸杞子。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滿意。


78.9 十味甘麥大棗湯


【來源】胡肇基,《新中醫(yī)》(8)1984年


【組成】懷小麥30~60克,酸棗仁10~15克,大棗10~20克,桑椹子10~15克,五味子3~10克,生牡蠣15~30克,懷山藥、玉竹各10~15克,天冬、生甘草各5~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酸甘合化、養(yǎng)陰潛陽。


【方解】本方是由《金匱要略》之甘麥大棗湯(甘草、小麥、大棗)加味而成。方用懷小麥養(yǎng)心益腎、除熱止渴,酸棗仁補心陰、導(dǎo)虛熱、與小麥配用有養(yǎng)陰寧神之功;大棗(宜用黑棗)補脾氣以助補血;紫桑椹養(yǎng)肝陰,配大棗補陰滋液;北五味子斂肺氣;牡蠣潛肝陽,二藥合用有斂陰潛陽之功;懷山藥、玉竹既益脾肺二陰、又潤上下之燥;天冬、生甘草既能養(yǎng)陰潤燥,又能瀉火清熱。諸藥合用,共奏酸甘合化、養(yǎng)陰潛陽之功。


【主治】由陰不濟陽而引起的失眠、多夢、健忘、驚悸(心神浮越所致)、眩暈(肝陽上亢所致)。臟燥陰虛型體征而具下列癥狀者:①淚液、涕液、唾液偏少;②舌體偏瘦,較嫩而薄,舌質(zhì)紅,苔少,舌面偏干;③脈偏細(xì)、弱、數(shù);④大便偏干、小便偏短、少、黃。


【加減】(1)心陰不足之失眠、怔忡,可加遠(yuǎn)志、磁石以安神定悸。


(2)氣陰兩虛之心悸、怔忡、神疲、虛汗,可加人參、麥冬,合五味子而成生脈散以養(yǎng)陰益氣、斂汗生脈。


(3)心氣失守之煩躁不安、哭笑無常,可加龍齒、朱砂、靈磁石以安神定志。


(4)肺陰不足之咳嗽、喉干或痰帶血絲,可加阿膠以滋補肺陰,加款冬花、百合以潤肺寧嗽。


(5)肺腎陰虛之咳嗽、潮熱,或低熱不退,可加百合、麥冬以潤肺生津,加玄參、生地以滋陰清熱;低熱不退,或潮熱明顯的,可加青蒿、鱉甲、地骨皮以養(yǎng)陰退熱。


(6)脾(胃)陰不足之口干舌燥、饑不欲食,可加沙參、麥冬、石斛以滋養(yǎng)胃陰。


(7)肝陰不足之煩躁不安、失眠、多夢,可加生龍骨、靈磁石、柏子仁以平肝安神。


(8)肝陰不足、不能養(yǎng)目之眼目昏花,可加枸杞、菊花、石決明以養(yǎng)肝明目。


(9)肝血不足、血虛生風(fēng)之身癢、皮膚感覺異常者,可加當(dāng)歸、芍藥以養(yǎng)肝血,加僵蠶、蟬蛻以祛風(fēng)止癢。


(10)肝陰不足、肝風(fēng)內(nèi)動而驚癇抽搐者,可加龜板、鱉甲以育陰潛陽,鎮(zhèn)痙熄風(fēng)。


⑾肝腎不足之陰虛眩暈,可加旱蓮草、女貞子以補益肝腎。


(12)陰虛陽亢之頭暈、頭痛、頭脹,可加天麻、鉤藤以平肝;加珍珠母、靈磁石以潛陽。


(13)腎陰不足之咽干、口渴,可以本方送服六味地黃丸以滋補腎陰。


(14)陰虛火旺之潮熱、顴紅,可加黃柏、知母、熟地、龜板以滋陰降火。


(15)心腎不安之心煩不眠,可加黃連、阿膠以交通心腎。


(16)心神不寧之心慌、多夢,可加NB021砂、磁石鎮(zhèn)驚安神。


(17)肝氣郁滯、脅痛明顯者,加延胡索、川楝子疏肝理氣止痛。


(18)胸中氣機阻滯之胸悶隱痛,可加絲瓜絡(luò)、郁金以通絡(luò)止痛。


(19)脾胃虛弱、食少乏力者,可加茯苓、扁豆以健脾和胃。


(20)腎虛封藏失職,小便頻數(shù)量多、尿如脂膏者,可加覆盆子、益智仁、酸五味子以補腎固精縮泉。


(21)肝腎虧虛,腰腿酸軟者,可加杜仲、牛膝、川續(xù)斷,狗脊以補肝腎,壯腰膝。


(22)虛火熾盛,迫血妄行之月經(jīng)先期量多,可加地榆炭、蒲黃、炒阿膠以涼血止血。


【療效】經(jīng)長期臨床運用,治驗甚多、療效卓著。


【附記】胡老常以此方加減,用治神經(jīng)衰弱、慢性肝炎、肺結(jié)核、高血壓病、糖尿病以及傳染病后期等表現(xiàn)為陰液不足者。頗獲療效。凡脾陽不振、大便稀爛及胃酸過多唾液較盛的患者,則非本方所宜。


78.10 交陰安神湯


【來源】程爵棠,《臨床驗方集》


【組成】何首烏、夜交藤、珍珠母各15克,丹參、茯苓、合歡花、酸棗仁、生龍骨、生牡蠣各9克,柴胡、五味子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中午飯后及臨睡前各服1次。


【功用】滋陰潛陽、養(yǎng)血安神。


【方解】明·張景岳云:“不寐雖病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則盡之矣。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不安則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dāng)_,一由營氣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實證,無邪者多虛證。”《臨證指南》云:“不寐故非一種,總是陽不交陰所致?!庇纱苏f明,失眠之病,原因雖多,總由心神失養(yǎng),陰不潛陽,或邪之所擾而致陽不交陰所致。治宜滋陰潛陽、養(yǎng)血安神以治其本,或隨證佐入一二味清熱化痰之品以治其標(biāo)。標(biāo)本同治,重在其本。方中君以何首烏、丹參養(yǎng)血安神;臣以生龍牡,養(yǎng)陰潛陽、鎮(zhèn)靜安神,且牡蠣又有清熱化痰之功;珍珠母降心火以安神,清肝熱以潛陽;夜交藤善補肝腎之不足,尤能協(xié)調(diào)陰陽,對陰陽不交之失眠尤宜;合歡花養(yǎng)五臟、寧心神;酸棗仁善補心肝血虛以安神定志;佐以柴胡疏肝泄熱;茯苓利水寧心;使以五味子養(yǎng)心益氣,又能收斂心氣。諸藥合用,共奏滋陰潛陽、養(yǎng)血安神之功。使之陰充陽潛,邪志神安,諸癥自解。


【主治】失眠(神經(jīng)官能癥)。證見徹夜不眠,或時而驚醒,醒后難入睡,或似睡非睡,或亂夢傷神,或白天困倦,欲睡不能,晚間則精神倍增,全無睡意;或伴有頭暈?zāi)垦?,善疑忌、多妄想,心悸而驚,或頭脹、心煩、易怒,或腰酸腿軟、心煩不寧,或氣短乏力。脈細(xì)數(shù)或弦數(shù),舌紅少苔,或白膩或黃膩。


【加減】臨床所見,失眠由營氣不足者居多。然由邪氣擾心者亦復(fù)不少,臨證貴在加減化裁。蓋本病以虛為本、實為標(biāo),在標(biāo)在本,各有偏重。若因其他因素而致失眠者,只要執(zhí)本方而隨證加減即可。若偏心肝血虛者,本方去龍牡、加當(dāng)歸、白芍各9克,并重用首烏、丹參、夜交藤以養(yǎng)心柔肝;偏肝腎陰虛者,去龍牡或減輕用量,加生熟地、麥冬、枸杞子各9克滋補肝腎;兼痰火擾心者,去龍牡、丹參、何首烏、酸棗仁、五味子,加龍膽草15克,黃芩、黑山梔、竹茹、夏枯草各9克,青皮6克以消痰降火;兼濕痰中阻者,去龍牡、丹參、五味子,加法半夏、陳皮、枳實、竹茹、遠(yuǎn)志各9克,并重用茯苓以溫化痰飲;陰虛火旺者,去龍牡、丹參、五味子、棗仁,加元參、生地各15克,知母、黃柏各9克以滋陰降火;兼氣虛者,加黨參、黃芪各9~15克;兼氣血雙虧者,本方合八珍湯加減;兼中氣不足者,本方合補中益氣湯加減;受驚嚇?biāo)抡撸隅?克(研末分沖);大便秘結(jié)者,加大黃9克,麻仁15克。


【療效】總結(jié)1970~1980年用本方加減治療失眠250例資料,病程在3個月~3年,年齡均在35歲以上。療程連用藥10~30天之間,結(jié)果痊愈205例,顯效30例,有效15例??傆行蔬_(dá)100%。其中痊愈率為82%。說明本方能經(jīng)得住重復(fù)驗證、療效確切。


【附記】本方為程氏祖?zhèn)髅胤健V委熎陂g,應(yīng)忌煙酒,不喝濃茶,忌辛辣食物。注意移情易性、少思慮,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78.11 復(fù)方酸棗仁湯


【來源】李慶民,《中國當(dāng)代中醫(yī)名人志》


【組成】炒棗仁18~19克,生石決明18~60克,何首烏12克,生菟絲子18~30克,醋香附12克,枸杞子9克,當(dāng)歸身9~15克,山藥12~18克,白術(shù)9~15克,天竹黃6~12克,白芍4~8克,桑椹子12~18克,合歡皮12~18克,琥珀0.9~3克(研沖)、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兩次,早晚分服,每日1劑。


【功用】補肝益腎、健脾和胃、鎮(zhèn)靜安神。


【主治】神經(jīng)衰弱、頭暈頭痛、失眠多夢、口干心煩、驚悸盜汗、腰酸腿軟、脘脹食少、記憶力減退、腦力不集中、工作能力下降。


【加減】煩躁,加梔子、豆豉;眩暈,加天麻、磁石;頭昏不清,加菖蒲、菊花、桑葉;頭疼,加白芷、蔓荊子、川芎;耳鳴,加蟬衣、磁石、朱砂;腰疼,加杜仲、狗脊;惡心嘔吐,加生姜、竹茹、半夏(夏季用藿香、香薷)、灶心土;納呆,加雞內(nèi)金、砂仁;腹脹,加煨草果、枳殼、厚樸;心悸,加朱砂(水飛)、遠(yuǎn)志;驚懼筋惕肉瞤,加雙鉤、天竹黃;多夢,加龍牙、夜交藤、去首烏;自汗,加黃芪、麻黃根、浮小麥、防風(fēng);氣短倦意,加黨參、黃芪;面唇少華削瘦,加阿膠、胎盤;尿頻,加覆盆子,益智仁、桑螵蛸:遺精,加金櫻子、芡實;陽痿,加寸云、陽起石、淫羊霍、附子、羊睪丸、麻黃(少量)。


