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樂青花壽山福海紋香爐 南京博物院藏
“鎮(zhèn)院之寶”展廳正在展出的是青花壽山福海紋香爐。香爐高58厘米,口徑37.6厘米,造型為仿青銅鼎式樣,體形碩大飽滿,周身滿布青花紋飾,發(fā)色濃艷,有明顯的“鐵銹斑”特征,是明永樂官窯瓷器中的黃鐘大呂之作。
明永樂青花壽山福海紋香爐 故宮博物院藏
明永樂青花壽山福海紋香爐 景德鎮(zhèn)明代御窯廠遺址出土 景德鎮(zhèn)御窯博物館藏
青花壽山福海紋香爐是明代永樂時期景德鎮(zhèn)御窯廠生產的官窯瓷器,傳世僅兩件,分別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據研究人員推測,當時御窯廠先后燒制了三件款式相同的青花壽山福海紋香爐,一件因其燒成后爐身變形被打碎埋于地下,另兩件送入宮廷。
壽山福海紋又稱海水江崖紋,主體紋飾為山石立于洶涌的波濤之中,一般理解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之意。但此處用其作為香爐的紋樣,深層的寓意是象征一統(tǒng)江山,安定永久。同時,紋飾搭配象征定鼎天下的鼎式造型,更相得益彰地表現(xiàn)出期盼江山安定的寓意。
一般的鼎式大香爐都是祭祀供器,但是青花壽山福海紋香爐不同,據推測,它曾在永樂皇帝御朝時所用。明正德朝進士邵經邦在《弘藝錄》中記載:在奉天門御朝時,永樂皇帝在寶座上坐定后,內使將一個刻著山河之形的香爐置于榻前,奏道:安定了!這個儀式正預示著永樂皇帝的江山安定了。
序言
瓷器由土與火相合而生,每件瓷器的誕生都要經過一道道精細的工序。據清代著名督窯官唐英編排的《陶冶圖說》記載,清代官窯瓷器的制作工序有二十道。每一道都要仔細對待,如果稍有不慎,都會影響燒造結果。清代官窯瓷器的制作傳承自明代,我們從景德鎮(zhèn)珠山明代御窯廠遺址出土的幾十噸明代官窯瓷器殘片可以看出,明代御窯廠對官窯瓷器的工藝要求十分嚴格。
青花福山壽海紋香爐是明代永樂朝官窯瓷器的杰作。依據對官窯瓷器的研究,我們能夠還原出它從誕生到入宮過程的四個階段,并用制瓷、繪紋、窯火、安定四個詞概括。
1、制瓷
制作瓷器胎體的原料是瓷土和高嶺土,它們較制作陶器的普通黏土含鐵量低,胎體燒造后結構更加緊密,罩釉后瓷器的吸水率接近零。瓷器入窯的燒成溫度是1300±20℃,達不到1280℃的謂之生燒,而陶器的則低些,一般在700—1100℃。絕大多數(shù)瓷器都上釉,陶器一般不施釉,少部分罩低溫釉。
我國南北方的制瓷原料不同,南方主要用瓷土和高嶺土。高嶺土的耐火度高,但如果單用高嶺土作坯燒瓷,則容易疵裂;瓷土的燒制溫度相對較低,難以燒成大器。元代,工匠們首先將高嶺土和瓷土混合配成制瓷原料,這就是著名的“二元配方”,堪稱瓷器工藝上的一次革命。二元配方提高了瓷坯的熱穩(wěn)定性,使大器得以燒制成功。
瓷石原礦
高嶺土原礦
官器和官窯瓷
官器和官窯瓷是專門供皇家使用的瓷器。官器在民窯中定燒,官窯瓷在御窯廠中燒制。官器的生產歷史可以追溯至夏代晚期,原始青瓷禮器是最早的官器。北宋建有北宋官窯,但其至今仍是古陶瓷史上的一個謎。南宋在首都臨安(今杭州)也建有南宋官窯。明洪武二年(1369)明朝廷在景德鎮(zhèn)建立了御窯廠,至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停燒。
唐-五代 白釉 官 字款三尖瓣口盤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南宋官窯灰青釉瓷盤 南京市博物館藏
2、繪紋
由于中國文化中的崇玉情結,在瓷器生產的前三千多年中,青瓷盛行,彩繪瓷是小眾產品。三國東吳青釉褐彩瓷、唐長沙窯釉下彩繪瓷、磁州窯白地黑花瓷和元青花,都在當時出現(xiàn)不長時間后或被掩埋在歷史長河中,或長期不得登大雅之堂。改變這一切的直接原因是明廷在景德鎮(zhèn)設立了御窯廠,明洪武釉里紅和青花瓷直供皇家,彩繪瓷才得以逐漸興盛起來。
唐代越窯青釉八棱瓶(秘色瓷)法門寺博物館藏
北宋磁州窯白地黑花龍紋梅瓶 日本白鶴博物館藏
青花瓷
