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藏琺瑯 清代
1. 掐絲琺瑯人形雙耳長方形蓋爐
掐絲琺瑯人形雙耳長方形蓋爐,清,通高30cm,口徑25-19cm。
爐長方形,上闊下狹,雙立人提環(huán)形雙耳,四垂云足。爐蓋蓋壁銅鍍金鏤空蟠夔紋,云龍紋蓋頂。爐通體施海藍色釉,掐絲勾云頭作錦地,用紅、黃、白、寶藍、草綠、墨綠等色填飾圖案。爐兩正面均飾“壽山福?!奔半p龍捧篆書團“壽”字圖案,空間點綴彩云紋,兩側面飾纏枝菊花紋。爐身以鍍金回紋作邊飾。爐兩側雙人頭系繩圈,深目高鼻,兩腮及下頜蓄有羊卷胡須,赤腳,身著掐絲填海藍釉地菊花紋坎肩式對襟長衫。外底中心有起地陽文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款,為清時仿刻。
此爐掐絲粗壯,線條較為活潑流暢,但釉質不純,干澀失透,沙眼較大且釉不牢固,多有剝落。從圖案的紋飾風格及工藝特征看,此爐應為清初作品。爐的整體藝術風格為中國特色,而抬爐雙人卻是阿拉伯人形象,頗富異國情調,是一件表現(xiàn)中西文化合璧的典型作品。
2. 掐絲琺瑯異獸鎮(zhèn)紙
掐絲琺瑯異獸鎮(zhèn)紙,清,高3cm,長7.3cm。清宮舊藏
鎮(zhèn)紙為獨角異獸形,作伏臥狀,四腿向內(nèi)盤屈,回首前望,下承玲瓏剔透的紫檀木座。獸身通體飾鱗甲紋,以深淺兩色藍釉飾成斑斕的鱗片,錯落有致。獸首、四肢及突出的椎骨均為銅胎鍍金而成,并用纖細的刻紋表現(xiàn)眉、眼和鬃毛,刻劃甚為細膩精致。
異獸一般取材于自然界中動物形象,并加以變形,使之神異化。此鎮(zhèn)紙之造型應為古代傳說中的獬豸,《晉書·輿服志》記:“獬豸,神羊,能觸邪佞?!惫糯鷮⑦@種獨角獸視為能鎮(zhèn)妖辟邪、分辨曲直的神獸。此鎮(zhèn)紙掐絲工藝精細,鍍金燦爛。帝王用其鎮(zhèn)于御書案上,當默涵深意。
3. 掐絲琺瑯五福捧壽圓盒
掐絲琺瑯五福捧壽捧盒,清晚期,口徑29.6cm,高17.3cm。
圓盒子口,鼓腹,平底,圈足。蓋頂圓光內(nèi)施淺黃色琺瑯釉為地,描繪五只紅色蝙蝠環(huán)繞一個圖案化的壽字飛舞,寓意五福捧壽。器壁通體施藍色琺瑯釉,四開光兩兩相對,蓋壁的開光內(nèi)裝飾花鳥紋,盒壁的開光內(nèi)裝飾花卉紋。外底方框內(nèi)有“大清工藝局造” 掐絲六字款。從掐絲瑣碎繁密、釉較干澀、器表光滑無砂眼、圖案呆板等特征推斷,這件圓盒應屬晚清作品。
由于制作耗時廢銅,掐絲琺瑯工藝在乾隆末年開始走下坡路,鴉片戰(zhàn)爭以后,清政府內(nèi)外交困,宮廷琺瑯工藝的發(fā)展遭受毀滅性打擊,帶有官款的琺瑯器只有零星發(fā)現(xiàn)。同治、光緒年間,內(nèi)府所需琺瑯器幾乎全由北京民間作坊生產(chǎn),再加上外銷暢通的刺激,民間琺瑯工藝獲得一定程度的發(fā)展,但較之乾隆時期差距甚遠。此件圓盒署“大清工藝局造”款,證明其由清宮燒制,彌足珍貴。
4. 掐絲琺瑯長方盆石榴盆景
掐絲琺瑯長方盆石榴盆景,清,通高55cm,盆長40cm,寬26cm。
盆景以石榴樹為主景,樹干為木質,涂以金漆,彰顯富麗。樹葉用銅片燒藍而成,石榴果則用各色瑪瑙精心雕琢,掛滿枝頭,暗含子孫滿堂之意。樹下配以桃樹、靈芝、繡球花、山石、水草等,頗有情趣。
盆為掐絲琺瑯長方盆,邊緣及邊角處裝飾各式花紋,外壁作花邊式開光,內(nèi)嵌畫琺瑯西洋人物風景畫。此盆景將中西方文化巧妙地融為一體,體現(xiàn)了當時廣東的工藝特色。
5. 畫琺瑯長方盆玉蘭盆景
畫琺瑯長方盆玉蘭盆景,清,通高47cm,盆長25cm,寬17cm。
盆景以玉蘭為主景。玉蘭花瓣使用的是精心打磨的料石,花朵用銅托和金屬絲連綴而成。其花瓣潔白無暇,花形逼真,或含苞,或怒放,再配以紫紅色樹干,清高典雅的氣質流露無遺。樹下點綴料石野菊花,并以青金石假山陪襯。畫琺瑯盆口沿及足飾回紋,盆腹以青色為地,滿飾纏枝花卉,色彩斑斕。
玉蘭是古代傳統(tǒng)的吉祥花卉,盆景中以玉蘭為主景的不在少數(shù),但從制作工藝和造景布局上看,此盆景當屬上乘之作。
清代宮廷陳設所用盆景大多是以金玉珠寶制作的像生盆景,以襯托宮廷生活環(huán)境的堂皇富麗。在四季寒暑分明的北方,這些像生盆景中的花果草木卻永遠鮮艷欲滴,絢爛奪目,且往往帶有明顯的吉祥寓意,成為宮廷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 畫琺瑯西洋人物鼻煙壺
畫琺瑯西洋人物鼻煙壺,清,高6cm,口徑1.5cm。