【療效】屢用效佳。


78.12 除痰安寐湯


【來源】印會河,《中國中醫(yī)藥報》


【組成】北柴胡、枳實各10克,制南星6克,珍珠母60克(先煎)、青礞石30克(先煎)、合歡皮15克,夜交藤、葛根各30克。


【用法】每日1劑,方中珍珠母、青礞石二藥、須先放入水中煎沸半小時,然后納入其余諸藥。因此二味為介類及礦物藥,非久煎不能奏效。余可按常法煎取濃汁約150毫升,煎兩次,分兩次服用,距離吃飯約1小時,前后均可。


【功用】祛痰鎮(zhèn)靜,解郁舒肝,安神除煩。


【方解】失眠多夢一癥,根據(jù)舊說認(rèn)為是神魂不安所致。而神魂不安,則主要責(zé)之于心(藏神)、肝(藏魂)火盛、蒸濕生痰、痰火交郁,故而發(fā)生心煩不寐,或寐則亂夢紛紜,大腦基本上得不到休息,經(jīng)常處于疲勞狀態(tài)。本方系多方精組而成,上可以溯源于《內(nèi)經(jīng)·素問》之半夏稀米湯;下又能至現(xiàn)代實驗室。因今人實踐證明,中醫(yī)除痰藥多有鎮(zhèn)靜作用;同時可以歸功于許學(xué)士的“珍珠母丸”,因本方重用珍珠母。本方系得自祖?zhèn)?,由先父秉忠公傳我,而我又屢?jīng)更易,始具今日之規(guī)模。方中重用珍珠母鎮(zhèn)靜潛陽;礞石化老痰,通便下;柴胡疏肝解郁、配枯芩清泄肝熱;清半夏、青皮、膽南星燥濕化痰;枳實助柴胡理氣解郁;竹茹清熱和胃;龍膽草、梔子清肝瀉火;合歡皮、夜交藤養(yǎng)血寧心;葛根解肌祛邪。諸藥配伍為用,共奏祛痰鎮(zhèn)靜,解郁舒肝,安神除煩之功。


【主治】由七情六郁而引起的:失眠煩躁、亂夢、頭痛昏暈、多愁善感、疑慮妄想、驚悸夜游、無端善怒,悲啼涕泣以及幻睡等癥,即現(xiàn)代醫(yī)學(xué)所稱神經(jīng)官能癥及癔病


【加減】頭痛甚,中醫(yī)稱為痰厥頭痛者,加鉤藤30克,菊花10克,白蒺藜15克,赤芍30克,以舒攣鎮(zhèn)痛;大便干結(jié)者,加瓜蔞仁12克,生大黃6克,以潤腸通便;抽搐動風(fēng)者,加羚羊角面1克(分沖),以清肝熄風(fēng);狂言亂語、躁動不寧、幻視幻聽者,則其病已由量變到質(zhì)變,屬于癲狂之癥,所謂“精神分裂癥”之類,本方須加菖蒲10克,遠(yuǎn)志6克,以豁痰開竅。外加“礞石滾痰丸”6~9克,上午1次服下,下午可得瀉下二、三次不等。慎不可睡前服用此丸,因為此藥起作用時,可見腹痛瀉下,影響睡眠,反滋病變。


【療效】多年使用,治驗甚多,療效尚屬滿意。


78.13 百麥安神湯


【來源】路志正,《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百合、淮小麥各30克,蓮肉、夜交藤各15克,大棗10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上藥以冷水浸泡半小時,加水至500毫升,煮沸20分鐘,濾汁存入暖瓶內(nèi),不計次數(shù),作飲料服用。


【功用】益氣養(yǎng)陰、清熱安神。


【方解】神經(jīng)衰弱及神經(jīng)官能癥的發(fā)生,主要因思慮過度、心陰暗耗;或久病不愈、陰血耗傷;或勞心傷脾、氣血兩虧,致使心失所養(yǎng),心神不安,其病變部位主要在心,不時可涉及肺、脾、肝三臟。本癥不是臟腑形體的實質(zhì)病變,而屬功能失常,臨床以虛多邪少者多見,且一般病程較長,故治療上不能孟浪從事,急于求成。如因其虛而用重劑滋補,不但藥過病所,且可引起諸如胸悶脘痞、腹脹納呆等不良反應(yīng);如因其有邪而攻之,亦會進(jìn)一步損傷正氣,加重病情。所以必須從虛多邪少、功能失常這一點著眼,緩緩為之,以清淡、輕靈、活潑、流動之品,斡旋其病機,調(diào)整其功能,補虛而不助邪,祛邪而不傷正。故取《金匱要略》甘麥大棗湯與百合湯之義,再加蓮肉、夜交藤。方中以淮小麥、甘草、大棗益心脾之氣;以蓮肉、百合、大棗養(yǎng)血和營;以百合微寒之性,清內(nèi)蘊之虛熱;且淮小麥、百合、蓮肉、夜交藤、大棗諸藥均有安神定志的作用。諸藥合用,共奏養(yǎng)心陰、益心氣、清虛熱、緩諸急、安神定志之功。


【主治】神經(jīng)衰弱、神經(jīng)官能癥,以神志不寧、心煩急躁、悲傷欲哭、失眠多夢、善驚易怒、心悸氣短、多汗、時欲太息、舌淡紅或嫩紅、脈細(xì)弱或細(xì)數(shù)無力為主癥,中醫(yī)辨證屬心陰不足,虛熱內(nèi)擾,或氣陰兩虛、心神失養(yǎng)者。


【加減】兼氣郁者,加合歡花30克;兼痰濁者,加竹茹9克,生姜6克;兼濕邪阻滯者,加藿梗、荷梗各10克。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頗佳。


【附記】又本方治臟躁(更年期綜合征),效果亦佳。


78.14 潛陽寧神湯


【來源】張琪,《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夜交藤30克,熟棗仁20克,遠(yuǎn)志15克,柏子仁20克,茯苓15克,生地黃、玄參各20克,生牡蠣25克(先煎)、生赭石30克(研包、先煎)、川黃連10克,生龍骨20克(先煎)。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滋陰潛陽、清熱寧心、益智安神。


【方解】不寐一病,臨床頗為多見?!秲?nèi)經(jīng)》謂:“衛(wèi)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迸R床觀察不寐多由五志過極,心陰暗耗,心陽亢奮所致。本方用黃連以清心火;生地黃、玄參滋陰潛陽,更用龍牡、赭石以潛降陽氣、使陽入于陰。然此病日久、思慮過度、暗耗心陰,故再用遠(yuǎn)志、柏子仁、酸棗仁、夜交藤養(yǎng)心安神。不寐常見初睡之時忽然跳躍,似驚而醒,有似心虛膽怯而實非,乃陽亢陰虧、初入之時交合淺而脫離快,自然陰陽不能相濟而復(fù)醒。因此,除滋陰潛陽外,必須用黃連以直折心火,從而達(dá)到瀉南補北,心腎相交,陰平陽秘之目的。


【主治】心煩不寐、驚悸怔忡、口舌干燥、頭暈耳鳴、手足煩熱,舌紅苔薄,脈象滑或弦數(shù)。


【加減】若陰虧甚,舌紅少苔,或無苔者,可加麥冬15克,百合20克,五味子10克;情懷抑郁、煩躁易怒者,可加合歡花、柴胡各15克,以解郁安神;兼大便秘者多為胃家郁熱,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可加小量大黃,以瀉熱和胃。


【療效】屢用效佳,一般服10劑見效,15~30劑可愈。


78.15 養(yǎng)陰健腦湯


【來源】劉紹安,《益智健腦效驗方精選》


【組成】炒黃柏、全當(dāng)歸、炒知母各10克,杭白芍、朱茯神、炙龜板各20克,炒川連5克,朱生地、朱麥冬、龍骨(先煎)、牡蠣(先煎)、炒棗仁、枸杞子各30克,明天麻15克。


【用法】每日1劑,方中龍骨、牡蠣加水煎30分鐘,然后加入余藥同煎取汁,連煎2次,然后將二次藥汁混合,分2次溫服。


【功用】養(yǎng)陰健腦。


【方解】頭痛、頭暈、頭脹、耳鳴、腦鳴、失眠或嗜睡,心悸健忘屬現(xiàn)代醫(yī)學(xué)之神經(jīng)官能癥范疇。起因多由社會、家庭、工作學(xué)習(xí)等出現(xiàn)問題,本人心胸狹窄,用心用腦過度、精神情志失調(diào)刺激有關(guān)。多因情緒不遂,久郁化火,肝腎之陰耗損,肝陽偏亢,故出現(xiàn)頭痛、腦脹、耳鳴腦鳴、記憶力減退等癥。又因肝腎同源,心腎相交的關(guān)系,常致使陰虧于下,相火炎上,水不升、火不降,形成心腎不交,故心神不寧、心悸膽怯、失眠多夢、心煩易怒、盜汗夢交、口干喜飲,舌紅而干、苔薄黃,溲短便燥,脈細(xì)數(shù)或弦數(shù),血壓偏高之象。


本方取生地、龜板、知母、白芍、麥冬,枸杞子滋水補陰以抑陰火之浮游;川黃連、黃柏清心降火;龍骨、牡蠣微寒潛鎮(zhèn);朱砂、酸棗仁,一以鎮(zhèn)心、一以養(yǎng)心,同奏安神之效;明天麻熄風(fēng)定驚;當(dāng)歸養(yǎng)血、茯神安神;合用對陰虧而見健忘頭痛者頗為適宜。


【主治】頭痛腦脹、耳鳴、記憶力減退、健忘失眠、口干喜飲、舌紅少津、脈細(xì)數(shù)或弦數(shù)、血壓偏高之肝腎陰虛型病癥,即西醫(yī)所稱的神經(jīng)官能癥。


【療效】屢用屢驗、效佳。


78.16 益心定志湯


【來源】言庚孚,《千家妙方·上冊》


【組成】當(dāng)歸身10克,白檀香、北五味各5克,細(xì)砂仁3克,酸棗仁、炙遠(yuǎn)志、玉桔梗各6克,煅牡蠣(先煎)、紫丹參各12克。


【用法】每日1劑,方中牡蠣加水先煎15~30分鐘,然后納諸藥同煎。水煎兩次,二汁混合,分2次溫服,其中1次在臨睡前服之。


【功用】和血通陽、補益心氣,育養(yǎng)心神、寧神定志。


【方解】神經(jīng)官能癥在祖國醫(yī)學(xué)中屬不寐等范疇,不寐在《內(nèi)經(jīng)》中早已論述甚詳。經(jīng)云:“衛(wèi)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也?!标庈E主目瞑,凡心陰不足,虛火上犯則陽蹺盛,即發(fā)生不寐,治療當(dāng)側(cè)重養(yǎng)心陰,故選用棗仁、五味、遠(yuǎn)志等養(yǎng)心藥則較合理。但治療重點也不完全是心陰,而在于通心陽,患者有明顯心氣不足,氣血流行不暢之癥狀。心氣與心血,心陰與心陽,當(dāng)以心氣、心陽為重點,和血以通心陽。方中丹參和血而養(yǎng)血;檀香、砂仁芳香開竅通陽氣;桔梗升提引藥入心經(jīng);牡蠣重鎮(zhèn),使浮越之陽入于陰,使陰平陽秘而取效。


