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伏溫之邪,冬時之寒邪也,其傷人也,本因腎氣之虛,始得入而據之。其乘春陽之氣而外達也,亦以腎氣暗動,始能鼓邪化熱而出。”故柳氏主張當重從腎論治。又因“伏溫外發(fā),必從經氣之虛處而出,初無一定路徑”,故柳氏復撰《伏溫由少陰外達三陽證治》、《伏溫熱結胃腑證治》、《伏溫上灼肺金發(fā)喘逆咯血咳膿證治》以及伏溫化熱內陷厥陰、內陷太陰、郁于少陰,內燔營血、外竄血絡、外夾新邪等篇詳論之。這樣條分縷析,備舉無遺,對臨床實踐,很有參考價值。
三、伏氣溫病的辨證
1,先辨六經:柳氏主張外感應以六經為辨證之總綱,他對葉吳學派廢六經的做法曾有批評。認為:“凡外感病,無論暴感伏氣,或由外而入內,則由三陽而傳入三陰,或由內而達外,則由三陰而外出三陽。六經各有見證,即各有界限可憑。治病者指其見證,即可知其病之淺深。伺其前見何證,今見何證,即可知病之傳變。傷寒如此,溫病何獨不然。素問熱病論,仲景傷寒論均以此立法,圣人復起,莫此易也。近賢葉氏,始有傷寒分六經,溫熱究三焦之論,謂出河間,”“其實河間并無此說,其書俱在,可復按也。厥后吳鞠通著溫病條辨,遂專主三焦,廢六經而不論。殊不知人身經絡,有內外淺深之別,而不欲使上下之截然不通也。其上焦篇提綱云:凡病溫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陰。試觀溫邪初發(fā)者,其果悉見上焦肺經之證乎?即或見上焦之證,其果中下焦能絲毫無病乎?鞠通茍?zhí)撔脑\視,應亦自知其說之不可通矣。況傷寒溫熱,為病不同,而六經之見證則同,用藥不同,而六經之立法相同。治溫病者,烏可舍六經而不講哉!”觀此,可知診治溫病,先辨六經,為柳氏辨證之第一步。
2,再分兼夾:少陰伏邪,隨春夏溫熱之氣蒸動而出為常,若外不夾六淫新邪,內不兼痰淤食積,只要辨清六經形證,參以體質虛實,就可以了。但若由新感動引伏邪,或伏溫而兼氣郁痰飲淤血諸宿病等,就須再作第二層次的辨證。因“新邪引動伏邪之證,隨時皆有,”故“為時邪引動而發(fā)者,須辨其所夾何邪,或風溫,或暴寒,或暑熱?!倍遥殞彙胺芭c新感,孰輕孰重”,待明察輕重緩急,分清經界之后,方可著手。故柳氏繼伏溫從六經外發(fā)諸篇之后,撰《伏暑外夾風寒暑濕各新邪為病》一篇,詳伏邪新感輕重、互相關系及治則。亦有“伏溫而兼內傷者,則因內傷而留滯伏溫,不得爽達。治之不得其法,每有因此淹纏,致成壞證者?!惫柿蠌妥斗鼩饧鎶A氣郁痰飲食積淤血以及胎產經帶諸宿病》一篇,再詳內兼氣血痰淤胎產經帶與伏邪關系及治則。由此可見,繼辨析六經之后,再審夾邪兼邪,此為柳氏診治溫病辨證之第二步。
柳氏對溫病的辨證,大旨尊傷寒六經之定例,但不泥于古,內容有新的補充,這可從其附錄醫(yī)悟見之:“表證:發(fā)熱,惡寒,身痛、四肢拘急,喘。太陽經證:頭痛,項脊強,脈浮,脈伏。陽明經證:目痛,鼻干、唇焦、漱水不欲咽,尺寸俱長。少陽經證:
耳聾、胸悶脅痛、目眩、口苦、苔滑、脈弦。半表里證:嘔吐,寒熱往來,頭汗、盜汗。太陰經證:腹微滿,脈沉實,自利。少陰經證:口燥咽干而渴,咽痛,下利清水,目不明。厥陰經證:少腹?jié)M,囊縮、舌卷,厥逆、消渴。太陽府證:口喝、溺赤。陽明府證:潮熱、詀語、狂亂、不得眠、自汗,手足汗、便閉?!辈炱鋬热?,可見柳氏六經即經絡之觀點,這一觀點以及夾證兼證的概念,與俞根初等紹派傷寒醫(yī)家同。它顯示了六經辨證法的繼承和發(fā)展。
四、伏氣溫病的治療
1,泄熱透邪:柳氏認為伏氣溫病是寒邪久伏化熱,迨春夏陽氣內動,由少陰而外出,“雖外有表證,而里熱先盛”,故“初起治法,即以清泄里熱,導邪外達為主?!倍篃嵬感埃坝命S芩湯加豆豉、玄參,為至當不易之法。蓋黃芩湯為清泄里熱之專劑。加以豆豉為黑豆所造,本入腎經,又蒸罨而成,與伏邪之蒸郁而發(fā)相同,且性味平和,無迫汗耗陰之弊,故豆豉為宣發(fā)少陰伏邪的對之藥。再加元參以補腎陰。一面泄熱,一面透邪,凡溫邪初起,邪熱未離少陰者,其治法不外是矣?!比羝湫皬娜柾獬觯蚣嫘赂?,有表閉無汗等見證,則桂、葛、柴胡,自當參用,若新感引動伏氣,新感“重者即當在初起時,著意先撤新邪,俟新邪既解,再治伏邪,方不礙手。此須權其輕重緩急,以定其治法,不可予設成見?!边@種治療主張,主要是強調擴拓伏邪透出之路的重要性。如伏邪化熱內壅,結于胃腑,則可用清泄之劑,攻下泄熱,導邪從大便出,不能震于攻下之虛聲,遂謂已下不可再下:如伏邪一律外透,邪熱熏灼肺胃,可清泄胃熱,開透肺金。若伏邪內燔營血,或外竄血絡,則采用化斑透疹涼血泄熱之法以導邪外出,若伏邪內陷手足厥陰,發(fā)生痙厥昏蒙等證,第一仍須先為熱邪尋出路,以冀不使伏邪乏透出之路而內閉??傊蚍靶詫倮餆?,病勢以外出為順,故清透泄熱,為柳氏治溫第一個大法。
2、養(yǎng)陰補托:寒邪深入,伏藏于少陰,其腎氣先虛可知?!敖浹圆赜诰?,春不病溫。則凡病溫者,其陰氣先虛可知。使或虛而未至于甚,則養(yǎng)陰透邪,治之如法,猶可挽回。若病溫者而至虛甚,則邪熱內訌,陰精先涸,一發(fā)燎原,不可治矣?!惫是逋感篃嶂?,僅可用于陰虛未甚者。若腎虛較甚,伏溫化熱郁于少陰,不達于陽,用藥就必須重視扶正養(yǎng)陰,以便使正氣有托邪外出之力,“至扶正之法,在溫病以養(yǎng)陰為主,以溫熱必傷陰液也?!币嘤心I陽虛餒邪機冰伏,半化半伏,欲達不達者,此則當用溫托,倘“但助其陰,而不鼓動其陰中之陽,恐邪機仍深伏而不出。擬于大劑養(yǎng)陰托邪之中,佐以鼓蕩陽氣之意,俾邪機得外達三陽,方可著手圖治?!?《柳寶怡醫(yī)案》)鼓動陰中之陽的溫托藥法,柳氏主張師喻氏意而變通之,“如用麻黃汁制豆豉,附子汁制生地”及略佐桂枝之類,這是出于補托目的的變法。但伏邪郁久化熱,究以傷陰為常,而“陰液一傷,變證蜂起,故治伏溫病,當步步顧其陰液?!奔搓幪撐瓷踔畷r,立法消透,亦當予護陰津,養(yǎng)陰護津之品,柳氏認為除西洋參十分合用外,“余如生地滋腎陰,白芍滋肝陰,石斛養(yǎng)胃陰,沙參養(yǎng)肺陰,麥冬養(yǎng)心陰”之類,“無論發(fā)表攻里劑中,均可加入?!币?,因伏溫必傷腎陰,正虛邪易內陷,故養(yǎng)陰補托,為柳氏治溫第二個大法。
溫病當以養(yǎng)陰為第一,還是當以撤熱為第一,中醫(yī)界爭論不休,柳氏認為“蔣氏之論,以攻邪為主,蓋以邪退而正自復,去邪所以救陰也。吳鞠通溫病條辨則以養(yǎng)陰為主。陰氣既充,則在表者,液足自能致汗,在里者,增水乃可行舟。陰旺則熱自解,養(yǎng)陰即所以泄熱也。愚謂此二法,亦當隨人而施。如偏于陰虛者,則養(yǎng)陰以泄熱,吳氏之論為宜。偏于邪重者,則泄熱以存陰,蔣氏之法為合。二者雖似相反,而實,則相成也。”這一觀點,允推平正。邪氣與陰虛為伏氣溫病之兩面,祛邪與養(yǎng)陰,當以何者為主,宜辨證而定,但一般總以兼顧為較全面,細察柳氏藥法,正是如此。
短評:1·有關伏氣溫病的內容,歷代醫(yī)藉中并不鮮見,但零星如落地散珠,乏一線以貫之,而《溫熱逢源》對此,則論述較為系統全面,柳氏見解深刻,分析較有條理,這是外感熱病學中的一份寶貴遺產,值得認真發(fā)掘。
2·柳氏之世,葉吳學說大行,醫(yī)咸宗之,唯柳氏別具識見,獨樹一幟,大倡伏氣之說,與戴北山之論溫相合流,形成為溫熱學派中一個重要分支,另辟了一境,這對中醫(yī)研究外感熱病,貢獻不小。
3·《溫熱逢源》卷帙不繁,但柳氏議論,多能獨抒己見,極少人云亦云,上述如謂吳又可誤認伏邪為疫邪等,這雖是一家之言,竟不同于老生之談,故很有參考價值。
4,柳寶怡的伏氣溫病觀,吳鞠通的必先犯肺說,都是病理上之邏輯法。但柳氏之說空靈活潑,吳氏之說執(zhí)一不化,就指導臨床的實用價值來說,實有上下床之判。
從《傷寒質難》看祝味菊
對傷寒學說的獨特見解
祝味菊(1885—1951),浙江紹興人,出身于醫(yī)學世家,早年懸壺成都,為四川名醫(yī)。后因避亂到上海,以擅用溫補,獨樹一幟,有祝附子之號。曾任過中國醫(yī)學院實習導師,新中國醫(yī)學院研究院院長等職,生前很受陸淵雷、章次公等時賢之推崇,在近代中醫(yī)界,具有一定之影響。祝氏學貫中西,畢身致力于中醫(yī)革命,并不汲汲于著書,據查證,業(yè)經手訂之著作,約有《傷寒質難》,《傷寒新義》、《傷寒方解》、《診斷提綱》,《脈學舉隅》等數種,曾集為《祝氏醫(yī)學叢書》。從《傷寒質難》來看,祝氏之醫(yī)學造詣高超,學術風格獨特,故其著作,無疑具有相當的學術價值?,F僅就《傷寒質難》一書,介紹一下其對傷寒學說的獨特見解。
一、對傷寒病因的認識
外感病的病因,溫病學派認為多是溫邪所引起,故對一般具有發(fā)熱的急性傳染病,幾乎多稱為溫病,且有取代廣義傷寒的趨勢。傷寒學派則認為是寒邪所引起,故將一切外感熱病,統隸于傷寒之內。祝氏則參西說中,認為:
1·病因無溫邪可言:祝氏認為:六淫是風、寒、暑、濕、燥、火,原無溫邪之說。溫熱太過,蒸濕成暑,暑能為病,可以理解。但溫暖氣候,于人體最適。氣溫之熱度,即在夏天,亦低于人體,是不是以形成為一種致病原因的。他說:“寒溫之辨,聚訟數百年,其主要之區(qū)別,在證候不在原因。然辨之者,必曰其因有別?!彼酝患膊?,往往甲曰是傷寒引起,乙曰是溫邪引起,甚至弄得診斷上都無法統一。他明確指出;“寒溫皆非致病之原”,“所謂傷寒,所謂溫熱,都是一種想象之邪”,“邪病之用溫藥而愈者,遂名之曰溫邪,邪病之用涼藥而愈者,遂名之曰溫邪。”“邪機之推測,乃從藥效反溯而得之?!币虼耍J险J為:就病因言,并沒有什么溫邪,所謂溫熱病,是機體反應亢進之表現,“非另有溫熱之邪也”