鼻煙壺作扁壺形,銅胎,銅鍍金蓋鏨纏枝紋,內(nèi)連象牙匙勺。壺口及足皆鍍金。壺體使用畫琺瑯工藝,兩面均飾卷葉紋開光。一面繪一西洋女子立于樹下欄桿處,兩只紅色蝙蝠在其眼前飛舞,寓有“福在眼前”之意,用西洋景表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的吉祥寓意可謂別出心裁。另一面亦繪一西洋女子坐于樹下欄桿前,凝神遠望,若有所思。開光外作黃地纏枝蓮及如意垂云紋等。橢圓形圈足內(nèi)施白釉,中心署藍色楷書“乾隆年制”四字款。
7. 畫琺瑯纏枝花卉五供
畫琺瑯纏枝花卉五供,清,爐高28.5cm,燭臺高36.2cm,花觚高36.5cm。
五供由香爐一只、花觚一對、燭臺一對組成,是明代晚期至清代流行的禮器。
這套五供為畫琺瑯工藝制作,以黃色為地,通體繪纏枝花卉等,器口等邊緣處鍍金,花觚和燭臺的近足處飾藍色回紋一周。器內(nèi)飾天藍釉。整套禮器造型優(yōu)美,做工精致,彰顯出皇家的雍容華貴之氣。
8. 掐絲琺瑯火盆
掐絲琺瑯火盆,清中期,高21cm,口徑51.7cm,底徑31.5cm。
火盆板折沿,直腹微鼓,平底微下凸,三足獸蹄形。板沿上下及腹外壁施天藍色琺瑯釉為地,采用紅、嬌黃、碧綠、草綠、寶藍、白、藕荷等多種色釉,沿面以折枝蓮紋為間隔,逆時針方向依次裝飾輪、螺、傘、蓋、花、罐、魚、腸等八寶紋,沿下及腹壁裝飾纏枝花卉。花紋裝飾皆采用乾隆時期典型的雙鉤掐絲技法,所掐銅絲粗細均勻。足部通體鎏金,足與盆由螺絲連接固定。
火盆在冬天置于宮殿或庭院內(nèi),用以燒炭取暖,主要有掐絲琺瑯和銅兩種材質。清宮內(nèi)務府造辦處檔案中經(jīng)??梢砸姷綖槠z琺瑯火盆配座或將其梅洗見新的記載。
9. 掐絲琺瑯寶相花喇嘛塔
掐絲琺瑯寶相花喇嘛塔,清,通高46.5cm。
10. 畫琺瑯大吉葫蘆瓶
畫琺瑯大吉葫蘆瓶,清,口徑7.5cm,底徑13.1cm,高39cm。
11. 掐絲琺瑯三足熏爐
掐絲琺瑯三足熏爐,清,口徑24cm,底徑12.5cm,高41.5cm。
12. 畫琺瑯八寶攢盒
畫琺瑯纏枝蓮托八寶紋攢盒,清中期,口徑34.5cm,高11.5cm。
攢盒扁圓,直壁,蓋面微隆起,以寶藍色釉為地,中心裝飾五蝠捧壽紋;外圈裝飾纏枝蓮托八寶紋。器壁以折枝花卉為間隔,裝飾八寶紋。盒內(nèi)有一銅鎏金屜,上盛八個扇形攢盤及一個圓形攢盤。盤內(nèi)施天藍色釉,每個攢盤四周由紅蝠圍繞,中央書團壽字。
同造辦處制作的畫琺瑯相比,此盒紋飾活潑流暢,天藍色釉較為深沉。蓋面的五只蝙蝠采取俯視和側視兩種構圖,俯視的三只又存在一定變化,顯然是采用了西洋技法。這些均展示了清中期廣東琺瑯的獨特風貌。
13. 畫琺瑯勾蓮開光西洋人物雙耳蓋豆
畫琺瑯勾蓮開光西洋人物雙耳蓋豆,清,口徑10cm,底徑9.5cm,高21cm。
14. 畫琺瑯牡丹花海棠式花籃
畫琺瑯牡丹花海棠式花籃,清乾隆,口徑16.7cmX15.6cm,底徑8.8cm,高14.5cm。
15. 畫琺瑯缽
畫琺瑯缽,清乾隆,口徑13.5cm,高12.9cm。
16. 畫琺瑯花卉三足熏爐
畫琺瑯花卉三足熏爐,清代,口徑42cm,高72cm。
17. 畫琺瑯袱系紋蓋罐
畫琺瑯袱系紋蓋罐,清乾隆,口徑8.6cm,底徑11.8cm,高35cm。
此器直口微侈,溜肩,鼓腹,束腰,平底,淺圈足,有蓋。袱系紋遮蓋器腹的大半部分,紅色部分以龜背錦為地,裝飾蝴蝶、蝙蝠、桃實等吉祥圖案,藍色部分繪卷草紋。從稍遠處觀看,似由真實的錦袱包裹,栩栩如生。肩部四開光內(nèi)繪西番蓮。下腹部以黃釉為地,裝飾各類纏枝花卉。外底中部藍圈內(nèi)有“乾隆年制”雙排藍料楷書款。
袱系紋是清雍正、乾隆時期宮廷御用器上非常流行的裝飾題材,常見于琺瑯器、玻璃器、瓷器等等。根據(jù)檔案記載,乾隆皇帝比較喜愛的各類器皿都會要求造辦處專門配做錦袱包裹,或用楠木匣盛裝,并將器物的名稱、年號刻在匣蓋上,以示珍藏。袱系紋的流行應該與此有關。
18. 掐絲琺瑯花卉紋獸耳活環(huán)嬰足鼓式蓋爐
掐絲琺瑯花卉紋獸耳活環(huán)嬰足鼓式蓋爐,清中期,高38cm,口徑23cm。
爐呈鼓式造型,斂口,鼓腹,平底。腹壁施黑色琺瑯釉,以獸首銜環(huán)為間隔,裝飾卍字錦地牡丹、蓮花、菊花、梅花,寓意富貴、高潔。蓋面裝飾雙獅戲球紋,巧妙地將繡球上站立玩耍的兩個小童作為蓋鈕。三足皆作童子造型,但姿態(tài)各異,面向觀眾的童子以脊背負馱爐身;另兩個小童皆作側身弓步,以胸腹及雙手承托爐身,三人面帶微笑,仿佛正要將大鼓抬走。蓋鈕、獸首、三足鎏金。
19. 畫琺瑯纏枝蓮八寶紋攢盒
畫琺瑯纏枝蓮八寶紋攢盒,清中期,高12.5cm,口徑33.5cm,底徑32.7cm。
