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苦為癥狀名稱??趦扔锌辔?,多由熱蒸膽汁或胃熱熏蒸、上溢所致??诟锌嗾撸<嬗蓄^痛眩暈、面紅眼赤、性急易怒、大便干結、舌質偏紅、苔薄黃、脈象弦數等癥,多為肝、膽有熱所致;口苦者,常兼有寒熱往來、心煩喜嘔、胸肋苦滿、默默不欲食、小便赤黃等癥,多為膽熱上蒸所致。肝膽胃情緒方劑,清利肝膽濕熱、瀉胃火、調情緒,徹底治愈頑固性口苦、口臭、尿黃(小便赤黃)、脅痛。
口苦,苦,在中醫(yī)無形中對應的是心,但較少見于與心有關的疾病。多見于急性炎癥,以肝、膽炎癥為主,這常與膽汁的代謝有關??诳噙€可見于癌癥。癌癥病人喪失對甜味食品的味覺,而對食物發(fā)苦的感覺與日俱增,這與病人舌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和唾液內成分改變有關。
病因
1、精神性口苦,現代的工作生活壓力,讓大量的人長期存在工作精神壓力大,生活不規(guī)律,睡眠休息不足,缺乏運動等,引起口苦;過度吸煙,酗酒,打呼嚕,張口睡覺等也易出現口干,口苦。
2、口腔炎癥,如果有牙齦炎,牙齦出血等口腔疾病,是引起口苦的常見原因.
3、胃熱口苦,食管炎,慢性胃炎,因胃動力差,存在膽汁反流,伴有燒心等癥狀,也可能引起口苦.如果飲食不當,其腸胃功能呆滯,進食的食物在胃腸停留時間過長,極易產生濕熱,會引起口苦.食用了過多的辛辣食品,也會引起口苦.
4、某些慢性疾病,糖尿病常會伴發(fā)有口苦的情況;另外,癌癥病人因甜味閥升高,苦味閥降低,也會感覺口腔發(fā)苦,應提高警惕.
5、肝膽疾病,早晨起來如口苦,多是由于濕熱引起的肝膽濕熱口苦,可能是由于肝膽部位存在炎癥引起的.如當肝臟或膽囊發(fā)炎時,膽汁排泄失常導致口發(fā)苦。
自我檢查
1、自我感覺口苦咽干,心煩目眩,頭痛,發(fā)熱怕冷,食納減少。
2、自我觀察舌苔薄黃,舌質淡紅,脈浮弦有力,小便色黃。
3、最好去附近的大醫(yī)院看下消化科或肝膽科。
4、檢查肝膽.做b超檢查,是否有膽囊炎.或做兩對半及丙肝檢查是否有肝炎和做胃鏡檢查是否是有膽汁反流性胃炎的可能.
5、治療口苦還可以堅持敲肝經和膽經,按摩腳上的太沖穴、陽陵泉。
6、平常不要喝酒.
疾病預報意義
口苦又稱"膽癉",如《素問·奇病論》曰:"有病口苦,……病名曰膽癉,……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
口苦的出現標志著肝膽經內有郁熱,膽熱上蒸,膽氣上溢或肝移熱于膽的病理,如《靈樞·四時氣篇》曰:"膽液泄,則口苦",《素問·痿論》曰:"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干"。又如《雜病源流犀燭·口齒唇舌病源流》說:"肝移熱于膽,亦口苦。"等皆足以說明之。
口苦在《傷寒論》中還被作為少陽病的預兆,如《傷寒論》263條:"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即是。其他,口苦亦為心火重的征兆,如《內經》說:"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治療要點
口苦多是其它疾病的伴發(fā)癥。中草藥生長在大自然,從而有效的解決了患者口苦的困擾。
膽囊炎引起的口苦,可服用清熱疏肝的中藥,如龍膽草、柴胡、黃芩、梔子等藥物。
肝功能異常引起的口苦,可服用保肝的藥物,如當歸、白芍等藥物。
若無器質性病變,可服用偏重于消化的藥物,如黃連、麥芽等藥物。
治療口苦,多使用川黃連、吳茱萸、浙貝母、烏賊骨等清熱、祛濕、祛酸的中藥,它們的優(yōu)點是能在治病的時候,最大限度地保護胃黏膜。
飲食宜忌及調護
