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之亂”被平滅后,中央集權(quán)的專制制度加強了,漢景帝在位后期,采取的就是“眾建諸侯”的策略,他之后的漢武帝更是直接頒布了推恩令。
周代以來,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到了漢代依然如此,諸侯封國的繼承權(quán)僅限于封王的嫡長子,推恩令則是在法律上規(guī)定了,繼承權(quán)不僅限于嫡長子,其他的兒子也可以繼承。
當然在執(zhí)行中也并不是諸侯王所有的兒子都會得到封地,但畢竟不是一個人繼承了,封國自然的要分成好幾份,所以封國的勢力就越來越弱小,更沒有能力對抗中央了。
“推恩令”在提出的時候有一個挺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大臣主父偃提出來的:
諸侯子弟或十數(shù),而適嗣代立,余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是說各封國諸侯王的兒子挺多,就嫡長子繼承了封國,其他兒子同樣是他的骨肉,但沒有任何封地,沒有能力盡兒子和臣子的仁孝之道。陛下(指漢武帝)您應(yīng)該把皇家的恩惠推廣到這些子弟中,都讓他們得點封地,那他們都會感念國家的恩德。
其實后面兩句才是真正的目的,就是要把封國分成幾份,好削弱他們的實力。
主父偃是儒家學者,他給推恩令找的漂亮馬甲也是基于儒家思想所謂推行仁孝的主張。
儒家思想產(chǎn)生于春秋時期,開山鼻祖是一直恪守周公禮教的魯國的孔子。但在諸侯爭霸、戰(zhàn)國紛爭時期并沒有得到統(tǒng)治者的青睞,后來的儒家大師荀子改良了學說,他的兩位高足韓非和李斯更是著名的法家代表,秦王朝的崛起依賴的就是法家學說的主張。
到了西漢,社會終于安定下來,政府采取“與民生息”的政策,主流思想是無為而治的黃老政治,所以儒家地位一直就是孔子說的 “喪家之犬”的狀態(tài)。稍微重視他一點的統(tǒng)治者,反倒是一直非常討厭儒生的劉邦。
劉邦當了皇帝后,他的那些大臣將軍,都是當初一塊喝酒打架的哥們兒,在皇宮里也都跟過去一樣,喝醉了大喊大叫的,還拔出刀劍砍柱子助興。劉邦覺得咱現(xiàn)在不是黑社會了,都是朝廷了,不能再這樣,尤其這樣還潛藏著危險。
善于抓機會的儒學博士叔孫通就為他制定了“朝儀”,就是朝見皇帝的儀式。叔孫通花了一個月時間培訓大臣將軍們,在長樂宮落成的時候,第一次啟用了“朝儀”。大臣將軍們在宮廷官員引導下,按順序入殿,分為兩班跪坐在兩廂,皇帝坐輦車出場,官員們按官職大小,莊重的獻上祝賀言辭。
這個過程沉靜肅穆,人人震恐。宴會開始后,官員也要按規(guī)矩低頭端正的吃喝,按規(guī)定的謙卑方式向劉邦敬酒,最后儀式結(jié)束。這個過程每個動作都有固定的要求,做錯了就算是犯罪,要受到處罰。這樣,再沒人敢像原來那樣喧嘩吵鬧了,劉邦非常高興的說:我的天啊,到現(xiàn)在我才知道當皇帝的威風啊。
這種“朝儀”施行后,君臣關(guān)系就再也不會有親密無間了,時刻提醒大家要注意尊卑貴賤。
不過漢朝初期一直實行的主流政治主張是無為而治,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才改變。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去世,十六歲的太子劉徹即位,他就是著名的漢武帝。他在位時間很長,有54年,一生文治武功卓著,人們經(jīng)常提到古代有為的君主就說“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漢武帝赫然在列。
他即位第二年,搞了一次全國性的人才選拔,主持的是丞相衛(wèi)綰,他是儒家學者,所以事實上是大舉選拔儒家學派的人士。有位專門研究《春秋》的博士董仲舒脫穎而出,他在作答文章中把其他學派全說成是旁門左道,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
衛(wèi)綰把他列為考核的第一名,得到了漢武帝的認可,于是,他的主張便自然的成了國家的政策。
這個變化對后世中國的影響巨大,儒家思想被封為官方認可的學術(shù),其他學說著作一律禁止傳播。這并不是簡單的學術(shù)論爭,而是國家政策,無論從制度上和措施上都要嚴格執(zhí)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那是要落到實處的。
在國家級別的學術(shù)機構(gòu)里其他學派的“博士”官全部被趕走,只有儒家學者能擔任,他們也只能研究“五經(jīng)”。
在太學(國立大學),博士擔任的教師只能傳授“五經(jīng)”和孔子的思想,經(jīng)過這里考核畢業(yè)后,才能擔任政府官員。
這種思想上的專制,很大程度影響和禁錮了人的思想和社會價值觀念,毛澤東主席就曾在1956年發(fā)表《關(guān)于正確處理人民內(nèi)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提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雙百方針”,但時到今天,我們頭腦中的很多根深蒂固的觀念都是這種影響的結(jié)果。
思想這東西很重要,大到國家、小到一個人,不同的思想會決定你有不同的行為,思想說的簡單點,就是你認為什么是對的,什么是不對的,當然你會按照你認為對的方式去做,也會期望得到你認為對的結(jié)果。
漢武帝時期及其后世能夠讓儒家思想凌駕于其他學術(shù)主張之上,還是有他特定的歷史必然性的。
秦朝的例子就在眼前,一切以法制約束人,人跟人之間都是冷冰冰的,老百姓就是國家機器的零件,一切服務(wù)于國家,太缺乏人文關(guān)懷,少了人性。而儒家主張仁愛,這一點更符合人性,普通人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生存會更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對統(tǒng)治者而言,儒家主張恪守君臣之道、強調(diào)社會等級秩序等因素,又成為專制獨裁者的福音。儒家在捍衛(wèi)皇帝尊嚴與權(quán)威方面,是大有好處的。
在諸子百家中,儒學思想最有利于專制統(tǒng)治。黃老思想崇尚寡欲,清靜無為,主張節(jié)省財力民力,大概就是現(xiàn)代社會中的“無政府主義”;墨家思想強調(diào)社會正義,更多反映下層民眾的政治要求,向來不為帝王們所喜歡;法家思想推崇君權(quán),固然迎合帝王所好,但赤裸裸地標榜權(quán)力,容易引火燒身。
與上述三家相比,儒家思想既標榜“仁義”,又強調(diào)“尊卑”秩序,這就容易為帝王所接受。不過漢武帝并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而是打著儒家的招牌,沿襲法家的治術(shù),外儒而內(nèi)法,因而在他統(tǒng)治時期,嚴刑峻法在漢朝算是登峰造極了。
漢武帝即位后,社會政治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央集權(quán)的程度加深了,皇帝的專制權(quán)力大大提高,另外國家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發(fā)展,財富增加,國力空前強大。這些政治因素,加上漢武帝自身的勇猛進取,故而“進取有為”逐漸代替“無為而治”的政策,當然,他主政的半個世紀,也確實取得了輝煌的業(yè)績。
聯(lián)系客服