攢盒扁圓,直壁,蓋面隆起,以寶藍色釉為地,中心裝飾五蝠捧壽紋。外圈裝飾纏枝蓮托八寶紋。器壁以折枝花卉為間隔,裝飾八寶紋。盒內(nèi)有一銅鎏金屜,上盛八個扇形小攢盤及一個圓形小攢盤。每個攢盤內(nèi)飾折枝花卉紋。此盒為廣東制作,與造辦處制作的畫琺瑯相比,此盒紋飾活潑流暢,天藍色釉較為深沉。蓋面的五只蝙蝠采取俯視和側視兩種構圖,俯視的三只又存在一定變化,顯系采用了西洋技法。這些均展示了清中期廣東琺瑯的獨特風貌。
20. 掐絲琺瑯團花紋菱花式火鍋
掐絲琺瑯團花紋菱花式火鍋,清晚期,高19cm,口徑21cm,足徑15cm。
火鍋為菱花形,圈足,上附鏨刻鍍金的提手和螭耳。藍色地鍋身上飾紅、黃、藍、白等色團花紋,漫撒周身,疏朗而雋秀。
涮火鍋,是中國人獨創(chuàng)的美食,歷史悠久。據(jù)考證,東漢墓出土的鑊斗即為火鍋。至清代,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清乾隆皇帝吃火鍋成癖,相傳,他曾在宮中大擺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鍋1550多個,應邀品嘗者達5000余人,成為歷史上最有名的一次火鍋盛宴。慈禧太后也很喜歡吃火鍋,火鍋是她冬日里經(jīng)常享用的美食。
因銅具有良好的導熱性能,所以自古以來火鍋以銅質為主,但在清代宮廷,也有少量的琺瑯、瓷器、銀質的火鍋,這些豐富的飲食器具無不體現(xiàn)著宮廷生活的奢華與精致。
21. 掐絲琺瑯夔龍花卉紋瓜式蓋罐
掐絲琺瑯夔龍花卉紋瓜式蓋罐,清末,高27.5cm,口徑4cm,足徑9.3cm。清宮舊藏。
罐長圓瓜式,上狹下豐,有瓜棱,蓋為銅鍍金瓜蒂形,下為花葉式足。罐身飾紅地彩色百花紋,有黃、藍、綠色三條龍穿梭其中。
罐為一對,此為其中之一。溥儀離開紫禁城后,清室善后委員會在紫禁城皇極殿南廡內(nèi)木箱中發(fā)現(xiàn)這對瓜式罐,并登記入冊。
22. 畫琺瑯云龍紋圓手爐
畫琺瑯云龍紋圓手爐,清中期,高12.1cm,徑17.2cm。清宮舊藏。
手爐圓形,上安設弧形提梁??谘貎?nèi)掛銅膽。蓋面以銅絲編結的密網(wǎng)做成,用以通風換氣。器身中部以粉色為地,繪飾云龍戲珠紋,上下環(huán)以對稱的藍地白花裝飾帶。
在冬季,手爐是文人雅士幾案上常備的設置,用于暖手。爐一般多圓形或橢圓形,其結構分外殼和內(nèi)膽兩層。外殼可根據(jù)需要用不同的工藝制作和裝飾。內(nèi)膽一般為銅制,架于外殼的口沿之上,以備燃炭。熱量通過內(nèi)外兩層之間的空氣進行傳導,使外殼既溫暖又不燙手。
目前從傳世品看,最早的手爐是在明晚期出現(xiàn)的,由銅器名匠胡文明和張鳴歧制作,前者以鏨花工藝見長,后者以純正的皮色取勝。到了清代,制作手爐的工藝和材質明顯增多,有琺瑯、漆器、銅器等,其中以琺瑯居多。清末,宮廷琺瑯作已被裁撤,宮中所用物品多沿用前朝或在民間訂制。清宮傳世琺瑯手爐均為清中期作品,由此看來,溥儀時期所用乃前朝遺物。
23. 畫琺瑯彩龍?zhí)因鸺y盆
畫琺瑯彩龍?zhí)因鸺y盆,清,高8.2cm,口徑21.5cm,折沿徑29.5cm。清宮舊藏。
盆折沿式,銅鍍金口沿。通體黃地藍色“卍”字錦紋,折沿上飾彩云、蝙蝠、桃實紋一周,盆內(nèi)外壁繪雙龍戲珠紋,盆內(nèi)底飾正面盤龍紋,龍紋周圍飾五彩祥云和口銜壽桃的蝙蝠。蝙蝠取諧音為“?!?,壽桃象征“長壽”,寓意“福壽雙全”。
此盆原藏永壽宮后殿。永壽宮位于養(yǎng)心殿之南,光緒以后即用作內(nèi)廷大庫。盆上龍紋具有清后期龍紋的特點,缺少氣勢,處理瑣細,鼻部常以一塊紅色填染。
24. 畫琺瑯喜字寶相花紋溫碗
畫琺瑯喜字寶相花紋溫碗,清,高15cm,口徑13cm,足徑7cm。清宮舊藏。
溫碗一套五件,為碗蓋、碗、碗架、溫碗杯、碗托。碗蓋和碗外壁為深藍色地,上飾彩色寶相花及金“囍”字,碗內(nèi)底飾五蝠捧壽紋。碗架內(nèi)壁為黃地,外壁藍地飾描金花紋。溫碗杯銅柄,杯壁上飾藍地彩色寶相花。碗托口沿飾蝠紋一周。溫碗用于食物加熱和保溫。
此件文物原藏紫禁城誠肅殿內(nèi)。
25. 掐絲琺瑯香盒
掐絲琺瑯香盒,清晚期,高14.5cm,口徑13.7cm,足徑7.7cm。清宮舊藏。
盒子母口,蓋、盒各半,蓋頂蓮花苞形紐,下托銅鍍金鏨刻蓮瓣座,蓋面與盒外壁各飾紅、黃、藍、白勾蓮花四朵,相互對稱。盒底圈足。
此物原藏紫禁城外景山內(nèi)壽皇殿,壽皇殿為懸供清朝歷代皇帝遺像的場所。溥儀離開故宮后,清室善后委員會于1926年至1929年點查此間文物。
26. 畫琺瑯開光西洋人物圖提梁壺
畫琺瑯開光西洋人物圖提梁壺,清晚期,通高18.4cm,口徑4.8cm,足徑8.2 cm、7.3cm。
壺體長方形,委角,提梁亦長方形,曲流,底有隨形圈足。壺身四面開光,開光內(nèi)繪西洋人物圖景。