2,病邪分有機無機:祝氏面對:一國之內,六氣偏勝甚大,但有些傳染病往往不旋踵即縱橫南北,且病型相同之客觀事實,感到用六氣歸納病因,很難解釋。他認為不應把中醫(yī)的病因學說看得完美無缺,他說,“短不可護,護則終短,長不可矜,矜則不長,學說之進步,日新月異,不有破壞,安來建設?!彼J為六淫病因說有一定之缺憾,所以,他反對文過飾非,瀾翻瞽說,乃融會新知,提出了“因無寒邪溫邪之分,邪有無機有機之別”之說,認為六淫是無機之邪,無機之邪無形,它只是一種刺激因素,一種誘因,真正的病因是細菌等致病微生物,即有形的有機之邪。但祝氏不是全盤否定六淫可單獨致病,他說:“仲景之所謂傷寒,指廣義之外感,外感因氣候失常,體工失調而病,不必有細菌也?!钡粧队袡C之邪的外感,是少見的,就一般情況而論,“傷寒之成,有形有機之邪為主因,無形無機之邪為誘因,彼二邪,每狼狽為奸,伺人于不察也?!边@種病因觀,暢曉明通,于“傷寒由寒邪引起,溫病因溫邪引起”說之外,可謂是別創(chuàng)了一說。
二、對傷寒病理的認識
治外感熱病之學的流派,在病因認識上不同,在病理認識上自亦互異,此所以對同一熱病,往往有或謂“是寒邪傷人足經,外邪乃從體表循六經逐步傳里”,或謂“是溫邪傷人手經,外邪乃從口鼻按三焦四層逐步深入”的爭執(zhí)。祝氏對此,亦另有新說。
1,以五段代六經:祝氏論外感熱病,以五段言病理,賦六經以新含義,他說:“夫仲景六經名詞,系代表人體抗邪所發(fā)生之六大類證候。六經所固定之證候,初不能包含一切抗邪情況,是以后人于傷寒六經之外,又有溫病主焦之說,巧立名目,淆惑聽聞,以百步笑五十步,其愚等耳。夫證候為疾病之表現,初非疾病之本身,六經證候,既不能包含一切抗邪情形,則六經名稱可廢也。利用六經名稱,以代表各個抗邪程序,則六經名稱存之亦可也。一切外感,無論其為何種有機之邪,茍其有激,正氣末有不來抵抗者,其抵抗之趨勢,不外五種階段,所謂六經證候,亦不出五段范圍。于意云何,吾之所謂六經者,乃代表五種抵抗程序耳,太陽為開始抵抗,少陽為抵抗不濟,陽明為抵抗太過,太陰少陰同為抵抗不足,厥陰為最后之抵抗。一切外感,足以激起正氣之抵抗者,皆不出此五種階段,此吾研究之創(chuàng)獲,敢謂前所未有也?!标愄K生老謂衛(wèi)氣營血,三焦六經,“皆病理上之邏輯法也,古人以邏輯目光,解釋病理,純?yōu)樗饺酥饔^,故不可盲從?!逼湔f即是秉祝氏所教。
2,非傳經之舊說:祝氏認為:“六淫外感,著人為病,感邪之后,邪量不復增加,受寒八分,便是八分,祗有消散,決不增加,此無機之邪,無繁殖之機也?!庇终f:“風寒無形之邪,刺激體腔,及其著體,即不復存在,其誘起營衛(wèi)之不調,乃人體本身調節(jié)異常之表現,表何嘗有邪,又何嘗有風可祛,有寒可逐乎?!卑凑諅鹘y說法,六淫似一有形之實物,說它可以從體表步步入里。祝氏認為這種解釋是主觀之臆想,他比喻說:“六淫造病,有如媒灼然,及其既婚,媒者休矣,”而作為傷寒主因的有機之邪,既可是原已潛伏體內,或者是從口鼻而入,并非是只要一受氣候影響,病菌就可從體表入里,他說:“皮膚若非破損,病菌決無從入”這顯然是對的。但從口鼻入,也不是象葉派說的那樣,好象真有溫熱之邪入衛(wèi)入氣入營入血。葉氏四層之看法,“不過是描寫病變四種之歷程”,“疾病之發(fā)展,因人而殊,因藥而異,體質強弱,有體質強弱之過程,藥石當否,有當否之演變?!鼻叭藙澐至浫梗l(wèi)氣營血,是欲使病邪如火車之行軌道,不準有絲毫溢出,因明知這樣不合實際,故又曰并病合病,順傳逆?zhèn)?,并造成了既云“看法與傷寒同”,又云“邪在一經不移”等自相矛盾的說法。他說:“衛(wèi)氣營血,不過解釋葉氏所習見之四種病型而已,此項病型之造成,半為葉氏糾正時醫(yī)之誤,半為葉氏自作聰明之誤?!薄叭黄渌霾∽?,強半為葉氏本人所造成,是以遵其法,則見其證,必有其前后緩急之法,乃有其衛(wèi)氣營血之傳,其先見之明,正其謬誤之處?!?br>
三、對傷寒治療的認識
對熱病的治療,葉派以用清法與護陰津,為二大原則。祝氏主張用溫用清,當辨證而定,鑒于時弊,他尤其強調護陽不可偏廢,故于溫補,最為注重,其議論則具有創(chuàng)見,如,
1·強調匡扶之法:治療外感熱病,特別是在初起階段,張子和不必說,他如吳又可、徐靈胎,乃致,陸九芝等許多醫(yī)家,一般都強調祛邪為第一,故有“治外感如將,治內傷如相”,“大凡客邪,貴乎早逐”,“欲為萬全之策者,不過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為要耳?!薄傲脊ぶ尾。戎纹鋵崱钡日f法,但祝氏則強調匡扶。他舉例說:三人櫛風沐雨,沖寒冒暑,所處環(huán)境相等,而病否不等,甲者不病,乙者病后不藥而岔,丙者病而用藥不愈,或甲遇氣候劇變而不病,乙遇輕微之變即患病,這說明外感病仍是以調節(jié)機能的強弱,免疫力量的盛衰為主因。故他反復指出:“醫(yī)之為工,能扶正以祛邪也,”“古諺有云:上工治病,必先固本。良有以也,”“疾病為正邪格斗之行動,醫(yī)之任務,協正以祛邪也”,“傷寒之為病,邪正相爭之局也,為戰(zhàn)之道,氣盛則壯,氣餒則怯,餒其氣而使之戰(zhàn),是取敗之道也,”“醫(yī)之所務,在益人也,去病而傷正,何益之有哉。吾子急切好勝,以為去病即是真理,是不知曲突徙薪,以焦頭爛額為上客也。”,“總之,傷寒正邪相博,正勝則邪負,邪祛則正安,正盛邪微,病有自愈之理,正盛而處理無方,則邪有稽留之道?!弊J险J為:治療傷寒,如能糾正營衛(wèi)之失調,調動機體之抗力,去其病菌之附麗,則“縱使首慝未誅,而莠民已戢,”病菌雖仍在體內,也不能再有害于宿主。祝氏不是說對病邪的處理就不關重要,陳蘇生老曾總結祝氏觀點說:“治病不治人,其失必多,知人不知病,弊亦相等。人病兼治,效捷而功全,此上策也?!边@無疑是正確的,中醫(yī)因向無科學工具,對于病原體及特效藥的研究,一向略焉而不詳,“然病變萬端,不外體力之消長,”“故治病若無特效藥,即當維護自然療能?!睘榱藫P長避短,免得在針對病邪下藥缺乏實效時,出現雖能預料發(fā)展,只能以疲藥塞責,不能截斷逆轉病勢的被動局面,故祝氏主張:倘“未能直接除去其病原,則當扶持體力,協調其自然療能,此一貫之道,凡病皆然,不獨傷寒而已也?!边@就是他“在照例的強調病原之外,對于病原的對手方,格外的加以強調”之原因。
2·闡揚重陽原理:祝氏崇尚二張(仲景、景岳)學說,對葉派每多批評,他認為,“陰常有余,陽常不足,非臆談也,”“輕陽重陰,世俗淺見之論也?!币颉耙磺袝r感為病,大都正邪相爭之局,”“一切病邪,及其既入人體,即為人體抗力所支配,”而“抗力之消長,陽氣實主持之。陽氣者,抗力之樞紐也。氣實則實,氣虛則虛。傷寒為戰(zhàn)斗行動,故當首先重陽?!弊J险J為人在未病時,不妨著意營養(yǎng),以培養(yǎng)其陽,“及其既病,則當首重陽用,陽衰一分,則病進一分,正旺一分,則邪卻一分,此必然之理也?!彼f傷寒初期,“衛(wèi)外之陽不固也”,“傷寒極期,抗力豈有余哉,”“尤拙吾曰,陽明津涸,舌干口燥,不足虞也。若并亡其陽。則殆矣。良工治病不患津之傷,而患陽之亡。所以然者,陽能生陰也。是故陰津之盈絀,陽氣實左右之。”他認為傷寒后期,扶陽亦當重于增液,但時醫(yī)習用滋陰潤澤,往往反使陽氣受阻,致陽用不彰,陰津不繼,欲速不達,適得其反,·他說:“人體之真陽不衰,則陰液之來源不絕,夫陽生于陰,氣化為滓,脾胃為灌注之本,命門為生化之源,若中陽不敗,則水少自然思飲,命火不熄,則陰液自為挹注,世未有陰藥不經陽化而能自為潤澤者也?!币驗椤拔镔|易補,元陽難復,”“故醫(yī)家當以保護陽氣為本?!笨傊?,祝氏認為泊傷寒須自始至終注意扶陽,因為,“邪正消長之機,一以陽氣盛衰為轉歸,善扶真陽,即善治傷寒?!边@就是祝氏之心傳。陳蘇生老總結性地指出:“抗邪作用,陽之本能也,把握陽氣,即是把握抗力,故夫子治傷寒,有重陽之議?!?br>四、對傷寒藥物的認識
祝氏推崇景岳,重視匡扶,但治感證很少用人參,熟地之類。祝氏用附子,每與龍、磁,麻、桂,棗仁之類配伍,與蜀中喜用附子的名醫(yī)如沈紹九,陸景庭等人之藥法亦不同,這是因為其對治感藥物,也有較為獨特之見解,如;
1,四性療人之創(chuàng)說:祝氏認為藥之四性,是用來療人的,藥之五味,是用來治病的·他說性與味,“一以治病,一以治人,涇謂不分,淆惑之由也,”“藥理之妙,不過性能二字面已,善用四性之藥者,可使體工無偏勝之患,熟悉藥物之能者,可收藥到病(病指病證而言)除之功?!庇盟幹?,主要是因人制宜,“寒熱溫涼乃調整抗能之藥,抗力太過者,折之以寒,抗力不足者,壯之以溫,抗力旺盛,有偏亢之勢者,和之以涼,抗力衰敞而虛怯過甚者,助之以熱。寒熱溫涼,扶抑正氣之符號?!蔽ㄆ淙绱耍嗜舴抢餁饪菏?,寒涼不可輕投。祝氏對時醫(yī)習用輕涼之風氣,大為不滿,他認為表亢而里氣不盛,或局部雖呈熱象,但全體抗力不足,都不得以清表、消炎為口實而妄用清涼。因藥性是作用于全體的,“藥之有涼,所以抑制機能之亢進,一切內服之藥,莫不假道腸胃,”“是故涼藥入胃,必先寒中,將欲清表,必先寒營,涼藥所以抑制亢奮,其抑制之效力,可以普遍遐邇也。是以表亢而里氣不盛者,又安用清為。”故“局部充血有余,而全身不足者,吾不為清也。”祝氏認為:“扶益元陽之藥,多是溫煦之品,溫字即含有補意?!惫省盁o論有機之邪,無機之邪,其為病而正屬虛者,總不離乎溫法?!鄙鲜鲎h論,于糾正濫用清涼,泛施陰膩之時弊,誠有發(fā)聾振憒之作用。!
