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于首都長安(今陜西西安)太極宮北宮門(即玄武門)發(fā)動宮廷政變,李淵長子太子李建成和四子齊王李元吉被殺,割下首級,李淵被逼宮軟禁,不久李淵便退位,李世民即位,史稱唐太宗,此次宮廷政變史稱“玄武門之變”。
在此次的宮廷政變中,秦王李世民往往扮演著不光彩的一個角色,畢竟其名不正言不順,而且是靠血腥的手段奪取這江山的。這是李世民一生的痛,所以他勵精圖治,創(chuàng)新了“貞觀之治”的大唐盛世。但是萬萬沒想到這件事情卻終究還是成為了其后世最大的罵名。
那么今天我們就來好好理一理這次二子奪嫡的事件,真的就單單是怨李世民嗎?究竟是什么原因?qū)е铝诉@么一對曾經(jīng)的手足好兄弟走上了兵戎相見、不死不休的結(jié)局呢?我們從頭開始看起:
反隋初期,李世民和李建成皆是李淵手中的利刃,兩人配合也算默契,為李淵打下了這江山。不過要論起功績,李世民近乎一直是跟隨李淵打仗的,不管是出謀劃策,還是行軍打仗,李世民都是一把好手,手下更是積累了大把人才。完全可以說,正是這秦王李世民打下了大唐的大半江山。
但是,李世民終究只是次子,他上面還有一位哥哥是大唐的嫡長子,是正規(guī)的繼承人,哪怕是李世民功勛卓著,終究是無法繼承這大唐的。這個時候如果李淵能夠和李世民說清楚,告訴其其中利弊,或許還能早早的斷了他的念頭,可是李淵偏偏為了激勵其李世民的上進心(或者說發(fā)揮其更大的利用價值),他不止一次的明示或者暗示自己將選擇賢者為太子,并表示會擇機立李世民為太子。
李世民有了自己父王的“暗示”,他更加努力的帶兵打仗,更加努力的征戰(zhàn)四方,更加努力地為這大唐開疆?dāng)U土,但是結(jié)局卻終究還是讓他失望了。李淵即位之后,李建成為太子,常常監(jiān)國,處理天下政務(wù),是文官內(nèi)務(wù)集團的代表,而李世民為秦王,則是繼續(xù)帶兵打仗,立下不世之功,曾經(jīng)被冊封“尚書令”,總管百官,自設(shè)小朝廷(天策府),權(quán)利威勢達(dá)到頂峰。
李建成雖為太子,可是其自知其功勞和威望皆不如李世民,為了保住位子,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lián)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李世民手下的人自然也是不服,雙方是明爭暗斗,爭斗不休。
關(guān)鍵都到了這個時候了,李淵卻偏袒李建成,漸漸李建成集團占據(jù)上風(fēng)。李淵的本意是好的,他希望自己的兩個兒子通過競爭來選擇出最優(yōu)秀或者最合適的,而且還可以相互激勵,更好的為大唐做出貢獻;李淵一直覺得自己能夠控制得住場面,可是他萬萬沒想到人在窮途末路之時是最為兇狠和殘暴的,李世民知道自己如果再不放手一搏的話,估計自己全家都得性命堪憂!最終其拼死一搏,發(fā)動政變,直接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逼宮李淵,最后被冊封皇太子!
李淵一直以來那模模糊糊、朦朦朧朧的態(tài)度是最導(dǎo)致李世民和李建成爭斗的根本原因,玄武門之變是爆發(fā)的導(dǎo)火索,李建成因為自己的不夠果斷和狠辣而輸給了李世民,也輸?shù)袅巳依闲?,輸?shù)袅松砑倚悦?,更是輸?shù)袅诉@大唐江山。
依我看李世民發(fā)動政變這事情還真不能怨李世民,兔子急了還咬人,就像后世燕王朱棣發(fā)動靖難,不也是因為自己快被建文帝朱允炆給逼反的嗎?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要是你你會怎么選呢?所幸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都是文治武功,開創(chuàng)了“貞觀盛世”和“永樂盛世”,倒也是一代明君。
科普一下,后來李世民對待自己的大兒子太子李承乾和次子魏王李泰也是采取相互制衡的方法,最后將太子李承乾給逼反了,可惜他終究沒能玩得過他的老子,最后被廢,囚禁至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