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卷之二
<篇名>瘟疫
屬性:脈∶瘟脈無名,隨見諸經(jīng),未汗宜強,虛緩傷生。眾人病一般者,乃天行時疫也。
\x辟邪丹\x 虎頭骨(二兩) 朱砂 雄黃 雌黃 鬼臼 蕪荑 鬼箭 藜蘆(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囊盛一丸,男左女右,系于背上?;虺2≌撸瑧魞?nèi)燒之,一切邪鬼不敢進。
兼治婦人與鬼魅交通。
\x五瘟丹\x 治四時瘟疫流行、傷寒發(fā)熱并諸瘧熱病。
黃連(屬火,戊癸之年為君) 黃柏(屬水,丙辛之年為君) 黃芩(屬金,乙庚之年為君) 甘草(屬土,
甲己之年為君) 紫蘇,香附(以上各一兩,以直年藥為君者倍一兩)
上七味皆生用,于冬至日制為末,用錦紋大黃三兩濃煎湯,去滓熬成膏,和前藥為丸,如彈子大,朱砂、
雄黃末為衣,再貼金箔。每服一丸,冷水磨服,神效。
\x普濟消毒散\x 治大頭瘟病。
黃連(二兩) 黃芩(酒炒,二兩) 陳皮 玄參 生甘草 川芎 鼠粘子 白僵蠶 升麻 柴胡 葛根
薄荷 當(dāng)歸 大黃 人參(三錢) 連翹(各五錢) 大蘭根(如無加靛花亦可)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每丸重二錢,每服一丸,細(xì)嚼,白熟水送下,發(fā)汗。如不及丸,用末藥一錢二分,
照前服。如未愈,再進一服,以汗為度,不可透風(fēng)。若透風(fēng)復(fù)腫,再服藥,只是去皮一層方愈。忌酸冷羊雞魚之
物并房事。
冬應(yīng)寒而反暖者,春發(fā)瘟疫也,人參敗毒散主之。
\x二圣救苦丸\x 治傷寒瘟疫,不論傳經(jīng)過經(jīng)可服。
錦紋大黃(四兩,酒拌,蒸,曬干) 牙皂(二兩,如豬牙者)
上二味俱為末,水打稀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五七十丸,冷綠豆湯送下,以汗為度。
\x人參敗毒散\x 治四時瘟疫通用。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枳殼(去穣) 桔梗(去蘆) 茯苓 人參(各等分) 甘草(減半)
上銼劑,每服一兩,生姜三片、水盞半煎八分溫服。或
為末,沸湯點服亦可。此藥治傷寒瘟疫、風(fēng)溫風(fēng)眩、四肢疼痛、憎寒壯熱、項強睛疼,不問老人小兒,皆可服。
或嶺南煙瘴之地,或瘟疫時行,或人多風(fēng)痰,或處卑濕之地、香港腳痿弱,此藥不可缺也。連進三五服,以止為
度。一方加薄荷少許。
春應(yīng)溫而反清涼者,夏發(fā)燥郁也,大柴胡湯。(方見傷寒。)
夏應(yīng)熱而反寒者,秋發(fā)寒郁也,五積散主之。(方見中寒。)
秋應(yīng)涼而反淫雨者,冬發(fā)濕郁也,五苓散主之。(方見中暑。)
大頭病者,濕熱在高巔之上也。
\x牛蒡芩連湯\x 治積熱在上,頭頂腫起,或面腫,或從耳根上起,俗曰大頭瘟,并治煙瘴。
黃芩(酒炒,二錢半) 黃連(酒炒,一錢半) 桔梗(一錢半) 連翹 牛蒡子(另研) 玄參(各一錢)
大黃 荊芥 防風(fēng) 羌活(各三分) 石膏(一錢半) 甘草(一錢)
上銼一劑,生姜一片,水煎,食后細(xì)細(xì)呷溫服。每一盞做二十次服,常令藥在上,勿令飲食在后也。
\x內(nèi)府仙方\x 治腫項大頭病、蝦蟆瘟病。
僵蠶(二兩) 姜黃(二錢半) 蟬蛻(二錢半) 大黃(四兩)
上共為細(xì)末,姜汁打糊為丸,重一錢一枚,大人服一丸,小兒半丸,蜜水調(diào)服,立愈。
\x又方\x 治大頭瘟病,腫臉頸項者。
用福建靛花三錢、燒酒一鐘、雞子清一個,入內(nèi)打勻吃。不時而愈,腫即消,神方也。
蝦蟆瘟者,屬風(fēng)熱也,防風(fēng)通圣散。(方見中風(fēng)。)凡入病家,須避其邪氣,不受染著,亦醫(yī)者之惠不可
不知。以雄黃末涂鼻孔中,或香油涂鼻孔亦妙,然后入病家行動從容。在位而入,男子病穢氣出于口,女子穢氣
出于陰戶,其相對坐立之間,必須識其向背,既出自以紙條探鼻深入,噴嚏為佳。
\x太倉公辟瘟丹\x 凡宮舍久無人到,積濕容易侵人,預(yù)制此燒之,可遠(yuǎn)此害。極宜于暑月燒之,以卻瘟
疫,并散邪氣。
茅術(shù)(一斤) 臺烏 黃連 白術(shù)(各半斤) 羌活(半斤) 川芎 草烏 細(xì)辛 紫草 防風(fēng) 獨活
本 白芷 香附 當(dāng)歸 荊芥 天麻 官桂 甘松 三柰 干姜 麻黃 牙皂 芍藥 甘草(各四兩) 麝香(三分)
上為末,棗肉為丸,如彈子大,每丸燒之。
萬歷丙戌春,余寓大梁屬瘟疫大作,士民多斃其癥,閭巷相染,甚至滅門。其癥頭疼身痛、憎寒壯熱、頭面
頸項赤腫、咽喉腫痛、昏憒等癥,此乃冬應(yīng)寒而反熱,人受不正之氣,至春發(fā)為瘟疫,至夏發(fā)為熱病,名曰大頭
瘟,大熱之癥也。余發(fā)一秘方,名二圣救苦丸,用牙皂以開關(guān)竅而發(fā)其表,大黃以瀉諸火而通其里。一服即汗,
一汗即愈,真仙方也。日夜塞戶填門,應(yīng)酬不暇,全活者不能勝數(shù)矣。但人稟之稍壯者,百發(fā)百中;其虛弱者,
余先以人參敗毒散,輕者即愈,如未愈,用牛蒡芩連湯可收全效。
補遺方
\x清涼救苦散\x 治頭面耳目鼻腫痛。
芙蓉葉 桑葉 白芨 白蘞 車前 大黃 黃連 黃柏 白芷 雄黃 赤小豆 芒硝
上各等分,為細(xì)末,用蜜水調(diào)敷于腫痛處,頻頻掃之。
<目錄>卷之二
<篇名>中暑
屬性:脈∶暑傷于氣,所以脈虛,弦細(xì)芤遲,體狀無余。夏月有四證,傷寒傷風(fēng),脈證互見,中暑熱病,疑似難明。
脈緊惡寒謂之傷寒,脈緩惡風(fēng)謂之傷風(fēng),脈盛壯熱謂之熱病,脈
虛身熱謂之傷暑。
中暑中陽,皆熱癥也,動而得之謂中熱,靜而得之謂中暑,乃夏火之氣也。吐瀉或嘔噦躁悶,重則熱極而
昏不省人事,俱用香薷散加減;元氣虛脫者,用生脈散加減。
\x香薷飲\x 治伏暑引飲、口燥咽干,或吐或瀉并治。若卒中昏冒倒仆、角弓反張、不省人事、手足或發(fā)
搐溺,此為暑風(fēng),不可作風(fēng)治之,當(dāng)以本方加羌活治之。
香薷 濃樸(姜汁炒) 白扁豆(炒) 加黃連(姜汁炒尤妙)
上銼劑,水煎熟以涼水沉冷服。如有搐搦加羌活;瀉利加白術(shù)、茯苓;脈虛弱加人參、五味子、麥門冬;
虛汗不止加黃 、白術(shù);心煩加梔子、黃連、姜汁炒,調(diào)辰砂末服,胸脹加枳殼、桔梗;夾痰加南星、半夏;虛
加人參、黃 ;小便不利加赤茯苓、滑石;嘔吐加藿香、陳皮、姜汁少許;渴加葛根、天花粉。
\x十味香薷飲\x 治伏暑身倦體困,神昏頭重,吐利。
黃 (蜜水炒) 人參(去蘆) 白術(shù)(去蘆) 茯苓(去皮) 陳皮 木瓜(各五分) 香薷(一錢)
濃樸(姜汁炒) 扁豆(炒。各五分) 甘草(炙,五分)
上銼劑,水煎服。暑風(fēng),減黃 ,加羌活一錢五分。
\x生脈散\x 滋生精氣,培養(yǎng)真元,清心潤肺。
人參(去蘆,三分) 麥門冬(去心,三錢) 五味子(十五粒) 加白術(shù)(去蘆,二錢)
上銼劑,水煎,不拘時服,渣再煎,則可充百茶湯。
中暑者,熱傷膀胱經(jīng)也。其癥身熱頭痛、灑然毛聳、微寒口開、前板齒燥、舌燥生苔、大煩渴者,用人參
白虎湯加香薷、扁豆。有身重疼痛者,用人參敗毒散加香薷、黃連主之。
\x人參白虎湯\x 治夏月中 、即中熱,舌燥生苔刺。
人參(五分) 石膏 知母(各一錢半) 甘草(三分) 麥門冬(去心) 白術(shù)(各七分) 梔子 茯苓
芍藥(各一錢) 陳皮(七分) 香薷(一錢) 扁豆(八個)
上銼劑,蓮肉十個、烏梅一個,水煎服。熱極小便遺尿不止加黃柏炒;煩躁加辰砂末、酸棗仁;若腹痛
嘔噦、吐瀉飽悶,切不可用石膏。
中暑身熱而煩、四肢沉困者,此熱傷元氣也。
\x清暑益氣湯\x 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減少、懶于動作、胸滿氣促、肢節(jié)疼痛或氣
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悶、小便黃而數(shù)、大便溏而頻、或利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虛。
黃 (蜜炒) 蒼術(shù)(米泔制) 升麻(各一錢) 人參 白術(shù)(去蘆) 陳皮 神曲(炒) 澤瀉 黃柏
(酒炒) 當(dāng)歸 青皮(去穣) 麥門冬(去心) 干葛(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甘草(三分)
上銼劑,水煎溫服。
中暑熱渴、小便赤澀者,宜清利三焦也。
\x益元散\x 治中暑身熱、小便不利。此藥性涼,除胃脘積熱,又淡能滲濕,故利小便散濕熱也。
白滑石(六錢) 甘草(微炒,一錢)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加蜜少許,煎湯,冷水任下。如欲發(fā)汗,用蔥白、豆豉湯調(diào)下。
中暑熱渴、大便泄瀉者,宜分利陰陽也。
\x五苓散\x 治中暑煩渴、身熱頭痛、霍亂泄瀉、小便赤少、心神恍惚。
豬苓 澤瀉(各一錢) 白術(shù)(去蘆) 茯苓(去皮,各錢五分) 肉桂(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服。若本方去桂,名四苓散。
夏月感寒者,乃取涼之過也。因暑熱之時,或納涼于深堂大廈涼亭冷館、大扇風(fēng)車,風(fēng)寒以傷其外,或飲
食生冷瓜果冰水,寒冷復(fù)傷其內(nèi)。其痛或頭疼身痛,發(fā)熱惡寒,或惡心嘔吐、泄瀉腹痛,此內(nèi)傷生冷、外感風(fēng)
寒所致也,宜藿香正氣散治之。此非治暑也,因暑而致之病也。藿香正氣散。(方見霍亂。)根據(jù)本方,外感重加
蒼術(shù)、羌活,去白術(shù);內(nèi)傷重加砂仁、神曲。
注夏者,屬陰血虛、元氣不足也。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食少體弱者是。其癥頭眩眼花、腿酸腳軟、五心煩熱
、口苦舌干、精神困倦、無力好睡、飲食減少、胸膈不利、形如虛怯、脈數(shù)無力,是名注夏,宜參歸益元湯多服
,兼服補陰丸調(diào)理。
\x參歸益元湯\x 治注夏病。
人參(去蘆,五分) 當(dāng)歸 白芍 熟地黃 白茯苓(去皮) 麥門冬(去心。各一錢) 五味子(十粒)
陳皮 黃柏(酒炒) 知母(酒炒。各七分) 甘草(一分)
上銼一劑,棗一枚、烏梅一個、炒米一撮,水煎服。飽悶加砂仁、白豆蔻;惡心加烏梅、蓮肉、炒米;噦
加竹茹;煩躁加辰砂、酸棗仁、竹茹;瀉加炒白術(shù)、山藥、砂仁、烏梅,去熟地、知母、黃柏;小水短赤加木
通、山梔,胃脘不開、不思飲食加濃樸、白豆蔻、益智、砂仁、蓮肉,去熟地、黃柏、知母;腰痛加杜仲、故紙
、茴香,腿酸無力加牛膝、杜仲;皮焦加地骨皮,頭目眩暈加川芎;虛汗加黃 、白術(shù)、酸棗仁;夢遺加牡蠣、
辰砂、山藥、椿根皮;虛驚煩熱加辰砂、酸棗仁、竹茹;口苦舌干加山梔、烏梅、干葛。
發(fā)熱惡寒、身重疼痛、小便澀、灑然毛聳、手足厥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脈弦細(xì)虛遲,表里
中也。用補中益氣湯加香薷、扁豆,有熱加黃芩。
一婦人,因暑月廚房熱極,遂出當(dāng)風(fēng)處脫衣乘涼,被風(fēng)吹即頭痛發(fā)熱、惡寒身痛。草醫(yī)不識,誤認(rèn)為寒,
用附子理中湯,一服下咽,立時不語,口中無氣,唇口青紫,心口微溫,舉家哭泣求救于予。診六脈洪大而數(shù),
此熱癥而誤用熱藥。以燒酒噴胸前,將鏡撲之,更將新汲水入蜜,將雞翎沃入其口數(shù)次。少頃,患人即伸舌探
水,以益元湯灌下即活。
李北川,仲夏患腹痛吐瀉,兩手捫之則熱,按之則冷,其脈輕診則浮大,重診則微細(xì)。余曰∶此陰寒之
癥也。急服附子理中湯,不應(yīng),仍服至四劑而愈。
<目錄>卷之二
<篇名>中濕
屬性:脈∶濕則濡緩,或兼澀小。入里緩沉,浮緩在表。若緩而弦,風(fēng)濕相攪。濕癥者,有內(nèi)中濕、有外中濕。
人之體虛,茍有不謹(jǐn),自然而中也。外中濕者,或感山嵐瘴氣,或被雨濕蒸氣,或遠(yuǎn)行涉水,或久臥濕地,或
汗衣濕鞋,則濕從外而中矣。其癥頭重目眩、身體骨節(jié)疼痛、手足酸軟、四肢倦怠麻木、腿膝腫痛、體重跗腫、
筋脈拘攣、小腸疝氣、偏墜浮腫吊痛、目黃、小便赤黃等癥,皆外中濕也。內(nèi)中濕者,皆因生冷水食,或濃味
醇酒過多停滯,脾虛不能運化,停于三焦,注于肌肉,滲于皮膚,則濕從內(nèi)而中矣。濕傷脾者,腫脹泄瀉、身
黃脈澀也,濕傷肺者,咳嗽喘急、身熱惡寒也;濕傷腎者,腰腳重、骨節(jié)酸疼也;濕傷肝者,大筋軟短、目
昏脅痛也。濕入腑者,則麻木不仁也;濕入臟者,則屈伸不能也。
中濕腹脹滿者,邪在里也。(宜后方。)
\x滲濕湯\x 治一切濕癥。
蒼術(shù)(米泔制) 白術(shù)(去蘆) 茯苓(各一錢半) 陳皮(一錢) 澤瀉(一錢) 豬苓(一錢) 香附
撫芎 砂仁 濃樸(去皮。各七分) 甘草(三分)
上銼劑,生姜一片、燈草一團,水煎服。脾虛發(fā)腫滿、氣急喘嗽,去白術(shù)、甘草,加腹皮、枳殼、木香、
蘇子、桑皮、蘿卜子;面白浮腫去撫芎、澤瀉、濃樸、香附,加山藥、炒芍藥、倍蒼術(shù),燥熱勝濕,則豁然而收
,瀉不止加肉蔻、訶子、烏梅、干姜;嘔噦?cè)鈽?、香附、撫芎,加炒山藥、烏梅、炒米,甚不止加煨干姜;?
癥身體重痛、手足麻木酸軟腫痛,或枯細(xì)痿弱、筋脈拘攣去香附、撫芎、濃樸、豬苓、澤瀉,加當(dāng)歸、生地、芍
藥、木香、乳香、薄桂、牛膝、酒芩、羌活、防風(fēng),蓋風(fēng)勝濕也。
中濕而一身盡痛者,邪在表也。
\x除濕羌活湯\x 治風(fēng)濕相搏,一身盡痛。
蒼術(shù)(米泔浸) 本(各二錢) 羌活(七分) 防風(fēng)(去蘆) 升麻 柴胡(各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中濕而偏枯冷痹者,腎氣虛也。
\x獨活寄生湯\x 治腎氣虛弱,冷臥濕地,腰背拘急、筋攣骨痛,當(dāng)風(fēng)取涼過度,風(fēng)邪流入腳膝,為偏枯
冷痹,緩弱疼痛、牽引腳重、行步艱難,并白虎歷節(jié)風(fēng)痛。
獨活 桑寄生 牛膝(酒洗,去蘆) 杜仲(姜酒炒) 秦艽 細(xì)辛 桂心 川芎 白芍(酒炒) 茯苓
(去皮) 人參 當(dāng)歸 熟地 防風(fēng)(去蘆。各等分) 甘草(減半)
上銼生姜三片,水煎,空心溫服。外用金鳳花、柏子仁、樸硝、木瓜煎湯洗浴,每日三次。
余嘗治一人,下元虛冷,寒濕香港腳,腫痛焦枯,臥床不起,步履艱辛。根據(jù)本方各一兩,用好酒十壺,煮一
炷香取出去火毒,每日飲三次,酒盡行步如故,又服一料痊愈。
<目錄>卷之二
<篇名>火證
屬性:脈∶虛大浮數(shù)、實大洪大,隨其所見,細(xì)數(shù)為害?;鸢Y者有君火、相火。君火者。心火也。心為君主之官,
配于五行守位而不動。相火者,輔助之火也,生于虛無,寄于肝腎之間,聽命而行。凡動皆是相火。五臟皆有火
,相火易起,五火相扇動矣。相火乃元氣之賊,無時而不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陰虛火動者難治。
凡人發(fā)熱咳嗽吐痰血者,午后至夜發(fā)熱、面頰唇紅、小便赤澀者,便是陰虛火動也。
脈數(shù)無力者,陰虛火動也,滋陰降火湯(方見勞瘵),治腎經(jīng)陰虛火動。
左寸脈洪數(shù)者,心火也。
\x黃連湯\x 治心火舌上生瘡,或舌上腫,燥裂,或舌尖出血,或舌硬。
黃連 山梔 生地黃 麥門冬(去心) 當(dāng)歸 芍藥(各一錢) 薄荷 犀角 甘草(各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食后頻服。
左關(guān)脈洪數(shù)者,肝火也。
\x柴胡湯\x 治肝火盛,水氣實,或脅痛,或氣從左邊起者,或目紅腫痛,俱肝火也。
柴胡 芍藥 龍膽草 當(dāng)歸 青皮 山梔 連翹(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食后服。
右寸脈洪數(shù)者,肺火也。
\x黃芩湯\x 治肺火咳嗽,吐血、痰血、鼻血、咽喉腫痛干燥生瘡,或鼻孔干燥生瘡,或鼻腫痛。
黃芩 山梔 桔梗 芍藥 桑白皮 麥門冬 荊芥 薄荷 連翹(各一錢)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水煎,食后服。
右關(guān)脈洪數(shù)者,脾火也。
\x芍藥湯\x 治脾火或消谷易饑,或胃熱口燥煩渴,或唇生瘡。
芍藥 梔子 黃連 石膏 連翹 薄荷(各一錢)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水煎,食后服。
脈沉而實大者,實火也。
\x黃連解毒湯\x 治三焦實火,內(nèi)外皆熱,煩渴、小便赤、口生瘡。
黃連 黃芩 桅子 黃柏 連翹 芍藥 柴胡(各等分)
上銼一劑,水煎,食前服。
\x涼膈散\x 治三焦實火,煩渴、舌生瘡、小水赤、大便結(jié)。
大黃 芒硝 桔梗 連翹 桅子 黃芩(各一錢) 薄荷(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水煎,食后服。
\x三黃解毒湯\x 治內(nèi)外諸邪熱毒,癰腫瘡疽,筋脈拘攣,切牙驚悸,一切熱毒并五淋便濁、痔漏。
黑丑(四兩) 滑石(四兩) 大黃 黃芩 黃連 桅子(各二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溫水送下。
臟腑積熱,三焦火盛,口舌生瘡、咽痛牙疼,用六味丸加黃連、黃芩、黃柏、桅子、知母、生地黃。
通府志齋徐公,因酷好燒酒及五香,藥酒過度,患吐血痰唾、氣喘咳嗽。一醫(yī)與參蘇飲,一醫(yī)以敗毒散,
一醫(yī)以滋陰降火湯,俱無寸效。予見六脈急數(shù),乃酒毒積熱入于骨髓,不受滋補。以黃連解毒湯加知母、貝母、
石膏、連翹、玄參、
天花粉、葛根、栝萎、桔梗、酒蒸大黃,早晚而服。至百日外,以六味地黃丸加解毒藥入內(nèi),與前湯藥并進,
又服至百日始瘳。后歸田逾年,為陳酒所犯而卒。
<目錄>卷之二
<篇名>內(nèi)傷
屬性:脈∶內(nèi)傷勞役,豁大不禁;若損胃氣,隱而難尋;內(nèi)傷飲食,滑疾浮沉;內(nèi)傷飲食,數(shù)大澀侵;右關(guān)緩緊,
寒濕相尋,右關(guān)數(shù)緩,濕熱兼臨;數(shù)又微代,傷食感淫。
外傷內(nèi)傷證辨∶
東垣曰∶人迎脈大于氣口,為外傷;氣口脈大于人迎,為內(nèi)傷。外傷則寒熱齊作而無間;內(nèi)傷則寒熱間作
而不齊。外傷惡寒,雖近烈火不除;內(nèi)傷惡寒,得就溫暖則解。外傷惡風(fēng),乃不禁一切風(fēng),內(nèi)傷惡風(fēng),唯惡乎
些小賊風(fēng)。外傷癥顯在鼻,故鼻氣不利而壅盛有力;內(nèi)傷則不然,內(nèi)傷癥顯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外
傷則不然,外傷則邪氣有余,故發(fā)言壯厲,且先輕而后重;內(nèi)傷則元氣不足,出言懶怯,且先重而后輕。外傷
手背熱、手心不熱;內(nèi)傷手心熱、手背不熱。內(nèi)傷頭痛時作時止;外傷頭痛常常有之,直須傳里方罷。內(nèi)傷則
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外傷則得病之日即著床枕,非扶不能,筋攣骨痛。外傷不能食,然口則知味而不惡
食;內(nèi)傷則惡食而口不知味。外傷三日以后,谷消水去,邪氣傳里必渴;內(nèi)傷則邪氣在血脈中有余,故不渴。
內(nèi)傷不足者,飲食勞倦是也,溫之、補之、調(diào)之、養(yǎng)之,皆為補也;外傷有余者,風(fēng)寒暑濕是也,瀉之、吐之、
汗之、利之,皆為瀉也。
內(nèi)傷勞役者,元氣虛損也。
\x補中益氣湯\x 治形神勞役,或飲食失節(jié)、勞役虛損、身
熱而煩、脈洪大而虛、頭痛、或惡寒而渴、自汗無力、氣高而喘。
嫩黃 (蜜炙,一錢五分) 楝參(去蘆,一錢) 白術(shù)(去蘆油) 陳皮 甘草 當(dāng)歸(酒洗,各一錢)
柴胡 升麻(各五分) 少加黃柏酒炒,以救腎水,能瀉陰中之伏火也。紅花三分,入心養(yǎng)血。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煎空心服。如汗多出去升麻、柴胡,加酸棗仁炒一錢,夜間不睡亦如之
;如頭疼加蔓荊子五分、川芎一錢;如善嚏者,乃腠理不密,外邪所搏加白芷、川芎;如腦痛或頭頂疼加 本一
錢、細(xì)辛五分;如口干或渴加葛根六分;如有痰加貝母、前胡各一錢,如泄瀉加白芍煨、澤瀉、茯苓各一錢;如
心胸覺痞悶去黃 、升麻、柴胡,加枳實六分、姜炒黃連五分;如嗽加桑白皮一錢、五味子十五粒;如額疼加白
芷一錢、葛根、升麻各五分;如用心太過,神思不寧,或怔忡驚悸加茯神一錢、遠(yuǎn)志七分、酸棗仁炒一錢、石菖
蒲七分、柏子仁一錢,如飲食少或傷飲食加神曲、麥芽、山楂、枳實各一錢;如心、脾二經(jīng)舌干口燥加黃連五分、
山桅仁六分;如胃中濕痰加半夏一錢;如虛火上炎加玄參、黃柏、蜜水炒知母各一錢;如夢遺加牡蠣、龍骨各一
錢;如下部無力加牛膝、杜仲各一錢;如腳弱加木瓜一錢、漢防己五分;如有痰或兼脾胃不和加半夏、麥芽各一錢;
如陰虛內(nèi)熱有痰或上焦有火加貝母、天花粉各一錢;如有熱。加枯芩八分、黃連六分;如血熱壅盛或眼赤加龍膽
草八分;如感風(fēng)寒、或頭痛身熱加防風(fēng)、川芎、白芷各一錢、羌活七分;汗多加黃 一錢,眼痛加干菊花、熟地
黃;若身熱加生地黃;如大病后,元氣未復(fù)而胸滿氣短加橘皮、枳實、白芍。
\x升陽順氣湯\x 治因飲食勞役所傷,腹脅滿悶氣短,遇春則口淡無味,遇夏雖熱猶寒,饑常如飽,不喜
食冷。
黃 (蜜炙,一兩) 人參(一錢) 當(dāng)歸身(一錢) 半夏(二錢,姜制) 陳皮(一錢) 神曲(炒,一錢)
草豆蔻(二錢) 升麻 柴胡(各一錢) 黃柏(酒炒,五分) 甘草(炙,五分)
上銼,每劑一兩,生姜三片,水煎服。
按論云∶脾胃不足之癥,須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脾胃中清氣行于陽道及諸經(jīng)生發(fā)陰
陽之氣,以滋春氣之和也;又引黃 、人參、甘草甘溫之氣味上行,充實腠理,使陽氣得衛(wèi)外而為固也。凡治脾
胃之藥,多以升陽補氣名之者也。
\x升陽益胃湯\x 治肺及脾胃虛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jié)痛、口燥舌干、
飲食無味、大便不調(diào)、小便頻數(shù)、不欲食、食不消、兼見肺病,淅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
伸故也。當(dāng)升陽益氣,此藥主之。
黃 (一錢) 人參(五分) 白術(shù)(二分) 半夏(五分) 橘紅(二分半) 甘草(炙,五分) 白芍
(二分) 黃連(二分) 茯苓(二分,小便利而不渴者不用) 獨活(三分) 柴胡(二分) 防風(fēng)(三分)
羌活(二分) 澤瀉(二分,不淋閉者不用)
上銼作一服,生姜五片、大棗二枚,水煎,早飯后溫服。服藥后而小便罷,而病加增劇,是不宜利小便,
當(dāng)去茯苓、澤瀉。如方喜食,一二日不可飽食,恐胃再傷。以藥力尚少,脾胃之氣不可轉(zhuǎn)運升發(fā)也。須滋胃之食
,或美食助其藥力,益
升陽之氣而滋其胃氣。慎不可淡食,以損藥力而助邪氣之降沉也。可以少役形體,使胃與藥得轉(zhuǎn)運升發(fā)。慎毋大
勞役,使氣復(fù)傷。若脾胃得安靜尤佳,若胃氣稍強,少食佳果以助藥力。經(jīng)云“五果為助”是也。
\x補氣湯\x 凡遇勞倦辛苦、用力過多,即服此二三劑,免生內(nèi)傷發(fā)熱之病。
黃 (蜜炙,一錢半) 人參 白術(shù) 陳皮(各一錢) 麥門冬(去心,一錢) 五味子(十個) 甘草(七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食前服。勞倦甚,加熟附子五分。
\x補血湯\x 凡遇勞心思慮,損傷精神,頭眩目昏、心虛氣短、驚悸煩熱并治。
當(dāng)歸(一錢) 川芎(五分) 白芍(炒,一錢) 生地黃(五分) 人參(一錢二分) 白茯神(去木,五錢)
酸棗仁(炒一錢) 陳皮(五分) 麥門冬(去心,一錢) 五味子(十五個) 梔子(炒,五分) 甘草(炙,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x參 湯\x 治脾胃虛弱、元氣不足、四肢沉重、食后昏沉。
黃 (蜜炙,二錢) 人參(五分) 甘草(炙,一錢) 當(dāng)歸(三分) 柴胡(三分) 升麻(三分) 蒼術(shù)(米
泔浸,一錢) 青皮(去瓤,五分) 神曲(炒,七分) 黃柏(酒炒,三分。)
上銼一劑,水煎,食遠(yuǎn)服。
\x參術(shù)調(diào)元膏\x 扶元氣、健脾胃、進飲食、潤肌膚、生精脈、補虛羸、固真氣、救危急、活生命,真仙丹也。
雪白術(shù)一斤,凈去蘆油,楝參四兩,俱銼成片,入砂鍋內(nèi),將凈水十大碗,熬汁二碗,濾去渣,又熬,取汁二碗,
去渣,將前汁共一處濾凈,文武火熬至二碗,加蜜半斤、再煎至滴水成珠為度,埋土三日取出。每日服三四次,白米湯
下。如勞瘵陰虛火動者,去人參。
\x白雪糕\x
大米(一升) 糯米(二升) 山藥(炒) 蓮肉(去心) 芡實(各四兩),為細(xì)末,入白砂糖一斤半,攪令勻,
入籠蒸熟,任意食之,其功如前。但內(nèi)傷并虛勞泄瀉者,宜當(dāng)飯食之。
\x參苓白術(shù)丸\x 治病后元氣虛弱,此藥補助脾胃,進美飲食,壯健身體,充實四肢,清火化痰,解郁養(yǎng)
元氣。
人參(去蘆,一兩) 白術(shù)(去蘆油,土炒,二兩半) 白茯苓(去皮,一兩) 山藥(炒,一兩) 蓮肉
(去心皮,一兩) 陳皮(一兩) 桔梗(去蘆,二兩) 薏苡仁(炒,一兩) 半夏(湯泡七次,姜汁炒,
一兩) 神曲(炒,一兩) 香附(一兩) 黃連(姜汁炒,一兩) 砂仁(五錢) 白扁豆(姜汁炒,一兩)
甘草(炙,一兩) 當(dāng)歸(酒洗,一兩) 黃 (蜜炙,一兩) 遠(yuǎn)志(甘草水泡,去根,一兩)
上為末,姜棗煎湯,打神曲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后白湯送下,忌生冷之物。
\x補真膏\x
人參(去蘆,四兩) 山藥(蒸熟,去皮,一斤) 芡實(水浸三日,去殼皮,蒸熟,一斤) 蓮肉(水浸去
心皮,一斤) 紅棗(蒸熟去皮核,一斤) 杏仁(水泡去皮尖,蒸熟,一斤) 核桃肉(水浸去皮殼,一斤)
真沉香(三錢,另研為末,以上俱搗爛) 蜂蜜(六斤,用錫盆分作三分,入盆內(nèi)滾水煉蜜如硬白糖為度,
只有三斤干凈) 真酥油(一斤) 和蜜蒸化,將前八味和成一處,磨極細(xì)末,入酥油、蜜內(nèi)攪勻如膏,入新瓷
罐內(nèi),以盛一斤為度,用紙封固,勿令透風(fēng)。每日清晨用白滾水調(diào)服數(shù)匙,臨臥時又一服,忌鐵器。大補真元,其
功不能盡述。
\x云林潤身丸\x 治肌肉怯弱,精神短少,飲食不甘。此藥服后,飽則即饑,饑則即飽,可以當(dāng)勞,可以耐
饑。久服,四肢充實,身體肥健,清火化痰開郁,健脾理胃,養(yǎng)血和氣,宜常服。
當(dāng)歸(酒洗,六兩) 白術(shù)(去蘆,六兩) 白茯苓(去皮,三兩) 香附米(童便浸炒,三兩) 陳皮(三兩)
枳實(麩炒,三兩) 黃連(姜汁炒,三兩) 白芍藥(酒炒,三兩) 山楂肉(三兩) 神曲(炒,三兩)
人參(二兩) 山藥(炒,二兩) 蓮肉(去心,二兩) 甘草(炙,五錢)
