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郁證
2.針灸治療
(1)基本處方
期門內(nèi)關(guān)神門心俞合谷太沖
期門、太沖為募原配穴,疏肝解郁;內(nèi)關(guān)穴屬心包經(jīng),心包經(jīng)起于胸中,寬胸理氣,寧心定志;神門、心俞為俞原配穴,安神定志;合谷與太沖相配合稱四關(guān),可調(diào)理陰陽氣血,醒神開竅。
(2)臨床運用
肝氣郁結(jié)證:加支溝、陽陵泉以疏肝解郁、理氣暢中。諸穴針用瀉法。
氣郁化火證:加行間、內(nèi)庭、支溝以清肝瀉火、解郁和胃。諸穴針用瀉法。
痰氣郁結(jié)證:加天突、列缺、照海以理氣化痰、清利咽喉。諸穴針用瀉法。
心神失養(yǎng)證:加通里、足三里、三陰交以健脾養(yǎng)心、寬胸解郁。諸穴針用補法。
心脾兩虛證:加脾俞、三陰交、足三里、中脘以健脾生血、益氣寧心。諸穴針用補法,或加灸法。
心腎陰虛證:加太溪、百會以滋陰清熱、寧心安神,太溪、百會針用補法。余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3)其他
耳針療法:取神門、心、內(nèi)分泌、枕、腦點、肝、脾、腎、皮質(zhì)下,每次取3~5穴,用毫針淺刺或加電針,兩耳同時針刺,用強刺激手法,每次留針20分鐘,隔日1次,亦可用埋針法或王不留行籽貼壓,兩耳交替進行,每日按壓2~3次,3~5天更換1次。
電針療法:取足三里、內(nèi)關(guān)、太沖、三陰交。每次取穴2~3對,通電20分鐘左右,每日治療1次。
穴位注射療法:取風池、心俞、脾俞、足三里,用丹參注射液或參麥注射液,每穴注入藥液0.3~0.5ml,每日或隔日1次。
穴位埋線療法:取肝俞、心俞、脾俞、足三里,埋入消毒腸線,每月1~2次。
第二節(jié)血證
一、鼻衄
2.針灸治療
(1)基本處方
上星天府孔最
上星屬督脈,督脈下行鼻柱,可降逆以止鼻衄;孔最為手太陰肺經(jīng)之郄穴,善治血證,與天府同經(jīng)相伍,理肺止血。
(2)臨床運用
熱邪犯肺證:加少商、曲池以清肺熱而止血。少商、上星點刺出血,余穴針用瀉法。
胃熱熾盛證:加內(nèi)庭、合谷以清熱瀉火。諸穴針用瀉法。
肝火上炎證:加太沖、丘墟以清肝瀉火。諸穴針用瀉法。
氣血虧虛證:加足三里、三陰交、脾俞、血海以健脾補氣益血。諸穴針用補法,或加灸法。
(3)其他
指壓療法:指壓百勞穴2~5分鐘;或外傷等原因所致鼻衄,可同時掐雙側(cè)昆侖、太溪二穴止血。
耳穴療法:取內(nèi)鼻、外鼻、肺、神門、腎上腺、額,毫針淺刺,留針20分鐘,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二、齒衄
2.針灸治療
(1)基本處方
合谷內(nèi)庭頰車下關(guān)
手陽明經(jīng)入下齒中、足陽明經(jīng)入上齒中,合谷、內(nèi)庭相配,調(diào)經(jīng)止血;頰車、下關(guān)為局部取穴。
(2)臨床運用
胃火熾盛證:加二間、曲池、厲兌以清胃火止血。二間、內(nèi)庭點刺出血,余穴針用瀉法。
陰虛火旺證:加太溪、照海、行間以滋陰降火止血,太溪針用補法。余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3)其他
耳針療法:口、三焦、上頜或下頜、牙、神門、耳尖、胃、大腸、腎等穴,毫針淺刺,留針20分鐘,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耳尖可點刺出血。
三、咳血
2.針灸治療
(1)基本處方
肺俞列缺孔最
肺俞理肺;列缺、孔最為循經(jīng)取穴,同經(jīng)相配。
(2)臨床運用
燥熱犯肺證:可加魚際、照海以清肺潤燥止血。諸穴針用瀉法。
