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胃痛

胃痛 可另查胃痛
  (概述]
  胃痛又稱胃脘痛,以胃脘部疼痛為主要癥狀,常伴脹滿、泛酸、惡心嘔吐等癥。多由飲食不節(jié)所致,較大兒童可與情志失調有關.年齡較小兒童常定位不準確,顯示不典型的臍周痛。
  胃痛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病癥,西醫(yī)學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結塊癥、胃粘膜脫垂、胃痙攣、胃神經官能癥、十二指腸炎,以及部分膽道蛔蟲癥、胰腺炎等疾病出現(xiàn)上腹胃脘部疼痛者,均屬于中醫(yī)學胃痛范疇。
  本病在兒科發(fā)病率不高,近年來有上升趨勢。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多見于學齡兒童.

  小兒胃痛,較小患兒不能自訴癥狀,較大兒童雖能訴說疼痛,但往往不能正確表達疼痛部位。常易與腹痛相混淆.因而給臨床診斷帶來了困難,并且易造成誤診。近年來,隨著診斷技術提高,小兒胃鏡的應用,小兒胃痛鑒別診斷水平不斷提高,減少了誤診誤治。
  本病的記載,始見于《內經》,稱之為胃脘當心痛。隋代的《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心腹痛候》說:“小兒心腹痛者,腸胃宿食夾冷,又暴為寒氣所加,前后冷氣重沓動,與臟氣相搏,隨氣上下,沖去心腹之間,故令心腹痛也。”論述了小兒胃脘痛的主要病理特點,稱胃脘痛為心腹痛。《小兒藥證直訣》對小兒胃脘痛論述更為全面,運用益黃散、調中丸、安蟲散等治療不同證型心腹痛。以后歷代醫(yī)家對小兒胃脘痛的分證論治日趨詳盡。《片玉心書》、《幼科發(fā)揮》、《保嬰撮要凈等書對小兒心腹痛的病因病理及分證論治均有精辟的論述。《生生直指》、《抱乙子幼科指掌遺稿》等書明確指出心痛非真心痛,實為胃脘痛,并論述了各型的鑒別要點。
  現(xiàn)代對胃痛的研究范圍廣泛,對小兒胃痛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在臨床研究方面,隨著診斷技術的提高,對不同疾病引起的胃痛辨證論治規(guī)律的研究,以及微觀辨證的研究均逐漸增多,使辨證論治的認識層次在結合辨病方面得到深化,并有許多總結報道,多種療法也有介紹,這些臨床研究成果提高了小兒胃痛的療效。在實驗研究方面,1993年衛(wèi)生部制定了中藥新藥治療胃脘痛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提出了藥效學研究要求。各種實驗研究,通過免疫學方法、建立不同疾病胃痛動物模型、藥效學等,使中醫(yī)治療胃痛的藥效原理得到說明,并給治療胃痛疾病的藥物篩選、劑型改革提供了基礎。
  (病因病理]
  一、病因
  多種病因可引起胃痛,小兒常見的有外感因素、食傷因素、正虛因素及情志因素4類。如《幼幼指掌集成。胃脘痛》所說:“胃脘痛,即心口疼也。乃胞絡間痛,非真心痛也。小兒此癥,多因風寒、飲食,或積冷傷胃,痛不能忍。與冷氣痛者,十居八九;氣裹食痛者,亦有二三;積熱痛者,十之一耳?!?br>  1.外感因素 外感風、寒、暑、濕、火均可引起胃痛,常見者為風寒外感與暑濕(熱)侵襲。
  小兒寒溫不知自調,由于護理不當,衣被單薄,常易感受風寒,內容于胃,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性收引使氣血凝結不通,致胃涼暴痛。夏秋季節(jié),天暑下逼,地濕蒸騰,易冒受暑熱(濕),暑濕穢濁之氣內犯脾胃,阻滯中焦,灼擾胃腑,引起脘悶灼痛。
現(xiàn)代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有高度的相關性。
  2.食傷因素 小兒脾常不足,飲食常不知自節(jié),或過食生冷,寒積胃中;或過食肥甘辛辣油炸之品,致濕熱阻滯中焦,灼擾胃腑;或暴飲暴食,飲食過量,損傷脾胃,致食滯不化,停滯胃脘。
  3.正虛因素 小兒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調護失宜,致脾胃虛弱;或久病不愈,延及脾胃,或用藥不當,損傷脾胃,進而脾胃虛寒,中陽不運,使胃絡失于溫養(yǎng),致胃涼隱痛;若素體陰虛火旺,或肝郁化火生熱,耗傷胃陰,胃陰不足,脈絡失其濡養(yǎng),可致胃脘部隱隱灼痛。
  4.情志因素 小兒肝常有余,易木亢侮土,且小兒神氣怯弱,易受驚嚇,若情志違和,憂思惱怒,暴受驚恐,氣郁傷肝,肝木失于疏泄,則乘脾犯胃,脾胃納運受制,氣機阻滯而引起胃脘脹痛。由于氣血相依,氣滯日久。還可導致瘀血內停,壅塞胃絡。
