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李志剛 著
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掌握食物屬性
——符合脾胃的養(yǎng)生之道
食物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關鍵是你要根據(jù)自己的體質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
快節(jié)奏的生活,讓現(xiàn)代很多上班族稍不注意就頻繁出現(xiàn)燒心、反酸等胃病。很多人認為忍忍就過去了,其實這是大錯特錯。
我有一位朋友,現(xiàn)在是某外企公司的高層了,事業(yè)家庭可謂是一帆風順,就是有點小胃病。別看毛病不大,可每次都讓他痛不欲生。這都是他不注意飲食惹的禍。因此,任何時候都不能虐待自己的脾胃,一旦傷了胃氣,再想治就難了。
平時我們如何養(yǎng)好脾胃呢?最好的辦法就是給它好食物。上古之人通過對食物的外形與味道,食物進入我們身體所產生的寒、熱、溫、涼作用,向上向外或向下向內作用的方向,以及食物生長的地點、氣候、季節(jié)的不同,來判斷食物的屬性。最后,根據(jù)食物的性質把它們分為溫、熱、寒、涼、平五性。根據(jù)這食物五性,我們可以讓食物與脾胃不打架、在體內相處和諧。
食物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你要根據(jù)自己的體質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你是熱性體質,可以選擇寒涼的食物,如鴨肉、小米、黃瓜、西瓜、梨等來進行平衡;你是寒涼體質,可選擇多吃溫熱性質的食物,如牛羊肉、韭菜、洋蔥等。當然,還有季節(jié)、地區(qū)的差異,但這是一個總的原則,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五味入五臟,五味均衡保健康
中醫(yī)講,食物的味道無外乎五種,即酸、甜(甘)、苦、辣(辛)、咸,這五味在人體里分入五臟。若我們能將這五味合理攝入,便可使身體所需營養(yǎng)達到一種平衡。
《素問·宣明五氣》指出:“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具體如何分入五臟呢?
1.酸入肝:就是說酸味食物如山楂、橘子、食醋等,有增強消化功能和保護肝臟的作用,常吃不僅可以助消化,殺滅胃腸道內的病菌,還有防治感冒、降血壓、軟化血管的功效。酸的食物還可以解酒,促進膽汁和胰臟消化液分泌,以防胸脅滿脹。酸也能收斂,比如說男性朋友的前列腺肥大、女性朋友產后尿失禁、白帶太多,或拉肚子,通常都可以用酸來收斂。中醫(yī)學講到酸,都會連帶提到“澀”,酸、澀兩個合在一起,澀有收斂的意思。收斂包括傷口的收口愈合,食物中以酸梅最典型,醋也一樣。
2.辛入肺:“辛”即為辛辣,“辛”有尖銳而強烈之意。我們常吃的蔥、蒜、姜、胡椒都是以辛辣為主的食物。辛味食物具有通利肺氣、通竅達表、通順血脈的“三通”的作用。
辛還可解痙,意思是對于肌肉緊張引起的頭痛、偏頭痛、肌肉關節(jié)疼痛,或心臟血管收縮痛,給予一點辛,往往可以收效。
3.苦入心:苦味具有除濕和利尿的作用。適當吃些苦味食物以清心瀉火,如苦瓜、蘿卜葉、大頭菜等。
中醫(yī)講,苦味入心經、心包經、小腸經,所以心火旺(包括打針的過敏反應,紅腫熱痛等)或小腸經旺(小腸、十二指腸感染、發(fā)炎,引起拉肚子、潰瘍、糜爛,或熬夜后舌頭腫脹刺痛)時,可吃些苦味食物緩解。
4.咸入腎:中醫(yī)的“咸”相當于現(xiàn)在的“礦物質”,包括咸寒、咸涼、咸溫、咸干、咸平多種。咸味能滋養(yǎng)腎氣,有調節(jié)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嘔吐、腹瀉后喝點淡鹽水,可保持正常代謝。
5.甘入脾:就是說適當吃甜的東西如山藥、大棗等,可補養(yǎng)脾胃,補充人體的熱量,解除身體疲勞。
甜味會使人放松,工作壓力大的人適當吃點甜食可以睡得香甜。冬天吃甜食減少憂郁、低潮、沉悶。甜食不一定是糖果、點心,很多含淀粉、果糖的食物就很適合。
以上“五虎上將”,可謂各具功效,但對每味過于偏嗜是不可取的。
很多時候,我們在生活中對食物的需求只是對某種口味的慣性依賴而已。很多南方的朋友特別愛吃辣,這與南方的氣候有關,南方濕氣大,吃辣可以除濕,這是人與自然相應的一種平衡機制。但北方地區(qū)就不同了,除農歷六月暑濕外,多數(shù)時候都比較干燥,此時若再多吃辣的就會使肝火上炎,容易上火。
中醫(yī)里講中庸之道,凡事要講究一定的度。五味入臟,五味適量、均衡,方可補益臟器,但偏嗜某一味,某一味過重,都會傷害相應的臟器。如我們工作時累了,吃上一塊糖,就會感覺有勁,因為脾胃屬于中焦,甘入脾,這樣及時補足了中氣??墒牵鹞妒澄锍远嘤謺Φ侥I臟。《素問·五臟生成》中有言:“多食甘,則骨痛而發(fā)落。”過多地食用甘味食物,就會傷害到腎臟,引起骨骼疼痛甚至不能站立,還會使頭發(fā)脫落。因為,甜味在五行里屬于土,腎屬水,脾土太過就會克制腎水。
只有五味均衡、營養(yǎng)均衡,我們的脾胃才會健康,我們的身體才會健康。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指出:“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從流,腠理以密。”就是說,我們平時應當慎重地調整飲食的五味,使它既不多也不少,調配適當,這樣才能使我們的骨骼強壯,筋脈柔和靈便,氣血充足流暢,皮膚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