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
作者:沈霞 文章來源:網絡 點擊數(shù): 500 更新時間:2008-12-17 |
|
人的審美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人類在漫長的發(fā)展演變中總結和提升出來的,同時人類的這種審美能力又反作用于人類,推動社會的發(fā)展,使人類逐步從愚昧、無知、貧困中走出來,幫助人類創(chuàng)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人類從舊石器時代打造的石斧,到三星堆的精美青銅器,從尼羅河邊的金字塔,到高聳入云的艾菲爾鐵塔,從赤身裸體到霓裳彩妝……。大量的事實證明,人類的審美能力對社會的發(fā)展演變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然而,當今世界紛繁復雜,信息社會使大量美麗與丑陋并存,人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審美能力,就會影響其一生發(fā)展。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育人的大目標,美育的培養(yǎng)成了無矢之地,因為人對美的感受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評判模式,它不可能是整齊劃一的,也不可 美育一般通過藝術審美的方式達到教育目的。美術課對學生進行美育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就是直觀性,包括對自然美的直觀,社會美的直觀,藝術美的直觀。而美術教學大綱所規(guī)定的欣賞、繪畫、工藝三大類課業(yè)非常直接地體現(xiàn)著這種直觀性。欣賞教學難于藝術實踐教學,而現(xiàn)代作品欣賞則更難。這也許因為在欣賞傳統(tǒng)的再現(xiàn)性作品時,有關史料和作品內容豐富了教學內容,符合了學生追求現(xiàn)實意識和經驗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種課堂秩序和教學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現(xiàn)代表現(xiàn)性作品欣賞的著眼點不能直接為日常意識所接受,學生一時無法超出現(xiàn)實經驗和欣賞習慣的閾限,因而使教學發(fā)生了困難。對“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體驗并不是日常意識和習慣所能企及的,審美意識的形成需要有個學習的過程。這并不是說對再現(xiàn)性作品的欣賞不是一種審美意識的活動,但一個不具有較強審美意識的人,往往能欣賞前者而不能欣賞后者。在美術作品展覽會上,從男女老少、各界人士的交流中發(fā)現(xiàn),人們似乎都能順利地欣賞傳統(tǒng)寫實作品。然而,另一個事實卻讓令人吃驚,在“畢加索”、“米羅”的畫展上,許多學美術專業(yè)的學生都向提出這樣疑問:“這些畫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覺到了什么”等評價性的意見。他們大有乘興而來、敗興而去的情緒。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觀者的評價標準尚未建立在審美價值的基礎上,當面對著新的審美現(xiàn)象時,其評價標準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舉的事實可以說明,從審美意識出發(fā)去評價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發(fā)審美體驗的形式因素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一旦我們認識到,教學必須要達到這一目的時,那么再現(xiàn)性作品欣賞和表現(xiàn)性作品欣賞教學所碰到的困難是相同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本身要有較強的審美能力和積極的審美意識并能夠恰如其分地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準確地設計教學過程把握好教學環(huán)節(jié)首先是我們教師必備的基本功。 一、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的審美素質教育,通過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實現(xiàn)審美教育目的。 由于長期以來,美術教學一直停留在傳播一些基本技能為唯一目的的現(xiàn)狀上。作為美術教師也不太清楚美術大綱上的精神要求及對教材的片面理解,在一遇到欣賞課時就一跳而過,很少與學生一起欣賞討論一些中外美術名作。既使上,也只是繁瑣地羅列一大堆畫家和作品來平淡的介紹,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歷史事件引導學生去分析評論的很少,這無疑限制了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大膽評論對象的能力。整節(jié)欣賞課由老師當主角,學生當聽眾。講得平淡乏味,學生聽了反應淡漠,一堂課下來,學生根本沒有一點切身體驗欣賞作品所帶來的愉悅和深刻感受。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學生主體主動積極參與才能調動學生自身的創(chuàng)造潛能。美術欣賞更是主客體的統(tǒng)一,欣賞活動必須依賴學生主體的直接參與,才能激發(fā)學生欣賞的情意、獲得深刻的體驗。教師過多、過細的講解,既不利于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學生欣賞能力的養(yǎng)成。長久以往,教師的思想里就日漸喪失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偏離了美術素質教育的宗旨。做為教師應加強自身的美學修養(yǎng):重視對學生的審美情操的培養(yǎng),精心準備教案,積極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一個美的環(huán)鏡。教師要積極運用自身的語言、教態(tài)、知識和各種形象的手段(如投影、范畫、故事、音樂等)通過有聲有色、有形的環(huán)境氛圍,使學生在處于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從而提高了學生審美意識。激發(fā)學生審美意識的興趣又表現(xiàn)在方方面面?,F(xiàn)在學校的整體環(huán)境布置充斥著激勵學生好好學習的名人名言,其實不然,一幅好的國畫、一座抽象的雕塑、一張精美的照片,它們對學生的誘導往往是有過之而不及,這是一種美的升華,是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再塑,在潛移默化中凈化學生的心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實現(xiàn)審美的教育目的。 二、通過正確的方法,深層次的誘導,加深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建構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 學生在上美術欣賞課時都有一個對藝術的認識和理解的過程,最初是從他們個人的角度開始的。他們覺得畫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畫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進去,而有些看起來不“美”的作品 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就是要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教師就是要用人類藝術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會的美,幫助學生提示出美的規(guī)律,打動學生的感官,從而培養(yǎng)學生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 三、不斷加強學生對美術作品評論,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許多教師看來,美術評論應該是評論家的事,似乎與學生無關。其實不然,在欣賞美術名作時學生都有一種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覺。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積累一些初步的歷史文化知識。而教師如何抓住學生的最初感覺,可以做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點,積極引導學生對具體的美術作品進行欣賞。比如在欣賞鄭板橋的《風竹》圖時,同時將畫上的題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讀給學生聽,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品味這幅作品,用簡單語言的闡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在聽完學生熱烈活躍的分析時,趁機簡單的介紹畫家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這幅畫的時代背景,然后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層次的分析。這時學生的回答開始把竹的高風亮節(jié)和作者的思想境界聯(lián)系起來,而且把這種精神和封建社會的黑暗和無助對比起來,闡述了作者內心深處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安得廣廈千萬問,大庇天下寒士聚歡顏”的愛民如子的高尚品德,學生不知不覺中上了一堂深刻的愛國主義和高尚情操的理論教育課,即傳播美,又分享美,還收獲美,這就是我們在教學中,把自己的判斷從推測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感知和評價作品。如,“我體驗到……”和“我感覺到……”等非定性語氣。使學生覺得教師的評價也并非是權威的和終極的。于是,學生也會進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應代表自己個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暫時的情緒和突變的東西,或是片面的判斷。將自己的判斷和他人的判斷進行對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評價哪些方面符合多數(shù)人的意見。如此反復開展教學評價活動,使學生養(yǎng)成自覺驗證判斷,減少盲目沖動的評價,使評價達到主客觀的統(tǒng)一。實踐證明這樣做的結果,使學生增強了對理解新事物的自信心,培養(yǎng)了他們主動學習的習慣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給學生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使學生評論有序進行,避免出現(xiàn)隨意的現(xiàn)象。 總之在初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中,教師應牢牢把握住審美教育這條線,切忌把教學變成“蜻蜓點水”,不深不入。應把審美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因為這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的未來文化藝術素質的提高。教師要善于把學生的思想引入到教材所開設的藝術樂園中,激發(fā)他們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是我們每位美術教師應該負起的責任。 上一個文章: 小議美術教學中的情感和創(chuàng)新教育 |
淺談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
作者:沈霞 文章來源:網絡 點擊數(shù): 500 更新時間:2008-12-17 |
|
人的審美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人類在漫長的發(fā)展演變中總結和提升出來的,同時人類的這種審美能力又反作用于人類,推動社會的發(fā)展,使人類逐步從愚昧、無知、貧困中走出來,幫助人類創(chuàng)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人類從舊石器時代打造的石斧,到三星堆的精美青銅器,從尼羅河邊的金字塔,到高聳入云的艾菲爾鐵塔,從赤身裸體到霓裳彩妝……。大量的事實證明,人類的審美能力對社會的發(fā)展演變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然而,當今世界紛繁復雜,信息社會使大量美麗與丑陋并存,人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審美能力,就會影響其一生發(fā)展。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育人的大目標,美育的培養(yǎng)成了無矢之地,因為人對美的感受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評判模式,它不可能是整齊劃一的,也不可 美育一般通過藝術審美的方式達到教育目的。美術課對學生進行美育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就是直觀性,包括對自然美的直觀,社會美的直觀,藝術美的直觀。而美術教學大綱所規(guī)定的欣賞、繪畫、工藝三大類課業(yè)非常直接地體現(xiàn)著這種直觀性。欣賞教學難于藝術實踐教學,而現(xiàn)代作品欣賞則更難。這也許因為在欣賞傳統(tǒng)的再現(xiàn)性作品時,有關史料和作品內容豐富了教學內容,符合了學生追求現(xiàn)實意識和經驗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種課堂秩序和教學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現(xiàn)代表現(xiàn)性作品欣賞的著眼點不能直接為日常意識所接受,學生一時無法超出現(xiàn)實經驗和欣賞習慣的閾限,因而使教學發(fā)生了困難。對“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體驗并不是日常意識和習慣所能企及的,審美意識的形成需要有個學習的過程。這并不是說對再現(xiàn)性作品的欣賞不是一種審美意識的活動,但一個不具有較強審美意識的人,往往能欣賞前者而不能欣賞后者。在美術作品展覽會上,從男女老少、各界人士的交流中發(fā)現(xiàn),人們似乎都能順利地欣賞傳統(tǒng)寫實作品。