上為細(xì)末,荷葉煎湯,煮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余丸,米湯送下或酒下,百無所忌。勞役之士,不可
一日無此藥也。
\x九仙王道糕\x 尋常用養(yǎng)精神、扶元氣、健脾胃、進飲食、補虛損、生肌肉、除濕熱。
蓮肉(去皮心) 山藥(炒) 白茯苓(去皮) 薏苡仁(各四兩) 大麥芽(炒) 白扁豆 芡實(去殼,
各二兩) 柿霜(一兩) 白糖(二十兩)
上為細(xì)末,入粳米粉五升蒸糕曬干,不拘時任意食之,米湯送下。
\x益氣丸\x 治語言多損氣,懶語,補土益氣。
麥門冬(去心) 人參(各三錢) 橘皮 桔梗 甘草(炙,各五錢) 五味子(二十一個)
上為極細(xì)末,水浸油餅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細(xì)嚼津唾咽下,油餅和細(xì)燒餅也。
大凡大病后,谷消水去,精散衛(wèi)亡,多致便利枯竭,宜當(dāng)補中益氣為要。蓋脾為中州,澆灌四旁,與胃行其津
液者也。況大腸主津,小腸主液,亦皆稟氣于胃。胃氣一充,津液自行矣。燥甚者,別當(dāng)以辛潤之,以苦泄之。
太府水仙劉公,患因勞役太過,發(fā)熱憎寒,頭疼身痛、口干發(fā)渴,嘔惡心煩。一醫(yī)以羌活湯,一醫(yī)以藿香正氣散,
俱弗效,愈增酸困,手足無處著落,心慌神亂,晝夜不寐,坐臥不安,湯水不入,聞藥亦吐。余診六脈洪數(shù),氣
口緊盛,此內(nèi)傷元氣也。以補中益氣湯加遠(yuǎn)志、酸棗仁、竹茹、麥門冬,一服即熟睡,半夜而醒曰∶云林妙哉!藥用
當(dāng)如通神,不知病之何所去也。次早又進一服,痊愈。
侍御及溪周公,患虛損、目不敢閉,閉則神魂飄散,無所知覺;且不敢言,言則氣不接,飲食不思,昏昏沉沉,余
診六脈虛微,此元氣虛弱,心神虛損也。先以朱砂丸一服,稍安,后以補中益氣湯倍用參、 加遠(yuǎn)志、茯神、
酸棗仁、白芍、生地黃、麥門冬,連前數(shù)劑,漸次尋愈。
<目錄>卷之二
<篇名>飲食
屬性:脈∶氣口脈緊盛為傷食,食不消化,浮滑而痰。一云∶五味淡薄,令人神爽氣清。蓋酸多傷脾,咸多傷心,
苦多傷肺,甘多傷腎,辛多傷肝,尤忌生冷硬物。
節(jié)調(diào)飲食說∶夫脾者,陰氣也。靜則神藏,燥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謂食物無務(wù)于多,貴在能節(jié),
所以保和而遂頤養(yǎng)也。若貪多務(wù)飽,飫塞難消,徒損暗傷,以招疾患。蓋食物飽甚,耗氣非一,或食不下而上涌
嘔吐以耗靈源;或飲不消而作痰咯唾以耗神水;大便頻數(shù)而泄,耗谷氣之化生;溲便滑利而濁,耗源泉之浸潤。
至于精清冷而下漏,汗淋瀝而下泄,莫不由食物之過傷,滋味之太濃。如能節(jié)滿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于
飽甚者,即頓頓必?zé)o傷物,物皆為益,糟粕變化,早晚溲便,按時精華,和凝上下,津液含蓄,神氣內(nèi)守,榮衛(wèi)
外固,邪毒不能犯,疾病無由作。故圣人立言垂教為養(yǎng)生之大經(jīng)也。
傷食者,只因多餐飲食,脾虛運化不及,停于胸腹,飽悶惡心、惡食不食、噯氣作酸、下泄臭屁、或腹痛吐
瀉,重則發(fā)熱頭疼,左手關(guān)脈平和、右手關(guān)脈緊盛,是傷食也。初起一吐即寬;若郁久不化,成食積也。
脾胃俱實,能食而肥,過時不饑,多食不傷也;脾胃俱虛,不食而瘦,與食則減食,不與食則不思,饑飽不
知也。食少而肥者,雖肥則四肢不舉,蓋脾因邪勝也;食多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氣分則能食,雖多食而不能生肌
肉也。
傷食夾氣感寒者,宜消食順氣表寒也。
\x行氣香蘇散\x 治內(nèi)傷生冷,飲食濃味堅硬之物,肚腹脹滿疼痛,外感風(fēng)寒濕氣,頭疼身熱憎寒,遍身
骨節(jié)麻木而痛,七情惱怒相沖,飲食不下、心腹氣痛。
紫蘇 陳皮 香附 烏藥 川芎 羌活 枳殼(麩炒) 麻黃 甘草 因濕加蒼術(shù)。
上銼生姜三片,水煎溫服。外感風(fēng)寒加蔥白三根;內(nèi)傷飲食加山楂、神曲炒。
飲食停積,痞脹作痛者,宜消導(dǎo)也。屬熱積者,宜∶
\x枳實大黃湯\x 治胸腹有食積,大便不通者。
枳實 濃樸(去皮) 大黃 檳榔 甘草 腹痛甚加木香。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熱服。以利為度,不可再服。
\x消滯丸\x 消酒、消食、消水、消氣、消痞、消脹、消腫、消積、消痛。此藥消而不見,響而不動,藥本
尋常,其功甚捷。
黑牽牛( ,取頭末,二兩) 香附米(炒) 五靈脂(一兩)
上為細(xì)末,醋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后生姜湯下。
屬冷積者,宜∶
\x內(nèi)消散\x 治過食寒硬之物,食傷太陰,或嘔吐痞滿脹痛。
陳皮 半夏(姜制) 白茯苓(去皮) 枳實(去瓤,麩炒) 山楂肉 神曲(炒) 砂仁 香附 三棱
莪術(shù) 干生姜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x沉香化滯丸\x 消積滯、化痰飲、去惡氣、解酒積、中滿嘔噦惡心。
沉香(五錢) 蓬術(shù)(醋炒、三兩) 香附(炒) 陳皮(各一兩) 木香 砂仁 藿香 麥芽(炒)
神曲(炒) 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細(xì)末,酒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沸湯下。
飲食不思、痞悶者,胃寒也。
\x香砂養(yǎng)胃湯\x 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口不知味、痞悶不舒。
香附(炒) 砂仁 蒼術(shù)(米泔制,炒) 濃樸(姜汁炒) 陳皮(各八分) 人參(五分) 白術(shù)(去蘆,
一錢) 茯苓(去皮,八分) 木香(五分) 白豆蔻(去殼,七分) 甘草(炙)
上銼劑,姜棗煎服。脾胃寒加干姜、官桂;肉食不化加山楂、草果;米粉面食不化加神曲、麥芽,生冷瓜果
不化加檳榔、干姜;胸腹飽悶加枳殼、蘿卜子、大腹皮,傷食胃口痛加木香、枳實、益智,傷食泄瀉加干姜、
烏梅、白術(shù);傷食、惡心嘔吐加藿香、丁香、半夏、烏梅、干姜。
飲食不化到飽者,脾虛也。
\x香砂六君子湯\x 治脾虛不思飲食,食后到飽。
香附(一錢) 砂仁(五分) 人參(五分) 白術(shù)(一錢) 茯苓(去皮) 半夏(姜制) 陳皮(各一錢)
木香(五分) 白豆蔻 濃樸(姜汁炒,一錢) 益智仁 甘草(炙。各五分)
上銼一劑,姜棗煎服。胃口惡寒、嘔吐不止去木香、益智仁,加丁香、藿香,名藿香安胃湯。
飲食自倍者,脾胃兩傷也。
\x香砂平胃散\x 治傷食。
香附(炒,一錢) 砂仁(七分) 蒼術(shù)(米泔制,炒,一錢) 陳皮(一錢) 甘草(五分) 枳實(麩炒,
八分) 木香(五分) 藿香(八分)
上銼一劑,姜一片,水煎服。肉食不化加山楂、草果;米粉面食不化加神曲、麥芽;生冷瓜果不化加干姜、青皮;
飲酒傷者加黃連、干葛、烏梅;吐瀉不止加茯苓、半夏、烏
梅,去枳實。
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
\x葛花解酲湯\x 治飲酒太過,嘔吐痰逆、心神煩亂、胸膈痞塞、手足戰(zhàn)搖、飲食減少、小便不利。
白豆蔻 砂仁 葛花(各五錢) 木香(五分) 青皮(三分) 白茯苓 陳皮 豬苓 人參(各一錢半)
白術(shù) 神曲(炒) 澤瀉 干生姜(各二錢)
上為末和勻,每服三錢,白湯調(diào)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論云∶此蓋不得已用之,豈可恃賴日日飲酒耶?
是方氣味辛溫,偶因酒病,服之則不損元氣,何者敵酒病故也。若頻服之,損人天年也。
\x神仙不醉丹\x
白葛花 白茯苓(去皮) 小豆花 葛根 木香 天門冬(去心) 縮砂仁 牡丹皮 人參(去蘆)
官桂 枸杞子 陳皮 澤瀉 海鹽 甘草(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xì)嚼,熱酒送下。一丸可飲酒十盞,十丸可飲酒百盞。
調(diào)理脾胃者,醫(yī)中之王道也。
\x太和丸\x 治元氣脾胃虛損,不思飲食、肌體羸瘦、四肢無力、面色痿黃,專補氣生血、健脾養(yǎng)胃、開胸
快膈、清郁化痰、消食順氣、平和調(diào)理之劑。
人參(去蘆,五錢) 白術(shù)(去蘆,土炒、四兩) 白茯苓(去皮,半兩) 陳皮(一兩) 半夏(面炒,
二兩二錢) 枳實(麩炒,一兩) 黃連(姜汁炒,一兩) 當(dāng)歸(酒洗,一兩) 山楂(蒸,去子,一兩)
木香(五錢) 白芍(酒炒,一兩半) 香附(童便炒,一兩) 神曲(炒,一兩半) 麥芽(炒,一兩半)
白豆蔻(去殼,一兩三錢) 龍眼肉(一兩三錢) 大粉草(炙,七錢)
上為末,荷葉一個煎湯,打倉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九,不拘時,米湯送下。
一人患因房勞后,吃紅柿十?dāng)?shù)枚,又飲涼水?dāng)?shù)碗,少頃,又食熱面數(shù)碗而心腹大痛。予診六脈沉微而氣口
稍大,此寒熱相搏而致也。以附子、干姜、肉桂、枳實、山楂、神曲、莪術(shù)、香附一服立止。后渾身發(fā)熱,又
以小柴胡湯一劑而安。
一人臘月賭食羊肉數(shù)斤,被羊肉冷油凍住,堵塞在胸膈不下,脹悶而死。諸醫(yī)掣時。余見六脈俱有,用黃
酒一大壇,溫?zé)崛氪蟾變?nèi),令患人坐于中,眾手輕輕亂拍胸腹背心,令二人吹其耳,及將熱燒酒灌之,次服萬億
丸,得吐瀉而愈。
燈火闌珊 發(fā)表于 2008-9-15 07:51
<目錄>卷之二
<篇名>郁證
屬性:脈多沉伏。郁證者,郁結(jié)而不散也。人之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郁結(jié),諸病生焉。五郁者,金水木
火土,泄折達(dá)發(fā)奪之義是也。六郁者,氣血痰濕熱食結(jié)聚而不得發(fā)越也。氣郁者,腹脅脹滿、刺痛不舒、脈沉也。
\x木香調(diào)氣散\x 治氣郁證。
木香(另研,五分) 烏藥 香附 枳殼(麩炒) 青皮(去穣。各一錢) 砂仁(五分) 濃樸(姜炒)
陳皮(各一錢) 官桂(二分) 撫芎 蒼術(shù)(米泔浸。各一錢)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磨木香同服。
血郁者,能食、便紅,或暴吐紫血、病不移處,脈數(shù)澀也。
\x當(dāng)歸活血湯\x 治血郁證。
當(dāng)歸 芍藥 撫芎 桃仁(去皮尖。各一錢) 紅花(五分) 牡丹皮 香附 烏藥 枳殼(去穣) 青
皮(各三分) 官桂 干姜(炒黑) 甘草(各三分)
上銼一劑,生姜一片,水煎服。血結(jié)硬痛加大黃。
食郁者,噯氣作酸、胸腹飽悶作痛、惡食不思,右關(guān)脈緊盛也。
\x香砂平胃散\x 治食郁證。
蒼術(shù)(米泔制) 濃樸(姜汁炒) 陳皮(各二錢) 香附(童便炒,一錢) 砂仁(五分) 枳殼(麩炒)
山楂(去子) 麥芽(炒) 神曲(炒) 干姜(各三分) 木香(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蘿卜子一撮,水煎,磨木香同服。食郁久成塊去干姜、加大黃。
\x一方\x 治食郁久,胃脘有瘀血作痛。
用生桃仁連皮細(xì)嚼,以生韭菜搗自然汁一盞送下,大能開提氣血。
痰郁者,動則喘滿氣急,痰嗽不出、胸脅痛、脈沉滑也。
\x栝蔞枳殼湯\x 治痰郁癥;
栝蔞(去殼) 枳實(麩炒) 桔梗 撫芎 蒼術(shù)(米泔浸) 香附 杏仁(去皮尖) 片芩(去朽)
貝母(去心。各一錢) 砂仁(五分) 陳皮(一錢) 木香(另研,五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入竹瀝、姜汁少許,磨木香調(diào)服。
熱郁者,即火郁也,小便赤澀、五心煩熱、口苦舌干、脈數(shù)也。
\x火郁湯\x 治火郁癥。
山梔 柴胡 干葛 撫芎 白芍 連翹 地骨皮(各一錢)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水煎服。
濕郁者,周身骨節(jié)走注疼痛,遇陰雨即發(fā),脈沉細(xì)而濡也,滲濕湯。(方見濕門。)
六郁越鞠者,解諸郁之總司也。
\x六郁湯\x 治諸郁,清火化痰,順氣開胸膈。
香附(童便制) 蒼術(shù)(米泔制) 神曲 山梔 連翹 陳皮 川芎 貝母(去心) 枳殼(炒) 蘇梗
甘草(各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服。有痰加南星、半夏;有熱加柴胡、黃芩;血郁加桃仁、紅花;濕加白術(shù)、羌活;氣加
木香、檳榔;食積加山楂、砂仁。
\x越鞠丸\x 解諸郁火、化痰氣、開胸膈。
神曲(炒) 香附(童便浸一宿) 蒼術(shù)(米泔浸) 川芎 山梔(炒。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水丸綠豆大。每服五六十九,空心溫水送下。
補遺方
\x解郁調(diào)胃湯\x 治胃脘血液耗損,痰火內(nèi)郁,水漿易下而食物難消,若噎膈之癥,或氣分之火壅遏于中
而時作刺痛者,皆由怒、憂、思、慮、勞心所致也。
白術(shù)(一錢) 陳皮(鹽水洗,一錢) 白茯苓(去皮,一兩) 歸尾(酒洗,一錢二分) 赤芍(酒浸,
八分) 川芎(六分) 生地黃(酒洗,姜汁拌,曬干,八分) 香附米(八分) 神曲(炒,七分) 梔子仁
(鹽水炒,一錢二分) 麥芽(炒,七分) 桃仁(去皮,四兩) 生甘草(四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熱服。若胸膈刺痛加姜黃酒炒八分,若胸噎悶加枳殼麩炒七分,胸內(nèi)煩熱加黃連
六分;大便不利加酒蒸大黃二錢二分,有痰加半夏姜汁炒八分,去地黃,飲食不美去地黃,加白術(shù)五分;嘔吐加
藿香一錢,去地黃、川芎、桃仁。
<目錄>卷之二
<篇名>痰飲
屬性:脈偏弦為飲,或沉弦滑,或結(jié)芤伏,痰飲中節(jié),又脈多滑,有弦滑、沉滑、微滑?;鹛岛谏咸的z,濕痰白
色寒痰清。
王隱君曰∶痰之為病難明,或頭暈?zāi)垦6Q,或口眼蠕動、眉棱骨痛、耳葉俱癢,或四肢游風(fēng)腫硬,或齒
浮而痛癢,或噫氣吞酸、心下嘈雜,或痛或噦,或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其痰似黑,有如破絮桃膠
蜆肉之狀,或心下如停冰,心氣冷痛,或夢寐奇怪之狀,或足腕酸軟,或腰腎骨節(jié)卒痛,或四肢筋骨疼痛,或
手足麻痹、臂痛狀若風(fēng)濕,或脊上每日一條如線紅起,或渾身習(xí)習(xí)如臥芒刺,或眼粘澀癢、口噤喉痹,或繞項
結(jié)核,或胸腹間如有二氣結(jié)紐,噎塞煩悶,或失志癲狂、中風(fēng)癱瘓,或風(fēng)毒香港腳,或心下怔忡如畏人捕,或喘
嗽嘔吐,或吐冷涎綠水黑汁,甚為肺癰瘍毒者,惡心痞膈、泄瀉寒熱便膿,或胸間轆轆有聲,或背心一點常如
冰冷,皆痰所致。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諸病以化痰為先。善治痰者,兼治氣,氣順則痰利。痰脈
浮滑者宜降。浮實者宜吐,沉小者不宜吐,恐虛故也。凡治痰癥,不可全用利藥,過使脾氣虛弱,則痰反易生
而多;若脾虛生痰者,用健脾燥濕,便要利補兼用,陳皮、白術(shù)為佐也。痰乃穢濁之物,宜吐不宜瀉,則反加
別癥矣。
痰者屬濕,乃津液所化也。
\x二陳湯\x 治一切痰飲化為百病,此藥主之。
陳皮(去白) 半夏(姜制) 白茯苓(去皮) 甘草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服。
咳嗽白痰者,肺感風(fēng)寒也,(以后諸痰為病,悉根據(jù)前方加減。)風(fēng)痰加南星、桔梗、防風(fēng)、枳實;寒痰加干
姜、官桂。
食積痰者,多餐飲食,郁久成痰也。(小兒多有此癥。)加山楂、神曲、香附。
咳嗽線痰者,脾胃有濕也。加蒼術(shù)、白術(shù)、山楂、砂仁。
痰氣者,胸膈有痰氣脹痛也。(痰在咽喉間,有如綿絮,有如梅核,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或升或降,塞
礙不通,亦痰氣也,后成膈噎病。)加砂仁、香附、栝蔞、枳實、蘇子、桔梗、當(dāng)歸、貝母,去半夏。
痰飲者,痰在胸膈間,痛而有聲也。加蒼術(shù)、栝蔞、枳實、木香、砂仁、當(dāng)歸、川芎、香附、青皮、白芥
子,治痰飲極效。
痰涎癥者,渾身胸背脅痛不可忍也。(牽引釣痛、手足冷痹,是痰涎在胸膈也。)加白芥子、砂仁、木香、
茴香、香附、枳實、當(dāng)歸、酒炒黃芩。
痰濕流注者,渾身有腫塊也。(凡人骨體串痛,或作寒熱,都是濕痰流注經(jīng)絡(luò)也。)加栝蔞、枳殼、蒼術(shù)、
酒芩、羌活、防風(fēng)、連翹、當(dāng)歸、香附、砂仁、木香、紅花、竹瀝、姜汁少許;有熱加柴胡;上痛加川芎、白芷;
下痛加黃柏、牛膝,塊痛加乳香、沒藥;頭項痛加威靈仙;腫塊痛,外加五倍子、樸硝、大黃、南星,四味為細(xì)
末,醋調(diào)敷腫塊上,漸漸自消,不散則成膿矣。
痰核者,人身上下結(jié)核不散也。(或發(fā)腫塊者,是痰塊也。大凡治痰塊、流注結(jié)核,俱與濕痰流注同治法。)
俱加皂刺,引藥至毒所。濕痰加蒼術(shù)、白術(shù)、砂仁、香附、枳殼、桔梗;熱痰加黃芩、山梔、貝母、枳實、桔梗
、麥門冬、竹瀝,去半夏;痰火加炒黃連、竹瀝、貝母,去半夏。
痰呃者,咳嗽氣逆發(fā)痰呃也,加砂仁;酒痰加炒黃連、砂仁、干葛、烏梅,枳實、桔梗、貝母,去半夏。
項背骨節(jié)疼痛者,皆是痰氣風(fēng)熱也。老痰加枳實、栝蔞、海石、連翹、香附、黃芩、桔梗、貝母,去半夏。
咳嗽咯吐黃痰者,脾胃有熱也。(久不愈成肺痿,口吐癰膿,或
痰血作腥臭,難治也。)加栝蔞、枳實、桔梗、片芩、山梔、天門冬、桑白皮、杏仁、蘇子、竹瀝。
咯吐黑痰成塊者,勞傷心腎也。皆是久郁老痰,同治法。
脾虛生痰加白術(shù)、人參、白芍、枳實、砂仁、桔梗。
痰喘氣急加蘇子、砂仁、木香、茴香、白芥子、栝蔞、枳實、酒炒枯芩、羌活、蒼術(shù)、當(dāng)歸、竹瀝、川芎、
姜汁少許,去半夏。
痰癥發(fā)熱咳嗽生痰加片芩、麥門冬、五味子、貝母、知母、桑白皮、當(dāng)歸、桔梗、竹瀝、姜汁少許,去半夏。
如飲酒嘔噦吐痰加砂仁、烏梅。(前二陳湯加減止此。)
不能言語者,是痰迷心竅也。咯痰不出者,是痰結(jié)也。胸膈有痰不化,元氣虛弱,津液干燥,咯不得出,喘
嗽身熱,痛難轉(zhuǎn)側(cè)者,是痰結(jié)也。脅下有痰,作寒熱咳嗽、氣急作痛者,亦痰結(jié)也。喉中漉漉有聲,喘急,咯痰
不出者,難治也。氣郁發(fā)喘不得睡者,難治也。服藥后,若咯吐痰出為效;若咯痰不出者,亦難治也。(以上六
條,俱宜后方。)
\x栝蔞枳實湯\x 治痰結(jié)咯吐不出,胸膈作痛、不能轉(zhuǎn)側(cè),或痰結(jié)胸膈滿悶作寒熱氣急,并痰迷心竅不能言
語者,并皆治之。
栝蔞(去殼) 枳實(麩炒) 桔梗(去蘆) 茯苓(去皮) 貝母(去心) 陳皮 片芩(去朽) 山梔
(各一錢) 當(dāng)歸(六分) 砂仁 木香(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姜煎,入竹瀝、姜汁少許,同服。痰迷心竅不能言語,加石菖蒲,去木香,氣喘加桑白皮、蘇
子。外用姜渣揉擦痛處。
痰燥者,痰火作熱煩躁也。痰話者,痰火作熱驚惕不安、錯語失神也。痰迷心竅,神不守舍,因思憂郁結(jié),
驚恐傷心,
心不自安,神出舍空,使人煩亂,悲歌叫罵,奔走不識人也。(以上諸條俱宜后方。)
\x加減溫膽湯\x 治痰燥、痰話、驚惕失志、神不守舍。
茯神(去皮木,一錢) 半夏(姜汁制,一錢) 陳皮(一錢) 枳實(麩炒,一錢) 當(dāng)歸(八分)
酸棗仁(炒,八分) 山梔(炒,一錢) 竹茹(八分) 人參(六分) 白術(shù)(去蘆,一錢) 麥門冬 辰砂
(五分,為末,臨服調(diào)入) 黃連(姜汁炒,一錢) 竹瀝(半盞,臨服加入) 甘草(三分)
上銼姜、棗,烏梅煎,調(diào)辰砂末溫服
千般怪癥者,多兼痰火也。
\x滾痰丸\x
大黃(酒拌,蒸,曬干) 黃芩(去朽,各八兩) 沉香(五錢) 金星礞石(一兩,捶碎焰硝一兩,和勻
入砂罐內(nèi),鐵線扎,鹽泥封固、曬干、碳火 過) ─方加朱砂(二兩,研極細(xì)末為衣)
上為細(xì)末,水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九,量虛實加減服之,各隨引子送下。一切失心喪志,或癲或狂等癥
,每服百丸。人壯盛氣實能飲食狂甚者,服百二十丸以上三百丸,以效為度。一切中風(fēng)癱瘓,痰涎壅塞、大便或
通或閉者,每服八九十丸。人壯盛實者,一百丸。常服二三十丸,無大便不利之患,自然上清下潤之妙。一切陽
癥風(fēng)毒,香港腳,遍身游走疼痛,每服八九十丸;未效,更加十丸。一切走刺氣痛,每服七八十丸;未效,再加十
丸。一切無病之人,遍身筋骨平白疼痛,不能名狀者,每服七八十丸,以效為度。一切頭痛非頭風(fēng)癥,牙疼或浮
或癢非風(fēng)疰牙疼者,每服八九十丸。一切噫氣吞酸,至于噯逆呃氣及胸閉,或從胸中氣塊沖上,嘔吐涎飲狀如翻
胃者,每服七八十丸;未效再服。一切心中怔忡如畏人捕,怵惕不安,陰陽關(guān)格,變生怪癥,每服七八十丸。一
切失饑傷飽,憂思過慮至于心下嗜雜,或嘔或噦,
晝夜飲食無度,或只虛飽,腹中稍饑,并不喜食,每服七八十丸。一切新久痰氣喘嗽,或嘔吐涎沫,或痰結(jié)實
熱,或頭目眩暈,每服八九十丸;虛老羸瘦者,五六十丸;未便再加十丸。一切急慢喉閉赤眼,每服八九十丸
;腮頜腫硬,繞項結(jié)核若瘰 者,正宜服之;若年深,多次服之;口糜舌爛、咽喉生瘡者,每服五六十丸,
、用蜜少許,口嚼碎噙睡,徐徐咽下些小。口瘡如此,噙三四夜即瘥也。一切遍身無故游走疼痛,或腫或攣
,或無常處,痛無定所,不腫在一處及酸軟沉滯者,每服七八十丸,量大小輕重加減服之。一切心氣疼
痛如停冰塊,或動身散入腹中絞痛,上攻頭面腫硬,遍身四肢去處腫起軟浮,或痛或癢,或穿或不穿,或穿
而復(fù)閉,或消或長,漸成篤疾,皆系痰毒內(nèi)攻,或使?fàn)€痰臭,或作腸癰內(nèi)疽,服之,打下惡物。日淺膿近者,克日
全安。一切男婦,久患心疼下連小腹,面黃羸瘦。痛陣日發(fā),必嘔綠水、黑汁,冷涎、乃致氣絕,心下溫暖者,
每服八九十丸,立見生意。然后陸續(xù)服之,以瘥為度。兼服生津化痰,溫中理脾之藥,唯豁痰湯加減為妙。一切
痢疾,不問雜色,或帶血塊惡物者,不問曾經(jīng)推挨,但是新久不已者,或熱、或不進飲食,每服八九十丸。次日
熱退,再進三二十九,即服止痢藥,萬無一失。若兼寒熱痰涎者,并用倉廩散。一切荏苒之疾日久,男婦之
患,非傷寒內(nèi)外之癥,或酒色吐血,或月水過期,心煩志亂,或腹脹脅痛勞痛、耳聵鼻窒、骨節(jié)酸痛、干嘔噦惡
心,百藥無效,痛者不能喻其狀,方書未嘗載其疾,醫(yī)者不能辨其癥,并根據(jù)前法加減服之,無不效之理也。
大凡服藥必須臨睡臥床之時,用熟水一口只送過咽喉即便仰臥,令藥在咽膈之間徐徐而下,要半日不可飲食湯水及
不可起身行坐言語。直候藥丸徐逐上焦,痰滯惡物過膈入
腹,然后動作,方能中病。每次須當(dāng)連進兩夜,先夜所服,次日痰物既下三五次者,次夜減十丸。上兩次者,仍
服前數(shù);下五七次或只二三次而疾勢頓已者,次夜減二十丸,頭夜所服,并不下惡物者,次夜加十丸,壯人病實
者,多至百丸。唯狂疾勁實及暴卒惡候,多服無效。其或服罷臥倒,咽喉稠滯,壅塞不利者,乃痰氣從上,藥病相
攻之故也。少頃,藥力既勝,自然寧貼。又或百中有一,稍稍腹痛、腰背拘急者,蓋有一種頑痰。惡物滯壅,閉
氣滑腸、里急后重者,狀如痢病,片晌即已。若其痰涎易下者,其為快利,不可勝言,頓然滿口生津,百竅爽快。
間有片時倦怠者,蓋連日病苦不安,一時為藥所勝,肌體暫和,如醉得醒,如浴方出,如睡方起,即非虛倦。此藥
并不洞瀉、刮腸大瀉,但能取痰積惡物自胸胃次第穿鑿而下,腹中嗜雜并不相傷。唯下部粘腸之糞,乃藥力不到之
處,是故先去其余。余不備述耳。
\x竹瀝化痰丸\x 上可取上之濕痰,下可取腸胃之積痰。一名導(dǎo)痰小胃丹。
南星 半夏(二藥用皂礬姜水浸煮,干。各二兩) 陳皮 枳實(二藥用皂礬水泡半日,炒。各二兩)
白術(shù)(去蘆,二兩) 蒼術(shù)(用米泔、皂礬水浸一宿,去黑皮,切,曬干炒,二兩) 桃仁(去皮) 杏仁(用皂
礬水泡去皮尖。各一兩) 紅花(酒蒸,一兩) 白芥子(炒,一兩) 大戟(長流水煮一時,曬干,一兩)
芫花(醋拌濕,過一宿,炒黑,一兩) 甘遂(面裹煨過,一兩) 黃柏(炒褐色,一兩) 大黃(酒濕紙包煨過,
再以酒炒,一兩半)
上為末,姜汁、竹瀝打蒸餅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二十丸。極甚者,五七十丸。量人虛實加減,再不可多,
恐傷胃氣也。一切痰飲,臨臥時白湯送下,一日一服,最能化痰,化痞、化積,治中風(fēng)喉痹極有神效。
一中風(fēng)不語、癱瘓初起,用濃姜湯送下三五十丸,少時
即能說話。
一頭風(fēng)頭痛,多是濕痰上攻,臨臥時姜湯下二十丸。
一眩暈,多屬痰火,食后姜湯下二十五丸;然后以二陳湯合四物湯加柴胡、黃芩、蒼術(shù)、白芷,倍用川芎;
熱多加石膏、知母。
一痰痞積塊,臨臥白湯送下三十丸,一日一服,雖數(shù)十年,只五七服見效。
一哮吼,乃痰火在膈上,臨臥姜湯下二十五丸,每夜服一次,久服自效。
一喉痹腫痛,食后白湯送下。
調(diào)理痰火之疾者,宜消補兼濟也。
\x清氣化痰丸\x 化痰順氣、開郁清火、寧嗽止喘,妙不可言。
橘紅(鹽水洗,去白,二兩) 香附米(鹽水浸炒,三兩) 青黛(四錢) 半夏(溫水洗七次,姜汁浸炒,
二兩) 片芩(酒炒,一兩) 貝母(去心,二兩) 天門冬(水泡,去心,二兩) 栝蔞(去殼,微炒,另研,
二兩) 桔梗(去蘆,二兩) 杏仁(水泡,去皮尖,微炒,二兩) 枳實(去瓤,麩炒,二兩) 山楂肉(蒸,
去錢,二兩) 黃連(去毛,姜汁炒,二兩) 白茯苓(去皮,二兩) 白術(shù)(不油者二兩) 蘇子(微炒、二兩)
連翹(去梗,一兩) 海石(一兩,另研) 皂角(火炮,去皮弦子。一兩熬膏)
上為細(xì)末,用神曲、竹瀝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白湯下,清茶亦可。
\x千金化痰丸\x 健脾理胃、清火化痰,頑痰能軟、結(jié)痰能開、疏風(fēng)養(yǎng)血,清上焦之火,除胸膈之痰,清頭目、
止眩暈如神。
膽星(四兩) 半夏(姜礬同煮半日,四兩) 陳皮(去白,二兩) 白茯苓(去皮,二兩) 枳實(去瓤,
麩炒,一兩) 海石(火 。一兩) 天花粉(二兩)
片芩(酒炒,二兩) 黃柏(酒炒,一兩) 知母(酒炒,一兩) 當(dāng)歸(酒洗,一兩) 天麻(火鍛,二兩)
防風(fēng)(去蘆,二兩) 白附子(煨,二兩) 白術(shù)(米泔浸,炒,二兩) 大黃(酒拌蒸九次,五兩) 甘草(生
,三錢) 氣虛加人參(八錢)
上為細(xì)末,神曲二兩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清茶任下。
\x法制半夏\x 化痰如神,若不信,將半夏七八粒研入痰碗內(nèi),化為清水;有痰疾中風(fēng)不語,研七八粒用井
花水送下,以手摩運腹上一炷香時,即醒能語。
用大半夏一斤、鍛石一斤、滾水七八碗入盆內(nèi),攪晾冷,澄清去渣,將半夏入盆內(nèi)手?jǐn)囍?,日曬夜露一七日?