青花瓷是以鈷為顏料,直接在胎上繪畫,再施透明釉,入窯經1300±20℃高溫一次燒成的藍白兩色相間的釉下彩瓷。青花瓷最早產于唐代鞏義窯。元代,江西景德鎮(zhèn)窯生產的青花瓷,帶有濃重的異域色彩,深受蒙元上層社會喜愛,并成為中東市場的暢銷品。明代永樂、宣德兩朝的官窯青花瓷最著名,故古陶瓷界曾有“青花首推永宣”一說。
明永樂青花云龍紋扁瓶 南京博物院藏
獨特的構圖
官窯瓷的構圖多對稱且注意空間感的均衡,而壽山福海紋香爐卻將平面海水和立面礁石填滿了外壁,這種即夸張又寫實,將不同角度的場景融合在一個畫面上的表現(xiàn)手法,在官窯瓷上少見。欣賞大香爐,會看到它滿身的青花閃著金屬般的光澤,礁石聳立在爐體中央,滿爐的波濤氣勢磅礴,似乎將要涌出,使其極具憾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青花壽山福海紋香爐紋飾局部
3、窯火
瓷窯是瓷器從泥土向工藝品轉變的“魔法工廠”。它至少有三層含義:燒瓷之設備,陶瓷的最小生產地點和某一地域內燒瓷工場的統(tǒng)稱。中國古陶瓷發(fā)展史中出現(xiàn)了眾多的瓷窯,古陶瓷界根據制瓷原料和裝飾特點將三國至宋代的瓷器分為八大窯系。景德鎮(zhèn)窯的明清瓷器,根據產品的制造者和使用者而稱官窯(器)或民窯(器)。例如,明永樂景德鎮(zhèn)官窯青花壽山福海紋香爐。
中國古代著名窯址分布
瓷窯的形制
入窯燒造是制瓷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決定性的環(huán)節(jié),因此瓷窯的設計至關重要。商代,在浙江德清的東苕溪流域出現(xiàn)了依山而建的龍窯,窯體空間大,便于大規(guī)模燒造,但也帶來窯溫不易控制的問題。宋代北方瓷窯多使用饅頭窯。元代景德鎮(zhèn)窯工在龍窯的基礎上,吸收了饅頭窯的優(yōu)點,創(chuàng)制了葫蘆形窯。這種窯的內部溫度和氣氛都比較容易控制,產品質量不斷提高。
景德鎮(zhèn)御窯廠2002-2004年發(fā)現(xiàn)的永樂時期御窯遺址
景德鎮(zhèn)御窯廠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建國的第二年(1369)在景德鎮(zhèn)建立了御窯廠,生產朝廷用瓷,這是陶瓷史上的重大事件。從明洪武二年到清宣統(tǒng)三年(1911),景德鎮(zhèn)御窯廠的窯火延燒了五百多年,其間由于戰(zhàn)亂,分別在明正統(tǒng)至天順朝,明末清初二次各停燒了幾十年。
清道光 青花御窯廠圖瓷桌面 首都博物館藏
清道光 青花御窯廠圖瓷桌面(局部) 首都博物館藏
4、安定
瓷器誕生于南方,初期其造型曾模仿青銅禮器。鼎作為曾經的最高權力的象征,曾經是青銅禮器中最權重的器物。青花壽山福海紋香爐上描繪著象征“萬里江山”的壽山福海紋,即代表大明的天下;又仿鼎之造型,“鼎”音通“定”,在御朝時將其放置在御座之前,即是象征“江山安定”,這對于心系江山社稷的永樂皇帝來說,是最好地慰藉了。
插畫:永樂皇帝御門圖
禮器用瓷
中國古代,祭祀為重。宋以前,祭祀多用青銅器,但靖康之變后,南渡的宋廷丟失了所有祭祀青銅器,故改用質量上乘的青瓷為替代品。元朝廷在景德鎮(zhèn)設立了浮梁瓷局,負責燒制官府日用瓷和祭器。明洪武朝伊始建立御窯廠后,明朝廷規(guī)定“祭祀皆用瓷”。從此,在中國古代工藝品中,瓷器從附屬地位躍為主流工藝品,在國家祭祀、朝廷日用和官府賞賜等國家行為中擔當起重要角色。
元青花海水龍紋瓷香爐 鎮(zhèn)江市博物館藏
御門聽政
御門聽政又稱御門之禮,即常說的早朝。明代初年制定朝會禮儀,要求皇帝每天清晨到奉天門御門升座,各部官員按身份和等級分列于奉天門兩側,向皇帝行禮后依次奏事,由皇帝一一做出決斷。結束時,皇帝起駕回宮,官員按序退出。朝會制度極嚴,有御史監(jiān)督百官的失禮之處,發(fā)覺則按制處罰。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自南京博物院官網,古玩元素網 僅做媒體宣傳,同行轉載請聲明并聯(lián)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