然而,另一個事實卻讓令人吃驚,在“畢加索”、“米羅”的畫展上,許多學美術專業(yè)的學生都向提出這樣疑問:“這些畫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覺到了什么”等評價性的意見。他們大有乘興而來、敗興而去的情緒。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觀者的評價標準尚未建立在審美價值的基礎上,當面對著新的審美現(xiàn)象時,其評價標準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舉的事實可以說明,從審美意識出發(fā)去評價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發(fā)審美體驗的形式因素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一旦我們認識到,教學必須要達到這一目的時,那么再現(xiàn)性作品欣賞和表現(xiàn)性作品欣賞教學所碰到的困難是相同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本身要有較強的審美能力和積極的審美意識并能夠恰如其分地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準確地設計教學過程把握好教學環(huán)節(jié)首先是我們教師必備的基本功。 一、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的審美素質教育,通過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實現(xiàn)審美教育目的。 由于長期以來,美術教學一直停留在傳播一些基本技能為唯一目的的現(xiàn)狀上。作為美術教師也不太清楚美術大綱上的精神要求及對教材的片面理解,在一遇到欣賞課時就一跳而過,很少與學生一起欣賞討論一些中外美術名作。既使上,也只是繁瑣地羅列一大堆畫家和作品來平淡的介紹,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歷史事件引導學生去分析評論的很少,這無疑限制了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大膽評論對象的能力。整節(jié)欣賞課由老師當主角,學生當聽眾。講得平淡乏味,學生聽了反應淡漠,一堂課下來,學生根本沒有一點切身體驗欣賞作品所帶來的愉悅和深刻感受。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學生主體主動積極參與才能調動學生自身的創(chuàng)造潛能。美術欣賞更是主客體的統(tǒng)一,欣賞活動必須依賴學生主體的直接參與,才能激發(fā)學生欣賞的情意、獲得深刻的體驗。教師過多、過細的講解,既不利于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學生欣賞能力的養(yǎng)成。長久以往,教師的思想里就日漸喪失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偏離了美術素質教育的宗旨。做為教師應加強自身的美學修養(yǎng):重視對學生的審美情操的培養(yǎng),精心準備教案,積極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一個美的環(huán)鏡。教師要積極運用自身的語言、教態(tài)、知識和各種形象的手段(如投影、范畫、故事、音樂等)通過有聲有色、有形的環(huán)境氛圍,使學生在處于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從而提高了學生審美意識。激發(fā)學生審美意識的興趣又表現(xiàn)在方方面面?,F(xiàn)在學校的整體環(huán)境布置充斥著激勵學生好好學習的名人名言,其實不然,一幅好的國畫、一座抽象的雕塑、一張精美的照片,它們對學生的誘導往往是有過之而不及,這是一種美的升華,是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再塑,在潛移默化中凈化學生的心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實現(xiàn)審美的教育目的。 二、通過正確的方法,深層次的誘導,加深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建構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 學生在上美術欣賞課時都有一個對藝術的認識和理解的過程,最初是從他們個人的角度開始的。他們覺得畫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畫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進去,而有些看起來不“美”的作品 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就是要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教師就是要用人類藝術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會的美,幫助學生提示出美的規(guī)律,打動學生的感官,從而培養(yǎng)學生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 三、不斷加強學生對美術作品評論,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許多教師看來,美術評論應該是評論家的事,似乎與學生無關。其實不然,在欣賞美術名作時學生都有一種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覺。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積累一些初步的歷史文化知識。而教師如何抓住學生的最初感覺,可以做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點,積極引導學生對具體的美術作品進行欣賞。比如在欣賞鄭板橋的《風竹》圖時,同時將畫上的題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讀給學生聽,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品味這幅作品,用簡單語言的闡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在聽完學生熱烈活躍的分析時,趁機簡單的介紹畫家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這幅畫的時代背景,然后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層次的分析。這時學生的回答開始把竹的高風亮節(jié)和作者的思想境界聯(lián)系起來,而且把這種精神和封建社會的黑暗和無助對比起來,闡述了作者內心深處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安得廣廈千萬問,大庇天下寒士聚歡顏”的愛民如子的高尚品德,學生不知不覺中上了一堂深刻的愛國主義和高尚情操的理論教育課,即傳播美,又分享美,還收獲美,這就是我們在教學中,把自己的判斷從推測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感知和評價作品。如,“我體驗到……”和“我感覺到……”等非定性語氣。使學生覺得教師的評價也并非是權威的和終極的。于是,學生也會進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應代表自己個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暫時的情緒和突變的東西,或是片面的判斷。將自己的判斷和他人的判斷進行對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評價哪些方面符合多數(shù)人的意見。如此反復開展教學評價活動,使學生養(yǎng)成自覺驗證判斷,減少盲目沖動的評價,使評價達到主客觀的統(tǒng)一。實踐證明這樣做的結果,使學生增強了對理解新事物的自信心,培養(yǎng)了他們主動學習的習慣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給學生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使學生評論有序進行,避免出現(xiàn)隨意的現(xiàn)象。 總之在初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中,教師應牢牢把握住審美教育這條線,切忌把教學變成“蜻蜓點水”,不深不入。應把審美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因為這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的未來文化藝術素質的提高。教師要善于把學生的思想引入到教材所開設的藝術樂園中,激發(fā)他們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是我們每位美術教師應該負起的責任。 上一個文章: 小議美術教學中的情感和創(chuàng)新教育 |
淺談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
作者:沈霞 文章來源:網絡 點擊數(shù): 500 更新時間:2008-12-17 |
人的審美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人類在漫長的發(fā)展演變中總結和提升出來的,同時人類的這種審美能力又反作用于人類,推動社會的發(fā)展,使人類逐步從愚昧、無知、貧困中走出來,幫助人類創(chuàng)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人類從舊石器時代打造的石斧,到三星堆的精美青銅器,從尼羅河邊的金字塔,到高聳入云的艾菲爾鐵塔,從赤身裸體到霓裳彩妝……。大量的事實證明,人類的審美能力對社會的發(fā)展演變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然而,當今世界紛繁復雜,信息社會使大量美麗與丑陋并存,人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審美能力,就會影響其一生發(fā)展。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育人的大目標,美育的培養(yǎng)成了無矢之地,因為人對美的感受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評判模式,它不可能是整齊劃一的,也不可 美育一般通過藝術審美的方式達到教育目的。美術課對學生進行美育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就是直觀性,包括對自然美的直觀,社會美的直觀,藝術美的直觀。而美術教學大綱所規(guī)定的欣賞、繪畫、工藝三大類課業(yè)非常直接地體現(xiàn)著這種直觀性。欣賞教學難于藝術實踐教學,而現(xiàn)代作品欣賞則更難。這也許因為在欣賞傳統(tǒng)的再現(xiàn)性作品時,有關史料和作品內容豐富了教學內容,符合了學生追求現(xiàn)實意識和經驗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種課堂秩序和教學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現(xiàn)代表現(xiàn)性作品欣賞的著眼點不能直接為日常意識所接受,學生一時無法超出現(xiàn)實經驗和欣賞習慣的閾限,因而使教學發(fā)生了困難。對“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體驗并不是日常意識和習慣所能企及的,審美意識的形成需要有個學習的過程。這并不是說對再現(xiàn)性作品的欣賞不是一種審美意識的活動,但一個不具有較強審美意識的人,往往能欣賞前者而不能欣賞后者。在美術作品展覽會上,從男女老少、各界人士的交流中發(fā)現(xiàn),人們似乎都能順利地欣賞傳統(tǒng)寫實作品。然而,另一個事實卻讓令人吃驚,在“畢加索”、“米羅”的畫展上,許多學美術專業(yè)的學生都向提出這樣疑問:“這些畫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覺到了什么”等評價性的意見。他們大有乘興而來、敗興而去的情緒。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觀者的評價標準尚未建立在審美價值的基礎上,當面對著新的審美現(xiàn)象時,其評價標準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舉的事實可以說明,從審美意識出發(fā)去評價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發(fā)審美體驗的形式因素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一旦我們認識到,教學必須要達到這一目的時,那么再現(xiàn)性作品欣賞和表現(xiàn)性作品欣賞教學所碰到的困難是相同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本身要有較強的審美能力和積極的審美意識并能夠恰如其分地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準確地設計教學過程把握好教學環(huán)節(jié)首先是我們教師必備的基本功。 一、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的審美素質教育,通過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實現(xiàn)審美教育目的。 由于長期以來,美術教學一直停留在傳播一些基本技能為唯一目的的現(xiàn)狀上。作為美術教師也不太清楚美術大綱上的精神要求及對教材的片面理解,在一遇到欣賞課時就一跳而過,很少與學生一起欣賞討論一些中外美術名作。既使上,也只是繁瑣地羅列一大堆畫家和作品來平淡的介紹,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歷史事件引導學生去分析評論的很少,這無疑限制了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大膽評論對象的能力。整節(jié)欣賞課由老師當主角,學生當聽眾。講得平淡乏味,學生聽了反應淡漠,一堂課下來,學生根本沒有一點切身體驗欣賞作品所帶來的愉悅和深刻感受。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學生主體主動積極參與才能調動學生自身的創(chuàng)造潛能。美術欣賞更是主客體的統(tǒng)一,欣賞活動必須依賴學生主體的直接參與,才能激發(fā)學生欣賞的情意、獲得深刻的體驗。教師過多、過細的講解,既不利于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學生欣賞能力的養(yǎng)成。長久以往,教師的思想里就日漸喪失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偏離了美術素質教育的宗旨。