撈出,井花水洗凈三四次,泡三日,每日換水三次,撈起控干。用白礬八兩、皮硝一斤、滾水七八碗,將礬硝共入
盆內(nèi),攪晾溫,將半夏入內(nèi)浸七日,日曬夜露,日足取出,清水洗三、四次,泡三日,每日換水三次,日足取出,控
干入藥。
甘草 南薄荷(各四兩) 丁香(五錢) 白豆蔻(三錢) 沉香(一錢) 枳實 木香 川芎(各三錢)
陳皮(五錢) 肉桂(三錢) 枳殼 五味子 青皮 砂仁(各五錢)
上共十四味切片,滾水十五碗晾溫,將半夏同藥共入盆內(nèi),泡二七日,日曬夜露攪之,日足取出藥,與半夏用
白布包住,放在熱坑,用器皿扣住三炷香時,藥與半夏分胎,半夏干收用。有痰火者,服之一日,大便出似魚膠,
一宿盡除痰根,永不生也。
按∶上諸方皆治壯人痰火有余之癥,宜服之。若虛人痰火,宜照后論治。若脾肺氣虛,不能運化而有痰者,宜
六君子湯加木香。(方見補益。)若脾氣虛弱,不能清化而有痰者,宜六君子湯加桔梗。(方見補益。)若因肺經(jīng)氣
滯而痰中有血者,宜加味歸脾湯。(方見補益。)若因肝經(jīng)血熱而痰中有血者,宜加味
逍遙散。(方見婦人虛勞。)若因肝經(jīng)陰虛而痰中有血者,宜加味地黃丸。(方見補益。)若過服寒涼之劑而吐
痰有血者,必用四君子湯之類以主之。(方見補益。)若中氣虛而痰甚者,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如未應(yīng)
,加一味姜汁尤妙。
\x滌痰散\x 此藥清肺消痰、定嗽,解酒毒,除一切痰火。
廣陳皮先用白水洗凈,每一斤入食鹽四兩,同入水浸過一宿,鍋內(nèi)煮干,略去筋膜,切作小片炒干,每陳皮
一兩入粉草二錢,共為末。每日早晚各二匙,白湯調(diào)下。
一儒者體肥,仲夏患痰喘,用二陳、芩、連、桔梗,痰喘益甚,加桑皮、杏仁,栝蔞,盜汗氣促;加貝母、
枳殼,不時發(fā)熱,飲食漸減,脈大而無力。余以為脾肺虛寒,用八味丸以補土母,用補中益氣湯以接中氣而愈。
一男子飲食素少,忽痰壅氣喘、頭搖目札、揚手?jǐn)S足,難以候脈。視其面色黃中見青,此肝木乘脾土,如小兒
慢驚之癥。先用六君子、柴胡、升麻而愈;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而痊。
張秋官面赤作渴,痰盛頭暈,此腎虛水泛為痰。用六味丸而愈。
<目錄>卷之二
<篇名>咳嗽
屬性:脈∶咳嗽所因,浮風(fēng)、緊寒、數(shù)熱、細(xì)濕、房勞澀難。右關(guān)微濡,飲食傷脾;左關(guān)弦短,肝極勞疲。肺脈浮短
,咳嗽與期。五臟之嗽,各視本部。浮緊虛寒,沉數(shù)實熱,沉滑多痰,弦澀少血。形盛脈細(xì)不足以息,沉小伏匿,
皆是危脈。唯有浮大而嗽者生。
春是上升之氣,夏是火炎上最重,秋是濕熱傷肺,冬是風(fēng)寒外束。四時感冒,一切咳嗽發(fā)熱吐痰者,宜發(fā)散風(fēng)
邪也。
\x參蘇飲\x 治四時感冒,發(fā)熱頭疼、咳嗽聲重、涕唾稠粘、中脘痞滿、嘔吐痰水。寬中快膈,不致傷脾。此
藥大解肌熱,將欲成勞,痰咳喘熱最效。
紫蘇(一錢) 前胡(二錢) 桔梗 枳殼(各一錢) 干葛(二錢) 陳皮 半夏 茯苓(各一錢)
甘草(七分) 人參(七分,熱咳者去之) 木香(五分,氣盛者去之)
上銼一劑,生姜、棗子煎,食后溫服。若天寒感冒,惡寒無汗,咳嗽喘促,或傷風(fēng)無汗、鼻塞聲重咳嗽,并加
麻黃二錢、去皮杏仁二錢、金沸草一錢,以汗散之;若初感冒,肺多有熱加杏仁、黃芩、桑白皮、烏梅;肺寒咳嗽加
五味子、干姜,心下痞悶,或胸中煩熱,或停酒不散,或嘈雜惡心加黃連、枳實各一錢,干葛、陳皮倍用之,胸滿
痰多加栝蔞仁一錢;氣促喘嗽加知母、貝母;鼻衄加烏梅、麥門冬、白茅根;心盛發(fā)熱加柴胡、黃芩;頭痛加川芎、
細(xì)辛;咳嗽吐血加升麻、牡丹皮、生地黃;勞熱咳嗽久不愈加知母、貝母、麥門冬;見血加阿膠、生地黃、烏梅、
赤芍藥、牡丹皮;吐血痰嗽加四物湯,名茯苓補心湯,妊娠傷寒去半夏,加香附。
感冒風(fēng)寒,嗽而聲啞者,是寒包熱也。(與久嗽聲啞不同。)冷風(fēng)嗽者,遇風(fēng)冷即發(fā),痰多喘嗽是也。(以上
二條俱宜后方。)
\x三拗湯\x 治感冒風(fēng)邪寒冷,鼻塞聲重、語音不出、咳嗽多痰、胸滿短氣喘急。
甘草(生) 麻黃(不去節(jié)) 杏仁(不去皮尖。各二錢) 加荊芥、桔梗,名五拗湯。
上銼劑,生姜煎服。
痰嗽者,嗽動便有痰聲,痰出嗽止是也。(嗽而痰多者,是脾虛也。)肺脹嗽者,嗽則喘滿氣急也。(喘急不得
眠者難治。) 久嗽不止成勞,若久嗽聲啞,或喉生瘡者,是火傷肺金也。(俱難治
之。若血氣衰敗,聲失音者,亦難治也,以上三條,俱宜后方。)
\x清肺湯\x 治一切咳嗽,上焦痰盛。
黃芩(去朽心,一錢半) 桔梗(去蘆) 茯苓(去皮) 陳皮(去白) 貝母(去心) 桑白皮(各一錢)
當(dāng)歸 天門冬(去心) 山梔 杏仁(去皮尖) 麥門冬(去心。各七分) 五味子(七粒) 甘草(三分)
上銼生姜、棗子煎,食后服。痰咯不出加栝蔞、枳實、竹瀝,去五味子,咳嗽喘急加蘇子、竹瀝,去桔梗,痰火
咳嗽、面赤身熱、咯出紅痰加芍藥、生地黃、紫菀、阿膠、竹瀝,去五味子、杏仁、貝母、桔梗,久嗽虛汗多者加
白術(shù)、芍藥、生地黃,去桔梗、貝母、杏仁;久嗽喉痹、聲不清者加薄荷、生地黃、紫菀、竹瀝,去貝母、杏仁、五
味;嗽而痰多者加白術(shù)、金沸草,去桔梗、黃芩、杏仁;咳嗽身熱加柴胡;咳嗽,午后至晚發(fā)熱者加知母、黃柏、
生地、芍藥、竹瀝,去黃芩、杏仁;咳嗽痰結(jié)脅痛者加白芥子、栝蔞、枳實、砂仁、木香、小茴、竹瀝、姜汁少許,
去貝母、杏仁、山梔,亦加柴胡引經(jīng)。
食積嗽者,痰嗽如膠也??人孕仉踅Y(jié)痛者,是痰結(jié)也。早晨嗽者,胃中有食積也。上半日嗽多者,胃中有伏火
也。(以上四條,俱宜后方。)栝蔞枳實湯加減。(方見痰飲。)
午后至夜嗽多者,屬陰虛也。(黃昏嗽多者,火氣浮,少加涼藥。)火嗽者,有聲痰少、面赤身熱、脈數(shù)者是
也。干咳嗽無痰者,是痰郁火邪在肺,難治也。勞嗽者,盜汗痰多作寒熱、脈數(shù)大無力是也。(以上四者,皆是勞力、
酒色內(nèi)傷、憂怒、郁結(jié)、陰虛火動而嗽者,俱宜后方。)滋陰降火湯。(方見虛怯。)
一切久嗽不止者,(宜后方。)
\x呂洞賓仙傳蘆吸散\x 治新久咳嗽,百藥無功,服此立效。
款冬花蕊(五錢) 鵝管石(二錢五分) 陳皮(二錢五分) 年老人及
虛者加人參(五分) 冬月加肉桂(一錢五分)
上忌鐵器,為細(xì)末和勻,分作七帖,作七日服。每服一帖。夜仰臥將藥一帖作三次入竹筒內(nèi),病者口噙竹筒,
近咽喉用力一吸,將白溫水一口送下。不可多吃水,忌諸般油膩鹽一七日。藥服完之后,亦少用些油鹽,至半
月后不忌。
\x吸藥仙丹\x
鵝管石(二兩) 寒水石(四錢半) 金星礞石(七錢,焰硝 后,用醋淬) 白附子(七錢) 白礬(七錢,
枯過四錢半) 孩兒茶(四錢) 款冬花(凈蕊,七錢) 粉甘草(四錢)
上各為末。研令極細(xì)秤過,方用總籮過攙勻。如有氣加沉香五分、木香七分、官桂七分∶如心下虛悸加朱砂三分。
熱嗽用茶湯下;寒用姜湯下;咳如浮腫,用木瓜、牛膝湯下;咳而有紅痰吐血,白芥子湯下。
歌曰∶
仙方二兩鵝管石,青礞白附款冬花,
三味各秤七錢重,四錢甘草與兒茶,
枯礬寒水四錢半,八味精研制莫差,
日進六分三次吸,寒用姜湯熱用茶,
虛加五分沉木桂,咳而驚悸用朱砂,
薄荷煎湯潮熱使,化痰止嗽最為佳。
\x雞鳴丸\x 治男婦不問老少,十八般咳嗽吐血、諸虛等癥如神。
從來咳嗽十八般,只因邪氣入于肝,
胸膈咳嗽多加喘,胃嗽膈上有痰涎,
大腸咳嗽三焦熱,小腸咳嗽舌上干,
傷風(fēng)咳嗽喉多癢,膽嗽夜間不得安,
肝風(fēng)嗽時喉多痹,三因嗽時船上灘,
氣喘夜間多沉重,肺嗽痰多喘嗽難,
熱嗽多血連心痛,膀胱嗽時氣多寒,
暴嗽日間多出汗,傷寒嗽時冷痰酸,
此是神仙真妙訣,用心求取雞鳴丸。
知母(四兩、炒) 杏仁(去皮尖,二錢) 桔梗(去蘆,五錢) 阿膠(麩炒,四錢) 葶藶(火上焙,
三錢) 款冬花(四錢) 旋復(fù)花(一兩) 半夏(姜汁炒,三錢) 甘草(炙,一兩) 陳皮(去白,一兩)
兜鈴(一兩) 五味子(四錢) 麻黃(一兩) 人參(五錢)
上共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五更,烏梅、生姜、棗子湯下。
大抵久嗽者,多屬腎氣虧損,火炎水涸,或津液涌而為痰者,乃真臟為患也。須用六味地黃丸壯腎水滋化源
為主;以補中益氣湯養(yǎng)脾土生肺腎為佐。久之自愈。(方見補益。)
補遺方
治咳嗽肺痿、吐血氣喘等癥,用豬肺一個,倒懸滴盡血水,又用大蘿卜十個搗爛,用新砂鍋一個,水五碗,
煮前蘿卜,爛,濾去渣,添蜜四兩、雞子清十個,不用黃。與蜜攪勻,卻裝入肺內(nèi)。又用款冬花、五味子、訶子去
核各一錢,白礬五分,俱為末,通攪蜜入雞清內(nèi),入肺管煮熟,空心服之,其效如神。
\x又方\x 豬肺一個,洗凈血水,若病患每歲用杏仁一個去皮尖,將肺以竹片簽眼,每眼用杏仁一個,麻扎住,
安瓷器內(nèi)重湯煮熟,去杏仁不用,只吃此肺。輕者只用一具而已;重者制二具吃,全安。
\x加味上清丸\x 治咳嗽煩熱,清聲潤肺,寬膈化痰,生津止渴,爽氣凝神。
南薄荷葉(四兩) 柿霜(四兩) 玄明粉(五錢) 硼砂(五錢) 冰片(五分)
寒水石(五錢) 烏梅肉(五錢) 白粉(八兩)
上為細(xì)末,甘草水熬膏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噙化茶湯送下。
\x杏仁煎\x 治老人久患喘嗽不已,睡臥不得者,服之立效。
杏仁(水泡去皮尖,炒) 胡桃仁(去皮。等分)
上二味共碾為膏,入煉蜜少許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xì)嚼,姜湯送下。
治痰火咳嗽,兼治酒痔。
白礬(一兩, 過) 礦鍛石(一兩半)
上研勻、每服一錢,或茶,或滾水,酒亦可。如作丸,用灰面一兩和合冷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
五丸,前引送下。
\x清上噙化丸\x 清火化痰、止嗽定喘。
栝蔞霜 天門冬(去心) 橘紅 枯芩(去朽,酒炒) 海石( ) 柿霜(各一兩) 桔梗(去蘆)
連翹 玄參 青黛(各五錢) 風(fēng)化硝(三錢。)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食遠(yuǎn)噙化。
周藩海陽王昆湖公,患痰嗽喘熱,左足腫痛,日輕夜重。每年發(fā)一二次,已經(jīng)三十年,遍治弗效。余診左
脈微數(shù)、右脈弦數(shù),此血虛有濕痰也。以四物湯加蒼術(shù)、黃柏、木瓜、檳榔、木通、澤瀉,空心服以治下元,以
茯苓補心湯臨臥服以治上焦。各三服而愈。后以神仙飛步丸空心服,清氣化痰丸臨臥服,各一料,永不再發(fā)。
一儒者,每至春咳嗽,用參蘇飲之類乃愈。后復(fù)發(fā),仍用前藥,反喉喑,左尺洪數(shù)而無力。余以為腎經(jīng)陰火
刑克肺金,以六味丸料加麥門冬、五味子、炒山梔,以補中益氣湯而愈。
<目錄>卷之二
<篇名>喘急
屬性:脈∶喘急脈沉,肺脹停水;氣逆填胸,脈必伏?。怀炼鴮嵒?,身溫易愈;身冷脈浮,尺澀難補。又云∶脈滑
而手足溫者生,脈沉澀而四肢寒者死。
喘者為惡候,因火所郁而痰在脾胃也。痰喘者,喘動便有痰聲也。(宜后方。)栝蔞枳實湯治痰喘。(方見
痰飲。)
火喘者,乍進乍退,得食則減,止食則喘也。(宜后方。)
\x清肺湯\x 治火喘。
片黃芩(一錢) 山梔子 枳實 桑白皮 陳皮 白茯苓(去皮) 杏仁(去皮尖) 蘇子 麥門冬(去心)
貝母(去心。各八分) 沉香(磨水) 辰砂(研末,一味臨服調(diào)入。各五分)
上銼一劑,姜一片,水煎,入竹瀝同服。
氣短而喘者,呼吸短促而無痰聲也。
\x四君子湯\x 治短氣。
人參(去蘆) 白術(shù)(去蘆,一錢三分) 茯苓(去皮) 陳皮 濃樸(姜汁炒) 砂仁 蘇子 桑白皮
(各六分) 當(dāng)歸(八分) 沉香 木香(各五分,另磨水) 甘草(炙,一錢)
上銼一劑,姜一片,棗二枚,水煎,磨沉香調(diào)服。
陰虛火動而喘者,心脈數(shù)也。滋陰降火湯。(方見虛癥。)根據(jù)本方加蘇子、沉香、杏仁、桑白皮、竹瀝。
寒喘者,四肢逆冷,脈沉細(xì)也。
\x理中湯\x 治寒喘。
砂仁 干姜(炒) 蘇子 濃樸(姜汁炒) 官桂 陳皮 甘草(炙,各一錢) 沉香 木香(各五分,水
磨入)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磨沉、木香同服。若脈細(xì)手足冷加附子。
傷寒喘急者,宜發(fā)表也。
\x五虎湯\x 治傷寒喘急。
麻黃(三錢) 杏仁(去皮尖,炒,三錢) 石膏(五錢) 甘草(一錢) 細(xì)茶(一撮),加桑皮(一錢),
有痰加和二陳湯。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蔥白三根,煎熱服。后用小青龍湯加杏仁。
虛陽上攻喘急者,宜降痰氣也。
\x蘇子降氣湯\x 治陽虛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喘促氣滿咳嗽。
蘇子(五錢) 陳皮 濃樸(姜汁炒) 前胡 肉桂(各二錢) 半夏(姜汁浸,炒) 當(dāng)歸 甘草 一方
去桂加南星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若加川芎、細(xì)辛、茯苓、桔梗,名大降氣湯。
定西侯蔣公,患上氣喘急,其脈寸口洪滑,此痰滯胸膈也。余令先服稀涎散二錢,更以熟水頻頻飲之,則
嗌而吐其痰如膠,內(nèi)有一長條裹韭葉一根,痊愈。
一路姓者,年近五十,身體肥大,飲食倍常,患月余。每行動即喘,求予診。六脈微澀,予曰∶此死癥也。
眾皆以予為妄,后逾月果中痰而卒。
<目錄>卷之二
<篇名>哮吼
屬性:專主于痰,宜用吐法,亦有虛而不可吐者。治吼必使薄滋味,不可純用涼藥,必兼發(fā)散。哮吼者,肺竅中有
痰氣也。
\x五虎二陳湯\x 治哮吼喘急痰盛。
麻黃 杏仁(各一錢) 石膏(二錢) 陳皮(一錢) 半夏(一錢,姜汁炒) 茯苓(去皮,二錢)
人參(八分) 細(xì)茶(一撮) 沉香 木香(各五分,另水磨入)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蔥白三根,水煎服。
\x定喘湯\x 治哮吼喘急。
麻黃(三錢) 杏仁(去皮尖,一錢半) 片芩(去朽) 半夏(姜制) 桑白皮(蜜炙) 蘇子(水洗,去土)
款冬花蕊(各二錢) 甘草(一錢) 白果(二十一個,去殼,切碎炒黃)
上銼一劑,水煎服。
\x紫金丹\x 凡遇天氣欲作雨便發(fā) 喘,甚至坐臥不得,飲食不進,此乃肺竅中積有冷痰,乘天陰寒氣從背、口、
鼻而入,則肺脹作聲。此病有苦至終身者,亦有子母相傳者。每發(fā)即服,不過七八次,覺痰腥臭,吐出白色,是絕其根
也。
白砒(一錢,生用) 枯礬(三錢,另研) 淡豆豉(出江西者一兩,水潤其皮,蒸研如泥,旋加二味末合勻)
上捻作丸,如綠豆大,但覺舉發(fā),用冷茶送下七丸。甚者九丸,以不喘為愈,再不必多增丸數(shù),慎之慎之!小兒服
一二丸殊效。
\x竹瀝化痰丸\x 治哮吼十?dāng)?shù)年不愈,宜久久服之奏效(方見痰飲。)
\x三白丸\x 治諸般咳嗽吼氣。
白大半夏(一兩,生用) 白砒(三錢) 白礬(三錢) 雄黃(通明,三錢) 巴豆仁(去油,三錢)
上將白礬熔化入砒末在礬內(nèi),焙干取出擂爛,再炒成砂,同前藥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粟米大。大人服十丸,小兒
三五丸,咳嗽茶下;吼氣桑白皮湯送下。
\x治吼積方\x 用雞子一個,略敲碎損,膜不損,浸尿缸內(nèi)三四日,夜取出煮熟,食之神效。蓋雞子能去風(fēng)痰。
\x青金丸\x 治哮喘,用濃味發(fā)者用之。
蘿卜子淘凈蒸熟曬干為末,姜汁浸,蒸餅為細(xì)丸。每服二十粒,津送下。
燈火闌珊 發(fā)表于 2008-9-15 07:52
<目錄>卷之三
<篇名>瘧疾
屬性:脈∶瘧脈多弦。弦而數(shù)者多熱,宜汗之;弦而遲者多寒,宜溫之;弦而緊實者,宜下之;弦而虛細(xì)者,宜補
之;弦而實大者,宜吐之。弦短者多食;弦滑者多痰。瘧脈遲緩者,病自愈,久瘧不愈者,脈必虛,宜養(yǎng)正祛邪。
夫瘧者,因外感風(fēng)寒暑濕,內(nèi)傷飲食勞倦,或饑飽色欲過度,以致脾胃不和,痰留中脘。然無痰不成瘧。脾
胃屬土,有信來去,不失其時。若移時,或早或晚者,是邪無容地,瘧將好也。瘧疾來時,呵欠怕寒、手足冷、發(fā)
寒戰(zhàn)、大熱口渴、頭痛、腰胯骨節(jié)酸疼,或先寒后熱,或先熱后寒,或單寒單熱,或寒多熱少,或熱多寒少,一日
一發(fā),受病淺也,容易治。間日發(fā)者,或二日連發(fā),住一日者,皆難痊。治宜在表無汗者,散邪湯為主;有汗者,
正氣湯為主;在半表半里者,柴苓湯為主;分利陰陽而未已者,人參養(yǎng)胃湯加減,后方可截之;若用截藥吐出黃膠
水者,瘧自愈也。不可一二日早截,早則邪氣閉塞而成壞癥;又不可遲截,遲則元氣衰憊而成虛怯;當(dāng)在三四日就
截為好。須待熱退身涼,方可飲食也。切不可帶熱飲食,恐不消而成痞,一名瘧母,痞散成鼓者有之矣。
大凡瘧初起者,散邪正氣為先也。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
\x散邪湯\x 治瘧疾初發(fā),憎寒壯熱、頭疼身痛無汗。
川芎 白芷 麻黃 白芍 防風(fēng)(去蘆) 荊芥 紫蘇 羌活(各一錢)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蔥白三根,水煎去渣,露一宿,次早溫服。有痰加陳皮;有濕加蒼術(shù);夾食加香附。
有汗要無汗,正氣為主。
\x正氣湯\x 治瘧疾初發(fā),憎寒壯熱,頭疼口干有汗。
柴胡 前胡 川芎 白芷 半夏(姜炒) 麥門冬(去心) 檳榔 草果(去殼) 青皮(去穣) 茯苓
(去皮。各一錢) 桂枝 甘草(各三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預(yù)先熱服。
瘧發(fā)寒熱作渴者,宜分利陰陽也。
\x柴苓湯\x 治瘧發(fā)寒熱,病在半表半里,陰陽不分。
柴胡 黃芩 人參 半夏 豬苓 澤瀉 白術(shù) 茯苓 肉桂 甘草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無汗加麻黃;有汗加桂枝;寒多加官桂;熱多加黃芩。
虛人患瘧者,養(yǎng)正邪自除也。
\x人參養(yǎng)胃湯\x 治暴瘧初起,服二帖后,用人參截瘧飲加減截之。
人參 茯苓(去皮) 陳皮 半夏(姜汁炒) 濃樸(姜汁炒) 蒼術(shù)(米泔浸) 藿香 當(dāng)歸 川芎
草果(去殼,各八分) 甘草(三分) 烏梅(一個)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溫服。寒多加官桂;熱多加柴胡;汗多去蒼術(shù)、藿香、川芎,加白術(shù)、
黃;飽悶加青皮、砂仁,去人參;渴加麥門冬、知母,去半夏,瀉加炒白術(shù)、芍藥,瀉不止加肉豆蔻,去濃樸
、草果;嘔噦加白術(shù)、山藥、炒砂仁、炒米,去草果、濃樸、蒼術(shù);痰多加貝母、竹瀝,去半夏、草果;內(nèi)熱盛
加炒黃芩,去半夏;
長夏暑熱盛加香薷、扁豆,去半夏、藿香。
\x人參竹瀝飲\x 治虛瘧昏倦,汗多痰盛、舌大,語言混雜不清、脈虛大無力。
人參(去蘆) 白術(shù)(去蘆) 茯苓(去皮) 當(dāng)歸 生地黃 酸棗仁(炒) 麥門冬(去心) 知母 陳皮
芍藥(各一錢) 烏梅(一個)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入竹瀝半盞、姜汁少許同服。
風(fēng)暑入陰在臟者,喑瘧也。
\x柴胡芎歸湯\x 治夜間陰瘧,引出陽分則散,后服人參截瘧飲止之。
柴胡 桔梗(去蘆) 當(dāng)歸 川芎 芍藥 人參 濃樸(姜汁炒) 白術(shù)(去蘆) 干葛 茯苓(去皮) 陳皮
(各一錢) 紅花 甘草(各三分)
上銼一劑,生姜一片、棗二枚、烏梅一個,水煎,食遠(yuǎn)服。
人虛者,截補兼用也。
\x人參截瘧飲\x 治虛人截瘧,一切瘧疾并可截之。
人參 白術(shù)(去蘆) 茯苓(去皮) 當(dāng)歸 青皮(去穣,麩炒) 濃樸(姜汁炒) 柴胡 黃芩 知母(去毛。各
八分) 桂枝(三分) 常山(酒浸) 草果(去殼。各八分) 鱉甲(醋炙,八分) 烏梅(一個)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姜一片、棗二枚、桃腦七個,水煎,露一宿。臨發(fā)日五更,空心溫服。渣待日午再煎服,糖拌烏梅下
藥。切忌雞、魚、豆腐、面食及房勞、怒氣,戒之即痊。此方俱照前人參養(yǎng)胃湯后開治,加減法相同,截瘧飲加酒少許
尤妙。
人壯盛者,宜單截也。
\x不二飲\x 治一切新久寒熱瘧疾,一劑截住,神效。
常山 檳榔(要一雄一雌者重二錢余藥。各二錢) 知母 貝母(各等分)
上銼,每八錢酒一鐘,煎至八分,不可過熟,熟則不效。露一宿;臨服日,五更溫服,勿令婦人煎藥。
\x常山七寶飲\x 治壯健人瘧疾可截之。
常山 草果(去殼) 檳榔 青皮(去穣) 濃樸(姜汁炒) 知母 蒼術(shù)(米泔制。各一錢) 鱉甲
(一錢) 烏梅(一個)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姜一片、桃腦七個,水煎入酒少許,露一宿,臨發(fā)日,五更溫服,午間渣再煎服。汗多加白
術(shù),去蒼術(shù);熱多加柴胡、黃芩;寒多加桂枝,口渴加麥門冬、天花粉;痰多加貝母。
瘧久不止者,先截而后補也。
\x如圣散\x 人參(三錢) 常山(三錢) 丁香(二十四個) 甘草(二分)
上為細(xì)末,用好酒一鐘、烏梅一個,煎熟露一宿。臨發(fā)日,五更溫服,用糖拌烏梅下藥,時時可食之。
\x雄黃截瘧丸\x
人言(一錢) 雄黃(三錢) 辰砂(三錢) 甘草(二錢) 綠豆粉(一兩五錢)
上藥各為細(xì)末,用綠豆粉打糊為丸,如白豆大,外用朱砂為衣。臨發(fā)日五更,井花水吞服二丸,小兒一丸,
勿多服。
瘧以后者,須調(diào)養(yǎng)血氣也。
\x參歸養(yǎng)榮丸\x 治瘧疾截住后,用此湯藥調(diào)養(yǎng)血氣。
人參 當(dāng)歸 茯苓(去皮) 白術(shù)(去蘆) 陳皮 砂仁 濃樸(姜汁炒) 山藥(炒) 蓮肉(炒)
芍藥(酒炒) 熟地黃 甘草(炙。各等分)
上銼一劑,大棗二枚,水煎,溫服。瘧熱虛汗加黃 ,去砂仁。
腹中有塊者,瘧母也。凡瘧發(fā)時,切不可帶熱飲食,恐不消而成痞塊,痞散成鼓者有之矣。
\x參歸鱉甲湯\x 治老瘧,腹脅有塊成瘧母。
人參(五分) 青皮(去穣) 黃 (蜜水炒) 鱉甲(醋炙) 當(dāng)歸(酒洗) 茯苓 白術(shù)(去蘆)
濃樸(姜汁炒) 香附 撫芎(各八分) 砂仁 山楂(去子) 枳實(麩炒。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姜一片、棗二枚、烏梅一個,水煎,食前溫服。如制丸藥,加阿魏醋煮化,和前藥末,再用
水醋少許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湯吞下。
\x十將軍丸\x 治久瘧不瘥,有瘧母者。
三棱(炮) 莪術(shù)(生) 青皮(去穣) 陳皮(去白) 草果(去殼) 砂仁 檳榔 烏梅肉 半夏(泡七
次。各一兩) 常山(酒蒸,二兩)
上先將常山、草果二味銼,用好酒、醋各一碗入瓦器內(nèi),先浸一宿,后入八味藥同浸至晚,入瓦銚內(nèi)炭火煮
