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xué)習中醫(yī)方劑學(xué).《中醫(yī)藥方精選網(wǎng)》和多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 半夏厚樸湯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方
組成;半夏24克 厚樸9克 茯苓12克 生姜15克 干蘇葉6克
加減;
1.若氣郁較甚者,酌加香附、郁金等以增強行氣解郁之功;
2.脅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延胡索以疏肝止痛;
3.咽痛者,酌加玄參、桔梗以利咽;
4.痰氣郁結(jié)化熱,心煩失眠者,酌加山梔子、黃芩、連翹以清熱除煩。
主治; 梅核氣。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滿悶,或咳或嘔,舌 苔白潤或白滑,脈弦緩或弦滑?! ?
半夏厚樸湯 (《金匱要略》)
[組成] 半夏一升(12g) 厚樸三兩(9g) 茯苓四兩(12g) 生姜五兩(15g) 蘇葉二兩(6g)
[用法]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功用] 行氣散結(jié),降逆化痰。
[主治] 梅核氣。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滿悶,或咳或嘔,舌
苔白潤或白滑,脈弦緩或弦滑。
[病機分析] 梅核氣以咽中有異物感,梗阻不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但飲食吞
咽并無妨礙為特征。多由七情郁結(jié),痰氣凝滯而致。肝主疏泄而喜條達,脾胃主運化轉(zhuǎn)
輸水津,肺主宣降,司通調(diào)水道之職。若情志不遂,肝氣郁結(jié),肺胃宣降失司,津液不
得正常輸布,聚而成痰,痰氣相搏,阻于咽喉,則咽中如有物阻,吐之不出,吞之不
下;氣機郁滯,故胸膈滿悶;痰氣上逆,肺失宣降,則見咳嗽,胃失和降,則見嘔吐;
苔白潤或白滑,脈弦緩或弦滑,均為氣滯痰凝之征。
[配伍意義] 梅核氣的病機主要為痰氣互結(jié)咽喉,痰阻可加重氣滯,氣滯會促使痰
凝,此時氣不行則郁難開,痰不化則結(jié)難散,治當行氣與化痰兼顧。方中半夏、厚樸均
為苦辛溫燥之品,前者屬祛痰藥,功擅化痰散結(jié),降逆和胃;后者屬理氣藥,長于行氣
開郁,下氣除滿。半夏之散結(jié)降逆,有助于厚樸理氣;厚樸之理氣燥濕,有助于半夏化
痰,兩者相配,痰氣并治,共為君藥。臣以茯苓滲濕健脾,俾脾運濕去,則痰無由生,
從而增強半夏化痰之力。用蘇葉者,一則取其芳香行氣,協(xié)厚樸開郁散結(jié);再則梅核氣
的病位主要在咽喉,喉為肺系,蘇葉質(zhì)輕人肺,除可宣肺外,尚能引藥上行以達病所,
是臣藥又兼使藥之職。佐以生姜之辛溫,散郁結(jié),降逆氣,消痰涎,助半夏化痰散結(jié),
和胃止嘔,并解半夏之毒?!侗窘?jīng)逢原》卷3云其“解半夏毒”,“止嘔吐,化痰涎,消
脹滿......散郁結(jié)”。上述諸藥以辛、苦者居多,辛可行氣散結(jié),苦能燥濕降逆,合而成
方,散結(jié)行滯,降逆化痰,故為治療痰氣互結(jié)之梅核氣的良劑。
全方五味藥,可大致分為兩部分。其一為半夏、生姜、茯苓,重在化痰。此三味實
則包含了張仲景兩首蠲飲和胃的小方劑:①小半夏湯,見《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
并治第十二》,由半夏和生姜組成,主治心下有支飲,嘔吐不渴者;②小半夏加茯苓湯。
出處同上,組成即上方加茯苓,其化飲利水之功較勝,主治支飲嘔吐,心下痞,眩悸
者。其二為厚樸、蘇葉,功在理氣。兩組藥物相輔相成,痰化則氣行郁開,氣順則痰消
結(jié)散。另就理氣而言,厚樸、蘇葉固以行氣為功,但前者又兼下氣之效,且半夏、生姜
本為降逆良藥,所以本方雖為行氣之劑,實則兼具降氣作用。因此,本方的特點可概括
為八個字:理氣化痰,行中有降。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為治療梅核氣的常用方,臨床以咽中如有物阻,但飲食吞咽無
礙,苔白膩,脈弦滑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若氣郁較甚者,酌加香附、郁金等以增強行氣解郁之功;脅肋疼痛者,
酌加川楝子、延胡索以疏肝止痛;咽痛者,酌加玄參、桔梗以利咽;痰氣郁結(jié)化熱,心
煩失眠者,酌加梔子、黃芩、連翹以清熱除煩。