  二、病理
  1.病變部位在胃腑,與肝、睥二臟密切相關 胃與脾以膜相連,胃主受納,腐熟水谷,以和降為順。脾主飲食精微的運化轉輸,以上升為常。二者同為后天之本,倉廩之官,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亦相互影響,如饑飽無常,每多脾胃同病。肝屬木,為剛臟,喜條達,主疏泄,肝氣橫逆,木旺乘土;或中土壅滯,木郁不達;或肝火亢熾,迫灼胃陰,或肝血瘀阻,胃失滋榮,故胃病亦多與肝有關。
  2。病理因素為氣滯 水谷入胃,經過胃的受納和腐熟作用后,必須繼續(xù)傳導化物,瀉而不藏,實而不滿,以通降為順。胃痛發(fā)病是由于通降失司,胃氣郁滯所致。外感寒邪致寒凝氣滯;食傷停滯胃脘致胃的氣機阻滯,脾胃虛弱,氣機不運,虛中有滯;情志傷肝犯胃,脾胃納運受制,氣機阻滯。胃氣貴在和降通暢,宜通宜降,胃失和降,不通則痛.正如《景岳全書.雜證謨.心腹痛》所說:“胃脘痛證,多因食、因寒、因氣不順者,然因食因寒,亦無不皆關于氣,蓋食停則氣滯,寒留則氣凝。所以治痛之要,但察其果屬實邪,當以理氣為主?!?br>  3。病機屬性分虛實 由于胃痛的病因不同,身體素質有差異,因而在病證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疼痛有急緩、病程有長短之分,病情有寒熱、在氣在血之別,其病機屬性,則可分為虛實兩大類。
  一般說來,實證多因外邪犯胃、飲食失調、情志不暢、瘀血內停所致,而虛證多因胃陰不足、脾胃虛弱所致,其中也可虛實夾雜,寒熱轉化。胃痛初起多屬實證,若久痛不愈,或反復發(fā)作,睥胃受損,可由實轉虛。若因寒而痛,寒邪傷陽,致脾陽不足,可成脾胃虛寒證;如因熱而痛,熱邪傷陰,胃陰不足,則致陰虛胃痛。虛證胃痛,又易受邪,如睥胃虛寒者,更易感受寒邪,或健運無權又致飲食停滯,故臨床表現(xiàn)虛實兼夾之證。寒熱轉化,一般實證多從熱化,虛證多從寒化。小兒正氣充實,陽氣旺盛,邪氣才能從陽化熱;陽虛體弱,正氣不足,正不勝邪,則熱證也可能轉化為寒證。
  4.病情演變重正邪消長 小兒脾常不足,脾胃運化功能尚未健旺,胃痛是胃氣郁滯的表現(xiàn),總屬本虛標實證,其病情演變取決于正邪的消長變化。急性胃痛,主要是肝氣、外邪、食滯、血瘀之邪犯胃.致脾胃升降功能失調,氣機阻滯所致,邪盛人體正氣亦旺,脾胃損傷較輕,病多屬實證,病情多不嚴重。若邪氣日久不消,嚴重損傷脾胃臟腑功能,致正氣衰弱,可轉化為慢性胃痛,多為虛證,常遷延不愈或反復發(fā)作。如邪氣過盛,致脾胃功能明顯失調,氣機凝滯,出現(xiàn)急癥胃痛,甚至嚴重損傷胃絡,演變?yōu)閲I血、便血、胃穿孔等重癥、危癥。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要點
  按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內胃脘痛的診斷依據(jù):
  1。以胃脘部疼痛為主癥。
  2.常伴痞悶或脹滿、噯氣、泛酸、嘈雜、惡心嘔吐等癥。
  3。發(fā)病常與飲食不節(jié)、情志不暢、勞累受寒等有關。
  二、鑒別診斷

  1.心痛 在古代文獻中.常把胃痛與心痛混稱,其實二者既有部位之別,疼痛的性質、程度與疾病的預后也大不相同。心痛的病位在胸中,疼痛急且如刀割,痛徹胸背,發(fā)時心悸、憋悶,病人常有瀕死的感覺,一般病情較重,特別是“真心痛”,其疼痛持續(xù)不已者,每每“夕發(fā)旦死,旦發(fā)夕死”。
  2.腹痛 胃痛與腹痛的鑒別,主要是病位不同。腹痛的病位在胃脘以下、臍之四旁,以及恥骨以上整個腹部發(fā)生的疼痛,包括有大腹痛、臍腹痛、小腹痛和少腹痛。但胃腑位于腹中,與腸相連,常常胃痛影響及腹,或腹痛牽連于胃,二者病因病理亦有類似之處,臨床上往往兩者兼見,故又有心腹痛之稱,加之兒童常常不能正確表達疼痛部位,所以要詳細檢查,根據(jù)具體證候的孰輕孰重仔細辨證,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3.常見胃痛疾病鑒別
  小兒淺表性胃炎 胃竇炎最多見,占70%以上,其次為全胃炎及胃體炎。多數(shù)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癥狀,病程遷延。常見癥狀為臍周疼痛,幼兒腹痛可僅表現(xiàn)為不安和正常進食行為改變,年長兒癥狀似成人,常述上腹痛。與潰瘍病在進食后疼痛減輕不同,胃炎患兒進食后疼痛常加劇,在進食后立即出現(xiàn)。由膽汁返流所致者常有持續(xù)性上腹部不適感或疼痛,進食后轉重,可伴有惡心和膽汁性嘔吐。胃竇胃炎的癥狀有時與消化性潰瘍相似,無明顯體征,偶有上腹部壓痛。 .