,取出曬干。若無日色,用火焙干為末,半酒半醋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湯吞下,日進三服
。忌生冷、
魚腥、酸咸、油膩、面食、炙爆、諸死毒物。服至四兩至八兩即除根。凡有積聚及煙瘴濕地方,更宜服之。一方加
蒼術(shù)、香附醋炒各一兩。
一平素虛弱,兼以勞役內(nèi)傷夾感寒暑,以致瘧疾寒熱交作、肢體倦怠、乏力少氣,用補中益氣湯加黃芩、芍藥、半
夏。有汗及寒重加桂枝,倍黃 ,熱盛倍柴胡、黃芩;渴加麥門冬、天花粉。
大凡久瘧多屬元氣虛寒。蓋氣虛則寒,血虛則熱。胃虛則惡寒,脾虛則發(fā)熱。陰火下流則寒熱交作,或吐涎不食、
戰(zhàn)栗泄瀉、手足厥冷,皆脾胃虛弱,但服補中益氣湯,其諸證悉愈。(方見補益。)
大抵久瘧,氣血俱虛而三日一發(fā)者,用十全大補湯。蓋邪氣在陽分者,淺而易治;邪氣在陰分者,深而難治,
(方見
補益。)
一婦人,瘧后形體骨立、發(fā)熱惡寒、自汗盜汗、胸膈痞滿,日飲米湯少許,服參術(shù)藥益脹,臥床半年矣。余
以為陽氣虛寒,用大劑補中益氣加附子一錢。二劑諸癥漸退,飲食漸進,又二劑痊愈。(方見補益。)
<目錄>卷之三
<篇名>痢疾
屬性:脈∶痢脈多滑,按之虛絕,尺微無陰,澀則少血,沉細(xì)者生,洪弦者死。
痢疾不分赤白,俱作濕熱治之明矣。赤屬血、白屬氣,赤白相兼,膿血雜痢,皆因脾胃失調(diào),飲食停滯,
積于腸胃之間多。其暑濕傷脾,故作痢疾,起于肚腹疼痛,大便里急后重,小水短赤不長,身涼脈緩者易治,身
熱脈弦急者難治。痢疾初起一二日,元氣壯實者,先用玄白散,虛弱者,用芍藥湯疏通積滯。三四日以后,元氣
漸弱,調(diào)和飲食加減治之。如不止,服參歸芍藥湯調(diào)理脾胃、補益元氣。久不愈,方可服人參養(yǎng)臟湯加減治之。
切不可驟用粟殼等藥,止塞太早,恐內(nèi)積氣未盡,成休息痢,亦恐毒攻上,胸腹飽悶作疼,惡心嘔噦發(fā)呃,難治,
因毒瓦斯攻胃故也。先水瀉,后膿血者,是腎傳脾,難愈;先膿血,后水瀉者,是脾傳腎,易愈。又有痢下鮮血者,
如塵腐色者,如屋漏水者,大孔如竹筒者,嘔噦發(fā)呃、煩躁身熱者,俱難治也。如魚腦髓者,身熱脈數(shù)大,半生半死
也。大抵治痢疾一二日,元氣未虛,治宜疏通積滯,此通因通用之法;三四日后,不可疏通,恐元氣虛也,
當(dāng)清熱解毒、調(diào)養(yǎng)脾胃為主。經(jīng)云∶行血則便膿自愈,調(diào)氣則后重自除。若大腸積滯壅實而后重,法當(dāng)疏導(dǎo)之,若
大腸氣虛下陷而后重,法當(dāng)升補之。
初下痢者,不分赤白,皆濕熱也。壯盛人初痢宜利之。
\x玄白散\x 治痢疾初起,里急后重,腹痛膿血窘迫,壯盛人一劑即愈。
牽牛(赤痢用黑、白痢用白,赤白相雜,黑白兼用,半生半炒搗碎) 生地黃 赤芍 歸尾 檳榔 枳殼(去瓤,
麩炒) 莪術(shù)(煨) 黃連(各一錢) 大黃(二錢) 暑月加香薷(一錢,炒)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溫服,以利二三次為度。
虛弱人初痢宜清之。
\x芍藥湯\x
芍藥(二錢) 木香(一錢) 當(dāng)歸(一錢) 枳殼(去穣,一錢) 黃芩(去朽,一錢) 檳榔(一錢)
黃連(二錢) 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下痢稍久者,宜調(diào)和也。
\x調(diào)和飲\x
白芍(三錢) 當(dāng)歸(一錢) 川芎(二錢) 黃連(二錢) 黃芩(二錢) 桃仁(一錢) 升麻(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如紅痢根據(jù)本方;如白痢,用吳茱萸一錢、芩連用酒炒,赤白痢加白術(shù)、茯苓、陳皮、香
附各一錢。
痢因熱積而氣滯者,宜清熱順氣也。
\x立效散\x 治赤白痢疾,膿血相兼,里急后重,疼痛,一服立止。
凈黃連(四兩,酒洗,吳茱萸三兩同炒,去茱萸不用) 陳枳殼(二兩,去穣,麩炒)
上二味為細(xì)末,每服三錢,空心,黃酒調(diào)下;泄瀉,米湯下;噤口痢疾,陳倉米湯送下。
下痢發(fā)熱不退者,腸胃中有風(fēng)邪也。
\x倉廩散\x 治痢疾赤白,發(fā)熱不退,腸胃中有風(fēng)邪熱毒及時行瘟疫,沿門闔境,皆下痢噤口者,服之神
效。即人參敗毒散加黃連、陳倉米三百粒,姜棗煎服。如痢后手足痛加檳榔、木瓜;噤口痢加陳倉米一撮、石蓮
肉七枚。
下痢發(fā)熱,便閉者,表里有實熱也。六一順氣湯。(方見傷寒。)治痢不問赤白相雜,肚痛,里急后重,渾
身發(fā)熱,口干發(fā)渴,用此通利即止。
下痢噤口不食者,脾虛胃熱甚也。
\x參連湯\x
人參(五錢) 黃連(一兩)
上銼一劑,水煎,終日時呷之。如吐,再強飲,但得一口呷下咽喉,即好,加石蓮肉三錢尤效。外以田螺搗
爛臍中,引藥下行故也。
\x開噤湯\x 治噤口痢疾。徐元濟傳。
砂仁(一錢,研) 砂糖(七錢) 細(xì)茶(五錢) 生姜(五片)
上銼一劑,水二鐘煎至八分,露一宿,次早面北溫服。外用木鱉子二錢去殼、麝香二分,共搗置臍中即思食。
\x一方\x 治噤口痢、米谷不下者神效。
用石蓮肉為末,每服二三錢,用陳倉米湯調(diào)下即效。嘔加生姜汁二三匙。
下痢久不止者,宜調(diào)養(yǎng)氣血兼升澀也。
\x參歸芍藥湯\x 治痢久一二十日,痢多不止,用此調(diào)養(yǎng)氣血自愈。
人參(一錢) 當(dāng)歸(酒洗,二錢) 茯苓 白術(shù)(一錢) 砂仁(七分) 山藥(炒) 陳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烏梅一個、燈草一團、蓮肉七個,水煎溫服,照后加減。噤口痢不食者,胃口熱極故也,加炒黃
連、蓮肉、
人參、炒米、烏梅,清熱開胃為主。下痢腹痛、里急后重者,是熱極氣滯也。又云∶里急者,腹中不寬快也。
亦有虛坐而大便不行者,皆血虛也。血虛則里急后重,如四物湯之類治之,加木香、檳榔,和消積氣則后重自除。
久痢后重不除者,虛氣墜下也。治痢用下藥挨積仍后重者,乃陽不升也,用升麻為君,加人參、當(dāng)歸,芍藥
為君,升麻少許提氣。
大凡痢作痛者,熱流下也,加炒芩、芍藥清之。
痢后發(fā)熱不止,或積少但虛坐努力者,俱是血虛故也,倍加當(dāng)歸、芍藥、地黃滋養(yǎng)陰血,其熱自安。
積中有紫血者,是瘀血也,加芍藥、紅花生血和血,則便血自愈。
痢下如綠豆汁者,是濕也,加蒼術(shù)、白術(shù)滲濕利小便。
\x實腸散\x 治久痢去多,不分赤白,用此末藥換出黃糞來。
干山藥(炒黃色,一兩) 好蓮肉(炒,去心,一兩) 炒黃米(一合)
上共為細(xì)末,用砂糖調(diào)熱湯和勻前藥末,不干不稀。漸漸調(diào)服,后用清米湯漱口,常服之最效。
\x湯泡飲\x 治久痢不愈,無分赤白,俱可服。
粟殼(蜜水炒,三錢) 烏梅(一個,去核) 甘草(三分) 蜜(三匙)
上銼碎,用滾水一鐘,泡浸一時,去渣,三次服之。
\x真人養(yǎng)臟湯\x 治大人小兒冷熱不調(diào),下痢赤白,或如膿血魚腦,里急后重,臍腹疼痛,或脫肛下墜、酒毒
便血并皆治之。
肉桂(五分) 人參(去蘆) 當(dāng)歸 訶子(煨去核) 木香 甘草(炙) 肉豆蔻(面裹煨,各一錢)
芍藥 白術(shù)(各一錢) 枳殼(蜜炙,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食前溫服。臟寒者加附子一錢制。
痢疾日久不愈,不能起床,不思飲食,瘦弱之甚者,用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加炒芍、澤瀉、木香、砂仁、白
蔻、地榆、米殼醋炒。
大抵久痢不止,多屬血氣虛弱,宜用八珍湯。若脾氣虛而血弱者,用四君子湯;若胃氣虛而血弱者,用補中
益氣湯。大凡此癥久而不愈,或變癥百出,但守前法,久之自愈。一血痢及下血久不止,用六味丸加地榆、阿膠、
黃連、黃芩、生地黃。(以上四方俱見補益。)
補遺方
\x狗皮膏\x 貼瀉痢如神。
乳香(五錢) 沒藥(五錢) 木鱉子(十個) 杏仁(四十九個) 桃枝(四十九節(jié),二指長) 柳枝
(四十九節(jié),如箸大)
上用香油七兩,將木鱉子以下四味入油炸,浮撈起渣,下好黃丹飛過三兩,熬將成膏,用槐枝不住手?jǐn)?,滴?
成珠退火,再入乳香、沒藥,加麝香一分?jǐn)噭?。退火毒以狗皮攤膏貼臍上。
\x瀉痢膏\x
赤石脂(四兩) 訶子(四兩) 罌粟殼(四兩) 干姜(五兩)
上以上為細(xì)末,用真麻油二斤四兩,熬去四兩,止吊二斤,再熬滾入上好飛黃丹一斤,熬黑色,滴水成珠,方入
后四味藥∶龍骨二兩、乳香五錢、沒藥五錢、麝香一錢,俱為細(xì)末,入內(nèi)攪勻退火。出火毒,攤貼臍上,每一個
重三錢。冬月可加肉蔻五錢。
\x秘方\x 治痢久不愈者,用白蘿卜取汁一鐘,蜜一鐘,共煎滾調(diào)勻,溫服立止。
\x又方\x
用陰干陳久蘿卜英煎湯服之,止痢如神。
\x又方\x
用大團魚一個,水煮去腸甲,加生姜七片、砂糖一小塊,不用鹽醬,少入米粉作羹吃一二碗,其痢立止。
大司寇春岡劉公,年近古稀,患痢膿血腹痛,諸醫(yī)弗效。余診六脈微數(shù),此肥甘太過,內(nèi)有積熱,當(dāng)服酒
蒸大黃一兩清利之。公曰∶吾衰老恐不能,唯滋補、平和之劑可也。余再四寬釋,公意始從,遂服之,逾日而愈。
通府竹峰何公,患痢赤白,晝夜無度,遍身瘙癢,心中煩躁。予診六脈大數(shù),人迎偏盛,此風(fēng)邪熱毒也。
以人參敗毒散加防風(fēng)、荊芥、黃連,去人參,二服即愈。又診六脈仍前大數(shù),余曰∶數(shù)則心煩,大則病進,將來
必有痰喘之患不起。后逾月,果如其言。
一人痢后兩足浮腫、胸膈脹滿、小便短少。用分利之劑,遍身腫兼氣喘。余曰∶兩足浮腫,脾氣下陷也,
胸膈脹滿,脾虛作痞也;小便短少,肺不能生腎也;身腫氣喘,脾不能生肺也。用補中益氣加附子而愈。半載后,
因酒食勞倦兩目浮腫、小便短少,仍服前藥頓愈。(方見補益。)
<目錄>卷之三
<篇名>泄瀉
屬性:脈∶瀉脈自沉。沉遲寒侵,沉數(shù)火熱,沉虛滑脫,暑濕緩弱,多在夏月。
泄瀉之癥,只因脾胃虛弱,饑寒飲食過度,或為風(fēng)寒暑濕所傷,皆令泄瀉。治須分利小便、健脾燥濕為主。
若瀉太多而不止者,當(dāng)用補住為要。若瀉不止,手足寒、脈虛脫、煩躁發(fā)呃、氣短、目直視、昏冒不識人者,皆死
癥也。若泄瀉初起,不可就用補塞,恐積氣未盡而成腹疼飽悶、惡心煩躁發(fā)呃而死。直待瀉去四五次方可補住。此
大法也。
泄瀉清濁不分者,濕多成五瀉也。
\x胃苓湯\x 治脾胃不和,腹痛泄瀉,水谷不化,陰陽不分。
蒼術(shù)(米泔制) 濃樸(姜汁炒) 陳皮 豬苓 澤瀉 白術(shù)(去蘆) 茯苓(去皮) 白芍(煨。各一錢)
肉桂 甘草(炙。各二分)
上銼一劑,生姜、棗子煎,空心溫服。水瀉加滑石;暴痢赤白相雜,腹痛里急后重去桂,加木香、檳榔、黃
連,水煎服;久瀉加升麻;勝濕加防風(fēng)、升麻,食積加神曲、麥芽、山楂;氣虛加參、術(shù)。
寒泄者,悠悠腹痛,瀉無休止,色青,脈沉遲是也。
\x理中湯\x 治寒瀉癥。
人參 白術(shù)(去蘆) 干姜(炒。各一錢) 官桂 甘草(炙。各五分) 陳皮 藿香 茯苓(去皮)
良姜(各七分) 烏梅(一個)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棗二枚、燈草一團,水煎溫服。寒極手足冷,脈沉細(xì),加附子去良姜、官桂;腹痛加
濃樸、砂仁、木香,去人參,嘔噦惡心加丁香、半夏,去良姜、官桂;瀉不止加蒼術(shù)、山藥;瀉多不止加肉蔻、
訶子、附子,去良姜、官桂;虛汗加黃 ,去藿香、官桂;飽悶加濃樸、砂仁,去人參、良姜、官桂。
火瀉者,腹中痛一陣,瀉一陣,后去如湯,后重如滯,瀉下赤色,小水短赤,煩渴脈數(shù)是也。(即火瀉也。)
\x四苓散\x 治火瀉熱瀉。
茯苓 白術(shù) 豬苓 澤瀉 蒼術(shù)(炒) 山藥 芍藥 山梔(炒) 陳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 烏梅
(一個)
上銼一劑,燈草一團,水煎溫服。飽悶加濃樸、砂仁,去山藥,腹痛加濃樸、砂仁、木香、茴香,去白術(shù),嘔
噦惡心加藿香、烏梅、蓮肉、砂仁、人參;小水短赤加木通、車
前,去澤瀉,口燥煩渴加黃連、麥芽、蓮肉、烏梅、干葛,去澤瀉、蒼術(shù);瀉多元氣虛脫昏倦加人參、黃 ,
去澤瀉、蒼術(shù);夏月暑瀉加香藿、扁豆;瀉多煩躁加炒黃連、人參、辰砂、烏梅,去蒼術(shù)、澤瀉;瀉多不止
加肉蔻、烏梅、人參,去澤瀉、山梔,發(fā)熱脈數(shù)加柴胡、炒黃芩、烏梅。
暑瀉者,夏月暴瀉如水,面垢、脈虛、煩渴、自汗是也。香薷飲(方見中暑。)根據(jù)本方加人參、白術(shù)、
茯苓、白芍、陳皮、甘草,炒米一撮、烏梅一個、燈芯一團煎服。
濕瀉者,瀉水多而腹不痛,腹響雷鳴,脈細(xì)是也。
\x五苓散\x 治濕瀉癥。
茯苓(去皮) 白術(shù)(去蘆) 豬苓 澤瀉 山藥 陳皮 蒼術(shù)(米泔制) 砂仁(炒) 肉蔻(面包煨,
捶去油) 訶子(煨,去核。各八分) 官桂 甘草(炙。各五分。)
上銼一劑,生姜一片、烏梅一個、燈芯一團,水煎溫服。照前理中湯加減同前。
風(fēng)瀉者,瀉而便帶清血,脈浮弦是也。
\x胃風(fēng)湯\x 治風(fēng)冷乘虛客于腸胃,水谷不化,泄瀉注下,腹腸虛滿,腸鳴疼痛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
下瘀血并治有效。
當(dāng)歸 川芎 白芍(炒) 人參 白術(shù)(去蘆) 茯苓(去皮) 肉桂(各等分)
上銼一劑,入粟米一撮,水煎溫服。
食積瀉者,腹疼甚而瀉,瀉后痛減,脈弦是也。香砂平胃散,根據(jù)本方去枳殼,加白術(shù)、茯苓。
痰瀉者,或多或少,或瀉或不瀉,脈沉滑是也。
\x二陳湯\x 治痰瀉癥。
陳皮 半夏(姜汁炒) 茯苓(去皮) 白術(shù)(去蘆) 蒼術(shù)(米泔制) 砂
仁山藥(炒) 車前 木通 濃樸(姜汁炒) 甘草(各等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烏梅一個、燈草一團,水煎溫服。瀉不止加肉蔻、訶子,去濃樸,照香砂六君子湯
加減相同;滑瀉不止,灸百會一穴、天樞二穴、中脘一穴、氣海一穴。
虛瀉者,飲食入胃即瀉,水谷不化,脈微弱是也。
\x參苓白術(shù)散\x 治氣虛泄瀉。
人參 白術(shù)(去蘆) 茯苓(去皮) 山藥(炒) 砂仁(研) 藿香 陳皮 干姜(炒) 蓮肉(去心皮)
訶子(煨) 肉蔻(煨去油) 甘草(炙。各等分)
上銼一劑,生姜一片、燈芯一團,水煎服。嘔噦惡心加半夏、烏梅;若元氣虛脫昏倦加黃 、升麻少許,去
砂仁、藿香;飽悶加濃樸,去肉蔻、訶子;小水短澀加木通、車前,去干姜;瀉甚不止加炒蒼術(shù)、烏梅、熟附子
少許。
脾瀉者,食后到飽,瀉后即寬,脈細(xì)是也。
\x香附六君子湯\x 治脾瀉癥。
香附(炒) 砂仁 濃樸(姜汁炒) 陳皮 人參 白術(shù)(去蘆) 芍藥(炒) 蒼術(shù)(炒) 山藥(炒)
甘草(炙。各等分)
上銼一劑,姜一片、烏梅一個,水煎溫服。腹痛加木香、茴香,去人參、山藥;渴加干葛、烏梅;小水赤短
加木通、車前;嘔噦惡心加藿香、烏梅、半夏;夏月加炒黃連、白扁豆;冬月加煨干姜,去芍藥。
滑瀉者,日夜無度,腸胃虛寒不禁,脈沉細(xì)是也。(即滑瀉也。)
\x八柱湯\x 治腸胃虛寒滑瀉不禁。
人參(去蘆) 白術(shù)(去蘆) 肉蔻(煨) 干姜(炒) 訶子(煨) 附子(面裹煨,去皮臍) 粟殼(蜜炒)
甘草(炙。各等分)
上銼一劑,生姜一片、烏梅一個、燈草一團,水煎溫服。照前理中湯加減相同。
\x溫脾散\x 治久瀉米谷不化,水谷入口實時直下,下元虛冷滑脫。
黃 (蜜炒) 人參(去蘆) 白術(shù)(土炒) 白茯苓(去皮) 山藥(炒) 干姜(炒) 訶子(煨去核)
肉蔻(煨去油) 粟殼(蜜炒) 草果(去皮) 丁香 肉桂 大附子(制) 黃連(姜汁炒) 砂仁 陳皮
濃樸(姜汁炒) 甘草(炙。各等分)
上銼一劑,姜棗煎,空心服。
\x八仙糕\x 治脾胃虛損,泄瀉不止,理脾胃、消飲食,最益老人小兒。
枳實(去穣,麩炒,四兩) 白術(shù)(陳壁土炒,四兩) 白茯苓(去皮,二兩) 陳皮(炒,二兩) 干山藥
(四兩) 蓮肉(去心皮,二兩) 山楂肉(去核,二兩) 楝參(一兩,氣盛者砂仁一兩代之)
上為末,用白粳米五升、糯米一升半打粉,用蜜三斤入藥末和勻。如做糕法,先就籠中劃小塊蒸熟,取出火烘干,
瓦罐收貯封固。取三五片食之,以白湯漱口。
一、因內(nèi)傷勞倦,飲食化遲作瀉及脾胃素蘊濕熱,但遇飲食勞倦即發(fā),而肢體酸軟沉困泄瀉者,用補中益氣湯
去當(dāng)歸,加芍藥、茯苓、蒼術(shù)、豬苓、澤瀉、姜棗煎服。(方見補益。)
凡泄瀉病誤服參、 等甘溫之藥,能生濕熱,故反助病邪;久則濕熱甚而為疸矣。唯用苦寒瀉濕熱、苦溫瀉濕
寒則愈。瀉止后,脾胃虛弱,方可用參、 等藥以補之。(濕熱宜用茵陳五苓散,方見中暑。)
一、腎虛久瀉不止,用六味丸加五味子、破故紙、肉豆蔻,吳茱萸。若久瀉,脾胃虛寒不禁者,用六君子湯加
炮干姜、肉桂(方見補益;)若命門火衰而脾土虛寒者,用八味丸(方見補益;)若脾腎氣血俱虛者,用十全大補
湯送四神丸;若大便滑利、小便閉澀,或肢體漸腫、喘嗽唾痰,為脾腎氣血俱虛,
用十全大補湯送四神丸;若大便滑利、小便閉澀,或肢體漸腫,喘嗽唾痰為脾胃虧損,用金匱加減腎氣丸。
(方見補益。)
大抵久瀉多因泛用消食利水之劑,損其真陰,元氣不能自持,遂成久泄。若非補中益氣湯、四神丸滋其本
源,后必胸痞腹脹、小便淋瀝,多致不起。
\x四神丸\x 治脾胃虛弱,大便不實,飲食不思,或瀉痢腹痛等癥,兼治腎泄,清晨溏泄一二次,經(jīng)年弗
止者。
破故紙(四兩,酒浸炒) 吳茱萸(一兩,泡過炒) 肉豆蔻(二兩,面裹煨) 五味子(二兩)
上為細(xì)末,用生姜八兩切片,同棗一百枚煮爛,去姜取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錢半,淡鹽湯送下。
一方去吳茱萸、五味子,加木香、茴香炒,各一兩。
治泄瀉三五年不愈者,唯灸百會穴五七壯即愈。
補遺方
治水瀉痢疾神效。
石蓮肉(為末,二錢) 細(xì)茶(五錢) 生姜(三錢)
上茶、姜二味,煎湯調(diào)蓮絞肉服。
\x又方\x 治瀉痢。
蓮肉(二兩,為末)
五更空心,無根水調(diào)服。忌半日勿飲食,仍忌葷腥生冷一切。
\x除濕健脾湯\x 久瀉色蒼而齒疏倦怠,食減下墜。
白術(shù)(去蘆,炒,一錢半) 蒼術(shù)(米泔浸,炒、一錢) 白茯苓(去皮,一錢) 白芍(醋炒,一錢)
當(dāng)歸(八分) 濃樸(去皮,姜炒,六分) 陳皮(八分) 豬苓 澤瀉(各七分) 柴胡 升麻(各五分)
防風(fēng)(去蘆,六分) 甘草(炙,四分) 久瀉加南星(面包煨,七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早晚熱服。
\x參術(shù)健脾丸\x 滋養(yǎng)元氣、補理脾胃、益腎水、溫下元、進飲食、調(diào)中下氣,臍腹冷痛、泄瀉年久不止,
此藥補溫脾腎、除寒濕、大補諸虛。
蒼術(shù)(八兩,二兩鹽水浸,二兩米泔浸,二兩醋浸,二兩蔥白炒) 人參 白術(shù)(去蘆) 白茯苓(去皮)
干山藥(炒) 破故紙(酒炒) 枸杞子(去梗) 菟絲子(酒制,焙) 蓮肉(去心。各二兩) 川楝子
(取肉) 五味子 川牛膝(去蘆。各一兩半) 川椒(去目,炒) 小茴香(鹽炒) 陳皮 木香(不見火)
遠(yuǎn)志(甘草水泡,去心。各五錢)
上為細(xì)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鹽湯送下,以干物壓之。
燈火闌珊 發(fā)表于 2008-9-15 07:52
<目錄>卷之三
<篇名>霍亂
屬性:脈∶霍亂吐瀉,滑而不勻,或微而澀,代伏驚人,熱多洪滑,弦滑食論。
夫霍亂者,有濕霍亂、有干霍亂,皆是內(nèi)傷飲食生冷、外感風(fēng)寒暑濕而成。濕霍亂,忽時心腹疼痛,或上吐,
或下瀉,或吐瀉齊作,攪亂不安,四肢厥冷,六脈沉欲絕,此名濕霍亂,俗云虎野狼病。因風(fēng)則伯風(fēng)有汗;因寒則
怕寒無汗;因暑則熱煩躁悶;因濕則身體重著;因食則胸腹飽悶。治用正氣散加減。若吐瀉煩渴躁不止、厥冷痛甚、
轉(zhuǎn)筋入腹者死。夏月因伏暑熱,伏暑霍亂吐瀉者甚多,手足雖厥冷,脈雖虛小,切不可用姜附熱藥治,在暑癥香
薷飲內(nèi)治之。有干霍亂者,最難治,死在須臾,俗云攪腸痧。忽然心腹絞痛、手足厥冷、脈沉細(xì)或沉伏、欲吐不得
吐、欲瀉不得瀉,陰陽乖隔,升降不通,急用鹽湯探吐及刺委中穴出血,治用理中湯加減。慎勿用米湯補住邪氣難
治。直待吐瀉后,方可用清米湯補接元氣。若吐瀉不出,胸腹脹硬,面唇青,手足冷過肘膝,六
脈伏絕,氣喘急,舌短囊縮者,死癥也。
濕霍亂者,吐瀉腹痛,脈沉伏欲絕也。
\x藿香正氣散\x 治四時不正之氣、寒疫時氣、山嵐瘴氣、雨濕蒸氣,或中寒腹痛吐利,中暑冒風(fēng)吐瀉,中
濕身重泄瀉,或不服水土,脾胃不和,飲食停滯,復(fù)感外寒,頭痛憎寒,或嘔逆惡心、胸膈痞悶,或發(fā)熱無汗者
并皆治之。
藿香(二錢) 紫蘇 陳皮 濃樸(姜汁炒) 半夏(姜汁炒) 白術(shù)(去蘆) 茯苓(去皮) 桔梗
大腹皮 白芷 甘草(炙。各一錢)
上銼一劑,生姜棗煎,溫服?;魜y轉(zhuǎn)筋加木瓜;腹痛加炒芍藥,寒痛加官桂,冷甚加干姜,飲食不化,心下
痞悶加香附、砂仁;米谷不化加神曲、麥芽;肉食不化加山楂;心下痞加枳實、青皮;中暑冒風(fēng)加香薷、扁豆;
時氣憎寒壯熱加柴胡、干葛;發(fā)熱加麥門冬、淡竹葉;口渴作泄,小便不利,合五苓散;濕熱相搏,霍亂轉(zhuǎn)筋,煩
渴悶亂,合黃連香薷散,心腹絞痛加木香;若頻欲登廁不通利者,加枳殼。
夏月暑熱霍亂者,吐瀉煩渴、自汗脈浮也。香薷飲(方見暑癥。)夏月暑熱明知,多食生冷、瓜果、面食,卻
于風(fēng)涼處坐臥,以致飲食停滯,胸腹飽脹作痛,或吐或瀉,手足冷,脈沉細(xì),或伏暑,是濕霍亂。用前正氣散內(nèi)加
減治之。不可作夏月伏暑。霍亂吐瀉腹痛、口渴煩躁、自汗面垢、脈虛躁亂不寧者,此是伏暑霍亂也,香薷飲加減
治之。
干霍亂者,心腹飽脹絞痛,不吐不瀉,脈沉欲絕也。(先用鹽湯探吐,急用此方。)
\x理中湯\x 治干霍亂,心腹飽脹、絞痛、不吐不瀉,脈沉欲絕。
藿香 蒼術(shù)(米泔制) 濃樸(姜汁炒) 砂仁 香附 木香 枳殼(麩炒) 陳皮(各一錢) 甘草(炙)
干姜 官桂(各五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磨木香調(diào)服。夏月干霍亂不吐不瀉、胸腹絞痛、煩渴自汗,不可用姜桂;心腹
絞痛、面唇青、手足冷、脈伏欲絕加附子、茴香,去蒼術(shù);心腹飽悶硬痛結(jié)實者,加檳榔、枳實、山楂、栝蔞、
蘿卜子,去甘草、枳殼、蒼術(shù),胃寒嘔噦發(fā)呃加丁香、茴香、香附、良姜,去官桂、甘草、蒼術(shù);虛汗加附子,
去蒼術(shù);外用炒生姜渣揉法,急用鹽湯探吐,得物出為好,及刺委中穴,血出甚妙。
霍亂吐瀉止后,發(fā)熱頭疼身痛、口干脈數(shù)者。
\x參胡三白湯\x
人參(五分) 柴胡 白術(shù)(去蘆) 白茯苓(去皮) 白芍(炒) 當(dāng)歸 陳皮 麥門冬(去心) 五味子
(十粒) 山梔子 甘草(各五分) 烏梅(一個)
上銼一劑,棗一枚,燈草一團,水煎溫服。
有異鄉(xiāng)人初到地方不服水土,或吐或瀉、胸腹飽悶,或腫脹不吐瀉者,宜服。
\x加減正氣散\x
藿香 蒼術(shù)(米泔浸炒) 濃樸(姜汁炒) 陳皮 砂仁 香附 半夏(姜汁炒) 甘草(各等分)
上銼一劑,姜三片、棗一枚、燈芯一團,水煎溫服。瀉加白術(shù)炒、山藥、烏梅、炒米,嘔吐同上;腹痛加
木香、茴香;飽悶加益智仁、大腹皮;發(fā)腫氣喘加蘇子、桑白皮、木通、豬苓、大腹皮、木香,去甘草;小水短