【主治】神經(jīng)官能癥,證屬氣陰兩虛者。


【療效】多年應(yīng)用,效驗頗著。


【附記】本方為余醫(yī)治心悸不眠的常用方,經(jīng)臨床反復(fù)使用,效果滿意。不寐之癥類型不下十余種,故臨證之時,當(dāng)仔細(xì)辨認(rèn),實證宜治邪,如水病不寐、痰盛不寐、咳逆不寐、胃不和不寐、六經(jīng)致病不寐等,分而治之。虛證當(dāng)益損,在心、在肝、在脾、在胃、在氣、在血,須辨證投藥,方可收到功效。


凡陰虛火旺者忌用此方。


78.17 丹參棗仁湯


【來源】董建華,《益智健腦效驗方精選》


【組成】丹參、生龍骨(先煎)、生牡蠣(先煎),夜交藤、合歡皮各15克,炒棗仁、柏子仁各10克。


【用法】每日1劑,先用水將方中生龍骨、生牡蠣和其他藥物分別浸泡30分鐘,再先煎生龍骨、生牡蠣30分鐘,然后納入諸藥再煎,取汁250毫升,再加水煎取150~200毫升,兩次煎出藥液共300~450毫升左右,混合分2次溫服,其中臨睡前服1次。


【功用】補心陰、養(yǎng)肝血、清虛火、安心神。


【方解】失眠多與心肝腎有關(guān)。心藏神,賴肝血以養(yǎng),需腎水以滋。腎藏精,腎虛則不能上濟于心,則心火獨亢;或五志過極,心火內(nèi)熾,不能下交于腎,心腎失交,心火亢盛,熱攏神明、神志不寧,因而不眠。若情志所傷,肝失條達(dá),郁而化火,火動擾心,神不安寧,亦致失眠。臨床上需根據(jù)脈證,審因論治。本方運用于心肝火旺,心腎不交的失眠健忘。方中丹參入血,既養(yǎng)心肝之血,又涼血分之熱,從而起到安神作用,為本方主藥;炒棗仁養(yǎng)肝血,柏子仁補心陰,以助補養(yǎng)之力;生龍骨、生牡蠣鎮(zhèn)靜,以增安神之功;夜交藤清虛火,安心神;合歡皮化痰濁,寧心神。諸藥合用,共奏補心養(yǎng)肝、安神益智之功。


【主治】失眠、心煩不眠、難以入睡、睡即多夢、不耐思考、記憶力減退、口苦咽干,舌紅苔黃、脈細(xì)弦數(shù)。


【加減】眼眶發(fā)黑,加生熟地或女貞子;若虛煩性急,加山梔、白芍;若難以入睡,心苦舌尖紅痛,加黃連或木通少許;若頭暈?zāi)砍?,加珍珠母;痰多可加茯神、菖蒲;胸脅悶脹、嘆息,加郁金、香附;大便不通,加枳殼、檳榔、瓜蔞;時有燥熱,面紅或眩暈耳鳴,加龜板、磁石、石決明;五心煩熱,加功勞葉、地骨皮、知母。


【療效】多年使用,效果滿意。一般5~7劑見效,10~20劑可愈。若能靈活加減,切中病機,其效必著。


【附記】凡氣虛陽虛者及因邪實內(nèi)擾者慎用此方。


78.18 百合安眠湯


【來源】吳威儀,《益智健腦效驗方精選》


【組成】百合、制首烏、龜板(先煎)各24克,龍骨(先煎)、熟地黃、生黃芪各15克,炒棗仁12克,柏子仁、當(dāng)歸、遠(yuǎn)志、冬葵子各10克,五味子、陳皮各6克。


【用法】每日1劑,上藥取龍骨、龜板加水適量,文火煎,與此同時將余藥加水適量浸泡之。10分鐘后,將余藥連同所浸之水一并倒入藥罐內(nèi),煎20分鐘后,倒出藥汁,再加水煎取第2次藥汁,然后,將2次藥汁混合,分2次服下,其中臨睡前服1次。


【功用】滋陰清熱,交通心腎。


【主治】神經(jīng)衰弱,癥見勞倦內(nèi)傷,腎陰虧虛,水火不濟,心腎不交者。


【療效】臨床屢用,多能在短時期內(nèi)收到良效。


【附記】凡脾虛納差,大便溏薄者慎用此方。


78.19 紫靈湯


【來源】趙棻,《益智健腦效驗方精選》


【組成】紫石英(先煎)、靈磁石(先煎)、谷芽、麥芽各30克,菟絲子、枸杞子、淮山藥各15克,黨參12克,茯苓10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劑,方中紫石英、靈磁石先煎30分鐘,然后加入浸泡30分鐘的余藥同煎,沸后10分鐘,即可取汁,藥渣再兌水,煎20~30分鐘,取液去渣。將2次煎出的藥汁混合,于飯后2小時許溫服,日服2~3次。


【功用】健脾補腎,益陰安神。


【方解】失眠病因多端,臨床兼證各異,固而需根據(jù)不同證型及不同兼癥,選取不同方藥,辨證施治。本方適用于陰虛陽亢型者,故方用磁石、紫石英一寒一溫,以攝元陽,益陰安神;菟絲子、枸杞子助磁石補腎益陰,以潛元陽;黨參、茯苓、甘草補中健脾益氣;加谷芽、麥芽以助消化,同時還有防金石藥傷胃之功。諸藥合用,共奏健脾補腎、益陰安神之效。


【主治】因陰虛陽亢所致之失眠、頭暈?zāi)垦?、耳鳴,甚則耳聾、肢倦神疲、納呆,舌淡,脈弱者。


【加減】眩暈者,加制首烏15克,菊花炭6克;暈厥、血壓偏低者,黨參改生曬參9克或西洋參6克,加山萸肉6克;失眠嚴(yán)重者,加酸棗仁24克,金蟬花3對(六朵),朱砂1克(分沖)、夜交藤15克;心悸嚴(yán)重者,加丹參15克,赤芍9克;耳鳴嚴(yán)重者,加石菖蒲3克,五味子9克。


【療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一般3~5劑見效,15~30劑可愈。


78.20 補心安神膏


【來源】趙紹琴,《益智健腦效驗方精選》


【組成】黃芪、沙參、生地、當(dāng)歸、旱蓮草、金櫻子、五味子、焦麥芽、雞內(nèi)金,桑椹、赤芍、白芍、川芎各60克,黃芩20克,川黃連10克,遠(yuǎn)志肉、阿膠、女貞子各30克,生牡蠣、珍珠母各80克,鮮葡萄2500克,鮮蘋果4000克,蜂蜜150克,冰糖60克。


【用法】將前20味藥除阿膠外,共入鍋中,煎煮4小時,去凈藥渣,置文火上濃縮,加鮮葡萄和鮮蘋果、再煎,再去藥渣,加入蜂蜜與冰糖,徐徐收膏。同時將阿膠溶化于膏內(nèi),以滴水成珠為度,貯于瓶中備用。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取1匙,開水化服。


【功用】健腦安神,養(yǎng)血寧心。


【方解】方中黃芪健脾益氣;女貞子、旱蓮草、金櫻子、桑椹子、五味子滋補肝腎,以達(dá)補心陰之效,此即虛則補其母;當(dāng)歸、赤白芍、川芎、阿膠養(yǎng)血;生牡蠣、珍珠母重鎮(zhèn)安神;沙參、生地、鮮葡萄、鮮蘋果、蜂蜜生津增液,以潤大腸;老年血虛便秘之人,尤為適宜;胃不和則臥不安,故在大量滋補藥中加入焦麥芽、雞內(nèi)金、遠(yuǎn)志、黃芩、黃連,一則可防補藥滋膩礙胃,二則可消胃中積滯,疏理腸腑,諸藥合用,共奏健脾安神、養(yǎng)血寧心之功效。


【主治】勞倦思慮不過,心脾兩虛的失眠證,或伴見脾虛氣滯,而見心悸健忘、肢倦神疲、納食欠佳、面色少華、大便秘結(jié),舌淡,脈細(xì)弱者。


【加減】如素有肺虛、燥熱咳嗽,或血虛便結(jié)者,加川貝母、麥冬、玉竹各30克;痔瘡、便血者,加丹參、干荷葉各30克,炒地榆、炒槐花各60克;燥熱干咳、舌瘦干紅者、加款冬花、桑白皮、地骨皮各60克,紫菀30克。


【療效】屢用屢驗,效果甚著。多1料即愈。


【附記】如遇感冒及其他疾病發(fā)生,應(yīng)立即停服此膏,以免留邪。待新疾(如感冒等)愈后可再服此膏。


78.21 安神煎


【來源】徐景藩,《益智健腦效驗方精選》


【組成】炒陳皮、蓮子心、膽南星、石菖蒲各6克,郁金10克,朱茯神、酸棗仁各15克,龍齒20克,炙甘草5克,麥芽30克,大棗10枚,黃金首飾6~10克。


【用法】每日1劑,方中黃金首飾穿線,縛緊,置砂鍋內(nèi),加水1000毫升,煮沸后文火續(xù)煎1小時。其余諸藥放入水中攪拌、浸泡、文火煎煮,沸后再煎20分鐘,水量少時可略加。煎成200毫升,臨睡前溫服。服藥后,以溫?zé)崴茨_后就寢。


【功用】燥濕化痰,清心安神。


【方解】木方所治病證,屬于精神緊張,心情不愉快所致。氣郁不舒,影響脾氣之運化,聚濕生痰;或因氣郁化火,煎熬津液,亦可生痰。明代戴思恭說:有痰在膽經(jīng),神不歸舍,亦令不寐,化痰理氣為治療本病的第一要義。故方用陳皮、半夏、朱茯神、甘草,取二陳湯之義,燥濕化痰,同時朱茯神還有寧心安神之功;加膽星增強化痰的作用,并能清熱;石菖蒲、郁金、蓮子心清心化痰解郁,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石菖蒲鎮(zhèn)靜作用;龍齒鎮(zhèn)心安神;酸棗仁寧心安神;麥芽健脾和胃消食;另以金器置藥中,煎煮其義在于取其微量元素,需用真金。諸藥合用,有燥濕化痰、清心定神之功。


【主治】痰濕內(nèi)停、失眠、健忘、頭昏腦脹、胸悶不舒、不思進(jìn)食者。


【加減】如舌質(zhì)紅、口干者,去陳皮,加天冬、麥冬、何首烏各12克。


【療效】多年使用,治驗甚多,療效甚佳。


【附記】內(nèi)無痰濕者慎用。


78.22 高枕無憂丹


【來源】任達(dá)然,《益智健腦效驗方精選》


【組成】生地、酸棗仁、阿膠、知母、茯神各60克,雞子黃4枚,琥珀末、黃連,甘草各10克,川芎4.5克,遠(yuǎn)志45克,豬心血,煉蜜適量。


【用法】上藥共研極細(xì)末,以豬心血和之,加煉蜜適量,制為丸,朱砂為衣,每丸1.5克?;蛞陨蟿┝康?/5~1/4水煎服。每晚臨睡前2小時服3~4丸,以燈芯湯送下。如作湯劑,則每日1劑,日服2次,下午3~4小時服頭煎,晚間臨睡前服第二煎。