此壺具有清晚期畫琺瑯作品的特征,胎輕體薄,釉料不夠細膩,色彩不純,描繪不精。
27. 銅胎畫琺瑯八寶雙喜字背把鏡
銅胎畫琺瑯八寶雙喜字背把鏡,清晚期,通長28cm,寬13cm,厚1.5cm。清宮舊藏。
把鏡由鏡身、鏡柄兩部分構成。鏡身呈橢圓形,正面為玻璃鏡,用以照面;鏡背以琺瑯彩“卍”字紋為地,中間嵌“囍”字,四周環(huán)繞八寶紋。沿鏡邊嵌透明藍琺瑯描金花卉鏡圈,用以固定鏡面、鏡背。鏡柄為棍狀直柄。鏡身、鏡柄由卷草紋孔雀綠染牙和刻瓜式珊瑚珠銜接。柄底端嵌銅鍍金箍并系有帶珊瑚珠的黃絲線穗。
此鏡是清代晚期廣東進呈朝廷的貢物。制作中選用玻璃、銅、金、象牙及珊瑚等多種材質,并施以畫琺瑯、透明琺瑯、描金、畫彩、象牙雕刻及染色、銅鍍金鏨刻、鑲嵌等工藝,將把鏡制作得造型美觀,色彩艷麗,紋樣生動,寓意吉祥,反映了清晚期廣東制鏡的工藝水平。
28. 畫琺瑯纏枝花卉紋蝶式盒
畫琺瑯纏枝花卉紋蝶式盒,清晚期,高3cm,長11.8cm,寬8.5cm。清宮舊藏。
盒做展翼的蝴蝶形狀,蓋面裝飾亦為美麗的彩蝶,生動逼真,屬于仿生作品類型。盒面中心安設合頁,兩側對稱的翅膀為盒蓋,可向上開啟。盒內(nèi)分出左右兩格,能分別放置小件首飾或物品。
故宮收藏的清晚期畫琺瑯作品都來源于民間,或訂制或購買。它們總體風格基本一致,一般體量較小,胎體輕薄,釉料不夠細膩,色彩的純正度也有欠缺,此乃衰落時代的寫照。其中仿生作品占有一定比例,如仿桃實、秋柿等,目的是取其吉祥涵義。“蝶”與“耋”同音,寓意壽登耄耋。
29. 掐絲琺瑯蓮藕式瓶
掐絲琺瑯蓮藕式瓶,清晚期,高49.2cm,口徑6.7cm,足徑13.3cm。清宮舊藏。
瓶長頸,頸上有銅弦紋三道,銅鍍金口沿,口沿下有一綠色蓮蓬樣凸起,白色雙藕耳,有圈足,銅鍍金足沿。瓶頸至肩部飾藍地彩色百花紋,肩部鏨刻若干蓮蓬樣紋作為裝飾。瓶腹部飾凸出、翻卷的荷葉紋,呈立體效果,顯得生動活潑。圈足外壁飾藍地纏枝花卉紋。
此瓶從做工及工藝風格看可知為清末琺瑯器。
30. 畫琺瑯花果紋綠色碗
畫琺瑯花果紋綠色碗,清晚期,高8.3cm,口徑18.5cm,足徑7.5cm。清宮舊藏。
碗通體淺綠色,銅鍍金口沿,有圈足,銅鍍金足沿??谘叵嘛椝{色如意云頭紋一周,碗外壁飾彩色的折枝花卉、果實和飛舞的蝴蝶。
此碗原藏紫禁城乾隆花園遂初堂內(nèi),制作時代應為清晚期。故宮藏傳世的清晚期畫琺瑯器物,因當時宮廷琺瑯作的裁撤,所用多從民間采辦??傮w風格基本一致,一般體量較小,胎體輕薄,釉料不夠細膩,色彩的純正度也有所欠缺。
31. 畫琺瑯桃蝠紋瓶
畫琺瑯桃蝠紋瓶,清康熙,內(nèi)務府造辦處琺瑯作制造,高13.6cm,口徑4.1cm,腹徑7.4cm,足徑4.1cm。清宮舊藏。
瓶侈口,細頸,鼓腹,圈足,口、足邊鍍金。通體以白色琺瑯釉為地,彩繪古樹桃實、壽石翠竹、流云蝙蝠等。足內(nèi)白色琺瑯釉地,寶藍色雙線方框內(nèi)楷書“康熙御制”四字款。
桃蝠紋寓意福壽吉祥。此瓶畫面清新艷麗,風格寫實,繪制精湛,用筆工整而又不失灑脫大方,徹底改變了早期畫琺瑯器釉料施用濃厚、釉色灰澀、氣泡密集等工藝上的不足,是康熙晚期畫琺瑯工藝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
32. 掐絲琺瑯菊石紋小圓盒
掐絲琺瑯菊石紋小圓盒,清康熙,內(nèi)務府造辦處琺瑯作制造,高2.9cm,口徑8cm,足徑8.3cm。清宮舊藏。
盒扁圓形,蓋面微隆,平底。通體以淺藍色琺瑯釉為地,蓋面掐飾菊花、枸杞、秀石、朵云紋,為“杞菊延年”吉祥紋樣。盒底鍍金,中心陰刻楷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此盒釉色純正淡雅,色調搭配柔和,掐絲技法嫻熟,線條簡練粗獷,圖案布局疏密有致??滴鯐r期掐絲琺瑯器的制作技藝日趨成熟,此盒為其時的代表作品。
33.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膽瓶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膽瓶,清康熙,內(nèi)務府造辦處琺瑯作制造,高12.3cm,口徑1.2cm,腹徑6.7cm,足徑5cm。清宮舊藏。
瓶直口,細頸,垂腹,高圈足,口、足沿鎏金。瓶頸以藍色琺瑯釉為地,飾掐絲琺瑯纏枝蓮紋。圈足上以一周蓮瓣紋作裝飾。足底鏨刻“康熙年制”四字款。
此瓶造型、圖案及釉色均仿“景泰御前琺瑯”的特征,但掐絲纖細,釉色飽滿,砂眼很少,圖案裝飾亦顯繁縟,這些特征明顯有別于明代琺瑯制品的風格,為清康熙時期仿明掐絲琺瑯作品。此瓶以單線技法勾勒花葉枝蔓,蓮花朵肥葉碩,掐絲線條纖細流暢,這種掐絲纖細的技法是康熙掐線琺瑯的特征之一。