肝火犯肺證:可加行間以瀉肝清肺。諸穴針用瀉法。
陰虛肺熱證:可加太溪、腎俞、膏肓以滋陰清肺止血,太溪、腎俞、膏肓用補法。余穴針用瀉法。
(3)其他
耳針療法:肺區(qū)敏感點、脾、腎、內(nèi)分泌、神門等穴,毫針淺刺,留針20分鐘,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耳尖可點刺出血。
四、吐血
2.針灸治療
(1)基本處方
胃俞足三里內(nèi)關(guān)公孫膈俞
胃俞、足三里俞合相配,和胃止血;內(nèi)關(guān)、公孫為八脈交會穴中的一對,善治“胃、心、胸”疾患;膈俞功善理血。
(2)臨床運用
胃熱壅盛證:加內(nèi)庭以清胃涼血止血。諸穴針用瀉法。
肝火犯胃證:加行間、太沖以瀉肝清胃。諸穴針用瀉法。
氣虛血溢證:加氣海、百會、關(guān)元、脾俞以益氣止血,針用補法,或加灸法。余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胃痛甚者:加梁丘。諸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嘈雜泛酸甚者:加脾俞。諸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3)其他
耳針療法:胃、脾、交感、神門、皮質(zhì)下等穴,毫針淺刺,留針20分鐘;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五、便血
2.針灸治療
(1)基本處方
天樞上巨虛隱白血海
天樞、上巨虛募合相配,調(diào)理大腸氣機以止血;隱白、血海同屬理血之穴。
(2)臨床運用
腸道濕熱證:加金津、玉液、委中以清熱利濕,三穴點刺出血。余穴針用瀉法。
氣虛不攝證:加百會、足三里、神闕以健脾固攝。諸穴針用補法,或加灸法。
脾胃虛寒證:加中脘、章門、關(guān)元、脾俞、足三里以溫補脾胃。諸穴針用補法,或加灸法。
(3)其他
耳針療法:取直腸、緣中、神門、大腸、脾、三焦等穴,毫針淺刺,留針20分鐘;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六、尿血
2.針灸治療
(1)基本處方
中極三陰交血海
三陰交屬足三陰經(jīng)交會穴,足三陰經(jīng)上行交會到膀胱募穴中極,調(diào)理膀胱氣機以止血;血海功善止血。
(2)臨床運用
下焦?jié)駸嶙C:加行間、陰陵泉以清熱利濕,陰陵泉針用平補平瀉法。余穴針用瀉法。
腎虛火旺證:加腎俞、太溪、然谷以滋陰降火。諸穴針用補法。
脾不統(tǒng)血證:加章門、氣海、脾俞、足三里以健脾益氣。諸穴針用補法,或加灸法。
腎氣不固證:加命門、關(guān)元、腎俞以補益腎氣。諸穴針用補法,或加灸法。
(3)其他
耳針療法:取膀胱、腎、交感、腎上腺等穴,毫針淺刺,留針20分鐘;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七、紫斑
2.針灸治療
(1)基本處方
曲池大椎膈俞足三里血海
陽明經(jīng)為多氣多血之經(jīng),督脈為“陽脈之?!保笞禐槭肿闳柦?jīng)交會穴,屬陽中之陽的穴位,曲池、足三里、大椎三穴相配,虛可補實可瀉;膈俞、血海功善理血止血。
(2)臨床運用
血熱妄行證:加內(nèi)庭以清熱利濕。諸穴針用瀉法。
陰虛火旺證:加腎俞、太溪、三陰交以滋陰降火。諸穴針用補法。
氣不攝血證:加氣海、脾俞以健脾益氣。諸穴針用補法,或加灸法。
(3)其他
耳針療法:取肺、內(nèi)分泌、肝、心、脾、膈等穴,毫針淺刺,留針20分鐘;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第三節(jié)痰飲
(一)痰飲
2.針灸治療
(1)基本處方
脾俞章門中脘陰陵泉豐隆