【功用】滋陰清心,寧心安神。


【方解】本方由酸棗仁湯與黃連阿膠湯加減而成。方中酸棗仁養(yǎng)肝血、寧心神;配以川芎疏肝理氣,一收一散,相反相成;更以知母、黃連清熱除煩,制川芎之辛燥;生地、阿膠、雞子黃滋陰,使亢陽有所附;茯苓、茯神、遠(yuǎn)志寧心安神;磁石、琥珀鎮(zhèn)心安神;豬心血和藥,取“心者入心”之義,為諸藥之引。諸藥合用,具有滋陰清熱、鎮(zhèn)心安神之效。


【主治】虛勞虛煩不得眠,虛陽困擾中宮,心火炎而神不足,而見心煩不寐,頭暈,耳鳴,健忘,五心煩熱,舌紅,脈細(xì)數(shù)者。


【療效】臨床屢用,效果甚佳,一般服15~25劑即效或痊愈。


【附記】濕熱內(nèi)蘊者忌用。


78.23 挹神湯


【來源】焦樹德,《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生石決明20~45克(先煎),生龍牡各15~30克(先煎),生地12~18克,生白芍10~15克,炒黃芩10克,茯神(苓)15克,香附10克,遠(yuǎn)志9~12克,炒棗仁1220克,白蒺藜9~12克,合歡花6克,夜交藤1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養(yǎng)陰柔肝,潛陽安神。


【方解】本方中以生石決明、生牡蠣咸涼清熱,益肝陰,潛肝陽,收浮越之正氣,為主藥;生地、白芍補益真陰,滋水涵木,涼血生血,柔肝安脾,為輔藥;首烏藤滋益肝腎,交合陰陽;合歡花解郁安神;酸棗仁養(yǎng)肝助陰,寧心斂汗而安神;遠(yuǎn)志肉交通心腎;白蒺藜,散肝郁,祛肝風(fēng),共為佐藥;香附為陰中快氣藥,引血藥至氣分,增強諸藥活力,兼能理氣解郁;黃芩瀉肝膽火,益陰退陽,共為使藥。諸藥合用,共達(dá)養(yǎng)陰柔肝,潛陽安神,交通心腎之功。


【主治】頭痛、頭暈、急躁易怒、失眠健忘、心悸不寧,陣陣轟熱,心煩汗出,情緒不穩(wěn),精神不振,悒悒不樂,遺精滑精,腰酸腿軟,不耐作勞,舌苔薄白,脈生弦等(證屬肝腎陰虛,肝陽亢旺型)??捎糜谏窠?jīng)衰弱,癔病,更年期綜合征,憂郁癥等出現(xiàn)上述證候者。


【加減】肝血虛者,加當(dāng)歸、阿膠(烊化)各6~9克;急躁易怒者加生赭石、靈磁石(均先煎)各20~30克,白蒺藜10克;頭暈明顯者,加澤瀉30克,鉤藤20~30克;悒悒不樂,精神不振者,加厚樸花10克,玫瑰花5克,佛手片6克,加重合歡花之量;肝火旺,口苦口渴、舌紅、目赤、多怒、大便干結(jié)者,加龍膽草6克,蘆薈1~2克,青黛6克(布包),木通5克,并加重生地,黃芩的用量;肝腎陰虛,夢遺失精者,加山萸肉6~9克,天門冬10克,玄參15克,澤瀉12克,金櫻子10克;心火旺而失眠多夢者,加川連6克,竹葉、蓮心各3克,小草10克;心血不足而心悸不寧者,加麥冬10克,丹參12~15克,柏子仁10克;心脾不足,消化不良,四肢倦怠,大便溏軟者,加炒白術(shù)10克,芡實12克,龍眼肉10克,茯苓改為30克;大便溏泄者,去生地加肉豆蔻10克,車前子12~15克(布包);心腎不交者,加靈磁石20~30克(先煎),磁朱丸(布包煎)6克,交泰丸(川黃連、肉桂)6克同煎;心肝血虛,神魂不寧而失眠嚴(yán)重者,加生赭石15~20克(先煎),改炒棗仁30克(先煎),白芍15克,加重生牡蠣用量。等等。


【療效】治療神經(jīng)衰弱(陰虛陽旺型)48例,收到了顯著效果。并經(jīng)隨訪觀察,治愈者8例,基本痊愈5例,顯效16例有效16例,無效3例。用治婦女更年期綜合征,亦每收到極其滿意的效果。】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降痰降火。


【方解】方用柴胡、黃芩、龍膽草、梔子,以清泄肝膽郁火、以安心神;半夏、竹茹清降痰熱;青皮、枳殼降氣而除痰火;珍珠母、夜交藤鎮(zhèn)心肝以安神。合而用之,有除痰降火之功。


【主治】失眠(神經(jīng)官能癥,痰火郁結(jié)型),證見失眠亂夢、頭昏昏脹而痛、心煩易怒、脅脹胃堵、白天困倦思眠,但不能睡,晚間精神倍增、連睡意全無。脈弦滑或數(shù),舌略紅、苔白膩或黃膩、便干、多思善慮。


【加減】心煩甚,加蓮子3克;痰氣交阻、胸悶陣煩,加膽南星、天竹黃各9克;失眠頭痛甚者,加礞石30克(先下)。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卓著。


【附記】此方為治失眠心煩之主方,不但能治失眠,并對由失眠引起的狂躁證(即今之精神分裂癥)同樣有效,但須重加泄熱鎮(zhèn)肝除痰之品即可。治痰厥頭痛、痰火癔病,亦均有效。


78.2 臥佛湯


【來源】冉雪峰,《冉氏經(jīng)驗方》


【組成】酸棗仁15克(碎)、鮮生地50克,麥冬15克,石斛12克,杜仲、桑寄生、牛膝各9克,丹參15克,龜板50克(碎)、槐花米、鉤藤、鐵銹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清熱養(yǎng)陰、安神鎮(zhèn)靜。


【方解】方中以酸棗仁為君,統(tǒng)治失眠;生地、石斛、麥冬養(yǎng)陰清熱利小便;杜仲、桑寄生、槐米、鐵銹、鉤藤安神降壓;牛膝、丹參活血化瘀;龜板鎮(zhèn)靜兼養(yǎng)陰。諸藥合用,共奏清熱養(yǎng)陰、安神鎮(zhèn)靜之功。


【主治】陽亢性失眠。證見肌肉豐滿,顏面潮紅、眼部充血、精神煩躁、容易激動、大便干燥。一般多伴有高血壓者。


【加減】若血壓高者,加青木香15克;虛熱上逆者,加龍膽草、黃柏各9克;胃呆少納者,加厚樸9克,廣木香6克;大便干結(jié)者,加生大黃6~9克,玄明粉9~15克。


【療效】臨床屢用、均獲良效。


78.3 明志湯


【來源】查玉明,《中國中醫(yī)藥報》


【組成】石決明、草決明各20克,遠(yuǎn)志、蟬蛻、生牡蠣、川芎各15克,菊花25克,蒺藜15克,荷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一日2次,飯后服。


【功用】育陰潛陽、熄風(fēng)、鎮(zhèn)志安神。


【方解】明志湯來源于醫(yī)療實踐,借石決明、遠(yuǎn)志兩味藥之尾字而命名。明志湯能治“五志”引起的“情志”之病故名。神經(jīng)官能癥是功能性疾病,它包括中醫(yī)的“不寐”、“郁癥”、臟躁、百合病等。失眠是本病主要表現(xiàn)。陰陽失調(diào)、陽不入陰,是不眠主要病機。欲使陽潛入陰、陰能斂陽,達(dá)到鎮(zhèn)志安神的目的,務(wù)必協(xié)調(diào)陰陽,使神志得安,神經(jīng)失調(diào)得以改善,余證相應(yīng)而解。這是本方立法之寓意,體現(xiàn)異病治療精神。筆者認(rèn)為在治療上,不宜用參芪之品,因其助陽耗陰,凡歸脾養(yǎng)心補益之類,往往不能收效。本方適用于陰虛證,若肝膽火熾、痰熱內(nèi)擾之實證,則不宜使用本方。方中選二決明、牡蠣、蟬蛻為主,育陰潛陽;川芎、菊花、荷葉為輔,升清提神;蒺藜辛散苦泄,以散肝經(jīng)風(fēng)熱;遠(yuǎn)志交通心腎,心安則寐。以上9味藥為基礎(chǔ),隨證加減,施用得當(dāng),療效甚佳。


【主治】神經(jīng)官能癥(失眠為主)、神經(jīng)性頭痛、更年期綜合征。


【加減】悲傷欲哭,加百合25克,五味子10克;憂郁善慮、加菖蒲15克;失眠多夢,加夜交藤25克,焦山梔、蓮心各10克;潮熱少津,加丹皮10克,石斛5克;肢麻肌顫,加全蝎4.5克,天麻10克;驚而不安,加磁石25克,龍齒20克;急躁易怒,加代赭石25克;頭痛,加蔓荊子、僵蠶各10克;大便稀溏,去二決明、牡蠣,加蓮肉20克,山藥25克;食少納呆,加雞內(nèi)金、焦山楂各15克;惡心嘔吐,加蘆根25克;腹脹,加金鈴子15克。


【療效】屢用屢驗,效果頗著。


78.4 十一味溫膽湯


【來源】徐有玲,《醫(yī)方新解》


【組成】清半夏、陳皮各9克,茯苓15克,甘草、枳實各6克,竹茹12克,黃連、炙遠(yuǎn)志各6克,石菖蒲9克,夜交藤、珍珠母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化痰清熱、和胃安神。


【方解】本方由《千金方》溫膽湯化裁而成。方中以溫膽湯加黃連化痰清熱為主,輔以遠(yuǎn)志祛痰安神;菖蒲化濁逐痰,并有抗驚厥作用;佐以夜交藤養(yǎng)血寧心;珍珠母平肝潛陽。綜觀全方,有一定的鎮(zhèn)靜、催眠作用,尤長于調(diào)整胃腸機能,故為和胃安神之劑。此外尚有抗驚、祛痰、止咳等作用。


【主治】痰熱內(nèi)擾、胃失和降所致失眠,或膽虛不寐。證見失眠、眩暈、驚悸、胸悶、口苦、苔膩、脈滑數(shù)等。適用于神經(jīng)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癥、更年期綜合征、癲癇及冠心病等,凡符合痰熱內(nèi)擾、膽氣虛弱、胃失和降之病機,皆可選用。對于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本方療效亦佳。


【加減】臨證運用,可隨病隨證加減。


【療效】多年使用,治驗甚多,療效甚佳。


78.5 活血眠通湯


【來源】舒盛良,《四川中醫(yī)》(10)1987年


【組成】三棱、莪術(shù)、柴胡、炙甘草各10克,白芍、白術(shù)、酸棗仁各12克,當(dāng)歸、丹參各15克,茯苓18克,夜交藤24克,珍珠母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于午飯后及夜晚臨睡前各服1次。


