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fā)。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得到一段時間以后,如瘧狀,就是忽冷忽熱的現(xiàn)象,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發(fā)熱,又會怕冷,熱比較多,寒比較少,就是這人的抵抗力比較強,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病人不嘔,且大小便很正常,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言及病在剛開始的時候,所得的是太陽病,如果病進入少陽的時候,病人馬上會產生嘔,病進入陽明的時候,病人會便秘或燥渴。所以如果有嘔。病就是進入少陽了,如果口渴,大便有問題了。就是進入陽明了。所以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就是這個病不在少陽,也不在陽明,病還在太陽。一日二三度發(fā),有的時候一天兩三次發(fā),突然發(fā)熱,突然發(fā)冷,如果脈微緩者,「脈」慢慢緩下來了,本來脈是浮弱俱緊,現(xiàn)在一息四至,為欲愈也,表示這人快好了。望診上可看眼睛的眼白,某一段開始黃,就是身體要恢復了,黃是脾胃的顏色,胃氣回來了,只有一點點黃,就不用吃藥,讓他慢慢恢復;如果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脈跳的很弱,一息二三至,跳得很慢,代表身體的內臟功能消弱了,而且感到身體里面一陣陣冷出來,這是陰和陽都虛,身體虛掉了,這個時候,千萬不可以發(fā)汗、或攻下,或用吐的。
面色反有熱色者,就是臉色發(fā)紅發(fā)赤,這病還沒有解掉,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因為不能得汗出,所以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此條說如果要用汗法的時候,一定要先確定病人有足夠的津液,體力很夠,才能去發(fā)汗,病人脈很微弱,代表病人津液都沒了,本身身體很虛,再去發(fā)汗,他會更虛弱,面色反有熱色者,還有熱就是感冒還沒完全去掉,代表還需要服藥,為什么不能得小汗出,就是汗已經(jīng)離開汗腺,但是還沒離開皮膚表面,停在皮膚下方,風吹一吹,皮膚毛孔封到了,就開始癢了。所以洗完澡或平常沒事,風吹皮膚會癢的,其實在癢的時候,發(fā)微汗就可以了。張仲景設計「桂枝麻黃各半湯」,此湯發(fā)汗的時候,不會把正常的津液發(fā)掉,只把皮膚下面的多余水排掉,所以會用到桂枝麻黃各半湯的,一定有發(fā)癢的現(xiàn)象,就是表汗沒有發(fā)透,光用桂枝湯,力量達不到皮膚,這是就把麻黃拿出來了,所以是桂枝麻黃各半湯。有時候我們也用發(fā)汗的方式來利尿,就好像用吸管吸水,一旦把上端放開,下端的水就流出來了。發(fā)汗的時候都是用熱藥,更熱的藥例如說硫磺,消水腫的力量更強。
麻黃又名「青龍」,麻黃在藥房中,拿出來是一節(jié)一節(jié)細細的,像牙簽一樣,青色的,麻黃有節(jié)枝的,麻黃的節(jié)可以止汗,節(jié)要拿掉,麻黃的枝可以發(fā)汗,所以用于發(fā)汗的時候,要去節(jié),像當歸一樣,當歸的身補血,但是當歸的須是破血的。所以懷孕的人吃當歸身事補血,吃當歸須是墮胎。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一兩十六銖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
先煮麻黃一二沸,因為麻黃太強了,吃下去會陽亢,把上面的白沫去掉,上面的沫就是安非他命的來源,再把其它藥加上去,現(xiàn)在不用先煮去上沫了,白水煮服,取微汗。