脾俞、章門俞募配穴,章門、中脘脾胃募穴相伍,陰陵泉、脾俞、章門合俞募相伍,共奏健脾化飲之功;豐隆功善化痰。
(2)臨床運用
脾陽虛弱證:加關(guān)元以溫脾散寒。諸穴針用補法,或加灸法。
飲留胃腸證:加天樞、上巨虛以理腸化飲。諸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心下堅滿:加膻中、內(nèi)關(guān)以寬胸理氣。諸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二)懸飲
2.針灸治療
(1)基本處方
膻中肺俞豐隆陰陵泉脾俞足三里
膻中、肺俞局部取穴,理肺蠲飲;足三里、豐隆合絡(luò)相配,和胃化飲;脾俞、陰陵泉俞合相配,健脾除濕。
(2)臨床運用
邪犯胸肺證:加支溝、陽陵泉以和解宣利。諸穴針用瀉法。
飲停胸脅證:加章門、水分以攻逐水飲。諸穴針用瀉法。
絡(luò)氣不和證:加肝俞、期門以理氣和絡(luò)。諸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陰虛內(nèi)熱證:加膈俞、太溪以滋陰清熱。諸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咳嗽、痰多:加列缺、尺澤以祛痰止咳。諸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胸悶、胸痛:加支溝、內(nèi)關(guān)以寬胸理氣。諸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喘促、氣急:加天突、定喘以肅肺降氣。諸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懸飲后期,病勢遷延:加肺俞、膏肓俞、脾俞、足三里以補益肺脾。諸穴針用平補平瀉法,或用灸法。
(三)溢飲
2.針灸治療
(1)基本處方
肺俞合谷偏歷三焦俞委陽脾俞陰陵泉
肺俞、合谷、偏歷俞原絡(luò)相配,發(fā)汗除飲;三焦俞、委陽,脾俞、陰陵泉俞合相配,通調(diào)水道。
(2)臨床運用
發(fā)熱、煩躁:加大椎、內(nèi)關(guān)以清熱安神,針用瀉法。余穴針用平補平瀉法,或加灸法。
肢體浮腫:加外關(guān)、后溪、三陰交、足三里、太白疏通經(jīng)絡(luò)以利水。諸穴針用瀉法,或加灸法。
飲邪犯肺,喘息痰鳴不得臥者:加尺澤、孔最、內(nèi)關(guān)以肅肺降氣,針用瀉法。余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四)支飲
2.針灸治療
(1)基本處方
肺俞列缺偏歷三焦俞委陽脾俞足三里
肺俞、列缺、偏歷俞絡(luò)相配,理肺蠲飲;三焦俞、委陽,脾俞、足三里俞合相配,通調(diào)水道,健脾化飲。
(2)臨床運用
寒飲伏肺證,出現(xiàn)咳逆喘滿不得臥,痰多色白:加內(nèi)關(guān)、天突、尺澤、孔最以肅肺定喘。諸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脾腎陽虛證:加腎俞、關(guān)元、三陰交以溫補脾腎、化氣行水。諸穴針用補法,或加灸法。
第四節(jié)消渴
2.針灸治療
(1)基本處方
肺俞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陰交腎俞太溪胃脘下俞
肺俞、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陰交瀉則清瀉肺胃之火,補則和中養(yǎng)陰,生津潤燥;腎俞、太溪俞原相配,滋補腎陰、增液潤燥;胃脘下俞又名胰俞,穴名即知。
(2)臨床運用
