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大膽地選擇了自己的命運,她紮根在茫茫的高原草地上,像一棵耐旱而茁壯的野草,頑強地活了下來。她一嫁再嫁,生兒育女。12年,無邊歲月,遠比人們的想像更悲慘、更凄涼。 民間,把王昭君描繪成薛寶釵、林黛玉那樣的大家閨秀:頭戴銀狐冠,身披紅鬥篷,懷抱一隻哀怨的琵琶,風情萬種地站在草原上。官方,則把她旌表爲高瞻遠矚的“愛國者”,少女細瘦的“小蠻腰”,愣是挑起了“胡漢和親,邊塞安甯”的政治重擔。她深明大義的覺悟,酷似一名“黨代表”或者“政委”。絡繹不絕的文人騷客也七嘴八舌地抒情,好像王昭君原本就是全天下讀書人相識恨晚的“紅粉知己”…… 後人,謬托知己,憑借甜膩俗爛的口味粗暴地打扮著王昭君。殊不知,這位聲名顯赫的古典美女,在無限風光的背後,還隱藏著滿肚子的黃連苦水。 從鮮花,到獵物 很早就聽過一條謎語:姐姐要回來(打一地名),謎底是“秭(姊)歸”。秭歸,水土養(yǎng)人,出過大詩人屈原,西漢時歸屬南郡。秭歸有座寶坪村,林木豐美,香溪環(huán)繞。公元前52年,一聲響亮的嬰啼使村裏那戶王姓人家笑逐顔開。女孩兒落地了,取名王嬙,字“昭君”。 老來得女,爹娘樂顛顛地捧著、供著。兄嫂也疼進了骨縫兒裏,唯恐刮風吹掉小妹妹一根汗毛。親人環(huán)繞,嬌生慣養(yǎng),俊俏的小女孩兒,蹦蹦跳跳,嘻嘻哈哈。荊楚的細雨滋潤她一天一天地長大…… 民謠說:姑娘十八一朵花。剛剛16歲,王家的女兒便出落成了明眸皓齒、天生麗質的小美人。美,是娘胎裏帶來的資本,誰也搶不走。方圓百裏,都知道王昭君——“南郡一枝花”。王昭君的名字,猶如一輪皓月,朗朗地照著。哪兒都能望見,隨處都有影子。少女矜持地微笑,黑長的睫毛一閃一閃的,她憑欄遠眺,滿目是翠綠的山林、明媚的陽光——這個新鮮的世界可真好!可是,做夢也沒想到,災難正朝她一步步地逼來。 公元前36年,西漢朝廷的日子越來越寬裕,不必再像文景時代那樣勒緊褲腰帶了。尤其是匈奴,窩裏鬥,分裂成南北兩部。南匈奴,靠近中原,好在既親近,又溫順;北匈奴,不服天朝管,幸而遠在漠北。沒戰(zhàn)亂,有錢花,真是太平盛世。漢元帝“飽暖思淫欲”,便動起了“選秀”的歪點子。說白了,就是把天下美女,都拽到他自己床上去。 巍巍漢宮,就是一口“活棺材”。人常說:宮門深似海。那種地方,人壓人、人踩人,鈎心鬥角,想熬出頭兒?難死了。女人,十月懷胎,可以生下一個孩子;倘若守在皇帝身邊,恐怕十個女人都受孕,最終一個也養(yǎng)不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