【功用】活血通經(jīng)、疏肝解郁。


【方解】頑固性失眠一證,發(fā)病以心為主,與肝脾腎關(guān)系密切?!毒霸廊珪吩疲骸疤祷饠_亂,心神不寧,思慮過傷,火熾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倍站貌挥颗c瘀血內(nèi)阻有關(guān),正如《醫(yī)林改錯》所云:“夜晚多夢,是血瘀。”故頑固性失眠,多因心氣不足、心神不寧、肝氣不舒、氣血運行不暢,以致氣滯血瘀、上擾清竅所致。是方用三棱、莪術(shù)、當(dāng)歸、丹參活血化瘀;柴胡疏肝解郁;茯苓、白術(shù)、炙草健脾滲濕,以杜生痰之源;珍珠母、白芍育陰潛陽;酸棗仁、夜交滕養(yǎng)心安神。諸藥配伍為用,共奏活血通經(jīng)、疏肝解郁之功。本方標(biāo)本兼顧,氣血同治,心、肝、脾、腎并調(diào),更結(jié)合輔助療法,因而效果較為滿意。


【主治】頑固性失眠,證見夜不能寐、頭昏頭痛、記憶力減退,伴有心慌氣短、體倦乏力、飲食減少等癥。每晚只能睡1~3小時。


【加減】煩躁、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者,加梔子、丹皮各10克;口燥咽干者,加沙參、麥冬各15克;心腎不交、陽虛上擾者,加交泰丸;心氣、心血不足者,加黃芪、桂圓肉各12克。


【療效】治療112例,經(jīng)治2~3周后,痊愈30例(占27%),顯效45例(占40%),好轉(zhuǎn)29例(占26%),無效8例??傆行蕿?3%。


【附記】輔助措施:開導(dǎo)患者避免情緒激動,保持心情舒暢;睡前不吸煙、不飲酒、不喝濃茶;起居有度,按時作息,配合氣功方法,加強體育鍛煉;適當(dāng)參加體力勞動等??墒盏绞掳牍Ρ吨?。


78.6 琥珀合歡白芍湯


【來源】凌一揆,《中國中醫(yī)藥報》


【組成】琥珀0.6克(研末沖服),合歡花、白芍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于中午飯后、臨睡前各服1次。


【功用】安神解郁,養(yǎng)血柔肝。


【方解】思慮過甚則傷脾,脾血虧損,血虛無以養(yǎng)心,心虛則神不守舍;肝失條達(dá),郁而化火、上擾心神、陰液虧耗,無以上承于心,五志之火無制,而君火更亢、陽不入陰,致使心神不安而產(chǎn)生失眠、多夢、神疲,舌紅或淡紅、脈細(xì)弱或細(xì)數(shù)諸癥。方中以琥珀安五臟、定魂魄、鎮(zhèn)驚安神,為君藥;輔以合歡花安神解郁,入脾補陰,入心緩氣而令五臟安和、神氣舒暢;再佐以養(yǎng)血柔肝益脾之白芍,用其苦入心、微寒瀉心火、酸入肝、收斂肝陰。全方藥僅3味,但組方嚴(yán)謹(jǐn),療效確切,尤其以血虛陰虛型病人為佳。


【主治】失眠、神經(jīng)衰弱。


【加減】肝虛有熱之虛煩不眠,與酸棗仁湯合用;熱病后期,熱邪未盡,陰液已傷者,與黃連阿膠湯合用;心腎不足,陰虛陽亢失眠、心悸、健忘、口燥咽干,舌紅無苔者,加生地、柏子仁等養(yǎng)心滋腎之品。


【療效】屢用效佳。


78.7 鎮(zhèn)靜安神方


【來源】王季儒,《肘后積余集》


【組成】生龍骨、生牡蠣各12克,珍珠母、石決明各30克,龍膽草10克,朱蓮心6克,旋覆花、代赭石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鎮(zhèn)靜安神。


【方解】證分虛實,實證多因肝熱擾動心包所致,治宜鎮(zhèn)靜安神,故方用生龍牡、珍珠母、石決明鎮(zhèn)肝安神;蓮子心、龍膽草,一清心熱、一清肝熱,心肝不為熱邪沖動則神自安。旋覆花、代赭石亦為平肝鎮(zhèn)靜之劑。用治精神過度緊張、憂郁暴怒所致之神經(jīng)官能癥,療效頗佳。


【主治】神經(jīng)官能癥,證見失眠、多夢、頭昏、記憶力減退、精神萎靡、煩躁、心悸、有時昏厥,或哭笑無常,或神志朦朧等證。


【加減】失眠,加首烏藤30克,五味子6克,或加黃連1克,肉桂0.3克,朱砂1克同研隨藥送下。黃連、肉桂可交心腎于頃刻,故能治失眠;頭昏,加杭菊、白蒺藜、清半夏各10克,橘皮6克;記憶力差,加茯神10克,遠(yuǎn)志6克,石菖蒲10克;精神朦朧及煩躁、哭笑無常,加十香丹1粒、浮小麥30克,甘草5克,大棗5枚,或加百合30克;抽搐,加全蝎5克,鉤藤12克;憂郁不解,加合歡花10克。


【療效】多年使用,療效頗著。


78.8 八味安神湯


【來源】鄭僑,《老中醫(yī)經(jīng)驗匯編》第1集


【組成】熟地、山萸肉、茯神各15克,炒酸棗仁30克,琥珀12克,節(jié)菖蒲、白人參各12克,炙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蚬惭屑?xì)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每服1丸。


【功用】滋陰補腎、強志益精、鎮(zhèn)靜安神。


【方解】本方系從《小兒藥證直訣》之六味地黃丸和《濟生方》之歸脾湯化裁而成。方用熟地、山萸肉補血滋陰、補益肝腎;茯神、炒棗仁益脾養(yǎng)肝、寧心安神;人參、甘草補脾益氣;琥珀、菖蒲強志益精、鎮(zhèn)靜安神。諸藥合用、共奏滋陰補腎、強志益精、鎮(zhèn)靜安神之功。


【主治】心腎不交之心悸癥和失眠癥。心悸氣短、健忘失眠、怔忡、脈細(xì)弱微急無力等。


【加減】臨證運用必須根據(jù)病情變化,靈活加減運用,如以心悸為主者,可加生龍骨、當(dāng)歸、肉蓯蓉、枸杞子。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滿意。


78.9 十味甘麥大棗湯


【來源】胡肇基,《新中醫(yī)》(8)1984年


【組成】懷小麥30~60克,酸棗仁10~15克,大棗10~20克,桑椹子10~15克,五味子3~10克,生牡蠣15~30克,懷山藥、玉竹各10~15克,天冬、生甘草各5~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酸甘合化、養(yǎng)陰潛陽。


【方解】本方是由《金匱要略》之甘麥大棗湯(甘草、小麥、大棗)加味而成。方用懷小麥養(yǎng)心益腎、除熱止渴,酸棗仁補心陰、導(dǎo)虛熱、與小麥配用有養(yǎng)陰寧神之功;大棗(宜用黑棗)補脾氣以助補血;紫桑椹養(yǎng)肝陰,配大棗補陰滋液;北五味子斂肺氣;牡蠣潛肝陽,二藥合用有斂陰潛陽之功;懷山藥、玉竹既益脾肺二陰、又潤上下之燥;天冬、生甘草既能養(yǎng)陰潤燥,又能瀉火清熱。諸藥合用,共奏酸甘合化、養(yǎng)陰潛陽之功。


【主治】由陰不濟陽而引起的失眠、多夢、健忘、驚悸(心神浮越所致)、眩暈(肝陽上亢所致)。臟燥陰虛型體征而具下列癥狀者:①淚液、涕液、唾液偏少;②舌體偏瘦,較嫩而薄,舌質(zhì)紅,苔少,舌面偏干;③脈偏細(xì)、弱、數(shù);④大便偏干、小便偏短、少、黃。


【加減】(1)心陰不足之失眠、怔忡,可加遠(yuǎn)志、磁石以安神定悸。


(2)氣陰兩虛之心悸、怔忡、神疲、虛汗,可加人參、麥冬,合五味子而成生脈散以養(yǎng)陰益氣、斂汗生脈。


(3)心氣失守之煩躁不安、哭笑無常,可加龍齒、朱砂、靈磁石以安神定志。


(4)肺陰不足之咳嗽、喉干或痰帶血絲,可加阿膠以滋補肺陰,加款冬花、百合以潤肺寧嗽。


(5)肺腎陰虛之咳嗽、潮熱,或低熱不退,可加百合、麥冬以潤肺生津,加玄參、生地以滋陰清熱;低熱不退,或潮熱明顯的,可加青蒿、鱉甲、地骨皮以養(yǎng)陰退熱。


(6)脾(胃)陰不足之口干舌燥、饑不欲食,可加沙參、麥冬、石斛以滋養(yǎng)胃陰。


(7)肝陰不足之煩躁不安、失眠、多夢,可加生龍骨、靈磁石、柏子仁以平肝安神。


(8)肝陰不足、不能養(yǎng)目之眼目昏花,可加枸杞、菊花、石決明以養(yǎng)肝明目。


(9)肝血不足、血虛生風(fēng)之身癢、皮膚感覺異常者,可加當(dāng)歸、芍藥以養(yǎng)肝血,加僵蠶、蟬蛻以祛風(fēng)止癢。


(10)肝陰不足、肝風(fēng)內(nèi)動而驚癇抽搐者,可加龜板、鱉甲以育陰潛陽,鎮(zhèn)痙熄風(fēng)。


⑾肝腎不足之陰虛眩暈,可加旱蓮草、女貞子以補益肝腎。


(12)陰虛陽亢之頭暈、頭痛、頭脹,可加天麻、鉤藤以平肝;加珍珠母、靈磁石以潛陽。


(13)腎陰不足之咽干、口渴,可以本方送服六味地黃丸以滋補腎陰。


(14)陰虛火旺之潮熱、顴紅,可加黃柏、知母、熟地、龜板以滋陰降火。


(15)心腎不安之心煩不眠,可加黃連、阿膠以交通心腎。


(16)心神不寧之心慌、多夢,可加NB021砂、磁石鎮(zhèn)驚安神。


(17)肝氣郁滯、脅痛明顯者,加延胡索、川楝子疏肝理氣止痛。


(18)胸中氣機阻滯之胸悶隱痛,可加絲瓜絡(luò)、郁金以通絡(luò)止痛。


(19)脾胃虛弱、食少乏力者,可加茯苓、扁豆以健脾和胃。


(20)腎虛封藏失職,小便頻數(shù)量多、尿如脂膏者,可加覆盆子、益智仁、酸五味子以補腎固精縮泉。


(21)肝腎虧虛,腰腿酸軟者,可加杜仲、牛膝、川續(xù)斷,狗脊以補肝腎,壯腰膝。


(22)虛火熾盛,迫血妄行之月經(jīng)先期量多,可加地榆炭、蒲黃、炒阿膠以涼血止血。


【療效】經(jīng)長期臨床運用,治驗甚多、療效卓著。


【附記】胡老常以此方加減,用治神經(jīng)衰弱、慢性肝炎、肺結(jié)核、高血壓病、糖尿病以及傳染病后期等表現(xiàn)為陰液不足者。頗獲療效。凡脾陽不振、大便稀爛及胃酸過多唾液較盛的患者,則非本方所宜。