3.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咽異感癥、癔病、焦慮性神經(jīng)癥、抑郁癥、頑固性失眠、慢性
咽喉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胃炎、食管痙攣、化療或放療所致惡心嘔吐,以及反流性
食管炎、結(jié)腸肝(脾)曲綜合征、精神分裂癥、梅尼埃病、腦震蕩后遺癥、甲狀腺腺
瘤,頸前血管瘤,環(huán)狀骨膜炎、閉經(jīng)、嬰幼兒秋季腹瀉、新生兒幽門痙攣等屬氣滯痰阻者。
[使用注意] 本方藥物多為苦辛溫燥之品,易于傷陰助熱,故陰虛津虧或火旺者不宜使用。
[源流發(fā)展] 關(guān)于本方的主治,原書敘述甚簡,僅云:“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
樸湯主之”。臠,切成塊的肉;炙臠,即烤肉塊,形容咽中如有物阻之狀?!秱浼鼻Ы鹨?br>方》卷3對此作了形象貼切的解釋:“咽中帖帖,如有炙肉臠,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后世醫(yī)家將這種咽喉部的異物感稱作梅核氣,本方遂為治療梅核氣的主方。唐、宋以
后,醫(yī)家對本方主治病證一一梅核氣的認識日漸全面深入。唐《備急千金要方》卷3在
本方主治中除詳細記載了梅核氣的咽部癥狀外,還錄有“胸滿,心下堅”數(shù)字,這是關(guān)
于本方證全身癥狀的最早記載。宋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8提到,梅核氣是因“喜
怒不節(jié),憂思兼并,多生悲恐,或時振驚,致臟氣不平”而發(fā)病,其全身癥狀可見“憎
寒發(fā)熱,心腹脹滿,傍沖兩脅”?!兑缀喎健愤M一步指出:“喜、怒、悲、思、憂、恐、驚
之氣,結(jié)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氣所為
也?!逼浼姘Y有:“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積,嘔
逆惡心”??梢?,當時的醫(yī)家已經(jīng)了解到梅核氣可伴隨諸多全身癥狀,并認識到梅核氣
的病因乃“喜、怒、悲、思、憂、恐、驚”七情所為,其病機為痰涎結(jié)聚,“氣不舒快”,
“臟氣不平”,與今天的看法基本一致。從當時所用方劑來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之
大七氣湯,其用藥與本方并無二致,只是將本方組成中的生姜五兩改為在用法中加生姜
七片,《易簡方》之四七湯系在大七氣湯的基礎(chǔ)上再加人大棗一枚。此二方組成與本方
極為相近,主治亦與本方相同,以致新近出版的《中醫(yī)方劑大辭典》(第三冊)將此二
方作為半夏厚樸湯的異名方?!兑缀喎健匪钠邷髦沃杏嘘P(guān)肺、胃證候如“痰涎壅盛,
上氣喘急”,“中脘痞滿”、“嘔逆惡心”的記載,則為后世將本方引申應(yīng)用于痰氣壅滯于
肺之胸悶氣喘、咳嗽痰多,中焦痰阻氣滯之胃脘痞悶疼痛、噯氣不舒、嘔惡食少等病證
開了先河。隨著臨床經(jīng)驗的積累,后人認識到梅核氣不僅是婦女,男子亦有罹患。由方
劑的分類即可窺見一斑:在《金匱要略》和《備急千金要方》中,本方均收載于婦人病
篇,至《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梅核氣的方劑已列于七氣證治中。其后吳謙等更是明
確指出:“此證男子亦有,不獨婦人也”(《醫(yī)宗金鑒.訂正金匱要略注》卷23)。明、清
以后,梅核氣被列入郁證的范疇,本方隨之成為治療郁證的常用方。直至現(xiàn)代臨床,本
方對于以痰氣互結(jié)為主的神經(jīng)精神系統(tǒng)疾病、咽異感癥、慢性咽炎、慢性支氣管炎、支
氣管哮喘和慢性胃炎等疾病的治療,仍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本方的立法用藥對后世有很大影響。取法本方以治七情不舒,痰氣凝滯之證的方劑
甚多,最著名的便是上面提到的大七氣湯和四七湯及其由此而衍生出來的一系列類方。
這些方劑在用藥上有一共同點,即將半夏厚樸湯之生姜從組成移至用法中作為藥引,用
量有所減輕。即使欲加強辛散或化痰之力,也是另配它藥。這是后世與經(jīng)方在用藥方面
的顯著區(qū)別之一?,F(xiàn)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方劑簡介如下:①《是齋百一選方》卷4四七
湯,方用人參、茯苓各二兩,半夏二兩(生),厚樸(姜汁制)三兩。為粗末,每次三
錢,水一盞半,加生姜七片、大棗一個,煎六分,食前服。主治七種氣。②《普濟方》
