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好,我們繼續(xù)說非洲杯地理,從北部非洲開始。(本文視頻版已于10日前發(fā)布,也可移步觀看)
北非是一個定義模糊的概念,聯(lián)合國地理方案認為北非包括西撒哈拉、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利比亞、埃及和蘇丹,非洲聯(lián)盟的版本則剔除了蘇丹、增加了毛里塔尼亞,而《大英百科全書》則認為只有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和利比亞四國屬于北非,說法很多,本文采用聯(lián)合國地理方案的劃分方式。
因為西撒哈拉足協(xié)不是非足聯(lián)和國際足聯(lián)的成員,所以沒有參加非洲杯的資格,而其他的6個北非國家中,除了利比亞沒有通過本屆非洲杯的預(yù)選賽,另外5個國家都能夠參與到?jīng)Q賽圈的賽事,比例相當(dāng)之高。
我們先從最西面的摩洛哥王國說起,這是本屆非洲杯唯一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國家元首是國王,政府首腦是首相,首都是拉巴特,最大城市是卡薩布蘭卡,1943年奧斯卡獎最佳影片《卡薩布蘭卡》(又名《北非諜影》)的故事背景就是這座美麗的海濱都市,不過影片的情節(jié)與沖突主要由捷克抵抗運動、德國人和維希法國三方呈現(xiàn),摩洛哥當(dāng)?shù)厝嗽陔娪爸袃H為點綴。
摩洛哥在歷史被殖民的程度相對來說比較低,曾在1912年成為法國的保護國,并在1956年獨立。摩洛哥兩面靠海,西面是大西洋,北面是地中海,但是濱海地區(qū)有兩塊西班牙的飛地,其中休達與英國在西班牙的飛地——直布羅陀一同扼守世界海運的咽喉要道:直布羅陀海峽。
摩洛哥的國土被阿特拉斯山脈分為東西兩部分,并產(chǎn)生了山北的地中海氣候區(qū)和山南的熱帶氣候區(qū),其中,主要人口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區(qū)。摩洛哥南面是西撒哈拉,摩洛哥占有這一地區(qū)四分之三的土地,其余則歸屬不被國際社會廣泛承認的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
摩洛哥東部鄰國是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阿爾及利亞在波旁王朝統(tǒng)治法國的最后一個月——1830年7月淪為法國的殖民地,并在1962年從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手中獲得獨立。有趣的是,阿爾及利亞曾作為法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artie intégrante de la République fran?aise),隨法國成為歐洲煤鋼共同體和歐洲經(jīng)濟共同體的創(chuàng)始成員。
阿爾及利亞國土面積約238.2萬平方公里,約等于我國的四分之一,是非洲第一大國、地中海第一大國、阿拉伯第一大國,也是世界第十大國,雖然大部分地區(qū)都是不適宜人類居住沙漠地帶。
阿爾及利亞首都和最大城市都是阿爾及爾,北京的國家大劇院曾經(jīng)演出過羅西尼的代表作——《意大利女郎在阿爾及爾》,這部喜歌劇的故事場景就是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下的阿爾及爾,主要情節(jié)則和元雜劇經(jīng)典、關(guān)漢卿的《趙盼兒風(fēng)月救風(fēng)塵》很接近,都包含男人不珍惜自己的妻子,去外面沾花惹草反而被戲弄的故事。
阿爾及利亞的東面有兩個鄰國,東南是利比亞,東北是突尼斯共和國,這個國家名字來自首都突尼斯城,這是一座歷史接近3000年的城市,由羅馬人的死對頭——迦太基人所建。在現(xiàn)代漢語中,突尼斯國家和首都的名字是相同的,但是在法語和英語中,這是兩個不同的詞語,突尼西亞指代國家(Tunisie/Tunisia),突尼斯指代首都(Tunis)。
突尼斯在近代原本為奧斯曼帝國的一個行省,后來在1881年成為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殖民地,在二戰(zhàn)初期歸維希法國,后來德意軍進駐突尼斯,加之突尼斯和西西里島很近,當(dāng)?shù)赜泻芏嘁獯罄?,所以墨索里尼在隆美爾元帥和非洲軍的支持下,剝奪了維希法國的統(tǒng)治權(quán),建立了意屬突尼斯。