34.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球形香熏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球形香熏,清康熙,內(nèi)務府造辦處琺瑯作制造,直徑16.2cm。清宮舊藏。
香熏由兩個半圓體以子母口相銜接成一球形。球內(nèi)裝有大小不等的銅圈3個,并以軸相連,小圈內(nèi)置一銅爐,球體無論怎樣轉動,銅爐口始終向上,以使香料不致泄露。香熏通體為淺藍色琺瑯地,上飾掐絲纏枝蓮紋,掐絲線條纖細均勻,剛勁流暢,花朵碩大飽滿?,m瑯質地干澀無光,系康熙前期琺瑯工藝的特征。
此香薰系仿造明代器型,構思奇巧,設計合理,是康熙前期掐絲琺瑯器的代表作品。
35. 掐絲琺瑯夔龍紋暖硯盒
掐絲琺瑯夔龍紋暖硯盒,清康熙,內(nèi)務府造辦處琺瑯作制造,高5cm,長14.7cm,寬11.5cm。清宮舊藏。
硯盒長方形,口部飾銅鍍金鏨花螭紋一周,四立面為淺藍色琺瑯地,每面中間用桃紋作裝飾,兩旁飾相向的掐絲螭紋一對。盒內(nèi)有炭火燒過的痕跡。盒底中心鐫刻篆書“康熙年制”四字款。
此硯盒的掐絲線條較為工整,琺瑯質地細膩,色彩淡雅,具有康熙后期掐絲琺瑯作品的鮮明特征。
松花江石夔龍紋硯,清康熙,硯石長14.3cm,寬11.2cm,高2.5cm,炭火盒長14.7cm,寬11.5cm,高5cm。清宮舊藏。
硯體為青綠色松花江石所制,通體光滑,四腳處各有一獸面紋方足。硯面上沿邊緣有陰刻方框一,內(nèi)雕荷葉狀墨池一,池邊有一小孔用于蓄水。硯堂凹陷,上有墨痕。硯體四側各雕凹底陽紋兩兩相對的夔龍紋。
清代皇室成員對來自白山黑水之間的松花江硯情有獨鐘。松花江硯成為皇寶的御用硯。
36. 掐絲琺瑯鳳紋長方盤
掐絲琺瑯鳳紋長方盤,清康熙,高1.5cm,長9cm,寬7cm。
盤長方形,撇口,銅鍍金矮足。通體施藍釉,掐絲纏枝花卉紋。盤內(nèi)心主體紋飾為青鸞穿花,內(nèi)外邊飾為雙勾線變形花卉紋。底部銅鍍金,中央鏨陰文楷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
此器為清宮造辦處制造,掐絲工整纖細,釉色純正,顯然琺瑯釉的配料方法已經(jīng)改進,克服了釉色干澀灰暗的弊病。其款識屬康熙中后期標準的琺瑯器款識樣式,不可多得,是研究清康熙朝琺瑯工藝的重要實物。
37. 畫琺瑯海棠花式花籃
畫琺瑯海棠花式花籃,清康熙,通高13.5cm,口徑16.5—17cm。
花籃為四瓣海棠花式,上有提梁,矮圈足。外施黃色琺瑯釉地,上繪盛開的粉紅色大朵牡丹花,間飾藍、藕荷色微綻的小荷花,寓意“祥和富貴”?;@內(nèi)施天藍色釉。提梁繪折枝花卉。底白釉,署紫紅釉“康熙御制”楷書款。
此器銅胎輕薄,造型簡練,釉色溫潤,色彩明快。通體施黃釉地是康熙晚期畫琺瑯器繁榮時期的風格特征。當時宮廷琺瑯作有廣州和歐洲畫琺瑯匠師參與指導,他們共同為清宮燒制了一批水平很高的御用畫琺瑯器,此即為代表作之一。
38. 掐絲琺瑯胡人捧瓶座落地燭臺
掐絲琺瑯胡人捧瓶座落地燭臺,清康熙,通高131cm,底座長23cm,寬27cm。
燈座造型為一胡人單腿跪于方座之上雙手托舉觀音瓶,瓶上置蠟釬,燈盤一側有蓮瓣形燈擋。通體以藍色琺瑯釉為地,瓶身及燈盤等處飾彩色纏枝蓮紋。胡人深目高鼻,胡須濃密,身穿罩甲,甲飾纏枝蓮及菊花紋,并于前身后背飾各色“壽”字,人物的頭、腿、足部均鍍金,面部表情豐富生動。
此器釉色灰暗,砂眼較多,為清早期掐絲琺瑯作品的風格。燈座的胡人形象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39. 畫琺瑯蓮花蓋碗
畫琺瑯蓮花蓋碗,清康熙,通高9.7cm,口徑10.6cm,足徑4.8cm。
碗敞口,弧腹,平底,矮圈足。外壁裝飾三層仰蓮紋,中層花瓣內(nèi)繪牡丹、山茶、罌粟、佛手、荷花、梅花、蘭草等。蓋壁飾荷葉及蓮瓣,黃色蓮瓣內(nèi)繪各色菊花。底施白釉,中部紅色雙方框內(nèi)有“康熙御制”楷書款。
40. 畫琺瑯蓋碗
畫琺瑯蓋碗,清康熙,口徑12.3cm,底徑5cm,高10cm。
41. 畫琺瑯花卉壽字紋盞
畫琺瑯花卉壽字紋盞,清雍正,內(nèi)務府造辦處琺瑯作制造,通高8.5cm,口徑5.1cm,足徑2.5cm,托盤口徑16cm,足徑12cm。清宮舊藏。
盞為圓形,直口帶蓋,圈足。下置托盤,盤中心凸起盞槽,與盞的圈足相吻合。盞托上繪制了蓮花、月季、翠竹、梅花、桃實、石榴、靈芝、佛手、葫蘆以及蝙蝠等多種寓意多福多壽、子孫萬代的吉祥紋樣。盞托飾開光12個,開光內(nèi)分飾篆書壽字及花卉、桃蝠紋。在琺瑯地色彩的設計上,分別使用了淺藍、黃色以及雍正時期非常流行的黑色,設色清晰鮮明,對比強烈。盞足內(nèi)白地,雙方框內(nèi)藍色楷書“雍正年制”四字款。托盤底黑色琺瑯楷書“雍正年制”四字款。此盞造型秀美,圖案花紋用筆細膩,制作工藝極為考究。
