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229.中醫(yī)方藥合集

目錄
方藥治痹病1 --方藥治骨痹病2 --方藥治胃脘痛 --方藥+針灸治頭痛 --方藥治的失眠 --方藥治小兒常見病 --方藥+外冶技術(shù)治鼻淵病 --方藥治骨痹+外冶 --方藥治肺系病 --方藥治腰痛 --方藥治胃痞病 --歷代中醫(yī)治療“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的經(jīng)驗 --方藥治咳嗽 --方藥治失眠必讀 --方藥治糖尿病 ----方藥治腹脹滿 --方藥治小中風+外治處理中風后遺癥 --方藥治乳癖病 --方藥+針灸治眩暈(高血壓) --方藥治帶下病+外冶 --中醫(yī)治療不孕癥一例(+外治) --方藥治治胃脘痛+拔罐外治 --方藥-胃脘痛考生考前必讀 --劉渡舟治胃痛十二法 --消渴癥怎么辦?看中醫(yī)淡定接招,輕松治療糖尿病 --劉渡舟胃脘痛十二治法 --古代名醫(yī)治咳嗽的經(jīng)驗!值得收藏 --感冒的診斷及預防 --中藥 --太全了!200味常用中藥口訣速記,性味、功能、主治全都有~ --中藥20類分類歌訣,輕松掌握藥性 --溫里藥知識點整理 --齊了!132種常用中藥性味歸經(jīng)、劑量、功效對比大匯總! --700種中藥功效(表格版) 不多說了,你收藏好! ----中藥歌訣大全!請開始你的背誦—— --670味中藥功效匯總,中醫(yī)人必備,快收藏吧! --中藥口訣記憶法! --中藥總結(jié)(全,必收藏!) --中藥總結(jié)(全,必收藏?。?--常見中藥副作用一覽表建議人手一份! --中藥歌訣大全 --方劑 --干貨|主治腰腿、肩臂、手足痛、一身疼痛諸方 --傳承2000多年,只有2味藥的千古失眠第一方 --只有3味藥的三張失眠特效方 --深度解讀方劑三大精髓:君臣佐使、七方、劑型! --經(jīng)典全收集:中藥對藥大全! --中醫(yī)醫(yī)術(shù)確有專長考試中藥37個方劑對比! --考試方劑順口溜-祛痰劑 --方劑歌訣大全,一篇搞定方劑組成! --中醫(yī)不傳之秘在量上 —— 看看中藥的“特殊用量” --308首湯頭歌訣 好東西,果斷收藏并分享吧! --大小方劑的對比記憶,記住這4張表就夠了! ----方劑趣味記憶歌訣 --中藥炮制 --中藥考點,炮制方法-口訣記憶法! --中藥炮制,必看! --中藥鑒定 --手繪中藥圖譜,美翻了 --圖片版百味常見中藥辨識 專長考生必讀! --中藥鑒定就應該這樣輕松學 --其他 --調(diào)理脾胃的方法 --利水滲濕藥知識點整理 --驅(qū)蟲藥 止血藥知識點整理 --中藥學知識點整理 --祛風濕藥知識點整理 --瀉下藥知識點整理 --消食藥知識點整理 --安神藥知識點整理 --中藥臟腑用藥規(guī)律:肺 --活血化瘀藥知識點整理 ------中藥臟腑用藥規(guī)律:脾 --中藥臟腑用藥規(guī)律:胃 --藥性理論知識學習 --中藥臟腑用藥規(guī)律:心 --解表藥的功效總結(jié)! --化痰止咳平喘藥知識點整理 --中藥臟腑用藥規(guī)律:腎 --趣話中藥之藥引子 --中藥功效表述用語解析 --常用中藥名釋義,速度收藏! --中藥的特殊煎制方法 --中藥配伍的愛恨情仇 --中醫(yī)專長備考——方藥|中醫(yī)內(nèi)科學160個高頻考點匯總

【中醫(yī)專長】內(nèi)服方藥治痹病1
蠲痹湯治療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痛驗案三則
蠲痹湯在古代醫(yī)籍里有多家記載,由羌活、獨活、秦艽、當歸、川芎、桂心、海風藤、桑枝、乳香、木香、炙甘草組成,主治風寒濕痹。臨證將此方作為治療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痛之基礎方,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典型案例一
吳某,男,32歲。體格魁梧,平素嗜煙酒,喜食辛辣燥熱之品。2012年6月上旬,因外感發(fā)熱、咽痛,在鎮(zhèn)衛(wèi)生所治療5天,熱稍退,出現(xiàn)雙膝關(guān)節(jié)、踝關(guān)節(jié)疼痛,行動不利。局部關(guān)節(jié)紅腫,捫之有熱感,壓痛明顯,可見皮下結(jié)節(jié),舌質(zhì)紅潤,苔黃稍膩,脈滑數(shù)。檢驗:血沉20mm/h,抗“O”800單位。
診斷:風熱痹(急性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
治療:疏風清熱,利濕除痹。
方藥:羌活15g,獨活15g,桂枝10g,乳香10g,桑枝15g,秦艽10g,當歸25g,川芎10g,炙甘草10g,薏米仁15g,蒼術(shù)25g,威靈仙15g,荊芥穗15g。水煎服,每日1劑。服藥1周,關(guān)節(jié)腫去,疼痛減輕。2周后癥狀消失,去蒼術(shù)加黃柏20g,繼續(xù)服用。1周后檢查血沉4mm/h,抗“O”200單位,病或痊愈。追訪6個月,未見復發(fā)。
典型案例二
孫某,女,25歲。2013年7月就診。因淋雨受寒濕,右髖關(guān)節(jié)及腰部疼痛年余,時常伴有踝關(guān)節(jié)疼痛,每因天氣變化而加重。一周前因感冒后癥狀加重?,F(xiàn)腰及髖關(guān)節(jié)痛劇,活動明顯受限,翻身困難,呈強迫體位,右髖關(guān)節(jié)及第三四腰椎處有明顯壓痛,經(jīng)X片檢查:排除腰、髖關(guān)節(jié)病變以及坐骨神經(jīng)病變?;炑粒?0mm/h,舌質(zhì)淡白,苔滑膩,脈沉滑。
診斷:寒濕痹。
治療:溫經(jīng)散寒,利濕通痹。
處方:起初以蠲痹湯和獨活寄生湯服用3劑無效。考慮病人寒濕凝滯較甚,處以蠲痹湯加減:羌活15g,秦艽15g,桂枝10g,當歸20g,狗脊20g,木瓜20g,乳香15g,沒藥15g,炙川烏15g,麻黃10g,甘草20g。水煎3劑,服后顯效,繼服3劑,能下床行走。分析:病人夏令時節(jié)并無汗出,疼痛雖止,寒邪未去。守原方川烏、麻黃、桂枝增量,使之徐徐汗出,3天后去掉川烏、麻黃,繼服1周痊愈。
典型案例三
劉女士,29歲。2013年9月5日來診。訴一月前因“急性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在本市中心醫(yī)院院診治。出院后于1周前又有感冒,3天前開始發(fā)熱,體溫38.8℃。查體時咽部充血。雙上肢大關(guān)節(jié)及右踝關(guān)節(jié)明顯壓痛,以雙腕關(guān)節(jié)為甚,右踝關(guān)節(jié)上方有皮下小結(jié)。舌紅潤、苔微黃而膩,雙脈弦滑微數(shù)。抗“O”800單位。
診斷:風濕痹。
治療:祛風勝濕,除痹止痛。
處方:羌活15g,獨活15g,桂枝15g,川芎20g,甘草10g,乳香10g,沒藥10g,桑枝15g,姜黃20g,地龍15g,威靈仙20g,水煎服,12劑。關(guān)節(jié)疼痛癥狀基本消失,皮下結(jié)節(jié)漸退消失,抗“O”200單位,病癥痊愈。一年追訪,未見復發(fā),已正常上班。
按: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痛一般屬于中醫(yī)學“痹癥”范疇。蠲痹湯治痹癥是古人經(jīng)驗之總結(jié)。臨床應用中感到:根據(jù)風、寒、濕、熱等病因的不同,對行痹、痛痹、著痹、熱痹的治療當需進行必要的加減和臨床化裁,同時根據(jù)病情的側(cè)重,進行方內(nèi)藥物的劑量變化,可使其藥性發(fā)生變化。從而在不同的階段發(fā)揮不同的效應。
治療濕熱痹合用薏苡三妙湯。蠲痹湯雖然功能上是治療風濕熱痹,但究其效用及臨床實踐,去濕熱之效應嫌不夠。臨床增加薏苡三妙湯(薏苡仁、蒼術(shù)、黃柏、牛膝),既增加了它的清熱利濕、燥濕除痹功能,本文例(一)的處方中即為此意。兩方合裁,達到了清熱。利關(guān)節(jié)的效應。
治療寒濕凝滯不去的,用烏頭配麻黃。烏頭散寒止痛祛濕,可散在表之風。除在里之寒濕,其力很強,麻黃開表,辛散溫通,二藥合用,可溝通表里,使在表在里寒濕之邪溫通宣散,達到蠲痹湯治療寒濕凝滯的良好的效果。治療風濕痹也可配姜黃。姜黃辛散、苦泄、溫通之品,為內(nèi)行氣血、外散風寒,破血行氣、通經(jīng)止痛、祛風除痹之藥。蠲痹湯中有芎、歸、乳香之類,但其活血有余,通經(jīng)散寒之力不夠,若以姜黃配桑枝,聯(lián)合諸藥,使之既入氣分,又入血分,外散風寒,內(nèi)行氣血,特別是治療上肢為主的痹痛療效尤佳。

李有偉診治風濕病經(jīng)驗
李有偉,蕪湖市中醫(yī)醫(yī)院主任中醫(yī)師,教授,先后跟隨其父,全國名老中醫(yī)、蕪湖市中醫(yī)院創(chuàng)始人李少白和國醫(yī)大師李濟仁學習。她從事中醫(yī)工作近五十年,對風濕病有深入研究。茲選李有偉治療風濕病經(jīng)驗介紹如下。
《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志,合而為痹也”。風濕病多由勞累當風,涉水冒寒,久臥濕地導致邪侵人體,邪留經(jīng)絡進而氣血不暢發(fā)而成痹,或久而郁熱發(fā)為熱痹,或風濕日久致肝腎不足之久痹,以肌肉、筋骨、關(guān)節(jié)疼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關(guān)節(jié)腫熱為特點,屬于西醫(yī)學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痛風性關(guān)節(jié)炎范疇。李有偉認為,此病肝腎虧虛為根本,基本病機在于外邪入里日久,肝腎、精血虧虛,合而為痹。
李有偉臨證治療風濕痹證以補肝腎為治療之本,佐以活血化瘀、健脾理氣、清熱利濕,創(chuàng)制出治療風濕病的經(jīng)驗方——和痹湯。該方由杜仲、川續(xù)、川牛膝、桑寄生為主藥,臨床根據(jù)病情隨證加減,療效甚好。
驗案
患者,女,47,四肢關(guān)節(jié)肌肉反復疼痛三年余,勞累后甚。近一月余,疼痛加劇,不能久立,無放射性疼痛,上肢旋后功能受限,神智清楚,納食尚可,二便平調(diào),夜間偶有關(guān)節(jié)疼痛,夜寐不安,舌黯苔黃,脈弦。檢查:類風濕因子較高,關(guān)節(jié)退行性病變。
西醫(yī)診斷: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中醫(yī)診斷:痹癥(肝腎虧虛)。治法:補益肝腎 清熱活血。方選和痹湯加減。
方藥:杜仲20克,懷牛膝15克,桑寄生10克,川續(xù)斷10克,威靈仙10克,醋玄胡10克,僵蠶10克,神曲6克。七劑。
二診:患者訴服藥后疼痛稍有緩解。李有為處方在一診基礎上去蒲公英,加山藥30克,青黛和夏枯草各10克。
三診:患者訴疼痛明顯緩解,夜臥安寧。效不更方,繼續(xù)鞏固治療。后隨訪,患者訴疼痛基本緩解,勞作均可
本病雖多由外邪所引發(fā),但其根本在于肝腎不足,外邪侵襲可導致本虛加重,形成惡性循環(huán),治療關(guān)鍵在要考慮標本緩急基礎上,補肝腎,扶正氣,內(nèi)外兼顧。

獨活寄生湯治療腰腿痛
患者年老體虛,陽氣不足,衛(wèi)陽不固。加之正值春夏之交,南方雨水甚多,寒濕偏勝,風寒濕邪乘虛侵襲,阻滯經(jīng)絡,致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而成痹證。
張某,64歲,2019年4月12日初診。患者1周前因感風寒而發(fā)病??淘\見:腰痛、雙下肢酸麻脹痛、屈伸不利、行走不便等,同時伴雙腳踝關(guān)節(jié)以下冷,徹夜不溫。舌質(zhì)紅,苔白而膩,脈浮緩。
診斷:痹癥(風寒濕型)。
治法:祛風寒濕邪,補肝腎之虛。
方藥:獨活寄生湯加減:獨活20g,寄生30g,秦艽20g,防風10g,細辛3g,熟地20g,赤芍15g,當歸15g,川芎7g,桂心10g,茯苓30g,杜仲20g,牛膝10g,玄胡20g,黃芪30g。7劑,水煎,每劑分2次服。
2019年4月19日二診:自訴“疼痛好了一大半”,諸癥有明顯改善。舌質(zhì)紅、苔薄白,脈浮。守方稍事增減,再進7劑而愈。囑其慎防風寒,活動腰腿。
按:患者年老體虛,陽氣不足,衛(wèi)陽不固。加之正值春夏之交,南方雨水甚多,寒濕偏勝,風寒濕邪乘虛侵襲,阻滯經(jīng)絡,致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而成痹證。獨活寄生湯切中病機。方中以熟地、杜仲、牛膝、寄生補肝腎,強筋骨;當歸、赤芍、川芎和營養(yǎng)血;參、苓、甘草益氣扶脾。諸藥以扶助正氣為主。獨活、細辛入腎經(jīng)搜風蠲痹,使邪外出。桂心入腎經(jīng)血分,祛少陰之寒而止痛;秦艽、防風祛風邪,行肌表,且能勝濕,諸藥為祛邪而用。酌加玄胡化瘀止痛,酌加黃芪,引領諸藥直達病所(氣為血之帥)。與上藥相配,是為標本兼顧,共成扶正祛邪之功,共奏如鼓應桴之效。
調(diào)治痹癥的偏方驗方
痹癥是中醫(yī)病名,它是因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jīng)絡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的病癥。主要表現(xiàn)為肌肉、筋骨、關(guān)節(jié)等部位酸痛或麻木、屈伸不利,甚或關(guān)節(jié)腫大灼熱等。痹癥起病一般不明顯。疼痛呈游走性或痛有定處,有的為刺痛、麻木、或腫脹。但部分患者起病有發(fā)熱、口渴、咽喉痛、全身不適等癥,繼之出現(xiàn)關(guān)節(jié)癥狀。對于傳統(tǒng)痹癥,一些常用方劑、食療方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烏梅丸可緩解痹癥
【組成】烏梅、桂枝、黨參、當歸各15克,黃柏12克,黃連3克,細辛4克,干姜5克,制附片、炙甘草各10克,干姜、川椒各6克、赤芍、白芍各10克。
【做法】將上藥以水煎煮,取藥汁。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用。
威獨牛木草湯可活血通絡
【組成】威靈仙,羌活、獨活、牛膝、寄生、木瓜、防己各12克,黃柏、龍膽草、附子、延胡索、沒藥、蒼術(shù)各10克,紅花6克。
【做法】將上藥以水煎煮,取藥汁。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用。

痹痛寧可舒筋活絡,通痹止痛
【組成】制附子、桂枝、羌獨活、廣地龍、烏蛇肉、赤芍、白芍各10克,防己、當歸各15克,生地黃、薏苡仁、生黃芪各30克,蜈蚣3條,細辛5克,鹿角霜、生甘草各12克。
【做法】將上藥以水煎煮,取藥汁。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用。半個有為1個療程。

熏熨沐浴方可活血止痛
【組成】生川烏、生草烏、透骨草、莪術(shù)、炙乳香、炙沒藥、威靈仙、桑寄生、皂角刺各15克,酒白芍20克,制南星12克,仙靈脾、馬錢子、細辛各10克。
【做法】將諸藥研粗末,裝入布袋,清水泡1小時,小火煎30分鐘即可。
【用法】先熏洗患處,再用藥渣袋熱敷患處,然后將患處浸泡在藥液中,略加活動,幅度可逐漸增加,以利血脈運行。每次熏浴熱熨半小時,每日1-2次,每劑藥用2日。一般7-10日為1個療程。

大葛根湯可溫經(jīng)止痛
【組成】葛根100克,麻黃15克,桂枝、炙甘草各10克,制川烏3克(先煎、久煎)、白芍、薏苡仁各30克,黃芪24克。
【做法】將上藥以水煎煮,取藥汁。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用。

龍馬定痛丹能活血通絡
【組成】馬錢子30克,地龍、全蝎、土鱉蟲各3克,朱砂0.3克。
【做法】馬錢子土炒,入香油炸,與地龍、土鱉蟲、全蝎共研細末,再放入朱砂,制成蜜丸40粒。
【用法】每晚睡前用糖開水送服1粒,1周后不緩解,可于每晨加服半粒至1粒。

三七豬蹄湯可舒筋活絡
【組成】木瓜、三七、懷牛膝、續(xù)斷、當歸各10克,砂仁4克(布包),凈豬蹄爪、料酒、蔥花、姜末、鹽、味精、五香粉各適量、
【做法】將豬爪剁塊;將木瓜、三七、懷牛膝、續(xù)斷、當歸切片,同放入紗布袋中,扎緊封口,與豬蹄同放入沙鍋,加水煮沸,烹入料酒,改用小火煮1小時,取出藥袋,放入洗凈的砂仁,加蔥花、姜末煮至豬蹄爪酥爛,加鹽、味精、五香粉拌勻。
【用法】佐餐食用。

專    家    課    堂
      預防痹癥,需注意防寒、防潮,勞動或運動后出汗不可入冷水洗浴;要積極參加各種體育運動,以增強體質(zhì),提高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另外,不宜多食寒涼之物,如竹筍、通菜等。

風濕病驗方
冬春季節(jié),風濕疾病易復發(fā),痛苦萬分,名家名方終于將張簡齋治療風濕三個驗方大公開,“不死癌”有得治了!傳遞下去,放到您的圈子里,一定有人需要!
風濕寒痹
羌活2.4克,獨活3.6克,生苡仁12克,法半夏9克,防風、防己各 3.6克,炒懷牛膝4.5克,赤茯苓、赤芍各6克,炒蒼術(shù)4.5克,炒川黃柏4.5克,陳皮4.5克,生甘草2.4克,淡生姜1.5克
【按語】本法主治風濕寒痹。
《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比羲伢w虛弱,腠理不密,風寒濕邪,乘虛侵襲,注于經(jīng)絡,羈留關(guān)節(jié),則見肢體關(guān)節(jié)酸痛,轉(zhuǎn)側(cè)不利,頭重腿軟等癥。治宜疏化。
張氏此法宗羌活勝濕湯、三妙丸合方加減,方用羌活、獨活、防風散風勝濕,三妙丸加防己、薏苡仁利濕蠲痹,配二陳、二姜溫中和胃。此方治風濕,臨床用之,每獲良效,從此可確證張氏乃遣方擇藥之上工耳。

風濕熱痹
羌活2.4克,秦當歸6克,生甘草2.4克,炒防風3.6克,赤豬苓各 6克,法半夏9克,煨葛根4.5克,炒赤芍6克,炒茵陳7.2克,炒蒼術(shù)4.5克,炒澤瀉4.5克,炒知母4.5克,炒黃芩3.6克,新會皮4.5克,苦參4.5克
【按語】本法主治風濕熱痹。
尤在涇說:“熱痹者,閉熱于內(nèi)……臟腑經(jīng)絡,先有蓄熱,而復遇風寒濕氣客之,熱有寒郁,氣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熱。”臨床可見肢體關(guān)節(jié)疼痛,局部紅腫,發(fā)熱惡風,頭痛口渴,小溲不暢,苔黃脈滑,治宜祛風導濕解熱。
張氏此法系當歸拈痛湯加減,東垣原方本治腳氣皰瘍,張氏用此法,去升提之升麻,燥補之白術(shù),祛風除熱化濕,配二陳和中,諸藥協(xié)同,治風濕熱痹效佳。從此法可窺張氏臨床用藥師古而不泥古之一斑。

風濕侵襲
羌活2.4克,秦當歸6克,生甘草2.4克,炒防風6克,赤茯苓、赤芍各6克,炒山梔4.5克,香白芷4.5克,橘皮4.5克,炒白蒺藜7.2克,川芎3.6克,桔梗3.6克,淡生姜各1.5克
【按語】本法主治風濕侵襲,血絡不和而致肌膚癮疹作癢者。
風濕侵襲,郁于肌膚腠理之間,絡脈失暢出現(xiàn)周身肌膚出疹、搔癢等癥。治用和血疏風解濕之法。張氏此法系經(jīng)驗方,方用羌活、防風、白芷、白蒺藜、桔梗疏風宣肺透表,遵古賢“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訓,用當歸、赤芍、川芎和血,赤苓利濕,配山梔清濕邪郁久所化之熱,陳皮和中。諸藥合用,臨床治療風濕癢癥,確有良效。

蠲痹湯治療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痛驗案三則
蠲痹湯在古代醫(yī)籍里有多家記載,由羌活、獨活、秦艽、當歸、川芎、桂心、海風藤、桑枝、乳香、木香、炙甘草組成,主治風寒濕痹。
蠲痹湯在古代醫(yī)籍里有多家記載,由羌活、獨活、秦艽、當歸、川芎、桂心、海風藤、桑枝、乳香、木香、炙甘草組成,主治風寒濕痹。臨證將此方作為治療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痛之基礎方,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典型案例一
吳某,男,32歲。體格魁梧,平素嗜煙酒,喜食辛辣燥熱之品。2012年6月上旬,因外感發(fā)熱、咽痛,在鎮(zhèn)衛(wèi)生所治療5天,熱稍退,出現(xiàn)雙膝關(guān)節(jié)、踝關(guān)節(jié)疼痛,行動不利。局部關(guān)節(jié)紅腫,捫之有熱感,壓痛明顯,可見皮下結(jié)節(jié),舌質(zhì)紅潤,苔黃稍膩,脈滑數(shù)。檢驗:血沉20mm/h,抗“O”800單位。
診斷:風熱痹(急性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
治療:疏風清熱,利濕除痹。
方藥:羌活15g,獨活15g,桂枝10g,乳香10g,桑枝15g,秦艽10g,當歸25g,川芎10g,炙甘草10g,薏米仁15g,蒼術(shù)25g,威靈仙15g,荊芥穗15g。水煎服,每日1劑。服藥1周,關(guān)節(jié)腫去,疼痛減輕。2周后癥狀消失,去蒼術(shù)加黃柏20g,繼續(xù)服用。1周后檢查血沉4mm/h,抗“O”200單位,病或痊愈。追訪6個月,未見復發(fā)。

典型案例二
孫某,女,25歲。2013年7月就診。因淋雨受寒濕,右髖關(guān)節(jié)及腰部疼痛年余,時常伴有踝關(guān)節(jié)疼痛,每因天氣變化而加重。一周前因感冒后癥狀加重?,F(xiàn)腰及髖關(guān)節(jié)痛劇,活動明顯受限,翻身困難,呈強迫體位,右髖關(guān)節(jié)及第三四腰椎處有明顯壓痛,經(jīng)X片檢查:排除腰、髖關(guān)節(jié)病變以及坐骨神經(jīng)病變?;炑粒?0mm/h,舌質(zhì)淡白,苔滑膩,脈沉滑。
診斷:寒濕痹。
治療:溫經(jīng)散寒,利濕通痹。
處方:起初以蠲痹湯和獨活寄生湯服用3劑無效??紤]病人寒濕凝滯較甚,處以蠲痹湯加減:羌活15g,秦艽15g,桂枝10g,當歸20g,狗脊20g,木瓜20g,乳香15g,沒藥15g,炙川烏15g,麻黃10g,甘草20g。水煎3劑,服后顯效,繼服3劑,能下床行走。分析:病人夏令時節(jié)并無汗出,疼痛雖止,寒邪未去。守原方川烏、麻黃、桂枝增量,使之徐徐汗出,3天后去掉川烏、麻黃,繼服1周痊愈。

典型案例三
劉女士,29歲。2013年9月5日來診。訴一月前因“急性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在本市中心醫(yī)院院診治。出院后于1周前又有感冒,3天前開始發(fā)熱,體溫38.8℃。查體時咽部充血。雙上肢大關(guān)節(jié)及右踝關(guān)節(jié)明顯壓痛,以雙腕關(guān)節(jié)為甚,右踝關(guān)節(jié)上方有皮下小結(jié)。舌紅潤、苔微黃而膩,雙脈弦滑微數(shù)??埂癘”800單位。
診斷:風濕痹。
治療:祛風勝濕,除痹止痛。
處方:羌活15g,獨活15g,桂枝15g,川芎20g,甘草10g,乳香10g,沒藥10g,桑枝15g,姜黃20g,地龍15g,威靈仙20g,水煎服,12劑。關(guān)節(jié)疼痛癥狀基本消失,皮下結(jié)節(jié)漸退消失,抗“O”200單位,病癥痊愈。一年追訪,未見復發(fā),已正常上班。
按: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痛一般屬于中醫(yī)學“痹癥”范疇。蠲痹湯治痹癥是古人經(jīng)驗之總結(jié)。臨床應用中感到:根據(jù)風、寒、濕、熱等病因的不同,對行痹、痛痹、著痹、熱痹的治療當需進行必要的加減和臨床化裁,同時根據(jù)病情的側(cè)重,進行方內(nèi)藥物的劑量變化,可使其藥性發(fā)生變化。從而在不同的階段發(fā)揮不同的效應。同時,根據(jù)先人的經(jīng)驗和臨床的實踐,體會到:
治療濕熱痹合用薏苡三妙湯。蠲痹湯雖然功能上是治療風濕熱痹,但究其效用及臨床實踐,去濕熱之效應嫌不夠。臨床增加薏苡三妙湯(薏苡仁、蒼術(shù)、黃柏、牛膝),既增加了它的清熱利濕、燥濕除痹功能,本文例(一)的處方中即為此意。兩方合裁,達到了清熱。利關(guān)節(jié)的效應。
治療寒濕凝滯不去的,用烏頭配麻黃。烏頭散寒止痛祛濕,可散在表之風。除在里之寒濕,其力很強,麻黃開表,辛散溫通,二藥合用,可溝通表里,使在表在里寒濕之邪溫通宣散,達到蠲痹湯治療寒濕凝滯的良好的效果。
治療風濕痹也可配姜黃。姜黃辛散、苦泄、溫通之品,為內(nèi)行氣血、外散風寒,破血行氣、通經(jīng)止痛、祛風除痹之藥。蠲痹湯中有芎、歸、乳香之類,但其活血有余,通經(jīng)散寒之力不夠,若以姜黃配桑枝,聯(lián)合諸藥,使之既入氣分,又入血分,外散風寒,內(nèi)行氣血,特別是治療上肢為主的痹痛療效尤佳。

獨活寄生湯治療腰腿痛驗案
患者年老體虛,陽氣不足,衛(wèi)陽不固。加之正值春夏之交,南方雨水甚多,寒濕偏勝,風寒濕邪乘虛侵襲,阻滯經(jīng)絡,致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而成痹證

張某,64歲,2019年4月12日初診?;颊?周前因感風寒而發(fā)病。刻診見:腰痛、雙下肢酸麻脹痛、屈伸不利、行走不便等,同時伴雙腳踝關(guān)節(jié)以下冷,徹夜不溫。舌質(zhì)紅,苔白而膩,脈浮緩。
診斷:痹癥(風寒濕型)。
治法:祛風寒濕邪,補肝腎之虛。
方藥:獨活寄生湯加減:獨活20g,寄生30g,秦艽20g,防風10g,細辛3g,熟地20g,赤芍15g,當歸15g,川芎7g,桂心10g,茯苓30g,杜仲20g,牛膝10g,玄胡20g,黃芪30g。7劑,水煎,每劑分2次服。
2019年4月19日二診:自訴“疼痛好了一大半”,諸癥有明顯改善。舌質(zhì)紅、苔薄白,脈浮。守方稍事增減,再進7劑而愈。囑其慎防風寒,活動腰腿。
按:患者年老體虛,陽氣不足,衛(wèi)陽不固。加之正值春夏之交,南方雨水甚多,寒濕偏勝,風寒濕邪乘虛侵襲,阻滯經(jīng)絡,致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而成痹證。獨活寄生湯切中病機。方中以熟地、杜仲、牛膝、寄生補肝腎,強筋骨;當歸、赤芍、川芎和營養(yǎng)血;參、苓、甘草益氣扶脾。諸藥以扶助正氣為主。獨活、細辛入腎經(jīng)搜風蠲痹,使邪外出。桂心入腎經(jīng)血分,祛少陰之寒而止痛;秦艽、防風祛風邪,行肌表,且能勝濕,諸藥為祛邪而用。酌加玄胡化瘀止痛,酌加黃芪,引領諸藥直達病所(氣為血之帥)。與上藥相配,是為標本兼顧,共成扶正祛邪之功,共奏如鼓應桴之效。

4個中醫(yī)驗方治療腰痛有奇效
腰腿痛是一種急性或慢性軟組織損傷所引起的局部或下肢疼痛性病證。由于腰部是脊柱運動范圍較大的部位,人體負荷較重,故各種原因都可能使腰腿受傷。
001當歸杜仲湯治腰腿疼
【方劑】全當歸、杜仲、川續(xù)斷各15克,麻黃、肉桂各6克,地龍、蘇木、穿山甲、烏梢蛇各10克,紅花、桃仁各12克,生甘草5克。
【用法】上水次后合并液,分2-3次溫服,每日1次,1周為1個療程。
【主治】腰腿疼。
【驗證】用此方治療腰腿痛患者15例,服藥1-3個療程治愈179例,有效1例。治愈者隨訪未見復發(fā)

002黨參白術(shù)治腰腿疼
【方劑】黨參30克,茯苓20克,白術(shù)懷牛膝各12克,法半夏、陳皮、元胡克,桑寄生、杜仲各15克,大棗5枚,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功效】補腎健脾,利水除濕,通絡止痛。
【主治】腰腿疼。
加減:氣短、乏力、氣血兩虛明顯者,加黃芪30克,當歸12克;脾虛便溏者,酌加淮山藥15克,芡實10克;瘀阻痛甚者,加續(xù)斷15克,威靈仙10克。
【驗證】用此方治療腰腿疼患者8例,均獲痊愈

003獨活牛膝湯治腰疼
【方劑】獨活、牛膝、防風、秦艽、杜仲、白芍各9克,桑寄生18克,熟地15克,當歸、茯苓、人參各12克,甘草、川芎各6克,細辛3克,肉桂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腰痛、坐骨神經(jīng)痛
【驗證】用此方治療患者35例,治愈21例,顯效12例,無效2例。

004白芍紅花治腰腿痛
【方劑】白芍50克,制川烏、制草烏、全蝎各6克,獨活、桂枝、威靈仙各15克,黃柏、全當歸、杜仲、續(xù)斷、紅花、桃仁各10克,牛膝30克,生甘草12克。法每日1劑,水煎,分2-3次口服。1周為1個療程
【主治】腰腿疼。
加減若氣虛者,加黃芪黨參各15克;若血虛者,加阿膠、制何首烏各10克。
【驗證】用此方治療腰腿痛患者137例,經(jīng)用藥1~2個療程治愈131例,顯效5例,無效1例,有效率為99.2%。


【中醫(yī)專長】內(nèi)服方藥治骨痹病2
二妙散合芍藥甘草湯治關(guān)節(jié)紅腫疼痛
二妙散出自《丹溪心法》,功效清熱燥濕。芍藥甘草湯則出自《傷寒論》,功效甘酸復陰、養(yǎng)陰舒筋、和營定痛。從方義來看,兩方看似無關(guān)聯(lián),但是中醫(yī)遣方用藥就是一個妙字,臨床中合方加味治療濕熱筋痹,效果喜人,相得益彰。若濕熱下注,壅阻關(guān)節(jié),則見痿痹。二妙散加牛膝、薏米成為四妙散,專除濕利水,行血清熱,用治下肢紅腫熱痛之濕熱痹癥,堪稱良方。若濕熱久蘊不退而殃及筋脈者,則常常因大筋軟短,小筋軟長,致肢節(jié)攣急疼痛而難以屈伸之頑癥。此時,若能合用芍藥甘草湯加味,酸甘化陰之法,確能起到柔筋止疼和營定痛的作用。
張某,男,43歲,2017年8月3日初診。自述雙下肢雙踝關(guān)節(jié),十指關(guān)節(jié)脹痛反復已一年多,伴尿酸高,診見:雙膝關(guān)節(jié)、雙上肢,包括十指關(guān)節(jié)酸痛、屈伸不靈,偶見灼熱疼痛;晚上小腿抽筋、大便硬結(jié)、舌淡紅、苔粗膩、脈弦滑澀。
診斷:熱痹癥(濕熱痹阻型)。
治療:清熱除濕,養(yǎng)血柔筋止疼。處方:二妙散合芍藥甘草湯加味。方藥:炒蒼術(shù)15g,炒黃柏10g,牛膝15g,薏米30g,白芍30g,赤芍20g,炙甘草15g,萆薢15g,忍冬藤30g,木瓜15g。6劑,水煎分2次溫服。藥服3劑后,疼痛紅腫明顯減輕,其他癥狀逐日緩解,效不更方,再進15劑,臨床癥狀大為改善,之后以獨活寄生湯增減,調(diào)理月余,尿酸降至正常值,四肢關(guān)節(jié)輕松靈活。
按:《醫(yī)方考》記載:“濕熱作痛,不拘上下,此方用之每良,蒼術(shù)妙在澡濕,黃柏妙在去熱,二物皆有雄壯之性……”蒼術(shù)生用入陽明經(jīng),能發(fā)二陽之汗;黃柏炒黑入太陰經(jīng),能除至陰之濕,一生一熟,相為表里;治陰分之濕熱,有如鼓應桴之妙;而加牛膝、薏米,更是健脾滲濕、通利筋脈。合芍藥甘草湯,芍藥補血養(yǎng)陰以柔筋;炙甘草補中益氣、和中緩急,二藥合用,酸甘化陰而養(yǎng)血,柔筋緩急而舒筋,善治筋脈拘急;加萆薢利濕去濁,祛風通痹;忍冬藤清熱解毒,疏風通絡;木瓜平肝和胃,祛濕舒筋,所以藥后3天顯效。

補腎通絡法治腰椎間盤突出癥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因椎間盤變性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jīng)根、馬尾神經(jīng)所表現(xiàn)的一種綜合征,是腰腿痛最常見的病因之一。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腰痛、閃腰范疇?!端貑枴っ}要精微論》載:“腰者,腎之府,轉(zhuǎn)搖不能,腎將憊矣”。說明腎虛是內(nèi)因,是發(fā)病的關(guān)鍵和基礎,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再加上外因如跌仆閃挫、損傷,互相湊合而成病,用補腎通絡法取得較好效果。
沈某,女,68歲。2018年11月15日初診:右側(cè)腰腿痛已4個月,先后在當?shù)刈鐾颇冕樉闹委煟筚N膏藥1個月,疼痛沒有好轉(zhuǎn)。苔薄舌淡脈虛弦。診為:L3/4、L4/5、L5/S1椎間盤突出。處方:補骨脂10g,申姜10g,杜仲10g,川斷10g,懷牛膝15g,當歸10g,雞血藤30g,地龍10g,地鱉蟲10g,木瓜15g,白芍30g,甘草10g。10服,水煎1日2次分服。
2018年11月25日,原方加蜂房10g,10劑。2018年12月5日,原方加細辛5g,5劑。
2018年12月10日,右腰腿痛明顯減輕,但疲憊時現(xiàn),原方加黃芪30g,10劑。2018年12月21日,腰腿痛基本痊愈,去細辛續(xù)服10劑。
以后多次電話隨訪,腰腿沒有再疼痛。
本方內(nèi)杜仲、川斷、懷牛膝、補骨脂、申姜補腎治本,可恢復纖維環(huán)退變;地龍、地鱉蟲祛瘀;當歸、雞血藤養(yǎng)血活血;木瓜、白芍、甘草酸甘化陰,緩解經(jīng)絡;黃芪補虛;細辛、蜂房祛風通痹,加強止痛力度。全方共奏補腎活血祛瘀通絡止痛之功。本方除少數(shù)需要手術(shù)外,大部分均可治愈和緩解,療程一般在一個月左右。

民間驗方治骨質(zhì)增生有奇效
骨質(zhì)增生是40歲以上的中年人出現(xiàn)的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骨組織增生性病變。該病是由于人到中年以后體質(zhì)虛弱,骨質(zhì)退行性變,加之長期站立、行走或長時間地持于某種姿勢,肌肉牽拉或撕脫出血,血腫肌化,致骨邊緣形成刺狀或唇樣的骨質(zhì)增生。其疼痛部位一般為腰椎、胸椎和頸椎,表現(xiàn)為腰痛,嚴重時腰伸不直,腰痛難忍,翻身與站立都困難,而且會伴有頭暈、頭痛、頸部活動不便,有僵硬感覺等。

001象牙砂仁治骨質(zhì)增生癥

【方劑】象牙100克,砂仁15克,獨活、肉蓯蓉各20克,赤芍、懷牛膝、歸尾、淫羊藿、雞血藤、萊菔子各30克,熟地黃70克,骨碎補50克,白蒺藜60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面,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服1丸。每服1丸后,吃蒸熟鵝蛋1個。
【功效】補腎,強筋,活血,止痛。
【主治】骨質(zhì)增生癥。
【驗證】裴某,男,老人。腳跟疼病已半年,經(jīng)縣人民醫(yī)院X線拍片診為骨質(zhì)增生。經(jīng)服用此方1料,藥完病愈,隨訪未復發(fā)。

002白芍木瓜治骨質(zhì)增生癥
【方劑】白芍30克,木瓜、當歸、威靈仙各15克,甘草、五加皮各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功效】溫補腎陽,通絡止通。
【主治】骨質(zhì)增生癥。
加減:病變部位在頸椎者,加羌活10克;在腰椎者,加川續(xù)斷20克;在跟骨者,加牛膝10克。并配合適當?shù)墓δ苠憻挕?br>【驗證】用此方治療惠者50例,臨床癥狀消失者40例,好轉(zhuǎn)10例,有效率為100%。

003當歸白芍治骨質(zhì)增生癥
【方劑】當歸、白芍各40克,川芎、炒艾葉、地龍、炙川烏、五加皮、木通、川花椒、萆蘚、防風各30克,生姜汁100毫升,陳醋適量,冰片5克。
【用法】上藥共研為極細末后,加入姜汁陳醋成糊狀貯瓶內(nèi)備用。用時以此藥糊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1劑藥一般可用2~3天,2劑藥為1個療程
【主治】骨質(zhì)增生。
【驗證】用此方治療骨質(zhì)增生患者65例,用藥1-3個療程治愈61例,顯效3例,無效1例,有效率為98.4%。

004鹿銜草烏梅治骨質(zhì)增生癥
【方劑】鹿銜草、白芍各20克,威靈仙12克,烏梅、赤芍、骨碎補各10克,雞血藤15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劑,煎服2次。藥渣外敷,15天為1療程,服2個療程
【主治】骨質(zhì)增生癥。
【驗證】用此方治療骨質(zhì)增生癥患者272例,服藥2~3個療程后,均獲得良好效果。

005白花蛇治骨質(zhì)增生
【方劑】白花蛇4條,威靈仙72克,當歸、土鱉蟲、血竭、透骨草、防風各36克。
【用法】共碾細末,過篩。每次服3克,每天服2次,開水送服。以上為1個月藥量,服完即癥狀消失。
【主治】骨質(zhì)增生。
【驗證】宛某,女,52歲。X線攝片示:第3腰椎右下,第4腰椎右上呈雀嘴樣骨質(zhì)增生,第1、第4腰椎體輕度唇狀增生。經(jīng)對癥治療無效。予服用本藥。連服1個月后,疼痛消失,恢復勞動,隨訪腰痛未再發(fā)作。

006熟地龜板治骨質(zhì)增生癥
【方劑】熟地、鹿角膠、龜板各40克,當歸、川芎、紅花、麻黃、桂枝、防風各30克,炙馬錢子、蜈蚣、地鱉蟲各10克,炙川草烏5克。
【用法】上藥炮制后研為細末,調(diào)勻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1個月為1個療程。
【功效】【主治】骨質(zhì)增生癥。
【驗證】用此方治療患者10余例,癥狀均獲消失。

腰椎骨質(zhì)增生按摩療法
按摩療法對腰椎骨質(zhì)增生有著良好的效果。按摩療法是通過各種特定的動作作用于人體肌表,以調(diào)整機體的生理、病理狀態(tài)而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按摩療法對腰椎骨質(zhì)增生有著良好的效果。按摩療法是通過各種特定的動作作用于人體肌表,以調(diào)整機體的生理、病理狀態(tài)而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1.患者站立,施術(shù)者檢查其腰部俯仰及側(cè)彎困難情況,檢查抬腿、踢腿時疼痛的部位。
2.患者俯臥,術(shù)者立于患者一側(cè),檢查出病變部位的壓痛點及臀部、腿部的敏感點。
3.在脊柱兩側(cè),用雙手掌從背部至腰骶部按揉5~6遍。
4.在脊柱上,用雙手根并列從胸椎至骶椎按撥5~6遍。
5.在患者壓痛點上,用雙手根相疊作壓放法,即一壓一放,初慢壓慢放,漸至重壓快放,直至用力的快壓快放。此手法為本病重點部位的重點手法、時間約為15分鐘。
6.在第一腰椎至第一骶椎由上而下用肘尖按推,反復數(shù)遍。
7.第一腰椎至第一骶椎兩側(cè)骨縫中用肘尖按推,由上而下,反復數(shù)次。
8.在患部壓痛點上,用雙手相疊,揉按5分鐘。
9.按壓腰陽關(guān)、腎俞、環(huán)跳、委中。
10.患者側(cè)臥,按壓風市、陽陵泉。
11.患者仰臥,在腹部用雙手掌作輪狀按撫數(shù)遍,按壓氣海、足三里。
12.患者站立,術(shù)者拇指按壓其兩側(cè)腎俞,患者同時做腰部搖擺活動,術(shù)者按壓其腰陽關(guān),患者同時做腰部俯仰活動。
注意
1.選擇良好的室內(nèi)環(huán)境,溫度適宜,避風,室內(nèi)清潔、安靜。
2.要對患者病情有充分的了解,診斷明確。
3.治療前要對手法的步驟作出規(guī)劃,明確手法的先后順序。
4.手法用力要柔和。手法由輕到重,避免用力過猛、過重而加重原有的疾患。

【中醫(yī)專長】內(nèi)服方藥治胃脘痛
枳實益胃湯主治胃腑不通所致胃脘痛
枳實益胃湯滋陰益胃,清熱生津,通降胃腑。主治因胃陰虧虛,陰虛內(nèi)熱,胃腑不通所致的胃脘痛。
組成:枳實15克,生地黃15~30克,麥冬12克,玉竹12克,北沙參15克,石斛12克,天花粉15克,蘆根12~30克,甘草6克,冰糖3克。
功效:滋陰益胃,清熱生津,通降胃腑。
主治:因胃陰虧虛,陰虛內(nèi)熱,胃腑不通所致的胃脘痛。癥見胃脘灼熱疼痛、口干舌燥、渴喜冷飲、嘈雜易饑,大便干結(jié),舌紅少苔,或有裂紋,或花剝苔,脈細數(shù)。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飯后1小時服。
方解: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癥的病證,對于胃陰虧虛、陰虛內(nèi)熱、胃腑不通所致的胃脘痛,總治則為“通則不痛”。胃腑是五臟六腑之大源,治療上順應胃腑“通”的生理特點,以“通”為補,使其保持正常的功能狀態(tài)。正如《內(nèi)景綜要》云:“五臟藏精不瀉,滿而不能實,故以守為補焉;六腑傳化而不藏,實而不能滿,故以通為補焉。”故方中運用辛行苦降之枳實,通降胃腑。近代名老中醫(yī)董建華認為:“只有津液來復,胃氣才能下行?!睋?jù)此在益胃湯基礎上加入石斛、蘆根、天花粉以增強益胃生津之力,所以在治療上形成了滋、清、通并用的治療原則。全方滋中有清,清中有通,形成治療胃脘痛之枳實益胃湯組方。方中生地、麥冬滋陰益胃,兼以潤腸通腑為君藥;北沙參、玉竹、石斛、天花粉、蘆根助君藥清熱生津共為臣藥;枳實善能破氣消積、化痰導滯,實為通降胃腑之關(guān)鍵藥物,并且可去補養(yǎng)藥之滋膩,為佐藥;甘草及冰糖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全方共奏滋陰益胃,清熱生津,通降胃腑之功。
臨證加減:若見胃脘痛連及胸脅、心煩易怒、泛吐酸苦屬肝胃不和者,酌加佛手、香櫞、延胡索、川楝子;若見食后胃脘脹痛屬食滯胃脘者,酌加炒雞內(nèi)金、焦六神曲、焦山楂;若見五心煩熱、骨蒸潮熱、遺精盜汗屬陰虛火旺者,酌加醋龜甲、地骨皮、制鱉甲;若見氣短乏力、自汗頻頻屬氣虛者,酌加太子參、西洋參、醋五味子;若見腹部脹痛、大便秘結(jié)不通屬熱結(jié)津虧、腸燥便秘者,宜加大生地黃用量,酌加大黃(后下)、元明粉(烊化)、玄參、白芍。

慢性胃炎重在肝脾同治
中醫(yī)在面對西醫(yī)胃鏡診斷為胃炎的時候,切莫只盯著胃,一定要注意肝脾同治,更能獲良效。治肝以疏肝氣、清肝熱、養(yǎng)肝陰等為主,治脾以健脾益氣為主。
慢性胃炎是當今常見消化系統(tǒng)疾病之一,發(fā)病率高,癥狀表現(xiàn)繁雜,如上腹痛或者脹、噯氣、反酸、惡心等。發(fā)病因素涉及多方面,如幽門螺桿菌感染、食物刺激、藥物影響等。但是慢性胃炎反復發(fā)作難愈,很多患者與情緒密切相關(guān)。尤其是當今人類工作、生活、家庭等因素對情緒影響大導致胃病發(fā)作率更高、更加難以治愈。肝氣郁滯、肝火偏旺等都會對脾胃產(chǎn)生顯著影響,因此中醫(yī)治療不宜只是著眼于胃,必須注重肝脾同治,方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患者汪某,女性,39歲。胃痛、納差、胃灼熱感、反酸、反復發(fā)作半年,加重1周。睡眠多夢,精神不振?;颊咭蚣彝ガ嵤?、孩子學習不認真,導致心情不暢。胸悶、口干、口氣重,大便干,偶有腹痛腹瀉。舌淡胖苔薄膩,脈弦滑數(shù)。曾做胃鏡提示慢性淺表性胃炎。多次治療但效果不顯著。
從患者發(fā)病史和癥狀看,患者首先因為心情不暢而肝氣郁滯,肝郁日久化熱,肝郁乘脾,日久脾虛。所以治療重在調(diào)和肝脾、疏肝透熱、健脾益氣。方用四逆散合四君子湯加減。
處方如下:柴胡15g,甘草9g,枳實9g,白芍15g,黨參15g,白術(shù)15g,茯神15g,半夏9g,代赭石15g,麥芽20g,薄荷6g,黃芩15g。上方7劑,日1劑水煎,分2次服?;颊咚幒蟮?天,各種癥狀明顯減輕,睡眠好轉(zhuǎn)。后隨訪3個月未復發(fā)。
本方在四逆散透邪解郁,疏肝理氣和四君子湯益氣健脾基礎上,酌加薄荷、黃芩清郁熱,加半夏、代赭石降逆、麥芽行氣消食,健脾開胃。因為肝脾同治正合病機,所以收效顯著。
多年治療胃病體會,中醫(yī)在面對西醫(yī)胃鏡診斷為胃炎的時候,切莫只盯著胃,一定要注意肝脾同治,更能獲良效。治肝以疏肝氣、清肝熱、養(yǎng)肝陰等為主,治脾以健脾益氣為主。

肝虛夾郁胃痛案
本例患者因平素多憂多慮,致肝氣郁結(jié)于內(nèi),加之生活節(jié)奏、飲食習慣不規(guī)律,致肝陰虧損,脾胃受損而發(fā)病
陶某,女,47歲,農(nóng)民。2007年2月20日初診。胃痛時作10多年,未引起重視。2年前,突然胃痛劇烈,被送往醫(yī)院診察,胃鏡顯示,胃體黏膜充血、水腫,伴有針尖樣潰瘍多處,幽門螺桿菌(HP)陽性(+)。經(jīng)治療3天后緩解,回老家求診中醫(yī)??淘\:胃脘痛時作,痛連兩脅,每因情緒變化加重,善嘆氣、噯氣,情緒易激動,偏瘦,食少納差,月經(jīng)少,先后無定期,舌苔薄白,脈弦細。
診斷:胃脘痛(肝陰虛夾郁)。
處方:北沙參15g,百合10g,半枝蓮10g,海螵蛸10g,黃芪15g,白芍15g,烏藥10g,當歸10g,柴胡10g,香附10g,川芎10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劑,飯后溫服。禁食生冷硬結(jié)食物、煙酒、刺激性食物,以及對胃有傷害的藥品等。7劑后,胃脘痛緩解,食欲增加。效不更方,2周后,諸癥明顯緩解。時逢月經(jīng)至,伴頭暈,情緒不良,考慮有絕經(jīng)綜合征,暫時停用藥3天,服用六味地黃丸以調(diào)理。后繼續(xù)用上方加減合服用六味地黃丸治療2月,諸癥悉除而愈。半年后,諸癥未出現(xiàn),復查胃鏡,潰瘍愈合,臨床痊愈。囑其注意節(jié)制飲食,隨訪2年,未見復發(fā)。
本例患者因平素多憂多慮,致肝氣郁結(jié)于內(nèi),加之生活節(jié)奏、飲食習慣不規(guī)律,致肝陰虧損,脾胃受損而發(fā)病。病后未及時規(guī)范治療,致肝陰虧損加重,適逢絕經(jīng)期至,陰虧加重,再加情緒不穩(wěn)定,郁氣內(nèi)阻而發(fā)病。
方中北沙參具有清肺養(yǎng)陰、益胃生津功效;百合具有養(yǎng)心安神功效,起“心靜脾胃舒”的作用;半枝蓮具有清熱解毒功效;海螵蛸具有收斂止血,制酸止痛等功效;黃芪具有補氣升陽等功效;白芍具有養(yǎng)血斂陰、柔肝止痛等功效;烏藥具有行氣止痛、溫胃散寒等功效;加上甘草益氣溫中,調(diào)和藥味。本方共奏健脾益胃,養(yǎng)陰和血,止酸解毒,養(yǎng)胃止痛等功效。六味地黃丸調(diào)治腎陰虧損,最終脾胃和、肝舒暢、腎陰穩(wěn)而獲臨床痊愈。

潰瘍散是胃病通用方
潰瘍散健脾調(diào)中,止血活血散瘀,制酸和胃;適用于所有胃病,特別是久治不愈胃病患者,根據(jù)病人臨床癥狀,辨證加減運用潰瘍散治療,收效較佳。
潰瘍散方
處方:炙黃芪20g,烏賊骨10g,延胡索10g,炒白芍10g,煅牡蠣15g,炒白及10g,廣木香10g,炒白術(shù)10g,五靈脂10g,炙甘草10g。
治則:健脾調(diào)中,止血活血散瘀,制酸和胃。
主治:胃脘痛(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神經(jīng)官能癥)。
服法:①胃脘痛早期:上藥加水400ml,煎50分鐘,取汁200ml。2煎加水300ml,煎水取汁100ml,2煎混勻后,早晚各服一半,每日1劑。②胃脘痛緩解期:上藥按比例加倍。打粉,早中晚飯前溫水送服,每次5g。或裝膠囊,每次5g。每日3次。用潰瘍散為主,加減治療各類胃病,取得滿意療效,舉例介紹如下:
蘇某某,女,43歲,2006年5月10日初診?;颊咭晕鸽渥仆矗诳鄷r作1年就診。1年前,患者始有上腹部、胃脘部不適,逐漸轉(zhuǎn)為胃脘部灼痛為主,時有口干,胃鏡顯示:胃體、胃竇黏膜充血,水腫,糜爛?,F(xiàn)見胃脘灼痛,肋脅隱痛,口干,口苦,惡心,納差,消瘦。最近一次胃鏡顯示:胃體和胃竇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右上腹輕微拒按,無反跳痛,墨菲氏征(-),舌紅苔黃厚,脈弦數(shù)。西醫(yī)診斷:慢性糜爛性胃炎。
診斷:胃脘痛(肝胃郁熱)。
處方:炙黃芪10g,南沙參10g,烏賊骨10g,延胡索10g,炒白芍10g,煅牡蠣15g,炒白及10g,廣木香10g,炒白術(shù)10g,五靈脂10g,炙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劑,飯后溫服。7劑后,疼痛明顯減輕,食納增加。1個月后,臨床痊愈。囑其節(jié)制飲食,調(diào)暢情志。隨訪1年,未見復發(fā)。
潰瘍散適用于所有胃病,特別是久治不愈胃病患者,根據(jù)病人臨床癥狀,辨證加減運用潰瘍散治療,收效較佳。消化性潰瘍多屬實證,因失治誤治或遷延日久而致本虛,臨床常由外邪或飲食勞倦而引發(fā)。久治不愈胃病患者多有“胃酸過多(燒心,口干等)”癥狀,同時伴有“中氣不足(乏力,困倦等)”表現(xiàn)。潰瘍散中黃芪、南沙參、白術(shù)、甘草,具有補益脾氣等功效;烏賊骨、牡蠣、白及,具有制酸止痛等功效。氣滯甚者加川楝、香附、陳皮;虛寒甚者加桂枝、炮干姜;血瘀甚者加丹參、乳香、沒藥;郁熱甚者加黃連、丹皮;嘈雜甚者加百合、石斛。

柴胡和胃飲治慢性胃炎,潰瘍病
組成及用法:柴胡、焦山楂、花粉、郁金、元胡各12克,法半夏、黃芩、陳皮各9克,茯苓24克,泡參15克,生姜、甘草各6克,大棗5枚。
水煎,每日1劑分3服。
主治:慢性胃炎,潰瘍病。
解析:伏熱犯胃,胃失和降,氣逆于上,不惟默默不欲飲食而喜嘔,更常致肝胃氣滯而上腹飽脹疼痛。其證胃脘脹痛,食少欲嘔,口苦或酸腐噯氣上泛,有寒熱感,舌苔厚膩,脈弦滑。本有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者常因外感寒熱或內(nèi)傷積食而加重發(fā)作,皆易有此類證候。
本方為小柴胡湯去人參加泡參利痰氣,余藥行氣除濕,消炎消脹,除痰活血止痛。

黃香湯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
黃香湯疏肝解郁,清熱燥濕,健脾和胃,理氣止痛;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糜爛性胃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功效:疏肝解郁,清熱燥濕,健脾和胃,理氣止痛。
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糜爛性胃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證見胃痛胃脹,嘈雜灼熱,胃痞納呆,口干口苦,便干或溏,舌質(zhì)紅苔薄白或黃,脈弦細或數(shù)。
用法:每日1劑,每劑煎2次,共取汁400毫升,早晚兩次飯前1小時服用。
朱丹溪云:“人身諸病,多生于郁”“凡郁皆在中焦”。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等胃病多因七情內(nèi)傷,肝氣郁結(jié),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氣機阻滯,久郁不解,肝郁日久,化火損傷胃陰,進一步導致氣血不暢。飲食不節(jié),肥甘厚味,嗜食辛辣,皆可滋生濕熱,聚濕生痰,痰郁互結(jié),郁而不化,損傷脾胃。本病的主要病機是肝氣郁滯,脾胃運化失司,升降失常。在治療上,應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理氣止痛,恢復脾升胃降的運化功能
本方由小陷胸湯合越鞠丸加減而成。黃連苦寒,清熱燥濕。半夏辛溫,為化痰要藥,與黃連配伍辛開苦降,調(diào)和腸胃,用于非辛不開、非苦不降的痰熱互結(jié)。瓜蔞微苦性寒,善降胃滌痰,又能疏肝泄熱,寒溫合用,祛痰不耗陰,清熱不傷陽。實為治痰熱互結(jié)在胸脘的最佳配伍。蒼術(shù)健脾祛濕,運脾和胃;川芎為血中氣藥,行氣和血,與香附、佛手配伍,開郁散結(jié),理氣活血止痛。神曲、雞內(nèi)金消食導滯;高良姜溫胃止痛,為反佐藥,以防寒涼太過,損傷脾胃。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誘發(fā)炎癥反應,引起胃黏膜屏障損害?,F(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黃連含有黃連素,有光譜抗菌效應,特別是對幽門螺旋桿菌有強烈的殺菌作用。香附、佛手調(diào)節(jié)胃腸運動,保肝利膽抗炎。蒼術(shù)可調(diào)節(jié)胃腸功能,抗?jié)?,收縮胃腸平滑肌。梔子可保肝,利膽,降胰酶抗菌。蒲公英可抗?jié)儯迯臀葛つ?,殺死幽門螺旋桿菌。半夏鎮(zhèn)嘔鎮(zhèn)吐,抗?jié)?,改善胃部血液循環(huán)。神曲、雞內(nèi)金含有多種酶類,可調(diào)節(jié)腸道菌群,增加胃排空,助消化吸收。
臨證加減:噫氣嘔吐者,加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嘔;噯腐吞酸疼痛者,加海螵蛸、瓦楞子制酸止痛;胃糜爛或潰瘍者,加白及、浙貝母、烏賊骨保護胃黏膜;脾胃虛寒者,加干姜、吳茱萸、附子溫胃散寒止痛;食滯納差者,加山楂、生麥芽消食化滯;脾氣虛弱者,加黃芪、白術(shù)、黨參益氣健脾;胃脹者,加厚樸降氣除脹;痛劇者,加延胡索、烏藥行氣止痛;慢性萎縮性胃炎及腸上皮化生,加三棱、莪術(shù)、白花蛇舌草。
驗案:王某,女,29歲。既往體健。因胃脘部脹痛半月就診。半月前因情志不暢引起胃脘部脹滿,疼痛,有時燒心,吐酸,偶有噯氣,食后不下,納差,口干不苦,二便可,舌淡紅苔黃膩,脈弦。查體腹診微滿,劍突下輕微抵抗,輕壓痛,無反跳痛。查胃鏡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糜爛,幽門螺旋桿菌陰性。診斷認為肝胃不和,脾失健運。治宜疏肝理氣,和胃解郁。
處方:黃連6克,半夏12克,瓜蔞10克,蒼術(shù)12克,川芎12克,香附10克,神曲10克,吳茱萸6克,海螵蛸20克,瓦楞子15克,枳殼12克,高良姜6克,蒲公英30克,厚樸9克,麥芽15克,砂仁9克,炙甘草6克,太子參10克?;颊叻幇朐潞螅T癥基本消失。隨訪兩月,未再復發(fā)。

黨參黃芪治胃和十二指腸潰瘍
處方組成:黨參20g,黃芪30g,茯苓、白術(shù)各10g,當歸20g,三七(研粉吞服)6g,赤芍15g,枳殼、廣木香、烏賊骨、浙貝母、甘草各10g。
用法用量:每日1劑。煎前用冷水浸泡1小時,煎2次,每次煎開30分鐘,2次藥汁混合后分3次服。
功效主治:益氣活血,理氣和中。主治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表現(xiàn)為胃脘脹痛,泛酸納少,肢倦乏力,面色萎黃,脈沉細,舌淡紅,苔白。
宜忌:治療期間,忌吃生、冷、硬食物及煙酒辛辣刺激之品。
病例驗證:張某,男,39歲。訴胃脘脹滿,饑時隱痛,時有泛酸,曾有黑便,已兩年,間斷服用西藥,少效。經(jīng)胃腸鋇餐造影示:十二場球部潰瘍(球部明顯畸形)。西醫(yī)囑手術(shù)治療,患者因畏懼手術(shù)治療,要求服用中藥。查:面色萎黃,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胃脘以脹氣不適為主,饑時偶有隱痛,有時泛酸。用此方加厚樸10g,治療3個月,自感諸癥俱減,精神轉(zhuǎn)佳,面色轉(zhuǎn)紅潤,續(xù)服上方加減中藥1個月。隨訪28年來,已近七旬,胃病未再復發(fā),身體健康。

防桂溫中湯主治胃脘隱痛
防桂溫中湯溫中健脾,散寒祛濕;主治慢性萎縮性及非胃炎伴糜爛、腸上皮化生、胃多發(fā)息肉、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
組成:防風10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黨參30克,陳皮10克,法半夏10克,厚樸20克,茯苓15克,砂仁10克,焦白術(shù)15克,雞內(nèi)金30克,炒白芍20克,甘草6克。
功效:溫中健脾,散寒祛濕。
主治:慢性萎縮性及非胃炎伴糜爛、腸上皮化生、胃多發(fā)息肉、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證見胃脘隱痛或脹痛,時輕時重,喜熱飲,口淡乏味,畏寒、神疲,夜寐一般,大便溏稀,舌質(zhì)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
方解:濕為陰邪,其源分內(nèi)外,外濕者,“坐臥卑濕,身受水雨也”;內(nèi)濕者,“生冷酒面,縱恣無度”?!秲?nèi)經(jīng)》曰:“諸濕腫滿,皆屬于脾”,故濕邪之病多責于脾胃。本證乃因中焦陽氣不足,脾失健運,使陰寒濕濁之邪盤踞,致中焦氣機痹阻不通,樞軸不轉(zhuǎn)。
方中防風乃“風藥中之潤劑”,辛溫而不燥,勝濕而升陽;桂枝辛溫,通陽散寒,溫化水濕,兩者合用可散寒祛濕;黨參健脾益氣,助運化而正升降;干姜溫中陽而散里寒,合而溫補中焦陽氣,四者合而為君。陳皮色黃入脾,“行滯氣而瀉郁滿”,可行氣化痰濕,半夏燥濕化痰且降逆氣,厚樸辛溫可行氣消脹,燥濕除滿。砂仁醒脾化濕開胃、和中調(diào)氣,合防風則助醒脾化濕之功。白術(shù)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茯苓健脾滲濕,兩者合桂枝則“一建一振”,溫振脾陽,共化水濕,雞內(nèi)金健胃消食,與白術(shù)合用則為健補脾胃之佳品,以上共為臣藥。白芍酸甘可防諸藥之燥,又可緩急止痛為佐。甘草和藥性而溫中氣為使。本方證中焦虛寒與寒濕停滯并重,治當溫中健脾兼散寒除濕,通補兼施,扶正兼祛邪。
臨證加減:胃脘灼痛反酸者,加吳茱萸、黃連、海螵蛸、瓦楞子瀉肝和胃,制酸止痛;噫氣欲嘔者,加生姜、吳茱萸、旋覆花、代赭石溫胃散寒、降逆止嘔;畏寒甚及五更瀉者,加制附子、肉豆蔻溫腎助陽,暖火培土;胃脘脹甚者,加枳實消痞除滿;痛劇者,加延胡索、烏藥行氣止痛;乏力甚者,加黃芪益氣健脾;萎縮性胃炎及腸上皮化生,加三七、浙貝母、三棱、莪術(shù)活血通絡,散結(jié)生肌。

【中醫(yī)專長】內(nèi)服方藥+針灸治頭痛

頭痛的偏方秘方、驗方
方1:
【配方】蔥30克,淡豆豉15克,黃酒50克。
【制用法】將淡豆豉放入鍋內(nèi)加水1碗,煎煮15分鐘,再把蔥切段放入,繼續(xù)煮5分鐘,最后所酒沖入,立即起鍋,趁熱服下,取微汗即停服。
【功效】本方解表散寒,適用于風寒感冒,頭痛出汗,一身不適等癥。
方2:
【配方】蔓荊子90克,酒500克。
【制用法】將蔓荊子磨為粗末,浸泡酒中,7天后使用。每日3次,每次服10-20毫升,溫服為佳。
【功效】本方疏散風熱,清利頭目,適用于風熱頭痛。
方3:
【配方】芹菜400克,水發(fā)香菇50克,干淀粉、菜油、調(diào)料各適量。
【制用法】芹菜擇去葉、根,洗凈切段,鹽漬10分鐘,清水浮洗,瀝干;香菇切片,淀粉、醋、味精加水100毫升兌成芡汁待用;炒鍋內(nèi)菜油燒至冒煙無泡沫,放入芹菜煸炒2-3分鐘,投入香菇片,迅速炒勻,加醬油,炒1分鐘,淋入芡汁速炒起鍋。
【功效】本方平肝潛陽,適用于肝陽上亢所致頭痛。
方4:
【配方】豬腦髓1個,天麻10克,紹酒7克,川芎10克,姜汁2克,味精1克,白芷7克,精鹽1克。
【制用法】將天麻,川芎、白芷洗凈,烘干研成粉末,放入蒸碗內(nèi),豬腦花挑凈血絲,洗凈入碗內(nèi),加紹酒、味精、姜汁、精鹽及鮮湯150克,用濕棉紙封住碗口,置鋼精鍋內(nèi)蒸熟即成。
【功效】本方滋腎補腦止痛,適用于氣虛頭痛。
方5:
【配方】炙黃芪30克,人參3-5克,棗仁10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

【制用法】將黃芪、人參切成薄片,用冷水浸泡半小時,入砂鍋煎沸,改用小火煎濃汁,取汁前半小時入棗仁。取汁2份于每日早晚同粳米加水適量煮粥。粥成后入白糖,稍黃即可。
【功效】本方補氣止痛,適用于氣虛頭痛。
針灸治療各種頭痛的方法,都在這里了
引起頭痛的原因頗多,但不外虛實二端,每類頭痛根據(jù)其部位的不同,又可分為若干類型。
一、實證
(一)前額頭痛
(1)全前額痛
主要癥狀:全前額頭痛下午加劇,并有其它膽熱癥狀。
分析:本病乃由素有實熱,又復風熱之邪侵犯陽明及少陽,以致局部經(jīng)氣不暢而發(fā)為前額頭痛。此為陽明、少陽俱病之證。由于陽證甚于陽時,故頭痛下午加劇。
取穴:主穴一一頭維。
配穴一一外感誘發(fā),兼頭暈者,加刺風池;熱盛上壅,面色潮紅者,加刺合谷;兼目赤、目脹者,加刺太陽。
刺法:頭維向上沿皮刺。太陽可放血少許。刺后留針10~15分鐘,應提留(即針下得氣后,稍提動針柄后留針,此手法可利于散邪)。
穴意:頭維屬足陽明經(jīng),又為陽明與少陽之會穴。又可通過陽明本經(jīng)直達督脈之神庭,故針刺頭維其作用可達全前額部,所以古人有“前額屬陽明”之說。
由于本病陽明、少陽俱病,故刺頭維時針尖宜向上,即迎膽經(jīng)而刺。這樣既瀉陽明,亦瀉少陽,有刺一穴而瀉兩經(jīng)之效。
風邪重者加刺風池以散風。陽熱上壅者加刺合谷以瀉熱解表。由于眼瞼及目眥屬小腸,故目疾導致之前額痛加刺太陽可泄小腸之實熱(因太陽為奇穴,近小腸,亦有將其劃歸小腸經(jīng)者)。
(2)眉心痛
主要癥狀:痛在印堂上前額處,有時向左額角或右額角放散,起床后痛劇,下午略輕,汗后痛減,多見于鼻疾
分析:本病乃由風熱之邪襲擾于督脈及手足陽明之脈所致。
取穴:上星,迎香。
配穴:同全前額痛。
刺法:點刺(針下得氣后,稍事催氣,立即出針以利散邪)。
穴意:諸陽經(jīng)皆會于督脈,上星屬督脈,通達眉心,故刺上星可瀉諸陽經(jīng)之熱。迎香為手足陽明經(jīng)之交會穴,足陽明經(jīng)可通過頭維、神庭以達眉心,故上星、迎香相配治眉心痛常獲捷效。
(二)偏頭痛
(1)神經(jīng)性偏頭痛
主要癥狀:痛在耳上前方顳颥部,痛甚則波及耳目,按之痛減。
分析:該病乃由風邪襲于足少陽經(jīng)所致。足少陽經(jīng)行于頭角,通于耳目,故邪襲少陽則病偏頭痛。
取穴:丘墟。
配穴:同全前額痛。
刺法:直刺入骨縫中,提留,留針15~20分鐘。
穴意:丘墟為膽之原穴,專治臟腑及其表里經(jīng)之病。另外丘墟在足,用以治頭目病,正合“上病下取”之意。
(2)三叉神經(jīng)痛(第一支)
主要癥狀:額角上方痛劇,且放散至眉心、面頰及牙齒,甚則觸及頭皮、頭發(fā)亦使痛增,進食或有精神刺刺激頭被風吹時疼痛亦增。
分析:風熱之邪結(jié)于頭角,以致經(jīng)氣郁閉故痛甚。
取穴:至陰。
刺法:點刺后少留針5~10分鐘,或痛減即出針。
因久留針者意在通經(jīng),不留針或少針者意在散邪,此為風熱所致故以少留針為宜。
穴意:至陰為足太陽膀胱經(jīng)之始點,足太陽之經(jīng)脈及經(jīng)筋皆起于至陰而達于“頭角”,而頭角正恰當三叉神經(jīng)第一枝所至之處,故遠道取至陰可治頭角痛。因此《肘后歌》也有“頭面之疾取至陰”之說。
另外,足太陽經(jīng)“根于至陰。結(jié)于命門。命門者目也”,故針刺至陰可以治眉目部位疾患。
(三)后頭痛
(1)感冒
主要癥狀:后腦持續(xù)性疼痛或兼其他表證。
分析:足太陽膀胱經(jīng)行于后腦,膀胱又主一身之表。故風寒襲表每致后腦疼痛。
取穴:風池,或加刺昆侖。
刺法:刺風池在頭痛止后即出針,以利散邪。刺昆侖可留針。
穴意:由于陽維主陽主表,故取足少陽陽維會穴風池以疏解表邪。昆侖為足太陽膀胱經(jīng)之經(jīng)穴,直通后腦,可調(diào)本經(jīng)之經(jīng)氣,經(jīng)氣得暢則足以抗邪,故可作為外感頭痛的遠道選穴。
(2)單純后頭痛
主要癥狀:僅后腦疼痛或牽及項背而有沉緊感,無外感及其它兼癥。
分析:本病乃由督脈功能失調(diào)不能與正經(jīng)相通所致。由于督脈行于項背正中線及后腦,故督脈失調(diào),則病后腦疼痛且牽及項背。
取穴:后溪。
刺法:留針15~20分鐘。
穴意:因“八脈交會穴”是奇經(jīng)與正經(jīng)相通的交會穴,后溪屬“八脈交會穴”,通于督脈,故刺后溪可治督脈之病。