赤加木通、豬苓、山梔、車前,去半夏、甘草;胸腹飽脹,或四肢浮腫,如不吐瀉者,加蘿卜子、枳殼、大腹皮、
木通,去半夏、甘草;內(nèi)熱煩渴加葛根、黃連、山梔、烏梅,去半夏、甘草,內(nèi)寒手足冷、脈沉細(xì),加干姜、官
桂。
補遺方
治霍亂吐瀉,用綠豆粉和白砂糖少許,服之即愈。
干霍亂不得吐者,用淡湯一碗,入皂角末三分,鹽一撮調(diào)服探吐之。慎勿與米湯吃,反動邪氣則難治矣。
治霍亂吐瀉
干姜 胡椒 胡黃連(各三分)、綠豆粉(五分。)
上為末,每服三分,沸湯點服。
\x陰陽湯\x 用井水和百沸湯各半碗同服,神效。
\x洗法\x 治霍亂轉(zhuǎn)筋,蓼一把,去兩頭,水煎熏洗。
\x灸法\x 治霍亂已死,腹中有暖氣者,用鹽納臍中,灸七壯。
<目錄>卷之三
<篇名>嘔吐
屬性:脈∶嘔吐無他,寸緊滑數(shù),微數(shù)血虛,單浮胃薄,芤則有瘀,最忌澀弱。
嘔吐者,有聲有物,胃氣有所傷也。
\x保中湯\x 治嘔吐不止,飲食不下。
藿香梗 白術(shù)(去蘆,各一錢) 陳皮 半夏(姜制) 白茯苓(去皮。各八分) 黃連(土炒) 黃芩
(去朽,土炒) 山梔(姜汁炒,各一錢) 砂仁(三分) 甘草(二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長流水和膠泥澄清二鐘,煎至一鐘,稍冷頓服。
嘔噦清水冷涎,脈沉退者,是寒吐也。
\x理中湯\x 治胃寒嘔吐清水冷涎。
人參 茯苓(去皮) 白術(shù)(去蘆) 干姜(炒) 陳皮 藿香 丁香 半夏(姜汁炒) 砂仁(炒)
官桂(各二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烏梅一個,水煎,徐徐溫服。寒極手足冷,脈微、吐不出者,加附子,去官桂,煩躁
加辰砂、炒米。
煩渴脈數(shù)嘔噦者,是熱吐也。
\x黃連竹茹湯\x 治胃熱煩渴嘔吐。
黃連(姜汁炒) 山梔(炒黑) 竹茹(各一錢) 人參(五分) 白術(shù)(去蘆) 茯苓(去皮)
陳皮 白芍(炒) 麥門冬(去心) 甘草(三分) 炒米(一撮) 發(fā)熱加柴胡。
上銼一劑,烏梅一個、棗一枚,水煎。徐徐溫服。
嘔噦痰涎者,是痰火也。
\x二陳湯\x 治痰火嘔吐也。
陳皮 半夏(姜炒) 茯苓(去皮) 甘草 加人參、白術(shù)、竹茹、砂仁、山梔(炒)、麥門冬
(去心,各等分)、烏梅(一個)。
上銼一劑,姜三片、棗一枚,水煎,不拘時徐徐溫服。
水寒停胃嘔吐者,宜燥濕也。
\x茯苓半夏湯\x 治水寒停胃嘔吐。
茯苓(去皮) 半夏(姜汁炒) 陳皮 蒼術(shù)(米泔浸炒) 濃樸(姜汁炒。各一錢) 砂仁(五分)
藿香(八分) 干姜(炒,三分) 烏梅(一個)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水一鐘、生姜三片,煎至六分,不拘時涂徐溫服。
飽悶作酸嘔吐者,是停食吐也。香砂平胃散,治停食嘔吐。(方見傷寒)。
久病嘔吐者,脾胃不納谷也。
\x六君子湯\x 治久病胃虛嘔吐。
人參(去蘆) 白術(shù)(去蘆) 茯苓(去皮) 白芍(炒) 山藥(炒) 當(dāng)歸(各一錢) 藿香 砂仁
(各五分) 蓮肉(十粒) 烏梅(一個) 半夏(姜汁炒) 陳皮(各八分) 甘草(三分) 炒米(百粒)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徐徐溫服。
惡心者,心中兀兀然無奈,欲吐不吐,欲嘔不嘔,此為惡心,非心經(jīng)病。胃口有寒、有熱、有痰火、有
胃虛、有停
食、有水飲,與嘔吐同治法。
梁太府乃因患頭暈嘔吐,聞藥即嘔。諸醫(yī)措手。余以伏龍肝為末,水丸塞兩鼻孔,用保中湯以長流水入膠
泥攪澄煎,稍冷,頻服之而安。
信陵府桂臺殿下夫人,患因性氣不好,一怒即便嘔吐、胸膈不利、煩躁不睡、腹痛便閉、食下即吐,已經(jīng)
八日,心慌喘急垂危,后事已備,舉家哭泣。召余診,六脈虛微,此血虛胃弱,氣郁痰火也。以二陳湯加姜連、
酒芩、炒梔、當(dāng)歸、酒芍、香附、竹茹、白術(shù),入竹瀝、姜汁,二服而安。
<目錄>卷之三
<篇名>翻胃
屬性:脈∶反胃噎膈,寸緊尺澀,緊芤或弦虛寒之厄,關(guān)沉有痰,浮澀脾積,浮弱虛氣,澀小血弱,若澀而沉,七
情所搏。
夫膈噎翻胃之癥,皆由七情太過而動五臟之火,熏蒸津液而痰益盛,脾胃漸衰,飲食不得流行,為膈、為噎
、為翻胃也。丹溪云∶年高者不治。蓋年少之人,氣血未虛,用藥劫去痰,雖得暫愈,其病立復(fù)。所以然者,氣
虛則不能運化而生痰,血虛則不能滋潤而生火也。又云∶此癥切不可用香燥之藥而濃滋味。蓋癥屬熱燥,故不可
用香燥之藥。香能散氣,燥能耗血,濃滋味能助火而生痰也。粗工不識病源,但見斯疾,便以峻劑撥之而取刻效,
以圖濃賄。不思病危,復(fù)而不救,可不嘆哉!
大凡膈噎翻胃,不可服辛熱香燥,最能耗血。糞如羊屎者不治,大腸無血故也??谕掳啄卟恢?,氣血俱憊
故也。
翻胃者,胃虛吐食而不納也。
\x安胃湯\x
人參(五分) 白術(shù)(三分) 茯苓(去皮) 山藥(炒) 當(dāng)歸 陳皮 半
夏(姜汁炒) 藿香(各一錢) 砂仁(五分) 黃連(姜汁炒) 蓮肉(各八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棗一枚、烏梅一個,水煎溫服。
\x順氣和中湯\x 治嘔吐翻胃、嘈雜吞酸、痞悶噫氣、噎膈、心腹刺痛、惡心吐痰水。
陳皮(鹽水浸炒,一錢) 半夏(姜汁炒,七分) 白茯苓(去皮,七分) 白術(shù)(去蘆,土炒,八分)
枳實(麩炒,五分) 香附(醋浸炒,一錢) 砂仁(炒,三分) 黃連(姜汁和豬膽汁拌炒,六分) 山梔(姜
汁炒黑,一錢) 神曲(炒,六分) 甘草(炙,三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長流水入膠泥攪,澄清水一鐘,煎至七分,入竹瀝、童便、姜汁,不拘時,細(xì)細(xì)
溫服。如氣虛加黃 、人參各八分;如血虛加當(dāng)歸七分、川芎五分;如氣惱或氣不舒暢加烏藥五分、木香三分;
如胸膈飽悶加蘿卜子炒六分;如心下嘈雜醋心加吳茱萸四分,倍黃連、白術(shù);如嘔吐不吐加藿香梗七分。
\x太倉丸\x 治噎膈翻胃,脾胃虛弱,不思飲食。
白豆蔻(二兩) 砂仁(二兩) 陳倉米(一升,黃土炒熟)
上為細(xì)末,姜汁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淡姜湯送下。
氣血虛而翻胃者,宜攻補兼濟也。
\x王道無憂散\x 治翻胃膈噎。
當(dāng)歸 白芍(炒) 川芎 生地黃(各八分) 赤芍(五分) 白術(shù)(土炒) 白茯苓(去皮。各一錢二分)
赤茯苓 砂仁 枳實(麩炒) 香附 烏藥 陳皮 半夏(姜汁炒) 藿香 檳榔 豬苓 木通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黃柏(人乳炒) 知母(人乳炒) 黃芩(炒,各八分) 粉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年老之人,陰血枯槁,痰火氣結(jié),升而不降,飲食不下者,乃成膈噎之病也。
\x當(dāng)歸養(yǎng)血湯\x
當(dāng)歸 白芍(炒) 熟地黃 茯苓(去皮。各一錢) 貝母(去心) 栝蔞(去殼) 枳實(麩炒)
陳皮 濃樸(姜汁炒) 香附 撫芎 蘇子(炒、各七分) 沉香(五分) 黃連(用吳茱萸同炒,去茱萸,
用連八分。)
上銼一劑,生姜一片、棗一枚,水煎,竹瀝磨沉香調(diào)服。
年少之人,有患膈噎者,胃脘血燥不潤,便閉塞而食不下也。
\x生津補血湯\x 治年少胃脘血燥,故塞。
當(dāng)歸 白芍(炒) 熟地黃 生地黃 茯苓(去皮,各一錢) 枳實(麩炒) 陳皮 黃連(炒) 蘇子
貝母(去心。各七分) 砂仁 沉香(各五分)
上銼一劑,姜一片、棗一枚,水煎,竹瀝、沉香同服。
翻胃因氣惱者,宜順氣化痰清火也。
\x四子調(diào)中湯\x 治翻胃,或小便赤、大便閉及痰氣壅盛者。
青皮(五分,去穣,麩炒) 陳皮(五分) 枳實(麩炒,一錢) 香附(炒一錢) 黃連(姜汁炒,七分)
半夏(姜汁炒,二錢) 栝蔞仁(炒,一錢) 蘇子(炒) 白芥子(炒) 桃仁(去皮尖。各一錢五分)
茯苓(去皮) 木通(各一錢) 沉香 芒硝(各五分)
上銼一劑,生姜五片,水煎,稍熱服。
\x五子散\x 治氣膈鼓脹噎食。
白蘿卜子 紫蘇子 白芥子(各五錢) 山楂子(去核) 香附子(去毛。各一錢。)
上各為末,合一處,作芥末用。
秘方神妙不測者,有起死回生之功也。
\x奪命丹\x
裘(一個) 麝香(一分) 孩兒茶(二分) 金絲黃礬(三分) 朱砂(春二分、夏四分、秋六分、冬八分)
上裘乃土糖裘,即蜣螂所滾之彈丸,糞土之下皆有。用彈中有白蟲者如指大與大蠐螬一樣,將彈少破一點,
蓋住火 過大黃色存性,不要燒焦了。入前藥內(nèi),并彈共為末,燒酒調(diào),空心服。如覺饑,用大小米煮粥,漸
漸少進,一日二三次,不可多吃,一日徐徐進一碗半足矣。慎不可多服,多則病復(fù)不可治矣。忌生冷醬炒、濃味
蔥蒜、酒面炙爆等物,及氣惱五十以后,一二服即效。
\x二豆回生丹\x 治翻胃噎食。
硼砂(二錢) 雄黃(二錢) 乳香(一錢) 朱砂(二錢) 黑豆(四十九粒) 綠豆(四十丸粒) 百
草霜(五錢,微火炒過用)
上共為細(xì)末,用烏梅三十個,取肉和丸,如指頂大,朱砂為衣。每噙化一丸良久,將面餅一個茶泡爛與食之。
不吐乃藥之效。若吐,再噙化一丸。忌油膩、鹽醋、怒氣、房勞。
\x神灸翻胃法\x 以男左女右手拿棍一條,伸手拄棍在地與肩一般高,肩上有窩名肩井穴,灸三炷即效。
\x灸法\x 治翻胃神效。
膏盲(二穴,令病患兩手交在兩膊上,則脾骨開,以手揣摩第四椎骨下,兩旁各開二寸,四肋三間之中,按
之酸痛是穴,灸時手搭兩膊上不可放下,灸至百壯為佳) 膻中(一穴,在膺部中,行兩乳中同陷中,仰臥取之,
灸七壯,禁針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 外 兩筋間,灸七壯。)
收功保后者,宜調(diào)養(yǎng)血氣也。
\x養(yǎng)血助胃丸\x 治嘔吐翻胃愈后,用此養(yǎng)元氣,健脾胃、生血脈、調(diào)榮衛(wèi)、清郁氣,收功保后。
當(dāng)歸(酒洗,一兩) 川芎(一兩) 白芍(鹽酒炒,一兩) 人參(去蘆,五錢) 扁豆(姜汁炒,六錢)
白術(shù) 山藥(炒,一兩) 蓬肉(去心皮,一兩) 甘
草(炙,三錢。)
上為細(xì)末,姜汁打神曲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空心,白滾水送下。
補遺秘方
\x七傷通氣散\x 治十膈五噎、腹內(nèi)久積、氣塊傷力、嘔吐膨脹,此散諸病皆治。
牙皂(二兩,火 ) 大黃(二兩,面包燒熟) 砂(二錢) 巴豆(六錢,去油,二錢) 當(dāng)歸(二
錢半)
上為末,每眼一分或二分,量人大小虛實加減用之。引用好酒一口調(diào)服,不飲酒者,滾白水亦可。引不許多
,引多動一二行。此藥服之,不吐則瀉,不瀉則吐。兼治小兒驚風(fēng)痰響、上竄天吊,吐痰即愈。(又治中風(fēng)不語。)
\x劉海田治翻胃方\x 用馬蛇兒(即野地蝎虎),用公雞一只,籠住餓一日,只與水吃,換凈肚腸,把蛇兒
切爛,與雞食之,取糞焙干為末。每服一錢,燒酒送下。
\x治噎食效方\x 用醋蛾曬干為末,每服一錢,用酒空心下即愈,永不再發(fā)。
\x治噎食秘方\x 用活蝎虎一個入燒酒內(nèi),浸七日,將酒頓熟,去蝎虎,只飲酒即愈。治蟲亦同。
治噎食病并回食?。ɑ厥痴撸诚录赐乱玻?
用初出窯鍛石礦投入鍋中滾水內(nèi)化開去渣,止用清水煮干,炒黃色為度,黃色難得,牙色即可。用罐收貯
,黃蠟封口,勿令泄氣,過一二年的無用。凡人四十內(nèi)外,身體壯健者用四分;如年老體弱者,止用二分或二分
半、三分為止。以好燒酒一二鐘,能飲者三四鐘調(diào)服。此方專治回食病,哽咽年深,或吐出蟲,或下蟲,其疾即
愈,如不吐不下,遇發(fā)再服一次,不發(fā)不必服,自然痊好。
\x治噎食方\x
皮硝(二錢,飛過) 孩兒茶(一錢) 麝香(半分)
上為細(xì)末,作三服,黃酒送下,永除根不發(fā)。
\x治噎膈方\x
新鍛石(三錢) 大黃(一錢)
上用黃酒一鐘煎,去渣服酒。
\x八仙膏\x 專治噎食。
生藕汁 生姜汁 梨汁 蘿卜汁 甘蔗汁 白果汁 竹瀝 蜂蜜
上各汁一盞加一處,盛飯甑蒸熟,任意食之。
<目錄>卷之三
<篇名>呃逆
屬性:脈∶呃逆甚危,浮緩乃宜;弦急必死,結(jié)代促微。
發(fā)呃者,氣逆上沖而作聲也,呃,一名咳逆。若胃火上沖而逆,隨口應(yīng)起于上膈,病者知之易治也;自臍
下上沖,直出于口者,陰火上沖,難治。俗名謂之打呃是也。
胃口虛寒、手足冷、脈沉細(xì),是寒呃也。
\x丁香柿蒂湯\x
丁香 柿蒂 良姜 官桂 半夏(姜汁炒) 陳皮 木香(另磨) 沉香(另磨) 茴香 藿香 濃樸
(姜汁炒) 砂仁(各等分) 甘草(減半) 乳香(為末)
上銼一劑,姜三片,水煎,磨沉、木香,調(diào)乳香末同服。寒極手足冷、脈沉細(xì)加附子、干姜,去良姜、官桂。
發(fā)熱煩渴脈數(shù)者,是熱呃也。
\x小柴胡湯\x 治身熱、煩渴、發(fā)呃。
柴胡 黃芩 山梔 柿蒂 陳皮 砂仁 半夏(姜汁炒) 竹茹(各一錢) 藿香(八分) 沉香 木香
(各三分) 茴香(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姜一片、烏梅一個,水煎,磨沉、木香溫服。
一切發(fā)呃,用柿蒂、沉香、木香、乳香、砂仁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淡姜湯調(diào)服最效。如口燥渴、身熱不可服。
胃中痰火發(fā)呃者。
\x黃連竹茹湯\x 治胃中痰火發(fā)呃。
黃連 竹茹 麥門冬(去心) 山梔 陳皮 半夏(各一錢) 砂仁 沉香 木香 茴香(各五分) 蘇子
(八分) 甘草(二分)
上銼一劑,姜一片,烏梅一個,水煎,磨沉香、木香調(diào)服。
水寒停胃發(fā)呃者。
\x茯苓半夏湯\x 治水寒停胃發(fā)呃。
茯苓 半夏(姜汁炒) 濃樸(姜汁炒。各一錢) 干姜(炒) 丁香 官桂 砂仁(各五分) 陳皮(一錢)
藿香(八分) 柿蒂(一錢) 茴香(七分) 沉香 木香 甘草(各三分)
上銼一劑,姜三片,水煎,磨沉香、木香同服。
臍下氣上升發(fā)呃者,陰火也。滋陰降火湯,治陰火上升發(fā)呃。(方見虛癥。)根據(jù)本方加砂仁、茴香、沉香、木
香、山梔、柿蒂、辰砂。
中氣不足,脈虛微,氣不相續(xù)而發(fā)呃者,補中益氣湯加生脈散、黃柏,以降陰火,或少加附子。(方見內(nèi)傷。)
陽明內(nèi)實失下而發(fā)呃者,六一順氣湯下之。(方見傷寒。)
傷寒傳經(jīng)熱癥,醫(yī)者誤用姜桂等熱藥助其火邪,痰火相搏而為咳逆者,黃連解毒、白虎湯及竹瀝之類治之。
(方見傷寒。)
凡瀉痢發(fā)呃與傷寒結(jié)胸發(fā)黃又發(fā)呃者,俱難治也。
大抵發(fā)呃不止,將乳香紙卷燒煙熏鼻中及灸中脘、膻中、期門三處即效。
\x咳逆丸\x 花椒微炒出汗,去目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
大。每服十五丸,醋湯下。
傷寒發(fā)熱而呃逆者,用黃荊子不拘多少,炒,水煎服,立止。
\x嗅法\x 治咳逆服藥無效者。
硫黃 乳香
上各等分,為細(xì)末,以酒煎,急令患人嗅之即止。
\x又方\x
用雄黃二錢、酒一盞煎七分,急令患人嗅之愈。
\x灸咳逆法\x
乳根二穴,直乳一寸六分,婦人在乳房下起肉處陷中灸七壯,效如神。
\x又方\x 灸氣海三五壯亦效。氣海在臍下一寸半。
<目錄>卷之三
<篇名>噯氣
屬性:脈∶噯氣嘈雜,審右寸關(guān),緊滑可治,弦急則難;兩寸弦滑,留飲胸間;脈橫在寸,有積上欄。
噯氣者,乃噯胸膈之氣上升也。
噯氣有胃中有火、有痰者,宜二陳湯。(方見痰飲。)根據(jù)本方加炒山梔、砂仁、白豆蔻、木香、
益智仁、枳實、黃連、炒濃樸、姜炒香附米。
\x星半湯\x 治癥同前。
南星 半夏 軟石膏 香附 炒桅子
上銼生姜三片,水煎服?;蜃魍枰嗫?。蓋胃中有郁火、膈上有稠痰故也。
噯氣有胃寒者,宜理中湯。(方見中寒。)根據(jù)本方加木香、茴香、益智仁、陳皮。濃樸、香附,去人參、茯苓。
\x破郁丹\x 治婦人噯氣胸緊,連十余聲不盡,噯出氣心頭略寬,不噯即緊宜服。
香附米(醋煮、四兩) 梔子仁(炒,四兩) 黃連(姜汁炒,二兩) 枳實(麩炒,二兩) 檳榔(一兩)
莪術(shù)(一兩) 青皮(去穣,一兩) 栝蔞仁(一兩) 蘇子(一兩)
上共為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九,食后滾水送下。
<目錄>卷之三
<篇名>吞酸
屬性:脈∶吞酸脈形多弦而滑;或沉而遲,胸有寒飲;或數(shù)而洪,膈有痰熱。
吞酸與吐酸不同,吞酸水刺心也;吐酸者,吐出酸水也。俱是飲食入胃,氣虛不能運化,郁積已久,濕中生熱,
濕熱相蒸,故作酸也。用香砂平胃散加減治之。譬如谷肉在器,濕熱則易為酸也。若是吞酸吐酸、嘈雜心煩,久而
不治成膈噎翻胃癥也。
吞酸者,濕熱在胃口,上為酸也。
\x清郁二陳湯\x 治酸水刺心及吞酸嘈雜。
陳皮 半夏(姜汁炒) 茯苓(各一錢) 蒼術(shù)(制,八分) 川芎(八分) 香附(一錢) 神曲(炒,五錢)
枳實(麩炒,八分) 黃連(炒) 梔子(炒。各一錢) 白芍(炒,七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服。
\x香砂平胃散\x 治吞酸吐酸。(方見傷食。)根據(jù)本方加炒黃連、山梔、吳茱萸、去枳殼、木香;有因心痛服
熱藥過多,后患吞酸病,本方加炒黃連,有因熱藥過多,涌出酸苦黑水如爛木耳汁者,心痛既愈,乃頻作酸,塊痞
自胸筑上咽喉甚惡,炒黃連煎濃汁,常服一二匙自安。
\x平肝順氣保中丸\x 治郁火傷脾,中氣不運,胃中伏火,郁積生痰,致令嘔吐吞酸嘈雜、心腹悶。常服順氣
和中、開胃健脾、進食化痰消痞。
香附米(童便浸三日,炒,三兩) 小川芎(二兩) 陳皮(去白,三兩) 白術(shù)(土炒,四兩) 枳實
(麩炒,二兩) 黃連(姜汁炒,二兩) 吳茱萸(湯泡,一兩) 神曲(炒,一兩) 麥芽(炒,七錢)
木香(三錢) 梔子(姜汁炒,一兩) 萊菔子(炒,一兩) 半夏(姜汁炒,一兩半) 白茯苓(去皮,一兩)
砂仁(炒,四錢) 干生姜(一兩) 竹茹(一兩) 甘草(炙,四錢) 一方加山楂(去核,一兩)、青皮
(清油炒,六錢),去吳茱萸、竹茹。
上為細(xì)末,竹瀝打神曲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白湯送下,一日進二次。
吐酸者,吐出酸水,肝木之味也。
\x蒼連湯\x
蒼術(shù)(米泔制) 黃連(姜汁炒) 陳皮 半夏(姜汁炒) 茯苓(去皮) 神曲(炒。各一錢) 吳茱萸
(炒) 砂仁(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溫服。
\x治吐清水\x
蒼術(shù)(壁土炒) 白術(shù)(炒) 陳皮 白茯苓(去皮) 滑石(炒)
上銼水煎服。
<目錄>卷之三
<篇名>嘈雜
屬性:嘈雜者,俗謂之心嘈也。有胃中痰因火動而嘈者,用二陳湯加減;有心血少而嘈者,用當(dāng)歸補血湯加減;有因
食郁而嘈者,用香砂平胃散治之。
嘈雜有痰因火動者多也。
\x化痰清火湯\x
南星(姜汁炒) 半夏(姜汁炒) 陳皮 黃連 黃芩 梔子 知母 石膏 蒼術(shù)(米泔浸) 白術(shù)(去蘆)
白芍(各等分) 甘草(一錢半)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服。
\x二陳湯\x 治痰火而嘈。(方見痰癥。)一根據(jù)本方加炒山梔、黃
連、竹茹、人參、當(dāng)歸、白術(shù)、酸棗仁、辰砂、烏梅、大棗、生姜一片,水煎,竹瀝調(diào)辰砂末同服。
心血虛而嘈雜者,宜養(yǎng)血以清火也。
\x當(dāng)歸補血湯\x 治心血少而嘈,兼治驚悸怔忡。
當(dāng)歸 芍藥 生地黃 熟地黃(各三錢) 人參(五分) 白術(shù)(去蘆) 茯苓(去皮) 麥門冬(去心)
山梔仁(炒) 陳皮(各八分) 甘草(三分) 辰砂(研末,臨服入二分) 烏梅(一個,去核) 炒米
(百粒)
上銼一劑,棗二枚,水煎溫服。
食郁而作嘈者,宜消食以開郁也。香砂平胃散治食郁而嘈。(方見傷食。)根據(jù)本方加炒黃連、山梔、川芎、
白芍、辰砂,去枳殼、藿香。
\x交泰丸\x 治胸中痞悶嘈雜,大便稀則胸中頗快,大便堅則胸中痞悶難當(dāng),不思飲食。
黃連(一兩,姜汁浸,黃土炒) 枳實(一兩,麩炒) 白術(shù)(去蘆,土炒,一兩) 吳茱萸(湯泡微炒,二兩)
歸尾(酒洗,一兩三錢) 大黃(用當(dāng)歸、紅花、吳茱萸、干膝各一兩煎水,洗大黃一晝夜,切碎曬干,仍以
酒拌曬之,九蒸九曬,用四兩。)
上為細(xì)末,姜汁打神曲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八十丸,不拘時,白滾水送下。
\x消食清郁湯\x 治嘈雜悶亂、惡心、發(fā)熱頭痛。
陳皮 半夏(姜汁炒) 白茯苓(去皮) 神曲(炒) 山楂(去核) 香附米 川芎 麥芽(炒) 枳殼
(麩炒) 梔子(炒) 黃連(姜汁炒) 蒼術(shù)(米泔浸) 藿香 甘草
上銼生姜三片,水煎服。
<目錄>卷之三
<篇名>諸氣
屬性:脈∶下手脈沉,便知是氣。沉極則伏,澀弱難治;其或
沉滑,氣兼痰飲。
人身之氣,一身之主也,要在周流順行而無病矣;逆則諸病生焉。男子宜養(yǎng)其氣,以全其神,婦人宜平氣,
以調(diào)其經(jīng)。若內(nèi)傷七情者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也。喜則氣散,怒則氣逆,憂則氣陷,思則氣結(jié),悲則氣消,恐則氣
怯,驚則氣耗也。外感六淫者,風(fēng)寒暑濕燥火也。風(fēng)傷氣者為疼痛,寒傷氣者為戰(zhàn)栗,暑傷氣者為熱悶,濕傷氣
者為腫滿,燥傷氣者為閉結(jié)。有虛氣、有實氣。虛者,正氣虛,用四君子湯;實者,邪氣實,用分心氣飲。丹溪
有云∶氣實不宜補,氣虛宜補之。雖云氣無補法,若痞滿壅塞實脹,似難于補;若正氣虛而不補則氣何由而行。
故經(jīng)云∶壯者氣行而愈,怯者著而成病。此氣之確論也。
一切七情之氣為病者,宜順氣飲。
\x分心氣飲\x 治男子婦人諸氣不和,多因憂愁思慮,忿怒傷神,或臨食憂戚,或事不遂意,使抑郁之氣
留滯不散,停于胸膈之間,不能流暢,致心胸痞悶,脅肋虛脹,噎塞不通,吞酸噯氣,嘔噦惡心,頭目昏眩,四肢
倦怠,面色痿黃,口苦舌干,飲食減少,日見羸瘦,或大腸虛閉,或因病之后胸中虛痞,不思飲食,并皆治之。
木通 官桂 茯苓(去皮) 半夏(姜制,各三錢) 桑白皮 大腹皮(水洗) 青皮(去穣) 陳皮
(各五錢) 紫蘇(二兩) 羌活(五錢) 甘草(二錢半) 赤芍(三錢)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棗一枚、燈芯一團,水煎溫服。
\x又方\x 加枳殼、檳榔、香附,治氣百病,最能升降陰陽,調(diào)順三焦,屢用屢驗,其功難以盡述。又隨
癥加減法于后。一方治憂思郁悶、怒氣痞滿,去芍藥、羌活,加枳殼、桔梗、木香、檳榔、香附、藿香、莪術(shù);
水氣面目浮腫加豬苓、澤
瀉、車前、木瓜、葶藶、麥門冬;氣塊加莪術(shù);性急加柴胡;多怒加黃芩;食少加砂仁、神曲;咳嗽加桔梗、
半夏,胸膈緊加枳實、香附;三焦不和加烏藥;氣閉加蘿卜子、枳殼;氣滯腰疼加木瓜、枳殼;上焦熱盛加黃
芩;下焦熱甚加山梔;翻胃加沉香磨服。
\x上下分消導(dǎo)氣湯\x 功勝分心氣飲,?;?xì)鈵乐耍捎么俗魍?,常服甚妙?