42. 畫琺瑯六頸瓶
畫琺瑯六頸瓶,清雍正,內(nèi)務府造辦處琺瑯作制造,高11.6cm,最大口徑4.9cm。清宮舊藏。
瓶侈口,長頸,圓體,管鈕形蓋,肩部另出5枝細長圓管頸,連蓋中央之頸口共6頸,故名。蓋為黃琺瑯地,飾紫、藕荷、淺綠、藍、紅色5朵折枝寶相花。肩施寶藍地,周邊細頸下繪如意頭,間飾紅折枝花。瓶身黃琺瑯地飾纏枝寶相花,紅瓣,寶藍心,淺綠蕊,襯托以綠葉。足部黑地飾紅色折枝菊花。足底中心雙藍線方框內(nèi)署楷書“雍正年制”雙行四字款。
此六頸瓶圖案描繪工致,花卉排列整齊有序。在琺瑯地色的設計上,使用了黃色及當時流行的黑色。紋飾中又作了白、青、藍三色退暈處理。此瓶整體設色清晰鮮明,色彩對比強烈,絢麗而又和諧。圖案花紋用筆細膩,制作工藝考究,造型新穎獨特,是清雍正時期畫琺瑯器中的新器形。
43. 畫琺瑯八寶紋法輪
畫琺瑯八寶紋法輪,清雍正,內(nèi)務府造辦處琺瑯作制造,高22cm,底徑10cm。清宮舊藏。
法輪為輪形,鏤空8輻,輻兩面以琺瑯彩繪輪、螺、傘、蓋、花、罐、魚、腸八寶紋,轂繪菊花紋,輪外緣裝飾云頭式和葉片式齒各4,下置蓮花瓣圓底座。座底書藍色楷書“雍正年制”四字款。
以畫琺瑯工藝制造宗教法器始于清雍正時期。法輪即八寶之一,此器之上又以八寶紋作為裝飾,設計奇巧。其造型別致,工藝細膩,為雍正時期畫琺瑯器的代表作。
44. 畫琺瑯山水圖雙耳爐
畫琺瑯山水圖雙耳爐,清康熙,內(nèi)務府造辦處琺瑯作制造,高5.4cm,口徑6.4cm,足距5cm。清宮舊藏。
爐圓形,鼓腹,雙沖耳,三乳足。通體黃色琺瑯地,用黃、白、赭、黑、淺藍、淺綠等色琺瑯彩繪山水圖。爐底署藍色篆書“康熙御制”四字款。
此器銅胎厚重,琺瑯堆積濃厚,不同色澤間有相互浸染的現(xiàn)象,表面欠平滑,且氣泡較為密集,反映出當時琺瑯質地粗糙且燒制水平尚不高。其畫面雖不工整,但用筆飄逸灑脫,流暢自如。此爐為康熙早期的器物,屬于我國古代畫琺瑯器制作早期階段的作品。
45. 畫琺瑯花鳥紋瓶
畫琺瑯花鳥紋瓶,清乾隆,內(nèi)務府造辦處琺瑯作制造,高44cm,口徑14cm,足徑15.2cm。清宮舊藏。
瓶侈口,直頸,鼓腹下收斂,圈足。內(nèi)壁施淺藍色琺瑯,口、足沿鍍金,足內(nèi)施白色琺瑯,光素無款。通體以紅色琺瑯為地,用紅、綠、藍、粉、黃、白等色彩繪太湖石、牡丹、玉蘭、綬帶鳥紋。畫面用暈染技法,描繪濃淡有致,畫風寫實。紅色琺瑯地將畫面烘托出濃厚熱烈的色彩效果。
46. 畫琺瑯牡丹紋花籃
畫琺瑯牡丹紋花籃,清乾隆,內(nèi)務府造辦處琺瑯作制造,通高13.6cm,口徑14.9-18.7cm,足徑8.7cm。清宮舊藏。
花籃作海棠花瓣式,上連銅鎏金畫琺瑯扁提梁,銅鎏金圈足,足內(nèi)白色琺瑯地,朱紅色楷書“乾隆年制”四字款。
花籃通體以黃色琺瑯釉為地,用紅色琺瑯釉繪飾盛開的牡丹花四朵,并點綴以紅、藍兩色的荷花二對,寓意富貴祥和。
清乾隆時期的畫琺瑯工藝在康熙、雍正兩朝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呈現(xiàn)出欣欣向榮的局面,作品數(shù)量難以數(shù)計,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精美之作。此花籃造型簡練,綻放的牡丹富麗華貴,色彩艷麗,其金屬成型、鎏金工藝及繪飾技法俱佳,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
47. 掐絲琺瑯鳧尊
掐絲琺瑯鳧尊,清乾隆,揚州制造,通高30.5cm。清宮舊藏。
尊為銅胎鍍金。鳧作卷尾立式,鳧身以綠色琺瑯釉為地,掐飾羽毛紋,銅鍍金雙爪,錘鏨卷尾,鳧背開一圓槽,裝連橢圓形尊。尊以淺藍色琺瑯釉為地,飾勾蓮紋,兩側中部有太極圖。
清乾隆時掐絲琺瑯的生產(chǎn)基地除清宮內(nèi)務府造辦處琺瑯作外,尚有廣州、揚州等重要產(chǎn)地,這兩地燒制的掐絲琺瑯器,一方面受宮廷工藝的影響,按照皇家樣款,燒制內(nèi)廷所需物件;另一方面由于地域差異,又帶有明顯的地方特色。乾隆時期,揚州曾燒制了天球瓶、桌燈、尊等諸多品種琺瑯器貢進內(nèi)廷。揚州的掐絲琺瑯器造型別具一格,琺瑯釉色偏冷,喜用綠、藍色,色彩對比強烈。掐絲線條纖細,技法嫻熟,器物造型、色彩以及掐絲技法與內(nèi)廷風格迥異。
48. 掐絲琺瑯錦紋扁壺
掐絲琺瑯錦紋扁壺,清乾隆,內(nèi)務府造辦處琺瑯作制造,高12.4cm,口徑3.8cm。清宮舊藏。
