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7.李可老中醫(yī)推薦,孫思邈“續(xù)命煮散”治中風---(《千金方·治諸風篇》)
組成:
麻黃 川芎 獨活 防己 甘草 杏仁 各90克 紫油桂(不可用普通肉桂代替) 生附子 茯苓 升麻 遼細辛 高麗參
防風 各60克 透明生石膏150克 生白術120克 .上藥一并搗粗末,混勻備用。
用法: 每次4克,絹包(細密之白布亦可),加水800毫升,文火煮至400毫升,分作4次飲,3小時1次,重癥24小時
用28克,不可間斷。連飲7-10日。
加減法:
1、口眼歪斜。加清全蝎90克,大蜈蚣100條,僵蠶90克。
2、失語。加麝香0.3克/日,另沖服。
主治:
1、中風急重癥
2、高血壓、腦動脈硬化,出現(xiàn)中風先兆者
3、風痱(原因不明之癱瘓)
特別說明:
1、此方為大小續(xù)命湯類方,為唐代孫思邈自擬自治方,孫真人方后有注云:“吾嘗中風,言語蹇澀,四肢痑曳,處
此方,日服四,十日十夜服之不絕,得愈?!蔽矣么朔街斡俗约旱闹酗L急癥。大小續(xù)命湯也是我十幾年來治療中
風的常用方,沒有任何副作用。
2、方中,生附子所占比例極小,絕無中毒之虞!方用絹包,意在但取火氣。
3、方中有大量生石膏反佐,對高血壓無礙。
我中風以后右側麻木,舌頭發(fā)硬,講話困難,回去就開始吃這個藥,半個月就基本恢復到目前的程度。
李可老中醫(yī)治中風醫(yī)案七則
一、中風閉癥(腦溢血)
張翠蘭,女,47歲,肥胖體型,患原發(fā)性高血壓,多年失治,致時時頭暈肢麻。1997年6月16日14時許,突然昏撲,扶
起后,口角流涎,嘔吐如噴射狀,失語,右癱,昏迷。面赤如醉,兩手握固,四肢拘攣,項強,瞳孔不等大。
痰涌如鼾,即送城關醫(yī)院搶救。會診意見:1.腦溢血(左顳右基底節(jié)區(qū)出血,右基底節(jié)區(qū)腔隙性腦梗塞,CT檢查報告);2
.風中于臟,痰熱內閉。院長邀余協(xié)治。除西醫(yī)常規(guī)搶救措施外,建議:
1.三棱針重刺十宣、十二井、雙足趾尖出血,刺激末梢神經,減輕腦壓;毫針強刺素髂,人中,內關,足三里,豐隆
,涌泉,由上而下,重刺健側,引血下行,促蘇,2次/日。
2.加用中醫(yī)現(xiàn)代科研成果清開靈、醒腦靜靜滴;早用活血化瘀中藥針劑,促進吸收,防止腦疝形成,2次/日。
6月17日10時,經上述處理后,痰涌大減,四肢拘攣緩解,喂水可以咽下,體溫38.5℃,加用中藥:
1.降氣火之升騰,清痰熱之內閉:
赭石粉、懷牛膝、生石決、生牡蠣、生白芍、元參、生半夏各30克,黃芩、天麻、勾藤各15克,酒大黃、天竺黃、膽
南星、菖蒲、郁金、甘草、車前子各10克,生鐵銹磨濃汁煎藥,日進一劑;
2.安宮牛黃丸2丸,搗為糊,日進2丸;
3.羚羊角粉2克,麝香O.3克,以竹瀝水加姜汁數(shù)滴,一日內多次分服。
6月18日10時,黎明瀉下熱臭便一次,嘔止,痰鳴消失,瞳孔等大,等圓,體溫37.5℃。原方去生半夏,黃芩炒炭,
酒軍另煎,再瀉一次后棄去,余藥不變。安宮丸減為1丸。
6月22日8時,上藥連進3劑,今晨7時許睜目看人,蘇醒??梢渣c頭、搖頭回答詢問,仍失語,血壓正常,開始進流食
。以手指口,索飲,舌紅,根有膩苔,邊尖瘀斑。神倦,體溫37℃,六脈細數(shù)而虛。散劑扶正清腦化瘀:三七、琥珀、西
洋參、藏紅花、人工牛黃、天竺黃、生水蛭、炮甲珠、全蟲尾、大蜈蚣、羚羊角尖各1O克,守宮10條,麝香3克,上藥研粉
混勻,1克/次,3次/日,竹瀝水送下。
6月26日,口眼歪斜已正,舌體靈活,開始講簡單的話,出院回家調養(yǎng)。
二、中風脫癥
城關居委裝卸工溫寶興,52歲。1977年4月23日凌晨5時,突覺胸中氣不上達,隨即昏厥。自汗,遺尿,右半身偏癱。
脈弱不上寸,尺部亦虛。以毫針刺人中后蘇醒,語聲低微如蚊蚋。此人一生困頓,當裝卸工幾十年,難求溫飽,勞倦內傷
,腎元久衰。昨夜裝車到零時,已覺氣喘汗出,濕透內衣。法宜大補氣血,溫腎斂肝固脫。補陽還五湯變方合張錫純氏來
復湯加減:
生芪120克,山萸肉60克,紅參10克(另燉),當歸30克,白芍15克,炙草10克,腎四味120克,生龍牡各20克,赤芍、
川芎、地龍各10克,桂枝10克,桃仁、紅花各3克,鮮生姜10片,大棗10枚,胡桃4枚,7劑。
4月30日二診:服1劑,汗斂喘定,服3劑,可拄杖學步。服完7劑,已可棄杖行路。囑其再服7劑。5月下旬,遇于百貨
公司,扛包裝車已如常人,追訪至62歲,繼續(xù)當裝卸工,健壯逾于往年。
三、中風偏癱(腦血栓形成)
張亞康,69歲,城關合作商店會計。1980年4月19日初診:高大肥胖體型,一月來腰困如折,夜甚。小便余瀝,昨晚睡
前覺右肢麻木,今晨醒來已偏癱。嘴向右歪斜,漏氣,漏飯。舌短,語蹇,頭暈氣短,按脈浮軟,舌淡胖有齒痕,舌左瘀
斑成片??h醫(yī)院內科診為腦血栓形成。
年近古稀,形盛氣衰。腎元久虧,肝失滋榮,氣虛失運,發(fā)為偏枯。擬補陽還五湯加減,益氣固腎,祛痰化瘀,蟲類
通絡:
生芪120克,當歸30克,赤芍15克,川芎、桃仁、紅花、地龍、白芥子、天南星、白附子、天麻、僵蠶、土元、桂枝、
炙草各10克,生龍牡各30克,鮮生姜10片,棗10枚,胡桃4枚,3劑。
4月21日二診:藥進三劑,每日針灸曲池透少海、合谷透后溪、陽陵透陰陵,風市、足三里。面部:牽正穴。口眼歪斜
已愈。語言飲食已無礙。手腳可抬舉,患手握力恢復。效不更方,原方3劑。
4月24日三診:生活已能自理,舌上瘀斑退凈,予三七、琥珀、紅參、全河車、止痙散各30克,研粉,每服3克,2次/
日,痊愈。追訪5年,一切如常。
四、卒中前兆
趙銀蘭,65歲,學宮巷居民。1984年1月22日初診:10年前經我院內科診為原發(fā)性高血壓(低壓偏高,持續(xù)在100~110
毫米汞柱)、腦動脈硬化。長期服用降壓劑及清腦瀉火中成藥。入冬以來,眩暈加重,手指麻木,膝軟,足下如踏棉絮。曾
多次跌撲,以致不敢下炕走動,舌短語澀。近來口舌生瘡,口渴,飲多尿多,舌體熱如火燎,雙膝獨冷如冰。脈弦勁搏大
,舌紅無苔而干。脈證合參屬陰虛陽浮,龍火上燔。法宜大滋真陰,引火歸原:
九地190克,鹽巴戟肉、二冬各30克,云苓15克,五味子6克,油桂1.5克(沖),3劑。
1月26日二診:諸癥皆愈,已扔掉拐杖,健步如常。
3月8日晚,患者步行來家,面色清朗,談笑自如,唯覺耳鳴如蟬聲。仍是腎水虧于下,初春陽升,龍火不能潛藏。擬
引火湯合耳聾左慈丸,加菖蒲啟竅:
引火湯加柴胡6克,活滋石、生龍牡各30克,菖蒲10克,上方服3劑,耳鳴亦愈,已無不適。
火不歸原,亦卒中之一種類型,與他型治法大異。當中醫(yī)之“證”與現(xiàn)代醫(yī)學之“癥”發(fā)生沖突時,要毫不猶豫地舍
“癥”從“證”。一切局部的病變,皆由整體失調所派生。中醫(yī)學的“證”,正是人體陰陽氣血,五臟生克,氣機升降—
—整體失調在患病階段的特殊矛盾的集中體現(xiàn)。
其中,更包含了“個體特異性”,即同樣的病,在不同的病人身上,有特異的表現(xiàn),更是辨證的關鍵。故治“證”即是調
節(jié)整體,整體康復,則局部的病變,??善孥E般地不治自愈。
五、面癱誤治壞病
翟孝良,49歲,供銷社采購員。1983年2月23日初診:1982年12月27日晚8時許,與人閑坐,忽覺眼跳,舌硬,說話漏
風,左眼不能閉合,嘴向右歪斜,大渴引飲,服牽正散類方20余劑,最重時防風30克,連服7劑。全蟲每劑15克,累計共用
防風405克,全蟲300克,白附子等辛燥藥劑劑必用,不效則加量。延至元月24日,漸漸頭眩,心悸怔忡,身軟神疲,夜不
成寐,食不知味。脈澀無力,50動內止歇達7~8次,舌紅無苔而干,時覺心動神搖,坐臥不安。心電圖見“頻發(fā)室性早搏
”。夜尿特多,約十一二次,而嘴眼歪斜更甚。
患者素體陰虛,復加勞倦內傷,日日奔波,中氣大虛,致內風妄動,嘴眼歪邪,本與外風無涉。醫(yī)者只見局部,忽視
整體,見病治病,過用風藥,致氣陰兩傷,已成壞病。
