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溫經散寒湯(蔡小蓀) [組成] 當歸10克川芎lo克赤芍12克 自術12克紫石英20克葫蘆巴6克五靈脂12克金玲子10克延胡索10克制香附12克小茴香6克艾葉6克 [功效] 溫經化瘀、散寒止痛。 [主治] 經前或經時小腹擰痛或抽痛,涼而沉重感,按之痛甚,得熱痛減,經行量少,色黯有血塊,畏寒便溏,苔白膩,脈沉緊。 [用法] 經行腹痛開始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方解] 方中當歸、川芎、赤芍活血行瘀;五靈脂、金鈴子、延胡索、制香附,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白術補脾健胃,和中燥濕,以制約上述諸藥傷中耗氣之弊;紫石英性味甘溫,入心肝經以溫暖子宮,《神農本草經》指出:“治女子風寒在子宮。”《本草綱目》李時珍說:“紫石英主治肝血不足,及女子血海虛寒不孕者 宜”,葫蘆巴性味苦大溫,入腎補命門之火,有溫腎陽,逐寒濕的功能,故與紫石英同用則直達子宮,而起到散寒鎮(zhèn)痛的作用;小茴香、艾葉亦有溫經散寒之作用。 [加減] 本方適宜於寒濕搏于沖任所致痛經。如受寒重者,可加吳茱萸、桂枝之品;血瘀重者,加桃仁、紅花之類。 [按語] 寒溫之邪傷於下焦,客於胞中,血被寒凝,行而不暢,故經水量少,色黯有塊,小腹冷痛。因胞脈系腎,故痛甚則連及腰脊。血得熱則行,故得熱則舒。寒濕停滯,困阻脾陽,脾陽失運,故畏寒便溏。苔白膩、脈沉緊、均為寒濕內阻、氣血瘀滯之象。本方溫經化瘀、散寒利濕與之甚為合拍。 [典型案例] 楊某,女,19歲,1989年9月20日初診。 暑月經行,不避生冷瓜果,寒濕傷中,凝滯胞脈,故經行腹痛,連及脘腹,泛噦干嘔;經期延后,挾有紫黑血塊,淋漓七、八日始凈;舌質淡、苔白滑、舌尖邊有紫黯瘀黑,脈沉弦。綜合脈癥,乃中州寒濕,影響胞脈所致的經遲痛經,師溫經散寒湯之義治宜溫中、活血、通經:高良姜、制香附各9克、吳茱萸3克、小茴香6克、當歸、川芎各9克、生蒲黃(包煎)9克、五靈脂9克陳皮、白術、法半夏各9克、服三劑后,疼痛大減,經色轉紅,血塊消失,藥已中的,守方再服三劑。服后月經凈,精神好轉,食欲漸馨。囑服艾附暖宮丸善后。按:暑月貪涼,寒濕傷中,中陽不振,濁陰用事,當血液下注血海,暗隨其下,停滯胞脈,經行之時,乘機內發(fā),而成經遲痛經之證,今取高良姜、制香附,吳茱萸、小茴香等溫中行氣,當歸、川芎、失笑散等活血通絡,故收立竿見影之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