壺圓口,短頸,扁圓腹,長方形圈足,肩部飾銅鎏金雙獸耳。壺身用銅鎏金鏨花蔓草紋將腹部界成排列規(guī)律的長方格,格內(nèi)以藍色琺瑯釉為地,掐飾紅色菊花錦紋。足內(nèi)鐫楷書“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器胎壁厚重,金工富麗,掐絲嚴謹工整。引人注目的是,金光燦爛的銅鎏金鏨花工藝與多彩的掐絲琺瑯工藝錯落有致地排列組合,立意新穎。
清乾隆時期是我國掐絲琺瑯工藝發(fā)展的鼎盛期,當時制造了眾多涉及宮廷祭祀、陳設和生活用品等各個方面的琺瑯制品。在制作工藝上精益求精,不惜工本,從而形成了“厚重堅實、金光燦爛”的乾隆時期掐絲琺瑯器的風格特點,對后世產(chǎn)生過深遠影響。
49. 廣琺瑯八寶紋面盆
廣琺瑯八寶紋面盆,清乾隆,廣州制造,高14cm,口徑47.5cm,足徑34cm。
面盆圓形,折邊,口沿鎏金,矮圈足。盆內(nèi)外壁均以銀片貼飾花卉紋,通罩寶藍色透明琺瑯釉,銀片花紋透過琺瑯釉若隱若現(xiàn),展現(xiàn)出朦朧之美。盆內(nèi)壁釉上與折邊以金片分別貼飾八寶紋與暗八仙紋。
廣琺瑯是廣州的金屬胎琺瑯工藝的一種,其主要作法是在金屬胎上鏨花,貼飾金銀片花紋,再罩涂透明的琺瑯釉料燒制而成。此面盆即是一件“廣琺瑯”的代表作品。
50. 畫琺瑯開光提梁壺
畫琺瑯開光提梁壺,清乾隆,內(nèi)務府造辦處琺瑯作制造,通梁高37.8cm,口徑8.8cm,足徑13.3cm。清宮舊藏。
壺銅胎鎏金,八棱形,腹部八面開光飾四季花鳥與山水圖案。銅鎏金細流。壺上提梁中間握部為雙瓶形金星玻璃,以便隔熱。八方式琺瑯蓋,蓋上銅鎏金八方蓋鈕,鈕下飾紅琺瑯邊黃地大卷葉花。壺頸分八欄,每欄飾多彩大卷葉寶相花。壺底施白琺瑯釉,藍琺瑯雙欄內(nèi)署仿宋體“乾隆年制”豎行四字款。壺下有銅胎鎏金八方臺座,四鎏金卷云足。臺座中央置八方扁瓶式油缸,供點火加熱用。
此開光提梁壺造型仿西洋式,但裝飾圖案的色調及風格完全是中國化。此壺設計巧妙,做工精細,腹部山水花鳥畫筆墨工致,設色明快,是乾隆朝畫琺瑯器中的罕見珍品。
51. 畫琺瑯菊花紋執(zhí)壺
銅胎畫琺瑯菊花紋執(zhí)壺,清乾隆,內(nèi)務府造辦處琺瑯作制造,高9.1cm,口徑6cm,腹徑10-10.1cm,足徑6cm。清宮舊藏。
壺扁長方形,曲流,彎柄,壺口及蓋均制成菊瓣式,蓋面繪菊瓣紋,柄、流均繪小朵菊花紋。壺身四面均凸起菊瓣形開光,開光內(nèi)繪飾大朵盛開的菊花紋。菊瓣式圈足內(nèi)為白色琺瑯地,藍色雙圈內(nèi)書仿宋體“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執(zhí)壺在菊花主題上標新立異,蓋、口、足制成菊瓣形邊,并突出四個菊花形開光,開光內(nèi)極為夸張地繪飾大朵菊花紋。此壺的造型設計、繪畫技法、燒制工藝均屬上乘,是清乾隆時畫琺瑯工藝的絕代佳品。
52. 鏨胎琺瑯仿古犧尊
鏨胎琺瑯仿古犧尊,清乾隆,內(nèi)務府造辦處琺瑯作制造,通高19cm,寬9.1cm,身長21.2cm。清宮舊藏。
犧尊牛形,側首而立,背上置3管,一方二圓,均與腹內(nèi)相通,類同香插。通身鏨刻火焰勾云紋,火焰卷須等細紋則用掐絲的方法。通體深綠色琺瑯地,上壓大紅色琺瑯釉。頸部、腹下及腿內(nèi)側飾細毛紋。犧尊背上長方形管正面藍釉單方框內(nèi)金字楷書“乾隆仿古”雙行四字款。
此犧尊為鏨胎兼掐絲的復合琺瑯工藝制品,系仿戰(zhàn)國青銅犧尊而制。其造型生動,形象威嚴,紋飾線條簡潔流暢,釉色純正明快,鍍金厚實凝重,是乾隆時期鏨胎琺瑯的代表作品之一。
53. 畫琺瑯團花蓋罐
畫琺瑯團花蓋罐,清乾隆,內(nèi)務府造辦處琺瑯作制造,通高38.7cm,口徑9.3cm,足徑12.2cm。
罐圓形,豐肩,圈足。通體白釉地,彩繪各式團花圖案。肩及足上部錘揲凸起的云頭紋一周。足內(nèi)中心藍線雙圈內(nèi)楷書“乾隆年制”雙行四字款。
此罐在畫琺瑯品種中屬大器。裝飾顏色極豐富,用紅、粉、淺藍、寶藍、深藍、赭、淡綠、深綠、草綠、杏黃、明黃等二十多種彩料繪制花紋,幾為畫琺瑯顏色之總匯。其飾紋亦很獨特,式樣各異的花朵或大或小,或聚或散,自由分布中又蘊含韻律,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54. 掐絲琺瑯云龍紋硯盒
掐絲琺瑯云龍紋硯盒,清乾隆,內(nèi)務府造辦處琺瑯作制造,高15.8cm,長19cm,寬15.2cm。清宮舊藏。