卷321引《瑞竹堂經(jīng)驗方》四七湯,方用半夏一兩(湯泡七次),厚樸(姜制)、赤茯苓
各五錢,紫蘇葉二錢,甘草二錢,香附子五錢。 咀,分作四服,每次用水二盞,加生
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加琥珀末一錢調(diào)服。主治婦人女子小便不順,甚者陰戶疼
痛。③《國醫(yī)宗旨》卷2四七湯,方用紫蘇二錢,厚樸三錢(姜汁炒),白茯苓四錢,
半夏(姜制)五錢,檳榔(堅實,內(nèi)白花者)二錢。加生姜七片、烏梅一個,水煎,細
嚼沉香溫服。主治七情所感,喉間梅核氣,心腹痛。④《雜病源流犀燭》卷24四七湯,
方用蘇葉、半夏、厚樸、赤茯苓、陳皮、枳實、南星、砂仁、神曲各一錢,青皮七分,
蔻仁六分,檳榔、益智仁各三分。加生姜五片,水煎服。主治梅核氣。其中《是齋百一
選方》方有人參無蘇葉,行氣之力稍弱,但兼補氣之功,適用于七情所傷,氣郁痰凝而
正氣不足者?!镀諠健芬度鹬裉媒?jīng)驗方》方用赤茯苓并加香附、琥珀、甘草,兼有
化瘀止痛,通利水道之功,故適用于婦女情志抑郁,氣血濕濁凝滯,小便不暢,陰部疼
痛之證?!秶t(yī)宗旨》方增人檳榔、沉香等,理氣止痛作用較好,故適用于梅核氣而兼
心腹疼痛者?!峨s病源流犀燭》方由半夏厚樸湯合導(dǎo)痰湯加減而來,故有較強的化痰理氣作用。
[疑難闡釋] 關(guān)于本方君藥 對此歷來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以半夏為君,如《方
劑學(xué)》五版、六版教材,另一種認為半夏、厚樸共同為君,如《方劑學(xué)》四版教材。我
們認為,后一種觀點較為正確。理由是:①本方所治之梅核氣乃七情郁滯,痰氣互結(jié)之
證,法當化痰、理氣并舉,半夏重在化痰,厚樸偏于理氣,兩者相輔相成,并駕齊驅(qū),
是最能體現(xiàn)立方宗旨的兩味藥;②本方列于理氣劑之中,作為理氣的代表方,方中理氣
藥的作用自當受到足夠的重視,將厚樸作為君藥之一實屬順理成章之事;③《金匱要
略》以半夏、厚樸作為方名,可知仲景本意亦以此二味為君。
[方論選錄]
1.徐彬:“氣為積寒所傷,不與血和,血中之氣溢而浮于咽中,得水濕之氣而凝結(jié)
難移。婦人血分受寒,多積冷結(jié)氣,最易得此病,而男子間有之。藥用半夏厚樸湯,乃
二陳湯去陳皮、甘草,加厚樸、紫蘇、生姜也。半夏降逆氣,厚樸兼散結(jié),故主之;
姜、苓宣至高之滯而下其濕;蘇葉味辛氣香,色紫性溫,能人陰和血而兼歸氣于血,故
諸失血以赤小豆和丸服,能使血不妄行,夏天暑傷心陰,能下暑郁,而炙臠者用之,則
氣與血和,不復(fù)上浮也?!?《金匱要略論注》卷22)
2.尤怡:“此凝痰結(jié)氣,阻塞咽嗌之間。半夏、厚樸、生姜,辛以散結(jié),苦以降逆;
茯苓佐半夏利痰氣;紫蘇芳香,人肺以宣其氣也?!?《金匱要略心典》卷下)
3。吳謙,等:“咽中如有炙臠,謂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
即今之梅核氣病也。此病得于七情郁氣,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樸、生姜,辛以散
結(jié),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飲行涎;紫蘇芳香,以宣通郁氣,俾氣舒涎去,病自愈
矣。此證男子亦有,不獨婦人也。(《醫(yī)宗金鑒.訂正金匱要略注》卷23)
4.黃元御:“濕土堙塞,濁氣上逆,血肉凝澀,結(jié)而不消,則咽中如有炙臠。半夏
厚樸湯茯苓泄?jié)穸?,樸、半、姜、蘇降逆而散滯也?!?《金匱懸解》卷22)
5.高學(xué)山:“婦人心境逼窄,凡憂思憤悶,則氣郁于胸分而不散,故咽中如有炙臠,
噯之不得出,咽之不得下者,留氣之上塞橫據(jù)而不降不散之候也。故以降逆之半夏為
君,佐以開郁之厚樸、宣郁之生姜,加滲濕之茯苓,以去郁氣之依輔;散邪之蘇葉,以
去郁氣之勾結(jié)。則下降旁散,而留氣無所容矣?!?《高注金匱要略》卷22)
6.陳元犀:“蓋婦人氣郁居多,或偶感客邪,依痰凝結(jié),窒塞咽中,如有炙臠狀。
即《千金》所謂咽中貼貼狀,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者,今人名曰梅核氣是也。主以半夏
厚樸湯者,方中以半夏降逆氣,厚樸解結(jié)氣,茯苓消痰,尤妙以生姜通神明,助正祛
邪,以紫蘇之辛香散其郁氣。郁散氣調(diào),而凝結(jié)焉有不化者哉?后人以此湯變其分兩,
治胸腹?jié)M悶嘔逆等癥,名七氣湯,以治七情之病?!?《金匱方歌括》卷6)
7.張秉成:“半夏、茯苓化痰散結(jié),厚樸人脾以行胸腹之氣,紫蘇達肺以行肌表之