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就是分成三次喝。平常我們可以劑量加重一點,然后讓病人用九碗水煮成三碗,如果是治療表證,隔三小時一碗,第一碗還沒發(fā)汗,才吃第二碗,依此類推。如果內科病,就早晚各一碗。然后第三碗隔天早上喝。
這是桂枝湯里面加兩味藥,麻黃和杏仁,桂枝比芍藥多。桂枝三,芍藥二。因為要加強心臟動脈噴出的力量,因為要發(fā)汗,麻黃和芍藥的量是一樣的。如果處方開給胖子桂枝用三錢,芍藥兩錢,麻黃兩錢,麻黃和芍藥的量相等,杏仁四五錢都無妨。
桂枝和芍藥是一組,麻黃和杏仁是一組,麻黃入肺,在【本草】上寫麻黃可以宣肺,麻黃一下去,肺的氣管全部打開,肺是諸陽之會,所以心臟的力量會加強,因此麻黃有興奮劑的作用。為什么加杏仁,麻黃宣肺,因為肺主皮毛,所以麻黃下去直到毛孔,毛孔打開的動能是靠肺。如果光用麻黃沒有杏仁,肺會干掉,太熱,所以加杏仁把不足的津液補足。桂枝湯是解肌的,入脾臟的,入腸胃的,所以加生姜大棗來補津液,作為后援部隊,所以皮膚沒事會癢的人,可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會微微的發(fā)汗。如果反著開,麻黃重,桂枝少,汗會大量出去。
有沒有汗,在治病的時候很重要,例如治療腎臟病,我們由五行知道,必須先治心火、再治肺金,腎臟的功能就會漸漸恢復,汗為心之液,由能否正常流汗,可以判斷心臟的功能好了沒有,所以腎臟出問題的人,因為影響到心臟,所以再怎么走路、天氣熱的時候,也不會流汗。
二七:「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如果太陽病,開桂枝湯吃,沒好,結果病人反成煩躁,先刺「風池」、「風府」,再給桂枝湯就好了。為什么這地方,頭是諸陽之會,所有的陽都會在頭部,身上所有的陽氣、動能出來的時候、一定先給頭部,到頭部之后,才會灌到四肢上去,到頭部的力量不夠,就停在胸口,扎「風池」、「風府」,就是通關活絡,讓它會煩躁?因為病人本身就是虛的,虛在心臟,吃了桂枝湯之后,桂枝是發(fā)表的,結果發(fā)表的力量不夠,就停在能通上去、讓桂枝湯能發(fā)表。
湯劑內服,每見有煩、或悶、或眩、或驚惕、寒戰(zhàn)等現(xiàn)象,有兩種情形:一、為藥不對癥而引起之變病。二、為服藥而起之「瞑?!宫F(xiàn)象。所謂藥石不「瞑?!?/font>,厥疾不瘳,此種「瞑?!拱Y狀,為正邪相爭之現(xiàn)象,藥證相合。所以如果處方開得好,藥吃下去,頭不「瞑?!?/font>,病不會好的,感冒,吃完藥,胃氣大多在白天恢復,如果是陰證,病人「瞑?!沟臅r候,大多在晚上半夜的時候,半夜胃氣恢復,「瞑眩」就像針灸引起的「暈針」,這種狀況出現(xiàn)時,表示一次就好了。
二八:服桂枝湯,不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fā)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服了桂枝湯之后,沒有流汗,脈反而洪大的,這就是桂枝湯的力量不夠,病人心臟的力量不夠,要發(fā)發(fā)不出來,力量發(fā)不到肌表,還在胸腔里面,脈管變大,血一直往外沖,遇到這種病人再給他桂枝湯吃,如果出現(xiàn)如瘧,就是忽冷忽熱的現(xiàn)象,就是風寒都有了,桂枝湯證是不會有忽冷忽熱的現(xiàn)象,桂枝湯的癥狀是有汗、惡風、頭痛、日再發(fā)者,一天發(fā)一次的,汗出必解,這時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如何區(qū)分:
如果病人發(fā)熱發(fā)冷的時候差下多,發(fā)熱一個小時完就開始發(fā)冷一個小時,就是桂枝麻黃各半湯。
