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腫性痤瘡初起損害多為黑頭粉刺,加以擠壓,可見有頭部呈黑色而體部呈黃白色半透明的脂栓排出,皮疹頂端可出現小膿皰,破潰或吸收后遺留暫時性色素沉著或小凹狀疤痕。少數嚴重患者,除黑頭粉刺、丘疹、膿皰外,尚可見有蠶豆至指甲大的炎性結節(jié)或囊腫。
引發(fā)囊腫性痤瘡的主兇:內分泌失調、皮脂分泌過多以及毛囊內微生物感染是痤瘡發(fā)病的主要因素。目前公認雄性激素在囊腫性痤瘡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持續(xù)狀態(tài)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陳彤云教授,1921年生于北京中醫(yī)世家。從事中醫(yī)皮膚科,自幼隨其父著名中醫(yī)陳樹人先生出診;后在繼承哈銳川老大夫治療經驗的同時,又得到著名中醫(yī)趙炳南老先生的指點。重點治療黃褐斑、痤瘡以及扁平疣等疾病,對治療顏面損容性皮膚病更有獨特的療效,還改進了古代治療痤瘡的名方枇杷清肺飲,取得了理想效果。案1.
患者,男,23 歲,2004 年2 月5 日初診。主訴面、胸背起疹1 年余。面、頸及胸背部多發(fā)粉刺、膿皰、丘疹,伴囊腫和結節(jié),皮損密集、色紅?;颊呖诟煽?,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脈數。西醫(yī)診斷:囊腫型痤瘡;中醫(yī)辨證:肺胃實熱,兼染毒邪;治則:清熱解毒、軟堅散結。處方:生石膏20 g,生牡蠣30 g,生梔子10 g,生大黃10 g,金銀花30 g,夏枯草20 g,黃芩10 g,黃連10 g,連翹30 g,茵陳20 g,貝母15 g,丹參30 g,生地15 g,白英20 g,赤芍15 g。水煎服14 劑。
2004 年2 月19 日二診:服藥后少有新發(fā)皮疹,大部分丘疹、膿皰消退,囊腫漸消,減石膏,加黃柏10g。水煎服,30 劑。2004 年3 月20 日三診:服藥后未發(fā)囊腫結節(jié),原有皮疹全部消退,偶見小丘疹1~2 處。減牡蠣、貝母、夏枯草,繼服14 劑鞏固療效。
2004 年4 月5 日四診:結節(jié)、囊腫基本消退,僅見色素沉著,無新疹發(fā)生,臨床痊愈。
按:本案取大黃黃連瀉心湯之意,生大黃瀉下攻積、瀉火利水、清熱解毒、活血祛瘀、清化濕熱;生石膏味辛、甘,性大寒而質不燥,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之功效,清泄里熱亦兼透散,最宜用于熱在肺胃氣分,二藥清瀉肺胃積熱,蕩滌腸胃,解毒瀉火。黃連大苦大寒而質燥,清熱燥濕之力甚強,且兼解毒作用;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黃芩、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四藥合用共奏清瀉肺胃實熱、解毒燥濕之功。生梔子清熱瀉火;生地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入血分,此藥在一派大苦大寒藥中兼以顧護肺陰, 充分體現了陳老在診治疾病之中的整體觀———祛邪不忘扶正。銀花、連翹清熱解毒散結;生牡蠣、夏枯草、貝母軟堅散結;茵陳、白英清熱利濕;丹參、赤芍涼血祛瘀。
陳老在此病的治療中, 除按中醫(yī)辨證以清解肺胃實熱為主外, 還針對本病發(fā)病與痤瘡丙酸桿菌感染有關的特點,結合現代藥理研究,用藥時兼以解毒消散,如茵陳、丹參、黃芩、連翹等中藥既有清熱解毒利濕活血的功效,又有抗痤瘡丙酸桿菌作用,因此達到了病證同治。
陳老喜用生大黃,取其清熱瀉火、通腑瀉下、消脂導積之力, 對肺胃積熱者, 用生大黃可使熱毒下泄,開導有形之邪,還可深入血分、活血化瘀以散結消腫。
案2.患者,男,23 歲,1997 年7 月9 日初診。主訴:顏面反復起疹2 年余,復發(fā)加重2 個月。面頸、前胸、后肩背部紅色毛囊性丘疹,上有膿頭,部分為囊腫、結節(jié),顏面重度脂溢,局部毛孔粗大。伴癢痛,口