氣,氣順則痰除。故陳無擇《三因方》以此四味而治七情郁結(jié)之證?!督饏T》加生姜者,
亦取其散逆宣中,通徹表里,痰可行而郁可解也?!?《成方便讀》卷2)
8。曹穎甫:“濕痰阻滯,咽中氣機不利,如有物梗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仲師
于無可形容之中,名之曰如有炙臠,即俗所稱梅核氣也。方用姜、夏以去痰,厚樸以寬
胸膈,蘇葉以升肺,茯苓以泄?jié)?。?wù)令上膈氣寬,濕濁下降,則咽中出納無阻矣?!?《金匱發(fā)微》)
[評議] 關(guān)于梅核氣,原書雖云婦人之病,后世則普遍認為男子亦有,不獨婦人。
其病因主要為七情郁結(jié),徐彬提出與受寒、陳元犀云與外感客邪有關(guān),亦屬經(jīng)驗之談。
關(guān)于本方配伍,諸家多從辛散苦降,利氣化痰立論,看法大致相同。黃元御謂茯苓“泄
濕而消瘀”,此處之“瘀”,當作“郁”解為宜。惟徐彬提出蘇葉人陰和血,將本方證與
血分病混作一談,似過牽強。此外,《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二陳湯以化痰藥配伍理氣藥
組方,當系受本方之啟發(fā),徐氏反以為本方由二陳湯加減而成,亦屬源流倒置。
[驗案舉例]
1.梅核氣 《河南中醫(yī)》(1994,2:109):某女,38歲?;颊咂剿囟嘁缮茟],2年
前偶感咽中不適,后漸覺咽中有異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伴胸脅痞悶,食納不
振,大便溏薄,小便清利。食管鏡檢查無異常發(fā)現(xiàn),曾用草珊瑚含片、咽炎片等治療,
癥仍如前。診見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弦滑。證屬肝郁脾虛,氣滯痰阻。方用半夏厚樸湯
(厚樸易厚樸花,蘇葉易蘇梗)加黨參、蒼術(shù)、白術(shù)、陳皮、香櫞皮、炒山甲、神曲、
大棗。服藥2劑后,咽中異物感明顯減輕。繼服前方10劑后諸癥均愈,隨訪1年未復(fù)發(fā)。
按語:梅核氣為氣滯痰阻之患,故治以半夏厚樸湯為主。但肝郁易傷脾,病久多兼
脾氣虧虛,故加人參、術(shù)等補氣健脾之品,以助運化。以蘇梗、厚樸花易蘇葉、厚樸,
乃取其輕宣理氣而不溫燥之意。
2.頑固性失眠 《國醫(yī)論壇》(1998,4:24):某男,29歲?;妓哒系K2年,曾經(jīng)
多方治療,未見好轉(zhuǎn)。刻診:入睡困難,多夢,早醒,每日睡眠4—5小時,惡心,胸
悶,干咳,痰白粘不多,咽中如有物阻,大便每日2行,時干時溏,尿頻,舌暗,苔薄
黃,脈弦滑。用半夏厚樸湯去生姜、蘇葉,加蘇梗、山梔、連翹、滑石、枳實、生甘
草。服7劑后復(fù)診,入睡已不困難,但仍多夢、胸悶、心煩。效不更方,原方去滑石、枳實,繼服14劑而愈。
3.多寐 《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雜志》(1997,4:45):某女,23歲,1992年8月6日來
診?;颊哂?月前與他人爭吵,郁而傷感,始發(fā)本病。診見面容憔悴,抑郁不歡,體倦
肢重,胸脅滿悶,口淡無味,不思飲食,嗜睡不已,呼之方醒,醒而復(fù)寐,時而煩惱嘆
息,默默懶言,舌苔厚膩,脈弦滑。證屬氣機壅郁,痰濕困脾,方用半夏厚樸湯去生
姜、蘇葉,加蘇梗、枳實、郁金、藿香、蒼術(shù)、薏苡仁、菖浦。5劑后,其癥大減,思
眠有度,苔轉(zhuǎn)薄膩,但有時感覺輕微頭昏,繼服3劑,諸癥皆除。
按語:上述兩案,一為失眠,一為多寐。失眠者癥見咽中異物感,胸悶、痰白粘、
惡心,說明痰氣交阻,心煩、苔薄黃、尿頻,提示內(nèi)有心火、濕熱,故用半夏厚樸湯合
枳實化痰理氣,加山梔、連翹、滑石瀉火除煩利濕,引心經(jīng)之火從小便而去。多寐者因
情志不暢,氣機郁滯,脾失健運,又兼時值長夏多濕,故濕濁困脾而發(fā)病。方用半夏厚
樸湯配枳實、郁金以行氣開郁,燥濕化痰,加藿香、薏苡仁、蒼術(shù)、菖蒲芳香化濁開
竅。氣機暢,痰濕除,清竅明,諸癥自除。
4.精神分裂癥 《江西中醫(yī)藥》(1997,l:34):某女,22歲。1周前因受刺激后開
始精神失常。癥見:神情癡呆,表情淡漠,不言不語,狀如木僵,口流清涎,任其外
溢,舌質(zhì)淡紅,苔白厚膩而水滑,脈弦滑。證屬痰氣郁結(jié),內(nèi)擾神明,蒙蔽清竅。方擬
半夏厚樸湯去生姜,加郁金、石菖蒲、陳皮、制南星。3劑后病情好轉(zhuǎn),神志轉(zhuǎn)清醒,
癡呆、木僵狀態(tài)消失,口無流涎,但語言遲鈍,吐詞欠清晰,語聲低微,睡眠差,不欲
飲食,舌淡紅,苔白厚膩,脈弦滑。守前方加遠志、酸棗仁、麥芽,再進3劑。藥后病
情明顯好轉(zhuǎn),雙目有神,說話流利,言詞清晰。因仍納差,胸悶有時嘆息,舌淡紅,苔