既已出現(xiàn)“脈結代,心動悸”之炙甘草湯證,則當以炙甘草湯救陰復脈。用傷寒原方,以漢代與今度量衡之比率,折半定
量:
炙草60克,生地250克,紅參15克(另燉),桂枝、麥冬各45克,阿膠30克,火麻仁60克,鮮生姜45克,大棗30枚,以黃
酒500毫升,水2000毫升,文火煮取600毫升,人阿膠烊化,日分3服。
針刺補中脘、足三里,弱瀉內關。
3月1日二診:上藥連進5劑,針灸1周,諸癥已退七八,舌上生薄白苔,已不甚渴,尿已正常。兩手一百動內偶見一二
止歇,脈仍細澀無力,且覺臍下有動氣上奔感。
是陰虛于下,沖脈不安其位。改投《溫病條辨》三甲復脈湯,大滋真陰,潛陽熄風寧絡。加紅參助元氣,紫石英、活磁石
鎮(zhèn)沖脈,協(xié)調上下:
炙草、生地、白芍各18克,阿膠、麻仁各9克,麥冬、牡蠣各15克,生鱉甲24克,生龜板30克,紅參15克,紫石英、磁
石各30克,3劑。
加灸牽正、頰車、地倉、承漿、魚腰、魚尾、四白、陽白,左頭角麻木處,梅花針輕扣。
3月6日三診:諸癥均愈,早搏消失,六脈和勻流利,精神食納均佳。經治12日,藥誤變證得安。面癱亦愈八九。遵養(yǎng)
正邪自退,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予補陽還五湯加味,益氣養(yǎng)血活血助腎善后:
生芪120克,當歸、首烏各30克,天麻15克,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地龍、炙草各10克,白芷5克,腎四味60克,
鮮生姜10片,棗10枚,胡桃4枚,5劑。
后于夏季遇于街頭,病愈之后,體質大勝從前。
按:本例初診失誤,在于混淆了內風與外風的界限,誤以治外風的方藥治內風,造成氣陰兩傷,小病治成大病。東垣
老人雖有“防風為風藥潤劑”之說,但畢竟風能勝濕,即能傷陰,不可久用。中醫(yī)學關于“風”的概念,可說包羅萬象,
但不出外風、內風兩大類。凡描述“風者善行而數(shù)變”、“肝風暴動”、“風引僻(面癱)”、“風引偏枯”之類突發(fā)性
病變之“風”,皆屬內風,多與現(xiàn)代之腦神經系統(tǒng)病變相關。治宜滋水涵木,潛鎮(zhèn)熄風。中醫(yī)之“天人相應”觀,又認為
人與自然氣候變動,息息相關,則外風又可引動內風,這些雖是老生常談,但臨證之際,常常不是一目了然,要慎思明辨
。其次,運用前人驗方,不可信手拈來,見病即投。亦要辨證得當,方可施用。
六、頑麻怪癥
劉秀珍,女,31歲,煤運公司職工。1998年8月2日初診:病已13個月,由產后失調引起。其癥,入睡則夢魘。
掙扎至四肢麻木而醒,醒后活動10多分鐘始能恢復知覺。
曾注射營養(yǎng)神經、強壯針劑,不效。又服補中益氣、八珍、十全輩,皆不應。近來日見加重,白晝亦覺左半身忽然一陣麻
木,雖午睡片刻亦不能免。今夏雖酷熱至36~37度,亦畏寒。夜睡必右側臥,仰臥則氣不能上達。諸多見證,悉屬氣血兩
虛,兼陽虛,濕痰留滯經絡。脾主氣,肝主血。
脾虛則痰濕內生,流于四末而為麻木;產后肝血已虧,臥則血歸于肝,四末失養(yǎng)則不仁;入睡則營衛(wèi)氣血運行遲滯,故病
作。前醫(yī)遣方,本屬對癥,惜用藥無分主次,失卻統(tǒng)領,故不能達于病所。今當重用氣藥為帥,以氣統(tǒng)血、運血、化濕,
佐蟲類入絡,搜剔濕痰死血,油桂溫陽,木香流氣,氣旺濕去血活,其癥當愈:
生芪120克,當歸30克,紅參(另燉)、赤芍、川芎、桂枝、白芥子、生半夏、天南星、油桂、僵蠶各1O克,止痙散(全
蟲12只、蜈蚣2條研末沖),黑木耳30克,腎四味60克,炙草10克,木香、桃仁、紅花各3克,鮮生姜10片,棗10枚,胡桃4
枚,10劑。
8月13日二診:已11日未麻木,微覺頭暈,面白不澤,食納大增。原方去半夏、南星,加制首烏、白蒺藜各10克,阿膠
15克(烊化)。
10月中遇于街頭,知已痊愈兩個多月。曾赴京辦事,雖奔波勞累,吃睡不好,亦未犯病。
七、蛛網膜下腔出血
溫玉雙,女,27,歲,靈石余家莊農民,懷孕5個月。突于2000年4月18日劇烈頭痛,噴射狀嘔吐,急診住入縣醫(yī)院內
科。經18日治療,病勢轉重,5月6日深夜邀余診視。詢知,經4次腰穿,腦脊液呈血性,CT見“蛛網膜下腔出血”。顱內壓
居高不下,頻頻噴射狀嘔吐。近日多次發(fā)生短暫性抽搐,一度口眼歪斜,頭痛如破,呻吟不絕,目赤氣粗,嘔吐稠粘痰涎
及黃綠色苦水,其氣穢臭。脈弦滑而勁,陣陣神糊。由脈證推斷,顯系肝胃痰火上攻,氣機逆亂,有升無降,內風已動,
有蒙蔽神明之險,急則治標,予降氣滌痰和胃降逆:
赭石、懷牛膝、生半夏各30克,膽星、天竺黃、柴胡、黃芩、酒龍膽草、枳實、炙草各10克,杭芍45克,珍珠母、茯
苓各30克,(全蟲5克、蜈蚣3條研沖服)生姜30克,姜汁1O毫升(對入),煎取濃汁300毫升,小量多次緩緩呷服,待嘔止,頓
服安宮牛黃丸1丸。
5月7日二診:藥后頭痛減,抽搐未發(fā),凌晨又見劇烈頭痛約1刻鐘,嘔減而未止。神志已清,可以回答詢問。
嘔出酸苦粘涎,脈弦滑較昨稍緩,舌上水滑,胃中覺涼。
改投鎮(zhèn)肝熄風湯合吳茱萸湯加減,重在降逆和肝胃:
赭石45克,懷牛膝、生半夏、茯苓各30克,紅參(另燉)、吳茱萸(開水沖洗7次)、炙草各15克,全蟲1O克,大蜈蚣10條
,鮮生姜30克,姜汁10毫升,煎取濃汁500毫升,小量多次,緩緩呷服。
5月8日三診,痛嘔均止,顱壓正常。仍予原方加減,側重化瘀:赭石、懷牛膝、生半夏、云苓各30克,紅參(另燉)靈
脂、吳茱萸(洗)各15克,生龍牡、珍珠母各30克,生杭芍90克,(全蟲3克、蜈蚣4條研粉分次沖服),鮮生姜30克,大棗20
枚,2劑。
上藥服后諸癥均退,未見任何后遺癥。唯輸液一側之下肢腫,夜寐欠安,六脈和緩,右寸略弱。予補陽還五湯,運大
氣、化瘀,以助康復。生芪120克,當歸、益母草、丹參、珍珠母各30克,川芎、桃仁、紅花、地龍、僵蠶各10克,蛤粉30
克,白芥子炒研、桂枝、炙草各10克,生杭芍30克(全蟲3克、蜈蚣4條研粉沖服)。
上方服3劑后又帶7劑出院回家調養(yǎng)。
按:本例之劇烈嘔吐得力于小半夏加茯苓湯重用生半夏加赭石末、鮮生姜、姜汁,此法余一生應用上萬例,通治一切
肝胃氣逆之嘔吐,如妊娠惡阻劇吐,水米不入;胃出血狂吐不止;現(xiàn)代醫(yī)學確診之腦膜刺激征;寒熱錯雜之胃腸痙攣等,
皆有捷效。輕癥服一兩口即止,稍重則服2、3次即愈,極重癥10小時許過關。標癥一除,再緩圖治本。不論何種嘔吐,皆
由胃氣上逆。胃為氣機升降之中樞,胃氣不降,則諸經之氣皆逆。方以赭石、生半夏、鮮生姜降胃,則氣機升降復常,何
嘔吐之有?正是執(zhí)簡馭繁,以不變應萬變之法。
又,本例之劇烈頭痛,在加吳茱萸湯后一劑而止,吳茱萸辛苦大熱,其氣燥烈。下筆之際,曾有猶豫,恐不合于“腦
出血”癥,但傷寒論吳茱萸湯證,明白昭示:“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敝雇磁c止嘔,正是吳茱萸的兩大功
效。中醫(yī)雖無“蛛網膜出血”這樣的病名,但患者頭痛如破,劇烈嘔吐,吐出物為酸苦涎沫,又自覺胃涼,正是肝胃虛寒
,夾痰飲上沖巔頂(腦)之的據。病機既合,投劑之后,頭痛如破及殘余之嘔吐立止。讀古人醫(yī)案,常有“覆杯而愈”、“
效如桴鼓”之描述,一經臨證,乃深信經方確有神奇功效。由此領悟,傷寒六經辨證之法,統(tǒng)病機而執(zhí)萬病之牛耳,則萬
病無所遁形?!安 笨梢杂星ХN萬種,但病機則不出六經八綱之范圍。正是內經“知其要者,一言而終”的明訓,執(zhí)簡馭
繁,萬病一理。臨證之際,不必在“病名”上鉆牛角,不但不考慮西醫(yī)的病名,連中醫(yī)的病名也無須深究。胸中不存一絲
先人為主之偏見,頭腦空明靈動,據四診八綱以識主證,析證候以明病機,按病機立法、遣方、用藥,如此,則雖不能盡
愈諸疾,庶幾見病知源,少犯錯誤。仲景學說是中醫(yī)學活的靈魂,也是破解世界性醫(yī)學難題的一把金鑰匙。“難癥痼疾,
師法仲景”是我一生的座右銘,愿與青年中醫(yī)共勉!
