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耶。
大家好!今天與大家繼續(xù)分享聽張慶祥講師說《道德經(jīng)》第七十七章之心得。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就好像拉弓射箭,拉得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拉得低了,就把它抬高一點,用力太過,就減少一些,用力不夠,則增加一點。
老子這里用張弓射箭來比喻天道的造化。
張弓射箭不是亂射一氣,而需要調(diào)節(jié)弓箭位置的高低以及用力的大小,從而實現(xiàn)射中靶心的目的。
而天道的造化更不是漫無目的,比如花開花落,陽光雨露等,并非隨心所欲,而是以萬物的生生不息為目的。
正因為如此,所以老子又言: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
天之道就是折損有余的,太過的,以彌補不足的,不及的。
因為天之道是要讓萬物生生不息,而不是某一個,某一類物種的生生不息,所以萬物的發(fā)展變化都必須符合本來的節(jié)度,否則就會自然消亡。
比如花兒盛開之后必定要凋謝,蠟燭明亮之后必定要熄滅,太陽總會落坡,月亮總有圓缺等等,這就是天道的造化,“損有余而補不足”沒有誰可以例外。
再比如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風(fēng)雨雷電的氣候變化,以及洪水、干旱、地震、龍卷風(fēng)、海嘯等各種自然現(xiàn)象,這其實都是天道生生不息之造化,是天地實現(xiàn)萬物生生不息的一種自我調(diào)節(jié)。
而從人身來說,喜怒哀樂就像天地的春夏秋冬、風(fēng)雨雷電,以及洪水、干旱、地震、龍卷風(fēng)、海嘯等自然現(xiàn)象,是本性造化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
只要我們不去人為的造作它,即不追逐好的感受,不抗拒逃避不好的感受,生生不息的本性造化本來可以開啟。
可惜的是,人類因為貪嗔好惡、分別取舍的障礙,而不能覺知內(nèi)在本性造化的精妙與圓滿,所以老子接著又說: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人之道卻不是這樣,人們往往是以減損不足的,來增加有余的。
因為人們總是喜歡將天道造化所呈現(xiàn)的事物劃分為兩大類:好的和不好的,能給自己帶來好的感受的,就是好的事物,帶來不好感受的,就是不好的事物,然后追逐好的,抗拒不好的。
正是因為這種對感受的貪嗔好惡和分別取舍,才導(dǎo)致了人們對物質(zhì)財富、對名聲地位、對情感……等等,一切能帶來好感受東西的過度追逐,其目的不過就是為了逃避和抗拒不好的感受,這就是人們?yōu)楹我?/span>損不足以奉有余”的根本原因所在。
而天道則沒有任何的貪嗔好惡、分別取舍,天道造化的唯一目的就是萬物的生生不息,所以天道與人道的區(qū)別就在于其所瞄準的“靶心”是萬物的生生不息,還是個人的貪嗔好惡、分別取舍。
“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
這句話是說,有道者因為懂得一切事物皆天道之造化,沒有好與不好之分別,所以不會追逐、抓取所謂好的,逃避抗拒所謂不好的,而是聽憑天道之自然造化,因此,不造作,無為,臣服于天道之造化就是“以有余奉天下”的意思。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耶。”
正因為如此,所以圣人有所作為而不自恃,有功而不自居,以其不欲而使內(nèi)在的智慧得以顯現(xiàn)。
“為而不恃”,有所作為卻并不洋洋自得,不追逐、抓取內(nèi)心因有所作為而升起的好的感受。
“功成而不處”,建立了功業(yè)卻并不自居,不被內(nèi)心的成就感所捆綁。
所以無論是“為而不恃”,還是“功成而不處”,都是指沒有個人的貪嗔好惡、分別取舍的意思,即沒有私欲的障礙,所以能夠讓本來俱足的智慧顯現(xiàn)出來?!?/span>不欲見賢”,拿掉了內(nèi)心的私欲障礙,讓原本的智慧顯現(xiàn)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老子這里說“不欲”而不是“無欲”,老子并不是要人們無欲無求,因為是人就會有欲望,不同的是圣人從不會被欲望所牽累,不被欲望所掌控。因為圣人懂得觀照內(nèi)心一氣,懂得不隨內(nèi)心一氣的起伏動蕩而作為。
而要做到這一點,對于我們常人來說,靠的不是頭腦,而是內(nèi)心的感覺,感覺內(nèi)心一氣的本來,從而不在其上攀附好與不好的好惡知見,做到這一點,我們也可以“不欲見賢”!
本章老子以人們看得見的張弓射箭作比喻,闡明人道與天道的差別其實就在一個“欲”上,而能做到“不欲”就是叫“無為”,而“無為”則可以“無不為”,因為“不欲”可以“見賢”,可以找回本來俱足的大智慧。
好了,本章的分享就到這里,感謝您的閱讀!我們下期再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