如果病人發(fā)熱的時候比較多,發(fā)冷的時候比較少,代表病人的元陽很足(免疫系統(tǒng)足),這時桂枝加重,麻黃減少,所以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三,芍藥二,麻黃一。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二九:服「桂枝湯」
服桂枝湯以后,病人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這就是由太陽證進入陽明了,病人原是桂枝湯證,喝第一碗時,就好了,結果把剩余的藥都喝了,可能炙甘草、生姜、大棗劑量不夠,造成津液喪失了,也就是服用桂枝湯過量,產生之后遺癥;也可能是病人太晚喝桂枝湯來發(fā)汗,結果病邪進入陽明而化熱,或是病人來找你的時候,已經(jīng)快要進入陽明了,所以喝完桂枝湯,就轉成白虎湯證。桂枝湯利用腸胃的津液來發(fā)汗,因為里面已經(jīng)用炙甘草、生姜、大棗來補腸胃中的津液,因此不會使體內津液耗損而產生白虎湯證;但是如果是服用麻黃湯過量,或麻黃湯中的杏仁不夠,使得肺中津液不足,就比較容易轉化成白虎湯證。
陽明證分「經(jīng)熱」和「腑熱」,經(jīng)是血脈神經(jīng),腑是腸胃消化系統(tǒng),如果力量過強于是發(fā)汗發(fā)太多,造成血管里面的水不足了,便產生經(jīng)熱,就是「白虎湯證」,如果發(fā)汗的時候,把腸胃里面的津液都發(fā)掉了,造成大便干掉了,就是腑熱,也就是「承氣湯證」。
白虎湯的「白虎」就是「石膏」,石膏是清涼潤肺,陽明經(jīng)熱的時候,用來退熱的,病人病進入陽明后,病人顯現(xiàn)的陽明癥狀一定是「但熱不寒」,持續(xù)的發(fā)燒,不會有冷的現(xiàn)象,不管是經(jīng)熱或是腑熱,尤其是在黃昏的時候,下午三點到五點,病人開始發(fā)壯熱,看舌苔黃黃黑黑的,整個嘴巴干的,如果沒有大便,就開承氣湯,如果大便很好,就知道腑里面沒有熱,熱在血里面,就用白虎湯,所以血里面的水不夠的時候,用白虎湯去滋潤。由于人身體的體熱在血里面,所以手術失血的時候或大量失血的人,會發(fā)冷栗,一般狀況,如果發(fā)燒,嘴唇干裂,白虎湯就好了,燒就退了。
大汗、大煩渴、脈洪大,方書稱為「陽明經(jīng)病」;謂「陽明」主里,「陽明病」即主病在里,且主實熱。故以「白虎湯」清高熱為主治,加「人參」防心臟之衰弱,補助津液之消耗?!戈柮鞑 褂小附?jīng)證」,有「腑證」。經(jīng)證者,熱在神經(jīng)血液二系,腸胃未結實。經(jīng)證以「白虎湯」為主方,本條是也。腑證者,病在腸已結實,則以「承氣」為主劑。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知母在【本草】上寫是除煩止渴生津,因為白虎湯證的病人,嘴巴很渴,血里面的水不足的時候,喝水都沒用的,這時候用知母來除煩,胸腔里面沒有水氣的時候,肺就像云,一旦云沒了,太陽直射,當然煩,這時肺整個干的,口會很渴,想喝冰水,喝下去的水一下就干了,根本來不及,白虎湯吃下去的時候,有個特殊的現(xiàn)象,燒一退的時候,病人也是流汗,這汗是把病人的病毒排出來的。
石膏是非常辛寒的藥,寒涼的藥一吃下去,馬上進入血脈,把血的溫度下降下來,當病人怕熱、壯熱、高熱的時候,用到白虎湯時,石膏就是至少一兩以上?!颈静荨渴辔⑿炼?/span>,于清熱中,具有散熱之性,為退熱之專品,惟宜生用。
炙甘草主要是健脾健胃,當脾陽不足的時候,就是脾臟的蠕動太慢,壓迫到胃,胃口就沒了,炙甘草能讓脾陽恢復的很快。甘草清熱消炎滋液。
粳米就是平常用的糯米,最主要是為了取它的黏液,肺上面有很多肺泡,在壯熱的時候,整個干掉了,取粳米的黏液來保護它,讓它清涼下來,肺的津液靠粳米補足,腸胃的津液靠紅棗、人參。粳米、甘草滋潤各組織之黏膜。知母、石膏、甘草、粳米,四味合用成為清熱除煩生津止渴之專劑。