2·常用藥物之新解:祝氏喜用附子補陽氣而不主張用人參,他認為此二藥雖均有強心固脫之效,但傷寒機轉在表,邪毒以外泄為宜,如因虛而用參,“人參固表,堵塞其邪機發(fā)泄之路,”“是乃拂逆其自然之療能也,故傷寒而正氣虛者,寧用附子而不用人參,以附子走而人參守也?!钡阶有员?,溫而不潛,“陽不嫌多,以潛為貴”,故必須配之以龍骨,磁石,則鮮僭逆之患,制暴為良,全在處方之得宜。故祝氏治傷寒,常用“附子振奮細胞,活躍抗力,以奏捍邪之功,”又鑒于“心臟為血液運輸之樞紐,其疲勞而有衰憊之象者,棗、附以強之,”則扶陽強心,氣壯血活,相得而益彰,故此四藥為其扶正時最常用。至于熟地,他認為雖能滋榮百骸,但其性陰膩,不利邪機外泄,故極少擇取。他說:“睿智之士,以為邪機應有出泄之路,清滋方中,佐以宣透,如生地與豆豉同用,”但“若此醫(yī)治,失多得少,”不足取法,這是其扶正用藥之大略。另一特點是十分重視麻,桂之作用,他認為:“麻,桂為傷寒之主要藥,”其作用有二,“一為調節(jié)體溫,二為排泄毒素,”因“麻、桂促使血液外趨,散溫排毒,兼而有之。”故傷寒初起,在所必用,因為“發(fā)汗解肌,雖不能消除有機之邪,然誘因既去,體溫有調節(jié)之機,則芟蕪去障,內在之邪孤矣。”在表解之后,病到了中后期,他仍常用麻,桂,則目的是借“發(fā)汗以排毒,所以排泄體工因抵抗而產生之老殘廢物,及血液中來經中和之毒素也?!倍?,他認為通過促使血液趨勢向表,能減輕內部病灶之炎腫,符合誘導原理,病理因之恢復至生理,則愈出自然,故其作用非豆豉、豆卷等藥所能比擬。
結語
明清以降,溫熱學說大行,人唯葉派學說是宗,“于是清法大時,醫(yī)有終其身,不用仲景法者,而葉、王,鞠通之方,則無不熟讀,靡靡之風,舉國盡然,稍有異見,便無聲援?!比蝗~派藥法之于熱病,在截斷、逆轉問題上,是否療效甚佳,只要遵而勿失就可以了?這個問題,值得思考。但近代醫(yī)風,凡以清涼治外感,即使無效,亦可不致受責,如何新之治許少卿室,“十進清解,病不略減”,改延孟英,王仍贊曰:“幸遇明手,未投溫散,尚可無恐,”而祝氏治徐某弟,只用了一劑辛溫,病不稍減,醫(yī)就歸咎藥誤,此所以時醫(yī)視麻、桂如蛇蝎也。祝氏在這種歷史條件下,敢于糠秕經旨,不怕得罪時賢,獨辟蹊徑,大倡溫熱,這種精神是十分可貴的。其學說雖不可避免地亦有不足之處,但畢竟是璧玉微瑕。
注;指廣義傷寒
《溫熱辨惑》鉤玄
《溫熱辨惑》,江陰章巨膺著。此書原系1919年章氏在上海國醫(yī)學院任溫熱課教職時自編的講義,曾使“學者聽之而忘倦”,有過一定影響,后“偶于院刊揭載片段,讀者許為至言,辱書獎借,催促專刊,因即修正付印?!背蹩?933午8月,逾年8月出二版,至1940年6月又出三版,由民友印刷公司印刷,章氏醫(yī)寓發(fā)行,上海千頃堂及中醫(yī)書局分售。但印數不多,解放后未曾再版,目前社會上已很少流傳。故書中觀點,已罕為人知,現提要鉤玄,作一簡介。
一,撰寫宗旨
《溫熱辨惑。自序》說:“余弱冠時雅好方術,初讀《傷寒論》,無所得,廢然而返。后得天士鞠通之書,喜其清淺入時,以為道在是。越十年,從惲師鐵樵氏受業(yè),乃知誤入歧途?!闭率险J為:在外感熱病學方面,當時派別歧出,人自為說,唯陸九芝“于溫熱病,說理純正,獨排眾異,傷寒溫病,真理未泯,賴有此書。”但由于紫色奪朱,初學不能辨,而人又每先入為主,致“入此同樣之魔道者不知幾千萬人,顧如吾知誤而返者不知幾何人?!庇锌诖?,故他力辟葉、吳學說之謬,闡明陸氏學說之理,“為后世辟榛莽啟坦途?!边@就是《溫熱辨惑》的撰作動機。
二、學術淵源
繼明末吳又可著《溫疫論》,顧景文撰《溫證論治》,葉派學說,影響日廣,人多不宗仲景之學。吳氏認為《傷寒論》為外感風寒而設,但傷寒稀有,故屠龍之藝雖成而無所施,及其臨證,就只好指鹿為馬?!稖夭l辨》中也多次談到;《傷寒論》專為傷寒而設,此僅六氣中之一氣,其余五氣,概未之及,故以傷寒之法,療六氣之疴,是御風以絺,指鹿為馬,殆試而輒困。《傷寒大白》則認為傷寒唯北方冬月有之,江浙東南,患此絕少。按照這種觀點,《傷寒論》已無甚大用,這是最為明白不過的了。陸九芝、惲鐵樵等人,從維護仲景學說出發(fā),對此大有異議,他們以溫熱學派中影響最大的葉氏學說為重點,進行了猛烈抨擊,乃造成傷寒學派與溫熱學派的激烈爭鳴,余波迄今未絕。章氏從學于惲鐵樵,惲氏遵循陸九芝之學,故《溫熱辨惑》之學術淵源,與《世補齋醫(yī)書》、《溫病明理》,一脈相承。它與祝味菊之《傷寒質難》、謝誦穆之《溫病論衡》、張山雷之《濕溫病古今醫(yī)案平議》,以及孔藹如之《鞠通發(fā)揮》,《孟英問難》等,同是研究該派學術思想之重要著作。
三、全書概況
《溫熱辨惑》近6萬字,文筆犀利,措詞激烈,是一本極力攻排葉、吳之學的專著。書共上、中、下、附四篇。上篇為病理總論,分“溫病之歧途邪說”,“溫病之真際定義”,“溫病之發(fā)熱原理”,“溫病之病理定名”等四章。中篇為診斷概要,分“溫病之主病證候”,“溫病之兼見證候”,“溫病之特殊證候”,“溫病之脈舌證候”等四章。下篇為方劑匯說,分“解表劑”,“清熱劑”,“和解劑”,“攻下劑”,“化濕劑”,“清暑劑”,“清補劑”,“溫中劑”等八類。附篇為溫病治案舉例,共載醫(yī)案十三則,“聊示治療與理論相印證”。書面由惲鐵樵題簽。書首有惲氏及陸淵雷所作之序和作者自序?,F上海曙光醫(yī)院圖書館等有藏本。
四、內容特點
章氏認為《世補齋醫(yī)書》中駁斥葉氏之學的幾個篇章,最為精驚,他曾想將這幾個篇章單獨抽出重印,命名為《世補齋精華集》,但未果。他說:“自葉天士、吳鞠通之書流傳于后世,晚近時醫(yī),傷寒溫病幾于不能分別,一例以豆豉、豆卷、石斛、冬桑葉、甘菊花等藥,應付一切熱病,舉國皆然,浸成一派,推崇天士者,謂可以配享仲景,奉鞠通之《溫病條辨》,若天書秘寶,三焦之說盛行,六經之旨遂廢,天土鞠通始作俑,王孟英章虛谷之徒,復從而鋪張揚厲,致造成今日醫(yī)學晦盲否塞之現狀?!彼€說陸氏痛詆葉吳之后,仍不迷途知返的時醫(yī),是江湖庸傖。從此可見,章氏對葉吳學說的抨擊,不略遜于陸九芝、惲鐵樵,張山雷諸家。采擷陸惲諸氏之說,加以發(fā)揮,猛烈抨擊葉吳之學,這可以說就是《溫熱辨惑》內容之一大特點。
五,論點舉隅
1·伏氣發(fā)溫為臆造之說:章氏之時,喻嘉言,葉天士兩派之學最為流行,而伏氣發(fā)溫之說詳自喻氏,章氏認為:“自此說行,溫熱病遂有魔障”,故他通過裁剪方星巖、劉松年、惲鐵樵諸家之說來駁斥伏氣發(fā)溫之論,認為“冬傷于寒,春必病溫”,乃是“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之互詞,捏造伏氣發(fā)溫說,只能為“溫病多一條歧路”。
2·清輕療法不足愈大病:章氏認為喻氏伏氣說雖謬,但用藥卻不輕泛,麻、桂、附、辛、芩、連、膏、黃、習見應用,時醫(yī)不敢學步。而葉派清輕之法,成則可以居功,敗則可以卸過,社會懵懂,不能審辨,時醫(yī)覓食,甚覺方便,所以“葉派之說尤為流行?!钡珜崉t清輕療法,只能醫(yī)治小小感冒,輕證肺脹之類,陸九芝對此詳有論述,故章氏在書中不嫌行文笨重,大段節(jié)錄,以表明自己“清輕療法不足故大病”的論點。
3·溫病本隸于傷寒論中:章氏說:“溫熱病皆從傷寒來,傷寒是病之初,溫熱是病之既”,“昧者不知此旨,以為風與寒是《傷寒論》中病,而于溫熱病謂不可用《傷寒論》中方,將溫病剔出于《傷寒論》之外,另為之著書立論,謂仲景書詳于治寒,略于治溫,不見論中有芩,連、膏、黃之方,怪誕荒謬,莫此為甚?!闭率侠^承了惲氏關于溫病分為傷寒系溫病與非傷寒系溫病的說法,將非傷寒系溫病歸納為五種,并認為傷寒系之溫病即傷寒之陽明病,而這六種溫病,統隸于廣義傷寒之中,仲景書是論廣義傷寒之書,故“論溫而跳出傷寒范圍,即是歧途?!?br>
4·寒邪為六種溫病病原:章氏說溫熱病之分目,見于《溫病條辨》者有九,他舉了幾個例予來詰難和譏笑吳鞠通,說他“自條白辨,還是辨不清楚”。對《溫病條辨》中傷寒六經由表入衛(wèi),須橫看,溫病三焦由上及下,須豎看等說法,認為:“簡直是神昏詀語”。按章氏意見,從病型以推究病理,從病理以歸納病名,溫病不過六種,此六種溫病,俱因傷寒邪而得,所不同者,傷寒系之溫病,寒邪先傷太陽,逗留于太陽若干日,然后化燥內傳入陽明。非傷寒系之溫病,寒邪一開始就逕入陽明(書中對寒邪逕入陽明的病理,有詳細解釋),所以對柯韻伯提出的“陽明為成溫之藪”的論點,同陸九芝等人一樣,也是十分的贊賞,認為;“直捷痛快說溫熱病即陽明證,可以解決許多繳繞問題?!?br>
5·溫病下不嫌早說難從:章氏認為不論傷寒、溫病,“用下藥總須有下證”,若有下證,當下,下之無不獲效,若“下之而不通,則下法有未當也。原文屢下不通,然后知有夾邪,治病何得如此荒謬,殆迷信溫病下不嫌早之說,輕率從事,以下法試病,幸而屢下未壞,尚有再審夾邪之余地,是豈醫(yī)法耶?!笨傊?,夾邪下不能通,體虛下不能通等“皆當于事先顧及”若事先不顧及,貿然用下,下之不通,然后知“氣虛而屢下不通者,血虛而屢下不通者云云,皆不通之論。”所以章氏說:“傷寒下不嫌遲,溫病下不嫌早之說,不可迷信。”
6,治方以大論要略為宗:章氏崇尚仲景學說,認為《傷寒論》中硝、黃、芩、連,梔、膏等,均是為溫病設。故主張:“溫病應用方劑,當以大論要略為宗。”章氏這一主張,不是墨守成規(guī)、守株待兔,也不是固步自封、拒絕新知,這從下述二點,可以得到佐證:(一)反對濫用經方:章氏認為溫病初起,用藥須辛涼解表,“不宜麻、桂,故《溫病條辨》第一方取桂枝湯,荒誕不徑。”(二)主張博覽廣采:章氏對葉、吳之學攻排雖烈,但認為;“其說雖謬,其方間有可取,銀翹、桑菊飲二方,于春初風溫證,亦有用處。”又說:“三仁湯實為濕熱正治之方劑,吳鞠通制此方可以采用?!币驗椤安∽儫o常,或有不足應付者,仍當博考渚書,不能株守于此也?!?br>
六、結尾簡評
1·觀點有可?。骸稖責岜婊蟆氛J為溫病本隸于廣義傷寒之中,《傷寒論》不是只論狹義傷寒之書;以及用下藥須以下證為據,不可先有“溫病下不嫌早”說橫梗胸中等觀點,是完全符合客觀事實的。認為:“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是“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之互詞,清輕療法不足以愈大病,寒邪為六種溫病病原等觀點,雖是一派之見,但只要我們摒棄門戶之見,實亦可備一格,以供研究外感熱病之參考。