薄白,脈弦細。續(xù)前方加白術(shù)、柴胡,并給予耐心開導(dǎo),解除憂慮,5劑后諸癥消失。
按語:此案病屬中醫(yī)癲證范疇。痰氣郁滯,神明被蒙,故以半夏厚樸湯合南星、石
菖蒲、郁金等以理氣解郁,豁痰開竅而奏效。
5.咳喘 《江蘇中醫(yī)》(1997,10:35):某男,52歲。宿有咳喘之疾,近因情志不
暢,感涼而發(fā)。診見咳嗽氣急,痰多色白而粘,胸中痞悶,不思飲食,舌苔白膩,脈弦
細而滑。證屬暴感新涼,痰濕犯肺,方擬半夏厚樸湯加蘇梗、陳皮、杏仁、旋覆花、甘
草。3劑后,氣急大減,胸悶亦除。原方再進3劑,咳喘已平。惟納谷不振,繼以健脾
和胃,予香砂六君子湯善后,數(shù)劑告愈。
按語:外感風寒,引動痰濕,上漬于肺,肺氣不得宣降,而為咳喘。半夏厚樸湯方
中諸藥可人肺脾二經(jīng),降氣化痰,蘇葉、生姜尤能宣散風寒;加入旋覆花、杏仁助夏、
樸降逆化痰,止咳平喘;陳皮、甘草合半夏、茯苓乃二陳湯,功擅燥濕化痰。外邪得
去,痰濕漸化,氣逆得平,則咳喘自愈。
6.反流性食管炎 《福建中醫(yī)藥》(1997,1:47):某女,45歲。胸骨后燒灼痛2個
月,尤以食后為著,時有嘔吐酸水,無胃脘部疼痛,二便自調(diào),舌質(zhì)紅,苔白,脈濡。
胃鏡提示“反流性食管炎”。治予半夏厚樸湯(蘇葉易蘇梗)合左金丸,加郁金、白芍、
麥芽、甘草。服藥6劑后,諸癥消失。繼服15劑鞏固療效,復(fù)查胃鏡示“食管未見異常”。
按語:反流性食管炎屬中醫(yī)食痹范疇。本案既有氣逆濕滯,更有明顯的氣郁化火證
候,故以半夏厚樸湯合左金丸、郁金、芍藥、甘草等加味以行氣降逆,清熱瀉火,緩急止痛。
7.結(jié)腸、肝(脾)曲綜合征 《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雜志》(1996,3:39):某女,40歲。
脅痛腹脹,時作時止,每遇情緒波動而增減,現(xiàn)已半月余,伴呃逆,胸悶,乏力,舌
淡,脈弦。X線腹部透視見結(jié)腸脾曲部積氣,此為肝脾不和,氣機郁結(jié),痰食阻滯所
致,治以半夏厚樸湯去生姜、蘇葉,加蘇梗、青皮、烏藥、三仙。8劑而安。
按語:結(jié)腸、肝(脾)曲綜合征,是因結(jié)腸肝曲或脾曲脹氣而導(dǎo)致的疾病,主要表
現(xiàn)為上腹部(偏右或偏左)脹痛不適,飽脹感,噯氣等。本例發(fā)病與情緒波動有關(guān),故
辨為肝郁氣滯,肝脾不和,痰食阻滯之證,治取半夏厚樸湯加青皮、烏藥、三仙等順氣
消積之品,使氣行郁開,痰化食消,其病自痊。
8.甲狀腺腺瘤 《北京中醫(yī)雜志》(1994,1:3):某女,45歲,干部。患右甲狀腺
腺瘤三年余,初2cm大小,服西藥多時未效,逐年增大,隱痛。初診時右頸腫大明顯,
按之活動,質(zhì)中。自訴腺瘤每隨情緒波動而增大、縮小,納食、二便正常,苔薄,脈
澀。B超提示:右甲狀腺腺瘤,4.8cm×4.2cm大小。此為情志不暢,氣滯痰凝,積而
成疾。治以半夏厚樸湯蘇葉易蘇梗,加黃藥子、夏枯草、昆布、桃仁。連服28劑后,
隱痛除,腺瘤已縮小。續(xù)予原方服用3月余,腺瘤消失,B超復(fù)查:右甲狀腺腺體大小基本正常。
9.頸前血管瘤 《北京中醫(yī)雜志》(1994,1:3):某男,4歲。四天前哭喊時,家長
發(fā)現(xiàn)其在咽喉處有一花生米大小的青紫腫物,突出于皮膚,哭喊停止后平軟。三天后,
腫物增大如山核桃大,約1.5cm。市某醫(yī)院檢查診斷為先天性血管瘤,省兒保院診斷為
頸前血管瘤。家長因不愿手術(shù)而來診。診見患兒咽喉天突穴處血管瘤隆起,高聲或哭笑
時更明顯,色青紫,按壓則稍退,與甲狀腺不相鄰,活動欠佳。發(fā)育良好,然煩躁多
動,伴有隱睪癥。證屬痰濁凝結(jié),氣滯血瘀。治以半夏厚樸湯合桂枝茯苓丸。服14劑
后,血瘤縮小一半。原方調(diào)治月余,腫物消失。
按語:上述兩例乃何任驗案。何氏認為,半夏厚樸湯不但可治包括癔病、慢性咽炎
在內(nèi)的梅核氣等無形之氣郁痰凝證,而且能治甲狀腺囊腫、甲狀腺腺瘤、頸前血管瘤等
有形的氣郁痰結(jié)之證。前1例系中醫(yī)的癭瘤,腫處隨情緒波動而增縮,證屬氣滯痰聚,
故以半夏厚樸湯行氣化痰,所加夏枯草、黃藥子、昆布功擅軟堅散結(jié),是治療癭瘤的要
藥;病已三載,結(jié)久必瘀,故配桃仁活血化瘀,與半夏厚樸湯同用,有相輔相成之妙。
后1例頸前血管瘤,屬中醫(yī)的血瘤,由痰氣互結(jié),血瘀脈絡(luò)所致。故以半夏厚樸湯與桂
枝茯苓丸合方,以前者行氣解郁,化痰散結(jié),以后者通利血脈,活血祛瘀。藥證合拍,終獲痊愈。
lO.閉經(jīng) 《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雜志》(1997,4:45):某女,32歲。2年來,身體漸胖,