在飲食上宜忌食辛辣、油煎、燒烤等燥熱之品,可多進食清涼湯水,以清涼飲食為主,生活中要忌酒醇甘肥;再者就是要注意情志調攝,保持心境平和,不可急躁,不可憂郁過度,性格宜開朗。凡性格內向、優(yōu)柔不決者最易成口苦癥,故保持心情愉快,是防治此病的關鍵一環(huán)。
分型論治
1、膽熱證
主證:少陽病,胸脅苦滿,寒熱往來,口苦,咽干,其人或嘔或不嘔;或膽囊疾患脅脹痛楚,惡心欲吐,或吐出膽汁,苔薄黃,脈弦細。
治法:和解少陽,疏肝利膽。
方劑:小柴胡湯合溫膽湯化裁。
2、肝郁化熱
主證:口苦咽干,心煩易怒,頭暈頭痛,目赤脅痛,小便黃短,大便偏干,舌邊尖紅,苔薄黃,脈弦數。
治法:清泄肝熱。
方劑:龍膽瀉肝湯加減。
3、溫熱病
見于各種類型之溫熱病,當隨其所在之病癥而為施方藥。
辨癥論治
1、熱擾少陽
臨床表現:口苦,咽干,目眩,或伴胸脅苦滿。或伴脘痞納呆,或伴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舌苔薄白或黃白相兼,脈弦。
病因病機;熱擾少陽,膽液外泄,胃氣上逆而溢于口,引起口苦。《傷寒論》以口苦、咽干、目眩為少陽經證。并指出“有柴胡證,但見一癥便是。不必悉具?!笨蔀榉治鲆c。
治法:和解少陽,和胃泄膽。方劑:小柴胡湯(《傷寒論》)加減。
藥用:柴胡,法半夏,黃芩,黨參,甘草,生姜,大棗。
加減:
心煩而不嘔者,去半夏、黨參,加炒山梔清熱;
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軟堅;
口渴加花粉生津。
脘痞,納呆、嘔惡,加陳皮,茯苓、竹茹和胃。
2、肝膽郁熱
臨床表現:口苦咽干,渴喜冷飲,心煩易怒,脅痛胸悶,頭痛頭暈,目眩目赤,小便黃,大便干。舌邊尖紅,舌苔黃,脈弦數。
病因病機:肝郁化火生熱,迫膽液外泄,上溢于口。
治法:疏肝解郁,清熱泄膽。
方劑:龍膽瀉肝湯(《醫(yī)宗金鑒》)加減。
藥用:龍膽草,柴胡,黃芩,山梔,當歸,生地,車前子,木通,澤瀉。
加減:
口干喜冷飲者,加天花粉、麥門冬生津止渴;
口舌碎痛者,去龍膽草,加黃連、甘草、竹葉,以合導赤敲(《小兒藥證直訣》)清心瀉火。
3、膽虛氣怯
臨床表現:口苦口膩,神情抑郁,驚恐不安,如人將捕之,胸悶善嘆息,多疑慮。舌淡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沉弦或沉細,
病因病機:肝主謀慮,姐主決斷。膽虛不和,憂郁驚恐;肝氣不疏,胸悶嘆息,疑慮叢生,膽氣不和,膽液上泄。外溢于口而致口苦等癥。
治法:清膽和胃。方劑;溫膽湯(《千金要方》)加減。藥用:黃芩,法半夏,陳皮,竹茹,枳殼,生姜,茯苓,甘草。
加減:驚恐不安者,加龍骨、牡蠣重鎮(zhèn)平驚。胸悶嘆息,多疑慮,加炙遠志、石菖蒲、合歡皮、郁金;失眠心悸者。加棗仁、麥冬、五味子,均為安神之品。
4、肝郁腎虛
臨床表現:口苦而澀,頭暈目眩,胸脅不好,腰膝酸軟,心煩失眠,烘熱汗出。舌紅少苔。脈弦細或細數。
病因病機:肝氣郁結,久而化熱,腎陰虛虧。陰虛火旺。
治法:疏肝養(yǎng)血,滋腎養(yǎng)陰。
方劑:滋水清肝飲(《醫(yī)宗己任編》加減。
藥用:柴胡,當歸,白芍,生地,茯神,山萸肉,山藥,丹皮,澤瀉,甘草,薄荷。
5、心火上炎
臨床表現:口苦口干,舌痛,口瘡。心胸煩熱,失眠不得臥,小便短。舌尖紅起刺,或舌裂,苔剝或無苔,脈細數。
病因病機:煩勞傷心,心火上炎,挾肝膽之氣上逆,外溢于口而為口苦。
治法:清心降火。
方劑:黃連阿膠雞子黃湯《傷寒論》加減。
藥用:黃連,黃芩,白芍,阿膠,麥冬,蓮子心,竹葉。
加減:
舌痛、口瘡者,加生地、蒲黃涼血;
小便短少者。加木通,甘草、生地泄熱。
6、脾胃濕熱
臨床表現:口苦并有以下癥狀:脘腹脹滿、口黏泛惡、不思飲食、大便積滯不爽、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
治法:治宜清化脾胃濕熱,方用藿樸夏苓湯 《醫(yī)原》卷下。