做為教師應加強自身的美學修養(yǎng):重視對學生的審美情操的培養(yǎng),精心準備教案,積極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一個美的環(huán)鏡。教師要積極運用自身的語言、教態(tài)、知識和各種形象的手段(如投影、范畫、故事、音樂等)通過有聲有色、有形的環(huán)境氛圍,使學生在處于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從而提高了學生審美意識。激發(fā)學生審美意識的興趣又表現(xiàn)在方方面面?,F(xiàn)在學校的整體環(huán)境布置充斥著激勵學生好好學習的名人名言,其實不然,一幅好的國畫、一座抽象的雕塑、一張精美的照片,它們對學生的誘導往往是有過之而不及,這是一種美的升華,是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再塑,在潛移默化中凈化學生的心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實現(xiàn)審美的教育目的。 二、通過正確的方法,深層次的誘導,加深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建構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 學生在上美術欣賞課時都有一個對藝術的認識和理解的過程,最初是從他們個人的角度開始的。他們覺得畫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畫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進去,而有些看起來不“美”的作品 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就是要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教師就是要用人類藝術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會的美,幫助學生提示出美的規(guī)律,打動學生的感官,從而培養(yǎng)學生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 三、不斷加強學生對美術作品評論,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許多教師看來,美術評論應該是評論家的事,似乎與學生無關。其實不然,在欣賞美術名作時學生都有一種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覺。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積累一些初步的歷史文化知識。而教師如何抓住學生的最初感覺,可以做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點,積極引導學生對具體的美術作品進行欣賞。比如在欣賞鄭板橋的《風竹》圖時,同時將畫上的題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讀給學生聽,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品味這幅作品,用簡單語言的闡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在聽完學生熱烈活躍的分析時,趁機簡單的介紹畫家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這幅畫的時代背景,然后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層次的分析。這時學生的回答開始把竹的高風亮節(jié)和作者的思想境界聯(lián)系起來,而且把這種精神和封建社會的黑暗和無助對比起來,闡述了作者內心深處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安得廣廈千萬問,大庇天下寒士聚歡顏”的愛民如子的高尚品德,學生不知不覺中上了一堂深刻的愛國主義和高尚情操的理論教育課,即傳播美,又分享美,還收獲美,這就是我們在教學中,把自己的判斷從推測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感知和評價作品。如,“我體驗到……”和“我感覺到……”等非定性語氣。使學生覺得教師的評價也并非是權威的和終極的。于是,學生也會進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應代表自己個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暫時的情緒和突變的東西,或是片面的判斷。將自己的判斷和他人的判斷進行對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評價哪些方面符合多數(shù)人的意見。如此反復開展教學評價活動,使學生養(yǎng)成自覺驗證判斷,減少盲目沖動的評價,使評價達到主客觀的統(tǒng)一。實踐證明這樣做的結果,使學生增強了對理解新事物的自信心,培養(yǎng)了他們主動學習的習慣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給學生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使學生評論有序進行,避免出現(xiàn)隨意的現(xiàn)象。 總之在初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中,教師應牢牢把握住審美教育這條線,切忌把教學變成“蜻蜓點水”,不深不入。應把審美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因為這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的未來文化藝術素質的提高。教師要善于把學生的思想引入到教材所開設的藝術樂園中,激發(fā)他們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是我們每位美術教師應該負起的責任。 |
淺談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
作者:沈霞 文章來源:網絡 點擊數(shù): 500 更新時間:2008-12-17 |
人的審美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人類在漫長的發(fā)展演變中總結和提升出來的,同時人類的這種審美能力又反作用于人類,推動社會的發(fā)展,使人類逐步從愚昧、無知、貧困中走出來,幫助人類創(chuàng)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人類從舊石器時代打造的石斧,到三星堆的精美青銅器,從尼羅河邊的金字塔,到高聳入云的艾菲爾鐵塔,從赤身裸體到霓裳彩妝……。大量的事實證明,人類的審美能力對社會的發(fā)展演變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然而,當今世界紛繁復雜,信息社會使大量美麗與丑陋并存,人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審美能力,就會影響其一生發(fā)展。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育人的大目標,美育的培養(yǎng)成了無矢之地,因為人對美的感受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評判模式,它不可能是整齊劃一的,也不可 美育一般通過藝術審美的方式達到教育目的。美術課對學生進行美育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就是直觀性,包括對自然美的直觀,社會美的直觀,藝術美的直觀。而美術教學大綱所規(guī)定的欣賞、繪畫、工藝三大類課業(yè)非常直接地體現(xiàn)著這種直觀性。欣賞教學難于藝術實踐教學,而現(xiàn)代作品欣賞則更難。這也許因為在欣賞傳統(tǒng)的再現(xiàn)性作品時,有關史料和作品內容豐富了教學內容,符合了學生追求現(xiàn)實意識和經驗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種課堂秩序和教學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現(xiàn)代表現(xiàn)性作品欣賞的著眼點不能直接為日常意識所接受,學生一時無法超出現(xiàn)實經驗和欣賞習慣的閾限,因而使教學發(fā)生了困難。對“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體驗并不是日常意識和習慣所能企及的,審美意識的形成需要有個學習的過程。這并不是說對再現(xiàn)性作品的欣賞不是一種審美意識的活動,但一個不具有較強審美意識的人,往往能欣賞前者而不能欣賞后者。在美術作品展覽會上,從男女老少、各界人士的交流中發(fā)現(xiàn),人們似乎都能順利地欣賞傳統(tǒng)寫實作品。然而,另一個事實卻讓令人吃驚,在“畢加索”、“米羅”的畫展上,許多學美術專業(yè)的學生都向提出這樣疑問:“這些畫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覺到了什么”等評價性的意見。他們大有乘興而來、敗興而去的情緒。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觀者的評價標準尚未建立在審美價值的基礎上,當面對著新的審美現(xiàn)象時,其評價標準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舉的事實可以說明,從審美意識出發(fā)去評價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發(fā)審美體驗的形式因素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一旦我們認識到,教學必須要達到這一目的時,那么再現(xiàn)性作品欣賞和表現(xiàn)性作品欣賞教學所碰到的困難是相同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本身要有較強的審美能力和積極的審美意識并能夠恰如其分地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準確地設計教學過程把握好教學環(huán)節(jié)首先是我們教師必備的基本功。 一、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的審美素質教育,通過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實現(xiàn)審美教育目的。 由于長期以來,美術教學一直停留在傳播一些基本技能為唯一目的的現(xiàn)狀上。作為美術教師也不太清楚美術大綱上的精神要求及對教材的片面理解,在一遇到欣賞課時就一跳而過,很少與學生一起欣賞討論一些中外美術名作。既使上,也只是繁瑣地羅列一大堆畫家和作品來平淡的介紹,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歷史事件引導學生去分析評論的很少,這無疑限制了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大膽評論對象的能力。整節(jié)欣賞課由老師當主角,學生當聽眾。講得平淡乏味,學生聽了反應淡漠,一堂課下來,學生根本沒有一點切身體驗欣賞作品所帶來的愉悅和深刻感受。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學生主體主動積極參與才能調動學生自身的創(chuàng)造潛能。美術欣賞更是主客體的統(tǒng)一,欣賞活動必須依賴學生主體的直接參與,才能激發(fā)學生欣賞的情意、獲得深刻的體驗。教師過多、過細的講解,既不利于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學生欣賞能力的養(yǎng)成。長久以往,教師的思想里就日漸喪失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偏離了美術素質教育的宗旨。做為教師應加強自身的美學修養(yǎng):重視對學生的審美情操的培養(yǎng),精心準備教案,積極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一個美的環(huán)鏡。教師要積極運用自身的語言、教態(tài)、知識和各種形象的手段(如投影、范畫、故事、音樂等)通過有聲有色、有形的環(huán)境氛圍,使學生在處于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從而提高了學生審美意識。激發(fā)學生審美意識的興趣又表現(xiàn)在方方面面?,F(xiàn)在學校的整體環(huán)境布置充斥著激勵學生好好學習的名人名言,其實不然,一幅好的國畫、一座抽象的雕塑、一張精美的照片,它們對學生的誘導往往是有過之而不及,這是一種美的升華,是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再塑,在潛移默化中凈化學生的心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實現(xiàn)審美的教育目的。 二、通過正確的方法,深層次的誘導,加深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建構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 學生在上美術欣賞課時都有一個對藝術的認識和理解的過程,最初是從他們個人的角度開始的。他們覺得畫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畫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進去,而有些看起來不“美”的作品 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就是要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教師就是要用人類藝術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會的美,幫助學生提示出美的規(guī)律,打動學生的感官,從而培養(yǎng)學生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 三、不斷加強學生對美術作品評論,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許多教師看來,美術評論應該是評論家的事,似乎與學生無關。其實不然,在欣賞美術名作時學生都有一種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覺。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積累一些初步的歷史文化知識。而教師如何抓住學生的最初感覺,可以做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點,積極引導學生對具體的美術作品進行欣賞。