8.麻瑞亭治中風
中風,系因中土陽衰,不能行氣于四肢,四肢失秉,七情所傷,外感風邪所致。
【脈證機理】
四肢秉氣于脾胃,為諸陽之本,經絡之起止。脾為生血之本,胃為化氣之源,血藏于肝,氣統(tǒng)于肺,在經在絡,名曰營衛(wèi)
,在臟在腑,名曰氣血。平人中氣健旺,化源充足,氣血充沛,營衛(wèi)調和,經脈通暢,故四肢輕健柔和,而不病中風。勞
倦內傷,致使中虛陽衰,脾濕不運,氣血虛弱,不能四達,四肢經絡,凝澀不通。一旦因七情所傷,八風感襲,而致口眼
歪斜,半身不遂,手足不用,甚則猝然仆倒,昏不知人,或舌強語蹇者,是病中風。
中風有在經在絡、在臟在腑之分。淺在經絡者,因衛(wèi)氣阻梗,肌膚痹著,故癥見肌膚麻木不仁。經脈痹阻,氣血凝瘀,故
癥見肢體重滯,步履沉重,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手足不用。左盛則病于右,右盛則病于左,故《素問·繆刺論》云:邪
客于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深入臟腑者,因胃氣上逆,濁氣熏蒸,化生痰涎,迷塞心竅,氣血上壅,擾及神明,
故癥見突然昏仆,痰聲漉漉,不省人事?!端貑枴ふ{經論》云: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即系指此。肝脾下陷,
筋脈緊急,牽引舌本,短縮不舒,故癥見語言蹇塞不利。土敗不能攝涎,故癥見涎水自流,不能自制。《金匱要略》云:
邪在于絡,肌膚不仁;邪在于經,即重不勝;邪入于腑,即不識人;邪入于臟,舌即難言,口吐涎。肺主皮毛,衛(wèi)氣郁遏
,久則不能煦濡皮毛,故癥見皮膚枯槁,頑廢無覺。肝主筋,筋會于諸節(jié),土濕木郁,郁久化熱,風動血耗,筋脈失養(yǎng),
而致攣急,故癥見肢節(jié)拳縮,痹阻枯硬,而成偏枯。病久臟腑濕盛,化生敗濁,彌漫于上,蒙閉心神,故癥見神迷占拙,
頑昧不靈。
氣虛型
氣分偏虛,則右半身不遂。因膽胃上逆肺熱不斂,濁陰沖填于上,故多見血壓升高。脈現(xiàn)細濡、滯澀、關寸大,舌苔白膩
或黃膩、舌質紅或紫。
【治則】 平膽和胃,清肺理氣,寬胸降逆。
【方藥】 云茯苓9克生白術9克黃芩炭9克 炒杭芍9-12克制首烏15-20克廣橘紅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炒杜仲12克
夏枯草15克茺蔚子12克北沙參15克 決明子15-20克鮮生姜9克 水煎溫服。
【方解】
云茯苓、生白術,健脾和胃;黃芩炭、炒杭芍涮首烏,平膽疏肝;北沙參、廣橘紅、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氣,寬胸降
逆;炒杜仲、夏枯草、茺蔚子、決明子,溫腎潛陽,平膽疏肝,利濕降壓;鮮生姜,和胃降逆。
【加減】
頭目昏暈,疼痛者,去北沙參,加雙勾藤12克、明天麻12克,通經化瘀,潛陽降壓。言語不清者,去炒杏仁,加全瓜蔞12
克、炒葶藶子9克,清肺利氣,化痰行瘀,寬胸降逆。發(fā)熱者,加炒黃柏9克,清泄經絡郁熱以退燒。血壓不高者,去黃芩
炭、決明子、茺蔚子,加生黃芪30-90克、赤丹參12
18克,益氣通經,行血化瘀。久病氣虛者,去黃芩炭、決明子,加生黃芪30
90克、全當歸9克,益氣補血,行瘀通絡。納差者,加白蔻仁6克,開胃以增食納。血壓不高,氣喘者,酌減降壓之品,加
麻黃絨3-6克,利肺氣以平喘。
血虛型
血分偏虛,則左半身不遂。因脾腎濕寒,肝郁化熱,血.k筋急,故多見血壓偏高。脈現(xiàn)細濡、澀、關寸大,舌苔白膩。
【治則】 健脾滲濕,疏肝潤燥,理氣和胃,行瘀通絡。
【方藥】 云茯苓9克建澤瀉9克炒杭芍9克 老川芎9克制首烏30克廣橘缸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炒杜仲12克
夏枯草9克雞血藤15克路路通12克 赤丹參】5克鮮生姜6克 水煎溫服。
【方解】
云茯苓、建澤瀉,健脾滲濕;炒杭芍、制首烏、老川芎,疏肝潤燥;廣橘紅、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氣降逆;雞血藤、
路路酒、赤丹參,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炒杜仲、夏枯草,溫腎潛陽,平膽降壓;鮮生姜,和胃降逆。
【加減】 血壓過高者,加茺蔚子12克、決明子15克,利濕降壓,增鮮生姜為9克,以降上逆。血壓高,舌強不語者,去
赤丹
參,加決明子30克、北沙參12克,平膽疏肝,清肺降逆。語言蹇塞不利,痰涎壅塞胸膈者,加全瓜蔞12克、石菖蒲9-12克
,理氣化痰,行瘀寬胸。內臟燥盛,筋脈攣縮者,加炒地龍9-15克,滋肝潤燥以展筋。左半身抽痛者,加白僵蠶9克、炒乳
香9克,活血息風,化瘀止痛。大便結澀難下者,加肉蓯蓉30克,或加炒麻仁9克,潤燥滑腸以利便。脈現(xiàn)關尺大,血L壓偏
低者,去法半夏,加桂枝木9克,增鮮生姜為9克,溫升肝脾以升壓。
【忌宜】 忌煙、酒、辣椒,忌房勞。宜食營養(yǎng)豐富之食品。宜做力所能及的活動和鍛煉。
【按語】 中風包括腦血管意外等疾患。半身不遂,為中風主要后遺癥之一;嚴重者,謂之偏枯。系因邪留經絡,營衛(wèi)不
調,氣血瘀滯使然。
己木生于癸水而長于己土,脾土左升,則肝木暢榮而不郁,甲木生干壬水而降于戊土,胃土右降,則膽火下潛而不逆,故
水溫土燥,木氣調榮,而不病中風。水土濕寒,木郁風動,搖擺厥逆,則病中風。
肝膽燥熱,為中風之標,脾腎濕寒,為中風之本。臟腑為肢節(jié)之根本,肢節(jié)為臟腑之枝葉,根本既撥,枝葉必瘁,所以外
中風邪,并非中風之本源者也。誠如黃元御所云:風者,百病之長,變無常態(tài),實以病家本氣之不一,因人而變,而風未
嘗變。風無劉而不揚,人有時而病作,風同而人異也。
肝膽燥熱,故羌活、獨活、寨艽、防風等一切燥濕祛風之品,均不宜用,用則傷津耗血,于病無益。食蝎、蜈蚣,性燥有
毒,亦當慎用。脾腎濕寒,木郁化熱,風動耗血傷津,可致大便燥結,當用肉蓯蓉、阿膠,清風潤燥,以滑大腸,則便結
自開。不可用滋濕伐陽之龜板、地黃、天冬之類,以免寒涼敗胃。更小可用大黃蕩滌臟腑,攻逐結滯,用則徒傷正氣,致
使中氣敗竭。
《金匱要略》所謂“邪入”,非指風邪入于臟腑,實指聞風邪乘襲,臟腑氣機逆亂,而為病者。
半身不遂及偏枯,可用外熨法。右半身不遂,用黃芪、云苓、附子、生姜;左半身不遂,用首烏、云苓、桂枝、附子,研
末布包,熱熨患側肢節(jié)。藥氣透徹,則寒濕消散,筋脈柔和,肢節(jié)自利。或用布巾將藥包裹,置于患側肢節(jié),外用暖壺熨
之。三四次后,藥氣味漸盡,另換新藥。久而經絡溫暢,全身汗出,氣息非常,膠粘如飴,則肢節(jié)柔和,屈伸如意矣。
【臨床醫(yī)案】
例l:羅某,女,60歲,西安市人。1988年2月25日初診。自訴:近幾年來,經常頭暈,心慌,胸痛,咽喉不利,小腹脹滿
,當臍跳動,大便初干后溏,有時音啞。曾做胸透、“B超”,提示:心、肺、肝、膽、脾、胰均未見明顯改變。多方調治
,效不顯,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脈濡、滯、關寸較大,舌苔白膩。
辨證;脾濕肝郁,膽胃上逆,氣滯不降。
診斷:胸痹。
治則:健脾疏肝,平膽和胃,理氣降逆。
處方: 云茯苓9克建澤瀉9克炒杭芍12克 粉丹皮9克制首烏30克廣橘紅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廣郁金9克 蘇澤蘭15克北沙參15克牡蠣扮15克 白蔻仁5克炙米殼2克補骨脂9克 灸五味9克 6劑,水煎溫服。
3月3日復診:藥后有所好轉,胸痛明顯減輕。然仍感頭暈,喜用涼水洗頭,左目患白內障。脈細濡、左寸較大,舌苔白膩
。上方去炒杭芍、蘇澤蘭、炙五味,減牡蠣粉為12克,加黃芩炭9克、苦桔梗9克、柏子仁9克,6劑,水煎溫服。
3月14日三診:藥后諸癥好轉,頭目也好轉。脈細濡、稍滯、關寸較大,舌苔白膩。原方去建澤瀉、炒杭芍、蘇澤蘭、炙五
味,增北沙參為20克、炙米殼為3克,減牡蠣粉為12克,加粉甘草6克、黃芩炭9克、浙貝母9克、柏子仁9克,6劑,水煎溫
服。
3月26日四診:藥后胸痛基本消失,咽喉好轉。仍頭暈,眼干澀不適。脈細濡、稍滯、關寸較大,舌苔白膩。原方去建澤瀉
、炒杭芍、廣郁金、蘇澤蘭、補骨脂、炙五味,增北沙參為20克、炙米殼為3克,加粉甘草6克。6劑,水煎溫服。
5月14日五診:藥后諸癥均減輕,惟咽喉仍不利,有時咽下不利。脈細濡、稍滯、關寸較大,舌苔白滿膩。原方去建澤瀉、
粉丹皮、炒杏、廷胡索、煨生姜,減白蔻仁為5克,加炒白術9克、黃芩炭9克、全瓜蔞12克、昆布12克,半枝蓮12克、苦桔
梗9克,6劑,水煎溫服。
再未來診。
例2:王某:女.55歲,陜西省三原縣人。1988年5月20日初診。自訴:胃脘嘈雜不適,噯氣打呃,胸悶痛,不思食,右脅
下脹痛,大便干結,一年余。在當?shù)刈鲂赝?、“B超”,均未見明顯異常。
經治療,效不顯,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脈細濡、兩關右寸較大,舌苔白膩。
辨證:中氣不運,膽胃上逆,氣滯不降。
診斷:胸痹。
治則:健脾疏肝,平膽和胃,理氣寬胸,潤腸通便。
處方: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 粉丹皮9克制首烏30克炒枳殼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廣郁金9克
延胡索9克北沙參20克姜厚樸12克 白蔻仁5克肉蓯蓉15克番瀉葉1克 5劑,水煎溫服。
5月26日復診:藥后胸痛減輕,大便已利。脈現(xiàn)細濡、關寸大,舌苔白、心膩。上方去炒枳殼、肉蓯蓉,減姜厚樸為9克,
加廣橘紅9克、軟柴胡7克,6劑.水煎溫服。
再未來診
例3:孫某,女,70歲,陜西省高陵縣人。1987年5月7 日初
診。自訴;患“冠心病”6年,患膽結石3年。去年行膽囊切除術,現(xiàn)仍胸悶氣短,心悸,血壓偏高,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
。脈濡、促動、結代、右大于左,舌苔白膩。
辨證:中氣不運,膽胃上逆,氣滯不降。
診斷:冠心病。
治則:健脾疏肝,平膽和胃,理氣降逆。
處方: 云茯苓9克炙甘草9克炒杭芍i Z克 生地炭9克制首烏30克廣橘紅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廣郁金9克
延胡索9克北沙參15克柏子仁9克 白蔻仁4克炙米殼3克夏枯草12克 決明子12克 6劑,水煎溫服。
5月15日復診:藥后諸癥均有所好轉,胸痛明顯減輕,腹脹也好轉。脈細濡、關寸較大,舌苔白膩。上方去生地炭、決明子
,增白蔻仁為5克,加粉丹皮9克、白茅根9克,6劑,水煎溫服。
5月24日三診:藥后諸癥明顯好轉。脈濡、右關澀、關寸較大,舌苔白膩。原方去炙甘草、生地炭、夏枯草、決明子,增白
蔻仁為5克,加建澤瀉9克、粉丹皮9克、白茅根9克、牡蠣粉12克,6劑,水煎溫服。
6月2日四診:脈證均佳。5月24日方再進,10劑,水煎溫服。
8月2日來函稱;上方服20劑,血壓正常,無其它明顯不適。
例4:白某,男,72歲,西安市人。1986年6月11日初診。自訴:患“冠心病”十余年,患膽結石五年余,經治療好轉。現(xiàn)