藥用:藿香,川樸,姜半夏,赤苓,杏仁,生苡仁,白蔻,豬苓,淡香鼓,建澤瀉。
7、胃火灼盛
臨床表現:胃火引起的口苦多伴有胃痛拒按、消谷善饑、常喜冷飲,或口臭口瘡、牙齦腫痛、舌紅苔薄黃、脈數實。
治法:宜清胃火,方用清胃散 《脾胃論》卷下。
藥用:生地黃 ,當歸身, 牡丹皮, 黃連,升麻。
8、肺熱壅盛
臨床表現:肺熱(火)引起的口苦可見發(fā)熱、咳嗽、咯痰色黃、胸痛、咽喉腫痛、舌紅苔薄、脈數。
治法:應清肺化痰,方用清金化痰湯《雜病廣要》引《醫(yī)學統(tǒng)旨》。
藥用:黃芩 ,梔子, 桔梗,麥門冬,貝母 ,橘紅 ,茯苓,桑皮, 知母 ,瓜蔞仁,甘草。
9、陰虛火旺
腎火引起的口苦常伴有腰酸腿軟、頭暈耳鳴、目眩、早泄、五心煩熱、骨蒸潮熱、盜汗顴紅、形體消瘦、尿少而黃、舌紅少津或光滑無苔、脈沉細數。
治法:養(yǎng)陰瀉火,方用知柏地黃丸 《景岳全書》。
藥用:知母,黃柏,生地,茯苓,澤瀉,丹皮,山藥,棗皮。
時間性口苦
能發(fā)出燒的病,我們有方向,有目標,好治!不發(fā)燒的病難治,但是你要知道哪路化熱了,化熱到哪一步了,化寒到什么地方了,也不難治。這是個規(guī)律,還在經上找病,我們能掌握住。
你口苦嗎?苦,夜里口苦,白天不苦,這是膽熱,熱化已經到膽了。夜里口苦是胃熱不得下降,熱擾膽囊,苦汁反流,膽熱上泛,引起胸中煩熱,熱久不泄化高酸,傷于食道,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不及時處理食管病變,后果難以想象。這時要清上熱,瀉胸中之熱。用上小柴胡加梔子黃連或大柴胡湯等。
白天口苦,這是胃火。胃火盛必傷津液,津傷者口舌必干,火能毀萬物,比如燒飯,時間久了飯能燒成鍋巴能燒糊,糊者就苦,熱傷者濁不得下流,臟腑熱氣反流到到胃口賁門,才會常常感到口苦口干口燥,甚至喝水也不解渴,引起胸中煩熱,這時就順水行舟要清腸了。這時用上白虎承氣湯。
白天夜里口都苦,就是陽明、少陽熱積久了。有時人講著話口就苦了,講著話嘴就干了,講話十分鐘不到嘴就冒煙了,這種人多,老年人內熱時間久了,陽明、少陽熱不泄,長期二陽熱盛,二陽熱氣彌漫,熱傷津液,膽汁外流,那口就一天到晚苦,苦的嚴重??!“口苦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少陽經”,這樣的口苦能帶幾年,幾十年,甚至能帶到老死??捎眯〔窈用⑾鯗?。
仲景談到“口苦默默不欲食”這是臨時感冒轉化而成,是急性膽經病,熱耗津液,膽的苦汁外流,得不到轉化,醫(yī)生治療不及時轉變?yōu)槁缘目诳啵斐赡憻嵛富鸪3y帶。這時就要用上小柴胡和解少陽經熱,口渴者加白虎湯清陽明經氣分之熱,加小承氣順水行舟引邪歸下,臟腑潔通。少陽和解,陽明經得清,手陽明大腸經潔通,邪去津回,口不再苦。
常用方劑
1、溫膽湯
半夏,陳皮,茯苓,甘草,枳實,竹茹,生姜,大棗。
主治:痰熱型口苦癥,癥見心煩惡心欲吐,或嘔吐痰涎,口苦,咽干,脈弦滑等癥。
2、蒿芩清膽湯
青蒿,黃芩,枳實,竹茹,茯苓,半夏,陳皮,碧玉散。
主治:外感濕熱之癥,微惡寒發(fā)熱,或寒熱往來,胸悶脘痞,口苦,咽干,惡心欲吐,溺赤,舌苔黃膩,脈象弦細數等。
3、柴胡,黃芩,苦參,黃連,龍膽草,麥門冬,枳俱子。(《本草綱目》)
主治:口舌苦。
單驗方
1、茵陳30g,泡茶飲。
2、竹茹15g,煎水代茶。
食療方
1、枸杞雞蛋湯
枸杞15g,雞蛋2枚。先放枸杞與水煮湯,湯成加入攪拌雞蛋,再燒開即成。
主治:輕度口苦。
2、菊花薏米冬瓜糖水
菊花15g,薏米30g,冬瓜100g,白糖15g,加水先煮菊花、薏米30分鐘,去二藥留汁,在放入冬瓜煮湯,湯成加入白糖即成。
主治:清火祛暑,因暑熱引起之口苦癥。
3、鮮竹筍煲瘦肉湯
鮮竹筍50g,瘦肉100g。加水先將瘦肉煮爛,再入鮮竹筍,燒至筍熟即成,加入少量食鹽。
主治:清涼瀉火,治口苦,口干等癥。