  消化性潰瘍 不同年齡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有一定特點。新生兒期多為應激性潰瘍,主要癥狀為嘔血、便血和胃及十二指腸穿孔。嬰幼兒期主要癥狀為反復嘔吐、生長停滯和胃腸道出血。學齡前期常為臍周疼痛,食后常加重,食欲差,反復嘔吐或胃腸道出血。學齡期上腹痛呈周期發(fā)作,多為鈍痛,胃潰瘍常為飯后痛,十二指腸潰瘍多在飯前痛,進食后可減輕或完全緩解,并常有夜間痛??捎辛飨选喫?、噯氣、惡心、嘔吐,單獨或與腹痛伴發(fā)。
  (辨證論治]
  一、證候辨別
  1.辨識常證 胃痛常證有寒凝胃痛、食積胃痛、氣滯胃痛、瘀血胃痛、濕熱胃痛及正虛胃痛,辨證可從病史、全身及局部癥狀3方面著手。寒凝胃痛常有外感風寒?;蝽成涫?;食積胃痛有暴飲暴食史;氣滯胃痛者有情志不暢史;濕熱胃痛有恣食肥甘辛辣油炸之品,或久居濕地、外感暑濕等病史。正虛胃痛病程較長,有素體虛弱或久病不愈病史。具體再從發(fā)病緩急、寒熱、虛實、氣血幾個方面辨別。
  (1)辨緩急 凡胃痛暴作,起病急者,多因外受寒邪,或恣食生冷,或暴飲暴食,以致寒傷中陽,或積滯不化,胃失通降,不通則痛。凡胃痛漸發(fā)。起病緩者,多因肝郁氣滯,木旺乘土,或脾胃虛弱,土壅木郁,而致肝胃不和,氣滯血瘀。
  (2)辨寒熱 胃痛暴作,遇寒涼過度則甚,得溫則減為寒證。胃脘灼痛。痛勢急迫,舌苔黃膩.詠永弦數(shù)或濡數(shù)為熱證。
  (3)辨虛實 胃痛而脹,閉結不通者多實;痛而不脹無閉結者多虛。痛而拒按者多實;喜按者多虛。食后痛甚多實;空腹疼痛者多虛。脈盛氣盛者多實;脈虛氣怯者多虛。痛劇而堅,固定不移者多實;痛徐而緩,痛處不定者多虛。新病體壯者多實;久病體弱者多虛。補法治療痛劇者多實;攻法治療加重者多虛.
  (4)辨氣血 一般胃痛初起,脹痛為主,痛無定處,時作時止;伴見噯氣者,多屬氣滯;久病入絡,痛重于脹,痛如針刺或刀割,痛處固定不移者,多為血瘀。
  2。辨別輕重 胃痛輕證,體質好,疼痛輕,病程短,精神尚好,一般飲食調理、局部熱熨按摩,或稍加治療即愈.重癥多有胃痛反復發(fā)作病史,體質差,疼痛劇烈,伴有胃腸道癥狀,病情嚴重者常伴有嘔血、便血等出血癥狀,甚至出現(xiàn)胃穿孔、虛脫之候,應及時搶救,必要時手術治療。
  二、治療原則
  胃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治療胃痛,當以理氣和胃為基本法則,同時必須審證求因,辨證施治。邪盛者應以祛邪為急,有消食和中、活血化瘀、疏肝和胃等法;虛證當以補虛為先,脾胃虛寒當溫中健脾,胃陰不足宜養(yǎng)陰益胃等。若虛實夾雜,當以扶正祛邪,并根據(jù)正邪的盛衰,或以扶正為主兼以祛邪,或祛邪為主兼以扶正.另外,胃為陽腑,喜潤喜柔惡燥,理氣藥多辛燥香竄,耗散氣血,故不宜大量久用,謹防傷陰。對胃陰不足或肝胃郁熱者,尤當慎重,宜選用比較平穩(wěn)又能調諸經之氣的理氣藥,如木香、陳皮、佛手、郁金等。
  三、分證論治   使用方法:先對癥選用藥方,并按提示辯證加減,然后進入方劑數(shù)據(jù)庫查閱其藥理、煎法、服法等;再進入中藥數(shù)據(jù)庫 根據(jù)病人的具體病情、體質對所選的藥方進行加減,才得到有效的藥方,還要查閱三反九畏;服藥后還要根據(jù)“療效評定”判斷所用的藥方的療效。

  1.寒凝氣滯
  證候表現(xiàn) 胃痛暴作,疼痛劇烈,以絞痛為主,畏寒喜暖,得溫痛減,遇寒痛甚,口不渴,喜熱飲,舌質淡,苔白,指紋淡紅,脈弦緊或弦遲。
  辨證要點 一般有感受風寒,或過食生冷史。發(fā)病迅速,疼痛劇烈,以絞痛為主,得溫則痛減,遇寒則痛甚,全身癥狀顯示寒證征象。本證多見于胃痙攣,也可見于急、慢性胃炎。
  治法主方 溫胃散寒,行氣止痛。良附丸加味。
  方藥運用 常用藥:高良姜、香附、干姜、吳茱萸、陳皮。氣滯較甚者,加廣木香;表寒重,加蘇葉、防風、生姜;兼夾積滯,證見脘腹脹滿,加枳實、神曲、雞內金(研末沖服)。
  風寒氣滯,癥見胃脘脹痛喜暖,胸脘痞悶,不思飲食,形寒身熱者,可用香蘇飲加減疏風散寒,理氣止痛。寒邪郁久化熱,而寒邪未盡,寒熱夾雜,證見胸痞脘脹,不思飲食,惡心嘔吐,胃脘疼痛有灼熱感,口苦口干,舌紅,苔黃膩者,宜用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寒熱并調。寒濕阻胃,脘腹?jié)M悶,惡心欲吐,舌苔白膩者,用藿香正氣散加減治療。
  2.飲食積滯
  證候表現(xiàn) 胃脘脹疼,拒按,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之食物,吐后痛減,不思飲食,大便不爽,舌體胖質紅,苔厚膩,指紋紫滯,脈滑。
  辨證要點 起病前常有飲食不節(jié)或暴飲暴食史,胃脘脹滿疼痛,噯腐吞酸,嘔吐不消化物,吐后痛減為本證特征。本證可以單獨存在,亦常于它證中兼見。
  治法主方 消導行滯,和胃止痛。保和丸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山楂、神曲、萊菔子、半夏、陳皮、茯苓、廣木香。傷于肉食重用山楂;傷于面食重用萊菔子;傷于谷食重用神曲;胃脘脹滿不減,可加香附、枳殼、延胡索;大便不爽,加枳實、大黃(后下);食積化熱,苔黃、便秘者,可加芒硝(兌入)、大黃(后下);兼胃氣上逆而嘔惡呃逆者,加橘皮、生姜、姜半夏、旋覆花以降逆止嘔。
  食滯初起,食停胃脘,胸脘痞悶。并有欲吐之勢,治宜因勢利導,用吐法,選用瓜蒂散或用鹽湯探吐,食積得出,一吐痛除。暴飲暴食,飲食過量,胃納過盛,癥見脘腹撐滿脹痛難忍,拒按甚或手不可近,可用木香檳榔丸去黃連、黃柏,加神曲、山楂,消積除滿.胃弱食滯,治宜健胃消痞,化積止痛,選用香砂枳術丸加神曲、麥芽.