2·措詞常欠酌,滿清以降,在寒溫之爭中,對立雙方,措詞都相當嚴厲。《溫熱辨惑》之攻排葉派,也是如此,這難免使得葉派中人,相當的反感。在學術論爭中,不論對古人對今人,觀點不同各方,都應心平氣和,不宜動感情(如憤慨、痛恨、鄙薄等),因為學術上的謙虛,并不意味著示弱,這確是值得我們加以注意的。從這一角度看,《溫熱辨惑》中有些措詞,確乎欠酌。本文在此提及這一點,目的是期為今后鑒,余此心之良苦,祈識者鑒之。
卷二葉吳學說駁議
《溫熱論》揚稗
時逸人認為:《溫熱論》的優(yōu)點固應繼承發(fā)揚,但缺點也不能忽略。筆者完全贊同這一觀點。但歷來之注《溫熱論》者,出于對葉氏的崇拜,大多是寧為曲釋,諱談瑕疵,極少直率地指出其中之缺點。實則禾稗不辨,流弊無窮,貽誤后世,為害不小?;苏J識,現作“《溫熱論》揚稗”如次。
一、溫病不都先犯肺
《溫熱論》開宗明義就提出了“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說,吳鞠通又宏其義而敷揚之,謂:“凡病溫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陰?!彼煤筮@一論點就為該派所公認,并成為當今之通論,如作為全國統一教材的《溫病學》①,釋“首先犯肺”條之義說;“本條為論證溫病證治的總綱。條文首先概述溫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機理,”但眾所周知,葉氏之《溫熱論》,至少是統風溫、濕溫二者而言。吳氏之所謂溫熱病,則有風溫、溫熱、溫疫、溫毒,暑溫、濕溫,秋燥、冬溫,溫瘧等九種之多。從現代醫(yī)學病名來看,葉吳之所謂溫病,只少包括了下列一些疾??;“
流感”,“腦炎”、“腸傷寒”、肺炎、猩紅熱,中暑、瘧疾,“黃疸
肝炎”、腮腺炎、痢疾等。此外,流行性出血熱,鉤喘螺旋體病等,一般也認為屬于葉吳所說之溫病范疇。按照“南方無真?zhèn)际菧責帷钡恼f法,葉吳之所謂溫熱病,包括甚廣。然上述疾病,除了“
流感”等少數呼吸器病是首先犯肺外,象“乙腦”,“黃疸
肝炎”,“腸傷寒”、“出血熱”等。根本就不是首先犯肺的。謝誦穆認為溫病大體可分為肺系溫病與胃系溫病二大類,而“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zhèn)餍陌?,此十二字者……僅為犯肺溫病之綱領,決不能包括濕溫等胃系溫病,以肺系溫病之綱領,兼統胃系之溫病,諺所謂張冠李戴,涇謂不分也?!弊N毒找舱f:《溫熱論》“風行一時,深入人心,以盲引盲,貽誤滋多”,“吾人就該篇而論,允宜明辨其瑕瑜而不可盲從也?!庇嘀^《溫熱論》之不可盲從,“首先犯肺”說,最為第一。我們如震攝于天士威名,唯隨眾喧喝,人云亦云,對此不明辨其是非,竟把它當作為溫病初起之普遍規(guī)律看,就難免會用治肺之方藥,去治與肺無關之熱病,這樣,能不貽誤病機亦幾稀矣!又安可望在初起階段即收截斷逆轉之效哉!若外感熱病果真都是“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則“或透風于熱外;或滲濕于熱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笔遣〔粦偌又兀我詴靶翛錾L,甘淡驅濕,若病仍不解,是漸欲入營”?原因不外二個:一是病本不關肺而以治肺方藥治之,無的放矢,二是杯水車薪,病重藥輕,所以主觀上希望風與熱相離,病即向愈,而客觀上從衛(wèi)入氣,入營入血,仍然步步加重。說明葉氏治溫病,亦常事與愿違,惟彼不自知,故仍以“首先犯肺”立說以誨人。惜乎被王孟英等奉為圭臬之《溫熱論》,竟開首即錯,此客觀之事實,無庸為賢者諱。故吾人治外感熱病,“不得以首先犯肺,以印定后人眼目,”否則必有“理論與實際脫節(jié)的舛誤”,“如外感初起,并無呼吸器的癥狀,一概認為在手太陰,未免無的放矢?!雹跁r逸人的這些說法,無疑是正確的。
二,辨衛(wèi)氣營血與傷寒異
衛(wèi)氣營血的辨證方法,最早開始運用者為張仲景,如《傷寒論》53條明文指出:“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租者,外不諧,以衛(wèi)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所以時逸人說:“太陽篇中,已包括營衛(wèi)氣血,不能將營衛(wèi)氣血,剔出于太陽范圍之外?!痹谶@一問題上,葉氏也具有同樣的看法,故盡管葉派中人,為與仲景學說分庭抗禮而頗多刻意羅織、甚不顧事實之議論(如鞠通及朱彬、汪廷珍等人,都硬說《傷寒論》只是一部論狹義傷寒的書等),但葉氏承認仲景也用衛(wèi)氣營血來辨外感,因此,葉氏只強調溫病“治法與傷寒大異”,而“辨衛(wèi)氣營血(雖)與傷寒同?!比欢?,這實際上又要一個明顯的錯誤,因為葉氏“四層”的淺深程次是“衛(wèi)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是衛(wèi)最淺,氣稍深,入營更重。葉氏所說的營分病變已明顯地比氣分病為甚,故衛(wèi)分病先傳氣,再傳營,這樣逐步的加重,算是順傳,如衛(wèi)分直入營分,突然的加重,就是逆?zhèn)?,所以葉氏在治療上主張,“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倍秱摗沸l(wèi)氣營血的淺深層次是營在氣之前,營分病比氣分病為輕,故太陽病的經(表)證即有傷營、傷衛(wèi),二傷營衛(wèi)之說;而腑(里)證才有用五苓散治氣分,用抵當湯治血分的療法。說明營衛(wèi)趨表而淺,氣血主里而深,所以邪在太陽,一開始就可以有營分病,仲景主以調和營衛(wèi)之桂枝湯。桂枝湯在《溫病條辨》中是吳氏用以治溫病初起惡風寒之首方,葉氏所說的營分病,則根本不能用這張方治療,說明葉氏之辨衛(wèi)氣營血,與仲景之辨衛(wèi)氣營血異,近之溫熱家以衛(wèi)氣營血為熱病辨證綱領,宗法葉氏,故營分病比氣分病重,此法系葉氏所創(chuàng),然葉氏偏說“辨營衛(wèi)氣血與傷寒同”,這就經不得推敲。
三、治法只有小異
“清代醫(yī)家如葉天士、王孟英、吳鞠通諸氏,確實主張溫病與傷寒對立?!雹偃~氏在《溫熱論》中說溫病“冶法與傷寒大異”,就是這種主張的反映。但治法實際上只有小異,并無大異。傷寒家和溫病家,對于外感熱病的認識,雖然有許多不同,然論治法,僅在初起時有所出入。我們知道,所謂傷寒,有廣狹二義,廣義傷寒,包括了溫病,《傷寒論》之于溫病,雖理略而未詳,法簡而末備,但已開清熱養(yǎng)陰治熱病之法門,亦為后世溫病學派賴以發(fā)展之基礎。廣義傷寒所包括在內的溫病,與葉‘吳所說之溫病,因為是同一個對象,故古今治法雖詳略有殊,而原則一致,所以溫熱家之治溫要方,如白虎、承氣之類,都是從《傷寒論》中來。就狹義傷寒來說,其初雖與溫病相對立,但化熱之后,治法也完全相一致,如金壽山就說:“傷寒與溫病治法之異,主要在初起見表證時,至于化熱之后,都應該涼解,出入就不大了?!雹芴展?jié)庵也說溫病“表證不與正傷寒同治,里證同?!闭f明即狹義傷寒,化熱傳里之后,治法亦即與溫病不殊。如謂傷寒始終當重視救陽,溫病始終應重視救陰,則是一種錯覺。所謂“仲景傷寒,法在救陽,葉吳溫病,法在救陰”,這只是后人的一種見解,實則《傷寒’論》對于存津液也很為重視,因為對象相同,則正確處理,其原則上總大體相一致,而不可能始終兩途、截然不同的。故若謂狹義傷寒與溫病,初起用藥,有宜涼宜溫之大異,尚可。若泛謂傷寒溫病治法右大異,則不可。2003-9-1422:23:50北海散人頭銜:佛門弟子等級:管理員文章:3797積分:4270注冊:2002-12-24
第2樓
四、溫病亦多傳變
傷寒家好稱外感熱病為傷寒,溫熱家好稱外感熱病為溫病,這是舊時醫(yī)家之習慣。但同樣的一種疾病,同樣的一個對象,其傳變若非藥物治療等原因之影響,它必按照著自己一定的規(guī)律而發(fā)展,決無稱它為傷寒就多傳變,稱它為溫病就少傳變的道理。寒溫之爭在病因,病因觀點的爭執(zhí),誠如陳蘇生老中醫(yī)所說,事實上就是“用藥方法上的爭執(zhí)”(《溫熱管窺》)這種爭執(zhí),都無非是為了說明自己治療主張的正確,并不是說客觀上確實存在著寒與溫這二類各自按不同規(guī)律發(fā)展的熱病。即退一步說,葉氏既云“傷寒多有變證,溫熱既久,在一經不移,以此為辨?!庇衷啤叭共坏脧耐饨?,必致成里結,里結于何,在陽明胃與腸也?!边@本身就已自相矛盾了。但崇拜葉氏的人總是曲為之釋,如章虛谷,他說:“傷寒先受于是經,是經脈長而多傳變,溫邪先受于手經,手經脈短,故少傳變。”說得好象手太陰肺經根本就不存在有寒證,寒邪就只會傷足經。又如周學海,他說“寒邪為斂,其入以漸,進一境即轉一象,故變證多;溫邪為開,重門洞辟,初病常兼二三經,再傳而六經已畢,故變證少。”葉氏之說,奉無以自圓,要粉飾其矛盾,解釋的使人信服,當然不是易事,故章、周二人之說,都不能使后人滿意,故《溫病學》說章虛谷“對傷寒多傳變,溫病少傳變,說理甚為牽強,頗難令人信服?!辈⒄J為周學海之說,亦未必盡然,因為“溫邪初起如兼有二三經的證候,其病情大多較為嚴重復雜,證候演變亦是變化多端。這怎能認為是變證少呢?因此周氏這段解釋的理由是不充分的?!钡劥疾徽劥?,言瑜不言瑕,這幾乎已成為歷來注《溫熱論》者之傳統,故《溫病學》的編者,亦但對章、周二人之注釋表示不滿,而對葉氏原文,也是絲毫的不加指謫,這與不滿《傷寒論》中某些條文而只是指謫王叔和的方法一樣,確是一種避免受數典忘祖指責的好方法,但這樣一來,《溫熱論》也難免給人有一種字字金玉的錯覺。實則按葉氏自己所說,溫病初起在手太陰,逆?zhèn)鲃t入心包,順傳則入陽明,也可流連于三焦,虛則內陷入少陰(實則六經俱可涉及),既然并非不變不移,孰能教人據此以作為判斷是傷寒還是溫病之依據?!故多變不變之論,人謂堪稱經驗之談,余謂最是無稽之說,謝誦穆也曾對此進行過駁斥,可謂是先得我心。
五、早用血藥亦非動手就錯