文獻論述
1、口苦一詞,首見于中醫(yī)經典《黃帝內經·奇病論篇第四十七》:帝曰:有病口苦取陽陵泉??诳嗾卟∶麨楹危亢我缘弥??歧伯曰:病名曰膽癉;夫干者,中之將也,取決于膽,咽為之便;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日為之苦。治之以服募俞;治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
2、因膽汁味苦,故口苦之來源則在膽腑。膽腑以降為順,故凡邪氣犯膽(肝),或膽虛膽氣上逆則膽汁外泄上溢于胃,胃氣上逆,從胃-咽入口,則口苦。嚴重者則出現嘔吐苦味之膽汁,即嘔膽、嘔苦。
⑴《素問·痿論》:“肝氣熱,則膽泄口苦?!?/div>
王冰注:“膽約肝葉而汁味至苦,故肝熱則膽液滲泄。膽病則口苦,今膽液滲泄,故口苦也?!栋耸浑y經》曰:‘膽在肝短葉間下。’”
馬蒔《素問注證發(fā)微》:“肝氣熱,則膽在肝之短葉間者,其汁泄而口苦?!?/div>
張介賓《類經十七卷·疾病類七十一》:“膽附于肝,肝氣熱則膽汁溢泄,故為口苦?!?/div>
張志聰《素問集注》:“膽附于肝,肝氣熱則膽汁泄,而口苦矣?!?/div>
高士宗《素問直解》:“肝熱,則膽亦熱,故膽氣上泄而口苦?!?/div>
黃元御《素問懸解》:“肝膽表里,肝氣熱則相火上炎,膽泄口苦?!?/div>
⑵《素問·奇病論》:“有病口苦者,取陽陵泉。口苦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膽癉。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于膽,咽為之使。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
楊上善《太素·卷第三十·雜病》:“膽為肝腑,肝為內將,取決于膽,其人有謀慮不決,傷膽氣上,膽溢從咽入口,口苦,名曰膽癉。”
王冰注:“亦謂熱也。膽汁味苦,故口苦?!?/div>
張介賓《類經十六卷·疾病類六十一》:“口苦者病在膽,故病名曰膽癉。”
張志聰《素問集注》:“膽病者,口苦?!?/div>
高士宗《素問直解》:“口苦,膽熱也,故病名曰膽癉?!?/div>
黃元御《素問懸解》:“火曰炎上,炎上作苦,足少陽以甲木而化相火,膽火上逆,是以口苦。”
⑶《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div>
楊上善《太素·卷第十一·輸穴》:“膽熱溢水精,故口苦歐宿膽汁?!?/div>
⑷《靈樞·經脈》:“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div>
楊上善《太素·卷第八·經脈之一》:“膽熱,苦汁循脈入頰,故口苦,名曰膽癉?!?/div>
⑸《靈樞·四時氣篇》:“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澹澹,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div>
楊上善《太素·卷第二十三·九針之一》:“邪在膽者,熱邪在于膽中,溢于苦汁,胃氣因逆,遂歐膽口苦,名曰膽癉?!?/div>
⑹《素問·至真要大論》:“陽明在泉,燥淫所勝……民病喜嘔,嘔有苦,善太息”、“陽明之復……善太息……嘔苦?!?/div>
王冰注:“復,謂報復,報其勝也。凡先有勝,后必有復。”
3、五行(木火土金水)-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臟(肝心脾肺腎)之類比推演,苦屬心(火上炎)。
⑴ 《素問·金匱真言論》:“南方赤色,入通于心……故病在五臟,其味苦,其類火?!?/div>
王冰注:“性炎上而燔灼?!?/div>