仍胸悶氣短,右脅下連及背部作痛,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脈細濡、滯澀、關寸大,舌苔白膩。
辨證;中氣不運,脾濕肝郁,膽胃上逆,氣滯血瘀。
診斷:冠心病、膽結石。
治則:健脾疏肝,平膽和胃,理氣化瘀止痛。
處方: 云茯苓12克建澤瀉l2克炒杭芍12克 粉丹皮9克制首烏30克廣橘紅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廣郁金9克 延
胡索9克川楝子6克廣木香3克
縮砂仁6克軟柴胡9克 6劑,水煎溫服。
6月18日復診:藥后平穩(wěn)。脈舌同前。上方去炒杏仁、川楝子、廣木香,加瓜蔞仁9克、北沙參12克、柏子L9克、赤丹參12
克,6劑,水煎溫服。
7月2日三診:藥后平穩(wěn)。脈細濡、關寸較大,舌苔白膩。原方去炒杏仁、川楝子、廣木香,減云茯苓為9克、建澤瀉為9克
,加瓜蔞仁9克、北沙參12克、赤丹參15克,10劑,水煎溫服。
7月11日四診:藥后自感尚佳。脈細濡、關寸大,舌苔白膩。原方去川楝子、廣木香、柴胡,減云茯苓為9克、建澤瀉為9克
,加北沙參12克、柏子仁9克、炙米殼3克、夏枯草9克,10劑,水煎溫服。
7月21日五診:藥后脈證均佳。原方去炒杏仁、川楝子、廣木香,減云茯苓為9克、建澤瀉為9克、加瓜蔞仁9克、北沙參12
克、柏子仁9克、赤丹參12克,10劑,水煎溫服。
8月15日六診:近來心慌汗出明顯。脈濡、關寸大,舌苔白滿膩。原方去延明索、川楝子、廣木香、軟柴胡,減云茯苓為9
克、建澤瀉為9克、制首烏為20克、砂仁為5克,加紅人參4克(另煎)、北沙參12克、柏子仁9克、炙米殼3克、天花粉9克
,5劑,水煎溫服。
8月30日七診:藥后自感尚可,無明顯不適。脈細濡、關寸略大,舌苔白薄膩。8月15日方再進,10劑,水煎溫服。
再未來診。
例5:張某,男,66歲,山東安邱縣人。1985年12月2日初診。自訴:患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數(shù)年,時感心慌,
胸悶,氣短,頭暈,體胖,睡眠差。中、西醫(yī)多方治療,效果一般。與同鄉(xiāng),因求治之。脈弦牢、滯澀、關寸大,舌白膩
、質紫。
辨證:中氣不運,膽胃上逆,相火不藏。
診斷: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
治則:健脾疏肝,平膽和胃,蟄藏耜火。
處方: 云茯苓9克建澤瀉9克黃芩炭9克 炒杭芍12克制首烏30克廣橘紅12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12克炒杜仲12克
前胡9克夏枯草12克決明子15克 草蔻仁4克苦桔梗9克北沙參15克 5劑,水煎溫服。
12月8日復診:藥后諸癥有所減輕。脈弦牢、關寸較大,舌苔白膩。上方去前胡,減法半夏為9克、北沙參為12克,加川貝
母6克,5劑,水煎溫服。
12月20日三診:藥后自感尚可。脈濡、不柔、關寸較大,舌苔白膩。原方去前胡,減法半夏為9克、北沙參為12克,加軟柴
胡9克、赤丹參15克,5劑,水煎溫服。
1986年3月2日四診:間斷服上方,尚好,無明顯不適。脈細濡、關寸大,舌苔白膩。1985年12月20日方再進10劑,水煎溫
服。
現(xiàn)仍健在。
例6:葛某,男,79歲,陜西省咸陽市人。1987年2月23日初診。自訴:患“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十余年,去年中
風,經治療好轉?,F(xiàn)仍語言不清,大便不利,胸悶氣短,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脈右牢澀、關寸大、左濡、關尺大,舌苔
白膩。
辨證:中氣不運,脾濕肝郁,膽胃上逆,相火不藏。
診斷:冠心病、動脈硬化、腦栓塞、高血壓。
治則:健脾疏肝,平膽和胃,蟄火潛陽。
處方: 云茯苓9克建澤瀉9克黃芩炭9克 炒杭芍l2克制首烏30克廣橘紅12克 炒杏仁9克炒杜仲12克法半夏9克
赤丹參15克夏枯草l2克決明子15克 白蔻仁4克川厚樸12克番瀉葉1.5克 3劑,水煎溫服。
3月5日復診:藥后諸癥有所好轉,大便仍不利,言語仍不太清。脈細濡、右稍弦牢、右關寸左關尺夫,舌苔白膩。上方增
白蔻仁為5克,減炒杭芍為9克、川厚樸為9克,加茺蔚子12克,10劑,水煎溫服。
3月16日三診:藥后尚好,語言已清,血壓降低,大便稍干。脈細濡、關寸較大,舌苔白膩。原方去厚樸,增赤丹參為20克
、白蔻仁為6克,減炒杭芍為9克,加煨生姜5克、茺蔚子12克,10劑,水煎溫服。
3月29日四診:基本痊愈。脈細濡、稍牢、關尺較大,舌苔白薄。原方去厚樸,增赤丹參為20克、白蔻仁為6克,減炒杭芍
為9克,加煨生姜6克、莞蔚子12克,10劑,水煎溫服。
再未來診。
例7:吳某,女,70歲,西安市人。1987年元月14日初診。自訴:患高血壓病近20年,患“冠心病”近10年,患慢性膽囊炎
合并膽結石4年余。經多方治療,無明顯好轉,現(xiàn)仍胸悶胸痛,右脅下連及后背痛,頭暈,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脈細濡、
稍牢、右關寸大,舌苔白膩。
辨證:中氣不運,脾濕肝郁,膽胃不降,氣滯血瘀
診斷:高血壓、冠心病、慢性膽囊炎合并膽結石。
治則:健脾疏肝、平膽和胃,理氣止痛。
處方:云茯苓9克粉丹皮9克炒杏仁9克延胡索9克草蔻仁4克建澤瀉9克炒杭芍12克制首烏30克廣橘紅9克法半夏9克廣郁金9克
川楝子6克廣木香3克軟柴胡7克番瀉葉1克
10劑,水煎溫服。
2月5日復診:藥后諸癥好轉。脈細濡、右牢、關寸較大,舌苔白膩。上方去川楝子、草蔻仁、番瀉葉,加烏賊骨9克、縮砂
仁6克、夏枯草9克,10劑,水煎溫服。
2月24日三診:藥后諸癥繼續(xù)好轉。脈細濡、右弦,關寸較大,舌苔白膩。原方去粉丹皮、川楝子、廣木香、草蔻仁、柴胡
、番瀉葉,加黃芩炭9克、北沙參12克、夏枯草12克、白蔻仁6克、赤丹參15克、決明子15克,10劑,水煎溫服。
3月19日四診:藥后好轉,再未犯病。脈細濡、右弦、兩寸大,舌苔白薄。原方去川楝子、廣木香、草蔻仁、柴胡、番瀉葉
,加夏枯草12克、決明子12克、白蔻仁6克、赤丹參15克、補骨脂9克,10劑,水煎溫服。
4月5日五診:血壓已降至l58/80mmHg,胸脅痛減輕。脈細濡、右寸大而弦,舌苔白膩。原方去川楝子、廣木香、草蔻仁、
柴胡、番瀉葉,加夏枯草12克、決明子12克、白蔻仁6克、赤丹參15克、北沙叁12克、補骨脂9克,10劑,水煎溫服。
5月7日六診:赴漢中出差半月,沒犯病。脈細濡、右牢、關寸較大,舌苔白膩。原方去炒杏仁、法半夏、川楝子、廣木香
、草蔻仁、柴胡、番瀉葉,加全瓜蔞9克、清半夏9克、夏枯草12克、決明子12克,白蔻仁6克、赤丹參15克、北沙參15克、
柏子4—9克,10劑,水煎溫服。
5月25日七診:藥后自感尚可,未犯病,惟心律稍不齊。脈細濡、關寸較大、右寸稍有草象,舌苔白膩。原方去法半夏、川
楝子、廣木香、草蔻仁、柴胡、番瀉葉,加清半夏9克、夏枯草12克、柏子仁9克、白蔻仁6克、赤丹參15克、北沙參12克、
炒棗仁12克,10劑,水煎服。
再未來診。
9.沈紹功教授治中風
中風的關鍵是痰濁閉塞。常規(guī)治療中風,有的放在肝風上面,用天麻鉤藤飲;有的放在氣虛血瘀上,用補陽還五湯為 主方
。中風病人甭管哪一期,見了苔膩,你用羚羊鉤藤湯或 者補陽還五湯不起作用的,你把痰化了以后,再反過來用補陽還五
湯,病人就起來了,這是治療的一個很大的一個關鍵,我的新的一個思路,和你治療中風呀,第一 個概念,一定要豁痰開
竅,這是基本的前提。在豁痰開竅的基礎上,你再來熄風,再來化瘀,那就提高療效了。
豁痰開竅的主要藥就是溫膽湯。溫膽湯最早的是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唐代的藥王孫思邈他的《備急千金要方》里
面,首先介紹的溫膽湯。但當時治療 什么病呢?“大病以后虛煩不得眠”。是治失眠的方子,大病以后虛煩,睡不著覺不
得眠用溫膽湯。到了宋代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這本書,它里面增加了茯苓 和大棗,不治療失眠了,大棗屬木,改成
了氣郁不得眠,不得睡眠了,氣郁失眠,他就改成治痰了。到了清代,有一本書叫《成方便讀》,先從這本書開始正式把
溫 膽湯治療痰濁的主方,它治療膽虛痰擾,這是經過《成方便讀》就把溫膽湯成為治痰濁的主方,
見了苔膩,都離 不開溫膽湯,所以人家給了我個外號叫“沈溫膽”古人的變化,它有那么幾個方子,在溫膽湯后期 的發(fā)
展,第一個是《六因條辨》這本書里面,清代的,它里面加了黃連,成了黃連溫膽湯。這個溫膽湯在后世來講治療心臟病
這是好的思路。
但溫膽湯我本身己經給 你們講過,保留四個藥,減掉四個藥,就竹茹.枳殼.云苓和陳皮,再加黃連,黃連可以用10g。尤
其治療心律失常,這是個好方子??焖傩偷男穆墒С?,因為西 醫(yī)來講,心律失常分兩類:一類是快速型的心律失常,心跳
超過90次/分鐘以上;一類是慢性型的心律失常,心跳在40-50次/分鐘以下。尤其快速性的心律 紊亂、心律失常,用黃連
溫膽湯非常有效。還有就治療心火上炎的失眠,用黃連溫膽湯。這個后人呀,第一個溫膽湯加減《六因條辨》里面的加減。
第二本書在《重 注通俗傷寒論》,它在溫膽湯里面加了青蒿、黃芩和碧玉散,加了這三個藥,它稱為蒿芩清膽湯,它不叫
溫膽湯叫“清膽湯”。這個方子現(xiàn)在治療不明原因的發(fā)熱, 西醫(yī)認為什么原因都查不出來,就是發(fā)熱,西醫(yī)認為神經性發(fā)
熱,用這個方子非常有效。青蒿一定要后下,另外青蒿退燒的成分是個揮發(fā)油叫青蒿素,怕熱,青蒿要 后下,用15g。黃
芩10g,碧玉散就六一散加薄荷,30g?,F(xiàn)在治療神經性低熱或者不明原因的低燒,用這個方子非常有效,叫蒿芩清膽湯。
有一本書叫《濟 生方》,它溫膽湯加上膽星、黨參和石菖蒲,它名為“滌痰湯”,加強祛痰的作用,這個方子治療心腦血
管病,癲癇狂和婦女肥胖的閉經,婦女有一種閉經呀,人很 肥胖,月經就不來了,這個作為一個有效的方子。還有一本書
里面《證治準繩》這本書里面加了棗仁、遠志、熟地、人參、五味子,加了這三個藥,它命名為“十味 溫膽湯”,這也是
治療心腦血管病,神經官能癥,更年期綜合癥,這也是一個好方子,是有效的方子。這也是古人呀,對溫膽湯的運用代表
性的就這四個溫膽湯,很 有效。就目前臨床來應用,就我講的病種,都是有效的方子。所以溫膽湯是老方子。
溫膽湯有十二個加減,這十二個病種用溫膽湯。當然我這個前提溫膽湯取四個,去掉四個,里面用竹茹、枳殼、云苓和陳
皮,這個藥已準 確告訴你了。這四個藥是基本藥,根據十二個病種里面加藥。
1,呼吸系統(tǒng)的咳喘。另外這個呼吸系統(tǒng)的咳喘,有痰,咳喘,用于呼吸系統(tǒng),里面就要加蘇子10g、萊菔子15g、葶藶子
10g(大便溏的就用炒葶藶子,大便不溏的就用生葶藶子)、魚腥草30g、生薏苡10g。就是氣管炎、哮喘有痰的。
2,肺癌。溫膽湯用于肺癌效果相當好。
溫膽湯這四個藥還要加藥。加什么藥呢?第一個加魚腥草30g、蘆根15g(最好夏天用鮮的蘆根,鮮的蘆根用60g,給它搗成
汁,蘆根汁,榨汁兌在湯里面 吃,那效果更好,沒有鮮的就用干的,干的用15g)、生薏仁15g(這個生薏苡仁應該提高療