黃連(姜汁炒,二兩) 半夏(水泡,姜汁浸炒) 栝蔞(去殼。各一兩) 枳殼(麩炒) 桔梗(各二兩)
桑白皮(蜜炙) 川芎 茯苓(去皮) 濃樸(姜汁炒) 青皮(去穣) 香附(童便浸炒。各二兩) 澤瀉
木通 檳榔 麥芽(炒。各一兩)、甘草(三錢)。
上銼作劑,生姜三片,水煎服?;蜃魍?,以神曲糊為丸,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湯送下,淡姜湯亦可,名分消丸。
一切氣滯食積腹脹痛者,宜消導(dǎo)也。
\x利氣丸\x 治一切滯氣,心腹脹悶疼痛、脅肋脹滿難消、嘔吐酸水痰涎、頭目眩暈,并食積酒毒及米谷不化,
或下利膿血、大小便結(jié)滯不快,氣壅積熱、口苦咽干,煩躁、涕唾稠粘。此藥最能流濕潤燥,推陳致新,滋陰抑陽,
敗郁破結(jié),活血通經(jīng),治氣分之圣藥也。
大黃(生,四兩) 黑牽牛(頭末,四兩) 香附米(炒) 木香 檳榔 枳殼(麩炒) 青皮(去穣)
陳皮 莪術(shù)(煨) 黃連(各二兩) 黃柏(三兩)
上為細(xì)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一百丸,臨臥時淡姜湯送下,以利為度;如不利,再加丸數(shù)。
一方加黃芩,當(dāng)歸各一兩尤妙。
\x神仙一塊氣\x 治諸氣食積及噎塞痞滿、胸脅刺痛、 瘕疝氣,并皆治之。
青皮 陳皮 三棱(炒) 莪術(shù) 香附(童便炒。各一兩) 神曲
麥芽(炒) 蘿卜子(炒) 白丑(頭末) 檳榔 郁金 黃連(各五錢) 枳實(三錢) 皂角 百草霜(各二錢半)
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視疾之上下為食之先后,熱酒姜湯送下。
一切氣虛為病者,宜補氣也。
\x四君子湯\x 治氣虛癥。
人參(去蘆) 白術(shù)(去蘆) 砂仁 茯苓(去皮) 陳皮 濃樸(姜汁炒) 當(dāng)歸 甘草(各等分)
上銼一劑,生姜一片、棗二枚,水煎,不拘時服。氣虛甚加黃 。
調(diào)理氣郁之病者,此藥雖平易而有殊效也。
\x交感丹\x 治一切諸氣,公私拂情,名利失志,抑郁煩惱,七情所傷,不思飲食、面黃形羸,胸膈諸癥極
有神效。
香附米(一斤,長流水浸三日,撈起炒干,忌鐵器) 白茯苓(去皮木,為凈末,四兩)
上二味為末攪勻,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清晨細(xì)嚼一丸,白滾湯送下,或陳皮湯亦可,抑氣湯尤妙。
補遺秘方
\x一粒金丹\x
鴉片(二錢半,即啞芙蓉) 阿魏(一錢) 木香(九分) 沉香(五分) 牛黃(二分半)
上將沉香、木香、牛黃為末,以鴉片放碗內(nèi)滴水溶化、阿魏溶化,和蜜為丸,如綠豆大,金箔為衣。每一粒,
熱氣痛,涼水下;冷氣痛,滾水下。忌酒醋青菜,一旦夕神效。
管藩相夫人,患因氣郁生火,每至夜半不睡,口干煩渴吐粘痰,必欲茶水漱口,舌上赤黑皮濃,胸悶嘈雜,
飲食少思。余診兩寸脈洪數(shù),兩尺脈代虛,右氣口盛,此上盛下虛、
血虛氣郁有火也。以四物湯加生地黃、黃連、麥門冬、知母、貝母、天花粉、玄參、梔子、桔梗、枳實、青皮、
甘草,數(shù)劑奏效。又以六味地黃丸加生地黃、麥門冬、知母、玄參、天花粉、貝母、五味子、黃連,一料全安。
周賓崇親家,患因氣惱得咽喉噎塞如有所礙,胸膈痞悶,時吐痰唾,耳若蟬鳴,頭目不清。予診六脈沉數(shù)。
丹溪云∶下手脈沉,便知是氣。以清火豁痰丸服之而安。
<目錄>卷之三
<篇名>青筋
屬性:夫青筋之癥,原氣逆而血不行,并惡血上攻于心也。多由一切怒氣相沖,或憂郁氣結(jié)不散,或惱怒復(fù)傷生冷,
或房勞后受寒濕,以致精神恍惚、心慌氣喘、噎塞上壅、嘔噦惡心、頭目昏眩、胸膈痞滿、心腹刺痛、脅肋腰背痛、
頭痛腦疼、口苦舌干、面青唇黑、四肢沉困、百節(jié)酸痛,或憎寒壯熱、遍身麻痹不仁、手足厥冷顫掉、默默不語、
不思飲食等癥,皆惡血攻心而致之也。自古以來,無人論此,但有患此疾者,無方可治。唯以砭針于兩手曲池青筋
上刺之,出瘀血不勝其數(shù)。而疾有即愈者,有不愈者,而變?yōu)榇蠡颊?,常慣病此者,或有一月一次,或二三次者,
屢患屢刺,莫之能愈。愚唯慮人之生命以氣血為主,故丹溪曰∶氣血和,一疾不生;虧則百病生焉。況此病先傷于風(fēng)
而后復(fù)損其血,不致于夭枉者蓋亦鮮矣。雖然未有退血之法,又不得不刺,不刺則惡血攻心,須臾不救。余制一方,
屢獲效驗,名曰白虎丸。白虎者,西方肺金之謂也;青筋者,東方肝木之謂也。以白虎而治青筋,是金能克木故耳,
何病之不愈哉?此方之妙,不唯代刺青筋之苦,愈青筋之病,而亦免后日之患。其惠也不亦大乎?此方兼治男子久患
痢疾便血,婦人崩漏帶下,并一切
打撲內(nèi)損,血不能散,心腹痛欲死者服之,其效不啻桴鼓之影響也。按此青筋之癥,北人多患之,南人有此即
痧癥也。
\x白虎丸\x 白虎仙丹、古鍛石,谷神子制,救人災(zāi), 中為末,水飛過手上成丸,日曬,來引宜燒酒一
二盞。每服須吞五十枚,保全男婦青筋癥,廣積陰功遍九垓。
千年鍛石(不拘多少,刮去雜色、泥土,為末,水飛過。)
上曬干量可,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看輕重加減,燒酒送下。此藥能順氣散血、化痰消滯,治青筋初
覺,頭疼惡心、或腹痛、或腰疼、或遍身作痛、不思飲食。即進一服,當(dāng)時血散。若過三五日,青筋已老者,多
服取效。又治心腹痛及婦人崩漏帶下,或因氣惱致病,或久患赤白痢疾,或打撲內(nèi)傷血不能散,服之大效。
\x斷痧散\x 治青筋。
甘草 干姜 川烏(炮) 枯礬 炒鹽(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水送下。
\x灸斷青筋法∶\x于打青筋出血眼上用新黑驢糞些須涂破眼上,艾灸一壯,永不再發(fā)。
\x治男婦慣打青筋\x(王春元傳)
五靈脂 蒲黃(各一錢半)
上為細(xì)末,黃酒調(diào)下,永不再犯。
燈火闌珊 發(fā)表于 2008-9-15 07:52
<目錄>卷之三
<篇名>痞滿
屬性:脈∶痞滿滑大,痰火作孽;弦伏中虛,微澀衰劣。
夫痞滿者,非痞塊之痞也,乃胸腹飽悶而不舒暢也。有氣虛中滿,有血虛中滿,有食積中滿,有脾泄中滿,
有痰膈中滿,皆是七情內(nèi)傷、六淫外侵,或醉飽饑餓失節(jié)、房勞過度,則脾土虛而受傷,轉(zhuǎn)輸之官失職,胃雖受谷,
不能運化,
故陽自升而陰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痞不通泰也。蓋陰伏陽蓄,治用香砂養(yǎng)胃湯、加減枳殼丸,調(diào)養(yǎng)脾胃,使心肺
之陽下降,肝腎之陰上升而成天地交泰,是無病也。
痞者,心下痞滿而不能食也。(仲景云∶滿而不痛為痞,滿而痛為結(jié))
\x養(yǎng)胃湯\x 治胸腹痞滿。
香附 砂仁 木香 枳實(麩炒。各七分) 白術(shù)(去蘆) 茯苓(去皮) 半夏(姜汁炒) 陳皮(各一錢)
白豆蔻(去殼,七分) 藿香 濃樸(姜汁炒。各七分) 甘草(炙,二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食后服。瘦人心下痞悶,加炒黃連,去半夏;血虛中滿,加當(dāng)歸、白芍,
去半夏;食積中滿加炒神曲、山楂、麥芽,去白術(shù)、半夏;肥人心下痞悶加蒼術(shù);氣虛中滿加人參,去半夏;痰膈
中滿加栝蔞仁、貝母、桔梗、竹瀝、姜汁少許,去白術(shù)、半夏;脾泄中滿加炒蒼術(shù)、炒白芍、去半夏。
內(nèi)傷元氣而痞滿者,宜大補氣也。加減補中益氣湯,治內(nèi)傷心下痞滿。(方見內(nèi)傷。)脈緩有痰而痞加半夏、
黃連,脈弦、四肢滿悶、便難而心下痞加黃連、甘草、柴胡;大便閉燥加黃連、桃仁,少加大黃、當(dāng)歸身;心下痞飽
悶加白芍、黃連;心下痞腹脹加白芍、砂仁、五味子,如天寒少加干姜、官桂;心下痞或中寒者加附子、黃連;心下
痞嘔逆者加陳皮、生姜、黃連,冬月加黃連,少加丁香、藿香;能食而心下痞加枳實三錢、黃連五分,如不能食心下
痞者勿加之,只根據(jù)本方;食以后心下痞者,則服橘皮枳實丸。
\x大消痞丸\x 治一切心下痞及年久不愈者。
黃連(去蘆須,土炒) 黃芩(去朽,土炒。各六錢) 枳實(麩炒,五錢) 半夏(泡) 陳皮 濃樸
(姜汁炒。各四錢) 白術(shù)(去蘆) 姜黃(各一兩) 豬
苓澤瀉 砂仁(各三錢) 干生姜(二錢) 人參(四錢) 神曲(炒) 甘草(炙。各二錢)
上為末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白湯送下。
\x解郁和中湯\x 治胸膈痞滿,內(nèi)熱夜不安臥,臥則愈悶。
陳皮(去白,一錢二分) 赤茯苓(一錢) 半夏(八分) 青皮(去瓤,醋炒,五分) 香附米(童便炒,
一錢) 枳殼(麩炒,一錢) 梔子(一錢) 黃連(姜汁炒,七分) 神曲(炒,七分) 濃樸(姜炒,七分)
前胡(八分) 蘇子(研碎,七分) 生甘草(四分)
上銼一劑,姜五片,水煎熱服。
<目錄>卷之三
<篇名>鼓脹
屬性:脈∶脹滿脈弦,脾制于肝;洪數(shù)熱脹,遲弱陰寒;浮為虛脹,緊則中實;浮大者生,虛小危急。
夫脹者,由脾胃之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而致水谷聚而不散,故成脹也。然飲食失節(jié),不能調(diào)養(yǎng)則清氣下降,
濁氣填滿胸腹,濕熱相蒸,遂成脹滿。經(jīng)曰∶鼓脹是也。中空無物有似于鼓,小便短澀不利,其病膠固難以治療
。用分消湯加減治之,健脾順?biāo)畬捴袨橹饕病2豢纱笥妹土抑幏磦⑽?,病再?fù)來不可治也。若臍凸肉硬、肚
大青筋、足背手掌俱浮,男從腳下腫上,女從頭上腫下,并皆不治。
腹脹者,肚腹脹起、中空似鼓是也。
\x分消湯\x 治中滿成鼓脹,兼治脾虛發(fā)腫滿飽悶。
蒼術(shù)(米泔浸炒) 白術(shù)(去蘆) 陳皮 濃樸(姜汁炒) 枳實(麩炒。各一錢) 砂仁(七分) 木香
(三分) 香附 豬苓 澤瀉 大腹皮(各八分) 茯苓(一錢)
上銼一劑,生姜一片、燈草一團,水煎服。氣急加沉香;
腫脹加蘿卜子;脅痛面黑是氣鼓,加青皮去白術(shù);脅滿小腸脹痛、身上有血絲縷是血鼓,加當(dāng)歸、芍藥、紅花、
牡丹皮,去白術(shù)、茯苓;噯氣作酸、飽悶腹脹是食鼓,加山楂、神曲、麥芽、蘿卜子,去白術(shù)、茯苓;惡寒手足
厥冷、瀉去清水是水鼓,加官桂;胸腹脹滿有塊如鼓者,是痞散成鼓,加山楂、神曲、半夏、青皮、歸尾、玄胡、
鱉甲,去白術(shù)、茯苓、豬苓、澤瀉。
腹脹脾胃氣血俱虛者,宜半補而半消也。
\x行濕補氣養(yǎng)血湯\x 治氣血虛弱,單腹鼓脹浮腫。
人參 白術(shù)(去蘆) 茯苓 當(dāng)歸 川芎 白芍(斂脹,各一錢) 蘇梗 陳皮(泄?jié)M) 濃樸(姜炒)
大腹皮(斂氣) 蘿卜子(炒) 海金沙 木通(利水。各八分) 木香(運氣) 甘草(生。各三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氣虛倍人參、白術(shù)、茯苓;血虛倍當(dāng)歸、川芎、白芍;小便短少,
再加豬苓、澤瀉、滑石;服后腫脹俱退,唯面足不消,此陽明經(jīng)氣虛,倍用白術(shù)、茯苓。
\x和榮順氣湯\x 治脾弱血虛,心腹脹悶、兩足虛腫。
當(dāng)歸(酒洗,一錢) 川芎(六分) 白芍(酒浸) 白術(shù)(土炒。各一錢) 茯苓 烏藥 蒼術(shù)(米泔浸)
陳皮(去白) 枳實(炒) 神曲(炒) 香附(醋炒) 木瓜 牛膝(酒洗) 獨活(酒洗) 澤瀉 薏苡仁
(炒) 木通(各一錢)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姜煎服。
腹脹元氣脾胃兩虛者,宜補多而消少也。
\x調(diào)中健脾丸\x 治單腹脹及脾虛腫滿、膈中閉塞及胃口作痛,并皆治之,神效。
黃 (蜜炒) 人參(去蘆。各二兩) 白術(shù)(六兩,黃土拌炒) 茯苓(二兩) 陳皮(二兩,鹽水炒)
蘇子(二兩半,微炒) 蘿卜子(一兩半,炒) 山楂肉(三
兩,炒) 草豆蔻(二兩半,酒拌炒) 澤瀉(三兩半) 薏苡仁(三兩,炒) 沉香(六錢,另為末)
五加皮(三兩,炒) 栝蔞(一兩,用大栝蔞二個,鉆一孔,每個入川椒三錢,多年糞 二錢敲米粒大,俱納
入瓜內(nèi),外以綿紙糊完,再用紙筋、鹽泥封固,炭火內(nèi) 紅為度,取出擇去鹽泥,其黑色一并入藥。)
上銼為細(xì)末,煎荷葉、大腹皮湯,打黃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日進三次,白湯下。此藥不傷
元氣,大有補益,勿輕視之。
熱脹腹有積聚者,宜分消也。
\x廣術(shù)潰堅湯\x 治中滿腹脹有積聚如石堅硬,令人坐臥不寧,二便澀滯,上氣喘促,或通身虛腫。
濃樸(姜制) 黃連 黃芩 益智仁 草豆蔻 當(dāng)歸(各五分) 半夏(七分) 廣術(shù) 升麻 紅花
吳茱萸(各三分) 生甘草 柴胡 澤瀉 神曲(炒) 青皮 陳皮(各三分) 口干加干葛(四分)
上銼一劑,生姜煎,食遠(yuǎn)服。忌酒醋濕面。
\x中滿分消丸\x 治中滿鼓脹、氣脹、水脹、大熱脹,不治寒脹。
人參 白術(shù) 姜黃 豬苓(去黑皮) 炙甘草(各一錢) 白芍 砂仁 干生姜(各二錢) 澤瀉 陳皮
(各三錢) 知母(炒,四錢) 枳實(麩炒) 半夏(泡) 黃連(炒。各五錢) 黃芩(炒,一兩二錢)
濃樸(姜炒,一兩)
上為細(xì)末,水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熟白湯下,食遠(yuǎn)服。
寒脹不喜飲食,宜溫散也。
\x香樸湯\x 治老人中寒下虛,心腹膨脹,不喜飲食,脈浮遲而弱,此名寒脹。
濃樸(姜炒,一兩) 大附子(炮去皮臍,七錢半) 木香(三錢)
上銼一劑,姜七片、棗一枚,水煎服。
血氣凝結(jié)積聚而成腹脹者,宜專攻也。
\x四炒枳殼丸\x 治氣血凝滯,腹內(nèi)鼓脹積聚,此藥寬中快膈快氣,消導(dǎo)飲食。
枳殼(四兩,米泔浸,去瓤切片,分四處炒之∶)一分(蒼術(shù)一兩同煮干、炒黃色,去蒼術(shù)),一分
(蘿卜子一兩水同煮干、炒黃色,去蘿卜子),一分(小茴香一兩水同煮干、炒黃色,去茴香),一分(干漆一
兩水同煮干、炒黃色,去干漆)香附(二兩)檳榔(一兩)玄胡索(一兩,微炒)三棱(二兩,同莪術(shù)法制)莪
術(shù)(一兩棱、莪二味用童便一鐘浸一宿,次日用完巴豆仁去殼三十粒同水煮干,炒黃色,去豆不用。)
上為細(xì)末,用蒼術(shù)、茴香、蘿卜子、干漆煮汁,好醋一碗同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清米湯下。
腹脹因于氣者,宜順氣也。分心氣飲(方見諸氣)。根據(jù)本方,如水氣浮腫因于氣者加豬苓、澤瀉、車前、
葶藶、木瓜、麥門冬。
\x金陵酒丸\x 治鼓腫。
真沉香(一兩) 牙皂(一兩) 廣木香(二兩半) 檳榔(一兩)
上為末,用南京燒酒為丸。每服三錢,重者四錢,五更燒酒下。水腫,水自小便而出,氣鼓放屁;水鼓
加苦亭藶五錢煎,酒送下再服。
\x金蟾散\x 治氣鼓如神。
大蝦膜一個,以砂仁推入其口內(nèi),使吞入腹,以滿為度,用泥罐封固,炭火鍛,令紅透煙凈取出,候冷去泥,
研末為一服,或酒、或陳皮湯送下。候撒屁多乃見其效。
\x寬中養(yǎng)胃湯\x 治胸膈脹滿,飲食少用。
蒼術(shù)(炒,四分) 香附(七分) 枳殼(麩炒,五分) 濃樸(姜炒,五分) 藿香(五分) 山楂(三分)
陳皮(一錢) 砂仁(三分,細(xì)) 神曲(炒,四分) 檳榔(三分) 麥芽(炒,四分) 青皮(去瓤,三分)
枳實(麩炒,四分) 半夏(五分) 茯苓(五分) 甘草(炙,三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食遠(yuǎn)服。
春元李河山,患腹左一塊,數(shù)年不愈。后食派餅過多,得腹脹滿悶。余診六脈洪數(shù),氣口緊盛。以藿香正
氣散加山楂、神曲,二劑而愈。逾月又因飲食失節(jié),腹脹如初,而仍以前正氣散數(shù)劑弗效,又易行濕補氣養(yǎng)血湯
二十余劑始安。余囑曰∶病雖愈而體未撤消,務(wù)要謹(jǐn)守,勿犯禁戎。逾數(shù)月,過余曰∶凡有病,皆天與也,不在服
藥,不在謹(jǐn)守,若當(dāng)時顏子亞圣豈不能保養(yǎng),何短命死矣。我今保養(yǎng)半年,未見何如,豈在保養(yǎng)服藥者哉?予不能
對,渠遂放肆無忌。未經(jīng)數(shù)旬,忽患痢赤白,里急后重,痛不可忍、晝夜無度。渠自制大黃一劑,數(shù)下勿效,復(fù)求
予診。六脈洪數(shù),先以調(diào)中理氣湯二劑,又以補中益氣湯加白芍、黃連微效。渠欲速效,遂易他醫(yī)。其醫(yī)不審病原,
數(shù)患內(nèi)傷鼓脹之疾,輒用下藥。不愈,又易一醫(yī),又下之。前后約三十余度,將元氣愈憊而下脫,肛門痛如刀割,腹
脹如鼓。然醫(yī)不知元氣下陷,陷深則痛愈深,當(dāng)大補元氣、升提為主,非百劑不可。今以素?fù)p元氣者,欲速效;豈可
得也。嗟夫!醫(yī)者不補而反瀉,病者不慎而欲速,安得不死也?信兩誤耳。
補遺方
\x化龍丹\x 治單腹脹。
用大鯉魚一個、巴豆四十粒,將魚FS 了,將魚脊割開兩刀,將巴豆下在兩刀路合住,用紙包裹,慢火燒熟,
去豆食魚,米湯下。
<目錄>卷之三
<篇名>水腫
屬性:脈∶水腫之病,有陰有陽。陰脈沉遲,其色青白,不渴而瀉,小便清澀;脈或沉數(shù),色赤而黃,燥糞赤溺,兼渴為
陽。沉細(xì)必死,浮大無妨。
水腫者,通身浮腫,皮薄而光,手按成窟,舉手即滿者,是水腫也。初起眼胞上下微腫如裹水。上則喘咳
氣急,下則足膝浮腫,大小便短澀不利,或大便溏泄,皆因脾虛不能運化水谷,停于三焦,注于肌肉,滲于皮膚
而發(fā)腫也。治用健脾利水以為上策。久則肌肉潰爛,陰囊足脛水出,唇黑,缺盆平,臍口肉硬,足背手掌俱平
者,是脾氣憊也。
水腫氣急而小便澀,血腫氣滿而四肢寒。朝寬暮急是血虛,暮寬朝急是氣虛,朝暮急氣血俱虛,大凡水腫
者,宜健脾去濕利水也。
\x實脾飲\x 治水腫。
蒼術(shù)(米泔制) 白術(shù)(土炒) 濃樸(姜汁炒) 茯苓(連皮用) 豬苓 澤瀉 香附 砂仁 枳殼
(麩炒) 陳皮 大腹皮 木香(各等分)
上銼一劑,燈芯一團,水煎,磨木香調(diào)服。氣急加蘇子、葶藶、桑白皮,去白術(shù),發(fā)熱加炒山梔、黃連,去
香附;瀉加炒芍藥,去枳殼,小水不通加木通、滑石,去白術(shù);飲食停滯加山楂、神曲,去白術(shù);惡寒手足厥冷
、脈沉細(xì),加官桂少許;腰上腫加藿香,腰以下加牛膝、黃柏,去香附;胸腹腫脹飽悶加蘿卜子,去白術(shù)。
\x加減胃苓湯\x 治水腫。
蒼術(shù)(米泔制,一錢半) 陳皮(去白,一錢) 濃樸(姜制,八分) 豬芩(去皮) 赤茯苓(去皮)
澤瀉 白術(shù)(去蘆。各一錢) 大腹皮(六分) 神曲(炒,八分) 甘草(炙,三分) 山楂(去核,七分)
香附(姜炒,六分) 木瓜(一錢) 檳榔(八分) 砂仁(七分)
上銼一劑,水二鐘、生姜三片、燈芯一團,煎至一鐘,食遠(yuǎn)溫服,渣再煎服。
水腫腹有積塊者,宜半消而半補也。
\x木香流氣飲\x 調(diào)順榮衛(wèi)、流通血脈、快利三焦、安和五臟,治諸氣痞滯不通,胸膈膨悶、口苦咽干、
嘔吐食少、肩背腰脅走注則痛、喘急痰嗽、面目虛浮、四肢腫脹、大便閉結(jié)、小便赤澀;又治憂思太過,怔忡郁
積、香港腳風(fēng)濕、結(jié)聚腫痛、脹滿喘急、水腫等癥,并皆治之。
陳皮(一錢四分) 青皮(去瓤) 香附 紫蘇(各一錢二分) 赤茯苓 木瓜 白術(shù)(去蘆) 麥門冬
大黃(各二錢五分) 白芷 枳殼(麩炒。各三分) 草果 人參(去蘆。各一錢半) 官桂 蓬術(shù) 大腹皮
丁皮 檳榔 木香 沉香(各四分半) 木通(六分) 甘草 半夏(姜汁炒) 濃樸(姜汁炒。各一錢二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不拘時熱服。
\x消腫調(diào)脾順氣湯\x 治水腫,消脹滿,順氣和脾,除濕利水。
蒼術(shù)(米泔浸) 陳皮 濃樸(去皮姜炒) 草果 砂仁 豬苓 澤瀉 木香 檳榔(男雌女雄) 香附
枳殼(麩炒) 桔梗 三棱 莪術(shù) 官桂 大茴香 木通 人參 木瓜 桑白皮 牽牛(男用白,女用黑) 大腹皮
大黃 甘草
上銼劑,生姜煎服。
水腫因氣惱者,宜順氣也,分心氣飲。(方見氣癥。)根據(jù)本方加豬苓、澤瀉、車前、葶藶、木瓜、麥門冬。
濕熱作腫脹滑泄者,宜清熱除濕利水也。
\x葶藶?zāi)鞠闵x 治濕熱內(nèi)外甚,水腫腹脹、小便赤澀、大便滑泄,此藥下水濕、消腫脹、止瀉、利小便之
圣藥也。
豬苓(一錢半) 澤瀉(五分) 白術(shù)(二錢半) 茯苓(二錢半) 官桂(二錢半) 葶藶(二錢半)
木通(五錢) 木香(五錢) 滑石(三兩) 甘草(五錢)
上為細(xì)末,每服三錢,白湯調(diào)下,食前服。若小便不得通利而反泄看,此乃濕熱痞悶深而攻之不開是反為注
泄,乃
正氣已衰,多難救也。
水腫元氣壯盛者,宜消導(dǎo)也。
\x三消丸\x 治腫脹。
甘遂 木香 巴豆(去殼。各一錢)
上共研為末,寒粟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量人虛實用之。實者每服二分,虛者每服分半。先服五芩散加
瞿麥、車前、木通、滑石煎服,后服此三消丸。消上用陳皮湯下,消下用蔥白湯下。隔一日進一服,三服止。若
動三五次,以冷粥補之。消完后用白術(shù)(三兩)、陳皮(三兩)、甘草(炙,三兩),濃樸(姜炒,二兩)
皂礬(三兩),用面炒盡煙,或用醋炒皂礬三五次,同前藥研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送下
。每日進三服,忌惱怒、戒煎炒及無鱗魚諸般發(fā)物,連服四十九日而安。
<目錄>卷之三
<篇名>積聚
屬性:脈∶五積屬陰,沉伏附骨,肝弦、心芤、腎沉急滑、脾實且長、肺浮喘卒。六聚結(jié)沉,痼則浮結(jié)。又有 瘕,
其脈多弦。弦結(jié)瘕積,弦細(xì) 堅,沉重中散,食成癖 。左轉(zhuǎn)沉重,氣 胸前,若是肉 ,右轉(zhuǎn)橫旋。積聚 瘕,
緊則痛纏。虛弱者死,實強者痊。
痞塊者一名 瘕。不能移動者,是 塊;能移動,或左或右者,是瘕塊。五臟五積,六腑六聚。積在本位,
聚無定處。氣不能作塊成聚,塊乃是有形之物,痰與食積死血而成,此理曉然。且中為痰飲,左為血塊,右為食
積,俱用潰堅湯,丸加減,消痰活血、順氣健脾為主也。積者有常所,有形之血也;聚者無定位,無形之氣也;