肺熱津傷證:加太淵、少府以清瀉肺熱,針用瀉法。余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胃熱熾盛證:加中脘、內(nèi)庭以清降胃火,針用瀉法。余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氣陰虧虛證:加氣海、太白以益氣養(yǎng)陰,諸穴針用補法。
腎陰虧虛證:加志室、照海以滋腎陰,諸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陰陽兩虛證:加陰谷、氣海、命門以補腎之陰陽,諸穴針用補法。
心悸:加內(nèi)關(guān)、心俞以安神定悸。諸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不寐:加神門、百會以寧心安神。諸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視物模糊:加太沖、光明以清肝明目。諸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肌膚瘙癢:加風市、血海、蠡溝以涼血潤燥。諸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手足麻木:加八邪、八風以通經(jīng)活絡(luò)。諸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3)其他
皮膚針療法:輕度或中度叩刺第3胸椎至第2腰椎兩側(cè),隔日1次。
耳針療法:取胰、內(nèi)分泌、腎、三焦、心、肝、神門、耳迷根等,每次選2~4穴,毫針輕刺激,留針30分鐘;或加用電針,也可用耳穴壓籽法。
穴位注射療法:用當歸注射液、黃芪注射液或小劑量胰島素注入肺俞、心俞、脾俞、胃俞、腎俞、胃脘下俞、足三里、三陰交等。每次選2~4穴,每穴注射0.5~2ml,隔日1次。
第五節(jié)自汗、盜證
2.針灸治療
(1)基本處方
大椎復溜
大椎純陽主表,虛可補、實可瀉;復溜通調(diào)水道而利氣化。
(2)臨床應(yīng)用
肺衛(wèi)不固證:加氣海、脾俞、足三里以益氣固表。諸穴針用補法。
心血不足證:加心俞、巨闕、膈俞以補血斂汗。諸穴針用補法。陰虛火旺證:加心俞、腎
俞、陰郄、太溪以益陰斂汗。諸穴針用補法。
邪熱郁蒸證:加曲池、陷谷、外關(guān)、曲澤、委中以疏瀉郁熱。諸穴針用瀉法,曲澤、委中可點刺出血。
(3)其他
耳穴貼壓法:氣虛自汗者,取肺、交感、腎、三焦、腎上腺;陰虛盜汗者,取肺、交感、腎、三焦、腎上腺、心、內(nèi)分泌。諸穴均以王不留行籽貼壓,每日按壓5次,3日換一次。
灸法:氣虛自汗者,灸合谷、復溜、氣海、關(guān)元、大椎、神闕;陰虛盜汗者,灸陰郄、合谷、復溜。每日一次,每次30分鐘。
第六節(jié)內(nèi)傷發(fā)熱
2.針灸治療
(1)基本處方
合谷外關(guān)大椎
原穴合谷,調(diào)和營衛(wèi)、振奮陽氣;外關(guān)通利三焦,和解少陽;大椎為手足三陽經(jīng)交會穴,
虛可補、實可瀉。
(2)臨床運用
陰虛發(fā)熱證:加太溪、復溜以滋陰清熱。諸穴針用補法。
血虛發(fā)熱證:加三陰交、血海以益氣養(yǎng)血。諸穴針用補法。
氣虛發(fā)熱證:加脾俞、足三里以益氣健脾。諸穴針用補法,或加灸法。
陽虛發(fā)熱證:加關(guān)元、腎俞以溫補陽氣、引火歸原,用灸法。余穴針用補法。
氣郁發(fā)熱證:加陽陵泉、行間以疏肝理氣、解郁瀉熱。諸穴針用瀉法。
痰濕郁熱證:加陰陵泉、豐隆以燥濕化痰、清熱和中。諸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血瘀發(fā)熱證:加膈俞以活血化瘀。大椎施三棱針放血,余穴針用瀉法。
(3)其他
