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法 首點居正 唐太宗論筆法說:“點要作棱角,忌圓平,貴通變,”首點應以龍睛鳳眼之姿、高山墜石之態(tài),安居于全字中心之上,棱角突顯,颯爽精神,為點的技法要訣。 第2法 通變顧盼 一字之中,點筆最為重要,兩點以上要顧盼通變,各有形制,應首尾意連,彼此呼應。若平直相似,整齊劃一,便不是書法。
第3法 點豎直對
一字之中,上有點下有豎,應考慮是否直對,如直對,再考慮點筆位置。點豎直對,有的在字的中間,有的在字的左右。所謂直對,就是重心垂直相對,不可偏側。
第4法 中直對正
一字之中,有上下兩中豎的,兩豎均應垂直對正,若能對正,則字身不倒。但兩豎中有一豎須堅挺垂直,以立其勢,而另一豎則多作曲頭,略向左斜,避免呆板。對正之法,應以重心為準則,如兩筆僵直,必失神韻。
第5法 中直偏右
凡中直,皆應垂直勁挺、逐勢而行。無論懸針垂露、有鉤無鉤,忌屈體彎身。豎為“努”,中直雖應垂直勁挺,但稍有偏右,避免呆板,楷書、行書相同。
第6法 底豎斜位
豎在下方的,并非全部居中。不居中的,不可強為,強為字身必倒。應以全局定其位置,以字勢擇其形態(tài)。
第7法 橫筆等距
橫筆之間凡無點、撇、捺的,間距基本相等。
第8法 豎筆等距
豎筆之間凡無點、撇、捺的,間距基本相等,楷書、行書一樣。豎距雖然相等,但寬窄應隨字形而定,不可一律。隨字勢各異,有右傾左斜、陰陽粗細之別,或懸針,或垂露,遲速緩急,變化有致。
第9法 上收下展
上收為留有地步,是避讓;下展為雄壯豐滿,是開張。因此字體陰陽頓挫,妍美遒勁,錯落而有奇勢。
第10法 上展下收
行筆落墨,應先急后緩。上展飄揚灑脫,以耀其精神;下收疑重穩(wěn)健,以標其端莊。當急不急叫作“澀滯”,當緩不緩叫作“浮滑”。
第11法 上正下斜
上正求其穩(wěn)健,下斜求其動勢。上下結構的字,多有斜正,斜正相生,重心不倒。
第12法 上斜下正
上以斜勢呼于下,下以收縮呈于讓。顧盼相應,神氣貫連。飄然飛動中有肅穆,穩(wěn)重古樸中存風神。
第13法 下方迎就
凡上部撇捺開張舒展的字,下部應上移迎就。上移為了抱緊,下墜必然脫節(jié)。
第14法 左收右放
左右結的字,多左收右放。其中的獨體字,置于左部必變形,取收斂之勢。
第15法 左斜右正
左斜為呼,右正為應。斜以取勢,正以安神。呼迅疾而應遲緩。
第16法 對等平分
左右結構的字,除了避讓迎就,也有對等平分的。對等平分,是指高低對等、寬窄平分。雖有呼應,但各占一半,以求平實。
第17法 左右對稱
左有撇右有捺,應平穩(wěn)對稱,顧盼呼應,筆意相連。其高低、長短因字形而定。
第18法 主筆脊柱
作字必有一筆為主,余筆是賓。主筆為其脊梁,賓筆附其血肉。主筆要強而韌,但不可過長或過短,應主賓相顧,四面停勻。
第19法 中宮收緊
中宮就是核心,中宮收緊,余筆外拓。以字中心為核心,分領縱展,自有神韻。
第20法 收縮縱展
作書常用之法。收縮和縱展相輔相成,收縮必為縱展,縱展反為收縮。一展一收,神采飛動;不展不收,緩弱呆板。但不可肆意揮灑,全無法度。
第21法 牽絲粘連
筆畫是筋骨,牽絲是血脈。使轉粘連可避免筆劃散漫,更是精神所在之處,尤其是行、草書,真行雖別,法度相同。牽絲應力注筆尖貫以和平之氣寫出。
第22法 斜抱穿插
左右結構的合體字,多兩部斜勢穿插。個體勢斜而合在一起重心不偏,錯落呼應,更具精神。
第23法 大小獨具
無論楷、草、篆、隸,筆劃不同,字有大小,筆畫多的字身大,筆畫小的字身小。不可牽強地把大字作小,小字作大,應以自然天成為原則。
第24法 聯(lián)撇參差
字中撇多的,最忌排牙。應發(fā)筆不同,指向不一,或縱或收,或輕或重,鱗羽參差,錯落有致。
第25法 三部呼應
由三部分組成的字,應朝揖顧盼,避就相迎。無論其中哪一部分,都不可獨立成型。
第26法 鉤趯匕刃
楷法中,鉤身不宜過長,要像匕刃一樣。古人云:“趯峻而勢生?!?/p>
第27法 圍而不堵
凡寫大“口”,不可堵塞過嚴,否則有呆板、滯悶之感,尤其是行書。
第28法 筆畫增減
筆畫增減意在求美,但不可亂造,也不可類推,以沿習相傳已有公認者為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