葉氏分衛(wèi)氣營血用藥,劃界頗嚴,他說:“衛(wèi)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在衛(wèi)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否則前后不循緩急之法,慮其動手便錯?!卑凑铡暗綒獠趴汕鍤狻敝f,不用說表證用血藥,即氣藥亦不可驟用,但實則不然,桂枝湯之桂、芍,都是,血分藥,吳氏竟以之為《溫病條辨》之首方,這本身就說明了葉吳學說之矛盾。后人批評吳氏用桂枝湯之不妥,主要是指責他以溫治溫,余謂按照葉氏之說,還要批評他早用血藥,背前后不循緩急之訓。但實際上在衛(wèi)分時用了血分藥,不能說是一種過失。傷寒表證可以用血分藥,溫病表證也未必。須忌血分藥,葉氏制訂這一清規(guī)戒律,本身就不符合“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原則,既然見到衛(wèi)分證而知道它將向氣分、營分、血分步步深入,為什么必須“到氣才可清氣”呢?為什么不可以按照見肝治脾的原則,來一個子治其氣,予治其營,不使氣分、營分證出現,在衛(wèi)分時就解決它呢?“姜老治療溫病,不拘泥于‘衛(wèi)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到氣才可清氣’的順應療法,主張先證而治。”⑤這種治療主張,使人很受啟發(fā),但在迷信葉氏學說的人,則是不敢想象的。祝味菊曾說:“醫(yī)之為工,工于救逆,”葉氏學說指導溫熱病的治療,就截斷逆轉來說,效果還不能令人滿意,我們?yōu)槭裁幢仨氋榉湎?,誠惶誠恐,不能越雷池一步呢!推陳致新,不斷捉高療效,是時代發(fā)展提出的要求,我們在理論與實踐二個方面,都須勤加探索,理論上不宜因循守舊,泥于一家之說,臨床上要從實際出發(fā),以避免用藥路子太窄,過去聶云臺治腸傷寒(濕溫),一開始就用大黃血藥,亦有良效。近人“以活血化淤,通里攻下,清熱解毒法治療52例流行性出血熱,全部治愈,特別是早期應用活血化淤藥,具有增加吞噬細胞能力和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活力的作用,對改善微循環(huán),防止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可能有所裨益?!雹捱@些實例,說明溫熱病在早期使用血分藥,也決非是“動手便錯”,相反,明知衛(wèi)將傳氣而不予治氣,心知氣將入血而不先治血,必待氣分證出現始用氣分藥,必待血分證出現才用血分藥,這種治法,尾隨于病變之后而投藥,說者每謂有是證,用是藥,這是辨證論治,實際上并不符合“上工治未病”之原則,故并不真正符合辨證論治的精神。
六、營分受熱不必即撤去氣藥
《溫熱論》“營分受熱,則血液受劫,心神不定,夜甚無寐,或斑點隱隱,即撤去氣藥。如從風熱陷入者,用犀角、竹葉之屬;如從濕熱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參入涼血清熱方中。”這段文字,理論上自相矛盾,臨床上不符實際,根本不足以為訓。若盲目尊信,為之曲釋,恐不免“頭腦蹣跚,不可幾及”之誚。因就《溫熱論》來看,所謂衛(wèi)分藥,是指薄荷牛蒡之屬;所謂氣分藥,是指竹葉、花露之品,所謂營分藥,是指犀角、玄參之類;所謂血分藥,則如生地、丹皮等物(實際上營分、血分藥很難劃分,如葉氏清營,常用生地)。葉氏戒人即撤去氣藥的同時,又教人用竹葉、花露等氣藥,其說之無以自圓,何等的明顯!再則葉氏說“入營猶可透熱轉氣”。所謂“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就是在用清營藥的同時,繼續(xù)使用銀、翹、芩、連等氣分藥,以冀入營之邪熱仍從氣分透出而解。葉氏治熱入營血的神犀丹之所以用了銀花,連翹,黃芩、天花粉等許多氣分藥。吳鞠通治邪熱入營的清營湯之所以也用銀、翹、麥冬、竹葉、黃連等許多的氣分藥,就都是這個道理。如營分受熱,就須即撤去氣藥,請問“入營猶可透熱轉氣”之藥法,何以解釋?何以理解?由上述可見,“透熱轉氣”與“撤去氣藥”二說,實難以并存。再從《臨證指南·溫熱門》的醫(yī)案來看,溫病見營分證者,無論是伏氣自內而發(fā),還是新感從外而入。無論是氣分邪熱初傳入營,還是氣營之熱勢正兩燔,葉氏均不曾撤去氣藥。如毛六十案,病機是溫邪熱入營中,治療用生地、麥冬、杏仁、郁金汁、炒川貝、橘紅,即此一案,已足說明“即撤去氣藥”說,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諸此類案,溫熱門中不少,如馬案為少陰伏邪,治療仍用竹葉、連翹,以冀血中伏邪透熱轉氣,如某案為氣血兩燔,治療用知、膏、竹葉清氣熱,如陳嫗案為營中之熱,治療中也用了連翹、竹葉,茯神、遠志、菖蒲等氣分藥。相反,邪初入營,葉氏有時不用一味營分藥,竟全用清氣藥。如某案,病系春溫,舌絳,營熱有據,但所用之藥如竹葉心、知母,花粉、滑石、生甘草、梨皮等六味,無一屬營分藥。筆者認為:營分受熱,血液受劫之后,不可再單用氣分藥,須顧及營分,酌加清營涼血之晶,這是必要的。而即撤去氣藥,是不必要的。葉氏治是這樣的治,說又是那樣的說,《溫熱論》于尺幅之中,竟常矛盾若是,所以后人懷疑是顧景文憑記錄作《溫證論治》時,已不盡合符葉氏之原意。后人如必欲以《溫熱論》句句為葉氏之本意,則葉氏就不得辭其咎。
七、濕溫無轉瘧之機括
前人在治療溫病濕病過程中,有時碰到原病纏綿棘手,后來偶因病人復患瘧疾,隨著瘧疾的治愈,原病亦瘥。于是誤認為是原病化瘧了。又因瘧疾辨證有屬濕屬溫的,于是便確信濕溫病可以化為瘧疾?!稖責嵴摗贰啊蚱淙栽跉夥?,猶可望其戰(zhàn)汗之門戶,轉瘧之機括。”以及《臨證指南》“溫邪兼雨濕,外搏為瘧?!?瘧門吳案)“此濕溫客氣為瘧”(同書曹案)等這些文字,我們只要結合著看,就不準了解葉氏之觀點。章虛谷認為濕溫病只要展其氣機,用“杏、樸、溫膽之類,辛平甘苦以利升降而轉氣機,開戰(zhàn)汗之門戶,為化瘧之丹頭?!蓖趺嫌⒄J為“轉瘧之機括一言,原指氣機通達,病乃化瘧,則為邪殺也?!憋@然,這樣隨文生訓,都是以訛傳訛。濕溫自是濕溫,瘧疾自是瘧疾,這二種病無互相轉化之可能。具有現代醫(yī)學知識的人,懂得前人這種認識之荒謬,所以現在都采用轉變成瘧狀來解釋,這種措詞上的巧妙變化,說明了后人的認識已比前人正確,也反映出注釋人對葉氏的崇拜。但后人的這種知識,不能說明正是葉氏原文的本意。葉氏說濕溫能轉瘧,章,王等人況濕溫會化瘧,這是前人對疾病的一種錯誤認識,對此不實事求是、明明白白的指出,初學者就難免仍會受其說之影響。故濕溫轉化成瘧之說,實亦《溫熱論》之瑕疵。
八,舌生芒刺,決非皆是上焦熱極
《溫熱論》“又不拘何色,舌上生芒刺者,皆是上焦熱極,當用青布拭冷薄荷水揩之”云云,這段文字,更不可盲目尊信。章虛谷說:“胃無大熱,必無芒剌。”俞根初論六經舌苔,亦以芒刺屬胃熱。吳坤安認為:舌苔白面生燥刺,屬肺經溫邪;如厚黃燥刺,或邊黃中心焦黑起剌,屆陽明胃熱;如鮮紅起刺,為膽火熾,如舌苔焦紫起刺如楊梅狀,是厥陰阡經陽邪熱毒。秦皇士則認為:“凡渴不消水,脈滑不數,亦有舌苔生刺者,多是衷邪挾食,用保和丸加竹瀝,萊菔汁,或梔豉加枳實并效?!睆闹T家經驗來看,舌生芒刺,決非上焦熱極端,葉氏不辨舌苔之色,不察形體脈證,一見舌生芒刺,概以為是上焦熱極,這種認識,是極為片面的。溫熱病舌生芒刺,實際上以屬中焦胃熱居多,若以芒刺舌責之中焦熱極,尚未大誤,今謂皆屬上焦,就大謬。吳鞠通撰《溫病條辨》,在上焦篇不曾提到舌生芒刺,而中焦篇第一條就有“舌苔老黃,甚則黑有芒刺”之證,說明芒剌舌是以中焦胃熱為多見。又中焦篇三五條云:“陽明溫病,下后微熱,舌苔不退者,薄荷末拭之?!眳鞘弦孕录硾鏊罕『赡┦蒙嘀▽嵤潜~氏之教,但葉氏以芒刺舌皆屆上焦,吳氏則以之屬中焦,即此觀之,遵《溫熱論》為最高指導原則而著《溫病條辨》的吳鞠通,也早心識葉氏之誤,只是諱言其失罷了?!稖夭W》對這一條能直率地指出;“臨床辨證,必須結合證侯全面分析,而絕不可一見舌有芒刺,即認為是熱盛所致”,這對指示后學,不力葉說所惑,是有積極意義的。而《中醫(yī)原著選讀》既說“本條是對黃苔的補充說明”,“溫熱病舌苔黃而又見芒剌的,是上焦邪熱盛極?!庇终f“黃苔主里”,“黃厚焦燥起芒刺或中有裂紋者,為陽明府實。”就不免有隨文曲釋,自相矛盾之嫌了。
結語:葉氏的創(chuàng)新精神是可貴的,《溫熱論》有其一定的學術價值,這亦不可否定,但它畢竟不是沒有瑕疵的天書。對古人著作,我們的原則是批判地繼承,但歷來注《溫熱論》之諸家,從來不言書中之失,這樣,客觀上成了全盤吸收,甚至可以說是囫圇吞棗了,又由于統一教材等原因,使揚稗之作,殊難得見,故略論其八失如上。
參考文獻:
①南京中醫(yī)學院主編,《溫病學》(全國高等醫(yī)藥院校試用教材)
②時逸人,《中醫(yī)傷寒與溫病》,上海科技出版社,1958年。
⑧同②
④金壽山,《溫熱論新編》,上??萍汲霭嫔?,1960年。
⑤貝潤浦等,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3年1期,16頁。
⑥轉引自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1年,7期,19頁。
再駁“溫邪上受等十二字為溫病提綱”說
《溫熱論》首文“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zhèn)餍陌笔?,姜春華教授說“是指一病而言,葉氏在醫(yī)案中并說邪從口鼻而入,后人競以此十二字為—切溫病提綱,錯在后人。”①但作為全國高等醫(yī)藥院校統一教材的《溫病學》,卻認為“溫邪外侵,必先犯肺而出現肺衛(wèi)衷證”,“本條為論證溫病證治的總綱?!倍f相背,是非未定,若不深究,初學不知適從,后人見之眩目,不利于中醫(yī)學術之發(fā)展,故本文擬再加剖析,以補上文論述之過簡。
一,不是一切溫病提綱
前人一般將溫病分為新感、伏氣兩大類,近人亦多宗是說。葉氏對伏氣說也不否定,如《臨證指南》溫熱門楊案曰“伏邪發(fā)熱”、馬案曰“少陰伏邪”、黃案曰“體虛溫邪內伏”,又暑門范案曰“伏暑阻其氣分”,池案曰“伏暑至深秋而發(fā)”、又如《幼科·伏氣篇》云:“春溫一證,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內伏,藏于少陰?!奔创苏?,十二字決非指一切溫病言,否則,葉氏何以云春溫“以黃芩湯為主方,苦寒直清里熱,熱伏于陰,苦味堅陰,乃正治也,知溫邪忌散,不與暴感門同法。"②伏氣溫病當苦寒直清里熱,不與暴感同法,葉氏說的何等明白,不知后人何以竟以此為一切溫病提綱?試觀葉派中人,亦多不如此認識,如華岫云即說:“春溫冬時伏寒藏于少陰,遇春時溫氣而發(fā),非必上受之邪也。則此所論溫邪,乃是風溫濕溫之由于外感者也?!彼缯绿摴取⑼趺嫌⒁约敖t金壽山等,也都是這個看法,唯有吳鞠通始作此種謬解,《溫病條辨·上焦篇》開宗明義就說,“溫病者,有風溫,有溫熱、有溫疫、有溫毒、有暑溫、有濕溫、有秋燥、有冬溫,有溫瘧?!薄胺膊卣?,始于上焦,在乎太陰?!焙笕瞬槐?,踵其訛誤,遂以之為一切溫病提綱,吳氏作俑,流毒甚廣。
二、也不能作新感溫病提綱