78.10 交陰安神湯


【來源】程爵棠,《臨床驗方集》


【組成】何首烏、夜交藤、珍珠母各15克,丹參、茯苓、合歡花、酸棗仁、生龍骨、生牡蠣各9克,柴胡、五味子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中午飯后及臨睡前各服1次。


【功用】滋陰潛陽、養(yǎng)血安神。


【方解】明·張景岳云:“不寐雖病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則盡之矣。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不安則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dāng)_,一由營氣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實證,無邪者多虛證?!薄杜R證指南》云:“不寐故非一種,總是陽不交陰所致?!庇纱苏f明,失眠之病,原因雖多,總由心神失養(yǎng),陰不潛陽,或邪之所擾而致陽不交陰所致。治宜滋陰潛陽、養(yǎng)血安神以治其本,或隨證佐入一二味清熱化痰之品以治其標(biāo)。標(biāo)本同治,重在其本。方中君以何首烏、丹參養(yǎng)血安神;臣以生龍牡,養(yǎng)陰潛陽、鎮(zhèn)靜安神,且牡蠣又有清熱化痰之功;珍珠母降心火以安神,清肝熱以潛陽;夜交藤善補肝腎之不足,尤能協(xié)調(diào)陰陽,對陰陽不交之失眠尤宜;合歡花養(yǎng)五臟、寧心神;酸棗仁善補心肝血虛以安神定志;佐以柴胡疏肝泄熱;茯苓利水寧心;使以五味子養(yǎng)心益氣,又能收斂心氣。諸藥合用,共奏滋陰潛陽、養(yǎng)血安神之功。使之陰充陽潛,邪志神安,諸癥自解。


【主治】失眠(神經(jīng)官能癥)。證見徹夜不眠,或時而驚醒,醒后難入睡,或似睡非睡,或亂夢傷神,或白天困倦,欲睡不能,晚間則精神倍增,全無睡意;或伴有頭暈?zāi)垦?,善疑忌、多妄想,心悸而驚,或頭脹、心煩、易怒,或腰酸腿軟、心煩不寧,或氣短乏力。脈細(xì)數(shù)或弦數(shù),舌紅少苔,或白膩或黃膩。


【加減】臨床所見,失眠由營氣不足者居多。然由邪氣擾心者亦復(fù)不少,臨證貴在加減化裁。蓋本病以虛為本、實為標(biāo),在標(biāo)在本,各有偏重。若因其他因素而致失眠者,只要執(zhí)本方而隨證加減即可。若偏心肝血虛者,本方去龍牡、加當(dāng)歸、白芍各9克,并重用首烏、丹參、夜交藤以養(yǎng)心柔肝;偏肝腎陰虛者,去龍牡或減輕用量,加生熟地、麥冬、枸杞子各9克滋補肝腎;兼痰火擾心者,去龍牡、丹參、何首烏、酸棗仁、五味子,加龍膽草15克,黃芩、黑山梔、竹茹、夏枯草各9克,青皮6克以消痰降火;兼濕痰中阻者,去龍牡、丹參、五味子,加法半夏、陳皮、枳實、竹茹、遠(yuǎn)志各9克,并重用茯苓以溫化痰飲;陰虛火旺者,去龍牡、丹參、五味子、棗仁,加元參、生地各15克,知母、黃柏各9克以滋陰降火;兼氣虛者,加黨參、黃芪各9~15克;兼氣血雙虧者,本方合八珍湯加減;兼中氣不足者,本方合補中益氣湯加減;受驚嚇?biāo)抡撸隅?克(研末分沖);大便秘結(jié)者,加大黃9克,麻仁15克。


【療效】總結(jié)1970~1980年用本方加減治療失眠250例資料,病程在3個月~3年,年齡均在35歲以上。療程連用藥10~30天之間,結(jié)果痊愈205例,顯效30例,有效15例??傆行蔬_(dá)100%。其中痊愈率為82%。說明本方能經(jīng)得住重復(fù)驗證、療效確切。


【附記】本方為程氏祖?zhèn)髅胤?。治療期間,應(yīng)忌煙酒,不喝濃茶,忌辛辣食物。注意移情易性、少思慮,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78.11 復(fù)方酸棗仁湯


【來源】李慶民,《中國當(dāng)代中醫(yī)名人志》


【組成】炒棗仁18~19克,生石決明18~60克,何首烏12克,生菟絲子18~30克,醋香附12克,枸杞子9克,當(dāng)歸身9~15克,山藥12~18克,白術(shù)9~15克,天竹黃6~12克,白芍4~8克,桑椹子12~18克,合歡皮12~18克,琥珀0.9~3克(研沖)、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兩次,早晚分服,每日1劑。


【功用】補肝益腎、健脾和胃、鎮(zhèn)靜安神。


【主治】神經(jīng)衰弱、頭暈頭痛、失眠多夢、口干心煩、驚悸盜汗、腰酸腿軟、脘脹食少、記憶力減退、腦力不集中、工作能力下降。


【加減】煩躁,加梔子、豆豉;眩暈,加天麻、磁石;頭昏不清,加菖蒲、菊花、桑葉;頭疼,加白芷、蔓荊子、川芎;耳鳴,加蟬衣、磁石、朱砂;腰疼,加杜仲、狗脊;惡心嘔吐,加生姜、竹茹、半夏(夏季用藿香、香薷)、灶心土;納呆,加雞內(nèi)金、砂仁;腹脹,加煨草果、枳殼、厚樸;心悸,加朱砂(水飛)、遠(yuǎn)志;驚懼筋惕肉瞤,加雙鉤、天竹黃;多夢,加龍牙、夜交藤、去首烏;自汗,加黃芪、麻黃根、浮小麥、防風(fēng);氣短倦意,加黨參、黃芪;面唇少華削瘦,加阿膠、胎盤;尿頻,加覆盆子,益智仁、桑螵蛸:遺精,加金櫻子、芡實;陽痿,加寸云、陽起石、淫羊霍、附子、羊睪丸、麻黃(少量)。


【療效】屢用效佳。


78.12 除痰安寐湯


【來源】印會河,《中國中醫(yī)藥報》


【組成】北柴胡、枳實各10克,制南星6克,珍珠母60克(先煎)、青礞石30克(先煎)、合歡皮15克,夜交藤、葛根各30克。


【用法】每日1劑,方中珍珠母、青礞石二藥、須先放入水中煎沸半小時,然后納入其余諸藥。因此二味為介類及礦物藥,非久煎不能奏效。余可按常法煎取濃汁約150毫升,煎兩次,分兩次服用,距離吃飯約1小時,前后均可。


【功用】祛痰鎮(zhèn)靜,解郁舒肝,安神除煩。


【方解】失眠多夢一癥,根據(jù)舊說認(rèn)為是神魂不安所致。而神魂不安,則主要責(zé)之于心(藏神)、肝(藏魂)火盛、蒸濕生痰、痰火交郁,故而發(fā)生心煩不寐,或寐則亂夢紛紜,大腦基本上得不到休息,經(jīng)常處于疲勞狀態(tài)。本方系多方精組而成,上可以溯源于《內(nèi)經(jīng)·素問》之半夏稀米湯;下又能至現(xiàn)代實驗室。因今人實踐證明,中醫(yī)除痰藥多有鎮(zhèn)靜作用;同時可以歸功于許學(xué)士的“珍珠母丸”,因本方重用珍珠母。本方系得自祖?zhèn)?,由先父秉忠公傳我,而我又屢?jīng)更易,始具今日之規(guī)模。方中重用珍珠母鎮(zhèn)靜潛陽;礞石化老痰,通便下;柴胡疏肝解郁、配枯芩清泄肝熱;清半夏、青皮、膽南星燥濕化痰;枳實助柴胡理氣解郁;竹茹清熱和胃;龍膽草、梔子清肝瀉火;合歡皮、夜交藤養(yǎng)血寧心;葛根解肌祛邪。諸藥配伍為用,共奏祛痰鎮(zhèn)靜,解郁舒肝,安神除煩之功。


【主治】由七情六郁而引起的:失眠煩躁、亂夢、頭痛昏暈、多愁善感、疑慮妄想、驚悸夜游、無端善怒,悲啼涕泣以及幻睡等癥,即現(xiàn)代醫(yī)學(xué)所稱神經(jīng)官能癥及癔病


【加減】頭痛甚,中醫(yī)稱為痰厥頭痛者,加鉤藤30克,菊花10克,白蒺藜15克,赤芍30克,以舒攣鎮(zhèn)痛;大便干結(jié)者,加瓜蔞仁12克,生大黃6克,以潤腸通便;抽搐動風(fēng)者,加羚羊角面1克(分沖),以清肝熄風(fēng);狂言亂語、躁動不寧、幻視幻聽者,則其病已由量變到質(zhì)變,屬于癲狂之癥,所謂“精神分裂癥”之類,本方須加菖蒲10克,遠(yuǎn)志6克,以豁痰開竅。外加“礞石滾痰丸”6~9克,上午1次服下,下午可得瀉下二、三次不等。慎不可睡前服用此丸,因為此藥起作用時,可見腹痛瀉下,影響睡眠,反滋病變。


【療效】多年使用,治驗甚多,療效尚屬滿意。


78.13 百麥安神湯


【來源】路志正,《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百合、淮小麥各30克,蓮肉、夜交藤各15克,大棗10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上藥以冷水浸泡半小時,加水至500毫升,煮沸20分鐘,濾汁存入暖瓶內(nèi),不計次數(shù),作飲料服用。


【功用】益氣養(yǎng)陰、清熱安神。


【方解】神經(jīng)衰弱及神經(jīng)官能癥的發(fā)生,主要因思慮過度、心陰暗耗;或久病不愈、陰血耗傷;或勞心傷脾、氣血兩虧,致使心失所養(yǎng),心神不安,其病變部位主要在心,不時可涉及肺、脾、肝三臟。本癥不是臟腑形體的實質(zhì)病變,而屬功能失常,臨床以虛多邪少者多見,且一般病程較長,故治療上不能孟浪從事,急于求成。如因其虛而用重劑滋補,不但藥過病所,且可引起諸如胸悶脘痞、腹脹納呆等不良反應(yīng);如因其有邪而攻之,亦會進(jìn)一步損傷正氣,加重病情。所以必須從虛多邪少、功能失常這一點著眼,緩緩為之,以清淡、輕靈、活潑、流動之品,斡旋其病機,調(diào)整其功能,補虛而不助邪,祛邪而不傷正。故取《金匱要略》甘麥大棗湯與百合湯之義,再加蓮肉、夜交藤。方中以淮小麥、甘草、大棗益心脾之氣;以蓮肉、百合、大棗養(yǎng)血和營;以百合微寒之性,清內(nèi)蘊之虛熱;且淮小麥、百合、蓮肉、夜交藤、大棗諸藥均有安神定志的作用。諸藥合用,共奏養(yǎng)心陰、益心氣、清虛熱、緩諸急、安神定志之功。