但是好景不長,隨著美英聯(lián)軍在北非戰(zhàn)場的反攻,軸心國軍隊節(jié)節(jié)敗退,最終撤離非洲,1970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巴頓將軍》就用了約四分之一的篇幅講述盟軍對德意軍發(fā)動的突尼斯戰(zhàn)役。
巴頓最想打敗的人就是“沙漠之狐”隆美爾,隆美爾兵鋒最盛之時曾一路攻至距埃及王國首都開羅僅240公里的阿拉曼地區(qū),嚴重威脅蘇伊士運河的正常通行。
埃及是一個地跨兩洲的國家,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屬于亞洲,而坐落于尼羅河兩岸的開羅雖然目前仍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的法定首都,但因為城市過于擁擠,為疏解開羅非首都核心功能,埃及在開羅以東興建了新開羅,但效果并不理想。
于是埃及又在新開羅的東面建設(shè)了占地面積更大的新行政首都,雖然有一些機構(gòu)已經(jīng)遷移過去,但整體工程尚未完全竣工,也未有正式命名,可能會叫做埃及城或者韋迪安(Wedian)。
有關(guān)埃及的戲劇影視作品非常多,比如《木乃伊》、《蝎子王》、《尼羅河上的慘案》等等,400多年前的1607年,莎士比亞的歷史劇《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就在倫敦首次演出了。
安東尼是羅馬共和國末期的“后三頭”之一,克莉奧佩特拉就是“埃及艷后”,也是安東尼的情人,這部劇的場景一半在羅馬,另一半在埃及北部的海港城市——亞歷山大港。
亞歷山大當(dāng)時是埃及托勒密王朝的首都,現(xiàn)在是埃及第二大城市,漢朝人就知道這個地方,漢武帝、漢昭帝時期的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列傳》中稱其為“黎軒”,而且說這個地方有會變魔術(shù)的人(善眩人)。
中國的母親河是黃河,埃及的母親河是尼羅河,溯尼羅河而上,經(jīng)過由阿斯旺大壩蓄水而成的納賽爾湖,就來到了人口四千多萬的蘇丹共和國。
蘇丹在十余年前還是非洲領(lǐng)土第一大國,但由于南蘇丹在2011年獨立,蘇丹的國土面積減少了約四分之一,現(xiàn)在約188萬平方公里,排在阿爾及利亞和剛果(金)之后,位列非洲第三,氣候類型主要是熱帶沙漠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
蘇丹的首都是喀土穆,最大城市是恩圖曼,加上尼羅河以東、青尼羅河以北的北喀土穆,組成了“蘇丹三鎮(zhèn)”,有點兒類似于湖北省的“武漢三鎮(zhèn)”,其中尼羅河西岸的恩圖曼相當(dāng)于長江南岸的武昌,而喀土穆和北喀土穆大約是漢口和漢陽,尼羅河中的圖蒂島(Tuti)則好比是長江中的天興洲。
英國在1966年上映了一部與喀土穆同名的電影,講述的是蘇丹人與英國人、埃及人以及埃塞俄比亞人之間的馬赫迪戰(zhàn)爭,重點是歷時10個月的喀土穆圍城戰(zhàn),其中蘇丹的馬赫迪軍有點類似晚清的太平軍。因為影片的主角分別是蘇丹的馬赫迪和英國的戈登少將,所以《喀土穆》又被翻譯為《沙漠龍虎會》,這部影片曾獲奧斯卡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提名。
戈登算是個侵略成性的老帝國主義殖民者了,除最后殞命的蘇丹之外,他還參與過在東歐克里米亞,非洲剛果、烏干達以及印度洋毛里求斯等地的軍事活動,劫掠圓明園也有他一份兒,1863年時他還和“龐青云/趙二虎/姜午陽”(李鴻章)一同攻占蘇州,向慈禧太后交了“投名狀”,被清廷賞穿“黃馬褂”。
但戈登也很復(fù)雜,他在1880年曾拜會已官居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鴻章,并留下20條贈言,其中不少看法頗有見地,例如第5條“中國須為自強之計”,第9條“須遍地設(shè)立電報,并修理運河”,第15條“通州至北京宜設(shè)馬車鐵路,以便速運糧米”,第20條“急宜設(shè)立稅務(wù)學(xué)堂”等等,不過這些建議經(jīng)李鴻章代呈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后,并未完全實施。
說完戈登,我們來總結(jié)一下:本期的非洲杯地理北非篇主要采用了兩條線索進行講述,一條是從西向東、由北向南的經(jīng)緯度路線;另一條則是由5部影視作品串成的文藝路線,不知道大家是否喜歡這樣的敘述思路,您可以在評論區(qū)和彈幕中告訴我,我也將探索更多樣、更生動的表述方式。
下一期我們將討論西非地區(qū)參賽國的國家地理,請您保持關(guān)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