張仲景在用人參時,都是腸胃不好的時候,所以人參是最好恢復腸胃功能的藥,人參很貴,可用黨參、花旗參取代,現(xiàn)在的高麗參不純,是澆硫磺長大的,張仲景用的是野參,【本草】寫人參是甘苦微寒,味道一點甘一點苦一點寒,人參是比較涼的藥,所以白虎人參湯是生津止渴的專劑。有一種糖尿病,渴飲千杯不能止渴就是白虎人參湯證。所以上消糖尿病用白虎人參湯,所以大汗、大煩渴、脈洪大,方書稱為「陽明經(jīng)病」;謂「陽明」主里,「陽明病」即主病在里,且主實熱。故以「白虎湯」清高熱為主治,加「人參」防心臟之衰弱,補助津液之消耗,當小腸火足夠,將大腸里的水氣化上去到肺,才能夠生津止渴,否則光是喝很多水不夠的,這就是人參與粳米的作用。病人發(fā)高燒的時候,但熱不寒,大便正常,我們用白虎湯退燒,不用人參。
石膏胖子五到六錢,重用的時候用到一兩以上,石膏若用五錢,知母用三錢,粳米一湯匙,也就是兩三錢就可以,因為有粳米,所以白虎湯容易酸壞,所以一次開的份量,三碗熬一碗,每次喝每次熬,人參一二錢即可,黨參可用到五六錢。
北派有個說法:「麻不過三,桂不過五」,那是以前的藥,以前的藥很純,現(xiàn)在的藥都不純了,所以有的時候麻黃會開到五六錢。
麻黃是青龍,石膏是白虎,附子是玄武,大棗是朱雀,容后詳述。
三十:「太陽病」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煩躁,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fā)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
平常感冒不會有煩躁的現(xiàn)象,煩躁是因為肺里面太熱,肺藏魄,魄主靜,所以肺陽很正常的時候人很靜,過熱的時候,魄就失守了,病人才會有煩躁的現(xiàn)象。一般肺很燥熱的時候,給的處方就是石膏,石膏色白專門去肺熱,肺熱去掉以后,胸陽才能回頭。而且這種煩躁的現(xiàn)象,都發(fā)生在半夜的時候,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表示病人有表證,脈微弱者,此無陽也,就是告訴你,小心點。張仲景在開處方,給病人發(fā)汗劑的時候,一定先檢查病人有沒有條件發(fā)汗,本來已經(jīng)虛掉了,一發(fā)汗就更兇,如果病人有煩躁,脈微弱,就代表里面虛掉了,也就是津液不足了,就是因為津液不足,所以病人才會肺過熱。腸胃的津液,土生金,津液就像云霧一樣排到肺上面,當津液少了,摸到的脈就會變的微弱。陽的作用在于固守陰,陽氣要固而密,陰才會停在里面,如果陽不足,又發(fā)汗,陽會喪失更多,會汗出過度。
人的胃氣不動,正常的脈一息四至,代表胃氣很足,如果脈一息二三至,脈很弱,代表胃的功能沒有了。代表腸里面的津液沒了,上面的肺像太陽一樣很熱,很燥熱,這就是無陽,不可以發(fā)汗,在給病人發(fā)汗的時候,先看看舌頭,很干燥的就不可以發(fā)汗,舌頭的津液就是從肺上面來的,此條辨就是病人里虛的狀況,津液不夠,又有表證的時候,就用「桂枝二越婢一湯」,是「桂枝二麻黃一湯」的變方。杏仁換石膏,「桂枝二越婢一湯」是麻黃和石膏在并用,石膏能清肺熱,讓上焦虛熱降下來,所以不會發(fā)汗。臨床上看,會用到「桂枝二越婢一湯」的,還有一種情形,憂能傷肺,心胸很狹窄,怕死,煩躁,嘴巴干的,查又查不出病來,因為心里有病,所以一種是外表看到運動過量或津液喪失掉了而無陽,一種是心里胡思亂想的人。
「桂枝二越婢一湯」前面是桂枝湯,麻黃少用些,桂枝用三,麻黃就不超過二。石膏可多用些,能去肺熱,這里的煩躁最主要是脾土不生金,所以桂枝、芍藥、甘草、生姜、大棗可以解肌健脾陽,因為他的脾濕不夠,所以病人如果津液不足,病人有表證,就可考慮「桂枝二越婢一湯」。病人情緒煩躁,半夜不能睡覺,胡思亂想,就是標準的「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十八銖去皮