效,還有昨天我給你講的做成薏苡粥,湯藥熬兩便,拿這個水煮薏 苡仁,那你可以用到100g以上,煮薏苡仁粥,那抗癌作
用更強,你不煮粥用10-15g)、桃仁10g、杏仁10g、白花蛇舌草30g、車前草30g。這 第二個加減,治療肺癌。
3,治療中風。里面加水蛭,地龍10g、川芎10g、丹參30g、葛根10g、生牡蠣30g。治療腦中風。但是這個中風急性期、恢
復期都可以用,甚至后遺癥期都可以用,因為三期多數(shù)是舌苔膩。
4,心血管病。主要加的就是全瓜蔞30g、薤白10g(泡的時候加酒)、丹參30g、野菊花10g(野菊花強心呀)、生山楂15g
。
5,各種胃炎。里面加:蒲公英10g、連翹10g、川楝子10g、元胡10g、生牡蠣30g。假如這個病人是萎縮性胃炎,胃酸少的
,他不是吐酸是嘈雜,胃酸少了,里面加烏梅15g。
6,腸炎包括結腸炎。里面加:苦參10g、木香10g、煨葛根15g、車前草30g、馬齒莧15g。那么結腸炎最好就灌腸,我昨天
講了,100ml肛管插 到15cm,給他保留灌腸。你假如用灌腸的辦法,苦參就可加大量,一共可加到30g,灌腸不方便口服用
10g,但灌腸苦參就用30g,每天晚上灌一次,就 一付藥分兩個晚上灌,一般用10付左右這個結腸以后明顯的好轉。因為結
腸炎和胃炎一樣,不太愛好,尤其潰瘍,不容易收口。為什么?因為胃腸道是潮濕的,它 不可能干燥,那么這個病灶泡在
水里面,它恢復率不快,像個拉開個口子一樣,你老著水,這口子很難封閉,干燥了它就封閉。所以腸胃炎,發(fā)炎了,環(huán)
境是潮濕 的,很難愈合,只能給他直接灌到結腸的病灶上面,等于直接上藥呀,他肯定好得快,這是講的結腸炎。
7,腎炎。腎炎,包括腎盂腎炎。里面加什么呢?黃柏10g、知母10g、肉桂3g、仙鶴草10g、王不留行10g、益母草10g、白
花蛇舌草30g。
8,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也包括更年期綜合征,都是一個意思。加什么呢?桂枝10g、生白芍10g、生龍
骨30g、生牡蠣30g、石菖蒲10g、郁金10g。
9,治療婦女月經不調。月經不調很復雜,分成前期,分成后期,她的經量多,就是我們講的崩漏,或者痛經,來個痛經。
這里面加什么呢?雞血藤10g、伸筋草10g、香附10g、川斷15g、蛇床子10g、澤蘭10g。
10,不孕。這個不孕癥里面要加什么?炒蒼術10g、蛇床子10g、菟絲子10g、黃柏10g、龜板15g、血余炭10g。但這個血余
炭不是頭發(fā)呀,是陰 毛,配上臟腑這個配合他,用它臟腑的陰毛燒炭,這是我們家的絕招。因為這是我們家打胎是不行的
,墮胎,流產那是不道德,不孕那絕對是絕招。這個大老板的婦 人不孕有后世了,那不得了,給錢嘩嘩來,這一個絕招,
這絕招我不保守把這絕招告訴你。里面就用兩個藥:一個是龜板,一個就用血余炭。用男人的陰毛,燒 炭,10g。這個女
子的不孕。男子的不育,這個男子的不育好多就是呢壯陽,實際上這一類苔膩的男子越壯陽越麻煩,火上添油,非但陽上
不起來,或者更麻煩 了。而且呢,當年我在那個不孕,中醫(yī)雜志辦的不孕不育班里面我講過,講過五六次,這是害人江湖
醫(yī)生,見了男子陽痿早泄肯定用壯陽的藥,你給他用鹿茸、陽起 石、仙茅、仙靈脾,好多病人很管用,起來了,起來以后
他迫不及待,用了兩次再下來那就血染的風采。什么叫血染的風采,再也起不來了。尤其我講的這一類人舌 苔膩的,你絕
對不能這么害他,很少數(shù)在北方地區(qū),70歲以上的老人,他純陽虛,像這中成年,60歲以內,基本上不是陽虛,有濕熱,
濕熱下注。它兩個特點: 一個是苔膩,一個是整個的陰囊潮濕。這就更不能用壯陽的藥,所以這個壯陽的藥見了這個濕熱
就是害他。要加什么藥呢?就是溫膽湯里面加炒蒼術10g、生黃柏 15g、生薏苡10g、川牛膝15g、炒橘核30g、蛇床子10g、
茵陳15g(后下)。
11,重癥肌無力。這個溫膽湯還可以治療的一個病叫重癥肌無力,重癥肌無力的治療也挺困難的。第一個他眼皮抬不起來
,肌肉萎縮,尤其膈肌萎縮,就不能呼 吸,死亡率很高;第二就四肢乏力,乏力以后肌肉萎縮,最難就膈肌無力了,就沒
辦法呼吸了,病人就出危險。重癥肌無力用溫膽湯治療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子。另外 里面加什么藥呢?一味黃芪重用,重用
生芪至少30g以上,30g以上生黃芪加上雞血藤60g、路路通10g、丹參10g、地龍10g、王不留行10g、紅 花10g、扁豆衣5g。
12,各種血液病。最后一個它治療各種血液病,溫膽湯是好方子,當然血液病里面包括白血病,急性的不行,慢性的白血
病,溫膽湯效果相當好,包括溶血性黃疸,再生障礙性貧血。里面加:石葦10g、雞血藤15g、三七粉6g(沖服)、丹參30g
、仙鶴草15g。
由此你引申到治療8個實證,完全可以通用,除了外感病,外感病另外一套。8個實證包括淫、痰、飲、濕、瘀、滯、食
、蟲。8個,實證8個,我講了痰。以這個 為例:假如淫,淫就六淫,外淫,外淫就是外感病,這個我都給你們講清楚了。
外感病分風寒、風熱,四個辯證,包括用藥,也就外感病里你基本上都掌握了。六淫 呢,怕就怕夾濕,里面有個濕,一個
暑。暑啊,暑濕的暑。風、寒、暑、濕、燥、火。外感里面抓住寒抓住火,風寒、風熱,基本上就行了。另外還有暑,內
暑外 暑,里面方子里面加什么藥呢?第一個就青蒿15g(后下)、生薏仁10g、杏仁10g、寇仁10g,這就三仁湯的意思,青
蒿和三仁湯,再加車前草。濕嘛通 過小便,水通過小便給他排出去。實證里面有濕,這樣怎么辦呢?滋而不利邪的幾個藥
,一個就蘆根,蘆根是養(yǎng)陰,但是不利邪,不滋膩,蘆根用15g,當然用鮮 的蘆根搗汁效果會更好;第二個用玄參10g,它
不會利濕;第三個藥就生地,生地和熟地呀,為什么我喜歡用生地呢?熟地能養(yǎng)血,補血的作用強,比生地好,但 熟地往
往就是滋膩,所以古人用熟地呀他都要醒脾,同時加木香、砂仁;第四個藥就黃精。
火-實火:
心火用黃連;
肝火用梔子10g、夏枯草10g(不用龍膽草,因為它苦寒傷胃);
肺火用魚腥草15-30g、黃芩10g、桑白皮10g;
脾熱用生石膏30g、知母15g;腎火加知母10g、黃柏10g。
飲:加葶藶子10g(便干生用,不干炒用)、澤蘭10g、白花蛇舌草30g、王不留行10g。
濕:加蒼術10g、生薏苡10g、蛇床子10g、地膚子10g、生萊菔子15g、茵陳15g(后下)、法半夏10g(化熱不明顯的可用)
。
瘀:加丹參30g、蘇木10g、雞血藤15g、郁金10g(既能行氣,又能活血),地龍10g、水蛭3-10g(研粉用3g,入煎劑10g)
、土鱉蟲10g(蟲類剔絡)。所有的蟲類藥都有毒,尤其是全蝎和蜈蚣、僵蠶等過敏,白僵蠶含霉菌,唯上三味可放心用。
滯:氣滯加,柴胡10g、青皮10g、木香10g、烏藥10g、大腹皮10g。
積:食積加生山楂15g、神曲30g、萊菔子15g。
蟲:蟲積加川楝子10g、大腹皮15g、使君子肉10g、生南瓜子15g
10.預防治療中醫(yī)偏方;
1)清理血管壁的好方子;
丹參.天麻.三七.山楂.西洋參.瓜婁殼.何首烏這七味藥各等量,放在一起打成粉,每天早晚一小勺,(膠囊可5粒)堅持吃
3--5個月的。
2)三七粉對于預防和治療中風有奇效。但是服用三七粉分為兩種方法:生打和熟補。1)生打就是吃生三七粉,而不是制
三七粉。生吃的方法適合有瘀滯的人,判斷瘀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舌下。因為舌下有兩條筋,如果出現(xiàn)紫黑色就是有瘀
滯的表現(xiàn)。生用法:口服,每日1 -1.5克。 2)沒有瘀滯的人可以用熟吃的方法,適合血虧血虛的人。88歲高齡的名老中
醫(yī)宋祚民說自己體檢的時候血管壁光滑如年輕人,他的秘訣就是常吃三七土豆燉牛肉。因為牛肉健脾,土豆富含鉀,對老
年人的養(yǎng)生保健都有好處。制作方法也很簡單:用30克三七塊敲碎,燉一斤牛肉和一斤土豆。
3).地龍丹參湯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熄風通絡。主治中風。
[處方組成]地龍20克、丹參30克、赤芍15克、紅花15克、生地20克、沒藥10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陰虛陽亢者加角版20克、丹皮15克、麥冬15克、玄參15克;痰濕阻絡者加半夏15克、陳皮20克、茯苓20克。
[療程療效]治療32例,顯效4例,有效27例,無效1命名,總有效率為96%。[處方來源]吉林省公主嶺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曲海流
4).資壽解語湯
[功能主治]功能祛風除痰,鎮(zhèn)靜寧神,和調陰陽通竅。主治中風脾緩舌強不語及牙關緊閉癥。
[處方組成]防風9克、附片6克、天麻6克、酸棗仁9克、羚羊角4.5克(刨片):上桂心3克(研治沖服)、川羌活9克、甘草
3克、玄參9克、石菖蒲6克,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再投入竹瀝I毫升、姜汁I毫升混和,分2次服,每隔1小時期1次。
[療程療效]治療3例,均服2克之后病愈。 [處方來源]劉作桃
[處方備注]凡中風脾緩舌強牙關緊閉癥,大都是由風邪痰結壅塞所致,特別是肺脾二經的影響,劉氏應用本方有40余年經
驗,認為本方有一定的療效。
5).[處方名稱]趙氏中風方
[功能主治](1)方功能驅風化痰,溫經通絡;主治風痰流竄型中風(多見于缺血性中風)。(2)方功能益氣溫陽,活血
化瘀;主治氣虛血瘀型中風(多見于缺血性中風或出血性中風后遺癥)。(3)方功能育陰潛陽,熄風活絡;主治肝陽上亢
型中風(多見于出血性中風及部分缺血性中風)。
[處方組成]
(l)秦艽9克、防風9克、桂枝9克、葛根15克、當歸9克、川芎6克、丹參9克、白附子9克、茯苓9克,水煎服。
(2)生黃芪15克、當歸9克,赤芍9克、川芎6克、紅花6克、丹參9克、地龍9克、桂枝9克,水煎服。
(3)天麻9克、黃芩9克、鉤藤9克、生牡蠣30克、石決明30克、生地12克、玄參9克、懷牛膝9克、丹參9克、夏枯草9克,
水煎服。
[辨證加減]若痰盛者加陳皮、竹茹、天竺黃、竹瀝、膽南星;若抽搐較重者加全蝎、僵蠶、鉤藤;如出現(xiàn)痰盛陰閉者則加
服蘇合香丸;納呆者加砂寇仁、神曲等;陰虛者則加麥冬、北沙參;熱盛者則加龍膽革、生石膏;若神志不清、痰迷清竅
、陽閉者則加菖蒲、郁金、翔羊角粉,或口服至寶丹、安宮牛黃丸;若口臭便秘者則加大黃、枳實、芒硝;若出現(xiàn)陰閉時
則服滌痰湯加減及蘇合香丸;若出現(xiàn)陽虛氣脫者,以參附龍牡湯加減。
[療程療效]治療106例,治愈(癥狀、體征消失,行動恢復正常,或有些自覺癥狀但能繼續(xù)工作,失語現(xiàn)象基本消失)17例
,占16.0%;顯效(癥狀、體征顯著改善,但手足活動仍有不便,生活一般能自理)29例,占27.4%;好轉(癥狀、體征部
分改善,個別癥狀無改善,需扶持才能步行)46例,占43.4%;無效14例,占7.5%;總有效率為86.8%。
[處方來源]新疆中醫(yī)醫(yī)院趙琨。
6).中風醒神合劑
[功能主治]功能平肝熄風,清心開竅。主治急性腦血管意外。
[處方組成
(1)郁金5克、菖蒲5克。用蒸餾法,按1:l水取蒸餾液,每瓶10毫升.