比如在欣賞鄭板橋的《風竹》圖時,同時將畫上的題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讀給學生聽,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品味這幅作品,用簡單語言的闡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在聽完學生熱烈活躍的分析時,趁機簡單的介紹畫家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這幅畫的時代背景,然后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層次的分析。這時學生的回答開始把竹的高風亮節(jié)和作者的思想境界聯(lián)系起來,而且把這種精神和封建社會的黑暗和無助對比起來,闡述了作者內心深處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安得廣廈千萬問,大庇天下寒士聚歡顏”的愛民如子的高尚品德,學生不知不覺中上了一堂深刻的愛國主義和高尚情操的理論教育課,即傳播美,又分享美,還收獲美,這就是我們在教學中,把自己的判斷從推測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感知和評價作品。如,“我體驗到……”和“我感覺到……”等非定性語氣。使學生覺得教師的評價也并非是權威的和終極的。于是,學生也會進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應代表自己個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暫時的情緒和突變的東西,或是片面的判斷。將自己的判斷和他人的判斷進行對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評價哪些方面符合多數(shù)人的意見。如此反復開展教學評價活動,使學生養(yǎng)成自覺驗證判斷,減少盲目沖動的評價,使評價達到主客觀的統(tǒng)一。實踐證明這樣做的結果,使學生增強了對理解新事物的自信心,培養(yǎng)了他們主動學習的習慣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給學生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使學生評論有序進行,避免出現(xiàn)隨意的現(xiàn)象。 總之在初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中,教師應牢牢把握住審美教育這條線,切忌把教學變成“蜻蜓點水”,不深不入。應把審美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因為這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的未來文化藝術素質的提高。教師要善于把學生的思想引入到教材所開設的藝術樂園中,激發(fā)他們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是我們每位美術教師應該負起的責任。 |
淺談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
作者:沈霞 文章來源:網絡 點擊數(shù): 500 更新時間:2008-12-17 |
|
人的審美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人類在漫長的發(fā)展演變中總結和提升出來的,同時人類的這種審美能力又反作用于人類,推動社會的發(fā)展,使人類逐步從愚昧、無知、貧困中走出來,幫助人類創(chuàng)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人類從舊石器時代打造的石斧,到三星堆的精美青銅器,從尼羅河邊的金字塔,到高聳入云的艾菲爾鐵塔,從赤身裸體到霓裳彩妝……。大量的事實證明,人類的審美能力對社會的發(fā)展演變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然而,當今世界紛繁復雜,信息社會使大量美麗與丑陋并存,人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審美能力,就會影響其一生發(fā)展。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育人的大目標,美育的培養(yǎng)成了無矢之地,因為人對美的感受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評判模式,它不可能是整齊劃一的,也不可 美育一般通過藝術審美的方式達到教育目的。美術課對學生進行美育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就是直觀性,包括對自然美的直觀,社會美的直觀,藝術美的直觀。而美術教學大綱所規(guī)定的欣賞、繪畫、工藝三大類課業(yè)非常直接地體現(xiàn)著這種直觀性。欣賞教學難于藝術實踐教學,而現(xiàn)代作品欣賞則更難。這也許因為在欣賞傳統(tǒng)的再現(xiàn)性作品時,有關史料和作品內容豐富了教學內容,符合了學生追求現(xiàn)實意識和經驗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種課堂秩序和教學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現(xiàn)代表現(xiàn)性作品欣賞的著眼點不能直接為日常意識所接受,學生一時無法超出現(xiàn)實經驗和欣賞習慣的閾限,因而使教學發(fā)生了困難。對“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體驗并不是日常意識和習慣所能企及的,審美意識的形成需要有個學習的過程。這并不是說對再現(xiàn)性作品的欣賞不是一種審美意識的活動,但一個不具有較強審美意識的人,往往能欣賞前者而不能欣賞后者。在美術作品展覽會上,從男女老少、各界人士的交流中發(fā)現(xiàn),人們似乎都能順利地欣賞傳統(tǒng)寫實作品。然而,另一個事實卻讓令人吃驚,在“畢加索”、“米羅”的畫展上,許多學美術專業(yè)的學生都向提出這樣疑問:“這些畫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覺到了什么”等評價性的意見。他們大有乘興而來、敗興而去的情緒。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觀者的評價標準尚未建立在審美價值的基礎上,當面對著新的審美現(xiàn)象時,其評價標準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舉的事實可以說明,從審美意識出發(fā)去評價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發(fā)審美體驗的形式因素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一旦我們認識到,教學必須要達到這一目的時,那么再現(xiàn)性作品欣賞和表現(xiàn)性作品欣賞教學所碰到的困難是相同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本身要有較強的審美能力和積極的審美意識并能夠恰如其分地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準確地設計教學過程把握好教學環(huán)節(jié)首先是我們教師必備的基本功。 一、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的審美素質教育,通過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實現(xiàn)審美教育目的。 由于長期以來,美術教學一直停留在傳播一些基本技能為唯一目的的現(xiàn)狀上。作為美術教師也不太清楚美術大綱上的精神要求及對教材的片面理解,在一遇到欣賞課時就一跳而過,很少與學生一起欣賞討論一些中外美術名作。既使上,也只是繁瑣地羅列一大堆畫家和作品來平淡的介紹,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歷史事件引導學生去分析評論的很少,這無疑限制了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大膽評論對象的能力。整節(jié)欣賞課由老師當主角,學生當聽眾。講得平淡乏味,學生聽了反應淡漠,一堂課下來,學生根本沒有一點切身體驗欣賞作品所帶來的愉悅和深刻感受。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學生主體主動積極參與才能調動學生自身的創(chuàng)造潛能。美術欣賞更是主客體的統(tǒng)一,欣賞活動必須依賴學生主體的直接參與,才能激發(fā)學生欣賞的情意、獲得深刻的體驗。教師過多、過細的講解,既不利于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學生欣賞能力的養(yǎng)成。長久以往,教師的思想里就日漸喪失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偏離了美術素質教育的宗旨。做為教師應加強自身的美學修養(yǎng):重視對學生的審美情操的培養(yǎng),精心準備教案,積極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一個美的環(huán)鏡。教師要積極運用自身的語言、教態(tài)、知識和各種形象的手段(如投影、范畫、故事、音樂等)通過有聲有色、有形的環(huán)境氛圍,使學生在處于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從而提高了學生審美意識。激發(fā)學生審美意識的興趣又表現(xiàn)在方方面面。現(xiàn)在學校的整體環(huán)境布置充斥著激勵學生好好學習的名人名言,其實不然,一幅好的國畫、一座抽象的雕塑、一張精美的照片,它們對學生的誘導往往是有過之而不及,這是一種美的升華,是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再塑,在潛移默化中凈化學生的心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實現(xiàn)審美的教育目的。 二、通過正確的方法,深層次的誘導,加深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建構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 學生在上美術欣賞課時都有一個對藝術的認識和理解的過程,最初是從他們個人的角度開始的。他們覺得畫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畫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進去,而有些看起來不“美”的作品 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就是要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教師就是要用人類藝術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會的美,幫助學生提示出美的規(guī)律,打動學生的感官,從而培養(yǎng)學生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 三、不斷加強學生對美術作品評論,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許多教師看來,美術評論應該是評論家的事,似乎與學生無關。其實不然,在欣賞美術名作時學生都有一種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覺。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積累一些初步的歷史文化知識。而教師如何抓住學生的最初感覺,可以做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點,積極引導學生對具體的美術作品進行欣賞。比如在欣賞鄭板橋的《風竹》圖時,同時將畫上的題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讀給學生聽,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品味這幅作品,用簡單語言的闡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在聽完學生熱烈活躍的分析時,趁機簡單的介紹畫家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這幅畫的時代背景,然后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層次的分析。這時學生的回答開始把竹的高風亮節(jié)和作者的思想境界聯(lián)系起來,而且把這種精神和封建社會的黑暗和無助對比起來,闡述了作者內心深處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安得廣廈千萬問,大庇天下寒士聚歡顏”的愛民如子的高尚品德,學生不知不覺中上了一堂深刻的愛國主義和高尚情操的理論教育課,即傳播美,又分享美,還收獲美,這就是我們在教學中,把自己的判斷從推測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感知和評價作品。如,“我體驗到……”和“我感覺到……”等非定性語氣。使學生覺得教師的評價也并非是權威的和終極的。于是,學生也會進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應代表自己個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暫時的情緒和突變的東西,或是片面的判斷。將自己的判斷和他人的判斷進行對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評價哪些方面符合多數(shù)人的意見。如此反復開展教學評價活動,使學生養(yǎng)成自覺驗證判斷,減少盲目沖動的評價,使評價達到主客觀的統(tǒng)一。實踐證明這樣做的結果,使學生增強了對理解新事物的自信心,培養(yǎng)了他們主動學習的習慣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給學生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使學生評論有序進行,避免出現(xiàn)隨意的現(xiàn)象。 總之在初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中,教師應牢牢把握住審美教育這條線,切忌把教學變成“蜻蜓點水”,不深不入。應把審美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因為這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的未來文化藝術素質的提高。教師要善于把學生的思想引入到教材所開設的藝術樂園中,激發(fā)他們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是我們每位美術教師應該負起的責任。 上一個文章: 小議美術教學中的情感和創(chuàng)新教育 |