硯盒長方形,下連銅鍍金鏨花座。盒內(nèi)盛銅屜,上置澄泥硯二方。屜內(nèi)可儲熱水,以保冬季墨汁不凍,是為暖硯。盒及蓋的表面均以寶藍釉為地,飾云龍紋及海水江崖紋。座底中央凸起雙龍,環(huán)抱陽文楷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硯盒胎體厚重,造型端莊,釉質細膩,鍍金尤為厚亮。此器為清宮琺瑯作之精品,可謂乾隆朝掐絲琺瑯的代表作。
55. 掐絲琺瑯蕉葉紋出戟花觚
掐絲琺瑯蕉葉紋出戟花觚,清乾隆,內(nèi)務府造辦處琺瑯作制造,通高17cm,口徑8.5cm,足徑6cm。清宮舊藏。
觚圓形,撇口,四出戟共分3層,附木座。觚在淺藍色琺瑯地上有蕉葉式開光,開光內(nèi)飾掐絲雙線螭紋,內(nèi)填藍色琺瑯。足內(nèi)鍍金鏨刻陽文楷書“乾隆年制”四字款。
仿古是乾隆年間掐絲琺瑯工藝的一大特點,當時制造的琺瑯器物多以古代某些青銅禮器的造型為模式,如仿尊、鼎、卣、觚、簋等等。此花觚胎壁厚重,造型規(guī)正,鍍金光亮,是乾隆年間掐絲琺瑯仿古器的代表作品。
56. 掐絲琺瑯明皇試馬圖掛屏
掐絲琺瑯明皇試馬圖掛屏,清乾隆,內(nèi)務府造辦處琺瑯作制造,長63cm,寬119cm。清宮舊藏。
掛屏長方形,紫檀木框,銅鍍金地。掛屏分為左右兩扇,右扇刻乾隆御制詩,內(nèi)填藍色琺瑯,其詩曰:
我曾見趙霖六馬傳貞觀,立石像人人拔箭。
數(shù)騎嘗寇陷陣中,凜凜英風千載羨。
茲乃歌韓幹試馬寫明皇,疑是溫泉初罷醼。
挼鞍袖手顏微酡,兩人夾持尚兢戰(zhàn)。
嗚呼,開創(chuàng)何雄守何弱,宴安酖毒忽爾忘天眷。
漁陽鼙鼓來動地,難免蜀道崎嶇擁款段。
畫圖所貴鑒戒存,瞿然撫古興遐嘆。
戊子新春月御題。
由詩可知乾隆皇帝題此掛屏乃意在以古警今,告誡清王室勿忘騎射。左扇掐絲《明皇試馬圖》,內(nèi)容取自唐代畫家韓干的作品,人物形象及馬的神態(tài)之刻畫惟妙惟肖,猶如繪畫之傳神。畫面中鐫出“乾隆鑒賞”、“石渠寶笈”等印鑒20余方,宛如原作一般。
掛屏掐絲線條流暢,且不失法度,琺瑯色彩純正,以其銅鍍金為地的裝飾方法,風格獨特。此掛屏為乾隆時代琺瑯工藝與繪畫技法相結合的典型作品。
57. 畫琺瑯三陽開泰紋手爐
畫琺瑯三陽開泰紋手爐,清乾隆,通高18cm,爐身徑19—16cm,底徑16—13 cm 。
手爐為橢圓形菱花式,銅鍍金開合式提梁。器身四面飾菱形開光,兩兩相對。前、后兩面開光內(nèi)繪三陽開泰圖,畫面上天空紅日高照,山巒起伏,湖水瀲滟,又有古松、蒲草,地面上3只山羊仰首向日,一派祥和溫馨的氣氛。兩側面開光內(nèi)繪月季綬帶圖。開光外飾寶藍地纏枝花卉紋。蓋面滿布鏤空“卍”字錦紋。
此手爐色彩豐富,描繪工致,將吉祥寓意的紋飾融進山水畫中,體現(xiàn)了宮廷藝術的特點,是廣琺瑯器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58. 掐絲琺瑯牧羊人筆架
掐絲琺瑯牧羊人筆架,清乾隆,高15cm,長16cm,寬7.8cm。
筆架呈臥羊形,背負牧人。羊通體的卷毛紋以雙掐絲作輪廓,內(nèi)填施白、褐二色琺瑯釉。牧羊人似一蒙古漢子,頭戴尖帽,身著綠衣紫袍,倒坐于羊背之上,雙手輕撫羊背,昂首仰視,神態(tài)悠然。筆架下承托銅鍍金長方形座,底部中心雙方框內(nèi)陰刻楷書“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器融實用與觀賞為一體,造型生動逼真。其掐絲工整,釉色沉穩(wěn),鍍金光燦,制作精細考究,為乾隆時期的代表性作品。
59. 掐絲琺瑯獸面紋提梁卣
掐絲琺瑯獸面紋提梁卣,清乾隆,造辦處琺瑯作造,通高26.5cm,口徑10.2-13.2cm。
卣扁圓腹,器身上斂下闊,有蓋,方提梁,圈足外撇。器身上部飾一條銅鍍金回紋帶,界出頸、腹兩部分圖案。頸部正、背面中心飾獸面,兩旁配飛鳳;腹部飾雙鳳相向飛舞。蓋面飾4條螭紋。足內(nèi)光素鍍金,中心鏨陽文楷書“乾隆年制”四字雙行款。
卣為商代盛酒器。此卣造型仿古青銅器,制作精美,工藝細致,無論掐絲、釉色還是磨工、鍍金等,都足以反映出清中期掐絲琺瑯工藝水平之精湛。
60. 鏨胎琺瑯太平有象
鏨胎琺瑯太平有象,清乾隆,通高170cm,長100cm,寬55cm。清宮舊藏。
象卷鼻垂尾,四足直立,背托寶瓶,寓意“太平有象”,下置束腰長方形座。象通體為月白色琺瑯地,其上捶揲起線勾云紋,而寶瓶、鞍韉、鞍墊及長方形座的花紋則用掐絲填琺瑯技法完成,故此件太平有象為“復合琺瑯器”。器為一對,據(jù)記載是由兩廣總督李侍堯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進貢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