積塊者,痰與食積死血也。
\x潰堅湯\x 治五積六聚、諸般 瘕、 癖血塊之總司也。
當(dāng)歸 白術(shù)(去蘆) 半夏(姜汁炒) 陳皮 枳實(麩炒) 山楂肉 香附 濃樸(姜汁炒) 砂仁
木香(各等分)
上銼一劑,姜一片,水煎,磨木香調(diào)服。左脅有塊加川芎;右脅有塊加青皮;肉食成塊加姜炒黃連;粉面
成積加神曲;血塊加桃仁、紅花、官桂,去半夏、山楂;痰塊加海石、栝蔞、枳實,去山楂;飽脹加蘿卜子、
檳榔,去白術(shù);壯健人加蓬術(shù);瘦弱人加人參少許。
\x潰堅丸\x 根據(jù)本方加海石、楞子、鱉甲,各為細(xì)末,將阿魏用醋煮化和前藥末,姜汁糊為丸,如梧桐子
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時服,黃酒送下,清米湯亦可。
\x真人化鐵湯\x 治五積六聚、癖 瘕,不論新久、上下左右。
三棱 莪術(shù) 青皮 陳皮 神曲(炒) 山楂肉 香附 枳實(麩炒) 濃樸(姜制) 黃連(姜汁炒)
當(dāng)歸 川芎 桃仁(去皮) 紅花 木香(各三分) 檳榔(八分) 甘草(二分)
上銼一劑,生姜一片、棗一枚,水煎服。
積塊屬熱者,宜清化也。
\x柴胡湯\x
柴胡 黃芩 半夏(姜汁炒) 蒼術(shù)(米泔浸) 濃樸(姜炒) 陳皮 青皮(去瓤) 枳殼(麩炒)
神曲(炒) 山楂肉 三棱 莪術(shù)(各等分) 甘草(減半)
上銼一劑,姜一片、棗一枚,水煎服
\x化痞丹\x 消積塊專攻之劑。
大黃(四兩,米醋浸一七,日曬夜露一七) 木鱉子(去油,一兩) 穿山甲(土炒,三兩) 香附米
(童便浸,炒,一兩) 桃仁(去皮,研,一兩) 紅花(三錢,生) 青黛(五分)
上為細(xì)末,將大黃醋煮成糊為丸,如豆大。每服五十丸或六十丸,茅根、葛根煎湯送下。忌花椒、胡椒、煎
炙、糯米等物。
\x化鐵金丹\x 化一切積塊如神。
黃 人參 白術(shù) 當(dāng)歸 川芎 陳皮 青皮(去瓤) 香附 烏藥 檳榔 枳殼(麩炒) 枳實(麩炒)
木香 沉香 蒼術(shù)(米泔浸) 山楂肉 神曲(炒) 草果 麥芽(炒) 草豆蔻 蘿卜子 蘇子 白芥子
三棱 莪術(shù) 濃樸(姜汁炒) 小茴香 白礬 牙皂 黃連 赤芍 柴胡 龍膽草 甘草(以上各五錢)
大黃(生用,六錢) 牽牛(用頭末,八錢) 乳香 沒藥 阿魏 砂(用瓷罐煨過。各五錢) 皮硝(一兩)
上為細(xì)末,釅醋打稀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湯送下,午間白水下,夜白水下,日進三
服。
積塊屬寒者,宜溫散也。
\x大化氣湯\x 治五積六聚,狀如 瘕,隨氣上下,發(fā)作有時,心腹疼痛,上氣窒塞,小腹脹滿,大小便
不利。
三棱 莪術(shù) 青皮(去瓤) 陳皮 桔梗 藿香 香附 益智仁 肉桂 甘草一方加大黃、檳榔,治諸般
痞積,面黃肌瘦,四肢無力,皆緣內(nèi)有蟲積,或好食生米、壁泥、茶炭、咸辣等物。用水煎,露一宿,空心溫
服,不得些少飲食,則蟲積不行矣。
上銼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心脾痛加烏藥、枳殼;脾滯合四圣散。
\x勝紅丸\x 治脾積氣隔滿悶、氣促不安、嘔吐酸水,丈夫酒積,婦人血積氣滯,小兒食積,并皆治之。
陳皮 莪術(shù)(二味同醋煮) 青皮(去瓤) 三棱(醋煮) 干姜(炮) 良
姜(各一兩) 香附(炒去皮毛,二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湯下,食前服。
男子積塊痛者,宜化氣也。
\x千金化氣湯\x 治男子腹中氣塊疼痛。
青皮 陳皮 枳殼(去瓤) 香附 砂仁 白豆蔻(各一兩) 木香(五錢) 丁香(三錢) 半夏(姜制)
草果 干姜(各七錢) 檳榔(一兩五錢) 川芎 白芷 三棱(醋炒) 莪術(shù) 玄胡索(各一兩) 小茴香(五錢)
濃樸(姜汁炒) 大腹皮 白芍(各一兩) 甘草(三錢)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半空心服。
女子積塊痛者,宜導(dǎo)氣也。
\x千金導(dǎo)氣湯\x 治婦人滿腹氣塊,游走不定,漉漉有聲,攻作疼痛,久年不愈者神效。
丁香 木香 砂仁 白豆蔻 香附 烏藥 枳實(焙) 當(dāng)歸 川芎 白芷 白芍 白術(shù)(去蘆) 青皮
(去瓤) 陳皮 桔梗 肉桂 濃樸(姜炒) 干姜(炒) 三棱(醋炒) 莪術(shù)(醋炒) 角茴 小茴
牛膝(去蘆) 紅花 杜仲(姜炒) 干漆(醋炒凈煙) 乳香 沒藥 甘草
上銼半水半酒,姜蔥煎,熱服。飽悶不食加山楂、神曲、麥芽;有熱加柴胡、黃芩。
積塊兼虛者,宜半消半補也。
\x消積保中丸\x 順氣化痞,理脾消滯,散痞結(jié)、除積塊、進飲食、清郁熱。
陳皮(去白,二兩) 青皮(清油炒,四錢) 白茯苓(去皮,一兩半) 白術(shù)(土炒,三兩) 香附
(醋炒,二兩) 半夏(一兩,泡七次,姜汁炒) 木香(三錢,不見火) 檳榔(七錢) 莪術(shù)(醋浸炒,
八錢) 三棱(醋浸炒,八錢) 萊菔子(微炒,一兩) 砂仁(四錢) 神曲(炒,一兩) 麥芽(炒,六錢)
白芥子(炒,
一兩) 黃連(姜汁炒,一兩) 真阿魏(醋浸,三錢) 山梔仁(姜汁炒,一兩) 干漆(炒凈煙,五錢)
加人參(五錢尤效)
上為細(xì)末,姜汁、酒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食后白湯送下。
血積塊者,宜專攻也。
\x神化丹\x 消癖積、破血塊、下鬼胎、通經(jīng)脈及諸痞積血氣塊。
砂 干漆(炒) 血竭(各三錢) 紅娘(二十個,去翅) 乳香(一錢半) 斑蝥(二十個,去翅足)
上為末,棗肉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至三五丸,臨臥,或棗湯、姜湯,或紅花蘇木湯下。
凡積塊內(nèi)服藥而外貼者,乃兼濟也。
\x五仙膏\x 治一切痞塊積氣、癖疾肚大青筋、氣喘上壅,或發(fā)熱咳嗽、吐血衄血。
大黃 肥皂角 生姜(半斤) 生蔥(半斤) 大蒜(半斤)
上共搗爛,用水煎,取出汁去渣,再煎汁熬成膏,黑色為度,攤絹帛上,先用針刺患處,后貼膏藥。
\x神仙化痞膏\x 專治一切積聚痞塊,一貼即消,應(yīng)驗如神。
當(dāng)歸 川芎 赤芍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各一錢) 紅花 肉桂 丁香 生地黃 草烏 巴豆(去殼。
各五錢) 大黃(二兩) 蘇木 川烏(各一兩) 穿山甲(二十片) 蜈蚣(六條) 白花蛇(一條或
一兩) 桃枝 柳枝 棗枝(各二寸)
上銼細(xì),香油二斤浸五七日,桑柴慢火熬至焦黑色,去渣,起白光為度。放冷,濾凈澄清,取一斤半再入鍋
,桑柴火熬至油滾,陸續(xù)下飛過黃丹炒黑色一兩、燒過官粉一兩,水
飛過炒褐色密陀僧一兩,仍慢火熬,極沸止,再加嫩松香四兩、黃蠟半斤,熬至滴水成珠,用濃綿紙時時攤藥貼,
貼自己皮上試之,老漱得所,方住手離火,待微溫下后細(xì)藥∶松香(先以油少許入鍋溶成汁入膏內(nèi)方佳)、
乳香(一兩,箬葉炙過)、沒藥(一兩,炙)、血竭(五錢,咀之如蠟,嗅之作梔子味方佳)、天竺黃(三錢、
輕粉(三錢)、 砂(一錢半)、胡黃連(三錢)、阿魏(五錢,取一豆大,火化滴銅器上,上頭變白者佳、
麝香(一錢)。上九味,共為細(xì)末,陸續(xù)入膏內(nèi),不住手?jǐn)噭?,以冷為度。鏟出以溫水洗去浮膩,埋在陰地
二十一日,去火毒,狗皮攤膏,先以白酒煮樸硝洗患處,良久方貼藥。時時炭火烤熱,手摩熨之,一貼可愈。
貼時尤當(dāng)戒濃味、生冷及房欲、怒氣。又以多服藥餌,不可專恃貼藥也。
一、五積六聚, 瘕痞塊,元氣虛弱,肌體瘦怯,飲食不進,四肢沉困,用補中益氣湯加三棱、莪術(shù)、青
皮、香附、桔梗、藿香、益智、肉桂。
<目錄>卷之三
<篇名>五疸
屬性:脈∶五疸實熱,脈必洪數(shù),其或微澀,癥屬虛弱。
黃膽癥者,雖有五疸,俱是脾胃水谷濕熱相蒸,故發(fā)黃也。胸腹飽悶、面目俱黃、小水短赤如皂莢汁者,
就如 曲相似,濕熱而生黃也,用茵陳四苓散加減。發(fā)黃口渴、大便實者,用茵陳大黃湯下之,黃自退也。小
水清白為愈。疸散成鼓者多矣。
五疸者,濕熱郁蒸于脾也。
\x茵陳散\x 治濕熱發(fā)黃。
茵陳 梔子 赤苓 豬苓 澤瀉 蒼術(shù) 枳實 黃連 濃樸 滑石(各等分)
上銼一劑,燈草一團,水煎服。身熱加柴胡;小水短赤加黃柏;胸膈飽悶加蘿卜子、茯苓,飲酒人加栝蔞仁、
干葛、砂仁,去滑石。此成酒疸者多。
\x茵陳大黃湯\x 治黃膽大便結(jié)實。
茵陳 大黃 枳實 山梔 濃樸 滑石(各等分) 甘草(減半)
上銼一劑,燈草一團,水煎服。
\x棗子綠礬丸\x 治黃膽胖病。
針砂 綠礬(炒) 蒼術(shù)(米泔制) 濃樸(姜炒) 陳皮 神曲(炒。各一兩) 甘草(五錢)
上為細(xì)末,棗肉為丸,或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米湯送下。切忌蕎麥、羊肉、
母豬肉。食之急死無醫(yī)。
\x四寶丹\x 治黃病吃生米、茶葉、黃泥、黑炭者宜服。
生米∶用麥芽一斤(炒) 使君子肉(二兩) 檳榔 南星(各二兩,姜汁制)
茶葉∶用茶葉一斤(炒) 使君子肉(二兩) 檳榔 南星(各一兩,姜汁制)
黃泥∶用壁土一斤(炒) 使君子肉(二兩) 檳榔 南星(各一兩,姜汁制)
黑炭∶用黑炭一斤(炒) 使君子肉(二兩) 檳榔 南星(各一兩,姜汁制)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清早砂糖水送下,大效。
\x治黃病方\x 黑礬不拘多少,日曬夜露二十一日為末,棗肉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九丸,早、午、晚各
進一服,日進三服,二十一日即止。小兒服三九。
\x治黃腫病方\x 七月七日采水花干為末,每服一錢,黃酒下效。
\x治氣黃病方\x 以蛇蛻用棍子挑于燈上點火著,滴成珠,多年陳麻楷圃燒灰各等分為末,黃酒調(diào)服效。
燈火闌珊 發(fā)表于 2008-9-15 07:54
<目錄>卷之三
<篇名>痼冷
屬性:凡陰癥身靜而重,語言無聲,氣少難以喘息,目睛不了了,口鼻冷氣,水漿不入,大小便不禁,面上惡寒
有如刀刮,先用蔥熨法,次服四逆湯。(方見中寒。)
痼冷者,寒之甚也。
\x加味理中湯\x
大附子(面包煨去皮殼) 人參(去蘆) 白術(shù)(去蘆) 干姜(炒) 肉桂 陳皮 茯苓(去皮。各等分)
甘草(炙,減半)
上銼一劑,生姜一片、棗二枚,水煎熱服。
\x固陽湯\x 治陽癥歸陰,陰囊縮入,手足厥冷,腹痛脹,汗冷出,脈或反洪弦。
黃 人參(各二錢) 白術(shù)(去蘆) 茯苓(各四錢) 干姜(八錢) 良姜(三錢,腹痛倍用) 白姜
(八錢) 濃樸(三錢,姜汁炒) 大附子(炮,四錢)
上銼一劑,水煎熱服。
\x治陰癥方\x
胡椒(三十粒) 黃丹(一兩) 干姜(一塊)
上三味為末,用醋調(diào)涂放男左女右手心內(nèi),合在小便上一時,蓋被出汗即已。
\x治陰癥腹痛\x 灸小指外側(cè)上紋尖,艾炷如小豆大,灸三壯,男灸左,女灸右。
治陰癥冷極,熱藥救不回者,手足冰冷、腎囊縮入、牙關(guān)緊急,死在須臾。用大艾炷灸臍中,預(yù)將蒜搗汁
擦臍上,后放艾多灸之。其臍上下左右各開八分、四分,用小艾炷灸至五壯為度。如玉莖縮入于內(nèi),速令人捉
定,急將蘄艾丸如綠豆大,在龜頭馬口灸二壯,其莖即出,仍服附子理中湯即效。
\x治陰癥方\x
老桑樹皮(燒存性) 牡蠣(火 ) 干姜 胡椒(各二錢) 膽礬(一錢) 麝香(少許)
上為細(xì)末,用陰陽唾調(diào)涂于兩手心內(nèi)夾腿腋,不時遍身汗出即瘥。
\x治冷陰方\x
枯白礬 百草霜(各一錢),共為細(xì)末,煉蜜為丸。每服一丸,黃酒送下。
治陰癥腹痛面青甚者∶鴿子糞一大抄,研末,極熱酒一盞沖入,攪勻少澄飲之,去渣,頓愈。
\x三仙散\x∶治陰癥。干姜 大附子(炮去皮臍) 官桂
上共為細(xì)末,每服三錢,滾酒調(diào)服,神效。
<目錄>卷之三
<篇名>斑疹
屬性:凡斑既出,須得脈洪數(shù)有力,身溫足溫者易治。若脈沉小,足冷元氣虛弱者難治。
發(fā)斑紅赤為胃熱,若紫不赤為熱甚,紫黑為胃爛,故赤斑半生半死,黑斑者九死一生。大抵鮮紅起發(fā)稀朗
者吉,紫黑者難治,雜黑斑爛者死也。
凡斑欲出未出之際,且與升麻湯先透其毒。脈虛加人參,食少而大便不實加白術(shù)。
斑見已出,不宜再發(fā)也。斑不可汗,斑爛不宜下。如脈洪數(shù),熱甚煩渴者,人參化斑湯,若消斑毒,犀角
玄參湯。
凡發(fā)斑疹,先將紅紙點燈照看病患面部、胸膛、背上、四肢,有紅點起者,乃發(fā)斑也。若大紅點發(fā)于皮膚
之上謂之斑;小紅靨行于皮膚不出起者謂之疹。蓋疹輕而斑重也。先將姜汁噴于斑上,以后照陰陽虛實寒熱而
用藥。
凡丹疹皆是惡毒熱血蘊蓄于命門,遇君相二火合起即發(fā)也。如遇熱時,以防風(fēng)通圣散辛涼之劑解之;寒月
以升麻葛根湯等辛溫之劑解之。凡丹疹先從四肢起而后入腹者死。
發(fā)斑者,熱毒蘊于胸中也。
\x升麻湯\x 治陽毒赤斑,出狂言吐膿血。
升麻(二錢) 犀角屑 射干 人參 生甘草(各一錢)
上銼一劑,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x人參化斑湯\x
人參(一錢) 石膏(二錢) 知母(三錢) 甘草(五分) 粳米(一撮)
上銼一劑,水煎服。斑盛加大青。
\x犀角玄參湯\x
犀角(一錢) 升麻(二錢) 香附(一錢) 黃芩(一錢半) 人參(五分) 玄參(一錢) 甘草
(三分)
上銼一劑,加大青,水煎服。
隱疹者,紅點如蚤螫之狀也。防風(fēng)通圣散。(方見中風(fēng)。)
\x升麻葛根湯\x
升麻(二錢) 葛根(二錢) 芍藥(二錢)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水煎服。
\x犀角消毒湯\x
牛蒡子 荊芥穗 防風(fēng) 甘草 犀角(一錢半,鎊為細(xì)末,不入湯煎。)
上銼一劑,水二盞,煎至一盞,調(diào)犀角末服。
<目錄>卷之三
<篇名>發(fā)熱
屬性:《脈經(jīng)》曰∶脈大無力為陽虛,脈數(shù)無力為陰虛。無力曰虛,有力曰實。
夫發(fā)熱者,謂怫怫然發(fā)于皮膚之間,則成熱也,與潮熱、
寒熱若同而異。潮熱者,有時而熱,不失其時;寒熱者,寒已而熱,相繼而發(fā);至于發(fā)熱,則無時而發(fā)也。
血虛有汗潮熱者。
\x人參養(yǎng)榮湯\x 治積勞虛損,四肢倦怠,肌肉消瘦而少顏色,吸呼氣短,飲食無味也。
人參(去蘆) 當(dāng)歸 陳皮 黃 (蜜炙) 桂心 白術(shù)(去蘆) 甘草(炙,一錢) 白芍(酒炒,
二錢) 熟地黃(酒浸) 茯苓(去皮) 五味子(各七分半) 遠(yuǎn)志(去心,炒五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棗二枚、水二鐘,煎至一鐘,食遠(yuǎn)服。
氣虛有汗潮熱者,補中益氣湯。(方見內(nèi)傷。)
\x烏雞丸\x 治童男室女身發(fā)潮熱、吐血痰、出盜汗、飲食少進、四肢無力。
黃 (蜜炙) 人參(去蘆) 白術(shù)(去蘆當(dāng) 當(dāng)歸(酒洗) 白芍(酒炒) 生地 陳皮 秦艽 柴胡
銀柴胡 前胡 黃芩 胡黃連 黃柏(去粗皮) 知母(去毛) 貝母(去心) 桑白發(fā) 地骨皮 麥門冬
(去心) 五味子(各一兩。)
上銼細(xì)片,用烏骨白雞一只,耳有綠色、腦有金色者佳,重一斤者,以麻子喂七日,縊死,去毛并內(nèi)腸雜,
納藥于內(nèi),用綠豆一斗五升浸潤,放入小甑內(nèi)三寸濃,又將青蒿四兩襯之放雞在上,仍以綠豆蓋之,蒸極熟,
將雞折碎,同藥曬干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清米湯下。
血虛無汗潮熱者,茯苓補心湯。(方見婦人虛勞門。)
氣虛無汗潮熱者。
\x人參清肌散\x 治男婦氣虛無汗潮熱。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當(dāng)歸 赤芍 柴胡 半夏 葛粉 甘草
上銼一劑,姜棗煎服。
女子血虛有汗潮熱者,茯苓補心湯。(方見婦人虛勞門。)
氣血兩虛,無汗潮熱者,逍遙散。(方見婦人虛勞門。)
男婦四肢發(fā)熱,筋骨間如火烙手者,郁遏陽氣于脾胃之中也。
\x升陽散火湯\x 治男婦四肢發(fā)熱,肌表熱如火烙,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氣而得之,或胃虛過食冷物,
郁遏陽氣于脾土之中,即火郁則發(fā)之,即火郁湯。
升麻 葛根 白芍 羌活 獨活 人參(各五錢) 柴胡(八錢) 防風(fēng)(三錢半) 生甘草(二錢)
炙甘草(三錢) 上銼一劑,生姜煎服。忌寒涼生冷之物,月余。
傷寒發(fā)熱者,是外之寒邪傷衛(wèi)也。九味羌活湯(方見傷寒。)
傷暑發(fā)熱者,是外之熱邪傷榮也。清暑益氣湯(方見中暑。)
內(nèi)傷發(fā)熱者,是陽氣自傷,屬脾肺也。(其脈大而無力。)補中益氣湯(方見內(nèi)傷。)
陰虛發(fā)熱者,是陰血自傷,屬心腎也。(其脈數(shù)而無力。)滋陰降火湯(方見虛勞。)
夜則靜,晝則發(fā)熱者,此熱在氣分也。小柴胡湯加梔子、黃連、知母、地骨皮。
晝則靜,夜則發(fā)熱者,此熱在血分也。四物湯加知母、黃柏、黃連、梔子、牡丹皮、柴胡。
晝夜俱發(fā)熱者,此熱在血氣之分也。四物湯合小柴胡湯加黃連、梔子。
子午潮熱者,加減逍遙散加黃芩、胡黃連、麥門冬、地骨皮、秦艽、木通、車前子、燈芯,水煎服。
一切發(fā)熱憎寒者,邪在半表半里也。柴苓湯,即小柴胡湯合五苓散。
\x當(dāng)歸飲\x 治勞心生熱,鼻少見血,五心煩熱。
當(dāng)歸(一錢二分) 芍藥(一錢) 川芎(五分) 生地黃(一錢) 牡丹皮(一錢) 黃連(酒炒,
七分) 麥門冬(去心,二錢) 地骨皮(七分) 酒黃芩(七分) 炒梔子(六分) 柴胡(六分) 生甘
草(三分)
上銼一劑,水煎,食遠(yuǎn)熱服。
一 仆人,五月間病熱口渴、唇干譫語。診其脈細(xì)而遲,用四君子加黃 、當(dāng)歸、芍藥、熟附子,進一服,
熱愈甚,狂言狂走。或曰附子差矣。診其脈如舊,仍增附子進一大服,遂汗出而熱退,脈還四至矣。
一 婦人,夏間病熱,初用平調(diào)氣血兼清熱和解之劑。服二三劑不應(yīng),熱愈甚,舌上焦黑,膈間有火,漱
水不咽。診其脈,兩手皆虛微而右手微甚,六七日內(nèi)譫語撮空、循衣摸床,惡癥俱見。后用四物湯加黃芩、人
參、白術(shù)、陳皮、麥門冬、知母、熟附子。服之一二時,汗出而熱退。次日復(fù)熱,再服仍退。又次日復(fù)發(fā),知
其虛汗也,遂連進十服,皆加附子而安。
一 男子發(fā)熱煩渴頭痛,誤行發(fā)汗,喘急腹痛,自汗譫語。用十全大補湯加附子治之,熟睡喚而不醒,及
覺諸癥頓退,再劑而痊。
<目錄>卷之四
<篇名>補益
屬性:脈∶平脈弦大,勞損而虛。大而無力,陽衰易扶;數(shù)而無力,陰火難除。寸弱上損,浮
大里枯;尺寸俱微,五勞之軀。血羸左濡,氣怯右推,左右微小,血氣無余。勞瘵脈數(shù)或澀
細(xì),如潮汗咳血、肉脫者殂。
《內(nèi)經(jīng)》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若夫七情五心之
火飛越,男女聲色之欲過淫,是皆虛損之所由也。《機要》曰∶虛損之疾,寒熱因虛而感也
。感寒則損陽,陽虛則陰盛。凡損自上而下,一損損于肺,皮聚而毛落;二損損于心,血脈
虛少,不能榮于臟腑,婦人則月水不通;三損損于胃,飲食不為肌膚。治宜以辛甘淡,過于
胃則不可治矣。感熱則損于陰,陰虛則陽盛。若損自下而上,一損損于腎,骨痿不能起于床
;二損損于肝,筋緩不能自收持;三損損于脾,飲食不能消克。治宜以苦酸咸,過于脾則不
可治矣。又曰∶心肺損而色憊,腎肝損而形痿?!峨y經(jīng)》曰∶治損之法,損其肺者益其氣;
損其心者補其榮血;損其脾者調(diào)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皆
是虛損病因治法之大要也。
\x四君子湯\x 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大便不實、體瘦面黃,或胸膈虛痞、痰嗽吞酸,
或脾胃虛弱、善患瘧痢等癥。
人參(去蘆) 白術(shù)(去蘆) 茯苓(去皮)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加陳皮,名異功散。
\x六君子湯\x 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久患瘧痢。若覺內(nèi)熱,或飲食難化作酸,屬虛火
,須加炮姜,其功甚速。即前方加半夏、陳皮。
\x香砂六君子湯\x 即六君子加香附、藿香、砂仁。
\x四物湯\x 治血虛發(fā)熱,或寒熱往來,或日晡發(fā)熱、頭目不清,或煩燥不寐、胸膈作脹,
或脅作痛,尤當(dāng)服之。
當(dāng)歸(酒浸) 熟地黃(各三錢) 白芍(二錢) 川芎(一錢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x加味四物湯\x 即前方加山梔、柴胡、牡丹皮。
\x八珍湯\x 治肝脾傷損、血氣虛弱、惡寒發(fā)熱,或煩躁作渴,或寒熱昏憒,或胸膈不利、
大便不實,或飲食少思、小腹脹滿等癥。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當(dāng)歸 川芎 白芍 熟地黃(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銼一劑。姜棗煎服。加黃 、肉桂各一錢,名十全大補湯。
\x十全大補湯\x 治氣血俱虛,發(fā)熱惡寒,自汗盜汗,肢體倦怠;或頭痛眩暈,口干作渴。
又治久病虛損,口干少食,咳而下利,驚悸發(fā)熱;或寒熱往來,盜汗自汗,晡熱內(nèi)熱,遺精
白濁;或二便見血,小腹作痛,小便短少,大便干澀;或大便滑泄,肛門下墜,小便頻數(shù),
陰莖癢痛等癥。
\x補中益氣湯\x 治中氣不足,或誤服克伐,四肢倦怠,口干發(fā)熱,飲食無味;或飲食失節(jié)
,勞倦身熱,脈洪大而無力;或頭痛惡寒自汗;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脈微細(xì)軟弱,自汗
,體倦少食;或中氣虛弱而不能攝血;或飲食勞倦而患瘧痢等癥,因脾胃虛而不能愈者;或