(四)頭頂痛
(1)肝膽郁熱頭痛
主要癥狀:頭頂疼痛,且覺囟門沉悶,或兼其它肝膽郁熱之象。
分析:足厥陰肝經(jīng)與督脈會于巔頂而絡于腦。肝經(jīng)郁熱常與膽火相侵犯于上,故頭頂痛每因肝膽郁熱所致。
取穴:蠡溝穴。
刺法:直刺,留針15~20分鐘。
穴意:蠡溝為肝之經(jīng)穴,故刺之可瀉肝膽經(jīng)之郁熱。
(2)急性腦病頭頂痛
主要癥狀:各種急性腦?。X膜炎等)頭頂劇烈疼,觸之則甚。
分析:現(xiàn)代醫(yī)學的各種急性腦病,每有劇烈頭痛。中醫(yī)認為,腎藏精,精生髓,髓聚為腦。故治腦腑之病當從腎治。
取穴:涌泉。
刺法:留針(提留)10分鐘。
穴意:由于腦為髓海,腎生腦髓。故足少陰腎經(jīng)之穴可治腦髓之病。涌泉為腎之井穴,急性腦病常有竅閉,故刺涌泉除可開竅外,也可清利頭目。又涌泉位于足心,亦合“上病下取”之意。該穴治急性腦病之頭頂痛常有捷效。
刺涌泉僅可暫時止頭痛,故僅可做為輔助治療。

二、虛證
(一)全頭痛
(1)思慮過度
主要癥狀:全頭痛,或痛無定處,精神不振,雖能入睡但記憶力減退。
分析:本病乃由思慮過度,腦部經(jīng)氣郁抑不暢而致。
取穴:人中,四神聰。
刺法:留針10分鐘。
穴意:人中屬督脈,通于腦,故刺之可振奮“髓海”以疏暢腦部經(jīng)氣。刺四神聰有啟腦之功。因針刺上穴意在振奮經(jīng)氣,故留針不宜時間過長,長時間留針則變?yōu)橐种?,時間過短又達不到疏通經(jīng)氣的作用,因此留針以10分鐘為宜。
(2)心腎不交
主要癥狀:全頭痛,且暈而脹,以晨起為甚,目眩,夜難入寐。
分析:該頭痛乃由腎水不足,心陽獨亢,心腎不交所致。陽亢于上則清竅被擾,心神不寧,故病頭痛難寐。
取穴:太陽,神門,液門。
刺法:神門、液門留針15分鐘,太陽不留針。
穴意:液門為手少陽三焦經(jīng)穴有滋陰益腎之功,故別名又稱水門;神門為手少陰心經(jīng)之穴,因心屬火,故神門又稱火門。水門、火門相配可交通心腎,以達水火既濟之效。
熱盛者可先刺神門以急清心火,腎虛之象顯著者宜先刺液門以滋陰為首務。刺太陽者,以清利頭目,可除頭目之痛脹。

(3)心脾俱虛
主要癥狀:頭痛眩暈,不寐多夢,倦怠納呆,面色萎黃。
分析:本病乃由脾胃久虛,氣血生化無源,氣血虛衰,不榮于頭目,故頭痛眩暈。血虛心失所養(yǎng),故不寐多夢
取穴:足三里,三陰交。
刺法:留針(宜插留,即得氣后再略插之,屬補法)10分鐘。
穴意:足三里為和胃健脾之要穴,三陰交也功善健脾,二穴一屬陽、一屬陰,陰陽相伍則生化之源得以振奮,于是氣血得充,頭目得養(yǎng)則頭痛可除。

(二)眉棱骨痛
主要癥狀:目眶上痛,視物模糊,若閉目稍事休息則疼痛可減。甚則可致偏頭痛,勞累時眼球沉重。
分析:常年伏于幾案,久視傷血,血不養(yǎng)目,故視物模糊,眉棱骨疼痛。
取穴:攢竹,絲竹空,三陰交。
刺法:攢竹、絲竹空點刺不留針,三陰交留針10~20分鐘。
穴意: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jīng)、足厥陰肝經(jīng)和足少陰腎經(jīng)三經(jīng)之會,有補血活血之功,若血充且暢,目得涵養(yǎng)則眉骨痛可除。
攢竹、絲竹空為局部取穴,與三陰交遠近相配,相得益彰。

(三)頭腦空響
主要癥狀:自覺頭腦空虛作響,且暈痛不能正視,正視則目弦,搖頭或睜眼則甚,閉目略輕,腰膝無力或遺精帶下。
分析:腎虛于下,則髓??仗摚首兩鲜鲋T癥。
取穴:太溪。頭暈,正視則甚者,加刺太沖。
刺法:直刺留針10分鐘。
穴意:太溪為腎之原穴,可調(diào)補腎氣,以益精髓,故可治療髓??仗撝C。
因肝腎“乙癸同源”,故腎虛者肝亦必虛,因此加刺肝之原穴太沖以補肝,二穴同用則

【中醫(yī)專長】內(nèi)服方藥治的失眠
朱良春:治療失眠,不得不說的好方藥
朱良春老師治療頑固失眠思路廣博,用藥獨特,博采眾方,獨辟蹊徑,崇古而不泥古,尊師而有創(chuàng)新。臨床多見遣方新穎,別具一格。吾輩遵朱師之法,多年應用臨床,每收著效,為究其陶鑄古今,自成一家之路,今整理朱師經(jīng)驗數(shù)則,加以淺析,以與同仁共享之。頑固失眠多責之思慮勞倦,情志失調(diào),素體虛弱,久病虛損,胃中不和等因,使氣血、臟腑功能失調(diào)所致?,F(xiàn)代醫(yī)學多見神經(jīng)衰弱、神經(jīng)官能癥、美尼爾氏癥、更年期綜合征、腰肌勞損、肝胃病等引起頑固失眠。精神分裂癥之頑固失眠不在此文討論。今整理朱良春老師治療頑固失眠的用藥經(jīng)驗和特色以與同仁共勉。
1、半夏枯草治失眠 慢肝不寐多靈驗慢遷肝或早期肝硬化患者因久病或誤治,臨床見肝血肝陰兩虛,或肝胃不和,或土壅木郁,胃失和降等因,導致心失所養(yǎng),氣機逆亂,肝陽偏亢,上擾神明,發(fā)為頑固失眠者屢見不鮮。朱師取《內(nèi)經(jīng)》“半夏秫米湯”、“降其氣,即所以斂其陽”之理,自擬“半夏枯草煎”由姜旱半夏、夏枯草各12g,薏苡仁(代秫米)60g,珍珠母30g為基本方。隨證化裁,治療頑固失眠療效滿意,歷年使用臨床,尤對慢肝久治不愈或誤治或久服西藥致長期失眠者療效頗著。
加減法:
肝血不足加當歸、白芍、丹參;
心陰不足加柏子仁、麥冬、琥珀末(吞);
心氣虛加大劑量黨參;有痰熱之象加黃連;
脾腎陽衰,健忘頭暈,肢倦納差,或兼夾陽萎加大蜈蚣2條,雞血藤45g,頗能提高療效。
手足多汗或徹夜不寐者,配合腳踏豆按摩法如下:赤小豆1.5kg,淮小麥1kg,每晚睡前共放鐵鍋中文火炒熱,倒入面盆中,囑患者赤腳坐著,左右輪番踩踏豆麥,每次半小時,此豆麥可反復使用多日,不必易換。踏踩炒熱豆麥乃取熱灸按摩刺激足底部腧穴之理,有疏通全身氣血,溫腎悅脾,暖肝溫胃,調(diào)整氣機,調(diào)理臟腑陰陽之殊功。踩后精神舒暢,多能入寐,法簡效宏。
慢肝患者長期失眠,其病因雖有肝腎不足、心脾兩虛、水火失濟、陰陽造偏等之說,但氣血道路不通,升降不利不可忽視。經(jīng)云:“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倘升降阻痹,陽不入陰則發(fā)生不寐。此法溫通全身氣血,溫振全身機能,可增進腦血管和心血管的血流量,乃和仲景’酸棗仁湯”
治虛煩不得眠用川芎,活血祛瘀安眠,近人報道用“血府逐瘀湯”治頑固不寐之理,有異曲同工之妙。綜觀古今,半夏應用臨床,除化痰、消痞、止嘔之外,和胃降逆和安眠之用更為古今醫(yī)家所重,且半夏劑量對臨床療效舉足輕重。
吳鞠通有半夏“一兩降逆,二兩安眠之說”,吳鞠通醫(yī)案治李氏陽微、飲聚、嘔惡、六脈弦細而緊用姜半夏一兩(合今之37.5g)合溫陽通氣藥奏效。后因飲邪上逆,晝夜不寐,處《靈樞》半夏湯,半夏每劑二兩(合今之75g)得寐而瘥,乃屬“胃不和則臥不安”癥。

《傷寒論》載半夏、生姜、甘草三瀉心湯,每劑半夏均用半升(約合今之50g),《金匱》為嘔痞眩悸而制的“小半夏湯”每劑用半夏一升(約合今之100g),《金匱》“大半夏湯”治反胃每劑竟用半夏二升(約合今之200g)。古今醫(yī)家大劑量用半夏得心應手者雖眾,但朱師用半夏煞有分寸,宜重用者重之,宜輕用者輕之。筆者仿朱師之法,治療慢肝不寐者,證屬過用寒涼,土壅木郁,陽微飲聚,嘔惡常作者,用“半夏枯草煎”加味,姜旱半夏均用60g以上。如治療慢肝不寐,證屬素體虛弱,肝血肝陰因久病勢成兩虛或內(nèi)涸之候,或心失所養(yǎng),氣機逆亂,肝陽偏亢者,及久病體虛,不堪重劑,大劑克伐者,或用藥雜亂,致脾胃嚴重損傷者。半夏枯草煎中,姜半夏慎用12g,歷年來治療慢性肝病患者頑固失眠多收著效。

《本草經(jīng)讀》謂:“半夏味辛,辛能泄散,而多涎甚滑,則又速降……半夏之長,全在開、宣、降、滑四字”。筆者體會,雜病中凡因胃失和降,氣機逆亂,陰陽失調(diào)導致失眠者,用此方化裁亦均能取效。夏枯草質(zhì)輕性浮,輕清走氣之品,有養(yǎng)陰舒肝,散結(jié)解郁之功。對慢肝正虛邪戀,羈久傷陰,以致肝血內(nèi)涸,肝功能長期異常屢能獲效,《本草通玄》謂之“補養(yǎng)厥陰血脈,又能疏通結(jié)氣”?!吨貞c堂隨筆》謂“散結(jié)之中,兼有和陽養(yǎng)陰之功。失血后不寐者服之即寐”。朱師擬半夏、枯草為對,既取“降其氣,即所以斂其陽”之理,又取二藥和陽養(yǎng)陰,均治不寐之功。加薏苡仁助半夏和胃除痰,胃和則心神安。珍珠母平肝,潛陽定驚。且有滋肝陰、清肝火之功。更值得一提的是蜈蚣合雞血藤對慢肝患者頑固失眠證屬脾腎陽衰或夾陽萎者,有鮮為人知的著效。實踐證明,蜈蚣既有溫壯元陽,善治陽萎,開胃進食,開瘀解毒之功,又有安眠之效,尤配合大劑量雞血藤,一以溫壯元陽,一以活血補血,確是一對安眠良藥,筆者臨床尤喜用之,而每收佳效。圖片2、溫補鎮(zhèn)攝治失眠 甘麥芪仙磁石蟬先師祖章次公先生曾指出“根據(jù)實踐經(jīng)驗,有些失眠患者,單純用養(yǎng)陰、安神、鎮(zhèn)靜藥效果不佳時,適當加入桂附一類溫陽興奮藥,每每奏效”。

朱師遵師法而有創(chuàng)新,制訂“甘麥芪仙磁石湯”,藥用:甘草6g,淮小麥30g,炙黃芪20g,淫羊藿12g,五味子6g,靈磁石15g,枸杞子、丹參各12g,遠志6g,茯苓15g,徹夜不眠加蟬衣5g。朱師臨床以此方治療頑固失眠虛多實少,脾腎兩虛或心脾兩虛之失眠,似現(xiàn)代醫(yī)學所謂之神經(jīng)衰弱,夜難入寐,或多夢易驚,或徹夜不眠之癥,療效頗為滿意,筆者仿朱師之法,應用臨床,亦每收佳效。方中“甘麥大棗湯”仲景本治臟躁不寐。炙黃芪溫補脾胃、氣血,亦補心脾,尤為氣虛型血壓變化有雙相調(diào)節(jié)作用,現(xiàn)代藥理證明,黃芪有強壯作用,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恢復細胞活力,增加人體總蛋白和白蛋白,降低尿蛋白和強心等作用。朱師善用淫羊藿補腎壯陽,祛風除濕,尤其用作遞減西藥激素之主藥,嘗謂淫羊藿溫而不燥,為燮理陰陽之妙品。早年制訂的“倍補腎陽湯”燮理陰陽治雜病之主藥,即是本品。朱師以淫羊藿伍黃芪,以師法先師祖章次公先生所謂的“單純養(yǎng)陰、安神、鎮(zhèn)靜治失眠效果不佳時,適當加入桂附一類溫陽興奮藥,每每奏效”之意,頗有巧思。蓋淫羊藿伍黃芪足以顧及“溫陽興奮”調(diào)和陰陽,緩補、溫補心脾,強壯腎陽。方中丹參、遠志、茯神、枸杞子,乃取安神定志,交通心腎,寧心安神,健脾滋腎。意取平緩,既無桂附之剛燥,又無知柏之苦滯,以調(diào)和陰陽為主,以達到養(yǎng)心安神之目的。更妙在朱師用蟲類藥治頑固失眠,如上案用蜈蚣,本案用蟬衣,考蟬衣早在《本經(jīng)》中就記載用治小兒驚癇夜啼,筆者昔日仿當代名醫(yī)吳少懷之治療小兒夜啼驗方,用蟬衣為主藥治小兒不寐、夜啼屢屢獲效。朱師指出:“蟬衣之用,凡因風因痰而生熱,因熱因恐而致痙,因驚因痰而為癇,癲和不寐的證候,用之都有療效”。筆者仿朱師之法,使用本方治療頑固不寐,或使用它方治頑固不寐,每據(jù)證加蟬衣3~5g,或如上方加蜈蚣2條,均有增加療效、縮短療程的著效。磁石辛咸平,鎮(zhèn)驚安神。辛能散能潤,咸為水化,能潤下軟堅,治足少陽、少陰虛火上攻不眠。咸以入腎,其性鎮(zhèn)墜而下降,則浮火歸原,心神自安,配合諸藥,相得益彰,失眠自愈。圖片3、達膽和胃治失眠 溫膽湯加龍牡斂朱師治濕熱內(nèi)蘊,或郁怒后不寐,證見郁郁不舒,虛煩驚悸,口苦嘔涎,或觸事易驚,夢寐不詳,或短氣悸乏,自汗肢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等。此乃濕熱內(nèi)蘊或膽虛痰熱不寐為其一;膽寒虛煩,心膽虛怯不寐為其二;氣郁生痰,痰氣相搏發(fā)為不寐為其三。朱師均以溫膽湯加味治之,前者溫膽湯加龍膽草,每收佳效,筆者臨床仿法再加玄明粉6g(沖服),更能提高療效。次者用溫膽湯加鉤藤、葛根、蘇葉、龍骨、牡蠣,散斂升降,臨床療效滿意。后者施治,朱師均擬溫膽湯加龍骨、生牡蠣。療效頗為滿意。筆者歷年仿法,確有達膽和胃,勝于舒肝之效?!皽啬憸痹从谝ι灧?,《外臺秘要》載“出第五卷中”此方,中無茯苓而重用生姜,故言“治大病后,虛煩不得寐,此膽寒故也”?!秱浼鼻Ы鹨健份d本方,用藥相同,惟枳實用量加倍,《三因極—病證方論》依據(jù)《備急千金要方》又加茯苓、大棗。此后方書均沿用此方,朱師所用之“溫膽湯”亦是此方。全方有燥濕化痰、清熱除煩、和胃達膽之功。施今墨先生治療失眠經(jīng)驗淺析
近代名醫(yī)施今墨先生從醫(yī)60余年,博覽醫(yī)籍,古今中外無不搜求,其治學嚴謹、醫(yī)理通徹、臨床經(jīng)驗豐富、療效顯著,尤以善用對藥著稱?,F(xiàn)將施老治療失眠之經(jīng)驗加以總結(jié),介紹如下:圖片

辨證施治 治分九法
施老將臨床所見之失眠分為4種情況:入睡不能;睡眠時間短,醒即不能再睡;時睡時醒,極易醒覺;似睡非睡,亂夢紛紜。對失眠的治療,依其病因分為9類:
①心腎不交失眠:證見不寐、兼有心悸、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腰膝酸軟、舌紅、脈細數(shù)等癥狀。多屬心火獨炎于上而不下降,腎水虧之于下而不能上升,心腎不協(xié)調(diào),宜用酸棗仁湯,或枕中丹,或《理虛元鑒》之養(yǎng)心固本湯(元武膠、鹿角膠、山萸肉、枸杞子、人參、黃芪、石蓮肉、白術(shù)、甘草、棗仁、地黃、懷牛膝)以交其心腎。
②血不上榮之失眠:癥見不寐多夢、睡而易醒、兼見心悸健忘、體倦神疲等。多屬心血不足、腦失營養(yǎng),宜用八珍湯加朱砂安神丸、磁朱丸以安其心神;若系虛寒,宜用《證治準繩》之遠志飲子(遠志、茯神、桂心、人參、酸棗仁、黃芪、當歸、甘草),或十四友丸(熟地黃、柏子仁、紫石英、肉桂、阿膠、當歸、黃芪、遠志、辰砂、龍齒)以補之。
③腦腎不足失眠:癥見不寐,亂夢紛紜,兼見精神萎靡、頭暈耳鳴、記憶減退、或伴夢遺、早泄、腰膝酸軟等癥。因腦為髓海,而腎生骨髓,用腦過度,則傷腎氣,腎虛則腦不足,宜用六味地黃、杞菊地黃、麥味地黃湯或丸,以滋腎水,參以棗仁、龍骨、牡蠣等以收斂之。
④心陽亢盛失眠:證見不寐、兼見心悸不安、五心煩熱、舌紅、脈數(shù)等。心火偏亢,陰陽不調(diào),氣不得寧,故不寐,宜以黃連阿膠雞子黃湯為主,加龍骨、牡蠣以潛陽。
⑤陰虛失眠:證見難于入寐、或忽寐忽醒、兼見頭暈耳鳴、健忘、腰酸、夢遺等。陰主津主血,津少血虧無以養(yǎng)心,心虛則神不守舍,難于入寐,或忽寐忽醒,宜以生津充血為先,用二冬、二地、二黃、元參、阿膠、花粉、石斛等藥味,以滋養(yǎng)陰血,參以安神之品,則津回神安。
⑥陽虛失眠:證見不寐多夢、易于驚醒,兼見氣短倦怠、小便清長、舌淡等。陽不入陰故不眠,宜以益氣為主。氣屬陽,益氣即所謂補陽,宜用人參、黃芪、白術(shù)、懷山藥、石蓮肉,以固其氣。
⑦胃實失眠:證見不寐,兼見胸膈脹滿、痰多色黃、惡食噯氣、苔黃而膩、脈滑數(shù)等。多系痰火為患,宜用半夏、茯苓、黃連、枳實、石菖蒲,以導痰化滯;胃虛不眠者,以其虛則胸中似饑,若無所主,得食則能臥,宜以半夏秫米湯合異功散或歸脾湯。
⑧膽熱失眠:證見睡眠不安、時時驚醒,兼見胸脅脹滿、口苦咽干、脈弦等。肝膽相連,又為表里。膽熱易致肝陽亢盛、上擾清竅,故不寐,宜用溫膽湯去姜,仿陳修園之意,以清膽中之火,甚則加膽草,以折其勢,火退則已。膽寒則致肝虛,血不歸于肝,則難成眠;膽虛則易驚、精神無所主,入睡不易。二者皆用千金溫膽湯。
⑨肝經(jīng)受病失眠:為五志七情所擾而不眠者,證見少寐多夢、惡夢紛紜,兼見心煩易怒,胸脅脹滿,頭痛、目赤、舌紅、苔黃、脈數(shù)等。因肝郁不舒,調(diào)節(jié)失常,不能安臥,遂成失眠。宜采用炙甘草湯、諸復脈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或逍遙散、十味溫膽湯之類。有因肝虛所致者,可用《本事方》珍珠母丸(珠母、當歸、熟干地黃、人參、酸棗仁、柏子仁、犀角、茯神、沉香、龍齒)。圖片圖片
隨證加減巧用對藥
施老臨證用藥以對藥著稱。他將寧心安神治療失眠類對藥共分3大類:即養(yǎng)神補心安眠、清心安神和重鎮(zhèn)安神。養(yǎng)神補心安眠類對藥:水火不濟、心腎失交之失眠,用茯苓、茯神;心陰不足、失心所養(yǎng)之失眠,用茯神、麥冬;血虛不能養(yǎng)心或虛火上炎之失眠,用生棗仁、熟棗仁;血虛心失所養(yǎng),心陽外越之失眠,用酸棗仁、柏子仁;心血虛弱或心腎不交之失眠用遠志、石菖蒲;精血不足、血不榮上之失眠,用制首烏、白蒺藜;陽虛精少、氣機不暢之失眠用甘松、鹿角霜;陰虛或溫熱病后,余熱未清之失眠用百合、知母;腎虛之失眠,用補骨脂、胡桃肉。清心安神類對藥:心火亢盛之失眠,用酸棗仁、梔子;痰熱遏阻中焦之失眠用半夏、夏枯草;心腎不足之失眠,用肉桂、黃連;陰虧火旺之失眠用黃連、阿膠;肝腎陰虧、血不上榮之失眠用女貞子、旱蓮草;血虛肝熱、肝陽上擾之失眠用白薇、刺蒺藜;脾胃虛弱或胃失安和之失眠,用半夏、秫米;熱病后期,余熱未清之失眠,用梔子、淡豆豉。重鎮(zhèn)安神類對藥:陰虛陽亢所致失眠,用龍骨、牡蠣;肝陽上亢所致失眠用紫石英、紫貝齒;陽不得入于陰而致睡眠困難者,用龍齒、紫貝齒;肝陽上亢所致失眠用石決明、紫石英;肝陽上擾之失眠用紫石英、生鐵落;肝腎陰虛、水不涵木以致肝陽上擾之失眠,用石決明、磁石;腎陰不足、水不涵木、肝陽上逆之失眠,用紫石英、磁石;肝腎不足、肝陽上逆之失眠,用珍珠母、磁朱丸;脾胃不和之失眠,用秫米、磁朱丸;心肝同病所致失眠,用朱砂、琥珀。

病案舉例沙某,男,47歲。數(shù)年前,由于工作緊張,不休不眠,連續(xù)數(shù)日,以致頭暈而脹、體力不支,但未曾正規(guī)調(diào)治,經(jīng)常睡眠不好,不能多勞,工作繁多時,更難入睡。近數(shù)月來,失眠嚴重,每夜最多能睡3小時左右,惡夢紛紜,時時驚醒,精神不振,心情郁悶,焦慮不安,食欲日減,二便如常,舌苔黃,六脈虛數(shù)。辨證立法:病久體虛,由虛生熱,引動心火妄炎,擾亂神志,氣結(jié),則肝郁不舒,精神不振,擬用養(yǎng)心潛陽,清熱舒肝法治療。
以酸棗仁湯合秫米半夏湯主之。處方:炒棗仁10克,云茯苓10克,白蒺藜10克,生棗仁10克,云茯神10克,炒遠志10克,肥知母6克,酒川芎4.5克,清半夏10克,北秫米(磁朱丸6克同布包)10克,生牡蠣(生龍骨12克同布包)12克,紫貝齒(紫石英10克同布包)10克,東白薇6克,炙甘草8克,鹿角膠10克(另烊化兌服),血琥珀末3克(分2次沖)。二診:上方服20劑,睡眠時間較前延長,雖有夢,但非惡夢,驚怕之感大減,頭暈痛及耳鳴減輕,情緒稍好,但仍郁悶不快,食不甘味,再宗前法治之。處方:酒黃芩6克,朱茯神10克,厚樸花4.5克,酒黃連3克,朱寸冬10克,玫瑰花4.5克,夏枯草6克,酒川芎4.5克,東白薇6克,白蒺藜12克,川郁金10克,節(jié)菖蒲6克,炒遠志10克,柏子仁10克,蟬蛻衣4.5克,佩蘭葉10克,雞內(nèi)金10克,陳阿膠10克(另烊兌)。三診:服藥20劑,已能安睡如常,精神甚好,頭腦清爽,但不能多用腦,時感頭暈痛,思想不易集中,消化力仍欠佳。處方:生牡蠣(生龍骨12克同布包)12克,紫貝齒(紫石英10克同布包)10克,節(jié)菖蒲6克,云茯苓10克,厚樸花21克,谷麥芽各10克,云茯神10克,玫瑰花4.5克,炒遠志10克,赤白薇6克,白蒺藜12克,酒川芎4.5克,漂白術(shù)6克,川郁金10克,佩蘭葉10克,炒枳實4.5克。上方又服20劑,一切均好,精神旺健,已不郁悶。后以健脾養(yǎng)心之藥收功。按:本病為心肝俱虛之失眠癥。以清心熱、解肝郁、安神志、和脾胃法治之,又配以生棗仁、炒棗仁、茯苓、茯神、遠志、菖蒲、白薇、白蒺藜、半夏、秫米、黃連、阿膠、龍骨、牡蠣、紫石英、紫貝齒、磁朱丸等寧心安神類對藥,療效顯著。惡夢紛紜以琥珀治之,二診時即見功效。查琥珀入心、肝、膀胱經(jīng)?!侗窘?jīng)》載有安五臟定魂魄之力。治驚悸失眠。施老每于安神之中加入琥珀一味,治驚悸惡夢殊效。通過以上對施老治療失眠經(jīng)驗的總結(jié)與分析,可以看出,施老對失眠的辨證施治完整而詳盡,基本概括了失眠的所有證型。在辨證施治的同時,加以寧心安神類對藥,療效頗著。
小陷胸湯化裁治失眠驗案
小陷胸湯化裁,清熱化痰,寬胸散結(jié),祛致病之主因。諸藥合用,共奏健脾養(yǎng)胃,清熱化痰,養(yǎng)心安神之功。圖片患者,男,46歲,因失眠半年余,加重1月,而于2007年8月16日初診。患者平素嗜食辛辣,且長期飲酒而致失眠。發(fā)病后曾經(jīng)去當?shù)蒯t(yī)院檢查,未發(fā)現(xiàn)器質(zhì)性疾病,診斷為“非器質(zhì)性失眠癥”,予服“地西泮片”、“朱砂安神丸”等藥治療,效果不顯。遂改投當?shù)啬持嗅t(yī)用歸脾湯加減治療半個月余,亦未見明顯療效,故停服剩余中藥來診。癥見:徹夜不寐,胃脘部灼痛,惡心,甚則嘔吐,胸悶不適,咯吐黃痰,頭暈頭重,口苦心煩,食少納呆,大便秘結(jié),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診斷:非器質(zhì)性失眠癥。辨證屬脾失健運,痰熱內(nèi)生,心神被擾。治宜健脾養(yǎng)胃,清熱化痰,養(yǎng)心安神。方用小陷胸湯化裁:全瓜蔞、薏苡仁、黃芪各30克,茯苓、夜交藤、百合、白芍各12克,黃連、半夏、黨參、白術(shù)、酸棗仁各10克,遠志、大黃、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二診:服上方6劑后,睡眠狀況顯著改善,飲食可,胃脘灼痛、惡心嘔吐、胸悶不適,咯吐黃痰,頭暈頭重,口苦心煩等癥狀明顯減輕,大便通暢。原方去大黃加黃芩10克,繼服8劑后失眠及其他伴隨癥狀消失,隨訪半年未復發(fā)。按語:患者因過食辛辣,大量飲酒,導致脾胃損傷,運化失常,聚濕生痰,宿食內(nèi)停,濕熱互結(jié),上擾神明而致失眠?!稄埵厢t(yī)通》指出:“脈滑數(shù)有力不眠者,中有宿滯痰火”。用小陷胸湯化裁,清熱化痰,寬胸散結(jié),祛致病之主因。方中黃連、全瓜蔞、清半夏,寬胸開結(jié)化痰,薏苡仁、黃芪、黨參、茯苓、白術(shù)、白芍健脾柔肝,酸棗仁、夜交藤、遠志、百合養(yǎng)心安神,大黃瀉火通便,甘草調(diào)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健脾養(yǎng)胃,清熱化痰,養(yǎng)心安神之功。藥癥相合,故收效滿意。
安神湯治療失眠
失眠病理并非一端,然陰陽失衡,兩相不能互濟,以致心腎不交者最為重要,也最為常見。失眠者多有肝腎氣血虛損,復有肝氣郁滯,又有痰濁瘀血阻滯經(jīng)絡,腦部血運最為豐富,稍有阻格,即難安眠,此亦心腎不交之別論。圖片劉某,女,36歲。初診日期:2008年12月9日。訴失眠已近8年。稍有響動,即刻醒來,再也無法入睡。以致上班工作精神不振,記憶力也漸漸下降,面部色素斑加重。常年服用舒樂安定,已達每夜4~5片,可安睡3個小時。中藥氣血雙補、調(diào)養(yǎng)心脾、鎮(zhèn)驚安神、養(yǎng)陰除痰諸法已經(jīng)用盡,無效,舌稍淡略有紫氣,苔薄白,脈弦微澀。因知神經(jīng)衰弱多心腎不交者,遂以安神湯治之。處方:合歡皮、炒酸棗仁、法半夏各20克,柴胡、五味子、白芷、藁本、川芎、陳皮、黃芩、山萸肉各10克,元胡索、炒白術(shù)各15克,首烏藤30克。水煎服,每天1劑,分3次服,睡前1小時必當服1次。治療經(jīng)過:服3劑,夜寐稍安,某些時段可得熟睡。述晚間臨睡前服藥后約半小時,即漸漸有些睡意,心情甚感舒暢。再服藥3劑,每晚可得安睡4~5小時,有時半夜醒來,也能夠再次睡去。自服藥后失眠好轉(zhuǎn),囑原方再服數(shù)劑善后。失眠病理并非一端,然陰陽失衡,兩相不能互濟,以致心腎不交者最為重要,也最為常見。失眠者多有肝腎氣血虛損,復有肝氣郁滯,又有痰濁瘀血阻滯經(jīng)絡,腦部血運最為豐富,稍有阻格,即難安眠,此亦心腎不交之別論。安神方(即本案所用方),以柴胡、藁本、川芎、陳皮、法夏、元胡、白芷、細辛諸藥,多有疏肝解郁、流動氣血之力,可以清除臟腑中郁滯之結(jié)氣客熱,自能使陷于陰分之清氣上行;首烏藤、山茱萸、五味子、合歡皮、炒棗仁補肝腎、養(yǎng)氣血而強陰,使五臟上浮之余氣自然潛藏;黃芩清頭目余熱;白術(shù)固中焦脾胃。如此則元神與臟腑氣血相結(jié)無隙,陰陽氣血自然升降有序,流行無礙自可心安神定,睡眠趨于正常。余自得王氏安神湯后,臨床凡遇多種失眠癥皆予服之,或略有加減,常取較好療效。
活血化瘀治療頑固失眠案
“血府逐瘀湯”出自《醫(yī)林改錯》,是王清任“活血化瘀”學術(shù)觀點的代表方。由柴胡、桃仁、紅花、當歸、生地黃、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枳殼、甘草組成。功效: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方中桃仁、赤芍、川芎,破血行滯潤燥;紅花、牛膝活血祛瘀止痛;生地、當歸清熱養(yǎng)陰,行血逐痹;桔梗、枳殼,一升一降,寬胸行氣;柴胡疏肝解郁,升達清陽,與桔梗、枳殼同用,尤善理氣行滯,氣行則血行;甘草調(diào)和諸藥。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氣行,為治胸中血瘀證之良方。圖片趙某,男,46歲,2018年11月11日初診,訴失眠5年?;颊?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入睡困難,睡時易醒,再難入睡,先后就診當?shù)蒯t(yī)院,口服“左克匹隆膠囊”等藥,服藥可入睡,停藥即反復;曾口服“棗仁安神膠囊”,下午低熱,遂停用。癥狀反復數(shù)載,備感痛苦來診。癥見:夜間無睡意,直到晚11時強制上床,勉強入睡,旋時即醒,輾轉(zhuǎn)至凌晨3、4時方可再次入眠,至早晨6、7時,醒后頭昏,乏力,精神全無。納少,便可。舌淡紅,苔薄黃,脈弦。辨證論治:患者失眠5載,數(shù)次就診而收效甚微?!皸椚拾采衲z囊”本滋陰養(yǎng)血之劑,患者服后反“不受補”,出現(xiàn)午后低熱,治療當另辟蹊徑。因思“百病生于氣”“久病入絡”,試從氣滯、瘀血論治,處血府逐瘀湯合半夏秫米湯加減。診斷:不寐(氣滯血瘀型)。治則:活血化瘀,理氣行滯。方藥:柴胡20g,炒白芍15g,麩炒枳殼9g,當歸12g,川芎9g,地龍9g,炒桃仁9g,紅花9g,清半夏30g,炙甘草6g。3劑,日1劑,水煎取汁400ml,分2次溫服。2018年11月14日二診:服藥后夜間11時就寢入睡后,仍不久即醒,但自感很快再入睡,至晨6、7時醒來。醒后頭昏、乏力較以往減輕。納少,二便可。自訴從初中起每夜夢多,醒后卻不記得夢境內(nèi)容。舌淡紅,苔薄黃,脈弦。上方加龍骨、牡蠣。方藥:柴胡20g,炒白芍15g,麩炒枳殼9g,當歸12g,川芎9g,地龍9g,炒桃仁9g,紅花9g,清半夏30g,炙甘草6g,生龍牡各30g(先煎)。7劑。日1劑,水煎取汁400ml,分2次溫服。圖片2018年11月22日三診:每日11時就寢,很快入睡,可一覺睡至晨6、7時,中間未再醒來,仍夢多。醒后頭昏、乏力不明顯,自感精神可,心情愉悅。納增,二便可。舌脈同前。上方繼服,7劑。2018年12月1日四診:自訴除某晚聚餐飲酒后入睡困難外,均可順利安睡整晚,仍夢多。前幾日食涼后出現(xiàn)腹瀉,日行數(shù)次,糊狀。舌淡紅,苔白,脈弦?;颊卟幻碌靡约m正,處柴胡桂枝干姜湯加減以鞏固治療。方藥:柴胡15g,黃芩8g,清半夏9g,桂枝8g,茯苓15g,干姜9g,磁石30g(先煎),生龍牡各30g(先煎)。7劑,日1劑,水煎取汁400ml,分2次溫服。后微信隨訪,患者大便成形,1日1行,食佳寐安,唯仍夢多,囑飲食起居自行將息。本案選此方者,蓋心主神明藏神,主血脈。然心主神明、藏神之功能,必須以心主血脈為基礎。血脈通暢,神明得以濡養(yǎng),神藏則精神振奮,反應靈敏;血脈滯澀不通,神明失養(yǎng)則失眠多夢,精神不振。該患者病程達5年之久,多方治療無效,所謂“久病入絡”,當從“心血瘀阻”考慮;況“血府逐瘀湯”所治條目本包括“不眠”一項(頭痛、胸痛、胸不任物、呃逆,小兒夜啼等),因選之。方中重用半夏,因其除降逆止嘔外,尚有鎮(zhèn)靜安神之效,唯用量需在30g以上。近賢丁甘仁先生常以半夏秫米湯合溫膽湯治療胃不和夜不眠;而施今墨先生則以上方合異功散治療此病。一診時去牛膝、桔梗,不予藥效,上行或下行過甚,易赤芍為白芍,以增強其養(yǎng)血疏肝之效;二診時因其做夢日久,加龍骨、牡蠣以潛鎮(zhèn)安神;三診時患者飲食不慎損傷脾陽致泄,改方為柴桂姜湯以疏肝溫中。

中藥治療撤藥性失眠驗案
患者是因情志刺激,與人爭吵后憤懣不平,郁怒傷肝而致失眠;治宜疏肝理氣瀉火,養(yǎng)心安神。圖片周某,男,43歲,已婚。2007年5月18日初診。因失眠、心煩不安1年余,加重6天而就診。患者1年前因與人爭吵后憤懣不平而出現(xiàn)失眠、心煩不安等癥狀,曾去某醫(yī)院檢查,排除器質(zhì)性疾病,診斷為“失眠癥”,給予阿普唑侖片0.4毫克,每晚口服1次。雖服藥后夜間睡眠時間可達3小時左右,但睡眠質(zhì)量極差,惡夢紛紜,易驚醒。治療10余天后,逐漸將阿普唑侖片增至每晚口服0.8毫克,夜間睡眠勉強維持在5小時左右,但睡眠質(zhì)量仍然較差,多夢易醒?;颊呓?天前復因與其妻發(fā)生口角后,怒而停藥,致使病情驟然加重,徹夜不寐。遂投某中醫(yī)服中藥3劑無效后來診。癥見:徹夜不眠,煩躁易怒,兩脅脹悶,甚則屢欲罵人毀物,面紅,食少納呆,大便秘結(jié),小便黃赤,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數(shù)。診斷為撤藥性失眠。辨證屬肝郁化火,心神被擾。治宜疏肝理氣瀉火,養(yǎng)心安神。處方:柴胡12克,川楝子10克,香附12克,青皮10克,枳實10克,白芍10克,龍膽草10克,黃芩10克,梔子10克,車前子10克,生大黃10克(后下),柏子仁10克,茯神10克,酸棗仁10克,甘草6克。水煎,每日1劑,早晚分服。二診:患者服上方5劑后,夜間睡眠狀況有所改善,睡眠時間已達近3小時,煩躁易怒、兩脅脹悶、面紅、食少納呆、大便秘結(jié)、小便黃赤等癥狀亦有所好轉(zhuǎn)。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數(shù)。將方中生大黃增至15克、酸棗仁增至15克,加龍骨30克、牡蠣30克,以增強瀉火通便,養(yǎng)心安神之功效。三診:患者按上方服6劑后,夜間睡眠狀況進一步好轉(zhuǎn),睡眠時間已達近5小時左右,精神狀態(tài)及其他伴隨癥狀明顯改善,舌質(zhì)紅,苔略黃,脈弦。于上方中加百合12克,夜交藤10克。四診:服上方12劑后,夜間睡眠和精神狀態(tài)已恢復正常,其他伴隨癥狀消失。上方去生大黃,繼服6劑以鞏固療效。按:該患者是因情志刺激,與人爭吵后憤懣不平,郁怒傷肝而致失眠。用西藥治療,雖然對病邪暫時有所壓制,然此乃治其標也。其致病之根本原因未除,受損之臟器未得到修復,且服用阿普唑侖片又有一定依賴性,驟然停藥,病情豈有不復發(fā)加重之理?患者因惱怒傷肝,肝之疏泄功能失常,致使肝氣郁結(jié),郁久化火,擾亂心神,故出現(xiàn)失眠及其他一系列伴隨癥狀。辨證屬肝郁化火,心神被擾。治宜疏肝理氣瀉火,養(yǎng)心安神。方中柴胡、川楝子、香附、青皮、枳實疏肝理氣解郁,白芍養(yǎng)肝柔肝,龍膽草、黃芩、梔子清肝瀉火,車前子、生大黃瀉火而通利二便,柏子仁、茯神、酸棗仁養(yǎng)心安神,甘草調(diào)和諸藥。諸藥合用,使肝郁得解,肝火得瀉,心神得養(yǎng),藥證相符,故可收到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山東省諸城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 丁樹棟)

調(diào)治失眠的偏方驗方
中醫(yī)認為,失眠,多由心情郁怒,精神緊張或病后臟腑功能失調(diào)所致。臨床表現(xiàn)為入睡困難、夜間易醒、凌晨早醒、夜寐多夢,并因此引起頭暈、乏力、健忘、煩躁易怒等癥狀。失眠一般分為心火上炎、心脾兩虛、心腎不交等類型。以下方劑對改善失眠有一定作用。

黃連阿膠雞子黃湯可養(yǎng)心安神【組成】黃連5克,生白芍10克,阿膠汁30毫升,雞蛋2個?!咀龇ā壳?味藥加水1000毫升煎煮,去渣,兌入烊化的阿膠汁,候溫;雞蛋取蛋黃,入藥汁攪拌即成?!居梅ā棵客砼R睡前頓服。
歸脾湯對失眠有一定療效【組成】太子參、白術(shù)、茯苓、酸棗仁、黃芪、枳殼、當歸、遠志各12克,生牡蠣30克,生大黃、甘草各3克。【做法】將上藥加水煎煮,取藥汁?!居梅ā棵咳?劑,分2次服用。

丹梔逍遙散可改善失眠【組成】丹皮、梔子、柴胡、白術(shù)、當歸、合歡皮、郁金各12克,白芍、茯神、夜交藤各15克,生龍骨(先煎)、生牡蠣(先煎)各30克,生大黃、甘草各3克?!咀龇ā繉⑸纤幱盟逯?,取藥汁?!居梅ā?副藥煎2次,合并煎液,每日3次,每次150毫升?!緦<姨崾尽渴秤U唢埱鞍胄r服,食欲不佳者飯后半小時服。

雞蛋棗泥糖可養(yǎng)血安神【組成】面粉、雞蛋各500克,蓮肉100克,白糖650克,菜油20克?!咀龇ā可徣馊バ娜脲?,加水煮至軟,以布包蓮肉,揉成泥;雞蛋打入盆內(nèi),用打蛋器打成稀糊,加入白糖,打至蛋漿由淡黃變?yōu)榘咨珪r,撒入面粉,蓮肉泥,調(diào)勻;蒸籠墊上凈紗布,放入木制方形框,抹上菜油,倒入一半蛋漿,用鐵瓢舀入方形框內(nèi)搟平,再倒入另一半蛋漿搟平,入籠蒸熟,切成長條方塊?!居梅ā慨斣琰c食用。

黨棗方可補脾安神【組成】黨參、桂圓、黃芪、白術(shù)、茯神、當歸各9克,炒棗仁10克,木香8克,甘草、遠志各6克,生姜3片,紅棗5枚?!咀龇ā繉⑸纤幰运逯?,取藥汁?!居梅ā棵咳?劑,分早,晚2次服用。

百合棗仁凍可滋陰養(yǎng)心,治療失眠【組成】鮮百合60克,生、熟棗仁各15克,洋粉5克,白糖適量?!咀龇ā繉Ⅴr百合在清水中浸泡24小時,撈出入鍋,加入棗仁煮至百合熟,過濾留汁300毫升;再加入洋粉,燒開至洋粉溶化并攪勻,倒入碗中,自然冷卻后即形成粉凍?!居梅ā壳袎K加糖食用,每日1次。

生龍骨珍珠粉可治療失眠【組成】生龍骨20-25克,珍珠粉4.5克,琥珀粉5克,鮮竹瀝適量?!咀龇ā繉⑸埞茄谐杉毮?,再與珍珠粉、琥珀粉混合拌勻,裝瓶備用?!居梅ā棵看稳?-4克藥粉,加入少許鮮竹瀝口服液調(diào)濕,分為2份,用雙層紗布包好,于睡前分別放在兩手心處,外用膠布固定,次晨取下,7次為1個療程。專家課堂       坐床上,先左腳蹺在右大腿上,腳掌斜向上,用搓熱的右手掌快速搓擦腳心,一般搓200次,使足掌產(chǎn)生溫熱感。再以同樣的方法,用左手掌心搓右腳底。接著搓腳背,腳背有溫熱感即可,這個方法能幫助入睡。失眠怎么辦 中醫(yī)驗方讓你好眠
一、中醫(yī)小秘方
1.柴胡、木香各9克,白芍、丹參各12克,檀香、五味子各6克,玉竹、熟棗仁各20克,夜交藤、生龍骨、牡蠣各30克。心煩口苦加梔子、黃芩各8克。痰多胸悶者加陳皮、膽南星各9克,去玉竹、五味子??诟杀忝丶由攸S、玄參各12克。易驚醒加琥珀粉4克沖服。水煎服,每日一劑,7天為一療程。主治肝氣不舒、心神失養(yǎng)所致失眠。

2.生地黃12克,百合30克,棗仁20克,炙遠志10克,五味子10克,女貞子10克,旱蓮草20克,龍齒10克,珍珠母30克。水煎服,日服一劑,每日兩次。主治心陰虧虛、神魂失養(yǎng)之失眠。

3.竹茹10克,枳實10克,陳皮10克,法半夏15克,茯神15克,黃連6克,牡丹皮10克,梔子10克,珍珠母3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日服一劑,每日兩次。主治虛熱內(nèi)擾之失眠。

4.當歸12克,柴胡10克,生地黃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枳殼10克,桔梗10克,川牛膝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黃連5克,法半夏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服一劑,每日兩次。主治陰血不足、血行不暢之頑固性失眠。

5.太子參10克,炙遠志10克,炙黃芪20克,當歸12克,炒白術(shù)10克,茯神15克,棗仁30克,龍眼肉12克,夜交藤30克,炙甘草6克,大棗5枚,生姜一片。水煎服,每日一劑,日服兩次。主治心脾虧損、心血失養(yǎng)之失眠。6.甘草15克,大棗8個,小麥30克,百合30克,竹茹10克,生地黃10克,麥冬12克,桑椹20克,黑芝麻20克,夜交藤3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每日兩次。主治陰虛血少、神失血養(yǎng)之失眠。二、睡眠時間多少為好要想保證健康的睡眠就要遵照生物鐘的運行規(guī)律,如什么時間睡覺,什么時間起床,都應有固定的習慣,不要輕易改變。一般地說,睡眠最理想的時間是晚上9點至凌晨2點,這是因為人的睡眠大約每兩小時為一節(jié),第一節(jié)睡得最沉,第二節(jié)稍淺,第三、第四節(jié)愈淺,而前二節(jié)四小時的睡眠量占總睡眠量的75%。對老年人來說,睡眠時間應比中、壯年多一些為好。這是因為,老年人容易疲勞,所以消除疲勞的時間也需更長。70歲以上的老年人最好每天能睡足8-9小時,90歲以上的老年人最好每天睡足10—11小時。同時,每天睡午覺也很必要。午睡對消除疲勞、增進健康非常有益,是一項自我保健措施。尤其在夏天,日長夜短,晚上往往又很悶熱,使人難以入睡,以致睡眠時間不足,白天工作常常會感到頭昏腦漲精神不振,容易疲勞,午睡能起到調(diào)節(jié)作用。午睡時間一般以半小時左右為宜,否則會影響晚上睡眠。清膽和胃安眠湯主治膽胃痰熱內(nèi)擾、肝血不足之失眠

清膽和胃安眠湯和胃化痰,清膽寧心,養(yǎng)血安神;主治膽胃痰熱內(nèi)擾、肝血不足之失眠。
圖片組成:法半夏10~15克,陳皮10克,茯苓15~30克,枳殼10克,竹茹12克,黃連6~10克,炒棗仁15~30克,知母10克,川芎6克,遠志6克,生龍骨、生牡蠣各30克,炙甘草6克。功效:和胃化痰,清膽寧心,養(yǎng)血安神。主治:膽胃痰熱內(nèi)擾、肝血不足之失眠。癥見心煩入睡困難,多夢,眠淺或睡后易醒,驚悸不寧,胃脘不適,口干苦,舌淡或紅,苔白或黃膩,脈弦滑等。用法:中藥冷水浸泡30分鐘,生龍牡先煎15-20分鐘左右再下余藥,續(xù)煎20-30分鐘,每付煎煮2次,取汁混勻分別于下午、睡前2次溫服。方解:失眠一癥,病因繁雜,有虛有實,有寒有熱,臨證當審證求因,治病求本,不可一味潛鎮(zhèn)。根據(jù)現(xiàn)代人多飲食不節(jié)、熬夜晚睡的生活作息不規(guī)律的特點并結(jié)合《內(nèi)經(jīng)》“胃不和則臥不安”及《金匱要略》“虛勞虛煩不得眠“的理論強調(diào)膽胃不和、痰熱內(nèi)擾、肝血不足是導致失眠的病機。本方由黃連溫膽湯合酸棗仁湯加味化裁而成,方中溫膽湯乃二陳湯衍變而來,法半夏、陳皮、茯苓和胃化痰,配枳殼、竹茹、黃連清化痰熱,理氣利膽;棗仁性平味酸,直入少陰厥陰,養(yǎng)血補肝,寧心安神,知母滋陰清熱除煩,川芎調(diào)氣達肝;遠志清熱化痰,安神定志,龍骨、牡蠣平肝潛陽,重鎮(zhèn)安神,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全方共奏和胃化痰,清膽寧心,養(yǎng)血安神之功。臨床加減運用:若見胸悶嘔惡,心煩口苦,痰黃口粘,舌紅苔膩而屬少陽痰熱者,可酌加柴胡、黃芩、瓜蔞、浙貝母;若見口干口渴,大便秘結(jié),身熱煩躁而屬痰火內(nèi)盛者,可酌加大黃、石膏、礞石、膽南星;若見心悸怔忡,膽小驚惕,眠淺易醒而屬膽虛者,可酌加當歸、龍眼、龍齒、珍珠母;若見眠差多夢,健忘頭昏而屬心神失養(yǎng)者,可酌加菖蒲、郁金、龜板、柏子仁;若見情緒焦慮,喜悲傷欲哭而屬心肺氣陰不足者,可酌加大棗、百合、生地、淮小麥;若見睡后早醒,腰膝酸軟而屬腎精不足者,可酌加女貞子、旱蓮草、枸杞子、菟絲子;若見口燥咽干,虛煩少寐,口瘡遺精而屬心腎不交者,可與交泰丸、封髓丹、黃連阿膠湯等方化裁。


【中醫(yī)專長】內(nèi)服方藥治小兒常見病
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二例治驗
喘息性支氣管炎屬于小兒肺炎喘嗽,或外感咳嗽范疇,多發(fā)于1~3歲左右的嬰幼兒。表現(xiàn)為咳嗽、氣喘,兩肺聞及較多的喘鳴音,發(fā)作期多伴有發(fā)熱,并有反復發(fā)作的特性。圖片
病案一
王某,男,2歲6個月,于2019年9月3日就診,母代述。訴反復發(fā)作喘息性咳嗽1年半。1年半前,患兒反復感冒即引發(fā)咳嗽,逐漸加重伴喘息。曾反復就診于鎮(zhèn)衛(wèi)生院,疑喘息性支氣管炎。現(xiàn)咳嗽伴喘息反復發(fā)作,舌紅苔薄白、指紋紫滯。診斷:痰郁氣滯型感冒咳嗽。病機:邪阻氣道,痰氣郁滯。治則:搜風清熱,宣肺化痰。方藥:百部10g,細辛2g,麻黃2g,地龍6g,蘆根10g,桔梗5g,甘草5g,神曲10g,大貝母6g,蚤休6g,半夏5g,陳皮5g。7劑,水煎,分早晚2次溫服,每日1劑。9月11日二診:所有口服藥物均已停服,激素噴霧制劑逐漸減量。方藥:蒼耳子5g,甘草6g,桑葉10g,蘇葉5g,大貝母6g,前胡6g,荊芥6g,神曲10g,百部6g,細辛2g,麻黃2g,蘆根10g,地龍6g,竹茹10g。7劑,水煎,早晚分2次溫服,每日1劑。9月18日三診:在服藥7劑后,諸癥均消。方藥:百部10g,細辛2g,麻黃2g,地龍6g,蘆根10g,甘草6g,蒼耳子3g,桔梗6g,黃芩6g,神曲10g,蒼術(shù)6g,炒山楂10g,當歸6g,陳皮3g。14劑,水煎服,早晚分2次服用,每日1劑。痊愈。圖片圖片
病案二
張某,4歲,于2019年11月12日首診,其母代述。訴反復發(fā)作的咳嗽、喘息2年。2年前因感外寒出現(xiàn)咳嗽伴喘息,后逐漸加重且反復發(fā)作。長期服藥效果不佳?,F(xiàn)咳嗽,舌質(zhì)紅,苔薄白,脈濡。診斷:咳嗽、喘息。病機:邪阻氣道,痰氣郁滯。治則:搜風祛邪,宣肺化痰。方藥:百部10g,細辛2g,麻黃3g,地龍10g,蘆根15g,桔梗6g,甘草6g,麥冬10g,射干10g,大貝10g,神曲10g,牛子10g,蚤休6g,僵蠶5g,防風5g。7劑,水煎服,日1劑。2019年11月19日二診:諸癥減輕,吸入藥物改為1日1次。方藥:百部10g,細辛2g,麻黃3g,地龍10g,蘆根15g,桔梗5g,甘草5g,蚤休6g,防風5g,神曲10g,桑葉10g,蘇葉10g,大貝6g,前胡6g,半夏6g。10劑,水煎服,日1劑。2019年11月30日三診:諸癥大減,藥后咳嗽已基本消失。方藥:百部10g,細辛2g,麻黃2g,地龍10g,蘆根15g,桔梗5g,甘草5g,防風5g,神曲10g,桑葉10g,蘇葉6g,大貝6g,前胡6g,知母10g,麥冬10g。5劑,水煎服,日1劑。2019年12月5日四診:服藥期間有2天夜間咳嗽加重,后自行緩解,現(xiàn)諸癥平穩(wěn),欲停用吸入藥物。方藥:百部10g,細辛2g,麻黃2g,地龍10g,蘆根15g,桔梗5g,甘草5g,神曲10g,桑葉10g,蘇葉6g,大貝6g,前胡6g,麥冬10g,金蕎麥10g,太子參6g。5劑,水煎服,日1劑。2019年12月10日五診:諸癥消失,家長欲再服藥以鞏固療效。處方:百部10g,細辛2g,麻黃2g,地龍10g,蘆根15g,半夏6g,陳皮6g,甘草6g,桔梗6g,桑葉10g,神曲10g,麥冬10g,太子參10g,白花蛇舌草10g。5劑,水煎服,隔日1劑。按:喘息性支氣管炎兒科多見,常反復發(fā)作纏綿不愈,痛苦不堪,李源中醫(yī)師針對本病臨證癥候,尤其是對氣道閉阻、咳嗽部位深在、痰阻在氣到下部,咽癢或者胸骨后刺激性癢感患者,結(jié)合中醫(yī)理論創(chuàng)立氣道暢達湯(百部、細辛、麻黃、地龍、桔梗、甘草、蘆根),服用后即可使氣道順暢,深部痰阻易上達咯出。方中百部為止咳圣藥,潤肺止咳,與細辛、麻黃相伍可緩解氣道痙攣。地龍能搜剔肺部和氣道潛伏之風邪,起到祛風化痰、清潔氣道的作用。蘆根、甘草可清熱解毒排痰,止咳,桔梗為肺部引經(jīng)藥。經(jīng)方治療小兒腹瀉案二則
小兒太陽陽明經(jīng)表同時感受風寒邪氣,由于陽明經(jīng)脈邪氣盛,陽明正氣抗邪于表,不能顧護于里,導致了里氣升降失常,故而發(fā)熱、無汗、腹瀉同見。圖片葛根湯治療小兒發(fā)熱腹瀉案趙某,女,1歲1個月,2019年5月1日就診。其母親代訴:昨天下午開始發(fā)熱,體溫38.5℃,并腹瀉(大便如水樣)4次,人民醫(yī)院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11.33;C反應蛋白32.12。予以布洛芬退熱處理,蒙脫石散、補液鹽以對癥治療。昨夜服藥后體溫降至37.8℃,昨晚腹瀉3次。今晨體溫38.2℃,腹瀉2次??滔拢后w溫38.5℃,精神不佳,納差,無汗,惡風。方藥:葛根12g,麻黃9g,桂枝6g,炒白芍6g,炙甘草6g,生姜5片,紅棗6枚,2服。水煎服,冷水先煮麻黃、葛根,水開后將藥汁倒掉,加入余藥一起煎煮,煎好后分2次溫服。喝完后喝點熱水,蓋被子發(fā)汗,避風,觀察其是否出汗,監(jiān)測體溫。晚上其母微信告知:喝完一次,午覺后即汗出熱退,喝藥后腹瀉2次,但不是如水樣大便。效不更方,囑其明日再進1服,忌生冷,避風寒。第2日晚,其母微信告知已痊愈。心得體會:《傷寒論》第32條:“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贝税感禾栮柮鹘?jīng)表同時感受風寒邪氣,由于陽明經(jīng)脈邪氣盛,陽明正氣抗邪于表,不能顧護于里,導致了里氣升降失常,故而發(fā)熱、無汗、腹瀉同見。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治療小兒腹瀉案李某,男,3歲,2019年12月11日就診。其母代訴:昨晚飲食不節(jié),睡前突發(fā)嘔吐不適,嘔吐物為未消化食糜。今晨起嘔吐不欲飲食,食入即吐,伴腹瀉3次,大便夾有不消化的食物,酸腐臭穢,并伴里急后重,偶有干咳不適,舌紅、苔黃。方藥:黃芩15g,炒白芍10g,炙甘草6g,大棗6枚,姜半夏10g,生姜5片。2服,水煎服,取汁300ml,分2次溫服。傍晚,其母微信告知,中午喝完1次藥,下午睡了一下午,沒吐沒拉,醒后精神狀態(tài)不錯。心得體會:《傷寒論》第172條:“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贝税改诵盁醿?nèi)迫陽明所致,病無太陽之證,而偏于少陽,與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治之。黃芩湯為治里熱下利之祖方,方用黃芩苦寒,清泄里熱,治腸澼下利;芍藥酸寒堅陰,而止下利;甘草、大棗,益氣和中,調(diào)補正氣;加生姜、半夏,以和胃降逆止嘔。清胃健脾湯治小兒厭食癥
清胃健脾湯是針對現(xiàn)代父母片面強調(diào)高營養(yǎng),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食物,因小兒形體嬌嫩,脾胃虛弱,不良的飲食習慣導致兒童出現(xiàn)胃熱脾虛的癥候。圖片清胃健脾湯的主方組成:陳皮6g,半夏5g, 黃連2g,白芍9g,竹茹6g,雞內(nèi)金9g,炒麥芽6g,太子參6g,連翹9g。臨床可根據(jù)癥狀的不同進行調(diào)整。現(xiàn)介紹如下。胃熱脾虛證的病因:隨著近幾年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年輕父母及長輩對兒童嬌生慣養(yǎng)嚴重,家長們追求“高營養(yǎng)、高蛋白”,孩子們喜歡“香甜可口”的美食,為滿足“小皇帝”“小公主”的口福,“垃圾食品等”成為兒童們的最愛。由于小兒“脾常不足”,食欲不能自調(diào),食物不知自制,隨著多糖多油多脂肪等高熱量食物的積累,胃熱積滯,脾氣虛弱,運化乏力,脾胃不和,食欲不振,兒童表現(xiàn)為:厭食、挑食、喜冷飲、大便干等。應用指征:胃熱證表現(xiàn)為舌苔中部厚膩,或黃厚,或胃脘脹滿、手足心熱、口中酸腐等癥狀。脾虛證表現(xiàn)為疲乏無力,面少光澤,大便時干時稀,舌質(zhì)淡紅,指紋淡滯等。尤其應重點觀察小兒舌質(zhì)、舌苔部位變化。典型病例一邢某,男,5歲,2019年11月5日初診。因厭食1年就診,每餐飯量較前少,無饑餓感,挑食,易腹瀉,睡眠易醒,舌尖紅,苔薄白,舌面散在紅點。診斷:(胃熱脾虛型)厭食。方藥:陳皮6g,半夏5g, 黃連2g,白芍9g,竹茹6g,雞內(nèi)金9g,炒麥芽6g,太子參6g,連翹9g。14服,日1服,水煎服,每次50ml,每日2次。2019年11月25日復診:飲食較前增加,用藥期間無腹瀉,睡眠好轉(zhuǎn)。典型病例二孫某,女,9歲,2019年11月19日初診。因厭食伴大便干2年就診,喜歡吃甜食油炸食品,每頓半碗飯,上體育課后依舊無饑餓感,大便干,費力,2天1次。查舌尖紅,苔薄黃,脈弦滑。診斷:(胃熱脾虛型)厭食。方藥:陳皮6g,半夏5g, 黃連2g,白芍9g,竹茹6g,雞內(nèi)金9g,炒麥芽6g,太子參6g,連翹9g。10服,日1服,水煎服,每次50ml,每日2次。2019年11月30日二診:用藥后飲食增加,舌淡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上方去蟬衣,加白術(shù)6g。繼續(xù)服用10服。2019年12月17日三診:用藥后飲食增多,放學后有饑餓感,每日可吃一碗飯,大便每日1次,便質(zhì)正常,查舌質(zhì)紅,舌尖紅,苔白厚,脈弦滑。上方去白芍,加忍冬藤10g,砂仁5g。告知痊愈。按:中醫(y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宜升,胃宜降,脾喜燥,胃喜潤?!鼻逦附∑轻槍ΜF(xiàn)代父母片面強調(diào)高營養(yǎng),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食物,因小兒形體嬌嫩,脾胃虛弱,不良的飲食習慣導致兒童出現(xiàn)胃熱脾虛的癥候,治療上如過用寒涼藥物則容易出現(xiàn)腹瀉腹痛,加重脾虛的一系列癥狀,如果過用溫熱藥物健脾,則可加重胃熱的表現(xiàn)。清胃健脾湯既能清胃熱,又能補脾虛,方中藥物的選擇精煉,君臣配伍恰當,臨床驗證療效頗佳。消食導滯法在兒科中的應用
中醫(y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和輸布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小兒運化功能尚未健全,而生長發(fā)育所需水谷精氣,較成人更為迫切,故常易為飲食所傷,出現(xiàn)積滯、嘔吐、泄瀉等癥?!队龐爰颐亍匪f的小兒“脾常不足”,也是古代醫(yī)家對小兒所以多見脾胃疾病這一生理、病理特點的概括。兒科臨床中,因飲食積滯所致疾病者,在兒科病中占有很大比例。飲食積滯是兒科病中最為常見的基本證型之一,或獨立存在,或兼夾出現(xiàn)。消食導滯法作為中醫(yī)兒科常用內(nèi)治法則之一,主要用于消化不良、食積內(nèi)停之證以及積滯引起的其他病。嘔吐之乳食積滯證嘔吐是小兒常見的一種病證,很多疾病都可以出現(xiàn)。小兒傷食吐病因病機:由于小兒哺育不當,乳食過多,較大兒童或恣食生冷肥膩等不消化的食物,積滯中脘,損傷脾胃,以致胃不收納、脾失運化、升降機轉(zhuǎn)失調(diào),其氣上逆而發(fā)生嘔吐。臨床表現(xiàn):吐出物多成酸臭乳塊,或不消化食物,不思乳食,口氣臭穢,腹部作脹,大便秘結(jié),或瀉下酸臭,舌苔多厚膩。治法:和胃導滯。方藥:①乳積用消乳丸:香附(炒)、甘草(炙)、陳皮(去白)、縮砂仁、神曲(炒)、麥芽(炒)。具有溫中快膈,止嘔吐,消乳食之功。②若傷食為主者,用保和丸。方藥:焦山楂、六神曲(炒)、半夏(制)、茯苓、陳皮、連翹、炒萊菔子、炒麥芽。③若嘔吐較頻者,可加少許生姜汁,降逆止嘔。④若大便秘結(jié)者,可加枳實、大黃以通下導滯。泄瀉之內(nèi)傷傷食證泄瀉是小兒最常見的病證之一。小兒傷食泄的病因病機為:由于調(diào)護失宜,乳哺不當,飲食失節(jié),或過食生冷瓜果,或不消化食物,皆能損傷脾胃:脾傷則運化功能失職,胃傷則不能消磨水谷,宿食內(nèi)停,清濁不分,并走大腸,因成泄瀉。臨床表現(xiàn):大便稀溏,夾有食物殘渣,氣味酸臭,腹脹,瀉后痛減,反酸或嘔吐,食納差,舌苔厚。治法:消食導滯。方藥:保和丸(藥物組成見上)加減。若腹痛較劇及氣脹者,加木香、厚樸以理氣消脹;嘔吐較甚者,加藿香、生姜以辛香止吐。圖片腹痛之乳食積滯證腹痛也是小兒常見的病證之一。乳食積滯之腹痛的病因病機為:由于小兒飲食不節(jié),乳哺不時,或暴飲暴食,或過食不消化的食物,以致?lián)p傷脾胃,乳食停積中州,壅塞氣機,升降違和,傳化失職,因而發(fā)生腹部脹滿之乳食積滯腹脹。臨床表現(xiàn):以腹部脹滿疼痛,按之痛甚,噯噦腐濁,口氣酸臭,不思飲食,時轉(zhuǎn)矢氣,泄瀉臭穢,或腹痛欲瀉,瀉后痛減,時有嘔吐,吐物酸臭。夜臥不安,時時啼哭。舌苔多厚膩,脈滑數(shù)有力。治法:消食導滯。方藥:香砂平胃散:蒼術(shù)(炒)、陳皮、厚樸(姜炙)、木香、砂仁、甘草。具有消食導滯,理氣止痛之功。若大便不通,或瀉下不暢,瀉后痛減者,加檳榔、萊菔子攻下食積;若食滯化熱,面赤唇紅,煩躁不安,口渴欲飲,大便秘結(jié),舌苔黃糙者,可用本方去蒼術(shù)、砂仁,加大黃、玄明粉,以清熱通腑,蕩滌腸胃之積熱。積滯之乳食(內(nèi)積)不化證小兒積滯是指小兒內(nèi)傷乳食、停聚不化、氣滯不行所形成的一種胃腸疾病。屬兒科常見病、多發(fā)病。在這里需要強調(diào)說明的是,積滯與傷乳、傷食、疳證密切相關(guān)。若傷于食,經(jīng)久不愈。病情進展,可變成積;積久不消,遷延失治,影響小兒的營養(yǎng)和生長發(fā)育,形體日漸羸瘦,可轉(zhuǎn)化成疳。三者名雖異而源則一,唯病情可有輕重深淺之不同,故應相互參考。臨床表現(xiàn):面黃肌瘦,煩躁多啼,夜臥不安,不思飲食,噯腐酸餿或嘔吐食物、乳片,脘腹脹滿疼痛,大便酸臭,小便短黃或如米泔,或兼發(fā)低熱,舌質(zhì)紅,苔白厚或黃厚膩,脈象滑數(shù),指紋紫滯。治法:消乳消食,導滯和中。方藥:乳積用消乳丸(見上)。食積者,宜用木香大安丸:木香、連翹、黃連、陳皮、白術(shù)、枳實、山楂、炒神曲、炒麥芽、砂仁、炒萊菔子(注意與保和丸的區(qū)別)。該方具有消食導滯之功,因該方以消為主兼健脾,故用于積滯實證。急驚風之痰熱積滯證驚風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以抽搐伴神昏為特征的癥候,有急慢之分。急驚風之痰熱積滯證的病因病機為:飲食不節(jié),或誤食污染毒邪之食物,郁結(jié)腸胃,痰熱內(nèi)伏,壅塞不消,氣機不利,郁而化火。痰熱濕濁,蒙蔽心包,引動肝風,故可見嘔吐,腹脹,便閉,驚厥,或高熱,嘔吐,便溏、瀉痢,驚厥等證。臨床表現(xiàn):先見納呆、嘔吐、腹痛、便秘以及痰多等,繼而發(fā)熱神呆,迅即出現(xiàn)昏迷痙厥,喉間痰鳴,腹部脹滿,呼吸氣粗,舌苔黃厚而膩,脈象弦滑。治法:消食導滯,滌痰鎮(zhèn)痙。方藥:玉樞丹和保和丸。玉樞丹:山慈菇、紅大戟、千金子霜、五倍子、麝香(人工替代品)、雄黃、朱砂。具有化痰開竅,辟穢解毒,消腫止痛之功。保和丸(見上)。臨床時,可加小兒回春丹(川貝母、陳皮、木香、白豆蔻、枳殼、法半夏、沉香、天竺黃、僵蠶、全蝎、檀香、牛黃、麝香(人工替代品)、膽南星、鉤藤、大黃、天麻、甘草、朱砂)(出自教材方劑學)鎮(zhèn)驚息風。痰多者可加礞石滾痰丸(金礞石 (煅)、沉香、黃芩、熟大黃)滌痰導滯。若痰滯交錯,腑氣不通,也可用保赤散(六神曲(炒)、巴豆霜、天南星(制)、朱砂)以蕩滌之。溫陽化飲方治療幼兒支氣管炎
咳嗽喘息累月,痰濕水飲結(jié)聚阻滯肺氣所致。痰為津液所化,其所流行或聚止者,皆因脾肺腎陽氣之盈虧所決定。圖片
圖片彭某,男,6歲。2003年11月21日初診:頻頻咳嗽微有喘息已經(jīng)2個多月,痰聲轆轆。因不善咯出,似有大量稀痰阻滯支氣管中。曾住院確診幼兒支氣管炎,反復用過數(shù)種較大劑量抗生素與激素,未能控制病情,所用中藥方全為清肺化痰藥。虛汗多,晚上睡著后衣服常濕,必須換2次方可。形體虛胖,面色泛白帶青,微微浮腫,畏寒手足冰冷,舌質(zhì)淡黯,薄白苔,脈沉無力,此脾腎陽氣不足,痰飲蘊肺,當以溫陽化飲方藥治之。處方:桂枝4.5g,干姜6g,五味子5g,杏仁6g,炙草5g,麻黃5g,熟附子5g,炒白術(shù)6g,車前子9g,細辛3g,法半夏9g,茯苓12g,麻黃根9g,水煎日分5次溫服。治療經(jīng)過:服藥3劑,咳嗽明顯減弱,已無喘息,胸膈喉間痰聲也大為減少,小便量明顯增加,全身汗出有收斂,舌脈變化不大,再予原方3劑,四肢感覺溫暖,咳嗽已經(jīng)完全停止,痰聲完全消失,面色雖白而不泛青色,浮腫已經(jīng)消失,食欲不甚好,仍有少量汗出,舌淡脈弱,予健脾溫陽方:炒白術(shù)6g,茯苓12g,炒枳殼6g,炙甘草5g,山藥9g,麻黃根9g,砂仁3g,熟附子5g,山萸肉5g,寸冬6g。服6劑,一般情況較好,身體較前增強,無咳喘,無痰鳴,虛汗少,飲食較過去有較大進步??人源⒗墼拢禎袼嫿Y(jié)聚阻滯肺氣所致。痰為津液所化,其所流行或聚止者,皆因脾肺腎陽氣之盈虧所決定。幼兒久咳喘息難愈,又用過較大劑量抗生素、激素、清熱解毒中藥,多系飲邪內(nèi)盛,寒水有余。本例治方以小青龍湯加苓桂術(shù)甘湯,又加熟附子一味,甚為重要?!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謂附子“主風寒咳逆邪氣”,只因寒邪水氣逆于上焦故用之溫化,若必待心悸、畏寒、肢冷沉重,頭眩浮腫,脈沉細微等脾腎陽虛病癥,全然呈現(xiàn)始用,往往延誤治療,延長病程。仲景云“夫短氣有微飲,當以小便去之,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本例治方即有此意。麻黃根止虛汗又兼能宣肺氣,凡虛汗多者,無論有無痰涎,均可用之。小兒急性胃腸炎的診斷與治療
急性胃腸炎是一種急性起病、以腹瀉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在兒童的發(fā)病率中僅次于呼吸系統(tǒng)疾病,典型的癥狀是上吐下瀉,但是也有時單純以嘔吐或腹瀉為主,通常還會合并發(fā)熱、腹脹等癥狀。   急性胃腸炎主要分為細菌性胃腸炎和病毒性胃腸炎兩種1、細菌性胃腸炎:主要以沙門氏菌感染為主,此種細菌多在夏季盛行。沙門氏菌感染中又以鼠傷寒沙門氏菌和嬰兒沙門氏菌在嬰兒中最為常見。此病起病急,嘔吐、腹瀉、腹痛的同時常伴有發(fā)熱癥狀,腹瀉次數(shù)大約在一日6次以上,糞便性狀可為稀便、黏液便或者是膿血便。不僅如此患兒還常常伴有脫水、酸中毒的情況。2、病毒性胃腸炎:主要以輪狀病毒感染為主,多發(fā)生于秋冬季節(jié),常見于6個月-2歲嬰幼兒,一般病程為7-10日,常出現(xiàn)發(fā)熱、腹瀉的癥狀,腹瀉次數(shù)多在6次以上,并常伴有嘔吐情況,嘔吐常發(fā)生在發(fā)病的1-2天,之后才會出現(xiàn)腹瀉癥狀,同樣的嘔吐、腹瀉次數(shù)多了也容易引起脫水。感染輪狀病毒后如果不及時治療,則會引起全身性感染,侵犯多個臟器,嚴重時會引起暴發(fā)性心肌炎。   而對于小兒急性胃腸炎需要注意嚴重的腹瀉或嘔吐、糞便中有血絲及粘液、持續(xù)的腹痛、持續(xù)高熱不退、活動力差、意識不清、腸梗阻、腸穿孔、敗血癥等嚴重的危險訊號。   小兒急性胃腸炎引起的原因主要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兩方面1、感染性因素:主要是腸道內(nèi)感染細菌和病毒造成的,致病性大腸桿菌是主要的致病菌;或者是上呼吸的炎癥、肺炎、中耳炎等胃腸道以外的疾病,可以由于發(fā)燒和細菌毒素的吸收而使消化酶分泌減少,腸蠕動增加,誘發(fā)胃腸炎癥狀。2、非感染因素:主要由氣候的變化以及不合理地喂養(yǎng)造成。對于氣候而言過冷會促使腸蠕動增加,過熱會促使胃酸及消化酶分泌減少,兩種情況均會誘發(fā)急性胃腸炎;另外對于不合理喂養(yǎng)而言,嬰幼兒吃的過多、過少或過早、過多的添加輔食以及突然改變食物、突然斷奶等情況,均會在某種程度上誘發(fā)腹瀉。對于小兒急性胃腸炎的治療主要講究病因治療和對癥治療   

