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世綸教授案解析少陰?。ū黻幾C)醫(yī)案
㈠麻黃附子甘草湯治感冒偏頭痛案
許某,男性.47歲,1978年5月4日初診。
右頭痛2天,自感無精神,兩手逆冷,惡寒無汗,口中和,不思飲,咽紅多濾泡增生,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細。
惡寒,無汗,右頭痛,少陰傷寒證。脈沉細,自感無精神,兩手逆冷,口中和,不思飲,少陰病表陰證。咽紅多濾泡增生,西醫(yī)診斷:咽炎。
綜合分析,此屬虛寒表證少陰病,治以溫陽解表,與麻黃附子甘草湯加味。處方:
麻黃10g,炮附子l0g,炙甘草6g,川芎l0g。
結果:上藥服1煎,微汗出,頭痛解,未再服藥,調(diào)養(yǎng)2天,精神如常。
㈡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加附子湯治右膝痛案
高某,男,61歲。2007年1月23日初診。
右側膝關節(jié)內(nèi)側疼痛1年余,跛行,難以站起。曾被診斷為退行性關節(jié)炎。口中和,近2天鼻塞流涕,有口瘡,大便可。面紅,舌有裂紋,邊有齒痕,舌苔白,脈細弦。
既往有高血壓病多年,服西藥不規(guī)則,有飲酒嗜好。
關節(jié)痛,表證。無熱,為表陰證?;颊卟〕涕L,又見口中和,為里陰證。
綜合分析:辨證為少陰太陰合病,治療上以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
處方:
麻黃l0g,桂枝10g,知母l0g,蒼術15g,茯芩12g,防己10g,防風10g,炙甘草6g,川附子l0g,大棗4枚,秦艽l0g,淫羊藿10g,十大功勞葉12g,生姜12g。7劑。
問:六經(jīng)辨證為少陰痹證,為何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答:經(jīng)方辨證的步驟是先辨八綱以定六經(jīng),再辨方證。辨方證一來要讀仲景書,二來靠老師傳授,三來是臨床中摸索,逐漸積累經(jīng)驗。所以說,辨六經(jīng)較易而辨具體的方證較難。
桂枝芍藥知母湯與麻黃附子細辛湯都是少陰太陰合病,但具體方證不同,這就要看各人的經(jīng)驗及辨方證的功夫了。
問:一診時患者疼痛較嚴重,為何不加止痛藥?
答:中藥中沒有所謂的止痛藥,都是依據(jù)整體的狀態(tài)而調(diào)整。死執(zhí)所謂的止痛藥而不整體調(diào)理,是起不到止痛效果的。
問:像延胡索、乳香不是止痛藥嗎?
答:是通過活血祛瘀而起作用,有瘀血證才用。如胡老對于疼痛偏于一側的用活血藥。像這例如果用藥后癥狀不緩解,可適當加活血藥。
問:淫羊藿在此是什么作用,是補腎嗎?
答:太陰藥,也就是增強附子的溫陽強壯作用以祛邪。
2007年2月6日二診。
汗出后鼻塞流涕止,右膝關節(jié)痛減,口干,大便可,舌苔白,脈細弦。鼻塞流涕止,右膝關節(jié)痛減,表證減??诟桑蛱摗?/font>
綜合分析:一診辨證屬少陰太陰合病,二診汗出表邪減而津虧。
少陰病方證分兩大型:一種是在太陽傷寒證麻黃湯基礎上加附子等強壯藥而成,治療少陰病而無汗者;一種是在太陽中風證桂枝湯基礎上加附子等強壯藥而成,治療少陰病而有汗者。本例經(jīng)溫陽發(fā)汗,表更虛,故轉屬第二種方證,即用在桂枝湯證基礎上加附子強壯藥而成的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加附子湯加減。處方:
桂枝l0g,蒼術15g,炙甘草6g,川附子12g,大棗4枚,生姜12g,白芍l0g,茯苓12g防風l0g,防己10g,秦艽10g,淫羊藿12g,7劑。
問:二診見口干,是否合并陽明證?
答:不是陽明病。這是汗出而津液更傷了,呈外邪內(nèi)飲、津不上承之證,應從太陰論治。
(從三診可看出,去掉麻黃發(fā)汗藥,增加附子用量,口干反而減輕了。)
2007年3月13日三診。
鼻不塞,流涕止,右膝關節(jié)痛已基本消失,由座位站起已不困難,行走利索了,現(xiàn)遺右足跟疼痛,口不干,口瘡消失,大便可,舌苔白,脈細弦。病情好轉,關節(jié)痛止,仍有足跟疼痛,寒濕仍在,因繼祛寒濕,予前方加減。方證同上,仍予上方,增川附子為15g,7劑繼進。
問:觀方中用附子,不先煎,為何?
答:北京地區(qū)用附子出事的,多是藥不對證,煎服不合理,用量都是30g以上的,一般我用川附子15g以內(nèi)的,都不先煎,但煎前要用水泡1小時。
問:一診用藥已取效,俗話說千方易得,一效難求。是否應效不更方,仍用原方?
答:是否換方,應該觀其脈證,看證是否變化。不變則不換,變則換之。
按:本例為慢性老年性關節(jié)炎,中醫(yī)為痹證患者。老年痹證宿疾,以14劑中藥取得顯效,這不能不歸功于經(jīng)方之藥簡而力宏及辨方證之精準。
㈢當歸四逆湯合附子湯治雙下肢后外側隱痛案
呂某,女,58歲,2007年3月19日初診。
雙大腿后外側隱痛3~4個月,連及小腿及足后跟,以右腿為甚。無汗,口中和,手冷,吃蔬菜少則大便不暢。舌偏淡邊有齒痕,舌苔薄白,脈沉弦細。X線檢查沒發(fā)現(xiàn)問題,診斷為坐骨神經(jīng)痛,吃西醫(yī)止痛藥只能短暫緩解。
口中和,手冷為寒象。吃蔬菜少則大便不暢,舌偏淡邊有齒痕,脈沉弦細,為血虛。無明顯熱象及里證可循,病久虛寒較重,脈見沉細。
綜合分析:考慮為少陰血虛有寒濕,予當歸四逆加附子湯加減。處方:
當歸10g桂枝l0g,白芍l0g,炙甘草6g,秦艽l0g,細辛6g,大棗4枚,茯芩12g,蒼術15g,川附子l0g,7劑。
問:一診無汗,為何用桂枝劑而非麻黃劑?
答:無汗既能用麻黃劑,也能用桂枝劑,觀其脈沉細,表津已虧,故用桂枝劑以防傷津。
2007年3月26日二診。
雙下肢酸痛感消失,右腿仍發(fā)沉、發(fā)涼,不耐勞,口微干,微汗出,無腰痛。舌苔薄白潤,脈細。上方去秦艽,加防己l0g,繼進7劑以鞏固療效。
問:防已適用何證?
答:有濕之證,其止痛效果亦佳。
問:是否經(jīng)方家治痹證用桂附等溫補劑較多?
答:不盡然,如果對證,大青龍湯、越婢湯、白虎加桂枝湯也常用。
問:觀您在臨床中常用脈象來分析病情,脈診在臨床中地位如何?
答:憑之以定表里寒熱虛實。
按:當歸四逆湯本為太陽方,但其如加入?yún)擒镙巧芍紊訇幪幒喜?,本例加附子則治少陰病,經(jīng)方之靈活變化類此。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