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芝書法《八月貼》
“書圣”王羲之最推崇的前輩書家有兩個:一個是魏的鐘繇,一人是東漢的張芝。他說:“吾書比之鐘、張,鐘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余耽之若此,未必謝之?!?見孫過庭《書譜》)“耽”,是沉迷,特別愛好的意思。連王羲之都自嘆弗如,可見張芝對書法的熱愛程度。
張芝,生年不詳,約卒于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敦煌酒泉瓜州縣淵泉鎮(zhèn)(今屬甘肅)人,字伯英。勤學(xué)好古,淡于仕進。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時人尊稱自為“張有道”。善章草,后脫去舊習(xí),省減章草點畫、波桀,成為“今草”,張懷瓘《書斷》卷中列張之章草、草書為神品,曰:“尤善章草書,生諸杜度、崔璦。龍豹變,青出于藍。又創(chuàng)于今草,天縱穎異,率意超曠,無惜事非。若清澗長源,流而無限,縈回崖谷,任于造化”;稱他“學(xué)崔(瑗)、杜(操)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zhuǎn)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于隔行”,三國魏書家韋誕稱他為“草圣”。晉王羲之對漢、魏書跡,惟推鐘(繇)、張(芝)兩家,認為其余不足觀。張旭、韋誕、索靖、王羲之父子、張旭、懷素之草法,均源于伯英。羊欣云:“張芝、皇象、鐘繇、索靖,時號“書圣”,然張勁骨豐肌,德冠諸賢之首,斯為當矣”。
有關(guān)張芝的史料很少,《后漢書·張奐傳》僅記長子芝最知名,及弟昶并善草書。西晉書法家衛(wèi)恒(公元?--291年)著《四體書勢》,稱:“漢興而有草書,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時,齊相杜度,號稱善作。后有崔瑗、崔實,亦稱皆工,弘農(nóng)張伯英者因而轉(zhuǎn)精其巧,……韋仲將謂之草圣。韋仲將韋誕(179--252年),三國魏光祿大夫,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他認為:“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畫微瘦。崔氏法之。書體甚濃,結(jié)字工巧,時有不及。張芝喜而學(xué)焉。轉(zhuǎn)精其巧,可謂草圣。”說明張芝雖以杜、崔為師,但后來居上,“超前絕后、獨步無雙”。唐開元時著名書法家和評論家張懷瓘,在其名著《書斷》這部中國書法史上杰出的專著中有數(shù)百字比較詳細地論述了張芝,其他歷代書法家大都引用和認同韋誕、衛(wèi)恒、張懷瓘、孫過庭等人的論述,張芝草圣的地位自此就赫然屹立于華夏書壇之上,永遠閃耀著燦爛的光芒。
從中國書法史發(fā)展軌跡看,從甲骨文到篆成熟于秦,始出隸體,西漢隸書盛行,但已有草書,可謂篆、隸、草、行、真各體具備,但此時行竺遲緩且有波磔的隸書和字字獨立帶有隸意的章草都已不能滿足人們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代之而興的是書寫起來快捷而流美的“今草”,社會上形成了“草書熱”。張芝從民間和杜、崔那里汲取了草書的藝術(shù)精粹,創(chuàng)造了跨時代的大草,即有別于章草的“一筆書”,當時亦稱“今草”,一時名噪天下,學(xué)者如云。張芝的“一筆書”,“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于隔行”;“如流水速,拔茅連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下而為下字之上,奇形雖合,數(shù)意兼包,若縣猿飲澗之象,鉤鎖連環(huán)之狀,神化自若,變態(tài)不露”;“若清澗長源,流而無限,縈回崖谷,任于造化”,“精熟神妙,冠絕古今”;“張勁骨豐肌,德冠諸賢之首”;“伯英即草書之祖也”。
張芝的草書影響了整個中國書法的發(fā)展,為書壇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生機,被譽為中國書圣的王羲之,中年就師承張芝,推崇張芝,自認為草書不如張芝。狂草大師懷素也自謂草書得于"二張"(張芝、張旭)。草書大家孫過庭在其《書譜》中也多次提到他一生是將張芝的草書作為藍本的,稱“張芝草圣,此乃專精一體,以致絕倫”。中國書法史告訴我們,"自漢末至中唐六七百年間,在草書領(lǐng)域里涌現(xiàn)了韋誕、衛(wèi)瓘、索靖、衛(wèi)恒等這些傳于書壇的人物,更有王羲之、王獻之、張旭、懷素四位光耀千古的大師,他們的師承都導(dǎo)源于中國書法史上第一位巨人--草圣張芝"。
這是歷史的真實,也是客觀的評價。張芝獲得“草圣”的殊榮絕非偶然,這同他的處世哲學(xué)和治學(xué)態(tài)度有密切關(guān)系。張芝出身名門,其父張奐為漢代名臣,“伯英名臣之子,幼而高操,勤學(xué)好古,經(jīng)明行修,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斷書》)張芝“有道”而受到朝廷賞識,下詔求賢,令其作官,而他卻不屑一顧,甘作布衣,這種不貪高官厚祿潔身自愛的思想境界,令人欽佩。張芝刻苦學(xué)習(xí)書藝以至如醉如癡的精神也令人叫絕?!胺布抑虏?,必先書而后練之。臨池學(xué)書,池水盡墨?!?衛(wèi)恒《四體書勢》)據(jù)《沙州都督府圖經(jīng)》對《張芝墨池》的記載:“張芝于此學(xué)書,其池盡墨,書絕世,天下名傳。因王羲之《番書論》云:'臨池學(xué)書,池水盡墨,好之絕倫,吾佛及也。'”《敦煌古跡廿詠》中有一首《墨池詠》贊道:“昔人精篆素,盡妙許張芝。圣草雄千古,芳名冠一時。舒箋觀鳥跡,研墨染魚緇。長想臨池處,興來聊詠詩?!睆堉フ沁@樣苦苦求索勤奮努力,才攀登上了書法藝術(shù)的高峰,其書“為世所寶,寸紙不遺”,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草圣。張芝的墨跡見《淳化閣帖》,收有五帖三十八行。張芝著有《筆心論》五篇,可惜早已失傳。張芝還是一位制造毛筆的專家。
張芝季弟張昶,也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尤善章草,書類伯英,時人謂之“亞圣”。
張芝是蘭州碑林的旗幟
蘭州碑林以甘肅地域文化為特點,高高舉起了“草圣”張芝這面大旗,目的是讓人們知道甘肅出了這樣一位偉大的書法家,甘肅人應(yīng)該為之感到驕傲。如今,當我們走進位于白塔山之巔的蘭州碑林,“草圣”張芝的一代風(fēng)姿便映入眼簾:塑像高3.6米,人物年齡約60歲左右,右手握著筆略略抬起,左手捏住右手衣袖,頭部微微向左偏轉(zhuǎn),眼神堅定。從中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學(xué)識淵博、藝術(shù)精湛、構(gòu)思成熟、欲下筆而未下那一剎那張芝的高大形象。張芝雕像的下面,是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沈鵬先生題寫的四個大字“草圣張芝”。題字旁邊還有《塔影河聲》的作者流螢先生嘔心瀝血撰寫出的關(guān)于“草圣”張芝的生平簡介及其評價,此文最后一段是:“時人曰:張芝乃曠世奇才,光耀千秋,影響所及,遍于寰中。值蘭州碑林肇建之日,雕張芝像立于黃河之濱、白塔山之巔,藉以緬懷先賢,激勵來者?!?/p>
《終年帖》
來源:中國甘肅網(wǎng)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