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標題下的“元青花文化圈”即可關注
關注“元青花文化圈”就是關愛中華文明
歡迎朋友們向元青花文化圈微信公眾平臺投稿,投稿要求:1.文章須個人原創(chuàng)且未在其它媒體公開發(fā)表;2.文章要突出推動祖國文物保護、促進民藏健康發(fā)展這個主題;3.堅持客觀中性、實事求是的原則;4.文章要體現正能量,嚴禁涉及政治內容和反動言論。5.文章后面請?zhí)峁┳髡叩幕拘畔?,文章如果選用,可為作者免費宣傳。
如要投稿,請在微信公眾平臺留言!
近年來,由于學術界的空白和傳統鑒定上的缺陷,古玩界關于元青花真假、數量問題一直是眾說紛紜,頗有爭議。
早些年前,學術界就對現存的元青花數目做出大致的估量判斷,認為只有存于幾大博物館館藏的三四百件是真正的元青花。因此,目前市場上流通的各種通過民間渠道出土元青花都被許多鑒定專家視為贗品。有的人甚至誤認為元朝沒有青花瓷,誤認為當時的水平和條件燒不出所謂“元青花”這樣質地優(yōu)良的瓷器,斷言青花瓷產生起始于元晚期至明早期這種錯誤見解。
事實上,青花瓷在唐代就開始燒制,
唐代邢窯窯址出土的大量唐青花殘片便可以為證。頗負國際盛名的鞏縣白瓷,也屬于唐青花中的一種,因以白瓷為底釉的瓷繪圖案經常飾之以青花料。
宋代青花,廣州梁偉強先生曾于其青花著述提到一北宋青花罐,此器雖普通,卻貴于其名確的紀年落款:道元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筆于沙陽(注:沙陽,今湖北嘉漁縣),這一發(fā)現無疑是青花產生于元代之前的確證。
此北宋青花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宋明道年間這種在歷吏長河中僅存在一年的特殊時代的產物是沒有任何仿造和炒作義意的。元朝時期,蒙古人統治中原,制瓷業(yè)并未停止發(fā)展,制瓷工藝水平繼續(xù)提高,元青花就是元代制瓷水平的代表,元朝的對外貿易更加發(fā)達,瓷器生產數量超過以海上貿易著稱的宋朝。
元代出產的瓷器,相對文仕氣息濃郁的宋代,少了幾分精工,多了幾分大氣。從那時開始,日常用的生活生產器皿,從唐宋常用的銀、銅、鐵器,逐步開始向成本較低的瓷器過渡。因此,無論是來自對外貿易的需求,還是來自國民的生活的需求,都是促使元代制瓷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使得元代的瓷器產量大大提高,超過宋朝。進入元代之后,瓷器制造在工藝裝飾上有很大的改進,于是便有了舉世聞名的元青花。在對社會文化生活的反映上,元青花可謂是當時那一特殊歷史時期的見證者、記錄者。在前人的基礎上,筆者也對元青花的窯址進行過專門的調查考證,認為元青花并非景德鎮(zhèn)所獨有。有史料為證:內蒙古包頭,作為元朝的行政中心,曾發(fā)掘出元青花的窯址,并出土了大量窯具及元青花殘器。內蒙古赤峰、云南玉溪窯也出土了不少可謂之上品的元青花瓷器。河南、漸江、福建等地也都發(fā)現燒制元青花的痕跡。因此,以青花為飾料的瓷器燒制,其發(fā)展應始于唐,發(fā)展于宋,成熟于元。故筆者認為,學術界目前對元青花存世量的估定有待商榷,或許是因為大量傳世瓷器流落民間,為私人所藏,學者們可考的證據僅限于博物館所藏及有限的考古發(fā)掘,致使許多問題難以考證,使得學術界的一些慣有定論局限于一方,文物收藏界的實際情況稍有出入,因此為了這些匯聚民族文化及智慧的文物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考古學術界有必要走入民間,多于民間藏家進行相互交流和學習。
中國收藏家協會與景德鎮(zhèn)古陶瓷研究所聯合培訓鑒定人才,以出土實物做標準進行比對
景德鎮(zhèn)陶瓷研究所藏的元青花考古標本器供學員上手觀察
在當今這個功利浮躁的年代,景德鎮(zhèn)瓷贗品充斥著古玩市場,學界有些專家對古玩鑒定過于保守,甚至有些人打著“專家”的名號與某些利益團體掛鉤,實際則缺乏古玩鑒定的判斷力,間接造成古玩市場魚龍混雜的局面,許多愛好古玩的專家和民間藏家把贗品當珍品收藏,把珍品當贗品毀壞,造成如今國寶元青花的鑒定難局。元朝統治中原近百年,當時有許多生產青花瓷的窯口,其數目暫時難以估量?,F存于博物館的青花藏品,有考古所得,也有民間征集所獲。考古界有這么一句俗話:“十墓九空,一墓十洞。”中國古代有陪葬的習俗,百萬金、銀、玉、瓷、帛等珍品隨墓主人埋藏于土下,那曾經埋藏在“九空”墓冢中的元青花”,隨著盜墓者流向民間古玩市場,甚至于國外。之所以說保護中華文物,規(guī)范、標準化的鑒定必須先行。
中國收藏家協會在景德鎮(zhèn)學習培訓的學員用微觀顯微鏡觀察元青花的自然老化痕跡現象
元青花的數量當然不可能多如牛毛,卻也算不上是稀如翎毛鳳角,它與其他時期出土的器物有一定的共性特點。事實上,在如今這個科技迅猛發(fā)展的年代,處處講求科學和實證的年代,傳統的古器鑒定方式已經不再站得住腳了,單靠肉眼判斷器物新舊的說辭,不如用科學儀器檢測得出的報告更具說服力。(傳統目鑒老師們在鑒定時所用的判斷依據不外乎幾點:器形樣式、質量輕重、時代特征、工藝特點、畫工好壞、表面新舊程度、釉色、花色、個人感觀,幾乎都是無法客觀量化的主觀的標準,無固定標準,無不可推翻的鐵證。)這些依靠肉眼審美進行判斷的標準可意會,卻難以言傳,模棱兩可,往往導致不同的鑒定者對同一件物品產生不同的鑒定結果。
景德鎮(zhèn)古古研究所藏的元青花碗(修復件),用顯微鏡下觀察釉面鐵銹斑重的地方,如網紋老化斑痕。這一現象就因為青花礦物料因年代久遠,礦物質分子運動破出釉面經多次氧化形成的自然現象,這種老化是從物質內部結構的變化表現出來的,并非人為經外力做舊所致。
正因為僅靠眼學鑒定得出的結論,具有不穩(wěn)定性和不可靠性,才有學者提出要利用科技輔助工具進行鑒定。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目鑒+科技+物證”的多維一體鑒定,這種鑒定是相對科學性強準確度高又相對穩(wěn)定的一種鑒定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跡物證鑒定”操作簡單易于理解,現在收藏界通常說:“宏觀斷年代,微觀鑒真假”比較性強,很值得廣大推廣。(續(xù)為真假微觀對比)
保護文物,就是珍愛歷史、傳承血脈
【掃一掃】以下二維碼,了解更多資訊!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