(2)鉤藤20克、桑寄生20克、黃芩10克、地龍10克,共為粗末,每袋15克。
(3)水牛角1.5克、人工牛黃1.3克,共研極細末,為1次量。
先煎(2)方15分鐘,后兌(1)、(3)方灌服(吞咽困難者鼻飼給藥),每日早、中、晚各1次。
[辨證加減]凡中風高熱者加服甘露退熱散(銀花20克、生石膏20克、夏枯草20克、桅子5克,共為粗末,每包15克),與(
2)方同煎;中風痰多者加服中風豁痰煎(膽星6克、遠志10克、桔紅10克,共為粗末),與(2)方同煎。
[療程療效]治療66例,顯效(2一3天內神清,生理反射恢復,癥狀、體征明顯好轉)5例,有效(5天內神清,生理反射恢
復,癥狀、體征大部分好轉)29例,好轉(5一7天內神清,生理反射恢復,癥狀、體征大部分好轉)23例,無效(7天以上
神態(tài)無變化,生理、病理反射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9例,總有效率為86.36%。
[處方來源]天津中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趙建淇等
[處方備注]本方宜于中風中臟腑之閉證者。
(1)方重在開竅,
(2)方重在熄風,
(3)方重在清熱,三者合用則增強熄風開竅清熱之功效。
7).中風愈后不復發(fā)方
防風,獨活,秦艽,生黃芪,白芍,黨參,茯神,白術,川芎,山茱萸,山藥,肉桂,厚樸,升麻,丹參,水牛角,五加
皮,防已,牛膝,石斛,地骨皮,生甘草各60克,麻黃,制附片,遠志,橘皮各45克,生姜30克,菊花45克,薏苡仁120克
,生石膏90
上藥共研粗粉,每次60克,紗布包,加天門冬5克,麥門冬5克,生地10克。水煎服,日服一次即可。---董洪濤教授方
8).董洪濤教授治中風方方
急性期
生半夏15克(打),生南星15克(打),生附子15克(打),木香10克,蜂蜜150克,三七10克,桃仁10克(打),生姜30
克(切),紅花10克,全瓜蔞10克,薤白10克,黃酒30毫升,石菖蒲30克。
水煎服,日一劑。同時每天用麝香0.5克,分兩次用藥液沖服。一服藥煎兩次合一起,分三次喂下。
恢復期:續(xù)命煮散
麻黃45克,川芎45克,獨活45克,防已45克,生甘草45克,杏仁45克,肉桂30克,生附子30克,茯苓30克,升麻30克,細
辛30克,紅參30克,防風30克,生石膏75克,白術60克。
上藥共研細末,每天取14克,紗布包,加生姜50克,再加1000毫升水,煮成500毫升,分3次服。日日不斷,至少連服十日
。
恢復期:培元固本散加減方
三七10克,琥珀10克,細辛10克,五靈脂10克,水蛭10克,全蟲10克,蜈蚣2條,地鱉蟲10克,血蝎10克。
上藥共研極細末,每次5克,溫水沖服,日兩次。
朋友父親因高血壓而突然中風,癥見眩暈、左側肢體活動略差,伴周身多處動脈粥樣硬化。診脈辨證,處以小續(xù)命湯、張
大昌朱雀湯加味,以及水蛭三七散。病人以此三方交替服藥數(shù)月,諸多不適皆霍然若失。自述越服越舒暢,就一直不停地
服了下去。一般來說我主張效必更方。但若病重藥輕,緩緩圖攻,亦可久服。
5.辨證論治中風
1)風痰阻閉頭面經絡,癥見口眼?斜,言語不利,口角流涎,甚或面部肌肉抽動,而表證不顯者。
牽正散加味;白附子10克 白僵蠶10克 全蝎10克各等分(并生用)用作湯劑,可加天麻、白蒺藜、蜈蚣、地龍、當歸、
荊芥、防風、菊花、鉤藤等祛風止痙通絡之品。上藥研成粉末。每服3克,熱酒調下,不拘時候。
2)正氣不足,風邪初中經絡而兼內熱,癥見手足重滯,舌強語澀,并有寒熱頭痛,肢體拘急,關節(jié)痠楚,脈浮苔白者。
大秦艽湯;秦艽9克 甘草6克 川芎6克 白芍6克 細辛1.5克 川羌活3克 防風3克 黃芩3克 石膏6克 吳白芷3克
白術3克 生地3克 熟地3克 白茯苓3克 川獨活6克
1.如遇天陰,加生姜以祛風溫陽散寒;
2.心下痞,加枳實以行氣消痞。
3.若無內熱,可去黃芩、石膏、生地;
4.若表證不明顯,可酌減細辛、白芷、防風之類。
上藥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然后煮至水開后15分鐘,去滓溫服。
3)陽氣了虛弱,風寒濕邪侵襲經脈,癥見口眼?斜,筋脈拘急,半身不遂,語言謇澀,并伴惡寒發(fā)熱,冷痛麻木者。
小續(xù)命湯;防風3.6克 桂枝2.4克 麻黃2.4克 人參2.4克 酒白芍2.4克 杏仁2.4克 川芎2.4克 防已2.4克 甘草2.4克 附子
1.2克 生姜3片 紅棗3克。
1.恍惚者,加茯神、遠志化痰寧神也;
2.骨節(jié)煩痛而去附子,倍白芍。
3.熱者,去附子,用白附子;
4.筋急語遲,脈弦者,倍人參,加薏苡仁、當歸,去黃芩、白芍以避中寒;
5.煩躁、不大便,去附子、肉桂地,倍加白芍、竹瀝;
6.日久大便不行、胸中不快,加枳殼、大黃;
7.語言謇澀,手足顫掉,加石菖蒲、竹瀝;
8.口渴,加麥門冬、瓜蔞、天花粉;
9.身疼、發(fā)搐,加羌活;
10.煩渴、多驚,加犀角、羚羊角;
11.汗多,去麻黃;
12.舌燥,加石膏,去附、桂。
先用冷水浸20分鐘,紅棗捏爛,然后煎至水開后10分鐘,每次服的藥不限量,熱服至稍稍出汗即可,不出汗的加服藥量或
煎另一付藥再服。下一次服藥同樣熱服至稍微出汗才見效。 禁忌:忌食生、冷、變質食物。
4)肝陽上亢,肝風內動之頭痛眩暈、耳鳴眼花、肢麻震顫、失眠多夢?;?僻不遂,舌紅弦數(shù)。
天麻鉤藤飲;天麻9克(焗服) 鉤藤12克(后下) 生石決明18克(先煎) 山梔子9克 黃芩9克 川牛膝12克 杜仲9
克 益母草9克 桑寄生9克 夜交藤9克 朱茯神9克
1.重證,加入羚羊角,則藥力益著;
2.若進入后期血管硬化之癥,加酌加槐花、海藻,蓋現(xiàn)代研究稱所含路丁有改變血管硬化之功。
3.陽亢化風,眩暈較甚,唇舌或肢體發(fā)麻者,除羚羊角外,可酌加代赭石、牡蠣、龍骨、磁石等以鎮(zhèn)肝潛陽熄風;
4.肝火偏盛,頭痛較劇,面紅目赤,舌苔黃燥,脈弦數(shù)者,可酌加龍膽草、夏枯草、丹皮,或加服龍膽瀉肝丸以清肝瀉火
;
5.便秘,可加大黃、芒硝,或加服當歸龍薈丸以瀉肝通俯;
6.肝腎陰虛明顯,可酌加女貞子、枸杞子、白芍、生地、何首烏等以滋養(yǎng)肝腎。
中風加減:
1. 若頭痛頭脹、目眩較重,屬陽過甚者,可加石決明、白蒺藜、夏枯草等以平熄風陽。
2. 若腰膝酸軟,舌紅,脈細數(shù)屬陰虛較甚者,可酌加熟地、首烏、女貞子、杞子、山茱萸等以滋養(yǎng)肝腎。
3. 若見面紅目赤,口苦煩躁,苔黃,脈弦數(shù)屬肝火偏盛者,可加龍膽草、夏枯草以清肝化痰。
4. 若面肌、四肢抽搐較重,屬肝風內動者,可加蜈蚣、僵蠶以熄風止痙。
5. 若舌強、言語謇 澀屬痰阻清竅者,可加石菖蒲、遠志以化痰開竅。
6. 若失眠多夢,心中煩熱屬肝火擾心者,可加梔子、黃芩、珍珠母、龍齒、夜交藤以清熱安神。
中風:
1. 加減頭暈頭痛重者,加菊花、桑葉;
2. 心煩易怒者,加丹皮、白芍;
3. 便干便秘者,加生大黃。
先煎石決明至水開30分鐘,下后八味藥,再煎至水開后10分鐘,再下鉤藤煎至水開5-8分鐘,去滓,分三次溫服;天麻分
成三分,每次服一分,用熱開水焗,服下時,天麻汁滓都服下,和煎汁一起服下。禁鹽、豉 。
5)肝腎陰虧、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氣血逆亂、并走于上之頭暈頭痛目眩、耳鳴目脹、面紅烘熱,心煩躁熱、肢體重滯、
肌膚麻木、?僻不遂,脈弦細有力。
鎮(zhèn)肝熄風湯;懷牛膝30克 生代赭石30克(軋細) 生龍骨15克(搗碎) 生牡蠣15克(搗碎) 生龜甲15克(搗碎)
生杭芍15克 生玄參15克 天冬5克 川楝子6克 生麥牙6克 茵陳6克 甘草4.5克
1.心中熱者,加石膏30克;痰多者,加膽南星6克;
2.尺脈重按虛者,加熟地24克、凈萸肉15克;
3.大便不實者,去龜甲、代赭石,加赤石脂30克。
4.風陽亢盛 者,可加鉤藤 、天麻、羚羊角;
5.肝火較盛,血壓過高,頭痛劇烈,眼目脹痛者,可加夏枯草、黃芩、鉤藤;
6.大便燥結者,加生大黃,便通即止;
7.兼瘀血者,加桃仁、乳香、沒藥;
8.飲食停滯,胃口不開者,加雞內金、山楂、神曲。
中風加減:
1. 若頭痛頭脹、目眩較重,屬陽過甚者,可加石決明、白蒺藜、夏枯草等以平熄風陽。
2. 若腰膝酸軟,舌紅,脈細數(shù)屬陰虛較甚者,可酌加熟地、首烏、女貞子、杞子、山茱萸等以滋養(yǎng)肝腎。
3. 若見面紅目赤,口苦煩躁,苔黃,脈弦數(shù)屬肝火偏盛者,可加龍膽草、夏枯草以清肝化痰。
4. 若面肌、四肢抽搐較重,屬肝風內動者,可加蜈蚣、僵蠶以熄風止痙。
5. 若舌強、言語謇 澀屬痰阻清竅者,可加石菖蒲、遠志以化痰開竅。
6. 若失眠多夢,心中煩熱屬肝火擾心者,可加梔子、黃芩、珍珠母、龍齒、夜交藤以清熱安神。
中風加減:
1.夾有痰熱者,加天竺黃、竹瀝、川貝母以清化痰熱;
2. 心煩失眠者,加黃芩、梔子,以清心除煩,加夜交藤、珍珠母以鎮(zhèn)心安神;
3. 頭痛重者,加生石決明、夏枯草以清肝熄風。
上藥先煎代赭石、龍骨、牡蠣、龜甲半小時,放入其它藥再煎到水開后20分鐘,分三次溫服。禁鹽、豉