淺談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
作者:沈霞 文章來源:網絡 點擊數(shù): 500 更新時間:2008-12-17 |
|
人的審美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人類在漫長的發(fā)展演變中總結和提升出來的,同時人類的這種審美能力又反作用于人類,推動社會的發(fā)展,使人類逐步從愚昧、無知、貧困中走出來,幫助人類創(chuàng)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人類從舊石器時代打造的石斧,到三星堆的精美青銅器,從尼羅河邊的金字塔,到高聳入云的艾菲爾鐵塔,從赤身裸體到霓裳彩妝……。大量的事實證明,人類的審美能力對社會的發(fā)展演變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然而,當今世界紛繁復雜,信息社會使大量美麗與丑陋并存,人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審美能力,就會影響其一生發(fā)展。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育人的大目標,美育的培養(yǎng)成了無矢之地,因為人對美的感受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評判模式,它不可能是整齊劃一的,也不可 美育一般通過藝術審美的方式達到教育目的。美術課對學生進行美育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就是直觀性,包括對自然美的直觀,社會美的直觀,藝術美的直觀。而美術教學大綱所規(guī)定的欣賞、繪畫、工藝三大類課業(yè)非常直接地體現(xiàn)著這種直觀性。欣賞教學難于藝術實踐教學,而現(xiàn)代作品欣賞則更難。這也許因為在欣賞傳統(tǒng)的再現(xiàn)性作品時,有關史料和作品內容豐富了教學內容,符合了學生追求現(xiàn)實意識和經驗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種課堂秩序和教學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現(xiàn)代表現(xiàn)性作品欣賞的著眼點不能直接為日常意識所接受,學生一時無法超出現(xiàn)實經驗和欣賞習慣的閾限,因而使教學發(fā)生了困難。對“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體驗并不是日常意識和習慣所能企及的,審美意識的形成需要有個學習的過程。這并不是說對再現(xiàn)性作品的欣賞不是一種審美意識的活動,但一個不具有較強審美意識的人,往往能欣賞前者而不能欣賞后者。在美術作品展覽會上,從男女老少、各界人士的交流中發(fā)現(xiàn),人們似乎都能順利地欣賞傳統(tǒng)寫實作品。然而,另一個事實卻讓令人吃驚,在“畢加索”、“米羅”的畫展上,許多學美術專業(yè)的學生都向提出這樣疑問:“這些畫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覺到了什么”等評價性的意見。他們大有乘興而來、敗興而去的情緒。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觀者的評價標準尚未建立在審美價值的基礎上,當面對著新的審美現(xiàn)象時,其評價標準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舉的事實可以說明,從審美意識出發(fā)去評價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發(fā)審美體驗的形式因素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一旦我們認識到,教學必須要達到這一目的時,那么再現(xiàn)性作品欣賞和表現(xiàn)性作品欣賞教學所碰到的困難是相同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本身要有較強的審美能力和積極的審美意識并能夠恰如其分地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準確地設計教學過程把握好教學環(huán)節(jié)首先是我們教師必備的基本功。 一、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的審美素質教育,通過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實現(xiàn)審美教育目的。 由于長期以來,美術教學一直停留在傳播一些基本技能為唯一目的的現(xiàn)狀上。作為美術教師也不太清楚美術大綱上的精神要求及對教材的片面理解,在一遇到欣賞課時就一跳而過,很少與學生一起欣賞討論一些中外美術名作。既使上,也只是繁瑣地羅列一大堆畫家和作品來平淡的介紹,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歷史事件引導學生去分析評論的很少,這無疑限制了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大膽評論對象的能力。整節(jié)欣賞課由老師當主角,學生當聽眾。講得平淡乏味,學生聽了反應淡漠,一堂課下來,學生根本沒有一點切身體驗欣賞作品所帶來的愉悅和深刻感受。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學生主體主動積極參與才能調動學生自身的創(chuàng)造潛能。美術欣賞更是主客體的統(tǒng)一,欣賞活動必須依賴學生主體的直接參與,才能激發(fā)學生欣賞的情意、獲得深刻的體驗。教師過多、過細的講解,既不利于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學生欣賞能力的養(yǎng)成。長久以往,教師的思想里就日漸喪失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偏離了美術素質教育的宗旨。做為教師應加強自身的美學修養(yǎng):重視對學生的審美情操的培養(yǎng),精心準備教案,積極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一個美的環(huán)鏡。教師要積極運用自身的語言、教態(tài)、知識和各種形象的手段(如投影、范畫、故事、音樂等)通過有聲有色、有形的環(huán)境氛圍,使學生在處于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從而提高了學生審美意識。激發(fā)學生審美意識的興趣又表現(xiàn)在方方面面?,F(xiàn)在學校的整體環(huán)境布置充斥著激勵學生好好學習的名人名言,其實不然,一幅好的國畫、一座抽象的雕塑、一張精美的照片,它們對學生的誘導往往是有過之而不及,這是一種美的升華,是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再塑,在潛移默化中凈化學生的心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實現(xiàn)審美的教育目的。 二、通過正確的方法,深層次的誘導,加深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建構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 學生在上美術欣賞課時都有一個對藝術的認識和理解的過程,最初是從他們個人的角度開始的。他們覺得畫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畫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進去,而有些看起來不“美”的作品 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就是要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教師就是要用人類藝術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會的美,幫助學生提示出美的規(guī)律,打動學生的感官,從而培養(yǎng)學生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 三、不斷加強學生對美術作品評論,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許多教師看來,美術評論應該是評論家的事,似乎與學生無關。其實不然,在欣賞美術名作時學生都有一種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覺。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積累一些初步的歷史文化知識。而教師如何抓住學生的最初感覺,可以做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點,積極引導學生對具體的美術作品進行欣賞。比如在欣賞鄭板橋的《風竹》圖時,同時將畫上的題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讀給學生聽,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品味這幅作品,用簡單語言的闡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在聽完學生熱烈活躍的分析時,趁機簡單的介紹畫家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這幅畫的時代背景,然后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層次的分析。這時學生的回答開始把竹的高風亮節(jié)和作者的思想境界聯(lián)系起來,而且把這種精神和封建社會的黑暗和無助對比起來,闡述了作者內心深處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安得廣廈千萬問,大庇天下寒士聚歡顏”的愛民如子的高尚品德,學生不知不覺中上了一堂深刻的愛國主義和高尚情操的理論教育課,即傳播美,又分享美,還收獲美,這就是我們在教學中,把自己的判斷從推測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感知和評價作品。如,“我體驗到……”和“我感覺到……”等非定性語氣。使學生覺得教師的評價也并非是權威的和終極的。于是,學生也會進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應代表自己個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暫時的情緒和突變的東西,或是片面的判斷。將自己的判斷和他人的判斷進行對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評價哪些方面符合多數(shù)人的意見。如此反復開展教學評價活動,使學生養(yǎng)成自覺驗證判斷,減少盲目沖動的評價,使評價達到主客觀的統(tǒng)一。實踐證明這樣做的結果,使學生增強了對理解新事物的自信心,培養(yǎng)了他們主動學習的習慣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給學生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使學生評論有序進行,避免出現(xiàn)隨意的現(xiàn)象。 總之在初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中,教師應牢牢把握住審美教育這條線,切忌把教學變成“蜻蜓點水”,不深不入。應把審美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因為這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的未來文化藝術素質的提高。教師要善于把學生的思想引入到教材所開設的藝術樂園中,激發(fā)他們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是我們每位美術教師應該負起的責任。 上一個文章: 小議美術教學中的情感和創(chuàng)新教育 |
淺談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
作者:沈霞 文章來源:網絡 點擊數(shù): 500 更新時間:2008-12-17 |
人的審美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人類在漫長的發(fā)展演變中總結和提升出來的,同時人類的這種審美能力又反作用于人類,推動社會的發(fā)展,使人類逐步從愚昧、無知、貧困中走出來,幫助人類創(chuàng)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人類從舊石器時代打造的石斧,到三星堆的精美青銅器,從尼羅河邊的金字塔,到高聳入云的艾菲爾鐵塔,從赤身裸體到霓裳彩妝……。大量的事實證明,人類的審美能力對社會的發(fā)展演變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然而,當今世界紛繁復雜,信息社會使大量美麗與丑陋并存,人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審美能力,就會影響其一生發(fā)展。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育人的大目標,美育的培養(yǎng)成了無矢之地,因為人對美的感受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評判模式,它不可能是整齊劃一的,也不可 美育一般通過藝術審美的方式達到教育目的。美術課對學生進行美育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就是直觀性,包括對自然美的直觀,社會美的直觀,藝術美的直觀。而美術教學大綱所規(guī)定的欣賞、繪畫、工藝三大類課業(yè)非常直接地體現(xiàn)著這種直觀性。欣賞教學難于藝術實踐教學,而現(xiàn)代作品欣賞則更難。這也許因為在欣賞傳統(tǒng)的再現(xiàn)性作品時,有關史料和作品內容豐富了教學內容,符合了學生追求現(xiàn)實意識和經驗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種課堂秩序和教學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現(xiàn)代表現(xiàn)性作品欣賞的著眼點不能直接為日常意識所接受,學生一時無法超出現(xiàn)實經驗和欣賞習慣的閾限,因而使教學發(fā)生了困難。對“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體驗并不是日常意識和習慣所能企及的,審美意識的形成需要有個學習的過程。這并不是說對再現(xiàn)性作品的欣賞不是一種審美意識的活動,但一個不具有較強審美意識的人,往往能欣賞前者而不能欣賞后者。在美術作品展覽會上,從男女老少、各界人士的交流中發(fā)現(xiàn),人們似乎都能順利地欣賞傳統(tǒng)寫實作品。