葉派所說之溫病,包括甚廣,即吳氏所論,已有九種。其中風溫、暑溫,濕溫等都是新感溫病。葉氏說:“夏暑發(fā)自陽明”,即此一語,已足說明葉氏本人并不認為“溫邪外侵,必先犯肺而出現肺衛(wèi)表證”的。再如濕溫,其初起的病變中心,就在脾胃,即使有表證,亦如薛生白所云,“所云表者,乃太陰(筆者按:指足太陰)陽明之表,而非太陽之表,太陰之表四肢也”,脾主四肢,故巳太陰表證有四肢倦怠證,它不同于手太陰之表,故濕溫病亦不得以首先犯肺為提綱。但由于葉氏將溫病、風溫,濕溫混在一起講,故華岫云等人都誤以為邪,從口鼻而入的溫病,必定首先犯肺,實則風溫等肺系疾病從鼻而犯肺,濕溫等胃系疾病從口而犯胃,入肺入胃,分明二途。故葉氏“挾濕加蘆根、滑石之流”云云,如指肺系疾病巾的溫邪挾濕證言,則首文十二字尚屬無誤,無奈葉氏“濕溫病大便溏為未盡”等文確是指濕溫病言,故葉氏不得辭其咎。再從《臨證指南》中“口鼻受寒暄不正之氣,過募原,擾胃系”③“穢暑吸入,內結募原”④等這些活來看,說明葉氏奉不否定外邪從口鼻吸受,亦有不先犯肺,而走中道經募原直擾胃系,;或結于募原的,未悉何以在《溫熱論》起首又云“首先犯肺”?怪不得謝涌穆說:“所謂溫熱論者,……有自相矛盾者,有混雜不清者,凌亂支理,不可卒讀?!雹蒿@然,時逸人關于溫熱病“不得以首先犯肺,以印定后人眼目,”⑧等論述,觀點是正確的。吳鞠通“固執(zhí)其說,致有理論與實際脫節(jié)的舛誤”我們不應再踵其誤。
三、可以作呼吸器病提綱
《溫熱論》至少是包括了二種病(即風溫和濕溫),如果不完全否定十二字有綱領性意義,則姜老“指一病而言”之說也不能成立。如果“指一病而言”之說成立,則十二宇就不存在任何綱領性意義。筆者認為:從《臨證指南醫(yī)案》來看,“上受,犯肺”說作為呼吸器病提綱,這樣說是可以成立的,如溫熱門謝案曰:“溫邪上受,內入乎肺”,丁案曰:以口鼻吸入熱穢,肺先受邪",王案曰:“吸入溫邪,鼻通肺絡,逆?zhèn)餍陌j中,震動君主”,褚案曰:“溫邪中自口鼻,始而入肺為咳喘,繼傳膻中則嗆血”,又如風溫門葉案曰:“風溫入肺,肺氣不通,熱漸內郁”,郭案曰;“風溫入肺,氣不肯降”,某案曰:“風溫從上而入,風屬陽,溫化熱,上焦進肺,肺氣不得舒轉”,又如暑門姚案曰:“暑濕熱氣,始由肺受",陳四五案曰:“暑濕傷氣,肺先受病”,王案曰:“暑風熱氣入肺,”又如咳嗽門陸案曰;“秋暑燥氣上受,先干于肺”,諸此類案,不勝枚舉,詳其癥狀,大都屬呼吸器病,故彼十二字,不妨作呼吸器病提綱視之。然就病論,上述例案中,已有風溫、溫熱、冬溫、暑病、燥病等五六種之多(從中醫(yī)辨病角度說,這都是些不同的病),故彼十二字似不必以“單指一病言刀說來局限其范圍?!稖夭l辨·上焦篇》第二條,如果作為呼吸器病的提綱提出,原也是可以的,但由于葉氏在《溫熱論》中,與濕溫混在一起講,吳氏不加辨正,反隨意擴大,所以到后來竟產生了“溫邪初起,必先犯肺”的誤解。
四、究竟做不來溫病提綱
呼吸器病,不一定就是溫病。吳鞠通說:“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辛涼輕劑桑菊飲主之?!眳鞘献员嬲f此“系小病”,這個小病,究其實,就是傷風。葉吳以前之醫(yī)著,如《金匱鉤玄》,《明醫(yī)指掌》,《景岳全書》等之中,都載此病,陸九芝說傷風無傳變。此病約定俗成,名為傷風,或稱感冒,從不曾與溫病相濫,但一到葉吳手中,此病之辨證屬于風熱者,竟一變而成了溫病。章太炎曾對這種做法,提出過批評,章氏說:“夫病之治療,古今或容有異,若以病狀定病名,此不能違古而妄更,葉吳之所謂濕溫,可謂懸牛頭,賣馬脯矣?!狈Q傷風為風溫,是更為明顯的懸牛頭,賣馬脯,名不符實了。風溫的癥狀,《傷寒論》中早有描述,但經葉吳一移,名實就混淆了。又如肺脹,仲景列于《金匱要略·肺癰肺痿咳嗽上氣病篇》,原屬雜病,但經葉氏之后,竟變成了理所當然的溫病,其移亦始于葉氏,溫熱門“龔襁褓吸入溫邪,釀成肺脹危證。蘆根,桃仁、苡仁、冬瓜子”此案即是明證,惟仲景以葦莖湯治肺癰,葉氏以之治肺脹,這又是一移。后世將傷風感冒、肺痹、肺脹,肺癰等呼吸器病統隸于溫病,作俑者即是葉氏。吳鞠通之后,更將治呼吸器病的一些藥法,移作為一切溫病初起之治法,這使中醫(yī)對溫病的處理,技術上退化不少。葉吳這樣子的亂移,決不能看作是事物發(fā)展的必然,而實是人們認識事物必然規(guī)律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混亂,否則,痙、濕、暍也罷,百合、狐惑,陰陽毒也罷,這一切原有別于溫病的雜病,我們只要根據病從熱化的證型,豈不統統可以冠以溫病之名?如果認為不宜作這樣的亂移,則傷風,肺脹這一些呼吸系病,俱不得棍稱為溫病,而這樣一來,得出如下結論,順理成章,十分自然,即:十二字雖不妨視為部分呼吸器病(因不能統風寒感冒、肺飲等在內)的提綱,而究竟做不來溫病之提綱。細察葉氏所謂溫邪犯肺的一些醫(yī)案,雖命名有風溫,冬溫,溫熱,燥病等種種之不同,究其實大多是發(fā)于四時的傷風,肺脹,肺癰,肺痹之類。如細析源流,明察溫病本義,不承認這些病為溫病,則一部《溫熱論》,開首就已大謬不然。所以謝誦穆說:“溫病名實之淆亂,葉天士為禍首?!敝x氏認為:“從溫病學說思想之變遷上考察,所謂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之溫病,確是節(jié)外生枝,中途平空闌入,溫病之涵義,本己復雜,再闌入此漠不相關之溫病,益令名實混淆,故并無闌入之必要?!薄氨痉菧夭?,中途闌入,不應冒溫病之名?!雹呓藢⒅x氏這些分析入理的議論,詆為復古之論,是極不妥當的。
五、提綱說副作用不小
薄荷、牛蒡、桑葉、菊花、桔梗,杏仁,豆豉、豆卷、象貝、蘆根、銀花,連翹等這一類藥物,酌用于風熱感冒,很是合適,銀翹散,桑菊飲等這一類方劑,用于治療傷風、喉蛾等病,也很可取。葉吳等人,用這樣的藥,治這樣的病,無可非議。但按照提綱之說,“初用辛涼輕劑",成了一切溫病初起的治療常規(guī),故學葉派的人,肺脹(相當于肺炎),肺痹(相當于大葉性肺炎)之類不必說,即濕溫(相當于腸傷寒),暑痙(相當于“腦炎”)以及稻熱病(相當于“鉤螺”)、瘧疾等,亦每用這些治肺的方藥來治療,還美其名曰異病同治,有是證用是藥,這樣,與肺無關之病不必說,即肺脹、肺痹等病,辛涼輕淡,實亦屬治術之下駟。章太炎認為仲景治肺脹用越婢加半夏湯,比葉派藥法來的有力量。姜春華老說近人用魚腥草、鴨跖草之類治大葉性肺炎比葉派用藥合理,這些講法都是合乎事實的。葉氏對伏氣溫病也懂得一開始就應該用苦寒直請里熱為主(據何廉臣經驗:溫病伏氣多,新感少),而近人為提綱說所惑,卻認為“極輕清極平淡者,取效更捷”。實際上,“乙腦”、“流腦”,“鉤螺”、“腸傷寒”、“出血熱”等真正的溫熱病,如立法輕淡,用上述方藥去治療,而欲冀截斷逆轉,即不算椽木以求魚,亦無異杯水而車薪。溫病原非指傷風、肺脹之類,其發(fā)病大都熱度較高,故陸九芝贊同“陽明為成溫之藪”之說,陸氏等之所以激烈抨擊葉吳之學,關鍵就在學葉氏的人竟每以治肺之藥治與肺無關之病。陸氏以葛根芩連湯等治胃之藥治胃系之溫病,當然比用治肺方藥治胃系溫病為合理。“只須辛涼輕劑,其病立愈”的,只不過是傷風感冒,輕證肺脹之類,原非胃系溫病。而辛涼散風、甘淡驅濕,病仍不解,“遽入心包,為一場大病,以致于死”的,則決非傷風感冒,輕證肺脹等此類病。病非此類病,藥用此類藥,實際上等于不治,當然防入營而即入營,防入血而即動血,逆?zhèn)餍陌?,動風發(fā)痙,心識其變,所料皆中,但疾病按其規(guī)律,仍步步深入發(fā)展,所以陸九芝說:“然則用輕劑,而液受劫者,輕劑不可用矣?!边@些批評意見,顯然是正確的,但近人從陸氏對葉派藥法的這些批評中,反而引伸出這樣的結論——“說明了葉派這一治療學思想的科學性和生命力?!雹噙@實在令人愕然。
結語:溫熱病并不都“必先犯肺”?!澳X炎”等急性熱病,昏迷詀妄很常見,葉派說這是“逆入心包”,然實則多屬熱盛蒸腦。傷風、肺脹等病確乎是“首先犯肺”,但只要稍用些能治病的藥,又決然不致“逆入心包”,此所以陸九芝強調“胃病有神昏肺病無神昏”⑨。因此,彼十二字決不能說成是溫病之總綱,前八字是指部分呼吸器病言,與后四字實際上并不具有緊密之聯系。
參考文獻
①姜春華:葉天士的溫病,雜病的理論與治療,中醫(yī)雜志(8):8,1978。
②《增補臨證指南醫(yī)案·幼科·伏氣》,龍文書局石印。
⑧同②卷三溫熱門華五五案
④同②卷三暑門某三三案
⑤謝誦穆:《溫病論衡》,知行出版社。
⑥時逸人:《中醫(yī)傷寒與溫病》,上??萍汲霭嫔纾?958
⑦同⑤
⑧楊宇:陸九芝用葛根芩連湯治濕溫芻議,陜西中醫(yī)(2):3,1983。
⑨陸九芝:《世補齋醫(yī)書·前集上》
“夏暑發(fā)自陽明”質疑
“夏暑發(fā)自陽明”是葉天士提出的著名論點,后世咸宗之,如《溫病學》說:“暑為火熱之氣,傳變迅速,故其侵犯人體,多徑入氣分而無衛(wèi)分過程,所以初起即見高熱煩渴,汗多等熱盛陽明氣分證候。葉天士說;‘夏暑發(fā)自陽明?!锤爬ㄖ赋隽吮静“l(fā)病的特點。"①余謂此說以偏概全,大可商酌,現質疑如次:
一、與仲景學說相背
仲景論暑,其一曰:“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褐也?!逼涠唬骸疤栔袝⒄撸l(fā)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fā)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fā)熱甚,數下之則淋甚?!逼淙唬骸疤栔袝⒄?,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亦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觀此可知;仲景認為,暑邪傷人,從太陽始。后之注《傷寒論》者,觀點大多同此,如張隱庵說:上“三節(jié),皆暍傷太陽。暍者暑也,暑為熱邪,故云太陽中熱者,暍是也?!雹谏蛎髯谡f:“此言正暑病也,邪之傷人,無有不從皮毛而入,故曰太陽中熱。”③吳謙說:“中暑熱病,亦由太陽表入,故曰太陽中熱者,暍是也。”①他如成無己、方有執(zhí)、程林等注家,其釋亦不離乎太陽。葉氏可能是因《金匱·痙濕暍病篇》,見仲景治太陽中熱,主以白虎加人參湯,遂有“夏暑發(fā)自陽明,古人以白虎湯為主方”之說,實則自虎為陽明病之主刑,并非陽明病之專藥(此筆者另有專文),若不明此義,竟因此而遂謂仲景以夏暑發(fā)自陽明,則是置仲景論暑三條俱云太陽之明文于不顧了。顯然,仲景以夏暑先傷太陽,葉氏以夏暑發(fā)自陽明,二說相背。