吳昆《素問吳注》:“火曰炎上,炎上作苦?!?/div>
張介賓《類經三卷·藏象類四》:“火之味苦。”
張志聰《素問集注》:“炎上作苦,火之味也。心氣通于南方,故與五行之火同類。”
⑵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臟為心……在味為苦。”
王冰注:“凡物之味苦者,皆火氣之所生也?!渡袝ず榉丁吩唬骸咨献骺??!?/div>
馬蒔《素問注證發(fā)微》:“南方主夏,陽氣炎蒸,故生熱。熱極則生火,火性炎上,其味作苦,故火生苦?!?/div>
吳昆《素問吳注》:“《尚書》:‘炎上作苦’是也……物由火變則味苦?!?/div>
張介賓《類經三卷·藏象類五》:“《洪范》曰:‘火曰炎上,炎上作苦?!饰镏犊嗾撸苫饸庵??!?/div>
李經緯、鄧鐵濤《中醫(yī)大辭典》:“口苦:口內有苦味的感覺。多由熱蒸膽汁上溢所致?!鹅`樞·邪氣藏府病形》:‘膽病者,善太息,口苦?!?/div>
《素問·痿論》:‘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癁閭訇柌≈髯C之一。
《傷寒論·辨少陽病脈證并治》:‘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我撕徒?,方用小柴胡湯加減。雜病亦可見此癥。
《景岳全書·口舌》:‘凡以思慮勞倦色欲過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飲食無味之證。此其咎不在心脾,則在肝腎,心脾虛則肝膽邪溢為苦?!朔趾疅崽搶嵳撝巍!?/div>
口苦并非皆屬熱
金元四大家之劉河間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中提出:“然土旺勝水,不能制火,則火化自甚,故五味熱食,則味皆厚也。是以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成?;蚩诘?,胃熱也?!?/div>
后世多宗此說,認為口苦屬熱。
如明代醫(yī)家王肯堂,其在《證治準繩》中載“脾熱則口甘,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胃熱則口淡?!?/div>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亦認為“舌苦是膽熱”。
清代醫(yī)家沈金鰲也認為口苦屬熱,在其《雜病源流犀燭》中載:“心熱則口苦,或生瘡(宜涼膈散、瀉心湯)。肝移熱於膽亦口苦?!?/div>
建國后姚乃禮所主編的第二版《中醫(yī)癥狀鑒別診斷學》中也認為:“因苦為火之味,而心主火,故許多涉及心膽火熱病癥都有口苦的表現”,所列三個癥候:邪入少陽、肝膽郁熱、心火上炎均屬于熱。
口苦屬熱的認識流傳大抵如此。
明代張景岳即對口苦屬熱提出異議,在其《景岳全書》中論述:“若據此說,則凡以口之五味悉居火證,絕無虛寒之病矣,豈不謬哉?如口苦者,未必悉由心火,口淡者未心盡因胃熱。
蓋凡以思慮勞倦,色欲過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飲食無味之證,此其咎不在心脾,則在肝腎,心脾虛則肝膽邪溢而為苦,肝腎虛則真陰不足而為燥?!?/div>
在治療上認為:“若思慮謀為不遂,肝膽虛而口苦者,宜七福飲,理陰煎,或五君子煎之類主之。兼火者,以黃芩,龍膽草之類隨宜佐之?!痹倏甲C歷代方書,口苦不從熱治者并不少見。
如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中載有治療治肝虛寒勞損,口苦,關節(jié)骨疼痛,筋攣縮煩悶的虎骨酒補方;
治療少氣口苦身體無澤的補胃湯方。
唐代王燾所撰《外臺秘要》亦收錄了補胃湯方。