1、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腹脹對于患兒由于消化不良引起腹瀉、腹脹時,關(guān)鍵是要調(diào)整飲食,在調(diào)整飲食的基礎上可以搭配使用乳酶生、酵母片、醒脾養(yǎng)兒顆粒等藥物進行對癥治療。   (1)乳酶生:該藥物為活腸球菌的干燥制劑,在腸內(nèi)分解糖類生成乳酸,使腸內(nèi)酸度增高,從而抑制腐敗菌的生長繁殖,并防止腸內(nèi)發(fā)酵,減少產(chǎn)氣,因而有促進消化和止瀉的作用。乳酶生小兒常規(guī)使用劑量圖片(2)醒脾養(yǎng)兒顆粒:該藥物具有醒脾開胃、養(yǎng)血安神、固腸止瀉的功效,主要用于脾氣虛弱所致的兒童腹瀉便溏、煩躁盜汗、厭食等癥狀。可以有效改善急性胃腸炎引起的腹瀉、食欲不振等癥狀。醒脾養(yǎng)兒顆粒小兒常規(guī)使用劑量 圖片(3)蒙脫石:該藥物可以通過覆蓋消化道粘膜、促進損傷的消化道粘膜上皮再生、吸附消化道內(nèi)氣體和各種攻擊因子、平衡消化道正常菌群、促進腸粘膜細胞的吸附功能等功效,從而起到保護腸粘膜并緩解腹瀉的作用。小兒使用劑量通常為1歲以下一日3g,分3次口服使用;1-2歲一日3-6g,分3次口服使用;2歲以上一日6-9g,分3次口服使用。對于急性腹瀉時,應立即使用此藥物,且首劑量加倍,同時注意防止脫水。 

2、因腸道菌群失衡引起的腹瀉、腹脹、消化不良、營養(yǎng)缺乏對于這種情況可以選用枯草桿菌二聯(lián)活菌顆粒、酪酸梭菌活菌散等藥物進行治療。(1)枯草桿菌二聯(lián)活菌顆粒:該藥物中含有枯草活菌和腸球菌兩種活菌,可直接補充正常生理菌叢,抑制致病菌,促進營養(yǎng)物質(zhì)的消化、吸收,抑制腸源性毒素的產(chǎn)生和吸收,達到調(diào)整腸道內(nèi)菌群失調(diào)的目的,另外還富含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以及礦物質(zhì)鈣,可補充因消化不良或腹瀉所致的營養(yǎng)缺乏。小兒使用劑量通常為2歲以下一次1袋,一日1-2次口服使用;2歲以上一次1-2袋,一日1-2次口服使用,口服時可以用40℃以下溫開水或牛奶沖服,也可直接服用,但是需注意的是不滿3歲的嬰幼兒不宜直接服用,以免造成嗆咳。(2)酪酸梭菌活菌散:該藥物能夠耐受胃酸進入腸道,分泌腸粘膜再生和修復的重要營養(yǎng)物質(zhì)酪酸,修復受損傷的腸粘膜,消除炎癥,營養(yǎng)腸道,并能促進雙歧桿菌等腸道有益菌生長,恢復腸免疫功能和正常生理功能,另外還可以促進營養(yǎng)物質(zhì)的消化與吸收,對于因腸道菌群紊亂引起的各種消化道癥狀及相關(guān)急、慢性腹瀉和消化不良均有療效。小兒使用劑量通常為一次1袋,一日2-3次用溫開水沖服使用。注意事項:由于兩種藥物均為活菌制劑,因此不宜放置于高溫處,且溶解時水溫不得高于40℃,除此之外應避免與抗菌藥物聯(lián)用。

3、嘔吐、腹瀉失水過多遇到這種情況時應及時補液,補液通常選用的藥物是口服補液鹽,此藥物中含有能夠維持體內(nèi)恒定的滲透壓所必需的鈉離子和鉀離子,急性腹瀉與嘔吐容易造成體內(nèi)鈉和鉀丟失過多,而該藥物不僅可以補充鈉、鉀及體液還可以調(diào)節(jié)水及電解質(zhì)的平衡,對于急性腹瀉與嘔吐引起的失水具有良好的作用。市場上口服補液鹽散有三種,三種的使用劑量存在一定差異。不同口服補液鹽在小兒中的使用劑量圖片

4、伴有發(fā)熱癥狀在出現(xiàn)發(fā)熱癥狀時,如體溫在38.5℃以上則應積極使用退熱藥物進行治療。對于小兒退熱較安全的藥物是布洛芬以及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均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從而發(fā)揮解熱作用,布洛芬通常小兒使用劑量為6月齡-12歲兒童,按需給予5-10mg/kg,每6-8小時一次;12歲以上兒童,按需給200-400mg/kg口服,每4-6小時一次,最大劑量為1200mg/d,使用三日后癥狀如無改善應及時停用,另外6個月以下的小兒應在醫(yī)師或藥師指導下謹慎使用。對乙酰氨基酚以口服制劑、栓劑最為常見,口服使用時使用劑量通常為體重<60kg,一次10-15mg/kg,每4-6小時一次,新生兒通常為75mg/kg/d,>60kg的按每次650mg,每4-6小時按需給藥。栓劑使用劑量通常為1-6歲兒童一次1粒,若持續(xù)發(fā)熱或疼痛,可間隔4-6小時重復用藥一次,24小時內(nèi)不超過4粒。

 5、抗感染治療對于細菌性胃腸炎通常不需要常規(guī)給予抗菌藥物治療,只有在特定感染或特定的臨床狀況才應用。通常需要根據(jù)所感染病原體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比如感染志賀氏菌時可選用阿奇霉素、頭孢克肟、環(huán)丙沙星;感染沙門氏菌時可選用阿奇霉素、環(huán)丙沙星;感染產(chǎn)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時可選用阿奇霉素、頭孢克肟等。阿奇霉素通常使用劑量為一日10-12mg/kg口服,連續(xù)使用2-5日;環(huán)丙沙星通常使用劑量為一日8-30mg/kg;頭孢克肟通常使用劑量為一日8mg/kg,具體使用劑量應根據(jù)所感染病原體以及感染程度合理選用。 6、抗病毒治療對于急性胃腸炎并沒有特定的抗病毒藥物,因此關(guān)鍵還是應積極進行對癥治療。    小兒急性胃腸炎除了藥物治療外,平時也應做好預防工作,要合理添加輔食,合理調(diào)整兒童的飲食,不暴飲暴食,不吃生冷食物,注意氣候的變化并及時做好保暖工作,提高自身免疫力防止感染,從而避免急性胃腸炎的發(fā)生。

【中醫(yī)專長】內(nèi)服方藥+外冶技術(shù)治鼻淵病
補氣助陽法 治過敏性鼻炎
患者,既有陽虛之體,又有感受風寒之標,方中少用發(fā)汗解表,助附子溫經(jīng)助陽,恢復陽氣;細辛外解太陽之表,內(nèi)散少陰之寒,宣通肺氣,鼻乃肺之門戶。圖片張某,女,46歲?;歼^敏性鼻炎10余年,遷延難愈。每年立秋后發(fā)作,入冬即愈,鼻塞、流涕、眼睛癢、夜晚呼吸不暢,影響睡眠,痛苦不堪。2017年8月10日初診,刻下:鼻炎發(fā)作、鼻塞、流清涕、鼻音偏重,眼睛發(fā)癢,手腳冰涼怕冷,偶有疲憊乏力,小便清長、夜尿頻多。舌淡苔薄,脈沉弱等。辨證:腎陽虧虛,鼻竅失溫型鼻鼽。治療:補氣助陽,溫通鼻竅。方劑:生麻黃6g,熟附片15g(先煎),細辛6g,生黃芪30g,炒白術(shù)15g,辛夷花10g,白芷10g,防風15g,羌活10g,炙甘草10g,川芎10g,升麻6g。水煎服,日2次,早晚分服。服藥期間忌食生冷刺激性食品,注意保暖。按:本例患者,既有陽虛之體,又有感受風寒之標,方中少用發(fā)汗解表,助附子溫經(jīng)助陽,恢復陽氣;細辛外解太陽之表,內(nèi)散少陰之寒,宣通肺氣,鼻乃肺之門戶。大劑量黃芪益氣固表,防風祛風解表、抗菌、止癢;白術(shù)健脾益氣。辛夷花 白芷芳香通竅,羌活解表祛濕,川芎,升麻引藥上行,諸藥合用,共湊補氣助陽,溫通鼻竅之功效。本例患者自初診服用該方劑10劑好轉(zhuǎn)后,2018年秋季又原方服10劑,于今年入秋后又服用10劑,隨訪至今未見發(fā)作,療效確切。
治療鼻炎的驗方和妙招大集合
圖片很多朋友常年受鼻炎困擾,也有很多朋友向我們尋求鼻炎治愈方法,曾經(jīng)搜集了很多治療鼻炎的驗方和妙招,此次在這里做一個集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鼻炎和體質(zhì)緊密相關(guān),而體質(zhì)又和生活習慣密切相關(guān),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養(yǎng)成好的生活習慣更重要!
 1鼻炎是怎么得的? 鼻炎起初大部分都是寒邪導致的,時間長了,它就會入里化熱,所以,鼻炎有兩種情況:一為寒,一為熱。有時寒邪在體內(nèi)停留很久,這種邪氣與人體正氣共存的情況,往往是因為人體正氣不足,不能驅(qū)邪外出,結(jié)果雙方誰也不能戰(zhàn)勝另一方,就形成了共存的局面。但是每當氣候變化,天氣驟然變冷,保護不及時,使得本來的平衡被打破,于是鼻涕橫流,噴嚏不斷。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鼻炎又犯了。” 《內(nèi)經(jīng)》“五氣所病,腎為欠為嚏”。過敏性鼻炎的典型表現(xiàn)就是噴嚏連連。常有患者向我傾訴:我打噴嚏打的都要虛脫了,打的都尿褲子了。如果噴嚏連連,經(jīng)久不愈,那你是腎虛了。僅抗過敏是不夠的,補腎才是根本途徑。 黃元御是乾隆皇帝的御醫(yī),他認為鼻炎是身體陰陽失調(diào)造成的氣機升降失調(diào)。治療時強調(diào)升降氣機,排除寒邪;徐文兵老師在《黃帝內(nèi)經(jīng)四季養(yǎng)生法》中提到了花粉過敏癥,也是因為體內(nèi)素留的風寒濕邪,趁著春季陽氣生發(fā)之時,向外宣散的表現(xiàn)。所以越是鼻炎發(fā)作的時候,越不能使身體感受寒邪,清涼苦寒的藥不可取。
2哪些方法治鼻炎? 曾經(jīng)搜集了很多治療鼻炎的驗方和妙招,此次在這里做一個集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芳香通竅: 鼻炎枕方辛荑花500克,藿香100克,佩蘭100克,白芷100克,細辛10克。一料,共搗碎,做枕頭睡覺。此方辛溫通竅,研碎作枕頭,可于睡眠中幫助通暢鼻竅,且味道芳香,既能治病,又方便實用。平時經(jīng)常曬一下枕頭,保持藥粉干松,可一直使用。 鼻炎自治外貼方法處方:辛夷(取心去殼)30克、豆蔻仁30克、川黃連60克。用法:將上藥研為細末,裝瓶備用,勿泄氣、以消毒藥棉加藥末3克塞入患側(cè)鼻孔中。每天用五小時以上,一天換藥一次。請轉(zhuǎn)給您身邊患鼻炎的朋友吧! 聞香解鼻炎已經(jīng)得了鼻炎了,怎么辦?做個美麗的香袋吧。香袋佩掛在胸前,可以免除打噴嚏、流鼻涕的癥狀。放入由細辛3g、牙皂3g、川芎3g、蒼耳子3g、辛夷3g,這5味中藥共研的細末,10天換一次。經(jīng)常聞一聞輕柔的香草氣息,有助于醒神通竅。 溫通氣血 艾灸百會治鼻炎得了過敏性鼻炎不好受,可以用艾條艾灸百會治療。方法是:左手食指和中指分開,放在百會穴兩側(cè),右手拿點燃的艾條,距離百會穴3cm~5cm,艾灸。每次10~15分鐘,每天一次。同時配合揉迎香穴,口禾髎,揉耳后高骨,掐合谷穴。久久有效。 圖片手三里治療過敏性鼻炎對于體內(nèi)素有寒邪的人,大腸經(jīng)上的手三里,溫通氣血的效果比較好,大腸經(jīng)是多氣多血之經(jīng),按揉手三里,可以補充氣血,使血很充沛地輸布全身,從而溫煦身體,驅(qū)趕寒邪。補腎寧心 五味子茶——過敏的天敵 五味子,兼具酸咸苦辛甘,養(yǎng)五臟,補虛勞,生津止渴,治風消食,為藥中上品。患有過敏性鼻炎、過敏性腸炎、過敏性哮喘的人,不妨常喝五味子茶:每天沖泡15克,以一周為一個療程,看看療效。 敷涌泉,治鼻炎鼻炎反復發(fā)作,試一下中醫(yī)的“上病下治”做法:大黃20克,吳茱萸20克,共研細末,加入適量陳醋調(diào)為糊狀。每晚睡前熱水泡腳后,各取2克藥糊,敷于雙腳涌泉穴,膠布固定。第二天清晨揭去,你會發(fā)現(xiàn)起床就開始的噴嚏減少了,連用1周癥狀會大為減輕。 急癥治療  過敏性鼻炎就揉天府穴不停地打噴嚏,流清鼻涕,鼻子堵塞等癥狀讓過敏性鼻炎患者難以承受。快來按揉一下天府穴吧。天府穴在肺經(jīng)上,您舉起胳膊,靠近鼻子,鼻子碰到的位置就是天府穴。很好找也很實用。 穴位趣談之素髎穴素髎,在鼻尖正中央處。素,古指白色生絹,此指穴位內(nèi)氣血為肺金之性的涼濕水氣;髎,孔隙也。素髎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液化而降。此穴對過敏性鼻炎效果不錯,拇食指對掐,發(fā)酸欲流眼淚為得氣,立馬通氣!要經(jīng)常用清水清洗鼻腔,保持清潔也很重要。 芝麻油緩解鼻炎癥狀天氣干燥、睡眠不好、過度勞累等,均可引起鼻腔干燥、充血、頭疼等慢性鼻炎癥狀。此時可用消毒棉球蘸芝麻油涂在鼻腔患內(nèi),一般一次即可見效,兩次癥狀全消。 民間驗方簡易按摩治鼻炎一位前輩傳授了一種簡單的按摩方法,對慢性鼻炎效果很好:雙手拇指并排屈曲,用突起的第一節(jié)拇指關(guān)節(jié)同時按壓印堂穴,轉(zhuǎn)圈揉按5、6下,再分開左右順著鼻梁雙側(cè)向下,至迎香穴,在迎香穴處揉按5、6下。此為第一次,可早晚各按50次,堅持一年,鼻炎可大為好轉(zhuǎn)。 慢性鼻炎的民間偏方少時患慢性鼻炎打針吃藥半年未愈,后來家父用蒼耳籽油給我滴鼻,一個月就好了。蒼耳子50粒炒黃去雜質(zhì),香油一兩,用銅勺或銅鍋(鋁制品或不銹鋼無效)放油炸至蒼耳色黃,去蒼耳取油入消毒干凈小瓶中備用。用棉簽蘸油涂鼻腔內(nèi),一日5-6次。密封保存有效期三個月。過敏性鼻炎驗案二則
據(jù)相關(guān)研究,我國鼻炎患者多達3億,而其中五分之二都是過敏性鼻炎患者。近年來城市里過敏性鼻炎患者的增張態(tài)勢十分迅猛,越來越多的人受到過敏性鼻炎的困擾。大多數(shù)人去醫(yī)院治療,采取的多是物理清洗結(jié)合口服激素,甚者施行手術(shù);也有部分找中醫(yī)師治療,多是采取芳香開竅類藥物;種種療法都難以取得長久的療效,讓人對治療失去了信心。近十年里,因為每年開展冬病夏治,所以接觸的過敏性鼻炎患者非常多,在臨床實踐中,慢慢摸索出提前預防、改善體質(zhì)為主的治療思路,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現(xiàn)取兩則醫(yī)案,供同仁參考。圖片
【典型病案一】姚某,女,33歲?;歼^敏性鼻炎20余年,遷延難愈。每年立秋后發(fā)作,鼻塞、流涕、眼睛癢、夜晚呼吸不暢,影響睡眠,痛苦不堪。2019年7月15日在朋友介紹下前來就診??滔拢罕茄走€未發(fā)作,因鼻中隔偏曲,鼻音偏重,偶有疲憊乏力,舌淡苔薄,寸脈沉弱,關(guān)脈滑,尺脈沉滑。辨證:脾氣虛弱,衛(wèi)陽不固。治則:健脾益氣,扶陽固表,祛風脫敏。處方:黃芪60g,白術(shù)30g,防風15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0g,麻黃9g,附子15g,細辛9g,柴胡15g,黃芩9g,半夏9g,烏梅15g,蟬蛻6g,辛夷9g,蒼耳子15g,通草15g,生地15g,生姜9g,大棗9g。每日服3次,每次200ml溫服。配合3伏貼帖服穴位,前后共服藥24劑。當年立秋后至今,鼻炎未再發(fā)作。按語:重劑玉屏風散健脾益氣固表,桂枝湯調(diào)和營衛(wèi),麻黃附子細辛湯扶陽固表,祛風散寒。三方合用,益氣扶陽,從根本上改善體質(zhì),增強御外能力。小柴胡湯去人參,疏肝利膽,通暢三焦元氣,輔佐上三方,使補而不滯。辛夷、蒼耳子、通草、烏梅、蟬蛻,宣通鼻竅,祛風脫敏。加一味生地清熱養(yǎng)陰,防止太過燥烈。全方病癥合參,通補兼施,經(jīng)方與時方靈活合用,病人體質(zhì)有所改善,從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當然本例的成功也有賴于病人的信任,因為體質(zhì)的改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無明顯癥狀的調(diào)理,更需要病人對醫(yī)者的信任。圖片
【典型病案二】岳某,女,8歲。患過敏性鼻炎2年,每遇季節(jié)變換冷熱交替即發(fā)作鼻炎。發(fā)作時,鼻癢、鼻塞、呼吸不暢、前額悶脹導,致精神不振,影響學業(yè)。2019年7月21日前來就診??滔拢罕前W、鼻塞、流淡黃涕、體型偏胖、口內(nèi)有異味、大便不暢、舌淡紅、苔白膩、脈浮滑數(shù)等。辨證:外感風邪,濕濁內(nèi)滯,郁閉清竅。治則:疏風解表,化濕消積,宣通鼻竅。處方:柴胡15g,黃芩12g,半夏9g,丹參15g,石菖蒲15g,蘇葉10g,蒼術(shù)15g,陳皮15g,茯苓15g,雞矢藤30g,辛夷7g,蒼耳子12g,通草6g,杏仁12g,桔梗9g,細辛3g,甘草9g,生姜9g,大棗9g。5劑,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120ml溫服。囑其少食辛辣寒涼,按時作息,加強鍛煉。7月27日二診:上方服后,鼻癢鼻塞大好,偶有流清涕,口內(nèi)已無異味,大便通暢,舌淡紅苔薄。表邪已去大半,濕濁內(nèi)積亦有減輕。繼續(xù)鞏固,去化濕解表的蘇葉、蒼術(shù),加桂枝9g,防風9g,以加強宣通鼻竅的作用。5劑續(xù)服。8月12日三診:上方服后,鼻癢鼻塞已愈,舌淡苔薄。外邪已祛,內(nèi)滯得清。繼續(xù)鞏固,擬健脾益氣、扶陽固表、宣通鼻竅,以期增強體質(zhì),治愈鼻炎。處方:黃芪15g,白術(shù)15g,防風9g,桂枝9g,白芍15g,炙甘草9g,麻黃3g,附子5g,細辛3g,辛夷6g,蒼耳子9g,陳皮9g,石菖蒲15g,通草6g,杏仁9g,茯苓15g,黃芩12g,生姜9g,大棗9g。5劑,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120ml溫服。9月9日回訪。鼻炎未在發(fā)作。按語:前兩次以小柴胡湯加減斡旋樞機,和解內(nèi)外。辛夷、蘇葉、蒼耳子、桂枝、防風、細辛,外散風邪,扶助肺衛(wèi)陽氣,宣通鼻竅;蒼術(shù)、陳皮、茯苓、雞矢藤、杏仁、柴胡、半夏,化濕消積,宣肺化痰。大劑量雞矢藤有消食化積,通大便的療效。肺與大腸相表里,大便的通暢有利于肺氣的宣發(fā)。10劑過后,外邪解,內(nèi)濕清。后期鞏固以玉屏風散、桂枝湯、麻黃附子細辛湯、辛夷蒼耳子散等合方,以達到扶助陽氣、改善體質(zhì)、宣通鼻竅的作用。整個治療過程,緊握時機,靈活加減,取得了很好的臨床療效。鼻炎看似是肺系疾病,可是單純以宣通鼻竅治療鼻炎,可以取得暫時性的療效,確難以有長遠的療效。從這兩則醫(yī)案可以看出,宣通鼻竅,結(jié)合扶助陽氣,健脾益氣,改善體質(zhì)可以取得更長久的療效。

【中醫(yī)專長】內(nèi)服方藥治骨痹+外冶
白術(shù)治療腰痛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曰:“(白術(shù))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睆倪@里可看出,白術(shù)最早主要是用來治療痹癥的。圖片白術(shù)在中藥隊伍里面算是知名度比較高的了,一是因為非專業(yè)人經(jīng)常把它念成白術(shù)(樹),然后旁邊專業(yè)的藥師會告訴他是白術(shù)(朱),如此一直被重復。二是因為功效好,比如:電視劇《女醫(yī)明妃傳》里允賢用的七白散,就用有白術(shù);閩南喜歡煲湯,四君子湯、八珍湯,也都有白術(shù);進了藥店消化類中成藥中也常見參苓白術(shù)散、枳術(shù)丸?!端伎贾嗅t(yī)》中有很長的篇幅寫白術(shù)治療骨刺。說到白術(shù)能治骨刺,《思考中醫(yī)》的觀點是骨刺的病因是水濕重,白術(shù)能健脾,故能補土制水。這種說法表面上解釋得通,但是健脾藥種類那么多,為何只選白術(shù)呢?清代名醫(yī)徐靈胎的“藥性專長”論曰:“凡藥性有專長,此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雖圣人亦必試驗而后知之。如菟絲子之主面黔,亦其一端也,以其辛散耶?則辛散之藥甚多;以其滑洋耶?則滑洋之藥亦甚多,何以他藥皆不能去,而菟絲能之?”徐靈胎舉的例子說明菟絲子能去黑斑,并不是因為他有辛散的功效。接下來其又言:“但顯其形質(zhì)氣味者,可以推測而知,而深藏于性中者,不可以常理求之?!眻D片《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曰:“(白術(shù))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睆倪@里可看出,白術(shù)最早主要是用來治療痹癥的。《名醫(yī)別錄》曰:“主大風在身面,風眩頭痛,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jié)腫,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边@段可以說是對《本經(jīng)》記載白術(shù)功效的擴展豐富?!侗静菥V目》白術(shù)條下附方提到:“牙齒日長,漸至難食,名髓溢病,白術(shù)煎湯,漱服取效。”腎主骨生髓,而齒為骨之余,那牙齒變長、骨質(zhì)增生是否都可看作髓溢病。清代陳士鐸在《本草新編》記載:“如人腰疼也,用白術(shù)二三兩,水煎服,一劑而減半,再劑而痛如失?!彼f:“腰疼乃水濕之氣侵入腎宮”而“白術(shù)最利腰臍”。治療腰痛急性發(fā)作時,常用經(jīng)方家胡希恕的經(jīng)驗方:桂枝加苓術(shù)附湯合大黃附子湯(桂枝、白芍、赤芍、茯苓、白術(shù)、附片、大黃、細辛、炙甘草)。其中白術(shù)用30克,其他藥用常規(guī)劑量,大便正常的患者大黃用2~3克。附子用量10克足矣。若為腰椎間盤突出急性發(fā)作或者腰扭傷,三五劑多可見效,止痛效果很強。治療腰痛慢性調(diào)理時,常用六味地黃湯合補中益氣湯加減(熟地、山茱萸、山藥、黃芪、白術(shù)、黨參、羌活、獨活、狗脊、土鱉蟲)。因為腰痛涉及五臟有肝脾腎,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肌肉,腰痛多在骨,但亦常波及筋、肉。此方補益效果較好,但是疼痛消除后還是需要患者加強營養(yǎng)及鍛煉,否則容易再犯。如果是慢性腰痛而急性發(fā)作的患者,可以將這兩張?zhí)幏捷喠魇褂茫热缃裉斐缘谝环?,明天吃第二方,山西名醫(yī)門純德臨床常這樣使用。補腎定痛湯治痛風性關(guān)節(jié)炎
患者康某系脾腎虧損,痰濕濁邪留于經(jīng)絡,注于關(guān)節(jié),以致氣血凝滯,瘀阻絡痹而成。治宜補脾益腎、化瘀通絡。圖片康某,男,38歲?;颊咦允鲭p足第1跖趾關(guān)節(jié)腫痛、畸形7年余。飲酒、進食葷腥食物則疼痛加劇,晝輕夜甚,行動不便,近1周加重,前來就診。癥見雙足第1足趾關(guān)節(jié)處紅腫,畸形,觸之有熱感,疼痛,伴有腰痛,夜尿增多至3~4次。X線片顯示左足第1趾骨近端外側(cè)局部骨質(zhì)有蟲蝕樣改變,邊緣不規(guī)則,骨質(zhì)密度較低,右足第1跖趾骨關(guān)節(jié)跖骨端骨缺損性改變,舌質(zhì)紅,苔薄膩,脈沉弦。血生化檢查顯示血尿酸值620微摩爾/升。診斷:慢性痛風性關(guān)節(jié)炎。辨證:脾腎兩虛,痰濕凝滯,經(jīng)絡痹阻。治法:補益脾腎,利濕化濁,活血通絡。處方:薏苡仁、山藥各20克,肉蓯蓉、丹參各15克,巴戟天、仙靈脾、生地、熟地、炒杜仲、雞血藤各12克,白術(shù)、桃仁、紅花、赤芍、川牛膝、海風藤各10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連服15劑。二診:癥狀明顯緩解,仍有畸形,壓痛,腰部酸困,夜尿多,舌質(zhì)微紅,苔薄白,脈沉細。復查血尿酸440微摩爾/升。上方研成細粉,每次9克,每天3次,用溫開水沖服。三診:上述癥狀消失,步履正常,已獲痊愈。此系脾腎虧損,痰濕濁邪留于經(jīng)絡,注于關(guān)節(jié),以致氣血凝滯,瘀阻絡痹而成。治宜補脾益腎、化瘀通絡。方中巴戟天、仙靈脾、熟地、生地、肉蓯蓉、炒杜仲、白術(shù)、薏苡仁、山藥健脾益腎;桃仁、紅花、丹參、赤芍、川牛膝、雞血藤、海風藤活血通絡。故取得治療效果。
治骨性關(guān)節(jié)炎驗方
丹參30克,杜仲、地龍、桑寄生各15克,威靈仙、當歸、海桐皮、川牛膝各10克,細辛3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1個月為1療程。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腰腿痛
獨活寄生湯加減減少炎癥對受壓神經(jīng)根及硬膜囊的不良刺激,防止神經(jīng)根黏連,促進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從根本上治療本病的目的。圖片
圖片方藥:獨活12克,桑寄生12克,桂心3克,秦艽10克,細辛3克,防風6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熟地12克,杜仲12克,牛膝10克,黨參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偏血瘀者,加重當歸、川芎用量至15克,同時加用桃仁、紅花各10克;偏寒濕者,加重獨活、細辛、防風的用量至獨活20克,細辛6克,防風15克;偏陽虛者,加重杜仲、牛膝的用量,至杜仲20克,牛膝20克,同時加用制附片10克,補骨脂15克;偏陰虛者,加重牛膝的用量至20克,同時加用龜板膠15克,枸杞子20克;疼痛重者,加蜈蚣2條,全蝎6克。用法:每天1劑,水煎分2次服用,4周為1個療程。方解:本方以獨活為君,祛下焦風寒濕邪;臣以細辛入少陰經(jīng),祛風溫陽;防風乃風中之潤劑,走十二經(jīng);秦艽祛風止痛,善去經(jīng)絡之風;肉桂溫陽活血。這4味藥增強了獨活祛風濕、止痹痛力量;佐以桑寄生、杜仲、牛膝祛風濕,補肝腎,壯腰膝;當歸、川芎、地黃、白芍,養(yǎng)血活血,治風先治血,有助于祛風濕、止痹痛功效的發(fā)揮;黨參補氣,茯苓健脾滲濕,甘草助黨參補氣并調(diào)和諸藥。全方邪正兼顧,祛邪不傷正,扶正不戀邪,用以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為其主要功用??傊?,諸藥合用既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又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加速體內(nèi)炎性物質(zhì)的代謝,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環(huán),消除神經(jīng)根的充血水腫及肌肉痙攣,緩解對神經(jīng)根的化學及自體免疫刺激等作用。達到減少炎癥對受壓神經(jīng)根及硬膜囊的不良刺激,防止神經(jīng)根黏連,促進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從根本上治療本病的目的。白礬食醋液治腰椎骨質(zhì)增生
腰椎骨質(zhì)增生又稱骨刺、骨贅,采用白礬食醋液外敷治療骨質(zhì)增生,方法簡便,療效滿意。圖片腰椎骨質(zhì)增生又稱骨刺、骨贅,是一種退蛻變后穩(wěn)定骨關(guān)節(jié)的代償結(jié)構(gòu),由于中老年人的關(guān)節(jié)長期磨損受累,成為慢性損傷,導致骨刺形成,骨刺刺激或壓迫周圍組織、神經(jīng),影響局部血液循環(huán),使局部充血、水腫、黏連,產(chǎn)生無菌性炎癥,炎癥產(chǎn)物又刺激骨刺的生長,形成惡性病理循環(huán),表現(xiàn)為功能障礙等。本病多由風寒濕三邪雜至,壅閉經(jīng)絡,侵襲骨脈所致。采用白礬食醋液外敷治療骨質(zhì)增生,方法簡便,療效滿意,具體做法是如下。處方:白礬250g,食醋2000mL。將白礬、食醋一同放入沙鍋中,用文火煎煮至化,取藥液,待藥液溫度適宜時,用毛巾浸入藥液,外敷患處,每日2次,每次25~30分鐘,連續(xù)敷15日為1個療程,注意敷時避免燙傷皮膚。方中白礬味酸、性寒、收澀,能消痰、燥濕、解毒;食醋味酸苦,性溫,散瘀血、消癰腫、強筋,兩藥合用,能溫中散寒、回陽通脈。外敷浸透肌膚能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消除炎癥,從而中斷了骨刺的病理循環(huán),達到痊愈。需要注意的是,少數(shù)患者使用過程中,因局部外敷溫度高,引起皮膚過敏反應,停藥后即可自動消失。

【中醫(yī)專長】內(nèi)服方藥治肺系病
李佃貴治療肺病醫(yī)案
本例患者,以咳嗽、咳黃痰為主癥,咳嗽劇烈,病程較長,常因受涼后加重,口干咽燥、咽痛加上舌脈的表現(xiàn),診斷為肺癰,癥屬風熱犯肺證。圖片趙惠平,女,51歲,于2017年6月4日初診。訴于就診前2年開始間斷咳嗽,咳黃痰,量多,痰量由少漸多,咳時尤甚,多由感冒后誘發(fā),曾多家醫(yī)院就診,診為支氣管擴張合并感染,服抗生素及多種中成藥治療效果不佳??淘\:見咳嗽頻繁,呈陣發(fā)性,咳黃黏痰,量多不易咳出,形體消瘦,口干鼻燥,納食不香,二便調(diào)等癥狀。舌紅,苔黃厚,脈浮數(shù)而滑。診斷:肺癰(支氣管擴張合并感染)。證型:風熱犯肺。治則:清肺散邪,止咳化痰。方藥:生麻黃5g,苦杏仁10g,甘草6g,紫蘇葉10g,桑白皮10g,茯苓10g,生黃芩10g,炒紫蘇子10g,川貝母10g,清半夏10g,陳皮6g,魚腥草30g,知母10g,酒黃精10g,山藥15g。7付。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二診:咳嗽減輕,咳痰較多,喘憋、氣短,咽干、咽痛,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颊咛刀?,有陰傷之象,于方中加大養(yǎng)陰泄熱,益氣排痰之藥,修改方藥為:生麻黃3g,苦杏仁10g,甘草6g,紫蘇葉10g,化橘紅15g,茯苓15g,桑白皮10g,蘆根15g,麥冬15g,桔梗10g,薏苡仁30g,冬瓜子10g,北敗醬15g,炒桃仁10g,天花粉15g,黃芪10g,陳皮15g,清半夏10g,葶藶子10g,紫蘇子10g。7付。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三診:咳嗽大減,咳痰減少,未訴其他不適,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滑。上方去葶藶子、蘇子,繼服7劑后基本控制病情。本例患者,以咳嗽、咳黃痰為主癥,咳嗽劇烈,病程較長,常因受涼后加重,口干咽燥、咽痛加上舌脈的表現(xiàn),診斷為肺癰,癥屬風熱犯肺證。肺癰乃是由于熱毒瘀結(jié)于肺,以致肺葉生瘡,肉敗血腐而形成的。明·陳實功《外科正宗·肺癰論》對肺癰初起、已成、潰后的臨床表現(xiàn),作了詳細描述,根據(jù)病機演變提出了:初起在表者,宜散風清肺;已有里熱者,宜降火益陰;膿成則平肺排膿;膿潰正虛者,宜補肺健脾的治療原則。本患者初診痰熱之象不顯著,而外感之象較顯著,故以華蓋散散外邪,清宣止咳,加養(yǎng)陰之藥,益肺陰為原則。隋朝《諸病源候論·肺癰候》說:“肺癰者……寒乘虛傷肺,寒搏于血,蘊結(jié)成癰,熱又加之,積熱不散,血敗為膿?!睆娬{(diào)正虛是發(fā)病的重要原因,患者久病耗氣傷陰,故在原方基礎上,加大益氣藥,以益肺氣,托毒排膿。周南山活用古方治療外感咳嗽
外感咳嗽病大多伴發(fā)有惡寒發(fā)熱、頭昏脹痛、身酸痛等表證,通過疏風解表等治療,表邪一除,表證即可迎刃而解。
圖片周南山,男,1941年出生,主任中醫(yī)師,重慶市名中醫(yī),重慶市潼南區(qū)人民醫(yī)院中醫(yī)專家,曾任區(qū)衛(wèi)生局副局長、區(qū)人民醫(yī)院副院長。曾擔任成都中醫(yī)學院函授大學潼南函授站站長,并主講《黃帝內(nèi)經(jīng)》《醫(yī)古文》等課程。在?。ㄊ校┘壱陨厢t(yī)學期刊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50余篇。周南山擅長于外感咳嗽病的治療,他認為咳嗽病雖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但治療起來卻頗為棘手,有咳嗽數(shù)日不愈者,有反復咳嗽數(shù)月難痊者。周南山從醫(yī)50年,在外感咳嗽的治療中常常運用麻杏石甘湯、二陳湯、千金葦莖湯、止嗽散等四個古方為基礎進行加減化裁。風寒襲肺、濕邪滯胃肺胃同病案某童,男,8歲,2003年3月16日上午母攜來診。訴其咳嗽數(shù)日,中、西藥乏效??淘\:咳嗽、痰清稀、微惡寒、鼻塞流清涕、惡心欲吐、腹脹、納差,脈浮,舌苔薄白。此乃風寒襲肺、濕邪滯胃,肺胃同治也,枳桔二陳湯合保和丸加減予之。處方:枳殼10g,桔梗10g,茯苓10g,法夏10g,陳皮10g,杏仁10g,厚樸10g,焦三仙各10g,紫蘇葉10g,萊菔子10g,甘草3g。2劑,咳止即消。風寒束表、郁肺化熱表寒里熱案簡某,女,10歲,2003年9月4日上午母攜來診。刻診:咳嗽、痰多、喘促、氣緊、口干,脈浮數(shù),舌尖紅。此乃風寒束表、郁肺化熱,麻杏石甘湯證也。處方:麻黃6g,杏仁10g,石膏15g,枳殼10g,桔梗10g,茯苓10g,法半夏10g,陳皮10g,厚樸10g,膽南星4g,蟬蛻3g,甘草3g。2劑,咳嗽止。外感風寒、痰飲內(nèi)伏邪引伏痰案王某,男,61歲,2003年2月16日上午來診,訴其惡寒、咽痛、咳嗽、痰清稀、胸悶不適,查其脈浮緊、苔滑膩,X線片顯示肺紋理增粗。此乃外感風寒、引動伏痰,疏風解表、化痰止咳,荊防敗毒散合二陳湯主之。處方:荊芥15g,防風15g,羌活15g,獨活15g,柴胡15g,前胡15g,茯苓15g,法夏15g,陳皮15g,紫蘇15g,薄荷15g,川芎15g,甘草6g,生姜3片。3劑,病除。表邪未解、熱毒內(nèi)生溫藥和之案唐某,女,34歲,2002年12月28日上午初診。劇烈咳嗽2月。刻診:惡風、時或流清涕,咳嗽、痰黃而黏稠、久咳不出痰,時而胸悶脹痛,口渴引飲,脈數(shù),舌干少苔。此乃表邪未解、熱毒內(nèi)生,雖熱毒內(nèi)盛但不宜過用苦寒之品,當以溫藥和之,故擬止嗽散合千金葦莖湯加減予之。處方:荊芥15g,防風15g,陳皮15g,桔梗15g,白前15g,前胡15g,百部15g,紫菀15g,葦莖30g,薏苡仁30g,杏仁15g,桃仁15g,冬瓜仁30g,瓜蔞殼15g,郁金15g,甘草6g。3劑。2003年1月4日上午再診,自訴連服3劑之后,咳嗽大減。其間因冒風感寒,覺咽痛隱隱,并告之經(jīng)停1月。脈浮數(shù),苔已潤。經(jīng)停暫不顧治,咳止自然來潮,當繼續(xù)治咳,兼治咽痛。處方:荊芥15g,防風15g,川芎10g,陳皮15g,桔梗15g,前胡15g,白前15g,百部15g,紫菀15g,玄參15g,貝母10g,馬勃10g,黃芩15g,甘草6g。3劑咳止。熱毒內(nèi)伏于肺、傷津耗氣動血疑似肺癌案張某,男,47歲,2003年1月12日上午11時來診。訴其咳嗽2月,近日咯痰,痰中帶血,曾在當?shù)匦l(wèi)生院住院治療,X光透視肺部有陰影,病灶不能確定。刻診:痛苦病容、形如柴木,其狀凄苦,咳嗽不斷,其氣上沖,痰中帶血,胸背疼痛,心慌難受,幾日未進粒米,湯水難咽,脈洪大躁動,舌暗紅少津。經(jīng)肺部CT檢查,提示肺癌可能,縱隔腫瘤不能排除?;颊呖紤]經(jīng)濟因素,決定用中藥門診醫(yī)治。此乃熱毒內(nèi)伏于肺,傷津耗氣動血,急則治其標,當以清熱解毒、活血涼血、宣肺止咳。方選千金葦莖湯、止嗽散、小陷胸湯三方合劑。處方如下:葦莖30g,薏苡仁30g,杏仁15g,桃仁15g,冬瓜仁30g,郁金15g,丹皮10g,瓜蔞殼15g,法半夏15g,黃連10g,前胡15g,白前15g,百部15g,紫菀15g,白茅根30g,甘草6g。3劑。囑其兩天服1劑,此為1周藥量,下周日復診。1月19日,病人未來復診。2月7日,病人電話告知星期日要來復診。2月8日(周日)上午,病人只身來到診室,訴其服用中藥一劑后,咳嗽大減,知藥已對癥,3劑服完,因怕恐冒風寒,故又連服6劑,精神大振,只身前來就診。診其脈雖洪,但不躁動,舌已紅潤,咳血已止,唯因感寒,胃脘脹滿,前方去小陷胸湯加胃藥治之。處方:葦莖30g,杏仁15g,桃仁15g,苡仁30g,冬瓜仁30g,荊芥15g,防風15g,陳皮15g,桔梗15g,百部15g,白前15g,紫菀15g,前胡15g,茯苓15g,法半夏15g,甘草6g。3劑。2003年2月15日上午三診,脈大有力,舌紅潤,白天仍時有咳嗽,胸部略感不適,前方加減,方藥如下:葦莖15g,杏仁15g,桃仁15g,薏苡仁30g,冬瓜仁30g,荊芥15g,前胡15g,白前15g,百部15g,紫菀15g,浙貝15g,當歸15g,生地15g,葶藶15g,茯苓15g,法半夏15g,陳皮15g,甘草6g。3劑。2003年2月22日上午四診:因受寒,咳嗽胸悶反復,其脈浮緊,舌潤,處方如下:葦莖30g,杏仁15g,薏苡仁30g,瓜蔞仁15g,冬瓜仁30g,茯苓15g,法半夏15g,陳皮15g,膽南星10g,枳殼15g,桔梗15g,紫蘇15g,防風15g,百部15g,紫菀15g,甘草6g。3劑。3月底,咳嗽已痊愈,自覺肺上沒問題,不愿到醫(yī)院去復查。追蹤6年,未見該病人肺癌發(fā)生或轉(zhuǎn)移。外感咳嗽病大多伴發(fā)有惡寒發(fā)熱、頭昏脹痛、身酸痛等表證,通過疏風解表等治療,表邪一除,表證即可迎刃而解。然而,在臨床中常常見到有些病人雖然寒熱頭痛相繼解除,但咳嗽卻數(shù)日不愈,有的還劇烈咳嗽不止,更有甚者住院輸液數(shù)月而反復不愈??计湓颍鄶?shù)醫(yī)生和病人都認為咳嗽乃炎癥也,治療首選抗菌消炎藥或有消炎作用的梔子、黃芩、黃柏、黃連、銀花、連翹、板藍根、白花蛇舌草等苦寒清熱之輩,結(jié)果適得其反,久治不愈。中醫(yī)治療疾病要在中醫(yī)基本理論指導下辨證求因、審因論治。治療外感咳嗽,切忌苦寒重濁之劑,當遵從仲景“以溫藥和之”,溫即用辛溫之性的藥物,和即調(diào)和輕揚之意,溫和輕揚是治療咳嗽病的原則。固表托里治咳嗽
外感風寒,肺氣不宣,咳嗽不止,然患者病起于產(chǎn)后氣血不足之時,氣虛衛(wèi)表不固,致肺氣不宣。以固表托里之法,立玉屏風散補氣固表,又入止咳宣肺之品,則效如桴鼓。
圖片尚某,女,34歲,反復咳嗽6月余。病起產(chǎn)后外感風寒,咳嗽經(jīng)久難愈,稍受風寒即咽部癢痛,咳嗽不止并頻頻起嚏,痰少質(zhì)稀。經(jīng)服多種抗生素,效不佳。也曾服中藥“杏蘇散”“麻杏石甘湯”“止嗽散”“小青龍湯”等,時有小效,咳嗽難解。刻診:觀患者面色蒼白,舌胖苔白,脈沉細。辨證認為屬肺氣虛弱、衛(wèi)外不固、風邪乘襲等病機。治當益氣固表,扶土生金。玉屏風散加減:黃芪30g,白術(shù)15g,防風6g,黨參12g,陳皮6g,半夏6g,紫苑6g,冬花9g,甘草3g。服藥3劑,咳嗽漸減。效不更方,前方加桑皮9g,浙貝母6g,繼服5劑,咳嗽停止。后囑用黃芪30g,紅棗5枚,雞蛋1枚,煲湯,每日1劑,以善其后。醫(yī)家柯韻伯云:“治傷風不知固表托里之法,偏試風藥以驅(qū)之,去者自去,來者自來,邪氣流連,癥無愈期?!贝苏摰莱隽朔螝馀c衛(wèi)氣的密切關(guān)系,今外感風寒,肺氣不宣,咳嗽不止,然患者病起于產(chǎn)后氣血不足之時,氣虛衛(wèi)表不固,致肺氣不宣。若當以宣肺止嗽,難以平復。今以固表托里之法,立玉屏風散補氣固表,又入止咳宣肺之品,則效如桴鼓。沙參麥冬湯加減治愈慢性支氣管炎
沙參麥冬湯源于《溫病條辨》,具有清養(yǎng)肺胃和生津潤燥功效,應用于治療燥傷肺陰、津液虧損的慢性支氣管炎,效果顯著。圖片慢性支氣管炎屬喘癥、咳嗽范疇。發(fā)病因素為外襲侵襲,情志失調(diào),飲食不節(jié),臟腑功能失常以及久病體虛等,寒冷是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的主要誘因,慢性支氣管炎發(fā)病嚴重時,造成心陽虛衰、心氣不足,甚至喘汗致脫等。使用沙參麥冬湯加減治療燥傷肺陰、津液虧損慢性支氣管炎,療效滿意,現(xiàn)介紹如下。處方:麥冬、沙參、扁豆、玉竹、山梔子、瓜蔞、浙貝母各10克,天花粉、杏仁、桔梗、桑葉各6克,甘草5克,丹皮、黃芩各12克。加減:①口苦咽干、胸脅脹痛者,加海蛤殼、青黛、旋覆花各10g。②咳聲嘶啞以及肺陰虧耗,加旱蓮草、五味子、甜杏仁各10g。③咳時隱痛以及痰多質(zhì)稠者,加茯苓、法半夏、蒼術(shù)、陳皮、白芥子、厚樸各7g。用法:水煎,取藥液,早晚分2次服用,每日1劑,連續(xù)服用10劑為1個療程。禁忌:治療期間停止使用止咳化痰以及抗感染等西藥,禁止食用溫燥、辛辣和生冷等食物。沙參麥冬湯源于《溫病條辨》,由沙參、玉竹、麥冬、甘草、桑葉、花粉、扁豆等藥物組成,具有清養(yǎng)肺胃和生津潤燥功效,應用于治療燥傷肺陰、津液虧損的慢性支氣管炎,效果顯著。方中沙參、麥冬、天花粉,養(yǎng)陰生津、潤肺止咳;桑葉散燥熱、輕宣肺、潤肺生津;甘草,酸甘化陰,起到養(yǎng)陰清肺、化痰止咳作用。

【中醫(yī)專長】內(nèi)服方藥治腰痛
白術(shù)治療腰痛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曰:“(白術(shù))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睆倪@里可看出,白術(shù)最早主要是用來治療痹癥的。圖片白術(shù)在中藥隊伍里面算是知名度比較高的了,一是因為非專業(yè)人經(jīng)常把它念成白術(shù)(樹),然后旁邊專業(yè)的藥師會告訴他是白術(shù)(朱),如此一直被重復。二是因為功效好,比如:電視劇《女醫(yī)明妃傳》里允賢用的七白散,就用有白術(shù);閩南喜歡煲湯,四君子湯、八珍湯,也都有白術(shù);進了藥店消化類中成藥中也常見參苓白術(shù)散、枳術(shù)丸。《思考中醫(yī)》中有很長的篇幅寫白術(shù)治療骨刺。說到白術(shù)能治骨刺,《思考中醫(yī)》的觀點是骨刺的病因是水濕重,白術(shù)能健脾,故能補土制水。這種說法表面上解釋得通,但是健脾藥種類那么多,為何只選白術(shù)呢?清代名醫(yī)徐靈胎的“藥性專長”論曰:“凡藥性有專長,此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雖圣人亦必試驗而后知之。如菟絲子之主面黔,亦其一端也,以其辛散耶?則辛散之藥甚多;以其滑洋耶?則滑洋之藥亦甚多,何以他藥皆不能去,而菟絲能之?”徐靈胎舉的例子說明菟絲子能去黑斑,并不是因為他有辛散的功效。接下來其又言:“但顯其形質(zhì)氣味者,可以推測而知,而深藏于性中者,不可以常理求之?!眻D片《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曰:“(白術(shù))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從這里可看出,白術(shù)最早主要是用來治療痹癥的?!睹t(yī)別錄》曰:“主大風在身面,風眩頭痛,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jié)腫,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边@段可以說是對《本經(jīng)》記載白術(shù)功效的擴展豐富?!侗静菥V目》白術(shù)條下附方提到:“牙齒日長,漸至難食,名髓溢病,白術(shù)煎湯,漱服取效?!蹦I主骨生髓,而齒為骨之余,那牙齒變長、骨質(zhì)增生是否都可看作髓溢病。清代陳士鐸在《本草新編》記載:“如人腰疼也,用白術(shù)二三兩,水煎服,一劑而減半,再劑而痛如失?!彼f:“腰疼乃水濕之氣侵入腎宮”而“白術(shù)最利腰臍”。治療腰痛急性發(fā)作時,常用經(jīng)方家胡希恕的經(jīng)驗方:桂枝加苓術(shù)附湯合大黃附子湯(桂枝、白芍、赤芍、茯苓、白術(shù)、附片、大黃、細辛、炙甘草)。其中白術(shù)用30克,其他藥用常規(guī)劑量,大便正常的患者大黃用2~3克。附子用量10克足矣。若為腰椎間盤突出急性發(fā)作或者腰扭傷,三五劑多可見效,止痛效果很強。治療腰痛慢性調(diào)理時,常用六味地黃湯合補中益氣湯加減(熟地、山茱萸、山藥、黃芪、白術(shù)、黨參、羌活、獨活、狗脊、土鱉蟲)。因為腰痛涉及五臟有肝脾腎,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肌肉,腰痛多在骨,但亦常波及筋、肉。此方補益效果較好,但是疼痛消除后還是需要患者加強營養(yǎng)及鍛煉,否則容易再犯。如果是慢性腰痛而急性發(fā)作的患者,可以將這兩張?zhí)幏捷喠魇褂?,比如今天吃第一方,明天吃第二方,山西名醫(yī)門純德臨床常這樣使用。溫脾祛濕散寒止痛治腰痛
腎著湯,用于治療腰以下間之寒濕瘀之癥,藥癥合拍,所以辨證加減用藥10劑,內(nèi)服外燙而收功。圖片佐某,女,52歲,2019年4月12日診。訴近一個多月來,晨起常見腰部僵硬難伸舒,伴雙下肢沉重墜,而起床經(jīng)逐漸運動后,疼痛慢慢緩解轉(zhuǎn)舒。診見:體格肥胖,腰肌豐滿發(fā)達,體重超標,平時納食可,少運動,大便溏爛,有痰涎,睡眠打呼嚕,舌淡苔滑膩,脈沉滑且澀。因脾統(tǒng)血,主肌肉,可運化水濕,濕性黏膩,寒濕侵襲帶脈則見腰肌伸舒不靈,重墜沉著;風、寒、痰、濕諸邪痹阻經(jīng)脈或外力所傷,氣滯血瘀,則往往引致腰痛。脈證合參,此乃寒濕痹阻腰痛。治則:溫脾祛濕,散寒止痛。臨床選用《傷寒論》甘草干姜茯苓白術(shù)湯加味治療。方藥:炙甘草10g,干姜10g,茯苓30g,白術(shù)20g,牛膝15g,澤瀉20克,杜仲15g,獨活15g,益母草20g,黃芪30g,寄生20g,薏米30g。5劑,水煎后分2次溫服。另囑:每天晚上,用藥渣復水溫燙腰背及雙下肢,以適合為度,時間30分鐘。2019年4月18日二診:自述服第1劑藥后第二三天,早上大便排出許多黏膩大便,小便比前多且順暢,腰脊處逐日暖和,痛大減,運動比前靈活,效不更方,守方再進5劑,追蹤至今未見復發(fā),已正常生活工作。按:《內(nèi)經(jīng)》曰:“腰為腎之府”“肝主筋,腎主骨?!蹦I與膀胱相表里,足太陽膀胱經(jīng),任、沖、督、帶脈布于腰間,若年哀天癸竭,肝腎精氣不足以濡養(yǎng)筋骨,勞苦酒色,七情內(nèi)傷致腎精虧損于內(nèi),不榮則痛。本例患者體態(tài)偏肥胖,痰、濕、寒、瘀、虛,均兼一身,所以見腰肌僵硬運動不靈?!督饏T心典》曰:“腎受冷濕,著而不去,則為腎著,然病不在腎之臟,而在腎之外腑,故治其法不在溫腎而祛寒,而在燠土以勝水,甘、姜、茯、術(shù),辛溫甘淡,本非腎藥,溫腎著者,原其病也?!贝朔揭幻I著湯,用于治療腰以下間之寒濕瘀之癥,藥癥合拍,所以辨證加減用藥10劑,內(nèi)服外燙而收功。

【中醫(yī)專長】內(nèi)服方藥治胃痞病
疏肝和胃湯主治胃痞病
疏肝和胃湯疏肝理氣,和胃化痰、化瘀消痞。主治因肝氣郁結(jié)、橫逆犯胃、痰凝血瘀所致的胃痞病。
圖片組成:柴胡12~24克,麩炒白芍12~30克,麩炒枳實15克,陳皮12克,姜半夏12克,茯苓15~30克,川芎12克,醋香附12克,紫蘇梗15克,姜厚樸15克,旋覆花30克(包煎),代赭石30克(先煎),三七粉3~6克(沖服),炙甘草6克。功效:疏肝理氣,和胃化痰、化瘀消痞。主治:因肝氣郁結(jié)、橫逆犯胃、痰凝血瘀所致的胃痞病。癥見胃脘脹滿或脹痛,呃逆噯氣、泛酸燒心、惡心嘔吐、口苦咽干、胸脅苦滿、不思飲食、舌苔厚膩,舌下靜脈迂曲怒張,脈弦等。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飯后1小時溫服。方解:《景岳全書·痞滿》曰:“怒氣暴傷,肝氣未平而痞?!鼻橹静凰?,肝氣郁結(jié),失于疏泄,橫逆犯胃,脾胃氣機升降失司,發(fā)為痞滿。王道坤認為:“百病生于郁”。氣郁日久,可使血行不暢而成血郁;氣血瘀滯,濕聚成痰,留而不去,必致痰郁。對于氣郁、痰郁、血郁雜至而成的胃痞病,王道坤遵循“木郁達之”的原則,重在疏肝理氣,氣行則血行,氣行則痰郁自解,輔以和胃化痰、化瘀消痞,已達到標本兼顧的目的。疏肝和胃湯是由四逆散、二陳湯、旋覆代赭湯等諸方化裁而來,方中柴胡入肝膽經(jīng),疏肝解郁,升發(fā)陽氣,枳實行氣破滯,與柴胡相伍,升降相因,白芍養(yǎng)血柔肝,配合甘草,補肝體,緩肝急,四藥合用,疏肝解郁,調(diào)和氣血;加用川芎、醋香附以增強疏肝理氣之力;陳皮、姜半夏、茯苓、紫蘇梗燥濕行氣、和胃化痰;旋覆花、代赭石、姜厚樸降逆化痰、下氣消痞;三七粉活血、化瘀、止痛。諸藥合用,共奏疏肝理氣,和胃化痰、化瘀消痞之功。臨證加減:若見身熱煩躁屬氣郁化火者,可將柴胡加量,并酌加焦梔子、淡豆豉、黃連、淡竹葉;若見泛酸燒心甚者,可加海螵蛸、浙貝母、煅瓦楞子;若見胃脘痞滿甚者,加木香、砂仁;若見口干、口渴欲冷飲、大便秘結(jié)屬熱盛傷陰者,可將白芍加量,并酌加北沙參、麥冬、檳榔;若虛煩不寐者,將茯苓易為茯神,酌加酸棗仁(胃酸明顯者勿用)、柏子仁、制遠志;若見氣短乏力、大便溏薄屬脾虛者,可將枳實易為枳殼、并酌加紅參(另煎兌服)、干姜、麩炒白術(shù)、炮姜;若見胃脘刺痛、舌質(zhì)紫黯、舌下靜脈迂曲怒張中度或重度屬血瘀胃絡者,并酌加三棱、莪術(shù)。臨證備要:1.本方所主治之胃痞病,近似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慢性萎縮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此類疾病病情頑固,病程較長,王教授認為在本病治療上,3個月為1療程,治療過程中應勸告患者樹立信心,堅持治療。2.王道坤強調(diào),情志失調(diào)是胃痞病發(fā)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人體情志活動是正常生理表現(xiàn),若情志刺激超過人體自身所能調(diào)控的范圍,則會使人體氣機逆亂,導致人體臟腑、經(jīng)絡、氣血、陰陽失調(diào)而發(fā)病,正如《素問·舉痛論》曰:“百病生于氣也”。故特別囑咐患者舒暢情志,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勿憂愁惱怒。3.服用該方治療期間,患者飲食宜規(guī)律,切忌饑飽無度,應選擇易消化無刺激性食物,進食宜細嚼慢咽,忌濃茶、煙酒、咖啡等。從“郁”論治難治性功能性胃腸病
功能性胃腸病(FGIDs)指表現(xiàn)為慢性或反復發(fā)作的胃腸道癥狀,而無法用形態(tài)學或生化異常解釋的一組綜合征。這些癥狀因發(fā)生的主要部位和癥狀特征而有不同命名,涉及部位包括食管、胃和十二指腸、腸道、膽道、肛門等。功能性胃腸病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腹脹、腹痛、反酸、燒心腹瀉、便秘等。屬于中醫(yī)脾胃病范疇。難治性功能性胃腸病病程纏綿、反復發(fā)作、影響因素較多,治療很棘手。在臨床中病證和參,從郁論治難治性功能性胃腸病取得良好效果,總結(jié)如下。
●郁證病機貫穿疾病全程●
郁證病機貫穿功能性胃腸病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全過程。所謂“郁”,醫(yī)家多認為有郁滯不通之意,如劉完素曰:“郁者,怫郁也,結(jié)滯壅塞而氣不通暢”;《葉選醫(yī)衡》曰:“夫郁者,閉結(jié)瘀滯瘀蓄抑遏之總名”。郁證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郁證是指外感六淫、內(nèi)傷七情等諸多因素引起的臟腑功能失調(diào),氣、血、痰、火、食、濕等壅塞郁滯,使氣機不得發(fā)越的一系列病證。狹義的郁證指情志不舒,肝郁氣滯的病證。難治性功能性胃腸病病程日久,氣血失和、脾胃功能紊亂,屬于郁證的范疇。尤其對于常法治療沒有效果的病例從郁論治,調(diào)和氣血、調(diào)暢脾胃氣機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證候兼雜、虛實互見●
功能性胃腸病初為氣滯,多為實證,久則郁而化熱化火,影響氣血津液運行,可兼挾瘀血、痰濕、食積、郁熱(火)等。若失治誤治、久治不愈,亦可發(fā)展成為癥瘕、積聚、噎膈、痞滿、腹脹、脅痛、經(jīng)閉、崩中、虛勞等一系列變證?!豆沤襻t(yī)統(tǒng)大全·郁證門》指出:“郁為七情不舒,遂成郁結(jié),既郁之久,變化多端。”《丹溪心法》言:“熱郁而成痰,痰郁而成癖,血瘀而成癥,食郁而成痞滿,此必然之理也。又氣郁而濕滯,濕滯而成熱,熱郁而成痰,痰滯而血不行,血滯而食不化,此六者皆相因而為病者也?!?br>●治療關(guān)鍵在于調(diào)暢氣機、調(diào)和氣血●
從郁論治功能性胃難治性腸病的關(guān)鍵在于調(diào)暢氣機、調(diào)和氣血。即所謂“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素問·至真要大論》)。治療中需要注意以下方面:重在疏肝肝主疏泄,調(diào)暢氣機,調(diào)節(jié)情志。郁證責之于肝,故疏肝理氣是郁證的治療法則。正如《醫(yī)方論·越鞠丸》所言:“凡郁病,必先氣病,氣得疏通,郁于何有?”在疏肝理氣的同時,調(diào)氣與通利三焦并重,根據(jù)不同病因、病機和兼證對氣、血、痰、火、濕、食進行辨證論治。如《丹溪心法·六郁》提出:“治郁之法,順氣為先,降火、化痰、消積,分多少而治。”代表方藥包括:越鞠丸、六郁湯、柴胡疏肝散、逍遙散、半夏厚樸湯等。辛開苦降辛開苦降、寒溫并用、和解疏利治療寒熱錯雜證的難治性功能性胃腸病。辛味藥主升主散,苦味藥主降主收。故辛、苦藥同用,能調(diào)暢氣機,對于寒熱錯雜的郁證,常易取效,如張仲景的瀉心湯類、四逆散、小柴胡湯等。常用辛開苦降藥對包括:干姜配黃連、干姜配黃芩、桂枝配黃芩、吳茱萸配黃連等。
●根據(jù)臟腑虛實辨治●
郁證初期以實證為主,久則虛實夾雜,甚則氣血虧虛、臟腑虛損。臨床應根據(jù)病程發(fā)展、臟腑虛實辨證論治,實則瀉之,虛則補之,或補瀉兼施。正如張景岳《景岳全書·郁證》提出:“若初郁不開,未至內(nèi)傷,而胸膈痞悶者,宜二陳湯、平胃散,或和胃煎,或調(diào)氣平胃散,或神香散,或六君子湯之類以調(diào)之。若憂郁傷脾而吞酸嘔惡者宜溫胃飲,或神香散。若憂郁傷脾而困倦、怔忡、倦怠、食少者,宜歸脾湯,或壽脾煎。若憂思傷心脾,以致氣血日消,飲食日減,肌肉日消者,宜五福飲、七福飲,甚至大補元煎?!?br>●調(diào)暢氣機,以平為期●
調(diào)暢脾胃氣機,目的是為了恢復脾胃正常升降、運化受納的功能,恢復氣血以及脾胃與其他臟腑功能之間的平衡。臨床上,苦溫理氣藥不可久用過用,以免耗傷脾胃陰津及肝臟陰血。可以在理氣藥中佐用白芍、沙參、麥冬、玉竹等藥物以防傷陰。調(diào)暢氣機應上、中、下三焦同時兼顧,肝臟疏泄和肺臟宣降同時調(diào)整,選取同入肝胃、肺胃二經(jīng)藥物,如香櫞、佛手、蘇子、枇杷葉、萊菔子等。又如蘇葉、檀香理上焦氣機,枳殼、佛手理中焦氣機,烏藥、橘核理下焦氣機等。此外,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治郁的經(jīng)驗亦值得借鑒。葉氏治郁貫穿了宣通的原則,用藥常用苦辛涼潤宣通,忌投燥熱斂澀呆補?!坝每嘈篃?,而不損胃;用辛理氣,而不破氣;用滑潤濡燥澀,而不滋膩氣機;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長?!?/p>

