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脾腎同病,陰陽俱損,當(dāng)治子母,宜培陰陽,益一損二,終非其治
公××,男,45歲。
胃脘滿痛,食后加重十幾年。醫(yī)診胃竇部潰瘍、十二指腸壅積癥、慢性淺表性胃炎。某醫(yī)始用西藥疼痛好轉(zhuǎn),但久用以后不再見效;后又配合中藥健脾溫中,逐瘀散寒等治療,仍是時(shí)輕時(shí)重;尤甚是近半年來,胃脘滿痛更加嚴(yán)重。
細(xì)審其證,除胃脘滿痛之外,并見頭暈?zāi)X脹,心煩心悸,口苦咽干。因思其證乃肝胃不和之證。擬予疏肝和胃。
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黨參10克,甘草6克,生姜4片,大棗5枚,蒼術(shù)10克,厚樸10克,陳皮10克。
服藥4劑,諸證不減。再細(xì)尋其脈右見弦大而緊,尺脈尤大,左弦緊。
因思久病者,尤當(dāng)遵脈去辨證。脈弦大者陽虛寒甚也,右大于左脈者肺脾之虛而肝邪來乘也,尺脈者-腎與命門也,尺脈弦大緊者腎陽虛而寒水上沖也。兩脅屬肝,肝病者兩脅滿,而寒邪沖逆者亦見脅滿此仲景早有論說。
綜其脈證論之,乃脾腎陽虛,寒水阻郁。前方之治或從脾,或從肝胃之不效者,乃未顧及腎命之故。脾與腎命為子母,為先后天,但治其子,不益其母,或益脾而損腎,非其治也。因擬溫脾腎,利水濕。
處方:附子10克,肉桂10克,黨參10克,白術(shù)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生地10克,山藥10克,山茱萸10克,澤瀉10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
服藥3劑,諸證均減,繼服10劑,脘腹脹痛消失,又服20劑,愈。
2.胃病治胃,不知標(biāo)本,但從治標(biāo),延誤病期
鄭××,男,40歲。
4~5年來,胃脘脹痛,痛徹腰背,嘔惡噯氣。醫(yī)診慢性胃炎、十二指腸壅積癥。先用西藥治療效果不著,改請中醫(yī)以疏肝和胃、健脾溫中、降逆止嘔、苦辛通降,以及甘淡辛平、大辛大熱、芳香醒脾等法治之,亦無明顯效果。
細(xì)審其證,除胃脘脹痛,時(shí)輕時(shí)重,或痛徹腰背,或腰酸腰困之外,并見其形銷骨立(體重30.5千克),神疲煩亂,時(shí)或腹部悸動,惡心嘔吐,舌苔白潤,脈弦大緊,尺脈尤甚,手足厥冷。
綜合脈證思之:胃脘者脾胃之部也,腰者腎之腑也,此脾腎之疾俱在也。且見其肢冷,脈弦大緊,尺脈尤甚。脈證合參,脾腎虛寒,寒飲中阻之證也。擬溫脾益腎,化飲利水。
處方:生地10克,山藥10克,山茱萸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丹皮10克,附子10克,肉桂10克,人參10克,白術(shù)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
服藥3劑,脘腹脹痛,腰酸腰困俱減,惡心嘔吐消失,繼服30劑,諸證消失,體重增至45千克。
某醫(yī)云:何本病前用苦辛通降、降逆止嘔、芳香醒脾和胃而嘔吐不減,而用理中地黃湯反愈也?
答曰:本方含五苓、理中二湯,理中者理中焦者也,五苓者利水止吐之劑,此病之吐實(shí)乃水逆之吐,故以此方而愈也。且本方亦寓腎氣丸意,腎氣丸者治腎虛微飲之劑也,腎虛微飲之吐者,用腎氣丸非但治飲,亦且能降沖,故以本方獲愈也。
至于前用諸方所以不效之由,我認(rèn)為有三因:治標(biāo)不治本一也,降胃不納腎二也,化飲不利水三也。故以本方綜腎氣丸、理中湯、五苓散、苓桂術(shù)甘、茯苓澤瀉湯意而溫脾腎、利水濕、降沖逆、去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