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碗雞湯!這是從科學客觀的角度論證“與愛有關”的假的雞湯文。
父母決定起點,自己決定過程,配偶決定終點。但問題是,你愛孩子的姿勢標準嗎?你是不是也正“以愛之名”,沒有留意“日漸畸形”的母嬰關系,無形中對孩子造成了傷害?
一、親子間的傷害都是”以愛之名“
先來看看月小咖近日關注到的一條新聞: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民警在火車站附近看到一個獨自坐在路燈下,顯得一臉無措的8歲女孩。得知其母因為孩子不聽話就把她一個人留在車站獨自返家后,民警打算給這位媽媽打電話。女孩卻說,別打,我能自己回家,媽媽是在鍛煉我……而她身后還有結結實實的3大件行李。
很少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寶寶,至少他們自己這么想、這么說,可行為上呢?到底該”以愛之名“還是”如他所是“呢?月小咖不敢說這個媽媽的做法完全錯誤,如果這8歲女孩是個能扛3件行李,還能保護自己的金剛女芭比,而且必須在逆境中才能激發(fā)潛能,并且享受這一過程的話……
二、母嬰關系的4種形態(tài)
1.共振互動型
完美!母親以寶寶的感受為中心,對寶寶的生理和情感需求及時給予回應,并且從溝通交流中能獲取到自我滿足和愉悅感。寶寶自主微笑,媽媽也發(fā)自內心對寶寶笑;寶寶用哭聲表達需求,媽媽能及時撫慰并領會寶寶心思。
2.滿足預期型
母子間的交流通道僅對母親開放,也就是說,寶寶如果發(fā)起一個行為,母親是不會給予回應的。母親只會按照自我預期的方式,自己先發(fā)起一個行為,如對寶寶笑,當滿足心理預期,寶寶笑了的時候,母親才會給出反應。
3.無關反應型
母親的反應和寶寶不在一個頻道!寶寶興沖沖跑回來說:“媽媽,你看我摘的蒲公英,送你!”媽媽卻說:“說了多少次,草地有蟲子,看你衣服臟的!“媽媽關注的點雖然在寶寶身上,卻和寶寶的感受不在一個頻率上,相當于并沒有有效溝通。
4.情感逆轉型
母親的快樂建立在寶寶的痛苦感受上!聽上去不像親媽,但換個說法,或許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生活中類似的案例很多:母親總是要逆轉寶寶的情感。比如在寶寶面前說他喜歡的長輩的不是,為了阻止寶寶買玩具,反復灌輸”這東西不好“的想法。
三、5種常見的“以愛之名”帶來傷害
——以保護寶寶的名義限制行為
別爬到凳子上玩,快下來!別在馬路牙子上走,容易崴腳!畫畫注意別把衣服弄臟了!還是媽媽喂吧,你自己吃弄得哪兒都是……雖然保護孩子是爸爸媽媽的責任,但很多規(guī)矩其實是建立在“為家長自己減少麻煩”和“懶癌犯了”的基礎上,這樣的限制會扼殺孩子感知世界的能力和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
——以道德綁架的方式強制改變
快給阿姨表演個舞蹈,你怎么這么沒禮貌!男孩子不能喜歡粉色和娃娃,女孩子不能喜歡打槍……本就是個小暖男胚子,非得按猛男標準打造,孩子活得糾結,而且在不斷被打壓中會產生強烈的不自信。還有,在朋友面前表演節(jié)目其實是為了家長的面子,孩子不主動就成了沒禮貌,實在冤枉。
——以親昵糾正的行為干涉專注
寶寶睡得很香,寶爸忍不住親一口,胡茬把寶寶扎醒了!寶寶自己擺弄玩具很專注,寶媽一把拿過來,這個玩具應該這么玩!寶寶專心學習、畫畫,奶奶遞上水果,催了幾遍,守在孩子身邊非得看著他吃……爸媽總怪孩子做事兒不專注,可是誰的“好心”打亂了孩子的專注力呢?
——以說教打壓的行為否定寶寶
和你說了好幾遍,你怎么就是不聽話?哪兒有那么多為什么,照著我說的話去做!……當爸媽的耐心解釋成了孩子眼中的無法理解、反復追問,很多家長“被迫”選擇了“來硬的”,如果寶寶還不就范,還可能被放狠話,甚至遭皮肉之苦。而對“真理”的質疑,其實是寶寶思考和分析問題的過程,就這樣被扼殺在搖籃里。
——以自我評價的體系影響認知
你二嬸那么土,以后離她遠點兒,不許喜歡她!這個玩具有什么好的,根本不值這些錢,我?guī)闳ベI另一個好玩的去!……爸媽自認為很對很真理的評價,是基于成人的慣性思維,其實對孩子來說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一個玩具好不好玩,應該由玩兒的人來定,而不是買的那個。
月小咖說
千萬種不同類型的寶寶就應該有千萬種不同的教育方法,但無論怎么改變,在溝通中,尊重對方是最重要的,對親子教育來說,寶寶尊重家長通常比較容易,而家長尊重寶寶卻很難。愛他,就嘗試如他所是,不是一味順從,而是用心感受他/她的感受。
了解更多孕、產、育知識,請去往各大應用商店搜索“月子匯所”,下載月子匯所APP!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