【中醫(yī)專長】歷代中醫(yī)治療“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的經(jīng)驗
類風濕,中醫(yī)究竟如何辨證論治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是一種以滑膜炎癥為主,侵蝕性、對稱性多關(guān)節(jié)炎為主要表現(xiàn)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按照其臨床表現(xiàn)的特點和疾病的發(fā)展,在中醫(yī)可歸屬于“痹癥”、“歷節(jié)”、“頑痹”、“白虎歷節(jié)”等病癥范疇。今天,我們跟隨東城中醫(yī)醫(yī)院內(nèi)科的專家一起認識一下這種不死的癌癥——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
痹癥不離“濕”濕為有形之邪,外濕常與風邪、熱邪或寒邪合??;內(nèi)濕則常與痰濁、血瘀、熱毒合病,雖致病因素眾多,濕邪為痹證諸病因之首?!端貑枴け哉摗吩唬骸帮L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憋L邪易祛,寒邪易散,然濕為陰邪,其性黏滯,頑纏難解,若無濕邪,難以“合而為痹”,故可曰“無濕不成痹”也。痹證諸多特點均與“濕”有關(guān)。痹癥的病因病機痹癥的病因多為正氣不足衛(wèi)外不固,或臟腑陰陽失調(diào),邪自內(nèi)生;或六淫之邪侵入機體,致痰濁、瘀血閉阻,而致痹。正氣虛弱
素體虛弱,營衛(wèi)不和,衛(wèi)陽不固,腠理疏松,外邪乘虛入侵,搏結(jié)于肢體關(guān)節(jié)而致痹;先天稟賦不足,或房勞過度,調(diào)攝失宜,肝腎虧虛,或素體脾弱,或勞逸過度,或產(chǎn)后病后失調(diào),氣血耗傷,致關(guān)節(jié)、肌肉、筋骨失養(yǎng),關(guān)節(jié)變形,甚則卷肉縮筋。
外邪侵襲
外邪主要指六淫之邪。氣候變化或調(diào)攝不慎,或久居嚴寒潮濕之地,或長期高溫、潮濕環(huán)境作業(yè),或飲酒當風,或汗出入水,或貪涼臥露,均可致使風寒濕熱(毒)等外邪入侵,致氣血凝滯;或外邪瘀久化熱,壅滯經(jīng)絡、關(guān)節(jié),氣血不通而致痹。內(nèi)邪致痹
內(nèi)生之邪系指邪由內(nèi)生,如痹氣體質(zhì)陽虛,陰寒內(nèi)生;痹熱體質(zhì)陰虛,虛熱內(nèi)生;脾胃虛弱,濕從內(nèi)生;肝陽偏亢,虛風內(nèi)生,內(nèi)邪壅滯經(jīng)絡,經(jīng)絡氣血不通而致痹;或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濕自內(nèi)生;或機體陽盛,陽郁生熱,火熱毒邪內(nèi)生,也可致痹。
痰瘀氣滯
瘀血痰濁氣滯是本病的一個重要病理變化。七情不遂,氣機郁滯,氣滯血瘀;或外邪侵襲,榮衛(wèi)凝澀而致瘀;或臟腑經(jīng)絡功能失調(diào),脾運失健,津液不化,聚濕成痰;或熱傷津液,血脈澀滯,血停為瘀;或跌撲外傷,瘀血痹阻,痰瘀互結(jié),滯留局部,氣血不暢,關(guān)節(jié)肌肉筋骨失養(yǎng),腫大變形,經(jīng)脈不通不榮而致痹。
現(xiàn)在全世界都在關(guān)注風濕病,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2000~2010年定為“骨關(guān)節(jié)病十年”就是證明。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以下簡稱“類風關(guān)”)是最常見的風濕病之一,病情頑固難治,中醫(yī)藥防治已經(jīng)有2000多年歷史了,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經(jīng)驗,療效好,副作用少,方法簡便,目前處于世界先進水平。
我給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的學生上課,從來不用講稿,現(xiàn)在我也可以在這里把中醫(yī)治療“類風關(guān)”的歷史大致給你畫個輪廓出來。“類風關(guān)”屬于中醫(yī)痹癥范疇。這個“痹”字最早出現(xiàn)在哪里呢?出現(xiàn)在兩三千年前的《山海經(jīng)》里面,《山海經(jīng)·東山經(jīng)》記載了38種疾病,其中之一就是這個痹癥,但是沒有對痹癥的具體解釋。詳細論述痹癥是在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nèi)經(jīng)》痹論篇,它開創(chuàng)了研究“類風關(guān)”的先河?!饵S帝內(nèi)經(jīng)》里面對“類風關(guān)”病因、病機、癥狀、治法進行了系統(tǒng)論述,直到今天,這些論述還在指導著“類風關(guān)”的中醫(yī)治療。圖片《黃帝內(nèi)經(jīng)》上是怎么講的呢?它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風寒濕著而為痹”。體質(zhì)不好,遺傳基因有問題,導致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jīng)絡,氣血運行不暢,結(jié)果肌肉、筋骨、關(guān)節(jié)發(fā)生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至關(guān)節(jié)腫大灼熱,這就是痹癥。對于痹癥,要采用祛風、散寒、利濕、通痹等方法進行治療。痹癥有行痹、著痹、痛痹之別,有歷節(jié)、頑痹、鶴膝之名。這個2000年前的論述,與今天西醫(yī)關(guān)于“類風關(guān)”的論述驚人地一致。西醫(yī)認為,“類風關(guān)”起病原因一個是自身免疫功能失調(diào),就是中醫(yī)講的“其氣必虛”;一個是寒冷、潮濕、疲勞,也就是中醫(yī)講的風、寒、濕、熱。你看,說來說去差不多的。接著到了漢代,我們稱張仲景為“醫(yī)圣”,在日本藥學界,張仲景是至高無上的。日本厚生省規(guī)定,凡是張仲景的方子,不需要批準,就可以直接應用。在中國,我們叫它“經(jīng)方”,就是可法可傳的經(jīng)典名方。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全面總結(jié)了漢代之前中醫(yī)治療“類風關(guān)”的經(jīng)驗,從這個時候起,“類風關(guān)”不再叫痹癥,改叫“歷節(jié)風”,非常接近現(xiàn)代的描述,就是一節(jié)一節(jié)關(guān)節(jié)疼痛。張仲景創(chuàng)制了很多方子,最有名的有四張方子:“防己黃芪湯”、“桂枝附子湯”、“白術(shù)附子湯”、“白芍桂枝湯”。這四張方子現(xiàn)在日本人用得很多,國內(nèi)醫(yī)生更不用說了。仲景方組方嚴謹,配伍得當,可法可傳。張仲景后面是華佗,華佗大家都知道,給曹操看病,外科手術(shù)動得好,他對“類風關(guān)”有哪些貢獻呢?他主要是用針灸。
唐代孫思邈,我們稱他為“藥王”,他寫了一本《千金方》,他認為能救人性命的藥方比金子更貴,一張藥方比1000兩金子更值錢,所以叫《千金方》。

《千金方》創(chuàng)制出“獨活寄生湯”,治療“類風關(guān)”效果很好,到目前為止,90%的醫(yī)生治療腰腿痛、坐骨神經(jīng)痛、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關(guān)節(jié)退變性關(guān)節(jié)炎,都用這張方子加減。宋朝有個叫嚴用和的寫了一部

《濟生方》,里面把“類風關(guān)”稱為“歷節(jié)風”。得了“類風關(guān)”是非常痛的,我們問病人怎么個痛法,病人形容像鉆心一樣痛。嚴用和把“類風關(guān)”的疼痛具體化了,他形容那種痛就像你整個人正在被老虎撕咬,全身骨頭都被老虎咬碎了一樣痛。圖片今年上半年,杭州郊外一位菜農(nóng)到我這里來看病,他跟我說:“魯醫(yī)生,我來的路上敵敵畏都已經(jīng)買好了,實在是太痛了?!眹烙煤褪占撕芏喾阶樱渲兄委燂L濕病的處方不少,他在張仲景的基礎上進行了發(fā)揮。到了明朝,紹興人張景岳做了一件前無古人的事情。他另辟蹊徑,一反先法,用溫通、溫補、溫腎的方法治療“類風關(guān)”,也就是用溫熱的方藥治療寒證,比方說用熟地、萸肉、枸杞子、巴戟等。他這個人很喜歡用熟地,就是感冒、牙痛、關(guān)節(jié)痛他都用熟地。因為他喜歡用熟地,后人干脆就叫他張熟地。我是山陰人,與張景岳家只隔了一條小小的莫邪溪。小時候一天到晚聽父親講張熟地張熟地的,聽得我不要聽為止,小伢兒喜歡新鮮的東西,你一天到晚張熟地張熟地,我就不要聽。

張景岳比較出名的是右歸丸,治療“類風關(guān)”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后世也有人攻擊他。張景岳是紹興人,他的理論水平高得很,文章也寫得好。清代葉天士是溫病大家,溫病,就是現(xiàn)在我們說的傳染病。人類進入16世紀以后,居住得越來越密集,流動性越來越大,森林被破壞后,老鼠等動物開始與人類混居,這就給傳染病提供了溫床,人類大規(guī)模的流行病暴發(fā)就發(fā)生在這一時期,所以說是時勢造英雄。
溫病有四大家: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孟英,葉天士與吳鞠通是師生關(guān)系。葉天士自己沒有寫過書,醫(yī)生一出名哪里還有時間寫書???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你倒去看看現(xiàn)在我們浙江省有名一點的醫(yī)生,哪個不是到下午一兩點鐘以后才吃中飯,雙休日根本沒有,葉天士的書都是吳鞠通整理出來的。吳鞠通這個人很精明,老師的方子,他換個名稱,就說是他自己的,實際上是葉天士的。畢竟都是溫病大家,葉天士的這些書里面有很多是治療“類風關(guān)”的方子。治療風濕病,歷代都有所總結(jié),有所創(chuàng)新,有代表性的就是這些。到了現(xiàn)代,比較出名的有好幾個流派。一個是蟲派,就是所有用來治療“類風關(guān)”的中藥都是爬蟲類,如烏梢蛇、蜈蚣、地龍、天蟲、地鱉蟲等。他們認為蟲類都具有祛風、搜風的作用,代表人物朱良春是國家級名中醫(yī),還健在,江蘇人,他有一味中成藥叫

益腎蠲痹丸,其實是沖劑,里面全部是蟲類中藥;一個是枝藤派,主要用桑枝、桂枝、海風藤、雞血藤、忍冬藤、絡石藤等中草藥。喜歡用枝藤藥的醫(yī)生不少,但是沒有突出的代表人物;一個是酒派,廣東那邊就比較流行這個。前幾年杭州市中醫(yī)院也弄這個,把蛇浸在白酒里面,我們這里到處可以看到。不管用什么藥,治法遵循的都是2000年前《黃帝內(nèi)經(jīng)》中的祛風、利濕散寒法,一般醫(yī)生都是這個樣子的

【中醫(yī)專長】內(nèi)服方藥治咳嗽


古方止嗽散 主治感冒后咳嗽不斷
止嗽散源于清代程鐘齡《醫(yī)學心悟》,由桔梗、荊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陳皮七味藥組成,具有宣利肺氣,疏風止咳之功效。主治風邪犯肺導致的咳嗽咽癢,咳痰不爽,或微有惡風發(fā)熱,舌苔薄白脈浮緩。圖片
很多人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一開始發(fā)燒頭痛,咽喉腫痛,鼻流清涕,全身酸痛,這些感冒癥狀兩三天就好了,但留下了讓人煩惱的“咽癢咳嗽”,遇到冷熱空氣及刺激性氣味加重,連續(xù)一周上醫(yī)院打針吃藥也無濟于事,各種相關(guān)檢查也沒有發(fā)現(xiàn)明顯異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應該怎么辦,中醫(yī)有什么好的解決方法嗎?中醫(yī)認為,這種普通感冒后的咽癢咳嗽,纏綿不愈,大多屬于風邪襲肺,肺失清肅,雖服解表宣肺之品,但解表不徹底,或過早使用滋潤止咳之品,如含川貝母之類中成藥等,導致余邪閉門,未能散盡之故也。圖片
中醫(yī)有一首古方叫“止嗽散”,源于清代程鐘齡《醫(yī)學心悟》,由桔梗、荊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陳皮七味藥組成,具有宣利肺氣,疏風止咳之功效。主治風邪犯肺導致的咳嗽咽癢,咳痰不爽,或微有惡風發(fā)熱,舌苔薄白,脈浮緩。臨床用于治療上呼吸道感染,喉源性咳嗽、過敏性咳嗽、支氣管炎、百日咳等屬表邪未盡,肺氣失宣者。方中紫菀和百部,專于止咳化痰;桔梗開宣肺氣;白前降氣化痰;荊芥疏風解表,祛在表之余邪;陳皮理氣化痰;甘草調(diào)和諸藥,合桔梗利咽止咳。止嗽散具有溫而不燥、潤而不膩、散寒不助熱、解表不傷正的特點,為治療新久咳嗽之要方。咽癢咳嗽,咯痰不爽者,加減運用得宜,每可獲效。“止嗽散”在藥店可以買到,請按說明書服用。也可以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服用湯劑,一般劑量為:桔梗3克、荊芥6克、紫菀9克、百部9克、白前6克、甘草3克、陳皮6克,冷水浸泡10分鐘,大火煎煮10分鐘就可以服用了。如果伴有遇冷咳嗽,鼻流清涕者,加防風6克、蘇葉6克;咽喉微痛者,加銀花6克,薄荷3克;干咳無痰者,加蘆根6克,竹茹3克;久咳纏綿者,加五味子3克,烏梅一個。10個止咳化痰的小偏方
風寒咳嗽 :
1、生姜, 紅糖,大蒜患風寒感冒時,還伴有咳嗽,可以用生姜3~5片,小兒1~2片,大蒜7~10瓣,小兒2~3瓣,紅糖半勺一起煮,要小火煮10分鐘,把蒜頭的辣味煮掉,這樣效果好。
2、蒸大蒜水取大蒜7~10瓣,小兒3~5瓣,拍碎,放入碗中,加入半碗水,放入一粒冰糖,在碗上加上蓋子,放入鍋中去蒸,大火燒開后改小火蒸15分鐘即可。當碗里的蒜水已不燙了,較溫時喝下,大蒜可以不吃,一天2~3次,一次小半碗、大蒜性溫,入脾胃,肺經(jīng),治療寒性咳嗽,腎虛咳嗽效果非常好,而且方便簡單。圖片3、麻油姜末炒雞蛋將一小勺麻油放入炒鍋內(nèi),油熱后放入姜末,稍在油中過一下,隨即倒入1個雞蛋炒勻,在臨睡前趁熱吃下,每晚吃一次,堅持吃上幾天,就能看到明顯的效果。
4、 梨,花椒,冰糖梨一個,洗凈,靠柄部橫斷切開,挖去中間核后,放20?;ń罚?粒冰糖,把梨上部拼對好,放入碗里,上鍋蒸半小時左右即可,成人一次吃完,小兒可分二次吃完。蒸花椒冰糖梨對治療風寒咳嗽效果非常明顯。
風熱咳嗽 :
1、梨,冰糖,川貝一起蒸梨1個洗凈,靠柄部橫斷切開,挖去中間的核后放入冰糖2~3粒,敲碎成末的川貝10粒(小兒5~6粒),然后把梨上部拼對好,也可用牙簽插緊放入碗中,上鍋蒸30分鐘左右即可,成人一次吃完,小兒分2次吃,有潤肺,止咳,化痰的作用。
2、煮蘿卜水白蘿卜洗凈切8~10片(小兒3~5片),放入小鍋內(nèi),再加大半碗水,燒開后改小火煮5分鐘,等水不燙了喝下,一日1~2次。
3、烤橘子將橘子直接放在小火上烤,并不斷翻動,等到橘子冒熱氣,橘皮發(fā)黑就烤好了,稍涼后剝?nèi)テ?,吃里面溫熱的橘子瓣,成人一?個,孩子一次吃2~3瓣就可以了。
4、其他治風熱咳嗽的食物①杮子,性寒,能清熱,袪痰,止咳,但一次只能吃1~2個,吃多了肚子會不舒服。②西瓜,性寒,能治一切熱癥,但適合夏天吃。③枇杷,性涼,能潤肺化痰,止咳,適宜吐黃膿痰的人吃。④荸薺,性寒,成人4~6只(小兒2~3只)去皮,切成薄片,放入鍋中,加一碗水,大火燒5分鐘即可、喝荸薺水能化痰,清熱,對吐膿痰者效果好。圖片注意:咳嗽期間,辛辣,容易導致上火的食物不要吃,如羊肉,狗肉,烏骨雞,蠶蛹,魚,蝦,棗,桂圓,荔枝,核桃仁,櫻桃,辣椒等。

內(nèi)傷咳嗽具體的做法如下:
1、煮山藥粥做法:取山藥一段,去皮,節(jié)成小塊,放入食品粉碎機內(nèi),再加半碗水,將山藥加工成稀糊狀,倒入小鍋內(nèi),放火上燒,一邊燒一邊攪,以防糊鍋底,當山藥燒開了,冒泡了,關(guān)火。功效: 最好是在空腹吃,山藥健胃,補肺氣,益腎精,滋養(yǎng)強壯,適合脾胃氣虛,肺腎不足所致的虛勞咳喘。但山藥內(nèi)所含的淀粉酶,又稱消化素,能分解成蛋白質(zhì)及碳水化合物,所以有滋補之效,這種淀粉酶怕高熱,在持久的高熱中久煎,功效可以喪失。因此,在煎煮時,不可過久。此方法加工的山藥粥最適合嬰幼兒食用,不但能止咳治哮喘,還對小兒的厭食,虛汗多,流口水,氣虛膽小等病癥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2、紅棗, 白果做法: 取紅棗成人10粒(切開),小兒3粒,白果成人10粒,小兒2~3粒去殼,放入小鍋中,加上大半碗水,放火上燒,中火燒10分鐘即可。吃法: 讓孩子吃紅棗,白果,并喝水,每天一次,最好是每晚睡前吃。功效:紅棗性溫,益氣補氣,健脾和胃,白果性平斂肺氣,定咳喘,并有固腎的作用,所以對一些久咳不愈,反復感冒,發(fā)燒,咳嗽,尿多,尿頻,遺尿的,每晚吃紅棗白果湯效果是很明顯的。但紅棗和白果的量一定要掌握好,孩子只限于2~3粒,量多了孩子容易上火,氣滯。化解咳嗽四個小驗方

中醫(yī)學認為,百合味甘微苦,性平,入心、肺經(jīng),具有養(yǎng)陰潤肺止咳功效,用于
肺陰虛的燥熱咳嗽,
痰中帶血,如百花膏。治肺虛久咳,勞嗽咯血,如百合固金湯等用百合作主藥。圖片很多人被咳嗽折騰得痛苦不堪。如何化解咳嗽,介紹4個小驗方。咳嗽痰喘:向日葵莖芯茶驗方:向日葵莖芯150克,水煎當茶服,適合于咳嗽痰喘者。點評:向日葵莖心為菊科植物向日葵的莖髓,莖含多糖約53%,尚含綠原酸、新綠原酸、4-O-咖啡??鼘幩帷|莨菪甙。本品味甘,性平,歸膀胱經(jīng)。有清熱、利尿、止咳的功效。江西《草藥手冊》記載本品可以治百日咳:向日葵莖心搗爛,沖開水加白糖服。臨床報道有用本品治慢性氣管炎者。藥理實驗證實本品有免疫促進作用,有清熱化痰作用,甘肅省許多地方用本品30~60克,水煎去渣,加入白糖,1日2~3次分服,
治療百日咳、慢性支氣管炎咳嗽氣喘效果好。
民間還有用鮮葵花盤30~60克,水煎服治療哮喘的驗方。久咳不愈:百合湯驗方:百合20克,水煎600毫升,早中晚分服。點評:蘭州百合甲天下,甘肅省許多地方有用百合治療咳嗽的單方。中醫(yī)學認為,百合味甘微苦,性平,入心、肺經(jīng),具有養(yǎng)陰潤肺止咳功效,用于肺陰虛的燥熱咳嗽,痰中帶血,如百花膏。治肺虛久咳,勞嗽咯血,如百合固金湯等用百合作主藥。藥理研究證實百合鎮(zhèn)咳祛痰作用顯著,有很好的鎮(zhèn)靜、滋陰潤肺、強壯和抗癌作用。百合特別適合養(yǎng)肺、養(yǎng)胃的人食用,比如慢性咳嗽、肺結(jié)核、口舌生瘡、口干、口臭的患者,一些心悸患者也可以適量食用。但由于百合偏涼性,風寒咳嗽、虛寒出血、脾胃不佳者忌食。
風寒咳嗽:
大蒜冰糖水驗方:大蒜頭30克,與冰糖15克,加水120毫升,隔水蒸熟,睡前服,適合于久咳不愈。點評:大蒜含有揮發(fā)性的“蒜素”,有促進食欲、殺菌等效能。據(jù)實驗,它對鏈球菌、葡萄球菌、痢疾桿菌及霍亂弧菌的生長均有很強的抑制和殺滅能力。中醫(yī)認為大蒜性溫,入肺經(jīng),民間偏多用大蒜治療咳嗽、哮喘等疾病。冰糖有止咳化痰的功效,大蒜加冰糖會增強止咳效果,但只適合于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而不適合于風熱感冒引起的咳嗽。大蒜素遇熱時會降低作用,因此使用時要注意火候及劑量。咳嗽痰多:蘿卜姜杏梨驗方:白蘿卜(切碎)250克,杏仁10克,干姜15克,冬果梨一個(切碎),煮水喝,適合于咳嗽痰多者。點評:“蘿卜上了市,藥鋪不用開” 這些民間諺語雖然是夸張的說法,但是白蘿卜確有其獨特的醫(yī)療價值。蘿卜在醫(yī)療保健上的功效,為大家所公認,正如元代有些稱贊蘿卜的詩所講的:“熟食甘似芋,生吃脆如梨;老病消凝滯,其功值品題。”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白蘿卜食用價值評議為:“根、葉可生可熟……可糖、可醋……可飯,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它味甘、辛,性平、無毒。《本草綱目》上記載它的功用是:“寬中化積滯,下氣化痰濁?!卑滋}卜有明顯的化痰、止咳功能,民間用白蘿卜洗凈、切片后與冰糖同煎,對治療傷風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和小兒百日咳等都有一定的效果。生蘿卜汁一杯,白糖60克,攪化灌服,還可治煤氣中毒。藥理研究證實它有化痰止咳作用,對咽喉部有良好的濕潤和物理治療作用,有利于局部炎癥治愈,并能解除局部癢感,從而阻斷咳嗽反射;白蘿卜含芥子油、淀粉酶和粗纖維,具有促進消化,增強食欲,加快胃腸蠕動和止咳化痰的作用。咳嗽咳痰,最好切碎蜜煎細細嚼咽;咽喉炎、扁桃體炎、聲音嘶啞、失音而痰多者,可以搗汁與杏仁、干姜同煎服,溫陽散寒,止咳化痰的效果更好。但是用時要注意:白蘿卜等十字花科蔬菜進入身體后,經(jīng)過體內(nèi)代謝很快就會產(chǎn)生一種抗甲狀腺的物質(zhì)——硫氰酸,它能抑制甲狀腺的工作。如果同時攝入含大量植物色素的水果如橘子、梨、蘋果、葡萄等,這些水果會在腸道被細菌分解,產(chǎn)生出羥苯甲酸和阿魏酸,它們可加強硫氰酸抑制甲狀腺工作的能力,從而誘發(fā)甲狀腺腫大。
中藥偏方治咳喘
實證:
1.視咳喘作狀態(tài)。實者粗聲高,呼少吸多。
2.視兼癥。實者胸滿喉鳴,面赤便結(jié)。3.視舌脈。實者笞膩質(zhì)紅,脈滑數(shù)。麻杏射干湯:炙麻黃10克、杏仁10克、桑白皮10克、射干10克、白果10克、防風10克,水煎服,可以祛風降肺。加減:可以配以清熱降逆之品,如葶藶子10克、黃芩10克、魚腥草30克、全瓜蔞30克、萊菔子10克、浙貝10克、車前草30克、珍珠母30克、草決明30克等。圖片虛證:1.視咳喘作狀態(tài)。虛者息弱聲低,呼多吸少。2.視兼癥。虛者神疲畏風,自汗不止。
3.視舌脈。虛者舌淡胖,脈細弱。治療偏方:七味都氣丸:生地10克、天麥冬各10克、女貞子10克、補骨脂10克、巴戟肉10克、白人參3克另煎兌服或用人參蛤蚧散:蛤蚧粉5克沖服,都可以調(diào)理腎的陰陽。加減:可以加收斂納氣之品,如五味子10克、山萸肉10克、生龍牡各30克、紫菀10克、川貝10克、肉桂5克等。
喉源性咳嗽驗案之肝郁痰阻
患者七八之年,癥見“咽癢、干咳、異物感,偶有少量白色黏痰”,且“平素急躁易怒、性情憂郁”,結(jié)合舌脈,辨證為肝郁痰阻兼以化火,故以柴胡疏肝散、半夏厚樸湯加減。圖片《經(jīng)絡考》云:“肝足厥陰之脈…循喉嚨之后處?!碧崾究人钥捎筛闻K引起。臨床上肝咳可見肝火犯肺之黛蛤散證;然肝郁痰阻所引起的喉病也不少見,此類證型癥狀多見咽部不適,如物堵感,情志不暢時加重,咳嗽稍微舒服,但仍不解,少痰,甚至出現(xiàn)兩脅脹悶等癥,舌質(zhì)淡紅苔薄膩,脈弦滑。可予半夏厚樸湯加減;若偏于肝氣郁滯,可合柴胡疏肝散加減;若肝火上犯,可予龍膽瀉肝湯加減。病案:患者陳某,女,58歲,平素急躁易怒、性情憂郁、慢性咽喉炎病史數(shù)年,因1個月前與家人發(fā)生爭執(zhí)后,出現(xiàn)咽癢、干咳、異物感等,偶有少量白色黏痰,偶伴心慌、胸悶,門診行喉鏡、胸片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自行服用慢咽舒寧、川貝枇杷膏5天,咳嗽癥狀無緩解?,F(xiàn)夜寐欠佳,晨起口苦、口渴癥狀明顯。舌紅,苔薄黃,脈弦。辨證為

肝氣郁結(jié)之喉咳,以柴胡疏肝散合半夏厚樸湯加減。具體方藥如下:柴胡15g,赤芍10g,白芍10g,枳實10g,甘草5g,川芎10g,香附10g,陳皮10g,法半夏15g,厚樸10g,蘇梗10g,龍膽草10g,梔子10g,天花粉10g,瓜蔞皮10g,蟬衣10g,僵蠶10g。上方7劑,日1劑,水煎服,7劑服完后,咳嗽、咽癢癥狀明顯改善,偶有異物感,繼續(xù)原方不變,服用5劑后,諸癥皆除。按:患者七八之年,癥見“咽癢、干咳、異物感,偶有少量白色黏痰”,且“平素急躁易怒、性情憂郁”,結(jié)合舌脈,辨證為肝郁痰阻兼以化火,故以柴胡疏肝散、半夏厚樸湯加減,并予清肝之龍膽草、梔子,患者口干胸悶,此為痰熱蘊結(jié)于胸之象,予天花粉、瓜蔞皮清熱生津、化痰寬胸。服7劑后患者諸癥緩解,再服5劑而安。
濕燥咳嗽證治經(jīng)驗
濕燥咳嗽,治法當除濕、潤燥、宣暢肺胃氣機,用藥應體現(xiàn)清化、涼潤、宣暢三個環(huán)節(jié)。除濕常用三仁湯、藿香、蒼術(shù);潤燥常用沙參麥冬湯、二冬二母飲等;宣暢借《溫病條辨》上、中焦宣痹湯方意,張西儉經(jīng)驗方如下:圖片杏仁、薏苡仁、通草、射干(少量,不宜重)、豆豉、南北沙參、天花粉、絲瓜絡、麥冬、玄參、藿香、蒼術(shù)、桔梗、山豆根(或金果欖,均少量用)、貝母、法半夏(不宜重用)、枇杷葉、郁金、黃芩、板藍根(或大青葉、忍冬藤)。中焦?jié)裰丶雍駱恪⒊瓷介⒊贷溠?、炒神曲、萊菔子、車前子。燥氣重加天冬、生石膏、知母、荷葉、桑葉。兼肝火肝陽旺加梔子、鉤藤、天麻、荷葉,甚者加青黛、海蛤殼。久咳,咯痰無力加訶子。音啞加蟬衣、木蝴蝶。使用本方需注意,蒼術(shù)、半夏、射干、山豆根、金果欖均宜輕用。使用宣、化、潤燥之法外尚須清肺、解毒、利咽。本方根據(jù)因病因繁雜、病機膠著,故藥味較一般方劑多,但臨床應用甚有效驗。醫(yī)案一郭某,男,57歲。2017年5月30日初診。脈象:左郁弦小勁,右弦滑。舌象:白膩滿舌,舌紅有明顯暗氣。主訴:咳嗽1月余,痰少,常呈干咳狀,氣嗆不止,口干苦。病機:風濕外受,濕阻燥生,肝郁氣旺,上逆動肺。處方:鉤藤15克(后下),天麻10克,杏仁10克,薏苡仁30克,藿香10克,厚樸10克,蒼術(shù)6克,射干6克,冬瓜子30克,桑皮15克,黃芩24克,山豆根6克,天花粉15克,瓜蔞皮15克,麥冬15克,炒枳殼10克,浙貝10克,桔梗10克,款冬花15克,大青葉15克,忍冬藤30克,枇杷葉10克。6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三次服用。二診:2017年6月6日。脈象:雙寸氣團微突,質(zhì)濡,關(guān)尺濡滑氣緩。舌象:苔薄白。主訴:經(jīng)上方治療,咳嗽大減,已無嗆咳,口也不苦。病機:癥與舌顯示,肝旺平,肺濕氣燥減輕,但濕燥之氣余邪未盡,故脈濡滑緩,留滯于肺,故而兩寸氣團微突。處方:杏仁10克,薏苡仁30克,絲瓜絡15克,射干6克,郁金10克,制香附子10克,山豆根6克,桑皮15克,天門冬15克,麥門冬15克,天花粉15克,訶子10克,玄參15克,桔梗10克,款冬花15克,枇杷葉10克,川貝粉6克(沖)。6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三次服用。

【中醫(yī)專長】內(nèi)服方藥治失眠必讀
國醫(yī)大師顏德馨辨治失眠驗案
失眠是由于陰陽失調(diào),導致氣血運行失常引起的。氣屬陽,血屬陰,陰陽失調(diào)具體表現(xiàn)為氣血失調(diào)。因此,顏德馨認為氣血失調(diào)貫穿于失眠癥的整個過程,是其主要的病理矛盾,也是其發(fā)病和加重的機制。顏德馨據(jù)此提出以氣血失調(diào)立論,分階段動態(tài)辨證論治失眠的觀點。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失眠可分為肝郁氣結(jié)、氣郁化火、氣滯血瘀、氣血兩虛4型,也即4個不同的階段。治療可謹守各階段病機,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圖片
肝郁氣結(jié)型
除失眠外,尚可見精神抑郁,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脅肋脹痛,痛無定處,善太息,舌苔薄,脈弦。本階段以邪實為主,故治宜疏肝理氣,解郁寧神,同時多有肝郁化熱的病變趨勢。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
氣郁化火型
除失眠外,尚可見頭暈頭脹,心煩易怒,目赤耳鳴,口干而苦,便秘尿黃,或痰黃口臭,舌紅苔黃,脈弦而數(shù),或滑數(shù)。方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取小柴胡湯清泄肝郁,配以龍骨、牡蠣鎮(zhèn)肝安神,可燮和陰陽,行氣瀉火。
氣滯血瘀型
除失眠外,尚可見頭痛胸痛,或脅部刺痛,目眶黧黑,面部褐斑,舌質(zhì)暗紅,或有瘀點、瘀斑,或舌下脈絡迂曲、延長、怒張,脈澀或細。病多虛實夾雜,宜疏肝調(diào)血,活血以祛瘀,養(yǎng)血以安神,用血府逐瘀湯加減。
氣血兩虛型
除失眠外,尚可見心悸健忘,膽怯易驚,神疲食少,頭昏目眩,面色少華,氣短自汗,肢體倦怠,舌淡苔薄,脈細。此時正氣虧損,心脾肝氣血羸弱,上下交損,治取中焦,立法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神,佐以柔肝疏肝,用歸脾湯加減。顏德馨在治療失眠癥時,以“衡法”調(diào)和氣血,善于治理氣和血的平衡,遵循“木郁達之,火郁發(fā)之,瀉其有余,補其不足”的原則。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臨床習加用治“氣”藥如柴胡、枳殼、桔梗、黃芪、香附等;治“血”藥常用丹參、川芎、赤芍、蒲黃。并喜用具有引藥入經(jīng)或助眠安神的藥味及藥對,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總之,4型辨治均不離調(diào)和氣血的宗旨;同時又針對不同階段動態(tài)辨治。圖片
典型病例
蘇某,男,42歲。2002年1月8日初診?;颊咭允?年余為主訴求診。因工作壓力大,精神緊張引起。曾在外院輾轉(zhuǎn)治療,診斷為睡眠障礙或抑郁證,服用羅拉、寧心寶、六味地黃丸等藥,癥狀未見好轉(zhuǎn),每于情志不遂時加甚,自覺十分痛苦??滔旅客砩洗埠?小時尚無法入眠,甚至徹夜難眠,入睡后易醒,醒后1~2小時也難以續(xù)睡,每晚睡眠不足2小時,且噩夢紛紜。白天工作受到嚴重影響,伴有心悸、耳鳴、寡歡抑郁,煩躁易怒,膽怯易驚,納差,飯后飽脹,便秘,性欲低下。面色晦暗,舌質(zhì)暗淡紅,苔薄白,脈細澀。證屬情志內(nèi)傷,肝失條達,氣滯血瘀。治宜疏肝調(diào)血,活血祛瘀,養(yǎng)血安神。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桃仁12克,紅花9克,川芎15克,當歸15克,赤芍15克,生地15克,柴胡9克,桔梗9克,枳殼9克,牛膝15克,甘草8克,龜板(先煎)15克,黃連3克。每日1劑,水煎服。囑停服羅拉等藥。1月15日復診:上方服用7劑后,1小時內(nèi)即能入睡,醒后易續(xù)睡,每晚可睡3~4小時,已無噩夢,抑郁煩躁不明顯,仍膽怯,納可、便軟,自覺工作效率大增,舌脈同前。藥已中病,原方再進7劑。1月22日三診:半小時即能入睡,醒后易續(xù)睡,每晚可睡5~6小時,已無噩夢,抑郁煩躁消失,尚余少許膽怯,已經(jīng)恢復正常工作,納佳便軟,性欲同前,面色舌脈好轉(zhuǎn),原方去生地加石菖蒲9克,再服7劑。1月29日四診:訴睡眠完全正常,無膽怯,性欲明顯改善,面色已經(jīng)正常,晦暗全消,舌淡紅稍暗,脈細。上方去黃連,加女貞子20克,再服7劑鞏固療效后停藥觀察,3個月后隨訪,稱睡眠一直正常,未再求助藥物,且納佳,精力充沛,容貌大改。心悸失眠驗方
本方為治療睡眠的基礎方,臨床上應在本方基礎上,根據(jù)具體證型進行加減,例如:出汗者,加煅龍骨、煅牡蠣、浮小麥;手心、腳心熱者,加知母、黃柏。圖片
圖片組方:炒棗仁30克,夜交藤30克,合歡花10克,合歡皮10克,生甘草5克。功用:養(yǎng)心安神,清熱除煩。主治:心悸失眠,虛煩不安,咽干口燥等癥,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用法:水煎取汁360毫升,分早晚2次溫服,每日1劑。方解:中醫(yī)認為,肝藏血,血舍魂,若肝血不足,魂不守舍,心失所養(yǎng),則虛煩不眠,心悸不安;血虧陰虛,易生內(nèi)熱,虛熱內(nèi)擾,見虛煩不安,咽干口燥,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本方中酸棗仁甘、酸,平,歸心、肝、膽經(jīng),養(yǎng)心益肝,安神,斂汗,為養(yǎng)心安神的主攻藥,即君藥。夜交藤甘、平,歸心、肝經(jīng),養(yǎng)心安神,祛風通絡,輔助君藥加強養(yǎng)心安神的作用,為臣藥。佐以合歡花、合歡皮安神解郁;使以生甘草調(diào)和諸藥。五藥合用,共奏養(yǎng)心安神之功。加減運用:本方為治療睡眠的基礎方,臨床上應在本方基礎上,根據(jù)具體證型進行加減,例如:出汗者,加煅龍骨、煅牡蠣、浮小麥;手心、腳心熱者,加知母、黃柏;舌苔膩,無食欲者,加藿香、佩蘭以芳香化濕;肝氣不舒者,加醋柴胡、郁金等;陽虛者加干姜、肉桂等;心腎不交者,加黃連、肉桂;頭暈者,加天麻、鉤藤等。施今墨先生治療失眠經(jīng)驗淺析
近代名醫(yī)施今墨先生從醫(yī)60余年,博覽醫(yī)籍,古今中外無不搜求,其治學嚴謹、醫(yī)理通徹、臨床經(jīng)驗豐富、療效顯著,尤以善用對藥著稱。現(xiàn)將施老治療失眠之經(jīng)驗加以總結(jié),介紹如下:
辨證施治 治分九法
施老將臨床所見之失眠分為4種情況:入睡不能;睡眠時間短,醒即不能再睡;時睡時醒,極易醒覺;似睡非睡,亂夢紛紜。對失眠的治療,依其病因分為9類:
①心腎不交失眠:證見不寐、兼有心悸、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腰膝酸軟、舌紅、脈細數(shù)等癥狀。多屬心火獨炎于上而不下降,腎水虧之于下而不能上升,心腎不協(xié)調(diào),宜用酸棗仁湯,或枕中丹,或《理虛元鑒》之養(yǎng)心固本湯(元武膠、鹿角膠、山萸肉、枸杞子、人參、黃芪、石蓮肉、白術(shù)、甘草、棗仁、地黃、懷牛膝)以交其心腎。
②血不上榮之失眠:癥見不寐多夢、睡而易醒、兼見心悸健忘、體倦神疲等。多屬心血不足、腦失營養(yǎng),宜用八珍湯加朱砂安神丸、磁朱丸以安其心神;若系虛寒,宜用《證治準繩》之遠志飲子(遠志、茯神、桂心、人參、酸棗仁、黃芪、當歸、甘草),或十四友丸(熟地黃、柏子仁、紫石英、肉桂、阿膠、當歸、黃芪、遠志、辰砂、龍齒)以補之。
③腦腎不足失眠:癥見不寐,亂夢紛紜,兼見精神萎靡、頭暈耳鳴、記憶減退、或伴夢遺、早泄、腰膝酸軟等癥。因腦為髓海,而腎生骨髓,用腦過度,則傷腎氣,腎虛則腦不足,宜用六味地黃、杞菊地黃、麥味地黃湯或丸,以滋腎水,參以棗仁、龍骨、牡蠣等以收斂之。
④心陽亢盛失眠:證見不寐、兼見心悸不安、五心煩熱、舌紅、脈數(shù)等。心火偏亢,陰陽不調(diào),氣不得寧,故不寐,宜以黃連阿膠雞子黃湯為主,加龍骨、牡蠣以潛陽。
⑤陰虛失眠:證見難于入寐、或忽寐忽醒、兼見頭暈耳鳴、健忘、腰酸、夢遺等。陰主津主血,津少血虧無以養(yǎng)心,心虛則神不守舍,難于入寐,或忽寐忽醒,宜以生津充血為先,用二冬、二地、二黃、元參、阿膠、花粉、石斛等藥味,以滋養(yǎng)陰血,參以安神之品,則津回神安。
⑥陽虛失眠:證見不寐多夢、易于驚醒,兼見氣短倦怠、小便清長、舌淡等。陽不入陰故不眠,宜以益氣為主。氣屬陽,益氣即所謂補陽,宜用人參、黃芪、白術(shù)、懷山藥、石蓮肉,以固其氣。
⑦胃實失眠:證見不寐,兼見胸膈脹滿、痰多色黃、惡食噯氣、苔黃而膩、脈滑數(shù)等。多系痰火為患,宜用半夏、茯苓、黃連、枳實、石菖蒲,以導痰化滯;胃虛不眠者,以其虛則胸中似饑,若無所主,得食則能臥,宜以半夏秫米湯合異功散或歸脾湯。
⑧膽熱失眠:證見睡眠不安、時時驚醒,兼見胸脅脹滿、口苦咽干、脈弦等。肝膽相連,又為表里。膽熱易致肝陽亢盛、上擾清竅,故不寐,宜用溫膽湯去姜,仿陳修園之意,以清膽中之火,甚則加膽草,以折其勢,火退則已。膽寒則致肝虛,血不歸于肝,則難成眠;膽虛則易驚、精神無所主,入睡不易。二者皆用千金溫膽湯
⑨肝經(jīng)受病失眠:為五志七情所擾而不眠者,證見少寐多夢、惡夢紛紜,兼見心煩易怒,胸脅脹滿,頭痛、目赤、舌紅、苔黃、脈數(shù)等。因肝郁不舒,調(diào)節(jié)失常,不能安臥,遂成失眠。宜采用炙甘草湯、諸復脈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或逍遙散、十味溫膽湯之類。有因肝虛所致者,可用《本事方》珍珠母丸(珠母、當歸、熟干地黃、人參、酸棗仁、柏子仁、犀角、茯神、沉香、龍齒)。
隨證加減巧用對藥
施老臨證用藥以對藥著稱。他將寧心安神治療失眠類對藥共分3大類:即養(yǎng)神補心安眠、清心安神和重鎮(zhèn)安神。養(yǎng)神補心安眠類對藥:水火不濟、心腎失交之失眠,用茯苓、茯神;心陰不足、失心所養(yǎng)之失眠,用茯神、麥冬;血虛不能養(yǎng)心或虛火上炎之失眠,用生棗仁、熟棗仁;血虛心失所養(yǎng),心陽外越之失眠,用酸棗仁、柏子仁;心血虛弱或心腎不交之失眠用遠志、石菖蒲;精血不足、血不榮上之失眠,用制首烏、白蒺藜;陽虛精少、氣機不暢之失眠用甘松、鹿角霜;陰虛或溫熱病后,余熱未清之失眠用百合、知母;腎虛之失眠,用補骨脂、胡桃肉。清心安神類對藥:心火亢盛之失眠,用酸棗仁、梔子;痰熱遏阻中焦之失眠用半夏、夏枯草;心腎不足之失眠,用肉桂、黃連;陰虧火旺之失眠用黃連、阿膠;肝腎陰虧、血不上榮之失眠用女貞子、旱蓮草;血虛肝熱、肝陽上擾之失眠用白薇、刺蒺藜;脾胃虛弱或胃失安和之失眠,用半夏、秫米;熱病后期,余熱未清之失眠,用梔子、淡豆豉。重鎮(zhèn)安神類對藥:陰虛陽亢所致失眠,用龍骨、牡蠣;肝陽上亢所致失眠用紫石英、紫貝齒;陽不得入于陰而致睡眠困難者,用龍齒、紫貝齒;肝陽上亢所致失眠用石決明、紫石英;肝陽上擾之失眠用紫石英、生鐵落;肝腎陰虛、水不涵木以致肝陽上擾之失眠,用石決明、磁石;腎陰不足、水不涵木、肝陽上逆之失眠,用紫石英、磁石;肝腎不足、肝陽上逆之失眠,用珍珠母、磁朱丸;脾胃不和之失眠,用秫米、磁朱丸;心肝同病所致失眠,用朱砂、琥珀。圖片圖片
病案舉例沙某,男,47歲。數(shù)年前,由于工作緊張,不休不眠,連續(xù)數(shù)日,以致頭暈而脹、體力不支,但未曾正規(guī)調(diào)治,經(jīng)常睡眠不好,不能多勞,工作繁多時,更難入睡。近數(shù)月來,失眠嚴重,每夜最多能睡3小時左右,惡夢紛紜,時時驚醒,精神不振,心情郁悶,焦慮不安,食欲日減,二便如常,舌苔黃,六脈虛數(shù)。辨證立法:病久體虛,由虛生熱,引動心火妄炎,擾亂神志,氣結(jié),則肝郁不舒,精神不振,擬用養(yǎng)心潛陽,清熱舒肝法治療。以酸棗仁湯合秫米半夏湯主之。

處方:炒棗仁10克,云茯苓10克,白蒺藜10克,生棗仁10克,云茯神10克,炒遠志10克,肥知母6克,酒川芎4.5克,清半夏10克,北秫米(磁朱丸6克同布包)10克,生牡蠣(生龍骨12克同布包)12克,紫貝齒(紫石英10克同布包)10克,東白薇6克,炙甘草8克,鹿角膠10克(另烊化兌服),血琥珀末3克(分2次沖)。二診:上方服20劑,睡眠時間較前延長,雖有夢,但非惡夢,驚怕之感大減,頭暈痛及耳鳴減輕,情緒稍好,但仍郁悶不快,食不甘味,再宗前法治之。

處方:酒黃芩6克,朱茯神10克,厚樸花4.5克,酒黃連3克,朱寸冬10克,玫瑰花4.5克,夏枯草6克,酒川芎4.5克,東白薇6克,白蒺藜12克,川郁金10克,節(jié)菖蒲6克,炒遠志10克,柏子仁10克,蟬蛻衣4.5克,佩蘭葉10克,雞內(nèi)金10克,陳阿膠10克(另烊兌)。三診:服藥20劑,已能安睡如常,精神甚好,頭腦清爽,但不能多用腦,時感頭暈痛,思想不易集中,消化力仍欠佳。處方:生牡蠣(生龍骨12克同布包)12克,紫貝齒(紫石英10克同布包)10克,節(jié)菖蒲6克,云茯苓10克,厚樸花21克,谷麥芽各10克,云茯神10克,玫瑰花4.5克,炒遠志10克,赤白薇6克,白蒺藜12克,酒川芎4.5克,漂白術(shù)6克,川郁金10克,佩蘭葉10克,炒枳實4.5克。上方又服20劑,一切均好,精神旺健,已不郁悶。后以健脾養(yǎng)心之藥收功。按:本病為心肝俱虛之失眠癥。以清心熱、解肝郁、安神志、和脾胃法治之,又配以生棗仁、炒棗仁、茯苓、茯神、遠志、菖蒲、白薇、白蒺藜、半夏、秫米、黃連、阿膠、龍骨、牡蠣、紫石英、紫貝齒、磁朱丸等寧心安神類對藥,療效顯著。惡夢紛紜以琥珀治之,二診時即見功效。查琥珀入心、肝、膀胱經(jīng)?!侗窘?jīng)》載有安五臟定魂魄之力。治驚悸失眠。施老每于安神之中加入琥珀一味,治驚悸惡夢殊效。通過以上對施老治療失眠經(jīng)驗的總結(jié)與分析,可以看出,施老對失眠的辨證施治完整而詳盡,基本概括了失眠的所有證型。在辨證施治的同時,加以寧心安神類對藥,療效頗著。清膽和胃安眠湯主治膽胃痰熱內(nèi)擾、肝血不足之失眠清膽和胃安眠湯和胃化痰,清膽寧心,養(yǎng)血安神;主治膽胃痰熱內(nèi)擾、肝血不足之失眠。

組成:法半夏10~15克,陳皮10克,茯苓15~30克,枳殼10克,竹茹12克,黃連6~10克,炒棗仁15~30克,知母10克,川芎6克,遠志6克,生龍骨、生牡蠣各30克,炙甘草6克。功效:和胃化痰,清膽寧心,養(yǎng)血安神。主治:膽胃痰熱內(nèi)擾、肝血不足之失眠。癥見心煩入睡困難,多夢,眠淺或睡后易醒,驚悸不寧,胃脘不適,口干苦,舌淡或紅,苔白或黃膩,脈弦滑等。用法:中藥冷水浸泡30分鐘,生龍牡先煎15-20分鐘左右再下余藥,續(xù)煎20-30分鐘,每付煎煮2次,取汁混勻分別于下午、睡前2次溫服。方解:失眠一癥,病因繁雜,有虛有實,有寒有熱,臨證當審證求因,治病求本,不可一味潛鎮(zhèn)。根據(jù)現(xiàn)代人多飲食不節(jié)、熬夜晚睡的生活作息不規(guī)律的特點并結(jié)合《內(nèi)經(jīng)》“胃不和則臥不安”及《金匱要略》“虛勞虛煩不得眠“的理論強調(diào)膽胃不和、痰熱內(nèi)擾、肝血不足是導致失眠的病機。本方由黃連溫膽湯合酸棗仁湯加味化裁而成,方中溫膽湯乃二陳湯衍變而來,法半夏、陳皮、茯苓和胃化痰,配枳殼、竹茹、黃連清化痰熱,理氣利膽;棗仁性平味酸,直入少陰厥陰,養(yǎng)血補肝,寧心安神,知母滋陰清熱除煩,川芎調(diào)氣達肝;遠志清熱化痰,安神定志,龍骨、牡蠣平肝潛陽,重鎮(zhèn)安神,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全方共奏和胃化痰,清膽寧心,養(yǎng)血安神之功。臨床加減運用:若見胸悶嘔惡,心煩口苦,痰黃口粘,舌紅苔膩而屬少陽痰熱者,可酌加柴胡、黃芩、瓜蔞、浙貝母;若見口干口渴,大便秘結(jié),身熱煩躁而屬痰火內(nèi)盛者,可酌加大黃、石膏、礞石、膽南星;若見心悸怔忡,膽小驚惕,眠淺易醒而屬膽虛者,可酌加當歸、龍眼、龍齒、珍珠母;若見眠差多夢,健忘頭昏而屬心神失養(yǎng)者,可酌加菖蒲、郁金、龜板、柏子仁;若見情緒焦慮,喜悲傷欲哭而屬心肺氣陰不足者,可酌加大棗、百合、生地、淮小麥;若見睡后早醒,腰膝酸軟而屬腎精不足者,可酌加女貞子、旱蓮草、枸杞子、菟絲子;若見口燥咽干,虛煩少寐,口瘡遺精而屬心腎不交者,可與交泰丸、封髓丹、黃連阿膠湯等方化裁。

【中醫(yī)專長】內(nèi)服方藥治糖尿病

中醫(yī)認為,消渴之初,陰虛為本,燥熱為標,陰虛內(nèi)熱,煎灼津液陰血,血液黏滯,血脈瘀塞而為血瘀。正如《醫(yī)林改錯》中所說:“血受熱,則煎熬成塊?!薄端貑枴て娌≌摗酚衷疲骸按巳吮財?shù)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nèi)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zhuǎn)為消渴?!狈嗜硕嗵?,而痰瘀同源,二者互為因果;肥人多氣虛,或消渴日久,陰津耗傷,無以載氣,二者均可致氣虛。氣虛無力鼓動,血行不暢,阻于脈絡,絡脈失養(yǎng),變證百出??梢婐鲅翘悄虿∪站玫谋厝划a(chǎn)物,又是血管神經(jīng)并發(fā)癥的致病因素。臨床各型糖尿病病人,通過血液流變學檢查均有高黏滯血癥和高脂血癥,主要指標是全血黏度、血漿黏度、膽固醇、甘油三酯、β-脂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既然糖尿病病人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形成高糖利尿,血液濃縮,血中有形成分相對增加及其功能改變,使血液的流動緩慢形成瘀血,所以對糖尿病的高脂血癥要用活血化瘀法。所以,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管微循環(huán),是糖尿病防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圖片通過對臨床大量病例觀察,我們總結(jié)了糖尿病瘀血證的辨證依據(jù),凡具備以下三項者可辨證為瘀血,即面有瘀斑,肢體疼痛,痛處固定不移,心前區(qū)疼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女子經(jīng)來有血塊,舌有瘀斑瘀點,舌質(zhì)紫暗,舌下靜脈青紫或怒張。其中以舌暗,舌有瘀斑,舌下靜脈異常是早期辨證的關(guān)鍵指標,而疼痛、麻木等癥出現(xiàn)在糖尿病中、晚期,特別是合并血管神經(jīng)病變時尤其明顯,對長期注射胰島素者,其瘀血癥狀更加明顯。
臨床治療糖尿病陳寶貴常選用當歸、益母草、赤芍、川芎、葛根、三七粉、丹參、蒼術(shù)、玄參、生地、生黃芪、山藥、人參、黨參、茯苓等藥物?,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藥丹參、赤芍、川芎、益母草等具有擴張血管、降血脂、改善血液循環(huán)及改善血管營養(yǎng)狀態(tài)的作用,還能促進損傷的周圍神經(jīng)修復,提高運動神經(jīng)傳導速度。補氣藥黃芪等具有降血糖作用,故補氣與活血并用有降血糖、改善微循環(huán)、防治血管神經(jīng)并發(fā)癥的作用。經(jīng)活血化瘀法、益氣養(yǎng)陰法治療,除能降糖降脂外,血液高黏狀態(tài)能得到明顯改善,且血管神經(jīng)并發(fā)癥明顯減輕。此外,還能減少胰島素的用量。圖片綜上所述,糖尿病的病機傳統(tǒng)認為是氣陰兩虛,進而導致氣虛血瘀、氣滯血瘀。面有瘀斑、心前區(qū)刺痛、肢體疼痛、麻木、半身不遂等可說明瘀血的存在,血液流變學、血小板功能及微循環(huán)的觀察使其診斷更具客觀性。
由于瘀血證存在于糖尿病病程各期,故活血祛瘀應貫徹治療始終。在應用活血祛瘀的同時,切勿忘記對本的治療,即益氣養(yǎng)陰與活血化瘀同時應用,根據(jù)辨證決定孰輕孰重。在發(fā)病初期以益氣養(yǎng)陰為主,活血化瘀為輔;而在發(fā)生血管神經(jīng)并發(fā)癥之后,活血化瘀應成為主要治則。純中藥治療2型糖尿病驗案
應用純中藥湯劑治療期間,依據(jù)臨床癥狀調(diào)整組方,藿香、佩蘭芳香化濕,濕困脾氣不升,當化之,否則補藥不達;十一味益腎降糖片為院內(nèi)制劑,專病專藥,臨床用于消渴病腎病屬微量白蛋白期者療效顯著。醫(yī)案實錄
曹某,男,65歲,開封市人,2017年5月15日入院。患消渴病10載余,近月來口干渴、多飲漸重,體重下降10公斤,半月來雙下肢水腫漸重,為求中醫(yī)治療慕名入住我院。癥見:精神差,雙下肢指凹性水腫,口干、多飲、多尿,周身乏力,面色無華,左眼視物模糊,右眼僅有光感,時有頭暈、心悸、胸痛,休息后緩解,小便頻,夜尿2~3次,泡沫多。舌質(zhì)淡暗,舌體胖大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無力??崭寡?.26毫摩爾/升、餐后2小時血糖22.89毫摩爾/升、糖化血紅蛋白8.00%、肌酐89微摩爾/升、尿酸569微摩爾/升、尿微量白蛋白103.5毫摩爾/升。眼科檢查:雙眼黃斑病變。
診斷:2型糖尿病并發(fā)腎病(III期)。
辨證:氣血虧虛兼瘀證。
治則:滋補肝腎,養(yǎng)血活血。
方藥:參芪地黃湯合四物湯加減 :太子參30克,生黃芪30克,炒蒼術(shù)30克,炒白術(shù)30克,豬靈芝30克,云茯苓30克,熟地黃30克,全當歸20克,建澤瀉30克,炒山藥30克,山萸肉30克,紫丹參50克,炒白芍30克,炒枳殼10克,川芎片10克,鮮生姜6克,炙甘草3克。日1劑,水煎早晚服;糖尿康片5片、黃連降糖片4片、十一味益腎降糖片5片,均日3次口服。至5月25日,用藥10天,精神好轉(zhuǎn),下肢水腫減輕??崭寡墙抵?.8 毫摩爾/升,餐后2小時血糖降至12.5毫摩爾/升。上藥繼服。至5月28日:用藥2周,仍訴乏力,食欲欠佳,大便黏膩,空腹血糖8.0毫摩爾/升,餐后2小時血糖11.5毫摩爾/升,考慮為氣虛日久,運化水濕痰濁之力不足,痰濁停滯,困于脾胃,中焦升清降濁失司,湯藥守上方生黃芪加至45克,以益氣健脾;加藿香15克,佩蘭15克,以芳化濕濁。成藥繼服。至6月3日,乏力改善,下肢水腫消失,視物模糊減輕,納食可,空腹血糖7.9 毫摩爾/升,餐后2小時血糖10.2毫摩爾/升,好轉(zhuǎn)出院,患者高齡,脾胃虛弱,膳食處方為蒸山藥適量代主食以健脾胃,中藥湯劑繼服上方十五劑。
8月10日:復查尿微量白蛋白降至16毫克/升,尿常規(guī)無異常。停湯劑,囑其平素可間斷食用主食量之蒸山藥以平補脾臟,緩圖其效,以求余藥繼服以鞏固療效。醫(yī)案分析
患者老年男性,久患消渴,耗傷氣陰,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水谷精微無以化生氣血,導致氣血虧虛;脾腎氣虛一則運化無力,二則氣化失司,水濕之邪泛溢肌膚,則可見下肢水腫;正如《景岳全書.水腫》曰:“凡水腫一證,乃肺脾腎三臟相干之證?!毖摕o以榮養(yǎng)周身,則面色無華,時而頭暈;腎氣虛衰,固攝無力,則水谷精微直趨下泄,隨小便而排出體外,故尿多渾濁有泡沫;心氣虛則無力推動血行,而見心悸、胸悶,舌質(zhì)暗,氣血虧虛則脈沉細無力,四診合參,辨為氣血虧虛兼瘀證。治療以滋補肝腎,養(yǎng)血活血為法,予以中藥湯劑口服聯(lián)合以“和”為目的之專病專藥糖尿康片、黃連降糖片、十一味益腎降糖片綜合治療,以調(diào)補心肝腎,化瘀降濁,扶正與祛邪并舉,則疾病向愈。
糖尿病驗方3款
涼拌苦瓜
原料:鮮苦瓜100克。
用法:鮮苦瓜切成薄片,用適量麻油或橄欖油調(diào)拌。
功效:鮮苦瓜清熱解毒、上渴除煩的功效。
注意:苦瓜適用于多飲、多食的糖尿病患者。
花粉糊原料:生地15克,余甘子(油橄欖)30克,天花粉9克,荔枝肉6只。用法:用生地、余甘子、荔枝肉加水煎汁1000毫升,取150毫升,天花粉3克,調(diào)成糊狀,每日3次口服,余汁代茶頻飲。功效:天花粉清熱生津,余甘子性寒,清熱除渴,荔枝止煩渴。注意:生地、余甘子具有較好的降糖作用,花粉糊具有滋陰清熱、消積生津的功效,適用于多飲多尿的糖尿病。
芪米粥原料:生黃芪30克,山藥10克,枸杞子10克,玉米須30克,藕粉10克,小米10克。用法:用生黃芪、玉米須煎湯代水熬小米粥,粥將成時,調(diào)入藕粉、枸杞子,續(xù)煮2分鐘即可,溫服,每日1次。功效:黃芪性溫,大補元氣,活血利水,山藥性平,健脾補腎,枸杞子性涼,主治腎病消渴,玉米須性平,清熱利水,藕性平,治熱消渴,小米性涼,除胃熱消渴。注意:黃芪、山藥、枸杞子、玉米須都具有較好的降糖作用,芪米粥有益氣補腎,清熱利水的功效,尤其適用于糖尿病腎病的輔助防治。
妙方巧治霜降常見病——糖尿病
在我國,糖尿病主要分為I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其中I型糖尿病的發(fā)病具有季節(jié)流行特點,秋冬季的發(fā)病率(10月份左右)最高。因此在這個季節(jié)調(diào)養(yǎng)尤為重要。
圖片糖尿病是由多種環(huán)境因素和遺傳因素綜合作用而導致的一種慢性內(nèi)分泌代謝生疾?。R蛞葝u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引起糖、蛋白質(zhì)、脂肪、水、電解質(zhì)代謝絮亂所致。在我國,糖尿病主要分為I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其中I型糖尿病的發(fā)病具有季節(jié)流行特點,秋冬季的發(fā)病率(10月份左右)最高。因此在這個季節(jié)調(diào)養(yǎng)尤為重要。以下偏方對糖尿病病情有益,可緩解患者的壓力和痛苦。甘薯葉豬肉湯方【原料】 甘薯葉300克,豬肉100克。【制法】 將紅薯葉洗凈,豬肉切成片狀,鍋燒熱加入25克花生油,燒至八成熟,將豬肉放人炒色發(fā)白,加水750毫升,水沸時,入甘薯葉,煮20分鐘,可酌入調(diào)料少許,即成?!居梅ā?食紅薯葉、豬肉,飲湯,一日一劑,連服七劑。【主治】 糖尿病。山楂豬肉湯方【原料】 鮮山楂70克,豬肉150克,芹菜葉150克,精鹽l克,味精l克,植物油30克?!局品ā?鮮山楂洗凈切瓣,瘦豬肉切塊,鍋燒熱,加入植物油,油熱時加瘴豬肉翻炒,呈黃白色時加入精鹽、山楂、水1500克,煎煮30分鐘時人芹菜葉、味精,再煮5分鐘起鍋,此時肉湯各半。【用法】 食肉、飲湯?!局髦巍?糖尿病虛弱癥。山藥方【原料】 山藥200克,糯米150克?!局品ā?山藥洗凈去皮,切成碎塊待用。往開水鍋內(nèi)放人洗凈的糯米,到五成熟時再放入山藥塊,煮熟即成。【用法】 每日一劑,分兩次服?!局髦巍?糖尿病。鵝肉枸杞杜仲方【原料】 鵝肉500克,構(gòu)杞30克,杜仲320克,食鹽1克?!局品ā?將鵝肉洗凈切塊,枸杞、杜仲洗凈后用洗凈白紗布包扎,鍋燒熱加水2000毫升,入枸杞、杜仲,煎煮40分鐘時去枸杞、杜仲,繼續(xù)用此藥液煎煮鵝肉,加入食鹽,煎煮至鵝肉熟時起鍋,即成?!居梅ā?食肉飲湯。【主治】 糖尿病。連黃降糖湯主治糖尿病
連黃降糖湯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益氣活血;主治糖尿病口干、口渴、口苦、多飲、多食善饑,溲數(shù)、濁如膏脂,體瘦,乏力,腰膝酸軟、麻木,舌有瘀點、瘀斑,苔黃燥,脈細略數(shù)。組成:黃連15克,熟地黃15克,天花粉25克,麥冬15克,紅參10克(另燉),黃芪15克,丹皮10克,丹參10克,萆薢10克,五味子10克,姜半夏8克。功能: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益氣活血。主治:糖尿病口干、口渴、口苦、多飲、多食善饑,溲數(shù)、濁如膏脂,體瘦,乏力,腰膝酸軟、麻木,舌有瘀點、瘀斑,苔黃燥,脈細略數(shù)。用法:每天煎服一劑,連煎二次,煎得藥液混合,加入紅參燉液,分二次溫服。方解:中醫(yī)學里的消渴病相當現(xiàn)在醫(yī)學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常見病,發(fā)病率逐步增長,發(fā)病年齡逐漸年輕化。糖尿病是高血壓病、心臟病、腦中風病的常見并發(fā)病證。消渴病主要是上焦之肺、中焦脾胃、下焦之腎功能失調(diào)所致,病情寒熱虛實交錯。方中黃連苦寒,清熱瀉火解毒,直析上中焦火勢,正符合《儒門事親》所說的“三消當從火斷”之說。退火才能保津潤燥止渴?!肚Ы鹨健贰督Х健吩缬杏涊d黃連治消渴病之論述。熟地黃甘,微溫,滋腎補血。歷代醫(yī)家治消渴,強調(diào)治腎為本。如張介賓曰:“無論上、中、下三消,急宜治腎。”又說:“以治腎為本,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則便溺有節(jié)。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則不思渴飲?!笔斓攸S為滋補腎陰要藥,歷代醫(yī)家治消渴之方,多有熟地黃,《千金要方》《景岳全書》《丹溪心法》等醫(yī)籍,治消渴用熟地黃更多。熟地黃還能補血通血脈,消渴陰虛血少者更宜。天花粉味甘、微苦、酸,性涼,有生津止渴,潤燥降火功效?!侗窘?jīng)》曰其“主消渴”?!侗静菡x》曰:“養(yǎng)胃生津妙品,最宜于老弱病后”?!肚Ы鹨健贰兜は姆ā返柔t(yī)籍之消渴方、有多方以黃連、熟地黃、天花粉為主藥。紅參,甘,微苦,微溫。有補氣益血健脾功效,治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證。有不少醫(yī)籍言其能治消渴,如《仁齋直指方》曰:“治消渴引飲無度,人參、瓜蔞根各等分”?!侗静菥V目》曰:“(人參)治消渴引飲。”《本草經(jīng)疏》曰:“消渴者,津液不足之侯也,氣回則津液生,津液生則渴自止?!薄逗喢髦嗅t(yī)辭典》曰:“(人參)能降低血糖水平?!丙湺?、微苦,性寒,有清心潤肺、養(yǎng)胃生津功效,用于肺、心、胃陰虧有燥火者甚宜。黃芪益氣健脾,通調(diào)血脈,與紅參配伍,治消渴病日久氣虛乏力,汗出血少甚有功效。五味子斂肺滋腎,生津止汗。萆薢分清化濁。姜半夏燥濕化痰和胃。丹參、丹皮活血化瘀。老年多瘀,久病多瘀,污穢之血亦為瘀血,丹參與參芪配伍,更能促進血運,有利病情恢復。加減運用:上消明顯,口渴多飲,口苦舌紅,加石膏30g、知母10g、葛根15g。中消明顯,多食善饑,體瘦,口苦,大便干結(jié),苔黃燥,加石膏20g、大黃12g(后下)、枳實12g。下消明顯,小便頻數(shù),味甜,尿如脂膏,口干、五心煩熱,腰膝酸軟,偏于腎陰虛者,加黃柏10g、知母10g、地骨皮15g。若小便頻數(shù)、尿濁,甚則飲一溲一,面色憔悴,腰冷痛,四肢不溫,陽痿,偏于腎陽虛者,加肉桂8g、附子8g、補骨脂8g、鹿茸10g、枸杞子15g。若云翳,加杭白菊15g、枸杞子12g、石斛12g、密蒙花12g、草決明15g。附:糖尿病外治方
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性慢性代謝性疾病,其主要特點是高血糖及糖尿,本病早期無明顯癥狀,典型表現(xiàn)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飲、多食,消瘦、疲乏等。嚴重時可發(fā)生酮癥酸中毒,常見的并發(fā)癥及伴隨癥有急性感染、肺結(jié)核、動脈粥樣硬化,腎和視網(wǎng)膜等微血管病變及神經(jīng)病變。中醫(yī)認為,本病病機多為燥熱陰虛,津液不足,當以滋陰清熱,補腎益精為治。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外治法,對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有一定療效。以下介紹幾則外治方:1.桂枝、生附片各50克,紫丹參、忍冬藤、生黃芪各100克,乳香、沒藥各24克。將上藥放入鍋中,加水5000毫升,用文火煮沸后再煎20分鐘,將藥液倒入木桶內(nèi),待溫度降至50℃左右時,患足放入藥液內(nèi)浸泡,藥液可浸至膝部。每次浸泡30分鐘,每日浸泡一次,每劑藥可浸泡5天。以后每次浸泡,仍將原藥的藥渣一同放入鍋內(nèi)煮沸??蓽仃栆鏆?,活血通絡,適用于糖尿病肢端壞疽。一般連續(xù)用藥半個月,最長連續(xù)用藥80天。2.蘇木50克,木瓜、透骨草、川椒、赤芍各30克,桂枝18克,川芎15克,紅花、白芷各12克,艾葉、川烏、草烏、麻黃各10克,加水5000毫升,水煎取汁。先熏手足30分鐘,待溫度適宜時再將手足浸泡30分鐘,每日兩次,每劑藥可用2~3天??苫钛ńj,祛風散寒,適用于糖尿病手足麻木、疼痛,感覺減退等。圖片3.苦參、蛇床子、白鮮皮、枯礬、金銀花、土茯苓各30克,川椒、蒼術(shù)、黃精、花粉、防風各15克,紅紫草、蘇葉各10克,水煎取汁,趁熱先熏后坐浴,每日兩次,每次10~30分鐘??伸铒L止癢,適用于糖尿病性外陰瘙癢。4.生大黃6克,炒槐花30克,敗醬草30克,薏苡仁30克,煅牡蠣30克,制附片6克,姜半夏6克。將上藥煎取濃汁200毫升,直腸滴入,每日一次,連續(xù)30天。可活血化瘀,利濕泄?jié)?。適用于糖尿病腎病。5.黃芪60克,山藥、蒼術(shù)、薏苡仁、元參、生地黃、熟地黃、生牡蠣、黃精、肉蓯蓉、菟絲子、金櫻子、蠶砂、石菖蒲、萆薢、丹參、僵蠶、白芥子、五倍子、牡丹皮、地骨皮、仙靈脾、黃連各30克,肉桂、小茴各10克,生大黃20克,全蟲、萊菔子、水蛭各15克,冰片、樟腦各2克,蟾酥0.5克,麝香0.1克。先將冰片、樟腦、蟾酥、麝香分別研成細粉,再將其他藥混合研碎過 100目篩,共混勻。在藥粉中加入蜂蜜、植物油、酒精適量,調(diào)至軟硬適宜,壓制成板,再用模具切成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藥塊,用橡皮膏作基質(zhì)襯布,將藥膏貼于橡皮膏上即得。取涌泉、肚臍、三陰交、腎俞,每次貼敷2~3個穴位,一般2~3天更換一次藥膏,一個月為一療程??梢鏆怵B(yǎng)陰,培補脾腎,除濕消瘀,適用于老年性糖尿。

【中醫(yī)專長】內(nèi)服方藥治腹脹滿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治脾虛腹脹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為漢代張仲景所創(chuàng)制,在臨床應用治脾陽素弱,復感寒邪,治不如法而致之腹脹疾患,療效滿意。圖片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為漢代張仲景所創(chuàng)制?!秱摗返?6條曰:“發(fā)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方由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五味藥組成,是一首溫運脾陽、消除脹滿、標本同治、補瀉兼施之劑。在臨床應用治脾陽素弱,復感寒邪,治不如法而致之腹脹疾患,療效滿意。郭某,女,54歲,2019年11月11日初診。自訴:素體脾胃虛弱,半年前女兒出國,憂思過度,食不下,復感寒冷,現(xiàn)進食后腹脹滿,腹脹以上午癥緩,食后或晚間尤甚,按之濡,喜溫喜按,大便溏瀉。曾口服疏肝健脾之劑治療,其效不顯,故今日來本科就診??淘\:癥狀同前,伴神疲乏力,納呆。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水滑,脈弦緩。診斷:(脾虛氣滯型)虛痞。治法:溫運脾陽,寬中除滿。處方:厚樸30g,生姜20g,姜半夏10g,黨參6g,炙甘草10g,炒枳實15g,炒白術(shù)20g。7劑,每劑水煎早晚服。忌生冷油膩之品。藥進7劑后二診:腹脹大減,飲食有加。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沉弦。效不更方,原方繼進3劑。藥后諸癥消失,以六君子湯加味,以善其后。按:本案脾胃素弱,更因憂思傷及脾胃,復又感寒飲冷,致使脾陽更傷,脾運失職,氣滯于腹,壅而脹滿。藥用厚樸、枳實寬中除滿;生姜、半夏辛散降逆;黨參、炙甘草、白術(shù)健脾益氣,和中升清。使脾陽溫運,氣機通暢,升降相因,其癥乃平。