渴喜冷飲,口臭,大便秘結,小便黃。舌紅苔黃厚膩,脈滑。西醫(yī)診斷:囊性痤瘡;中醫(yī)辨證:痰濕聚結,熱毒蘊膚;治則:祛痰除濕,軟堅散結,佐以清熱解毒。處方:夏枯草15 g,浙貝母15 g,炒山甲6 g 海藻10 g,銀花15 g,連翹15 g,蒲公英30 g,土茯苓15 g,當歸10 g,赤芍15 g,丹參15 g,苦參15 g,生石膏30 g,生軍5 g。水煎服14 劑。
1997 年7 月23 日二診時,皮疹色暗紅,膿頭較多,囊腫結節(jié),未見明顯變化,顏面脂溢仍較重,皮疹疼痛略緩解、不癢,口臭口干癥狀減輕,大便2~3 日一行,小便黃。舌紅苔黃薄膩,脈滑。上方去炒山甲、海藻,加皂刺6 g、僵蠶6 g 消腫排膿散結。服藥7 劑。
1997 年8 月1 日三診:皮疹較前緩解,膿頭減少,囊腫結節(jié)部分變軟,疼痛減輕,一般情況可,大便同前,小便正常。舌紅苔白,脈滑。上方去生石膏,加夏枯草15 g、羚羊粉0.6 g(分沖)以加強軟堅散結清熱力量,繼服7 劑。1997 年8 月8 日四診: 原毛囊性丘疹消退,囊腫結節(jié)大部分變平,面部明顯,無膿頭,無疼痛,大便通,每日一行,顏面脂溢減輕。舌淡紅苔白,脈弦。上方去生軍, 加生薏米30 g 利濕以減少皮脂溢出,繼服7 劑。皮疹消退50 %以上,伴隨癥狀基本消失。按:本證為重癥痤瘡,綜觀皮疹、證、舌苔及脈象為痰濕聚結、熱毒蘊膚之征?;颊咛禎窬劢Y,發(fā)于肌膚故見囊腫及結節(jié); 濕久化熱, 熱毒聚結則皮疹泛發(fā);濕熱上蒸證見顏面重度脂溢,局部毛孔粗大;濕盛則癢,濕阻氣機不通則痛,故伴癢痛;熱傷津液則口渴喜冷飲;痰濕夾雜,毒熱熾盛,胃腸運化失司,證見口臭,大便秘結,小便黃。治以祛痰除濕、軟堅散結為法,佐以清熱解毒。方中用夏枯草、浙貝母、炒山甲、海藻祛痰軟堅散結為主藥;生石膏、銀花、連翹、公英、土茯苓清熱解毒為臣藥;當歸、赤芍、丹參活血消斑,苦參、土茯苓清熱燥濕解毒共為佐藥;生軍瀉熱通便為使藥。
案3. 患者,男,19 歲,2001 年10 月10 日初診。主訴:面、頸、胸起疹6 年, 逐漸加重。查:面、頸及前胸多數密集粉刺、膿皰、丘疹、囊腫和結節(jié),粟粒至棗大小,其間夾雜深淺不一的疤痕,皮疹色紅或暗紅,舌質紅,苔黃,脈數。平素大便秘結,口干渴。西醫(yī)診斷:聚合型痤瘡;中醫(yī)辨證:肺胃實熱,兼感毒邪;治則:清熱解毒,軟堅散結。處方:銀花、丹參、虎杖、白花蛇舌草各30 g,連翹、草河車各15 g,夏枯草10 g,茵陳、生石膏各20 g,當歸、苦參、黃柏、川軍(后下) 各10 g,北豆根6 g;同時外抹硫雷洗劑,以減少局部的油脂分泌。
2001 年10 月24 日二診:服藥14 劑后,皮疹基本無新生,丘疹、膿皰消退,囊腫漸消,二便調。前方去生石膏、川軍,加土茯苓20 g、黃連10 g 以清熱解毒除濕。
2001 年11 月6 日三診:又服14 劑,皮疹漸消。囑患者飲食忌辛辣、煎炸、油膩、酒及甜食等,宜生活起居規(guī)律,飲食均衡,適當運動,調整情緒,保證睡眠等。
患者堅持服藥3 個月后,無新發(fā)囊腫、結節(jié),原疹色素減退,無新生瘢痕。
按:患者生機旺盛,發(fā)病年齡較早,本為素體血熱,加之病程較久,致使熱毒熾盛,故皮疹泛發(fā):見密集粉刺、膿皰、丘疹、囊腫和結節(jié)。舌質紅,苔黃,脈數,伴大便秘結,口干渴等證為肺胃實熱,兼感毒邪之征。熱邪熾盛,上炎頭面及胸,證見皮疹泛發(fā),皮疹多形,囊腫結節(jié)兼見;熱傷津液則口干渴;熱結腸燥則大便秘結。治以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為大法。
陳老在臨床實踐中認識到, 現代人生活水平逐漸提高,飲食結構和習慣也有了很大變化,人們如果飲食不節(jié),酒酪為漿,日久則生痰化熱。正如《內經》云:“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庇纱藢е碌钠つw病早期多為實熱證,故陳老善用清熱之法。如清熱涼血、清熱解毒、清熱疏風、清熱養(yǎng)陰、清熱安神、清熱滲濕、清熱利濕、通腑瀉熱等,都是臨床實踐中陳老應用較多的方法。常用中藥有金銀花、連翹、梔子、黃芩、黃連、黃柏、生地、赤芍、牡丹皮、生石膏、知母、白茅根、夏枯草、紫草、茜草、丹參、龍膽草、藿香、佩蘭、薏苡仁、茯苓、豬苓、白術、白扁豆、金錢草、滑石、車前子、車前草、白鮮皮、地膚子、茵陳、扁蓄、瞿麥、生大黃等。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