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碟
北宋 汝窯
高3.2厘米,口徑13.1厘米,足徑8.9厘米
青瓷橢圓洗
北宋 汝窯
高2.8厘米,縱長9.7厘米,橫長14.2厘米
青瓷水仙盆
北宋 汝窯
高6.1厘米,口15.8 x 23.1厘米,底13 x 19.5厘米
北宋末年金軍攻破汴京(河南省開封市),徽欽二帝被俘,北宋滅亡,宋室南遷,定都臨安,史稱南宋。為了重建正統(tǒng)王權(quán),南宋朝廷仿效北宋制度,設(shè)置“澄泥為范,極其精致。釉色瑩澈,為世所珍”的修內(nèi)司窯,以及“比舊窯大不侔矣”的郊壇下窯。這兩個瓷窯就是我們今日所稱的南宋官窯。
考古發(fā)掘者在浙江省杭州市發(fā)現(xiàn)了郊壇下窯,也在鳳凰山附近發(fā)現(xiàn)老虎洞窯。通過對兩個窯口出土標本的檢視,一個應該是文獻記載中的郊壇下官窯,另一個則可能是修內(nèi)司官窯。兩個窯口的開窯時間不盡相同,但燒瓷時間彼此互有重迭。本院收藏的清宮傳世器中,的確有些作品如實地反映出兩個官窯的產(chǎn)品類型,但是卻也存在一些到目前為止沒有辦法比定,質(zhì)量相對顯得更為精致的實物,顯示出另有未知的南宋官窯存在的可能性。
青瓷葵花式套盒
南宋 官窯
高9.3厘米,口徑16×16.9厘米
青瓷貫耳壺
南宋 官窯
高38.2厘米,口18.3×14.2厘米,足徑14.0×16.9厘米
青瓷長方盆
南宋 官窯
高12.5厘米,口20.6×28.2厘米,底19.0×24.9厘米
瓷器釉表因膨脹系數(shù)的關(guān)系而產(chǎn)生的裂紋,稱為開片,具有開片特征的作品就是文獻中提到的碎器。而施罩青釉后,理所當然可以稱為青瓷碎器。開片紋路自然天成,但透過染色,可以加深它的紋理。
明朝文獻記載章姓兄弟在處州燒陶,兄所陶者稱為哥窯,產(chǎn)品具有開片紋路。開片后來也成為明清鑒賞家觀察的對象,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將開片紋理歸納成“冰裂鱔血”、“梅花片墨紋”和“細碎紋”三種。清朝乾隆皇帝則以漢字諧音,將哥窯瓷器所見“裂”紋和“烈”字相提并論,下筆歌詠“恰如烈士善循名”,開片竟然也成為烈士的隱喻。
哥窯究竟是來自一個產(chǎn)地,還是數(shù)個窯址?文獻中曾出現(xiàn)處州(浙江省龍泉縣)和杭州鳳凰山(浙江省杭州市)兩個地點,考古發(fā)掘也證實浙江省龍泉縣大窯和小梅窯都燒造有開片青瓷;而老虎洞窯元代地層出土的官窯類型青瓷,因和清宮傳世哥窯器相近,遂有老虎洞窯即為哥窯產(chǎn)地的說法。
青瓷蓮瓣洗
南宋 官窯
高4.4厘米,口徑15.5厘米,底徑9厘米
青瓷龍紋盤
南宋 官窯
高4.2厘米,口徑18.5x18.7厘米,底徑11.5厘米
青瓷花式洗
南宋 官窯
高4.3厘米,口徑17.8厘米,足徑11.2厘米
瓷器鑒賞可以從器形和釉色兩個面向著眼,一種器形從出現(xiàn)到轉(zhuǎn)變,牽涉到時代風尚的嬗變。同樣地,釉色也反映出官方或一般市場的品味。
青瓷燒成于東漢時期,在此之前,因窯中自然落灰形成如同披覆著青釉般質(zhì)感的作品,稱為“灰釉陶”或“原始青瓷”。至八、九世紀,青瓷已成為重要的鑒賞品類,陸羽《茶經(jīng)》的“類玉”,詩人陸龜蒙筆下的“千峰翠色”,均是歌詠青瓷的比喻。此一展覽展出的12至14世紀青瓷,無論是汝窯的天青釉、南宋官窯的冰裂紋、龍泉窯的梅子青和哥窯的開片紋理,因產(chǎn)地、燒制時間的不同,而表現(xiàn)出個別的差異。同樣地,透過窯址采集到的標本,亦得以揭開包裹在瓷釉底下的秘密。無論薄胎厚釉、厚胎薄釉,乃至足端齊整和不經(jīng)修飾的相異作工,正是鑒賞過程中值得記憶、參考的重要依據(jù)。
米色青瓷三登方壺
南宋 官窯
高14.4厘米,口9×12.5厘米,底徑9.3×12.4厘米
青瓷葵口碗
南宋 龍泉窯
高7.3厘米,口徑17.4厘米,足徑5.3厘米
(來源:盛世收藏網(wǎng))
相遇是美的開始,人民瓷壇與您一起品瓷賞畫、識人知物。
歡迎關(guān)注“人民瓷壇”微信訂閱號。
方法1:點擊手機右上角“...”,選擇“查看公共賬號”,選擇“關(guān)注此公共賬號”
方法2:掃描本訂閱號二維碼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