然而,另一個事實卻讓令人吃驚,在“畢加索”、“米羅”的畫展上,許多學美術專業(yè)的學生都向提出這樣疑問:“這些畫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覺到了什么”等評價性的意見。他們大有乘興而來、敗興而去的情緒。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觀者的評價標準尚未建立在審美價值的基礎上,當面對著新的審美現(xiàn)象時,其評價標準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舉的事實可以說明,從審美意識出發(fā)去評價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發(fā)審美體驗的形式因素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一旦我們認識到,教學必須要達到這一目的時,那么再現(xiàn)性作品欣賞和表現(xiàn)性作品欣賞教學所碰到的困難是相同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本身要有較強的審美能力和積極的審美意識并能夠恰如其分地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準確地設計教學過程把握好教學環(huán)節(jié)首先是我們教師必備的基本功。 一、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的審美素質教育,通過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實現(xiàn)審美教育目的。 由于長期以來,美術教學一直停留在傳播一些基本技能為唯一目的的現(xiàn)狀上。作為美術教師也不太清楚美術大綱上的精神要求及對教材的片面理解,在一遇到欣賞課時就一跳而過,很少與學生一起欣賞討論一些中外美術名作。既使上,也只是繁瑣地羅列一大堆畫家和作品來平淡的介紹,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歷史事件引導學生去分析評論的很少,這無疑限制了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大膽評論對象的能力。整節(jié)欣賞課由老師當主角,學生當聽眾。講得平淡乏味,學生聽了反應淡漠,一堂課下來,學生根本沒有一點切身體驗欣賞作品所帶來的愉悅和深刻感受。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學生主體主動積極參與才能調動學生自身的創(chuàng)造潛能。美術欣賞更是主客體的統(tǒng)一,欣賞活動必須依賴學生主體的直接參與,才能激發(fā)學生欣賞的情意、獲得深刻的體驗。教師過多、過細的講解,既不利于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學生欣賞能力的養(yǎng)成。長久以往,教師的思想里就日漸喪失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偏離了美術素質教育的宗旨。做為教師應加強自身的美學修養(yǎng):重視對學生的審美情操的培養(yǎng),精心準備教案,積極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一個美的環(huán)鏡。教師要積極運用自身的語言、教態(tài)、知識和各種形象的手段(如投影、范畫、故事、音樂等)通過有聲有色、有形的環(huán)境氛圍,使學生在處于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從而提高了學生審美意識。激發(fā)學生審美意識的興趣又表現(xiàn)在方方面面?,F(xiàn)在學校的整體環(huán)境布置充斥著激勵學生好好學習的名人名言,其實不然,一幅好的國畫、一座抽象的雕塑、一張精美的照片,它們對學生的誘導往往是有過之而不及,這是一種美的升華,是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再塑,在潛移默化中凈化學生的心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實現(xiàn)審美的教育目的。 二、通過正確的方法,深層次的誘導,加深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建構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 學生在上美術欣賞課時都有一個對藝術的認識和理解的過程,最初是從他們個人的角度開始的。他們覺得畫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畫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進去,而有些看起來不“美”的作品 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就是要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教師就是要用人類藝術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會的美,幫助學生提示出美的規(guī)律,打動學生的感官,從而培養(yǎng)學生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 三、不斷加強學生對美術作品評論,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許多教師看來,美術評論應該是評論家的事,似乎與學生無關。其實不然,在欣賞美術名作時學生都有一種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覺。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積累一些初步的歷史文化知識。而教師如何抓住學生的最初感覺,可以做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點,積極引導學生對具體的美術作品進行欣賞。比如在欣賞鄭板橋的《風竹》圖時,同時將畫上的題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讀給學生聽,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品味這幅作品,用簡單語言的闡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在聽完學生熱烈活躍的分析時,趁機簡單的介紹畫家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這幅畫的時代背景,然后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層次的分析。這時學生的回答開始把竹的高風亮節(jié)和作者的思想境界聯(lián)系起來,而且把這種精神和封建社會的黑暗和無助對比起來,闡述了作者內心深處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安得廣廈千萬問,大庇天下寒士聚歡顏”的愛民如子的高尚品德,學生不知不覺中上了一堂深刻的愛國主義和高尚情操的理論教育課,即傳播美,又分享美,還收獲美,這就是我們在教學中,把自己的判斷從推測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感知和評價作品。如,“我體驗到……”和“我感覺到……”等非定性語氣。使學生覺得教師的評價也并非是權威的和終極的。于是,學生也會進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應代表自己個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暫時的情緒和突變的東西,或是片面的判斷。將自己的判斷和他人的判斷進行對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評價哪些方面符合多數(shù)人的意見。如此反復開展教學評價活動,使學生養(yǎng)成自覺驗證判斷,減少盲目沖動的評價,使評價達到主客觀的統(tǒng)一。實踐證明這樣做的結果,使學生增強了對理解新事物的自信心,培養(yǎng)了他們主動學習的習慣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給學生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使學生評論有序進行,避免出現(xiàn)隨意的現(xiàn)象。 總之在初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中,教師應牢牢把握住審美教育這條線,切忌把教學變成“蜻蜓點水”,不深不入。應把審美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因為這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的未來文化藝術素質的提高。教師要善于把學生的思想引入到教材所開設的藝術樂園中,激發(fā)他們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是我們每位美術教師應該負起的責任。 |
淺談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
作者:沈霞 文章來源:網絡 點擊數(shù): 500 更新時間:2008-12-17 |
人的審美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人類在漫長的發(fā)展演變中總結和提升出來的,同時人類的這種審美能力又反作用于人類,推動社會的發(fā)展,使人類逐步從愚昧、無知、貧困中走出來,幫助人類創(chuàng)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人類從舊石器時代打造的石斧,到三星堆的精美青銅器,從尼羅河邊的金字塔,到高聳入云的艾菲爾鐵塔,從赤身裸體到霓裳彩妝……。大量的事實證明,人類的審美能力對社會的發(fā)展演變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然而,當今世界紛繁復雜,信息社會使大量美麗與丑陋并存,人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審美能力,就會影響其一生發(fā)展。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育人的大目標,美育的培養(yǎng)成了無矢之地,因為人對美的感受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評判模式,它不可能是整齊劃一的,也不可 美育一般通過藝術審美的方式達到教育目的。美術課對學生進行美育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就是直觀性,包括對自然美的直觀,社會美的直觀,藝術美的直觀。而美術教學大綱所規(guī)定的欣賞、繪畫、工藝三大類課業(yè)非常直接地體現(xiàn)著這種直觀性。欣賞教學難于藝術實踐教學,而現(xiàn)代作品欣賞則更難。這也許因為在欣賞傳統(tǒng)的再現(xiàn)性作品時,有關史料和作品內容豐富了教學內容,符合了學生追求現(xiàn)實意識和經驗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種課堂秩序和教學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現(xiàn)代表現(xiàn)性作品欣賞的著眼點不能直接為日常意識所接受,學生一時無法超出現(xiàn)實經驗和欣賞習慣的閾限,因而使教學發(fā)生了困難。對“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體驗并不是日常意識和習慣所能企及的,審美意識的形成需要有個學習的過程。這并不是說對再現(xiàn)性作品的欣賞不是一種審美意識的活動,但一個不具有較強審美意識的人,往往能欣賞前者而不能欣賞后者。在美術作品展覽會上,從男女老少、各界人士的交流中發(fā)現(xiàn),人們似乎都能順利地欣賞傳統(tǒng)寫實作品。然而,另一個事實卻讓令人吃驚,在“畢加索”、“米羅”的畫展上,許多學美術專業(yè)的學生都向提出這樣疑問:“這些畫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覺到了什么”等評價性的意見。他們大有乘興而來、敗興而去的情緒。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觀者的評價標準尚未建立在審美價值的基礎上,當面對著新的審美現(xiàn)象時,其評價標準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舉的事實可以說明,從審美意識出發(fā)去評價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發(fā)審美體驗的形式因素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一旦我們認識到,教學必須要達到這一目的時,那么再現(xiàn)性作品欣賞和表現(xiàn)性作品欣賞教學所碰到的困難是相同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本身要有較強的審美能力和積極的審美意識并能夠恰如其分地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準確地設計教學過程把握好教學環(huán)節(jié)首先是我們教師必備的基本功。 一、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的審美素質教育,通過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實現(xiàn)審美教育目的。 由于長期以來,美術教學一直停留在傳播一些基本技能為唯一目的的現(xiàn)狀上。作為美術教師也不太清楚美術大綱上的精神要求及對教材的片面理解,在一遇到欣賞課時就一跳而過,很少與學生一起欣賞討論一些中外美術名作。既使上,也只是繁瑣地羅列一大堆畫家和作品來平淡的介紹,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歷史事件引導學生去分析評論的很少,這無疑限制了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大膽評論對象的能力。整節(jié)欣賞課由老師當主角,學生當聽眾。講得平淡乏味,學生聽了反應淡漠,一堂課下來,學生根本沒有一點切身體驗欣賞作品所帶來的愉悅和深刻感受。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學生主體主動積極參與才能調動學生自身的創(chuàng)造潛能。美術欣賞更是主客體的統(tǒng)一,欣賞活動必須依賴學生主體的直接參與,才能激發(fā)學生欣賞的情意、獲得深刻的體驗。教師過多、過細的講解,既不利于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學生欣賞能力的養(yǎng)成。長久以往,教師的思想里就日漸喪失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偏離了美術素質教育的宗旨。