6)肝經熱盛、熱極動風之高熱不退,心煩躁擾,頭暈脹痛、面紅目赤。手足抽搐、口眼?斜,半身不遂、舌紅絳、脈弦數(shù)
或弦細數(shù)。
羚角鉤藤湯;羚羊角4.5克(刨細絲,先30分鐘) 霜桑葉6克 川貝12克(去心) 鮮生地15克 雙鉤藤9克(后下) 滁
菊花9克(后下) 茯神木9克 生白芍9克 生甘草2.4克 淡竹茹15克(先煎)
1.氣分熱盛而見壯熱汗多、渴欲冷飲者,加石膏、知母等以清氣分之熱;
2.營血分熱盛而見肌膚發(fā)斑、舌質紅或降者,加水牛角、丹皮、紫草等以清營涼血;
3.兼腑實便秘者,加大黃、芒硝以通腑泄熱;
4.兼邪閉心包、神志昏迷者,加紫雪或安宮牛黃丸以涼開止痙;
5.抽搐不易止息者,加全蝎、僵蠶、蜈蚣等以熄風止痙;
. 7.高熱不退,津傷較甚者,加玄參、天冬、麥冬等以滋補津液。
8.若無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或珍珠母替代,但用量宜大。
中風加減:
1. 若頭痛頭脹、目眩較重,屬陽過甚者,可加石決明、白蒺藜、夏枯草等以平熄風陽。
2. 若腰膝酸軟,舌紅,脈細數(shù)屬陰虛較甚者,可酌加熟地、首烏、女貞子、杞子、山茱萸等以滋養(yǎng)肝腎。
3. 若見面紅目赤,口苦煩躁,苔黃,脈弦數(shù)屬肝火偏盛者,可加龍膽草、夏枯草以清肝化痰。
4. 若面肌、四肢抽搐較重,屬肝風內動者,可加蜈蚣、僵蠶以熄風止痙。
5. 若舌強、言語謇 澀屬痰阻清竅者,可加石菖蒲、遠志以化痰開竅。
6. 若失眠多夢,心中煩熱屬肝火擾心者,可加梔子、黃芩、珍珠母、龍齒、夜交藤以清熱安神。
上藥先煎羚羊角、竹茹半小時,放入其它藥再煎到水開后10分鐘,再放入雙鉤藤、滁菊花又再煎到水開后10分鐘,分三次
溫服。禁鹽、豉 。
7)氣虛血瘀:證候 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面色咣白,氣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
溏,手足腫脹,舌質黯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細緩或細弦。
用補陽還五湯加減;生黃芪120克 當歸尾6克 赤芍4.5克 地龍3克 川芎3克 桃仁3克 紅花3克
1.治療中風偏癱,偏寒者,可加肉桂、巴戟天等溫腎散寒;
2.脾虛者,可加黨參、白術以健脾益氣;
3.痰多者,加法半夏、天竺黃以化痰;
4.語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遠志以開竅化痰;
5.口眼?斜者,加白附子、僵蠶全蝎以祛風化痰通絡;
6.偏癱日久,療效不顯者,加水蛭、虻蟲以破瘀通絡
7.下肢痿軟者,加杜仲、牛膝以補益肝腎;
8.頭昏頭痛者,加菊花、蔓荊子、石決明、代赭石以鎮(zhèn)肝熄風。
中風加減:
1. 如上肢偏廢者,加桑枝、桂枝以通絡;
2. 下肢軟弱無力甚者,加川斷、牛膝、桑寄生以補腎壯筋。
3. 如兼言語不利者,可加石菖蒲、遠志以通絡。
4. 兼口眼?斜者,加白附子、南星、僵蠶、葛根、白芷以祛風化痰。
5. 兼肢體麻木者,加烏梢蛇、蜈蚣、桑枝以通經活絡。
6. 如大便秘結者,加火麻仁、郁李仁、肉蓯蓉以潤腸通便。
7. 如小便失禁者,加益智仁、桑螵蛸、山萸肉以溫腎固澀。
8. 如肢冷偏寒者,可加熟附子以溫陽散寒。
9. 氣短乏力者,加黨參、白術以補氣健脾。
10. 痰多苔膩者,加制半夏、天竺黃以化痰。
11. 若偏癱日久,雖加重活血藥而效果不顯者,在扶正的基礎上可加水蛭、虻蟲、土鱉蟲、烏梢蛇等蟲類活血藥以增強破
瘀通絡的作用。
12. 如患側手足腫甚者,可加茯苓、澤瀉、薏苡仁以淡滲利濕。
中風:
1. 加減氣虛明顯者,加黨參、太子參;
2.言語不利者,加遠志、石菖蒲、郁金以祛痰利竅;
3.心悸.喘息者,加桂枝、炙甘草;
4.肢體麻木者,加木瓜、伸筋草、防己以舒筋 通絡;
5.肢體癱軟無力者,加續(xù)斷、桑寄生、杜仲、牛膝;
6.小便失禁者,加桑螵蛸、益智仁;
7.血瘀重者,加莪術、水蛭等破血通絡之品。
③臨證參考本證多見于恢復期和后遺癥期。根據氣虛的程度決定黃芪的用量,一般用量在15--45g,重者可用至75g。
上藥切細,先用冷水先浸泡20分鐘,然后煎至水開后15分鐘,加些酒,分三次溫服。
8)陰虛風動:證候 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舌強言謇或不語,偏身麻木,煩躁失眠,眩暈耳鳴,手足心熱,舌質紅絳或黯
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弦或細弦數(shù)。
用方鎮(zhèn)肝熄風湯加減;懷牛膝30克 生代赭石30克(軋細) 生龍骨15克(搗碎) 生牡蠣15克(搗碎) 生龜甲15克(
搗碎) 生杭芍15克 生玄參15克 天冬5克 川楝子6克 生麥牙6克 茵陳6克 甘草4.5克
1.心中熱者,加石膏30克;痰多者,加膽南星6克;
2.尺脈重按虛者,加熟地24克、凈萸肉15克;
3.大便不實者,去龜甲、代赭石,加赤石脂30克。
4.風陽亢盛 者,可加鉤藤 、天麻、羚羊角;
5.肝火較盛,血壓過高,頭痛劇烈,眼目脹痛者,可加夏枯草、黃芩、鉤藤;
6.大便燥結者,加生大黃,便通即止;
7.兼瘀血者,加桃仁、乳香、沒藥;
8.飲食停滯,胃口不開者,加雞內金、山楂、神曲。
中風加減:
1. 若頭痛頭脹、目眩較重,屬陽過甚者,可加石決明、白蒺藜、夏枯草等以平熄風陽。
2. 若腰膝酸軟,舌紅,脈細數(shù)屬陰虛較甚者,可酌加熟地、首烏、女貞子、杞子、山茱萸等以滋養(yǎng)肝腎。
3. 若見面紅目赤,口苦煩躁,苔黃,脈弦數(shù)屬肝火偏盛者,可加龍膽草、夏枯草以清肝化痰。
4. 若面肌、四肢抽搐較重,屬肝風內動者,可加蜈蚣、僵蠶以熄風止痙。
5. 若舌強、言語謇 澀屬痰阻清竅者,可加石菖蒲、遠志以化痰開竅。
6. 若失眠多夢,心中煩熱屬肝火擾心者,可加梔子、黃芩、珍珠母、龍齒、夜交藤以清熱安神。
中風加減:
1.夾有痰熱者,加天竺黃、竹瀝、川貝母以清化痰熱;
2. 心煩失眠者,加黃芩、梔子,以清心除煩,加夜交藤、珍珠母以鎮(zhèn)心安神;
3. 頭痛重者,加生石決明、夏枯草以清肝熄風。
上藥先煎代赭石、龍骨、牡蠣、龜甲半小時,放入其它藥再煎到水開后20分鐘,分三次溫服。禁鹽、豉 。
9)肝腎虧損,筋骨失養(yǎng)證:偏廢不仁,患側筋骨痿軟,足難任地,伴見眩暈耳鳴,虛煩失眠,面赤唇紅,舌瘖不語,舌質
紅絳,苔少,脈弦細數(shù)。
地黃飲子加減;肉桂1.5克 附子1.5克 肉蓯蓉1.5克 白茯苓1.5克 熟地黃1.5克 麥冬1.5克 五味子1.5克 遠志1.5克 菖蒲
1.5克 山茱萸1.5克 巴戟天1.5克 石斛1.5克 薄荷7片
1.若用于腎虛之痱證,減去石菖蒲、遠志等宣通開竅之品;
2.喑痱以陰虛為主,而痰火盛者,減去溫燥的附子、肉桂,酌加川貝、竹瀝、膽星、天竺黃等以清化痰熱;
3.兼有氣虛者,適當加黃芪、人參以益氣。
中風加減:
1. 如舌質紅,脈細數(shù),陰虛內熱者,可去附子、官桂,加蒸首烏、黃精、丹皮等以養(yǎng)陰清熱。
2. 如偏廢較重,可加牛膝,木瓜、地龍、蜈蚣、烏梢蛇、桑枝等通經活絡,
3. 如舌質紫暗,脈澀等的瘀血現(xiàn)象者,可加丹參、雞血藤、桃仁、土鱉蟲等以活血祛瘀。
4. 如下肢痿軟無力較重者,可加鹿筋、川斷等強筋壯骨之品。
5. 如患側僵硬拘攣,伴見頭痛、眩暈、耳鳴、面赤、舌質紅脈弦硬有力,證屬肝陽上亢,脈絡瘀阻,可改用鎮(zhèn)肝熄風湯,
或天麻鉤藤飲加減。
10)若體質壯實,屬寒痰涼血阻滯者,
用小活絡丹加減;炮川烏6克 炮草烏6克 地龍6克 炮天南星6克 乳香2.2克(粉)沒藥2.2克(粉)
上藥研成粗末,每服3克,酒糊為丸,空心,日午冷酒送下,荊芥湯下亦可。
中風又稱為急性腦血管疾病,是一種非外傷性而又發(fā)病較急 的腦局部血液供應障礙引起神經性損害。因其發(fā)病急驟,故也稱 為卒中或腦血管意外?!惴譃槌鲅院腿毖詢深悺倌X出血、 腦血栓形成、腦栓塞等范疇。臨床表現(xiàn)為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并 伴有口眼歪斜、舌強語管謇、半身癱瘓、牙關緊閉或目合口張、手 撒肢冷、肢體軟癱等。重者可突然摔倒、意識喪失、陷入昏迷、大小 便失禁等。中醫(yī)學認為,腦溢血大體屬于中臟、中腑范疇。腦血栓、 腦栓塞為中經、中絡范疇。乃因患者平素氣虛血虧,心、肝、腎三臟 陰陽失調,或招受外邪,或內傷七情而致病。
1.槐花茶防中風
[配 方] 槐花6克。
[制用法] 開水泡。當茶飲。
[功 效] 預防中風。
2.牛膽汁綠豆粉湯防中風
[配 方] 牛膽汁120克,綠豆粉60克。
[制用法] 混合拌勻,曬干研細粉。開水沖泡,頻服。
[功 效] 可預防中風癥。
3.蓮芯茉莉花茶防中風
[配 方] 茉莉花茶適量,蓮子芯2克。
[制用法] 開水沖泡。頻服。
[功 效] 可預防中風。
4.芹菜汁治中風
[配 方] 芹菜適量。
[制用法l將芹菜取汁。每次服1酒杯,每日3次,連服3-4日。
[功 效] 用治中風。
5.白鴨血治中風
[配 方] 白鴨血2小杯。