月經(jīng)先后無定期,近2月余月經(jīng)未至。平素自覺胸脘悶脹不舒,泛惡少食,口淡無味,
時有頭眩心悸,肢倦無力,白帶增多,苔薄白微膩,脈濡(經(jīng)婦科檢查已排除妊娠)。
證屬痰濕內(nèi)閉,阻塞胞脈,氣機失調(diào),方用半夏厚樸湯去生姜、蘇葉,加蘇梗、蒼術(shù)、
制香附、陳皮、木香、當歸、薏苡仁、玫瑰花。服藥5劑后,癥狀有所好轉(zhuǎn),胸悶脹滿
明顯減輕,食納增加,但月經(jīng)仍然未至。前方加益母草20g,又服5劑,月經(jīng)來潮。經(jīng)
后囑用蒼術(shù)lOg,厚樸lOg,煎湯送服當歸丸,鞏固治療2月,月經(jīng)恢復(fù)正常。
按語:閉經(jīng)不外血虛、血瘀、氣滯、痰結(jié)、寒凝諸端,本案乃痰濕氣滯之證。故處
方以半夏厚樸湯合蒼附導(dǎo)痰湯以理氣寬膈,燥濕化痰,更佐以當歸、玫瑰花、益母草等以活血調(diào)經(jīng)。
11.新生兒幽門痙攣 《北京中醫(yī)》(1995,5:44):某女,25天。生后3日出現(xiàn)嘔
乳,間歇發(fā)作,時輕時重,有時嘔出陳舊性奶塊,至今不愈。某院診為新生兒幽門痙
攣,用解痙、鎮(zhèn)靜藥療效不佳??淘\:形體消瘦,發(fā)育不良,精神委靡,口唇淡白,小
便清,大便5日未行,腹脹未能觸及腫塊,舌質(zhì)淡苔白滑,指紋淡紅,脈細弱。證屬脾
虛胃寒,運化失健,陰寒上逆,予半夏厚樸湯去生姜,加干姜、黨參、白術(shù)、砂仁、炒
甘草。服藥2劑后,大便行,腹脹減,嘔乳已愈過半。守方續(xù)服2劑而愈。
按語:分析本案用藥,實為半夏厚樸湯合理中丸加砂仁,功在辛開苦降,調(diào)理氣
化,健脾和胃,振奮中陽??芍^活用古方之范例。
[臨床報道]
1.梅核氣 半夏厚樸湯對梅核氣具有良好療效。用原方水煎服,30天為1療程,
隨證酌加中藥1--2味。共治療20例,全部病例均用過潔霉素、氟哌酸、四季青消炎片
等,療效不明顯,檢查均無器質(zhì)性病變。部分患者伴胸悶氣急作痛,或濕痰咳嗽,或嘔
吐。結(jié)果:1—2個療程后,咽喉部梗阻感完全消失者16例,2個療程后咽喉部梗阻感
基本消失者4例uj。另以半夏厚樸湯為基本方,氣郁偏甚,善太息者,加郁金、代代
花;胸脅痛甚者,加柴胡、香附;身體羸弱者,加黨參;便秘者,加萊菔子;時吐痰涎
而量多者,加白芥子;胸悶痞塞者,加薤白、瓜蔞皮;睡眠不實者,加夜交藤;月經(jīng)不
調(diào)者,加丹參、當歸。治療68例。結(jié)果:痊愈(癥狀消失)57例;好轉(zhuǎn)(咽部異物感
消除,但時或嘆息,情緒受波動即感胸悶脅痛)9例;無效2例。認為情志調(diào)達,恬淡
虛無,方能鞏固療效L23。觀察表明,半夏厚樸湯對梅核氣的療效優(yōu)于逍遙散。以該方
去蘇葉,加蘇梗、薄荷、桔梗,治療梅核氣90例,作為觀察組,同時用逍遙散原方水
煎服,治療20例,作為對照組。結(jié)果:觀察組臨床治愈(10天以內(nèi)癥狀減輕,2個月
以內(nèi)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1年以上無復(fù)發(fā))24例(26.7%),顯效(工5天以內(nèi)癥狀減
輕,2個月以內(nèi)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1年以內(nèi)無復(fù)發(fā))28例(31。1%),有效(15天
以內(nèi)癥狀減輕,2個月以內(nèi)臨床癥狀或部分體征消失)37例(41.1%),無效(15天以
內(nèi)癥狀稍有減輕,或無減輕,體征無明顯改善)l例(1。1%);對照組臨床治愈、顯
效、有效、無效分別為2例(10%)、4例(20%)、8例(40%)、6例(30%)。對觀
察組中29例(治愈者15例,顯效者8例,有效者6例)進行2年以上的長期隨訪,其
中治愈者中復(fù)發(fā)2例,顯效者中復(fù)發(fā)1例,有效者中復(fù)發(fā)1例,復(fù)發(fā)率為17.2%,其
原因分別為生氣、勞累及飲食辛辣。復(fù)發(fā)病例再服半夏厚樸湯仍然有效(3j。半夏厚樸
湯加減方的效果亦較西藥明顯。以半夏厚樸湯原方加元參、香附、郁金、甘草等,治療
咽異感癥(即梅核氣)35例,另予螺旋霉素、地塞米松、維生素等治療40例。經(jīng)治3
周后.中藥組與西藥對照組治愈率分別為62。9%、27.5%,總有效率分別為88。6%、
52.5%,差異非常顯著(P<0。01),前者明顯優(yōu)于后者。咽異感癥常伴有咽部充血
(占68.5%),情志因素常為發(fā)病誘因(占48.5%),但這兩個因素與療效無明顯關(guān)系[.。
2.慢性咽喉炎 以本方去生姜,加玄參、牛蒡子、甘草、郁金,若以聲音嘶啞為