【主治】神經(jīng)衰弱、神經(jīng)官能癥,以神志不寧、心煩急躁、悲傷欲哭、失眠多夢、善驚易怒、心悸氣短、多汗、時欲太息、舌淡紅或嫩紅、脈細(xì)弱或細(xì)數(shù)無力為主癥,中醫(yī)辨證屬心陰不足,虛熱內(nèi)擾,或氣陰兩虛、心神失養(yǎng)者。


【加減】兼氣郁者,加合歡花30克;兼痰濁者,加竹茹9克,生姜6克;兼濕邪阻滯者,加藿梗、荷梗各10克。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頗佳。


【附記】又本方治臟躁(更年期綜合征),效果亦佳。


78.14 潛陽寧神湯


【來源】張琪,《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夜交藤30克,熟棗仁20克,遠(yuǎn)志15克,柏子仁20克,茯苓15克,生地黃、玄參各20克,生牡蠣25克(先煎)、生赭石30克(研包、先煎)、川黃連10克,生龍骨20克(先煎)。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滋陰潛陽、清熱寧心、益智安神。


【方解】不寐一病,臨床頗為多見?!秲?nèi)經(jīng)》謂:“衛(wèi)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迸R床觀察不寐多由五志過極,心陰暗耗,心陽亢奮所致。本方用黃連以清心火;生地黃、玄參滋陰潛陽,更用龍牡、赭石以潛降陽氣、使陽入于陰。然此病日久、思慮過度、暗耗心陰,故再用遠(yuǎn)志、柏子仁、酸棗仁、夜交藤養(yǎng)心安神。不寐常見初睡之時忽然跳躍,似驚而醒,有似心虛膽怯而實非,乃陽亢陰虧、初入之時交合淺而脫離快,自然陰陽不能相濟而復(fù)醒。因此,除滋陰潛陽外,必須用黃連以直折心火,從而達(dá)到瀉南補北,心腎相交,陰平陽秘之目的。


【主治】心煩不寐、驚悸怔忡、口舌干燥、頭暈耳鳴、手足煩熱,舌紅苔薄,脈象滑或弦數(shù)。


【加減】若陰虧甚,舌紅少苔,或無苔者,可加麥冬15克,百合20克,五味子10克;情懷抑郁、煩躁易怒者,可加合歡花、柴胡各15克,以解郁安神;兼大便秘者多為胃家郁熱,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可加小量大黃,以瀉熱和胃。


【療效】屢用效佳,一般服10劑見效,15~30劑可愈。


78.15 養(yǎng)陰健腦湯


【來源】劉紹安,《益智健腦效驗方精選》


【組成】炒黃柏、全當(dāng)歸、炒知母各10克,杭白芍、朱茯神、炙龜板各20克,炒川連5克,朱生地、朱麥冬、龍骨(先煎)、牡蠣(先煎)、炒棗仁、枸杞子各30克,明天麻15克。


【用法】每日1劑,方中龍骨、牡蠣加水煎30分鐘,然后加入余藥同煎取汁,連煎2次,然后將二次藥汁混合,分2次溫服。


【功用】養(yǎng)陰健腦。


【方解】頭痛、頭暈、頭脹、耳鳴、腦鳴、失眠或嗜睡,心悸健忘屬現(xiàn)代醫(yī)學(xué)之神經(jīng)官能癥范疇。起因多由社會、家庭、工作學(xué)習(xí)等出現(xiàn)問題,本人心胸狹窄,用心用腦過度、精神情志失調(diào)刺激有關(guān)。多因情緒不遂,久郁化火,肝腎之陰耗損,肝陽偏亢,故出現(xiàn)頭痛、腦脹、耳鳴腦鳴、記憶力減退等癥。又因肝腎同源,心腎相交的關(guān)系,常致使陰虧于下,相火炎上,水不升、火不降,形成心腎不交,故心神不寧、心悸膽怯、失眠多夢、心煩易怒、盜汗夢交、口干喜飲,舌紅而干、苔薄黃,溲短便燥,脈細(xì)數(shù)或弦數(shù),血壓偏高之象。


本方取生地、龜板、知母、白芍、麥冬,枸杞子滋水補陰以抑陰火之浮游;川黃連、黃柏清心降火;龍骨、牡蠣微寒潛鎮(zhèn);朱砂、酸棗仁,一以鎮(zhèn)心、一以養(yǎng)心,同奏安神之效;明天麻熄風(fēng)定驚;當(dāng)歸養(yǎng)血、茯神安神;合用對陰虧而見健忘頭痛者頗為適宜。


【主治】頭痛腦脹、耳鳴、記憶力減退、健忘失眠、口干喜飲、舌紅少津、脈細(xì)數(shù)或弦數(shù)、血壓偏高之肝腎陰虛型病癥,即西醫(yī)所稱的神經(jīng)官能癥。


【療效】屢用屢驗、效佳。


78.16 益心定志湯


【來源】言庚孚,《千家妙方·上冊》


【組成】當(dāng)歸身10克,白檀香、北五味各5克,細(xì)砂仁3克,酸棗仁、炙遠(yuǎn)志、玉桔梗各6克,煅牡蠣(先煎)、紫丹參各12克。


【用法】每日1劑,方中牡蠣加水先煎15~30分鐘,然后納諸藥同煎。水煎兩次,二汁混合,分2次溫服,其中1次在臨睡前服之。


【功用】和血通陽、補益心氣,育養(yǎng)心神、寧神定志。


【方解】神經(jīng)官能癥在祖國醫(yī)學(xué)中屬不寐等范疇,不寐在《內(nèi)經(jīng)》中早已論述甚詳。經(jīng)云:“衛(wèi)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也?!标庈E主目瞑,凡心陰不足,虛火上犯則陽蹺盛,即發(fā)生不寐,治療當(dāng)側(cè)重養(yǎng)心陰,故選用棗仁、五味、遠(yuǎn)志等養(yǎng)心藥則較合理。但治療重點也不完全是心陰,而在于通心陽,患者有明顯心氣不足,氣血流行不暢之癥狀。心氣與心血,心陰與心陽,當(dāng)以心氣、心陽為重點,和血以通心陽。方中丹參和血而養(yǎng)血;檀香、砂仁芳香開竅通陽氣;桔梗升提引藥入心經(jīng);牡蠣重鎮(zhèn),使浮越之陽入于陰,使陰平陽秘而取效。


【主治】神經(jīng)官能癥,證屬氣陰兩虛者。


【療效】多年應(yīng)用,效驗頗著。


【附記】本方為余醫(yī)治心悸不眠的常用方,經(jīng)臨床反復(fù)使用,效果滿意。不寐之癥類型不下十余種,故臨證之時,當(dāng)仔細(xì)辨認(rèn),實證宜治邪,如水病不寐、痰盛不寐、咳逆不寐、胃不和不寐、六經(jīng)致病不寐等,分而治之。虛證當(dāng)益損,在心、在肝、在脾、在胃、在氣、在血,須辨證投藥,方可收到功效。


凡陰虛火旺者忌用此方。


78.17 丹參棗仁湯


【來源】董建華,《益智健腦效驗方精選》


【組成】丹參、生龍骨(先煎)、生牡蠣(先煎),夜交藤、合歡皮各15克,炒棗仁、柏子仁各10克。


【用法】每日1劑,先用水將方中生龍骨、生牡蠣和其他藥物分別浸泡30分鐘,再先煎生龍骨、生牡蠣30分鐘,然后納入諸藥再煎,取汁250毫升,再加水煎取150~200毫升,兩次煎出藥液共300~450毫升左右,混合分2次溫服,其中臨睡前服1次。


【功用】補心陰、養(yǎng)肝血、清虛火、安心神。


【方解】失眠多與心肝腎有關(guān)。心藏神,賴肝血以養(yǎng),需腎水以滋。腎藏精,腎虛則不能上濟于心,則心火獨亢;或五志過極,心火內(nèi)熾,不能下交于腎,心腎失交,心火亢盛,熱攏神明、神志不寧,因而不眠。若情志所傷,肝失條達(dá),郁而化火,火動擾心,神不安寧,亦致失眠。臨床上需根據(jù)脈證,審因論治。本方運用于心肝火旺,心腎不交的失眠健忘。方中丹參入血,既養(yǎng)心肝之血,又涼血分之熱,從而起到安神作用,為本方主藥;炒棗仁養(yǎng)肝血,柏子仁補心陰,以助補養(yǎng)之力;生龍骨、生牡蠣鎮(zhèn)靜,以增安神之功;夜交藤清虛火,安心神;合歡皮化痰濁,寧心神。諸藥合用,共奏補心養(yǎng)肝、安神益智之功。


【主治】失眠、心煩不眠、難以入睡、睡即多夢、不耐思考、記憶力減退、口苦咽干,舌紅苔黃、脈細(xì)弦數(shù)。


【加減】眼眶發(fā)黑,加生熟地或女貞子;若虛煩性急,加山梔、白芍;若難以入睡,心苦舌尖紅痛,加黃連或木通少許;若頭暈?zāi)砍?,加珍珠母;痰多可加茯神、菖蒲;胸脅悶脹、嘆息,加郁金、香附;大便不通,加枳殼、檳榔、瓜蔞;時有燥熱,面紅或眩暈耳鳴,加龜板、磁石、石決明;五心煩熱,加功勞葉、地骨皮、知母。


【療效】多年使用,效果滿意。一般5~7劑見效,10~20劑可愈。若能靈活加減,切中病機,其效必著。


【附記】凡氣虛陽虛者及因邪實內(nèi)擾者慎用此方。


78.18 百合安眠湯


【來源】吳威儀,《益智健腦效驗方精選》


【組成】百合、制首烏、龜板(先煎)各24克,龍骨(先煎)、熟地黃、生黃芪各15克,炒棗仁12克,柏子仁、當(dāng)歸、遠(yuǎn)志、冬葵子各10克,五味子、陳皮各6克。


【用法】每日1劑,上藥取龍骨、龜板加水適量,文火煎,與此同時將余藥加水適量浸泡之。10分鐘后,將余藥連同所浸之水一并倒入藥罐內(nèi),煎20分鐘后,倒出藥汁,再加水煎取第2次藥汁,然后,將2次藥汁混合,分2次服下,其中臨睡前服1次。


【功用】滋陰清熱,交通心腎。


【主治】神經(jīng)衰弱,癥見勞倦內(nèi)傷,腎陰虧虛,水火不濟,心腎不交者。


【療效】臨床屢用,多能在短時期內(nèi)收到良效。


【附記】凡脾虛納差,大便溏薄者慎用此方。


78.19 紫靈湯


【來源】趙棻,《益智健腦效驗方精選》


【組成】紫石英(先煎)、靈磁石(先煎)、谷芽、麥芽各30克,菟絲子、枸杞子、淮山藥各15克,黨參12克,茯苓10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劑,方中紫石英、靈磁石先煎30分鐘,然后加入浸泡30分鐘的余藥同煎,沸后10分鐘,即可取汁,藥渣再兌水,煎20~30分鐘,取液去渣。將2次煎出的藥汁混合,于飯后2小時許溫服,日服2~3次。