  3。肝郁氣滯 ‘
  證候表現(xiàn) 胃脘脹滿,攻撐作痛,痛連兩脅,噯氣頻作,得噯氣或矢氣則舒,每因情緒變化而痛作,苔多薄白,指紋紫滯,脈弦。甚則痛勢急迫,心煩易怒,嘈雜吐酸,口干口苦,舌紅苔黃,指紋紫,脈弦數(shù)。
  辨證要點 胃脘脹滿,痛連兩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為本證特征。本漂移較大兒童較為常見.氣郁日久而化火,則見肝胃火熾之象。
  治法主方 疏肝理氣,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柴胡、香附、枳殼、陳皮、川芎、白芍、甘草.疼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佛手;暖氣,嘔惡較甚,胃氣上逆者,宜加半夏、蘇梗、旋覆花;胃酸多者,加烏賊骨、煅瓦楞、煅牡蠣、五靈脂以和胃制酸。
  若肝氣郁結,日久化火,肝胃郁熱,胃脘灼痛者,治宜疏肝理氣,清熱止痛,選用金鈴子散左金丸加烏賊骨、煅瓦楞等。肝氣犯胃,日久不愈,脾氣亦傷,胃痛而脹,反復發(fā)作,治宜調理肝脾,理氣和胃,方用逍遙散加佛手、香附、砂仁、郁金等。氣滯夾痰,胃痛胸悶,咳吐稠痰,方用越鞠丸二陳湯加減,解郁化痰,和胃理氣。若肝胃郁熱,迫血妄行,癥見嘔血,其色鮮紅,治宜清火,涼血止血,方用瀉心湯加味治療。
  4.瘀血阻絡
  證候表現(xiàn) 胃痛如針刺或刀割,痛處固定,拒按,疼痛持久,或見吐血、黑便,舌質紫黯或有瘀斑,指紋沉滯,脈澀。 一 .
  辨證要點 本證以胃痛反復發(fā)作,痛如針刺或刀割,痛處固定,痛時持久為特征,若瘀痛日久,損傷絡脈,血不循經,則見出血癥。臨床多見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或伴出血.的病例。
  治法主方 化瘀通絡,理氣和胃.活絡效靈丹失笑散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當歸、丹參、乳香、沒藥、五靈脂、蒲黃、檀香、陳皮、砂仁。
  痛甚,加延胡索、郁金、川楝子;痛如刀割,加白芍、甘草以緩急止痛;氣虛者可加白術、黃芪、黃精.
  血瘀胃痛伴吐血便血,其色紫暗,可用花蕊石散加白及、側柏葉、地榆炭等以止血活血。失血致虛,癥見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脈象細弱等,此為氣血不足,可用調營斂肝飲加黨參、白術等。若氣隨血脫,心慌心悸,面色慘白等,急用補氣攝血如獨參湯之類治之。
  5。濕熱中阻
  證候表現(xiàn) 痛勢急迫,胃脘部灼熱拒按,嘈雜,口干口苦,口渴不欲飲,小便黃;大便不暢,舌質紅苔黃膩,指紋紫滯,脈滑數(shù)。
  辨證要點 本證以病勢急迫、胃脘疼痛灼熱拒按、口苦口渴、舌紅苔黃膩為辨證要點。臨床多見于急性胃炎、十二指腸炎及胰腺炎等。

  洽法主方 清熱化濕,理氣和胃。清中湯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黃連、梔子、半夏、茯苓、肉豆蔻,陳皮、甘草、藿香、.厚樸。胃氣上逆而致嘔惡者,加竹茹;屑氣機阻滯便秘者,加枳實、檳榔。
  痰熱互結.癥見脘痛引背,咯痰粘滯,口苦納呆,治宜清熱化痰,理氣和胃,可用半夏瀉心湯加減。痰濕阻胃者,方用二陳湯平胃散治療。
  6.正虛胃痛
  (1)脾胃虛寒
  證候表現(xiàn) 胃痛隱隱,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則減,時嘔清水;納少。神疲,手足欠溫,大便溏薄,舌質淡,邊有齒痕,苔薄白,指紋淡,脈沉緩。
  辨證要點 本證以病程較長,胃痛隱隱,綿綿不斷,喜暖喜按,全身顯現(xiàn)虛寒證象為特征。臨床多見于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 .