做為教師應加強自身的美學修養(yǎng):重視對學生的審美情操的培養(yǎng),精心準備教案,積極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一個美的環(huán)鏡。教師要積極運用自身的語言、教態(tài)、知識和各種形象的手段(如投影、范畫、故事、音樂等)通過有聲有色、有形的環(huán)境氛圍,使學生在處于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從而提高了學生審美意識。激發(fā)學生審美意識的興趣又表現(xiàn)在方方面面。現(xiàn)在學校的整體環(huán)境布置充斥著激勵學生好好學習的名人名言,其實不然,一幅好的國畫、一座抽象的雕塑、一張精美的照片,它們對學生的誘導往往是有過之而不及,這是一種美的升華,是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再塑,在潛移默化中凈化學生的心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實現(xiàn)審美的教育目的。 二、通過正確的方法,深層次的誘導,加深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建構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 學生在上美術欣賞課時都有一個對藝術的認識和理解的過程,最初是從他們個人的角度開始的。他們覺得畫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畫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進去,而有些看起來不“美”的作品 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就是要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教師就是要用人類藝術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會的美,幫助學生提示出美的規(guī)律,打動學生的感官,從而培養(yǎng)學生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 三、不斷加強學生對美術作品評論,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許多教師看來,美術評論應該是評論家的事,似乎與學生無關。其實不然,在欣賞美術名作時學生都有一種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覺。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積累一些初步的歷史文化知識。而教師如何抓住學生的最初感覺,可以做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點,積極引導學生對具體的美術作品進行欣賞。比如在欣賞鄭板橋的《風竹》圖時,同時將畫上的題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讀給學生聽,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品味這幅作品,用簡單語言的闡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在聽完學生熱烈活躍的分析時,趁機簡單的介紹畫家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這幅畫的時代背景,然后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層次的分析。這時學生的回答開始把竹的高風亮節(jié)和作者的思想境界聯(lián)系起來,而且把這種精神和封建社會的黑暗和無助對比起來,闡述了作者內心深處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安得廣廈千萬問,大庇天下寒士聚歡顏”的愛民如子的高尚品德,學生不知不覺中上了一堂深刻的愛國主義和高尚情操的理論教育課,即傳播美,又分享美,還收獲美,這就是我們在教學中,把自己的判斷從推測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感知和評價作品。如,“我體驗到……”和“我感覺到……”等非定性語氣。使學生覺得教師的評價也并非是權威的和終極的。于是,學生也會進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應代表自己個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暫時的情緒和突變的東西,或是片面的判斷。將自己的判斷和他人的判斷進行對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評價哪些方面符合多數(shù)人的意見。如此反復開展教學評價活動,使學生養(yǎng)成自覺驗證判斷,減少盲目沖動的評價,使評價達到主客觀的統(tǒng)一。實踐證明這樣做的結果,使學生增強了對理解新事物的自信心,培養(yǎng)了他們主動學習的習慣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給學生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使學生評論有序進行,避免出現(xiàn)隨意的現(xiàn)象。 總之在初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中,教師應牢牢把握住審美教育這條線,切忌把教學變成“蜻蜓點水”,不深不入。應把審美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因為這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的未來文化藝術素質的提高。教師要善于把學生的思想引入到教材所開設的藝術樂園中,激發(fā)他們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是我們每位美術教師應該負起的責任。 |
淺談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
作者:沈霞 文章來源:網絡 點擊數(shù): 500 更新時間:2008-12-17 |
人的審美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人類在漫長的發(fā)展演變中總結和提升出來的,同時人類的這種審美能力又反作用于人類,推動社會的發(fā)展,使人類逐步從愚昧、無知、貧困中走出來,幫助人類創(chuàng)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人類從舊石器時代打造的石斧,到三星堆的精美青銅器,從尼羅河邊的金字塔,到高聳入云的艾菲爾鐵塔,從赤身裸體到霓裳彩妝……。大量的事實證明,人類的審美能力對社會的發(fā)展演變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然而,當今世界紛繁復雜,信息社會使大量美麗與丑陋并存,人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審美能力,就會影響其一生發(fā)展。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育人的大目標,美育的培養(yǎng)成了無矢之地,因為人對美的感受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評判模式,它不可能是整齊劃一的,也不可 美育一般通過藝術審美的方式達到教育目的。美術課對學生進行美育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就是直觀性,包括對自然美的直觀,社會美的直觀,藝術美的直觀。而美術教學大綱所規(guī)定的欣賞、繪畫、工藝三大類課業(yè)非常直接地體現(xiàn)著這種直觀性。欣賞教學難于藝術實踐教學,而現(xiàn)代作品欣賞則更難。這也許因為在欣賞傳統(tǒng)的再現(xiàn)性作品時,有關史料和作品內容豐富了教學內容,符合了學生追求現(xiàn)實意識和經驗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種課堂秩序和教學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現(xiàn)代表現(xiàn)性作品欣賞的著眼點不能直接為日常意識所接受,學生一時無法超出現(xiàn)實經驗和欣賞習慣的閾限,因而使教學發(fā)生了困難。對“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體驗并不是日常意識和習慣所能企及的,審美意識的形成需要有個學習的過程。這并不是說對再現(xiàn)性作品的欣賞不是一種審美意識的活動,但一個不具有較強審美意識的人,往往能欣賞前者而不能欣賞后者。在美術作品展覽會上,從男女老少、各界人士的交流中發(fā)現(xiàn),人們似乎都能順利地欣賞傳統(tǒng)寫實作品。然而,另一個事實卻讓令人吃驚,在“畢加索”、“米羅”的畫展上,許多學美術專業(yè)的學生都向提出這樣疑問:“這些畫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覺到了什么”等評價性的意見。他們大有乘興而來、敗興而去的情緒。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觀者的評價標準尚未建立在審美價值的基礎上,當面對著新的審美現(xiàn)象時,其評價標準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舉的事實可以說明,從審美意識出發(fā)去評價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發(fā)審美體驗的形式因素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一旦我們認識到,教學必須要達到這一目的時,那么再現(xiàn)性作品欣賞和表現(xiàn)性作品欣賞教學所碰到的困難是相同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本身要有較強的審美能力和積極的審美意識并能夠恰如其分地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準確地設計教學過程把握好教學環(huán)節(jié)首先是我們教師必備的基本功。 一、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的審美素質教育,通過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實現(xiàn)審美教育目的。 由于長期以來,美術教學一直停留在傳播一些基本技能為唯一目的的現(xiàn)狀上。作為美術教師也不太清楚美術大綱上的精神要求及對教材的片面理解,在一遇到欣賞課時就一跳而過,很少與學生一起欣賞討論一些中外美術名作。既使上,也只是繁瑣地羅列一大堆畫家和作品來平淡的介紹,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歷史事件引導學生去分析評論的很少,這無疑限制了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大膽評論對象的能力。整節(jié)欣賞課由老師當主角,學生當聽眾。講得平淡乏味,學生聽了反應淡漠,一堂課下來,學生根本沒有一點切身體驗欣賞作品所帶來的愉悅和深刻感受。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學生主體主動積極參與才能調動學生自身的創(chuàng)造潛能。美術欣賞更是主客體的統(tǒng)一,欣賞活動必須依賴學生主體的直接參與,才能激發(fā)學生欣賞的情意、獲得深刻的體驗。教師過多、過細的講解,既不利于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學生欣賞能力的養(yǎng)成。長久以往,教師的思想里就日漸喪失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偏離了美術素質教育的宗旨。做為教師應加強自身的美學修養(yǎng):重視對學生的審美情操的培養(yǎng),精心準備教案,積極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一個美的環(huán)鏡。教師要積極運用自身的語言、教態(tài)、知識和各種形象的手段(如投影、范畫、故事、音樂等)通過有聲有色、有形的環(huán)境氛圍,使學生在處于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從而提高了學生審美意識。激發(fā)學生審美意識的興趣又表現(xiàn)在方方面面。現(xiàn)在學校的整體環(huán)境布置充斥著激勵學生好好學習的名人名言,其實不然,一幅好的國畫、一座抽象的雕塑、一張精美的照片,它們對學生的誘導往往是有過之而不及,這是一種美的升華,是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再塑,在潛移默化中凈化學生的心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實現(xiàn)審美的教育目的。 二、通過正確的方法,深層次的誘導,加深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建構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 學生在上美術欣賞課時都有一個對藝術的認識和理解的過程,最初是從他們個人的角度開始的。他們覺得畫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畫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進去,而有些看起來不“美”的作品 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就是要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教師就是要用人類藝術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會的美,幫助學生提示出美的規(guī)律,打動學生的感官,從而培養(yǎng)學生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 三、不斷加強學生對美術作品評論,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許多教師看來,美術評論應該是評論家的事,似乎與學生無關。其實不然,在欣賞美術名作時學生都有一種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覺。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積累一些初步的歷史文化知識。而教師如何抓住學生的最初感覺,可以做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點,積極引導學生對具體的美術作品進行欣賞。