耳針療法:取交感、神門、肺、脾,每日一次,每次選2~4穴,毫針輕刺激,留針30分鐘;或加用電針,也可用耳穴壓籽法。
第七節(jié)虛勞
(一)氣虛
2.針灸治療
(1)基本處方
膻中中脘氣海
膻中補上焦肺氣,中脘補中焦水谷之氣,氣海補下焦元氣。
(2)臨床運用
肺氣虛證:加肺俞、膏肓俞以培補肺氣。諸穴針用補法,或加灸法。
心氣虛證:加心俞、內(nèi)關(guān)以培補心氣。諸穴針用補法,或加灸法。
脾氣虛證:加百會、足三里以升陽舉陷。諸穴針用補法,或加灸法。
腎氣虛證:加腎俞、關(guān)元以補腎納氣。諸穴針用補法,或加灸法。
(二)血虛
2.針灸治療
(1)基本處方
膈俞肝俞足三里三陰交
血會膈俞,輔以肝俞,養(yǎng)血補血;足三里、三陰交健脾養(yǎng)胃,補氣養(yǎng)血。
(2)臨床運用
心血虛證:加心俞、內(nèi)關(guān)、神門以養(yǎng)血安神。諸穴針用補法。
肝血虛證:加期門、太沖、陽陵泉以補血養(yǎng)肝、柔筋緩急。諸穴針用補法。
(三)陰虛
2.針灸治療
(1)基本處方
腎俞足三里三陰交
腎俞、足三里補先后天而益陰;三陰交為精血之穴,益肝脾腎之陰。
(2)臨床運用
肺陰虛證:加肺俞、膏肓、太淵以養(yǎng)陰潤肺。諸穴針用補法。
心陰虛證:加心俞、神門以滋陰養(yǎng)心。諸穴針用補法。
胃陰虛證:加胃俞、中脘以養(yǎng)陰和胃。諸穴針用補法。
肝陰虛證:加肝俞、期門、太沖以滋養(yǎng)肝陰。諸穴針用補法。
腎陰虛證:加志室、太溪以滋補腎陰。諸穴針用補法。
(四)陽虛
2.針灸治療
(1)基本處方
關(guān)元命門腎俞
關(guān)元、命門溫腎固本,培養(yǎng)下元;腎為水火之宅,腎俞溫陽化氣。
(2)臨床運用
心陽虛證:加心俞、內(nèi)關(guān)、少海、膻中以益氣溫陽。諸穴針用補法,或加灸法。
脾陽虛證:加脾俞、胃俞、中脘以溫中健脾。諸穴針用補法,或加灸法。
腎陽虛證:加志室、神闕以溫補腎陽。諸穴針用補法,或加灸法。
第八節(jié)肥胖
2.針灸治療
(1)基本處方
中脘曲池天樞上巨虛大橫豐隆陰陵泉支溝內(nèi)庭
中脘乃胃募、腑會,曲池為手陽明大腸經(jīng)的合穴,天樞為大腸的募穴,上巨虛為大腸的下合穴,四穴合用可通利腸腑,降濁消脂;大橫健脾助運;豐隆、陰陵泉分利水濕、蠲化痰濁;支溝疏調(diào)三焦;內(nèi)庭清瀉胃腑。
(2)臨床運用
胃熱滯脾證:加合谷、太白以清瀉胃腸、運脾化滯。諸穴針用瀉法。
痰濕內(nèi)盛證:加水分、下巨虛以利濕化痰。諸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脾虛不運證:加脾俞、足三里以健脾助運,針用補法,或加灸法。余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脾腎陽虛證:加腎俞、關(guān)元以益腎培元,針用補法,或加灸法。余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少氣懶言:加太白、氣海以補中益氣。諸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心悸:加神門、心俞以寧心安神。諸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胸悶:加膻中、內(nèi)關(guān)以寬胸理氣。諸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嗜睡:加照海、申脈以調(diào)理陰陽。諸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3)其他
皮膚針療法:按基本處方及加減選穴,或取肥胖局部阿是穴,用皮膚針叩刺。實證重力叩刺,以皮膚滲血為度;虛證中等力度刺激,以皮膚潮紅為度。2日1次。