【中醫(yī)專長】內(nèi)服方藥治小中風+外治處理中風后遺癥
治小中風驗案一則
中風先兆也就是通常說的小中風,是患者突然出現(xiàn)的與中風有密切聯(lián)系的臨床癥狀,急性期以調(diào)氣活血為治療原則。圖片鄧某,女,48歲?;颊咦允鲇覀?cè)肢體無力已經(jīng)有4個月。4個月前,鄧某因突發(fā)右側(cè)肢體無力,手不能拿物,于是到醫(yī)院就診,經(jīng)診斷為中風先兆,近日仍偶有復發(fā),尚無明顯緩解。癥狀:患者呈陣發(fā)性右側(cè)肢體無力,發(fā)作時手不能持物,無麻木感,持續(xù)半小時左右后緩解。睡眠尚可,畏寒,可食涼,汗多,時有烘熱感,二便調(diào)。舌暗,苔薄黃,脈沉。診斷:中風先兆(小中風)。治法:調(diào)氣活血、息風。

處方:桃仁、川芎、赤芍各10克,紅花、柴胡、川牛膝各9克,枳實、當歸、荊芥、防風各12克,桔梗6克,山楂、桂枝、白術(shù)、五加皮、天麻、淫羊藿、石菖蒲、丹皮各15克,炙甘草5克,砂仁8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連服2周。二診時,患者自覺肢體無力癥狀基本消失,汗出減少。原方加三七粉3克,繼續(xù)服藥2周。隨訪,未見復發(fā)。中風先兆也就是通常說的小中風,是患者突然出現(xiàn)的與中風有密切聯(lián)系的臨床癥狀,急性期以調(diào)氣活血為治療原則。其屬內(nèi)風,是由于肝腎虧虛,臟腑功能失調(diào)后氣血逆亂而導致。方以滋補肝腎、調(diào)補氣血、扶助正氣為主。
中風后遺癥外治方
中風后手足腫脹:取透骨草、穿山甲各30g,急性子、片姜黃、荊三棱、莪術(shù)、漢防己、威靈仙、紅花各15g,水煎取汁500ml,熏洗患手、患足、每次30分鐘,每日2次,7日為1療程,間隔2~3日行下1療程,連續(xù)2~3個療程。可活血通絡,消腫止痛。中風后手足痙攣:取中藥伸筋草、透骨草、紅花各30g,共放入搪瓷臉盆中,加清水2000ml,煮沸10分鐘后取出,放入浴盆中,藥液溫度以50℃~60℃為宜,浸洗患肢,先浸洗手部,再浸洗足部,浸洗時手指、足趾在湯液中進入自主伸屈活動,每次15~20分鐘,藥液溫度下降后可再加熱,每日3次,連續(xù)2月。手足麻木者可加霜桑葉250g煎湯熏洗全身或頻洗患肢。可活血通絡,理筋透骨。中風后手足不遂:蓖麻仁10g,桃枝、柳枝、桑枝、槐枝、椿枝、茄根各30g,水煎取汁,熏洗患處,每日2次,每次10~30分鐘,連續(xù)1~2月。可活血通絡。中風后半身不遂,肢體疼痛:黨參、黃芪、當歸、丹參、川芎、牛膝、伸筋草、透骨草、馬前子各30g,威靈仙40g。將諸藥擇凈,同放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溫時熏洗患處及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鐘,連續(xù)1~2月。可益氣活血,通絡止痛。中風后腹脹:將萊菔子適量文火炒黃,取30g水煎服,每日1劑;另取10g研為細末,以米酒調(diào)勻制餅,臍部常規(guī)消毒后,將藥餅外貼于臍部,包扎固定,并時時以熱水袋熱熨,每12小時換藥1次。一般用藥1~2天后腹脹即可減輕,腸鳴音增強,失氣,隨之腹脹消失??烧{(diào)理脾胃,化積行滯。

【中醫(yī)專長】內(nèi)服方藥治乳癖病
對付乳腺增生,這有8位名老中醫(yī)的治療驗方
乳癖是發(fā)生在乳房部的慢性非化膿性腫塊,臨床以乳房脹痛和乳房內(nèi)出現(xiàn)腫塊為主要表現(xiàn)。不同年齡的婦女皆可發(fā)生。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所稱之的乳房囊性增生病和乳房纖維腺瘤等病。
1.消核湯【組成】炙僵蠶12克,蜂房9克,當歸9克,赤芍9克,香附9克,橘核9克,陳皮6克,甘草3克。【功效】疏肝解郁,和血消堅,調(diào)和沖任?!局髦巍咳橄傩∪~增生癥。一般服5-10劑可以獲效,如未全消者可續(xù)服之?!居梅ā咳?劑,煎2次分服。
2.乳塊消【組成】丹參、橘葉各15克,王不留行、川楝子、土鱉蟲、皂刺各10克。【功效】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局髦巍咳橄僭錾 !居梅ā棵咳?劑,水煎2次分服,或濃縮制成糖衣片47片,每日服12片,分2次服。3個月為1療程,服1療程效不顯著者,每日劑量可增至24片。
3.乳癖內(nèi)消丸【組成】醋煅牡蠣15克,蒲公英9克,橘核葉各9克,大小茴香各24克。【功效】疏肝散結(jié)。【主治】乳房結(jié)塊,皮色不變,或大或小,按之稍痛,推之可動者。【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日2次,每次3~5克,陳酒送服?!咀⒁狻吭袐D忌服,本品宜長期服用。
4.乳癖湯【組成】淫羊藿9克,甜蓯蓉9克,玄參9克,白芍9克,橘核葉各9克,廣郁金10克,陳香櫞20克,當歸12克?!竟πА渴韪魏蜖I,壯陽軟堅。【主治】乳腺小葉增生癥。【用法】每日1劑,煎2次分服。
5.逍遙蔞貝散【組成】當歸10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茯苓10克,白術(shù)10克,瓜蔞15克,貝母10克,半夏9克,南星9克,生牡蠣15克,山慈菇12克。【功效】疏肝理氣,化痰散結(jié)?!局髦巍咳轳薄⑷閹r初期、瘰疬等?!居梅ā棵咳?劑,煎2次分服。6.乳核消【組成】旋覆花(布包)、炒橘核、炒枳實、天葵子、赤芍、法半夏、浙貝母、制香附、青皮各10克,夏枯草60克,牡蠣粉、地丁、蒲公英各30克?!竟πА渴韪涡袣猓禍祜?,軟堅散結(jié)?!局髦巍咳榉刻岛?。癥見乳房內(nèi)單個或多個核狀硬結(jié),形狀、大小不一,堅硬光滑,發(fā)展緩慢,多不痛。【用法】水煎1.5小時,分3次溫服,1日1劑,20劑為1療程,兩療程間停藥20天。7.活血逐瘀湯【組成】丹參15?30克,烏藥6?12克,白僵蠶6?12克,三棱9?15克,莪術(shù)9?15克,白芥子9~15克,厚樸6?12克,橘紅9?15克,土貝母9?15克,沉香1.5?3克。【功效】活血逐瘀,軟堅內(nèi)消?!局髦巍扛共堪鼔K、乳房纖維瘤、體表小腫物或寒性膿腫、關(guān)節(jié)腫脹(鶴膝風)等。【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圖片
8.乳中結(jié)核方【組成】歸尾、赤芍、白芍、川芎、貝母、桔梗、紅花各9克,青陳皮、川楝子、連翹、茯苓各12克,甘草3克。【功效】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局髦巍柯匀榉坷w維增生病變?!居梅ā棵咳?劑,水煎分2次服。附:乳核內(nèi)消片(湯)湖南中醫(yī)研究所方【組成】柴胡、當歸各6?9克,郁金(或用京三棱)、橘核、山慈菇、香附、漏蘆各9?12克,夏枯草、茜草各12?15克,赤芍15克,青皮、絲瓜絡各6克,甘草3克?!竟πА渴韪位钛泩陨⒔Y(jié)。【主治】用于乳腺小葉增生病。癥見乳房脹痛,有腫塊,月經(jīng)前癥狀明顯,經(jīng)至又見好轉(zhuǎn)者。乳腺增生病單方驗方
老鸛草沖劑組成:單味新鮮或干燥的老鸛草。用法:每日用30~60克,當茶沖服或煎服。每日2~3次,30~60日為一療程,月經(jīng)期照常服藥。①老鸛草沖劑組成:單味新鮮或干燥的老鸛草。用法:每日用30~60克,當茶沖服或煎服。每日2~3次,30~60日為一療程,月經(jīng)期照常服藥。療效:治療58例,用藥最短者15天,最長者180天,治愈30例,顯效24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3.1%。②商陸片組成:商陸。用法:將商陸加工制成片劑(每片含生藥0.5克),開始服6片,每日3次,如無不良反應,可逐漸增加劑量,至每日20片時不再增加。療效:共治療253例,治愈94例,顯效72例,有效74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94.9%。名醫(yī)秘驗方推薦——治乳腺炎秘方
圖片1.乳癰驗方【來源】許履和,《名醫(yī)特色經(jīng)驗精華》【組成】蒲公英15~30克,全瓜蔞12克,連翹、當歸各10克,青皮、橘葉、川貝各6克,柴胡、生甘草各3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竟τ谩渴韪吻逦福氯橄b。【方解】方中以蒲公英、連翹清熱解毒;全瓜蔞,川貝化痰散結(jié);當歸活血消癰;青皮、橘葉、柴胡疏肝理氣;甘草解毒和中。本方組方嚴謹、配伍絲絲入扣,用之其效頗佳?!局髦巍咳榘b?!炯訙p】寒熱頭痛,加荊芥、防風各6克;胸痞嘔惡,加半夏、陳皮各10克;排乳不暢或乳汁不通,加漏蘆、王不留行、路路通各10克;膿已成,加皂刺、甲片各10克?!警熜А颗R床驗證,療效甚佳。2.治乳癰方【來源】陳澤霖,《名醫(yī)特色經(jīng)驗精華》【組成】王不留行30克,漏蘆9克,通草9克,金銀花、連翹各15克,赤芍、丹皮各9克,青橘葉15克,蒲公英30克,鹿角粉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鹿角粉磨汁、黃酒沖服?!竟τ谩客ㄈ樯?、清熱解毒。【方解】乳頭屬肝,乳房屬胃,如肝氣郁結(jié)、胃熱壅滯,就容易發(fā)為乳癰。故方中用王不留行、路路通、通草通乳;金銀花、連翹、赤芍、丹皮清熱解毒;青橘葉、蒲公英疏肝清胃;鹿角粉活血消腫。諸藥配伍。共奏疏肝氣、清胃熱、散結(jié)腫、通乳汁之功,再結(jié)合中藥(如蒲公英、芙蓉葉)外敷、大多可促使乳癰內(nèi)消,收到熱退痛減,乳汁暢通之效?!局髦巍咳榘b?!警熜А繉以噷因灒湫Р环?。圖片3.消乳湯【來源】凌云鵬,《臨證一得錄》【組成】青皮、橘葉各12克,蒲公英30克,生甘草、白蒺藜、當歸各9克,赤芍6克,浙貝母12克,白芷3克,全瓜蔞15克,炙僵蠶12克?!居梅ā克宸咳?劑,日服2次?!竟τ谩坷須饨庥簦鍩嵬ㄈ椤!痉浇狻孔鎳t(yī)學認為乳頭屬厥陰肝經(jīng),乳房屬陽明胃經(jīng),故乳汁壅滯的治療,應疏厥陰之滯,清陽明之熱,故方中以青皮、橘葉,白蒺藜、以疏肝解郁而散壅滯;瓜蔞、蒲公英配青皮,白芷的引經(jīng),清熱解毒而消腫;當歸,赤芍的活血行血;貝母,僵蠶搜風散結(jié),從而使凝滯之乳汁通下,蘊結(jié)之熱邪清解,以達腫消癰除之目的。【主治】急性乳癰。【加減】若見舌苔黃膩,身熱不解,加黃芩6克,焦山梔9克以退熱清火;自覺形寒身熱、加炒牛蒡子12克以祛風清熱解毒;腫堅甚,加王不留行子9克,炙甲片5克,以破堅行瘀;因斷乳而結(jié)腫的,加炒麥芽15~30克,川牛膝12克,以助回乳;因乳頭破裂而感染所致者,應控制乳頭感染為先;局部均外敷消腫膏,以改善炎癥,一般的2~3天內(nèi)可得消散?!警熜А慷嗄昱R床使用,治愈甚多,療效頗佳。4.乳癰內(nèi)腎湯【來源】程爵棠,《臨床驗方集》【組成】露蜂房3~6克(研沖)、皂角刺3~6克(燒灰存性,研沖)、川楝子15克,浙貝母,澤蘭各9~15克,山慈菇9克,制香附15克,蒲公英15~30克,柴胡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病重2劑)。【功用】清熱解毒,化痰祛瘀,通絡散結(jié)。【方解】急性乳腺炎,多因肝郁胃熱,蘊結(jié)乳房所致。方中君以蒲公英,蜂房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臣以澤蘭,山慈菇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合蜂房能防治癌腫之變;浙貝母,皂角刺清熱化痰,通經(jīng)散結(jié)。佐以制香附,川楝子,柴胡疏肝解郁,清熱止痛;又柴胡泄肝熱,載藥入肝,直達病所,故兼之為使。蒲公英清熱解毒。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化痰祛瘀,通絡散結(jié)之功,故用之效捷。【主治】乳癰(急性乳腺炎)?!炯訙p】若伴頭痛,發(fā)熱惡寒者,加荊芥,防風各9克,薄荷6克;氣滯偏重者,加青皮6克,元胡15克;血瘀偏甚者,加歸尾,赤芍各9克;腫塊堅硬,加炙山甲,炒牛蒡子各9克;腫硬,皮色不變,加鹿角粉,制附子、白芥子,麻黃各6克,減蒲公英;濕熱偏甚者,加川黃柏9克,生大黃5克;胃熱熾盛,加生石膏15克,黃芩9克;紅腫甚者,加金銀花15克,連翹,大青葉,黑山梔各9克;大便秘結(jié),加大黃6~9克;痰火內(nèi)結(jié),加夏枯草15克;乳汁壅滯不通,加穿山甲,王不留行,路路通各9克;斷乳后,乳汁多,加生麥芽15克,生山楂9克;膿將成者,加黨參、黃芪各15克。若乳癰潰膿,腐爛,則輔以外治之藥。【療效】治療150例,其中已化膿者30例,均全部消散獲愈。治愈率達100%。圖片5.橘葉湯【來源】凌云鵬,《臨證一得錄》【組成】細蘇梗、焦山梔各9克,淡黃芩5克,金銀花、橘葉、生石膏各12克,蒲公英30克,青皮6克,代代花7朵?!居梅ā克宸咳?劑,日服2次。【功用】清熱理氣。【方解】方中以蘇梗,青皮,橘葉,代代花理氣解郁;黃芩,黑山梔,蒲公英,金銀花、石膏清熱解毒;共奏清熱理氣之功。蓋氣行則血行,熱清則腫消。相輔并治,對初郁未化膿的,則可內(nèi)消。【主治】懷孕期乳腺炎(內(nèi)吹)。【療效】屢試屢驗,療效頗著。消核湯治療乳腺小葉增生
消核湯主治乳腺小葉增生;結(jié)節(jié)硬塊大者,加海藻、莪術(shù);舌上少津者,加天花粉;大便秘結(jié)者,加全瓜蔞,知母;疼痛甚者加重黃芩、白芍劑量,另加絲瓜絡。圖片案例一:楊女士,30歲。2017年11月4日就診,患者雙側(cè)乳腺包塊結(jié)節(jié)1年余,包塊質(zhì)硬,輕觸痛感甚,經(jīng)紅外線掃描檢查;診為乳腺小葉增生,服多種中西成藥治療均無好轉(zhuǎn),月經(jīng)量少,色暗,2日即凈,余無不適,舌暗紅,苔白厚,脈弦細。診斷:(氣血瘀滯型)乳腺增生。治則:活血化瘀,行氣導滯。方藥:舌厚為夾濕之象,故擬消核湯加祛濕之品治之:當歸10g,川芎10g,赤芍15g,柴胡12g,香附6g,陳皮10g,橘核20g,蜂房10g,僵蠶10g,生蒼術(shù)12g,黃芩12g。7劑。水煎服,1日2次溫服,忌生冷油膩之品。服7劑后復診,主訴包塊疼痛明顯減輕,服藥期月經(jīng)來潮,經(jīng)量增多。舌苔轉(zhuǎn)白,為濕邪已祛,以消核湯原方繼續(xù)加減治療理2月,包塊消失,月經(jīng)正常。案例二:李女士,35歲,2017年10月30日就診。訴2年來,每月經(jīng)前7天左右,乳房脹痛,月經(jīng)有塊色紫暗,經(jīng)停后塊消痛止,近2月病情加重,包塊不消散,持續(xù)疼痛,經(jīng)前尤甚。西醫(yī)開天冬素片治療2月無效,并伴心煩易怒,眠差夢多,舌紅,苔薄少經(jīng),脈細弦。診斷:(肝經(jīng)郁熱,氣滯血瘀型)乳腺增生。治則:活血化瘀,疏肝理氣,并清肝熱。處方:消核湯加減:當歸10g,川芎10g,赤芍15g,柴胡12g,香附10g,橘核20g,蜂房10g,僵蠶10g,梔子10g,知母15g,絲瓜絡10g。服7劑后,疼痛減輕,繼服7劑,諸癥全除。停藥半月后,乳房又有脹痛感,余無不適。服3劑后痛止,無包塊。囑守方再服2月鞏固療效,至今未復發(fā)。案例三:陳女士,30歲,2017年3月9日初診。訴雙側(cè)乳房疼痛有塊2年余,服用多種中西成藥治療,包塊均未消散。現(xiàn)包塊質(zhì)硬,觸痛明顯,B超顯示:左側(cè)腫塊3厘米×4厘米,右側(cè)約2厘米×2厘米,推之可移。伴月經(jīng)不調(diào),2至3月1行,量少,質(zhì)黏稠,脅肋脹滿不適,噯氣頻頻,大便結(jié)燥,5~7日1行,舌紅,苔薄白少經(jīng),脈數(shù)。診斷:(肝氣不舒,氣滯血瘀型)乳腺增生。治則:理氣活血消結(jié),調(diào)理脾胃。處方:消核湯加枳實30g,知母30g,服7劑后,大便潤暢,每日1行,脅肋亦無不適,乳房包塊疼痛減輕。脾胃已調(diào),當以活血化瘀散結(jié)為主,取消核湯原方再服7劑,包塊縮小,疼痛明顯減輕,月經(jīng)來潮,量中等。守方治療3個月,包塊消散,月經(jīng)每月按時來潮,色、質(zhì)、量均正常。

【中醫(yī)專長】內(nèi)服方藥+針灸治眩暈(高血壓)
降壓調(diào)肝湯,治療高血壓肝陽上亢,頭痛眩暈,行走欲仆,脈弦硬,舌紅,煩躁失眠,或有肢麻。
[辨證方]1、寒 證   鄺安堃:頭昏眼花,耳鳴,腰酸,畏寒,陽萎遺精,尿頻數(shù),舌質(zhì)淡嫩,脈沉。金匱腎氣丸。干地黃24克 山藥12克 山萸肉12克 澤瀉9克 丹皮9克 肉桂3克 附子(炮)3克 茯苓9克--《高血壓在中國》2、熱 證   魏長春:降壓調(diào)肝湯,治療高血壓肝陽上亢,頭痛眩暈,行走欲仆,脈弦硬,舌紅,煩躁失眠,或有肢麻。谷精草30克 野菊花9克 夏枯草12克 旱蓮草30克 決明子 廣地龍 淮牛膝 桑寄生 鉤藤各15克水煎服。--《中醫(yī)實踐經(jīng)驗錄》   龔志賢:治高血壓方,治療因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眩暈、耳鳴、脈弦實。川芎12克 菊花20克 地龍10克 川牛膝15克 夏枯草30克 地骨皮15克 玉米須30克水煎。日1劑,分2次服。--《龔志賢臨床經(jīng)驗集》   陸芷青:余臨證五十年,所診高血壓病者,肝陽上亢者最多,以眩暈、兩腳輕浮、如坐水中、舌紅苔黃、脈弦為主癥。方用:石決明30克(先煎) 夏枯草16克 滁菊花15克 黃芩9克 鉤藤12克(后下) 桑寄生15克 炒白芍9克 川牛膝9克 杜仲12克 地龍9克 川芎5克如見口燥咽干,加生地18克、元參12克。上藥水煎,連服15帖,舒張壓與收縮壓可下降15~30毫米汞柱。--《名醫(yī)特色經(jīng)驗精華》   孫伯揚:眩暈頭脹而痛,午后較重,煩急易怒,用養(yǎng)血平肝湯。生地20克 白芍藥15克 川芎10克 菊花12克 鉤藤12克 決明子15克 膽草炭10克 菖蒲8克 遠志10克     川楝8克 夏枯草15克 牛膝15克--《北京市老中醫(yī)經(jīng)驗選編》(二)   賈福華:某些高血壓病人,頭暈脹痛,間或煩躁,面色潮紅,同時有小便頻數(shù)現(xiàn)象者,用下方幾劑藥后可使眩暈癥狀緩解,血壓下降到正常范圍,有可喜的成效。白蒺藜9克 菊花9克 黃芩9克 夏枯草15克 熟女貞15克 肉桂1.5克(研末吞)--《上海老中醫(yī)經(jīng)驗選編》   張子琳:平肝清暈湯,治眩暈。每逢用腦過多,或因心情激動及精神緊張而增劇,伴有急躁易怒,耳鳴目昏,口干少寐,舌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對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高血壓、腦動脈硬化以及一些神經(jīng)衰弱和腦部疾患等所引起的眩暈,均有顯效。生白芍12克 生地15克 生石決明15克 生龍骨15克 生牡蠣15克 菊花9克 白蒺藜12克--《名老中醫(yī)醫(yī)話》3、虛 證   陸芷青:腎陽不足,腎陰虧虛,癥見眩暈腰酸,下肢無力,舌淡紅,脈沉關(guān)弦尺弱,用杞菊地黃丸改湯劑,加牛膝、川芎、淡附片,降壓效果頗佳。熟地30克 丹皮9克 澤瀉15克 淮山藥15克 山萸15克 枸杞9克 菊花9克 茯苓12克 牛膝9克 川芎5克 淡附片3克水煎服。若不用附片則無降壓效能。--《名醫(yī)特色經(jīng)驗精華》   賈福華:我在1965年3月參加上海市效農(nóng)村巡回醫(yī)療工作,在臨床上見到眩暈患者很多,如照傳統(tǒng)用藥,則對農(nóng)民經(jīng)濟負擔較重,于是從“驗、便、廉”出發(fā),制定了一個處方,在臨床上運用于頭暈(沒有脹痛)目眩,視物模糊,耳鳴音微,心悸不寐,自汗盜汗,脈細等癥狀,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炙黃芪9克 紫丹參9克 炒白芍9克 淮小麥15克--《上海老中醫(yī)經(jīng)驗選編》溫膽湯加味治療高血壓腦病
患者有高血壓病史8年,就診前突發(fā)眩暈,辨證其屬高血壓(痰蒙清竅)。治以清膽和胃、理氣化痰,佐以開竅。方用溫膽湯加味。
徐某,男,52歲。2009年10月11日就診?;颊哂懈哐獕翰∈?年,就診前突發(fā)眩暈,伴見肢體麻木、頭疼嘔吐、口眼歪斜、語言不清等癥狀。血壓165/105毫米汞柱,舌質(zhì)紅、舌苔厚膩,脈滑數(shù)。辨證其屬高血壓(痰蒙清竅)。治以清膽和胃、理氣化痰,佐以開竅。方用溫膽湯加味。處方:石決明20克,生山楂15克,茯苓12克,天麻10克,鉤藤10克,夏枯草10克,法半夏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膽南星10克,石菖蒲10克,山梔子10克,郁金10克,川芎10克,生甘草5克。每日1劑,水煎2次,合并藥液,分2次服用。服藥30余劑,血壓正常,語言清楚,諸癥皆除。眩暈健忘驗案
呂某由眩暈導致健忘,初診用葛根、龍骨、棗仁煎湯,待眩暈止,頭腦清醒后,二診加入平肝潛陽、益智之品,使眩暈除,健忘消,記憶力增強。圖片呂某,男,46歲。血壓偏高,常不規(guī)律時間服用硝苯地平緩釋片,血壓控制在170/140毫米汞柱,100/90毫米汞柱之間波動。兩年前,患者出現(xiàn)眩暈且有加重現(xiàn)象。近段時間以來,記憶力明顯下降,去當?shù)蒯t(yī)院檢查,診斷為高血壓,腦供血不足。證見:血壓150/90毫米汞柱,藥后,心率88次/分鐘、心律整、欲撲眩暈、無法站立、肢體麻木、無偏癱、失眠、語言遲鈍、健忘、神疲乏力等癥狀;舌質(zhì)紅,苔薄白,脈弦。診斷:眩暈,健忘(肝陽上亢,清竅被擾)。治則:滋陰潛陽,安神止眩,益智。方藥:葛根30克,龍骨先煎20克,炒酸棗仁12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連服7劑。二診:患者自述服藥之后,眩暈止,頭腦漸漸清醒,可以自由行走。2劑后,睡眠好轉(zhuǎn),記憶力漸漸恢復。上方加鉤藤、夏枯草、草決明、龍眼肉各12克,石菖蒲、遠志各15克。水煎,分3次服,連服14劑。三診:上方繼續(xù)服用14劑后,血壓125/80毫米汞柱,心率76/分鐘,神清語明,心爽,記憶力明顯好轉(zhuǎn),睡眠良好。囑咐患者守方鞏固治療,再繼續(xù)服用14劑,后告知癥狀痊愈。此案由眩暈導致健忘,初診用葛根、龍骨、棗仁煎湯,待眩暈止,頭腦清醒后,二診加入平肝潛陽、益智之品,使眩暈除,健忘消,記憶力增強。方中葛根既可止渴、退熱,又可上潤清竅,入脈化血,滋潤頭腦經(jīng)脈;龍骨即既可止眩,又可鎮(zhèn)靜安神,酸棗仁養(yǎng)心益肝、安神、斂汗。故療效滿意。針灸治療高血壓,效果太快、太神奇!
針刺禁忌:
1、部位禁忌:重要臟器部位不可針。大血管所過之處應禁刺。重要關(guān)節(jié)部位不宜針刺。2、腧穴禁忌:孕婦禁針合谷、三陰交、缺盆以及腹部、腰骶部腧穴。小兒禁針囟會。女子禁針石門。3、病情危重預后不良的禁針:《內(nèi)經(jīng)》提出五奪、五逆禁針既是此意。4、大怒、大驚、過勞、過饑、過渴、房事、醉酒等禁針。2
灸法禁忌:
穴位禁灸如啞門、風府、天柱、承光、頭臨泣、頭維、絲竹空、攢竹、睛明素蓼、禾蓼、顴蓼、迎香、下關(guān)、人迎、天牖、天府、周榮、淵液、乳中、鳩尾、腹哀、肩貞、陽池、中沖、少商、魚際、經(jīng)渠、地五會、陽關(guān)、脊中、漏谷、陰陵泉、條口、犢鼻、陰市、伏兔、髀關(guān)、申脈、委中、殷門、承扶、白環(huán)俞、心俞等。病證禁灸病在三陽不宜灸,陰虛內(nèi)熱者不宜灸,表證不宜灸,溫熱病不宜灸,濕熱病不宜灸等。根據(jù)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及臨床實踐看,過去古代的禁針、禁灸有時代的局限性,現(xiàn)代臨床實踐中,許多禁忌已經(jīng)不存在。因此,這些論述僅供臨床參考。中醫(yī)療法博大精深,有著各種神奇的療法,針灸療法就是其中的一種,針刺身體的穴位就能起到保健養(yǎng)生的功效。三個針灸的禁忌穴位:乳中穴:圖片在古代的一些書籍中尚有關(guān)于本穴刺灸的記述。如:晉代的《肘后備急方》載:治卒癲“可灸三壯”;又如:《銅人針灸腧穴圖經(jīng)》提到:“可微刺三分”。表明亦非絕對禁忌。但現(xiàn)代已未見灸刺的報道,僅作為定穴的一種標志。腦戶:圖片本穴禁針,最早記載見于《針灸甲乙經(jīng)》,而禁灸一說,則至清代才出現(xiàn)。腦戶,為督脈穴,穴近枕骨大孔,可能是古人在針灸過程中曾發(fā)生過意外的原因之一,本穴現(xiàn)代已解除禁忌。魚際穴:圖片該穴的禁針提法,首見于《素問?刺禁》:“刺手魚腹,內(nèi)陷為腫”;禁灸,則見于《醫(yī)學入門》一書。究其禁忌的原因不外乎上述幾種,現(xiàn)代本穴早已解禁。針灸是需要很高的技術(shù)的,不是任何人都能操作的,并不是所有穴位都能進行針治,以上為大家介紹了針灸的三大禁忌穴位,大家一定要注意,避免意外情況的發(fā)生。

【中醫(yī)專長】內(nèi)服方藥治帶下病+外冶
帶下過多的病因病機和治療原則
(一)病因病機本病的主要病機是濕邪傷及任帶二脈,使任脈不固,帶脈失約。濕邪是導致本病的主要原因,但有內(nèi)外之別。1.脾虛素體脾虛,或飲食所傷,或勞倦過度,或憂思氣結(jié),損傷脾氣,脾虛運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上輸以化血,反聚而成濕,流注下焦,傷及任帶而為帶下過多。2.腎陽虛素體陽虛,或房勞多產(chǎn),或年老體虛,或久病傷腎,腎陽虛,命門火衰,氣化失常,水濕下注,任帶失約;或因腎氣不固,封藏失職,精液滑脫而致帶下過多。3.陰虛夾濕素體陰虛,或年老真陰漸虧,或久病失養(yǎng),暗耗陰津,相火偏旺,陰虛失守,復感濕邪,傷及任帶,而致帶下過多。4.濕熱下注經(jīng)行產(chǎn)后,胞脈空虛,攝生不潔,濕熱內(nèi)犯;或淋雨涉水,或久居濕地,感受濕邪,蘊而化熱,傷及任帶而致;或脾虛生濕,濕蘊化熱釀成;或因肝郁化熱,肝氣乘脾,脾虛失運,肝火夾脾濕流注下焦,損傷任帶二脈,而致帶下過多。5.熱毒蘊結(jié)攝生不慎,或婦科手術(shù)消毒不嚴,或經(jīng)期、產(chǎn)后胞脈空虛,忽視衛(wèi)生,熱毒乘虛直犯陰器、胞宮;或因熱甚化火成毒,或濕熱遏久成毒,熱毒損傷任帶二脈,而為帶下過多。帶下日久,陰液耗損,可致虛實錯雜,或虛者更虛,或影響經(jīng)孕,故應及早防治。(二)治療原則帶下過多的辨證要點主要是根據(jù)帶下的量、色、質(zhì)、氣味的異常以辨寒熱虛實。臨證時,結(jié)合全身癥狀、舌脈、病史等進行綜合分析。本病治療以除濕為主。一般治脾宜運、宜升、宜燥,治腎宜補、宜固、宜澀,濕熱和熱毒宜清、宜利。陰虛夾濕則補清兼施。虛實夾雜證及實證治療還需配合外治法。調(diào)治帶下的偏方驗方
古代稱婦科的經(jīng)、帶、胎、產(chǎn)、雜病為“帶下”。中醫(yī)學認為帶脈環(huán)繞人體腰部一周,猶如腰帶。凡帶脈以下,名曰“帶下”,故婦科病統(tǒng)稱之為“帶下”?,F(xiàn)如今,我們所說的“帶下”是婦科疾病的一種,特指女性陰道中流出黏膩液體的病癥。臨床以白帶、黃帶、赤白帶為多見,常伴有全身或局部癥狀。帶下多由飲食不節(jié)、勞倦過度,或憂思氣結(jié),或房事不節(jié)、年老久病,或感受濕毒、寒濕等引起

雞冠花鮮藕汁適用于脾虛帶下
【組成】鮮雞冠花、鮮藕汁各500克。【做法】將雞冠花洗凈,加水適量煎煮,每20分鐘取煎液1次,然后加水再煎,共煎3次。幾次煎液混合,繼續(xù)以小火煎煮濃縮,到將要干鍋時加入鮮藕汁500毫升,再加熱至稠爛時?;?,再混勻、曬干、壓碎、裝瓶備用?!居梅ā棵看?0克以沸水沖化,頓服,每日3次。
清帶湯適用于溫熱型白帶【組成】白術(shù)、淮山、椿樹根白皮各15克,蒼術(shù)10克,陳皮3克,車前子、白芍各12克,荊芥炭、甘草各5克,柴胡6克,銀花藤30克,蒲公英20克。【做法】將上藥以水煎煮,取藥汁?!居梅ā棵咳?劑,分2次服用。
柴活煎可疏風祛濕
【組成】羌活、黃芪、蒼術(shù)各6克,升麻、防風、獨活各4.5克,當歸9克,藁本、甘草、柴胡各3克?!咀龇ā繉⑸纤幰运逯?,取藥汁?!居梅ā棵咳?劑,分2次服用。甘草蕎麥丸可有效止帶【組成】蕎麥粉500克,雞蛋10枚(取蛋清),甘草60克?!咀龇ā肯葘⑹w麥粉炒黃,甘草研成細末,和勻。再用蛋清調(diào)勻,加適量溫開水,做成丸劑?!居梅ā棵咳赵?、晚用溫開水送服,每次30克為宜。圖片蓮枸釀豬腸可補脾益腎,

能緩解帶下癥狀
【組成】蓮子、枸杞各30克,豬小腸2小段,雞蛋2枚。【做法】先將豬小腸洗凈,蓮子、枸杞入水浸泡;然后將浸過的蓮子、枸杞和雞蛋混合后放入豬小腸內(nèi),兩端用線扎緊,加500毫升水煮,待豬小腸煮熟即可?!居梅ā繉⒇i小腸切成薄片,適量食用,每日2次。
加減八物湯可有效改善帶下癥狀
【組成】當歸、川芎、白術(shù)、酒炒白芍、生地黃、人參(另煎)、茯苓、淮山、酒炒杜仲、炒香附各6克,甘草3克,烏梅1個,生姜3片,紅棗1枚?!咀龇ā克?。【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用。莬絲何首烏煎有收斂止帶的作用【組成】菟絲子25克,何首烏20克,白術(shù)、海螵蛸各15克,炙甘草、白芍、白芷各10克,崗稔根30克?!咀龇ā繉⑸纤幰运逯螅∷幹!居梅ā棵咳?劑,分3次服用。專家課堂中老年婦女帶下臭穢或夾血絲者,應警惕生殖器官癌變的可能。這時,很有必要做陰道分泌物涂片、細菌培養(yǎng)、b超(B型超聲檢查)、CT(計算機斷層掃描)等檢查,以明確診斷,及時治療。內(nèi)服外洗治炎性帶下病
帶下病主要的病因病機為濕熱蘊結(jié)于下,或穢濁郁遏,化毒生蟲,傷及任帶二脈,任脈不固,帶脈失約。癥見帶下量明顯增多,色、質(zhì)、氣味異常,伴有全身、局部癥狀,且纏綿難愈。采用內(nèi)服外洗治炎性帶下病,具有較好療效。圖片內(nèi)服方:茯苓、豬苓、澤瀉、茵陳各12g,車前子、赤芍、丹皮、山梔子、黃柏各8g。陰部瘙癢加苦參、白鮮皮各10g;腰困腰痛加牛膝、續(xù)斷各12g,丹參10g;帶下量多加海螵蛸、煅龍骨、煅牡蠣各15g。用法:上藥水煎,濾取藥液300ml,分早、晚2次服,每日1劑,7劑為1個療程,連服3個療程。外洗方:苦參、土茯苓各30g,蛇床子、白鮮皮、百部各15g,黃柏、白礬各10g。用法:上藥一同用布包好,煎煮,加水1500ml,煎至1000ml,將藥液倒入盆內(nèi),趁熱熏洗坐浴外陰部,每次15分鐘,分早晚2次熏洗,每日1劑,7劑為1個療程,連續(xù)熏洗3個療程。方中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健脾利水、滲濕;赤芍、丹皮涼血化瘀;茵陳、黃柏、山梔子清熱瀉火解毒。全方共奏健脾固澀止帶之效。熏洗方中苦參、蛇床子、百部、土茯苓、白鮮皮、黃柏清熱解毒、燥濕殺蟲、止癢;白礬能收濕止帶。全方能較好改善局部血流循環(huán),使血運旺盛,使藥液更容易透過陰道黏膜,達到病灶部位,從而起到治療作用。


【中醫(yī)專長】中醫(yī)治療不孕癥一例(內(nèi)服+外治)
“天癸”一詞,最早出自《黃帝內(nèi)經(jīng)》中的《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眻D片“天癸”是人的精氣神
天癸就是自然界中萬物生長繁衍的法則,是人性成熟之后自然而然產(chǎn)生的七情六欲,是五臟的精氣神。天癸就是性和情的沖動,就是天癸的表現(xiàn)力。天癸就是欲望,是人青春永駐的“密碼”,是“青春之火”,是五臟的精氣神?!疤旃镏痢?,人們就開始有了生理沖動;“天癸竭”,竭就是虛衰,如果天癸虛衰,女人就將百病叢生,最大的危害就是不孕和衰老?!巴旃铩笔侵委煵辉胁挥暮诵?br>女人往往一過35歲,生理就開始走下坡路了。按西醫(yī)的觀點,就是卵巢功能開始減退、激素水平開始下降了;筆者認為就是天癸不旺了,解決的辦法就是旺天癸。天癸關(guān)系著人體的生長發(fā)育和生殖健康,對于女人來說,只有天癸旺盛,女性的生理功能才能正常,女人的生命狀態(tài)才好,月經(jīng)才能正常。尤其是不孕之癥,必須旺天癸,“得天癸者孕,失天癸者不孕”,只有天癸旺起來了,女人的不孕問題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巴旃铩本褪峭迮K的精氣神
在臨床中,筆者提出并特別強調(diào)了“五臟實乃一臟”的觀點。五臟互相循環(huán),互相生克,互為聯(lián)系,所以旺天癸,就是旺五臟的精氣神,天癸旺則五臟強,五臟強則多種不孕癥問題自然解決。臨床中天癸不旺的脈象多為無力;望診多見面色晦暗、眼睛無神、心情沉悶、精神疲倦,大便不暢,舌苔薄白。筆者提出了“少腹為胞宮生殖之募”的觀點,發(fā)現(xiàn)多種婦科病癥,幾乎都可以準確地表現(xiàn)在少腹部位,少腹是天癸盛衰的一面鏡子:天癸旺則小腹皮膚明亮充滿生氣,反之則松弛發(fā)暗。筆者用腹診方法診斷天癸盛衰,從而避免了誤診。臨床實踐中,筆者采用方藥和針術(shù)來旺天癸。筆者自擬“旺癸天方”,就是要調(diào)動人體內(nèi)的“情欲發(fā)動機”,方中用藥多以調(diào)整心腦肝脾腎的藥物居多,如當歸、熟地、枸杞、肉蓯蓉、三七、陳皮等?!案谷槨眲t是指配合方藥,每次針灸腹部3個穴位。典型案例
麻某某,女36歲。生育一胎已經(jīng)5歲,準備生二胎,但是3年未孕,故來就診。視其形瘦神疲,面色暗黃,舌淡苔薄白,詢問納少而不香,寐淺易醒且多夢。月經(jīng)周期常推后半月,量少色淡,無痛經(jīng),現(xiàn)在經(jīng)凈1周。曾經(jīng)流產(chǎn)2次,現(xiàn)覺腰困畏寒,性欲冷淡,陰道干澀,二便尚可,脈象沉細略遲。腹診:捫其小腹冰涼不溫,且腹部膚色晦暗松垮。此患者為繼發(fā)性不孕,證屬天癸早衰之象,沖任虧損,下焦虛寒,五臟精血不足以灌溉沖任所致。治以旺癸天神湯10劑。藥后面色逐漸紅潤有光澤,食欲漸增,畏寒減輕,脈緩,舌苔薄白。此脾腎漸旺,氣血漸增之象。前方加桂枝6g,以溫通陽氣,續(xù)服10劑。三診時自述月經(jīng)推后3日至,但是經(jīng)量增加,經(jīng)色轉(zhuǎn)紅,腰困也改善,最明顯是體重增加,白帶也增加,捫其小腹也逐漸溫暖。脈象也逐漸緩和有力,囑咐安心調(diào)養(yǎng)繼續(xù)鞏固。待到氣血充盛之時再受孕。隨后按上法加減調(diào)理,配合針灸足三里,三陰交,氣海,子宮等穴位。3月后順利懷孕,又為其服用“固胎湯”治療,后足月生一個3.5公斤男嬰。

【中醫(yī)專長】內(nèi)服方藥治治胃脘痛+拔罐外治
胃痛的偏方秘方、驗方

方1:【配方】雞內(nèi)金、白糖各適量?!局朴梅ā繉㈦u內(nèi)金焙干研末,與白糖調(diào)服,每日3次,每次1-2克?!竟πА勘痉较辰∑?,適用于胃脘部脹滿疼痛。

方2:【配方】人參、青皮、陳皮、丁香各7克,白術(shù)5克, 炮附子、蘋果仁、炮干姜各4克,姜制厚樸、炙甘草
各2克,生姜3片,紅棗2枚?!局朴梅ā克宸?,1日1劑,分2次服?!竟πА勘痉綔刂徐詈?,適用于胃脘脹滿疼痛。
方3:【配方】代赭石、橘紅、白茯苓、炒竹茹、旋覆花、瓜萎、左金丸、金鈴子、法半夏、炒薤白、生姜、金石斛各50克?!局朴梅ā克宸?,1日1劑,分2次服?!竟πА窟m用于胃脘疼痛又嘔吐酸水。

方4:【配方】百合、丹參各30克,烏藥、高良姜、制香附各9克,檀香10克,砂仁3克?!局朴梅ā克宸?,每日1劑,1日1次。【功效】理氣散寒,溫中和胃。適用于胃脘痛。

方5:【配方】鮮豌豆400克,泡青菜150克,豬瘦肉100克,胡椒面1.5克,精鹽5克,味精1克,鮮湯1000克?!局朴梅ā繉⑴萸嗖饲谐杉毥z,豬瘦肉亦切成絲,再用清水150克浸泡在碗內(nèi),鮮嫩豌豆入沸水鍋內(nèi)焯至軟熟,再將炒鍋置旺火上,放入鮮湯、泡青菜、豌豆、精鹽燒沸,撈于湯碗內(nèi),最后把肉絲連同清水一起倒入鍋內(nèi)燒沸,撇凈浮沫后,加入醬油、胡椒面、味精、倒在碗內(nèi),即成。每于飯前后飲此湯1小碗?!竟πА勘痉竭m用于胃陰不足所致的胃脘痛。

方6:【配方】草果5個,羊肉150克,大麥仁500克,食鹽適量?!局朴梅ā繉⑻詢舻拇篼溔史配X鍋內(nèi),加水煮粥倒出備用,再把洗凈的羊肉、草果放鍋內(nèi)加水煎熬至肉熟:撈出羊肉、草果;倒入麥仁粥,合勻,文火燉熟至沸,加入切成小塊的羊肉,調(diào)入食鹽,溫熱食?!竟πА勘痉脚浅?,適用于脾胃虛寒之胃脹痛癥。拔罐治療慢性胃炎,效果竟然那么好!
凡由于脾胃受損、氣血不調(diào)引起的胃脘部疼痛,稱為胃痛。慢性胃炎可由急性胃炎轉(zhuǎn)變而來,也可因不良飲食習慣,長期服用對胃有刺激的藥物,口、鼻、咽、幽門部位的感染病灶及自身的免疫性疾病等原因而導致。圖片臨床表現(xiàn)為慢性反復性的上腹部疼痛、胃口差、消化不良、胃酸過多、飽脹感、噯氣等。一般分為胃氣壅滯、肝胃氣滯、脾胃虛寒3型。
胃氣壅滯
(一)癥狀胃脘脹痛,食后加重,噯氣,有酸腐氣味,或有明顯傷食病史,或有感受外邪病史,或有怕冷、怕熱、肢體困重等感覺。
(二)治法選穴:上脘、中脘、下脘、天樞、內(nèi)關(guān)、足三里。定位:上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5寸。圖片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與胸劍聯(lián)合部(心窩上邊)的中點為取穴部位]。下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天樞: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內(nèi)關(guān):在前臂掌側(cè),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肌腱與橈側(cè)腕屈肌肌腱之間。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cè),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站位,用同側(cè)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 余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拔罐方法:單純拔罐法,各穴留罐10~1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肝胃氣滯(一)癥狀胃脘脹痛,連及兩脅,疼痛攻撐走竄,可因情志變化而加重,伴有善太息,不思飲食,精神抑郁,夜寐不安。
(二)治法選穴:肝俞、期門、中脘、足三里。定位:肝俞: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2個椎骨,即第9胸椎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期門: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男性可取任意體位,女性取臥位,乳頭直下,往下數(shù)兩根肋骨處為取穴部位,見圖2-10-2)。圖片中脘:見前。足三里:見前。拔罐方法: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脾胃虛寒
(一)癥狀胃脘隱痛,遇寒冷或饑餓時疼痛加劇,得溫暖或進食后則緩解,喜溫暖,喜按揉,伴有面色差,神疲,四肢乏力、不溫,食少便稀薄,或吐清水。
(二)治法選穴:脾俞、胃俞、中脘、氣海、關(guān)元、足三里。定位:脾俞:在背部,當?shù)?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胃俞:在背部,當?shù)?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個椎體,即為第12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中脘:見前。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圖片圖片關(guān)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足三里:見前。拔罐方法: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拔罐后加溫灸中脘、氣海、關(guān)元穴15~20分鐘,以局部皮膚紅暈,有溫熱感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注意事項(1)慢性胃炎要堅持多療程拔罐,具有明顯的鎮(zhèn)痛效果,如堅持治療,亦能取得較好的遠期療效,并可以促進潰瘍愈合等。(2)日常生活起居要有規(guī)律,注意飲食調(diào)配,少食多餐,清淡為主,忌生、冷、油膩和辛辣食品,保持精神樂觀,如遠勞怒、戒煙酒、飲食定時、少量多餐等,對減少復發(fā)和促進康復有重要的意義。(3)多做戶外活動,增強體質(zhì)和抗病能力。

【中醫(yī)專長】內(nèi)服方藥-胃脘痛考生考前必讀
溫脾散寒治慢性淺表性胃炎驗案
診見詹某面色白,少華,胃脘脹滿疼痛,食后尤甚,喜溫喜按,食少,泛酸,舌淡紅,苔薄黃滑潤,脈沉緩無力。予以溫脾散寒湯治宜。圖片詹某,女,今年36歲。患者自述1年前曾做電子胃鏡檢查顯示慢性淺表性胃炎,有慢性咽喉炎病史2年余。該患者就診前曾經(jīng)別的中醫(yī)師診治,服藥后效果不佳,遂來筆者處就診。診見詹某面色白,少華,胃脘脹滿疼痛,食后尤甚,喜溫喜按,食少,泛酸,舌淡紅,苔薄黃滑潤,脈沉緩無力。予以溫脾散寒湯治宜。處方:黨參30克,茯苓、海螵蛸各15克,白術(shù)、干姜、肉桂各10克,炙甘草5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連服7劑。二診:胃脘脹滿疼痛明顯減輕,泛酸不顯,食納增加,自覺乏力好轉(zhuǎn),咽喉痛、音啞也較前減輕,方為大補溫熱,已初見效果,遂改為溫脾助運方加以治療。處方:黨參30克,白術(shù)、干姜、丁香、白豆蔻、檳榔各10克,炙甘草5克。水煎,分3次服,連服7劑。以上方加減調(diào)治1個月,諸癥消失,半年未見復發(fā)。上方一診給予溫脾散寒直中病機,佐以海螵蛸制酸止痛;中陽得溫,患者癥狀緩解,但脾胃陽虛日久必致寒濕困脾,故二診給予芳香醒脾、溫脾助運為治療契機,檳榔行氣導滯。故獲滿意療效。李佃貴中醫(yī)藥治反流性食管炎案
中醫(yī)藥治療反流性食管炎有獨特的優(yōu)勢,不但可以阻止其繼續(xù)發(fā)展,甚至可以使其逆轉(zhuǎn)。圖片
病例一
張某,女性,52歲,2008年7月31日初診。訴間斷胃脘部痞悶,胸骨后燒灼痛2個月?;颊?個月前因飲食不規(guī)律,生氣后出現(xiàn)胃脘痞悶,可以忍受,未曾治療,后癥狀逐漸加重,且伴有胸骨后燒灼痛?,F(xiàn)患者胃脘痞悶,胸骨后燒灼痛,食后加重,反酸,噯氣頻,口苦,納呆,大便質(zhì)可,2~3日1行,舌紅,苔薄黃膩,脈弦細滑。診斷:胃痞(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濕濁中阻型)。治法:養(yǎng)肝和胃,清熱化濕。方藥:百合15克,烏藥12克,川芎9克,白芍30克,茯苓15克,白術(shù)6克,生石膏30克,浙貝母15克,瓦楞粉20克,黃連15克,瓜蔞15克,清半夏12克,枳實15克,川樸15克,紫蘇15克,炒萊菔子15克。7劑。水煎服,1日1劑,分2次溫服。二診:藥后患者胃脘痞悶、胸骨后燒灼痛減輕,納增,有時反酸,噯氣,口苦,大便可,一日一行,小便調(diào),舌紅,苔薄黃膩,脈弦細滑。方藥:瓜蔞15克,薤白12克,丹參15克,生石膏30克,浙貝15克,黃連15克,海螵蛸20克,川樸15克,枳實15克,香附15克,紫蘇15克,陳皮12克,竹茹9克,半夏9克,炒萊菔子20克,焦檳榔15克,茵陳15克,柴胡12克。7劑。水煎服,1日1劑,分2次溫服。三診:患者胃脘痞悶、胸骨后燒灼痛、反酸、噯氣均明顯減輕,口苦亦減輕,納增,寐安,大便稀,1日1行,小便調(diào),舌紅,苔薄黃微膩,脈弦細。方藥瓜蔞15克,薤白12克,丹參15克,生石膏30克,黃連15克,川樸15克,枳實15克,香附15克,紫蘇15克,陳皮12克,竹茹9克,半夏9克,炒萊菔子20克,焦檳榔15克,茵陳15克,柴胡12克,生薏米15克。水煎服,1日1劑,分2次溫服。以此方為基礎,辨證加減服藥治療3個月,癥狀基本消失。囑:按時服藥,進軟食,忌辛辣、刺激之品及甜食,暢情志。避免持重、彎腰等動作,勿穿過緊衣褲。睡眠時抬高床頭15厘米,睡前6小時勿進食。反流性食管炎主要表現(xiàn)為胸骨后燒灼感或疼痛、胃食管反流、咽下困難等,屬中醫(yī)學“反酸”“燒心”“噯氣”“胸骨后痛”等范疇?!鹅`樞·四時氣》記載:“善嘔,嘔有苦,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庇纱硕?,本病病位在食管、胃,并與肝、膽、脾密切相關(guān)。反流性食管炎發(fā)病機制復雜,但其基本病機為胃失和降。圖片圖片
病例二
王某,女性,62歲,2008年9月1日初診。訴間斷胃脘脹滿10余年,加重1周?;颊哂?0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胃脘脹滿,自服藥物(不詳)后緩解。后胃脘脹滿反復出現(xiàn),且癥狀時輕時重,未予重視及系統(tǒng)診療。1周前,因生氣后復出現(xiàn)胃脘脹滿,癥狀較重,且伴有胸骨下段疼痛,服藥后效果不佳,遂來就診?,F(xiàn)胃脘脹滿,伴胸骨下段疼痛,食后甚。后背不適,惡心,納可,寐多夢,大便干稀不調(diào),小便調(diào)。舌紅,苔薄黃膩,脈弦細滑。診斷:痞滿(濕熱中阻,肝胃不和)。治法:清熱化濕,養(yǎng)肝和胃。方藥:百合15克,烏藥12克,川芎9克,白芍30克,茯苓15克,白術(shù)6克,紫豆蔻15克,茵陳15克,黃連12克,藿香12克,佩蘭12克,廣木香9克,瓜蔞15克,薤白12克,枳實15克,厚樸15克,三七粉2克(沖服),元胡12克,五靈脂15克,蒲黃9克(包煎),白芷15克,蒲公英12克。7劑。水煎服,1日1劑,分2次溫服。二診:藥后患者胃脘脹滿,胸骨下段疼痛減輕,惡心消失,后背及右脅脹,納可,寐差多夢,大便可,1日1行,小便調(diào),舌紅,苔薄黃膩,脈弦細滑。方藥:柴胡12克,當歸12克,白芍20克,香附15克,枳實15克,厚樸12克,紫蘇15克,全蝎6克,黃藥子6克,白花蛇舌草15克,半枝蓮15克,半邊蓮15克,板藍根15克,黃連15克。7劑。水煎服,1日1劑,分2次溫服。三診:患者癥狀基本消失,納可,寐安,大便可,1日1行,小便調(diào),舌紅,苔薄黃,脈弦細。方藥:百合15克,烏藥12克,川芎9克,白芍30克,茯苓15克,白術(shù)6克,紫豆蔻15克,全蝎9克,黃藥子6克,白花蛇舌草15克,半枝蓮15克,半邊蓮15克,板藍根15克,黃連15克,柴胡12克,香附15克,白英9克。7劑。水煎服,1日1劑,分2次溫服。中醫(yī)藥治療反流性食管炎有獨特的優(yōu)勢,不但可以阻止其繼續(xù)發(fā)展,甚至可以使其逆轉(zhuǎn)。本病例采取辨證與辨病結(jié)合的治療理念,后期主要以解毒藥并配合血肉有情之品,如全蝎、白花蛇舌草、半邊蓮、白英等,以毒攻毒,治療反流性食管炎,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李佃貴 和胃七法治療慢性胃病
李佃貴教授,第三屆國醫(yī)大師,第三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shù)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行醫(yī)50多年,博采眾長,衷中參西,擅長治療脾胃病。和胃法屬于和法范疇,是治療胃氣不和之大法?!拔迮K六腑皆稟氣于胃”(《靈樞·五味篇》)“胃不和則精氣竭”(《素問·厥論》)??梢娬{(diào)和胃氣在臨床治療脾胃病里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李佃貴運用和胃七法治療慢性胃病,療效顯著。圖片圖片

化濁解毒和胃法
慢性胃炎臨床常以胃脘痞滿、痛或不痛、胃中嘈雜、食納減少等為主要表現(xiàn),中醫(yī)學多將其歸屬于痞滿、痞證、胃脘痛等范疇。我們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以及對目前人們的生活飲食規(guī)律的觀察,認為慢性胃炎多因飲食內(nèi)傷、情志不舒,導致肝胃不和、胃氣失和、通降失職、清陽不升、濁邪內(nèi)停, 日久則脾失健運,水濕不化,濕濁中阻,郁而不解,蘊積成熱,熱壅血瘀而成毒,形成濁毒內(nèi)蘊之勢。濁毒內(nèi)蘊既是一種病理產(chǎn)物,也是一種致病因素。于濁毒的治療化濁解毒和胃法要貫穿始終,藥用茵陳、黃連、苦參、藿香、砂仁等,并隨病情輕重加減用藥。輕度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半邊蓮;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屬中度者用黃藥子、白英;不完全型大腸上皮化生和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疑為癌變者藥用三棱、莪術(shù)、王不留行,甚或用全蟲、蜈蚣、防癌抗癌。經(jīng)臨床驗證,采用此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及胃癌前病變患者,可截斷大部分癌前病變的繼續(xù)發(fā)展,甚或逆轉(zhuǎn)。圖片

養(yǎng)肝健脾和胃法
本病病程較長,久虛不復,木本克土,乘虛而入,所以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養(yǎng)肝,重在養(yǎng)肝之體陰,而用肝之陽,體陰與用陽之間存在著既對立相反,又互根互用、密切聯(lián)系的關(guān)系。在生理上,肝藏血,血養(yǎng)肝,肝血充足,肝體得陰血之柔養(yǎng),而后能發(fā)揮疏泄氣血、調(diào)暢氣機之用;肝疏泄,血歸肝,疏泄正常,則血行暢達,藏血充足,而后能發(fā)揮充筋、養(yǎng)目,滋養(yǎng)臟腑的陰柔之性。由上述可知,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在病理上,肝臟的特點都是以陰柔為主。肝血充足,陰柔正常,肝體得養(yǎng),則肝用正常,肝之疏泄暢達而不亢逆;若肝之陰柔不足,肝之剛用之性必疏泄太過,升散無制,而致種種病證。和胃,即是通降調(diào)和胃氣之意。胃為六腑之一,具有傳化物而不藏的特點。只有使其保持通降的特性,才能奏受納腐熟之功。臨床多采用百合烏藥散合當歸芍藥散加減應用。百合烏藥散出自陳修園《時方歌括》,有健脾和胃,行氣止痛之功效。當歸芍藥散是《金匱要略》中用于治療婦女妊娠腹痛和腹中各種疼痛的著名方劑,由當歸、芍藥、川芎、茯苓、澤瀉、白術(shù)組成。方中芍藥補血和營,斂肝柔肝,緩急止痛,佐以當歸、川芎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行氣和血,更配以白術(shù)、茯苓、澤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全方共奏調(diào)和肝脾,溫通氣血,滲利水濕之效。合而用之,脾得健運,肝得柔養(yǎng),氣血通暢,濕化瘀解,則諸癥自愈。兩方合用,正合養(yǎng)肝健脾和胃大法,臨床上只需辨證為肝脾不調(diào),肝郁血虛、脾虛濕困,引起的疼痛、脹滿皆可用之,肝氣條達,脾氣升清,胃氣通降,諸癥自消。圖片圖片

疏肝理氣和胃法
《丹溪心法·六郁》云:“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于郁?!薄胺灿艚栽谥薪埂保矢问栊?,肝氣郁結(jié),首先影響脾胃運化功能。肝氣犯胃者,肝郁化火,橫逆犯胃,肝胃氣機不暢,則胃脘脅肋脹滿、疼痛;氣郁化火,胃失和降,則曖氣吞酸,呃逆嘔吐;肝失條達,心神不寧,則煩躁易怒。疏肝理氣和胃法適用于脘脅脹滿、胸悶、善太息、精神抑郁、甚則急躁易怒、頭?;蛏细蛊M、暖氣、納呆、惡心嘔吐、口苦、大便塘泄,舌紅苔薄黃,脈弦細者。臨床常用枳術(shù)散加川厚樸、姜黃。辨證加用能升降諸氣的三焦氣分藥廣木香;功善行氣寬胸之瓜萎、薤白;暢達中焦之檳榔、萊菔子;行氣散結(jié)之荔枝核、烏藥。如此三焦氣治,氣行則血行,氣血調(diào)和,病易恢復。若氣郁化火,以口干、口苦為主要表現(xiàn)者,取龍膽瀉肝湯之意,選用龍膽草、黃芩、梔子清瀉肝火;以大便秘結(jié)不通為主要表現(xiàn)者,少加入蘆薈瀉下清肝。圖片

降逆止嘔和胃法
在脾胃病中,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主升,胃主降,肝氣郁滯,乘脾犯胃,脾胃升降運動失常,脾胃納運失職,氣不能上下,而引起脘腹脹滿疼痛、腸鳴腹脹、嘔逆噯氣、大便失調(diào)等病證。在臨床治療過程中要抓住主要病機:氣滯郁結(jié)、氣機不暢。具體當以通為用,以降為順。故采用降逆止嘔和胃法治療胃氣上逆諸癥,契合病機。臨床常選用香蘇散去陳皮加柴胡、青皮組方。香附理氣暢中、養(yǎng)血和血;紫蘇辛溫解表,溫中行氣;青皮疏肝破氣、消積化滯;柴胡疏肝解郁、升舉陽氣,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兼以補中。五味相合,使氣機得暢,疏肝安中,痛、脹、噯、吐等自愈。如肝氣不舒甚者可加郁金、佛手等;偏火熱者加黃連、梔子;伴有反酸明顯者,加左金丸、煅瓦楞子等;食積者加焦神曲、麥芽、炒萊菔子等;嘔吐者加半夏、降香等;伴陰虛者加石斛、玉竹、麥冬等;偏血瘀者加延胡索、丹參、三七等。圖片

活血化瘀和胃法
臨證中,胃病患者兼有血瘀證候甚多,表現(xiàn)為胃脘刺痛或鈍痛,痛有定處,按之痛甚,為時持久,入夜尤甚,心下痞滿,面色晦暗,或口干不欲飲,舌質(zhì)暗紫或有瘀點、瘀斑,苔薄黃,脈澀。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多氣多血,如因飲食不節(jié)、饑飽失常、過食生冷、飲酒過度等、情志不暢、勞逸不當?shù)纫蛩囟伎捎绊懫⑽傅墓δ埽瑢е挛笟獠缓?,氣滯日久,則血脈不利,血瘀則生,正如前人所說“初病在氣,久病入絡”。若氣郁化火,灼傷血絡,陽絡內(nèi)損,血溢于外,出血之后,余血留滯,同樣形成瘀血。瘀血若滯留不祛,使氣機更加不暢,氣滯與血瘀互為因果,互相影響。血瘀內(nèi)留,也必然使脾胃運化功能受礙。治療當以活血化瘀和胃。常選用失笑散加延胡索、白芷、蒲公英組合而成。若兼飲食停滯,吞酸吐腐,加神曲、萊菔子以消食化滯。兼氣機結(jié)滯甚者加枳實、厚樸、廣木香,開結(jié)散滯。圖片圖片

清熱養(yǎng)心和胃法
胃屬陽土,胃病易于化熱化火,即陽道實;或初為濕盛,濕盛則濁聚,久郁化熱,濕濁化熱蘊毒,故毒由溫熱轉(zhuǎn)化而來,亦可由濕濁演變而生,即熱為毒之漸,毒為熱之極,毒寓于熱,熱由毒生,變由毒起。熱毒郁于胃脘,則胃中熱,甚則疼痛。熱擾心神,則見心煩失眠、夜多異夢、驚悸不安、急躁易怒等。治療當以清熱養(yǎng)心和胃。清熱藥常用生石膏、黃連、桅子等,養(yǎng)心藥物常選用石菖蒲、郁金、炒棗仁等。若心熱煩甚者,加豆豉以清熱除煩;伴有明顯反酸,喜加用瓦楞粉、烏賊骨清胃制酸。濕重者選加砂仁、紫豆蔻、藿香、佩蘭、荷葉、茵陳、滑石等化濕藥;失眠者加琥珀粉、遠志、炒棗仁以寧心安神;驚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蠣、生龍齒以重鎮(zhèn)定驚;嘔吐呃逆者,加蘇葉或梗、枇杷葉、旋覆花以降逆止嘔。圖片
圖片
通腑下氣和胃法
《內(nèi)經(jīng)》提到臟宜藏而不宜瀉,腑宜通而不宜滯,胃以通為用,根據(jù)“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結(jié)者使之旁達”的原則,臨床上采用通腑下氣和胃法治療胃腸積熱,腑氣不通,胃氣上逆之證。凡是見食入即吐,脘腹脹滿,大便秘結(jié),口渴氣粗,舌質(zhì)紅,舌苔黃燥或黃膩,脈滑數(shù)者,均可選用本法治療。方用姜黃散與小承氣湯加減,可通過通腑泄?jié)釋岫九懦鲶w外。溫膽湯加減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于中醫(yī)的胃脘痛范疇。以溫膽湯清熱燥濕化痰,加之白及活血化瘀,玄胡、佛手理氣止痛,烏賊骨、浙貝母、瓦楞子、珍珠母和胃制酸,代赭石和胃降逆,標本兼治,故能獲得良好的療效。圖片
圖片韓某,男,59歲,自述胃脘部脹痛已有半年多,飯后加重,有時嘔吐出胃內(nèi)容物,燒心泛酸,伴有納呆惡心,疲乏無力,口干口苦。經(jīng)胃鏡檢查,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半年來曾服用多種中西藥,但效果不顯。患者舌質(zhì)紅,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筆者根據(jù)中醫(yī)理論,辨證其證屬痰熱中阻,氣滯血瘀。治以清熱燥濕化痰,活血化瘀止痛。處方:瓦楞子(煅)30克,代赭石15克,珍珠母15克,烏賊骨15克,炒白術(shù)15克,茯苓12克,枳實12克,竹茹12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白及10克,厚樸10克,玄胡10克,佛手10克,浙貝10克。水煎2次,合并藥液,分2次服用,每日1劑。二診:服藥5劑后,患者胃脘部脹痛明顯減輕,嘔吐立止,泛酸等癥狀均有好轉(zhuǎn)。效不更方,囑患者按上方隨癥加減,再服藥25劑后,諸癥皆除。隨訪1年,未見復發(fā)。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于中醫(yī)的胃脘痛范疇。本例患者平時體質(zhì)較差,加上思慮過度,勞傷心脾,脾虛導致運化失常,痰濕內(nèi)生,郁久化熱,濕熱中阻,氣機不暢,不通則痛,因此,胃脘脹痛,燒心泛酸;痰熱內(nèi)擾,胃失和降,氣逆而上,則時有嘔吐。本方以溫膽湯清熱燥濕化痰,加之白及活血化瘀,玄胡、佛手理氣止痛,烏賊骨、浙貝母、瓦楞子、珍珠母和胃制酸,代赭石和胃降逆,標本兼治,故能獲得良好的療效。大柴胡湯治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胃、十二指腸內(nèi)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癥性病變,其典型癥狀為燒心和反流。多發(fā)于飽餐后,臥位、彎腰或腹壓增高時均可加重。臨床以促進胃動力、抑酸等治療為主,但療效欠佳且容易引起不良反應。采用大柴胡湯治療肝胃濕熱型反流性食管炎療效甚好,現(xiàn)介紹如下。圖片癥見:心窩部燒灼樣疼痛,反酸,噯氣,燒心,口干口苦,身體困倦,大便不暢,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治法:調(diào)和肝胃、清熱利濕。處方:柴胡、生姜各12克,黃芩、白芍、法半夏、枳實各8克,大黃4克,大棗3枚。加減:噯氣、腹脹、咽喉異物感等較甚者,加厚樸、茯苓各8克,蘇梗15克;咽部、胸骨后燒灼感嚴重者,加梔子8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4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方中柴胡、黃芩清肝膽濕熱;枳實、大黃可內(nèi)瀉陽明熱結(jié);白芍一方面能協(xié)助柴胡、黃芩清肝膽之熱,另一方面與枳實、大黃配伍可治腹中實痛;法半夏能和胃降逆;佐以生姜、大棗調(diào)和諸藥??v觀全方,有清有瀉,有降有和,可除燒心,可消胸痛,可止反酸,可順噯氣。故療效滿意。參麥芩苡湯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
參麥芩苡湯益氣養(yǎng)陰,清熱利濕。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氣陰兩傷兼濕熱中阻證)。圖片組成:太子參15克,炒白術(shù)10克,麥冬15克,法半夏6克,黃芩10克,炒苡仁15克,仙鶴草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功能:益氣養(yǎng)陰,清熱利濕。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氣陰兩傷兼濕熱中阻證)。用法:每日一劑,分煎兩次,取藥液250毫升,分2次口服。3個月為1療程,連服2個療程。方解: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多久病脾虛,水谷運化失司,濕邪內(nèi)生,阻滯中焦,郁而化熱,濕熱內(nèi)蘊。濕屬陰邪,其性纏綿,熱屬陽邪,濕熱夾雜,纏綿難愈。濕熱日久,易于傷陰,導致胃陰不足,出現(xiàn)氣陰兩虛,濕熱夾雜的復雜病機。方中以太子參為君藥,其為清補之品,不僅能益氣健脾,且能養(yǎng)陰生津。炒白術(shù)益氣健脾,與太子參配伍,增強補益之力。麥冬滋養(yǎng)胃陰,與法半夏配伍,取麥門冬湯之義,養(yǎng)陰生津而無礙胃之弊,和胃降逆而無溫燥之虞,共湊養(yǎng)陰和胃之功。黃芩清熱燥濕,且其性不及黃連之苦寒,與法半夏合用,取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之義,再佐以利濕而不傷陰之苡仁,三藥共湊苦辛寒佐淡滲以祛濕熱之功,正所謂“總以苦辛寒治濕熱,以苦辛溫治寒濕,概以淡滲佐之”(《臨證指南醫(yī)案》)。仙鶴草清胃熱、益胃虛,蛇舌草清熱解毒利濕,且能防癌抗癌,為佐使之用。諸藥配伍,標本兼顧,補氣而不滯氣,養(yǎng)陰而不礙胃,清熱而不苦寒,利濕而不傷陰,共建益氣養(yǎng)陰、清熱利濕之功。加減應用:神疲乏力者改太子參為黨參,加炙黃芪;舌紅少苔者加玉竹、石斛;舌苔厚膩者去麥冬,加蒼術(shù)、厚樸;熱重于濕者改炒苡仁為生苡仁;兼肝氣不舒者去太子參,加柴胡、炒白芍;胃脹明顯者加炒枳殼、佛手;胃痛明顯者加延胡索、九香蟲;反酸明顯者加烏賊骨、大貝母;口有異味者加佩蘭、石菖蒲;大便溏薄者去麥冬,加山藥、葛根;大便干結(jié)不暢者加決明子、萊菔子。
胃痛的偏方秘方、驗方
方1:【配方】雞內(nèi)金、白糖各適量?!局朴梅ā繉㈦u內(nèi)金焙干研末,與白糖調(diào)服,每日3次,每次1-2克?!竟πА勘痉较辰∑ⅲm用于胃脘部脹滿疼痛。
方2:【配方】人參、青皮、陳皮、丁香各7克,白術(shù)5克, 炮附子、蘋果仁、炮干姜各4克,姜制厚樸、炙甘草各2克,生姜3片,紅棗2枚?!局朴梅ā克宸?日1劑,分2次服?!竟πА勘痉綔刂徐詈?,適用于胃脘脹滿疼痛。
方3:【配方】代赭石、橘紅、白茯苓、炒竹茹、旋覆花、瓜萎、左金丸、金鈴子、法半夏、炒薤白、生姜、金石斛各50克?!局朴梅ā克宸?日1劑,分2次服?!竟πА窟m用于胃脘疼痛又嘔吐酸水。
方4:【配方】百合、丹參各30克,烏藥、高良姜、制香附各9克,檀香10克,砂仁3克?!局朴梅ā克宸?,每日1劑,1日1次。【功效】理氣散寒,溫中和胃。適用于胃脘痛。
方5:【配方】鮮豌豆400克,泡青菜150克,豬瘦肉100克,胡椒面1.5克,精鹽5克,味精1克,鮮湯1000克?!局朴梅ā繉⑴萸嗖饲谐杉毥z,豬瘦肉亦切成絲,再用清水150克浸泡在碗內(nèi),鮮嫩豌豆入沸水鍋內(nèi)焯至軟熟,再將炒鍋置旺火上,放入鮮湯、泡青菜、豌豆、精鹽燒沸,撈于湯碗內(nèi),最后把肉絲連同清水一起倒入鍋內(nèi)燒沸,撇凈浮沫后,加入醬油、胡椒面、味精、倒在碗內(nèi),即成。每于飯前后飲此湯1小碗?!竟πА勘痉竭m用于胃陰不足所致的胃脘痛。
方6:【配方】草果5個,羊肉150克,大麥仁500克,食鹽適量?!局朴梅ā繉⑻詢舻拇篼溔史配X鍋內(nèi),加水煮粥倒出備用,再把洗凈的羊肉、草果放鍋內(nèi)加水煎熬至肉熟:撈出羊肉、草果;倒入麥仁粥,合勻,文火燉熟至沸,加入切成小塊的羊肉,調(diào)入食鹽,溫熱食?!竟πА勘痉脚浅?,適用于脾胃虛寒之胃脹痛癥。