比如在欣賞鄭板橋的《風竹》圖時,同時將畫上的題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讀給學生聽,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品味這幅作品,用簡單語言的闡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在聽完學生熱烈活躍的分析時,趁機簡單的介紹畫家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這幅畫的時代背景,然后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層次的分析。這時學生的回答開始把竹的高風亮節(jié)和作者的思想境界聯(lián)系起來,而且把這種精神和封建社會的黑暗和無助對比起來,闡述了作者內心深處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安得廣廈千萬問,大庇天下寒士聚歡顏”的愛民如子的高尚品德,學生不知不覺中上了一堂深刻的愛國主義和高尚情操的理論教育課,即傳播美,又分享美,還收獲美,這就是我們在教學中,把自己的判斷從推測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感知和評價作品。如,“我體驗到……”和“我感覺到……”等非定性語氣。使學生覺得教師的評價也并非是權威的和終極的。于是,學生也會進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應代表自己個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暫時的情緒和突變的東西,或是片面的判斷。將自己的判斷和他人的判斷進行對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評價哪些方面符合多數(shù)人的意見。如此反復開展教學評價活動,使學生養(yǎng)成自覺驗證判斷,減少盲目沖動的評價,使評價達到主客觀的統(tǒng)一。實踐證明這樣做的結果,使學生增強了對理解新事物的自信心,培養(yǎng)了他們主動學習的習慣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給學生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使學生評論有序進行,避免出現(xiàn)隨意的現(xiàn)象。 總之在初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中,教師應牢牢把握住審美教育這條線,切忌把教學變成“蜻蜓點水”,不深不入。應把審美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因為這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的未來文化藝術素質的提高。教師要善于把學生的思想引入到教材所開設的藝術樂園中,激發(fā)他們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是我們每位美術教師應該負起的責任。 |
淺談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
作者:沈霞 文章來源:網絡 點擊數(shù): 500 更新時間:2008-12-17 |
人的審美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人類在漫長的發(fā)展演變中總結和提升出來的,同時人類的這種審美能力又反作用于人類,推動社會的發(fā)展,使人類逐步從愚昧、無知、貧困中走出來,幫助人類創(chuàng)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人類從舊石器時代打造的石斧,到三星堆的精美青銅器,從尼羅河邊的金字塔,到高聳入云的艾菲爾鐵塔,從赤身裸體到霓裳彩妝……。大量的事實證明,人類的審美能力對社會的發(fā)展演變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然而,當今世界紛繁復雜,信息社會使大量美麗與丑陋并存,人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審美能力,就會影響其一生發(fā)展。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育人的大目標,美育的培養(yǎng)成了無矢之地,因為人對美的感受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評判模式,它不可能是整齊劃一的,也不可 美育一般通過藝術審美的方式達到教育目的。美術課對學生進行美育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就是直觀性,包括對自然美的直觀,社會美的直觀,藝術美的直觀。而美術教學大綱所規(guī)定的欣賞、繪畫、工藝三大類課業(yè)非常直接地體現(xiàn)著這種直觀性。欣賞教學難于藝術實踐教學,而現(xiàn)代作品欣賞則更難。這也許因為在欣賞傳統(tǒng)的再現(xiàn)性作品時,有關史料和作品內容豐富了教學內容,符合了學生追求現(xiàn)實意識和經驗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種課堂秩序和教學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現(xiàn)代表現(xiàn)性作品欣賞的著眼點不能直接為日常意識所接受,學生一時無法超出現(xiàn)實經驗和欣賞習慣的閾限,因而使教學發(fā)生了困難。對“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體驗并不是日常意識和習慣所能企及的,審美意識的形成需要有個學習的過程。這并不是說對再現(xiàn)性作品的欣賞不是一種審美意識的活動,但一個不具有較強審美意識的人,往往能欣賞前者而不能欣賞后者。在美術作品展覽會上,從男女老少、各界人士的交流中發(fā)現(xiàn),人們似乎都能順利地欣賞傳統(tǒng)寫實作品。然而,另一個事實卻讓令人吃驚,在“畢加索”、“米羅”的畫展上,許多學美術專業(yè)的學生都向提出這樣疑問:“這些畫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覺到了什么”等評價性的意見。他們大有乘興而來、敗興而去的情緒。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觀者的評價標準尚未建立在審美價值的基礎上,當面對著新的審美現(xiàn)象時,其評價標準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舉的事實可以說明,從審美意識出發(fā)去評價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發(fā)審美體驗的形式因素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一旦我們認識到,教學必須要達到這一目的時,那么再現(xiàn)性作品欣賞和表現(xiàn)性作品欣賞教學所碰到的困難是相同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本身要有較強的審美能力和積極的審美意識并能夠恰如其分地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準確地設計教學過程把握好教學環(huán)節(jié)首先是我們教師必備的基本功。 一、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的審美素質教育,通過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實現(xiàn)審美教育目的。 由于長期以來,美術教學一直停留在傳播一些基本技能為唯一目的的現(xiàn)狀上。作為美術教師也不太清楚美術大綱上的精神要求及對教材的片面理解,在一遇到欣賞課時就一跳而過,很少與學生一起欣賞討論一些中外美術名作。既使上,也只是繁瑣地羅列一大堆畫家和作品來平淡的介紹,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歷史事件引導學生去分析評論的很少,這無疑限制了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大膽評論對象的能力。整節(jié)欣賞課由老師當主角,學生當聽眾。講得平淡乏味,學生聽了反應淡漠,一堂課下來,學生根本沒有一點切身體驗欣賞作品所帶來的愉悅和深刻感受。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學生主體主動積極參與才能調動學生自身的創(chuàng)造潛能。美術欣賞更是主客體的統(tǒng)一,欣賞活動必須依賴學生主體的直接參與,才能激發(fā)學生欣賞的情意、獲得深刻的體驗。教師過多、過細的講解,既不利于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學生欣賞能力的養(yǎng)成。長久以往,教師的思想里就日漸喪失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偏離了美術素質教育的宗旨。做為教師應加強自身的美學修養(yǎng):重視對學生的審美情操的培養(yǎng),精心準備教案,積極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一個美的環(huán)鏡。教師要積極運用自身的語言、教態(tài)、知識和各種形象的手段(如投影、范畫、故事、音樂等)通過有聲有色、有形的環(huán)境氛圍,使學生在處于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從而提高了學生審美意識。激發(fā)學生審美意識的興趣又表現(xiàn)在方方面面?,F(xiàn)在學校的整體環(huán)境布置充斥著激勵學生好好學習的名人名言,其實不然,一幅好的國畫、一座抽象的雕塑、一張精美的照片,它們對學生的誘導往往是有過之而不及,這是一種美的升華,是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再塑,在潛移默化中凈化學生的心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實現(xiàn)審美的教育目的。 二、通過正確的方法,深層次的誘導,加深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建構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 學生在上美術欣賞課時都有一個對藝術的認識和理解的過程,最初是從他們個人的角度開始的。他們覺得畫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畫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進去,而有些看起來不“美”的作品 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就是要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教師就是要用人類藝術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會的美,幫助學生提示出美的規(guī)律,打動學生的感官,從而培養(yǎng)學生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 三、不斷加強學生對美術作品評論,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許多教師看來,美術評論應該是評論家的事,似乎與學生無關。其實不然,在欣賞美術名作時學生都有一種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覺。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積累一些初步的歷史文化知識。而教師如何抓住學生的最初感覺,可以做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點,積極引導學生對具體的美術作品進行欣賞。比如在欣賞鄭板橋的《風竹》圖時,同時將畫上的題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讀給學生聽,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品味這幅作品,用簡單語言的闡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在聽完學生熱烈活躍的分析時,趁機簡單的介紹畫家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這幅畫的時代背景,然后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層次的分析。這時學生的回答開始把竹的高風亮節(jié)和作者的思想境界聯(lián)系起來,而且把這種精神和封建社會的黑暗和無助對比起來,闡述了作者內心深處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安得廣廈千萬問,大庇天下寒士聚歡顏”的愛民如子的高尚品德,學生不知不覺中上了一堂深刻的愛國主義和高尚情操的理論教育課,即傳播美,又分享美,還收獲美,這就是我們在教學中,把自己的判斷從推測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感知和評價作品。如,“我體驗到……”和“我感覺到……”等非定性語氣。使學生覺得教師的評價也并非是權威的和終極的。于是,學生也會進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應代表自己個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暫時的情緒和突變的東西,或是片面的判斷。將自己的判斷和他人的判斷進行對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評價哪些方面符合多數(shù)人的意見。如此反復開展教學評價活動,使學生養(yǎng)成自覺驗證判斷,減少盲目沖動的評價,使評價達到主客觀的統(tǒng)一。實踐證明這樣做的結果,使學生增強了對理解新事物的自信心,培養(yǎng)了他們主動學習的習慣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給學生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使學生評論有序進行,避免出現(xiàn)隨意的現(xiàn)象。 總之在初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中,教師應牢牢把握住審美教育這條線,切忌把教學變成“蜻蜓點水”,不深不入。應把審美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因為這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的未來文化藝術素質的提高。教師要善于把學生的思想引入到教材所開設的藝術樂園中,激發(fā)他們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是我們每位美術教師應該負起的責任。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