右七味,?咀,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沬,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方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三一: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服了桂枝湯后,或桂枝湯喝完后又攻下,病人仍頭項強痛,一陣一陣的發(fā)熱,沒有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張仲景講的心下滿和胸滿不一樣,胸滿就是胸部脹滿的時候,指的是整個胸,靜脈流回心臟的速度太快了,所以桂枝湯把芍藥拿掉,所以有胸滿要去芍藥。心下滿,張仲景講的是心的下方,就是胃,胃里面難過,感覺胃不舒服,胃里面脹脹滿滿的。此三一條就是桂枝湯的變證。
平常人吃桂枝湯,吃下去就好了,有一種人不會好,就是他本身有中濕的人,中焦的地方太濕了,脾主濕,脾在胃左側,脾整個都是濕,白白的津液都存在脾臟里面,中濕太盛的時候,脾臟會沒有蠕動且撐大,胃一蠕動就頂?shù)狡?所以病人就會心下滿,感覺到胃脹的現(xiàn)象,實際胃沒問題、是胃的蠕動過不去,被脾臟壓到了,這脾濕是素有的,平常舌苔又白又厚,或是肚子比較大、或是大便比較黏稠,就是中濕。正常的舌苔是薄白的,桂枝湯里面沒有去濕的藥,張仲景對中濕的病人,一定是利小便。為什么加白朮?白朮這藥就是中藥里面專門去濕的藥,而且還專門去中濕,所以在【本草】寫白朮是燥劑,所以白朮放著,一下就變成硬硬的,濕就是黏液,糖尿病的病人,四肢末梢如果有破洞,就不會收口,西藥都是用消炎的藥,中醫(yī)認為炎就是熱,石膏、黃芩、黃連都是消炎的藥,但是在消炎的同時,還加了去濕的藥,傷口流出來的膿,黏黏稠稠的體液一直往外流,臭臭的,就是壞掉的濕。如果把去濕的藥和消炎的藥并在一起,就是最好的外科敷劑,西藥只有去熱沒去濕,所以不會收口。身體的中濕在里面,不能用發(fā)汗發(fā)掉,所以小便利掉,白朮是燥劑,但是濕不會憑空不見丁,用白朮集中,然后加茯苓,茯苓就是利尿劑,茯苓專門健脾整胃、把中焦的水消導出來的藥,所以茯蒼白朮等量,胖子茯苓開六錢,白朮就開六錢,如果白朮開太多,就會太干了,如果茯苓開太多,會把正當?shù)慕蛞豪袅?所以白術茯苓都是等量在用的藥。常常如果胃口不開,很可能是中濕太盛了,常常用茯苓白朮把濕用小便利出來,此方如果是去芍藥留桂枝的話,若桂枝用太重,這濕就不是從小便排掉,而是從汗發(fā)掉的,結果會使?jié)裢献?臉會紅得跟桃子一樣,這就是為什么去桂枝而不是去芍藥,因為此處方是要利小便,所以只要芍藥就好了,因為芍藥可以止腹痛。
茯苓和茯神,都是長在松樹的正下面,只要樹根有被山豬咬過的,它的下方就有茯苓,附在松樹主根的是茯神,附在松樹支根的是茯苓,很大黑黑的,剝開來里面白白的,好的茯苓切開來,里面可以看得到筋,拿到燈光下看,可以看到筋,茯苓用在消導利尿健脾的。茯神常常用在失眠睡不著、定心劑、寧心用的。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方
芍藥三兩
右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
三二:「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反與「桂枝湯」以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譫語,腳攣急,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得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傷寒,脈浮起來,代表病在表,自己會流汗,就是太陽中風的現(xiàn)象,如果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照說流汗流多了,小便應該不多,只是中風證,不會有心煩,但是現(xiàn)在心煩,微惡寒,反與「桂枝湯」以攻其表,此誤也。此條在說給病人桂枝湯時要小心,病人里面已經(jīng)陰虛了,汗流出去,小便又流出去,津液一直在喪失掉,代表里虛已經(jīng)很甚了。