【中醫(yī)專長】劉渡舟治胃痛十二法
 劉渡舟是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已故終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倡仲景之學,上溯岐黃之道,下逮諸家之說,博采眾長,學驗宏富,形成了鮮明的學術(shù)思想和醫(yī)療風格。本文對劉渡舟治療胃痛十二法進行系統(tǒng)總結(jié),以期能更好地指導臨床治療。溫胃散寒 行氣止痛法
  若脘腹受寒,或過食生冷,而致寒積于中,寒為陰邪,其性凝滯而致氣血遲澀,其性收引而致脈細急,故發(fā)胃痛?! “Y見:胃痛甚劇,每因受寒感涼或飲食生冷而得之,性喜熱食,畏寒喜噯,得熱痛減。舌苔白,脈弦緊或弦遲?! ≈蝿t:溫胃散寒,行氣止痛,以良姜止痛飲治之。組成:高良姜9g,砂仁6g,柴胡9g,紫蘇9g,吳茱萸9g,炙甘草6g。若胃冷痛,腹肌痙攣甚至胃寒痛,脈沉遲而微,手足涼,苔白者,用大建中湯治之。消食導滯 清利濕熱法
  若飲食積滯日久,生濕化熱,或素有濕熱又與食積互結(jié)于腸胃,食積內(nèi)停,阻滯氣機,則胃脘脹痛?! “Y見:胃脘脹滿疼痛、拒按、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氣味腐臭、吐后痛減、不思飲食、下利泄瀉、大便秘結(jié)、小便黃、舌苔黃膩、脈沉有力等?! ≈蝿t:消食導滯,清利濕熱。劉渡舟常用枳實導滯湯清理胃腸、祛濕導滯以治之。而對于小兒食滯胃脘之脘腹脹滿疼痛,則常用保和丸加減?! ⒍芍壑赋觯航裰褐T病,以傷食為多見,緣由小兒臟腑嬌嫩,易受損傷,加之小兒自制力差,大人疼愛有加,各種食品琳瑯滿目,食之過多,脾胃無力運化,食滯胃脘,出現(xiàn)脘腹脹滿疼痛、噯腐吞酸、惡心嘔吐、惡聞食臭、脘腹疼痛、大便秘結(jié)或泄瀉、舌苔濁垢膩、脈滑等癥,尤以厭食或食少為突出,此時大人又唯恐營養(yǎng)缺乏,想盡一切辦法進食進補,使之雪上加霜。劉渡舟每用保和丸(神曲10g,山楂10g,陳皮6g,連翹10g,萊菔子10g,茯苓15g,半夏10g)化裁治療此癥而獲愈。燥濕運脾 行氣和胃法
  蓋脾屬土,濕為土之氣,因濕屬陰邪,其性黏滯,若濕滯脾胃,運化失職,阻遏氣機,氣滯不行,故胃脘脹痛,  癥見:脘腹脹滿疼痛,不思飲食,口淡無味,惡心嘔吐,噯氣吞酸,伴見肢體沉重、怠惰嗜臥、常多自利、舌苔白膩而厚、脈緩等?! ≈蝿t:燥濕運脾,行氣和胃,劉渡舟常用平胃散以治之。劉渡舟認為使用本方,當著眼于濕、食二證。蓋胃屬陽明,其氣為燥,當燥不燥而為濕傷,則胃不和,可見心下痞滿、胃脘脹痛、噯氣呃逆、飲食不化、舌苔白厚膩等證。平胃者,削平胃中食滯,祛除胃中濕邪之義。濕邪得去,脾胃健運,則飲食自消,故本方具有健脾和胃,祛濕消食之功?! ∨R床用于濕邪傷胃,飲食不化之證,則相得益彰。劉渡舟臨床應用本方,以舌苔厚膩為指征,并經(jīng)常合用不同方劑,治療各種疾病。如食滯傷胃、中焦?jié)駶岵换?、濕郁化熱、食后胃脹痞滿、嘈雜泛酸、胃脘疼痛、口舌生瘡、舌苔白膩、脈沉滑等患者,則用本方與大黃黃連瀉心湯接軌,劉渡舟用此二方接軌治療濕熱食滯,乃是受《醫(yī)宗金鑒》清胃理脾湯的啟發(fā)。行水消痞法
  蓋脾胃主受盛運化,運化不利,則痰濁水飲最易生成,若水飲停于胃中,阻滯氣機,則胃脘脹滿疼痛?! “Y見:心下痞滿疼痛、惡心噯氣、納食不馨、心悸、眩暈、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沉弦等?! ≈蝿t:行水消痞,引水下行,劉渡舟常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治之。方中生姜、半夏溫化寒凝,行水散飲,降逆止嘔;茯苓健脾益氣,滲利水濕,導水下行,有降濁升清之功。劉渡舟臨床用本方時,半夏、生姜劑量在15g以上,茯苓用30g,量少則難以取效,強調(diào)生姜用量要足,每片以5分錢幣大小厚薄為宜。疏肝和胃法
  肝足厥陰經(jīng)脈挾胃,胃為陽明燥土,其經(jīng)別合諸經(jīng)之氣,肝與胃雖是一臟一腑,但在肝病過程中,肝氣犯胃尤為多見,可謂“肝胃之氣,本又相通,一臟不和,則兩臟皆病”?! “Y見:脘腹脹痛、嘔吐酸水、嘈雜不適、脈弦滑、舌邊尖紅、舌苔白膩等?! ≈蝿t:疏肝和胃之法,劉渡舟常用萸連二陳湯。組成:吳茱萸9g,黃連9g,川楝子6g,陳皮9g,半夏9g,茯苓10g,生姜9g,香附9g。方中吳茱萸配黃連名左金丸,能治肝經(jīng)火郁,嘔吐酸苦,川楝子、香附疏肝理氣;半夏、陳皮、生姜、茯苓等和胃化痰,諸藥合用,共奏其功。疏肝清熱法
  若肝胃不和,氣機郁滯,久而化熱,氣有余便是火,肝火邪熱犯胃則痛?! “Y見:胃脘疼痛、痛勢急迫、嘈雜泛酸、口干口苦、渴喜冷飲、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滑等?! ≈蝿t:疏肝和胃,清熱解郁法,劉渡舟常用丹梔逍遙散加左金丸以治之。若泛酸明顯,則用加味烏貝散:海螵蛸30g,浙貝母6g,雞內(nèi)金9g,黃連6g,顛茄片10片,共為細末,每次服4.5g,日3次。又若少陽熱邪不解,而又并于陽明,胃中熱結(jié)為甚,故“心下急”“按之痛”?! “Y見:胃脘及腹急痛,脅滿脹疼,痞硬發(fā)滿,使人急不可耐,大便秘結(jié),小便黃赤,舌紅苔黃厚,脈來弦滑有力等?! ≈蝿t:大柴胡湯疏利肝膽,清泄胃腸。方中柴胡、黃芩、半夏、生姜和解少陽之邪,另加大黃、枳實疏導陽明胃家之結(jié)熱;又以白芍平肝膽以伐木氣之橫逆。此證為少陽病挾里實,故不用參、草之滯;單用大棗者,則為保胃存津?! ⒍芍壑赋觯罕痉郊瓤墒枥文憵饽妫帜芮逍鼓c胃實熱;既治氣分又調(diào)血分,所以大柴胡湯對外感病可用,內(nèi)傷病也能用,只要見到肝胃不和、氣血不利的證候就可使用。近年來多用本方加減治療潰瘍病急性穿孔、肝膽系統(tǒng)病、胰腺炎、精神分裂癥等各科疾病,每收卓效?;钛袣庵雇捶?br>  若胃痛日久,絡脈血行不暢,氣機阻滯,終則瘀血內(nèi)停,胃絡壅塞,不通則痛?! “Y見:胃脘疼痛較劇、拒按、痛如針刺或刀割、痛處固定、疼痛持久、或黑便、舌質(zhì)紫黯或有瘀斑,脈澀等。  治則: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法,劉渡舟常用烏及湯治之。組成:海螵蛸30g,白及9g,當歸9g,赤芍9g,生蒲黃9g,五靈脂9g,炒白術(shù)9g,香附9g。如失血日久,倦怠少力,唇白舌淡,脈細者,加人參、黃芪、白術(shù)、炮姜,去五靈脂;虛而有熱,舌質(zhì)光紅,脈細數(shù)者,則加生地黃、玄參、牡丹皮,去五靈脂。劉渡舟有時亦用三七粉簡易療法以治之:每次30g,日服2次,亦收佳效。又若七情所傷,氣滯血結(jié),心下作痛,脹滿窒塞,脈沉,舌暗者,劉渡舟則用分心氣飲行氣活血止痛以治之。組成:霍香9g,紫蘇6g,茯苓6g,半夏6g,炒白術(shù)6g,桔梗6g,木通6g,廣木香9g,香附9g,麥冬6g,肉桂6g,青皮6g,桑白皮6g,檳榔6g,莪術(shù)6g。疏肝理脾 調(diào)和氣血法
  蓋肝屬木,脾屬土,木能疏土,若忿怒抑郁傷肝,憂愁思慮傷脾,肝失疏泄,脾失運化,肝脾不和,氣血失調(diào),則胃脘疼痛作矣,劉渡舟常用柴胡桂枝湯治之?!秱摗分斜痉阶C條文即有“心下支結(jié)”之論述,是由太陽、少陽兩經(jīng)氣機郁滯所致。本方由小柴胡湯與桂枝湯合方而成,用桂枝湯調(diào)和營衛(wèi),解肌辛散,內(nèi)和脾胃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宣展樞機,內(nèi)和肝脾柴胡桂枝湯于外感病則為太少表里雙解之劑,于內(nèi)傷雜病則是調(diào)和肝膽脾胃、氣血營衛(wèi)之良方,所以本方也是一首很好的治療脾胃疾病的方劑,臨證之時,需要加入白及、三七等活血止痛藥,以增強其功效。寒熱同調(diào) 和胃消痞法
  若脾胃之氣不和,升降之機乖戾,寒熱錯雜之邪氣痞塞于心下而致胃痛。蓋脘痛痞滿之證,雖有寒、熱、虛、實之異,屬氣屬血之分,然寒熱錯雜,虛實互見者尤多。對此等病例,劉渡舟常以半夏、甘草、生姜三瀉心湯分證治之。其中,半夏瀉心湯系小柴胡湯去柴胡、生姜,加黃連、干姜而成,屬于和解劑之一。本方寒溫并用,辛開苦降甘調(diào)于一爐共治,為和解脾胃寒熱而設之方。劉渡舟指出半夏瀉心湯實為治療脾胃疾病開辟了一條途徑,在臨床上,對單純的脾胃熱證或寒證較易醫(yī)治,而對于脾胃運化失常所產(chǎn)生的寒熱錯雜、升降乖戾之證,若不明和解脾胃陰陽之法,則往往令人束手無策?! ⒍芍壅J為此方“苦降辛開甘補,散飲消痞,擅治中州不和”,故臨床應用每收捷效。而甘草瀉心湯即半夏瀉心湯減人參,加重甘草之劑量而成。方以甘草命名,義在緩客氣之逆,益中州之虛佐以大棗之甘,加大扶虛之力半夏辛降,和胃消痞;芩連清其客熱,干姜溫其里寒。務使中氣健運,寒熱消散,胃氣不痞,客氣不逆則愈。滋養(yǎng)胃陰法
  胃稱陽明,兩陽合明,標志著陽氣的隆盛,所以胃氣有腐熟水谷的作用。陽明之氣為燥,故同太陰為表里,胃陽雖盛而不致亢,賴有津液之陰以濟其剛,故胃氣得以下行為順,若胃液不足,盛陽無制,則燥氣得逞,胃失和降則成病,臨床癥見:胃脘疼痛、不能多食、食后胃痛更甚,或燒心、口干咽燥、大便干結(jié)、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shù)等?! 〈藭r治療當以滋養(yǎng)胃陰為主,劉渡舟常選用益胃湯加減。方藥為玉竹10g,生地黃10g,麥冬30g,沙參10g,冰糖10g等?! ⒍芍壑委熽幪撐竿?,常在大量滋陰藥物的基礎上,加上小量玫瑰花和白梅花,其作用主要在于防止滋陰藥膩胃。此二藥并用有治療肝胃氣痛的作用,且“玫瑰花香氣最濃,清而不濁,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氣活血,宣通窒滯,而絕無辛溫剛燥之弊”(《本草正義》),對于慢性胃炎之陰虛者,實有一舉兩得之妙。益胃和肝法
  對于肝陰虛為主的肝胃不和,臨床癥見胃脘痞脹或疼痛、胸脅滿悶、噯氣或呃逆、伴見不欲飲食、大便不爽或稀溏、口咽發(fā)干、尤其以晨起為甚等,或兼低熱、舌質(zhì)紅絳、少苔或無苔、脈弦細或數(shù)等。劉渡舟常用柔肝滋胃湯以治之。組成:沙參、麥冬、玉竹、生地黃、白芍、川楝子、佛手、橘葉、牡丹皮。本方具有柔肝、滋胃、調(diào)氣之功,又滋養(yǎng)肝胃之津液,疏利肝氣而不犯香燥劫陰的特點。如果胃中灼熱,加大石斛、黃精、山藥等藥以和其陽熱之氣;胃脘疼痛者加延胡索、郁金、綠粵梅、佛手等,調(diào)理氣血以止疼痛;大便溏泄者加牡蠣,甚者加烏梅;心煩寐差者則加夜交藤、合歡花等。溫中健脾法
  若胃病日久,中陽不振,寒自內(nèi)生,故胃痛綿綿,因寒得溫而散,得冷則凝,故喜噯喜按,喜熱飲食,遇冷痛甚。臨床癥見胃痛綿綿、遇冷痛甚、喜按喜噯、倦怠乏力、口淡多涎、喜熱飲食、納少便溏、舌淡苔白、脈沉細弦等。治則:溫中健脾,益氣止痛。劉渡舟常用黃芪建中湯治之。組成:怡糖30g,桂枝9g,白芍18g,生姜9g,大棗6枚,黃芪5g,炙甘草6g。若胃虛而寒、上脘作痛、時發(fā)時止、悠悠而痛、飲食減少或乏味等,或消化不良,或作嘔、體瘦面白、舌嫩脈弱等癥狀者,劉渡舟又用香砂六君子湯治之。而對于胃潰瘍屬虛寒者,見胃痛、頭痛、呃逆、泛酸、時有煩躁等癥者,則治以吳茱萸湯溫中散寒、降逆和胃,且重用生姜至巧,以收佳效。(本文摘自《吉林中醫(yī)藥》,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yī)師指導下使用。)

【中醫(yī)專長】消渴癥怎么辦?看中醫(yī)淡定接招,輕松治療糖尿病

糖尿病在中醫(yī)上稱之為消渴癥是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病名,是指以多飲、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為主要特征的綜合癥狀。若做化驗檢查其主要特征為高血糖及尿糖。主要在肺、胃、腎,基本病機為陰津虧耗,燥熱偏盛。消渴日久,病情失控,則陰損及陽,熱灼津虧血瘀,而致氣陰兩傷,陰陽俱虛,絡脈瘀阻,經(jīng)脈失養(yǎng),氣血逆亂,臟腑器官受損而出現(xiàn)癤、癰、眩暈、胸痹、耳聾、目盲、肢體麻疼、下肢壞疽、腎衰水腫、中風昏迷等兼癥。
一、病因 祝諶予通過臨床觀察認為,本病之發(fā)病,常是多種因素綜合為患,尤其是嗜酒、喜食膏腴和精神過度緊張三者綜合發(fā)病者為多。1、飲食不節(jié):長期過食肥甘厚味,或辛辣炙博之品,釀成內(nèi)熱,消谷耗液,發(fā)為消渴;2、情志失調(diào):長期過度精神刺激,情志不暢,郁而化火,傷津耗液,致令消渴;3、房勞過度:房事不節(jié),耗傷腎精,陰精虧損,虛火內(nèi)生,上蒸肺胃,遂發(fā)消渴。
二、病機
1、陰虛燥熱:陰虛為本,燥熱為標,陰愈虛則熱愈甚,熱愈甚則陰愈虛,二者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huán)。肺陰不足,宣發(fā)失職,津不能布,因而口渴多飲;胃陰不足,胃火熾盛,邪火消谷,因而多食善饑,身體消瘦;腎陰不足,固攝無權(quán),精微下泄,因而尿多而甜,或如脂膏。
2、腎陽虧損:素體腎陽虧虛,或初起雖為陰虛,但日久及腎、陰損及陽,導致腎陽虧虛。腎陽不足,氣化失職,津液有降無升,因而口渴多飲,小便量多;攝納無權(quán),精微下泄,肌肉失養(yǎng),因而雖多食而身體仍瘦。
3、脾氣虛衰:《素問?臟氣法時論篇》說:“脾病者,身重善饑”;《靈樞?本臟篇》說:“脾脆,則善病消癉”。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指出“膵(音cuì,胰的舊稱)為脾之副臟”,“因中焦膵病,而累及于脾也”。程宜福認為是脾虛不能散精,津液不布,因而口渴多飲;脾虛則胃強,因而善饑多食;脾虛則肌肉失養(yǎng),因而肌肉消瘦,疲乏無力。
4、血液淤滯:《靈樞?五變篇》說:“血脈不行,轉(zhuǎn)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祝諶予認為:血淤與消渴之間,存在著互為因果的關(guān)系。消渴病常有氣陰兩虛之病理變化,而氣陰兩虛者又往往導致氣滯血淤,影響津液的敷布,因而加重消渴。由此可見,血液淤滯,是消渴病常常兼有的病理變化。
三、辨證標準 祝諶予通過對上千例糖尿病人的觀察,擬訂了如下的辨證指標:
(1)陰虛:具備以下三項者,即可辨證為陰虛:咽干口燥,五心煩熱,骨蒸潮熱,盜汗,舌紅無苔,少津或苔薄白,脈細或細數(shù)。
① 腎陰虛:具備陰虛證又有以下三項者:腰脊酸痛,腰膝無力,足跟疼痛,耳鳴耳聾,牙齦萎縮,齒搖齒落,尿有余瀝,尿失禁或尿混濁、遺精。
② 肝陰虛:具備陰虛證又有以下兩項者:脅肋疼痛,視物模糊,眼睛干澀。
③ 心陰虛:具備陰虛證又有以下兩項者:心悸、失眠、健忘、多夢。
④ 肺陰虛:具備陰虛證又有煩渴多飲者。
⑤ 胃陰虛:具備陰虛證又有舌光絳無苔或舌苔剝脫,或惡心干嘔者。
(2)火旺:具備以下兩項者,即可辨證為火旺:口苦,口渴多飲,舌干少津,大便干結(jié)。
① 心火旺:具備火旺證又有以下兩項者:心煩、失眠、尿赤;或具備火旺證,又見口舌生瘡者。
② 肝火旺:具備火旺證又有以下兩項者:頭痛眩暈,煩躁易怒,耳鳴,面紅目赤。
③ 胃火旺:具備火旺證又有以下兩項者:牙齦腫痛,牙宣出血,消谷善饑,脘痛如灼,口臭,舌苔黃燥或黃膩
④ 肺熱:具備火旺證又有以下兩項者:咳嗽無痰或黃痰,煩渴多飲。
(3)氣虛:具備以下三項者,即可辨證為氣虛:氣短、乏力、自汗、舌淡或舌胖、舌邊齒痕、脈弱或細弱。① 肺氣虛:具備氣虛證又有以下兩項者:語聲低微,懶言。② 心氣虛:具備氣虛證又有以下兩項者:心悸,怔忡,脈結(jié)代。③ 脾氣虛:具備氣虛證又有以下兩項者:面色萎黃,食少腹脹,浮腫或便溏。
(4) 陽虛:具備以下五項者,即可辨證為陽虛:自汗,乏力,氣短,畏寒肢冷,舌質(zhì)淡胖,脈細弱或沉弱。① 腎陽虛:具備陽虛證又有以下三項者:腰脊酸痛,腰冷,腰膝無力,足跟疼痛,耳鳴耳聾,牙齦萎縮,齒搖齒落,滑精,小便失禁,尿清長,尿清余瀝,或具備陽虛證又見陽痿;或具備陽虛證又見夜尿多。② 心陽虛:具備陽虛證又見心悸、怔忡、脈結(jié)代。③ 脾陽虛:具備陽虛證又見便溏、腹部怕涼。
(5)血淤:具備以下三項者,即可辨證為血淤:面有淤斑,上肢痛,下肢痛,心前區(qū)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月經(jīng)血塊多,舌黯,舌有淤斑,舌下靜脈青紫或怒張。
(6)血熱:具備以下兩項者,即可辨證為血熱:鼻衄,身癢,月經(jīng)提前,月經(jīng)量多色鮮紅,舌紅絳,皮膚癤腫,身燥熱。
四、辨證施治
(一)按上、中、下三消分型施治(
1)上消(肺消):以口渴多飲為主癥。用清熱潤肺、生津止渴法。方:消渴方、二冬湯、玉泉散等。
(2)中消(胃消):以多食易饑為主癥。用清胃瀉火、養(yǎng)陰增液法。方:白虎湯、玉女煎、生脈散。
(3)下消(腎消):以多飲多尿、飲一溲二為主癥。用補腎法,偏于腎陰虛者,常用六味地黃丸;偏于腎陽虛者,常用金匱腎氣丸。(
二)按陰陽盛衰分型及施治(
1)陰虛型:六味地黃丸,生脈散培元增液湯,補元煎。
(2)陰虛陽亢型:消渴方,玉女煎,知柏地黃丸。
(3)陽虛(氣虛)型:金匱腎氣丸,右歸飲,右歸丸。
(4)陰陽兩虛(氣陰兩虛)型:金匱腎氣丸。
(三)按臟腑陰陽分型及施治(
1)胃熱傷陰型:清胃火,養(yǎng)胃陰,兼顧腎陰法:白虎湯,玉女煎或白虎加黃連佐地黃劑。(
2)胃肺熱盛傷陰型:瀉胃火,清肺熱,滋腎陰,兼補脾土法:白虎加黃連佐地黃劑,加黨參、黃芪。
(3)胃肺熱盛傷陰并腎虛型:養(yǎng)陰清熱,益氣補腎法。
(4)腎陰虧虛型:六味地黃丸。
(5)肺腎陰虛型:育陰清熱法:用玉泉散合生脈散加減。(6)腎陽虛衰型:用金匱腎氣丸或鹿茸丸加減。(四)其他方法分型及施治雖然古今醫(yī)家對本病之辨證多采用三消分證法,但臨床上三消癥狀常?;ヒ姡矣忻芮械膬?nèi)在聯(lián)系,實難截然劃分。因此,不少人進行了新的分型方法的探討。如:(1)黃文東將本病分為本證與并發(fā)癥兩類本證中分為如下六型:① 肺胃燥熱型:用清熱生津止渴法,方用白虎加人參湯。② 腸燥津傷型:用滋陰養(yǎng)液、潤腸通腑法,方用增液承氣湯。③ 肝腎陰虛型:用滋養(yǎng)肝腎、益精補血、潤腸止渴法,方用六味地黃丸。④ 陰陽兩虛型:用溫陽滋陰補腎法,方用金匱腎氣丸。⑤ 脾胃氣虛型:用健脾益氣,生津止渴法,方用七味白術(shù)散。⑥ 濕熱中阻型:用清熱化濕法,方用黃芩滑石湯。(2)祝諶予將本病分為七型:① 陰虛型:用滋陰生津兼予活血法,藥用北沙參 麥冬 枸杞 當歸 川楝子 丹參 生熟地 葛根。② 陰虛火旺型:用滋陰降火兼予活血法,除用陰虛型藥物外,再隨癥加清熱藥。③ 氣陰兩虛型:用益氣養(yǎng)陰兼予活血法,藥用黃芪 玄參 丹參 牡蠣 山藥 黨參 麥冬 五味子 蒼術(shù) 生熟地 葛根 茯苓。④ 氣陰兩虛火旺型:用益氣養(yǎng)陰降火法,除用氣陰兩虛型藥物外,再隨癥加清熱藥。⑤ 陰陽兩虛型:用溫陽育陰兼予活血法,藥用桂枝 山藥 山茱萸 丹皮 澤瀉 生熟地 茯苓 葛根 附子。⑥ 陰陽兩虛火旺型:用溫陽育陰降火兼予活血法,除用氣陰虛型藥物外,再加知母、黃柏。⑦ 淤血型:用活血行氣為主兼予治本法,藥用木香,當歸,川芎,益母草,丹參,赤勺,葛根,生熟地。(3)程宜福將本病分為四型① 脾虛肺胃蘊熱型:用清熱瀉火、健脾生津法,方用健脾清熱降糖湯:石膏,山藥,知母,葛根,花粉,茯苓,玄參,蓮子肉,白術(shù),黃連,雞內(nèi)金,五倍子。② 脾虛氣虛型:用健脾培本、益氣生津法,方用健脾降糖湯:黨參,黃芪,白術(shù),蓮子肉,黃精,山藥,薏米,蒼術(shù),五味子,五倍子,雞內(nèi)金。③ 脾腎兩虛型:用健脾補腎法,方用健脾補腎降糖湯:熟地,山茱萸,枸杞,補骨脂,巴戟天,蒼白術(shù),蓮子肉,山藥,雞內(nèi)金,五倍子,脾腎陽虛者加附子、干姜。④ 脾虛淤滯型:用活血化淤、健脾除滯法,方用健脾逐淤降糖湯:當歸,丹參,山藥,赤勺,川芎,澤蘭,五倍子,雞內(nèi)金,蒼白術(shù),蓮子肉,紅花,枳實。若有寒淤者加桂枝、附子。

【中醫(yī)專長】劉渡舟胃脘痛十二治法
 劉渡舟是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已故終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倡仲景之學,上溯岐黃之道,下逮諸家之說,博采眾長,學驗宏富,形成了鮮明的學術(shù)思想和醫(yī)療風格。本文對劉渡舟治療胃痛十二法進行系統(tǒng)總結(jié),以期能更好地指導臨床治療。溫胃散寒 行氣止痛法
  若脘腹受寒,或過食生冷,而致寒積于中,寒為陰邪,其性凝滯而致氣血遲澀,其性收引而致脈細急,故發(fā)胃痛?! “Y見:胃痛甚劇,每因受寒感涼或飲食生冷而得之,性喜熱食,畏寒喜噯,得熱痛減。舌苔白,脈弦緊或弦遲?! ≈蝿t:溫胃散寒,行氣止痛,以良姜止痛飲治之。組成:高良姜9g,砂仁6g,柴胡9g,紫蘇9g,吳茱萸9g,炙甘草6g。若胃冷痛,腹肌痙攣甚至胃寒痛,脈沉遲而微,手足涼,苔白者,用大建中湯治之。消食導滯 清利濕熱法
  若飲食積滯日久,生濕化熱,或素有濕熱又與食積互結(jié)于腸胃,食積內(nèi)停,阻滯氣機,則胃脘脹痛?! “Y見:胃脘脹滿疼痛、拒按、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氣味腐臭、吐后痛減、不思飲食、下利泄瀉、大便秘結(jié)、小便黃、舌苔黃膩、脈沉有力等。  治則:消食導滯,清利濕熱。劉渡舟常用枳實導滯湯清理胃腸、祛濕導滯以治之。而對于小兒食滯胃脘之脘腹脹滿疼痛,則常用保和丸加減?! ⒍芍壑赋觯航裰褐T病,以傷食為多見,緣由小兒臟腑嬌嫩,易受損傷,加之小兒自制力差,大人疼愛有加,各種食品琳瑯滿目,食之過多,脾胃無力運化,食滯胃脘,出現(xiàn)脘腹脹滿疼痛、噯腐吞酸、惡心嘔吐、惡聞食臭、脘腹疼痛、大便秘結(jié)或泄瀉、舌苔濁垢膩、脈滑等癥,尤以厭食或食少為突出,此時大人又唯恐營養(yǎng)缺乏,想盡一切辦法進食進補,使之雪上加霜。劉渡舟每用保和丸(神曲10g,山楂10g,陳皮6g,連翹10g,萊菔子10g,茯苓15g,半夏10g)化裁治療此癥而獲愈。燥濕運脾 行氣和胃法
  蓋脾屬土,濕為土之氣,因濕屬陰邪,其性黏滯,若濕滯脾胃,運化失職,阻遏氣機,氣滯不行,故胃脘脹痛,  癥見:脘腹脹滿疼痛,不思飲食,口淡無味,惡心嘔吐,噯氣吞酸,伴見肢體沉重、怠惰嗜臥、常多自利、舌苔白膩而厚、脈緩等?! ≈蝿t:燥濕運脾,行氣和胃,劉渡舟常用平胃散以治之。劉渡舟認為使用本方,當著眼于濕、食二證。蓋胃屬陽明,其氣為燥,當燥不燥而為濕傷,則胃不和,可見心下痞滿、胃脘脹痛、噯氣呃逆、飲食不化、舌苔白厚膩等證。平胃者,削平胃中食滯,祛除胃中濕邪之義。濕邪得去,脾胃健運,則飲食自消,故本方具有健脾和胃,祛濕消食之功?! ∨R床用于濕邪傷胃,飲食不化之證,則相得益彰。劉渡舟臨床應用本方,以舌苔厚膩為指征,并經(jīng)常合用不同方劑,治療各種疾病。如食滯傷胃、中焦?jié)駶岵换?、濕郁化熱、食后胃脹痞滿、嘈雜泛酸、胃脘疼痛、口舌生瘡、舌苔白膩、脈沉滑等患者,則用本方與大黃黃連瀉心湯接軌,劉渡舟用此二方接軌治療濕熱食滯,乃是受《醫(yī)宗金鑒》清胃理脾湯的啟發(fā)。行水消痞法
  蓋脾胃主受盛運化,運化不利,則痰濁水飲最易生成,若水飲停于胃中,阻滯氣機,則胃脘脹滿疼痛。  癥見:心下痞滿疼痛、惡心噯氣、納食不馨、心悸、眩暈、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沉弦等?! ≈蝿t:行水消痞,引水下行,劉渡舟常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治之。方中生姜、半夏溫化寒凝,行水散飲,降逆止嘔;茯苓健脾益氣,滲利水濕,導水下行,有降濁升清之功。劉渡舟臨床用本方時,半夏、生姜劑量在15g以上,茯苓用30g,量少則難以取效,強調(diào)生姜用量要足,每片以5分錢幣大小厚薄為宜。疏肝和胃法
  肝足厥陰經(jīng)脈挾胃,胃為陽明燥土,其經(jīng)別合諸經(jīng)之氣,肝與胃雖是一臟一腑,但在肝病過程中,肝氣犯胃尤為多見,可謂“肝胃之氣,本又相通,一臟不和,則兩臟皆病”。  癥見:脘腹脹痛、嘔吐酸水、嘈雜不適、脈弦滑、舌邊尖紅、舌苔白膩等?! ≈蝿t:疏肝和胃之法,劉渡舟常用萸連二陳湯。組成:吳茱萸9g,黃連9g,川楝子6g,陳皮9g,半夏9g,茯苓10g,生姜9g,香附9g。方中吳茱萸配黃連名左金丸,能治肝經(jīng)火郁,嘔吐酸苦,川楝子、香附疏肝理氣;半夏、陳皮、生姜、茯苓等和胃化痰,諸藥合用,共奏其功。疏肝清熱法
  若肝胃不和,氣機郁滯,久而化熱,氣有余便是火,肝火邪熱犯胃則痛?! “Y見:胃脘疼痛、痛勢急迫、嘈雜泛酸、口干口苦、渴喜冷飲、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滑等?! ≈蝿t:疏肝和胃,清熱解郁法,劉渡舟常用丹梔逍遙散加左金丸以治之。若泛酸明顯,則用加味烏貝散:海螵蛸30g,浙貝母6g,雞內(nèi)金9g,黃連6g,顛茄片10片,共為細末,每次服4.5g,日3次。又若少陽熱邪不解,而又并于陽明,胃中熱結(jié)為甚,故“心下急”“按之痛”?! “Y見:胃脘及腹急痛,脅滿脹疼,痞硬發(fā)滿,使人急不可耐,大便秘結(jié),小便黃赤,舌紅苔黃厚,脈來弦滑有力等。  治則:大柴胡湯疏利肝膽,清泄胃腸。方中柴胡、黃芩、半夏、生姜和解少陽之邪,另加大黃、枳實疏導陽明胃家之結(jié)熱;又以白芍平肝膽以伐木氣之橫逆。此證為少陽病挾里實,故不用參、草之滯;單用大棗者,則為保胃存津?! ⒍芍壑赋觯罕痉郊瓤墒枥文憵饽妫帜芮逍鼓c胃實熱;既治氣分又調(diào)血分,所以大柴胡湯對外感病可用,內(nèi)傷病也能用,只要見到肝胃不和、氣血不利的證候就可使用。近年來多用本方加減治療潰瘍病急性穿孔、肝膽系統(tǒng)病、胰腺炎、精神分裂癥等各科疾病,每收卓效?;钛袣庵雇捶?br>  若胃痛日久,絡脈血行不暢,氣機阻滯,終則瘀血內(nèi)停,胃絡壅塞,不通則痛?! “Y見:胃脘疼痛較劇、拒按、痛如針刺或刀割、痛處固定、疼痛持久、或黑便、舌質(zhì)紫黯或有瘀斑,脈澀等?! ≈蝿t: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法,劉渡舟常用烏及湯治之。組成:海螵蛸30g,白及9g,當歸9g,赤芍9g,生蒲黃9g,五靈脂9g,炒白術(shù)9g,香附9g。如失血日久,倦怠少力,唇白舌淡,脈細者,加人參、黃芪、白術(shù)、炮姜,去五靈脂;虛而有熱,舌質(zhì)光紅,脈細數(shù)者,則加生地黃、玄參、牡丹皮,去五靈脂。劉渡舟有時亦用三七粉簡易療法以治之:每次30g,日服2次,亦收佳效。又若七情所傷,氣滯血結(jié),心下作痛,脹滿窒塞,脈沉,舌暗者,劉渡舟則用分心氣飲行氣活血止痛以治之。組成:霍香9g,紫蘇6g,茯苓6g,半夏6g,炒白術(shù)6g,桔梗6g,木通6g,廣木香9g,香附9g,麥冬6g,肉桂6g,青皮6g,桑白皮6g,檳榔6g,莪術(shù)6g。疏肝理脾 調(diào)和氣血法
  蓋肝屬木,脾屬土,木能疏土,若忿怒抑郁傷肝,憂愁思慮傷脾,肝失疏泄,脾失運化,肝脾不和,氣血失調(diào),則胃脘疼痛作矣,劉渡舟常用柴胡桂枝湯治之?!秱摗分斜痉阶C條文即有“心下支結(jié)”之論述,是由太陽、少陽兩經(jīng)氣機郁滯所致。本方由小柴胡湯與桂枝湯合方而成,用桂枝湯調(diào)和營衛(wèi),解肌辛散,內(nèi)和脾胃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宣展樞機,內(nèi)和肝脾柴胡桂枝湯于外感病則為太少表里雙解之劑,于內(nèi)傷雜病則是調(diào)和肝膽脾胃、氣血營衛(wèi)之良方,所以本方也是一首很好的治療脾胃疾病的方劑,臨證之時,需要加入白及、三七等活血止痛藥,以增強其功效。寒熱同調(diào) 和胃消痞法
  若脾胃之氣不和,升降之機乖戾,寒熱錯雜之邪氣痞塞于心下而致胃痛。蓋脘痛痞滿之證,雖有寒、熱、虛、實之異,屬氣屬血之分,然寒熱錯雜,虛實互見者尤多。對此等病例,劉渡舟常以半夏、甘草、生姜三瀉心湯分證治之。其中,半夏瀉心湯系小柴胡湯去柴胡、生姜,加黃連、干姜而成,屬于和解劑之一。本方寒溫并用,辛開苦降甘調(diào)于一爐共治,為和解脾胃寒熱而設之方。劉渡舟指出半夏瀉心湯實為治療脾胃疾病開辟了一條途徑,在臨床上,對單純的脾胃熱證或寒證較易醫(yī)治,而對于脾胃運化失常所產(chǎn)生的寒熱錯雜、升降乖戾之證,若不明和解脾胃陰陽之法,則往往令人束手無策?! ⒍芍壅J為此方“苦降辛開甘補,散飲消痞,擅治中州不和”,故臨床應用每收捷效。而甘草瀉心湯即半夏瀉心湯減人參,加重甘草之劑量而成。方以甘草命名,義在緩客氣之逆,益中州之虛佐以大棗之甘,加大扶虛之力半夏辛降,和胃消痞;芩連清其客熱,干姜溫其里寒。務使中氣健運,寒熱消散,胃氣不痞,客氣不逆則愈。滋養(yǎng)胃陰法
  胃稱陽明,兩陽合明,標志著陽氣的隆盛,所以胃氣有腐熟水谷的作用。陽明之氣為燥,故同太陰為表里,胃陽雖盛而不致亢,賴有津液之陰以濟其剛,故胃氣得以下行為順,若胃液不足,盛陽無制,則燥氣得逞,胃失和降則成病,臨床癥見:胃脘疼痛、不能多食、食后胃痛更甚,或燒心、口干咽燥、大便干結(jié)、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shù)等?! 〈藭r治療當以滋養(yǎng)胃陰為主,劉渡舟常選用益胃湯加減。方藥為玉竹10g,生地黃10g,麥冬30g,沙參10g,冰糖10g等。  劉渡舟治療陰虛胃痛,常在大量滋陰藥物的基礎上,加上小量玫瑰花和白梅花,其作用主要在于防止滋陰藥膩胃。此二藥并用有治療肝胃氣痛的作用,且“玫瑰花香氣最濃,清而不濁,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氣活血,宣通窒滯,而絕無辛溫剛燥之弊”(《本草正義》),對于慢性胃炎之陰虛者,實有一舉兩得之妙。益胃和肝法
  對于肝陰虛為主的肝胃不和,臨床癥見胃脘痞脹或疼痛、胸脅滿悶、噯氣或呃逆、伴見不欲飲食、大便不爽或稀溏、口咽發(fā)干、尤其以晨起為甚等,或兼低熱、舌質(zhì)紅絳、少苔或無苔、脈弦細或數(shù)等。劉渡舟常用柔肝滋胃湯以治之。組成:沙參、麥冬、玉竹、生地黃、白芍、川楝子、佛手、橘葉、牡丹皮。本方具有柔肝、滋胃、調(diào)氣之功,又滋養(yǎng)肝胃之津液,疏利肝氣而不犯香燥劫陰的特點。如果胃中灼熱,加大石斛、黃精、山藥等藥以和其陽熱之氣;胃脘疼痛者加延胡索、郁金、綠粵梅、佛手等,調(diào)理氣血以止疼痛;大便溏泄者加牡蠣,甚者加烏梅;心煩寐差者則加夜交藤、合歡花等。溫中健脾法
  若胃病日久,中陽不振,寒自內(nèi)生,故胃痛綿綿,因寒得溫而散,得冷則凝,故喜噯喜按,喜熱飲食,遇冷痛甚。臨床癥見胃痛綿綿、遇冷痛甚、喜按喜噯、倦怠乏力、口淡多涎、喜熱飲食、納少便溏、舌淡苔白、脈沉細弦等。治則:溫中健脾,益氣止痛。劉渡舟常用黃芪建中湯治之。組成:怡糖30g,桂枝9g,白芍18g,生姜9g,大棗6枚,黃芪5g,炙甘草6g。若胃虛而寒、上脘作痛、時發(fā)時止、悠悠而痛、飲食減少或乏味等,或消化不良,或作嘔、體瘦面白、舌嫩脈弱等癥狀者,劉渡舟又用香砂六君子湯治之。而對于胃潰瘍屬虛寒者,見胃痛、頭痛、呃逆、泛酸、時有煩躁等癥者,則治以吳茱萸湯溫中散寒、降逆和胃,且重用生姜至巧,以收佳效。(本文摘自《吉林中醫(yī)藥》,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yī)師指導下使用。)


【中醫(yī)專長】古代名醫(yī)治咳嗽的經(jīng)驗!值得收藏
古代名醫(yī)治咳嗽的經(jīng)驗
01朱丹溪將咳嗽分為風寒、火、勞、肺脹、火郁、痰六類。
因風寒而致者,主張行痰開腠理,以二陳湯加麻黃、杏仁、桔梗。因火而致者,要降火、清金、化痰。因勞傷而致者,主張用四物湯加竹瀝、姜汁,強調(diào)必以補陰為主。因肺脹而嗽者,用訶子、青黛、杏仁,佐以海蛤粉、香附、瓜蔞、青黛、半夏曲。因食積痰作嗽發(fā)熱者,半夏、南星為君,瓜蔞、萊菔子為臣,青黛、石堿為使。因火郁嗽者,訶子、海石、瓜蔞、青黛、半夏、香附??人月曀徽?,辨為血虛受熱,用青黛、蛤粉、蜜調(diào)服。久嗽風入肺者,用鵝管石、雄黃、郁金、款冬花碾末和艾中,以生姜一片留舌上灸之,以煙入喉中為度。

干咳嗽者,認為是火郁之證,乃痰郁火邪在中,用苦梗以開之,再用補陰降火。嗽而脅痛,宜疏肝理氣,用青皮等。同時,朱丹溪非常強調(diào)辨識咳嗽發(fā)作的時間。上半日嗽多者,屬胃中有火,貝母、石膏能降胃火。午后嗽多者,此屬陰虛,必用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先降其火。五更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積,至此時候,流入肺金,知母、地骨皮降肺火。
四季發(fā)生的咳嗽:春是春升之氣,用清藥,二陳加薄、荊之類; 夏是火炎上,最重芩、連; 秋是濕熱傷肺; 冬是風寒外來,用藥發(fā)散之后,以半夏必逐去痰,庶不再來。02王綸
提出了咳嗽的主方:杏仁、白茯苓、橘紅、五味子、桔梗、甘草。他進一步補充了朱丹溪的四時之咳的治法。春多上升之氣,宜潤肺抑肝,加川芎、芍藥、半夏各一錢,麥門冬、黃芩(炒)、知母。春若傷風,咳嗽鼻流清涕,宜辛涼解散,加防風、薄荷、黃芩(炒)、麥門冬。夏多火熱炎上,宜清金降火,加桑白皮、知母、黃芩(炒)、麥門冬、石膏。秋多濕熱傷肺,宜清熱瀉濕,加蒼術(shù)、桑白皮、防風、黃芩、山梔(炒)。冬多風寒外感,宜解表行痰,加麻黃、桂枝、半夏、干姜、防風。肺金素有熱者,加酒炒黃芩、知母。若發(fā)熱,頭痛,鼻塞聲重,加藁本、川芎、前胡、柴胡。若有痰,加半夏、枳殼;風痰,加南星(姜汁炒);濕痰脾困少食,加白術(shù)、蒼術(shù);有痰而口燥咽干,勿用半夏、南星,宜加知母(蜜水拌炒)、貝母、瓜蔞仁、黃芩(炒)。若夏月熱痰,或素熱有痰,加黃芩、黃連、知母、石膏。
 
3張景岳
將咳嗽分為外感、內(nèi)傷兩大類。外感咳嗽,無論四時,必皆因于寒邪,治以辛溫,其邪自散,惟六安煎加生姜為最妙。
凡屬外感,悉宜先以此湯加減主之。若肺部燥澀,痰氣不利,或年老血衰,咳嗽費力者,于本方加當歸。若寒氣太盛,或中寒肺氣不溫,邪不能解者,于此方加北細辛。若冬月寒盛氣閉,邪不易散者,即麻黃、桂枝俱可加用,或用小青龍湯。若傷風見寒,或傷寒見風,而往來寒熱,咳嗽不止者,宜柴陳煎主之。若寒邪不甚,痰氣不多者,但以二陳湯加減主之,則無有不愈。
外感之嗽,凡屬陰虛少血,或脾肺虛寒之輩,悉宜金水六君煎加減主之。若兼陽分氣虛,而脈微神困,懶言多汗者,必加人參;若但以脾胃土虛不能生金,而邪不能解,宜六君子湯;或脾虛不能制水,泛而為痰,宜理中湯,或理陰煎、八味丸之類。外感咳嗽而兼火者,必有內(nèi)熱喜冷、脈滑等癥,亦但以二陳、六安等湯酌加涼藥佐之,熱微者可加黃芩,熱甚者再加知母、梔子之屬。若火在陽明而兼頭痛熱渴者,惟加石膏為宜。
咳嗽凡遇秋冬即發(fā)者,此寒包熱也,但解其寒,則熱自散,宜六安煎、二陳湯、金水六君煎三方,察其虛實壯老,隨宜用之。如果內(nèi)熱甚者,不妨佐以黃芩、知母之類。
內(nèi)傷之嗽,必皆本于陰分。五臟之精皆藏于腎,而少陰腎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所以肺金之虛,多由腎水之涸,正以子令母虛也。故凡治勞損咳嗽,必當以壯水滋陰為主,庶肺氣得充,嗽可漸愈,宜一陰煎、左歸飲、瓊玉膏、左歸丸、六味地黃丸之類擇而用之。其有元陽下虧,生氣不布,以致脾困于中,肺困于上,而為喘促、痞滿、痰涎嘔惡、泄瀉畏寒,凡脈見細弱,證見虛寒而咳嗽不已者,此等證候,皆不必治嗽,但補其陽而嗽自止,如右歸飲、右歸丸、八味地黃丸、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理中湯、劫勞散之類皆當隨宜速用,不得因循,以致汲深無及也。凡水虧于下,火炎于上,以致火爍肺金,而為干渴煩熱、喉痛口瘡、潮熱便結(jié)、喜冷、尺寸滑數(shù)等癥,則不得不兼清火,以存其水,宜四陰煎,或加減一陰煎、人參固本丸主之。
04秦景明
亦以外感、內(nèi)傷類咳嗽之治。外感咳嗽分為傷風、傷寒、傷濕、傷暑、傷燥、傷熱六類。
傷風咳嗽:脈浮緊,惡寒發(fā)熱,宜羌活湯;頭痛,眼眶痛,宜干葛湯;脈浮數(shù),自汗,身熱,宜加味瀉白散;表邪盡散,痰結(jié)肺管,咳嗽不止者,宜蘇子杏仁湯;肺中伏熱,宜家秘瀉白散。
傷寒咳嗽:脈浮緊,寒傷肺,未郁熱者,冬月宜麻黃杏仁湯;若三時,惡寒身熱,咳嗽,前方加石膏、半夏;寒傷肺,郁而變熱者,羌防瀉白散;三時,寒傷肺者,通用此方。
傷濕咳嗽:有表證,宜防風勝濕湯;濕熱壅肺,宜神術(shù)瀉肺湯;汗后兼利小便,宜通苓散。
傷暑咳嗽:身熱引飲,內(nèi)熱煩躁者,宜石膏知母湯;身痛口渴,外反惡寒,宜十味香薷飲、瀉白益元散;外冒暑邪,內(nèi)傷積熱者,宜涼膈散;脈虛身熱,氣虛身乏之人,宜清暑益氣湯。
傷燥咳嗽:石膏瀉白散、清燥救肺湯、人參白虎湯;口渴,加門冬飲子。傷熱咳嗽:寸口脈大,宜家秘瀉白散;面赤潮熱,宜柴胡飲子、梔連清肺飲;脈數(shù)而實,吐痰黃濁,宜涼膈散加川貝母;煩躁喘嗽,帶血腥臭,宜犀角地黃湯加山梔、黃芩。
內(nèi)傷咳嗽,分肺經(jīng)、脾經(jīng)、心經(jīng)、肝經(jīng)、腎經(jīng)、氣虛、血虛、食積、積熱九類討論其治法。
肺經(jīng)咳嗽:右寸洪數(shù),宜瀉白一物湯、清肺飲;脈見遲細,宜人參補肺飲、人參生脈散、瓊玉膏;肺有熱痰,宜青黛海石丸、節(jié)齋化痰丸;久嗽肺虛,宜百花膏主之。
脾經(jīng)咳嗽:脾有熱者,宜家秘瀉白散;脾胃熱積,宜梔連二陳湯;脾氣不足,宜生脈散;土不生金,宜四君子湯;有痰,六君子湯;虛熱,加丹皮、山梔;熱甚加梔、連。
心經(jīng)咳嗽:左寸洪數(shù),宜導赤各半湯、朱砂安神丸;右寸洪數(shù),宜家秘瀉白散;右寸虛數(shù),宜人參平肺散。
肝經(jīng)咳嗽:左關(guān)弦數(shù),宜瀉青各半湯;寒熱往來,宜柴胡飲子;左關(guān)弦細,宜加味逍遙散。
腎經(jīng)咳嗽:勞傷肺氣,金不生水,宜生脈散合四君子湯;左尺滑數(shù),宜知柏天地煎;真陰涸竭,宜人參固本丸、三才丹;右尺虛軟,宜生脈散;真陽不足,宜八味丸主之。
氣虛咳嗽:土旺則金生,宜四君子湯、參術(shù)膏;損其肺者益其氣,宜補中益氣湯;潤肺即是補肺,宜瓊玉膏、生脈散;久嗽不止,宜百花丸。
血虛咳嗽:血虛補血,宜海藏四物湯、歸芍地黃湯、天地煎;虛寒之人,四君子湯合生脈散;虛熱之人,肝腎陰虛,龍雷之火刑肺而嗽者,宜斂陰降火,家秘肝腎丸合黃芩瀉白散。
食積咳嗽:脈沉滑,胸滿悶者,宜二陳平胃散、三子養(yǎng)親湯;若沉數(shù)而滑,加梔、連;肺火上升,咳嗽汗出,宜石膏瀉白散加枳、桔。
積熱咳嗽:家秘清胃湯,以清中焦;咳嗽不已,家秘瀉白散;熱結(jié)大腸,枳殼黃連湯。05費伯雄
重點論述了五臟傳腑之咳的治法。
脾咳不已,則胃受之,癥見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胃乃脾之妻,故脾咳必傳于胃。胃受邪則水谷不安,故發(fā)嘔;長蟲常處胃中,嘔甚則胃氣逆而不降,故長蟲亦隨氣而出也,加味二陳湯主之。
肝咳不已,則膽受之,癥見咳嘔膽汁。膽為清凈之腑,肝邪中之,則膽不安,而汁內(nèi)沸,故所嘔皆苦水,西清湯主之。
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癥見咳而遺矢。肺與大腸,庚辛金也。風陽外爍,肺熱移于大腸,更兼風入空竅,故其咳而遺矢矣。當培土化熱,兼以息風,回風養(yǎng)臟湯主之。
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癥見咳而矢氣,氣與咳俱矢。小腸下口接大腸之上口,小腸化則大腸通,小腸咳則氣達于大腸,故下焦之濁氣不時宣泄也,潔宮湯主之。
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癥見咳而遺尿。膀胱為津液之腑,咳則氣不能禁而遺溺也,加味茯菟湯主之。
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癥見咳而腹?jié)M,不欲飲食。
此皆聚于胃,關(guān)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久咳則三焦俱病。聚于胃者,胃為五臟六腑之本也。關(guān)于肺者,咳必動肺,面浮氣逆,皆肺病也,通理湯主之。


【中醫(yī)專長】感冒的診斷及預防
感冒的診斷要點
(1)臨證以衛(wèi)表及鼻咽癥狀為主,可見鼻塞、流涕、多嚏、咽癢、咽痛、周身酸楚不適、惡風或惡寒,或有發(fā)熱等。若風邪夾暑、夾濕、夾燥,還可見相關(guān)癥狀。
(2)時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時期發(fā)病人數(shù)劇增,且病證相似,多突然起病,惡寒,發(fā)熱(多為高熱),周身酸痛,疲乏無力,病情一般較普通感冒為重。
(3)病程一般3~7日,普通感冒多不傳變,時行感冒少數(shù)可傳變?nèi)肜?,變生它病?br>(4)四季皆可發(fā)病,而以冬春兩季為多。  預防1.生活調(diào)理應慎起居,適寒溫,在冬春之際尤當注意防寒保暖,盛夏亦不可貪涼露宿。注意鍛煉,增強體質(zhì),以御外邪。常易患感冒者,可堅持每天按摩迎香穴,并服用調(diào)理防治方藥。生活中,人們感冒常常服用姜湯,也有祛寒奇效。
2.季節(jié)性預防用藥要點(
1)冬春風寒當令季節(jié),可服貫眾湯(貫眾、紫蘇、荊芥各10g,甘草5g)。
(2)夏令暑濕當令季節(jié),可服藿佩湯(藿香、佩蘭各5g,薄荷1.5g,鮮者用量加倍)。
3.時行感冒流行期間注意事項
(1)預防用藥:可用貫眾、板藍根、生甘草煎服。
(2)注意防護:盡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防止交叉感染。
(3)室內(nèi)消毒:室內(nèi)可用食醋熏蒸,每立方米空間用食醋5~10mL,加水1~2倍,加熱熏蒸2小時,每日或隔日1次,作空氣消毒,以預防傳染。感冒1.辨證要點本病的發(fā)生常與風邪或時行疫毒之邪、體虛等因素有關(guān)。病位在肺衛(wèi)。在氣候突變、腠理疏懈、衛(wèi)氣不固的情況下,外邪乘虛從口鼻或皮毛而入,首傷肺衛(wèi),導致衛(wèi)陽被遏,營衛(wèi)失和,肺氣失宣,發(fā)為本病。以風邪為主因,每與當令之氣(寒、熱、暑濕)或非時之氣(時行疫毒)夾雜為患。主癥為惡寒發(fā)熱、鼻塞流涕、咳嗽、頭痛、周身酸楚不適。 若惡寒重,發(fā)熱輕或不發(fā)熱,無汗,噴嚏,苔薄白,脈浮緊者,為風寒感冒;

微惡風寒,發(fā)熱重,濁涕,痰稠或黃,咽喉腫痛,苔薄黃,脈浮數(shù)者,為風熱感冒;夾濕則頭痛如裹,胸悶納呆;夾暑則汗出不解,心煩口渴。治法祛風解表。取手太陰、手陽明經(jīng)穴及督脈穴為主。處方主穴:列缺、合谷、風池、大椎、太陽。配穴:風寒感冒配風門、肺俞;  風熱感冒配曲池、尺澤;  夾濕配陰陵泉;夾暑配委中。  體虛感冒配足三里,  咽喉疼痛配少商、商陽。方義:感冒為外邪侵犯肺衛(wèi)所致,太陰、陽明互為表里,故取手太陰、手陽明經(jīng)列缺、合谷以祛邪解表;風池為足少陽經(jīng)與陽維脈的交會穴,“陽維為病苦寒熱”,故風池既可疏散風邪,又與太陽穴相配可清利頭目;督脈主一身之陽氣,溫灸大椎可通陽散寒,刺絡出血可清瀉熱邪。治療操作主穴以毫針瀉法,風寒感冒可加灸法,風熱感冒大椎可行刺絡拔罐法;配穴中足三里用補法,尺澤、委中、少商、商陽可點刺出血。
    

主治腰腿、肩臂、手足痛、一身疼痛諸方
滿身皆痛 手足、心腹一身皆痛,
將治手乎?治足乎?治肝為主。蓋肝氣一舒諸痛自愈,不可頭痛救頭,

足痛救足也。
方用:柴胡、甘草、陳皮、梔子各一錢,白芍、薏仁、茯苓各五錢,當歸、蒼術(shù)各二錢。水煎服。 此逍遙散之變化也,舒肝而又去濕去火,治一經(jīng)而諸經(jīng)無不愈也。

腰痛不能俯 痛而不能俯者濕氣也。
 方用:柴胡、澤瀉、豬苓、白芥子各一錢,防己二錢,肉桂、山藥各三錢,白術(shù)、甘草各五錢。水煎服。 此方妙在入腎去濕,不是入腎而補水。初痛者一二劑可以奏功,日久必多服為妙。

腰痛不能直 痛而不能直者風寒也,
方用逍遙散加防己二錢一劑可愈。若日久者,當加杜仲一兩,改白術(shù)二錢,酒煎服十劑而愈。 又方:杜仲鹽炒一兩,破故紙鹽炒五錢,熟地、白術(shù)各三兩,核桃仁二錢。蜜丸,每日空心白水送下五錢,服完可愈。如未痊愈,再服一料可愈。

腰痛而不止 凡痛而不止者,腎經(jīng)之病,乃脾濕之故。
方用:白術(shù)四兩,薏仁三兩,芡實二兩。水六杯煎一杯一氣飲之。此方治夢遺之病亦神效。 腰腿筋骨痛 方用養(yǎng)血湯:當歸、生地、肉桂、牛膝、杜仲各一錢,川芎五分,甘草三分,山萸、土茯苓各二錢,核桃二個,破故紙、茯苓、防風各一錢。水、酒煎服。

腰痛足亦痛
 方用:黃芪半斤,防風、茯苓各五錢,薏仁五兩,杜仲一兩,車前子三錢,肉桂一錢。水十碗煎二碗,入酒以醉為主即愈。 腰足痛明系是腎虛而氣衰,更加之濕自必作楚,妙在不補腎而單益氣,蓋氣足則血生,血生則邪退,又助之薏仁、茯苓、車前之類去濕,濕去而血活矣。況又有杜仲之健腎,肉桂之溫腎,防風之蕩風乎! 腿痛 身不離床褥傴僂之狀可掬,乃

寒氣之侵也。
方用:白術(shù)五錢,芡實二錢,茯苓、萆薢各一兩,肉桂一錢,杜仲三錢,薏仁二兩。水煎,日日服之,不必改方,久之自奏大功。 兩臂肩膊痛 此手經(jīng)之病,

肝氣之郁也。
方用:當歸、白芍各三兩,柴胡、陳皮各五錢,羌活、白芥子、半夏、秦艽各三錢,附子一錢。水六杯,煎三沸取汁一杯,入黃酒服之,一醉而愈。 此方妙在用白芍為君,以平肝木,不來侮胃,而羌活、柴胡又去風直走手經(jīng)之上,秦艽亦是風藥而兼附子攻邪,邪自退出,半夏、陳皮、白芥子祛痰圣藥,風邪去而痰不留,更得附子無經(jīng)不達而其痛如失也。 手足痛  手足肝之分野,而人乃為脾經(jīng)之熱,不知散肝木之郁結(jié),

而手足之痛自去。
方用:逍遙散加梔子三錢,半夏、白芥子各二錢。水煎服,二劑,其痛如失。 蓋肝木作祟脾不敢當其鋒,氣散于四肢,結(jié)而不伸,所以作楚,平其肝氣則脾氣自舒矣。 胸背、手足、頸項、腰膝痛 筋骨牽引,坐臥不得,時時走易不定。此是痰涎伏在心膈上下,或令人頭痛,夜間喉中如鋸聲,口流涎唾,手足重腿冷,治法用控涎丹,不足十劑其病如失矣。 圖片背骨痛 此癥乃

腎水衰耗,不能上潤于腦,則河車之路干澀而難行,故做痛也。
方用:黃芪、熟地各一兩,山萸四錢,白術(shù)、防風各五錢,五味子一錢,茯苓三錢,附子一分,麥冬二錢。水煎服。此方補氣補水,去濕去風,潤筋滋骨,何痛之不愈哉。
腰痛兼頭痛 上下相殊也,如何治之乎?治腰乎?治頭乎?誰知是腎氣不通乎!蓋腎氣上通于脈,而腦氣下達于腎,上下雖殊而氣實相通,法當用溫補之藥,以大益其腎中之陰,則上下之氣通矣。 方用:熟地一兩,杜仲、麥冬各五錢,五味子二錢。水煎服,一劑即愈。 方內(nèi)熟地、杜仲腎中之藥也,腰痛是其專功,今并頭而亦愈者何也?蓋頭痛是腎氣不上達之故,腎補腎之味,則腎氣旺而上通于腦,故腰不痛而頭亦不痛矣。

傳承2000多年,只有2味藥的千古失眠第一方
《黃帝內(nèi)經(jīng)》中關(guān)于半夏秫米湯的原文黃帝問于伯高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nèi)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shù)焉。節(jié)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nèi)招杏陉?,夜行于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五臟六腑,今厥氣客于五臟六腑,則衛(wèi)氣獨衛(wèi)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橋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黃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diào)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黃帝曰:善。此所謂決瀆壅塞,經(jīng)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愿聞其方。伯高曰: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fā)者,復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
、病名【原文】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靈樞·邪客》)【譯文】邪氣侵犯人體,有時使人不能閉目入睡,是什么病機造成的?二、睡眠機理 【原文】陽氣盡陰氣盛,則目暝,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靈樞·口問》)【譯文】入夜之后,陽氣已盡入于陰分,所以能夠安靜的睡眠;到黎明時陰氣將盡,而陽氣漸盛,就會清醒了?!驹摹繅颜咧畾庋ⅲ浼∪饣?,氣道通,營衛(wèi)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1]而夜暝。(《靈樞·營衛(wèi)生會》)【注釋】[1]精:此處指神清氣爽,精神飽滿的意思。【譯文】壯年人的氣血旺盛,肌肉滑利,氣道通暢,營衛(wèi)的運行都很正常,所以白天精神飽滿,而晚上睡得很熟。【按語】1.睡眠與營衛(wèi)陰陽的關(guān)系睡眠與自然界、人體陰陽之氣的盛衰變化密切相關(guān)。入夜之后,陽氣已盡入于陰分,所以能夠安靜的睡眠;到黎明時陰氣將盡,而陽氣漸盛,就會清醒了。2.關(guān)于“晝精而夜暝”的理解本段提出了衛(wèi)氣晝行于陽,人即醒寤,夜行于陰,人即睡眠,所謂“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并舉老人與少壯之人的精力和睡眠情況為例加以說明。認為少壯之人氣血旺盛,營衛(wèi)和調(diào),晝則行于陽,陽分氣盛,陽主動、主興奮,故白晝精力充沛;夜則行于陰,陰分氣盛,陰主靜、主抑制,故夜晚睡眠良好?!鹅`樞·口問》亦云:“衛(wèi)氣晝?nèi)招杏陉枺拱胄杏陉?,陰者主夜,夜者主臥。”“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老人氣血虛衰,營衛(wèi)失調(diào),晝不行于陽,夜不行于陰,故白天精力不足,晚上睡眠不佳?!鹅`樞·大惑論》亦指出“衛(wèi)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笨梢姡瑺I衛(wèi)的晝夜運行有如人體內(nèi)在的生物鐘,控制著人體的睡眠覺醒周期。若營衛(wèi)失和,運行失序,勢必會導致睡眠障礙,而表現(xiàn)出失眠或多寐,治當從調(diào)和營衛(wèi)著手,如《內(nèi)經(jīng)》用半夏秫米湯治失眠,以及后世用《金匱要略》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療失眠,均宗此旨。圖片 三、病因病機 【原文】厥氣客于五臟六腑,則衛(wèi)氣獨衛(wèi)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陷[1],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靈樞·邪客》)衛(wèi)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2]。(《靈樞·大惑論》)【注釋】[1]陷:《太素》《甲乙經(jīng)》作“滿”。[2]故目不瞑矣:張介賓曰:“衛(wèi)氣晝行于陽,夜行于陰,行陽則寤,行陰則寐,此其常也。若病而失常,則或留于陰,或留于陽,留則陰陽有所偏勝,有偏勝則有偏虛,而寤寐亦失常矣?!薄咀g文】有邪氣逆亂于五臟六腑,就會迫使衛(wèi)氣只能行于陽分,而不得入于陰分。由于衛(wèi)氣僅行于陽分,便使在表的陽氣偏盛,陽氣偏盛使得陽脈氣充塞;衛(wèi)氣不得入通于陰分,而形成陰虛,所以不能閉目入睡。衛(wèi)氣不能入于陰分,經(jīng)常停留在陽分,就會使衛(wèi)氣在人體的陽分處于盛滿狀態(tài),相應的陽脈就偏盛,衛(wèi)氣不能入于陰分,就形成陰氣虛,陰虛不能斂陽,所以就不能安睡。【原文】老者之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1],其營氣衰少,而衛(wèi)氣內(nèi)伐[2],故晝不精,夜不暝。(《靈樞·營衛(wèi)生會》)【注釋】[1]五臟之氣相搏:五臟功能不相協(xié)調(diào)。[2]衛(wèi)氣內(nèi)伐:衛(wèi)氣內(nèi)擾而營衛(wèi)運行紊亂?!咀g文】年輕力壯的人氣血盛滿,肌肉滑利,氣道就通暢,營氣和衛(wèi)氣就能很正常的運行,因此白天能精力充沛,夜里睡眠也安穩(wěn)。而老年人氣血衰弱,肌肉枯槁,其氣道就艱澀不通,五臟之氣不能相互溝通和協(xié)調(diào),營氣衰少,衛(wèi)氣內(nèi)擾,營衛(wèi)失調(diào),不能以正常規(guī)律運行,因此表現(xiàn)為白天精力不充沛,而夜里難以入睡?!驹摹筷柮髡?,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jīng)曰:胃不和則臥不安[1],此之謂也。(《素問·逆調(diào)論》)【注釋】[1]臥不安:張介賓曰:“反復不寧之謂。今人有過于飽食,或病脹滿者,臥必不安,此皆胃氣不和之故。”【譯文】陽明是胃脈,胃是六腑之海,胃氣也以下行為順。若陽明經(jīng)氣上逆,胃氣就不能循常道而下行,所以不能平臥?!断陆?jīng)》曾說:胃不和則臥不安。就是這個意思?!驹摹糠虿坏门P,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1]也。(《素問·逆調(diào)論》)【注釋】[1]臥與喘:水氣為病,其本在腎,其標在肺。水寒射肺,標本俱病,故喘息不得臥。【譯文】若不能臥,臥則呼吸喘促,是水氣侵犯的緣故。水氣是循著津液運行的通路而流動的。腎是水臟,主司津液,現(xiàn)腎病不能主水,水氣上泛而侵肺,所以氣喘而不能平臥。【按語】胃失和降,阻礙衛(wèi)氣運行,胃氣不和,擾亂心神,神氣不得安舍,則使人難以入睡,即《內(nèi)經(jīng)》所謂之“胃不和則臥不安”。對其治療,李中梓《醫(yī)宗必讀》指出可用“橘紅、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楂之類”。程國彭《醫(yī)學心悟》指出:“有胃不和臥不安者,胃中脹悶疼痛,此食積也,保和湯主之?!薄秾嵱弥嗅t(yī)內(nèi)科學》指出本癥“輕證可用保和丸或越鞠丸加山楂、麥芽、萊菔子;重證宜用調(diào)胃承氣湯,胃氣和,腑氣通即止”。
四、臨床表現(xiàn) 【原文】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1]有音者;有不得臥而息無音者……有不得臥,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臥,臥而喘者。(《素問·逆調(diào)論》)【注釋】[1]息:一呼一吸,謂之一息?!咀g文】病逆氣的人,有的不能平臥,而且呼吸有聲音;有的雖然不能平臥,但呼吸卻沒有聲音……有的不能臥,也不能行動,而氣喘;有的不能臥,臥則氣喘。五、治療【原文】補其不足,瀉其有余[1],調(diào)其虛實,以通其道[2],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3],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4]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fā)者,復杯則臥,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素問·邪客》)【注釋】[1]補其不足,瀉其有余:指針刺的補瀉。[2]以通其道:溝通陰陽經(jīng)脈交會的隧道。[3]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后世本草名為長流水。取其源遠流長,有疏通下達之意。用杓高揚至千萬遍,使水珠翻滾,名為甘瀾水。取其可調(diào)和陰陽。[4]秫米:張介賓曰:“秫米,糯小米也。即黍米之類,而粒小于黍,可以作酒。北人呼為小黃米。其性味甘黏微涼,能養(yǎng)營補陰?!薄咀g文】應當用針刺療法,補其陰分的不足,瀉其陽分的有余,以調(diào)理虛實,溝通陰陽交會的隧道,從而消除厥逆的邪氣,再服半夏湯一劑,使陰陽經(jīng)氣通調(diào),便可立即安臥入睡……半夏湯方,是用千里長流水八升,用杓揚之千萬遍,取其輕浮在上的清水五升,以葦薪作燃料。用急火煮沸后,放入秫米一升,制半夏五合,續(xù)用葦火慢慢地煎熬,煎至藥湯濃縮到一升半時,去掉藥渣。每次飲服一小杯,一日服三次,逐次稍為加量,以見效為度。如果病是新發(fā)的,服完藥后立即安眠休息,出了汗病就好了;病程較久的,須服至三劑才能痊愈?!?—按語半夏秫米湯專為不寐而設,本方由半夏、秫米二藥組成,藥味簡單而意旨深厚。半夏性溫味甘能通陽,降逆而通泄衛(wèi)氣,李時珍《本草綱目》言半夏能除“目不得瞑”;秫米性味甘涼,能養(yǎng)營益陰而通利大腸。李時珍說:“秫,治陽盛陰虛,夜不得眠,半夏湯(即半夏秫米湯)中用之,取其益陰氣而利大腸也,大腸利則陽不盛矣?!笔褂脮r用“流水千里以外,揚之萬遍”者,即后人所謂甘瀾水,意謂其源遠流長,能蕩滌邪穢,疏通下達,取此煎藥可以調(diào)和陰陽。半夏、秫米合用,而助以甘瀾水,使本方有通有補、有升有降,共成補虛泄實、溝通陰陽、和利營衛(wèi)之功。故凡失眠病證,皆可以此方為基本方治療,對后世臨床失眠病證治療產(chǎn)生了較深遠的影響,后世方書及歷代醫(yī)家屢有記載,許多治療失眠的傳世之方也是以此為祖方,故有“失眠第一方”的稱號。