  治法主方 溫中健脾.黃芪建中湯理中湯加減。 、
  方藥運用 常用藥:黃芪、飴糖(烊化)、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棗、炮姜、黨參、白術。如泛吐清水較多者可加陳皮、半夏、茯苓;若吐酸水者可去飴糖加左金丸,胃脘冷痛,寒邪較甚,宜加附子(先煎)、吳茱萸。
  陰寒內盛,而見脘腹冷痛、喜溫喜按、畏寒肢冷、苔白潤、脈沉遲之癥,治宜溫中補虛,降逆止痛,方用大建中湯加味.脾胃氣虛,癥見胃脘脹悶,嘔逆噯氣,惡心嘔吐者,宜健脾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丸加減.中氣下陷,治宜補中益氣,調理升降,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枳實治療。脾不統(tǒng)血,治宜溫脾益氣攝血,方用黃土湯加減治療.
  (2)脾胃陰虛
  證候表現(xiàn) 胃脘隱隱灼痛,空腹時加重,煩渴思飲,口燥咽干,食少,大便于,舌紅少苔或剝苔,指紋淡紫,脈細數(shù)或細弦。
辨證要點 本證多見于病程較長,或長期使用溫燥藥物的患兒。臨床以胃脘隱隱灼痛、口燥咽干、舌紅苔少等胃陰不足之象為特點。
  治法主方 養(yǎng)陰益胃。益胃湯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沙參、麥冬、玉竹、生地、白芍、甘草、大棗。胃脘脹痛較劇,宜加厚樸花、玫瑰花、佛手等;大便干燥難解,加火麻仁、瓜蔞仁,吞酸加煅瓦楞子、烏賊骨;灼熱疼痛,加竹葉、石膏。、
  肝胃火燔,劫灼腎陰,腎水不足,肝木失于滋養(yǎng),肝腎陰虛,癥見胃脘灼痛,心煩不寐,眩暈耳鳴,舌紅少苔者,宜用一貫煎滋腎養(yǎng)肝。氣陰兩虛,癥見胃脘隱痛,納呆食少,氣短懶言,治宜益氣養(yǎng)胃陰,方用葉氏養(yǎng)胃方加太子參、炙黃芪。津涸血瘀,方用通幽湯加減,滋陰養(yǎng)血,行瘀止痛。
  (急癥處理]
  一、急癥胃痛
  臨床表現(xiàn) 胃脘部突發(fā)性疼痛,疼痛較重,或劇痛難忍,痛苦面容,捧腹呻吟,或坐臥不安?;颊叨嘤形竿捶磸桶l(fā)作病史,病情嚴重者常伴有嘔血、便血等出血見癥。
  治療方法
  1。中醫(yī)治法
  (1)口服止痛類中成藥,祛除病因,和胃止痛.

 ?、贇鉁竿礇_劑 每次10g,幼兒酌減,每El 3次沖服。
 ?、谠雇雌?每次4片,幼兒酌減,每日3次口服。 .
  (2)針灸療法 體針主穴:中脘、足三里。虛證用補法,實證用瀉法,虛寒證可加灸.耳針常用穴為胃區(qū)、神門區(qū)。
  2.西醫(yī)治法 口服顛茄合劑,或肌注阿托品,每次0.02mg/kg bw,或肌注654—2,每次0.3mg/kg bw。
  因出血引起的急癥胃痛,出現(xiàn)血壓下降或胃穿孔者,經內科中醫(yī)藥治療仍出血不止,胃痛劇烈者,應轉外科手術治療。
  二、吐血
  臨床表現(xiàn) 血隨嘔吐而出,血色多呈紫暗或咖啡色,或鮮紅色,常夾食物殘渣。大便色黑褐,或呈暗紅色。吐血為胃痛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其中以消化道潰瘍出血最多見,新生兒和小嬰兒常以吐血就診。
  治療方法 應根據(jù)急則治標的原則,首先設法止血。
  1。絕對安靜,暫時禁食。
  2.中醫(yī)治法 內服止血中成藥。
  (1)大黃醇提片(粉) 每次1~3g,每日3次口服。
  (2)血寧沖劑 每次1/2一1包,每日4次沖服。
  (3)三七粉 每次1—3g,每日4次口服。
  (4)云南白藥 0.5一lg,每日4次口服。
  3.西醫(yī)治法
  (1)西藥可選用Vit K3、安絡血、止血敏、止血芳酸、凝血酶等(參看便血條).
  (2)內窺鏡下局部止血 急查纖維胃鏡,找到出血灶,選用以上止血藥,經胃鏡活檢孔由塑料管注入。
  (3)出血量多者,配合輸血、輸液。
  (4)出現(xiàn)厥脫證者,按厥脫證積極處理.
  (5)重度出血經治24小時不能控制者轉外科治療。
  (其它療法]
  一、中藥成藥
  1.良附丸 用于胃寒疼痛.
  2.枳實導滯丸 用于食滯胃痛。
  3。氣滯胃痛沖劑 用于肝胃不和胃痛。
  4.元胡止痛片 用于血瘀胃痛.