[制用法] 每日服1次,早、晚飯前1小時飲服。
[功 效] 用治中風。
6.豬牙皂角治中風
[配 方] 豬牙皂角6克,細辛1.5克。
[制用法] 共研細末。少許吹人鼻孔,即醒。如無細辛,皂角一味亦可。
[功 效] 用治中風不省人事、牙關緊閉、痰涎壅盛。
7.烏梅冰片治中風
[配 方] 烏梅6克,冰片3克。
[制用法] 加水少許,搗爛,搽牙齦即開。
[功 效] 用治中風口噤不開、牙關緊閉、不省人事。
8.烏梅天南星粉治中風
[配 方] 烏梅6克,冰片1.5克,天南星3克。
[制用法] 共研末。搽牙齒。
[功 效] 用治中風口噤不開、牙關緊閉、不省人事。
9.皂角白礬粉治中風
[配 方] 皂角6克,細辛1.5克,白礬3 克。
[制用法] 共研細末。少許吹人鼻孔。
[功 效] 用治中風牙關緊閉、不省人事。
10.桑葉湯治搖頭風
[配 方] 桑葉3—6克。
[制用法] 水煎服。日服2次。
[功 效] 祛風,安神。用治搖頭不止、言語不清、口流涎水之搖頭風。
11.冬麻子粥治中風偏枯
[配 方] 冬麻子30克,荊芥穗10克,薄荷葉6克,白粟米100 克。
[制用法] 先將芥穗、薄荷葉煎湯取汁,用此汁研麻子仁,濾過后下白粟米煮粥。空腹食之。
[功 效] 祛風,潤腸。用治中風偏枯、言語蹇澀、手足不遂。
12.龜血燉冰糖治半身不遂
[配 方] 烏龜3只,冰糖5克。
[制用法] 將烏龜頭切下取血,碗中放人冰糖隔水共燉熟。服食。
[功 效] 養(yǎng)血通脈。用治腰肌勞損,中風后半身不遂、四肢麻木。
13.蒜泥治中風不語
[配 方] 大蒜2瓣。
[制用法] 將蒜瓣去皮,搗爛如泥。涂于牙根部。
[功 效] 宣竅通閉。用治中風不語。
14.黑豆膏治中風不語
[配 方] 黑豆適量。
[制用法] 將黑豆洗凈,加水煮汁,煎至稠如飴膏狀。用時先含于口中不咽,片刻后再咽下,每日數(shù)次不限。
[功 效] 除熱、活血。用治中風不語。
15.古方“豆淋酒”治產后中風
[配 方] 馬料豆、黃酒各適量。
[制用法] 將豆放入鍋中炒焦,沖人熱黃酒半杯。趁熱服,服后蓋被臥,得微汗則愈。
[功 效] 利水,祛風,活血,解毒。用治婦女產后中風之四肢麻痹、口眼歪斜。
16.細辛末治中風
[配 方] 細辛(又名杜衡)適量。
[制用法] 研為細末。吹人鼻孔。
[功 效] 用治中風不省人事。
17.當歸荊芥治中風
[配 方] 當歸、荊芥各等份。
[制用法] 炒黑,共研細末。每用9克,水1杯,酒少許,煎服。
[功 效] 用治中風不省人事、口吐白沫、手足拘攣、產后風癱。
18.當歸全蝎粉治中風
[配 方] 當歸36克,天麻9克,全蝎去尾7.5克。
[制用法] 共研細末。日服2次,每服6克。
[功 效] 用治中風半身不遂。
19.陳艾木瓜酒治中風
[配 方] 陳艾、木瓜、酒、醋各250克。
[制用法] 加水煎湯。熏洗偏癱部位,每日熏洗3-5次,不拘時洗。
[功 效] 用治中風半身不遂。
20.蛇蛻治中風
[配 方] 蛇蛻1.5克,黃酒120克。
[制用法] 用酒1杯,將蛇蛻點燃燒灰。用熱黃酒調服。
[功 效] 用治中風牙關緊閉、兩眼流淚、胡言亂語;產后風癱。
21.羌活姜湯治中風
[配 方] 羌活6克,煨干姜3克,黑芥穗15克。
[制用法] 水煎服。
[功 效] 用治中風牙關緊閉、兩眼流淚、胡言亂語、產后風癱。
22.穿山甲川芎湯治中風
[配 方] 穿山甲3克,川芎、當歸、羌活各6克。
[制用法] 水煎服。
[功 效] 通絡搜風止痛。用治中風四肢拘攣、半身不遂以及 類風濕、風濕性關節(jié)炎。
23.蔥白治中風
[配 方] 蔥白適量。
[制用法] 煮蔥白食之。
[功 效] 用治中風麻痹不仁者。
24.鱔魚治中風
[配 方] 鱔魚1條100-150克。
[制用法] 手拿魚頭,向上拖,左歪拖右,右歪拖左,視正即停, 否則,向反方歪斜。
[功 效] 用治中風口眼歪斜。奇效。
25.白附子全蝎粉治中風
[配 方] 白附子、僵蠶、全蝎各等份。
[制用法] 共研為細末。每服1.5-3克,開水沖服,避免風寒。
[功 效] 用治中風口眼歪斜。
26.天南星治中風
[配 方] 大南星、生姜汁各適量。
[制用法] 將天南星研細末,生姜汁和勻,攤于紙上。左歪貼右,右歪貼左,正則洗去,免得其反。
[功 效] 用治中風口眼歪斜。
27.荊芥薄荷丸治中風
[配 方] 鮮荊芥、鮮薄荷各500克。
[制用法] 同搗絞汁,煎熬成膏,余渣取 2/3,份曬干研末,以膏和為丸。日服3次,每服4-6克。
[功 效] 用治中風口眼歪斜。
28.黃芪蜈蚣治療腦中風
[配 方] 黃芪120克,赤芍、地龍各15 克,蜈蚣1條。
[制用法] 水煎口服,每日2次。
[功 效] 適于半身不遂兼有面色萎黃,肢體無力者。
29.四枝一皮湯治中風年久癱瘓
[配 方] 槐枝、柳枝、椿皮、楮枝、茄枝各500克。
[制用法] 煎水3大桶,大盆當洗,水冷添熱,洗后覆被取大汗,禁風3-7日,如未愈再洗。
[功 效] 治療年久癱瘓。
30.巴豆醋糊治療腦中風昏倒
[配 方] 巴豆50克,食醋適量。
[制用法] 將巴豆研末,取藥未約15克與食醋拌和,調成稠糊狀,備用。用時取巴豆醋糊填臍孔中,上加薄姜片,放上艾炷,點燃灸之,至患者蘇醒為止。
[功 效] 祛風通絡,開竅。適用于中風閉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不開,手足厥冷,面目昏暗,兩手握固,或大小便失禁。
31.黑豆獨活湯治療中風后遺癥
[配 方] 黑豆100克,獨活15克。
[制用法] 加水500毫升,煮至黑豆“開花”后,將獨活洗凈切片放人,小火再煮20分鐘,去渣取汁,分1—2次沖酒服。
[功 效] 適用于腦溢血后遺肢體強直,癱瘓,活動不便,語言障礙。
32.雞血藤稀薟草治療中風
[配 方] 稀薟草、雞血藤各20克。
[制用法] 水煎口服,每日2次。
[功 效] 適于突然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伴有手足麻木,肌膚不仁之患者。
33.人參附子治療腦中風
[配 方] 人參、附子各10克。
[制用法] 水煎灌服,每日2次。
[功 效] 適于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張口伸手,二便自遺,肢體軟癱者。
34.太子參治中風后遺癥
[配 方] 太子參30-50克,生水蛭15克,當歸20克,川芎、川地龍、雞內金各15克。
[制用法] 水煎,每日1劑,2次分服。
[功 效] 治中風后遺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容澀,口角流涎,小便頻數(shù)或失禁。
35.黃芪治中風半身不遂
[配 方] 黃芪30-100克,當歸10-15克,地龍、穿山甲、全蝎、僵蠶各10克,水蛭粉單包5克。
[制用法] 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每次前6味加水200毫升,文火煎煮,取汁100毫升,沖水蛭粉溫服。
[功 效] 治中風病、半身不遂、舌強語謇口眼歪斜。
36.白芍治腦血管疾病
[配 方] 白芍60克,桃仁、生甘草、當歸、赤芍各10克,生地 20克,全蝎3克,蜈蚣1條,木瓜12克。
[制用法] 水煎服。
[功 效] 治腦血管病恢復期,半身不遂、肢體僵硬拘攣。
37.馬前子炙治腦出血后遺癥
[配 方] 馬前子炙、全蝎、水蛭、僵蠶、黃芪各30克,白花蛇 3條,川芎30克,蜈蚣10條。
[制用法] 共研細末,裝入膠囊,每粒含藥粉約0.3克。每晚睡前開水送服1—5丸,服后即臥床。
[功 效] 治腦出血后遺癥、腦血栓后遺癥。
38.川烏半夏子治中風后遺癥
[配 方] 川烏30克,白附子60克,南星90克,半夏210克。
[制用法] 上4味藥研極細,細袋盛置磁盆泉水擺出粉盡,俟澄清則換水,漂。露曬3、5、7日,陰干,糯米煮稀糊丸如綠豆。每服20丸,姜湯下。
[功 效] 治口眼歪斜,痰涎上涌,驚風。
39.天麻蝎稍治小兒中風
[配 方] 天麻15克,白附子9克,蝎梢15克,麝香3克,白花蛇肉酒炙,天竺黃6克,青黛6克,朱砂9克。
[制用法] 上藥研末,煉蜜為丸,如皂角子大。薄荷湯下。
[功 效] 治小兒中風,昏悶呵欠,手足微冷。
40.紅葡萄酒治腦血栓后遺癥
[配 方] 紅葡萄酒400毫升。
[制用法] 每次飲20-50毫升,日2~3次,可隨飯—起飲服。
[功 效] 治腦血栓后遺癥,輕度偏癱。
41.松毛酒治中風
[配 方] 松毛1千克,酒1.5千克。
[制用法] 將松毛在酒中浸7日。每飲1杯,日服2次。
[功 效] 用治中風口眼歪斜,癥見兩腳疼痛、腰痛、兩足不能立地。
42.樸硝木瓜湯浴治中風
[配 方] 補硝、木瓜、透骨草、柏子仁各100克。
[制用法] 煎湯洗浴,每日2-3次。獨活15-30克,桑寄生30 克,水煎內服。
[功 效] 用治中風半身不遂,臥床不起。
43。老姜韭根治中風
[配 方] 老生姜1500克,紅糖250克,白酒500克,韭菜根適量。
[制用法] 將姜、韭菜根切碎,納入鍋內,炒至冒青煙為度,人白酒,加蓋片刻,取出去火氣。睡時敷于患處,—夜去之。
[功 效] 用治中風口眼歪斜、四肢抽搐、產后風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