二、與諸家經驗不合
不少醫(yī)家認為:夏暑發(fā)自手少陰,如戴思恭說:“暑先入心者,心屬南方離火,暑氣所入,各從其類也?!雹荜悷o擇認為暑傷五臟證各不同,但傷心居多,他說:“夫暑,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臟為心,故暑喜歸心?!雹尥蹩咸谜f;“張氏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其風寒濕者,皆地之氣,系濁邪,所以俱中足經。唯暑乃天之氣,系清邪,所以中手少陰心經也"⑦他如《澹寮方》、《醫(yī)方大成》、《永類鈐方》、《百病治法》、《濟生方》等古籍中,亦均有“暑之中人,先著于心?!雹嗟日撌觥S忠蚴疃鄪A濕,故一般主張:“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雹嵬趺嫌①澩鲜鲇^點,也說“暑是火邪,心為火臟,邪易入之,故治中暑者,必以清心之藥為君。"⑩
另有不少醫(yī)家認為:夏暑發(fā)自手太陰,如陳修園說:“暑傷氣,初感即發(fā),其邪在肺?!雹虾瘟颊f:“暑氣從鼻吸入,必先犯肺。"⑿邵仙根說:“暑從口鼻吸受,先入于肺?!雹褏蔷贤ㄕJ為;“暑兼濕熱,偏于暑之熱者為暑溫,多手太陰證而宜清,偏于暑之濕者為濕溫,多足太陰證而宜溫。”所以他標暑溫之大綱說:“形似傷寒,但右脈洪大而數,左脈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溫,在手太陰,白虎湯主之,脈芤甚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⑩(此為白虎非陽明病專劑之一證)。此外,如秦笛橋等人,亦均有“暑之偏于熱者,多手太陰證”⑩之類的論述。
以上諸家,意見雖有分歧,但在暑邪先傷上焦這一點上,認識是一致的,而陽明屬之中焦,即此可見葉說與諸家經驗不合。
三、與臨床實踐不符
觀歷代名醫(yī)醫(yī)案,夏暑不但發(fā)于手太陰者不少,且有發(fā)于足厥陰等經者,發(fā)自陽明的,實僅為暑邪發(fā)病之一端,決不能概言是暑邪發(fā)病之大體,此即《臨證指南醫(yī)案》亦如此,現舉數案以證之:
1·葉天士治龔六十案云:暑必夾濕,二者皆傷氣分,從鼻吸而受,必先犯肺,乃上焦病,治法以辛涼微苦,氣分上焦廓清則愈,惜乎專以陶書六經看病,仍是與風寒先表后里之藥,致邪在上漫延、結錮四十余日不解,非初受六經,不須再辨其謬。經云,病自上受者,治其上,援引經義以論治病,非邪僻也,宗河間法。杏仁、栝蔞皮、半夏、姜汁、白蔻仁、石膏、知母、竹瀝,秋露水煎。⑩
按:從《臨證指南醫(yī)案》來看,葉氏治暑病,多有“暑熱濕氣,始由肺受”等語。其治案多屬暑邪入中手太陰之證,此案即其一。此案暑邪久延,仍在上焦肺經,故以知母、石膏等清手太陰之熱,用竹瀝,半夏等化其夾雜之濕,并用杏仁、蔻仁等宣展氣機,以利于散郁火,化痰濁,藥法理路較清晰。吳塘之標暑溫大綱,即是從此等治案來。然不知葉氏何以于著書時偏云“夏暑發(fā)自陽明,”,若云白虎為陽明經藥,用白虎滌暑,必屬之暑熱已熾,則此案何以又云邪在上焦漫延。即此觀之,其理論與實踐有矛盾,亦明矣!
2·吳鞠通治王某案云:暑傷二太陰,手太陰之證為多,一以化肺氣為主。飛滑石八錢,連翹三錢,白通草一錢,杏仁泥五錢,金銀花三錢,白扁豆花一枝,生米仁五錢,厚樸三錢,鮮荷葉(去蒂)一張,藿香葉一錢,白蔻仁(連皮)二錢。煮二杯,分二次服。今晚明早各一帖。⑩
按:吳氏認為暑邪先傷肺經,初病用藥,忌犯中下,他說:“若黃連甘草,純然里藥,暑病初起,且不必用,恐引邪深入,故易以連翹、銀花,取其辛涼達肺經之表,純從外走,不必走中也。"⑩此案治法,正是這種治療主張的反映?!肚宕t(yī)醫(yī)案精華·秦笛橋醫(yī)案》暑證第一案以及《重訂全國名醫(yī)驗案類編·暑淫病案》高絲云治魏國安案等案的藥法,與之大體相同,此等類案,古籍中俯拾可見,說明夏暑發(fā)自手太陰者,確乎不少。
3·何拯華治王姓婦中暑案云:素因血虛旰熱,外因猝中暑風,一起即頭獨搖,手足麻木,甚則痹瘋,不能起立,立即暈倒,脈弦小數,舌紅兼紫,脈證合參,此暑風直中肝經,治從張畹香成方加減。鮮生地六錢,當歸身一錢,宣木瓜一錢,白蒺藜二錢,碧玉散三錢(荷葉包,刺孔),鮮荷葉梗七寸,連芽桑枝二尺,⑩
按:明·龔信說:夫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齒而入,傷心包絡之經。其脈虛,或浮大而散,或弦細芤遲:其外證頭疼身熱,口干煩渴,面垢自汗,倦怠少氣,背寒惡熱,甚者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肝邪獨旺,以致抽搐不省人事。⑩此案病機,正是屬此。諸此類案,足證暑邪傷人,發(fā)自何經,每隨人體質狀況而異,故辨證決不可拘泥發(fā)自陽明之說,顧今人竟以暑入陽明為暑溫之本病,則上述類案又當為暑溫之何證?即此觀之,執(zhí)暑入陽明之一端以概其余,是值得商榷的。
結語:1.暑為六淫之一,其傷人為病,不外新感伏邪二種,新感者稱暑溫,伏邪者稱伏暑,伏暑稱之發(fā),醫(yī)家并不以陽明一經局限之,而暑溫一證,反好引“發(fā)自陽明”之說。殊不知此說不獨與葉氏“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說自相矛盾,且核稽治案,不合實際,故今予駁正之。
2.“中暑無問表里,通宜白虎”之說,本不足以為訓,若吾人學而不思,拾前人糟粕而張大其言,誤以為夏暑必發(fā)自陽明,“一概襲用成方”“但清其內,不解其外”,若是而誤治,則誠如喻昌所云:此“醫(yī)之罪也?!?br>
參考文獻
①南京中醫(yī)學院主編,《溫病學》(全國高等醫(yī)藥院校試用教材),上??萍汲霭嫔?,1981
②張隱庵,《傷寒集注》
⑧丹波元堅等,《金匱玉函要略輯義》,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3
④吳謙等,《醫(yī)宗金鑒·傷寒論注》,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9
⑤戴思恭,《證治要訣》
⑥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3
⑦王肯堂,《證治準繩》
⑧轉引自《醫(yī)方類聚》
⑨王綸,《明醫(yī)雜著》
⑩王孟英,《溫熱經緯》
⑩徐衡之等,《宋元明清名醫(yī)類案·陳修園醫(yī)案》,國醫(yī)印書館
⑩何廉臣,《重訂全國名醫(yī)驗案類編》,上??萍汲霭嫔纾?982
⑩吳坤安,《傷寒指掌·卷四暑證》,上??萍汲霭嫔?,198
0·i:1··吳鞠通,《溫病條辨·上焦篇》,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8
⑩秦伯末,《清代名醫(yī)醫(yī)案精華·秦笛橋醫(yī)案》,上??萍汲霭嫔?,1981
⑩華岫云等,《臨證指南醫(yī)案·暑》,龍文書局
⑩吳瑭,《吳鞠通醫(yī)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1
⑩同⒁@
⑩同⑩
⑩轉引自《古今圖書集成醫(yī)部全錄》
吳鞠通論治上犯中藥殊多矛盾
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崇拜者捧之為經典。實則此書理論上殊多矛盾,吾人當明辨其瑕瑜而決不可盲從?,F就其有關治上犯中藥禁的論述,作為舉例如次;
吳氏認為:凡病溫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陰。治上焦如羽,非軒不舉。故治溫病初起,宜純然清肅上焦,不犯中下。而治上犯中,是為溫病初起用藥之大禁。這種觀點,在下引文字中可得到具體的反映。
《溫病條辨·吳又可禁黃連》中說:“余用普濟消毒飲于溫病初起,必去芩,連,畏其入里而犯中下焦也。"同書上焦篇十八條自辨中也說:“去黃芩、黃連者,芩連里藥也,病初起未至中焦,不得先用里藥,故犯中焦也?!鄙辖蛊臈l自辨中又說:“黃連甘草,純然里藥,暑病初起,且不必用,恐引邪深入?!本贤▽τ挚捎眠_原飲治溫疫,曾多次給予批評,主要也是嫌其治上犯中,如上焦篇四條銀翹散方論中說:“蓋其方中首用檳榔,草果,厚樸為君:夫檳榔,子之堅者也,諸子皆降,檳榔苦辛而溫,體重而堅,由中走下,直達肛門,中下焦藥也,草果亦子也,其氣臭烈大熱,其味苦,太陰脾經之劫藥也,厚樸苦溫,亦中焦藥也。豈有上焦溫病,首用中下焦苦溫雄烈劫奪之品,先劫少陰津液之理!知母、黃芩,亦皆中焦苦燥里藥,豈可用乎?”按照上引的一些論述,黃芩、黃連,甘草,厚樸,知母等俱當列為治上犯中的禁藥,應當說是沒有疑問的了。然而,吳氏治太陰風溫,溫熱,溫疫、冬溫,初起惡風寒者,主以桂枝湯(方中大棗亦是中焦藥),但熱不惡寒而渴者,主以銀翹散,此二方都有甘草,吳氏治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主以桑菊飲,脈浮洪,舌黃,渴甚,大汗,面赤,惡熱者,主以白虎湯,此二方亦俱有甘草,白虎湯尚有知母。又吳氏用普濟消毒飲之所以必去芩、連,是以其系里藥,嫌其犯中,恐引邪深入,然甘草亦“純然里藥”卻是不去。我們只要略翻閱一下上焦篇,就可發(fā)現,用甘草之方很多,如清絡飲原方無甘草,但吳氏治手太陰暑溫,但咳無痰,咳聲清高者,不但特意加甘草,而且加知母。吳氏不拘經限藥,將治陽明病之主劑白虎湯用于治療手太陰溫病,這是可以的,但如果說甘草知母是治上犯中藥,就不該用了。
關于黃芩,吳氏在中焦篇九九條自辨中說:“黃連、黃柏,但走中下,黃芩則走中上,蓋黃芩手足陽明,手太陰藥也。”又吳氏治肺瘧,主以杏仁湯,認為:“瘧邪始受在肺,逆?zhèn)餍陌j?!薄胺委懀懼翜\者。肺瘧雖云易解,稍緩則深,最忌用冶瘧印板俗例之小柴胡湯,蓋肺去少陽半表半里之界尚遠,不得引邪深入也。"然而杏仁湯方中卻有黃芩、滑石、茯苓塊,后二者是否系上焦藥姑置不論,黃芩是吳氏明文說過“病初起未至中焦,不得先用”的里藥,何以又用之?又吳氏治史男號溫案初診曰:“右脈洪大無倫,暑傷手太陰,有逆?zhèn)餍陌畡荩侍?,煩躁不寧,時有詀語,身熱且嘔,議兩清心營肺衛(wèi)之熱。川連一錢、知母一錢,藿香梗一錢、竹葉一錢、丹皮一錢,生甘草八分,日二帖?!雹俅税覆≡谏辖剐姆?,其所用藿梗、丹皮是否上焦藥亦不妨姑置不論,若黃連但走中下,甘草純然里藥,知母亦中焦藥,又何以俱用之?