元氣虛弱,感冒風(fēng)寒,不勝發(fā)表,宜用此代之;或入房而后,勞役感冒;或勞役感冒而后入
房者,急加附子。愚謂人之一身,以脾胃為主。脾胃氣實,則肺得其所養(yǎng),肺氣既盛,水自
生焉。水升則火降,水火既濟而令天地交泰之會矣。脾胃既虛,四臟俱無生氣,故東垣先生
著《脾胃》《內(nèi)外傷》等論,諄諄然皆以固脾胃為本,所制補中益氣湯又冠諸方之首。觀其
立方本旨可知矣。故曰補腎不若補脾,正此謂也。前所言治癥概舉其略,余當(dāng)仿此而類推之
。是方之妙,并注以表明之。
人參 黃 (蜜炒) 白術(shù)(炒) 甘草(炙,各一錢半) 當(dāng)歸(一錢) 陳皮(五分) 柴胡 升麻
(各二分)
上銼一劑。姜棗水煎,空心午前服。
\x六味丸\x 一名地黃丸。一名腎氣丸。治腎虛作渴、小便淋閉、氣壅痰涎、頭目眩暈、眼
花耳聾、咽燥舌痛、腰腿痿軟等癥,及腎虛發(fā)熱、自汗盜汗、便血諸血、失喑、水泛為痰之
圣藥,血虛發(fā)熱之神劑。又治腎陰虛弱、津液不降、敗濁為痿,或治咳逆。又治小便不禁,
收精氣之虛脫。為養(yǎng)血滋腎、制火導(dǎo)水,使機關(guān)利而脾土健實。
熟地黃(八兩,杵膏,忌鐵器) 山茱萸(酒蒸,去核) 干山藥(各四兩) 牡丹皮 白茯苓(
去皮) 澤瀉(各三兩)
上各另為末,和地黃膏加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滾水送下。
\x八味丸\x 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大便不實;或下元冷憊,
臍腹疼痛,夜多漩溺。即前方加肉桂、附子各一兩。而《經(jīng)》云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即此
藥也。
\x加減八味丸\x 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發(fā)熱作渴,口舌生瘡,或牙齦潰蝕,咽喉作痛,
或身體憔悴,寢汗發(fā)汗,五臟齊損。
即六味丸加肉桂一兩、五味子四兩。
\x加減金匱腎氣丸\x 治脾腎虛,腰重腳腫、小便不利,或肚腹脹痛、四肢浮腫,或喘急痰
盛,已成蠱癥,其效如神。此癥多因脾胃虛弱,治失其宜,元氣復(fù)傷而變癥者,非此藥不能
救。
白茯苓(三兩) 川牛膝(酒洗,去蘆) 肉桂 澤瀉 車前子 山茱萸(酒蒸,去核) 山藥
牡丹皮 附子(制,五錢) 熟地黃(四兩,拍碎酒浸,杵膏)
上為細(xì)末,和地黃加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x加味八珍丸\x 大補血氣、壯脾胃、益虛損。
當(dāng)歸(酒洗,二兩) 南芎(一兩二錢) 白芍(酒炒,一兩半) 熟地黃(酒蒸曬干,二兩) 人參(
去蘆,二兩) 白術(shù)(去蘆,炒,二兩) 白茯苓(去皮,二兩) 粉草(蜜炙,七錢) 陳皮(二兩)
驚悸怔忡,加遠(yuǎn)志(甘草水泡,去骨,二兩),酸棗仁(炒,一兩);陰虛火動,屬虛勞者,去
人參一兩,加黃柏、知母(俱酒炒)各一兩。上為細(xì)末,用首男胎衣一具,長流水洗凈;次入
麝香二、三分,再揉洗,用布絞干;以好酒二升,煮極爛如泥,和前藥,如干,再入酒糊為
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鹽湯送下,或酒亦可,晚上米湯下。
\x天真丸\x 治一切虛損,形容枯槁,四肢羸弱,飲食不進,腸胃溏瀉,津液枯竭。久服,
生血補氣,暖胃和脾,駐顏延壽。
羊肉(二斤五兩四錢,去筋膜皮,用竹刀劈開) 肉蓯蓉(三兩四錢) 鮮山藥(三兩四錢) 當(dāng)歸
(酒洗,四兩) 天門冬(去心,三兩四錢) 無灰好酒(十壺)
上四味為末,入放羊肉內(nèi),裹定線縛,入酒內(nèi)煮,令肉爛如泥取出;再入嫩黃 (蜜炒
為末)一兩六錢四分、人參末一兩、白術(shù)末六錢四分、糯米(炒熟為末)三兩四錢,共一處搗
勻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余丸,溫酒送下,鹽湯亦可,早、晚各進一服。并治一切亡血
過多、虛弱等疾,大有其功效。
\x補天大造丸\x 滋養(yǎng)元氣,延年益壽,壯陽元,滋坎水,為天地交泰。若虛煩之人,房室
過度,五心煩熱,服之神效。平常之人,年過四十以來,服之接補以躋期頤仙地。
紫河車一具(此乃渾沌皮也。取男胎首生者佳,如無,得壯盛婦人產(chǎn)者亦好。先用米泔
水將紫河車浸,輕輕擺開,換洗令凈,不動筋膜,此乃初結(jié)之真氣也。將竹器全盛,長流水
浸一刻以生氣提回,以小瓦盆全盛木甑內(nèi)蒸,文武火蒸極熟如糊取出,先傾自然汁在藥末內(nèi)
,略和勻,此天元正氣汁也。將河車放石臼內(nèi),木杵擂千余下如糊樣,通將藥汁同和勻,搗
千余杵,集眾手為丸。此全天元真氣,以人補人最妙,世所少知。醫(yī)用火焙、酒煮及去筋
膜,又入龜板,大誤。故特出之) 懷生地黃(酒浸,一兩五錢) 懷熟地黃(酒蒸,二兩) 麥門
冬(泡去心,一兩五錢) 天門冬(泡去心,一兩五錢) 牛膝(去蘆,酒洗,一兩) 枸杞子(七錢) 五
味子(七錢) 當(dāng)歸(酒洗,一兩) 杜仲(去皮,酥炙,一兩半) 小茴香(酒炒,一兩) 川黃柏(去皮
,酒炒,一兩) 白術(shù)(去蘆,炒,一兩) 陳皮(去白,八錢) 干姜(泡,二錢) 側(cè)柏葉(采向東嫩枝
條,隔紙焙干,二兩)
如血虛,加當(dāng)歸、地黃倍之;如氣虛,加人參、黃 (蜜炙)各一兩;如腎虛,加復(fù)盆子
(炒)、小茴香、巴戟(去心)、山茱萸(去核);如腰痛,加蒼術(shù)(鹽水炒)、萆 、瑣陽(酥炙)
、續(xù)斷(酒洗);如有骨蒸,加地骨皮、知母(酒炒);如婦人,去黃柏,加川芎、香附、條芩
(俱酒炒)各一兩。上為細(xì)末,用蒸紫河車汁并河車共搗為末,丸如梧桐子大。凡藥必秤凈末
。忌鐵器,俱用石臼椿杵,或石磨磨之,不耗散為妙,且遠(yuǎn)鐵器。若河車肥大,量加些藥
末,不必用蜜。每日空心米湯送下一百丸,有病者,一日二服。
\x延齡固本丹\x 治五勞七傷、諸虛百損,顏色衰朽、形體羸瘦,中年陽事不舉、精神短少
,未至五旬須發(fā)先白;并左癱右瘓、步履艱辛、腳膝疼痛,小腸疝氣,婦人久無子息,下元
虛冷。
天門冬(水泡,去心) 麥門冬(水泡,去心) 生地黃(酒洗) 熟地黃(酒蒸) 山藥 牛
膝(去蘆、酒洗) 杜仲(去皮,姜酒炒) 巴戟(酒浸,去心) 五味子 枸杞子 山茱萸(酒
蒸,去核) 白茯苓(去皮) 人參 木香 柏子仁(各二兩) 老川椒 石菖蒲 遠(yuǎn)志(甘草水泡
,去心) 澤瀉(各一兩) 肉蓯蓉(酒洗,四兩) 復(fù)盆子 車前子 菟絲子(酒炒爛搗成餅,焙
干) 地骨皮(各一兩半) 婦人,加當(dāng)歸(酒洗)、赤石脂(煨)各一兩。上為細(xì)末,好酒打稀面
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溫酒送下。服至半月,陽事雄壯;至一月,顏如童
子,目視十里,小便清滑;服至三月,白發(fā)返黑。久服,神氣不衰,身輕體健,可升仙位。
秘傳經(jīng)驗藥酒方
\x八珍酒\x 和氣血,養(yǎng)臟腑,調(diào)脾胃,解宿酲,強精神,悅顏色,助勞倦,補諸虛,久服
百病消除。比他香燥藥酒大不同也。
當(dāng)歸(全用,酒洗,三兩) 南芎(一兩) 白芍(煨,二兩) 生地黃(酒洗,四兩) 人參(去蘆,一
兩) 白術(shù)(去蘆,炒,三兩) 白茯苓(去皮,二兩) 粉草(炙,一兩半) 五加皮(酒洗曬干,八兩)
小肥紅棗(去核,四兩) 核桃肉(四兩)
上藥咀片,共裝入絹袋內(nèi),用好糯米酒四十斤,煮二炷香,埋凈土中五日夜,取出過三
七日。每晨、午、夕溫飲一、二小盞。
\x神仙延壽酒\x 一治癥同前,虛人有熱者宜此。
生地黃(二兩) 熟地黃(二兩) 天門冬(去心,二兩) 麥門冬(去心,二兩) 當(dāng)歸(二兩) 牛膝(
去蘆,酒洗,二兩) 杜仲(去皮,酒和姜汁沙,二兩) 小茴(鹽酒炒,二兩) 巴戟(水泡去心,二
兩) 枸杞子(二兩) 肉蓯蓉(二兩) 破故紙(炒,一兩) 木香(五錢) 砂仁(一兩) 南芎(二兩) 白芍
(
,酒炒,二兩) 石菖蒲(五錢) 柏子仁(五錢) 遠(yuǎn)志(甘草水泡,去心,一兩)
上銼。用絹袋盛藥入壇內(nèi),用酒六十斤煮三炷香為度,取出埋土中三日夜,去火毒。每
隨量飲之。
\x固本遐令酒\x 治癥同前,虛人無熱者宜此。
當(dāng)歸(酒洗) 巴戟(酒浸,去心) 肉蓯蓉(酒洗) 杜仲(酒炒,去絲) 人參(去蘆) 沉
香小茴(酒炒) 破故紙(酒炒) 石菖蒲(去毛) 青鹽 木通 山茱萸(酒蒸,去核) 石斛
天門冬(去心) 熟地黃 陳皮 狗脊 菟絲子(酒浸,蒸) 牛膝(去蘆) 酸棗仁(炒) 復(fù)
盆子(炒,各一兩) 枸杞子(二兩) 川椒(去子,七錢) 神曲(炒,二兩) 白豆蔻 木香(各三錢) 砂
仁大茴 益智(去殼) 乳香(各五錢) 虎脛骨(酥炙,二兩) 淫羊藿(四兩,要新者) 糯米(一升
大棗(一升) 生姜(二兩,搗汁) 遠(yuǎn)志(甘草水泡,去心,一兩) 新山藥(四兩,搗汁) 用小黃米
明流燒酒七十斤。
上各根據(jù)制為末,糯米、棗肉、粘飯同姜汁、山藥汁、煉蜜四兩和成塊,分為四塊,四絹
袋盛之,入酒壇內(nèi)浸二十一日。取出熱服,早晚各飲一、二盞。數(shù)日見效。
\x仙酒方\x 一用小麥六十四斤,一半炒熟,入新布口袋內(nèi)懸井中浸七日
,取出曬干,再入生麥一半,磨面聽用。一用黃精,九蒸九曬,八兩,為末聽用。一用懷慶
熟地黃八兩、生地黃八兩、枸杞子八兩。同為末聽用。一用淡秋石八兩聽用。一用紅鉛六
錢四分,為末聽用。一用精壯女子乳汁十六碗,同面藥末添長流水調(diào)合成塊,或五月五日、
六月六日用紙包裹緊密,另放在冷靜空房陰干七日。造仙酒每用百花蕊一十六斤(即蜂蜜),
同河水十六斤、井水十六斤,此陰陽水,一同入銀鍋內(nèi)煎熟,好凈鐵鍋亦可,待冷聽用。亦
用酒娘三斤(即新酒糟未入水者)同面二斤打爛,同入瓷缸內(nèi),用香椿枝攪二、三遍,用紙封
口,三、四日開口,用椿枝每日攪二、三遍,前后十日,酒熟,細(xì)袋濾過澄清,名為仙酒。
\x扶衰仙鳳酒\x 治男婦小兒諸虛百損、五勞七傷、瘦怯無力及婦人赤白帶下,神效。
用肥線雞一只,將繩吊死,退去毛屎不用,將雞切四大塊,再切入生姜四兩、膠棗半斤,用
好酒五、六壺。共三味裝入一大壇內(nèi),將泥封固壇口,重湯煮一日,涼水拔出火毒。每服以
空心將雞酒連姜棗隨意食之。其效如神。
\x徐國公仙酒方\x 張尚書傳于龔預(yù)源。頭釅好燒酒一壇,龍眼(去殼)二、三斤入酒內(nèi)浸之
。日久則顏色嬌紅,滋味香美。專補心血,善壯元陽,療怔忡驚悸不寐等癥。早晚各隨量飲
數(shù)杯。悅顏色,助精神,大有補益。故名仙酒。
\x紅顏酒\x 一名不老湯。
胡桃仁(泡去皮,四兩) 小紅棗(四兩) 白蜜(四兩) 酥油(二兩) 杏仁(泡去皮尖,不用雙仁
,煮四、五沸,曬干)一兩上用自造好燒酒一金華壇,先以蜜油溶開入酒,隨將三藥入
酒內(nèi)浸三七日。每早服二、三杯。甚妙。
\x仙茅酒\x
仙茅四兩(出四川,用米泔水浸去赤水盡,日曬) 淫羊藿(洗盡,四兩) 南五加皮(四兩,
酒洗凈)
上銼劑,用黃絹袋盛,懸入無灰酒一中壇內(nèi),三七日后取。早晚飲一、二杯。殊效。
\x駐世珍饈\x 常用補虛。
當(dāng)歸(酒洗) 南芎 白芍(酒炒) 熟地黃 菟絲子(酒制) 巴戟(酒浸,去心) 肉蓯蓉
(酒洗) 益智仁(酒炒) 牛膝(去蘆,酒洗) 杜仲(姜酒炒,去絲) 山藥 青鹽 大茴
山茱萸(酒蒸,去核) 枸杞子(酒洗) 川椒(炒) 干姜 甘草(炙)上各等分
為細(xì)末,用 豬肉不拘多少,切片酒炒熟,入藥再炒,不可用水,磁器收貯。空心
食之,好酒送下。忌生冷。
\x取龍虎水法\x 龍屬水,虎屬金,即童男童女。取之時謹(jǐn)擇有五種不用。男五種者,生、
逮、半、變、瀆也。生者,外腎不舉;逮者,聲雄皮粗;變者,腥膻狐臭;半者,黃肥多病
;瀆者,疥癩瘡疽。女五種者,羅、紋、服、交、脈也。羅者,陰戶上有橫骨;紋者,狐臭
體氣;服者,實女也;交者,聲雄發(fā)粗,皮膚粗糙無顏色;脈者,瘡痍病患生理殘障。二鼎器務(wù)
宜擇眉清目秀,盈月之相,三停相等,唇紅齒白,發(fā)黑聲清,膚肥細(xì)膩,年方十三四、十五
六未破者。用黍稷稻梁、紅豆、紅棗、 豬肉、鯽魚等味,與彼食之。忌蔥蒜韭薤、五
葷三厭、穢汗二水,戒喧嘩、手舞足蹈,耗散精華。未取之時,先調(diào)百日,十月起、三月止
,置瓷缸、磁壇于僻處收貯以蓋之。積至二、三石,聽候煉用。
\x陰煉龍虎石\x 將前積二水,置瓷缸三、四口或五、六口于靜僻通溝去處,每缸置于五、
六分龍虎水,加井水五分,下白礬、白術(shù)各二兩,松、柏葉各二兩。取楊柳根三、四莖一扎
,順攪千余下,蓋之勿動??创吻迦ドw,逼去清水,又加井水滿缸,以絹濾去渣,又?jǐn)?
二、三百轉(zhuǎn),蓋之澄清。又盡逼去清水,仍加井水,又?jǐn)囉直朴譃V,如此十余次,直待水香
為止。逼去盡,用米篩三、四個,內(nèi)鋪白綿紙,將渾龍虎石取入篩內(nèi),候水干移在日色內(nèi)處
,以竹刀劃成骨牌路曬干,如粉之白,即是陰煉龍虎石。瓷盒收貯,合藥用。此藥能補心生
精,養(yǎng)血之至藥也。
\x陽煉龍虎石\x 擇露天空地砌灶二眼,坐東朝西,安三尺二寸、二尺四寸大鍋兩口,鍋近
處安缸四口,先積下龍虎水二缸或三缸,方洗凈鍋銹。先于大鍋內(nèi)入五瓢,慢火熬至起沫,
以罩濾去滓,撤去油末,直待熬至不起沫方起鍋于小鍋內(nèi),細(xì)火熬。大鍋內(nèi)仍添二、三瓢,
又熬去沫,又起小鍋內(nèi)。如此少少漸添漸起,以盡為度。大鍋住火,小鍋慢慢火熬,用鏟子
不住手鏟。待水干成膏,上用一小盆合住鍋口,周遭用泥封固嚴(yán)密,止留一孔出水氣。看水
氣盡,孔內(nèi)飛出金星青氣,急以泥封孔眼,缸底用濕布一方,不可水大,多只以水潤之,小
火燒至鍋底紫色退火,冷定至第二日。先去口上泥凈揭開,升在缸上的已汞靈藥紅、黑、白
各色另收聽候用。另打黃芽將鍋底內(nèi)黑膏子鏟起,另入一小鍋內(nèi),磚支起,大火燒。待黑煙
盡,連鍋通紅,退火晾冷。酌量下井水或露水尤妙。燒滾,先置凈缸一口于室內(nèi),上安竹篩
,內(nèi)鋪綿紙,濾瀝清水入缸篩內(nèi),黑滓不用,將濾下清水看如水清碧就磁盆煎出凈石來。如
略有些黃色,還用前小鍋煎干,再 一火晾冷,仍下水煎滾,照前濾入缸內(nèi),直看濾下水如
井水一般清碧,以瓷盆用磚去支起,徐徐添炭火煎前淋瀝的清水,滾,以竹鏟不住手鏟,只
待煎鏟焙干略待潮取出,傾在紙上,移于日色處曬干,似雪之白,即是陽煉龍虎石。
\x取紅鉛法\x 擇十三、四歲美鼎,謹(jǐn)防他五種破敗不用。五種者,羅、紋、服、交、脈也
。羅者,陰戶上有大橫骨,不便采擇,一也;紋者,體氣發(fā)黃,癸水腥 ,不堪制用,
二也;服者,實女無經(jīng),三也;交者,聲雄皮粗,氣血不清,四也;脈者,多病瘡疽,經(jīng)中
帶毒,五也。有此五種,非為補益之妙丹。務(wù)擇眉清目秀,齒白唇紅,發(fā)黑面光,肌膚細(xì)膩
,不瘦不肥,三停相等,好鼎。算他生年月日起約至五千四十八日之先后,先看他兩腮如桃
紅花,額上有光,身熱氣喘,腰膝酸痛,困倦呻吟,即是癸將降矣。先預(yù)備絹帛兒槌洗,或
羊胞做橐龠,或用金銀打就的偃月器,或候他花開,與他系合陰門,令他于椅凳上平坐,不
可斜倚,如覺有紅,取下再換一付,多余處用絹帛來展,更換收入瓷盆內(nèi)。待經(jīng)盡,同制上
法五千四十八日。近有十三歲而來,十六七而至何也?皆因稟受父精母血濃薄不同,亦有長
成因受乳食致令氣血各有不平,故難以期定。惟在觀他動靜,察他形色是其期也。如得年月
應(yīng)期,乃是真正首經(jīng)至寶,實為接命上品之藥。如前后不等,只作首鉛初至,金鉛二次,紅
鉛三次,以后皆屬后天紅鉛。只堪制配合藥,不宜單作服食。既明采取之法,聽后制服。三
腥五膻濁氣必須仔細(xì)修煉,方成至藥者焉。
\x制紅鉛法\x 先將烏梅一斤,煎水一桶,去梅核冷定。如取得有紅鉛,或器或帛俱入梅缸
內(nèi)洗下。用烏梅水時,先看紅鉛,有一個止用梅水三碗,或多或少,隨意加減,不可太過不
及。梅水洗下來鉛再加井水或河水,用大瓷盆令滿,以木棍攪數(shù)十轉(zhuǎn),用蓋蓋之,勿動。待
水清,輕輕逼去清水,將澄下鉛仍加水,又打又?jǐn)囉殖?,如此七次或九次,?shù)足,逼去水盡
,止剩得紅漿一碗或半碗。取凈灰用盆盛,貯中剮一孔,量容多少,以軟絹鋪紙,把鉛漿傾
入紙上,蔭水盡,方取,于日色處曬干。此即制服腥膻、穢垢之法,方合入藥配合服。專主
助血養(yǎng)神,其功甚大,收貯聽用。
\x制金乳粉法\x 擇美鼎先看嬰童肥白有精神者,即是氣血盛而乳可用矣。亦用頭生二八、
三七才可摘取,過期血弱不可用也。取下一碗或半碗,對露水均平,攪百遭,過夜,其乳自
分。逼去水,將乳入瓷盆內(nèi),曬干碾細(xì)成粉,漸取漸制,積得半斤四兩,聽候配紅鉛成丹也
\x三元丹\x 治諸虛百損,補氣生精,安魂定魄,益壽延年。
紅鉛 嬌乳(各一兩) 辰砂 乳香(各一錢) 虛無秋石(一錢,用便盆或新磚自生者方可)
上俱為細(xì)末,用雞子一個,磕一孔將青黃傾出,用紙展浮裝前藥入內(nèi),紙糊嚴(yán)密,放群
蛋內(nèi)與雞抱之三七,取出,乳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五更時人乳送下。稍有汗出
,不可見風(fēng)。
\x神仙小圣藥\x
紅鉛(半盞,真女首經(jīng)更佳,二、三次出者次之;其色紅黃為上,純紅者為中,紫黑者不
用) 朱砂(五錢,用辰州豆片者佳,有精神為最)
先將紅鉛取來,拌入朱砂,放瓷盆內(nèi),日曬月照四十九日畢,飛仙池文武火升三炷香,
其藥透蔑過一邊冷定,開看與金箔相似,用雞翎掃下約一分八厘為上等;其次一分二厘以烏
金紙包,入小眼藥罐內(nèi),以黃蠟封口,外尿胞皮通身包裹,仍放大瓶內(nèi),以綿絮塞緊,仍用
竹葉尿脬緊扎,用絡(luò)以長繩引入井中去火毒,四十九日取出,擇吉日將藥置于桌上南向,香
紙供獻俱南向。用好乳香末半分研細(xì)末,以人乳二、三滴將圣藥和勻作三丸。服者對天南向
跪拜祝畢,舉藥入口,將人乳送下,即歸室中靜養(yǎng)三七日,然后方許出門動作。須發(fā)如銀俱
皆變黑。服藥一度,可延壽一紀(jì)。
\x彭祖小接命熏臍秘方\x 夫人稟天地之靈氣,賴精血而化生。陰陽交媾,胚胎始凝,如太
極之未判,似混沌之未分。男子之左腎先具,外精裹血,而陰焉中處;女子之右腎先具,外
血裹精,而陽焉內(nèi)存。腎乃生脾,脾次生乎肝,肝乃生肺,肺復(fù)生乎其心。凡在其內(nèi),四門
皆閉,九竅不通,唯有其臍則與母氣相通。母呼則呼,母吸則吸。十月胎定,百神具備而與
母分離。剪臍落地,猶恐臍竅不閉有傷嬰兒之真氣,隨用艾火熏蒸,外固臍蒂之堅牢,內(nèi)保
真氣而不漏。漸長成人,四門皆開,九竅俱啟,因七情六欲之牽誘,五味五音之感通,真元
喪失,真氣破傾。人之幼年,血氣衰敗,精神羸弱,漸覺有患,或生冷濃味傷其六腑,喜怒
哀樂損于五臟,致使心腎不交,陰陽偏盛,五勞七傷,漸進著體,七 八瘕,陸續(xù)沾身
,染患日久,殞軀喪命,良可嘆也!譬諸草木,皆稟天地而生,根壯枝盛,本弱木衰;若水
灌、土培,根潤而復(fù)生矣。人至中年,氣血漸衰,疾病易起,止知療患,不知壯根固本之法
,人生塵世,返不如草木而能回生也。凡人生育之時,臍帶一落,用艾火以熏蒸即得堅固。
人之中年以后,患臨其身,如草木復(fù)其澆培,以法熏蒸其臍,豈不去惡除疾而保生也。余哀
憫后人不終天年而夭喪,特傳濟世之方,普授延年之妙藥。壯固根蒂、保護形軀,熏蒸本原
,卻除百病,蠲五臟之痛患,保一身之康寧。其中藥品稟性忠良,采陰陽之正氣,配君臣之
輔佐,其效如神,其應(yīng)如響,復(fù)有回生濟世之功,保命延年之妙。此方遇高尚賢士可傳,勿
示匪人,恐遭天遣。保而敬之。每年中秋日熏蒸一次,卻疾延年,徹上部之火邪,去心腸之
宿疾,婦人月信不調(diào),赤白帶下,男子下元虧損,遺精白濁,陽事不舉,并皆熏之。如熏蒸
之時,令人飽食,舒身仰臥;用 麥面水和捏一圈徑過寸余,如臍大者三、二寸,內(nèi)入藥末
;用槐皮一塊,去粗皮,止用半分濃覆圈藥之上。如豆大艾壯灸之,百脈和暢,毛竅皆通,
上至泥丸,下至涌泉,冷汗如雨,久之覺饑,再食再灸。不可令痛,痛則反泄真氣。灸至行
年數(shù)歲為止,無病者連日灸之,有病者三日一次,灸至腹內(nèi)作聲作痛,大便有涎沫等物出為
止。只服米湯,兼食白肉、黃酒,以助藥力。若患風(fēng)氣,有郁熱在腠理者,加女子紅鉛拌藥
,則易汗出而疾隨愈?;逼と缬X焦色,即易新的。凡灸之后,容顏不同,效應(yīng)可驗。今將制
藥品味開列于后∶
乳香 沒藥 鼠糞(一頭有尖者是) 青鹽 兩頭尖 川續(xù)斷(各一錢) 麝香(二分)
上共為細(xì)末用。
\x益壽比天膏\x 此藥最能添精補髓,保固真精不泄;善助元陽,滋潤皮膚,壯筋骨、理腰
膝;下元虛冷,五勞七傷,半身不遂,或下部虛冷,膀胱病癥,腳膝酸麻,陽事不舉。男子
貼之,行步康健,氣力倍添,奔走如飛;女子貼之,能除赤白帶下、沙淋血崩,兼下生瘡癤
,能通二十四道血脈,堅固身體,返老還童。專治喘戶,遇鼎氣不泄真精,大臻靈驗,非至
仁不可輕泄,其妙如神。
鹿茸 附子(去皮臍) 牛膝(去蘆) 虎脛骨(酥炙) 蛇床子 菟絲子 川續(xù)斷 遠(yuǎn)志肉
肉蓯蓉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杏仁 生地 熟地 官桂 川楝子(去核) 山茱
萸(去核) 巴載(去心) 破故紙 杜仲(去皮) 木鱉子(去殼) 肉豆蔻 紫稍花 谷精草
穿山甲 大麻子(去殼,各一兩) 甘草(二兩,凈末,看眾藥焦枯方下) 桑、槐、柳枝(各七寸)
上銼細(xì),用真香油一斤四兩浸一晝夜,慢火熬至黑色;用飛過好黃丹八兩、黃香四兩入
內(nèi),柳棍攪,不住手;再下雄黃、倭硫、龍骨、赤石脂各二兩,將銅匙挑藥滴水成珠不散為
度;又下母丁香、沉香、木香、乳香、沒藥、陽起石、 蟾酥、啞芙蓉各二錢,麝香一錢為
末,共攪入內(nèi);又下黃蠟五錢。將膏貯磁罐內(nèi),封口嚴(yán)密,入水中浸五日,去火毒。每一個
重七錢。紅絹攤開,貼臍上或兩腰眼上。每一個貼六十日方換。其功不可盡述。
\x九天靈應(yīng)散\x 治男子陰濕陽痿,每逢不舉。
黑附子 蛇床子 紫稍花 遠(yuǎn)志 菖蒲 海螵蛸 木鱉子 丁香(各二錢) 朝腦(一錢五分
上為末。每用五錢,水三碗,煎至一碗半。溫洗陰囊并濕處,日洗二次。留水溫洗,多
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