  5.香砂養(yǎng)胃丸 用于濕阻氣滯胃痛。
  6.藿香正氣水 用于急性胃腸炎。
  二、單方驗方
  1.烏賊骨、浙貝母等分研細末。每次服工一3g.適用于胃痛泛酸明顯者。
  2.雞內金、香櫞皮各10g,共研細末。每服0.5一1g。治食積胃脘脹痛。
  3.青木香研細末。每服1~3g。適用于氣滯胃痛。
  4.桃仁、五靈脂各15g,微炒為末,米醋為丸如豆粒大。每次10—15粒,開水送服。用于血瘀胃痛。
  三、、藥物外治
  1.食鹽適量炒熱,敷熨胃痛部位。用于治療胃寒作痛。 、
  2.連須蔥頭30g,生姜15g,共搗爛炒熱布包,乘熱敷胃部。適用于胃寒作痛。
  3。甲魚膏 又名二龍膏(由甲魚、生三棱、乳香、沒藥等組成),每次1張,微火化開,貼臍腹。用于氣血凝結胃痛。
  四、食療方藥
  1.姜棗飲 生姜5片,紅棗10枚。煎水代茶飲。用于胃寒疼痛。
  2。椒姜粥 胡椒面工g和干姜面3g,加入大米或小米50g中煮粥服.用于胃寒痛。
  3。藕粉15g,或荸薺粉i5g沖服。用于胃陰不足胃痛。
  4。桂苓羹 妙茯苓45g,炒山藥30g,炒肉桂、炒蓽撥各5g。炒黑芝麻15g,炒鹽log,共研細末。早晚各取lOg,溫開水調服。用于脾胃虛寒胃痛。
  五、針灸療法 .
  1。體針 肝氣犯胃,取穴中脘、期門、、內關、足三里、陽陵泉。針刺用瀉法。脾胃虛寒,取脾俞、胃俞、中脘、內關、足三里,針刺用補法,配合灸治。
  2。耳針、選穴;胃、脾、交感、神門、皮質下。每次選用3~5穴,留針30分鐘,或用電針、埋針。泛酸者,去胃加內分泌,十二指腸潰瘍。加十二指腸穴。
  3。穴位注射 選穴,胃俞、脾俞、相應夾脊穴、中脘、內關、,足三里。選用紅花注射液、當歸注射液、阿托品或普魯卡因注射液(皮試陰性)注射于上述穴位,每次1—3穴。
  六、西醫(yī)療法
  1。去除病因 消化性潰瘍。,輕者兩餐間給予粘膜保護劑,,如硫糖鋁(每次0.5—1.og)或麥滋林(每次,0.3g)。疼痛較重者,食前及夜間服抗膽堿藥物,如顛茄、普魯本辛、阿托品等。重癥可加服H。受體阻斷劑,抗酸作用強而副作用少,如甲氰米胍(每次6mg/kg bw,每日2次,夜間加倍量1次)或雷尼替丁、洛塞克等。療程4—6周,療效顯著.維持量每晚服1次,連服6個月一1年。胃結塊癥;可用2,6—5%重碳酸鈉反復洗胃,溶解結塊。一般開始用2%濃度,如結塊不消,可加大濃度,但應防止堿中毒.或口服工o%重碳酸鈉,每天3次,每次1Oml。對慢性胃炎選用鉍劑聯(lián)合抗生素,清除幽門螺桿菌。常用的有三鉀二枸櫞酸鉍(得樂)、羥氨芐青霉素、慶大霉素、呋喃唑酮和甲硝唑等。
  2.對癥處理 可給予解痙劑,如顛茄片、普魯卡因等。若發(fā)生胃腸穿孔、頑固性腹痛、大量出血時須手術治療。出現(xiàn)水電解質紊亂,可口服或靜脈補液。
  {預防護理}
  一、預防
  1.飲食有節(jié),防止暴飲暴食,或飲食過量。飲食要定時,避免過饑過飽。
  2.克服偏食不良習慣,食品溫度適中,不過食油炸煎炒、辛辣甜潤之品.
  3.保持精神愉快,盡量避免煩惱、憂慮,注意勞逸結合。
  二、護理
  1.全面細致觀察病情,辨證施護,如胃痛的部位,性質、發(fā)作時間、誘發(fā)因素和舌象脈搏的變化,并詳細記錄。

  2。發(fā)病時,忌油膩、腥味、生冷、粗硬之食物,飲食清淡易消化。并以少量多餐為佳。
  3。病情較重者,應臥床休息,防止一切精神刺激,并注意保暖,避免受寒著涼。
  4.對于合并嘔血或便血者,應隨時注意出血量的多少及顏色。并向患兒及家長宣傳,消除緊張恐懼心理,保持樂觀情緒,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文獻選錄)
  《小兒藥證直訣.脈證治法》:“面咣白,心腹痛,口中沫及清水出,發(fā)痛有時,安蟲散主之。小兒本怯者,多此病。積痛、食痛、虛痛,大同小異。惟蟲痛者,當口淡而沫自出,治之隨其癥?!?br>  《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心腹痛論》:“小兒心腹痛者,由臟腑虛而寒冷之氣所干,邪氣與臟氣相搏.上下沖者,上則為心痛,下則為腹痛,上下俱作,心腹皆痛?!?br>  《生生直指.胃脘痛》:“心痛者,胃脘痛也。胃之上口名臼賁門,賁門與心洞連,故經曰:胃脘當心而痛。今俗呼心痛者,未達此意耳。其致病之由,皆因恣縱口腹,喜好辛酸,多食炙博,后餐寒涼生冷。朝傷暮損,日積月深,自郁成積。自積成痰,痰飲相隔,妨礙升降,故胃脘作疼痛.詳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實不在心也.”