主癥者,加木蝴蝶、蟬蛻;喉部分泌物增多者,加桔梗、海浮石;以喉部干燥為主癥
者,加天冬、花粉;伴有聲帶小結(jié)形成者,加田七、浙貝母;舌質(zhì)淡者,加桂枝。治療
慢陸咽炎13例,慢性喉炎14例,慢性咽喉炎u例,其中19例符合梅核氣癥狀。結(jié)
果:顯效(服藥20劑以內(nèi)臨床癥狀基本控制)18例;有效(20一30劑癥狀開始減輕)
15例;無效(30劑以上未見好轉(zhuǎn))5例(其中1例后確診為惡性腫瘤)。隨訪33例,1
年以上均未見復(fù)發(fā)。臨床治愈(自覺癥狀消失,喉部病變恢復(fù)正常,聲嘶消除,隨訪1
年未復(fù)發(fā))率86。8%。治療全程服藥最少者36劑,最多者60余劑,一般服藥40劑左
右。作者認為原方苦溫辛燥,不利于陰虛火旺之證,故去生姜之辛,加玄參之潤,更用
郁金、牛蒡子、甘草加強散結(jié)化痰、清咽解毒作用L5j。另用半夏厚樸湯原方治療小兒
慢性咽炎60例,每3劑為l療程。結(jié)果50例痊愈(咽異物感癥狀消失,不再有“嗯”、
“吭”的聲音),其中服藥1療程者20例;8例有效(咽異物感癥狀未完全消失,發(fā)
“嗯”、“吭”的聲音次數(shù)明顯減少);2例無效(癥狀無改善)L6j。
3。神經(jīng)官能癥 以半夏厚樸湯治療神經(jīng)官能癥23例,其中焦慮性神經(jīng)官能癥16
例,抑郁性神經(jīng)官能癥7例;輕度7例,中度12例,重度4例;漢方醫(yī)學(xué)辨證中間證
21例,虛證、實證各1例。投予半夏厚樸湯前并用的抗抑郁藥及抗焦慮藥,原則上用
至第6周判定日不變。結(jié)果:①全面改善率:明顯改善8例,改善10例,輕度改善3
例,未見變化2例。改善以上之改善率為78.3%,輕度以上改善率為91.3%。②癥狀
分類改善情況:焦慮、預(yù)期性焦慮等改善率分別為81。8%、85.7%,精神癥狀的改善
率為75.8%,身體癥狀的改善率為77.6%。③出現(xiàn)效果的時間:精神癥狀10.1 Et,身
體癥狀7.7日,身體癥狀改善的時間早于精神癥狀。④40一60歲段以及病程6個月以
上者的改善率高。據(jù)此認為本方對具有焦慮、抑郁、焦躁等精神癥狀與各種身體癥狀的
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非常有效L”。
4.呃逆 以半夏厚樸湯(蘇葉易蘇梗)加代赭石組成赭石半夏厚樸湯,治療呃逆
48例,效果良好。處方:法半夏32—80g,厚樸16—32g,代赭石48—96g,生姜48—
96g,云茯苓24—80g,蘇梗48~96g。水煎取汁400ml,分2次服。結(jié)果:服1次即止
者29例,占60%;服2次癥狀消除者15例,占10%;加服第2劑癥狀消除者12例,
占25%;連服4劑癥狀解除者2例,約占5%。全部病例服藥在4劑之內(nèi),治愈率
100%。方中劑量,系參考冉先德編《金匱要略》一書所附“漢代度量衡與張仲景方藥
劑量考”而定。作者認為不惟治呃,凡藥不必過10劑者,無明顯陰虛燥征,半夏用量
均可在32g以上,甚至可用至130g,但半夏增則生姜亦當增,至于蘇梗,用量在250g以內(nèi)可無虞Luj。
5.化療所致惡心嘔吐 對26例惡性腫瘤患者在化療同時輔以半夏厚樸湯煎劑口
服,另設(shè)24例肌注滅吐靈作對照。結(jié)果顯示:治療組在控制嘔吐方面達到丫對照組的
療效(P>o.05),而在惡心的平均持續(xù)時間方面,治療組顯著短于對照組,經(jīng)統(tǒng)計學(xué)
處理有顯著差異(戶<0.05)。且服用該中藥煎劑未出現(xiàn)明顯的毒副反應(yīng),肌注滅吐靈
后有2例出現(xiàn)抽搐及不能靜坐。故認為該方對于防治化療所致輕、中度嘔吐具有較好作用[9J。
[實驗研究]
1.對吞咽反射的作用 將32名高齡受試者分成兩組,一組20名,在繼續(xù)原有治
療的同時口服半夏厚樸湯提取劑7.5/d,連服4周。另一組12名繼續(xù)原有治療。分別
于服藥前后經(jīng)鼻注入lml蒸餾水測定吞咽反射,并在服藥前后測定半夏厚樸湯組中6名
受試者呼吸道分泌物中的SP。結(jié)果:半夏厚樸湯組治療前吞咽反射為11.6±2。97s,對
照組為10.98±3.97s,兩組間無明顯差異。治療后半夏厚樸湯組明顯改善(2.56±
0.38s),對照組無變化(10.8±3.58s)。半夏厚樸湯組中6名受試者呼吸道分泌物中的
SP服藥前為9.13±2.5mol/ml,服藥后明顯增加(工5.0±2。2mol/m1)“0T。
2.對喉反射的影響 給予麻醉貓靜脈注射半夏厚樸湯400mg/kg后,喉反射逐漸減
弱,給藥20—30分鐘又逐漸恢復(fù)到正常水平。在半夏厚樸湯組成藥物中,只有紫蘇地
上部分(20mg/kg)和厚樸(140mg/kg)顯示幾乎相同的反射抑制作用,其它藥物對