怎么知道里虛很甚,第一心煩,第二惡寒,體能一直在喪失,體溫跟著在下降,病人會感覺到稍微怕冷,就好像失血一樣,血水同源。實際上這個冷是里虛引起的,所以這微惡寒,病人感覺從里面冷出來的,這時候再用桂枝湯攻表,再發(fā)汗,津液會傷得更多,病人會更虛,如果這樣,得之便厥,病人手腳冰冷,所以如果給病人喝桂枝湯,會手腳冰冷的,原來這病人本來就是陰虛的人,就是津液原本就不夠的人,桂枝湯一發(fā)表,津液更不夠了,所以得之便厥,咽中干,津液都沒了,當然咽中干了,煩躁,胸陽也沒了,吐逆,胃里面的津液都沒了,會有反胃的現(xiàn)象,譫語,腳攣急,這時候知道里陽不夠了,就以「甘草干姜湯」與之。
「甘草干姜湯」就是誤飲桂枝湯的時候,救急的處方,甘草、干姜這兩味藥專門是健脾陽的,馬上讓脾臟恢復功能,脾臟的陰虛掉了,陰就是臟,虛掉就是沒有力了,無津液,功能衰退,所以就是脾臟蠕動變緩,因為脾主四肢,這時候會手腳冰冷。腸的津液不足,利用炙甘草,甘草被蜂蜜炙過以后,就變成厚味帶著苦味,除了會把腸的津液補足以外,也能夠入心。甘草、干姜這兩味藥非常的陽性,干姜和生姜是一樣的東西,生姜的水去掉后就是干姜了,甘草、干姜的比例是二比一,平常干姜開二錢就已經(jīng)很重了,嚴重的時候,用到四五錢都可以,干姜很熱是溫中的藥,可以強化肺陽,炙甘草用兩倍,是為了把腸的津液補足,炙甘草的蜂蜜的黏液,會把津液補足,肺就不會那么燥熱,因此這兩味藥可以強心、強肺、健脾陽。若厥愈,足溫者,足溫而已,并不代表腳的功能回來,所以腳還會有攣急,這是因為桂枝湯津液發(fā)太多了,人的肌肉、筋都是要靠津液來供養(yǎng)的,「甘草干姜湯」恢復脾陽,熱就會傳到肌肉上,可是津液還下足,所以肌肉還有攣急的現(xiàn)象,有點抽筋的現(xiàn)象,腳沒辦法踩在地上,這時候用「芍藥甘草湯」,當然這甘草也是用炙甘草。
三三:若重發(fā)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若重發(fā)汗,復加燒針者,就是重發(fā)汗后再加燒針的,燒針就是燔針,冰天雪地、凍瘡、關節(jié)的地方壞死掉的時候,把針燒的通紅,從「陽陵泉」對「陰陵泉」刺下去,可以把骨頭救回來,就是燔針術,所以燔針術刺完后,身上一個洞一個洞的。還有去膿瘍的時候,也會用到燒針,在針灸中已經(jīng)教過。為什么叫「四逆湯」,手腳都冰冷掉,到了手肘、膝蓋就是四逆,體溫急速下降,或失血過多的時候,會造成手腳都冰冷掉,所用到救逆的方子。
四種用四逆湯的外證:
一、骨節(jié)身體疼痛。
二、四肢厥逆,手腳冰冷。
三、小便清利,白白的沒有顏色溫度。
四、下利清谷,吃到什么就拉什么,腸胃完全不會吸收,沒有蠕動。
甘草干姜湯方
芍藥甘草湯方
右二味,?咀,以水三升,微火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之。
又名「去杖湯」治腳弱無力。行步艱難,「芍藥甘草湯」可以止腹痛,痛代表有東西堵到,例:婦科的瘀血,還有腸子的表面有很多微血管,腸子的蠕動能源來自血,如果腸子上的血堵塞到了,這時候,腸子會套疊在一起,血液循環(huán)不好,病人會覺得絞痛。白芍破血,活血的力量很強。
調胃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
右三味,?咀,以水三升,微火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附注:
生附子如何泡?拿十比一的明礬,用冷水泡附子和明礬,泡一晚后,上面的鹽跑出來,水變成黑的,附子又黑又咸,咸入腎,黑也入腎,泡完一次后把殘渣沖掉,換水再泡第二次、明礬沒了再加,小心明礬會切手,泡三次,附于表皮的黑油都出來后再「晾干」,曬到干掉,約五天就可以了。這就是「生附」,生附去皮后切片,放在鐵鍋上干炒,就是「炮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