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主癥有口苦的方子尤其多,如理中圓、守中金圓、膃肭臍圓、金釵石斛圓、蓯蓉大補圓等均非苦寒之方。
宋代《圣濟總錄·膽門》也載錄了治療“膽虛生寒,氣溢胸隔,頭??诳啵O蔡?,多嘔宿水”的天雄丸。
主張口苦屬熱的沈金鰲亦宗《千金要方》收錄了口苦寒則補胃,熱則瀉膽的治法。
現代醫(yī)家在臨床也發(fā)現口苦并非皆屬熱,不乏寒證、虛證,對于口苦屬熱也提出了爭論。
如陸某遇一口苦咽干患者治療年余不效,已經使用過小柴胡湯加減和龍膽瀉肝湯加減,后從《素問·奇病論》和《景岳全書》得悟,改用滋肝腎、益心脾之方獲效。
劉某治候女,口苦月余,即食甜食亦覺口內有甜味,脅腹脹滿,腸鳴漉漉,不欲食,氣短乏力,大便溏。脈沉細滑,舌質淡白,邊有齒痕,苔白潤。根據脈證分析,證屬中焦陽虛,氣不化水,水飲內停,土壅木郁,投以健脾滲濕,溫陽化飲之苓桂術甘湯加味而獲效。
周某以真武湯原方治一口苦老嫗,其形胖而多疾,終年以棉帛裹頭,不爾,則頭部抽冷風般不適疼痛。身顫,雙上肢發(fā)麻,頭暈數十日,口特苦,雖食辛、咸、甜之品,其苦依然如故,舌暗紅邊有齒印,苔薄黃,脈沉細。
柯氏總結了如何辨識口苦的寒熱屬性。
時邪熱病中口苦主熱無可非議,且口苦不作主癥,熱清則苦味自除,
但在內傷雜癥中,口苦有主寒者,兩者之別須從口苦本癥及舌苔與全身癥狀來辨之。
口苦主熱者,口苦且干,渴欲飲水,飲之為快;或口苦,舌上有麻辣感;或口苦,口中伴有臭穢。
其苔多見深黃或老黃或黃而干燥或黃膩,舌質偏紅或紅絳。
口苦主寒者,口苦而淡,口渴而不思飲,飲亦不多;或口苦而咸澀多涎;或口多清水。其苔多見白滑或白膩或白膩罩灰黑色,舌質偏淡或淡白胖嫩,邊多齒印。
從以上醫(yī)家的論述可知口苦寒熱皆有,不可拘泥于口苦屬熱的論斷。
辨識口苦不重在寒熱。
口苦之癥《內經》早已述及?!端貑枴ぴu熱病論》載:“至必少氣時熱,時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干苦渴,小便黃,目下腫,腹中鳴,身重難以行,月事不來,煩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則咳,病名曰風水……真氣上逆,故口苦舌干?!?/div>
《素問·痿論》載:“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干。”
《素問·奇病論》載:“帝曰:有病口苦取陽陵泉,口苦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膽癉。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于膽,咽為之使。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治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nbsp;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第四》載:“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
《靈樞·四時氣第十九》載:“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
從上述引文可知《內經》沒有從苦屬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閉此頁面
先別劃走!
送你5元優(yōu)惠券,購買VIP限時立減!
優(yōu)惠券還有10:00過期
馬上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