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張上海某小學五年級學生在復旦大學“蹭課”的照片在網(wǎng)上引發(fā)熱議。網(wǎng)友紛紛表示,“孩子聽得懂嗎?”但是孩子的媽媽卻說,“別人以為我們只是到大學蹭課,其實并不是這樣。他也只是一個愛問‘為什么’的普通孩子”。
一名五年級的小學生到大學“蹭課”,乍一看確實不可思議。但拋卻功利思維再來審視此事,其實并無不妥。學生自愿、愛聽而且表示自己聽得懂;家長順勢而為,讓孩子從小見識大學的課程,找到自己的興趣點與學習的著力點,這無論對孩子當下的學習,還是對其未來的成長,都是大有裨益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每一個孩子都有無限的潛力和發(fā)展可能性,教育的關鍵就是找準學生發(fā)展的方向,讓學生成長為最好的自己。中小學進行的是通識教育,無論語文還是數(shù)學,都是未來學習與生活的重要工具。但僅僅學習這些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盡早實施潛能的開發(fā),發(fā)展學生特長,讓學生找到努力的方向,并以興趣的培養(yǎng)來激發(fā)學習的激情,讓學生對學習充滿信心,對成長充滿渴望。
大學之大,不僅在于知識的深度,更在于知識的廣度,在于豐富多樣的課程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這個孩子到大學聽課,對專業(yè)與課程的選擇不必與分數(shù)掛鉤,而能完全依托于心性,遵從自己的興趣與愛好,這樣的需求是內心真實的訴求,這樣的選擇是跟隨夢想的追求。在孩子年幼的時候,讓其提前感受大學的氛圍,感受學科的魅力,激發(fā)進取的欲望,又有何不妥呢?
當然,這位小學生的做法僅僅是個案,一是其擁有鄰近大學的地利,二是源于其內心自發(fā)的興趣,其他孩子未必適合效仿。小學生旁聽大學課程,還涉及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即如何解決自身學習與校外“蹭課”的矛盾,如果因“蹭課”影響學業(yè),則勢必得不償失。(梁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