  《幼幼指掌集成.胃脘痛》:“胃脘痛者,即心口疼也。乃胞絡間痛,非真心痛也。小兒此癥,多因風寒、飲食,或積冷傷胃,痛不能忍。與冷氣痛者,十居八九;氣裹食痛者,亦有二三;積熱痛者,十之一耳。必審明分別施治之。而真心痛者,旦發(fā)夕死,夕發(fā)旦死,此一種不可醫(yī)治矣?!?br>  (現(xiàn)代研究]
  一、藥效學研究
  胃痛的藥效學研究,主要是觀察中藥的抗?jié)?、?zhèn)痛、抗幽門螺旋桿菌的作用。
  1.抗消化性潰瘍試驗 使用幽門結扎、水浸應激、醋酸灼燒、皮下注射利血平及口服乙醇等法,造成動物潰瘍模型,觀察藥物對動物潰瘍的抑制作用。已有藥理研究證明,生黃芪、炙黃芪、黨參、太子參、白術、炙甘草、大棗等健脾益氣之品具有抗胃粘膜損傷、增加胃粘膜血流和前列腺素E。、促進潰瘍愈合等作用,還對實驗性胃潰瘍的造模具有預防和保護作用?!?,許多傳統(tǒng)古方,如補中益氣湯、黃芪建中湯、四逆散、半夏瀉心湯、生姜瀉,11-湯、真人養(yǎng)臟湯加味提取物、一貫煎、左金丸也有較好的抗?jié)冏饔?。胡榮華等研究發(fā)現(xiàn)復方血立停(榆內皮、黃連、黃蜀葵花、燈芯草等)能使水楊酸型和組織胺型胃潰瘍模型胃液中的上皮細胞、白細胞、紅細胞顯著少于陽性對照組,并能減少組織胺型潰瘍的胃泌素分泌,升高血清中皮質醇含量。提示該方保護潰瘍作用機理與抑制胃泌素釋放有密切關系,并與增加抗炎作用有關。趙學慧等報道驗方益胃靈(香附、五靈脂、黑丑、白丑、白及)能使胃蛋白酶酶活性下降,抑制應激性、幽門結扎性潰瘍的發(fā)生。
  2.鎮(zhèn)痛及解痙試驗 巴元明觀察了胃痛止對動物離體、在體腸平滑肌的抑制、鎮(zhèn)痛作用。胃痛止外用號由高良姜、香附、小茴香、吳茱萸等組成;胃痛止Ⅰ號由黃芩、黃連、干姜、法半夏等組成;胃痛止.號由小茴香、厚樸、香附等組成。試驗表明,該方均有明顯的解痙作用,鎮(zhèn)痛作用也顯著,同時能明顯抑制小鼠腸蠕動。鄭勇超等報告復方血立停口服和外用對熱板法致痛模型均有明顯鎮(zhèn)痛作用,且作用快,可維持2小時之久。
  3??褂拈T螺旋桿菌(HP)試驗 王緒霖等用200種不同性味、不同作用的單味中藥作對HP的抑菌試驗,結果發(fā)現(xiàn)其中38種中藥對HP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以黃芩、黃連、大黃、黃柏、桂枝、地丁、玫瑰花、土茯苓、高良姜、烏梅、山楂等抑菌作用最明顯。朱生梁等選用41種常用中藥做體外抗HP試驗,實驗表明:HP對黃連高度敏感,大黃、黃芩、五倍子、地錦草、地榆、甘草、川樸、白芷、麥冬等對HP也有明顯的體外抑菌作用。張安田等研究表明,消化性潰瘍活動期患者,經錫類散治療四周后,HP轉陰率為63。3%,且分布密度減低,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提示該方具有抑制HP的生長、繁殖及清除HP的作用。
  二、臨床研究
  辨證論治是中醫(yī)治療胃痛的基本法則。閻慧敏等對胃鏡下胃粘膜微觀辨證與臨床宏觀辨證的關系作了初步分析。通過對200例患兒的胃鏡檢查及臨床觀察,將胃鏡下胃粘膜辨證分為胃腸虛寒、胃腸滯熱、胃絡陰傷、胃腸瘀滯4型,臨床宏觀辨證分為脾胃虛、濕熱中阻、肝胃不和、胃陰不足、胃絡瘀滯5型,兩種辨證間有相同之處,亦有不同之處。胃粘膜微觀辨證與西醫(yī)臨床診斷的關系分析提示:胃腸虛寒型者半數(shù)以上病兒臨床診斷為淺表性胃炎,胃絡陰傷型在臨床上多見于病史較長的淺表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病兒胃粘膜微觀辨證多為胃腸滯熱型;過敏性紫癜病兒多見于胃腸瘀滯型,其中部分病兒伴有不同程度的胃腸滯熱或胃絡陰傷表現(xiàn)。采取整體與局部兩種辨證結合治療,臨床療效多明顯提高。曹宏等將小兒胃痛分為3型辨證論治,濕熱蘊結型用葛根芩連湯合四消飲子,以清熱利濕,消食導滯;寒凝氣滯型,因風寒者,宜辛散溫化,選用香蘇飲,因生冷傷及胃陽者,宜溫中散寒,選用良附丸及理中湯;胃陰不足型,選用沙參麥冬湯加減,養(yǎng)陰益胃,理氣止痛。何觀濤則將小兒胃痛分為飲食失節(jié)、肝氣郁結、肝旺脾虛3型。分別選用蒲延沉降湯(蒲公英、延胡索、沉香曲、降香、生白芍、海螵蛸、劉寄奴、生山楂、茯苓、炒扁豆、炒白術、萊菔子、姜半夏)、逍遙散、柴金制白湯(柴胡、金鈴千、制香附、生白芍、枳殼、雞內金、陳皮、炒扁豆、川芎、生山楂、延胡索、蒲公英、茯苓、石斛)治療,每型均用蒲公英。治療48例,治愈率100%。