耳針療法:取口、胃、脾、肺、腎、三焦、饑點、內(nèi)分泌、皮質(zhì)下等穴。每次選3~5穴。毫針淺刺,中強刺激,留針3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或用埋針法、藥丸貼壓法,留置和更換時間視季節(jié)而定,其間囑患者餐前或有饑餓感時,自行按壓穴位2~3分鐘,以增強刺激。
電針療法:按針灸主方及加減選穴,針刺得氣后接電針治療儀,用疏密波強刺激25~35分鐘。2日1次。
第九節(jié)癌病
一、腦瘤
2.針灸治療
(1)基本處方
百會四神聰風池太陽合谷
百會、四神聰局部取穴,健腦益智;太陽、風池清利頭目;合谷為遠道取穴。
(2)臨床運用
痰瘀阻竅證:加中脘、豐隆、血海以化痰祛瘀、化結(jié)通竅。諸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風毒上擾證:加大椎、曲池、外關(guān)以清熱解毒、熄風散結(jié)。諸穴針用瀉法。
陰虛風動證:加太溪、太沖、三陰交以滋陰潛陽、熄風散結(jié)。諸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二、肺癌
2.針灸治療
(1)基本處方
肺俞膏肓膻中太淵
肺俞、太淵俞原配穴,更伍膏肓,既可宣肺,又可達邪,使肺臟宣肅如常;氣會膻中,疏調(diào)上焦氣機。
(2)臨床運用
瘀阻肺絡(luò)證:加膈俞、孔最、三陰交以行氣活血、消瘀散結(jié)。諸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痰濕蘊肺證:加陰陵泉、足三里、豐隆以健脾除濕、行氣祛痰。諸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陰虛毒熱證:加太溪、尺澤、魚際以養(yǎng)陰清熱、解毒散結(jié)。諸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氣陰兩虛證:加氣海、血海、足三里、三陰交以益氣養(yǎng)陰。諸穴針用補法。
三、大腸癌
2.針灸治療
(1)基本處方
大腸俞天樞中脘上巨虛
大腸俞、天樞屬俞募配穴,能疏通腸腑之氣;中脘為胃之募穴,又為八會穴之腑會,既可通調(diào)三焦之氣,又能調(diào)理脾胃;上巨虛為大腸的下合穴,可疏調(diào)胃腸氣機。
(2)臨床運用
濕熱郁毒證:加次髎、陰陵泉、豐隆、內(nèi)庭以清熱除濕、解毒散結(jié),陰陵泉針用平補平瀉法。余穴針用瀉法。
瘀毒內(nèi)阻證:加合谷、膈俞、血海、三陰交以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諸穴針用瀉法。
脾腎雙虧證:加脾俞、腎俞、命門以溫補脾腎、益精散結(jié)。諸穴針用補法,或加灸法。
肝腎陰虛證:加肝俞、腎俞、太溪、太沖、然谷以滋補肝腎、清泄虛火。諸穴針用補法。
四、腎癌、膀胱癌
2.針灸治療
(1)基本處方
腎俞膀胱俞中極委陽三陰交
腎與膀胱相表里,同取二者之背俞穴腎俞、膀胱俞,可疏調(diào)二者氣機;中極為膀胱募穴,與膀胱俞相配為俞募配穴法,可助膀胱氣化之功;委陽為三焦下合穴,助氣化以利水;三陰交為肝、脾、腎之交會穴,可疏肝益腎,健脾利濕。
(2)臨床運用
濕熱蘊毒證:加次髎、陰陵泉、豐隆、內(nèi)庭以清熱解毒、利濕通淋,陰陵泉針用平補平瀉法。余穴針用瀉法。
瘀毒內(nèi)阻證:加合谷、膈俞、血海以行氣活血、消瘀散結(jié)。諸穴針用瀉法。
脾腎兩虛證:加脾俞、命門以溫補脾腎、軟堅散結(jié)。諸穴針用補法,或加灸法。陰虛內(nèi)熱證:加太溪、太沖、然谷、復溜以滋陰清熱、化瘀散結(jié)。諸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