【功用】健脾補腎,益陰安神。


【方解】失眠病因多端,臨床兼證各異,固而需根據(jù)不同證型及不同兼癥,選取不同方藥,辨證施治。本方適用于陰虛陽亢型者,故方用磁石、紫石英一寒一溫,以攝元陽,益陰安神;菟絲子、枸杞子助磁石補腎益陰,以潛元陽;黨參、茯苓、甘草補中健脾益氣;加谷芽、麥芽以助消化,同時還有防金石藥傷胃之功。諸藥合用,共奏健脾補腎、益陰安神之效。


【主治】因陰虛陽亢所致之失眠、頭暈?zāi)垦?、耳鳴,甚則耳聾、肢倦神疲、納呆,舌淡,脈弱者。


【加減】眩暈者,加制首烏15克,菊花炭6克;暈厥、血壓偏低者,黨參改生曬參9克或西洋參6克,加山萸肉6克;失眠嚴(yán)重者,加酸棗仁24克,金蟬花3對(六朵),朱砂1克(分沖)、夜交藤15克;心悸嚴(yán)重者,加丹參15克,赤芍9克;耳鳴嚴(yán)重者,加石菖蒲3克,五味子9克。


【療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一般3~5劑見效,15~30劑可愈。


78.20 補心安神膏


【來源】趙紹琴,《益智健腦效驗方精選》


【組成】黃芪、沙參、生地、當(dāng)歸、旱蓮草、金櫻子、五味子、焦麥芽、雞內(nèi)金,桑椹、赤芍、白芍、川芎各60克,黃芩20克,川黃連10克,遠(yuǎn)志肉、阿膠、女貞子各30克,生牡蠣、珍珠母各80克,鮮葡萄2500克,鮮蘋果4000克,蜂蜜150克,冰糖60克。


【用法】將前20味藥除阿膠外,共入鍋中,煎煮4小時,去凈藥渣,置文火上濃縮,加鮮葡萄和鮮蘋果、再煎,再去藥渣,加入蜂蜜與冰糖,徐徐收膏。同時將阿膠溶化于膏內(nèi),以滴水成珠為度,貯于瓶中備用。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取1匙,開水化服。


【功用】健腦安神,養(yǎng)血寧心。


【方解】方中黃芪健脾益氣;女貞子、旱蓮草、金櫻子、桑椹子、五味子滋補肝腎,以達(dá)補心陰之效,此即虛則補其母;當(dāng)歸、赤白芍、川芎、阿膠養(yǎng)血;生牡蠣、珍珠母重鎮(zhèn)安神;沙參、生地、鮮葡萄、鮮蘋果、蜂蜜生津增液,以潤大腸;老年血虛便秘之人,尤為適宜;胃不和則臥不安,故在大量滋補藥中加入焦麥芽、雞內(nèi)金、遠(yuǎn)志、黃芩、黃連,一則可防補藥滋膩礙胃,二則可消胃中積滯,疏理腸腑,諸藥合用,共奏健脾安神、養(yǎng)血寧心之功效。


【主治】勞倦思慮不過,心脾兩虛的失眠證,或伴見脾虛氣滯,而見心悸健忘、肢倦神疲、納食欠佳、面色少華、大便秘結(jié),舌淡,脈細(xì)弱者。


【加減】如素有肺虛、燥熱咳嗽,或血虛便結(jié)者,加川貝母、麥冬、玉竹各30克;痔瘡、便血者,加丹參、干荷葉各30克,炒地榆、炒槐花各60克;燥熱干咳、舌瘦干紅者、加款冬花、桑白皮、地骨皮各60克,紫菀30克。


【療效】屢用屢驗,效果甚著。多1料即愈。


【附記】如遇感冒及其他疾病發(fā)生,應(yīng)立即停服此膏,以免留邪。待新疾(如感冒等)愈后可再服此膏。


78.21 安神煎


【來源】徐景藩,《益智健腦效驗方精選》


【組成】炒陳皮、蓮子心、膽南星、石菖蒲各6克,郁金10克,朱茯神、酸棗仁各15克,龍齒20克,炙甘草5克,麥芽30克,大棗10枚,黃金首飾6~10克。


【用法】每日1劑,方中黃金首飾穿線,縛緊,置砂鍋內(nèi),加水1000毫升,煮沸后文火續(xù)煎1小時。其余諸藥放入水中攪拌、浸泡、文火煎煮,沸后再煎20分鐘,水量少時可略加。煎成200毫升,臨睡前溫服。服藥后,以溫?zé)崴茨_后就寢。


【功用】燥濕化痰,清心安神。


【方解】木方所治病證,屬于精神緊張,心情不愉快所致。氣郁不舒,影響脾氣之運化,聚濕生痰;或因氣郁化火,煎熬津液,亦可生痰。明代戴思恭說:有痰在膽經(jīng),神不歸舍,亦令不寐,化痰理氣為治療本病的第一要義。故方用陳皮、半夏、朱茯神、甘草,取二陳湯之義,燥濕化痰,同時朱茯神還有寧心安神之功;加膽星增強化痰的作用,并能清熱;石菖蒲、郁金、蓮子心清心化痰解郁,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石菖蒲鎮(zhèn)靜作用;龍齒鎮(zhèn)心安神;酸棗仁寧心安神;麥芽健脾和胃消食;另以金器置藥中,煎煮其義在于取其微量元素,需用真金。諸藥合用,有燥濕化痰、清心定神之功。


【主治】痰濕內(nèi)停、失眠、健忘、頭昏腦脹、胸悶不舒、不思進(jìn)食者。


【加減】如舌質(zhì)紅、口干者,去陳皮,加天冬、麥冬、何首烏各12克。


【療效】多年使用,治驗甚多,療效甚佳。


【附記】內(nèi)無痰濕者慎用。


78.22 高枕無憂丹


【來源】任達(dá)然,《益智健腦效驗方精選》


【組成】生地、酸棗仁、阿膠、知母、茯神各60克,雞子黃4枚,琥珀末、黃連,甘草各10克,川芎4.5克,遠(yuǎn)志45克,豬心血,煉蜜適量。


【用法】上藥共研極細(xì)末,以豬心血和之,加煉蜜適量,制為丸,朱砂為衣,每丸1.5克?;蛞陨蟿┝康?/5~1/4水煎服。每晚臨睡前2小時服3~4丸,以燈芯湯送下。如作湯劑,則每日1劑,日服2次,下午3~4小時服頭煎,晚間臨睡前服第二煎。


【功用】滋陰清心,寧心安神。


【方解】本方由酸棗仁湯與黃連阿膠湯加減而成。方中酸棗仁養(yǎng)肝血、寧心神;配以川芎疏肝理氣,一收一散,相反相成;更以知母、黃連清熱除煩,制川芎之辛燥;生地、阿膠、雞子黃滋陰,使亢陽有所附;茯苓、茯神、遠(yuǎn)志寧心安神;磁石、琥珀鎮(zhèn)心安神;豬心血和藥,取“心者入心”之義,為諸藥之引。諸藥合用,具有滋陰清熱、鎮(zhèn)心安神之效。


【主治】虛勞虛煩不得眠,虛陽困擾中宮,心火炎而神不足,而見心煩不寐,頭暈,耳鳴,健忘,五心煩熱,舌紅,脈細(xì)數(shù)者。


【療效】臨床屢用,效果甚佳,一般服15~25劑即效或痊愈。


【附記】濕熱內(nèi)蘊者忌用。


78.23 挹神湯


【來源】焦樹德,《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生石決明20~45克(先煎),生龍牡各15~30克(先煎),生地12~18克,生白芍10~15克,炒黃芩10克,茯神(苓)15克,香附10克,遠(yuǎn)志9~12克,炒棗仁1220克,白蒺藜9~12克,合歡花6克,夜交藤1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養(yǎng)陰柔肝,潛陽安神。


【方解】本方中以生石決明、生牡蠣咸涼清熱,益肝陰,潛肝陽,收浮越之正氣,為主藥;生地、白芍補益真陰,滋水涵木,涼血生血,柔肝安脾,為輔藥;首烏藤滋益肝腎,交合陰陽;合歡花解郁安神;酸棗仁養(yǎng)肝助陰,寧心斂汗而安神;遠(yuǎn)志肉交通心腎;白蒺藜,散肝郁,祛肝風(fēng),共為佐藥;香附為陰中快氣藥,引血藥至氣分,增強諸藥活力,兼能理氣解郁;黃芩瀉肝膽火,益陰退陽,共為使藥。諸藥合用,共達(dá)養(yǎng)陰柔肝,潛陽安神,交通心腎之功。


【主治】頭痛、頭暈、急躁易怒、失眠健忘、心悸不寧,陣陣轟熱,心煩汗出,情緒不穩(wěn),精神不振,悒悒不樂,遺精滑精,腰酸腿軟,不耐作勞,舌苔薄白,脈生弦等(證屬肝腎陰虛,肝陽亢旺型)??捎糜谏窠?jīng)衰弱,癔病,更年期綜合征,憂郁癥等出現(xiàn)上述證候者。


【加減】肝血虛者,加當(dāng)歸、阿膠(烊化)各6~9克;急躁易怒者加生赭石、靈磁石(均先煎)各20~30克,白蒺藜10克;頭暈明顯者,加澤瀉30克,鉤藤20~30克;悒悒不樂,精神不振者,加厚樸花10克,玫瑰花5克,佛手片6克,加重合歡花之量;肝火旺,口苦口渴、舌紅、目赤、多怒、大便干結(jié)者,加龍膽草6克,蘆薈1~2克,青黛6克(布包),木通5克,并加重生地,黃芩的用量;肝腎陰虛,夢遺失精者,加山萸肉6~9克,天門冬10克,玄參15克,澤瀉12克,金櫻子10克;心火旺而失眠多夢者,加川連6克,竹葉、蓮心各3克,小草10克;心血不足而心悸不寧者,加麥冬10克,丹參12~15克,柏子仁10克;心脾不足,消化不良,四肢倦怠,大便溏軟者,加炒白術(shù)10克,芡實12克,龍眼肉10克,茯苓改為30克;大便溏泄者,去生地加肉豆蔻10克,車前子12~15克(布包);心腎不交者,加靈磁石20~30克(先煎),磁朱丸(布包煎)6克,交泰丸(川黃連、肉桂)6克同煎;心肝血虛,神魂不寧而失眠嚴(yán)重者,加生赭石15~20克(先煎),改炒棗仁30克(先煎),白芍15克,加重生牡蠣用量。等等。


【療效】治療神經(jīng)衰弱(陰虛陽旺型)48例,收到了顯著效果。并經(jīng)隨訪觀察,治愈者8例,基本痊愈5例,顯效16例有效16例,無效3例。用治婦女更年期綜合征,亦每收到極其滿意的效果。


本文轉(zhuǎn)載自http://user.qzone.qq.com/250982297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治神經(jīng)官能癥秘方(方23首)
失眠專方
分證施治不寐
冷氏祖?zhèn)髅胤健钟舭Y的特效方子_愚齋
治療抑郁癥/失眠的特效方子
藥物組成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