又下焦篇二十條下曰:“犀角味咸,入下焦血分?!毕堑攸S湯之地黃入腎經,白芍、丹皮入肝經,俱系下焦藥。然犀角地黃湯卻用于上焦病而不忌。諸此之類,毋用多舉,總之,吳氏忽而說黃芩是里藥,有犯中之弊,上焦病初起不可用;忽而又說黃芩是手太陰藥,并用于肺瘧,手太陰暑溫等上焦病。忽而況厚樸是中焦藥,批評又可用厚樸于溫病初起是治上犯中,忽而自己又用厚樸治手太陰暑溫,說:“厚樸皮也,雖走中焦,究竟肺主皮毛,以皮從皮,不為治上犯中?!焙龆f黃連、甘草,純然里藥,忽而又用于治上焦溫病。其自相矛盾若此,吾真不知其何以自圓。
參考文獻
①吳瑭,《吳鞠通醫(yī)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1
略評吳鞠通“寒溫始終不同”的觀點
《溫病條辨》說;“傷寒由毛竅而入,自下而上,始足太陽。足太陽膀胱屬水,寒即水之氣,同類相從,故病始于此。治法必以仲景六經次傳為祖法。溫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陰。太陰金也,溫者火之氣,風者火之母,火未有不克金者,故病始于此,必從河間三焦定論?!边@就是說:傷寒是感受寒邪而致,溫病是感受溫邪而致,二者在病因上有不同;傷寒始于足經,自下而上,溫病始于手經,從上而下,二者在病理上也有不同,傷寒分證,必按六經定法,溫病分證,必從三焦定論,二者在辨證上也是有不同,既然病因、病理、辨證等方面都不同,治療自然亦不同。鞠通認為上述種種之不同,不是初異后同,而是始終對立。所以,他在中焦篇,仍然強調“彼此對勘”。我們知道,仲景治陽明病,主以白虎承氣。鞠通治陽明病,也用白虎承氣。在傷寒化熱,傳入陽明之后,實際上已沒有什么寒溫之不同了。但鞠通不承認這一事實,認為仲景之運用白虎承氣,是治傷寒,而他的運用白虎承氣,是治溫病,他說:“傷寒傷人身之陽,故喜辛溫甘溫苦熱,以救其陽;溫病傷人身之陰,故喜辛涼甘寒甘咸,以-救其陰?!彼麨榱苏f明陽明病階段仍有這種區(qū)別,所以特地減少大承氣湯中厚樸的劑量,并加注指出:“厚樸分量不似《傷寒論》中重用者,治溫與治寒不同,畏其燥也?!本贤ú坏J為在到了同樣用大承氣湯治療陽明腑實證的時候,仍有“治寒治溫之不同”(厚樸溫燥,鞠通認為治傷寒之陽明腑實可以重用,治溫病之陽明腑實則不可重用),而且,在外感熱病到了末期,邪入少陰,出現癸水受傷,脈見結代的時候,仍有寒溫;之不同,所以他說:治溫病之運用復脈湯,應當“去參、桂,姜、棗之補陽,加白芍收三陰之陰,故云加減復脈湯。在仲景當日,治傷于寒者之結代,白有取于參、桂、姜,棗,復脈中之陽,今治傷于溫者之陽亢陰竭,不得再補其陽也?!本贤ㄖ灾萍訙p復脈湯一方,并減少大承氣湯中厚樸之用量,其目的都是為了區(qū)別寒溫之異治,這種做法,充分地反映出了他“寒溫始終不同”的觀點。
鞠通在《溫病條辨》中,曾多次提及《傷寒六書》,加以抨擊,實際上對寒溫異同的看法,陶節(jié)庵到是對的,而“寒溫始終不同”的觀點,到是錯的。陶氏認為:寒溫之異,在表證不在里證。他說:“春分后,夏至前,不惡寒而渴者為溫病,用辛涼之藥微發(fā)汗。里證見者,用寒涼之藥急攻下。切不可誤汗誤下,當須識此。表證不與正傷寒同治,里證同。”“夏至后有頭疼發(fā)熱不惡寒而渴者,為溫病,愈加熱者為熱病,止用辛涼之藥解肌,不宜大汗。里證見,急攻下。表證不與正傷寒同治,里證同。”“立秋后霜降前,有頭痛發(fā)熱不惡寒,身體痛小便短者,為溫病,亦用辛涼之藥,亦不宜汗。里證見者,宜攻下。表證不與正傷寒同治。"這是具有一定見地的?!跗鹨姳碜C時,宜辛溫解表;溫病初起見表證時,宜辛涼解肌。所以陶氏說溫病表證不與正傷寒同治,寒溫二派對這一點很少異議。但對里證是否亦與正傷寒同治,則鞠通與陶氏之見解,是有出入的。實際上,傷寒由太陽而傳入陽明,表證罷而里證見,這時與溫病不見表證而只見陽明里證者,病機實無二歧,故陶氏溫病里證治法與傷寒同的說法是正確的。這一觀點,連章虛谷及金壽山氏都表贊同,章氏說:“溫病初起,治法與傷寒迥異。傷寒傳里,變?yōu)闊嵝?,則治法與溫病大同?!苯鹗弦舱f:“傷寒與溫病治法之異,主要在初起見表證時?!彼裕贤ā昂疁厥冀K不同”的觀點,是難以令人茍同的。
鞠通為了人為地將寒溫始終相對立,著書好寒溫對峙立論,在《溫病條辨·凡例》中,他說:“《傷寒論》六經由表入里,由淺及深,須橫看。本論論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淺入深,須豎看,與《傷寒論》為對待文字,有一縱一橫之妙。”實際上也未必。我們知道,《傷寒論》的陽明病,有太陽陽明,少陽陽明,正陽陽明之不同,所謂正陽陽明,就是陽明本經自病。而溫病的陽明病,也不一定都是先從太陰肺經傳來的,如鞠通最崇拜的葉天士,就說“夏暑發(fā)自陽明”。鞠通自己也說有“濕熱受自口鼻,由募原直走中道”的。所以,同樣的外感熱病,同樣的發(fā)自陽明,同樣的以白虎承氣為主方,在這種無不同可分處,硬分出寒溫異治之不同來,實在是毫無意義的。
鞠通之誤,誤在不知傷寒六經,須分傳中。須知所傳俱熱、所中俱寒,如果說陽明中寒證以及寒邪直中少陰諸證,與溫病的陽明證、少陰證,要對看,在這一基礎上,說:“傷寒傷人身之陽,故喜辛溫甘溫苦熱,以救其陽,溫病傷人身之陰,故喜辛涼甘寒甘咸,以救其陰。”則自無可議。然鞠通不分傳中,認為六經諸證,病即熱化,邪仍屬寒,在到了同樣用大承氣湯的時候,仍寒溫對勘,并減輕厚樸用量以示寒溫之異治,這種做法,純系人為,不合事實。明乎此,則于少陰溫病、邪退正虛、脈見結代而需要運用復脈湯時,是否必須去掉參、桂、姜、棗,實大可不必受“寒溫始終不同”觀念之束縛。須知陰陽有互根之理,熱病后期,在邪退正虛,脈見結代之際,心之陰陽每二不足,故仲景復脈,養(yǎng)陰養(yǎng)陽;兩不偏廢。當然,鞠通之加減復脈湯,對于陰傷偏多,并有余熱虛熱者,酌加知母之類,固亦合適。但若謂原系傷寒,故復脈可用參、桂、姜、棗,原系溫病,用復脈即當去此,則大謬。至于鞠通治傷于溫者之陽亢陰竭,在熱邪尚盛之際,不用大補陰丸,滋陰地黃丸諸法而竟投加減復脈湯之純補,亦未免過泥養(yǎng)陰敵陽,壯水制火之說。然凡此之類,以其不關本文論旨,且書中瑕疵極多,本難數紙可盡,余有感于此,已另著《溫病條辨百誤》以詳駁之,故此處僅因論復脈而順及之,不復多作詳述。
略評“復脈為熱邪劫陰之總司”
《溫病條辨。下焦篇》第八條說;“熱邪深入,或在少陰,或在厥陰,均宜復脈。”在此條自注中,吳氏又說:“復脈為熱邪劫陰之總司?!边@種“以補陰之品,為退熱之用”的薊法,是否合理?筆者有二點不同意見。
一,正未大虛,不宜純補
鞠通之復脈,從《傷寒論》之復脈湯加減而來,由炙甘草、干地黃、白芍、麥冬、阿膠,麻仁等六味藥組成,故又名加減復脈湯。從此方藥物來分析,屬陰柔滋膩之純補法。純補法在陰竭陽脫、元氣將離之際,復陰挽陽、留人治病,固為中醫(yī)救治急證之一法。但在一般正邪分爭、正未大虛的情況下,總以祛邪扶正、邪正兼顧為合適。然鞠通則否,他不但對誤表損傷津液者(這種情況大多發(fā)生在溫病初期)主以復脈,對勞倦內傷而感溫病者亦主以復脈,甚至對“脈尚躁盛,邪固不為藥衰,正氣亦尚能與邪氣分爭”者,亦“重予復脈”,這種認為只要“扶正以敵邪,正勝邪自卻”的觀點,正如趙晴初所說,是一種“君子滿座,小人自無容身之地”的迂腐觀點。聶久吾說:“予壬辰春初,在京會試,天寒夜坐久,感寒頭痛,服疏散藥未經出汗,其頭痛數日不止,卻無他證?;蛑^感寒甚輕,已五六日,豈復有外邪,殆勞神內虛,理宜補之,勸服補中益氣湯二劑,不知外邪未散、補藥助邪為害,遂至神氣漸昏,飲食少進,晚間呃逆不止,如是者數日,乃延醫(yī),用前胡、桔梗,貝母,麥冬,連翹,香附、廣陳皮,甘草,數劑而愈。予生平少病,茲外感未清,而輕用補,身受其害若此。因悟外感內傷,并外感兼內傷,與內傷挾外感諸治,蓋原于此,因述之,以志折肱之意云”(魏玉璜根據此案用藥,認為是溫病,故收載于《續(xù)名醫(yī)類案》溫病門)。今結合這一醫(yī)案醫(yī)話來分析鞠通運用復脈之主張,其過泥扶正卻邪、養(yǎng)陰敵陽之說,運用純補法失之于濫,這一點是不難看出的。故余謂在體虛感邪,誤表傷津,及熱邪劫陰等情況下,若欲用復脈湯,總以與祛邪之品適當配合,邪正兼顧為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