只有3味藥的三張失眠特效方
失眠一病,臨證極為多見,余經(jīng)數(shù)年摸索篩選,自擬治療失眠便方三則,用之頗感應手。
1、酸棗仁15~30g,麥冬9g,五味子5g。主治:氣陰不足,夜寐不安,舌紅少津,脈象細數(shù)。
2、酸棗仁15~30g,生地12g,五味子5g。主治:心腎不交,水火失濟,五心煩熱,夜難成寐,舌質(zhì)紅絳,脈弦細數(shù)。
3、酸棗仁15~30g,半夏9g,五味子5g。主治:心氣不足,痰熱內(nèi)擾,失眠驚悸,口干黏膩,舌苔白膩,脈象弦滑。三方藥味雖簡,然果能辨證施用,每獲良效。如患者馬某,男,50許,罹失眠之癥7年矣。重則徹夜不寐,反側(cè)輾轉(zhuǎn),焦躁不堪,惟借助多種、大量安眠藥片,乃可入睡3~4個小時,起則頭暈目眩,精神恍惚。近又添食欲不振,右脅作痛,來京求治。予觀之,見其面紅唇干,舌質(zhì)紅而少津,脈沉細而數(shù),知系氣陰不足之象,因此囑其連服第1方(酸棗仁30g,麥冬12g,五味子5g),服3劑則停1種安眠藥。前后共計服30余劑,原來賴以入睡的4種安眠藥,皆已停用,夜間仍可酣然入睡,熟睡6個小時以上。

深度解讀方劑三大精髓:君臣佐使、七方、劑型!
01、君臣佐使
多種藥物配成的處方,稱做方劑。方劑的組成有一定的法度,稱做方制。所以,方劑是用單味藥物治療的進一步發(fā)展。它的特點是:具有綜合作用,治療范圍較廣,并能調(diào)和藥物的毒性,減少或避免不良反應。方劑的組成,分君、臣、佐、使四項。一般處方用藥多在四種以上,均按這四項配伍,即使少于四種藥或多至幾十種,也不能離此法則。否別漫無紀律,方向不明,前人所用有藥無方。1.君:君是一方的主藥,針對一病的主因、主癥能起主要作用的藥物,即《內(nèi)經(jīng)》所說:主病之謂君。君藥不一定一方只有一個,也不一定猛烈的藥才能當君藥,主要是看具體情況和需要來決定的。李東垣曾說:假如治風,則用防風為君;治寒,則用附子為君;治濕,則用防己為君;清上焦,則用黃連為君;清中焦,則用黃芩為君。依此類推,即使是比較性味薄弱的藥物,如桑葉、菊花、陳皮、竹茹等,都有作為君藥的資格。2.臣:《內(nèi)經(jīng)》上說:佐君之謂臣。臣是指協(xié)助和加強君藥效能的藥物,如麻黃湯中的桂枝就是幫助麻黃發(fā)汗解表的,所以它在麻黃湯中是臣藥。臣藥在一個方劑內(nèi),不限定只有一味,一種君藥可以有幾種臣藥;如果一方中有兩個君藥,還能用較多的臣藥來配伍。3.佐:臣之下稱做佐,佐藥就是接近于臣藥的一種配伍藥。除了與臣藥一樣協(xié)助君藥的作用,還能協(xié)助君藥解除某些次要癥狀。例如,麻黃湯用杏仁為佐,其作用就是宣肺、平咳,幫助君藥解除麻黃湯證的次要癥狀。另一方面,假使君藥有毒性或者藥性太偏,也可利用佐藥來調(diào)和。4.從“使”字的意義來看,使藥是一方內(nèi)比較最次要的藥物?!秲?nèi)經(jīng)》說:應臣之為使??芍顾幨浅妓幍囊环N輔助藥。在臨證上一般把使藥理解為引經(jīng)藥,引經(jīng)藥的意思是將藥力引到發(fā)病場所,所以也叫引藥,俗稱藥引子。君、臣、佐、使等字面雖含有封建意味,但實質(zhì)上是用來代表主要藥和協(xié)助藥,以說明方劑的組織形式。幾千年來,中醫(yī)在方劑的配合方面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jīng)驗,無論經(jīng)方和時方都是遵守這個原則制定的。在這里順便談一談“經(jīng)方”和“時方”的問題。中醫(yī)從單味藥的使用發(fā)展到方劑,這是很早以前的事?!秲?nèi)經(jīng)》里就有烏賊骨、茹藘和雀卵組成的血枯方,制半夏和秫米組成的失眠方,澤瀉、白術(shù)和麋銜組成的酒風方等。到張仲景博采眾方撰述《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方劑更為完備。后人重視其著作尊為經(jīng)典,并稱其方為經(jīng)方,把后來方劑叫做時方。我們認為經(jīng)方的療效是肯定了的,但時方的價值也是不可否認的。時方的形成,也是中醫(yī)學術(shù)不斷發(fā)展的例證之一。同樣的理由,上面說過的六經(jīng)辨證法是以《傷寒論》為主,三焦辨證法是以《溫病條辨》為主,一在漢朝,一在清代,不僅沒有抵觸,而且相得益彰。《溫病條辨》的方劑在《傷寒論》的基礎上還有不少的發(fā)揮和補充。所以,在古為今用的目標下,我們應重視經(jīng)方,也應重視時方,還要重視現(xiàn)代的有效方劑。
02、七方
方劑在應用上,出于所用藥物的種類多少和產(chǎn)生療效的快慢不同,又分為七類,簡稱七方,即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和復方。1.大方:病邪強盛,非大力不能克制,須用大方,如下法中的大承氣湯便是。用大方的時候,應先考慮正氣能否勝任,因為大下可以傷陰,大汗可使亡陽,邪雖去而正氣隨傷,這就失卻用大方的意義了。2.小方:小方和大方是相對的。邪氣輕淺的,只要用較輕的方劑,或者根據(jù)大方減小其制,這就叫做小方,如下法中的小承氣湯便是。3.緩方:一般慢性、虛弱性病癥,不能急切求效,宜用藥力緩和的方劑來長期調(diào)養(yǎng),如補法中的四君子湯,即是緩方一類。4.急方:急方和緩方是相對的。是在病勢危急時用來急救的,例如腹瀉不止,手足逆冷,脈微欲絕,用四逆湯回陽。急癥用急方,不僅藥力要專,藥量也宜重,故常與大方結(jié)合應用。5.奇方:奇是單數(shù),奇方即專一的意思。如病因只有一個,就用一種君藥來治療主癥,以求其藥力專一,故叫奇方。但奇方并不等于單味藥,亦有臣藥、佐藥等配合。6.偶方:偶是雙數(shù),含有雙方兼顧的意思。如同時有兩個病因,需要用兩種君藥來治療的,就叫偶方。臨證上所說的汗下兼施,或攻補并用,都屬偶方一類。7.復方:復是復雜、重復的意思。凡是病因較多或病情較復雜的就需用復方治療。如五積散是由麻黃湯、桂枝湯、平胃散和二陳湯等方劑組成,用一方來祛除風、寒、痰、濕以及消痞去積。另一種是指用此法不效,冉用它法,它法不效,更用另一方法,如《內(nèi)經(jīng)》所說:奇之不去則偶之,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去之。所以,在某些情況下,復方也叫重方,不同于一般與單味藥相對而言的復方。七方是方劑組成的法則之一。除此以外,還有從治療作用來分的。如張景岳曾把方劑分為“八陣”,即補陣、和陣、攻陣、散陣、寒陣、熱陣、固陣、因陣。補陣的方劑是用于元氣虧損,體質(zhì)虛弱的病癥;和陣的方劑是用來調(diào)和病邪的偏勝;攻陣的方劑是用于內(nèi)實證的;散陣的方劑是用于外感證的;寒陣的方劑是用于熱證的;熱陣的方劑是用于寒證的;固陣的方劑是用于滑泄不禁癥的;因陣的方劑都是因癥立方的。目前,一般方劑的分類多照汪昂《醫(yī)方集解》所分,計分二十二類:1.補養(yǎng)劑:滋補人體陰陽氣血不足,消除一切衰弱病癥,如六味地黃丸、四君子湯等。2.發(fā)表劑:疏散外邪,解除表證,如麻黃湯、桂枝湯等。3.涌吐劑:引邪上越,使其嘔吐,如瓜蒂散、參蘆散等。4.攻里劑:以通便導滯,清除腸胃實邪為主,如大承氣湯、大陷胸湯等。5.表里劑:既疏表邪,又除里邪,表里雙解法,如大柴胡湯、桂枝加大黃湯等。6.和解劑:用和解方法來達到祛除病邪為目的,如小柴胡湯、逍遙散等。7.理氣劑:疏理氣機,解郁降逆,如四七湯、旋覆代赭湯等。8.理血劑:和血祛瘀,養(yǎng)營止血,如四物湯、膠艾湯等。9.祛風劑:通陽散風,滋陰息風,如小續(xù)命湯、地黃飲子等。10.祛寒劑:扶陽溫中,祛逐內(nèi)寒,如真武湯、四逆湯等。11.清暑劑:清解暑邪,如香薷飲、六一散等。12.利濕劑:排泄水濕,如五苓散、五皮飲等。13.潤燥劑:滋潤津血枯燥,如瓊玉膏、消渴方等。14.瀉火劑:清熱解毒,如白虎湯、黃連解毒湯等。15.除痰劑:化痰滌痰,如二陳湯、礞石滾痰丸等。16.消導劑:消積行氣,健運脾胃,如枳術(shù)丸、保和丸等。17.收澀劑:收斂精氣,固澀滑脫,如真人養(yǎng)臟湯、金鎖固精丸等。18.殺蟲劑:驅(qū)除腸寄生蟲,如集效丸、化蟲丸等。19.明目劑:專治目疾,如羊肝丸、撥云退翳丸等。20.癰瘍劑:專治外科腫瘍、潰瘍,如真人活命飲、散腫潰堅湯等。21.經(jīng)產(chǎn)劑:專治婦科月經(jīng)及胎前、產(chǎn)后疾病,如六合湯、達生飲等。22.救急方:包括急救凍死、溺死及毒蟲咬傷等方。中醫(yī)的方劑,一般很難分類,原因是一個方劑往往包含多種效能,因而不能把它固定在一個門類內(nèi),即使幾個方劑的治療目的一致,但使用上又有很大出入。例如補養(yǎng)劑,不僅用于虛弱證,也能用于其他證候;而且補養(yǎng)一類的方劑也不是任何虛弱證都能適應的。此外,方劑中藥物的加減、用量的多少,都能使其性質(zhì)和作用改變。例如,麻黃湯用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組成,為發(fā)汗解表劑;倘把桂枝改為石膏,便為麻杏石甘湯,治肺熱氣喘;或把桂枝除去不用,便為三拗湯,治傷風感冒、鼻塞咳嗽等癥。又如,小承氣湯和厚樸三物湯,同樣用大黃、枳實、厚樸組成,但小承氣湯以大黃為君,厚樸為佐,厚樸的用量比大黃減半;厚樸三物湯以厚樸為君,大黃為佐,厚樸的用量就比大黃加一倍。這樣,小承氣湯適用于瀉熱通大便,而厚樸三物湯則是行氣除滿的方劑了。這說明根據(jù)治療作用的分類,是指其主要作用而言,運用時必須考慮。
03、劑型方劑有多種劑型,各具不同的性質(zhì)和不同的效用,常用的有丸、散、膏、丹、酒、湯等幾類。1.丸劑:丸劑俗稱丸藥,或藥丸。將藥物研成細粉后,加冷開水或蜜,或米糊、面糊等黏合物做成的圓形體。根據(jù)治療上的要求,丸劑的大小和重量是不一致的,有小如芥子的,有大如彈丸的,也有如綠豆或梧桐子大的。大約大丸每粒重一錢、二錢或三錢,小丸每兩二百至四百粒,細小丸每兩六百至一千五百粒,極小丸每兩五千至一萬粒。丸藥入胃,吸收較慢,多用于慢性疾病之須長期服食者,故前人所說“丸者,緩也”,就是這個意思。又,病在下焦亦多用丸,取其吸收慢,到達腸內(nèi)才發(fā)生作用;也有急癥、重癥采用丸劑的,因可先期制成,取其便捷。2.散劑:即粉劑,將藥物研成細粉。有分研、合研、陸續(xù)配研等手續(xù)。一般多用合研,但帶黏性的藥物如乳香、沒藥、血竭、孩兒茶等,或揮發(fā)性強烈的藥物如麝香、冰片、樟腦等,或較貴重的藥物如犀角、羚羊角、珍珠、熊膽、蟾酥等,均用分研。陸續(xù)配研是因處方中含有少量貴重藥,或有其他必須分研的藥物時用之,法將需要配研的藥物分研后,置一種于乳缽內(nèi),然后加入等量的其他藥粉,研勻以后,再加等量的其他藥粉同研,陸續(xù)倍量,增加至全部混合均勻為止。散劑用于內(nèi)服,藥力較丸劑為速;亦用于鼻,或作外敷用。3.膏劑:將藥物用水煎汁,濃縮成稠厚半固體狀,挑取適量,用開水沖服。一般制法:藥物水浸一夜,煎兩次至四次,取汁分次過濾,合并再熬,至不滲紙為度。另外,有用植物油熬煉的,則為外貼用膏藥。膏劑多為滋補類,用于慢性虛弱證,冬季服用的膏滋藥亦屬這一類。4.丹劑:丹是用升華或熔合等方法制成的,主要為礦物類藥物。也有用一般藥物混合制成的,則取“赤心無偽曰丹”的意思。丹的劑型不一,有丸、有散和錠劑等。用法與丸、散劑相同。5.酒劑:為藥物用白酒作溶劑浸取所得的浸出液,故俗呼藥酒。制法分冷浸和熱浸兩種。冷浸將藥物泡在酒內(nèi),過一個時期即可服用;熱浸是藥物和酒密封壇內(nèi),隔水用文火緩緩加熱,保持低溫,經(jīng)過三至七天,去火放冷。藥酒多用于風濕痹痛,借酒的力量來幫助流通氣血,加強舒筋活絡的效能。6.湯劑:即水煎劑,用適當?shù)乃迦∷幹?,傾出后加水再煎,第一次為頭煎,第二次為二煎。一般每劑均煎兩次,服法有頭、二煎分開服的,也有將頭、二煎藥汁合并后,再分兩次服的。臨證上,湯劑應用最廣,不僅吸取快、作用強,而且便于隨癥加減。丸、散、膏、丹和酒劑,多數(shù)屬于成藥,亦可視病癥需要,處方配合。一部分丸、散、膏、丹除單獨使用外,也能放在湯劑內(nèi)包煎,或用藥汁沖服。


經(jīng)典全收集:中藥對藥大全!
方劑,其中均包涵藥物配伍的妙用,配伍恰當與否,直接影響方劑,故精用于方,必精用于藥物的配伍。方劑學雖然是專門討論用藥配伍規(guī)律的,但要短時記憶也難得要領,如何應用,甚是茫然。臟腑治法及選藥配方之間建立一個橋梁,即“藥對”配伍。藥對配伍能體現(xiàn)一個方劑組成的框架,若干個不同的藥對框架組合在一起,可構(gòu)成不同功效的諸類經(jīng)方。加深對藥物的理解,對方劑的記憶和加減運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F(xiàn)總結(jié)常用藥對于后,供讀者參考。
 一、用于心臟的藥對配伍方劑
 (一)清心 清心瀉火:石膏 — 梔子、連翹,如清瘟敗毒散;竹葉—石膏,如竹葉石膏湯;梔子 — 知母,如消黃散。 清心解毒:黃連 — 黃芩、梔子,如黃連解毒湯;連翹 — 木通、大黃,如洗心湯;大黃 — 黃芩、黃連,如瀉心湯;連翹 — 牛蒡子、玄參,如普濟消毒飲。 清心涼血:犀角 — 生地、玄參,如清營湯;赤芍 — 牡丹皮,如犀角地黃湯。 清心利尿:梔子 — 木通,如洗心湯;滑石 — 梔子、車前子,如八正散;木通 — 竹葉、生地。 清心止血:車前子 — 梔子、蒲黃,如秦艽散;生地 — 犀角,如犀角地黃湯。 清心鎮(zhèn)驚:黃連 — 朱砂,如朱砂散。 清心祛暑:香薷 — 柴胡、黃連,如香薷散;滑石 — 甘草,如六一散。 清心洗痰:黃連 — 膽南星、竹茹,如消黃益心湯;黃連 — 天竺黃, 如天竺黃散。 交通心腎:黃連 — 桂心,如交泰丸。
(二)溫心 溫心壯陽:附子 — 肉桂,如回陽救急湯。 溫心通脈:附子 — 干姜,如四逆湯。 溫心止痛:附子 — 玄胡索。 和陽益陰:桂枝 — 白芍,如桂枝湯。 溫通開竅:細辛 — 牙皂,如吹鼻散。
(三)補心 益氣回陽:人參 — 附子,如參附湯;黃芪 — 附子,如芪附湯。 補氣養(yǎng)血:黃芪 — 當歸,如當歸補血湯;黨參 — 黃芪、當歸,如通乳散。 益氣止血:黃芪 — 地榆,如地榆合劑。 益氣復脈:炙甘草 — 桂枝,如炙甘草湯。 益氣止汗:黃芪 — 麻黃根、浮小麥,如牡蠣散。 益氣斂陰:人參 — 麥冬、五味子,如清暑益氣湯。 和營補血:熟地 — 當歸,如四物湯;白芍 — 熟地,如膠艾湯。 滋陰養(yǎng)血:干地黃 — 阿膠,如黃土湯;麥冬 — 生地,如炙甘草湯。 滋陰安神:生地 — 酸棗仁、麥冬,如天王補心丹;五味子 — 苻神、遠志,如養(yǎng)心湯。 滋陰降火:生地 — 熟地、黃連,如當歸六黃湯。

二、用于肺臟的藥對配伍方劑
(一)清肺 清肺瀉火:石膏 — 知母,如白虎湯;黃芩 — 梔子,如潤肺湯。 清肺止咳:石膏 — 麻黃、杏仁,如麻杏石甘湯;石膏 — 杏仁,如麻杏石甘湯;銀花 — 款冬花、桔梗,如款冬花散;前胡 — 紫苑,如滋陰定喘湯。 清肺祛痰:黃連 — 貝母、白礬,如白礬散;知母 — 貝母,如二母散。 清肺解毒:板藍根 — 馬勃、玄參,如普濟消毒飲;銀花 — 連翹、大黃如消黃清涼散;黃連 — 黃芩、梔子,如消黃散。 清肺解表:銀花 — 連翹、荊芥,如銀翹散;桑葉 — 杏仁,如桑杏湯。 清肺利咽:牛蒡子 — 桔梗、甘草,如銀翹散。 清肺止血:知母 — 側(cè)柏葉、梔子,如十黑散;黃連 — 白芨、阿膠,如白芨散。 清肺止癢:玄參 — 紫參、苦參,如五參散。 清肺排膿:葦莖 — 苡仁、桃仁。 瀉肺行水:葶藶子 — 大棗。

(二)溫肺 溫肺發(fā)表:細辛 — 麻黃、干姜,如麻黃桂枝湯;荊芥 — 防風,如荊防敗毒散。 溫肺止咳:麻黃 — 杏仁,如厚樸麻黃湯;杏仁 — 桔梗,如發(fā)表青龍湯。 溫肺化痰:干姜 — 細辛、半夏,如小青龍湯;紫苑 — 蘇子。 燥濕化痰:半夏 — 陳皮、茯苓,如二陳湯;半夏 — 枯礬,如半夏散。 化痰降氣:蘇子 — 萊菔子、白芥子,如三子下氣湯;半夏 — 蘇子,如蘇子降氣湯;紫苑 — 白部、白前,如止嗽散。 宣肺利氣:桔梗 — 幟殼,如荊防敗毒散;杏仁 — 陳皮,如發(fā)表青龍湯。 宣肺行水:麻黃 — 白術(shù);桂枝 — 防己。
(三)潤肺 潤肺清熱:知母 — 貝母、玄參,如知母散;沙參 — 麥冬、天花粉,如沙參麥冬湯。 潤肺生津:麥冬 — 生地、知母,如清肺潤腸散;麥冬 — 沙參、玉竹,如沙參麥冬湯。 潤肺止咳:麥冬 — 杏仁、枇杷葉,如清燥救肺湯;款冬花 — 紫苑,如黃柏散。 潤肺化痰:百合 — 貝母、麥冬,如百合固金湯;天冬 — 麥冬、瓜蔞殼,如理肺散。潤肺滋腎:生地 — 熟地、玄參,如百合固合湯。
(四)補肺 益氣斂肺:人參 — 五味子,如虛勞補陽散; 益氣平喘:人參 — 麻黃、杏仁。 益氣化痰:人參 — 貝母。 益氣固表:黃芪 — 白術(shù)、防風。 補肺潤燥:黨參 — 沙參、制首烏,如五參散。

三、用于脾臟的藥對配伍方劑 (一)溫脾 溫中祛寒:干姜 — 厚樸,如健脾散;官桂 — 砂仁,如益智散。 溫中行氣:厚樸 — 青皮、陳皮,如厚樸散;桂心 — 砂仁、陳皮,如桂心散。 溫中止痛:丁香 — 吳萸,如丁萸理中湯;砂仁 — 木香,如香砂散。 溫脾止瀉:肉豆蔻 — 訶子,如養(yǎng)臟湯。 溫脾止血:附子 — 白術(shù)、灶心土,如黃土湯;附子 — 炮姜炭。 溫脾攻下:附子 — 大黃,如溫脾湯。 溫脾助陽:干姜 — 草果仁、附子,如實脾湯;白術(shù) — 附子,如術(shù)附湯。 (二)清脾 清熱解毒:石膏 — 黃連、黃芩;升麻 — 玄參。 清熱祛濕:黃連 — 黃芩、黃柏,如黃連解毒湯;梔子 — 藿香;黃柏 — 蒼術(shù),如除濕壯筋湯;石膏 — 蒼術(shù),如濕熱吐草方。
 
(三)健脾 健脾除濕:苡仁 — 防已、陳皮,如滋補散;茯苓 — 苡仁、大腹皮,如消腫利水散;白術(shù) — 茯苓,如四君子湯。 燥濕健脾:蒼術(shù) — 厚樸、陳皮,如平胃散;檳榔 — 蒼術(shù),如麻黃桂枝湯;蒼術(shù) — 神曲,如加味平胃散。 健脾行氣:陳皮 — 青皮,如曲蘗散;茯苓 — 枳殼,如和胃消食湯。 健脾破滿:白術(shù) — 莪術(shù),如導水散;白術(shù) — 枳實,如枳實導滯丸。 健脾利水:黃芪 — 茯苓、防己,如防己散;白術(shù) — 茯苓、豬苓,如五苓散。(四)補脾 補脾益氣:黨參 — 黃芪、白術(shù),如扶脾散;人參 — 白術(shù),如四君子湯。 補中健脾:人參 — 白術(shù)、陳皮,如異功散;白術(shù) — 山藥,如完帶湯。 益氣升陽:黃芪 — 升麻、柴胡,如補中益氣湯。 益氣溫中:黃芪 — 桂枝;人參 — 白術(shù)、干姜,如理中湯。 補中和胃:白術(shù) — 砂仁、陳皮,如香砂六君子湯。 益氣澀腸:人參 — 肉豆蔻、訶子,如養(yǎng)臟湯。

四、用于肝臟的藥對配伍方劑(一)清肝 清肝瀉火:黃芩 — 梔子,如龍膽瀉肝湯;黃芩 — 生地、黃連,如黃芩散;大黃 — 菊花、黃芩,大黃當歸散;梔子 — 牡丹皮,如丹梔逍遙散。 清肝明目:菊花 — 木、車前子,如洗肝散;青葙子 — 草決明、石決明,如青葙子散。 清肝利濕:梔子 — 茵陳;龍膽草 — 木通、車前子。 清肝熄風:羚羊角 — 鉤藤,如羚羊鉤藤湯;全蝎 — 僵蠶、蟬蛻,如千金散;蟬蛻 — 蚯蚓。 清肝止血:黃芩 — 大黃、梔子,如大黃當歸湯。 平肝潛陽:鉤藤 — 石決明、天麻;白芍 — 龍骨、牡蠣。 (二)溫肝 溫肝散寒:吳萸 — 生 姜,如四神丸。 溫肝行氣:吳萸 — 小茴香,如木瓜散;高良姜 — 香附。 溫肝清胃:吳萸 — 黃連,如木瓜散。 溫肝舒筋:木瓜 — 苡仁、桂枝,如舒筋散。 (三)疏肝 疏肝清熱:川楝子 — 玄胡索。 疏肝解郁:柴胡 — 白芍,如逍遙散;柴胡 — 麥芽、陳皮,如和氣飲;枳殼 — 郁金;柴胡 — 香附,如柴胡疏肝散。 疏肝行氣:香附 — 枳殼,如柴胡疏肝散;川楝子 — 小茴香,如金鈴散;川楝子 — 烏藥、青皮;白芍 — 陳皮、青皮。 疏肝利膽:柴胡 — 龍膽草,如龍膽瀉肝湯;柴胡 — 大黃、黃芩,如柴胡清涼湯。 疏肝理脾:柴胡 — 枳實、甘草,如四逆散;柴胡 — 木香、陳皮,如和氣飲;香附 — 蒼術(shù)。 疏肝和胃:柴胡 — 陳皮、半夏,如柴芍六君子湯。 疏肝養(yǎng)血:川楝子 — 地黃;柴胡 — 當?shù)?如逍遙散。 疏肝活血:柴胡 — 桃仁,如血府逐淤湯;川楝子 — 郁金。 (四)補肝 補血養(yǎng)肝:當歸 — 白芍,如四物湯;當歸 — 枸杞子,如滋腎補肝散。 滋肝明目:山茱萸 — 枸杞子、菊花,如枸菊地黃丸。 養(yǎng)肝滋腎:枸杞子 — 生地、菟絲子,如滋腎補肝散。 強筋健骨:杜仲 — 續(xù)斷、桑寄生,如獨活寄生湯。 和營緩急:白芍 — 甘草,如香連散。

五、用于腎臟的藥對配伍方劑 (一)溫腎 溫腎壯陽:肉桂 — 附子、熟地,如桂附八味散;補骨脂 — 巴戟天、葫蘆巴,如血竭散。 回陽救逆:附子 — 干姜、炙草,如四逆湯。 溫腎強腰:肉桂 — 懷牛膝、杜仲;補骨脂 — 葫蘆巴,如血竭散。 溫腎納氣:附子 — 蘇子,如三子下氣湯。 補腎催情:菟絲子 — 淫羊藿、陽起石,如催情散。 溫腎縮尿:益智仁 — 山藥、烏藥。 溫腎利水:附子 — 茯苓,如真武湯;懷牛膝 — 車前子。 溫陽發(fā)表:附子 — 麻黃、細辛,如麻黃附子細辛湯。 溫腎暖脾:補骨脂 — 肉豆蔻,如四神丸。 溫腎暖胃:益智仁 — 官桂、砂仁,如益智散。 (二)補腎 滋腎清熱:熟地 — 地骨皮、柴胡,如熟地黃散。 滋腎益精:枸杞子 — 生地、菟絲子,如滋腎補肝散;熟地 — 生地、山萸肉;夏盆子 — 菟絲子、枸杞子。 補腎健骨:懷牛膝 — 熟地、巴戟天,如滋腎補肝散;續(xù)斷 — 巴戟天、杜仲。 補腎澀精:菟絲子 — 龍骨、牡蠣;沙苑蒺藜 — 芡實、蓮子,如金鎖固精丸。 滋腎瀉濁 藥物配對:熟地 — 澤瀉,如六味地黃丸。 滋腎潤燥:肉蓯蓉 — 當歸、麻油,如當歸蓯蓉湯;生地 — 玄參、麥冬,如增液湯。

六、用于胃的藥對配伍方劑 (一)清胃 清胃瀉火:石膏 — 梔子、連翹,如清瘟敗毒散;石膏 — 知母,如白虎湯。 清胃解毒:升麻 — 黃連,如普濟消毒飲;大黃 — 黃連,如瀉心湯;石膏 — 黃芩、黃連,如石膏竹瀝湯。 清胃生津:石膏 — 麥冬,如竹葉石膏湯;升麻 — 生地。 清胃降濁:黃連 — 水竹茹,如連茹二陳湯;黃連 — 半夏,如消黃益心湯。 (二)溫胃 溫胃散寒:砂仁 — 草豆蔻,如益胃散;桂心 — 砂仁,如桂心散。 溫胃行氣:桂心 — 茴香、陳皮,如通靈散;丁香 — 木香,如丁香散。 溫胃和中:干姜 — 甘草,如理中湯。 溫胃止吐:陳皮 — 生姜,如香砂平胃散;干姜 — 半夏;砂仁 — 陳皮、半夏,如香砂六君子湯。 溫胃活血:厚樸 — 當歸,如溫脾湯。 溫胃攻下:桂枝 — 大黃,如透腸散。 (三)和胃 和胃降逆:半夏 — 黃連、竹茹,如連茹二陳湯;木瓜 — 吳萸,如木瓜散。 消食導滯:山楂 — 神曲、麥芽,如曲蘗散;半夏 — 神曲,如保和丸;神曲 — 山楂、檳榔,如和胃消食散;神曲 — 大黃,如三仙湯。 和胃止吐:陳皮 — 半夏,如二陳湯;藿香 — 半夏。 和胃解表:藿香 — 蘇葉 行氣導滯:木香 — 檳榔,如木香檳榔丸;陳皮 — 厚樸,如平胃散;枳殼 — 神曲,如枳殼散。 (四)補胃 益氣清胃:人參 — 石膏、竹葉,竹葉石膏湯。 生津養(yǎng)胃:沙參 — 麥冬、玉竹,沙參麥冬湯。 益氣和胃:人參 — 白術(shù)、砂仁,參苓白術(shù)散;人參 — 陳皮、半夏,如六君子湯。

 七、用于膽的藥對配伍方劑 (一)清膽 清膽瀉熱:柴胡 — 龍膽草,如龍膽瀉肝湯;柴胡 — 黃芩、大黃,如柴胡清涼散;赤小豆 — 連翹。 和解少陽:柴胡 — 黃芩,如小柴胡湯。 和解發(fā)表:柴胡 —桂枝、白芍,如柴胡桂枝湯。 和解攻下:柴胡 — 白芍、大黃,如大柴胡湯。 清膽退黃:茵陳 — 澤瀉、豬苓,如茵陳五苓散;梔子 — 茵陳、木通。 清膽和胃:竹茹 — 半夏、枳實,如溫膽湯;柴胡 — 半夏、生姜,如小柴胡湯。 利膽排石 藥物配對:茵陳 — 四川大金錢草、大黃。 (二)溫膽 溫膽退黃:附子 — 茵陳,如茵陳四逆湯;白術(shù) — 附子、茵陳,如茵陳術(shù)附湯。

 八、用于大腸的藥對配伍方劑 (一)清腸 清腸祛濕:大黃 — 黃連、黃芩,如芍藥湯;黃連 — 黃芩、黃柏,如黃連解毒湯。 清腸止瀉:黃連 — 木香,如香連散;白頭翁 — 苦參、黃柏,如白苦湯;黃連 — 葛根、黃芩。 清腸行氣:黃連 — 枳殼,如加味郁金散;大黃 — 木香,如通腸芍藥湯。 清腸攻下:芒硝 — 大黃,如大承氣湯。 清腸止血:黃芩 — 地榆、槐花,如清腸飲;槐角 — 生地、黃芩,如槐角丸;槐花 — 地榆,如槐花散。 清腸活血:黃連 — 當歸、白芍,如芍藥湯;大黃 — 桃仁,如通關(guān)散;地榆 — 赤芍,如血痢方。 (二)溫腸 溫腸行氣:官桂 — 木香、砂仁,如香砂散;小茴香 — 青皮、陳皮,如橘皮散。 澀腸止瀉:罌粟殼 — 煨訶子,如訶子散;烏梅 — 煨訶子,如烏梅散。 (三)攻腸 潤下滑腸:火麻仁 —當歸、桃仁,如通關(guān)散;火麻仁 — 杏仁、大黃,如麻子仁丸;郁李仁 — 火麻仁。 攻腸逐水:大戟 — 甘遂、大棗,如十棗湯;大黃 — 牽牛子,如大戟散。 攻下和營:大黃 — 白芍,如郁金散。 行氣破滿:木香 — 檳榔、山棱,如馬價丸;厚樸 — 枳實,如大承氣湯;烏藥 — 大腹皮、枳實,如消脹湯。 潤腸祛風:火麻仁 — 桃仁、防風,如通關(guān)散。 九、用于膀胱的藥對配伍方劑 (一)清熱 清熱利尿:竹葉 —木通、生地;滑石 — 甘草、澤瀉,如止淋通關(guān)散;梔子 — 大黃,如八正散。 滲濕利水:豬苓 — 茯苓、澤瀉,如五苓散。 利水通淋:木通 — 車前子、滑石,如八正散;石葦 — 燈草心、瞿麥,如利尿散。 清熱止血:梔子 — 小薊、大黃;生地 — 炒蒲黃、梔子。 利水堅陽:滑石 — 知母、黃柏 如豬苓散。 通淋排石:海金沙 — 石葦、四川大金錢草。 (二)溫補 溫陽化氣:桂枝 — 澤瀉,如五苓散。 化氣堅陽:肉桂 — 知母、黃柏。 滋腎固?。阂嬷侨?— 烏藥、桑螵蛸

中醫(yī)醫(yī)術(shù)確有專長考試中藥37個方劑對比!
為了幫助中醫(yī)醫(yī)術(shù)專長考生更好的掌握知識點,在此小杏整理“速記口訣!中醫(yī)醫(yī)術(shù)確有專長考試中藥37個方劑對比!希望對大家的復習備考有所幫助!
麻黃湯:外感風寒表實證
桂枝湯:外感風寒表虛證
銀翹散:辛涼平劑 
桑菊飲:辛涼輕劑
白虎湯:氣分熱盛
清營湯:熱入營分
犀角地黃湯:熱入血分
補中益氣湯:氣虛發(fā)熱
當歸補血湯:血虛發(fā)熱
左金丸:肝火犯胃證
咳血方:肝火犯肺之咳血證
四逆湯:心腎陽衰寒厥證當歸
四逆湯:血虛寒厥證
麥門冬湯:虛熱肺痿,胃陰不足證
炙甘草湯:虛勞肺痿
杏蘇散:外感涼燥證
桑杏湯:外感溫燥證
朱砂安神丸:心火亢盛,陰血不足證
天王補心丹:陰虛血少,神志不安證
桃核承氣湯:下焦蓄血五苓散:下焦蓄水
溫經(jīng)湯: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祛瘀主治:沖任虛寒,瘀血阻滯證
生化湯:養(yǎng)血祛瘀,溫經(jīng)止痛主治:血虛寒凝,瘀血阻滯證
羌活勝濕湯:風濕在表之痹證
獨活寄生湯:痹證日久,肝腎兩虛,氣血不足證氣津兩傷
竹葉石膏湯:傷寒、溫病、暑病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證
清暑益氣湯:暑熱氣津兩傷證氣陰兩傷
生脈散:溫熱、暑熱,耗氣傷陰證清燥
救肺湯:溫燥傷肺,氣陰兩傷證
五逐瘀湯:血府逐瘀湯,通竅活血湯,
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身痛逐瘀湯少腹逐瘀湯四逆散:炙甘草、枳實、柴胡、芍藥
四逆湯:炙甘草、干姜、附子當歸
四逆湯:當歸、桂枝、芍藥、細辛、炙甘草、通草、大棗
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干地黃
四君子湯:人參、白術(shù)、茯苓、
炙甘草理中丸:人參、干姜、炙甘草、白術(shù)
四神丸:肉豆蔻、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生姜、紅棗

考試方劑順口溜-祛痰劑
為了幫助中醫(yī)醫(yī)術(shù)專長考生更好的掌握知識點,在此小杏整理“11個祛痰劑:中醫(yī)醫(yī)術(shù)確有專長考試方劑順口溜”知識點,希望對大家的復習備考有所幫助!祛痰劑
1.二陳湯——陳夏領草莓醬(陳橘紅半夏茯苓炙甘草烏梅生姜)
2.溫膽湯——珠江夏令早食柑橘(竹茹生姜半夏茯苓大棗枳實甘草橘皮)
3.茯苓丸——夏令將滯銷(半夏茯苓生姜枳殼風化樸硝)
4.清氣化痰丸——陳皮杏仁拌黃瓜實難服(陳皮杏仁半夏黃芩瓜蔞皮枳實膽南星茯苓)
5.小陷胸湯——黃連下樓(黃連半夏瓜蔞)
6.滾痰丸——大秦誠實(大黃黃芩沉香礞石)
7.貝母瓜蔞散——陳母拎蔞接花粉(陳橘紅貝母茯苓瓜蔞桔梗天花粉)
8.苓甘五味姜辛湯——組成同方劑名
9.三子養(yǎng)親湯——三子來借書(萊菔子白芥子紫蘇子)
10.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夏伏天煮姜棗炒橘紅(半夏茯苓天麻白術(shù)生姜大棗甘草橘紅)
11.定癇丸—丹麥殺聲常鳴,陳干下南疆伏虎,扶母珠江遠歇(丹參麥冬辰砂石菖蒲明天麻陳皮甘草半夏天南星
12.姜汁茯苓琥珀茯神貝母竹瀝僵蠶遠志全蝎)

方劑歌訣大全,一篇搞定方劑組成!
解表劑           
麻黃湯; 干媽貴姓?甘麻桂杏           
桂枝湯; 桂芝要炒姜棗。桂枝藥草姜棗
小青龍湯        少將為嘛甘心下跪?芍姜味麻甘辛夏桂?
大青龍湯石大姜干媽姓桂石大姜甘麻杏桂九味羌活湯   強風百草細,秦川有蒼生羌風白草細,芩川*蒼生止嗽散         陳庚借錢去百草園。陳梗芥前*百草園。銀翹散       荷梗連根葉似傘,豆花接穗桿如牛。荷梗連根葉**,豆花芥穗甘*牛。桑菊飲        荷花根,巧接杏,桑果。荷花根,翹桔杏,桑國。柴葛解肌湯 姜大哥拾柴草,秦姐搶白芍  姜大葛石柴草,芩桔羌白芍。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組成與方名一樣敗毒散        活熊身伏草埂,二虎只可強攻   活芎參茯草梗,二胡枳殼羌*。參蘇飲二陳姐跟參叔只撬錢箱。二陳桔根參蘇枳殼前香。瀉下劑     大承氣湯     皇后只是笑黃厚枳實硝(樂學醫(yī)考整理) 大黃牡丹湯 黃濤擔冬瓜忙黃桃丹冬瓜芒大陷胸湯誰大笑遂大硝          溫脾湯         為姜大人父子干杯 *姜大人附子甘*     麻子仁丸     二人要小承氣 二仁藥小承氣       濟川煎        止瀉當用生牛肉枳瀉當*升牛肉     十棗湯        達吉愿找誰?大戟芫棗遂?   黃龍湯        大承氣+當草人桔(姜棗)和解劑      小柴胡湯     生芹菜炒大蝦仁  生芩柴草大夏人。蒿芩清膽湯 青竹如碧玉,黃羚下子沉。青竹茹碧玉,黃苓夏枳陳。四逆散 四逆菜籽是草藥。四逆柴枳*草藥。逍遙散        小姚囑咐魏生將薄荷當柴草燒。逍遙術(shù)茯煨生姜薄荷當柴草芍。痛瀉要方    臣,痛瀉燒住房。 陳痛瀉芍術(shù)防。半夏瀉心湯   秦蓮嬸炒棗拌姜。芩連參草棗半姜。清熱劑        白虎湯          白虎精食母肝。白虎粳石母甘?!≈袢~石膏湯  廈門人煮食干凈米。夏門人竹石甘粳米。清營湯           喬連花選升丹麥主席。 翹連花玄生丹麥竹犀。   犀角地黃湯  岳母犧牲。藥牡犀生。黃連解毒湯 秦連山黃柏解毒。芩連山黃柏解毒。    涼膈散         黃老將軍巧捉蕭何子。黃老將軍翹竹硝荷梔。普濟消毒飲 陳勝巧攔截牛馬,才將秦國老凱旋。陳升翹攔截牛馬,柴僵芩國老*玄。仙方活命飲 北國風光佳天下,赤芍沒想金銀花。當用陳皮造白紙,解毒活血潰堅夸。 貝國風*甲天*,赤芍沒香金銀花,當*陳皮皂白芷,解毒活血潰堅夸。        導赤散         竹竿通地竹甘通地龍膽瀉肝湯 龍車通黃山,當?shù)匦恫癫?。龍車通黃山,當?shù)貫a柴草。左金丸昨進黃魚。左金黃連與吳茱萸葦莖湯冬桃已萎。冬桃苡葦。         瀉白散         白骨精是草包。白骨粳*草*。(樂學醫(yī)考整理)      清胃散         生母當黃媽。生母當黃麻。玉女煎        十畝麥地一頭牛,胃熱陰虛玉女愁。石母麥地**牛,胃熱陰虛玉女愁。芍藥湯       秦香蓮當兵,將軍要炒肉。芩香連當檳,將軍藥草肉。白頭翁湯    秦蓮喊拜拜。秦連*白柏。青蒿鱉甲湯 母鱉好生蛋。母鱉蒿生丹。當歸六黃湯 弟弟騎白龜練琴。地地芪柏歸連芩。祛暑劑
香薷散猴想炒扁豆。厚香炒扁豆。六一散六一拾草。6:1=石:草。(滑石與甘草用量比為6:1)清暑益氣湯師母深夜賣黃瓜和糙米。石母參葉麥黃瓜荷草米。溫里劑         理中丸            草人趕豬。草人干術(shù)。(樂學醫(yī)考整理)小建中湯     桂芝要用飴糖炒姜棗  桂枝藥*飴糖草姜棗。吳茱萸湯     吳玉找姜大人。 吳萸棗姜大人。大建中湯姜姨任教。姜飴人椒。四逆湯         四逆老夫子將回陽救逆。四逆老附子姜回陽救逆。當歸四逆湯 通知要找心肝。通枝藥棗辛甘。陽和湯         姜媽治陰疽,鹿肉皆炒熟。姜麻治陰疽,鹿肉芥草熟。表里雙解劑葛根芩連湯方劑名稱加甘草大柴胡湯胡琴伴姜嫂,找將軍只是打豺虎。胡芩半姜芍,棗將軍枳實大柴胡。防風通圣散 黃媽石河值勤住草房,忙借船擺渡歸金石橋。黃麻石荷梔芩術(shù)甘防,芒桔川白*歸荊石翹。補益劑四君子湯四君白老夫人。四君白老茯人。參苓白術(shù)散   一連人上山,四君子找樹根。苡蓮仁*山,四君子棗術(shù)梗。補中益氣湯  麻人趕豬,虎皮當旗。麻人甘術(shù),胡皮當芪。       生脈散          生脈為人脈。生脈味人麥。玉屏風散       玉屏風騎白豬。玉屏風芪白術(shù)。四物湯           當?shù)貍髡f四物湯,補血調(diào)血基本方。當?shù)卮ㄉ炙奈餃?,補血調(diào)血基本方。      當歸補血湯   黃芪 當歸歸脾湯           四君歸期早,遠知龍眼香。四君歸芪棗,遠志龍眼香。八珍湯           當?shù)厝苏倚?,將住少甘嶺。當?shù)厝藯椳?、姜術(shù)芍甘苓。灸甘草湯     阿媽賣地,貴大人干生氣,氣得脈結(jié)代來心動悸。阿麻麥地、桂大人甘生*,氣得脈結(jié)代來心動悸。六味地黃丸 地八山山四,丹澤茯苓三。數(shù)字均指劑量。左歸丸         魚牛狗菟鹿歸山,熟地左歸蜜成丸。萸牛枸菟鹿龜山,熟地左歸蜜成丸。大補陰丸     黃母豬拱地板。黃母豬*地板。百合固金湯 百合固金歸原處,姐妹二弟拜老母。百合固金歸元*,桔麥二地白老母。一貫煎         一貫殺狗當?shù)亓阗u。一貫沙枸當?shù)亻湣DI氣丸         腎氣六位家富貴。腎氣六味加附桂。右歸丸         狗兔鹿歸富山中,要熟魚肉吃。枸菟鹿歸附*仲,藥熟萸肉*。地黃飲子     貴婦從遠東赴滬,嘗巴魚是何味。桂附蓯遠冬茯斛,菖巴萸*荷味。固澀劑       牡蠣散         騎馬賣牡蠣。(樂學醫(yī)考整理)芪麻麥牡蠣。九仙散         烏梅喪母無人管,應叫九仙去借款。烏梅桑母五人*,罌膠九仙*桔款。真人養(yǎng)臟湯 穆桂英,當草蔻要人,可誅。木桂罌,當草蔻要人,訶術(shù)!四神丸         四神將棗子肉喂魚,治五更瀉。四神姜棗脂肉味萸,治五更瀉。桑螵蛸散     神龍遠飄,仆人歸家。神龍遠螵,蒲人歸甲。固沖湯探騎母龍背,潛航筑山海。炭芪牡龍倍,茜杭術(shù)山海。易黃湯要十車黃果。藥實車黃果。      固經(jīng)丸         秦香少婦歸村。芩香芍附龜椿。安神劑朱砂安神丸 老朱當皇帝。甘草朱當黃地。天王補心丹 三嬸早博兩冬無,當?shù)亟恿钭∥逶骸H齾棸貎啥?,當?shù)亟圮咧煳暹h。酸棗仁湯     令母熊找草。苓母芎棗草。開竅劑(不需要記)安宮牛黃丸 牛主席設想,讓兵勤煉黃金珠子。牛朱犀麝香,*冰芩連黃金珠梔。         紫雪             老黃買四箱生豬,報銷五拾元兩角。老黃*四香升朱,*硝五石元兩角。      至寶丹         雄牛黃角帶金銀,安喜殺虎放冰箱。 雄牛黃角玳金銀,安息砂琥*冰香。蘇合香丸     傻朱熹久想沒罷課。砂術(shù)犀九香*梅茇訶。(樂學醫(yī)考整理)理氣劑      越鞠丸      越鞠神父治兇豬。越鞠神附梔芎術(shù)。柴胡疏肝散陳香川要四逆散。陳香川*枳芍柴草。瓜蔞薤白白酒湯如方劑名稱 半夏厚樸湯 梅核氣生下后舒服。梅核氣生夏厚蘇茯。厚樸溫中湯 陳干豆腐炒生姜,香氣撲鼻。陳干豆茯草生姜,香*樸*。天臺烏藥散   天臺五妖想練兵,回想把良將請。天臺烏藥香楝檳,茴香巴姜青。暖肝煎       小狗無肉,鈴鐺響。小枸烏肉,苓當香。蘇子降氣湯 蘇大官盛夏前后歸國。蘇大官生夏前厚歸國。定喘湯         秦老用果子麻花拌杏仁霜。芩老-果子麻花半杏仁桑。旋覆代赭湯 老人下大江。老人夏大姜。理血劑桃核承氣湯將軍忙逃貴國。大黃芒桃桂國。(樂學醫(yī)考整理)血府逐瘀湯陶姐吃穿花的干,只當喜財漢。桃桔赤川花地甘,枳當膝柴**。補陽還五湯補陽當?shù)馗F人持紅旗。補陽當?shù)剀喝顺嗉t芪。復元活血湯將軍歸天山,胡老獻紅桃。將軍歸天山,胡老*紅桃。溫經(jīng)湯貴嫂人嬌老母兇,嚇得姜于邁門歸。桂芍人膠老牡芎,夏*姜萸麥門歸。生化湯窮鬼炒桃醬。芎歸草桃姜。失笑散黃磷失效。黃靈失笑。桂枝茯苓丸人要靈芝皮。人藥苓枝皮。十灰散大雞蛋黃和小雞毛,總值一百錢。大薊丹黃荷小薊茅,棕梔*柏茜??妊娇妊埲丝淌???妊嗳试X石子。小薊飲子六一節(jié)牧童當生煮三黃雞。六一節(jié)木通當生竹山黃薊?;被ㄉ贇q之槐。柏穗枳槐。(樂學醫(yī)考整理)黃土湯叫夫子在黃土地勤鋤草。膠附子*黃土地芩術(shù)草。治風劑川芎茶調(diào)散薄荷老戒放槍,窮仔細。薄荷老芥防羌,芎芷細。(樂學醫(yī)考整理)消風散朱媽通知老高,當?shù)馗偖a(chǎn)牛子褲風。術(shù)麻通知老膏,當?shù)厍G蟬牛子苦風。牽正散錢正饞服蝎子酒。牽正蠶服蝎子酒。大秦艽湯獨嬌子黃細強活,八珍少人乘風高升。獨艽芷黃細羌活,八珍*人*風膏生。小活絡丹乳沒龍星川草烏。羚角鉤藤湯領狗上草地,主婦少背菊。羚鉤桑草地,竹茯芍貝菊。鎮(zhèn)肝熄風湯天上元龍戀母龜,誠實國老喜燒賣。天*元龍楝牡龜,陳石國老滕芍麥。天麻鉤藤飲杜茯寄宿黃山,見益母夜天鉤戲決明。杜茯寄*黃山,*益母夜天鉤膝決明。大定風珠五嫂賣母雞,吵架罵干弟阿龜。五芍麥牡雞,草甲麻干地阿龜。治燥劑杏蘇散蘇杏姐將找二陳支錢。蘇杏桔姜棗二陳枳前。(樂學醫(yī)考整理)清燥救肺湯 叫爸媽炒桑葉,找人賣杏仁膏。膠杷麻草桑葉,*人麥杏仁膏。桑杏湯傻貝母只吃桑杏梨皮。沙貝母梔豉桑杏梨皮。麥門冬湯干凈人賣夏棗。甘粳人麥棗。玉液湯葛天花豈知山雞味。葛天花芪知山雞味。增液湯 玄生賣地。玄參麥地。祛濕劑平胃散姜棗草皮厚豬不吃。姜棗草皮厚術(shù)**。樂學醫(yī)考整理藿香正氣散二陳姐想找江蘇白蜘蛛,補大腹皮。二陳桔香棗姜蘇白芷術(shù),樸大腹皮。茵陳蒿湯 黃山好。黃山蒿。(樂學醫(yī)考整理)八正散 老石聚黃山,等車通宿。老石瞿黃山,燈車通蓄。三仁湯 三人撲通滑竹下。三仁樸通滑竹夏。甘露消毒丹 秦香蓮被射中,花和尚都沉痛。芩香連貝射*,滑荷菖豆陳通。連樸飲         廉頗下山斗蘆昌。連樸夏山豆蘆菖。當歸拈痛湯陳媽葛母嘗甘苦,租槍防身當擒白蟹。陳麻葛母蒼甘苦,豬羌防參當芩白瀉。二妙散二妙藏黃柏。二妙蒼黃柏。五苓散         吾令貴侄擇白豬。五苓桂枝澤白豬。豬苓湯         豬苓腹瀉滑一跤。豬苓茯瀉滑一跤。防已黃芪湯 老房騎豬過大江。老防芪術(shù)*大姜。苓桂術(shù)甘湯如方劑名稱真武湯珠江少婦靈。術(shù)姜芍附苓。實脾散二佛煮老姜,瓜果撲鼻香。二佛(附子,茯苓)術(shù)老姜,瓜果樸皮香。完帶湯完帶深山打柴草,陳嫂借錢買二術(shù)。完帶參山*柴草,陳芍芥前*二術(shù)。萆解分清飲 萆解鋪里無一人。萆解蒲*烏益仁。羌活勝濕湯高兄瘋蠻獨搶活干。藁芎風蔓獨羌活甘。獨活寄生湯情人細心獨寄貴藥,杜兄放牛歸伏草地。秦人細辛獨寄桂藥, 杜芎防牛歸茯草地。祛痰劑二陳湯夏令姜草拌紅梅  夏苓姜草半紅梅。(樂學醫(yī)考整理)溫膽湯溫膽指示二臣將找竹茹。溫膽枳實二陳姜棗竹茹。清氣化痰丸陳皮杏仁伴黃瓜實難服。 陳皮杏仁半黃瓜實南茯。小陷胸湯拌黃瓜半黃瓜貝母瓜蔞散 紅花樓桔梗被俘。紅花蔞桔梗貝茯。苓甘五味姜辛湯如方劑名稱三子養(yǎng)親湯三子來借書。三子萊芥蘇。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橘紅令草找姜住半天。橘紅苓草棗姜術(shù)半天。消食劑保和丸神父下山敲陳鑼。神茯夏山翹陳蘿。(樂學醫(yī)考整理)枳實導滯丸三只神靈宰黃豬。三枳神苓澤黃術(shù)。健脾丸夫人趕豬賣山神,陳香蓮要殺寇。茯人甘術(shù)麥山神,陳香連藥砂蔻。驅(qū)蟲劑烏梅丸富貴新疆人數(shù)著白臉美。附歸細姜人蜀枝柏連梅。


中醫(yī)不傳之秘在量上 —— 看看中藥的“特殊用量”
一個療效顯著的方劑,不僅選藥精確,結(jié)構(gòu)嚴謹,而且方中每味藥的用量也是非常合理的。在臨床上,藥量的大小往往起者舉足輕重的作用。先賢以實踐經(jīng)驗創(chuàng)制了許多療效卓越的方劑,其中有藥量獨重者,有藥量獨輕者,或藥量重輕并見者,或藥量之間遵循一定比例者,真是奧妙無窮。01
藥量獨重者
方有主次,方中君藥是針對主證病因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用量宜大,尤其在一些方劑中,為取得更好療效,君藥用量須特別加重。李東垣在《脾胃論》中說:“君藥分量最多,臣藥次之,佐藥又次之。不可令臣過于君,君臣有序,相與宣攝,則可以御邪除病矣?!本幍闹鲗У匚豢筛Q見一斑。是故,桂枝湯加大量飴糖(一升),并倍用芍藥后,不再以桂枝解肌為中心,而是以飴糖甘溫健脾為主,取“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之義,解表之劑的桂枝湯一躍而變?yōu)闇刂醒a虛的小建中湯。內(nèi)中風證乃陰虧陽亢、氣血逆亂并走于上所致,《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謂:“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笔枪舒?zhèn)肝熄風湯重用性善下行的牛膝(30克)引血下行,折其亢陽,并滋養(yǎng)肝腎。而補陽還五湯方中,重用生黃芪(125克),使黃芪的用量五倍于全部活血化瘀藥的總量,使之力專而性走,周行全身,大補元氣,則氣旺而血行。主治瘟疫的清瘟敗毒飲,重用生石膏為君(最大至250克),直清胃熱。蓋陽明胃為水谷之海,氣血生化之源,十二經(jīng)脈之氣皆來源于胃,陽明又為多氣多血之經(jīng),陽明胃熱得清,則十二經(jīng)之火自消,淫熱自退。此外,一些藥物雖不是方中的君藥,但根據(jù)病情需要而加重使用的,亦應引起注意。如逐痰峻劑滾痰丸,雖以礞石鎮(zhèn)墜為君,但大黃、黃芩用量較大,旨在蕩滌實熱,以開痰火下行之路,使痰積從腸道排出,則癲狂驚悸諸證可瘥。02
藥量獨輕者
一種情況是作為方劑中的佐藥,針對的是次要證候,或“因主藥之偏而為監(jiān)制之用”,藥量宜小。尤其是反佐藥,為大劑熱藥或寒藥中反佐性味相反的藥,用量一定要小,方不致喧賓奪主。如芍藥湯主治濕熱痢,證屬熱證,何以方中再用辛熱之肉桂?蓋于行血調(diào)氣、清熱解毒藥中反佐少量肉桂,一則取其辛溫行血,二則防大量苦寒藥傷胃之弊,且少量肉桂得大量苦寒之品,則無辛熱助火之慮。一貫煎主治肝腎陰虛、肝氣不舒之證,為滋養(yǎng)肝腎藥少加疏肝理氣之川楝子(5克)而成。張山雷說:“獨加一味川楝子,以調(diào)肝木之橫逆,能順其條達之性,是為涵養(yǎng)肝陰無上良藥?!笨梢娪蒙倭孔羲幠芗m正主藥之偏,消除主藥的副作用,從而增強整個方劑的功效。另一種藥量獨輕者,不僅因為該藥是佐藥,更因為該藥在藥物配伍中有著特殊意義,不可不知。如人參敗毒散方中,人參用量須小,目的不在于單純補虛,而在于通過扶持正氣而驅(qū)邪外出。正如清代喻嘉言所論:“用人參三五七分入表藥中,少助元氣以為驅(qū)邪之主。使邪氣得藥一涌而出,全非補養(yǎng)虛弱之意也?!备畹氖恰督饏T》腎氣丸,主治腎陽不足諸證,卻不以補陽藥為主,反以眾多補陰藥納入不及補陰藥量的十分之一的桂枝和附子,旨在陰中求陽,取“少火生氣”之義,即以微微之火以生腎氣。03
輕重并用者 在某些方劑中,不僅有藥量獨重者,同時亦見藥量獨輕者。如主治肺痿的麥門冬湯,重用麥冬(七升)養(yǎng)陰潤燥,以清虛熱,佐以少量半夏(一升)降逆下氣,化其涎沫,半夏雖屬辛溫之性,但與大量麥冬配伍,則不嫌其燥,且麥冬得半夏則滋而不膩,相反相成。又有主治陰疽的陽和湯,須重用熟地(30克)和鹿角膠(9克)滋養(yǎng)精血,在精血充足的基礎上,用少量麻黃(1.5克)發(fā)越陽氣,開其腠理,則能使寒凝之毒從外而解。完帶湯重用白術(shù)(30克)、山藥(30克)健脾除濕,尤妙在用小量柴胡(1.8克)、黑芥穗(1.5克)、陳皮(1.5克)升提肝氣,理氣健脾,收濕止帶。岳美中教授評論說:“方中山藥、白術(shù)用量可謂大矣,陳皮、柴胡、黑芥穗用量可謂小矣。大者補養(yǎng),小者消散,寓補于散,寄消于升,用量奇而可法,不失古人君臣佐使制方之義?!?4
藥量成比例者
一個方劑中的藥物除了有主次之外,各藥之間又相互影響,或相須,或相使,或相畏,或相殺等等,錯綜復雜,一些藥物之間遵循著一定比例關(guān)系才能發(fā)揮較好療效,因此,先賢對一些藥物之間固定的比例是嚴格要求的。眾所周知的消暑利濕的六一散,就是以藥物用量比例命名的,《增補內(nèi)經(jīng)拾遺方論》有道是:“六一者,方用滑石六兩,甘草一兩,因數(shù)而名之也。”治衛(wèi)虛自汗的玉屏風散,方中黃芪用量必大于防風,反之,則可能更加自汗不已。恰如《續(xù)名醫(yī)類案》記載有黃履素醫(yī)言:“予臨場慮不耐風寒,合玉屏風散服之,反自汗津津不止,蓋防風與黃芪各等分之謬也。本草云:黃芪得防風其功愈大,用黃芪七分,配防風三分,斯得之矣?!辫仔g(shù)丸與枳術(shù)湯在組成上完全一樣,但前者是白術(shù)量倍于枳實,以補為主,健脾消痞;后者相反,枳實量倍于白術(shù),以消為主,主治氣滯水停,張璐謂:“二方各有深意,不可移易?!笨梢娪昧勘壤遣荒茈S意改動,更不能顛倒了的。又如五苓散,方中澤瀉與豬苓、茯苓、白術(shù)及與桂枝的比例是5:3:2,淡滲健脾,偏重于降,小量桂枝,以溫化膀胱之氣。有實驗報道,把五苓散注射到造成人工尿閉的動物模型身上,觀察利尿作用,結(jié)果用仲景五苓散原量利尿作用很強,用藥均以等量則利尿作用減低,顛倒藥量,則利尿作用更低,證實了原方用量最為合理。由上可見,一些方劑中的特殊藥量或藥量之間的特殊比例,是不容忽視的。正如前人惲鐵憔所言:“中醫(yī)不傳之秘在量上。