  也有專方專藥研究報道,如劉倩如以平胃散加木香為主方,隨證加減治療兒童胃痛。洪佳璇用松梅湯(甘片、制香附、生麥芽、生谷芽、楓斗、生草)加味治療小兒胃脘痛,報道總有效率100%。閻慧敏等以胃平沖劑(紫草、青黛、伏龍肝、小茴香、麝香、建曲等)加黃連素治療小兒HP陽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與得樂沖劑加痢特靈進行比較,各觀察30例,服藥3個月。其結果兩組無論胃炎或潰瘍總有效率均無顯著差異(P>
0。05)。
  在辨證論治的原則指導下,辨病論治可根據(jù)不同疾病的證候特點,總結論治規(guī)律。
  1.小兒胃炎 閔偉福等報道辨證分型治療小兒胃竇炎207例,其中脾胃氣虛、中陽受遏型治以健脾益氣、溫陽和中,脾失健運、胃失和降型治以健脾助運、和胃降逆。前者藥用太子參、白術、茯苓、甘草、懷山藥、制附子(先煎)、廣木香、臺烏藥、制香附、延胡索、白芍、川棟子、生雞內金、制金柑。后者藥用法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川連、吳茱萸、旋覆花、代赭石、延胡索、徐長卿、白芍、制香附、廣木香、臺烏藥。其治療總有效率89.9%,優(yōu)于猴頭沖劑對照組,差異顯著(P<o。01)。曹宏等將小兒淺表性胃炎分3型治療,濕熱蘊結型用葛根芩連湯加味,胃陰不足型用益胃湯加味,寒凝氣滯型用理中湯加味治療。對小兒慢性胃炎,許蓓華總結為脾胃濕熱、脾胃虛寒、肝胃氣滯、胃陰不足4型,分別選用連樸飲化裁、黃芪建中湯加減、柴胡疏肝散加減、益胃湯合芍藥甘草湯治療。沈雅娟等治療小兒胃竇炎以健脾清熱理氣為主,其基本方為:太子參、蒲公英、茯苓各12g,炒白術、連翹、炙延胡索、制香附、枳殼、懷山藥、生薏苡仁各9g,青皮、陳皮、廣木香各4.5g.治療60例,總有效率96.6%。
  2.胃十二指腸潰瘍 楊林等用兒潰散(炙黃芪500g,桂枝、血竭各20g,炒白芍200g,炙甘草、九香蟲各50g,枯礬30g)治療兒童胃十二指腸潰瘍53例,治療90天,痊愈30例.好轉17例,無效6例。李素亭等運用王鵬飛驗方(藿香、神曲、伏龍肝、紫草各9g,小茴香6g,青黛3g)治療小兒,潰瘍病80例,總有效率92。5%。修桂英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小兒消化性潰瘍。中藥基本方:吳茱萸、半夏、黃連、陳皮、茯苓、生甘草、白芍、貝母,濃煎100—200ml,分2次F-1服,同時口服雷尼替丁每日20mg/kg bw,分2次口服。對照組服用雷尼替了加乳酸菌素片。結束總有效率治療組93%,對照組79%。
  3.其它 劉韻遠認為小兒胃柿石癥為寒濕凝結,脾陽不振,常用蘇梗、雞內金、干姜、川樸、焦山楂、檳榔、延胡索、木香、吳茱萸等治療。王烈報道用消積散(瓦楞子log,雞內金、莪術、三棱、澤蘭各7.5g)治愈了胃結塊癥。亦有報道用黑白丑治愈小兒胃柿石癥。
  另外,也有其它療法的研究報道。李征宇等利用動物實驗來探索推拿抗?jié)兊淖饔?,發(fā)現(xiàn)推拿組大鼠造模后,潰瘍小,個數(shù)少,程度輕,而且其胃液量也減少,胃蛋白酶活性降低,提示推拿可減少胃液的分泌,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這與臨床上胃潰瘍病人經推拿治療后反酸、噯氣、疼痛癥狀減輕相吻合。孫紹棠報道按摩治療胃脘痛168例,總有效率100%。周美啟等以指壓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等穴,治療急癥胃痛,總有效率93.42%,優(yōu)于肌注654—2的對照組,差異非常顯著(P<O。01).
  隨著鋇餐透視、胃電圖、纖維內窺鏡等各種檢測手段在兒科的應用,以及對小兒胃痛病因病機、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認識的深入,中醫(yī)從整體觀念出發(fā),發(fā)揮辨證論治的優(yōu)勢,使小兒胃痛的治療效果顯著提高。但目前尚存在分型標準不一,療效標準也不統(tǒng)一的問題。因此,臨床研究科學性也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另外,小兒服藥困難,還須研究方便患兒服用的新劑型及簡便療法,以發(fā)揚中醫(yī)特色。

可另查胃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用藥指南:胃痛如何選對中成藥
第一節(jié) 胃痛
毛德西從“脾胃虛寒夾滯”論治消化性潰瘍
韋緒性診療消化性潰瘍經驗
用于胃痛的7種中成藥,建議收藏轉發(fā)
消化系統(tǒng)常見病中醫(yī)診療指南(基層醫(yī)生版和患者科普版) 重磅發(fā)布!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