反射無影響。認為本方對喉反射的抑制作用主要決定于厚樸與紫蘇,與方中其它三味生
藥所含的一些化學(xué)成分關(guān)系不大L1u。
3.鎮(zhèn)靜作用 正常大鼠運動圖譜表明,大鼠在黑暗時活動增強,在光亮時活動減
弱??陲暟胂暮駱銣咳?g/kg,連續(xù)6天,可顯著抑制大鼠的自發(fā)活動,尤其在暗活
動期更為明顯。停藥后此效應(yīng)可持續(xù)2天。在巴比妥鹽強度試驗中,給予2g幾g或4g/
ks的藥物,可明顯延長環(huán)己烯巴比妥誘導(dǎo)的小鼠睡眠時間,表明本方具有明顯的鎮(zhèn)靜
作用,與厚樸所含厚樸箭毒堿、厚樸醇和紫蘇提取物及其香精油主要成分一一紫蘇醛具
有中樞神經(jīng)抑制作用相符合L1”。
4.抗過敏作用 豚鼠被動皮膚過敏反應(yīng)(PCA)所致小鼠接觸性皮炎的實驗證明,
豚鼠口飼本方100mg/kg或200mg/kg,小鼠口飼本方50mg/kg或100mg/kg,對工型及
Ⅳ型過敏反應(yīng)有明顯拮抗作用。組成中蘇葉及厚樸均有抗過敏活性。原方去蘇葉后,對
PC反應(yīng)的抑制效果明顯降低。蘇葉中紫蘇醛對PCA及PC反應(yīng)均有抑制作用,故認為
紫蘇醛為活性成分之一。在非免疫反應(yīng)的醋酸伸展的抗炎及鎮(zhèn)痛實驗中,未見紫蘇醛有任何效果luj。
[附方]
1。大七氣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8) 半夏湯洗七次五兩(150g) 白茯苓四兩
(120g) 厚樸姜制炒三兩(90g) 紫蘇二兩(60g) 上銼散,每服四錢(12g),用水一
盞半,加姜7片,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功用:行氣開郁,降逆化痰。主治:喜怒
不節(jié),憂思兼并,多生悲恐,或時振驚,致臟氣不平,憎寒發(fā)熱,心腹脹滿,傍沖兩
脅,上塞咽喉,有如炙臠,吐咽不下。
2.四七湯(《易簡方》,錄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4) 半夏五兩(150g) 茯苓
四兩(120g) 紫蘇葉二兩(60g) 厚樸三兩(90g) 上哎咀,每服四錢(12g),水一
盞半,加生姜7片,棗1個,煎至六分,去滓熱服。功用:行氣降逆,化痰散結(jié)。主
治:喜、怒、悲、思、憂、恐、驚之氣,結(jié)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
間,咯不出,咽不下,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
結(jié),嘔逆惡心。
上述兩方均由半夏厚樸湯變化而來。二者在組成上與原方無明顯區(qū)別,只是生姜被
移至用法中,劑量有所減輕。故此二方功用、主治亦與原方基本相同,唯辛散開結(jié)、降
逆化痰之力較原方略弱,且四七湯因加人大棗而和胃之功稍優(yōu)。
大七氣湯
半夏15克 白茯苓12克 姜厚樸9克 紫蘇6克
主治;喜怒不節(jié),憂思兼并,多生悲恐,致臟氣不平,心腹氣沖兩脅。
大七氣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8) 半夏湯洗七次五兩(150g) 白茯苓四兩
(120g) 厚樸姜制炒三兩(90g) 紫蘇二兩(60g) 上銼散,每服四錢(12g),用水一
盞半,加姜7片,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功用:行氣開郁,降逆化痰。主治:喜怒
不節(jié),憂思兼并,多生悲恐,或時振驚,致臟氣不平,憎寒發(fā)熱,心腹脹滿,傍沖兩
脅,上塞咽喉,有如炙臠,吐咽不下?!?
四七湯
半夏15克 茯苓12克 紫蘇葉6克 厚樸9克
主治;喜、怒、悲、思、憂、恐驚之氣,結(jié)成痰涎,狀如破絮或梅核
四七湯(《易簡方》,錄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4) 半夏五兩(150g) 茯苓
四兩(120g) 紫蘇葉二兩(60g) 厚樸三兩(90g) 上哎咀,每服四錢(12g),水一
盞半,加生姜7片,棗1個,煎至六分,去滓熱服。功用:行氣降逆,化痰散結(jié)。主
治:喜、怒、悲、思、憂、恐、驚之氣,結(jié)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
間,咯不出,咽不下,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結(jié),嘔逆惡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