308首湯頭歌訣 好東西

第一章:補益之劑(10首)1.四君子湯四君子湯中和義,參術(shù)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陳名六君,祛痰補氣陽虛餌。除祛半夏名異功,或加香砂胃寒使。2.升陽益胃湯升陽益胃參術(shù)芪,黃連半夏草陳皮。苓瀉防風羌獨活,柴胡白芍姜棗隨。3.黃芪鱉甲散黃芪鱉甲地骨皮,艽菀參苓柴半知。地黃芍藥天冬桂,甘桔桑皮勞熱宜。4.秦艽鱉甲散秦艽鱉甲治風勞,地骨柴胡及青蒿。當歸知母烏梅合,止嗽除蒸斂汗高。5.秦艽扶羸湯秦艽扶羸鱉甲柴,地骨當歸紫菀偕。半夏人參兼炙草,肺勞蒸嗽服之諧。6.紫菀湯紫菀湯中知貝母,參苓五味阿膠偶。再加甘桔治肺傷,咳血吐痰勞熱久。7.百合固金湯百合固金二地黃,玄參貝母桔甘藏。麥冬芍藥當歸配,喘咳痰血肺家傷。8.補肺阿膠散補肺阿膠馬兜鈴,鼠粘甘草杏糯停。肺虛火盛人當服,順氣生津嗽哽寧。9.小建中湯小建中湯芍藥多,桂姜甘草大棗和。更加飴糖補中臟,虛勞腹冷服之瘥。增入黃芪名亦爾,表虛身痛效無過。又有建中十四味,陰班勞損起沉疴。十全大補加附子,麥夏蓯蓉仔細哦。10.益氣聰明湯益氣聰明湯蔓荊,升葛參芪黃柏并。再加芍藥炙甘草,耳聾目障服之清。圖片第二章:補益之劑增輯(12首)1.獨參湯獨參功擅得嘉名,血脫脈微可返生。一味人參濃取汁,應知專任力方宏。2.龜鹿二仙膠龜鹿二仙最守真,補人三寶氣精神。人參枸杞和龜鹿,益壽延年實可珍。3.保元湯保元補益總偏溫,桂草參芪四味存。男婦虛勞幼科痘,持綱三氣妙難言。4.還少丹還少溫調(diào)脾腎寒,茱淮苓地杜牛餐。蓯蓉楮實茴巴枸,遠志菖蒲味棗丸。5.金匱腎氣丸金匱腎氣治腎虛,熟地淮藥及山萸。丹皮苓澤加附桂,引火歸原熱下趨。濟生加入車牛膝,二便通調(diào)腫脹除。錢氏六味去附桂,專治陰虛火有余。六味再加五味麥,八仙都氣治相殊。更有知柏與杞菊,歸芍參麥各分途。6.右歸飲右歸飲治命門衰,附桂山萸杜仲施。地草淮山枸杞子,便溏陽痿服之宜。左歸飲主真陰弱,附桂當除易麥龜。7.當歸補血湯當歸補血有奇功,歸少芪多力最雄。更有芪防同白術(shù),別名止汗玉屏風。8.七寶美髯丹七寶美髯何首烏,菟絲牛膝茯苓俱。骨脂枸杞當歸合,專益腎肝精血虛。9.天王補心丹天王補心柏棗仁,二冬生地當歸身。三參桔梗朱砂味,遠志茯苓共養(yǎng)神?;蛞暂牌迅逦?,勞心思慮過耗真。10.虎潛丸虎潛腳痿是神方,虎脛膝陳地鎖陽。龜版姜歸知柏芍,再加羊肉搗丸嘗。11.河車大造丸河車大造膝蓯蓉,二地天冬杜柏從。五味鎖陽歸杞子,真元虛弱此方宗。12.斑龍丸斑龍丸用鹿膠霜,苓柏菟脂熟地黃。等分為丸酒化服,玉龍關(guān)下補元陽。圖片第三章:發(fā)表之劑(14首)1.麻黃湯麻黃湯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fā)汗解表宣肺氣,傷寒表實無汗宜。2.桂枝湯桂枝湯治太陽風,芍藥甘草姜棗同。桂麻相合名各半,太陽如瘧此為功。3.大青龍湯大青龍湯桂麻黃,杏草石膏姜棗藏。太陽無汗兼煩躁,風寒兩解此為良。4.小青龍湯小龍青湯治水氣,喘咳嘔噦渴利慰。姜桂麻黃芍藥甘,細辛半夏兼五味。5.葛根湯葛根湯內(nèi)麻黃襄,二味加入桂枝湯。輕可去實因無汗,有汗加葛無麻黃。6.升麻葛根湯升麻葛根湯錢氏,再加芍藥甘草是。陽明發(fā)熱與頭痛,無汗惡寒均堪倚。亦治時疫與陽斑,疽疹已出慎勿使。7.九味羌活湯九味羌活用防風,細辛蒼芷與川芎。黃芩生地同甘草,三陽解表益姜蔥。陰虛氣弱人禁用,加減臨時在變通。8.十神湯十神湯里葛升麻,陳草芎蘇白芷加。麻黃赤芍兼香附,時行感冒效堪夸。9.神術(shù)散神術(shù)散用甘草蒼,細辛藁本芎芷羌。各走一經(jīng)祛風濕,風寒泄瀉總堪嘗。太無神術(shù)即平胃,加入菖蒲與藿香。海藏神術(shù)蒼防草,太陽無汗代麻黃。若以白術(shù)易蒼術(shù),太陽有汗此為良。10.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發(fā)表溫經(jīng)兩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陰反熱曷能康。11.人參敗毒散人參敗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獨芎。薄荷少許姜三片,四時感冒有奇功。去參名為敗毒散,加入消風治亦同。12.再造散再造散用參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參。細辛加棗煨姜煎,陽虛無汗法當諳。13.麻黃人參芍藥湯麻黃人參芍藥湯,桂枝五味麥冬襄。歸芪甘草汗兼補,虛人外感服之康。14.神白散神白散用白芷甘,姜蔥淡豉與相參。肘后單煎蔥白豉,兩方均能散風寒。圖片第四章:發(fā)表之劑增輯(5首)1.銀翹散銀翹散主上焦醫(yī),竹葉荊牛薄荷豉。甘桔蘆根涼解法,風溫補感此方宜??燃有迂惪驶ǚ郏瑹嵘鯒d芩次第施。2.桑菊飲桑菊飲中桔梗翹,杏仁甘草薄荷饒。蘆根為引輕清劑,熱盛陽明入母膏。3.防風解毒湯防風解毒荊薄荷,大力石膏竹葉和。甘桔連翹知木枳,風溫痧疹肺經(jīng)多。4.竹葉柳蒂湯竹味柳蒂干葛知,蟬衣荊芥薄荷司。石膏粳米參甘麥,初起風痧此可施。5.華蓋散華蓋麻黃杏橘紅,桑皮苓草紫蘇供。三拗只用麻甘杏,表散風寒力最雄。
圖片第五章:攻里之劑(7首)1.大承氣湯大承氣湯用芒硝,枳實厚樸大黃饒。救陰瀉熱功偏擅,急下陽明有數(shù)條。2.小承氣湯小承氣湯樸實黃,譫狂痞硬上焦強。益以羌活名三化,中風閉實可消詳。3.調(diào)胃承氣湯調(diào)胃承氣硝黃草,甘緩微和將胃保。不用樸實傷上焦,中焦燥實服之好。4.木香檳榔丸木香檳榔青陳皮,枳柏茱連棱術(shù)隨。大黃黑丑兼香附,芒硝水丸量服之。一切實積能推蕩,瀉痢食瘧用咸宜。5.枳實導滯丸枳實導滯首大黃,芩連曲術(shù)茯苓襄。澤瀉蒸餅糊丸服,濕熱積滯力能攘。若還后重兼氣滯,木香導滯加檳榔。6.溫脾湯溫脾參附與干姜,甘草當歸硝大黃。寒熱并行治寒積,臍腹絞結(jié)痛非常。7.蜜煎導法蜜煎導法通大便,或?qū)C膽灌肛中。不欲苦寒傷胃腑,陽明無熱勿輕攻。圖片第六章:攻里之劑增輯(3首)1.芍藥湯芍藥芩連與錦紋,桂甘檳木及歸身。別名導氣除甘桂,枳殼加之效若神。2.香連丸香連治痢習為常,初起宜通勿遽嘗。別有白頭翁可恃,秦皮連柏苦寒方。3.更衣丸更衣利便治津干,蘆薈朱砂滴酒丸。脾約別行麻杏芍,大黃枳樸蜜和丸。圖片第七章:涌吐之劑(2首)1.瓜蒂散瓜蒂散中赤小豆,或入藜蘆郁金湊。此吐實熱與風痰,虛者參蘆一味勾。若吐虛煩梔豉湯,劇痰烏附尖方透。古人尚有燒鹽方,一切積滯功能奏。2.稀涎散稀涎皂角白礬班,或益藜蘆微吐間。風中痰升人眩仆,當先服此通其關(guān)。通關(guān)散用細辛皂,吹鼻得嚏保生還。圖片第八章:和解之劑(9首)1.小柴胡湯小柴胡湯和解功,半夏人參甘草從。更加黃芩生姜棗,少陽百病此方宗。2.四逆散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藥枳實甘草須。此是陽邪成郁逆,斂陰泄熱平劑扶。3.黃連湯黃連湯內(nèi)用干姜,半夏人參甘草藏。更用桂枝兼大棗,寒熱平調(diào)嘔痛忘。4.黃芩湯黃芩湯用甘芍并,二陽合利棗加烹。此方遂為治痢祖,后人加味或更名。再加生姜與半夏,前癥皆嘔此能平。單用芍藥與甘草,散逆止痛能和營。5.逍遙散逍遙散用當歸芍,柴苓術(shù)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奇,調(diào)經(jīng)八味丹梔著。6.藿香正氣散藿香正氣大腹蘇,甘桔陳苓術(shù)樸俱。夏曲白芷加姜棗,感傷嵐瘴并能驅(qū)。7.六和湯六和藿樸杏砂呈,半夏木瓜赤茯苓。術(shù)參扁豆同甘草,姜棗煎之六氣平?;蛞嫦戕富蛱K葉,傷寒傷暑用須明。8.清脾飲清脾飲用青樸柴,苓夏甘芩白術(shù)偕。更加草果姜煎服,熱多陽瘧此方佳。9.痛瀉要方痛瀉要方陳皮芍,防風白術(shù)煎丸酌。補演并用理肝脾,若作食傷醫(yī)更錯。圖片第九章:和解之劑增輯(4首)1.何人飲何人飲治久虛瘧,參首歸陳姜棗約。追瘧青陳柴半歸,首烏甘草正未弱。若名休瘧脾無虛,參甘歸烏甘草酌。四獸果梅入六君,補中兼收須量度。更截實瘧木賊煎,青樸夏榔蒼術(shù)著。2.奔豚湯奔豚湯治腎中邪,氣上沖胸腹痛佳。芩芍芎歸甘草半,生姜干葛李根加。3.達原飲達原厚樸與常山,草果檳榔共滌痰。更用黃芩知母入,菖蒲青草不容刪。4.蒿芩清膽湯俞氏蒿芩清膽湯,陳皮半夏竹茹襄。赤苓枳殼兼碧玉,濕熱輕宣此法良。圖片第十章:表里之劑(8首)1.大柴胡湯大柴胡湯用大黃,枳實芩夏白芍將。煎加姜棗表兼里,妙法內(nèi)攻并外攘。柴胡芒硝義亦爾,仍有桂枝大黃湯。2.防風通圣散防風通圣大黃硝,荊芥麻黃梔芍翹。甘桔芎歸膏滑石,薄荷芩術(shù)力偏饒。表里交攻陽熱盛,外科瘍毒總能消。3.五積散五積散治五般積,麻黃蒼芷歸芍芎。枳桔桂姜甘茯樸,陳皮半夏加姜蔥。除桂枳陳余略炒,熟料尤增溫散功。溫中解表祛寒濕,散痞調(diào)經(jīng)用各充。4.三黃石膏湯三黃石膏芩柏連,梔子麻黃豆豉全。姜棗細茶煎熱服,表里三焦熱盛宣。5.葛根黃芩黃連湯葛根黃芩黃連湯,甘草四般治二陽。解表清里兼和胃,喘汗自利保平康。6.參蘇飲參蘇飲內(nèi)用陳皮,枳殼前胡半夏宜。干葛木香甘桔茯,內(nèi)傷外感此方推。參前若去芎柴入,飲號芎蘇治不差。香蘇飲僅陳皮草,感傷內(nèi)外亦堪施。7.茵陳丸茵陳丸用大黃硝,鱉甲常山巴豆邀。杏仁梔豉蜜丸服,汗吐下兼三法超。時氣毒癘及瘧痢,一丸兩服量病調(diào)。8.大羌活湯大羌活湯即九味,已獨知連白術(shù)暨。散熱培陰表里和,傷寒兩感差堪慰。圖片第十一章:消補之劑(7首)1.平胃散平胃散是蒼術(shù)樸,陳皮甘草四般藥。除濕散滿驅(qū)瘴嵐,調(diào)胃諸方從此擴?;蚝隙惢蛭遘?,硝黃麥曲均堪著。若合小柴名柴平,煎加姜棗能除瘧。又不換金正氣散,即是此方加夏藿。2.保和丸保和神曲與山楂,苓夏陳翹菔子加。曲糊為丸麥湯下,亦可方中用麥芽。大安丸內(nèi)加白術(shù),消中兼補效堪夸。3.健脾丸健脾參術(shù)與陳皮,枳實山楂麥薜隨。曲糊作丸米飲下,消補兼行胃弱宜。枳術(shù)丸亦消兼補,荷葉燒飯上升奇。4.參苓白術(shù)散參苓白術(shù)扁豆陳,山藥甘蓮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棗湯調(diào)服益脾神。5.枳實消痞丸枳實消痞四君全,麥芽夏曲樸姜連。蒸餅糊丸消積滿,清熱破結(jié)補虛痊。6.鱉甲飲子鱉甲飲子治瘧母,甘草芪術(shù)芍芎偶。草果檳榔厚樸增,烏梅姜棗同煎服。7.葛花解酲湯葛花解酲香砂仁,二苓參術(shù)蔻青陳。神曲干姜兼澤瀉,溫中利濕酒傷珍。圖片第十二章:理氣之劑(14首)1.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芪術(shù)陳,升柴參草當歸身。虛勞內(nèi)傷功獨擅,亦治陽虛外感因。木香蒼術(shù)易歸術(shù),調(diào)中益氣暢脾神。2.烏藥順氣湯烏藥順氣芎芷姜,橘紅枳桔及麻黃。僵蠶炙草姜煎服,中氣厥逆此方詳。3.越鞠丸越鞠丸治六般郁,氣血痰火濕食因。芎蒼香附兼梔曲,氣暢郁舒痛悶伸。又六郁湯蒼芎附,甘苓橘半梔砂仁。4.蘇子降氣湯蘇子降氣橘半歸,前胡桂樸草姜依。下虛上盛痰嗽喘,亦有加參貴合機。5.四七湯四七湯理七情氣,半夏厚樸茯苓蘇。姜棗煎之舒郁結(jié),痰涎嘔痛盡能紓。又有局方名四七,參桂夏草妙更殊。6.四磨湯四磨亦治七情侵,人參烏藥及檳沉。濃磨煎服調(diào)逆氣,實者枳殼易人參。去參加入木香枳,五磨飲子白酒斟。7.旋覆代赭湯旋覆代赭用人參,半夏甘姜大棗臨。重以鎮(zhèn)逆咸軟痞,痞硬噫氣力能禁。8.正氣天香散紺珠正氣天香散,香附干姜蘇葉陳。烏藥舒郁兼除痛,氣行血活經(jīng)自勻。9.橘皮竹茹湯橘皮竹茹治嘔呃,參甘半夏枇杷麥。赤茯再加姜棗煎,方由金匱此方辟。10.丁香柿蒂湯丁香柿蒂人參姜,呃逆因寒中氣戕。濟生香蒂僅二味,或加竹橘用皆良。11.定喘湯定喘白果與麻黃,款冬半夏白皮桑。蘇杏黃芩兼甘草,肺寒膈熱喘哮嘗。12.蘇合香丸蘇合香丸麝息香,木丁熏陸氣同芳。犀冰白術(shù)沉香附,衣用朱砂中惡嘗。13.瓜蔞薤白湯瓜蔞薤白治胸痹,益以白酒溫肺氣。加夏加樸枳桂枝,治法稍殊名亦異。14.丹參飲丹參飲里用檁砂,心胃諸痛效驗賒。百合湯中烏藥佐,專除郁氣不須夸。圖片第十三章:理血之劑(13首)1.四物湯四物地芍與歸芎,血家百病此方通。八珍合入四君子,氣血雙療功獨崇。再加黃芪與肉桂,十全大補補方雄。十全除卻芪地草,加粟煎之名胃風。2.人參養(yǎng)營湯人參養(yǎng)營即十全,除卻川芎五味聯(lián)。陳皮遠志加姜棗,肺脾氣血補方先。3.歸脾湯歸脾湯用術(shù)參芪,歸草茯神遠志隨。酸棗木香龍眼肉,煎加姜棗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卻,腸風崩漏總能醫(yī)。4.養(yǎng)心湯養(yǎng)心湯用草芪參,二茯芎歸柏子尋。夏曲遠志兼桂味,再加酸棗總寧心。5.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桂枝芍,細辛甘草木通著。再加大棗治陰厥,脈細陽虛由血弱。內(nèi)有久寒加姜茱,發(fā)表溫中通經(jīng)脈。不用附子及干姜,助陽過劑陰反灼。6.桃仁承氣湯桃仁承氣五般奇,甘草硝黃并桂枝。熱結(jié)膀胱少腹脹,如狂蓄血最相宜。7.犀角地黃湯犀角地黃芍藥丹,血升胃熱火邪干。斑黃陽毒皆堪治,或益柴芩總伐肝。8.咳血方咳血方中訶子收,瓜蔞海石山梔投。青黛蜜丸口噙化,咳嗽痰血服之瘳。9.秦艽白術(shù)丸秦艽白術(shù)丸東垣,歸尾桃仁枳實攢。地榆澤瀉皂角子,糊丸血痔便艱難。仍有蒼術(shù)防風劑,潤血疏血燥濕安。10.槐花散槐花散用治腸風,側(cè)柏黑荊枳殼充。為末等分米飲下,寬腸涼血逐風功。11.小薊飲子小薊飲子藕蒲黃,木通滑石生地襄。歸草黑梔淡竹葉,血淋熱結(jié)服之良。12.四生丸四生丸用三般葉,側(cè)柏艾荷生地協(xié)。等分生搗如泥煎,血熱妄行止衄愜。13.復元活血湯復元活血湯柴胡,花粉當歸山甲入。桃仁紅花在黃草,損傷瘀血酒煎祛。圖片第十四章:理血之劑增輯(6首)1.黃土湯黃土湯將遠血醫(yī),膠芩地術(shù)附甘隨。更知赤豆當歸散,近血服之效亦奇。2.黑地黃丸黑地黃丸用地黃,還同蒼術(shù)味干姜。多時便血脾虛陷,燥濕滋陰兩擅長。3.癲狗咬毒湯癲狗咬毒無妙方,毒傳迅速有難當。桃仁地鱉大黃共,蜜酒濃煎連滓嘗。4.血府逐瘀湯血府逐瘀歸地桃,紅花枳殼膝芎饒。柴胡赤芍甘桔梗,血化下行不作勞。5.少腹逐瘀湯少腹逐瘀芎炮姜,元胡靈脂芍茴香。蒲黃肉桂當沒藥,調(diào)經(jīng)止痛是良方。6.補陽還五湯補陽還五赤芍芎,歸尾通經(jīng)佐地龍。四兩黃芪為主藥,血中瘀滯用桃紅。圖片第十五章:祛風之劑(12首)1.小續(xù)命湯小續(xù)命湯桂附芎,麻黃參芍杏防風。黃芩防己兼甘草,六經(jīng)風中此方通。2.大秦艽湯大秦艽湯羌獨防,芎芷辛芩二地黃。石膏歸芍苓甘術(shù),風邪散見可通嘗。3.三生飲三生馀用烏附星,三皆生用木香聽。加參對半扶元氣,卒中痰迷服此靈。4.地黃飲子地黃飲子山茱斛,麥味菖蒲遠志茯。蓯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棗服。喑厥風痱能治之,虛陽歸腎陰精足。5.獨活湯獨活湯中羌獨防,芎歸辛桂參夏菖。茯神遠志白薇草,瘛疭昏憒力能匡。6.順風勻氣散順風勻氣術(shù)烏沉,白芷天麻蘇葉參。木瓜甘草青皮合,剮僻偏枯口舌喑。7.上中下通用痛風方黃柏蒼術(shù)天南星,桂枝防己及威靈。桃仁紅花龍膽草,羌芷川芎神曲停。痛風濕熱與痰血,上中下通用之聽。8.獨活寄生湯獨活寄生艽防辛,芎歸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參草,冷風頑痹屈能伸。若去寄生加芪續(xù),湯名三痹古方珍。9.消風散消風散內(nèi)羌防荊,芎樸參苓陳草并。僵蠶蟬蛻藿香入,為末茶調(diào)或酒行。10.川芎茶調(diào)散川芎茶調(diào)散荊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風攻上,正偏頭痛悉能康。方內(nèi)若加僵蠶菊,菊花茶調(diào)用亦臧。11.清空膏清空芎草柴芩連,羌防升之入頂巔。為末茶調(diào)如膏服,正偏頭痛一時蠲。12.人參荊芥散人參荊芥散熟地,防風此枳芎歸比。酸棗鱉羚桂術(shù)甘,血風勞作風虛治。圖片第十六章:祛風之劑增輯(4首)1.資壽解語湯資壽解語湯用羌,專需竹瀝佐生姜。防風桂附羚羊角,酸棗麻甘十味詳。2.小活絡丹小活絡丹用二烏,地龍乳沒膽星俱。中風手足皆麻木,痰濕流連一服驅(qū)。大活絡丹多味益,惡風大癥此方需。3.羚角鉤藤湯俞氏羚羊鉤藤湯,桑葉菊花鮮地黃。芍草茯苓川芎茹,涼肝增液定風方。4.鎮(zhèn)肝熄風湯張氏鎮(zhèn)肝熄風湯,龍牡龜牛制亢陽。代赭天冬元芍草,茵陳川楝麥芽襄。痰多加用膽星好,尺脈虛浮萸地匡。加入石膏清里熱,便溏龜赭易脂良。圖片第十七章:祛寒之劑(12首)1.理中湯理中湯主理中鄉(xiāng),甘草人參術(shù)黑姜。嘔利腹痛陰寒盛,或加附子總回陽。2.真武湯真武湯壯腎中陽,茯苓術(shù)芍附生姜。少陰腹痛有水氣,悸眩潤惕保安康。3.四逆湯四逆湯中姜附草,三陰厥逆太陽沉?;蛏w姜蔥參芍桔,通陽復脈力能任。4.白通加豬膽汁湯白通加尿豬膽汁,干姜附子兼蔥白。熱因寒用妙義深,陰盛格陽厥無脈。5.吳茱萸湯吳茱萸湯人參棗,重用生姜溫胃好。陽明寒嘔少陰利,厥陰頭痛皆能保。6.益元湯益元艾附與干姜,麥味知連參草將。姜棗蔥煎入童便,內(nèi)寒外熱名戴陽。7.加陽急救湯加陽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膽汁,三陰寒厥見奇勛。8.四神丸四神故紙吳茱萸,肉蔻五味四般須。大棗百枚姜八兩,五更腎瀉火衰扶。9.厚樸溫中湯厚樸溫中陳草苓,干姜草蔻木香停。煎服加姜治腹痛,虛寒脹滿用皆靈。10.導氣湯疝氣方用荔枝核,梔子山楂枳殼益。再入?yún)擒锶胴赎?,長流水煎疝痛釋。12.橘核丸橘核丸中川楝桂,樸實延胡藻帶昆。桃仁二木酒糊合,頹疝痛頑鹽酒吞。圖片第十八章:祛寒之劑增輯(6首)1.參附湯參附湯療汗自流,腎陽脫汗此方求。衛(wèi)陽不固須芪附,郁遏脾陽術(shù)附投。2.天臺烏藥散天臺烏藥木茴香,川楝檳榔巴豆姜。再用青皮為細末,一錢酒下痛疝嘗。3.黑錫丹黑錫丹能鎮(zhèn)腎寒,硫黃入錫結(jié)成團。胡蘆故紙茴沉木,桂附金鈴肉蔻丸。4.半硫丸半硫半夏與硫黃,虛冷下元便秘嘗。金液丹中硫一味,沉寒厥逆亦興陽。5.漿水散漿水散中用地漿,干姜附桂與良姜。再加甘草同半夏,吐瀉身涼立轉(zhuǎn)陽。6.來復丹來復丹用玄精石,硝石硫黃橘紅著。青皮靈脂復元陽,上盛下虛可鎮(zhèn)宅。第十九章:祛暑之劑(5首)1.三物香薷飲三物香薷豆樸先,若云熱盛加黃連?;蚣榆卟菝逦?,利濕祛濕木瓜宣。再加參芪與陳術(shù),兼治內(nèi)傷十味全。二香合入香蘇飲,仍有藿薷香葛傳。2.清暑益氣湯清暑益氣參草芪,當歸麥味青陳皮。曲柏葛根蒼白術(shù),升麻澤瀉姜棗隨。3.縮脾飲縮脾飲用清暑氣,砂仁草果烏梅暨。甘草葛根扁豆加,吐瀉煩渴溫脾胃。古人治暑多用溫,暑為陰證此所謂。大順杏仁姜桂甘,散寒燥濕斯為貴。4.生脈散生脈麥味與人參,保肺清心治暑淫。氣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脈絕急煎斟。5.六一散六一滑石同甘草,解肌行水兼清燥。統(tǒng)治表里及三焦,熱渴暑煩瀉痢保。益元碧玉與雞蘇,砂黛薄荷加之好。圖片第二十章:利濕之劑(13首)1.五苓散五苓散治太陽腑,白術(shù)澤瀉豬茯苓。膀胱化氣添桂枝,利便消暑煩渴清。除桂名為四苓散,無寒但渴服之靈。豬苓湯除桂與術(shù),加入阿膠滑石停。此為和濕兼瀉熱,疸黃便閉渴嘔寧。2.小半夏加茯苓湯小半夏加茯苓湯,行水散痞有生姜。加桂除夏治悸厥,茯苓甘草湯名彰。3.腎著湯腎著湯內(nèi)用干姜,茯苓甘草白術(shù)襄。傷濕身痛與腰冷,亦名干姜苓術(shù)湯。黃芪防己除姜茯,術(shù)甘姜棗共煎嘗。此治風水與諸濕,身重汗出服之良。4.舟車丸舟車牽牛及大黃,遂戟芫花又木香。青皮橘皮加輕粉,燥實陽水卻相當。5.疏鑿飲子疏鑿檳榔及商陸,苓皮大腹同椒目。赤豆艽羌瀉木通,煎益姜皮陽水服。6.實脾飲實脾苓術(shù)與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蔻附姜兼厚樸,虛寒陰水效堪夸。7.五皮飲五皮飲用五般皮,陳茯姜桑大腹奇?;蛴梦寮右咨0?,脾虛膚脹此方司。8.羌活勝濕湯羌活勝濕羌獨芎,甘蔓藁本與防風。濕氣在表頭腰重,發(fā)汗升陽有異功。風能勝濕升能降,不與行水滲濕同。若除獨活芎蔓草,除濕升麻蒼術(shù)充。9.大橘皮湯大橘皮湯治濕熱,五苓六一二方綴。陳皮木香檳榔增,能消水腫及泄瀉。10.茵陳蒿湯茵陳蒿湯治疸黃,陰陽寒熱細推詳。陽黃大黃梔子入,陰黃附子與干姜。亦有不用茵陳者,仲景柏皮梔子湯。11.八正散八正木通與車前,匾蓄大黃滑石研。草梢瞿麥兼梔子,煎加燈草痛淋蠲。12.萆解分清飲萆解分清石菖蒲,草梢烏藥益智俱?;蛞孳蜍啕}煎服,通心固腎濁精驅(qū)??s泉益智同烏藥,山藥糊丸便數(shù)需。13.當歸拈痛湯當歸拈痛羌防升,豬澤茵陳芩葛朋。二術(shù)苦參知母草,瘡瘍濕熱服皆應。圖片第二十一章:利濕之劑增輯(6首)1.五淋散五淋散用草梔仁,歸芍茯苓亦共珍。氣化原由陰以育,調(diào)行水道妙通神。2.三仁湯三仁杏蔻薏苡仁,樸夏白通滑竹倫。水用甘瀾揚百遍,濕溫初起法堪遵。3.甘露消毒丹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陳滑石木通草。芩翹貝母射干薄,暑疫濕溫為末嘗。4.雞鳴散雞鳴散是絕奇方,蘇葉茱萸桔梗姜。瓜橘檳榔煎冷服,腫浮腳氣效彰彰。5.中滿分消湯中滿分消泊樸烏,歸萸麻夏蓽升胡。香姜草果參芪澤,連柏苓青益智需。丸用芩連砂樸實,夏陳知澤草姜俱。二苓參術(shù)姜黃合,丸熱湯寒治各殊。6.二妙丸二妙丸中蒼柏煎,若云三妙膝須添。痿痹足疾堪多服,濕熱全除病自痊。圖片第二十二章:潤燥之劑(13首)1.炙甘草湯炙甘草湯參姜桂,麥冬生地大麻仁。大棗阿膠加酒服,虛勞肺痿效如神。2.滋燥養(yǎng)營湯滋燥養(yǎng)營兩地黃,芩甘歸芍及艽防。爪枯膚燥兼風秘,火燥金傷血液亡。3.活血潤燥生津散活血潤燥生津散,二冬熟地兼瓜蔞。桃仁紅花及歸芍,利秘通幽善澤枯。4.韭汁牛乳飲韭汁牛乳反胃滋,養(yǎng)營散瘀潤腸奇。五汁安中姜梨藕,三般加入用隨宜。5.潤腸丸潤腸丸用歸尾羌,桃仁麻仁及大黃?;蚣榆捶涝斫亲?,風秘血秘善通腸。6.通幽湯通幽湯中二地俱,桃仁紅花歸草濡。升麻升清以降濁,噎塞便秘此方需。有加麻仁大黃者,當歸潤腸沁名殊。7.搜風順氣丸搜風順氣大黃蒸,郁李麻仁山藥增。防獨車前及檳榔,菟絲牛膝山茱仍。中風風秘及氣秘,腸風下血總堪憑。8.消渴方消渴方中花粉連,藕汁地汁牛乳研?;蚣咏蹫楦喾?,瀉火生津益血痊。9.白茯苓丸白茯苓丸治腎消,花粉黃連萆薢調(diào)。二參熟地覆盆子,石斛蛇床篦至要。10.豬腎薺尼湯豬腎薺尼參茯神,知芩葛草石膏因。磁石天花同黑豆,強中消渴此方珍。11.地黃飲子地黃飲子參芪草,二地二冬枇斛參。澤瀉枳實疏二腑,躁煩消渴血枯含。12.酥蜜膏酒酥蜜膏酒用飴糖,二汁百部及生姜。杏棗補脾兼潤肺,聲嘶氣憊酒喝嘗。13.清燥湯清燥二術(shù)與黃芪,參苓連柏草陳皮。豬澤升麻五味曲,麥冬歸地痿方推。圖片第二十三章:潤燥之劑增輯(6首)1.沙參麥冬飲沙參麥冬飲豆桑,玉竹甘花共和方。秋燥耗傷肺胃液,苔光干咳此堪嘗。2.清燥救肺湯清燥救肺參草杷,石膏膠杏麥芝麻。經(jīng)霜收下干桑葉,解郁滋干效可夸。3.瓊玉膏瓊玉膏中生地黃,參苓白蜜煉膏嘗。肺枯干咳虛勞癥,金水相滋效倍彰。4.黃連阿膠湯黃連阿膠雞子黃,芍藥黃芩合自良。更有駐車歸醋用,連膠姜炭痢陰傷。5.滋腎通關(guān)丸滋腎通關(guān)桂柏知,溺癃不渴下焦醫(yī)。大補陰丸除肉桂,地龜豬髓合之宜。6.增液湯增液湯中參地冬,鮮烏或入潤腸通。黃龍湯用大承氣,甘桔參歸妙不同。圖片第二十四章:瀉火之劑(27首)1.黃連解毒湯黃連解毒湯四味,黃柏黃芩梔子備。躁狂大熱嘔不眠,吐衄斑黃均可使。若云三黃石膏湯,再加麻黃及淡黃。此為傷寒溫毒盛,三焦表里相兼治。梔子金花加大黃,潤腸瀉熱真堪倚。2.附子瀉心湯附子瀉心用三黃,寒加熱藥以維陽。痞乃熱邪寒藥治,惡寒加附治相當。大黃附子湯同意,溫藥下之妙異常。3.半夏瀉心湯半夏瀉心黃連芩,干姜甘草與人參。大棗和之治虛痞,法在降陽而和陽。4.白虎湯白虎湯用石膏偎,知母甘草粳米陪。亦有加入人參者,躁煩熱渴舌生苔。5.竹葉石膏湯竹葉石膏湯人參,麥冬半夏竹葉靈。甘草生姜兼粳米,暑煩熱渴脈虛尋。6.升陽散火湯升陽散火葛升麻,羌獨防風參芍儕。生炙二草加姜棗,陽經(jīng)火郁發(fā)之佳。7.涼膈散涼膈硝黃梔子翹,黃芩甘草薄荷饒。竹葉蜜煎療膈上,中焦燥實服之消。8.清心蓮子飲清心蓮子石蓮參,地骨柴胡亦茯苓。芪草麥冬車前子,躁煩消渴及崩淋。9.甘露飲甘露兩地與茵陳,芩枳枇杷石斛倫。甘草二冬平胃熱,桂苓犀角可加均。10.清胃散清胃散用升麻連,當歸生地牡丹全。或益石膏平胃熱,口瘡吐衄及牙宣。11.瀉黃散瀉黃甘草與防風,石膏梔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調(diào)和服,胃熱口瘡并見功。12.錢乙瀉黃散錢乙瀉黃升防芷,芩夏石斛同甘枳。亦治胃熱及口瘡,火郁發(fā)之斯為美。13.瀉白散瀉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參茯知芩皆可入,肺炎喘嗽此方施。14.瀉青丸瀉青丸用龍膽梔,下行瀉火大黃資。羌防升上芎歸潤,火郁肝經(jīng)用此宜。15.龍膽瀉肝湯龍膽瀉肝梔芩柴,生地車前澤瀉偕。木通甘草當歸合,肝經(jīng)濕熱力能排。16.當歸龍薈丸當歸龍薈用四黃,龍膽蘆薈木麝香。黑梔青黛姜湯下,一切肝火盡能攘。17.左金丸左金茱連六一丸,肝經(jīng)炎郁吐吞酸。再加芍藥名戊已,熱瀉熱痢服之安。連附六一治胃痛,寒因熱用理一般。18.導赤散導赤生地與木通,草梢竹葉四般攻??诿恿芡葱∧c火,引熱同歸小便中。19.清骨散清骨散用銀柴胡,胡連秦艽鱉甲符。地骨青藁知母草,骨蒸勞熱保無虞。20.普濟消毒飲普濟消毒芩連鼠,玄參甘桔板藍根。升柴馬勃連翹陳,僵蠶薄荷為末咀?;蚣尤藚⒓按簏S,大頭天行力能御。21.清震湯清震湯治雷頭風,升麻蒼術(shù)兩般充。荷葉一枚升胃氣,邪從上散不傳中。22.桔梗湯桔梗湯中用防己,桑皮貝母瓜蔞子。甘枳當歸薏杏仁,黃芪百合姜煎此。肺癰吐膿或咽干,便秘大黃可加使。23.清咽太平丸清咽太平薄荷芎,柿霜甘桔及防風。犀角蜜丸治膈熱,早間咯血頰常紅。24.消斑青黛飲消斑青黛梔連犀,知母玄參生地齊。石膏柴胡人參草,便實參去大黃躋。姜棗煎加一匙醋,陽邪里實此方稽。25.辛夷散辛夷散里藁防風,白芷升麻與木通。芎細甘草茶調(diào)服,鼻生息肉此方攻。26.蒼耳散蒼耳散中用薄荷,辛荑白芷四般和。蔥茶調(diào)服疏肝肺,清升濁降鼻淵瘥。27.妙香散妙散山藥與參芪,甘桔二茯遠志隨。少佐辰砂木香麝,悸悸郁結(jié)夢中遺。圖片第二十五章:瀉火之劑增輯(8首)1.紫雪散紫雪犀羚牛樸硝,硝磁寒水滑和膏。丁沉木麝升玄草,更用赤金法亦超。2.至寶丹至寶朱砂麝息香,雄黃犀角與牛黃。金銀二箔兼龍腦,琥珀還同玳瑁良。3.萬氏牛黃丸萬氏牛黃丸最精,芩連梔子郁砂并?;蚣有劢侵楸辏藷崆逍牧Ω?。4.玉女煎玉女煎中地膝兼,石膏知母麥冬全。陰虛胃火牙疼效,去膝地生溫熱痊。5.清瘟敗毒散清瘟敗毒地連芩,丹石梔甘竹葉尋。犀角玄翹知芍桔,瘟邪瀉毒亦滋陰。6.化斑湯化斑湯用石膏元,粳米甘犀知母存?;蛉脬y丹大青地,溫邪斑毒治神昏。7.神犀丹神犀丹內(nèi)用犀芩,元參菖蒲生地群。豉粉銀翹藍紫草,溫邪暑疫有奇勛。8.青蒿鱉甲湯青蒿鱉甲知地丹,陰分伏熱此方攀。夜熱早涼無汗者,從里達表服之安。圖片第二十六章:除痰之劑(10首)1.二陳湯二陳湯用半夏陳,益以茯苓甘草成。利氣調(diào)中兼去濕,一切痰飲此方珍。導痰湯內(nèi)加里枳,頑痰膠固力能訓。若加竹茹與枳實,湯名溫膽可寧神。潤下丸僅陳皮草,利氣祛痰妙絕倫。2.滌痰湯滌痰湯用半夏星,甘草橘紅參茯苓。竹茹草蒲兼枳實,痰迷舌強服之醒。3.青州白丸子青州白丸星夏并,白附川烏俱用生。曬露糊丸姜薄引,風痰癱瘓小兒驚。4.清氣化痰丸清氣化痰星夏橘,杏仁枳實瓜蔞實。芩苓姜汁為糊丸,氣順火消痰自失。5.順氣消食化痰丸順氣消食化痰丸,青陳星夏菔蘇攢。曲麥山楂葛杏附,蒸餅為糊姜汁摶。6.礞石滾痰丸滾痰丸用青礞石,大黃黃芩沉水香。百病多因痰作祟,頑痰怪癥力能匡。7.金沸草散金沸草散前胡辛,半夏荊甘赤茯因。煎加姜棗除痰嗽,肺感風寒頭目顰。局方不用細辛茯,加入麻黃赤芍均。8.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參芪橘柏及干姜。苓瀉麥芽蒼術(shù)曲,太陰痰厥頭痛良。9.常山飲常山飲中知貝取,烏梅草果檳榔聚。姜棗酒水煎露之,劫痰截瘧功堪詡。10.截瘧七寶飲截瘧七寶常山果,檳榔樸草青陳伙。水酒合煎露一宵,陽經(jīng)實瘧服之妥。圖片第二十七章:除痰之劑增輯(9首)1.三子養(yǎng)親湯三子養(yǎng)親痰火方,芥蘇萊菔共煎湯。外臺別有茯苓飲,參術(shù)陳姜枳實嘗。2.指迷茯苓丸指迷茯苓丸最精,風化芒硝枳半并。臂痛難移脾氣阻,停痰伏飲有嘉名。3.紫金錠紫金錠用麝朱雄,慈戟千金五倍同。太乙玉樞名又別,祛痰逐穢及驚風。4.小陷胸湯小陷胸湯連夏蔞,寬胸開結(jié)滌痰周。邪深大陷胸湯結(jié),甘遂硝黃一瀉柔。大陷胸丸加杏藶,項強柔至病能休。5.十棗湯十棗湯中遂戟花,強人伏飲效堪夸??叵训び盟礻?,葶藶大棗亦可嘉。6.千金葦莖湯千金葦莖生薏仁,瓜瓣桃仁四味鄰。吐咳肺癰痰穢濁,涼營清氣自生津。7.苓桂術(shù)甘湯苓桂術(shù)甘痰飲嘗,和之溫藥四般良。雪羹定痰化痰熱,海蜇葶薺共合方。8.金水六君煎金水六君用二陳,再加熟地與歸身。別稱神術(shù)丸蒼術(shù),大棗芝麻停飲珍。9.止嗽散止嗽散中用白前,陳皮桔梗草荊添。紫菀百部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圖片第二十八章:收澀之劑(9首)1.金鎖固精丸金鎖固精芡蓮須,龍骨蒺藜牡蠣需。蓮粉糊丸鹽酒下,澀精秘氣滑遺無。2.茯菟丸茯菟丸療精滑脫,菟苓五味石蓮末。酒煮山藥為糊丸,亦治強中及消渴。3.治濁固本丸治濁固本蓮蕊須,砂仁連柏二苓俱。益智半夏同甘草,清熱利濕固兼驅(qū)。4.訶子散訶子散用治寒瀉,炮姜粟殼橘紅也。河間木香訶草連,仍用術(shù)芍煎湯下。二者藥異治略同,亦主脫肛便血者。5.桑螵蛸散桑螵蛸散治便數(shù),參茯龍骨同龜殼。草蒲遠志及當歸,補腎寧心健忘覺。6.真人養(yǎng)臟湯真人養(yǎng)臟訶粟殼,肉蔻當歸桂木香。術(shù)芍參甘為澀劑,脫肛久痢早煎嘗。7.當歸六黃湯當歸六黃治汗出,芪柏芩連生熟地。瀉火固表復滋陰,加麻黃根功更異。或云此藥太苦寒,胃弱氣虛在所忌。8.柏子仁丸柏子仁丸人參術(shù),麥夫牡蠣麻黃根。再加半夏五味子,陰虛盜汗棗丸吞。9.牡蠣散陽虛自汗牡蠣散,黃芪浮麥麻黃根。撲法芎藁牡蠣粉,或?qū)埞悄迪爳小D片第二十九章:收澀之劑增輯(4首)1.桃花湯桃花湯用石脂宜,粳米干姜共用之。為澀虛寒少陰利,熱邪滯下切難施。2.威喜丸威喜丸治血海寒,夢遺帶濁服之安。茯苓煮曬和黃蠟,每日空心嚼一丸。3.濟生烏梅丸濟生烏梅與僵蠶,共末為丸好醋參。便血淋漓頗難治,醋吞惟有此方堪。4.封髓丹失精夢遺封髓丹,砂仁黃柏草和丸。大封大固春常在,巧奪先天報自安。圖片第三十章:殺蟲之劑(2首)1.烏梅丸烏梅丸用細辛桂,人參附子椒姜繼。黃連黃柏及當歸,溫藏安蛔寒厥劑。2.化蟲丸化蟲鶴虱及使君,檳榔蕪荑苦楝群。白礬胡粉糊丸服,腸胃諸蟲永絕氛。圖片第三十一章:殺蟲之劑增輯(1首)集效丸集效姜附與檳黃,蕪荑訶鶴木香當。雄檳丸內(nèi)白礬入,蟲嚙攻疼均可嘗。圖片第三十二章:癰瘍之劑(6首)1.真人活命飲真人活命金銀花,防芷歸陳草節(jié)加。貝母天花兼乳沒,穿山角刺酒煎嘉。一切癰疽能潰散,潰后忌服用毋差。大黃便實可加使,鐵器酸物勿沾牙。2.金銀花酒金銀花酒加甘草,奇瘍惡毒皆能保。護膜須用蠟礬丸,二方均是瘍科寶。3.托里十補散托里十補參芪芎,歸桂白芷及防風。甘桔厚樸酒調(diào)服,癰瘍脈弱賴之充。4.托里溫中湯托里溫中姜附羌,茴木丁沉共四香。陳皮益智兼甘草,寒瘍內(nèi)陷嘔瀉瑯。5.托里定痛湯托里定痛四物兼,乳香沒藥桂心添。再加蜜炒罌粟殼,潰瘍虛痛去如拈。6.散腫潰堅湯散腫潰堅知柏連,花粉黃芩龍膽宣。升柴翹葛兼甘桔,歸芍棱莪昆布全。圖片第三十三章:癰瘍之劑增輯(8首)1.醒消丸醒消乳沒麝雄黃,專為大癰紅腫嘗。每服三錢陳酒化,醉眠取汗是良方。2.小金丹小金專主治陰疽,鱉麝烏龍靈乳儲。黑炭膠香歸沒藥,陰瘡流注乳癌除。3.梅花點舌丹梅花點舌用三香,冰片硼珠朱二黃。沒藥煎葶蟾血竭,一丸酒化此方良。4.保安萬靈丹萬靈歸術(shù)與三烏,辛草荊防芎活俱。天斛雄麻全蝎共,陰疽鶴膝濕痹須。5.蟾酥丸蟾酥丸用麝蝸牛,乳沒朱雄輕粉儔。銅綠二礬寒水石,疔瘡發(fā)背乳癰瘳。6.一粒珠一粒珠中犀甲冰,珍朱雄麝合之能。癰疽發(fā)背無名毒,酒化一丸力自勝。7.六神丸六神丸治爛喉痧,每服十丸效可夸。珠粉腰黃冰片麝,牛黃還與蟾酥加。8.陽和湯陽和湯法解寒凝 ,外癥虛寒色屬陰。熟地鹿膠姜炭桂,麻黃白芥草相承。圖片第三十四章:經(jīng)產(chǎn)之劑(12首)1.妊娠六合湯海藏妊娠六合湯,四物為君妙義長。傷寒表虛地骨桂,表實細辛兼麻黃。少陽柴胡黃芩入,陽明石膏知母藏。小便不利加苓瀉,不眠黃芩梔子良。風濕防風與蒼術(shù),溫毒發(fā)斑升翹長。胎動血漏名膠艾,虛痞樸實頗相當。脈沉寒厥亦桂附,便秘蓄血桃仁黃。安胎養(yǎng)血先為主,余因各癥細參詳。后人法此治經(jīng)水,過多過少別溫涼。溫六合湯加芩術(shù),色黑后期連附商。熱六合湯梔連益,寒六合湯加附姜。氣六合湯加陳樸,風六合湯加艽羌。此皆經(jīng)產(chǎn)通用劑,說與時師好審量。2.膠艾湯膠艾湯中四物先,阿膠艾葉甘草全。婦人良方單膠艾,胎動血漏腹痛全。膠艾四物加香附,方名婦寶調(diào)經(jīng)專。3.當歸散當歸散益婦人妊,術(shù)芍芎歸及子芩。安胎養(yǎng)血宜常服,產(chǎn)后胎前功效深。4.黑神散黑神散中熟地黃,歸芍甘草桂炮姜。蒲黃黑豆童便酒,消瘀下胎痛逆忘。5.清魂散清魂散用澤蘭葉,人參甘草川芎協(xié)。荊芥理血兼祛風,產(chǎn)中昏暈神魂貼。6.羚羊角散羚羊角散杏薏仁,防獨芎歸又茯神。酸棗木香和甘草,子癇風中可回春。7.當歸生姜羊肉湯當歸生姜羊肉湯,產(chǎn)后腹痛蓐勞匡。亦有加入?yún)④握?,千金四物甘桂姜?.達生散達生紫蘇大腹皮,參術(shù)甘陳歸芍隨。再加蔥葉黃楊腦,孕婦臨盆先服之。若將川芎易白術(shù),紫蘇飲子子懸宜。9.參術(shù)飲妊娠轉(zhuǎn)胞參術(shù)飲,芎芍當歸熟地黃。炙草陳皮兼半夏,氣升胎舉自如常。10.牡丹皮散牡丹皮散延胡索,歸尾桂心赤芍藥。牛膝棱莪酒水煎,氣行瘀散血瘕削。11.固經(jīng)丸固經(jīng)丸用龜板君,黃柏樗皮香附群。黃芩芍藥酒丸服,漏下崩中色黑殷。12.柏子仁丸柏子仁丸熟地黃,牛膝續(xù)斷澤蘭芳。卷柏加之通血脈,經(jīng)枯血少腎肝匡。圖片第三十五章:經(jīng)產(chǎn)之劑增輯(13首)1.交加散交加散用姜地搗,二汁交攔各自妙。姜不辛散地不寒,產(chǎn)后伏熱此為寶。2.天仙藤散天仙藤散治子氣,香附陳甘烏藥繼。再入木瓜蘇葉姜,足浮喘悶此方貴。3.白術(shù)散白術(shù)散中用四皮,姜陳苓腹五般奇。妊娠水腫肢浮脹,子腫病名此可醫(yī)。4.竹葉湯竹葉湯能臺子煩,人參芩麥茯苓存。有痰竹瀝宜加入,膽怯悶煩自繼根。5.紫苑湯紫菀湯方治子嗽,天冬甘桔杏桑會。更加蜂蜜竹茹煎,孕婦咳逆此為最。6.失笑散失笑蒲黃及五靈,暈平痛止積無停。山楂二兩便糖入,獨圣功同更守經(jīng)。7.如圣散如圣烏梅棕炭姜,三般皆煅漏崩良。升陽舉經(jīng)姜梔芍,加入補中益氣嘗。8.生化湯生化湯宜產(chǎn)后嘗,歸芎桃草炮姜良。倘因乳少豬蹄用,通草同煎亦妙方。9.保產(chǎn)無憂方保產(chǎn)無憂芎芍歸,荊羌芪樸菟絲依。枳甘貝母姜蘄艾,功效稱奇莫浪譏。10.泰山磐石飲泰山磐石八珍全,去茯加芪芩斷聯(lián)。再益砂仁及糯米,婦人胎動可安痊。11.抵當丸抵當丸用桃仁黃,水蛭虻蟲共合方。蓄血胞宮少腹痛,破堅非此莫相當。12.安胎飲子安胎飲子建蓮先,青寧還同糯米煎。神造湯中須蟹爪,阿膠生草保安全。13.固沖湯固沖湯中芪術(shù)龍,特蠣海蛸五倍同。茜草山萸棕炭芍,益氣止血治血崩。圖片第三十六章:便用雜方(3首)1.望梅丸望梅丸用鹽梅肉,蘇葉薄荷與柿霜。茶末冬冬糖共搗,旅行賚服勝瓊漿。2.骨灰固齒散骨灰固齒豬羊骨,臘月腌成煅碾之。骨能補骨咸補腎,堅牙健啖老尤奇。3.軟腳散軟腳散中芎芷防,細辛四味碾如霜。輕撒鞋吉行遠道,足無箴瘡汗皆香。圖片第三十七章:幼科方(5首)1.回春散回春丹用附雄黃,冰麝羌防蛇蝎襄。朱貝竺黃天膽共,犀黃蠶草鉤藤良。2.抱龍丸抱龍星麝竺雄黃,加入辰砂痰熱嘗。琥珀抱龍星草枳,苓淮參竺箔朱香。牛黃抱龍星辰蝎,苓竺腰黃珀麝僵。明眼三方憑選擇,怠驚風發(fā)保平康。3.肥兒丸肥兒丸用術(shù)參甘,麥曲薈苓楂二連。更合使君研細末,為丸兒服自安然。驗方別用內(nèi)金樸,苓術(shù)青陳豆麥聯(lián)。檳曲蟾蟲連楂合,砂仁加入積消痊。4.八珍糕八珍糕與小兒宜,參術(shù)苓陳豆薏依?;此幥飞徟淳?,健脾益胃又何疑。5.保赤丹保赤丹中巴豆霜,朱砂神曲膽星嘗。小兒急慢驚風發(fā),每服三丸自不妨。


調(diào)理脾胃的方法
功法篇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調(diào)理了近三年,到目前才算是略有小成,每天大便都基本成形了,而且也不再粘馬桶了。① 揉帶脈脾主運化,脾胃虛弱則會運化不力,造成身體水濕停滯。而揉帶脈則一方面健脾陽,另一方面則振奮了肚腩兩側(cè)膽經(jīng)的陽氣,迅速化開了小腹內(nèi)積聚的水濕。當然你要是覺得揉帶脈的力度不足的話,也可以用手握成拳來敲。順便再說一下,此法對便秘的治療也非常有效果,可以說是立竿見影。圖片② 爬山《黃帝內(nèi)經(jīng)》中有一句話,叫做“谷氣通于脾”。請注意,在繁體字中,山谷的谷寫作“谷”,而谷物的谷寫作“轂”,二者不可混同!唐代醫(yī)家王冰對此的解釋是“谷空虛,脾受納故”。用現(xiàn)代語言來說就是爬山不僅能鍛煉筋骨,讓人汗水淋漓,這也是排除體內(nèi)水濕的良法,同時還能讓人的脾通天地之氣,山谷之氣。這就是我們的古人所說的微言大義,短短的一句話就包含了極其深刻的哲理,暗合了中華文化中天人合一之思想?、?踮足功就是腳尖著地,腳后跟抬起,能抬多高抬多高。胃的經(jīng)絡通過腳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間,胃經(jīng)的原穴也在腳趾的關(guān)節(jié)部位。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妨經(jīng)常鍛煉腳趾。你可以踮著腳尖走路,你也可以試試踮著腳尖站個十來分鐘,記住在踮腳尖時要盡可能地把腳踮得高一點,這樣效果才會好!④ 推腹法以穴位為點,以經(jīng)絡為帶,在腹部從上至下推??傊^大部分的慢性病都通過此法來解決。人體內(nèi)的三濁(廢水、廢氣、大便)都可通過此法來排除,而此三濁正是導致人生病的罪魁禍首。所以古人常說“大道至簡”,道理想通了,解決問題就容易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千千萬萬,但那就是所謂的“術(shù)”的層面的問題了!圖片⑤ 跪膝法此法可引氣血下行,使氣血流注于胃經(jīng)。因此對胃的功能改善是大有好處的,當然此功法的好處遠不止這一點,在此不一一列舉,堅持練一陣子就會知道的了。⑥ 捏脊法簡言之,就是捏脊梁骨,從尾椎骨一直捏到脖子。捏的時候,不必拘泥于穴位,因為脊柱兩側(cè)正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jīng)所經(jīng)之處,捏脊能對身體起到全面的保健作用,它可以健益脾胃、督一身之氣;還可調(diào)理臟腑、疏通經(jīng)絡、升降氣機。⑦ 吞唾液養(yǎng)生法唾液其實就是人體內(nèi)最好的健脾胃的藥。中醫(yī)學認為,唾液能“潤五官、悅肌膚、固牙齒、強筋骨、通氣血、延壽命”,春秋時期的老子認為,靈丹妙藥雖好,也不如自己的津液重要。古代養(yǎng)生學家陶弘景也說:“食玉泉者,能使人延年,除百病?!?br>中醫(yī)學認為:“五臟化五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币馑际峭僖簽槠⒛I所化,腎為人體先天之本,脾為人體后天之本,脾胃富集了五臟之精,氣血之華,故唾液中含有很多有益于人體健康長壽的物質(zhì),對養(yǎng)生保健有著特殊的作用。古代醫(yī)家認為,唾液充盈者必體質(zhì)強壯,并根據(jù)唾液盛衰來判斷疾病狀況。唾液養(yǎng)生法有二種,其一為西漢道人蒯京所創(chuàng)食玉泉,此法過于繁復,不太易掌握,故在此略過不提。其二為赤龍攪華池。所謂赤龍即舌頭,華池即口腔。就是說,在非飲食情況下,經(jīng)常用舌頭在口腔內(nèi)攪拌,使體內(nèi)的水分上升至口腔,通過唾液腺變?yōu)橥僖?,再徐徐咽下。當然,你還可以化繁為簡,那就是用舌頭抵住上顎幾分鐘,口腔中自然后充滿了唾液。據(jù)書報所載,長壽之鄉(xiāng)如皋的很多老人,每天都要練此功法。⑧ 拉筋人的肝、脾、腎經(jīng)都從大腿經(jīng)過,所以拉筋對這三條經(jīng)的拉伸和調(diào)理作用是非常有效的。我個人的感覺是最好采用臥位拉筋法,其效果更加顯著。2飲食篇首先,在此申明說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脾胃虛弱——虛弱到連吃碗面條肚子都會有鼓漲感,吃幾個西紅柿都要拉肚子的那種脾胃虛弱!① 姜糖水對于大多數(shù)現(xiàn)代人而言,脾胃虛弱其實主要就是脾陽虛,胃腸有寒。所以可以在每天早上喝一碗姜糖(紅糖)水,以去除腸胃里的寒氣。圖片② 韭菜春天到了,可以吃點韭菜,韭菜補肝、腎、胃之陽氣。③ 淮山一般意義上的脾胃虛弱者,可以多吃淮山等物以健脾。但要是你的脾胃虛寒的話,建議你還是少吃為妙,因為淮山是助濕的,脾胃過于虛弱者是不宜食用的。與此相類似的還有牛肉、紅棗、南瓜、花生、固元膏、枸杞等物,這些對于平常人或一般意義上的脾胃虛弱者的確是有補血補腎的功效,但對于脾胃嚴重虛寒者來說并無助益,相反倒有可能是增加了負擔,所以脾胃嚴重虛弱者其實也不宜吃固元膏。④ 喝粥粥可以直接轉(zhuǎn)化為氣血而不需增加脾胃的負擔,也可以理解為是在間接地健脾了。還有別忘了粥是養(yǎng)胃氣的。⑤ 拒絕過食寒涼之物如從冰箱里剛拿出來的飲料、冰鎮(zhèn)奶茶、冰淇淋、冰蛋糕等物。雖然口腹方面的快感少了很多,但能收獲健康,那也是非常劃得來的了?、?細嚼慢咽食物越細碎,腸胃的工作負擔越輕,越容易轉(zhuǎn)化成氣血。所以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建議吃飯時一定要細嚼慢咽。因為細嚼慢咽除了能將食物盡可能嚼碎以利消化之外,它還能使人不斷產(chǎn)生唾液,而唾液古人稱之為上泉之水,那可是世上最好的健脾胃之良藥?、?薏米用薏米等利水除濕的食物來健脾。這也沒錯,不過對于脾胃虛寒者來說,用之前可以炒一下。圖片⑧ 陳皮每天吃點陳皮,就權(quán)當作零食吃吧。陳皮有醒脾化痰之功效,脾是生痰之源,痰被化掉了,其實也就是健脾了。按中醫(yī)的說法,人在二十四歲前特別是小孩子,身體出現(xiàn)的問題大多是脾和腎的問題,所以解決小孩子的生病問題,只需從脾與腎這兩方面著手就行了。陳皮排骨這道菜也很美味的。⑨ 炒米和鍋巴按中醫(yī)的五行學說,黃色入脾,所以炒得焦黃的大米和鍋巴都是入脾健脾的。這兩樣東西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會有點焦,而按中醫(yī)的說法,焦的東西也是入脾健脾的。所以,這兩樣東西大家不妨都拿來試試看。3艾灸篇肚臍,也叫神闕穴,是連接臍帶的地方,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胎兒在母體時就靠臍帶供給營養(yǎng),就好像瓜蒂一樣,是吸取營養(yǎng)的唯一途徑。我們也可理解為它是聯(lián)系人體先天和后天之要穴。所謂神闕,即是指元神出入和居住的地方,地位極其顯貴。實際上,在人體當中,神闕穴也是心腎交通的門戶,心藏神,腎藏志,都是不可小覷的五臟神。心屬火,腎屬水,水火不能通達調(diào)濟,就會引起陰陽失調(diào),導致各種疾病接踵而至。而在肚臍眼上的神闕穴,是腹部的核心,對于發(fā)生在腹部的疾病,有很好的調(diào)理效果,如五更瀉、慢性腹瀉、尿潴留等都是它的拿手好戲。現(xiàn)代人的脾胃虛弱,大都是脾陽虛,艾炙則是升陽的最好方法之一,所以可以通過對神闕進行炙療而達到調(diào)理脾陽虛之目的。圖片① 道家的炙臍秘方:用桂圓肉一顆、花椒六、七顆,加上艾絨一同打爛,晚上睡覺的時候挑一點點,小指甲面那么大,放在肚臍里就行了,之后再用醫(yī)用膠布固定即可。不過也可用吳茱萸、藿香、佩蘭之類的芳香之物來替代(最好是打成粉)。脾胃虛弱者一般來說其化濕的功能都會受損,如果脾胃只是一般意義的虛弱,則可采用冬瓜、薏米等利水除濕之物來祛濕,而對于那些脾胃嚴重虛寒者而言,最好的辦法不是利水除濕,而是用芳香之物如藿香等來燥濕。② 直接艾灸肚臍(神闕穴)也就是直接用陳艾制作的艾條在肚臍之上懸灸。懸灸的的好處是熱力十足,可充分發(fā)揮艾條的功效。③ 法無定法說得通俗點就是殺豬殺屁股,各有各的門道。你要是覺得艾灸不方便,告訴你還有一個辦法,那就是閑來無事之時或是坐車無聊之時,試試用手指來按壓神闕穴,效果可能不如艾灸,但長期堅持下來效果也會很好的。④ 炙足三里足三里是胃經(jīng)上的大穴,每天炙上十分鐘,健康長壽。


中醫(yī)專長備考——內(nèi)服方藥|中醫(yī)內(nèi)科學160個高頻考點匯總
中醫(yī)內(nèi)科學160個高頻考點匯總
1.感冒的病位在——肺衛(wèi)。2.感冒病證多發(fā)季節(jié)——冬春。3.感冒的常見病因——外感六淫、時行病毒。4.喘證的病變部位在——肺、腎。5.喘證實喘的主要病位在——肺。6.嘔吐的病位在——胃、肝、脾。7.水腫發(fā)病涉及的臟腑是——肺、脾、腎。8.消渴責于——肺、胃、腎三臟。9.導致感冒的主因是——風邪。10.肺癆的外在致病因素是——瘵蟲。11.肺癆的四大主癥是——咳嗽、咯血、潮熱、盜汗。12.“感冒”一詞——出自北宋《仁齋直指方》。13.“咳嗽”一詞——出自《內(nèi)經(jīng)》。14.肺脹病名首見于——《靈樞》。15.“肺癰”始見于——《金匱要略》。16.眩暈始見于——《內(nèi)經(jīng)》,謂之“眩冒”。17.“頭痛”病名始見于——《內(nèi)經(jīng)》。18.“黃疸”病名始見于——《素問·平人氣象論》。19.“瘧疾”病名始見于——《素問·瘧論》。20.厥證在《內(nèi)經(jīng)》《傷寒論》中分為——暴厥、寒厥。21.《金匱要略》將呃逆分為三種——實證、寒證、虛熱證。22.驚悸,臨床上多見于——實證。23.怔忡,臨床上多見于——虛證。24.懸飲是指飲邪留于——脅下。25.不寐《內(nèi)經(jīng)》稱為——“不得臥”、“目不瞑”。26.屬內(nèi)傷咳嗽主要病理因素的是——痰、火。27.屬于胸痹主癥的是——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休息或用藥后可緩解。28.屬于癇病與痙證鑒別要點的是——癇病口吐白沫,兩目上視。29.屬淋證主要病理因素的是——濕熱。30.五痹之說——骨、筋、脈、肌、皮。31.五痿學說——筋、脈、肉、皮、骨。32.顫證的病理因素為——風、火、痰、瘀。33.眩暈的五大病因——風、火、痰、瘀、虛。34.中風病因——風、火、痰、虛、氣逆、血瘀。35.哮證發(fā)作期的主要病機是——痰氣搏結(jié),氣道被阻。36.嘔吐的基本病機是——胃失和降,胃氣上逆。37.腹痛的基本病機是——臟腑失和,氣血不暢。38.癡呆的基本病機為——髓海不足,神機失用。39.厥證的基本病機是——氣機逆亂,升降乖戾。40.顫證的基本病機為——肝風內(nèi)動,筋脈失養(yǎng)。41.噎嗝病機——責于痰、氣、瘀、虛,與肝、脾、腎關(guān)系密切。42.咳嗽痰熱郁肺證,其痰的特點是——痰多、色黃、質(zhì)稠。43.咳嗽肺陰虧耗證,其痰的特點是——痰少、質(zhì)粘、夾有血絲。44.胸痹氣陰兩虛證,其臨床特點是——胸悶隱痛,時作時止。45.胸痹陰寒凝滯證,其臨床特點是——胸痛徹背,感寒痛甚。46.尿濁的臨床特點是——小便混濁,白如泔漿,尿道不痛。47.膏淋的臨床特點是——小便混濁,狀如脂膏,尿熱澀痛。48.首先提出哮喘之名的醫(yī)家是——朱丹溪。49.將鼓脹稱為“膨脖”、“蜘蛛蠱”的醫(yī)家是——戴思恭。50.首先指出噎膈病的基本病理為食道狹窄的醫(yī)家是——葉天士。51.首先記載“消渴”患者尿甜的醫(yī)著是——《外臺秘要》。52.首先將痙證分為剛痙和柔痙的醫(yī)著是——《金匱要略》。53.最早提出用導尿術(shù)治療小便不通的醫(yī)著是——《千金要方》。54.強調(diào)脾、腎二臟在虛勞中重要性的中醫(yī)著作是——《醫(yī)宗必讀》。55.提出“郁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的醫(yī)著是——《臨證指南醫(yī)案·郁》。56.提出'癇’與'痰’有密切關(guān)系的是——《丹溪心法》_癇。57.提出“胃不和則臥不安”的著作是——《素問》。58.“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出自——《素問》。59.痰飲的治療原則是——溫化。60.消渴的治療原則是——清熱潤燥,養(yǎng)陰生津。61.膏淋虛證的治療原則是——補脾益腎固澀。62.自汗盜汗屬虛證者的治療原則是——調(diào)和營衛(wèi)。63.治療痞滿的基本原則是——調(diào)理脾胃升降,行氣除痞消滿。64.胸痹重證,陰寒極盛者,其治法是——芳香溫通止痛。65.肺脹痰濁壅肺證的治法是——化痰降氣,健脾益肺。66.肺癰潰膿期的治療主方是——加味桔梗湯。67.胃陰不足嘔吐的治療主方為——麥門冬湯。68.寒濕痢的治療主方是——不換金正氣散。69.陰虛痢的治療主方是——駐車丸。70.痞滿痰濕中阻證治的主方是——二陳平胃湯加減。71.痞滿濕熱阻胃證的代表方是——瀉心湯和連樸飲加減。72.咳嗽肺陰虧虛證的代表方首選——沙參麥冬湯。73.肺癆肺陰虧虛證的代表方首選——月華丸。74.心悸心陽不振證的代表方宜首選——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合參附湯。75.心悸水飲凌心證的代表方宜首選——苓桂術(shù)甘湯。76.對于內(nèi)傷頭痛的治療,實證者應——平肝、化痰、行瘀。77.治療太陽經(jīng)頭痛的引經(jīng)藥是——羌活、蔓荊子、川芎。78.治療陽明經(jīng)頭痛的引經(jīng)藥是——葛根、白芷、知母。79.治療常人感冒之風寒束表證,首選的方劑是——荊防敗毒散。80.治療哮病緩解期肺腎兩虛證,應首選的方劑是——生脈地黃湯合金水六君煎。81.治療肺癆之氣陰耗傷證,應首選的方劑是——保真湯。82.治療嘔吐脾胃氣虛證,首選的方劑是——香砂六君子湯。83.治療呃逆胃陰不足證,首選的方劑是——益胃湯。84.治療噎膈瘀血內(nèi)結(jié)證,應首選——通幽湯。85.治療盜汗陰虛火旺證,應首選——當歸六黃湯。86.治療心悸瘀阻心脈證,應首選的方劑是——桃仁紅花煎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87.治療不寐痰熱擾心證,首選的方劑是——黃連溫膽湯。88.治療鼻衄熱邪犯肺證,應首選的方劑是——桑菊飲。89.治療中風中經(jīng)絡肝陽上擾證,首選的方劑是——天麻鉤藤飲。90.治療中風恢復期肝腎虧虛證,首選的方劑是——左歸丸合地黃飲子。91.治療水腫濕熱壅盛證,應首選的方劑是——疏鑿飲子。92.治療腹痛瘀血內(nèi)停證,首選的方劑是——少腹逐瘀湯。93.治療脅痛瘀血阻絡證,首選的方劑是——復元活血湯。94.治療脅痛肝膽濕熱證,應首選——龍膽瀉肝湯。95.治療黃疸疫毒熾盛證,首選的方劑是——《千金》犀角散。96.治療瘧母首選的方劑是——鱉甲煎丸。97.治療癇病風痰閉阻證,應首選——定癇丸。98.治療淋證之熱淋,應首選的方劑是——八正散。99.治療癃閉脾氣不升證,應首選的方劑是——補中益氣湯合春澤湯。100.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便血,應首選——黃土湯。101.治療癃閉肺熱壅盛證,應首選的方劑是——清肺飲。102.狂病痰火擾神證治療方劑宜選——生鐵落飲。103.治療瘀血腰痛,應首選——身痛逐瘀湯。104.治療肝腎虧損,髓枯筋痿之痿證,應首選——虎潛丸。105.治療腹痛飲食積滯重證,應首選——枳實導滯丸。106.治療尿路阻塞之癃閉,應首選——代抵當丸。107.治療勞淋應首選——無比山藥丸。108.治療郁證心神失養(yǎng)者,應首選——甘麥大棗湯。109.治療行痹,應首選——防風湯。110.治療陰虛發(fā)熱,應首選——清骨散。111.治療虛勞脾胃陰虛者,應首選——益胃湯。112.治療狂證火盛傷陰者,應首選——二陰煎。113.雙合湯主要治療痹證——痰瘀痹阻證。114.肺癰初期應選——銀翹散。115.肺癰成癰期應選——千金葦莖湯合如金解毒散。116.肺癰潰膿期,絡傷血溢,咯血者,應另服——三七、白及粉。117.肺癰患者,咳吐大量膿血痰,氣味腥臭異常,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其病期是——潰膿期。118.突然仆倒,昏迷時間長,醒后常有半身不遂。中醫(yī)診斷為——中風。119.突然仆倒,兩目上視,四肢抽搐,口吐涎沫。中醫(yī)診斷為——癇病。120.消渴病,口渴多飲,口舌干燥,尿頻量多,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數(shù)。宜選——消渴方。121.消渴病,多食易饑,口渴,尿多,形體消瘦,苔黃,脈滑實有力。宜選——玉女煎。122.患者,男,50歲,多食易饑,口渴,尿多,形體消瘦,苔黃,脈滑實有力。癥屬——中消胃熱熾盛證。123.患者,女,66歲。發(fā)現(xiàn)血糖升高10年,目前多食易饑,口渴,尿多,形體消瘦,大便干燥,苔黃,脈滑實有力。本證候的證機概要是——胃火內(nèi)熾,胃熱消谷,耗傷津液。124.患者,女,46歲。因情緒緊張,突然出現(xiàn)眩暈昏仆,面色蒼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脈沉細微。本病的證機概要是——元氣素虛,清陽不升,神明失養(yǎng)。125.王某,男,62歲。平素頭暈耳鳴,腰酸。今日突然發(fā)生口眼歪斜,言語不利,半身不遂,舌質(zhì)紅,苔膩,脈弦細數(shù)。其診斷是——中風中經(jīng)絡陰虛風動證。126.李某,男,32歲。平素急躁易怒,頭痛失眠5日。今日突發(fā)狂亂無知,罵詈號叫,不避親疏,不食不眠,舌質(zhì)紅絳,苔黃膩,脈滑數(shù)。其診斷為——狂證痰火擾神證。127.患者,男,27歲。干咳少痰,咳聲短促,痰中帶血,五心煩熱,時有盜汗,形體消瘦,胸部悶痛隱隱,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其診斷是——肺癆肺陰虧損證。128.趙某,男,56歲。反復脘悶2年,脘腹痞悶嘈雜,饑不欲食,惡心噯氣,口燥咽干,大便秘結(jié),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其證候診斷是——胃陰不足證。129.患者咳逆陣作,痰中帶血,時時汗出,胸脅脹痛,口苦咽干,尿黃便秘,舌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其診斷是——咳血肝火犯肺證。130.某患者,氣短息弱,喉中有輕度哮鳴,自汗畏風,面色白,咳嗽痰稀,舌淡苔白,脈弱。其診斷是——哮證緩解期,肺虛。131.患者嘔吐清水痰涎,脘悶不食,頭暈心悸,舌苔白膩,脈滑。其證候是——痰飲內(nèi)阻。132.頭痛患者,疼痛日久,其痛如錐刺,固定不移,舌質(zhì)紫,脈細澀。其證候是——血瘀。133.患者,女,20歲。每遇生氣后即咳逆陣作,口苦咽干,胸脅脹痛,咳時面赤,舌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其證候是——肝火犯肺。134.胸痹患者,女,45歲。胸悶如窒而痛,氣短喘促,肢體沉重,體胖痰多,舌苔濁膩,脈滑。其證候是——痰濁壅塞。135.患者胸脅脹痛,走竄不定,情緒不佳則加重,胸悶氣短,噯氣頻作,舌苔薄,脈弦。其證候是——肝郁氣滯。136.患者水腫日久,腰以下腫甚,按之凹陷不起,畏寒肢冷,尿少,舌淡苔白滑,脈沉弱。其證候是——脾陽虛衰。137.患者,男,45歲。脅痛口苦,胸悶納呆,惡心嘔吐,目黃身黃,舌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其證候是——瘀血阻滯。138.患者腹內(nèi)積塊明顯,硬痛不移,面黯消瘦,納食減少,時有寒熱,舌紫暗苔薄,脈細澀。其證候是——瘀血內(nèi)結(jié)。139.虛勞患者,短氣自汗,聲音低怯,時寒時熱,平素易于感冒,舌質(zhì)淡,脈弱。其證候是——肺氣虛。140.患者干咳少痰,痰中帶血,潮熱盜汗胸悶隱痛,身體逐漸消瘦,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其診斷是——肺癆。141.患者,男,60歲。腹脹大如鼓,按之如囊裹水,有波動感。應首先考慮的是——水臌。142.患者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頭痛,肢體疼痛,鼻塞聲重,時流清涕,喉癢,舌苔薄白而潤,脈浮。其治法是——辛溫解表。143.患者精神恍惚,心神不寧,悲憂善哭,時時欠伸,舌淡苔薄白,脈弦細。其治法是——養(yǎng)心安神。144.患者胃痛,脘腹脹滿,噯腐吞酸,吐不消化食物,大便不爽,舌苔厚膩,脈滑。其治法是——消食導滯。145.患者呃聲洪亮,沖逆而出,口臭煩渴喜冷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jié),舌苔黃,脈滑數(shù)。其治法是——清降瀉熱止呃。146.高某,男,69歲。三日來心悸不安,胸悶氣短,動則尤甚,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此病證的治法是——溫補心陽,安神定悸。147.趙某,男,28歲。平素急躁易怒,口苦咽干。今日突然仆倒,不省人事,吼叫,四肢抽搐,口吐白沫,舌紅,苔黃膩,脈數(shù)。此病證的治法是——清熱瀉火,化痰開竅。148.患者腰部冷痛重著,轉(zhuǎn)側(cè)不利,每逢陰雨天加重,靜臥時其痛不減,舌苔白膩,脈沉緩。其治法是——散寒行濕,溫經(jīng)通絡。149.患者小便黃赤灼熱,尿血鮮紅,心煩口渴,面赤口瘡,夜寐不安,舌紅,脈數(shù)。其治法是——清熱瀉火,涼血止血。150.崔某,男,43歲。3年來頭暈伴頭目脹痛,口苦,遇郁怒而加重,顏面潮紅,急躁易怒,肢麻震顫,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其治療應首選的方劑是——天麻鉤藤飲。151.患者,男,42歲。呼吸氣促,喉中哮鳴有聲,胸悶如窒,口不渴,形寒怕冷,面色晦暗,舌苔白滑,脈弦緊。治療應首選——射干麻黃湯。152.患者2個月前患懸飲,經(jīng)積極治療,飲邪已退病情好轉(zhuǎn)?,F(xiàn)仍胸脅灼痛,呼吸不暢,悶咳,天陰時明顯,舌暗苔薄,脈弦。治療應首選——香附旋覆花湯。153.患者頭痛而暈,心悸不寧,神疲乏力,面色無華,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治療應首選——加味四物湯。154.患者項背強急,四肢抽搐,口噤不能語,發(fā)熱惡寒,頭痛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治療應首選——羌活勝濕湯。155.某患者咳吐米粥樣大量膿痰,腥臭異常,氣喘不能臥,身熱面赤煩渴喜飲,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治療應首選——加味桔梗湯。156.某患者,長期入睡困難,胸悶脘痞,泛惡噯氣??诳?,頭重,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治療應首選——黃連溫膽湯。157.咳嗽痰少,痰中帶血或反復咯血,血色鮮紅,口干咽燥,顴紅,潮熱盜汗,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治療應首選——百合固金湯。158.某患者,過食冰水后,出現(xiàn)呃逆,聲音沉緩有力,膈間及胃舒不暢,喜熱飲,納食減少.舌苔白潤,脈象遲緩。治療應首選——丁香散。159.患者,女,60歲。消渴病史8年。形體消瘦,尿頻量多,混濁如脂膏,口干唇燥,舌紅,脈細數(shù)。治療應首選——六味地黃丸。160.某患者,大便秘結(jié),質(zhì)干燥,數(shù)日一行,面色無華,頭暈眼花,心悸失眠,爪甲色淡,唇舌淡,脈細。治療應首選——潤腸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中醫(yī)內(nèi)科方劑歌訣
李可老中醫(yī)急危重癥疑難病經(jīng)驗輯——3
中醫(yī)入門三字經(jīng)(二)
草藥勝名醫(yī) 偏方治大病
不扯了,貼貼一個老中醫(yī)收集并自己編的中醫(yī)歌決,有用的自己看. - 新奇軍
【中華道醫(yī)】中醫(yī)必背歌訣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